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2024-07-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共8篇)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1

我们此次一行15人,来到贵州省实验中学就当地的新课程下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内容进行调查访问。贵州省实验中学是贵州省重点中学,现有39个教学班,XX多名学生,学校以“思想立校、以质强校、和谐发展、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个性发展和整体提高的和谐统一,学校坚持观念创新,勇于在实践中探索,实现了学校的超常规发展,走出了一条“实验创新,促进发展”的个性化之路。学校在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并取得了丰硕的教育和教学成果。他们在新课程背景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方面,有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学校和老师们学习的。但是,这个学校是一个高中和初中校并存的学校,由于,现在的考试体制要求的不同,因此,学校在各个方面会出现一些与新课程不相称的问题,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二、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贵州省实验中学在高中部的三个年级实施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的改革,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我认为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1、教师把教学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习惯于接受式学习,存在较多的思维定势,基础知识,科研方法,心理素质等方面都需要老师进行系统的指导,但是,老师们没有多余的课时解决这些问题,学校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从实际出发,找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着手点,培养学生的研究精神和科学精神,这不仅让学生的学习方法发生了改变,也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使之建立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学生通过活动,把过去模糊的认识、错误的想法、不切实际的思想在活动中得到了有效的纠正。也使老师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加充分的教学资源。由于学生掌握了研究性学习的体验,因而他们把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和探索、创新的欲望带到课堂,使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老师把课外的功夫用到课堂,上课更加得心应手,提高了效率。如果没有老师们在课后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精心指导,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是比较困难的。

2、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研究性学习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学习环境中,轻松愉快的学习,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过去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老师说学生背的被动局面,;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只好司为主的学习方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线装,;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选拔功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老师是研究性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思考,给以适当的指导。这样,不仅造就一批有现代教育观的教师,而且也培养一大批有自主探究型的学生。

3、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三次浪潮》作者,美国著名学者托夫勒断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在今后的研究性教学时间,我们将体会到我们的学习方式在逐渐发生转变,而且所学到的方法终身享用。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发现已有的知识,培养自主探究能力;学会“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培养综合能力。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儿童具有与生俱来的探究的需要和获得新的体验的需要、获得认可与被人欣赏的需要、以及承担责任的需要。正好教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满足了学习的心理需求,促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式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比较单一、被动,忽略了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而研究性学习这一过程,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社会生活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得数据与信息,并应用所学知识取解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应是发展学生心智,形成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完整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可使学生在获得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得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4、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现代的学生学习不仅是探究性,更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的更好说明。在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学生每人都有明确的分工,承担个人的责任,而且实现小组和班级学生之间的合作与沟通,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学习精神。

三、存在的问题

1、学校层面的。

(1)由于该校是高中部和初中部同时存在,学校领导的工作重点在高中部,而忽视了初中部的管理和策划。因而出现了初中部教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的现象。我们认为,这种现象是很可怕的,在全国大力加强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建设的大环境下,不重视思想品德课这个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生思想教育的连续性的断裂和阶段性教育内容的缺失,都会导致学生在各个方面的片面性。

(2)学校的管理观念存在传统、强硬的观念。在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下。学生是我们服务的对象,那么,要求我们作为管理者,把学生作为真正的完整的个体加以尊重和对待,让学生在我们的全方位的人文管理下,健康地成长。

2、老师层面的。由于学校的管理导向的影响,思想品德老师们对自己的专业影响作用失去了关注的热情,课时不能得到较好的保证,本课的阵地明显地缩小也没有什么反映,对自己的专业前景也不在关心。虽然,这里有国家考试体制的因素,但是,作为教师,本分应该是忠于职责,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无论所教科目是否是中考或高考科目,教学生学会做人,我们责无旁贷。

四、我们应该反思的地方

1、学校领导重视是做好教科研的关键。该校校长、书记以及各级部门领导对教科研工作非常重视,从本职岗位上给予大力支持和配合,并有实质性的工作方案。因此,他们的研究性学习的活动才会开展的非常顺利,并有大量的丰硕的科研成果研究出来。

2、教学理念更新要有学习,更要有教学实践的检验。我们都知道,要想符合新课程新理念的要求,必须先进行“洗脑”,即学习,但光有理念还不行,还要有教学实践的实际操作来验证理念的正确与否。让老师们在一起经常地交流、切磋,能达到相互借鉴、学习、模仿的目的。适时地请进来走出去,让老师们丰富自己的视野,找差距,树信心,做到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现代教师,不仅是往桶中装水的挑夫,而是,做一个挖井人,将水井挖宽挖深,教师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教书匠,而应该是一个学研型、学者型、学家型的综合型的人才。

3、学校的教育教学思路要放得远大一些,从对学生的一生负责的角度,减少短期收益的行为。国家固然有考试制度,学校的荣誉在很大程度上通过中考成绩或高考成绩来显示,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完全围绕着中高考的指挥棒来运行的话,这势必要造成“竭泽而鱼,杀鸡取卵”的效果。一但这种现象发生,恐怕用短时间是很难弥补的。

4、政治教师应该坚守的阵地。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在我们北京市中考科目没有政治学科,但是,为未来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有我们政治老师的重大责任。因此,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坚守好自己的岗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这个责任不会因是不是中考科目而可有可无。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2

关键词:英语教学,分层教学方式,英语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外语,尤其是英语的应用,在酒店行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酒店更以“具备较高的酒店英语服务技能”作为选择员工的一个重要考核标准。这就要求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除了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外,还要具备较高的外语应用能力,尤其是良好的听说能力。

在我国,高职酒店英语课程起步较晚,同时,学生的来源日趋复杂,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因此,在与外宾进行交流时,无法用英语准确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不仅影响了酒店工作的顺利展开和个人的职业发展,也严重有损我国酒店业的形象。本次研究采用访问调查方式,实践教学方式,以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为例,对英语分层教学方式对于学生学习兴趣产生的影响做出调查。

一、研究方法

1.被试的选取。从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酒店管理专业在读生中随机抽取国际A班以及普通B班的学生各两名,并分别从两个班的任课教师中各抽取一名进行访谈。

2.研究工具。为调查武昌职业学院英语分层教学而提前写好的访谈问卷,以及在访问时所用的笔、纸张以及录音设备(录音机、MP3)等。

3.调查设计。采用访问调查的方式,对被试进行调查。最后,总结分析所有访问的内容,作出总结报告。

二、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1.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武昌职业学院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英语分层教学方式对本专业国际班A班学生可以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但是普通酒店管理B班的同学,不能起到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甚至一定程度上会让他们对英语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2.分析与讨论。分班方式有助于A班的同学提高英语应用能力的同时也让B班的同学一开始就感觉到英语学习的被动,失去学习兴趣。

高考英语成绩,英文面试以及个人意愿的综合决定学生是否进入A班。根据学生的高考的成绩,把学生分成两个层次,以高考英语60分为基准,但是英文面试主动积极,同时意愿强烈的也可进入A班;在分班的过程中,意愿与态度占了主要的部分,并非高考成绩,这也因此给了许多高考发挥失常的同学一个学习机会。当这些学生进入A班之后,倍受鼓舞,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优化学习氛围,也有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但是反之,那些没有意愿的学生被分到了B班,从师资,课程的配置来看,B班级远不及A班,这就容易让学生一开始就感受到英语学习的被动,有着低人一等的感觉,让他们一开始就对英语产生抵触情绪,失去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英语教育目标激发国际班级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不可避免的也让B班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A班与B班班的课本和享用的教学资源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在课程的进度、讲课的方式、教学活动的安排方面有所差别。而且教学目标也因班而异,对B班的学生而言,抓基础,让其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做好心理辅导工作,防止消极、急躁甚至极端情绪的出现;鼓励他们敢提问,敢读英语,敢回答问题,敢出错是首要的教学目标,但是由于学生的性格,英语基础的差异,导致预定的教学目标无法更好的实施,不可避免的让某些同学产生自卑心理。对A班的学生,在帮助他们强化语言基础的同时,还要重点培养和提高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口语、写作、翻译等应用能力,让许多高中时期英语不好,不受老师关注的同学重新恢复了学习英语的自信,对英语的学习兴趣愈发浓厚。

三、结论与解决建议

分班制英语教学给予部分同学帮助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端。对于因在“新生英语入学水平考查”中发挥不佳但是意愿强烈的同学而分到B班的同学,无疑在进入大学英语学习阶段的一开始,即被泼了一盆凉水。因此B班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半学期或一学期后渐渐失去了学习兴趣,自觉低人一等,加上由于任课教师在B班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别于A班,教学目标往往无法很好的完成,导致学生在课下与其A班的同学的交流中出现障碍,最终影响其对A班产生偏见或者自卑心理,英语成绩一再下滑。所以,我认为,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鼓励就变得尤为重要。除此之外,前面所提到的参考学生自己的意见来分班教学也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学习方式;问卷调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19-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 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未来发展所需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安徽省芜湖市作为首批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自2006年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不断尝试,总结经验。特别是学案导学的运用,学生分组学习的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方面已进入成熟阶段。本研究期望通过调查更加细致地了解目前高中生的化学学习方式,反思教学实践中尚存的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为进一步深化中学化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建议。

2 研究过程与方法

本研究在安徽省芜湖市范围内,随机抽取三所不同组别的中学,选择高中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课堂观察法、学生问卷调查法、教师及学生访谈法。以观察分析课堂教学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信息,并结合教师和学生的访谈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2.1 课堂观察

观察、记录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记录方式为录音及纸笔记录。主要内容包括学生课堂上听课、练习、小组讨论等活动的时间分布,学生使用的学案内容,师生互动内容等,并对记录内容进行归类分析,为后续的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的编制奠定基础。

2.2 教师访谈

为验证并补充课堂观察内容,对三所学校的教师进行随机访谈。主要访谈内容包括对三种学习方式的理解、实际教学中在方法上存在的疑惑、对学生学习化学的建议等。以期从教学组织者的视角观察和分析高中生化学学习方式的变化,以及课堂教学及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2.3 学生问卷

设计由10道封闭式问题及1道开放题组成的学生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生倾向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形式、探究实验的实施及学案使用情况等方面。共发放调查问卷458份,回收452份,有效问卷为441份(有效率96.3%)。为进一步收集相关信息,对部分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访谈。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按照自主、合作、探究三种学习方式,分析学生问卷调查、学生访谈及教师访谈的结果。

3.1 以学案为主线的自主学习

芜湖市常用的自主学习模式是以学案作为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教师课堂教学的线索,学生课后复习与练习的依托。这一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开展及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有3道调查题目致力于回答此问题,结果如表1所示。

不难发现,目前广泛使用的学案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新授课学案、复习课学案及习题课学案。可见学案导学学习模式已被芜湖地区不同层次中学运用到了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然而,在使用学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

3.1.1 学案偏重知识总结,预习引导尚显乏力

从表1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学生认为最有帮助的学案类型中,复习型与习题型学案的比例均超过30%,明显高于新授课学案的22.9%,说明学生偏重要使用学案进行巩固,而不是使用学案进行新知识的学习。(2)学生在预习和复习阶段使用学案的比例出现了较大的差异。约有65%的学生在课后经常使用学案进行复习(10分钟以上),但仅有30%的学生经常使用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整体来看,学案对预习的引导尚显乏力。

3.1.2 学案线索作用明显,学习个性难以张扬

部分接受访谈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按学案讲课”、“遇到题目比较难的学案会失去兴趣”等。可见,有些教师简单地将学案作为课堂教学的脉络或线索,程序化地进行知识传授与讲解。学生只是被动接受学案安排的内容,个体差异在既定的学案内容中未能得到充分考虑。这使得有些学生无法适应这样的学案导学模式,学生个性化的化学学习方法与教师的学案使用方式之间尚存在需要消弥的差异。

3.2 以课堂为主体的合作学习

芜湖市的在校合作学习主要以分组学习和汇报讨论为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否真正建立起来?课外的合作学习是否能有序开展?有4道调查题目被用于回答此问题,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3.2.1 教师引导成为依靠,合作意识有待加强

从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1)49.0%的学生期待在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进行合作学习,51.0%的学生更愿意在课下进行自由的合作学习。(2)在化学实验课上,喜欢独立完成实验、与同伴两人合作实验、3至4人的小组合作实验及观摩老师演示实验的学生各占一定比例,但仅有11.3%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遇到困难时,会在第一时间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可见,芜湖地区高中的化学合作学习虽在形式上丰富多样,但仍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这一现象也暴露了学生合作意识的缺乏。如在对学生合作学习态度的调查中,有52.6%的学生更愿意等待老师或组长的安排,而非主动参与合作交流。

由此看来,合作学习在芜湖市高中化学教学中更多的被当成一种学生活动形式来发挥教学作用,对学生合作意识、合作精神的培养不够重视。

3.2.2 合作学习缺乏激励,评价机制尚需完善

在进行访谈时,有部分学生反映,“小组讨论有时插不上嘴”、“说不说都一样,老师一般只找组长来作总结”。不难看出,学生的个性特征在化学合作学习过程中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合作的积极性不强。多数教师也表示,对于合作学习的评价一般以小组为单位,很难照顾到小组内的每一个个体,因此也就无法保证每个组员都能很好地得到锻炼和激励。

3.3 以活动为平台的探究学习

芜湖市的探究学习主要以综合实践活动的形式来呈现。学生在这些活动中是否学会了发现问题?是否学会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有3道题目被用于回答此问题,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3.3.1 实践活动形式多样,探究实验仍为主导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平台。综合实践活动主要以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形式展开,同时包括参观工厂车间、撰写调查报告等活动形式。但选择参加过化学探究性实验的学生比例(77.1%)远大于选择其他的活动形式的学生比例,这说明作为中学化学综合实践活动内容之一,探究实验占了很大比重,相应的其他课外活动开展的机会则要少得多。部分学生甚至把综合实践活动只看成化学实验,说明化学探究学习更多关注学生在校的实验,而忽略了校外的体验与生活实践。

3.3.2 活动方案包办较多,设计能力尚待拓展

从仅有8.4%的学生经常发现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问题并尝试自己寻找答案,这说明大多数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目前的化学实验或探究活动中,绝大部分的实验或探究计划(91.8%)是由教师制定或是由教材给出。这样的化学实验弱化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把学生直接引向所要获得的学习结果,虽比较节约教学时间,却缺少了学生对现象、事件和观点的质疑,对问题的自由探索和对实验的自主设计,丧失了教师对学生探索的智慧f生启发和引导,学生的探究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 反思与建议

4.1 补充学案内容,变消费为生产

本次调查发现,学案的使用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目前使用的学案偏重于知识总结和习题训练。教师对学案的运用不够灵活,把学生的思维束缚在学案的“主线”上,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究方面的功能有待进一步挖掘。因此,在设计学案时应积极融入STSE理念,增加更多启发性的导学内容,如化学史实、科学趣话、新闻报道、科技前沿、家庭小实验等,以满足学生学习需要,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对于新授课学案,教师需积极采纳学生意见,使学生由学案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从而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空间,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2 丰富合作形式,变评价为反思

通过调查不难看出,学生课后的合作学习由于脱离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而缺乏主动性。事实上教师可以丰富组织手段,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式”家庭作业来组织学生课后的合作学习。即按小组布置作业,并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反馈,间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时,对于小组作业汇报的评价也不能过于笼统,可以结合档案袋评价的方法,为每一小组制作一个合作学习成果档案袋,其中又对每个组员就不同分工设置不同的子档案袋。通过合作完成作业经验的积累,引导学生在参考档案袋记录的基础上,总结自己和过去相比所取得的进步。把教师对小组之间的横向比较,转变为学生自我的纵向反思,发挥学生在自我认识和总结中的主动性,推动合作学习有效开展。

4.3 拓宽学生视野,变解释为发现

针对目前芜湖市中学化学探究学习仍以教师或教材制定的实验为主体,学生发现问题及设计探究方案的能力锻炼不足的现状,建议在实际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如参观化工厂、组织学生分组调查当地环境问题、利用家庭生活原料制作小发明等,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锻炼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在探究环节讨论分析时,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如何发现新的问题,而不是如何对现象进行解释,以使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成为“源头活水”,进而保持探究的兴趣,而非被动地完成任务。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J】.教育研究,2004,(11):27-30

【2】张玉敏,房慧,熊祥亮.中学生化学自学能力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5,(6):40~42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4

一、调查背景

高一学生入学已有两个多月了,但学生数学成绩整体有些滞后,不知是否因为进入了新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不适应的原故,所以我们做了一次关于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调查报告,旨在帮助数学老师们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方式,为老师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二、调查目的1、了解中学生经常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

2、不同性别中学生学习数学方式之间是否有差

3、寻求改善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三、调查对象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以发放问卷的形式,对南漳一中九班和十三班全体学生,共发放问卷153份,回收有效问卷145份(其中男生69份,女生76份),8份无效卷,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四、调查结果分析

问题1.我认为,数学学习主要就是老师讲,学生听。

表一显示60%学生反对老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方式,只有14%学生赞成这种方式,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少8%,说明大多数学生不喜欢填鸭式教学,尤其是男生。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多写师生互动、交流,更多的引导学生学习。

问题2.我认为,自己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引导者。

8%的人持反对意见,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多7%,进一步说明老师应该把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3:对于重要的定义、定理,我总是弄清楚来龙去脉。

只有4%的人反对这么做,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多13%,说明绝大部分学生不仅要“知其然”,更想“知其所以然”,男生在这方面明显好于女生。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解释为什么,不能说这个是定理就完事儿了,要

详细讲解定义、定理的来源,推导过程,这样会让学生印象更深刻。

问题4.我认为,学数学就是要多做题。

12%反对这么做,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少了32%,这方面男女生差别非常大,绝大部分女生认同这么做,而男生明显不喜欢通过题海战术来学习数学。

表五显示常常进行数学建模活动的学生只有31%,有46%学生保持中立态度,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多了16%,说明男生要比女生更乐于通过建模活动这样的实践方式学习数学,但即使是男生愿意这么做的比例也不是很高,看来学生不善于将所学数学知识活学活用。

问题6.我经常通过网络查阅数学资料。

有45%学生保持中立态度,且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说明较多的学生会利用网络来学习数学,但这个比例还是不太理想,应该鼓励更多的学生学会利用这一有效的资源,当然老师可以教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网络来查阅数学资料,不少学生可能还不太会利用这一有效资源。

问题7.我经常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和发现。

表七显示只有19%的学生经常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数学探究和发现,有40%的人反对这么做,那女生比例也基本一致。说明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差,多数学生不愿意在实际操作中去发现问题。

15%学生反对这么做,同意的男生比女生多了11%,常常进行体验性学习的学生所占的比例还是不够高,尤其是女生,这种学习方式更能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教师应当在教学中多鼓励、引导学生尝试这种学习方式。问题9.我常常通过收集资料、调查研究等形式进行数学探究。

有36%的反对这么做,男女生比例基本一致。说明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有待加强。

五、几点建议

1、加强学生的主动性、探究性的培养和学习方法、探究方法的指导。

2、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和对数学学习的正确态度。

3、接受学习作为当今学生主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情况鼓励学生主动的接受知识和方法,并且去理解、内化。

4、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内容的核心问题,让学生亲历探究与发现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去获取数学知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他们具有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5

(结题报告)

自2004年元月,我和我校王红军、黄亚云三人承担了漯河市科研课题:《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现对第一阶段的课题研究过程及成果作以总结。

一、研究背景

21世纪是日新月异的科学时代和学习社会。在全球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国家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实施了宏伟的课改工程,其中“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是课改六大目标之一,然而,由于受升学率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知识教育”为本的课堂教学模式尚未根本改变,在数学教学中,最突出的问题仍是耗时多,效率低,课堂教学经常处于“老师问,学生答;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写,学生记”的“师授生受”的状态,学生往往不堪重负,其学习长期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自主性、创新性,教师苦教,学生苦学,这种状况的延续,既不利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不适应当前新课改的发展趋向。因此,我们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对“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进行为期两年的实践和研究,并构建出创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以教学创新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并取得初步成效。

二、理性思考

1、概念界定

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2、理论依据

《走进新课程》明确规定:现代学习方式是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性发展为目的,由许多具体方式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有五大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三、研究目的期望通过教育教学理论及相应的实践研究,找到多条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即策略),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现学习方式的合理转变。

四、研究措施和过程

课题立项后,我们当作教学研究的主题来实施采取以下方面的措施

(一)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网络

为使课题研究能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教研组长王晓涛为首的研究小组,成员由王红军、黄亚云组成,为了完善课题管理,我们建立了课题研究双轨管理制度,如图所示

(二)建设文献资料和提高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对年青教师来说都是起步的阶段,感到无从下手,高不可攀。因此,我们三人研究小组十分重视文献资料的建设,进行系统的理论水平,并做到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学习与个人自学相结合。

1、建设文献资料。我们小组购买了《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新课程中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我的教育观》,《实用中学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学习策略》、《互助互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许多与

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相关的书籍,这些都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2、坚持两周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期初以理论学习为主,研读书籍,报刊,观看教学录像,并作好记录,期中以实验课题的研讨活动为主,通过展示公开课,进行评议,讨论,解决实验中遇到的因难,总结成功经验,期末以理论学习,交流各自心得和撰写论文为主,使我们把实践提升到理性的高度,进行再研究,并进行总结。

3、走出去,请进来

学校组织我们先后到江苏泰兴洋思中学调研”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到河北衡水中学学习,到山东杜郎口中学参观学习课改经验,从而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拓宽了课题研究的思路,感受深,受益匪浅。

另外,我校还有幸邀请中央教科所教研员江明老师和省教育学院数学系齐教授来校作讲座,他们的专题讲座,给我们点明了科研方向,使我们课题研究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五、研究内容

我们通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验探究如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相对于被动学习而言的,是指教学条件下学生的高质量的学习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充分证明:只有在如下情况下,学生的学习才会是真正有效的学习:感觉到别人在关心他们;对他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很好奇;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在任务完成后得到适当的反馈;看到了成功的机会;对正在学习的东西感兴趣并觉得富有挑战性;感觉到他们正在做有意义的事情。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就必须最大的可能地创设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学习中来的情境与氛围。

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我们采取了以“展示学法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模式,学法指导,即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主动的进行学习。实施“学法指导”策略的一般步骤为:揭示学法——学生自学——小组合作,或把教法转化为学法,即教师由“扶——半扶半放——放”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例题,定理推论等的论证的过程,变式应用,并仿照例题进行变式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学会反思。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学习的组织形式而言的,相对的是“个体学习”与“竞争学习”。探究学习(发现学习)则是相对于接受学习而方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素:积极承担在完成共同任务中个人责任;积极的相互支持、配合,特别是面对面的促进性的互动;期望所有学生能进行有效的沟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有效地解决给内冲突;对于各人完成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对共同活动的成效进行评估,寻求的高其有效性的途径。

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合作学习产生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如果学生长期处于个体的、竞争的学习状态之中,久而久之,学生就很可能变得冷漠、自私、狭隘和孤僻,而合作学习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的意识和集体的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合作学习还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组合作学习,就是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采用分组互助合作学习的方式,优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形式,从而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实施“合作学习”教

学策略的一般步骤为:出示自学题——小组学习(小合作)——集体交流(大合作)分组时要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即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有利于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学生自学时,教师鼓励学生加强合作相互促进,这样,学生间存在的差异在合作学习中形成了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3、指导学生开展“召开研究性学习”

所谓“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种学习方式通常要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所以又称之为“主题研究学习”

实施研究性学习策略的一般步骤有:

1、提出问题,一开始提出的问题可以来自于学生、教师,教材或结合起来产生的,教师在引导识别这些问题上起着关键的作用,使他们研究问题更为集中深入。

2、收集数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分工合作,通过走访、咨询、测量,查找资料,上网等途径获取有效数据和信息。

3、形成解释:将收集的与探究问题有关的证据资料进行分析讨论,综合研究,解释数据及信息,形成一般结论,验证假说或预测,并将结论用各种形式表达出来,如撰写一篇论文,完成一份报告等等。

六、研究成效。

通过半年半扎扎实实的研究,本课题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

1、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意识,促进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通过研究,课题组教师都深切地认识到:课题研究对自身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教育观念、教育教学水平方面所带来的促进作用实在是太大了。教师在每学期的理论学习过程中总能接触到许多先进理念,并能学到他人的先进经验。以往教师都害怕教导处、教科室领导到自己课堂中听课,而现在,正好相反,老师平常经常邀请或预约教导处、教科室或校长室领导到班听自己的课,希望领导提建议,以至于教导处等科室忙着到处听课。

2、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多元化。现在课一改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模式,大多富有特色,课堂教学质量比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中,“情境想象”策略、“质疑问难”策略、“学法指导”策略、“活动参与”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时时

展示在听课老师面前。各种模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上,学生大胆质疑,时时迸发出创新思维火花。学生在课堂情境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着学习生活的快乐,在生生、师生合作中感受着集体的温暖和团结的力量,在自学中找到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

3、课题组成员撰写论文的积极性比以往高了。以往,教导处布置撰写论文任务后,总是收不齐稿子,甚至有个别老师还有抄袭现象。可自从本课题的深入开展,教师自加压力撰写论文成了自觉行动。现在,教师不仅能完成教导处、教科室布置的论文撰写任务,有许多教师还能保质、超额完成,一学期撰写多篇的教师已不在少数,而且他们还能主动向外投稿,不少论文已获得省级奖项,甚至在国家级公开刊物上发表。

⑵公开课、评优课情况:

课题研究的蓬勃发展,真正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作为“科研兴校”的主阵地,广大教师积极思考,不断探索,大胆实践。2004年四月,我校数学教师黄亚云代表漯河河参加“河南省初中数学说课大赛”并获一等奖;王晓涛、王红军老师在“漯河市初中数学说课比赛”中获一等奖;我们辅导的学生常庭瑞、郑聪等学生在“河南省初中数学竞赛”中荣获一等奖,并有多人分获二、三等奖。赵东明等同学在《少年智力开发报—数学专页》报社举办了“全国初中数学应用知识竞赛”中获金奖,并有十多位同学分获二、三等奖。

改革学生学习方式的研究(结题报告)

课题组成员:王晓涛

王红军

黄亚云

漯河市郾城实验中学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6

王庄子学校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现在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反复操练的学习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在数学课堂中,优化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探究式学习的实验和研究具有深远意义。探究式学习方案在课堂中,形成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在数学教学中,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从而学会探究性的学习,挖掘其独立发挥的创造性的潜能,使知识内化为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会探究,学会发展,优化课堂的教学作为研究的重点,努力体现素质教育要求,把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教学中重点关注的目标,探究学生在数学课堂探究实验过程的心理机制及变化。

教育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即让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理解,而又让学生在这些知识理解形成与获得的过程中,增进数学的学习情感,学会与人交流,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培养与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实现不同的学生的个体心里都得到不同发展。因此初中数学应适应时代的发展,与时俱进,探索教育教学的新途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此,我们今天必须倡导的新的学习方式,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是这次课题的切入点和实施新课程的主旋律。我国进行新一轮基础

教育课程改革需要进行探究式学习方式。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的目的有四点:

1、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的局面、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2、引导学生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的新的学习方式。

3、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4、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合作精神,主动探索、学会学习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主要讲四个方面的内容:

1、课题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2、主要思路;

3、重要观点;

4、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的策略。

1、研究的范围、对象、方法:

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初中学段数学学习方法和教法,研究的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研究方法是所有参与研究的人员,针对每个阶段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面存在的某些突出问题,通过反思、研究,采用科学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以解决,分析总结之后再向前推进。

2、主要思路

(1)操作模式:本课题研究的探究模式是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重点探讨如何将探究式学习教学理念融入本模式的构建之中。

(2)探究目标:本课题试图探讨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探究性学习;对实施本模式的教学观、学生观、活动观、评价观与实施策略形成一些规律性认识;

(3)探究内容:一是中学数学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的研究;二是探究教学模式的理念、策略、流程、评价标准和特点研究;三是数学学科、不同课型、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如何采用相应变式的策略研究;四是实施本模式教师应具备的教学素养研究。

关于途径:通过理论学习、教学实践、集体研讨、活动观摩、撰写论文、案理研究、反思提升来开展研究。

3、研究应遵循的原则和基本操作策略

此项研究所遵循的原则是:主体性原则、自主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和渐进性原则。

研究的基本操作策略概括起来说,就是“激发兴趣-自主探究-总结提升”。“激发兴趣”就是教师要运用多种形式,采用行之有效的办法,激起学生渴望参与的兴趣。“自主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各种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较强的自主意识和能力,不依附,不从众。但又善于与他人合作,互相切磋,采长补短。自己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总结提升”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总结自主探究收获,并侧重于提升学生自主探究的感受。

学生的自主性多在各种学习活动中体现。要把学校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中好的经验运用到“探究学习方法研究”课题中来。参加课题研究的教师应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年级学生特点,恰当选择方式。这些

活动方式有:在活动中探究、在操作中探究、在交流中探究、在发现中探究、在转换角色中探究、在模仿社会实践中探究、在求异中探究、在讨论争论中探究等等。教师在实践中对这些方式灵活运用,并尽量创设更多的探究活动形式。

三、课题创新程度,理论意义,应用价值

1、课题的创新:探究式学习方式,能针对性地克服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的弱点,克服教师难以面向差异众多教学的不足,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扬长避短,共同提高,使学生都能获得成功体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变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索式学习,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自由地、开放地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通过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使学生真正成为有用的人才。“探究式学习”是现代学习方式的重要形式,也是新课改下充分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体现。

2、理论意义:课题研究教学模式的转变,预习导学——自主探究——精讲点拨——当堂训练——课后反思,探究式学习如何更有效的融合在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上。这将丰富模式研究理论,就模式的重要观点而言,它将带动以下两个转变:一是课程功能的转变,使课 程的功能从单纯注意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以致用。二是课程观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学生的生活世界成为了课程内容的范围,学生的合作、交流、反思、创造将建构富有个性的知识。

3、应用价值:课题以本校为研究基地,以本校教师为主要的研究队伍,有很强的应用价值;本项研究将促使我们不断思考,逐步树立新的课堂教学观、师生观、活动观、评价观等 观念;将推动师资校本培训进程,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锻炼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将推进本校的课堂改革,使试验班的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乐园;使教师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学能力和素养有进一步的提高。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理论学习阶段(2009年6月—2010年1月)

1、成立学校课题组。

2、研究资料、案例,收集资料,进行理论学习。

3、制定计划、方案。

第二阶段:实践阶段(2010年1月--2010年11月)

1、启动实验研究活动

2、各年级实施课题

3、典型案例分析,处置方案

4、典型公开课展示

第三阶段:总结研究成果(2010年11月--2011年6月)

1、形成论文

2、实践、总结、上升为理论

3、做好课题的结题工作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7

“有效教学”的研究是一个大课题, 我们根据有效教学的核心理念, 将其分解为“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八个字:“以学定教”反映教的依据是学, 就是把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实施教学的依据。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差异、学生的实际情况就是教的起点, 学生的发展目标即是教的方向;“以教促学”反映的是教的目的。这里的教不是单纯的教, 而是促进教学互动的教, 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持续提高的教, 其更高层次在于指向学习方式的转变, 通过策略性地改变教师的教, 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如何让学法指导和有效教学的理念“本土化”、“实践化”, 将教师指导和训练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教学行为合理分解, 渗透到学科课程中去, 从根本上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提高学习效率, 是该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从研究的范围上看, 本课题着重从我校的实际出发, 探讨有效学习问题, 具有校本特色;从研究内容上看, 本课题侧重于“教”的行为, 着重探讨的是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的“教学行为”怎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学习行为”服务 (即“教法”要为“学法”服务) , 从而解决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研究的类别上, 本课题属微观、应用研究, 主要是借鉴相关理论指导行动研究, 在行动中验证、丰富理论。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标

(一) 总目标。

传统学习方式把学习建立在人的客体性、被动性和依赖性基础上, 忽略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建构有效学习方式就是要转变这种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倡导发展多样性学习方式,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最终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不断发展, 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地锤炼。

(二) 具体目标。

1. 学生培养目标。

通过研究, 学生的学习方式会有根本的转变, 进而愿意学习、学会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 能根据自己的情况, 确定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计划, 加强学习反馈和调控, 能主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具有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 思维得以拓展, 潜能得以开发, 素质全面发展, 成为一个有个性、有人格魅力的人, 其主要特征是从单一走向多样, 达到“四个具有”: (1) 具有主动的学习精神; (2) 具有灵活丰富的学习方法; (3) 具有探究学习的能力; (4) 具有合作学习的习惯。

2.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教师会改变教学观念与教学方式。在教会学生如何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学会如何教, 促进教学行为的变化, 做到“四个学会”: (1) 学会尊重学生的学习个性; (2) 学会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3) 学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4) 学会引导学生灵活运用多种学习方式。

3. 学校发展目标。

通过研究, 学校会提高新课程实施的实效, 并提升办学层次, 实现“四个形成”: (1) 形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2) 形成一支骨干队伍; (3) 形成学校优秀的学习氛围; (4) 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我校要进一步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层次, 争创苏州市现代化小学, 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三、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操作策略

有效教学应是“三高”教学:一是从时空上看应是高效率, 即花最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效果;二是从成果看应是高效益, 即教学结果能使学生有较多的得益;三是从关系看应是高效应, 即通过教学在师生之间的心理、人格、思维、情感等方面能产生高效应。我们认为, 检查教学是否有效的标准只有一个, 那就是学生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在实际教学中, 不论教师教得多么认真、多么生动、多么辛苦, 只要学生没有取得“预期的应有的进步和发展”, 就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

我们在研究中采取的策略主要有:

(一) 精选教学内容,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材内容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载体, 教材是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 但教材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因此我们提出“超越教材”的口号, 引导教师从学科价值观的高度出发, 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 灵活使用教材, 积极开发学习资源 (包括媒体资源) , 使教师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 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首先, 把教材信息、资源信息、“课标”信息转化为自己的信息, 明确教材编写意图;其次, 回顾此内容先前的实践经验和反思, 进行选择性的借鉴;再次, 根据课程标准, 提出学生的学习任务;最后, 吃透文本中的“十个着眼点”, 即内容的重难点, 知识的生成点, 培养的技能点, 情趣的激发点, 思维的发散点, 合作的讨论点, 学生的质疑点, 资源的开发点, 渗透的育人点, 知识的引申点。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重新组织教学内容, 并做出适当的信息处理,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 实施有效的教学。

(二) 注重有效备课,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通过课题研究, 我们深知, 要想达到高效的课堂, 那么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就要有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行为有效, 教学设计是关键, 也就是课前预设要达到有效, 那么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我们的做法是:第一步是解读各科课程标准。由于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国民在某方面或某领域的基本素质要求, 因此, 它毫无疑问的对基层的教学、评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与归宿。教师只有把握课程标准, 才能知道怎样进行课堂教学, 才能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有效。第二步是解读教材。教师要将读教材和解读教学参考书将结合起来。每位教师首先先浏览全套教材 (指某一年级所有教材) , 将教学时有利于其他学科的知识整合到本学科知识中去。其次通读某一册教材, 细读某一单元的教材, 精读即将施教的具体教材。最后科学合理地处理教材。第三步, 科学合理处理教材后, 自己先进行预设, 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 重难点的把握, 要求学生掌握的内容, 课外资源的利用, 学生可能不理解的内容, 作业设计, 以及教学策略的运用等内容。第四步是集体研讨。由备课组长召集本学科所有教师, 按照自己的预设逐一进行交流, 其他教师把自己没有预设到的记下来, 遇到有争议的问题, 通过集体讨论进行解决, 达到共识。第五步, 进行个性化教学设计, 形成教案。就是根据集体讨论的结果, 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第二次备课。这样的备课具有合理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 和谐教学关系,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当前党中央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更在联合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问题。作为小社会的课堂, 当然也要构建“和谐课堂”, 使课堂中师生和谐、生生和谐、环境和谐、学生发展和谐等, 其中主要的是师生之间的和谐, 这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关键。

我们认为, 在师生关系上的和谐, 教师的教学行为主要应表现为:尊重与赞赏。

1. 尊重。

就是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做人的尊严和价值, 在课堂对话中要民主、平等, 即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浓浓的爱意、真诚的微笑, 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平等地、民主地对话。师生之间的交流应是朋友般的交流, 师生交流更多的是商量与切磋、补充与讨论、倾听与沟通、尊重与信任、平等与合作。在师生互动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答错了重答, 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 不明白的允许发问, 有不同意见的允许争论, 允许学生向教师“发难”。在课堂中应没有训斥、责骂、侮辱和体罚, 也没有紧张、恐惧、担心和不安, 应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和谐课堂。

2. 赞赏。

就是要赞赏每一位学生, 赞赏每一位学生的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教师在对学生赞赏的同时, 与学习评价进行整合。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实施激励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差异性评价, 把学习评价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之中, 把评价看成是师生互动的一部分, 使评价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促进师生和谐的杠杆。

(四) 改变学习方式,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改变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课堂教学要有效, 首先就要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新课程理念体现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 学生是课堂主体。教师一是要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学内容变成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二是要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明确能力培养的目标、途径和方法, 一课一得, 得得相连;三是要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严格要求, 贯彻落实;四是要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 不拘一格, 因材施教。

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 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我们着力让教师的教学行为达到“五变”:一是变“在听中学”为“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在发现中学”;二是变“被动地学”为“主动地学”、“自主地学”;三是变“单一个体地学”为“独立自主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地学”;四是变“机械模仿地学”为“探究创新地学”;五是变“单一向书本学”为“多提供各种经历在体验中学”。在教学中, 教师要真正地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 真正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 真正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 从而实现有效教学。

(五) 优化讲练策略,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所谓“讲练”策略就是“精讲精练”策略, 它是一种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 它是一种有效呈现知识和有效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精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用少而精的语言, 抓住中心, 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 以讲解惑, 讲清知识的纵横联系, 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过程, 讲清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 教师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 即动脑、动手、动口等。“精练”是指练习要少而精, 虽然练习对技能学习有促进作用, 但是过量的练习会产生两个消极作用:一是阻碍技能的掌握;二是导致技能的退化, 即产生练习的“高原现象”。所以教师向学生提供的练习, 要有目的性、层次性、递进性、探究性、典型性和综合性, 练习方法要多样化, 提高学生练习的成功率, 使学生在“精练”中提升学习效果。

(六) 引领教师探究,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的自我监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前提。为了达到自我调控的有效性, 我们要有意识引导教师“一课四省吾身”, 即: (1) 我准备怎样上这一课? (2) 我为什么要这样上? (3) 我这课上得怎样? (4) 我接下来准备怎么教?让学生在思中教, 思中学, 思中进步。教师对课堂的微观调控是实现课堂有效调控的重点。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应该是教师充分而合理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来学习, 让学生的眼动起来、手勤起来、耳灵起来、口读起来、脑活起来, 逐步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其次是教师关注教学的进程, 并作适当调控, 尊重学生的注意规律, 合理分配教学时间, 引领学生对问题的方向、问题的深层作进一步的思考。

当然, 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为了实现系统效果的最优化, 教师还要灵活把握“因学设教, 顺学而导”的调控策略, 有时顺水推舟, 不露声色;有时旁敲侧击, 迂回前进;有时抓住机遇, 生成资源;有时主动出击, 积极控制。

(七) 坚持教学反思, 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坚持教学反思可以提高教师的创新意识、专业化水平和教师的元认知技能。坚持教学反思, 教师会自己审视自己的教学, 反思自己的教学, 质疑自己的教学, 找出教学中的低效或无效的问题, 进行研究, 最终可生成新观念、新教法、新措施, 使原来的教学走向有效教学, 使原来的一般教师变为“有效教师”。

教学要反思, 现在人人皆知, 但是在反思实践中, 出现一些倾向:一是“假反思”, 不是“真反思”;二是“浅反思”, 不是“深反思”;三是“应付思”, 不是“我要思”;四是“空反思”, 即只顾反思, 不会“决断”, 没有行动, 未解决问题。我们认为, 教师要提高教学反思的能力, 提高反思品质中的几个“度”是训练的方向, 即反思要有广度, 反思要有深度, 反思要有高度, 反思要有创新度, 反思要有灵活度。

四、本课题研究的成效分析

(一) 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 优化了学生的学习行为。

在“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 课堂中教师的教学行为有了明显的转变, 由此带来的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沟通, 学习的兴趣得到了提高, 学习的差异得到了尊重, 学习的空间得到了拓展, 学习的潜能得到了开发, 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了培养。更重要的是,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自主意识得到了明显的转变,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形成。

1. 教师教学方式的改变

(1) 表现在教师处理教材上。教师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 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相关信息, 融入自己对教材的理解, 针对学生特点, 把一个个教材变“活”, 使之更生动、形象, 让学生乐于接受。

(2) 体现在优化教法上。教师在吃透脚本的前提下, 编排、设计、加工, 努力克服组织形式的模式化, 当好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教材为自己的学习服务。由此, 形成了一批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 如合作学习适宜性策略、异步教学策略、问题引导策略等。

2. 学生学习行为的优化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凸显出来, 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由此, 学生形成了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快乐学习、自律学习等。

(二) 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

我们通过定量及定性的分析, 发现本课题研究开展后, 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个性及特长得到较充分的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确立了主体地位, 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能生动活泼地参与学习、活动、交往、管理的过程, 实现师生角色的根本性转变, 建立师生合作、教学相长的新型关系, 在师生互动和合作性学习中提升教学合力。

例如, 课题方案实施前后课堂上有一些典型的变化:实施前, 课中教师讲授时间约占60%, 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约占40%;实施后, 教师讲授压缩为30%左右, 而学生自主学习和作业时间上升为70%。实施前, 课中能质疑问难的只是少数几个尖子学生;实施后, 80%以上的学生都能主动质疑。实施前, 课堂发言比较多的现象是后面的学生往往会顺着前面同学发言的思路, 不善于发散及求异;实施后, 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探求到多种答案。课堂上充满了生机活力。

(三) 营造了浓郁的科研氛围, 提升了学校的师资队伍。

通过课题研究, 许多教师对学科教学的价值观和课堂教学的优课观有了新的定位, 对自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 他们对教师的职业定位也正由工作型教师向学习型、科研型教师发展。许多教师在心目中有了自己的好课观, 明确了自身努力的方向, 在课堂教学中逐步变得驾轻就熟, 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通过四年来对课题的实践和研究, 我校培养了一支具有一定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 扩大了骨干教师的群体。作为农村小学, 我校现有昆山市学术带头人2人, 昆山市教学能手5人, 昆山市教坛新秀10人, 昆山市“双十佳”教师1人, 昆山市骨干教师8人, 一批朝气蓬勃、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从整体上得以优化。

(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

通过对课题的研究, 老师的教育观念得到转变, 理论水平、教学水平和科研水平也得到较大的提高。我们对课题组的老师除了学校层面上的学习外, 还分别发放有关理论学习书籍, 要求教师自学, 共同研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以及新课程改革的有关精神。在课题研究实验课中要求每位老师每学期都要围绕自己的研究课题上好实践课, 在实践中体会, 在实践中检验, 在实践中总结。还通过“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 多次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科研活动, 并且邀请专家做课题研究的专题讲座, 使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有了新的认识, 并将其内化为外在的行为。通过长期的认识——实践——再认识, 很多教师都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 并且不断总结, 不断反思, 撰写了许多高质量的课题论文、随笔反思, 极大地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五、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及进一步的设想

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研究, 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确实得到了提高, 课堂教学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本课题虽然按计划基本上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 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探索。最突出的问题有两个:

(一) 教学的研究。

教师对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探索仅停留在原型模式基础上, 还须进行优化整合, 形成特色化的、适合个性的教学。

(二) 评价的建立。

学习方式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合作学习 高效课堂 激励制度

一、问题的提出

1.课题研究的背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合作式学习法提出了以师生和生生的相互合作为基础,创造民主、互动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中心,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是一种充分发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结构。

改变学习模式(patterns of learning)是目前我国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决定了学生被动的学习模式。教师重视知识传授,学生喜欢简单接受。在这种重知识的教学模式中,接受性学习(reception learning)自然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但是现代教育主张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人格,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能动性、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意识和能力。教育理念的转变势必引起学习模式的改变,各种体现新课改理念的学习模式被广泛推崇、研究和实践,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就是其中之一。

2.当前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合作式学习法理论的指导下,以合作为载体的探究式学习遍地开花,结出累累硕果,大量实践证明了合作学习模式确实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性,促进课堂互动,提高活动的频率。但是合作学习在我们课堂教学中还处于探索阶段,实践中难免出现各种偏差和误区,部分合作学习活动还存在流于形式、学习任务不清、合作不畅、效果不佳、教师角色错位和教师作用失缺等缺陷。

在此背景下,我校提出“345”高效课堂英语教学模式,即: “三原则四要求五环节”,“3”—即课堂教学的“三个原则”:自主、合作、探究。“4”—即课堂教学的“四个要求”:精讲、精练、多思、互动。“5”—即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确立目标、自主学习、组内探讨、交流展示、评价反馈。该模式旨在倡导全校教师运用新课程理念去构建一种新型的合作关系。故而,如何应用我校“345”高效课堂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去构建新型的合作式学习方式成为了本课题组的研究方向。

二、课题的设计

1.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本课题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宗旨,以国内外已取得的成功理论为依据,以探讨合作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模式为研究目标,具体研究“345”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基于“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探索体现师生合作关系的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探究合作式学习方式的内涵及构建英语课堂师生合作关系的原则和方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促进学生探究式、发现式、师生合作式教学及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作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合作精神和集体观念,提高课堂效益,增强教学效果。

2.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本课题研究充分体现行动研究理念,以质性研究方法为主、量化研究方法为辅,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探索小组合作的有效方法,并进一步形成一个基本的操作模式。具体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与整理相关文献资料了解与掌握所要研究内容的研究方法,确定研究的切入点,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2)行动研究法: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通过“设想→行动→观察→反思→修订设想→再观察→再行动”,不断总结经验,修正前进的方向,使研究更有科学性,并及时付诸实践,指导教学工作。

(3)个案研究法:通过系统化、全方位、多角度地深入研究,形成典型教学案例,进行个案研究,从中寻找规律。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比组实验,纪录不同教学形式的影响。对比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和规律,为撰写实验报告提供第一手资料。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和实践中,及时进行反思反馈,总结经验,撰写相关课题研究论文及报告,总结归纳成果。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周期为两年(2014年10月-2016年10月)

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14年10月-2014年11月)

主要任务:作好研究的前期调查工作,确定研究目标,拟定研究思路,制定研究方案,组织研究队伍,制定计划,完成课题申报。

第二阶段:课题实施阶段(2014年12月-2015年12月)

主要任务:召开课题开题会,全面启动课题实验工作,协调组内合作,开展相应的调查研究,对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分析,形成理论,接受上级指导及中期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与结题阶段(2016年1月-2016年2月)

主要任务:整理分析研究材料、撰写研究报告、做好总结,接受课题组的评估与成果鉴定,申请课题结题。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及分析

1.课题研究的结果。本课题围绕“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现状,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和探索出了基于“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方式的构建模式,最终形成了系列的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性的成功经验。

(1)“345”高效课堂模式理论探索、实践与形成。通过文献研究法,搜寻有关理论,2006年我校开始提出“有效教学”理念,提倡“聚集课堂、同课异构”这一创新的做法。当年我校九位老师及来自全市的老师代表与来自上海的九位教师、九位专家的“异构”碰撞,在全市师生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之后,我们借鉴安丘、洋思、山东、衡水等学校的办学经验,组织老师到上海延安、大同等名校进行轮训,通过与我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走出了新的路子,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运用行动研究法,2009年我校开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课堂的探索。2011年开始“345”高效课堂的研究,以“聚集课堂、同课异构”活动为载体,以“自主、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主要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良好习惯,激发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经过不断学习、研究、探讨及实践,“345”高效课堂改革已经形成。其基本模式为: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评拓展→反刍总结→检查测评等七个步骤,并逐步形成与之配套的学案,包括预习案、合作探究案、练习案、反馈本、纠错本等。

(2)“345”高效课堂模式各项激励制度逐步完善。通过召开教师座谈会、家长座谈会、职代会、校长办公会、在广泛征集教师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一系列的与高效课堂相关的课改方案。包括《关于推进新课改的管理办法》、《“345”高效课堂教学评价方案》、《“345”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激励办法》、《“345”高效课堂教学能手评价量化标准》、《“345”高效课堂教学改革实施办法》、《课堂导学案编写方案》、《课堂导学案的使用方法》、《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指南》、《英语特色教学实施方案》、《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方案》、《精英培养方案》等。制定了一系列激励制度,包括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激励制度、学生课中合作探究激励制度、学生课后拓展反馈及个性作业激励制度、学生有效学习总体效果评价激励制度等,以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为目标,将高效课堂学习理论与经验应用到教学实践中,促进学生的发展,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

(3)“345”高效课堂模式下高中英语合作式学习理论成果丰富。本课题发表了三篇核心论文,其中宋桂林老师论文《建构主义理论视阈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构建模式研究》在《新教育时代》发表,并获全国课题论文特等奖;王中平老师论文《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英语情感教学探微》、唐凌老师论文《基于“345”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均在《校园英语》发表;《衡阳日报》、《衡阳晚报》对课题主持人宋桂林老师作了题为《让学生先“成人”后“成才”》、《父亲=良师+益友》和《做教育麦田的守望者》的三次专题报道。课题研究引来广东省名校象贤中学、三水中学、连州市二中和株洲市四中等10多所学校到我校参观学习,进行经验交流,就课题研究开展了一系列的交流活动。

2.后续研究的方向。本课题已有的研究,主要以实践为主,以理论为辅;以行动为主,以思辨为辅;以合作为主,以体系为辅。这些特点既是本研究与以往研究形成区别、形成特色的优势,也是研究中存在的遗憾与缺失。

(1)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僵化问题。我们都明白:教无定法,学无定式。但为了推行研究成果,有时学校会对教师课堂、学生学习作一个硬性规定,以达到实验效果,这就造成了课堂模式、学生合作学习模式的僵化问题。

(2)学习激励制度操作流程多年不变问题。由于流程的程式化,随着操作的次数增多,大多数老师、学生都会存在一定思维惯性,特别是执行流程几个学期后,面对不同年龄学生新的需求,管理者一般会选择“无视”。所以我们教育工作者就要在学习模式、评价激励的方式、方法、制度等方面不断“扣紧时代的脉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断注入新的创意。

参考文献:

[1]马兰,合作学习[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003.

[2]张凤英.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合作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8.4.

[3]修红英.新课程标准下高中英语合作学习实践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2007.9.

[4]李芳,苗立军.谈“自主、合作、探索”学习的体会[J].大众科技报,2007.8.

上一篇:智慧课堂技术下一篇:“特殊”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