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2022-04-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企业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需要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有效对策进行研究,并为企业管理创新提出建议。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篇1:

论中小型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困难和对策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进展,中小型企业与国际间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但是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着很多问题和困难,其中包括资金、人才以及销售等方面的问题,都对中小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产生了影响。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因此本文对这些困难和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国际贸易做出优化。

关键词:国际贸易;中小型企业;参与策略

一、中小型企业在国际贸易中面临的困境

(一)没有融资平台,人才缺乏

中小型企业在运营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项目,同时融资对于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十分重要,但是我国中小企业缺乏必须的融资平台。我国关于中小型企业融资方面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被融资者所忽视。由于中小型企业自身发展规模有限,同时没有大型企业的可信度,使中小型企业融资面临着比大型企业更大的风险。在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之后,中小型企业的融资变得更加困难。由于中小型企业相对于大型企业的种种弊端,使银行对中小型企业融资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要求中小型企业能够通过连带担保和财产抵押的方式开展相应的融资项目。但是抵押的财产很难变现,因此银行很难接受抵押财产,怕由于向中小型企业提供贷款而影响自己的声誉。种种原因使得中小型企业向银行申请贷款变得很难。

人才严重缺乏是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问题,很多中小企业的工作人员缺乏国际贸易的工作经验,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素质,无法顺利完成相应工作。其中外销员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我国2019年底全国中小企业外销员数量依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中的需求,同时企业管理者大都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会受到严重的视野限制。很多企业管理者没有良好的外语基础,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原本拥有的自身市场贸易优势也会由于外语技能的缺乏而逐渐丧失。一些有相关专业基础和英语、计算机能力的大学生不想在中小企业长期做下去,在中小企业取得一定经验之后,就会跳槽到更大的公司,导致中小企业国际贸易人才匮乏严重。

(二)企业低价竞争,出口秩序混乱

中小型企业中的商品大都极为相似,因此企业不能够很好地通过市场竞争拉开各自之间的距离。产品生产难度越小,结构越相似,企业之间的竞争就会越大。在这种情况下,价格战就会成为主要的竞争方式,导致了企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一些企业为了能够赢得其他供应商的合作机会,无下限地拉低自己的产品价格,同时,这种情况也发展到了企业招投标的情况,一些企业知道自己无法中标,就紧跟着同行企业,试图破坏同行企业的竞争过程。这种做法让人感到十分卑劣,既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也损害了其他企业的利益。

二、中小型企业更好的参与国际贸易的研究分析

(一)改变融资平台,加强人才培养

融资的困难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带来严重阻碍,企业缺少创造品牌价值和培养人才的物质基础,因此无法准确把握产品的动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融资的平台。为了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鼓励中小型企业实现资金充足,主动把控融资问题,国家相关政府机构需要为中小型企业获取必要的企业担保,使中小型企业获得能够获得企业融资。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中小型企业在融资过程中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且能够为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有效地贷款融资。日本等亚洲地区的发达国家,采取了使政府为中小型企业提供担保的方式使中小型企业能够拥有更多的商业融资机会。同时,中小企业应该加强对自身人才制度的改进,使企业人才的发展能够与企业自身的发展相适应,从而解决由于人才匮乏而带来的发展上的窘境。

(二)加强中小型企业间合作,共同开展跨境贸易

随着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越来越成为企业发展的阻碍,对企业发展的稳定性和发展速度造成了重要影响。中小型企业自身的发展规模和管理组织水平都限制了中小型企业在世界舞台上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我国中小型企业之间应该互相合作,建立起更加互利共赢的团体制度,在开展跨境贸易的过程中,国内的中小企业应该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相互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流共享,共同进行跨境贸易,加快跨境贸易的开展。

(三)重视规避贸易壁垒,积极应对反倾销诉讼

技术壁垒是阻碍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要对其进行解决,需要开展有效的规避贸易壁垒措施:首先,按照国际技术的标准和要求来发展自己的技术,并且取得国家的认证,使自身技术的发展能够适应世界经济的舞台。其次,加强对技术的创新,重视对产品的开发,使产品能够通过研发工作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企业要能够充分利用国家和政府对自身的扶持,加强对自身技术的研究和开发,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提高产品中的科技含量,使自身的品牌能够更加具有含金量,从而摆脱价格战带来的困境。

三、总结

中小型企业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全球化经济贸易的发展,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拥有越来越多的国际贸易,在国际金融行业中逐渐崭露头角。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我国中小型企业在发展国际贸易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阻碍了中小型企业国际贸易的进行,因此需要相关政府部门以及中小型企业自身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创建更加有效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翟东昌, 肖爱华. 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难点及对策[J]. 商业文化, 2012.

[2]胡文晓. 论中国中小企业发展国际贸易的困境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4(35):249-249.

[3]李全海. 中小型外贸企业发展困境与转型对策[M]. 冶金工业出版社, 2014.

济南市长清区商贸服务中心 董来杰

作者:董来杰

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篇2:

提升内驱动力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

摘 要: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各个领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发展,企业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的要求,需要对企业管理进行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企业健康发展。本文将对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以及有效对策进行研究,并为企业管理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措施

近年来,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逐渐走出国门,参与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而立足于国际市场并非易事。创新作为企业发展国际贸易以及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在为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能够增强企业综合实力。因此,对企业管理的创新具有现实意义。

一、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及特点

企业创新管理主要是企业管理理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主要是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参与市场竞争而进行的革新,是当今企业发展的必要手段,也是顺应时代需求的趋势。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化,推动我国逐渐进入新时期,面对新时期下的机遇与挑战,企业在获取机遇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的同时,也要接受严峻的挑战。创新作为一个国家生存和发展不竭的动力和源泉,也同样适合企业的发展需求,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为企业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也为企业指引发展方向。相比较而言,创新不像降低成本等方法那样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创新是没有约束的,可以无限发展,而且创新能够推动企业成为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打败其他竞争对手,并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因此,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

知识化,企业管理创新过程中,知识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掌握核心技术证明企业就成功了一半,知识管理将成为企业未来管理的重要特征,而相应的提高知识生产力以及创新能力也势必是企业管理的关键内容。技术化,计算机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为企业创新提供了帮助和支持,新时期下企业的管理创新将会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这两大利器,并实现企业转型;理念系统化,当今时代,知识更新速度之快,令人难以企及,企业要想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就需要扩大视野,吸取其他国家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等,并结合自身特点,树立符合自身发展的管理理念。

二、加强新时期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措施

1.树立正确的创新观念

管理作为新时期企业管理的关键,注重企业管理创新十分必要。因此,在思想和观念上,企业内部需要接受和认可创新的必要性,并认识到创新对企业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当今时代环境的影响下,要增强企业从上至下的管理创新。企业管理者要充分掌握复杂多变的市场情况,并进行周密、谨慎的计划,进而加大创新力度。除此之外,企业要建立创新鼓励机制,为积极创新或者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的员工进行奖励,进而激发员工创新积极性,形成创新凝聚力,与此同时,让员工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并树立创新新观念,通过全员创新,推动企业创新。

2.创建创新氛围

环境造就人才,说明了环境对一个人具有一定影响。因此,企业要为员工创建一个积极学习的氛围,通过举办交流会等方式在企业内部开展学习活动,以组织带动个人,进而促使企业全体员工都参与到学习中。企业通过创建学习氛围,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也能够推动企业进步,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

3.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具有着现实意义,但是,企业管理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充分考虑自身实际情况,要在自身能力范围内进行创新,不能盲目、没有计划的创新。因此,企业在创新之前,必须对自身的实际状况进行科学、合理的考察和研究,对企业资源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划,确定企业未来发展方向。为了能够适应新时期发展环境,企业的发展以及管理方式要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方式,现代企业管理应当更加精细,注重对管理每个环节的创新。

4.注重品牌创新

企业管理创新不单纯是在理论上进行创新,还要重视对自身潜力的挖掘,企业要积极树立品牌价值观,创立自主品牌,不断提升本企业的产品质量,增加产品技术含量,进而形成品牌效应,增加农业企业产品的附加值,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推动企业迅速发展,进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实现企业信息、知识化管理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支持。因此,企业在进行管理创新时,需要将信息化管理方式作为核心,在企业内部管理中进行推广和普及,为企业控制各环节成本同时,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为企业创造更多的利益。知识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企业员工的人性化管理,切实考虑员工的利益,增强员工的归属感,提升员工凝聚力,促使员工能够更加投入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通过实现信息、知识化管理,能够推动企业科学、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根据上文所述,企业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过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企业得以继续生存和发展下去的关键就是进行管理创新。因此,企业要认识到管理创新的必要性,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推动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卫华,甘红霞,张滔.谈新产品开发面市过程中的成功要诀[J].商业时代,2010,18(03):259-261.

[2]姜岩.营销学理论范式变迁的追溯与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0(05):12-14.

[3]黄桂梅.新形势下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探索[J].现代经济信息,2011,10(8):158-159.

作者简介:郭芷良(1984- ),男,汉族,籍贯天津市,2004年毕业于中北大学信息商务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11年就职于海南大学应用科技学院儋州校区,实验员

作者:郭芷良

企业发展国际贸易论文 篇3:

外资银行市场进入:转轨经济国家视角

[摘要]外资银行进入转轨经济国家是近年来西方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梳理了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涵义、进入模式、市场进入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采用的模式的决定因素以及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对东道国银行业效率的影响等文献,试图通过对外资银行进入这些转轨经济国家的理论上的综述,为我们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并对未来研究的方向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外资银行;市场进入;转轨经济国家

一、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涵义、领域与模式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外资银行大举进入转轨经济国家,如中东欧国家的捷克、波兰和匈牙利的银行业体系中,外资银行所占的比重就从1994年底的约10%增加到1999年底的60%;到2006年底,外资银行在捷克所占比重已接近80%、在匈牙利超过70%、在波兰超过60%(V0 Thi,Ngoc-Anh andVencappa,Dev V.2008)。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基本模式有:一是新建投资,二是合并与收购。前者是通过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的方式,后者则是外资银行通过成为转轨国家国有銀行的战略投资者或机构投资者或购买整个银行的资产得以实现。

外资银行进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最初业务领域主要集中在公司金融、公司的外汇交易和贸易融资,专门从事投资银行业务和为高收入客户服务的业务,很少涉及零售业务,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居民的收入水平不高,并且外资银行的早期市场开拓成本也很高。

以下因素推动了外资银行进入转轨经济国家的速度。转轨经济体制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后,国内的银行也从国家控股转向国家控股和其他持股形式并存的双层体系,外资银行乘机在这些国家进行新建投资,也就是开立分支机构。但是转轨国家双层体系的存在无法解决这些国家存在的结构问题,因为这些国有控股银行依然会把款项贷给国有企业,并不考虑这些款项能不能为银行带来收益。这就造成了这些国家的国有银行出现大量的不良贷款,在这样的背景下,这些国家的政府开始允许外资银行并购本国银行。以捷克为例,捷克的双层银行体系的建立开始于1990年。根据捷克1991年的规定,政府在合资银行里持有的股份至少占40%一50%,外资银行至多占25%,并且单个外资银行持有的股份不能超过10%。捷克于1992年2月通过了银行法,准许向外资银行发放牌照。该法令并不限制外资银行在单个银行中的持股比例。1990年,一些外资银行在捷克行成立了分支机构,但是捷克银行的公司治理和重组存在着严重缺陷,导致了国内的银行体系极其脆弱,外资银行很少参股其国内银行。在这样的背景下,捷克并没有成功解决银行体系中的结构问题,国有银行依然持有大量不良贷款。但在后期,捷克政府为了解决银行中存在的效率低下问题,开始向外资银行出售政府持有的大量银行的股份。如在1999年,捷克开始向比利时的第二大银行出售国有银行CSOB,捷克把大量的国有银行出售给外资银行。

二、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决定因素

外资银行为什么要进入一个国家的市场?或者说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对外资银行市场进入进行研究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一)“跟随客户”

Aliber(1984)的经典假设是外资银行将会因跟随客户而往东道国转移。相关的实证研究证实了这一点,Nigh eta1,(1986)的实证研究发现,美国银行海外扩张的主要决定因素就是服务他们的客户在海外发展的金融需求。他们的研究实际上表明,美国的银行并不是海外扩张的领先者,而是他们客户的跟随者。Goldberg&Saunde~(1980)研究了影响美国银行进入英国的因素,认为美国的贸易促进了美国银行在英国的扩张。Goldberg&Saunde~(1981)研究了外国银行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情况,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外国企业直接投资促进了外国银行在美国银行业市场份额的增加。Hultman&McGee(1989)则提出外资银行进入美国市场是为了满足他们本国企业发展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的需求。Magri et a1,(2005)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意大利市场的情况,提出贸易影响了外资银行的进入决策和在意大利市场的活动水平,此外,他们还发现外资银行在意大利市场的相对盈利也会影响其进入决策和活动水平。综上分析得出,促使银行进入海外市场的动机是客户的需求和潜在的巨大市场的诱惑。

(二)国际生产折衷因素

对新兴市场在吸引外资银行的重要性方面可以用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来解释。Gray(1981)对生产折衷理论进行了拓展并用它来分析跨国银行的投资,该理论指出,银行的跨国经营取决于特定区位因素和特定所有权因素。

特定区位因素是指国外市场的规模和竞争、进入壁垒和其他的管制。Terrell(1979)和Goldberg&Grosse(1994)提出市场规模是决定银行跨国经营的决定性因素。Gddberg&Johnson(1990)发现,市场的竞争程度和相对盈利程度也是影响因素。Nigh&Choand Krishnan(1986)分析了特定区位因素对美国银行海外投资的影响,发现本地市场机会不是影响银行跨国经营的决定因素。

由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处于经济转型阶段,可能存在着经济上的危机和银行业的扭曲,对他们大都从市场结构的视角来进行分析。Peek&Rosengren(2000)指出,由于市场开放和国内经济条件的恶化,外资银行在拉丁美洲国家进行了扩张。与此一致,Guille’n&Tschoegl(2000)发现西班牙银行在阿根廷经济危机时,增加了在阿根廷银行中的股份持有额。Engwall et a1,(2001)发现在斯堪的纳维亚银行出现危机时,外资银行在瑞典减少了市场份额,与此同时,外资银行在挪威增加了市场份额。以上表明,实证研究的结果并没有从市场结构的视角给出清楚的答案,大多表明,外资银行可能会利用东道国的危机来进行市场扩张。

特定所有者因素强调之所以银行要国际化,是因为外资银行可以发挥他们的优势,如经营规模大、资本成本低、拥有独一无二的商业流程、特有的技术、熟练的工人以及银行的声誉等等(Nigh et a1,1986;Tschoegl,1987)。但总的来说,规模是其中影响银行海外投资的决定性因素。BaⅡ&Tschoegl(1982)的研究表明大银行比小银行更

易国际化,Foearelli&Pozzolo(2001)的研究成果也进一步支持了这一点,那就是拥有海外分支的银行的平均规模要大一些。

(三)经济一体化

除了以上因素外,还有一些其他影响银行海外扩张的因素。Focarelli&Pozzolo(2001)指出,银行开拓国外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国家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程度。实证方面,Claessens et a1,(2000)分析了从1988--1995年的80个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发现以下的因素会吸引外资银行进入海外市场:低税收和高人均收入。实际上国家之间的税收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就是代表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变量。

三、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的决定因素

实际上,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除了要考虑上述的一般性因素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吸引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的因素。

第一个是市场环境因素。Anna&Oskar(2008)分析了外资银行进入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决定因素和模式,表明中东欧国家的巨大的潜在银行业市场和较低的金融市场成熟度吸引了外资银行的进入,这与对发达国家的研究结果相反,在发达国家,外资银行更愿意在一个具有更加成熟的金融和银行体系的国家内运营。转型经济国家不成熟的金融体系为外资银行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赢利机会。他们的研究还表明,在转型的初期,许多的外资银行都是跟随他们的客户来到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发展业务,随着这些中东欧经济国家的金融市场的发展,新的市场机会开始出现,许多外资银行从“跟随客户”型转向“搜集整理客户行为”型。在此期间,一些原本吸引外资银行进入的优惠条件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许多外资银行开始决定撤出他们在本地的分支机构,许多中东欧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晚期也出现了此类情况。

第二个是法律的渊源。Aneta&Oskar(2008)发现,由于中东欧国家和法国及德国等国家的法律根源相同,都属于共同法,因而更多的法国和德国的外资银行愿意进入中东欧转型经济体。

第三个是地理位置因素。Aneta&Oskar(2008)的研究表明,地理位置也是影响外资银行进入的重要因素,进人中东欧经济体的外资银行的总部大都离东道国很近。

第四个是政府管制因素。海外市场的管制规定也会影响外资银行的投资模式。Miller&Parkhe(1998)研究美国银行偏好在那些资本要求不是很严格以及税收不高的市场进行扩展。Nigh etaI,(1986)和Goldberg&Johnson(1990)的研究表明,对外来投资者设定的进入壁垒会降低本国银行业的国际化程度。

四、外资银行进入转轨国家的模式的决定因素

外资银行采用何种市场进入模式进入转轨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市场是一个新兴的课题。目前大多数的研究并不区分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模式,而是把两者看作一个整体,来构造虚拟变量。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相当少。

外资银行采用何种模式进入转轨国家,除了受上述的市场进入的决定因素的影响,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转轨国家的体制或制度设计和变革。制度上的影响主要是转轨国家的体制处于变化中,不同时间段的体制设计会影响到外资银行不同的市场准入模式带来的收益。在转轨经济国家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早期,由于制度设计上带来的不确定性,因而外资银行的早期进入模式是通过新建投资(主要是建立分支机构)来实现,这是因为在初期,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体制上对兼并收购方式的严格管制。后来,随着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对银行和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外资银行得到准许,可以在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行兼并收购。相关的实证研究结论支持了上述的分析结果。

Ngoc-Anh&Dev(2008)研究了外资银行进入捷克、匈牙利和波兰这三个转型经济国家的案例,发现外资银行比本地银行在成本上更有效率,主要是因为外资银行采用新建投资的进入模式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对比外资银行的新建投资和并购这两种进入模式,可以发现前者优于后者,这主要是由于采用新建投资进入模式的银行专注于服务跨国公司客户和本地的大企业客户,并且它们在业务领域上更专注于贸易融资,正是由于以上两个专注做法使得采用新建投资的银行在采用经营活动的构架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此外,他们还发现并购方式在转型经济国家具有很强的“增龄效应”(Age effect),即在并购完成约两年后,并购所带来的成本效率提高的比率开始下降。

Olena Havrylchyk &Emilia Jurzyk(2007)采用了1995--2003年间的中东欧国家的265个银行的数据,研究了外资银行进r2模式的决定因素,他们的研究表明,采用新建投资的外资银行的利润要高于本地银行和被并购的银行,也高于外资银行在本国的母公司的利润。但是那些被并购或者接管的银行的利润率和本地银行并无显著差别,这个结论和早期的文献的结论不一致,早期的文献认为外资银行的运营要高于本地银行,这可能是因为早期的文献并没有区分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模式。被接管的银行的利润比较低可能也是转型经济国家允许外资银行接管的理由之一。

五、外资银行进入与转轨国家银行效率

各种经验数据表明,发达国家中的外资银行的利润率要低于东道国的本地银行。Demirgue-Kunt&Huizinga(2001)的证据显示了在美国、加拿大、英国、德国、法国和荷兰的外资银行的资产回报率要低于以上国家的本地银行。DeYoung&Nolle(1996)以美国为例,给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解释,外资银行以牺牲利润来换取所在國的市场份额。

但在转型经济国家体中却是另外一种状况。现有的有关转型经济国家的银行业的文献中,大多数的实证文献认为外资银行的效率要高于转轨国家的效率,因而外资银行的新建投资带来了良性的竞争效应,兼并和收购带来了正的技术外溢效应,转轨国家本地银行通过参与市场竞争和“干中学”,提高了本国银行业的效率。相关的实证研究文献如下:

Claessens et aL(2001)对80个国家1988-1995年7900家银行数据的分析发现,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外资银行比本地银行具有更低的运行成本和更高的利润;外国银行参与程度的上升显著降低了东道国银行的利息边际、利润和总成本,说明外资银行进入对银行体系效率提高具有显著的正面影响;外资银行进入通过增强本国银行市场的可竞争性提高效率。Ffes&Taci(2005)对15个转轨国家的289家银行的数据分析表明,在外资银行持有大量资产份额的前提下,转型经济国家的外资银行的成

本更低。Weill(2003)研究了捷克和波兰的案例,发现在1997年,外资银行的效率要远远高于本地银行。

Hasan&Matron(2000)和Fries&Taci(2005)表明,外资银行效率高,在他们进入转型国家之后,会使整个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Bueh(2000)比较了匈牙利、波兰和捷克共和国1995—1999年间的利差,提供数据表明,在外资银行占有充足的市场份额后,外资银行在转型经济国家创造了一个更加具有竞争性的市场环境。Zajc(2002)的研究成果也支持了以上的结论,他研究了6个欧洲的转型经济国家,发现外资银行的进入减少了转型经济国家的本地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和利润水平,但是增加了本地银行的成本。Bonin et a1,(2005)检验了11个转型经济国家的银行的业绩,表明外资银行持有股份份额占大多数,可以改善银行的效率。Hass&vanLelyveld(2003)认为,外资银行的增加使得中东欧国家的信贷市场更加稳定,因为外资银行在转型经济国家出现经济危机时,增加了信贷供给。

对外资银行的效率存在分歧,一些学者把外资银行的效率分为成本上的效率和赢利上的效率,前者是指同样的工作花费更低的成本;后者是指同样的工作投入可以获得更高的赢利。Yildirim&Philippatos(2002)发现,与转型国家的国内银行相比,外资银行在成本上更有效率,在赢利上收效不大。Nikiel&Opiela(2002)发现1997-2000年,在波兰的外资银行的成本高,但利润效率低。Bonin et a1,(2005)研究了银行的私有化在转型经济国家的影响,提出国有银行效率最低,外资银行效率最高,但他们也发现了,本地银行在服务费用方面具有外资银行所缺少的本地优势。

还有一些学者提出,相比本地银行,外资银行的引入不能带来本国银行业效率的提升,这可能是外资银行本身效率就不高或者说“水土不服”,因而并没有带来良性竞争效应和正的技术溢出效应。Green et a1,(2003)采用经济规模指标,估计了中东欧转型经济国家的本地银行和外资银行的效率,发现外资银行和本地银行在效率上没有太大差异,外资银行持有股份并不能降低银行的成本。Matousek&Taci(2002)发现1993-1998年间,捷克的私有银行的效率更高,他们并没有发现任何支持外资银行具有更高效率说法的证据。

六、展望与简评

外资银行进入转轨经济国家是目前西方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分析外资银行的市场进入究竟会对东道国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从发展趋势来看,通过对外资银行的市场进人模式、外资银行市场进入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市场进入模式的决定因素、外资银行进入对东道国的银行业的效率的影响等的实证分析,将会对理解外资银行的进入带给東道国的利弊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随着我国对外资银行的逐步开放,不可避免的会遇到转轨经济国家所曾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因而汲取他们的经验和教训,有利于保持我国经济和银行系统的稳定。对外资银行进入这些转轨经济国家的理论上的综述,也会为我国银行市场的发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应对之策提供借鉴和参考。展望未来,可以发现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将来还会围绕着外资银行的不同进入模式对东道国的影响以及外资银行不同的区位与竞争优势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作者:汪建新

上一篇:社会责任报告(3篇集合)下一篇:健康调查报告优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