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就业促进政策
关键词:财政政策建议
一、完善体系建设,加强政策调控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深化财税、金融等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体系建设,加强宏观调控,要求健全纵向保障,统筹横向跨度,加强宏观调控的同时,规范中观管理和确保微观实施。主要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政策,采取总量控制和结构调整,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对不同经济利益主体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纵向上,通过完善扶贫政策,实行政府间的专项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实现地区间的分配公平。为了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公共财政服务。在横向上,通过完善工资政策、社保政策、就业政策等,对不同行业、不同经济成分、不同社会阶层等微观经济主体和社会居民实行转移支付。公共财政职能越位和缺位并存,政府包揽过多,财政支出范围过大,超出了政府职责合理范围和财政承受能力。继续扩大改革覆盖面,努力推进全县预算单位纳入财政国库集中支付范围。在努力扩大财政直接支付范围的同时,通过技术手段确保财政资金专款专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财政政策由于政府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财政政策的宏观调控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财政政策的中观管理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财政政策的微观实施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二、运用税收政策,扩大就业渠道,优化就业结构
运用税收政策,调节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由此增加就业岗位和机会。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全部就业人员75%相比,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仅为犯.4%,发展空间巨大。主要途径是,政府可通过财税政策措施,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份额和劳动就业比重,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同时也要正视我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的现实,着力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实现产业内部各行业的协调均衡发展,要把发展的重点放在与科技进步相关的新兴行业,如咨询业、信息产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以及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
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协调地区经济发展,减少结构性失业。要通过运用税收政策影响投资方向来防止地区差异造成的结构性失业进一步加剧。如给予落后地区中的一些重要的产业部门和企业以投资抵免或加速折旧的优惠政策,提高资本积累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对采掘业、矿产业这些利用自然资源较多的,同时吸收劳动力较多的中西部地区的重点产业,给予减免资源税,增加增值税抵扣项目的优惠,减轻其税收负担等。结合我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及地区之间产业结构布局和调整,考虑把东南沿海地区遭遇发展瓶颈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中西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形成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加大对小企业扶持力度,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以税收减免的方式,或者财政专款设立小企业基金,或者通过财政补贴的方法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扩大就业渠道。支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发展,吸纳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是十分必要的,特别是在内外需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即使走出眼下困境后,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还处于工业化初期,存在大量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农民工,在一定时期内,这部分人员具有较强的就业需求。而劳动密集型企业是吸纳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之一。要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充足的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程度地吸纳其就业。
三、拓宽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
面对未来相当长时期内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需求巨大的矛盾,现有的财政集中度难以承受,必须要研究拓宽新的筹资渠道,要通过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积极筹措就业再就业资金,积极调整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增加其促进就业所占的资金份额,充分发挥失业保险保障生活和促进就业双重功能,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开征社会保障税,从而建立以社会保障税为主体、财政补助和社会捐助等多渠道的就业再就业资金筹集机制。同时,继续加大财政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投入。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还不完善。末全国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400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307万人。20五项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3696亿元,支出9925亿元。我国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2%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占到财政支出的30%左右。我国公共财政的投入与所担负的就业和社会保障职责不相适应。今后我国将长期面对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缺口巨大的矛盾,应压缩一般性和“越位”性支出,将就业和社会保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巧%-20%左右。同时拓宽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筹资渠道,除了国家已通过财政拨款建立的储备基金,还应采取市场方式稳妥地减持部分国有股和出售、转让部分濒临亏损的国有企业资产,充实积累基金;通过发放社会福利彩票,或将部分已经开征的消费税和个人所得税以及将要开征的遗产税、财产税划出一定比例,专用于补充基金。多元化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投入,将各种不同来源的资金置于财政预算中,完善筹资机制,确保就业和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稳定。
四、催生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财政政策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的产业创新支撑平台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不强、研发投入不足等问题。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能力的提高,有赖于财政政策的激励效应。引导产业创新支撑平台良性发展,促进就业水平的有效提高,是产业创新支撑平台的出发点和主要目标。在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进程中,财政政策起着重要作用。财政政策通过一些相关部门影响着创新过程和创新要素的行为,通过多种途径影响着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创新,财政政策是产业集群创新系统的重要支点,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从宏观层面看,财政政策取向决定了就业规模的变动趋势。如果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会拉动经济增长和促进国民收入增加,从而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总量:如果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将降低消费需求和稳定经济增长,从而收缩就业总量。需要指出的是,财政政策通过推动技术进步,会对就业规模产生不同的影响。一方面,从短期看,技术进步会影响到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最终对劳动需求产生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技术进步会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国民收入较快增长,并通过加速作用影响投资需求和劳动需求,从而对就业规模增加产生积极的作用。
从中观层面看,财政政策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支持力度不同,会决定就业规模变动的大小。如果财政支出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会通过收入效应增加劳动者消费需求,从而带动为满足新增消费需求的生产行业和服务行业发展,产生较高的劳动力需求:如果财政支出投入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效果就远不如投入到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效应显著。此外,如果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就业扩张效应:如果对资本密集型产业减税,会产生较强的排挤效应和较弱的收入效应,对就业规模的促进作用有限。
税收政策的实施不仅直接影响劳动力市场的供给, 而且税收通过影响生产要素价格、消费需求结构、技术选择等引导劳动力的供求与结构, 扩大就业容量。首先, 从税收影响经济增长的角度来看, 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正相关, 能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政策也将带动就业的增加。特别是在当前内需不足的情况下, 更要重视运用税收手段来刺激经济增长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其次, 从税收影响生产要素价格的角度来看, 劳动力和资本是生产过程中两大基本要素, 通过税收影响资本与劳动力的市场价格, 来提高企业内部劳动力——资本的使用比率。多数国家的实际情况往往是税收政策向资本倾斜, 从而使本来稀缺的资本要素的价格被人为地压低, 诱导企业片面地强化资本的密集程度。以税收为手段改变这一非正常现象, 从增加就业的角度讲, 就是要把“向资本倾斜”的因素从税收政策中消除, 以维持税收政策的中性而不是片面地强求把“向劳动倾斜”的因素引入税收政策之中。第三, 从税收影响消费需求结构的角度来看, 通过改变产品比价, 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相对便宜一些, 同时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相对贵一些, 促使人们消费耗用劳动力较多的产品, 也是有利于增加就业的政策措施。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已普遍实行类似的商品课税政策。较突出的如印度, 在广泛征收消费税的同时, 又按照企业雇用工人的多少、在生产过程中使用劳动力的多少等情况, 分别给予不同形式的税收优惠, 以有利于劳动密集程度较大的小型厂商。
二、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存在的问题
(一) 税收优惠政策在设置上存在不合理性
1.税收优惠政策系统性不强
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形式还比较单一, 还未形成具有明确目标的政策体系, 各种优惠分散于各个税种, 而且税收优惠的期限比较短, 这就造成一方面新办的企业事实上可能享受不到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容易诱导企业的短期行为, 还有可能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2.税收优惠政策对影响就业的新问题关注不够
目前的高校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 导致了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增大。此外, 我国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返聘离退休人员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的就业水平。这些离退休人员一方面生活有保障, 另一方面返聘后又占据劳动岗位, 在整个社会工作岗位数量一定的情况下, 必然导致了一部分社会人员和大学毕业生失去就业岗位, 而目前对影响我国就业的新问题, 国家尚未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予以调节。
(二) 税收政策缺乏长效机制
我国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绝大部分是为了直接促进就业, 这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就业矛盾。而我国目前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多数是配合某一时段的具体形势, 解决阶段性问题。虽然这样可以直接形成对劳动力的需求, 灵活性较强, 短期内的调节效果也较为明显, 但调整频率较大, 要经常根据具体形势做出相应调整, 而且这种税收政策作用的直接对象是失业者。因此, 它一般不大可能直接产生增加就业岗位的效果, 也就无法从根本上缓解失业矛盾, 这样明显缺乏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
(三) 税收政策在执行管理方面存在缺陷
1.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很难得到有效实施
对于有关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各地态度不一, 有的省份在中央政策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本省的一些优惠办法, 为了完成相应的政府部门下达的年度征收税款任务, 一些地区的税务部门没有认真实施国家有关就业优惠的税收政策;现实中存在一些不符合优惠标准的人为获取优惠而发生的造假行为, 如个别地方出现的买卖“优惠证”、失业证明等现象, 也影响了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2.申报认定手续过于繁琐
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认定和年检必须报送营业执照副本、税务登记证副本、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优惠证》、新版企业职工花名册、现有企业上年底职工花名册、企业和新招用下岗失业人员签订的劳动合同副本、企业为职工缴纳的社会保险费记录、企业支付工资凭证、两年的财务报表、年度检查报告书, 以及劳动社会社保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等多种资料, 申报认定手续过于繁琐, 增加了企业的负担。
3.相关部门之间缺乏统筹协调
由于缺少一个良好的部门之间协调配合的机制, 影响了再就业政策效果的充分显现。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需要有《再就业优惠证》、新办企业认定书、工商营业执照等证明材料, 而这些工作是由相关部门负责把关, 由于各部门对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理解认识不同、重视程度不同、工作效率不同, 以及部门之间信息共享方面存在的问题都可能导致再就业税收优惠工作落实滞后。
三、完善我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 进一步完善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1.取消预设的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限制
预设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实施时间限制, 不仅不科学, 还有一定的副作用。对实施促进就业税收政策设定时间表, 容易导致就业行为的短期化, 所以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和实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时, 不能人为地设定政策的实施时间, 因为谁也无法准确地制定就业状况改善时间表, 而且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看, 改善就业状况, 缓解就业压力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任务。
2.利用税收政策解决影响就业的新问题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压力大的问题, 政府可以制定鼓励企业吸纳大学生就业的减免税收政策, 通过利益调节促进大学生就业;同时, 制定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到中西部地区和其他正在开发的地区工作, 实现人才的充分、合理利用。
(二)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 抵御失业冲击
1.在企业所得税中设置含有低税率的多档税率
由于小企业的外部融资相对于大企业来说困难得多, 特别是我国当前政策中执行“抓大放小”政策, 更增加了小企业外部融资的困难。为此, 必须提高我国小企业的内部融资能力。内部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提高企业内部积累, 而要提高小企业内部积累则应适度降低小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因而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应设置含有低税率的多档税率, 体现对小企业的照顾。根据我国国情, 对中小企业, 尤其是高科技型中小企业, 利润没有达到一定额度的, 可规定免缴所得税;超过一定额度的, 可考虑实行7.5%~15%的优惠所得税率。
2.加大对科技开发的税收减免力度
在促进科技进步政策的选择上, 税收优惠这种隐性的财政支出形式不可忽视。在国家经济实力较弱、财政资金不够充裕时, 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更应以税收优惠形式为主。优惠政策应主要包括:一是鼓励企业进行科研开发。如对企业取得先进技术所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技术援助费、研究开发费, 对投资者提供技术的收入可减征或免征预提所得税。二是鼓励向中小高新技术企业投资。三是给予从事高新技术开发的技术人员在个人所得税方面的优惠, 增加税前费用扣除额, 进而减少应纳所得税。对科技人员的技术援助费收入、版权费收入等减征或免征个人所得税。
(三)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增强第三产业的吸纳能力
近几年国家大力宣传和鼓励发展第三产业, 希望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吸纳大批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就业, 但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始终上不去。主要原因是许多第三产业经营利润低, 再创业初期大都处于微利或薄利阶段, 如果在税费缴纳上能得到政策上的优惠, 其发展空间可以进一步扩展。为这类企业的发展营造宽松环境, 以扶持他们的发展, 既可以满足社会的需求, 又可以缓解大量劳动力就业受到的冲击。
但是, 只对再就业给予减免税的措施并不能根本解决就业问题, 甚至不能扭转失业率不断上升的趋势, 必须寻找一条能在更广阔的范围内更科学地解决就业问题的新思路, 这就是不应仅限于单纯地使用减免税手段, 还应考虑差别税率的使用。对投资的评价不能仅仅考虑资金利润率指标, 还应考虑资金GDP产出率指标。如果说人工成本较高, 或者说安排的就业较多, 就应该通过税收政策对这个行业加以扶持, 即对该行业实行较低的增值税率, 保证其资金利润率不致为负或不与平均利润率水平差距过大。
(四) 加强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
在促进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管理方面, 可以引入公示制度和信息共享制度。对申请享受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纳税人实行公示制度, 有助于利用社会力量对那些试图利用现行政策进行涉税违法活动的行为进行监督。针对目前有多家政府职能部门参与就业再就业工作的管理, 如何实现各职能部门所掌握的信息共享, 这对做好就业税收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应着重加强与工商、劳动保障等部门的联系和信息共享, 确保政策的落实到位。首先, 工商管理部门应严格个体工商户的认定, 对经营规模较大的, 达到企业标准的经营户, 不能认定为个体工商户;其次, 劳动保障部门应严格把关, 不能在《再就业优惠证》发放环节上有漏洞;第三, 税务机关对申请下岗再就业税收减免的纳税人应该严格审查, 要加大税务机关协查的力度, 同城不同辖区的税务机关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的新开业户实行联查联控, 防止跨区域重新办理税务登记, 骗取税收优惠。对持有外地《再就业优惠证》的, 要与外地税务机关取得联系, 协查清楚。对弄虚作假, 骗取减免税的行为进行严肃查处。此外, 加强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监督管理, 明确职责, 严把审核关。
摘要:就业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在政府为解决就业问题而实施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中, 税收政策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杠杆, 理应为各级政府充分利用。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中小企业和第三产业发展。
关键词:就业,充分就业,税收政策
参考文献
[1]李小热.试谈我国当前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J].山西财税, 2005 (2) .
一、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框架
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主要包括面向应届毕业生、未就业毕业生的就业支援政策,面向自由职业者等就业不稳定群体以及青年失业者的就业支援政策,以及培养激发青年职业意识的相关措施。
(一)面向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
日本针对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主要包括“(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紧急支援项目”和“应届毕业生采用相关要求”。
1.《关于(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紧急支援项目》。该政策始于2002年4月,主要由日本的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来实施。具体实施机构包括公共职业安定所和学生职业中心,前者主要对高中毕业生中的未就业者实施支援,后者主要面向大中专毕业生中的未就业者提供就业援助。这些支持和援助措施,主要通过为青年提供职业体验以及开发实践性职业能力机会的方式来开展。
该项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对未就业毕业生中希望就业的人数的统计,制定个性化支援方案,实施就业支援以及开展“试雇用”等。其中,“试雇用”自2003年4月起实施,对象为毕业后未就业的青年,由公共职业安定所根据求职者的知识、技能以及相关职业经历等情况,为企业选择合适人选。原则上试雇用期为三个月,由雇用方企业付给被雇用方一定的报酬。该制度目的在于最大程度地促进青年正规就业。政府对相关企业给予“青年安定雇用促进奖励金”,企业为青年提供职业讲习、职业实习以及推荐到专修学校等参加委托训练的机会。
2.“应届毕业生采用相关要求”(以下简称“要求”)。2009年,面对大学应届生就业签约率远低于上年同期的严峻形势,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联合发布紧急对策,面向贫困生提供最优先的就业支援。该“要求”旨在通过强化相关机构的合作促进应届生就业。
该“要求”的具体措施包括,为公共职业安定所配备就业支援专门人员,充实大中专院校的就业支援,将职业指导制度化;要求企业拓展人才采用方式,如中途采用、通年采用等,鼓励未就业青年的回炉深造以及参与地方活动等;对未就业青年建立新的生活保障制度;国家设立“紧急支援行动小组”,各地方自治体、团体、学校、产业界紧密协作;创设应届生体验项目,对参与该项目的企业给予奖励金,开展面向未就业毕业生的职业训练,扩充相关的生活支援给付制度等。
(二)面向自由职业者以及青年失业者的就业政策
针对自由职业者以及青年失业者,相关政策措施主要包括“青年自立·挑战计划”和“自由职业者正规就业计划”。
1.“青年自立·挑战计划”。该计划是2003年6月10日由日本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文部科学省、内阁府联合在同年4月召开的“青年自立·挑战战略会议”上提出而设立的。其目的在于唤起青年的劳动欲望,促进青年职业自立能力,以此来控制青年失业者的增加。该计划的实质性措施是设立“面向青年的一站式失业服务中心(通称job cafe)”,对青年失业者提供就业服务。
2.自由职业者正规就业计划。该计划开始于2005年,首年度对象设定为20万人,2006年增加到25万人,2008年则增加到35万人。该计划的主要目的是确保青年就业机会,尤其是解决大龄自由职业者的稳定就业问题。主要面向35岁以下青年,通过一站式失业服务中心、日本双元制和试雇用等机构和方式具体实施。如在公共职业安定所设立面向自由职业者的就业服务窗口,举办以正规就业为目的研讨会、联合招聘会,开展一对一的咨询服务、职业介绍、就业后期的跟踪指导等。
(三)强化青年职业意识能力的相关对策
在日本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中,强化青年职业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内容。比如,“青年自立·挑战计划”中对青年职业意识及能力支援就有以下规定,“促进职业教育、职业体验等,通过有组织的系统的体验学习、实习等推进青年勤劳观、职业观的形成;建立日本双元制,企业实习和教育训练相结合,确立青年劳动者实践能力开发体制:实施就业指导咨询员一对一的就业指导;培养专业的青年就业指导人才等。”此外,日本厚生劳动省于2004年7月推出“青年就业基础能力支援项目”(Youth Employability Support Program,简称YES项目),将企业录用员工时所重视的“就业基础能力”归纳为5个方面,即职业意识、沟通能力、商务礼仪、基础学历、资格取得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认定讲座、考试”(1784个讲座、316项考试)制度。
二、日本促进青年就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体现了及时性和针对性
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政策主要依据当年度的就业形势来制定或进行调整。比如,2002年针对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状况,厚生劳动省出台了促进未就业毕业生就业的支援政策。针对2004年以后日本自由职业者人数减少,但25岁至34岁大龄自由职业者就业情况未见明显改善,NEET群体就业状况改善也并不明显的状况,日本政府出台了“青年自立·挑战计划”以及“自由职业者正规就业化计划”,以解决这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并促进其向正规就业转化。再如,2009年l2月,面对就业内定率与上年同期相比很低的状况,日本文部科学省、厚生劳动省、经济产业省联合发布紧急就业对策——“应届毕业生采用相关要求”。由此可见,日本促进青年群体就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体现了及时性,而且不同就业人群,如应届大学生、自由职业者、青年失业者采取不同的就业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二)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nlc202309021503
日本注重政府的领导责任和宏观调控,地方在中央支援的前提下,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与当地公共就业机构联合或委托地方公共团体对共同贯彻落实中央政府的政策。中央与地方、各地方之间以及地方与公共团体之间彼此协作,联合互动。如“青年自立·挑战计划”,在2003年6月出台之后,于2005年4月又召开了地方的青年自立·挑战战略会议以及该年度地方政府间的相关合作会议,使政策逐步得以细致化,不断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设置上,公共职业安定所、青年自立塾等促进青年就业的实施机构均是在中央政府的指导下由各地方团体协助建立的,其服务网点几乎遍布日本全国。
(三)加强财政投入和建立补助金制度
日本的各项青年就业政策的出台均伴有相关财政投入以及补助金制度作支撑。如“青年自立·挑战计划”,2004年相关预算为810亿日元(约合50.44亿元人民币),“自由职业者正规就业化计划”2007年度预算额为218亿日元(约合13.57亿元人民币)。“应届毕业生采用相关要求”国家提供相关支援费用7.2兆日元(约合4483.37亿元人民币)。相关的补助金也各自有明确的额度和专项预算,如“试雇用”制度中政府给予相关企业的“青年安定雇用促进奖励金”,给付标准为每人每月5万日元(约合3100多元人民币),最多3个月15万日元(约合9300多元人民币);接收企业若在试雇用期间委托专修学校等对该青年实施教育训练,政府则支付其所需费用等。
三、日本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日本促进青年就业的经验对我国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是注重系统性,发挥各项相关政策的综合效应。青年就业形势往往与经济发展形势密切相关。因此,促进青年就业、有效解决青年失业问题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经济刺激政策、促进就业政策与其他相关政策共同作用,发挥这些政策促进青年就业的综合效应。日本促进青年就业政策的系统性比较强,在年青人接受普通教育阶段就注重职业教育,在年青人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又通过开展职业培训等措施促进正规就业规模的扩大,并持续关注其职业能力开发和职业生涯发展。
二是注重协调联动,共同解决青年就业难题。尽管促进青年就业工作由劳动部门主管,但这并不意味着仅靠劳动这一个部门就能把青年就业问题解决好,而是需要相关政府部门,甚至相关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协调联动。在这方面,日本的做法尤其值得借鉴,比如,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2011年1月提出《关于未来学校的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方向》,与之相配合厚生劳动省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相关活动。厚生劳动省联手文部科学省提供职业教育信息,并共同开发相关教材。厚生劳动省携手经济产业省,共同推荐“青年支援企业”。
三是强化公共服务,确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公共就业服务是确保各项就业政策落到实处的重要手段,加大公共就业服务投入、拓宽就业服务范围是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措施。日本在2009年开始建立一个互联网系统,提高了青年人寻找短期就业机会的工作效率。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为促进青年就业提供保障。财政资金投入不仅为促进青年就业提供保障,而且也是政府履行职能的重要形式。日本政府在2013财政年度增加了3.8亿日元(约合2366.2万元人民币)预算,用于加强学校与职业安定所的合作,促进应届毕业生寻找工作。日本厚生劳动省通常每年对于“确保青年雇用稳定”的预算额大约为350亿日元(约合21.8亿元人民币),2013年这部分预算额度较上一年又增加一倍。
(作者:邸妍,中国劳动保障科学研究院劳动保障标准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客座研究员;车红霞,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际劳动保障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创业是就业之源,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建立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的新机制。推动草根创业、大众创业已成为时代新潮流,并摆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业就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给予扶持。如开辟“再就业市场”,进行创业培训、提供创业小额贷款和政策优惠等。在创业就业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一、我市创业带就业工作存在的困难与不足
目前我市的创业带就业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的困难与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创业促进工作重视不够,导致政出多门,缺乏协调和配合。目前劳动保障、人事、中小企业管理部门、工会、妇联、团委等多个部门都在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创业扶持工作,实践中往往是各搞各的,缺乏有效的整合和统筹规划,并导致促进创业的政策不连贯。二是资金投入分散,难以形成合力,不利于产生整体功效。三是创业的政策门槛过高,渠道过窄,许多有意创业者难以实现创业愿望。四是创业环境不够优化,表现在创业项目开发和征集制度不健全,可供创业者选择的项目少,无法满足创业者需求多样性的要求。五是创业培训薄弱,不能 提供有效的、针对性强的创业就业培训,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六是是创业融资制度不健全,贷款难和贷款回收率低同时并存,创业环境存在诸多问题,各项优惠政策难落实,“三乱”现象难以杜绝等。七是对大学生和返乡农民工两个特殊群体的创业工作关注度不够,没有有效措施促进这两个群体的创业带动就业。
二、有效促进创业带就业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提高各政府部门对创业带就业工作的认识,将创业带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性任务,加强宏观领导,优化创业环境。同时要进一步简政放权,依托“互联网+”推进部门间公共服务信息共享。
二是要整合力量,建立由政府牵头,劳动、教育、财税金融、工商管理等相关部门参加的领导和组织实施机构,统筹组织和协调各方面的力量,统一政策,形成合力。
三是是进一步放宽创业准入的门槛,拓宽创业领域,要抓住我国调整产业结构,着力推动我市在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和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创业工作。
四是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整合已有的人才市场、劳动力市场、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形成市、县(区)、乡镇(街道)三级创业指导中心,建立一站式创业服务的平台;鼓励各类服务机构多渠道征集、开发创业项目,建立“创业项目信息库”,建立创业项目征集评估机构,由政府出资 征集和购买适合失业人员创业的项目;拓展服务内容,为创业者提供政策与信息服务,开展创业咨询指导服务,提供财税、法律、劳保、外贸等代理服务,提供管理咨询、技术和融资指导服务,提供用工服务,为创业者及其招聘的劳动者提供社会保障、人事管理、教育培训、职称评定、员工落户等便利服务。
五是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完善培训经费补贴与培训质量和促进创业效果挂钩机制,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建立创业辅导员队伍,将有创业经验、熟悉创业政策、热心创业服务的优秀企业人员(包括离退休人员)、行业专家、管理咨询专家、财税和法律等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为创业者开展“一人一策、一企一策”的帮扶指导。
六是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创业融资渠道。将综合授信贷款、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与支持创办小企业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小额担保贷款+信用社区建设+创业培训”的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协调和配合商业银行及中小金融机构,探索创业融资的支持方式,扩大对新创企业的贷款。积极推进降低反担保门槛并逐步取消反担保,开展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建立政府、街道和企业三方互助金制度,解决创业人员创业的发展后劲问题。
佛山市政府近日发出促进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通知明确,招用高校毕业生的企业和见习期间的本届高校毕业生,将获得政府资金补贴。
通知规定,各类企业招用高校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和缴纳社会保险费的,政府就从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与社会保险补贴。对符合条件的困难企业,不裁减本市高校毕业生技术骨干的,可给予6个月以内的社会保险补贴及岗位补贴。
通知明确,本届高校毕业生在见习期间,可获得每月不低于900元的基本生活补贴。补贴由见习单位和见习单位所在的区就业专项资金共同提供。对于等级失业半年以上的`本届高校毕业生,可申请708元的临时生活补助。
通知中规定的各项补贴政策,自今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今年全市应届毕业生达3万人,就业率达到80%。
佛山市劳动局表示,符合条件的应届高校毕业生及用人单位,需要携带相关资料到区劳动保障部门办理相关业务。
【全文】
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关于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
财税[2010]8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为扩大就业,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经国务院批准,现将支持和促进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通知如下:
一、对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从事个体经营(除建筑业、娱乐业以及销售不动产、转让土地使用权、广告业、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网吧、氧吧外)的,在3年内按每户每年8000元为限额依次扣减其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
纳税人应缴纳税款小于上述扣减限额的,以其实际缴纳的税款为限;大于上述扣减限额的,应以上述扣减限额为限。
本条所称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附着《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人员是指:1.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半年以上的人员;2.零就业家庭、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劳动年龄内的登记失业人员;3.毕业内高校毕业生。高校毕业生是指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毕业的学生;毕业是指毕业所在自然年,即1月1日至12月31日。
二、对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除广告业、房屋中介、典当、桑拿、按摩、氧吧外)、劳动就业服务企业中的加工型企业和街道社区具有加工性质的小型企业实体,在新增加的岗位中,当年新招用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在3年内按实际招用人数予以定额依次扣减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优惠。定额标准为每人每年4000元,可上下浮动20%,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在此幅度内确定具体定额标准,并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备案。
按上述标准计算的税收扣减额应在企业当年实际应缴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税额中扣减,当年扣减不足的,不得结转下年使用。
本条所称持《就业失业登记证》(注明“企业吸纳税收政策”)人员是指:1.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2.国有企业关闭破产需要安置的人员;3.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4.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且失业1年以上的城镇其他登记失业人员。以上所称的国有企业所办集体企业(即厂办大集体企业)是指20世纪70、80年代,由国有企业批准或资助兴办的,以安置回城知识青年和国有企业职工子女就业为目的,主要向主办国有企业提供配套产品或劳务服务,在工商行政机关登记注册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包括在国有企业混岗工作的集体企业下岗职工。
本条所称服务型企业是指从事现行营业税“服务业”税目规定经营活动的企业。
三、享受本通知第一条、第二条优惠政策的人员按以下规定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等凭证:
(一)按照《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令第28号)第六十三条的规定,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有就业要求,处于无业状态的城镇常住人员,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其中,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其他非本地户籍人员在常住地稳定就业满6个月的,失业后可以在常住地登记。
(二)零就业家庭凭社区出具的证明,城镇低保家庭凭低保证明,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登记失业,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三)毕业内高校毕业生在校期间凭学校出具的相关证明,经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核实认定,取得《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证》(仅在毕业适用),并向创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请取得《就业失业登记证》;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直接向创业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四)本通知第二条规定的人员,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申领《就业失业登记证》。
(五)《再就业优惠证》不再发放,原持证人员应到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换发《就业失业登记证》。正在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持证人员,继续享受原税收优惠政策至期满为止;未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原持证人员,申请享受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截至2010年12月31日。
(六)上述人员申领相关凭证后,由就业和创业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对人员范围、就业失业状态、已享受政策情况审核认定,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注明“自主创业税收政策”或“企业吸纳税收政策”字样,同时符合自主创业和企业吸纳税收政策条件的,可同时加注;主管税务机关在《就业失业登记证》上加盖戳记,注明减免税所属时间。
四、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审批期限为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以纳税人到税务机关办理减免税手续之日起作为优惠政策起始时间。税收优惠政策在2013年12月31日未执行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在2010年12月31日未执行到期的,可继续享受至3年期满为止。
五、本通知第三条第(五)项、第四条所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是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税[2005]186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9]23号)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政策审批期限的通知》(财税[2010]10号)所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
本通知所述人员不得重复享受税收优惠政策,以前已享受各项就业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的人员不得再享受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如果企业的就业人员既适用本通知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又适用其他扶持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企业可选择适用最优惠的政策,但不能重复享受。
六、上述税收政策的具体实施办法由国家税务总局会同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另行制定。
各地财政、税务部门要加强领导、周密部署,把大力支持和促进就业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贯彻落实好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同时,要密切关注税收政策的执行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逐级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反映。
总局
十二日
一、税收促进就业的经济分析
税收作为国家集中收入分配和政府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 对就业水平的高低和就业结构的调整都有一定的影响, 以下从税收对就业的促进作用方面进行分析。
(一) 税收促进就业的理论分析
1.税收对个人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中, 人们生活水平实际上可用收入和闲暇两个标准衡量, 在闲暇给定的前提下, 收入越高, 人们的生活水平就越高;在收入一定时, 闲暇越多, 生活水平也就越高。然而, 要取得收入就要放弃闲暇, 要得到闲暇就得减少收入。劳动供给的多少, 首先是由于人们对收入和闲暇的选择, 如果更多的选择放弃闲暇而获取收入, 劳动供给就增加, 反之就减少。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对劳动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的综合, 决定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净效应。通常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 对高收入阶层而言税收的替代效应明显, 对低收入阶层收入效应比较明显。从税种来看,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最明显的是个人所得税, 因为个人所得税直接课征于人们的所得, 包括工资所得, 改变了人们的税后可支配收入, 从而影响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
2.税收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
税收对企业劳动力需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课征社会保障税上。这种影响可分解为税收的替代效应与规模效应, 首先社会保障税的征收使劳动力的价格上升, 使得资本 (机器设备) 的相对价格下降, 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必定会在成本不变的情况下使用更多的机器设备, 提高资本有机构成, 减少劳动力的需求。其次, 社会保障税的征收, 提高了劳动力的价格, 增加了劳动的边际成本, 造成均衡产量的下降, 减少了对劳动力的需求。
除此之外, 税收规模对政府投资规模有着直接的影响, 政府将税收收入用于增加公共投资, 就肯定能增加就业机会。同时, 对高收入者征收的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的一部分都将因其转而用于社会经济和福利支出, 从而增加社会购买力, 提高社会有效需求, 同时也有利于就业水平的提高。
(二) 税收促进就业的现实分析
以上西方经济学界对税收与就业一般关系的研究, 对我们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对于我国特定的社会经济情况来说, 尚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为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建设步伐还比较缓慢, 劳动力数量庞大, 劳动价格低, 并且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商品, 劳动力对于税收政策变动的刺激产生不了足够敏感的反应。以下是结合中国实际, 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税收与就业的关系的分析。同样从劳动供给和需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通过税收对劳动供给和需求的影响来达到税收对就业的影响。
1.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1) 税收对劳动总供给量的影响
劳动总供给量取决于人口数量、劳动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等因素。从税收可以控制人口增长的角度来看:人口数量的激增是造成就业压力大的根本原因, 而税收对于人口增长情况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国家人口政策。在我国, 控制人口的手段是实行强制性的计划生育。
(2) 税收对劳动供给结构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税收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角度看。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不仅使劳动者在国内易于就业, 还可以向国外进行劳动输出, 减少因劳动者素质过低所造成的结构性失业。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教育和对劳动力的培训来提高劳动者素质。二是从税收可以为失业者提供资助和保障的角度看。一方面是通过税收鼓励对失业者进行再就业培训, 另一方面是征收社会保障税, 以税收的形式筹集失业保障资金, 为失业人员提供最低生活保障, 减少因失业而造成的社会风险。
2.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
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总量和劳动力总量是相对稳定的, 所以减少劳动供给是一个长期战略。解决就业问题, 更大程度上是增加劳动需求。劳动需求应包括总需求量和需求结构, 税收对劳动需求的影响也包括这两个方面。
(1) 税收对劳动总需求量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总需求量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从税收促进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的角度看。经济发展是增加就业必不可少的条件, 也是扩大劳动需求的根本所在。据测算, 国民生产总值每增长一个百分点, 可创造80万个左右的就业岗位。二是从税收直接扩大就业需求的角度看。鼓励失业人员自行创业, 鼓励企业雇佣工人。
(2) 税收对劳动需求结构的影响
在教育水平较低、人口素质较低、劳动力技能较低的情况下, 过高的劳动技能要求将会增加失业。税收对劳动需求结构的影响, 主要表现在配合国家产业政策, 对有利于经济发展, 并能吸收较多劳动力的产业和部门, 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以鼓励其在发展的同时, 吸收和安排劳动力。
二、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
我国目前出现的失业问题, 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交织的结果, 是经济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一是人口的绝对增长而产生的新增劳动力, 即使保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 每年也只能新增800万个工作机会, 远远满足不了就业的需要。二是中国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每年约有1000万人转入城镇就业, 如果这批庞大的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 将会对城镇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压力。三是在加入WTO后的初期, 一些技术含量低、竞争能力弱的传统行业, 如农业、汽车、冶金等行业将受到严重冲击, 会产生相当多的失业者。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化, 原来隐性的企业内部冗员将逐步转化为显性的失业人员。目前约有3000万人员需要就业, 每年也有300万人面临失业, 这也是中国经济转轨过程中所必然发生的现象。四是高校连年扩招带来的大批毕业生、大量的转业军人复员安置等。以上各项加总, 每年约有2800万人需要安排就业。
归根到底, 人口过剩和经济发展缓慢是造成失业的主要原因。以下是我国劳动力失业的五点原因:1.我国实际劳动力供给量愈来愈大, 形成若干个相互叠加、相互冲突的就业压力。2.我国创造就业的能力和实际就业需求量明显下降, 加剧了就业供求矛盾。3.局部地区就业与失业问题十分突出, 甚至许多地区出现就业负增长。4.我国城镇正在出现妇女面临下岗的局面。5.农村劳动力就业不足日益突出, 直接影响农民收入。
三、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的不足及完善
(一) 现行促进就业政策的不足
并非所有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经济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 多而繁、不规范、不科学的税收优惠政策将会抑制经济的发展。同时, 由于我国国情复杂和新情况、新问题的产生, 使得税收优惠政策出现了一些不适应问题。表现如下:
1. 税收优惠政策的优惠内容少。
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营业税、所得税里面, 而在我国的主体税种增值税里面, 相关的优惠政策显得更少。
2. 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对象范围狭窄。
一是我国促进就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针对下岗失业人员, 没有涉及到农村的富余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二是优惠政策中限制了企业的类型和经营行业。
3. 税收优惠政策的时间范围短。
200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有关税收问题的通知》及以后的一系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其条件大致规定了截止2005年12月31日的期限, 体现了国家阶段性的目标, 同时也反映出政策的期限过短, 没有着眼于长远目标, 缺乏稳定性, 还需要逐步补充完善。
4. 税收优惠政策的申报认定手续繁琐。
如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 按规定必须持有有关部门提供的企业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的认定证明, 办理《再就业优惠证》, 新办企业还要提供其认定书。
5. 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难以得到切实执行。
首先, 对于国家规定的有关就业的税收优惠, 各地做法不一。其次, 税收机关不执行税收优惠。
(二) 完善现行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
1.适度增加税收优惠内容。一是优化所得税的减免方法, 可以适当提高企业所得税的定额减免额度。对于新办企业当期利润不足抵扣的情况, 结转期可以适当延长, 从2年提高到5年, 统一于企业所得税亏损弥补政策。二是适当增加优惠税种。增值税的税收优惠对企业有很大的调节作用, 对于一些下岗失业人员从事的小本经营, 不建账册、定额征收的个体户, 在不破坏增值税抵扣链的情况下, 当它们创业起初或是发生经营困难时, 经主管税务机关批准可以给予适当的增值税减免。
2.扩大对就业优惠的适用。对于其他类型企业 (如制造企业、修理修配企业等) , 其他性质企业 (如外商投资企业) , 只要安置下岗失业人员人数达30%以上的, 均可享受优惠政策, 以体现政策的公平和调动各种企业安置事业人员的积极性。
3.优惠期限适当延长。如前所述, 未来十几年, 我国劳动力的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就业问题将长期作为政府的工作重心之一。但是, 我国现在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大多是以3年为一个周期, 甚至还有1年期的税收优惠。促进劳动就业工作是一项持久性工作, 不能短期操作。因此, 应该允许纳税人适当延长优惠期限。
4.统一优惠规定, 简化审批手续。对现行就业税收优惠政策进行整理归并, 对新、老企业的界定要明确, 安置下岗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要统一, 使税收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具有系统性和透明度, 从而改变目前规定过多、过繁、难于落实的状况;同时, 审批手续应电子化、报送资料应尽量简化。
5.加强对上述税收政策的管理, 提高政策的实施效果。征收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不但会直接削弱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 同时还会造成税收收入的流失, 相关人员骗取税收优惠的虚假行为的检查和监督力度。
摘要:近年来, 我国沉重的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障碍。如何扩大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是我国现在和未来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税收作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对就业水平和就业结构产生影响。本文先从理论上分析税收对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影响, 从我国现实的就业形势入手, 着重分析了税收对经济发展和就业的促进作用, 指出我国税收政策的不足及完善的办法。
关键词:就业,失业,税收政策,税收优惠
参考文献
[1]曲顺兰, 路春城.税收对就业的影响及其政策选择[J].税务研究.2004 (12) .
[2]朱顺贤.促进就业的税收政策分析[J].经济师.2006 (4) .
[3]黄萍.完善税收政策促进就业增长[J].金融理论与教学.2006 (4) .
[4]罗宏斌, 周红梅.税收的就业效应研究[J].北华大学学报.2005 (5) .
[5]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税法[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年版.
【本刊讯】近日,重庆市人社局联合重庆市财政局制定出台《关于做好重点群体职业培训专项工作的通知》,旨在提升重点群体职业技能,帮助实现就业创业,助推就业扶贫工作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了解,该政策确定的重点群体包括:重庆户籍劳动年龄内的农村建卡贫困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城乡低保户中劳动者和劳动年龄内的残疾人,以及在本市领取失业保险金的就业困难人员。以上人员可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企业职工培训、就业适应性培训等项目。
该政策规定,重点群体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的职业(工种)在当期公布的职业(工种)目录内的,培训后取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能力证书的,在计算补贴时,不分紧缺程度和是否就业,均按照培训成本全额给予补贴。参加培训的职业(工种)不在公布的职业(工种)目录内,但属于本地区重点产业发展需要的特色职业(工种),可报经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批准后,送市人社部门、市财政部门备案,方可开展培训。每个区县原则上不超过3个特色职业(工种),每年度可根据产业发展情况动态调整特色职业(工种)。培训实施前,承担培训的培训机构须将具体教学计划报当地人社局和市就业服务管理局备案。
【我国就业促进政策】推荐阅读:
对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政策的思考07-10
浅谈我国的就业问题10-26
我国税收政策10-15
促进创业带动就业06-11
我国货币政策分析09-07
我国高速免费政策解读06-02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06-04
我国近十年放贷政策07-17
我国高校纳税政策研究论文09-18
就业再就业政策宣传单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