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2022-04-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文章以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不同水平的货币需求模型,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股票市场、预期通货膨胀均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在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后,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井由此判断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宜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1: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冲击

摘 要:金融危机以来,随着影子银行规模不断地扩大,发展迅速,给我国货币政策带来了冲击。本文试从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所带来的影响四个方面来研究分析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并对货币政策的制定,调整提出相关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一、 引言

影子银行的概念在很多文献中都提到首先是在2007年被提出的,指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的,不受监管当局控制的区别于经营传统商业银行业务的金融中介机构(郑联盛,2009)。随着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影子银行的重要作用渐渐浮出水面,同时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美国影子银行的迅速发展得益于证券化热潮,次贷危机中抵押贷款及各种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经过证券化后通过二级市场卖给债券投资者,随之壮大了影子银行业务。我国影子银行的定义和美国有相似的之处,但就其发展而言,证券化并不是推动其迅速发展的首要原因,我国影子银行有其自身的特色。具体而言,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依附于传统商业银行信用,是对其信用的衍生,影子银行的业务主要表现为委托,信托贷款,银行理财产品及民间借贷。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一直受到关注,温州地区民间借贷一度非常活跃。2009年,随着四万亿刺激计划的实施,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过量货币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周春喜,姜露,2012)。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数据显示,为抑制通货膨胀,我国自2010年初以来采取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2010年1月12日至2011年6月14日中国人民银行先后12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5次上调了存贷款基准利率,银行可贷资金大量减少,中小企业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随之加大,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转向影子银行借贷。除了温州民间借贷以外,大量国企和民企利用自身条件以低利率从商业银行获得贷款后,转身将贷款以高利率贷给中小企业(徐洪才,2012)。这就加重了中小企业负担,同时高利率伴随着高风险,也对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影子银行的发展在伴随着风险性的同时,我们注意到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也带来了一定挑战和冲击,适度紧缩的货币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是否有效?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否有影响?央行采取的货币政策工具还是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等等问题随之引申,研究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 文献回顾

关于影子银行在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方面的研究,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是从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角度,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扩张角度等来进行分析。下面对相关文献进行简要回顾。

在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的冲击时,较多的文献提到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我国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不同于国外影子银行,大多依附于商业银行原有的信用,不同的业务所产生的信用创造功能并不相同,但这种信用创造的功能使得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划分由于受到流动性的影响而变得不准确,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难以衡量。如李波,伍戈(2011)从信用创造角度,分析了影子银行的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介绍了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过程,将证券化产品比作“私人创造的货币”。本文认为这种私人创造的货币被作为一种新的货币形式,影响了流动性,央行在按照流动性划分货币层次时会因此受到影响。

除了分析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从影子银行信贷规模角度也可以分析其对货币政策产生的影响。影子银行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的同时,扩大了信贷供给,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央行通过信贷渠道进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关于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影响的研究,候建(2012)分析了在国家货币政策实施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贷款难的问题,提出了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投融资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和所存在的局限性。王增武(2010)以银行理财产品市场为例,统计通过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进行信贷投放的具体规模。特别指出,2010年传统的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受到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影响,总信贷规模突破了央行制定的上限,我国货币供应量大幅提高。这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央行货币政策的调控和实施。本文认为影子银行信贷规模扩张不仅将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并且大量存款的外流也会进一步阻碍货币政策工具存款准备金的实施。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除了上面提到的对存款准备金的影响外,对利率政策也会产生影响。徐洪才(2012)通过对2011年我国经济形势的分析,提出对2012年货币政策的分析和展望,其中有提及影子银行贷款规模的迅速扩张的必然性,分析到我国利率“双轨制”现象,民间借贷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相差悬殊。就央行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来看,所引起的银行信贷资金减少使得中小企业转向高利率的民间借贷,由于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存在将进一步扩大了利差,利率出现背离,进而将影响央行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基准利率政策的实施,将出现恶性循环。

研究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的文献众多, 徐滢,周恩源(2011)通过分析影子银行如何通过五大机制扩大金融不稳定性,结合分析美联储应对策略,对我国提出借鉴建议,指出了影子银行体系发展会对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研究影子银行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关系具体量化的研究比较少,陈剑,张晓龙(2012)通过短期约束的SVAR模型,分别以CPI环比增长率作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衡量变量,月度GDP的增长率为经济增长的衡量变量,月度M1增长率为货币发行量的测量工具,委托贷款和信托贷款总规模的环比增长率为影子银行的衡量数据,研究了影子银行规模对于经济增长和货币政策有效性及货币发行量的相互影响。结论中提到影子银行会提高我国货币供给量,但对通货膨胀无显著影响。下文中将对影子银行体系具体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的影响进行分析。

本文试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近年来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实施中介目标,最终目标的影响,对货币政策工具,及信贷传导途径的影响的分析,来进一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实施效果。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

(一)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

1. 对中介目标—货币供应量的影响

我国自1998年来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一直以来都是实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介目标。关于货币供应量的划分,我国在2001年统一了口径按货币的流动性由强到弱依次划分为M0,M1,M2,M3,除M3为新设定外,其中M1通常定义为狭义的货币供应量,M2为广义的货币供应量。

自2004年起我国理财产品的发售规模迅速增长,伴随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地推陈出新,如图2所示,2012年,我国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长45.44%。虽然全年发行总量的增速不及2011年,但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已经达到了历史新高。我国影子银行迅速发展,各类理财产品对金融资产的替代性也逐渐增强。货币型理财产品代替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信贷类理财产品代替信贷资产支持票据等等,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界限变得模糊,央行所划分的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将受到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影响,从而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图1 2004年—2012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及规模情况

资料来源:和讯网

图2 我国近年来货币狭义货币供应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期比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金融年鉴2011》

如图2所示,世界金融危机以来,2009年M1,M2同期比增长率上升幅度较为明显,从2010年来看又迅速回落,可以解释为央行为抑制由于四万亿刺激计划所产生的通货膨胀采取适度紧缩货币政策,但是从图1可知,2010年至2011年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及规模大幅上升,所统计出的货币供应量存在不确定性,2010年广义货币供应量很可能被低估了,从而对于最终货币政策所要实现的目标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影响。

2. 对最终目标的影响

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是我国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经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我国在2009年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如表1所示我国货币供应量M1,M2同期比增长率大幅上升,分别达到27.68%,32.35%。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增长,2010年GDP较2009年有明显的增长,但与此同时注意到货币投放量的增多导致流动性泛滥,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物价明显攒高,自12月末起CPI指数开始呈现上扬,并且一直保持居高不下的状态。这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保持币值稳定出现背离。2010年以来,国家为保持币值稳定,抑制通货膨胀现象,采取适度紧缩货币政策,目的是减少市场上过多的流动性,但影子银行在这时期的迅速扩张带来了流动性,使得市场上流动性并不会按照央行所希望的那样减少。上文提到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广义货币供应量M2很可能被低估,那么市场上的流动性也由此被低估。这样一来,给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现最终目标带来了困难。

(二)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

1. 利率政策角度

徐洪才(2012)提出利率“双轨制”扭曲了市场价格信号,所谓的“双轨制”指的是民间借贷利率和官方利率出现严重背离,具体数据在周春喜,姜露(2012)中提到,我国自2003 年以来,民间借贷利率一直在[10%,25%]区间内波动,而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波动区间为[5%,7%],民间借贷利率严重偏离了银行贷款利率。

民间借贷利率严重偏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意味着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利率政策的实施将受到影响。本文认为影子银行的存在所导致的利率偏离主要出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从利率管制角度,国家实行利率管制,对银行存贷款利率的限制,使得许多中小企业面临贷款难的问题。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者存在,造就了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另一方面,在紧缩性货币政策背景下,银行贷款资金受到限制,更是加重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中小企业的经营发展所需资金只能通过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业务获得。如图2所示,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只能以高息向影子银行借得贷款,而大型企业,国企由于自身条件的优势可以以低息想商业银行借得贷款,往往变身影子银行发放委托贷款。

图2 影子银行业务委托贷款

除以上分析外,各类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地下钱庄等影子银行也会通过提高利率向资金需求方提供高息贷款,利率政策受影子银行影响,基准利率被迫降低了其原有的指导性,这一角度上来看货币政策工具受到了冲击。

2. 存款准备金角度

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中的存款准备金是指由央行直接调控人民币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存款收取存款准备金以达到政策目标。影子银行的存在导致商业银行大量存款外流,使原本作用于银行存款的存款准备金工具作用减弱。

分析近年来我国实施的货币政策,2009年由于实行宽松货币政策导致了通货膨胀现象,我国自2010年起为控制经济过快增长,开始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数据显示,央行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连续12次上调了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但通过存款准备金来抑制通货膨胀的效果仍然不乐观。原因在于影子银行的发展使得大量的存款避开法定存款准备金的约束,银行内部的理财产品创新,规模不断扩张。民间借贷,各类基金公司,信托公司,投资银行通过各类理财产品吸收了大量原本应该存入银行的存款,使得央行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出现力不从心。

(三)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

曹伟,林燕(2005)在对货币政策效果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中得出结论,我国货币政策主要的传导机制为信贷传导机制,从信贷传导机制能够更有效地传导货币政策以实现货币政策目标。就此本文分析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时从信贷传导机制展开分析。信贷传导机制中分别根据银行角度和企业角度分为两个渠道,银行借贷渠道和资产负债表渠道。

1. 银行借贷渠道

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M→信贷可供量L→企业私人投资I→国民收入Y

如上式所示,“银行借贷渠道”是指,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当一国货币供应量增加时,银行增加贷款数额,信贷供应量随之加大,从而会鼓励人们加大投资力度,从而影响一国的产出,促进经济的增长。反之,当实施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应量减少,银行信贷资金减少,企业私人投资受到影响,从而抑制经济过快增长。

由于影子银行如委托,信托贷款,民间借贷等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贷规模。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会增加原有的信贷可供量,促进企业私人投资,进而促进经济增长。但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即使银监会要求严格控制贷款比例,规模等条件,银行可贷资金减少也并不代表企业私人投资会因此减少,因为企业私人仍就可以通过影子银行借得贷款进行投资。影子银行犹如梗塞般堵住了银行借贷渠道,使得货币政策的实施受到阻碍。

2. 资产负债表渠道

货币政策→利率i→股价Pe / 企业净现值NCF→信贷供给量L→国民收入Y

如上式所示,“资产负债表”渠道是从企业角度出发,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而影响其向银行进行借贷,影响企业投资,最终影响经济发展。当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利率下降,企业资产负债表改善,较容易从银行获得贷款用于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反之,当实行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利率会上升,企业股价下降,净现值减少,资产负债表受到影响,银行不愿意放贷给企业,企业用于投资的资金减少,最终影响经济。

与“银行借贷渠道”分析相似,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企业并不会因为受到资产负债表的影响,而不能从银行获得贷款,因为可以向影子银行借款,信贷供给量不会减少,也就不会影响投资,最终不能影响到经济。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受到影子银行影响。

总之,信贷规模由于受影子银行的影响,信贷传导传导机制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不能顺利完成,又由于影子银行游离于监管机制之外,所以也无法准确衡量信贷规模受影响的程度,这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带来了挑战。

(四)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非对称性上。货币政策的非对称性指的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对于经济的冲击是存在非对称性的,即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实施不同的货币政策对一国的经济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影子银行的发展会影响货币政策实施效果,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产生不对称的效应。

本文认为影子银行在对紧缩性货币政策实施效果上的影响大于对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影响。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受到限制,对外放贷受限给影子银行信贷替代提供了机会,这种作用使得信贷规模因此扩张,影响了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而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商业银行信贷资金不像实施紧缩性货币政策那样受限,所以影子银行在信贷替代方面不能充分影响到扩张性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影子银行在实施不同货币政策时的信贷替代作用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不同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的非对成性,并且随着影子银行规模壮大,这种非对称性会呈现的更明显。

四、结论,建议和展望

(一)主要结论

本文试着从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角度具体分析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对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货币政策的传导工具,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及货币政策的实施效用的影响 。得出以下结论:(1) 影子银行通过创造货币,使货币供应量的划分受到阻碍,统计货币供应量存在不准确性,广义货币供应量被低估。同时通过释放流动性,影响到适度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稳定币值的最终目标实现。(2)民间借贷利率和基准利率偏离较大,基准利率被迫降低了其原有的指导性,导致利率政策工具的作用受到阻碍。影子银行使大量存款外流,央行即使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缕来完成政策目标效果也不明显。(3)信贷传导机制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信贷可供量方面,影子银行扩大了信贷规模,使得货币政策通过传导机制传导时受到影响。特别地,体现在紧缩性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4)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由于受到影子银行的信贷替代作用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受到的影响要大于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的影响。

(二) 相关建议

对于上述结论,我们分别从货币政策受到影子银行影响的四个方面来分别提出相关建议进行改善和调整。首先,在货币政策目标方面,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受到影子银行的影响,使得原本对于货币供应量层次的划分不再能准确反应社会流动性,需要扩大原有的统计口径。可以通过适度将利率作为中介目标来完善。其次,在货币政策工具方面,利率出现的严重偏离状况,大量银行存款外流,主要原因在于国家对利率的管制过严,中小企业难贷款,转向影子银行高利率借贷。适度放松管制,提高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供给,积极对中小企业放贷,在一定程度上会改善这种状况,也会使存款准备金工具的实施得到应有的效果。再次,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方面,信贷传导机制受到影子银行信贷规模的扩大的影响,要努力提升商业银行在信贷传导机制中的作用,不鼓励中小企业通过银行外渠道进行借贷融资。最后,在货币政策实施效果方面,紧缩性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受到影子银行影响呈现效果非对称性,由于在不受影子银行影响时我国货币政策的效果就存在非对称性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深入研究。但就影子银行通过信贷扩张对货币政策实施效用方面,可以同样用上面提到的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信贷作用的建议来进行改善。

(三) 研究展望

本文对近年来我国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进行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和建议还处于基本层面,存在很多不完善的之处。影子银行体系类型,业务之复杂,对研究其与我国货币政策的关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要想深入探讨其如何影响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和调整,还需要进一步全面量化的研究。但是,相信不久的未来,随着我国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会逐渐得到规范,对于货币政策的影响也会有所降低。

参考文献:

[1]郑联盛.影子银行体系:发展、内涵与未来[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9:1-10.

[2]徐滢,周恩源.影子银行体系金融不稳定性扩大机制与美联储货币政策研究[J].上海金融,2011,(7):95—99.

[3]王增武.影子银行体系对我国货币供应量的影响[J].中国金融,2010,(23):30-31.

[4]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12):77-84.

[5]陈剑,张晓龙.影子银行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2000—2011年季度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12,(8):66-72.

[6]侯健.影子银行发展对中小企业的融资的影响研究[J].南方金融,2012,(6):84-86.

[7]徐洪才.2012年中国货币政策分析与展望.中国市场,2012,(11):3-7.

[8]周春喜,姜露.我国民间借贷利率定价问题研究—以温州为例[J].价值理论与实践,2012:66-67.

[9]曹伟,林燕.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1984-2004[J].金融与经济,2005,(7):57-59.

[10]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办公室课题组.影子银行问题研究—以浙江为例[J].浙江金融,2012,(4):6-9.

(作者通讯地址:浙江工商大学金融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5)

作者:林晶晶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2:

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

[摘 要]文章以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了实证研究,建立了不同水平的货币需求模型,结果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利率、股票市场、预期通货膨胀均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在对模型进行稳定性检验后,发现我国的货币需求是不稳定的,井由此判断货币供应量已经不适宜继续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

[关键词]货币需求;货币需求函数;实证分析;稳定性检验

[作者简介]李冠军,广西师范学院管理科学学院教师,硕士,广西南宁530001

货币需求问题关系到货币政策的具体实施,特别是我国以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的中介目标,货币需求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货币需求所涉及的变量与我国货币政策采用什么变量作为观测指标体系息息相关。本文采用1995—2004年的季度数据对我国货币需求问题进行实证研究,一方面看我国货币需求主要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另一方面看我国货币需求是否稳定。

一、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

通过分析,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有以下:

1.国内生产总值(GDP)。从经济学的理论上来讲,GDP值越大,对货币的需求就越大,而且它对各层次的货币需求是同方向的。

2.利率(R)。虽然我国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但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已经在进行。1996~2005年,人民银行对存贷款利率进行了9次调整。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正在加紧进行,随着经营机制的转变,利率的变动必将对国有企业的投资决策产生影响。目前,中国非国有经济部门在GDP和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率均已超过50%,这些部门的投资决策对利率调整的反映是敏感的。另外,随着投资渠道的拓宽,储蓄不再是居民投资的唯一方式,在决定资金投向时,会更多地对不同投资方式的收益率进行比较。因此,利率的变化会对货币需求产生影响。一般来讲,利率的变化同货币需求是反向的。

3.股市总市值(SV)。一般来讲,股市市值增加,对货币需求增大。不过股市市值的高低对不同层次的货币需求是不一样的,市值增加,对货币M1的影响大于对货币M2的影响,因为M2中的储蓄会转化为其他形式的金融资产。

4.预期通货膨胀(Pe)。在居民和企业都是理性的假定条件下,预期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应该是反方向变化的。

5.随机因素(U)。随机因素包括政策变化、金融创新活动等不易获得量化指标的因素及其他未考虑到的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

综上,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基本形式为:

M1d:(GDP,R,SV,Pe,U)

(1)

M2d:(GDP,R,SV,Pe,U)

(2)

式中:Mid代表对货币M1的需求,M2d代表对货币M2的需求,GDP代表国内生产总值,R代表利率,SV代表股市总市值,Pe代表预期通货膨胀,U代表随机因素。

二、关于数据的说明

本文研究的是1995年以后的中国货币需求,中国人民银行从1994年第3季度开始定期向社会公布季度数据。本文选取的数据样本区间为1995年第一季度至2004年第四季度,共40个样本值。

1.由于得到的M1、M2和GDP数据是季度数据,为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censusX—11法对它们进行了季节调整。调整后的变量分别表示为M19a、M2sa和GDPsa。

2.利率选取的是一年期贷款利率,用R1表示。这是因为我国利率的制定一般是先确定一年期利率,然后,以它为基准再确定其他期限的利率水平,而贷款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较存款利率更为明显。

3.股市总市值(SV)是沪深两个股票交易市场的市值之和。计算方法为股市市值=∑发行股数X每股市价(市价采用的是期末值)。

4.预期通货膨胀采用静态预期形式,即Pe=п(t-1),其中п为通货膨胀率。原因有二:一是从理论上看,季度货币需求依赖于前一季度的实际通胀率;二是国内居民的储蓄行为也反映了这种形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在我国反映通货膨胀率的指标主要有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商品零售价格指数(RPI)和GDP缩减指数。本文用RPI来反映通货膨胀水平。这里令Pe:BPI(—1)。需要说明的是,Pe=BPI(—1)中的Pe不代表真正的预期通货膨胀率,只是代表反映预期通货膨胀水平的一种指标的预期值。

5.以上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

三、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回归分析

假定货币需求与货币供给是均衡的。对所有变量取对数,利用线性回归方程进行估计,假设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按照(3)式,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利用Eviews4.0软件用最小二乘法(OLS)进行回归。本文采用的数据样本区间是1995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回归结果如下(括号中为T检验值):

1.关于回归结果的总体检验

从以上回归结果来看,各样本区间所得到的关于M1、M2的样本决定系数R2、D.W检验值和F检验值都不错,各变量系数的T检验也显著。为了避免“伪回归”,对(4)、(5)式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结果见表1。从表1可以看出(4)、(5)式的残差都通过单位根检验。所以,(4)、(5)式不存在“伪回归”。

接着再对以上方程的稳定性进行检验,对它们用累积和检验(CUSUM)与累积平方和检验(CUSUMSQ)进行参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如图1至图4所示。

根据参数稳定性检验结果,发现:无论是狭义货币MI还是广义货币M2的需求模型在整个样本区间都是不稳定的。

2.对回归结果的分析

通过(4)、(5)式的回归系数,我们可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GDP与各层次货币需求存在正向关系。当GDP增加时,居民和企业的财富增加,从而以银行储蓄形式来持有其财富的需求也会上升。货币M1和M2的这一弹性系数大于1,这可能是新一轮货币化进程造成的结果。根据易纲(1996年)的研究,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前期货币化进程基本结束,在其后许多研究都支持这种观点。但是最近几年我国的金融创新和发展又开始进人新的高潮,货币化的情况再次出现也属正常。

第二,货币M1、M2的需求与贷款利率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反向关系。这是加入WTO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一个表现。

第三,货币M1、M2的需求与股市市值之间存在着较明显的关系。从弹性系数的比较可以发现,股票市场对M1层次的货币需求大于对M2层次的货币需求。我们也发现这一弹性系数还比较小,并

且其波动是很明显的,这和我国实际情况是比较相符的。首先,我国股市规模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规模还是相对较小,就SV/GDP这一比值来说,西方国家这一比值平均水平在90%以上,美国更高达150%左右。其次,我国股票市场中可流通的股票占其总股票数额的比例不到三分之一,所以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目前肯定不会太大。另外,我国股票市场投机现象严重,市场操作不规范等情况都使得股市波动比较剧烈。

第四,预期通货膨胀对货币需求的影响与理论不相符合,货币M1、M2的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水平成正向关系,但是与我国实际情况比较相符。我国在1998年以后出现通货紧缩,通货膨胀率在绝大多数时间都是负值,而且商品和投资市场需求的萎缩使得货币需求减少,所以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的正向关系出现在我国是有它的现实背景的。这也证实了“在我国现实经济中已经出现了非一致性预期结构的特征”(夏斌,廖强,2001年)的论断。(4)、(5)式中还反映了一种情况,货币MI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大于货币M2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范从来在《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研究》(2000年)一书中认为通货紧缩所反映的货币量紧缩主要是现实流通货币量的紧缩,而从中国的情况来看,与现实流通货币相近的是M1。从这个角度来看,货币M1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大于货币M2的预期通货膨胀的弹性系数在我国应该是正常的。另外,笔者在对本文所用的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中还发现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的关系是从负向关系逐渐变为正向关系的,这种变化发生时段在1999~2000年。

四、回归分析的结论

通过对我国货币需求模型的回归分析,我们可得到以下结论:

1.1995—2004年我国货币调控方式发生了变化,注重用利率杠杆调节经济,我国各层次的货币需求受到利率变动的影响,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深入,利率对货币需求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大。这一结果说明我国在这一阶段不存在流动性陷阱,既不存在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无限大的情况,也说明近年的货币政策是有一定效果的。

2.我国股票市场已经对我国的货币需求产生影响,尽管其弹性值很低,但从股市的规模来看其相对影响并不是很小。另外,股票市场对货币需求影响的波动性较大。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逐渐规范化和资本市场的快速发展,这一弹性值在未来应该会呈上升态势。

3.我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需求与预期通货膨胀成正向变化,这种情况跟货币经济学理论中所讲的预期通货膨胀与货币需求呈反向变化不一致。我们注意到这种预期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呈增长趋势,公众的心理预期因素是中央银行在未来货币政策执行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的。

4.我国的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我国的货币需求结构已经发生变化,近几年金融管制的放松和金融创新活动的迅速发展已经使我国的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在1995-2004年这个时段我们不能得到各层次货币的比较稳定的货币需求模型。另外,为了进一步证实这种推断,对能找到的用季度数据所做的关于货币需求的实证研究文献中所用的货币需求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发现在样本区间:1995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4季度这些货币需求模型同样出现稳定性变差的情况,而且这些模型包括了回归模型、协整分析与误差修正模型和局部调整模型。

五、我国货币需求稳定性变差的原因分析

1.中国自1995年以后,物价水平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下降,这降低了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2.中央银行在1996年以后9次变动利率,这必然使货币需求的结构发生变化。

3.受社会福利体制改革和就业压力加大的双重影响,居民普遍对未来经济走势和收入的不确定性增加,出于预防性动机,增加储蓄。我们可以从利率不断下调而居民储蓄额却不断上升的这一事实看出。

4.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带来的影响。我国于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在这前后我国已经为适应WTO进行了很多的政策修订和各项改革活动。在这之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和金融创新的步伐加快,金融管制逐渐放松,投资主体更加多元化,投资工具更加多样化,货币替代的趋势呈上升态势,致使国内企业和居民的货币需求动态地发生变化。

以上的变化都使得我国货币需求变得不稳定,并与其他宏观金融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逐渐减弱。所以,从货币需求不稳定的角度,可以判断货币供给量已不适宜作为我国货币政策的主要中介目标。国内不少学者也得出相同的结论,如夏斌、廖强在2001年发表《货币供应量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一文明确提出此观点。事实上近两年央行的货币政策中越来越重点突出通货膨胀率目标,也显示出我国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货币供给量向通货膨胀目标转换。

[责任编辑:皓 生]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李冠军

我国货币政策研究论文 篇3:

《海南金融》征稿启事

《海南金融》是中国人民银行海口中心支行主管、海南自由贸易港金融学会主办的综合性经济金融理论月刊,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欢迎广大作者提供有独特观点和深度分析的论文,特别是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种科研基金项目支持的文章。《海南金融》近期征稿方向:国外流动性紧缩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跨周期调节的货币政策研究、共同富裕目标下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研究、全岛封关运作跨岛资金流动管理研究、央行数字货币与人民币国家化适应性研究、RCEP和CPTPP框架下人民幣区域国际化的战略研究、绿色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应用场景研究。

海南金融杂志社

上一篇:铁路运输收入管理论文下一篇:脱贫攻坚汇报(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