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2024-11-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精选8篇)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1

一、绪论

进入21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正在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人口问题。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更是面临较为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同时随着程度的日益加深,也使得对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影响日益突显。因此,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产生日益深刻影响的背景下,分析研究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得极为迫切。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过程。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它主要包括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问题包括老年人问题与老龄化问题,而这两个问题之间既相互联系,但又不完全相同,一般把有关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权益保护看作“老年人问题”,把有关老年人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称为“老龄化问题”,这是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范畴来认识老龄问题。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分析

中国已于1999年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是世界上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增长最快的国家。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1.人口死亡率下降和预期寿命的延长

随着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医学技术和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发展,死亡率下降对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的影响正在日益加大。特别是建国后消除了战争对人口死亡的影响,政府采取措施减少或根除了饥荒、疾病、溺婴、社会剥削等因素,基本上控制造成人口大批死亡的霍乱、天花、疟疾,还着手完善和提高了医疗、卫生设施和保健服务水平。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是人口老龄化形成的前提。人口再生产模式完成了由“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在平均寿命延长的初期,最大的受益者是婴儿和儿童。婴儿死亡率从解放后急剧下降,这就使得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绝大部分婴儿有更为良好的生存机会活到老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国男女平均寿命分别为71岁及74岁。随着人们平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数量和比重逐渐增加,进而出现人口老龄化现象。这是人们生活水平和保健水平提高的必然结果,是民富国强的标志。

2.计划生育政策和生育率迅速下降

在半个多世纪之前,我国因为受传统思想观念和一些政治政策的原因导致人口激增。人口的增加引起了很多社会问题,特别是严峻的就业压力。

为了解决就业压力,使人口再生产与物质资料再生产协调发展,从1973年起我国开始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自然增长速度。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呈现下降的趋势.由于出生人数减少使得少年儿童比重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相应上升,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提高。由此可见,生育率下降的作用远远大于死亡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作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1.人口规模大

在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中,0-14岁人口为222459737人,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16410人,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6.29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上升3.36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此结果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老龄人口将超过4.12亿,约占中国总人口的1/5,占世界老年人口的1/4,老龄人口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位。

2.发展速度快

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到2010年的10年间,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302万,年平均增长的速度为2.85%,高于1.17%的总人口增长速度。根据联合国人口署的资料,中国的老年比每五年平均增加的百点,从1997年左右就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发达国家的发展速度,预计到2015年将达到 4.39%的最高速度,而同期世界平均老年比发展速度也达到最高,仅为2.36%。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中国/的老龄化速度快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二是我国老龄化的进程快于世界其他国家。人称“跑步进入老龄化”。

3.发展呈现阶段性

纵观中国人口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呈现四个不同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为老年人口的平稳发展阶段,第二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前期阶段,到2000年初步进入老龄化阶段;第三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的调整阶段,在2000年到2030年这期间,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对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两个小阶段,一是2000—2015年少儿人口增长率较慢,劳动人口迅速增加,老年人口增长加快;二是2015-2030年少年人口开始减少,劳动人口也出现下降,老年人口迅速增加;2030年到2050年为高水平人口老龄化阶段。在这期间老龄化速度开始减慢,但人老年人口比仍保持在一个较高水平。

4.起步晚,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已经在几十年或上百年前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如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的国家和年份分别为:法国1865年、英国1930年、瑞士1935年、美国1945年、日本1970年,与世界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比较,虽然中国人口老龄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的速度很快。计划生育政策加速了中国的人口转变进程,再加上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这使得在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不仅仍保持世界人口大国的地位,还将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较低,而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却与世界平均水平持平。因此,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实力和物质基础还比较薄弱。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劳动力资源的短缺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与贫穷落后无关,但这并不证明人口老龄化不会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一般而言,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从而导致劳动力短缺。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中国特色,因此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影响时,必须进行有针对性地实证分析,否则容易犯主观片面性错误。劳动力是构成生产力的最基本要素,劳动力数量的多寡及其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西欧和北欧一些国家,它们的人口老龄化是随着经济发展、生育率自然下降的过程产生的,因此,在其总和生育率达到更替水平时,人口自然增长率极低。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导致了劳动力短缺,并影响到经济健康发展。我国虽然已进入老年型社会,但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是在计划生育政策推动下产生的,即使总和生育率已低于更替水平,但由于人口规模大,处于生育年龄的人口多,人口增长速度仍然较快。同时,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口现在正处于青壮年时期,因此,我国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不会出现劳动力短缺问题。到2050年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和比例均将降至该预测期的最低点。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总抚养比开始不断上升,到2050年达到该预测期的峰值。因此,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和经济发展都将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国家需要及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挑战。

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影响的计量,影响途径以及老年劳动力是否比其它年龄段劳动力具有较低的劳动生产率这三个问题,在近年来的研究中得到了更为细致的研究。总结表示,人口老龄化可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影响劳动生产率:第一,劳动力的年龄结构与劳动参与率。在人口因素之外,制度与宏观经济变量也可引起劳动力年龄结构的变化。其中,不同的养老制度构成了对人们退休年龄和方式的不同刺激。对美国已婚退休老年人工作可能性进行的实证研究发现,养老金收益与老年人劳动供给呈反向关系。然而,车冀等对青岛市养老金与老年劳动力供给行为的实证研究却发现,养老金与老年人劳动供给正相关。他们认为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有养老金的老年人拥有更多的工作机会,在劳动力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和延长工作可获得更多养老金的制度与结构因素。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均GDP与65岁及以上男性与女性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进行的回归研究表明,劳动参与率与人均GDP存在反向关系。他们认为,贫困、缺乏市场机会、基本社会服务获取困难和社会网络缺乏迫使发展中国家老年人通过在低收入和危险的行业中就业来维持生活。第二,劳均资本存量。新古典增长理论认为劳均资本存量与劳动生产率之间存在同向关系。通过对18个工业化国家的实证研究发现,成年人口增长率通过劳均资本存量对劳均GDP产生了微弱影响,并且两者之间为反向关系。第三,技术。美国两个学者在既得利益基础上证明了,人口老龄化不利于新技术采用,从而不利于生产率提高。他们的理由是,不同年龄段人口采纳新技术的成本不同,由于新技术产生收益具有时滞性,老年人在新技术收益产生前就已死去,但仍要承担采用新技术牺牲休闲的机会成本,所以对新技术采用持反对意见。他们认为,人口老龄化加大了持反对意见人口的比例,不利于技术进步。然而,有的学者认为出生率下降造成劳动力稀缺,诱导下一代人力资本投资增加。而技术进步依赖于雇员平均人力资本水平,更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导致更好的技术被采用。第四,商品与服务需求。在非贸易部门具有较高资本集约度和人口老龄化将引起需求从贸易部门转向非贸易部门的假设下,得到了人口老龄化将造成劳动生产率下降的结论,但当资本集约度相反或需求转移方向相反时,人口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也相反。

我国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国家,这些年来经济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具有供应充足的劳动力生产的廉价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可是老龄化将会使这种优势弱化:一方面,老龄化导致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多,根据供求关系原理,劳动力供给的下降将导致劳动力支付的报酬提高,劳动成本相应增加。另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降低了劳动生产率。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注重从业人员的耐受力和适应性,劳动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也会随着退化,体力,脑力都处于衰退状态,不仅不能胜任现有的工作,而且年长的劳动者在企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时,也不能尽快地接受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新的设备。这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直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对消费、储蓄倾向及模式产生的影响

人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不同年龄的人群,有不同的消费偏好,有不同的储蓄倾向。因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消费与储蓄比例的波动,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按照生命周期理论,人口老龄化发展到一定阶段,会使得整个社会的消费倾向增加,储蓄倾向降低。这种转变的后果会产生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社会消费需求,包括用于老年人的公共支出将会增加,社会消费模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二是个人和家庭储蓄减少。按照经济学理论观点,储蓄等于投资。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家庭和企业是资本积累的主要来源,因而,个人消费与储蓄倾向及模式的变化,会对生产基金的积累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此,在这段时期内,主要由于制度方面的原因,老年人口的消费倾向将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而一旦这些因素得到改善,老年人口的消费需求将迅速增加,对我国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消费政策都会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

(三)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影响

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是社会保险制度。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是养老保险制度。推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选择社会保障模式时,必须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用于老年人口的养老支出,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收入水平的变动有密切关系,但与老年人口规模及比重的关系更密切。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正在健全和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目前我国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四、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促进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充分开发和利用“银色人力资源”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健康状况有了巨大的改善,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老龄人的身体比较健康,智慧和经验也正处于成熟期,他们有参与社会发展的热情和愿望,如果退休以后只让他们待在家中,颐养天年,将是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应当积极发展老年产业。老年产业,是指由老年消费市场需求增长带动而形成的产业。由于我国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多,老年消费市场规模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发展老龄产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不断增强经济承载力,大力发展老年产业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年人口的养老金、退休金提高了,他们的收入也呈不断上升的趋势。老年市场商机无限,购买力非常可观。特别是中国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拥有巨大的消费潜力,如果我们能审时度势,充分利用现有的前景广阔的市场,老年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把握得好,将给我国人们创造许多新的工作机会,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因此企业开发产品时要有针对性的,以老年人的需要为导向,根据老年人衣食住行的特点,研制适合他们的产品。重点发展老年服务业,兴建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机构、保健机构,增加老年服务项目等。为了老年产业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政府应该加强对老龄产业的领导,根据老年消费品市场的特殊性和异质性,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支持老龄产业的发展,鼓励社会资金进入老年产业领域,积极引导企业向老龄产业投资,以满足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同时也为经济增长创造机遇。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较发达国家提前到来,因此要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大力发展经济,增强物质基础,提高承载老龄化的能力。大力发展生产力,加快经济发展,要紧紧抓住“人口红利”这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三)加快建立完善适合国情的养老保障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2

一、老龄化给社会带来的影响

社会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不仅是老年人自身的问题,它牵涉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诸多方面,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一)社会负担加重。

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以100万的增长速度上升,对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需求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日趋严峻。我们国家在财政上的养老支出1996年为662.31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8.34%。这一比重在1997年略有下降,自1998年以后又迅速上升。2000年社会保障支出的规模达到1922.37亿元,占当年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增加到12.10%。“九五”期间,社会保障支出年均递增30.53%,而同期财政总支出的年均递增率仅为18.94%。我们都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对老年人抚养的费用是要远远高于青少年的,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对青少年的培养可以看成一种人力投资,对老年人的投资是对社会资源的重新分配,是一种消费性支出。中国老年人的抚养比由2000年的9.9%升至2008年的11.3%。这种情况更会加重社会负担。

(二)家庭养老功能减弱。

由于我们国家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使我国家庭呈现“421”家庭模式,加上工作的原因,我国大部分城市越来越多的家庭空巢,老年人已经不能依靠孩子来养老了,家庭养老功能越来越弱。

(三)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及养老机构的需求突出。

因为家庭养老功能的退化,老年人对医疗保健、生活服务及养老机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生活服务和养老机构。据调查显示,京、沪、津等大城市空巢家庭已达30%以上。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要求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而目前各类福利院的床位只有100多万张,远远满足不了老年人的需要,存在养老机构总量满足不了需要和养老院利用率不高的矛盾。

二、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一)改革养老金制度。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采用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养老金制度。在政府、企业缴纳一定的养老金的基础上,鼓励或在一定程度上强制个人缴纳一定的养老金,以一种投资的方式为自己的更好养老储备资金,这样一方面可以使自己老有保障;另一方面也可以减少政府财政压力。

(二)把大学生也加入养老的队伍。

通过调查得知,现在75%的老年人都缺少一种精神慰藉,我们可以把大学和老年人建立一定的对口服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主要是精神方面的,以老年人的反馈作为服务质量高低的凭证。这一方面是对大学生思想起到教育作用,继承和发扬了我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约成本,减轻国家负担,使大学生为国家养老出一份力,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发展老年产业。

大部分人认为老年人节约,不爱花钱,赚不到什么钱,其实不然,在我国老年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了解老年人的消费心理,抓住机遇,发展适当的老年产业,提高老年群体的消费能力。根据调查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特别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在消费上偏重保健和医疗。一要重点发展这些产业。二要发展一些适合老年人的娱乐场所,旅游路线、服装等行业以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还有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多的先进电子产品面世,老年人的思想也越来越开放,一些电子产品也受到老年人的青睐。另外,我们可以开设针对老年人的培训,也就是发展老年教育,这一方面可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促进老年消费。

(四)结合农村特点,建立养老制度。

在农村,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土地保障、家庭赡养和社会扶持相结合的农民养老保障体系。农民养老以家庭赡养为主,在此基础上,政府要给予一定的扶持;鼓励低龄健康老人提高自养能力;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或者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老人继续完善以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为内容的“五保”供养制度,逐步提高供养水平;有条件的老年人可以参加缴纳一定的费用,参与商业养老。

(五)为老年人创造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随着医学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寿命不断提高。对于大部分老年人是可以从事一些脑力劳动的,我们可以利用老年人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工作经验,重视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老年人从事教育、科研、咨询以及维护社会治安、社区服务等社会公益活动,满足老年人想继续就业的需求。另外还可以推迟退休年龄和允许生育第二胎来解决养老问题。

总之,养老是需要政府、企业、家庭和个人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结合老龄化特点,多种政策相协调,来促进社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舸.浅谈中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及发展趋势,www.chinaacc.com2010

[2].21世纪经济报道,老龄化吞噬医保基金25%退休人员用去6成住院统筹基金,凤凰网财经,2010

[3].杨俊全.解决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模式研究 篇3

随着经济发展、医疗进步、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平均寿命都在上升,意味着世界的老年人口数量不断的上升。人口老龄化一方面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另一方面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虽然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但对我国的的养老问题产生的巨大的压力。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1.人口老龄化的数据

2000年我国已经迈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速度快,规模大。据国家统计年鉴统计,198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7644万人;2000年已达1.3012亿,比1982年增加了5368万人,增长率为70.23%,年均增长298.2万人。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48705人,占13.26%,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31709人,占8.87%。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根据联合国预测,2014年将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亿,2026年将达到3亿,2037年超过4亿,2051年达到最大值,之后一直维持在3—4亿的规模。21世纪上半叶,中国一直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国家,占世界老年人口总量的1/5。

2.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了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老龄人口比重增大,加快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第二,经济没有足够强大就进入老龄社会。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目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1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经济实力不雄厚与人口老龄化需要极大经济投入的矛盾,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第三,城乡差别显著。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历程表明,城市人口老龄化水平一般高于农村。目前,中国的农村的老龄化水平却高于城镇1.24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特征。

二、目前我国主要的两种养老模式

养老模式体现了对养老问题的基本认识、基本原则和基本的价值观,主要受经济体制、社会发展状况、历史文化传统、社会价值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在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下,及人们传统观念的变化,不能满足我国养老的需求。

(一)当前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经济功能的淡化,子女工作压力大不在身边,子女还要照顾自己的家庭,所有这些变化让以子女为核心的家庭传统养老功能面临着冲击和弱化。目前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独居老年人、留守老年人、空巢老年人、高龄老年人等反映了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一定的沖击。

1.子女数量减少,家庭养老负担加重

一方面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生育率下降,家庭子女数量减少。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品的提高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人均寿命延长,子女养老的人均负担成倍增长。如今,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四二一”模式作为中国今后几十年的主流家庭模式,是一个风险型的家庭架构,对老年人养老更是面临风险。独生子女的家庭不仅使父母早早步入空巢的阶段,同时也将他们置于一种更加脆弱的家庭养老的基础之上,无论是经济来源、生活照料、特别是亲子交往、精神慰藉,他们能从这唯一的孩子身上得到的都是非常有限的,使得众多家庭养老的对应措施也非常有限。

2.传统养老观念受到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冲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革,一定程度上对公民的价值观带来了冲击,个体价值的冲击了传统家庭伦理的基础。中国的年轻人,在经济社会的影响,其观念、生活方式也不断的发生变化,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过程中,产生了对小家庭的偏好和对大家庭的淡漠,他们转变了养老观念,开始走出“养儿防老”的圈子,加上受拜金主义、个体主义、消费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念、家庭义务观念等都在不断改变,有些年轻人拒绝承担赡养老年人的义务,甚至虐待、遗弃老年人。

(二)当前社会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

社会养老,是指来自家庭以外的各种社会性帮助,如政府、企业、单位、街道、居委会等,即由社会来提供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赡养的职责。但是,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养老机构的现状,不能满足现阶段的养老需求。

1.社会养老机构设施有限

社会机构养老作为社会集中供养老人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获得了不少的发展,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如床位不足和设施有限是社会养老机构中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我国现有的老年人福利设施严重不足,社会养老机构的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0.8%,与发达国家3%—5%的比例相差甚远。这导致我国多个城市出现老年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局面。

2.社会养老机构建设成本高

就我国目前的经济实力而言,无法投入大量资金兴办社会养老机构。以上海为例,若按5%老年人进入社会养老机构来核算,则需要新增床位13万张,需要资金投入200亿元。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多,这种完全由社会提供集中供养式的养老服务,对中国来说要投入大量资金很不现实。

nlc202309061951

3. 社会养老机构缺乏活力和归属感

社会养老机构的全是老年人缺乏年轻人的活力,并且不可避免的经常性死亡现象可能给老年人心理投下阴影,极其不利于老人的身心健康。同时养老机构难以发挥如亲情交流和陪伴等家庭功能,很难让老人在社会养老机构中产生归属感。

4.社会养老机构服务质量差

多数社会养老机构设施条件差,服务内容单调,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能和服务精神,不能从老年人的需求出发,机构的服务仍停留在模式化的状态,影响了服务质量的提升。

三、我国养老模式的探索

目前,我国现有的两种养老模式都受到了社会现状的挑战。由于我国家庭小型化,造成了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必须有社会化的服务提供支持。目前,我国绝大多数老人都有自己的住房,在家里养老既是子女应尽的赡养义务,也有利于老年人享受天伦之乐。因此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这将是中国养老方式的合理取向。社区养老作为家庭养老的重要补充形式,具有医疗服务专业化、社区规模体系化、资源配置成本低等优势,能够更好地满足我国基本养老的需求。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养老福利模式在新形势下的探索,在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社会组织和社区群众的力量,共同加强和促进我国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事业的发展。

1.政府加大对社区居家养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

政府要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的严峻形势,加大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改善社区、村镇服务设施和条件,满足多样化的养老需求。目前,政府在社区管理中仍处于领导地位,这种管理模式则会阻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任务主要有:一是把社区养老服务事业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从政策上给予支持;二是保证每年给以财政上的支持,拨专款用于社区老年服务事业的发展和相关设施的建设。与此同时,政府要减少社区的行政职能,保证有足够的人力去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事业。引导养老形式要从“养儿防老”向国家、社会、家庭多方养老过渡。

2.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政府在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的同时,鼓励社会团体和企业要积极参与。改变资金来源的单一渠道,多渠道筹措资金,除了财政拨款,还可以通过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社区养老助老服务资金问题。同时倡导民间组织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积极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形成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的服务队伍。

3.工作人员提供的专业服务

从专业院校选用对口专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加入社区养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也可以针对一些下岗人员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培训,培训合格后可从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又解决了下岗人员的就业问题。从而把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培养具有专业化知识的服务人才,形成“政府主導、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服务体系。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财政与公共管理学院)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4

摘要:随着我国面临着超低生育率、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程度加深、社会养老医疗负担严重加剧等各种社会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和我国社保现状存在的不足,结合国家新推行的相关政策,进而对我国关于养老、医疗和生育保险对我国公民保障性有关政策进行初步理论研究。

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实施,我国在人口劳动力传统优势的历史条件下正在往劳动力不足方向进一步迈进,目前的中国正面临着超低生育率、人口增长缓慢、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迁移流动持续活跃、社会养老医疗负担严重加剧与劳动力加速缺失等各种社会问题,且这些问题正在进一步加深对未来中国的综合发展,未来中国人口发展态势将进入人口发展与社保基金之间严重不平衡的新阶段。转变人口发展理念,调整养老、医疗和生育保险政策,构建人口与养老、医疗、生育之间的平衡将是中国人口发展的必然选择[1]。

一、我国人口发展新形势

据国家统计局最新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

2019年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其中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现役军人,不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以及海外华侨人数)达到140005万人,突破14亿,相比2018年末增加467万人。如图1.1和图1.2所示,自2014年以来,中国人口增长速度缓慢,且自2016以来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降低,截止2019年,由2016年的5.86%降低至2019年的3.34%,照此发展态势,未来五年内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将接近0。人口发展形势已刻不容缓,如何平衡社会养老、医疗、生育保险将是稳定社会和谐和经济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图1.1

2014-2019年年末中国总人口数(万人)

图1.2

2014-2019年中国人口自然增长率(%)

其次,由图1.3和图1.4可知,中国人口男女性别比例进一步拉大,以及中国老龄化进一步加重。

从性别结构看,男性人口71527万人,女性人口68478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45(以女性为100)。

从年龄构成看,16至59周岁的劳动年龄人口8964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4.0%;60周岁及以上人口25388万人,占总人口的18.1%,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0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

图1.3

2019年年末中国男女人口数占比

图1.4

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及其占全国总人口比重

男女性别结构的不平衡将会持续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的加重将会加剧国家在养老、医疗和生育财政支付的负担,为更好的保障养老、医疗和生育方面的经济支出,实现全民社保的覆盖将是解决该问题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式。

二、我国养老、医疗、生育保险的现状

社会保险是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险是一种具有显著效果的再分配制度,对稳定经济增长有较为明显的作用,也被誉为宏观经济的稳定器。社会保险一般由政府举办,强制某一群体将其收入的一部分作为社会保险税(费)形成社会保险基金,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被保险人可从基金获得固定的收入或损失的补偿[2]。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社会保险参保人数持续上升,社会保险基金结余、支出、收入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

(一)养老保险现状

2014年至2019年,我国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分别为84232、85833、88777、91548、94293和96748万人,截止2019年,养老保险参保比例达到69.5%。毫无疑问的是,养老保险居于中国社会保险体系的核心地位,而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比例上升,养老保险这一与人民切身利益的社会保险也成为讨论的重点。

图1.5

2014-2018年中国人口与养老保险参保比例走势

根据已经公布的老年人口数据来看,截至2018年年底,60周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4949万人,占总人口的17.9%;其中65周岁及以上人口16658万人(约1.67亿人),占总人口的11.9%。2017年新增老年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2018年新增800多万。虽然2018年新增老年人口数量有所回落,但新增数字依旧庞大,说明我国老龄化程度仍在快速提升,养老压力不减。2019年我国出生人口达到1465万人,死亡998万人,人口出生率与自然增长率进一步降低,人口红利进一步削减。老龄化压力带来的养老压力与需求持续增加。

图1.6

2010-2019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走势

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角度来看,2010-2019年,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和基金支出都呈现出明显的上升态势,但近几年增速有小幅度的减缓。2010年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为13873亿元,支出达到10755亿元,2018年已经分别增长至55006和47550亿元,而根据人社部的快报数据,2019年收入和支出分别达到56083和51897亿元,按同口径的上年快报数,支出的增速有小幅度的上升,收入增速有所下降,收入支出差额进一步缩小。随着收入与支出差额的进一步缩小,未来养老保险的支出将出现赤字,达到收入无法满足支出的地步,造成我国在老年人口养老方面的严重经济负担和社会负担。

目前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主要针对职工离退休之后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一种则是主要针对无工作但又存在养老需求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是我国养老保险中最为主要的组成,也是养老保险的矛盾的主要来源

[3]。从全国总体来看,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依然显著的高于支出,基本养老保险的运行总体稳定,但考虑到人口流动,部分地区人口呈现出持续的净流出,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养老保险领取人数显著增长,缴纳人数持续下降,在加上经济的不景气,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入较低,使得收入小于支出,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中央调剂。

总的来看,未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社会基本养老基金收支结余将会收窄。均衡代际负担、体现制度公平,进一步壮大主权养老基金规模很有必要,中国具有庞大的国有资产,通过预算安排、划转部分国有资本扩大全国社保基金规模,维持其稳定发展很有必要,但持续的完善投资政策,促进基金保值增值,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基金收益率是社保基金持续稳定发展主要因素,而更为重要的是,制度性并轨和更为公平的养老金制度则是保证制度长期可持续发展基石。

此外,建立主权养老基金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全球各国的实践表明:主权养老基金是社会保障制度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石,它的蓄水池作用能够帮助社会保障基金实现以丰补歉。中国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体制、国有企业的对外投资以及国有资本向社会保险的划转三个环节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一定的主权养老基金的责任,但存在权责不清的现象,一味的划转也不利于养老基金长期稳定的发展,持续完善中国的主权养老基金很有必要。此外,主权养老基金在解决代际问题上也有较好的能力[4]。

(二)医疗保险现状

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水平持续上升,公众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使得我国居民对医疗服务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得到了有效提升。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相继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大提升了患者及其家属对医疗费用的支付能力。受此

推动,我国医疗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政府有关部门的规划目标,在未来仍将保持持续较快的增长。

图1.7

2015——2019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统计

截至2019年底,全口径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35436万人,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5%以上。其中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2926万人,比上年增加1245万人,增长3.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数102510万人,比上年减少268万人,降低0.3%。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人员中,在职职工24231万人,退休人员8695万人,分别比上年末增加923万人和322万人。2019年3月30日,国家医保局发布《2019年医疗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快报》,全年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总收入、总支出分别为23334.87亿元、19945.73亿元,年末累计结存26912.11亿元。

全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14883.87亿元,同比增长9.94%,其中统筹基金收入

9185.84亿元;基金支出11817.37亿元,同比增长10.37%,其中统筹基金支出7120.30亿元;年末累计结存21850.29亿元,其中统筹基金累计结存13573.79亿元,个人账户累计结存8276.50亿元。

全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8451.00亿元,同比增长7.71%;支出8128.36亿元,同比增长14.23%;年末累计结存5061.82亿元。

中国大力推进医疗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其他多种形式补充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的多层次、宽领域、全民覆盖的医疗保障体系,初步实现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三)生育保险现状

生育保险是中国在面临人口转变、经济体制转变、社会支持网络变迁的背景下,保障妇女权益和地位、提高人口素质、保障企业公平竞争、体现女性社会价值、减少生育风险的有效制度。

2019年全国婚姻登记机关共办理结婚登记947.1万对,离婚登记415.4万对,办理结婚登记人数持续降低,而离婚登记人数小幅度持续升高,中国离婚率占比越来越高,同时晚婚不婚人数占比越来越高。

近几年来,我国生育政策从计划生育到单独二孩,再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新的政策的全面实施,对当前女性生育意愿和行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统计,2019年全年出生人口1465万人,比2018年减少58万人,而新生人口数量和结婚人数成正比关系。结合结婚登记人数发展趋势可知,未来我国新生人口将进一步减少。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改善,人们的保险意识也在提升,这使得当前我国生育保险的覆盖人数不断增加。

图1.8

201

5年~2019年中国参加生育保险人数统计

全面二孩政策放开后,给基金运行带来的最大变化是短期内生育人数增加,生育保险支出增加。《2020-2026年中国医疗保险行业市场全景调查及投资价值预测报告》显示,截止2019年11月,中国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为779.84亿元,支出705.57亿元。

图1.9

2015年~2019年中国生育保险基金收入与支出统计

生育保险基金运行受到多方因素的影响,尤其是新的生育政策对其带来明显的影响,因此在新的政策下,相关部门应深入分析当前形势,建立生育保险动态筹资机制,保证生育保险基金的平稳高效运行。

三、有关政策实施现状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目前社保已然成为继房子、教育之后的第三大刚需了,除开老了能要养老,病了能治疗,现实中许多事情都跟社保挂钩。

目前我国社会保险政策实施方面存在的不足分别为[5

6]:

1、保障水平低,与经济发展水平和职工承受能力有差距。

2.、政策不完善,制度尚待规范。

3、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农民工和外来工用工不规范,无劳动合同,对农民工和外来工不缴纳社会保险。

4、保险层次单一,多层次社会保险有待完善。

6.社会保险法尚未出台,缺乏法律依据,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没有得到真正体现,支持依法参保。

7、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及补缴欠费,财务状况难以及时准确了解,缺乏强制手段。

8、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

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管理手段的落后直接造成工作效率低,工作质量差,信息化管理还有待完善。

9、基层民众对社会保险认识不足,对社会保险的意义和重要性没有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对社会保险的强制特性及其分配机制不理解,不清楚社会保险与自己的权利义务关系,制度推行难度大。

针对以上现状存在的不足,为更有效推进社会养老、医疗和生育保险在未来人口发展形势之间的平衡,国家相继出台了相关政策,并且取得了明显有效的成果[7]。

一、征管力度空前,不缴社保违法。

2019年社保归税务局统一征管,象征着社保征管力度加大。而后社保黑名单制度的建立,更是让社保征管力度更上了一个台阶,不依法缴纳社保,将会受到联合惩戒。

二、社保转移接续变得更简单。

简化了社保转移接续手续,减少了社保经办需要的证明,实现了社保信息共享,方便了我们老百姓。

三、国企出10%的股权,发社保福利。

为了充分让老百姓享受国有企业发展的成果。国务院印发《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实施方案》,截止目前三家试点国有企业已划转资金超200亿,后期将持续划转中央和地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10%的股权充实社保基金。社保红利将进一步提升。

除此之外,2019年国家在社保领域出台了四大新政策,分别如下:

一、今年养老金平均提高5%左右

2019年3月13日,人社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关于2019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明确从2019年1月1日起,为2018年底前已按规定办理退休手续并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提高基本养老金水平,总体调整水平为2018年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5%左右。

二、生育保险和医疗保险合并实施

2019年3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生育保险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的意见》,要求2019年底前实现两项保险合并实施,遵循保留险种、保障待遇、统一管理、降低成本的总体思路,实现参保同步登记、基金合并运行、征缴管理一致、监督管理统一、经办服务一体化。

三、核定调低社保缴费基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2019年3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落实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部署,明确具体配套措施等。

按照《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为落实从2019年5月1日起各地可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从原规定的20%降至16%等降低社保费率部署,会议决定,核定调低社保缴费基数。

各地由过去依据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改为以本省城镇非私营单位和私营单位加权计算的全口径就业人员平均工资,核定缴费基数上下限,使缴费基数降低。

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可在本省平均工资60%—300%之间自愿选择缴费基数。

四、2019年5月1日起,降低社会保险费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综合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明确:自2019年5月1日起,降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目前单位缴费比例高于16%的省份可降至16%。

同时,继续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自2019年5月1日起,实施失业保险总费率1%的省,延长阶段性降低失业保险费率的期限至2020年4月30日。自2019年5月1日起,延长阶段性降低工伤保险费率的期限至2020年4月30日。

随着国家在养老、医疗及生育政策上的大力宣传及推行,相信未来我们国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和有效的政策法规保障在保险收入和保险支出之间的平衡,并且能够较好的处理好人口新形势下的养老、医疗和生育所带来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

陈友华.中国人口发展:现状、趋势与思考[J].人口与社会,2019,35(04):3-17+2.[2]

韩华英.我国社会保险基金监管制度的现状、问题与措施之我见[J].财经界(学术版),2016(12):150.[3]

王翠琴,李林,薛惠元.人口年龄结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对农村居民消费率的影响

——基于2010—201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OL].社会保障研究:1-15[2020-05-07].[4]

郑秉文.中国社保制度改革取向与基本原则[J].经济研究参考,2019(12):127-128.[5]

郑秉文.大幅“双降”:社保制度改革进程中的一个转折点——从长期制度安排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角度[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03):1-10.[6]

杨斌.对养老保险在实际运行中存在问题的思考[J].中国市场,2020(10):50-51.[7]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5

[摘要]在分析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发展趋势以及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制度 影响 对策

进入2001年, 我国的人口类型从成年型迅速转变成老年型,整个社会步入老龄化阶段。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很有值得研究的必要。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特点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国际社会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标准通常有两个:一是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二是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凡符合上述两个标准之一的国家或地区,就可称为“老年型国家”或“老年型地区”。根据这个标准来看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2000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8811万人,占人口总数的6.96%,我们已经接近老龄化国家;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从数据可以推断,我国已经真正成为人口老龄化国家。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从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看,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未富先老”。我国在2000年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才达856美元,属于刚刚迈过最低收入门槛的中等收入国家,平均生育率的下降和寿命的延长,属于典型的“未富先老型”国家。二是老龄化速度快。我国实现从人口成年型向人口老年型转化只用了短短的18年时间(1981-1999年),2005年底全国1%人口抽样显示,我国总人口数达到130756万人,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10055万人,占总人口数的7.7%,成为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四是农村老龄人口大大高于城镇。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我国8838万60岁以上老龄人口中,农村老龄人口为5944万,占67.3%。

(三)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根据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在未来时期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加速期(1999-201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上升0.1%;第二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高速期(2010-2040年),老年人口比重每年将上升0.4%;第三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减速期(2040-2060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速度将回落到0.1%;第四个阶段为人口老龄化稳定期(2060年以后),老年人口比重基本停止上升,人口也达到基本稳定。

二、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导致养老负担加重。人口老龄化不仅是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而且也是养老金领取者与缴纳养老保险费的在职职工的比例不断提高的过程,从而对养老保险基金的平衡产生直接的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导致离退休费用不断攀升。改革开放以来,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一方面,每个离退休人员对应的在职职工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另一方面,离退休退职总费用逐年上升。全国离退休退职费用总额逐年攀升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离退休退职人数(主要是退休人数)迅速增加。二是每人每年离退休退职费用也逐年攀升。

(三)人口老龄化会使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模式发生转换。

世界银行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如不改变现收现付模式,中国的养老金支出与工资总额的比例到2030 年时,将上升到48%,远远超过国际公认为20-25%的警戒线,届时将出现养老金支付危机,因为这种代际转移负担的基金筹集模式,把退休一代人的养老金负担压在了下一代职工的身上,必将影响下一代人的生产积极性,极大地制约经济发展,也严重地影响社会稳定。

三、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应采取的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步伐。在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步伐晚于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建设。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农村老年人人口的养老问题正在迅速地由传统的家庭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农村老年人口对社会化养老保险的需求日益迫切。

要提高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要把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来抓,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应加大国家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设为主,集体补助为辅,政府给予政策扶持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模式。

(二)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有效化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风险。逐步延长职工退休年龄,增强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积累。在当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可以分三个阶段逐步推迟退休年龄:首先可以将女工人的退休年龄提高到55岁,然后将女工人和女干部的退休年龄推迟到60岁,最后将所有职工的退休年龄推迟到65岁。

解决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历史债务问题,逐步做实个人账户。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应逐步做实个人账户。

改变目前现收现付的社会统筹筹资模式,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总之,解决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养老保险制度带来的挑战不能采取单一的保障办法,而应采取“大保障”的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多层次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

(三)人口老龄化冲击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一个重要的方面, 就是解决好迅速增加、数量庞大的老年人口的老有所养。当今社会,社会养老已成为主要方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加快社会养老保险立法,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改革养老基金的缴费机制, 实行费改税, 保证基金入口畅通。改革基金统帐管理模式, 实行分帐管理、实帐运行。通过这些措施,基本养老保险的“空帐户”问题有望得到解决,个人帐户可以得到真正的积累,从而实现实帐运行。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机制,实现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

未来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是在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因此需要抓紧时间从立法、机制改革、管理模式、体系、投资机制等方面去改善,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保障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张文学.《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分析》.统计观察.2005,(8).[2]王金安.《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缺陷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7).[3]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郑功成.《社会保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4,(2).[5]陈坚.浅谈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 2003,(03).[6]张运刚.人口老龄化与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2).1999年,世纪之交,千年之交,这是在人类历史上具有待殊意义的一年,因为1999年标志人类进入长寿时代和人类社会进入全面老龄化的时代。人口老龄化(Population Aging)又称“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取决于死亡率和出生率(除去人口迁移因素),而出生率的下降则是加速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因素。中国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不仅是中国的自身问题,而且关系到全球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备受世界关注。

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和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全会”规定: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就是老年型国家或地区[[3]。一份由CSIS提交的最新调研报告《银发中国》称:“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口的比例是6: 1,而往后的35年,这个比例将颠倒过来,老年人口将是儿童人口的2倍。人口预期寿命由1949年的41岁延长到了现在的70岁。另一方面劳动人口的数量也急剧下降,到2050年左右,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总数将比目前减少18%-35%。人口出生率下降和寿命延长是推动中国老龄化和劳动人口相对数量下滑的两股基本力量。”(二)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高,老年人口规模庞大,地区发展严重失衡,与其它一些老龄化国家的经济水平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和中国现有的国力水平不相适应,即应付人口老龄化的承载能力极为薄弱阎。与先期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四个鲜明的特征:

第一、老龄化速度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国家从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变用了几十年直至上百年,而我国只用了近20年时间。

第二、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上是有很大的差异性。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人口己经开始老龄化,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人口年龄结构还相对年轻。上海198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而青海、宁夏则要到2010年左右才能到达,相差约30年。

第三、拥有老年人口的绝对数最大。到今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1.3亿,约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0

第四、中国人口老龄化是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出现的。发达国家大多是“先富后老”,经济发展为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奠定了比较雄厚的物质基础,中国是尚未富裕却“老”了,这就增加了我们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时, 又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重大社会问题, 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的影响。主要表现有: 人口老龄化必然要求用于老年社会保障的费用大幅增加, 需要政府财政做出相应安排;人口老龄化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 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 对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迅速增加;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和参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老年消费的特殊性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 代际关系出现许多值得重视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些影响应引起高度重视, 研究和采取相应对策, 防患于未然。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 “老龄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我们要予以重视。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强对老龄工作的领导, 切实做好这项工作”。胡锦涛同志也强调: “人口老龄化给家庭结构和社会生活带来新的变化, 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这样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 全国上下都要有充分的认识, 并积极研究制定相应的政策。”

2.2.3 解决好我国健康老龄化问题的主题思路是: 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体系, 加快社区老年服务建设;合理规划社区蓝图, 使老年人能就近得到咨询、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护理和紧急救护等各种服务, 并为老年人学习、文体、康乐、交往等社会活动的需求提供条件, 逐步建成适合城乡不同特点、多层次、多功能、多项目的社区老年人服务体系, 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安老、养老服务体系。

2.2.4 照管好老年人的生活, 使老年人安度晚年, 并不是最终目的, 而是把低龄和健康老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加入创造社会财富的行列, 减少需要养护的人口, 将老年人重新融入创造价值的生活主流, 开发老年人人才资源。要在关怀老年人健康前提下, 量才发挥, 量力而行, 使“健康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相结合。为社会、为国家继续奉献光和热, 创造更大的财富。

2.2.5 实现健康老龄化, 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生命质量,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 节省医药卫生资源, 构建和谐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均寿命的延长, 老年人口逐年增加, 根据全国老龄办最新消息, 截至2006 年6 月1 日零时, 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4 657万人, 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1.4%, 且老龄化增长速度快, 年均增长率达3.2%, 几近总人口增长速度的5 倍。“空巢老人”比例显著增加;18%的城市老人常感孤独;养老保障尚有较大差距。世界各国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社会的过度一般需50~80 年, 而我国只用了18 年。上述情况说明, 应对老龄化问题形势严峻,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任务紧迫。

《我国的人口》教学反思 篇6

教研组课题研究的展开到了实践阶段,根据组内的实际情况,我在六年级做了一节《我国的人口》公开课。这是一节政治性、社会性很强的一门课程,要想更好的去体现课题《如何提高寄宿制小学思品课堂的实效性》,让我很是苦恼。当然,无论这节课所体现课题研究是否成功,都将成为课题研究的一个实践环节的探讨,这只是为我们最后的完成阶段的一次实践结论的积累!但是,我必须保证的是这节课的教学应该是有准备的、成功的!

一、前期准备是成功的基础

对于本次课的教学,在前期的选课中经过了反复的筛选,针对六年级的《社会》课安排,之所以选这节课的目的除了课时的安排外,更主要的本课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当然课题的研究结论,更应让它具有普遍性,在以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去做实践教学,多总结、积累实践的经验和方法,做课题研究的最后阶段的素材积累!

本课定下来之后,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看起来很简单的话题,其中隐含着很多的知识,特别是现今中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现象及性别比失衡的问题,这些都是最新的人口问题,不易理解深刻,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包括一些学者的论文,更重要是对其中的一些数据是否适应现今时代做了充分的考证。为了实效性更强,选出了大量的图片,使得抽象的内容变得具体一、形象化,这也是提高课堂实效的方法之一。

资料的查找加之备课的需要,整理出一个大纲,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件的制作。课件的演示是本次课的一个贯穿的主线,学生通过每一环节的课件演示来总结老师所要教授的内容,所以在此课件的制作上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必须保证课件演示的每一个图片,每一组数据都是真实的、有效的,对本次课的教学有实际意义的、有价值的,并适时的在每一个环节学习后做出小结,使得学生的学习更为系统化。

二、试讲是成功的关键

课的前期工作准备就绪,一个人在办公室里一面演示着课件一边自己熟悉课,并在一、二班内,不用课件做了最初的试讲,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了修正。在正式讲课前,在六年四班做了一次试讲。试讲的过程中,四班的同学不太愿意回答问题,很多问题的提出他们都习惯于等待老师去总结答案。这使我不得不对自己的设置的问题进行反思:如何创造学生更感兴趣的问题,让他们参与其中呢?在试讲后的时间里,我对问题的创设进行了一些改动,以猜猜看,是与对,你的感受是什么等带有选择性及随意性比较强的问题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探讨、交流,这样的问题使得那些不爱说话的同学也参与到了问题中来,受益匪浅!这也是提高课堂的方法之一,这让我喜出望外,在不经意的反思中总结出本课对于课题的实践结论!

三、自信是成功的加油站

在正式讲课时,我选用了六年三班的同学,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能够大胆发言,并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面对老师的提问能够做到所问有所答。在《我国的人口》教学中,我将本课分成了三大部分:一是我的人口的现状特点,二是这些特点给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三是我国是如何来解决人口问题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本课以课件做为主线,根据教学中的三个版块,将课件分成四个部分,除三个教学部分外增加了一个课堂练习及拓展。本课的导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导线,出示了春运期间的火车站的一幕:看到这样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让学生结合春运一词,引出我们人口多的特点,来进入到本课的学习。

接下来的课件出示,学生根据每一组课件的数据或是图片来总结本次课的三大主题,学生通过这些直观、形象的课件展示,将他们的思维和眼球都吸引到了课堂教学中来,他们面对问题的提出进行讨论、交流,最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这样的教学模式是高年级学生最为主要和普遍的,当然也是最有成效的,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分析、总结的能力,同时也是课堂实效提高的体现。

本课中根据学生寄宿的特点,力求贴近他们的寄宿生活,安排了学生对校内男女生的比例进行实际的调查,总结出:男生多于女生的结论,并根据学校的局限性,老师及时的将全国的统计数字公布,得到同样的理论,来讲解性别比失衡的我国人口现状特点,同时对于性别比标准值:105:100,引出小问题:为什么不是100:100呢?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以对问题探讨的热情。

在本课中,还设置了以往在思品课中不常见的环节:课堂练习,这次的练习是用来巩固学生学习的过程,是将课后小结的一次演变,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总结知识,也是对他们灵活的运用所学知识的有效培养。在问题的.选择上,我选用了一道选择和一道问答题。值得一提的是问答题的创设,是用了一副较为形象的关系图来:

人――从――众

|||

森――林――木让学生观察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回答它所表明的含义及我们以后需要如何去做?学生对于这样的问题很感兴趣,它能让学生从形象的图片中结合到所学的知识,提高实效除了以活动为载体外,有更多的方法值得我们去研讨。特别是针对高年级的以历史、地理、政治为主的《社会》课,以活动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去提高课堂实效是比较困难的,那么课题的提出不应只是对于低年级教学有可研性,更是整个思品教学的探讨,我们应当将课堂以中低年级为界线,分别进行研究论述,这才是最为全面的课题研究!

通过这次的公开课,在自己充足的准备下加之五年来的经验积累,让我成熟、沉稳了许多,站在讲台上我第一次这样的自信,也正是这样的自信,结合课题,让我总结出许多宝贵的结论:

针对高年级《社会》,如何提高寄宿制小学思品课堂的实效性?

1、教学内容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尽可能的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交点,这样更能唤起学生的共鸣。

2、使抽象的教学更形象、更具体:可以充分的运用图片、数据、录音、录像等教具,让学生能更容易的理解教学的内容。

3、以小组讨论、分析总结为主要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

4、问题的创设要有参与性,使得学生和老师之间能够互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拓展的内容要注重其趣味性,应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拓展,以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6、可以运用更为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例如课堂练习的提出可以用形象的问题提出,让学生在理解回答问题时,将知识归纳整理。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7

1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从1990年到2014年, 我国的总人口从114333万人增加到136782万人, 只增加了19.6%;而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从6368万人增加到13755万人, 却增长了116%, 大大高于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表1为我国1990年到2014年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的变化趋势 (本文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并经简单计算得到) 。从表1可以看出, 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1990年为5.57%, 2014年却提高到10.06%, 提高了将近一倍。从图1也可以看出, 这25年来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按照国际标准,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超过7%, 就意味着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因此, 中国从2001年开始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2 我国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

《中国统计年鉴》在统计居民消费支出时, 把消费项目分为八类:食品、衣着、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其他消费。消费结构指的就是每项消费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关于各项消费支出的数据, 中国统计年鉴中只有1993-2012年的数据, 因此后文将只分析1993-2012年的消费结构。表2和表3分别为我国农村和城镇的消费结构变化趋势。从表2和表3可以看出,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在消费支出中食品、衣着所占的比重基本呈下降趋势, 而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所占比重则呈现上升趋势, 其中居住上升幅度不大, 交通通信和医疗保健上升较为明显。除此之外, 文教娱乐所占比重在农村变化不大, 而在城镇则呈现出明显的上升趋势, 这可能与农村的相关基础设施较差有关。家庭设备及用品所占比重在农村变化也不大, 而在城镇则呈下降趋势。

3 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

本文选取1993-2012年的老龄化程度 (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重) 、农村消费结构、城镇消费结构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发现, 老龄化程度和农村消费结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食品-0.9474, 衣着-0.3487, 居住0.8856, 家庭设备及用品0.0500, 交通通信0.9371, 文教娱乐-0.1064, 医疗保健0.9798, 其他消费0.1911。由此可知, 在农村, 老龄化程度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和文教娱乐消费所占比重之间均呈负相关, 而与居住、家庭设备及用品、交通通信、医疗保健、其他消费占总消费的比重呈正相关。老龄化程度与城镇消费结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食品-0.8341, 衣着-0.5651, 居住0.4530, 家庭设备及用品-0.6434, 交通通信0.9486, 文教娱乐0.4727, 医疗保健0.7094, 其他消费-0.3421。可见, 在城镇, 老龄化程度与食品消费、衣着消费、家庭设备及用品、其他消费所占比重之间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而与居住、交通通信、文教娱乐、医疗保健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呈正相关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 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 不论是农村还是城镇, 老龄化程度都跟食品和衣着消费负相关。这是因为老年人新陈代谢变得缓慢, 每天需要摄入的食品数量大大减少, 对食品的需求自然会减少;而市场中专门针对老年人的食品种类也不多, 缺少专门开发老年人食品的厂商, 这些决定了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 食品消费反而降低。衣着消费存在着类似的现象, 一则老年人年龄大, 不爱穿衣打扮, 对服装需求较年轻人要低, 二则服装市场中针对老年人的服装种类少, 设计不合理等。因此衣着消费会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发展而减少。

(2) 农村和城镇老龄化程度均和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消费正相关。随着观念的改变, 老年人不与子女在一起居住的越来越多, 就算在一起居住, 对住房空间的需求也会扩大, 这就促进了对居住的消费需求。随着单独居住的老年人数量增加, 老年人同子女的沟通方式更多的需要借助手机等通讯工具, 并且因为老年人出行不便, 更需要借助各种交通工具, 因此对交通通信的消费增加。老年人身体各项机能下降, 患病率高, 再加上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 必然会增加医疗保健类产品或服务的需求。

(3) 文教娱乐消费在农村与老龄化程度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而在城镇却与老龄化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这是因为在城镇, 老年人退休之后闲暇时间较多, 并且又有充足的养老金, 他们会更多的去享受生活, 除了物质生活, 更重要的是精神文化生活的享受, 故而相应的文教娱乐消费会增加。而在农村, 老年人没有退休的时候, 往往很大年龄了还需要下地干活, 或者帮子女带孩子, 并且也没有充分的养老金足以保障生活所需, 有的老年人甚至还需要出去挣钱养活自己, 再加上农村的文化娱乐基础设施较差, 所以与城镇情况大大不同。

4 建议

基于人口老龄化问题不断加剧的客观现实及以上分析所得出的结论,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1) 调整产业结构, 使之与消费结构相匹配。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我国消费结构正在发生变化, 产业结构也必须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适应消费结构。比如积极发展老年产业, 开发巨大的老年人消费潜力, 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企业应该抓住老年人的心理, 开发设计适合老年人的食品、服装、医疗保健等产品。城镇老年人对文化娱乐生活还是有一定的消费追求的, 所以像老年人旅游团、老年人大学等还是存在很大市场空间的。

(2) 解决老年人医疗保健问题。老年人最大的问题就是健康问题了, 从以上分析结论可以看出, 不管农村还是城镇, 随着老年人数量的增加, 对医疗保健的需求都会明显增加。老年人看病就医的需求如何才能满足, 医疗市场供不应求, 大医院一号难求的局面如何才能解决, 依然是摆在政府面前的严峻挑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这一问题会变得更加迫在眉睫, 政府必须现在就开始着手扩大医院规模, 增加医院数量, 培养更多优秀的医疗工作者, 建立多层次的医疗服务市场等。

(3) 健全农村老年社会保障制度。随着老年人所占比重的提高, 养老问题急需解决。在城镇, 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比较完善, 而在农村, 依然是单纯依靠传统的家庭养老, 这种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我国农村的养老需求, 须在农村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让农村的老年人也可以老有所依, 从而不仅可以减轻年轻人的负担, 也可以释放出农村老年人巨大的消费潜力。

摘要:我国从2001年开始就步入了老龄化社会,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发展, 我国消费结构也必然会发生变化。据此, 就人口老龄化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得出结论:不管农村还是城镇, 老龄化程度都跟食品和衣着消费负相关, 和居住、交通通信、医疗保健消费正相关;而文教娱乐消费在农村与老龄化程度呈现出微弱的负相关关系, 而在城镇却与老龄化程度有一定的正相关。并据此分析结果提出一定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老龄化,消费结构,相关系数

参考文献

[1]王舒, 李旻.农村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以辽宁省为例[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33) .

[2]谢增清.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 2011, (18) .

[3]李桐, 李梦莹.天津市人口老龄化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J].现代商业, 2015, (17) .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研究 篇8

借鉴日本、印度的人口政策,我国要把人口问题放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中考虑,制定适合国情的人口政策,提高人口素质,应从加大社保投入、适时微调生育政策、分类实施放开二胎等方面调整人口政策。未来人口政策离开了人口质量的提高与改善,仅从数量的增减上去考虑,难以实现未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就人口数量众多,而人口质量较低,原因是人力资源开发的力度不够。因此探讨如何提高人口质量,把经济发展中的人口数量优势转化为人力资本优势和人才优势,如何把发展经济的立足点从主要依托物质资本逐步转向依托人力资本上来是此次研究的目的。

[关键词]人口政策;经济发展;研究

一、研究意义

尤其是我国广大农村,在未来相当长时期仍将以家庭养老为主,如果只生育一个孩子,对父母年老后的经济赡养、生活照顾及精神慰藉将会带来严重影响,大大加重社会的负担,不利于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提高。在城市中,大部分独生子女的父母在退休时虽然有基本养老金,但生活照顾也将会遇到很大困难。人口年龄结构的过度、过快老化,将使未来我国年轻的在業人口负担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生活照料的压力大大增加,使未来国民收入中用于消费的基金比例急剧上升,用于积累的基金比例相应下降,从而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后劲,使未来整个社会群体的开拓创新、适应科技发展的活力明显减弱,从当前中国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出发,来观察未来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论文认为中国未来低生育水平对经济增长影响是一个重大议题。

二、国内学者关于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蔡昉(2009)通过回顾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人口红利,探讨了劳动年龄人口增速放缓、生育劳动力渐趋枯竭、人口老龄化的条件下,中国如何保持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并给出相应的制度安排。

王桂新(2010)以人口为中心系统地分析影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口变动因素是从四个方面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起推动作用,这包括巨大的消费需求市场,对劳动力巨大需求的满足,人口迁移促进了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和集聚效应的提高,丰厚的人口红利,并认为基于人口因素的考虑中国经济还能持续增长二十年。

汪小勤(2007)从人口红利的三个方面,即高劳动参与率、高储蓄率以及较高的劳动力配置效率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并分析了妨碍人口红利发挥的因素,提出了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消除城乡劳动力流动障碍,实现人口红利效应最大化的措施。

都阳(2010)分析中国在改革开放后低生育率水平对中国的长期经济增长会产生的影响,计量结果表明生育政策的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依然明显,同时生育率下降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因此,人口发展政策也不可能继续保持单一和纯粹的目标,充分考虑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变化对长期经济增长所产生的影啊将是人口政策调整的重要要求。

李俭富(2008)分析了经济变量、人口结构变量与储蓄率的关系,发现滞后一期的储蓄率对当期储蓄的影响最大,与少儿抚养比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老年抚养比则不显著。

三、国外的人口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纳尔克斯在发展中国家资本形成状况的基础上分析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其《论发展中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将资本形成作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变量,指出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主要是由于资本不足,导致了贫困的恶性循环。这种恶性循环状况与人口增长过快所形成的人口对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压力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形式是存在大量隐蔽性失业人口。

哈维·莱宾斯坦和纳尔逊发表了关于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分析模型,他们将人口看成是受到收入影响的内生变量,与马尔萨斯相一致的是,他们认为收入的增加导致人口增长率的提高,而当人口的增长超出收入的增长,平均收入便会下降,并必然会导致陷入一个低水平的均衡。莱宾斯坦还认为要使一个国家经济起飞,就需要足够努力以克服发展的抑制因素,他将这种努力成为临界最小努力,是为了摆脱低水平均衡所必须要付出的最小努力。他还分析人口增长与临界最小努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人口变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较低发展水平阶段,人口的快速增长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西蒙·库兹涅茨,从长期宏观的角度,研究了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其《人口增长和有关经济变量的长期波动》一文中,分析了美国经济增长波动和人口变动的长期趋势。他认为,人口增长波动是经济增长波动的主要原因,依据对现实和历史的考察,总结出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往往产生积极效果的结论。

科林·克拉克认为,长期来看,一个增长的人口可能比一个非增长的人口或下降的人口更加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他认为人口增长可以作为开垦土地,发展新的作物和肥料,存进灌溉技术的动力,而这些都与“农业革命”有关。

马歇尔·托达罗认为人口增长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的观点,指出人口可以提供消费需求,引致生产上的经济规模效应,降低生产成本,为经济发展提供充裕、低廉的劳动力。他还对人口与经济关系的较为中庸的观点进行了概括,他总结为人口增长并不是落后国家低收入水平、分配不公的首要原因人口问题并不是简单的数量问题,而是人类生活的福利问题总的人口规模并不是人口问题的源泉,而是人口集中,特别是在大都市的集中。

美国国家科学院人口委员会所发布的专题报告《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政策问题》,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较为全面的总结和回应。他们基于理论分析和经验材料这两个方面,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关联机制进行深入的探讨,给出的定性结论表明,人口的低速增长对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是有益于其经济发展的。

四、当前人口政策对长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低生育水平给这些国家或地区带来了严重的老龄化问题,加之劳动力的短缺,这种人口发展态势给各国的社会保障、医疗系统、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乃至国家竞争力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相较于人口增长,21世纪的人口减少可能才是世界人口发展的主要形态,从目前实施鼓励生育政策的国家,如日本、韩国、新加坡、俄罗斯及欧洲等国来看,并没有收到促进生育率回升,人口问题是具有长周期、强惯性属性的问题,当前的人口政策效果难以立竿见影,很多低生育水平国家都进行了人口政策的调整,包括良好的教育、全薪的妇女休产期、完善的社会保障、强力的奖励等,以期提振生育水平。但目前现实来看,当生育水平下降后,很难在短期内迅速提升生育水平,至多相对稳定且在长期来看也仅具有较小的回升效果。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人口负增长,预测研究表明,未来中国的人口总量在达到高峰后就将出现持续的人口负增长惯性,中国还将成为人口减少的主要贡献者,形成机制等方面,生育率下降对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不足,及其引发的养老保障体系改革、医疗卫生、照料照护、市场萎缩、劳动力资源配置、经济增长、移民等方面的问题,还有涉及低生育水平下的国家民族发展的政治军事视野,综合低生育水平给国家带来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 蔡昉.超越人口红利[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2] 聂鹏.人口红利与中国经济持续高增长[J].中国市场,2011(13).

[3] 张桂文.二元经济转型视角下的中国粮食安全[J].经济学动态,2011(6).

[4] 孟令国.后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后发优势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5).

上一篇:听英语优质课心得体会下一篇:说明书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