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2024-07-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推荐10篇)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篇1

货币政策本身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货币政策仅仅是指央行进行货币供应量的一个调控,主要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广义层面的货币政策则是指央行以及其它相关部门采取的一切影响金融运用的策略总和。自从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我国常常一段时间采用了激进的货币政策,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通胀问题,为了抑制通胀,国家开始不断改变以往冒进的货币政策。而随着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居高不下的情况下,货币政策再次到了需要改变的关头,如何进行货币政策,从而保障经济未来平稳发展,这成为了货币当局必须要深入思考的一个课题。

一、货币政策概述

1、货币政策分类

按照货币政策的具体影响可以将货币政策划分为积极货币政策以及稳健货币政策,积极货币政策是指通过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的下井来释放大量的货币,增强市场流动性,从而刺进总产出的增加。文件货币政策则是指减少货币供应量,降低市场流动性,从而抑制经济过热情况的产生。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幅度下滑,通缩情况明显的情况下,就需要实施积极的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的时候,则需要采用稳健的货币政策。

2、货币政策操作目标

从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来看,各个国家央行主要采用的货币政策主要包括短期利率、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以及基础货币等等,短期利率的上升可以灵活的调节货币量的供给以及需求,利率上升则[:请记住我站域名/]回避回流银行,利率下降则货币从银行流出。银行存款准备金决定了银行可用资金的多少,如果国家提升存款准备金率,则银行可用资金减少,反之可用资金则会增加。基础货币也被称为高能货币,主要包括银行存款、流通中的货币、公众持有的现金等等,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来减少或者增加基础货币的数量,从而影响经济目标。

二、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目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了新常态,具体表现就是经济增速下滑,经济结构优化、经济驱动要素改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适时调整,从而确保的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而经济新常态下货币政策目标具有多重性,不仅仅包括经济稳定增长以及充分就业,还包括经济结构优化以及利率水平的稳定,具体阐述如下。

1、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稳增长目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只有经济保持适度的增速,才能够实现充分就业、财富增加,目前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从高速增长转变为低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货币政策需要服从于经济增长目标的要求,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速将会保持在7%左右的水平,货币政策的设计要有助于这一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

2、促进社会充分就业

就业事关国计民生,只有充分就业,社会才能够稳定,因此货币政策需要考虑充分就业的问题,充分就业一般在经济保持一定的增速情况下才能够实现,当经济增速下滑的时候,充分就业目标就很难实现充分就业。从这一角度来说,货币政策要考虑到对于实体经济的支撑,创造更多就业岗位。

3、促进经济结构优化

经济新常态的重要特征就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这也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经济结构优化中,货币政策作用很大,货币政策需要向国家大力支持产业进行倾斜,举例而言,信贷投放要具有方向性,大力支持新兴产业、第三产业等等,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

4、稳定汇率水平

汇率是一个国家货币在国际市场上的稳定性,我国是一个贸易大国,外贸被誉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由此可见每年进出口在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而汇率是否稳定将会直接影响进出口贸易,举例而言,如果人民币升值,则会导致进口的增加,出口的减少,反之则会带来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因此货币政策需要注意汇率水平的稳定,保证对外贸易的稳定发展。

? 5、稳定物价

物价稳定是经济社会稳定运行的`基础,积极的货币政策下,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会导致通胀的产生,从而使得物价上涨,稳健货币政策下,则会带来一定的通缩,物价会出现下降。货币政策制定中需要考虑问价问题,避免物价波动幅度太大。很多时候物价稳定与充分就业之间是相互冲突的,物价上涨会导致就业减少,因此在考虑各种目标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货币政策的无所适从。

上述各个目标虽然都是货币政策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内容,但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这些目标的重要性是不同的,某一时间段需要重点考虑稳定物价,某一阶段则需要重点考虑就业。

三、当前我国货币政策选择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到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需要采用更加灵活有效的货币政策来进行化解,从货币政策的类型来看,我国未来一段时间内要采用积极的货币政策类型,进一步的刺激经济增长,确保经济增速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

1、降低存款利率

我国目前经济增速以及滑落到了20以来的最低位置的,制造业景气指数更是长期处于低位,这种情况下,需要进一步的降低存款利率,释放出来更多流动性。目前实体经济存在资金短缺的问题,大量的企业因为融资款或者融资成本太高而出现倒闭潮的情况,因此针对实体经济的苦难,国家要降低存款利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使得更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出,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

2、降低存款准备金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也是释放流动性的重要手段,我国经济目前正处于一个低谷阶段的,在市场信息不足的情况下,仅仅是降低存款利率,货币政策力度依然不够,资金从银行的净流出依然不是很理想。加上目前存款准备金率相对较高,因此在货币政策方面还有很大的操作空间,需要通过降低银行的存款准备金,来让银行有更多的资金发放信贷。

3、稳定人民币汇率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人民币汇率不是很稳定,人民币汇率一改多年兑美元升值的趋势,人民币出现了大幅度的贬值情况,这说明了大量的外资正在从国内加速逃离,人民币正在被抛售。鉴于人民币汇率稳定的重要性,当务之急就是要动用我国雄厚的外汇储备来干预外汇市场,抛售美元,吸纳人民币,保持人民币币值的基本稳定,避免因为人民币发生大幅度贬值而带来的一系列金融危机。我国要在加快人民币国际化步伐的同时,完善人民币汇率的报价机制,彻底改变人民币持续贬值的基础所在,提升国际市场对于人民币的信心。

货币政策的选择需要遵循相机抉择机制,在我国经济困难的情况下,积极的货币政策是我国未来的必然选择,我国需要根据经济发展目标来进行货币政策的合理选择,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操作、汇率等一系列的货币

政策措施,全面干预货币量的供需,为经济发展释放出来更多的流动性,进一步的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从而实现为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夯实基础。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篇2

随着20世纪90年代末大学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推行以来, 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现实, “毕业即失业”已成为中国大学生的普遍现象。

据统计, 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559万, 实际需要就业的大学生超过600万人。2009年大学生毕业611万人, 人社部发言人在2009年第四季度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87%”。预计到2010年, 高校毕业生将达到710万人。“十一五”期间, 高校毕业生总量将达到2 700万, 大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

二、大学生就业难现象分析

1. 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体制不完善。

随着国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制度的改革, 毕业生择业也由“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各个地方, 各种形式的人才“供需见面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 但是市场机制仍不完善, 一些体制性障碍仍存在。户口是由公安部门管理, 而人才市场的管理又是由人事及劳动部门管理, 而这些部门相互之间沟通不够, 再加上有些地区还有地方保护主义, 对生源是本地的毕业生大开绿灯, 而对一些外地毕业生则加上各种条件加以限制。一个真正公平、竞争、择优、有序的就业市场尚未建立, 就业服务保障体系还未健全, 体制性障碍还未真正消除。

2. 用人单位的盲目人才高消费。

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消费, 也是造成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原因。一些用人单位不从实际出发, 对本单位的用人标准盲目提高, 追求人才高消费, 追求高学历, 本来专科生可以做的事一定要有本科生做, 本科生做的事要硕士生做。这种盲目提高用人标准, 造成了人才的浪费, 给毕业生就业带来难度。一些用人单位缺乏人才培养机制, 希望进一个人才, 就马上发挥作用, 创造价值, 因此, 非常看重工作经验, 认为应届毕业生只是有书本上理论知识, 动手能力差, 不太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 不想把时间花在对毕业生的培训上。

3. 高校就业指导滞后。

高校缺乏有效的就业机制, 就业指导体制不完善, 许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挂靠在学生管理部门, 或者是刚从相关部门分离, 其管理幅度相对较小, 其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欠缺, 对毕业生的就业指导质量不高, 就业指导课形式单调, 有的只是在学生大四阶段开设, 没有将就业指导贯穿于大学全过程。

4.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

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 就业期望值较高, 理想与现实存在较大差距。表现在毕业生对自己估计过高, 眼高手低, 这山望着那山高;对薪水、福利待遇要求过高, 不顾自身的条件, 导致用人单位不敢接收;片面追求大城市, 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 不愿去一些小城市发展;对单位选择过高, “学而优则仕”非要去当官, 看重国家机关、大单位等, 对一些小企业不感兴趣, 致使高不成低不就。

5. 大学生本身的素质问题。

一是专业相同的人多。高校专业和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 专业趋同现象严重, 培养目标不明确, 专业特色不明显, 与市场变化不同步。二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求职中63%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大学生有专业知识, 但专业学习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生很难在短时间内胜任岗位的需求。三是自我定位不准确。部分大学生期望值与实际差异大, 不愿从基层做起, 调查显示, 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月薪在2 000元以上, 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四是学生缺乏求职技巧。多数大学生对自己想要进入公司的发展前景、用人制度、企业文化等缺乏了解, 没有发展目标。所以, 难以融入进入的单位, 难以接受企业的文化。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1. 加大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力度。

改善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必须加大人事制度、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要加大用人机制、单位编制等制度的改革, 扩大机关、事业、企业单位的用人自主权, 真正做到人才的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加强户籍制度改革, 为边远山区、小城镇、农村的大学毕业生开方便之门, 做到人才的合理、有序流动;建立完善的覆盖全社会和整个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体系, 重点是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向全社会所有企事业单位的覆盖速度及统一社会保障的标准。推行保障社会化、统一全社会基本社会保险的标准, 建立与劳动者工作所在单位、地区以及劳动者身份相关的养老、医疗、失业等个人账户制度, 从根本上彻底打破统一劳动力市场所必须跨越的“社会保障壁垒”, 为大学生跨地区、跨行业就业解除后顾之忧。

2. 杜绝用人单位对人才的盲目高消费。

招聘人才要从我国的国情和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出发, 要各取所需, 讲究用人成本, 不能互相攀比, 更不能搞人才高消费。人尽其才是古今中外公认的用人之道, 也是人才使用的基本战略原则, 而重能力、轻学历, 降低人才聘用的门槛, 建立以能力为评价体系的人才录用标准, 是提高企事业单位经济和社会效益、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 同时也是用人上的远见卓识, 是企事业用人理念成熟的标志。另外, 国家有关部门也应出台限制人才高消费和浪费的法规, 比如, 对接受高学历人才征收一定的培养成本费, 变目前的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 对随意积压高层次人才者征收部分滞留金等措施。总之, 要采取必要措施, 规范人才市场招聘的秩序, 使中国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利用, 从根本上杜绝人才资源和教育资源的铺张浪费, 使用人单位对人才的利用回归理性。

3. 加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力度, 使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贯

穿大学生活始末, 而不仅仅是通过几次座谈会、报告会、讲座等形式就算完成就业指导工作。对此应做到: (1) 广泛提供就业机会, 发挥桥梁作用。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向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及就业指导, 为用人单位物色人才, 为招聘代表和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场所及相关服务。 (2) 加强毕业生思想教育, 转变择业观念。就业指导工作在为毕业生积极寻找就业机会的同时, 也要重视加强毕业生的思想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 (3) 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协助教学工作。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建设应与教学工作紧密结合起来, 由就业指导中心将每年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汇总, 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素质要求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反映给学校领导及有关部门。学校在专业设置、教材选用、教师授课方式及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相应的调整, 以保证教学与市场需求相适应。 (4) 参与学生职业规划, 体现人文关怀。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没有明确的目标, 因此, 学校应尽量提前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的培养。这就需要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主动参与学生的职业规划。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特质、爱好特长, 工作人员可采用问卷调查、书面测试、座谈会等方式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能力优势, 并结合其求职意向和其他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以提高毕业生的签约率。同时, 应成立职业规划咨询等部门, 负责解答学生在就业问题上产生的疑惑, 使高校的就业指导成为一项充满人文关怀色彩的工作, 以竭诚为学生服务的精神更好地完成就业指导任务。

4. 转变就业观念。

大学生要改变传统的就业观念, 勇于自主创业。调整择业心态, 克服心理障碍, 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提高自我调适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调节个人情绪, 正确对待挫折, 保持乐观向上的情绪, 有效地排除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避免心理冲突, 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 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面对新的就业形势, 大学毕业生应当把握时代脉搏, 顺应形势, 主动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正确处理社会需要和个人选择之间的关系, 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兼顾国家的需要, 自觉端正并强化健全利益观。抛弃职业等级观念和“官本位”思想。树立竞争意识, 加强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知识, 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5. 大力提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 增强就业竞争力。

在笔者看来, 从提高就业竞争力入手提升大学生整体的就业水平, 当是现实且不乏理性的选择。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本质上是一种表现力, 是毕业生把握并获取就业机会、赢得欣赏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综合素质是竞争力的基础, 而竞争力是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著标志。假定两人的学问基础等同而择业时的实际表现不同, 他们的差异通常就是竞争力的差异所致。

构成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可分为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其要素主要包括知识结构、心理素质、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其中, 知识结构是基础。只有不断优化知识结构, 求职者才会表现的“有内涵”。而心理素质是否过硬, 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交流表达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学习新技术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则是能否持续工作和取得工作成功的关键。因此, 可通过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EB/OL].百度文库.

[2]市民盟.政协石家庄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提案第0014号[Z].

[3]易忠实.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 2000, (11) .

[4]杨伟国.国外促进政策平衡大学生就业“跷板”[N].中国教育报, 2006-09-06.

对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3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思路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高校扩招与经济衰退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使得大学生就业情况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以每年300万至400万的规模进入就业市场。从接受高等教育人数总规模来看,据预测,到2011年,大学层次毕业生数量将达到峰值758万人,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国家教育部、人事部、统计局等有关部门都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作为分析,并认为就业形势严峻。但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2005中国人才报告》预计,到2011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供应总量为4000万,而需求总量为6000万。从这一组数组可见,尽管我国劳动力总体有富余,但专业技术人才仍将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到2011年,专业人才缺口在三大产业中的情况为第一产业缺口218万人,第二产业缺口1220万人,第三产业人才缺口325万人。

二、造成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大学生就业的情况,有人不禁质疑,大学生就业困境是否仅仅是表面问题。笔者将从学校、企业以及大学生自身三个角度对造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

1.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存在三大矛盾:一是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随着高校不断扩展,许多院校的软硬件配套管理等方面未能跟上学生人数增长的速度,导致各院校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矛盾,上大学就意味着高学历,高学历意味着体面的工作,而职业技术院校则只能当个技工,这样的观念在我国民众当中普遍存在。然而,我国高校的教学强调理论学习,是以培养学术研究人才为标准设置。许多高校毕业生严重缺乏职业教育,走进社会后缺乏动手能力,不能将知识与实际进行联系。三是热门专业和冷门专业的矛盾。许多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不能完全适应职业发展的需求。当前管理、法律、金融、会计等专业几乎所有高校都有设置,导致了部分专业毕业生过剩,相反有的专业则供不应求。

2.当前,对于企业而言,许多大学毕业生未能胜任工作,达到企业的标准。企业认为大学毕业生的要求多,怕吃苦,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实际操作能力弱等。因此,与培养应届毕业生相比,企业更青睐有经验的工作者。此外,在就业的过程中,性别歧视问题不容忽视。尽管女生在校表现普遍优于男生,但由于生育等因素,使女生在就业中处于劣势。加之某些企业在招聘中对性别进行限制,或作出聘用期不得怀孕生育等苛刻条件。这成为女大学生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因素之一。

3.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型向大众型转变,大学生毕业生,尤其是大专、本科毕业已然不再是企业的“香饽饽”。然而,许多大学生就业观仍然相对滞后以及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生希望到经济相对发达的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区等大城市工作,甚少愿意到农村或边远地区发展;二是“被白领化”,许多大学毕业生眼高手低,不愿意接受低起薪或者抱怨工作缺乏挑战性或不情愿从底层做起。

三、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路

(一)高校科学合理设置专业

高校专业的设置应市场需求为导向,同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一方面,各大高校不应盲目追求热门专业,应重点发展特色专业。高校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依据市场需要以及当前企业的要求,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系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专业设置要有前瞻性。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国家长期发展战略,加强新兴产业的专业建设。

(二)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

当前我国处于大众教育阶段,大学生成为了普通的劳动者。当代的大学生要有正确的就业观,才能从根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在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的就业模式下,毕业生应认识到,高等教育提供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机会,但不能保证工作岗位。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各行各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将提高,因此大学生毕业生也有可能从事相对简单的工作。另一方面,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以及基层就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视,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鼓励大学毕业生到西部的政策和措施,如户籍政策、国家偿还助学贷款等。最后,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也是大学生实现远大理想、塑造辉煌人生的一种途径。国家有关部委出台了一系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策,这对于毕业生自主择业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和便利。各高校进行了相应教学改革, 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和贯穿创业教育的理念,培养创业的基本素质、基本能力和基本品质。

(三)学生增强自身综合能力

由于当前的高等教育体制中以理论教育为主,不少大学毕业生缺乏将知识融会贯通并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应由学校与学生共同解决。从学校的角度而言,学校应该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学生在 掌握一定基础理论知识后进行社会实践实习。学校与积极加强与企业的联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实习平台。从学生自身的角度而言,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要拓宽知识面,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参考文献:

[1]余雪华.关于大学生健全人格教育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5).

[2]周文霞.职业生涯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贾江华.大学生社会适应教育初探[J].华北电力教育,2005,(3).

[4]赵江,李洪彬,柳世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有待注意的若干问题[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3).

[5]陈晓平.会资本视角下的大学生就业研究———以SD 大学为个案[D].苏州:苏州大学,2007.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篇4

菲利普斯曲线的变化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不仅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同时又要既防止通货膨胀的.发生和通货紧缩的归来.

作 者:李光洲 作者单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上海,00刊 名: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LIX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QUARTERLY年,卷(期):18(3)分类号:F123.16关键词:菲利普斯曲线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对当前我国福利彩票制度的新思考 篇5

自1987年,我国第一枚福利彩票诞生至今,福利彩票在我国由早期的“一事一议”的审批发行发展到如今制度化运作的发行销售网初步完善,在政府的主导下已走过了27个年头。福彩,这一以筹集社会福利资金为目的而发行的有价证券,在我国的公益事业,社会福利事业,地方财政和创造就业岗位上做出巨大的贡献。

据不完全统据,至2011年,我国的彩民人数已达2亿,福利彩票年彩票销售额也由最初的1740万发展到今天的破千亿大关。全系统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同时也间接带动了造纸、印刷、计算机、运输、广告、服务等相关行业的巨大发展,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和税收。二十多年来,本着“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原则,仅“十一五”期间,中国福利彩票共筹集公益金1133.4亿元,使得成千上万的特困群体受益,有效弥补了国家对社会福利投入的不足,促进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如此可观的数据,福利彩票制度俨然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社会对彩票制度的质疑却有增无减。从瞒天过海的双色球事件到偷梁换柱的西安宝马案再到案值高达5806万元的“彩世塔”事件,一系列彩票丑闻严重削弱了我国彩票的公信力,也暴露出我国彩票业飞速发展过程中的弊端。

第一,法律制度的滞后,目前,我国的彩票管理法规里最有法律效率的是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的《彩票管理条例》,而具体起作用的主要是民政部与财政部颁布的几部法规。而这些法规对彩票的发行,资金分配与使用、财务管理公开和信息披露,从业人员资格等的要求并不十分明确,加上现行刑法对博彩类犯罪限定的缺位,使得彩票业中的诸多问题“无法可依,有法难依”,这为彩票市场的监管造成了诸多困难,也客观上为一系列彩票丑闻的滋生提供了灰色空间。因此,建立健全彩票业的法律法规,使得其有法可依,成为保障我国彩票业的长足发展的先决条件。

第二,市场化不足,行政干预化过多。在我国现行的福彩管理体制中,财政部是彩票的宏观市场管理部门,其职责是制定政策、管理市场和监督发行。民政部是福利彩票的行政业务主管部门,其职责是研究制定发行办法、管理发行和销售机构。中国福利彩票发行管理中心是民政部直属事业单位,负责全国福利彩票发行和销售业务,对各地福利彩票发行销售机构实施业务领导和全面监控。而各省的福彩中心则是其销售机构,受当地民政部门的行政领导,同时受上级发行机构的业务领导和监督检查。从中看出,从开始,我国的福彩发行销售都是政府的手在起作用。随着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深入,福彩的改革也是势在必行,政企分离,市场运作,国家宏观调控是大势所趋。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彩票制度对我国也是有益的借鉴。作为以社会效益为先的社会福利制度,福利彩票必须保证政府的垄断性。但经营权的下放却未尝不可尝试。政府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将彩票的发行销售权留给企业,减少政府的直接市场参与,以最少的资金取得最大的收益。这是我国彩票发展的新出路。港澳的博彩业的成功就是最好的明证。

第三,监管缺失。这既有彩票开奖监督的缺失,也有彩票公益金管理透明的缺失。我国的彩票直播采取录播的形式,由公证处监督。正是这一录播形式给予了公众口舌。暗箱操作的传闻也屡有爆料,当今的科技,对操纵结果并非难事。这里面凸显的是公众对于主办者公信力的质疑。作为发行机构的福彩中心同时也是自身的监督者,无疑令公众无法完全信任。而引入社会监督,提高开奖透明度,才能打消公众的质疑。与此相同,对于彩票公益金的使用监管也存在问题。在我国福利彩票筹集的公益金中有50%留在地方,主要用于“扶老、助残、救孤、济困、赈灾”等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性的公益慈善事业;其余50%上缴中央财政,在社会保障基金、专项公益金、民政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之间按60%、30%、5%、5%的比例分配。具体的财务制度和管理办法上,民政部等几个平行的相关部门各有规定,难以统一发力,发挥最大社会效益。因此,建立一个独立的公益金使用监管机构,引入社会监管成为最好的选择。

最后,舆论导向偏颇。以小搏大无疑是彩民的心理共性,取得奖金才是大多数彩民的利益出发点。而国家基于公平自愿的原则设立福彩,目的是筹集社会福利资金。彩票的本质还是赌博,国家将其合法化后必须加强正确舆论的引导。有的彩民倾家荡产,只为一夜暴富。这以严重偏离了彩票慈善的初衷。而出于市场需要,媒体对彩票中奖的报道远大于对其福利慈善的报道,这无疑助长了赌博的不良风气。因此健康彩票文化,引导正确舆论成为当前的迫切需要。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篇6

高一(14)班 游翔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当前面临的就业形势是严峻的,具体可以表现在以下的几个方面:

1、总量矛盾。就总量来说,“十五”期间,每年新增长劳动力在1200—1400万之间,按照我国劳动力参与率85%计算,每年有1020—1200万人要寻找就业岗位。

2、结构矛盾。从劳动力结构上看,一方面,传统公有经济部门和传统产业部门从业人员大规模减少,出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另一方面,非公有经济部门的从业人员和新兴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幅度增加,然而,由于所有之间的壁垒和技能技术等方面的限制,公有经济部门和传统产业部门出来的人员大部分难以进入或适应作为新的就业增长点的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和新兴行业。入世后的一个时期内,中国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尖锐,国有企业改革力度会进一步加大,企业破产、重组力度的加大、国有垄断部门的改革将导致新一轮的下岗。

3、“不充分就业率”。不充分就业率,比城镇调查失业率更宽泛一些,严格地讲城镇登记失业率统计的是一点工作也不做的人,而不充分就业率里统计的是,一周时间之内,劳动时间不足本国法定工作时间一半的人。拿我国来说,一周工作时间是40个小时,那么,一周工作时间不到20个小时的人就是不充分就业者。中国的不充分就业率是31%,全球不充分就业率是33%左右。

照这样的判断标准来说,中国的失业问题虽说处于世界平均水平,但是就业矛盾已经非常复杂。比如:失业人员和大量新成长劳动力的并存;下岗职工再就业与农村劳动力进城的碰撞;转轨型失业与经济全球化失业的交汇等等。

4、劳动力城乡分布不均衡。从劳动力城乡分布看,中国现有农村富余劳动力1.5亿人。今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向城市流动的规模将进一步扩大。城镇就业压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同时出现,使就业和再就业的难度加大。

面对这些严峻的挑战及当我们毕业时将要面临的更大的就业压力,我们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成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素质和品质。

具有活力和热情。具有活力和热情的人,对待工作总是精力旺盛、不知疲倦。在这个竞争压力空前巨大的社会,保持对工作最大的热情,是一个创业者通向成功的不竭动力的源泉。

享受工作带来的乐趣。对于成功的创业者来说,工作动机不止是金钱,工作本身就提供了大量动机,所以在面对一次次的失败时,他们总是能保持一颗平常心,因为在失败中,他们也感受到了创业的快乐。

思维敏捷,洞察力强。商场如战场,面对着千军万马,敏捷的思维,极强的洞察力能够帮助创业者抓住转瞬即逝的商机,赢得最后的胜利。

具有将新技术市场化的能力。将新技术市场化,把技术变为使人们生活过得更快乐、更美好的工具,是一个成功创业者的获得财富的重要途径。

重视团队建设,尊重同事及员工,具有人情味。一个创业者的成功,绝不可

能是依靠他个人的力量,而是要依靠众多的公司员工和合作伙伴。一个好的将军,只有与手下的士兵们“同生共死”,将士们才肯替他卖命。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他必定能够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使得公司上下一心,谋求公司的发展。

以上所讲的,是作为一个成功创业者所应具备的品质,而做为创业者,还需具备一些基本素质。

所谓创业基本素质是由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心理品质、创业知识四个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素质框架。

创业意识,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中对个体起支力作用的个性意识倾向,主要包括创业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创业心理品质,是指在创业实践活动过程中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意识特征,包括独立、敢为性、克制性、合作性、适应性、坚韧性、义务感、道德感等。

创业能力,是指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主要包括专业、职业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综合性能力。

创业知识,是指对创业实践活动过程具有手段意义的个体的知识系统及其结构,主要包括专业、职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综合性知识。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 篇7

1 我国就业的严峻形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在就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创造了2.3亿个就业岗位。2007年, 我国就业人员达到7.7亿人, 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9亿人。二是私营和个体经济成为城乡最主要的就业载体。“九五”期间, 私营、个体经济吸收的劳动力已超过国有和集体经济的总和。近年来新增的从业人员85%以上进入非公有制企业。从1978年至2007年, 国有单位从业人员所占的所有城镇人口就业比重由78.3%下降到21.9%。2007年全国个体经济从业人员5497万人, 占全国从业人员的7.1%。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统计, 2007年私营企业 (含分支机构) 已达603万户, 从业人员4581万人[2]。三是城镇和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载体。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平均1000万人, 而农村新增就业人员则持续下降。同时, 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呈递减趋势。1991年到2007年平均每年净减少439万人;第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呈上升趋势, 其中, 第二产业平均每年增加398万人, 第三产业平均每年增加761万人, 第三产业成为新增就业的重要载体。四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向多元化、非农化和流动性趋势发展。2006年农业部预测当年农村劳动力流动就业人数为1.149亿人。五是就业结构优化, 逐步升级。从业人员逐步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 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流动。

但是, 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过大, 劳动力基数大, 进入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处于高峰期, 经济体制正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 经济结构正在进行战略性调整, 劳动力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农村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或隐性失业。

隐性失业是指劳动者能达到的生产率低于其潜在生产率状态下的失业。许多学者通过各种方法测算了我国农村隐性失业率。我国农村没有公开的失业统计, 但却存在着大量的隐蔽性失业。有学者对1996年到2005年的农村隐性失业的推算, 我国农村隐性失业平均人口为1.03亿, 占农业就业人口总数的21.05%[3]。1.2公有部门存在大量隐性失业。专家对公有部门处在在职失业状态的隐性失业人员的估计有两个数字, 一个是约占职工总数的1/5, 一个是约占职工总数的1/3。2007年全国国有职工为6424万人, 城镇集体职工718万人, 总计7142万人。按1/5计算, 隐性失业人员约为1428.4万人;按1/3计算, 隐性失业人员约为2380.7万人。

1.3 城镇显性失业人员逐步上升。

据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字, 2003年登记失业为800万人, 2007年城镇登记失业为830万人。

1.4 全国每年将新增大量就业人口。

“十一五”期间, 城镇新增劳动力将达到5000万人[4], “十一五”期间的劳动力需求量, 如果按照“十五”期间就业弹性系数0.11测算, 年均经济增长为10%, 那么年增加就业岗位只有800万左右, 5年只有4000万人就业, 产生1000万人的缺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合理的失业率, 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劳动力后备, 可以提高全社会的劳动配置效率, 以刺激劳动者的积极性。但是, 过高的失业率则会造成一系列严重危害。首先, 失业对失业者本人造成巨大的精神痛苦和收入损失。据介绍, 在美国, 失业是仅次于配偶死亡和入狱引起人的紧张感的事件。失业率过高导致人的精神压力过大, 造成失业者及相关人员对社会不满, 危及社会治安、社会安全和社会稳定。其次, 失业率过高对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其三, 失业率过高, 过多的劳动者收入剧减, 会导致社会购买力不足, 市场疲软, 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运行。其四, 失业率过高影响劳动者的基本生活, 进而影响劳动力的再生产。其五, 失业率过高, 不仅造成劳动力本身的浪费, 也是劳动力全部生育、生活、教育费用的浪费。劳动力是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要素, 因而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就是社会的最大浪费。其六, 失业率过高, 会导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等所著的《宏观经济学》书中说, 失业率每增加1个百分点, 国内生产总值会减少4%。因此, 必须针对就业加大宏观调控力度,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避免因失业率过高对经济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

过去, 对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流动问题有一种认识上的误区, 认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都经历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向工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过程, 因而提出了多元城镇化、农民转市民、发展乡镇企业、发展第三产业等战略。这些战略的提出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我们应当加速推进的方向。但是, 在加速这一历史进程的同时, 不能忽视以下几个客观因素:一是我国城镇就业压力已经很大。由于我国人口规模过大, 特别是第二次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逐步进入劳动年龄, 导致长期劳动力供给超过社会需求。二是加入世贸组织后, 竞争性增强, 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数量受到影响。三是农村劳动力素质参差不齐, 城镇下岗人员技能单一。据统计, 2001年受过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仅占13.6%, 文盲半文盲约占7.4%。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下岗人员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现代产业就业的要求。四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农业部门就业比重急剧下降, 从1978年的70.7%下降到2007年的40.8%, 大大超过其他工业化国家的下降速度。同时, 农村仍然存在严重的隐性失业问题。因此, 解决就业问题, 不仅要创造城镇就业机会, 也要创造农村就业机会, 进一步寻找农村经济增长的潜力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挖掘农村经济发展的就业潜力。这不仅是发展小城镇战略的一个条件, 也是当前和长远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力发展我国十分薄弱而又具有巨大经济潜力和市场空间的林业, 特别是非公有制林业, 应当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战略选择。

2 林业发展及就业潜力

经过长期艰苦努力, 我国林业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了持续增长, 对就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2008年, 我国现有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对就业贡献达到138万人。然而, 林业建设仍是我国现代化建设极为薄弱的环节, 森林覆盖率低, 林地利用率低, 森林质量低, 发展林业的经济潜力巨大, 就业潜力巨大。

2.1 林业用地开发利用的潜力。

我国山地面积占国上面积的68%, 沙区占17%。全国林业用地面积2.67亿hm2, 其中林地面积1.59亿hm2, 利用率为57%, 尚有约1亿hm2利用不充分或未利用。另外, 全国还有5333万hm2可治理的沙地, 两者合计尚有1.53亿hm2可利用的土地。根据林业统计年鉴数据, 2008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 提供就业岗位83万余个, 其中一次性安置就业人员达11.4万人 (数据来源:林业统计年鉴2008) 。

2.2 物种资源利用的潜力。

我国物种资源十分丰富, 是世界上动植物种最多的国家之一, 有高等植物约3万余种, 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5%, 有脊椎动物4400种, 约占世界总种数的10%以上。人类的吃穿用都与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 我国己开发利用的树种达1000多种, 经济价值十分可观, 有的被称为“液态黄金”、“铁杆庄稼”、“绿色油库”。银杏叶提取的黄酮和红豆杉提取的紫杉醇已高于黄金的价值。对每种现有经济物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可以形成新的产业, 从而创造一系列的就业岗位。

2.3 林业产业开发的潜力。

林业产业开发, 不仅是造林、营林、木材生产和加工, 还包括林产化工、林机制造、森林旅游、森林食品、森林药材、经济林、花卉和竹产业, 等等。既包括第一产业, 也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既适合农村开发, 也适合城镇开发。例如, 生态旅游是国际公认的朝阳产业, 我国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 前景十分广阔。2007年, 我国已建立各类森林公园2151处, 其中国家级森林公园660处, 全年全国森林公园接待游客达2.47亿人次, 占当年旅游人数的15%, 同比2006年增长15.96%。森林旅游及休闲服务业产值达到559.4亿元, 同比增长51.99%, 占林业第三产业的58.68%, 直接旅游收入近158亿元, 创造综合产值近1200亿元, 直接吸纳各种就业人员60余万个, 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的人员近12万人, 其中导游1万余人[5]。又如我国竹林面积、蓄积量和竹材年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被誉为竹子王国。目前, 竹产业已发展成为与全球25亿人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产业, 全球竹产品年贸易额已超过85亿美元, 而我国年出口创汇仅3亿美元, 与竹子王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再如花卉业已成为世界最具活力的产业之一。据资料统计, 20世纪50年代全球花卉贸易额约为30亿美元, 1985年为150亿美元, 1990年为350亿美元, 1995年达680亿美元, 2000年全球花卉产值已超过2000亿美元。我国1999年花卉销售额540亿元, 出口2.6亿美元。我国有悠久的花卉栽培史, 品种丰富, 开发和就业潜力巨大。

2.4 林产品市场的潜力。

目前, 我国已由短缺经济时代进入过剩经济时代, 70%的产品过剩, 所以我国政府采取措施扩大内需。而林产品无论是国内市场还是国际市场都有很大的潜力。从国内市场看, 木材产品严重短缺。为了满足国内市场需求,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木浆、木浆纸、原术、锯材、胶合板等林产品进口呈快速增长之势。2007年进口量折合原木达16118.87万m3。目前, 我国人均消费木材仅为0.26m3, 而世界人均消耗木材为0.65m3 (其中发展中国家为0.46m3, 发达国家为1.16m3) 。如果我国人均木材消费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需要增加木材产量5.6亿m3, 约为我国现有木材产量的8倍, 国内市场空间很大。从国际市场看, 世界森林资源呈下降趋势, 而木材消耗量呈增长趋势。1990年至2000年的十年间每年平均减少940万公顷, 木材消耗量增加了36%。同时, 随着全球生态危机的加剧, 保护森林的呼声日益高涨, 许多国家开始限制木材生产和出口, 木材将日益紧缺, 国际市场的空间也很大。

从理论上分析, 发展林业有着巨大的开发和就业潜力;从现实看, 无论是我国还是世界各国, 都证实了林业经济的潜力和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从世界看, 一些发达国家仍把林业当作主导产业, 并以此推动私人投资和经济增长, 扩大城乡就业。许多城市居民及农村居民经营林业, 不仅为一些城乡居民提供了收入保障, 还使小城镇和农村形成优美的生态环境。加拿大林产工业总产值一直占工业总产值的15%左右, 林产品出口额已经超过农业、渔业、矿产和能源的出口总额之和, 成为全国第一创汇产业, 林业为全国提供了16.7%的就业机会。芬兰国土面积仅33.8万km2, 约500万人, 其中林业从业人员80万人, 每6个人中就有1人从事林业。瑞典林业是全国的主要产业和第一创汇产业, 森林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总值的8%, 林产品出口额占全国总出口额的17%, 有25万人直接从事林业工作, 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6%。从总体上看, 林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是最适合我国发展的基础产业。发展林业不仅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安置大量人员就业, 而且能创造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应当成为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个战略选择。

3 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消除非公有制林业进入林业领域的壁垒

长期以来, 我国国有林业和集体林业不断发展壮大, 非公有制林业发展严重滞后, 其潜力远没有发挥出来。发展非公有制林业是解决就业问题十分有效的途径, 它不仅是农村劳动力大显身手的领域, 也是城镇劳动力特别是县、镇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的重要领域。现在的问题是, 由于思想障碍和体制惯性, 尚未形成一个有利于非公有制林业发展的环境。诸如上地使用权流转不畅、获取林业建设资金和贷款渠道不畅等。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要消除陈旧观念, 真正把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作为解决我国生态问题、农村经济问题和就业问题的重要措施来抓。其次, 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消除非公有制林业进入林业领域的碍, 切实做好林权改革工作。形成国有林业、集体林业、非公有制林业一视同仁的管理体制和机制。再次, 要制定优惠的扶持政策、保护其合法权益, 为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3.2 切实减轻林业税费负担

林业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影响林业经营者收入最终影响人们投身造林绿化积极性的重要因素。目前, 南方林区, 每销售1m3木材, 税费负担一般都达50%以上, 有的地方高达70%, 加上经营成本, 广大林业经营者基本上处于无利可图的状态。造成许多农户宁可外出打工, 也不愿意在农村造林。林业承担着维护生态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长期以来, 发达国家不仅对林业实行免税和低税政策, 而且对林业实行补贴政策, 如欧盟对造林补助款占造林费用的70%, 日本为50%, 美国也达到了40%。发展林业, 对我国更具有改善生态、扩大就业、消除农村贫困的特殊意义, 应当下决心实施林业税改革, 对原木产品实行免税政策, 对林产品加工实行低税政策。

3.3 赋予私有林经营自主权

目前, 私有林经营者拥有造林绿化、保护森林的自主权, 而采伐利用自主权却很难实现。从保护森林的角度对森林实行严格的限额采伐制度是完全必要的, 但是在具体实施中仍存在一些弊端。特别是对自筹资金和贷款造林的经营者, 采伐利用权限制过死, 造成经营者难以实现其经济利益, 也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 无法实现经营的良性循环。当前一些造林大户拥有巨额林木资产却负债累累, 这种现象极不正常, 应当尽快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解决, 消除造林越多包袱越重的恶性循环。

3.4 鼓励商品林加工增值

没有效益的林业, 是没有活力的林业。林产品加工增值是商品林业发展的方向, 也是拉动林业发展的动力。过去无林少林的平原地区, 林地面积之所以迅速扩大, 除了人们看到森林对保护农业的生态效益外,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实现了加工增值。

3.5 加强林业技术培训

缺乏先进实用的林业技术, 是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城镇失业人员投身林业建设、影响林业经营成效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各地林业部门特别是县林业局、乡镇林业工作站应加强林业经营者的技术培训, 提高其经营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的就业状况和政策[J].中国劳动保障, 2004 (6) .

[2]2007-2008年中国私营企业抽样调查数据分析综合报告.

[3]金三宝, 雷平.关注农村失业问题尤其要重视隐性失业[J].职业圈, 2007 (23) .

[4]“十一五”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达5000万[J].劳动保障世界, 2007 (7) .

[5]《中国林业发展报告》编写组.中国林业发展报告.2008.

[6]当前林业系统的劳动就业形势及对策[J].中国林业, 1995 (8) .

[7]潘晨光, 王翠槐.我国林业行业再就业的途径与对策[J].中国农村经济, 1999 (1) .

[8]封加平.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一项战略选择:试论林业的就业潜力[J].林业经济, 2002 (10) .

[9]姚昌恬.协调三大体系促进生态文明保障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在2008年全国林业计划财务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林业建设, 2008 (1) .

对我国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8

关键词 女大学生 就业问题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C964 文献标识码:A

1女大学生就业现状

(1)和男大学毕业生相比,女大学生就业呈现三高二低模式

三高是指:高就业成本,高期望值,高依赖性。二低是指:低就业率,低就业质量,这表明,女大学毕业生通过接受较低薪资和与专业相关度较低的工作来实现就业,其就业质量较低。

(2)社会对女大学生就业的排斥

“女性生活蓝皮书”《2009—2010年:中国女性生活状况报告(No.4)》新近出版,蓝皮书中收录了全国妇联发展部的《女大学生就业创业状况调查报告》,并首次公开发表。调查显示,被访女大学生平均投出9份簡历才可能得到一次面试或笔试的机会,56.7%的被访女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感到“女生机会更少”;91.9%的被访女大学生感到用人单位存在性别偏见;四成被访女大学生认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难,理科类和硕士生最觉困难,女大学生就业难成为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

2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政治法律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女大学生就业

第一,解放后我国女性在法律上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在政治上,女性的实际政治地位往往低于男性,在政府决策机构中,男性的人数大大超过女性,这就导致了一些决策由于缺少女性的视角而侵害了女性的权益,造成女性机会上和事实上的不平等。第二,立法方面,国家虽已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保障女性权益的法律,形成了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但我国相关的法律大多只是原则性的规定,而且执法与监督的力度不够,很多具体政策的落实还不到位,缺乏具体的操作性。

(2)用人单位的利益驱使影响女大学生就业

女大学生毕业不久即面临结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问题,生育和抚养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时间和精力。妇女为人类的繁衍、人类社会的发展做了重要的贡献。党和国家为了维护妇女儿童的健康,颁布了《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按此规定女职工产期休假最多可达6个月。但是这种对妇女权益保护的政策却成了女性就业的难题,因为对女性的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还不够完善,女职工生育期的工资、资金全部要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生育会直接影响工作的时间和精力,这将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的经济效益。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看,使得某些用人单位拒绝接受女性。

(3)高校部分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存在差距,增加了女大学生就业难度

我国四年一个周期的高校专业设置决定着专业人才的产出量,而企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形成了人才供需市场配置的时间差。四年前还是社会需求的热门职业,四年后变成了滞销专业,在大学生就业已经市场化的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十分滞后,致使毕业生专业结构与快速变化的市场供求出现了错位。从源头上讲,这已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

3促进女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政府要加强立法工作,建立平等就业的制度机制

目前,我国有关公平就业的法规还只有《劳动法》中的第11条和第12条以及《宪法》的第4条,公平就业权利得不到保障,女性就业歧视问题就很难解决。因此,我国急需制定《反就业歧视法》,明确确立就业平等、禁止就业歧视的法律原则,并由政府部门履行对就业市场歧视性行为的监管职能。这必然为女性劳动权利的保障提供明确而有力的法律依据。

(2)进一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体系

加强毕业生就业市场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规范市场行为。同时,还要加强对毕业生市场行为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管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针对当前女大学生的择业观冲突和择业不良心理现象,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机构在工作中,应着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提高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各个院系兼职的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素质。其次,增强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实用性,并适当提前课程设置时间。

(3)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和改革力度,增加女大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受高校的专业设置和教育制度的制约,目前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女大学毕业生的实际能力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因此,高校要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优化教育资源和结构,加强学科建设,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的安排,提高学生实践的质量,努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等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女大学生人才,努力提高她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强化市场竞争意识和主动就业意识,帮助她们赢得就业市场的竞争。

(4)女大学生要能正确认识自我,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要能认真地认识自我。求职择业对任何一个大学生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对女大学生来说往往更加重要。求职者应能把个人的愿望、爱好、特长等主观条件与就业政策、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客观条件相结合,做出合理的选择;应能客观地认识自我,分析自己的优势劣势,寻找适宜的求职空间。其次,女大学生应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实际上是能力和素质的较量,女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把握主动权、就必须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全而提高,切实按照社会需要来塑造自己,全面提高自身素质,树立广泛的社会责任心,以满足用人单位和社会越来越高的要求。

对我国失业与再就业问题的思考 篇9

随着我国企业改革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建立企业优胜劣汰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从整体上摆脱困境的重要途径。而要搞好这两项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一个重要方面是要解决富余职工和破产企业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和劳动力的市场化配置,以及在改组、改制、资产重组过程中的企业兼并、破产等带来的大量失业,据多种资料的较为保守的估算,由此带来的失业约为2000万人左右。据1995年《中国统计年鉴》的计算显示,我国城镇企业(主要是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的隐蔽性失业人数1995年就达3161万人左右。另外据有关部门统计,到1995年底,我国在国有和城镇集体所有制经济单位的就业人员为14408万人,而在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比较集中的区域,待剥离的企业冗员要占企业职工总数的1/3,以此推算,全国的城镇公有制经济单位要剥离出4000到5000万富余人员。又据有关部门按现有产业技术水平的保守测算也将产生2000到3000万富余人员;第二,据国家权威部门预测,九五 ” 是我国人口生育高峰期,在此期间我国城镇将有5400万左右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而同期我国城镇能安排的人数约为3800万左右,2 目前导致我国失业压力大、失业人员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

2.1 与我国的基本国情有关。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又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的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多,人口基数大,每年新增劳动力也多(我国在50年代至70年代,产生了近3亿 激增人口 ”,对今天的失业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它要经过几十年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而经济发展水平不很高从根本上决定了新增劳动力大大超过了生产资料的增长速度,从而不可能在短期内为大量的新增劳动力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

2.2 与我国在几十年内积累下来的矛盾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暴露和释放有关。我国在几十年的经济建设中,出于种种考虑,采取的是 低工资、高就业 ” 的方针,使企业内部富余人员长期积累下来,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一矛盾被 大锅饭 ” 掩盖了。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企业由面向政府转而面向市场,同时,经济增长方式也由粗放型向主要依靠改进技术和管理、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利用效率、重视质量和品种、注重节约和挖潜及技术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以内涵为主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这种形势下,企业为了生存和竞争,必须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迫使企业对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自身就业存量结构进行调整,对历史积淀下来的大量富余人员进行剥离。企业要减人增效,不仅向劳动力市场排放富余人员,而且还要减少招人的数量。这样,过去长期以来一直维持着的 三个人的活五个人干、三个人的饭五个人吃 ” 的现象就再也不可能维持下去了,长期以来积累下来的矛盾就在一个较短时间内迅速暴露和释放出来。

2.3 与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有关。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结构严重失调,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稳定地发展。改革后,在对产业结构大幅度调整过程中,过去片面、畸形发展的一些产业部门必须压缩其过于庞大的生产能力,这样,就造成了这些部门的大量企业出现亏损、破产和倒闭,从而引起这些企业的失业人员猛增。同时,部分老工业基地资源面临枯竭或产业过于单一,结构转换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在结构转换过程中,也要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如曾是我国重要煤炭基地的辽宁省阜新市,可采煤层已经告罄,使40万煤炭职工需要重新安置,素有 煤铁之城 ” 之称的本溪市也面临同样困境,统配煤矿需要全面转产,本钢在 九五 ” 期间将要减员1/4到1/3。

2.4 与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进步和提高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随着人类上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生,科学技术以惊人的速度在迅速发展。大量机械化、自动化机器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运用,既使人类从过去繁重的体力劳动下解放了出来,同时,也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使传统产业部门出现了大规模的失业现象。我国改革开放的近20年,也是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20年,在企业生产的科学技术水平迅速进步和提高的条件下,企业必然要尽可能地降低用人成本、减少就业岗位,从而,我国在较短时期内出现了大规模的 机器排挤工人 ” 的现象。再加上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国有企业 “ 抓大放小 ” 的改革战略的实施,在 “ 抓大 ” 过程中大量企业合并或者被兼并,使企业资本规模迅速扩大,这样,资本规模扩大→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失业增加的规律也在较短时间内表现了出来。

2.5 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和部分城镇职工的就业、择业观念尚未转变有关。众所周知,我国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是相当成功的,一个 包 ” 字,把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迅速激发和调动了起来。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推进,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也迅速出现(据有关专家采用工日计算法、经验计算法和人力单位计算法测算结果,目前全国农村富余劳动力约为1.5亿人左右),这些农村富余劳动力基本上是无序地拥进了城镇,与城镇劳动者竞争本来就不多的就业岗位。而与此同时,我国城镇的广大职工却尚未从过去的 大锅饭 ” 条件下所形成的就业、择业观念中解放出来,仍然不切实际地希望国家能为他们安排一个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岗位,从而,不愿意与拥进城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就业竞争。这样,他们一旦失业,就不可能较快地实现就业岗位的转换,从而,作为失业者在失业大军中滞留了下来。

2.6 与我国投资重点和产业政策的改革、对劳动力需求能力进一步降低有关。在 九五 ” 期间,我国投资将更多地集中于保证农业、水利、能源、交通、通讯和支柱产业以及科技、教育、国防、住房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而这些项目一般都是投资大、用人少的行业和产业。这意味着新增就业岗位所必需的资金投入增加,或单位资金投入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下降。

3 针对失业问题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失业是发达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同时,由于必要、合理的失业能够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起到对劳动力供求关系的调节作用,因此,我们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完全消灭失业。我们所要做的,是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一个合理、适度的程度内。

3.1 我们应当尽快采取必要措施,加快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这样,既可以减少国有企业下岗失业的人数,又可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在这里我们想着重谈一谈我国国有企业在改革中扩大企业家经营决策权同强化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的关系对企业的重要影响问题。我国在企业改革过程中,扩大企业家的经营决策权当然是无可非议的,但如何保证这种权力不被滥用却是任何人也不能回避并且在事实上也一直未能解决的问题。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由于国家、职工无法控制企业厂长(经理)的行为,再加之有很多人事实上没有经营管理能力甚至没有责任心,导致企业经营决策的失误并进一步导致企业破产倒闭成为一种经常的现象。更为严重的是在企业负责人权力膨胀甚至失控时,还往往导致腐败现象。事实上有相当一部分困难或破产倒闭企业,其负责人的责任是相当大的。这样,在企业职工对厂长(经理)的行为无法控制的情况下,却要让职工来承担下岗失业的风险和后果,是极不正常和极不应当的。因此,为了实现国有企业大面积的扭亏增盈,为了让企业职工的权力与承担的风险相对称,我们必须强化企业职工的民主管理与监督。

3.2 在解决失业和再就业问题上,应当强化政府的作用。我们认为,从总体上来讲应当建立就业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政府管理体制,把就业问题纳入宏观调控政策和基本建设、技术改造、合资合作项目管理体系中。具体来讲,政府作用的强化应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应当尽快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增加对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二是政府应当大力发展各种免费的职业介绍机构,疏通就业信息,沟通就业渠道,并规范目前部分收费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坚决取缔那些存在欺骗行为的私人职业介绍机构;三是可考虑增加政府对失业劳动者进行再就业培训的经费投入,建立各种行业、跨行业的就业培训和指导中心,通过加强职业培训,改进和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调整劳动者的知识结构和技术结构;四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国有企业改革攻坚战的近2-3年内,由政府投资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建设项目,以暂时缓解再就业的压力;五是可考虑帮助部分劳动者由失业问题较严重的老工业城市和地区向新的经济增长地带和城市实现地区迁移;六是作为一种短期措施,可考虑在近几年内适当限制富余劳动力向失业问题较严重的城镇和地区的无序、过量流入,以减少他们与城镇劳动力竞争有限的就业岗位。

3.3 采取一些优惠政策,大力发展 “ 劳动密集型 ” 产业,特别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应当指出的是,在发展第三产业问题上,我国是大有潜力可挖的。据统计,在就业人数上比较,1994年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国就业总人数中,几个国家的比重分别为:美国72.8%,日本62.7%,德国59.4%,俄罗斯56%,而我国仅为23%。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大力发展区街经济、社区经济等不失为可供选择的方案。

3.4 大力发展弹性工作、非全日制工作、钟点工等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以拓宽就业渠道

3.5 加大宣传力度。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使他们由目前相当部分人所持有的对就业期望值过高、不切实际地希望找到舒适轻松、报酬优厚、相对稳定的工作的思维定势中解脱出来,增强就业、择业的竞争意识。同时,政府应对苦、脏、累、险等工作岗位实行必要的分配倾斜政策,如减免这些部门、行业的部分税收等,以吸引劳动者到这些部门、行业就业。

3.6 对下岗和失业劳动者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众所周知,我国企业过去一直实行低工资的政策,在这种制度下的工资实际上仅是工人应当获得的劳动报酬的一部分,其余部分连同工人在剩余劳动内创造的价值则形成了积累。可以说我国庞大的国有资产事实上是广大劳动者劳动的结晶。从理论上讲,这种劳动的结晶理应用于保证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的结合从而进行劳动并获得劳动收入。我们在同许多下岗失业劳动者交谈时,他们几乎都不约而同地提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在企业工作多年,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在我们老了,重新寻找工作的能力又有限,而企业亏损或破产倒闭,要我们自谋生路,那么过去的老帐应该怎样算?事实上这是对劳动关系明确提出的补偿要求。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绝不应当视之为无稽之谈而置之不理,在劳动者下岗失业时应当对他们进行劳动关系的清偿。具体办法可以采用一次性清算,如广东省实行的一次性 工龄买断 ” 的办法,也可以采用分期支付的办法;既可考虑用货币形式支付,也可考虑以国有资产的债权、股权甚至住房等非货币形式支付。或者在职工自愿参加的原则下,将这部分资金适当集中建立一种基金,用于失业劳动者的培训、为失业者 自我雇佣 ” 的开业提供贷款或为他们到银行贷款提供抵押、担保等等。我们认为,实行这一办法至少有两个好处,首先,可以增强失业劳动者再就业的经济能力(如失业者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实现 自我雇佣 ”,也可以使用这部分货币投资入股,在 “ 股份合作制 ” 企业实现再就业,等等);其次,可以解决部分下岗劳动者事实上已重新就业,但仍在原企业领取一定数量收入,企业的压力事实上并未减轻的 隐性失业 ” 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我们绝不能把这种对劳动关系的清偿视之为国有资产流失,从理论上讲,这只是 取之于民,还之于民 ”。

3.7 增加失业保险基金数量,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规范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和使用。目前,我国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过低(企业上缴部分及职工个人交纳部分合计只占工资总额的2%-3%),因此,应当提高失业保险基金的收缴比例,特别是应当把交纳失业保险金通过法律程序规定下来,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应当交纳,否则就是违法行为。同时,也应当增加政府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投入力度(政府应当增加对失业保险基金投入力度的理论依据与上述关于对劳动关系清偿是相同的)。在此基础上,应当扩大失业保险金的覆盖范围(目前许多地方只对几种特殊类型的失业人员发放)。在失业保险基金的管理上,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止基金时常被挪作他用的现象发生。

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广大劳动者从整体上看是生产资料的共同主人,大家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是一致的。只要我们采取各种切实有效的措施,就一定能够把我国的失业控制在合理、必要的程度内,并发挥失业的积极作用。

对当前中学生作文存在弊端的思考 篇10

王云志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10年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的辛勤劳动,中学作文教学积累了许多可贵的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中小作文教学质量作出了新的贡献。但就大面积学生而言,其水平仍然是不能令人满意的,有些问题还相当严重。

从学生方面看

1、心理上。对于作文,学生普遍怀有程度不同的畏惧心理。“作文作文,听到就头疼”,怕写作文,又不得不写作文,背上了不轻的思想包袱。

2、内容上。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空洞的多、实际的少,半僵化的多、富有灵气的少,随大流的多、畅述个人观点的少,动辄编故事、说假话,这类作文约占一半以上;另一种是,能说真话、抒真情,但往往是苦闷、孤寂、失落、迷惘情感的渲泄,表现出一种青少年不应有的空虚消极心态,这类作文约占六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

3、结构上。多数学生硬套范文,死守模式,记叙文总是那么几大块,平铺直叙,不少人甚至写成了“流水账”;议论文脱不了惯常的三段论,比较机械、缺少变化。

4、语言上。大多数作文八股调、学生腔,青少年说成人的话,不自然,不活泼,缺少朝气和活力。普通中学许多学生的语言不过关,错别字不少,病句较多,词汇贫乏,文气不贯通;即使是重点中学,也有不少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不理想。近几年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部分学生观念上的迅速更新跟语言表达能力的滞后产生了矛盾,语言跟不上内容表达的需要。有些学生囫囵吞枣地搬用新名词、新术语和港台流行歌曲中的某些词句,欧化的句式和朦胧的词语时有出现,搞得不伦不类,十分别扭。

后果是令人担忧的。现以1992年江苏省高考作文得分为例:一千份试卷的抽样结果是:记叙文平均分,理科为17.4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8.2分;议论文平均分,理科为16.7分(满分为25分),文科为15.4分。也就是说,作文成绩在60分至68分之间。浙江省平均分还要低。上了六年中学,最后作文只得了及格多一点的分数,这不可悲吗?要知道,上述两个省是文化教育比较发达的省份,平均分尚且如此,其他省份的成绩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从教师方面看。

1、心理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视作文批改为一大包袱,费力多,见效慢,但又不能不改,无可奈何,精神负担沉重。

2、命题上。多数教师想出什么题就出什么题,计划性差,盲目性大;而所出的题目,多数不受学生欢迎。

3、指导上。教师在学生作文前极少作具体指导。讲评时的指导也多半是老一套,挑几篇好文章读一读,小结几句,就此了事;概念化地传授写作知识的较多,针对学生作文弱点作具体剖析的较少,有的教师甚至一学期不搞一次讲评,只给学生作文打个分,算作批改。失误的原因

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说,有以下四点:

1、领导思想的片面性

这一条是关键。两个问题值得反思:①过分强调统一性。统一本是件好事,但统一总是相对的,暂时的,特别是在作文领域里。世界的丰富性和事物的复杂性,决定了处理问题的灵活性。任何事物都有个“度”,超过了“度”,往往容易走向反面。多数领导强调文道结合,这是对的;问题是,有些领导常常按“左”的一套,把“道”强调得过了头,而且对“道”的理解只允许有一种,这就容易导致僵化、生硬,从而无形中造成了一种压抑的气氛,不利于师生双方智力潜能的充分开发。②过于追求高标准。“高标准,严要求”本身没有错,但“高”和“严”落实到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身上,应有不同的具体内容。有些领导,借古人 1

之口,强调“取法乎上”。殊不知,此话是对已有相当水平的文人说的,而中小学是基础教育,作文训练应从最基本的东西抓起。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一味强调“上”,以获奖作文或中考、高考优秀作文答卷作为学生仿效的范本,这无异于拔苗助长。要知道,在一个拥有两亿三千万文盲、全民文化素质偏低的大国里,教育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高标准”与低素质之间的巨大反差,决定了必须从绝大多数师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出发去考虑问题。2、教学内容的单一性

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不少学校没有任何课外活动),教学的多数内容严重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大多数学生只会从书本到书本,而对多姿多彩的人生和纷繁复杂的世界缺乏应有的体验,这就难怪学生的作文空洞无物、无病呻吟了。狭小的天地限制了学生的思想。3、考试制度的禁锢

现行的考试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考试作文题怎么出,教师就怎么指导,只要能考上学校就行。于是,小学瞄初考,初中瞄中考,高中瞄高考,路子越走越窄。为了适应考试要求,为了确保作文“基本分”,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四平八稳,思想内容大同小异,基本格局千篇一律,形成了地道的新八股。

4、教师素质的偏低

全国有一批合格的、优秀的语文教师,但毋庸讳言,也有相当一批教师的素质偏低。他们缺乏系统的教育理论,动辄不自觉地违背教育规律,其中不少人自己从来不写文章,或写不好文章,却给学生规定了不少条条框框,甚至不按他们的路子写,就被认为不是好文章,这在小学阶段的作文中尤为突出。不少教师不是顺应青少年的心理,放手让学生愉快地自由发挥,而是用各种模式去束缚学生。比如,造一个句子一定要用多少个形容词;写参观访问的访问,一定要如此这般开头,不这样就得不到好分数。在作文中,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不多,而他们不一定愿意写的东西又非写不可。难以言表的内心苦恼使许多学生在作文训练之初就失了兴趣,倒了胃口,对作文的畏惧心理也由此而生。

基本的出路

从1988年下半年起,国家教委从振兴中华的高度,明确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这无疑是一项宏伟的战略目标,但要真正落实到全国每所学校、每个学生,其间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把作文教学归入素质教育的轨道,是逐步改变现状的根本出路。这当中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认为,至少有这么几条:

1、加强理论修养,尊重客观规律

从教育行政的各级领导,到每一位语文教师,都要认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列主义哲学,坚决排除“左”的干扰,严格按认识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地制订教学目标,既正视目前中国的国情,又想到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更新观念,重视发展个性。我们时刻不能忘记两条常识:第一,教育是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去瞎搞,断无出路。第二,中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促进大面积学生的提高,是我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只抓“尖子”,忽视多数,方向就偏了。领导认识对头了,教师水平提高了,就为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前提;否则,一切都将落空。

2、经常面向社会,强化实际应用

中学作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培养作家和小文人,所以应该使中学生从纯作文中解脱出来,联系现实生活,多搞应用写作,以适应现代社会多方面的需要。中考、高考的作文命题也应尽快朝这个方向转移,使作文反映生活,有益社会,而不是仅仅为了应考。这在近两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已有所体现,但所占比重较小,还需加快改革步伐。

3、狠抓语言训练,切实打好基础

不能眼睛朝天,把作文要求提得太高,而应面向多数学生的实际,先从基础抓起。错别字多,词汇贫乏,句子不通,就根本谈不上写文章。初中要巩固并逐步扩大识字量,努力消

灭错别字,同时积累和丰富词汇,并弄清句子最基本的结构,使之规范化。高中要在巩固上述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培养分析理解能力,逐步做到使多数学生的作文内容实在、感情真切、条理清楚。除生源很好的少数学校外,一般说来,在语文表达基本功尚未练好之前,不宜提出什么“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可以制订若干个训练阶段,一个阶段侧重抓好一种基本功,使之环环相扣,逐步提高。前一阶段任务没有完成,不要急于进入下一个阶段。4、不断改进教学,提倡灵活多样

对中学生,特别是高中生,首先要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在教导学生遵守社会公德的前提下,要放手让他们讲心里想讲的话,写自己愿写的事,同时辅之以适当的技巧指导。教师要大力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师生相互切磋,允许作文形式不拘一格,鼓励学生形成个人风格。在教学实践中,以下几点要引起注意:第一,要妥善对待两类学生。课内的重点一定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少数“尖子”的训练则通过办文学社等多种形式,放在课外进行。第二,要加强指导的针对性。作文讲评应举中等水平的文章来解剖,通过讨论,寻求提高大面积学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第三,要冷静对待别人的经验。对任何经验都要作具体分析,因为任何一种经验的产生都有它特定的条件;一定要从本地区、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出发,据实而思之,择善而从之,决不能生搬硬套别的模式。在教学实践中闯出自己的路子,才是一名脚踏实地的教师应取的态度。第四,要科学总结自身的经验。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每位教师都或多或少有自己的体会,其中有些是很可贵的;但显示教学成果的周期较长,所以决不要把零星的感想等同于经验,更不能急于事功,把仅在自己班上的某段时期内行之有效的做法轻易宣布为“××法”。真正值得推广的成功经验,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论作指导,并经多次实践检验,证明其有效。总之,应取科学的态度。5、重视对外交流,引进新鲜经验

在认真总结、推广国内先进的作文教学经验的同时,要适当引进国外作文教学的好做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日本、美国、俄罗斯、新加坡和世界其他各国以及港台地区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经验,我们都应有所了解,否则,坐井观天,缺少比较,难以有大的发展。建议中央教科所能组织专人撰稿,分批介绍各国的作文教学情况,以供借鉴。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对人的研究,更缺乏对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的深入探讨,在各种总结中,往往报喜多、报忧少,以致使涉及到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许多问题得不到及时而切实的解决,其中就有作文教学领域中的问题。我始终认为,一个能正视并经常反思自身弱点的民族,才是真正有希望的、拥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同样,一个能正视并致力于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教师,才是有良心的合格的教师。我们再不能漠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各种弊端了!作为一名身在教学第一线的普通教师,我愿与全国的同行一道,扫荡由于“左”的长期干扰而形成的做假人、写空文的恶劣风气,从基础抓起,从做人教起,为切实提高中学作文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上一篇:爱过你歌词下一篇:经典个性签名青春励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