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

2024-06-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精选8篇)

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 篇1

一、创新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前提

江泽民同志告诉我们: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国电信企业已经意识到:世界在变化和调整,电信垄断在打破,消费者的信息意识在觉醒。中国电信只有通过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业务创新和服务创新,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和做优,我们认识到技术创新是条件,机制创新是本质,管理创新是核心,业务创新是关键,服务创新是保障。中国电信企业要想做到这些,就必须不断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更重要是进行员工的思维观念的归零,一切从企业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全心的观念去看待客观事实,看待中国电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如:上市问题,业务分流问题,垄断和竞争问题,企业重组问题,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等。所以说观念创新是企业创新的思想基础,体制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宏观条件。创新就是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没有止境。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只有创新,才能立足于世界电信业之林;只有创新,才能创造新机制、新产品和新技术。中国电信企业创新目标是创造有价值的电信新产品;中国电信企业创新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途径是创造性的开发、借鉴和模仿其他世界级电信企业的做法。新中国电信集团是经过重组后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其主要的职能就是通过全面创新创造世界级电信企业,为中国的信息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发展平台。真正实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国民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目的。在中国电信企业发展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用市场经济的观念指导电信企业的一切工作,同时,每位电信员工还必须进行观念折旧,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清空头脑中的不合时宜的固有认知,抛弃一切传统的不符合企业与时俱进精神的旧思维,在广大电信员工中灌输市场决定电信企业的地位,效益决定电信员工的价值的新理念,在企业发展工作中,提倡电信业务发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第一要务,中国电信企业必须坚持五项机制改革,真正从业务创新方面寻找到突破口,大胆实践,独立思考、沟通合作,使中国电信业务发展持续、健康、稳定、务实地快速发展。在企业工作中,电信企业还体会到: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动力,动力决定效果,为了中国电信企业的百年大计,必须在中国新世纪中开好头,起好步,积极创建适合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新体制,在企业经营管理上,坚持一切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和以效益为目标的企业运作模式,搞好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企业战略管理的研究和探讨,以全面创新的思维开创中国电信的新局面。

二、改革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的20多年的发展表明,中国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意气风发和充满自信,中国人民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开心生活和憧憬未来,所以,只有改革,中国才能有希望,只有改革,中国电信企业才能发展壮大。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经济的结构调整和中国电信的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中国电信企业根据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精神,从实际出发,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循序渐进,注重制度建设和创新,及时提出五项机制改革和五项集中管理改革的新方向,并通过这些改革统一各种思想、协调各种利益、带动各项工作。为了彻底进行企业转轨变制,真正使企业成为市场的主体,中国电信历尽艰辛,在整个世界经济处于低潮时期,以超人的魄力和胆识,终于在境外上市成功,中国电信从此走上一条振兴之路,为创建世界级电信企业铺平道路。为了彻底改变企业不合理的现状,真正进行现代化管理,中国电信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方面的改革,如: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关注资本经营,实行财务集中管理、帐务计费集中管理、本地网维护集中管理、网络资源集中管理和物资采购集中管理,市场营销渠道整合管理等,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管理水平。为了增强员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员工的工作潜能和树立危机意识,中国电信企业推行竞争上岗、薪酬改革、绩效考核、教育培训和职业发展等措施,实行全员聘任制,真正做到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高能低、员工能进能出。这些举措极大地激活了广大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潜能,今天不努力工作,明天就要努力找工作已经成为员工的共识。通过改革,我们深刻体会到:没有无能的员工,只有无能的管理和领导,改革是建立有效的领导和高效的管理的必然途径。

三、管理是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关键

综观国外一流的企业和国内知名的企业,他们的成功的道路可能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基本的经验:出色的管理,我的理解就是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有效地实行人本管理。科学管理突出严和规范,人本管理突出情和氛围,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产生高效率的工作。在中国电信现有的企业环境和员工素质情况下,绝对不能因为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而忽视企业的纪律文化,中国电信必须更加强调工作的执行力的问题,只有坚持这一点,企业的一切工作才能落实到实处,电信企业的业务发展才能见成效。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中国电信企业管理要特别重视企业的整体发展目标,重视精神鼓励,重视知识和人才,重视企业文化,重视领导方式的转变。我特别赞成柳传志提出的管理的核心三要素:建班子、定战略、带队伍,特别同意张瑞敏对管理的认识:管理是一个苦差事,就是抓反复、反复抓,坚持做下去。我认为:管理并不是高深莫测的理论,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关键是寻求适合本部门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一切从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尤其是目前中国企业正处于转轨变型时期,需要一批有时代责任感、历史使命感和具有奉献精神的企业家,狠抓企业的基础管理,学会用数据来分析企业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做到理论武装、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党性修养。中国电信企业集团成立初期就坚持狠抓管理,完善制度,夯实基础,通过五项集中管理为纽带,按照制度管人和管企的原则,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充分相信员工,同时,坚持目标管理的方法,提倡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带动其他相应的工作。

四、人才是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根本

现代企业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竞争,人力资本已经成为知识型企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未来。作为中国电信企业,本身就是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聚集的地方,必须要创造一种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崇尚科学的人际氛围和工作环境。中国电信企业刚表彰完21世纪优秀人才,让电信员工学有榜样,干有方向,中国电信企业正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搭建一个舞台,让全体人员感到中国电信企业正在创造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氛围。在当前人才激烈的竞争的环境下,中国电信企业坚持人尽其才、人尽其用的原则,不盲目追求高学历,关键看能力,不仅看中其技术能力,而且更看中其道德操守、职业素养、团队意识,让合适的人才干合适的岗位,真正发挥每一个人才的聪明才智。针对目前人才跳槽的问题,我们认为,人才的正常流动是必要的,它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激活中国电信企业的人力资源机制,我们坚持20/80原则,认真地研究20%的关键人才的市场行情和需求欲望,加大20%人才的转换成本,使他们真正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中国电信企业要想吸引留住优秀人才,应该做到五个方面留人,即: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制度留人和环境留人。在待遇上不能低于社会同等人才的最低工资标准,这就要求电信企业时刻关注社会同等劳动力的价格;在事业上为各种人才创造公平的发展舞台,让他们能够看到自我价值实现的前景;在感情上为人才创建良好的人际氛围和工作氛围,并以情沟通和交流;在制度上创建人格平等的评价体系,客观公正地制定人才职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在环境上企业要创建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的土壤,让人才通过创造个人财富的同时达到为社会和企业积累财富。同时,中国电信企业还要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末位淘汰制度,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给员工以激励和压力,在用人上实现能者上,平者低、劣者淘汰的局面。现在,中国已经加入WTO,它给我们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国际化、市场化、规则化,三化的核心就是国际化,而国际化的关键所在是人才国际化,当然人才国际化并不仅仅指引进海外的优秀人才,更主要的是本土人才的国际化,我们要努力改善各级各类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质量,努力创造实现他们价值的成长空间,解决他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使员工真正服务于中国电信,依存于中国电信,与中国电信共同成长。

五、学习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的人力资本,创建一个学习型的电信企业至关重要。一个电信企业不重视组织的学习、开发企业人力资源和实施教育培训,不仅留不住人才,还会毁掉许多好的人才,实践证明,学习型组织不是一种时髦的称谓,而是一种迫切的需要,因为学习和培训就是电信企业的生产力。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缺乏学习能力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悲惨的,但对一个组织来说是致命的。未来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就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快速学习能力和有效学习能力至关重要,学习是为了提高中国电信企业的管理和业务创造能力。通用电气公司的韦尔奇说的更为肯定:一个企业学习的能力,以及把学习转化为行动的能力,就是最终的竞争优势。作为中国电信企业,应该告诉员工:靠垄断网络和知识来保持竞争优势是愚蠢的想法,想获得持久性竞争优势的唯一可靠的办法,就是比对手学习得更快、更好,同时要学会善用人力资本,提高智能效率。中国电信企业已经提出要把企业创建成一个学习型的企业和组织的理念,整合电信企业员工的各种知识,系统集成各种信息,让广大员工共同分享知识和信息,提高知识和信息的附加价值。那么,中国电信企业员工的学习从何着手?思想决定行动,行动产生结果,真正的学习必须从转变观念入手,从转变思维模式开始。建立学习型组织的要点包括:制定企业战略和远景,决策行为符合战略发展,管理行为为战略服务,组织氛围是开放和信任,组织结构应提供流动的职位,建立完备的信息系统,个人和小组的行为应有团队意识,工作的反馈应由顾客决定,加大培训和教育的力度,考核和奖励系统必须支持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杜拉克说过:当前社会不是一场技术革命,也不是一场软件和速度的革命,而是一场观念上的革命。我们认为,学习是全方位的,既要从内部经验学习,又要从外部资源汲取营养,中国电信企业要学会记录和传播学习的成果,尤其要学会在竞争中学会竞争,向竞争对手学习竞争,推动和建立有利于学习的人际关系,将学习制度化,并建立一套激励学习的合理制度。

六、文化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灵魂

老子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企业文化对企业而言,犹如水和空气之对于自然,水溶解万物,并融于万物之中。企业文化凝聚和焕发企业员工的归属感、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全体员工和管理者的认同与维护,载荷于员工之中。有人预言,文化就是明天的经济,要进一步推动企业文化的发展,要真正成为世界一流的企业,就要借助企业文化力。美国幸福杂志曾深刻地指出,没有强大的企业文化,没有卓越的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和企业哲学信仰,再高明的企业经营战略也无法成功。中国电信企业的文化在内部显现为向心力、凝聚力和导向力,是中国电信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外在体现,如:中国电信及时提出经营理念:以市场为中心,以客户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企业的服务理念:用户至上,用心服务;企业的战略目标:全面创新,求真务实,努力奋斗,力争用五年的时间把中国电信创建成世界级的电信企业集团。中国电信企业 提倡:有为才有位,市场决定中国电信企业的地位,效益决定员工的价值,提倡员工之间建立信任、诚信、尊重、责任、合作、自律、速度。中国电信企业的文化对外则以极强的研究竞争力凸现,代表中国电信企业的形象,产生示范效应和强化效应。因此,企业文化是中国电信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培育中国电信企业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的环境和土壤。海尔集团和联想集团的成功都得益于本企业的文化,其原因正如张瑞敏所说:海尔14年的成就主要不在于有形的东西,而恰恰是无形的,这些是观念、思维方式的彻底全新的变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电信企业的文化不能克隆,它的建设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中国电信形象、服务和员工行为规范等比较直观的层面逐步向更深层面过渡的过程。同时,中国电信企业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积极的文化好比清新的空气,通过点点滴滴、似有若无的渗透,于无声处就浸透了我们的全身,它积淀于人们的观念深处,成为一种思维定式和习惯。经过深入的研究,从目前的中国电信企业的现状来看,中国电信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是企业文化的理念先进,但实践是落后的,中国电信企业经过多年的改革和重组,大多数优秀人才还留在中国电信企业内,中国电信企业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还能平稳地发展,这些都说明一个道理,中国电信企业具有深厚的文化的底蕴,中国电信的情节总是割舍不断,企业员工对中国电信的感情非常深厚,员工从内心深处都希望中国电信企业再创辉煌,这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这是中国电信宝贵的财富。同时,中国电信员工也应该清楚地认识到,中国已经加入WTO,国际化的竞争已经明显,所以,中国电信企业必须及时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价值观,使中国电信企业的发展目标和价值观念与员工的事业目标和人生价值观相一致,使中国电信企业的理念、目标成为员工认同的行为准则,使所有优秀的人才以成为企业的一员而感到骄傲和自豪。通过中国电信企业文化的建设,吸引和留住人才,这是中国电信企业迎接国内外电信业务竞争的当务之急。

七、实干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条件

我们国家现在正处于世纪之交,赶上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的历史重任就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需要一大批富有时代责任感、真抓实干、甘于奉献的实干家,因为,再好的理论和宏伟蓝图都需要付于实践,否则,都将成为空中楼阁。中国电信企业现在正在创业,一切工作都需要从基础着手,需要广大员工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提倡:振兴中国电信,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们号召员工团结协作、负重奋进、自加压力,竭尽全力地把中国电信企业的各项工作做好。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强调: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中国电信企业现在碰到许多问题,千头万绪如何解决,根本要靠企业的业务发展,小发展大困难,大发展小困难,不发展更困难。现在中国电信企业强调集中管理调配各种电信资源,统一意志服从指挥,局部必须服从全局,特别是中国电信上市以后,许多经本文来源于文秘知音网站济指标都是刚性的,这些都需要全体员工通过真抓实干才能实现。在电信业务发展方面,坚持以本地网业务发展为主,控制长途业务下滑速度,大力发展宽带业务和数据业务;在电信经营方面,按照确保存量,激活增量的原则,全力提升大客户经营水平和服务水平,既抓电信业务一次市场(放号)的开发,又抓二次市场(话务量)的经营,继续跟踪和关注移动业务发展的走向,可以展望中国电信整个业务发展框架:三架马车并架齐驱,即固定电话业务;移动电话业务;宽带业务和数据业务。中国电信企业具有优良的实干传统,在改革开放的前20年,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求真务实,创造了令世界同行敬佩的业绩,使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展望新世纪,中国电信同样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发奋图强,真抓实干,宿兴夜寐,就一定能再创历史的辉煌,中国电信也一定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振兴做出自己的贡献。

八、服务是中国电信企业发展的宗旨

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 篇2

关键词:小型企业,外贸企业,发展方向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放了我国贸易对外经营权,中小企业立刻蓬勃发展起来,近几年,我国对外贸易的企业从1993年的8000多家至2014年19.3万家的惊人数字,其中,小型企业占全国企业总数40%以上,是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构成的主力军。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化,国家外贸政策的变动,小型贸易企业受到自营生产型企业与有着外资背景的跨国企业的夹攻,举步维艰。为了求得生存与发展机会。小型企业的当务之急是自我解析,扬长避短,在出口贸易市场生态大环境中正确定位。

一、外贸企业发展的进程

(一)国家控制经营时期

在20世纪40年代至80年代,我国的贸易经营权一直是由国家进行控制,当时国家组建了外贸部专门对全国外贸公司进行统一管理与计划,产品经济的实施,独家经营体制的弊端便暴露出来了,具体情况如下:垄断经营,让民众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降低;灵活性差,买卖双方不能直接对话,供需要求不公开导致资源浪费。

(二)初步对外开放时期

90年代初期,政府开始逐渐放权,开放外贸经营,改革自上而下,高度集中的经营模式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企不分、中央集权的市场状况。组织一些生产企业为经营实体的试点,允许外贸企业向生产企业注资,批准一些有条件的自营外贸企业承包进出口业务。私营企业拥有自由进出口贸易权的时候,我国的外贸经营政策已全面实施,对外开放的全球格局已经初具雏形。在这种经济市场贸易的背景下,小型企业被迫与国资、外资、合资等大型外贸企业进行正面竞争。其中,一些有经济实力的生产商利用各种开放的贸易平台进行人才与市场份额的抢夺,自己独立门户开拓国际市场。经营模式还比较传统的小型贸易企业情况不容乐观,处境尴尬。

(三)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时期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的外贸法再次规定;个人依法办理工商登记后其它职业手续也可以用个体商户的名义从事对外贸易的活动。经过新一轮的外贸体制改革,政府开始以金融汇率为核心,外贸法制法规为基础,利用关税、利率对出口贸易的计划经济效益实行指导。

二、外贸企业发展中面临的风险

(一)政治风险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外贸企业很多都是吃政策饭的,国家对外贸企业一直在政策上多有扶持,但保护的大都是大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并没有在政策的倾斜上获得太多的好处。新外贸法中规定的都是大方向与大原则,很多细节并没有完善的解决。比如;企业的注册必须在工商管理部门进行,但具体怎样注册,需要哪些程序,外贸法中并没有对这些进行详细的解释。税务局对兴办小型企业设置了一些规定,比如年销售额必须达到180万,注册资金不能低于500万。很多小型企业主底子很薄,达不到税务局的标准,他们不得不通过大型外贸公司进行代理,小型外贸公司的交易又添加了一项环节,增加了运营成本。

(二)资金风险

小型企业跟大中型企业比较起来有如下几种弱势:经营能力弱;可用人才少;货物销售渠道少。尽管存在了数十年,它们依然在货源渠道、市场销售、风险承受、管理经营上羸弱不堪。小型贸易公司因为经营规模小,经营的商品多以小商品为主,一笔交易的金额多则几万,小型贸易企业的企业主一般家底薄,没有稳定的现金流,贸易的运营基本依赖于银行贷款,即便有一些资金充裕,在业务量与经营能力上依旧欠缺。

三、我国小型外贸企业发展的方向

作为基础薄弱的小型企业,在本身不具备与大中型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的能力,应该扬长避短,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选择走服务便捷的道路来开拓竞争市场。下面简单谈谈几点:

(一)加强风险意识,建立规避机制

对外贸易时,难免遇到多重风险,无经验就是一种 ,我国的贸易制度并不完善,很多贸易都是在做贸易决策时进行探索发展,即先调查,再规划。要避免经营风险就必须优化产品结构,重视市场调查,做好经济趋势的预测。拟定风险防范计划,制定风险防范措施是规避风险中最常见的使用方式,风险有效的预防可以使企业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建立品牌进行外销

没有品牌的企业,只能依赖有限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来给有品牌的企业做代加工,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拥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逐渐消失,在全球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时,拥有品牌价值的公司明显受益,小型贸易企业应该构建属于自己的品牌文化,通过塑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内涵来抢夺市场的占有率。

四、结束语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全球经济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外贸交易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考虑到小型贸易企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小型贸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规划小型贸易企业的发展方向,增加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存活率是目前应该关心和重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小型外贸企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下的现状进行概述,分析了小型贸易公司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建对策。指明了小型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蓉.浅议小型外贸公司的国际化发展[J].管理学家,2010,(11):6-57

[2]蒋璇.中小型外贸公司的发展战略研究——以SD小型外贸企业为例[N].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5):1-42

企业间合作: 中国企业发展新路 篇3

在商业的丛林中,企业该选择竞争还是合作?五十年以前,这根本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当时,企业生存的目的似乎都只有一个:在竞争中获取胜利;如果说他们也有合作,基本上体现为上下游之间的市场买卖关系。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

以某造纸企业来例,在供应链上下游合作方面,该企业借鉴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形成了租地造林、股份合作造林、订单造林、委托造林、收购青山、吸收合并国有林场和地方林场、林农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合作模式。然而,仅仅是这种合作似乎并不能满足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需求。2010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规定,“2011年底前,淘汰年产3.4万吨以下草浆生产装置、年产1.7万吨以下化学制浆生产线,淘汰以废纸为原料、年产1万吨以下的造纸生产线”,在这一政策引导下,国内许多造纸企业通过区域性横向并购的方式实现了其避免被淘汰以及快速发展的战略目的。其实,以市场为动力的横向合作也层出不穷。2013年2月25日,全球最大纸业集团、世界500强企业美国国际纸业公司与福建省南纸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双方投资6亿美元在南平建立合资公司,共同扩大新闻纸生产规模。可见,合作并不仅仅囿于产业链条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同业之间也存在多种方式的合作;并且,同业合作也不仅仅是经由政府政策的引导与推动,也来自于市场的直接力量。我们这样定义企业间合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不具有行政隶属关系的企业,出于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等生存与发展的战略考虑,在政策引导及市场推动下,就技术、资金、信息、人才交流等内容而形成的多种方式的往来关系。

企业间合作的类型

伴随着分工的进一步深化,以及由此引起的新兴科技变革的纵深发展,中间性组织、模块化组织、跨组织大规模协作等新的组织模式与生产协作方式开始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配置机制而广泛盛行,企业间的合作类型也呈现出纷繁共存的局面。如果我们将产业链条上的企业间合作视为企业间的链式互补行为,那么,这种互补行为可以理解为企业在技术、资金、人力、信息及其他资源上实现优势互补或共享,具有并购、互购、合资等形式。或者,就竞争对手之间的合作来看,有可能是为了共同创造外部规模经济,并且,这样的合作既可以来自于同一市场范围内,也可以来自不同市场的企业之间。

让我们站在企业的视角来看待与其它企业之间的合作。假如把独立的一家企业看作是一个点,那么无疑“点-点”将形成最基本的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之间基于信任与承诺的依赖关系成为企业价值的重要源泉,而其合作的内容则涉及知识、信息、物质等的双向流动。实际上,以丰田、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企业纷纷发展与供应商的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赢得低成本与差异化优势。因此,直观地说,企业与供应商、客户之间的协作关系外显为“点-链”式的企业间合作关系。此时,以该企业为基点,与整条供应链同时开展着物质与知识的交换。伴随着模块化生产网络的出现,企业的运营模式从链条向网络进化。在模块化生产网络内,单个或少数几个核心企业作为模块化系统集成商与规则设计者,占据着“微笑曲线”的价值高端。众多的非核心企业在主导规则的协调下,通过集群式竞争赢得核心企业的合作契约。大量跨企业边界的知识流动强化了模块化生产网络的集群效应,单个企业能够通过集成化平台吸收网络内其他任何企业的知识养分,“点-网”关系因此而形成。进一步地,以岗位、部门为基本管理对象,对组织层面的点、链、网形成的组织间关系进行深入分析会发现,企业间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了多层次网络互动的复杂系统。

如果我们以合作企业间的关系紧密程度以及知识共享强弱程度为依据考察企业合作群体,将会有更为综合性的合作关系分类结果。目前,业务外包和知识/技术互换等方式在企业间合作中得到了较多的运用,同时,也存在着购买专利以及一方出知识或技术而另一方出资金的合作方式,这些合作方式下参与合作的企业比较宽泛,合作企业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各企业间表现出很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权,并形成一种共享合作的氛围,可以称为“社区型合作”。在集群背景下,管理机构承担了制定相关制度门槛的工作,并主要通过开展正式的与非正式的交流活动以及为集群内企业提供合适的交流场所等方式,促进企业间的合作。此时,诸企业具有更为紧密的关系,企业加入到合作关系中一般是基于更为明确的合作目标,可以视为“会所型合作”。在开放式创新模式下,联合设计、共同研发业已成为企业间合作的主要方式,企业在这一合作过程中共享各方资源,从而形成企业间的“团队型合作”。在该类型合作中,企业间虽然呈现出为了完成合作目标而共同努力、进行知识创新的态势,但彼此间并非完全对称平等的关系,基于不同的关系结构和资源禀赋,合作团队的主导权力会在成员企业间漂移和流动,并包含着向某一企业主体集中的萌芽。当这种集中的趋势使得合作中的某企业充当了合作领导者的角色时,企业间关系表现出较高程度的紧密性和正规化趋势,从而使该模式比较接近于组织的内部一体化,此时,企业间已经具有明显的层级结构,可将其称之为“集团型合作”。

其实,由于标准、视角或者行业的不同,企业间合作会有各异的具体类型。例如,以合作关系的耦合程度即紧耦合抑或松耦合为标准,企业间的合作模式可以分为联合企业、网络、联营企业、联盟、贸易联合以及董事成员交叉等六种(Barringer B. etc,2000)。或者,根据合作企业之间是否有股权的介入以及双方的联系紧密程度,可以将企业对外合作划分为技术交换协议、技术合作研究开发协议、股权投资获取技术、合资企业等四种类型(魏江,2005)。另外,具体到某一行业,根据行业特点,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也可以有多种划分方法。如对于物流企业来说,按照物流业紧密程度和物流企业对资源的依赖程度,可以分为基于业务的合作包括延伸型合作、互补型合作、互换型合作,以及基于资源的合作包括基于客户资源的合作、基于结点和网络资源的合作等五种具体类型(张涵,2008)。

nlc202309030126

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

企业要选择合适的合作类型,首先需要明确企业间合作类型的具体影响因素。以系统的角度分析,可以把影响合作类型的因素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人层面、组织层面和集群层面。

个人层面上,必须重视员工思想、行为方式的转变。只有熟悉并适应这些转变,才能促进人力资本的良性发展,并进一步促成企业以某种方式进行合作。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员工个体的行为路径层次、关系资本强度以及知识共享能力等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自主性、开放性、灵活性产生重要影响。但同时,这些方面的影响还具有混合交叉的特征,例如,员工的知识共享能力不仅对合作类型的灵活性产生直接作用,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对合作模式的自主性和开放性具有影响。

组织层面上,位置资源差异、组织学习能力以及企业文化类型这三个方面是企业间合作模式的关键影响因素。企业位置资源的差异将直接影响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企业的组织学习能力会对合作类的调整发生重要作用,而具体的企业文化则可以催动企业识别和优化现有的合作类型,使得企业间的合作模式更适合自身的文化特色,从而有助于沟通和共享过程更加顺畅。同时,由于企业的位置是在知识共享过程中不断变动的,这一变动也将带来合作类型的调整和优化;而且,组织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优化以及具体的文化类型对于合作模式的选择和调整也会产生相应的助益。

集群层面上,集群内部展现出各种企业间的网络关联型态,特别是在这些型态下企业间所具备的知识联系以及利益配置方式,会对企业间的合作模式产生直接影响。而集群整体的规划与战略,对合作模式的选择以及合作模式下知识共享的效率有较为紧密的关系。此外,从集群内外部环境角度进行分析,企业间合作模式还受到知识系统运作环境的影响。上述这三个方面对企业间合作模式的收益、效率和功能均具有程度不同的影响。

个人、组织以及集群整体三个层面的具体影响因素对企业间的合作类型的选择发挥作用,同时,这些影响因素也决定了各层面进行知识共享、参与合作的意愿与能力。而且,这些因素本身也可以体现出不同企业在知识存量以及积累的学习能力的差别,例如个人的行为路径层次更多地反映其参与合作活动的意愿,而个人的关系资本和知识共享能力则是合作能力的体现;企业的文化类型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其在知识共享过程中的价值观和行为倾向,可以看作是组织层面的合作意愿,而其位置资源与学习能力则可以视为合作能力的度量。在集群层面上,系统整体所表现出的网络关系类型、集群整体战略以及系统运作环境等既反映出合作的动力和意愿情况,也反映出为企业间合作提供支撑的能力的大小。此外,企业间共享的知识具有显性和隐性的区别,并在可编码程度即知识转移的难易程度方面不一致,这些也会对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形成影响。

对于不同意愿与能力的企业,面对同样的合作内容,所选择的合作类型也会不相同。例如,当A企业在个人、组织、集群层面都表现出较高的合作意愿与能力,而B企业与之相比表现出较低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在合作内容或者知识本身的可编码程度相等的情况下,那么,对于A企业来说,最优的合作类型为团队型,而社区型则为B企业的最优合作类型。此时,A、B两个企业都处于最优意愿与能力边界,知识共享的效果最好。假设在同样的背景下,B企业选择了团队型合作类型,此时,由于B企业各层面的合作意愿与能力均不强,则会出现共享缺口,虽然在表面上B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联系比社区型合作类型下更为密切,但是这些增加的知识交流的机会并不能带来相应的合作交流行为与效果,反而会增加B企业的学习负担,导致合作成本增加,这时的企业间合作类型就会出现合作匮乏现象。反之,最优合作类型较高状态的企业如果选择了较低层次的合作类型,则会出现合作冗余现象,也会导致共享效率低下、资源浪费,并影响整个集群的创新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当知识共享对于企业提高自己的竞争优势具有比较重要的作用时,企业的合作意愿就会增强,在选择合作类型时就会趋向于更高的层次,使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提高。当知识本身的可转移难度增加时,面对同等程度的合作意愿与能力水平,企业出于成本收益方面的考虑,更倾向于降低合作类型的层次,从而降低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当然,如果所涉及的知识从长期来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则尽管知识转移困难,企业也会采取高层次的合作类型以增加企业间的一体化程度并从中满足其知识需求,但这种情况下其实是企业自身的合作意愿增强了。可见,企业间合作类型的选择,是一个由诸多因素影响并且影响力量彼此作用的复杂过程。

企业间合作的实现

要推进并实现企业间合作,需要对企业间合作关系进行系统管理,大体上会历经关系识别、关系构建、关系维护以及关系优化这样几个阶段。

合作类型识别 伴随全球化进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外向型转变,企业间合作类型表现出多样化趋势,在此过程中,企业必须清晰地识别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类型,并对企业间合作关系得以形成的要素与能力进行判断和培养。

合作关系构建 企业间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下,通过物质、信息、知识等的相互嵌入,以一定的规则与作用方式构建企业间合作关系。企业间相互作用的通道、媒介或规范称为界面,它是企业间合作形成与演化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构成了企业间要素嵌入的平台。

合作关系维护 企业间关系形成以后,以共同的战略目标为主导,对各组织所拥有的资源、专用性资产、知识以及学习能力进行共同治理,从而形成企业间共同的默会文化,并通过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对合作关系进行协调和维护。

合作关系优化 企业需要在合作网络中不断进行调适甚至变革,以寻求各自的位置,即生态位。时间、空间、资源和能力因素是决定企业生态位的主要因子,将不良的或者依然有提升空间的企业生态位确立为要进行优化的对象,优化后所达到的企业生态位将使组织更好地整合内外资源,充分发挥自身能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并实现各企业的共同进化。

通过上述合作关系管理的四个方面,实现企业间的合作,并降低企业间合作的风险。此外,企业间合作在目标上,追求在交易与协作中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机制上,合同契约机制和关系契约机制共同维持企业间合作的运行;在内容上,合作各方从战略目标到组织资源等各个层面,都追求合作的协调一致。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企业文化 篇4

合肥银行招聘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安徽银行考试交流群:18184553

形象理念

企业标识

标志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英文名称首字母“A”为构成元素,内含中国古钱币的造型,形象地传达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行业特点。

标志为正三角形,三角形具有稳定的结构,准确地表现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稳固的基础和雄厚的实力。

标志似一座金色的大山,伟岸、博大、雄居在天地之间,寓意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以构建和谐社会、建设中国新农村为己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坚强后盾。

企业愿景

打造一流现代农业政策性银行 企业使命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要继续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面对新形势,农发行作为以服务“三农”为根本宗旨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银行,支持建设新农村是我行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行必须承担的义务。

“建设新农村的银行”是我行对国家、对公众、对未来的庄严承诺,也是对我行定位的清晰描述。作为农业政策性银行,过去15年以来,我们一直遵循以农为本的宗旨,以服务“三农”为己任,为“三农”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未来,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坚守服务“三农”的立行之本,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切实加大对“三农”的支持,为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做出新的贡献。核心理念

    至诚服务 有效发展 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

金融业是窗口行业,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是对金融企业的基本要求,也是金融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农发行要实现有效发展,必须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快服务产品、手段和方式的创新,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安全、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在不断满足客户需求的同时,更好地服务“三农”,报效国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有效发展是指有质量、有效益和可持续的发展。有效发展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实现农发行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发展是硬道理,农发行必须加快发展。同时,这种发展必须是有效的。今后一段时期是我行的重大发展机遇期,我行业务领域会不断拓宽,支农功能会逐步完善,发展速度与步伐也会不断加快。在这种新形势下,农发行必须按有效发展的要求,坚持在加快业务发展速度的同时,着力提高资产质量与经营效益,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统一,不断增强自身发展能力,更好地发挥支农作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要求。农发行属于高附加价值的金融行业,依托知识为基础的服务是金融业主要的利润源泉,当前又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人是最重要的资源。因此,农发行要打造现代银行,就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人本管理,树立企业即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的人本理念,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导向、激励和转化等功能,用目标鼓舞人,用精神凝聚人,用机制激励人,用环境培育人。要挖掘员工资质和潜能,提升员工的思想境界、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归属感和自律能力,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实现员工价值升华和农发行蓬勃发展的有机统一。

构建和谐就是构建和谐的农发行。首先,构建和谐农发行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银行作为经济活动中的基本经济单位,构建和谐银行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国有政策性银行,农发行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建设和谐的农发行。其次,构建和谐农发行也是促进我行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目前,在我行改革全面推进、发展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创造和谐的环境,形成风正、气顺、心齐、劲足、绩优的新局面,保障改革发展顺利推进。安徽人事考试网

中国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篇5

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组织文化,是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社会文化在企业的影射、积淀与发展。我国的企业文化萌芽于春秋时期以儒商文化为主的商业理论,历经唐、宋、元、明、清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在我国近代的民族工业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中迅速发展,为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古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形成我国工商业的形成起源于夏商。当时以官办官营为主的工商会官促进了西周商业活动的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不杂于商”的状况出现了重大改变,士人遵循孔子“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的训导,“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爱财而取之有道”,经商多以礼义为行动规范,在礼义的基础上求利而不贪夺。其时,管仲“通货积财,富国强兵”,成就了万世霸业;范蠡,“经营农盐,雄霸商海”,成为世代商人效法的商圣;政客吕不韦善用“奇货可居”术,做成了天下最大的一笔买卖,他不仅自己当了宰相,还使自己的儿子嬴政坐上秦王的宝座,成为中国的始皇帝。在商业活动中,孔子之后,孟子周游列国,提倡“以德王天下”,一方面宣扬仁义,另一方面经商“以羡补不足”,他反对“重征商税”,主张“取消关市之征,开放山泽之利”,义利结合,充分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价值观。之后,墨子主张“交相利”、“财货让”,要求商人在给别人带来利益的同时,自己也从中获利。他不仅言商,而且积极参与商业活动,深切体会了商业经营的辛劳艰苦,并从中意识到了供求与商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先秦时期士人经商,说明了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士人商业文化意识的觉醒。其时儒商盛行,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经营讲求信义,以诚信为本,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经营之道。据历史记载,子产“为相二年,市不豫价;三年,门不闭户,道不拾遗”,实现了政通人和、社会安定的繁荣景象;范蠡善经营之道,“陶朱事来,端木生涯”,“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中三致千金”,一跃而成巨富,其积著之理成了商人世代相传的法宝;白圭在总结先秦士人经商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知取与,是为行仁”和“智、勇、仁、强”经商四德的“治生之学”,为古代商业经营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与考核标准,同时为中国工商企业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近代商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先秦以后,司马迁对秦汉儒商文化进行了总结,认为“富者,人之情性”、“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求富趋利不仅是整个社会与人生追求的目标,而且是仁义道德的基础。到唐宋时期,经济繁荣,人心思富,儒商队伍不断壮大;明清阶段,儒商思想进一步升华,商人地位逐步提高,商业经营迅猛发展,其中晋商、徽商、鲁商等几个比较大的商业集团,雄视海内,阔步天下,历时二、三百年而不衰,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时,经商者恪守“凡人存心存世,务在中和,不可因势凌人,因财压人,因能侮人,因仇害人”和“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诚招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以及“财之道生,利缘义取”等经营信条,诚信忠厚,童叟无欺,提倡中庸,讲求礼义,信奉“生财有大道,义而资益巨”,主张“财自道生,利缘义取”、“以礼接人,以义应事”,并“察天时之顺逆,格物理之精微”,掌握市场供求关系,顺应商品发展规律,在复杂的社会与人际关系中学会了“仁中取利,义内求财”经商之道,以至“基业日隆,家道渐裕”,不少人成为近代中国“富可敌国的儒商资本家”。清末民初,“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运动兴起,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与管理,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其时以救国救民为己任的中国新一代儒商,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外来的科学技术与先进管理经验,形成了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中国工商企业文化,如有“中国商父”之称的盛宣怀,引领洋务运动,缔造商业帝国,促进了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有时代巨音之称的“学贾”郑观应,“弃举业而习商贾”,“齐价竞争,任人为贤”,强化管理,培育人才,撰写《盛世危言》,提出了著名的“商战论”,奠定了中国近代经济学的基础;有民族工业先行者之称的“状元资本家”张謇,创办实业、兴办教育,造福于一方,影响于全国,开创了我国民族工商业资本集团的先河。在管理思想和经营理念方面,有“棉纱大王”之称的著名近代实业家穆藕初先生认为“凡百事业之成败,全视人才之优劣”,把重视人才、网罗和使用人才作为兴业之本;著名的四川民生实业公司的创始人卢作孚先生把“超个人成功”、“超赚钱主义”当作他经营事业的目的。为此,他给民生公司制定了“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的“民生精神”;天津东亚毛纺公司设计“抵羊牌”(抵制洋货之意)商标,制作“你愿人家怎样待你,你就先怎样待人”的厂训,并制订《东亚铭》等企业精神来训练和强化员工的敬业爱厂意识;另外,像大成纺织公司的“忠信笃诚”,荣氏纺织工业集团的“和衷共济,力求进取”,上海冠生园的“三本主义”(本心、本领、本钱)以及久大盐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信念“原则上绝对相信科学,事业上积极发展事业,精神上以能服务于社会为莫大光荣,行动上宁愿牺牲个人顾全团体”等,这些理念都充分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意识。

纵观这一时期的商业理论发展,儒家以义制利、诚信为上的价值观,以和为贵、协调群体的和谐观,修身内省、反求诸己的自律观,以人为本、仁者爱人的道德观和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的自然观、兵家(孙武、孙膑)以退为进、以进制动、刚柔相济的战略战术以及墨家、法家、轻重、货殖各家思想的综合,求同存异,兼容并蓄,使得近代工商企业文化异常丰富。这些文化理念,概括起来主要表现为:民族自强、实业报国的企业宗旨;重商厚商、敬业乐业的经营思想;勤劳刻苦、奋发进取的高尚品格;精细计算、俭约朴实的经营作风;诚实不欺、信义为上的商业品德;执乎其中、和谐为贵的经营理念;出奇制胜、善于竞争的经营策略和精究本行、心志专一的敬业精神,以及山西票号创建的股份制、两权分离制度以及灵活运用的资金管理制度等,这些都是古人经商美德的继承与经验总结,也是优秀民族文化的宝贵资源。以古为鉴,古为今用,这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商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在这里,我们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世界各地的华人企业家,他们漂洋过海,背井离乡,身居异国他乡,以血缘、地缘、亲缘、业缘和相同的民族文化为纽带,组成了凝聚力很强的群体。他们在承受殖民统治、种族压迫等严酷的生存与竞争环境下,凭着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斗志和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精神,艰苦创业,以其精良的管理和杰出的经营业绩令世人所瞩目。如船王包玉刚,审时应变,白手起家,成为世界船运史上的商业巨头;香港著名企业家郑裕通,守信用、重诺言,做事勤奋,处事谨慎,以其巨大的经营业绩载入了香港经济史册;名震东南亚的糖业大王郭鹤年,勤勉刻苦,锐意进取,成为马来西亚的头号经济强人;霍英东诚信不欺、一诺千金,成为香港最有名的实业家;李嘉诚宏图大展,资产雄厚,位居香港十大富豪之首;王宽诚、邵逸夫、孙忠利、董浩云等人义以天下,实业报国,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立操仁义的项松茂、富达持节的林绍良、爱国华人陈嘉根、著名华商李延年等,他们发展实业,报效祖国,奋发有为,利益天下,业绩垂青史,精神励后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英。他们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身体力行儒商勤俭敬业、诚而有信的创业精神和惜时勤作、精明应变、刻苦自励、开拓进取的价值观念,经营实业,实现自我,使华人企业形成了一个跨国界、跨文化、跨行业、跨地区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别是东亚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们非常重视人才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用优秀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来引导激励员工,把文化的手段引入到了企业经营管理中,善于运用精神理念来团结和凝聚企业力量,取得了骄人的业绩。在华人企业创立、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商企业文化。

当代企业文化理论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工人阶级当家做主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培养了像“大庆”、“鞍钢”、“石圪节煤矿”和石油工人王进喜、北京百货大楼张秉贵与太钢工人李双良等先进典型,创造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鞍钢宪法”、“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的大庆精神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石圪节精神”等,在工商企业管理方面,形成了鲜明的政治意识、民主意识、主人翁意识、艰苦创业意识和科学管理意识,引起了世界企业管理界的广泛关注。

中国企业和学术界明确提出和开展企业文化研究,始于八十年代中期。1982年国内学术界首次介绍《Z理论》和《日本的管理艺术》两本世界企业文化名著(见1982年《世界经济》第10期,作者杨斌),随后国内引进和翻译了大量的企业文化文章与理论著作;1986年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讨论会上,理论家们首次对企业文化进行了广泛的讨论;1987年9月,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性的企业文化研讨会;1988年11月,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成立,创刊编辑《企业文化》杂志和《中国企业文化大辞典》等企业文化著作,举办企业文化讲学班和研讨会,交流企业文化经验,培训企业文化骨干,为中国企业文化建设铺路搭桥,散播火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1989年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发表后,以企业文化建设为目标的理论探索与实践活动在我国迅速发展,并作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载体在中央文件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中不断出现;1992年,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指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要“搞好企业文化建设”;1993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十四

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培育优良的职业道德,树立敬业爱厂、遵法守信、开拓创新的精神”。至此,中国的企业文化建设正式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和各级政府的支持,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认真做好的一项基础工作;1994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挂牌成立,坚持为经济服务,为企业服务的方向,组织开展全国性的企业文化活动、企业文化建设成果评审与成功经验推广,举办企业文化讲座和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使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1997年,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使之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一起,共同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为我国企业文化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地位。

进入新世纪,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发展,引发了企业文化建设的“第三次热潮”。党的十六大把“以人为本”作为新世纪的重要理念,为企业文化建设开创了历史新纪元。在此期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企业文化研究会、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等企业文化研究与管理机构和全国36个地区性企业文化社团组织与16个行业主管部委,为企业文化建设推波助澜,使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积极、更主动、更理性、更成熟。与此同时,劳动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成立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师认证委员会,在北京、上海、青岛、天津、广州、西安等地设立常年培训点,开展了大规模的企业文化管理师培训,并于2004年3月20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首届CCO企业文化高峰论坛暨企业文化万里行启动仪式”,会上总结表彰了近年来企业文化建设的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优秀成果,并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总顾问、全国政协副主席布赫、周铁农、万国权等领导为全国44名首批“注册高级企业文化管理师CCO”颁发了资格证书;2005年,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又颁发了《2006-2020年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对促进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和推进作用。

人类因梦想而伟大,企业因文化而繁荣。21世纪是世界各国经济技术快速发展和激烈竞争的时代,也是“文化制胜”的时代。第九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布赫总顾问指出“国家的强盛源于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依托于民族产业的壮大,而民族产业的壮大依赖于企业发展动力的强劲和方向的明确,中国的优秀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中国未来的首席文化官就是帮助企业明晰发展方向的人”。

中国企业管理现状和发展趋势 篇6

现阶段的中国企业管理,正处于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时期。中国的企业管理,不仅要加强,而且面临着迫切的改革形势。这是中国企业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从企业管理组织形态上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是单一工厂型的工厂管理。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是以公司制度为主体的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成分。1993年12月29日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法律依据。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的基本形式。因此,从传统国有企业管理转向现代企业管理,就是按照现代公司型的企业管理来改革国有企业的单一工厂型企业管理。目前中国二十多万家有限责任公司、一万多家股份有限公司、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企业管理,与改制前的国有企业管理相比较,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管理水平,取得了明显效果。

从企业管理的内容上看,改革了传统国有企业闭门式的单纯生产管理和坐等顾客上门的状况,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要求,确立市场第一、用户第一的经营观念,把过去无视市场、轻视销售转变为高度重视市场调查和市场预测,建立企业销售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实现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有效结合。而在生产管理中,更把产品质量作为生命线,贯穿在企业管理的全过程。

中国的企业管理,正在按照现代公司管理的内容,实行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科技开发管理、财务管理的综合性现代化管理。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讲究“名牌效应”,重视树立本企业形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确立企业的名牌意识。这种趋势表明,中国企业的现代管理,正在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正与包括英国在内的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管理接轨。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面临着更加激烈的过内外市场竞争的挑战。市场竞争是实力的竞争,是企业管理水平的竞争。目前中国一些企业存在着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次序混乱、管理机制僵化、组织结构刚性、生产活动封闭、资源浪费严重诸多问题,再加上规模经济效益不佳,致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低下。这些问题在各类企业和各个行业以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当我们谈论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必须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国外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企业管理水平,是几十年乃至上百年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结果。国外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系统的企业管理理论,经历了各种管理理论与学派的演变和发展过程,从泰罗、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到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多种管理理论与学派并存的局面,包括巴纳德的社会系统学派、西蒙的决策理论学派、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的系统管理学派、德鲁克的经验主义学派、伯法的管理科学学派以及权变理论学派和美国管理学家孔茨提到的组织行为学派、社会技术系统学派、经理角色学派等。在企业管理实践方面,20世纪30年代国外企业追求规模经济效益,通过大批量、流水线生产和兼并、收购方式迅速扩大企业规模,以更大的经济实力去占领市场,降低经营风险,到60年代基本上实现了规模效益第一的管理方式。随后,又在大公司的基础上更加重视降低成本,通过准时生产和效益生产方式,摒弃了流水线生产中的库存大、周转慢的浪费现象,在企业管理中取得降低成本和价格竞争的优势。在大公司和低成本的前提下,又把产品质量作为企业管理追求的首要目标,实施质量控制技术和全面质量管理方法,从符合性质量到适用性质量再到满意性质量,以适合市场竞争和用户的要求。

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规律来看,中国企业管理也要经历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但是,严峻的市场竞争现实,不允许中国企业也像国外企业那样用上

百年时间分阶段地去达到现代企业管理水平,而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实现规模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质量效益的企业管理目标。当前中国一些企业管理的效益差距明显,甚至有些企业管理陷入困境。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立足于中国企业的现实状况,在扎扎实实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管理工作的改革步伐,尽快地实现规模、成本、价格、质量的市场竞争优势和综合经济效益。

第二、正当中国企业管理与国外企业管理接轨的时候,国外企业管理又在向更高的方向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和企业管理中计算机辅助信息系统的建立,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表现为信息技术工程及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的兴起,全面研究计算机辅助管理对企业管理的影响。80年代后期开始的企业结构重建(Restrocturo)、流程再造(Roengineerjng),突破了以往的企业管理职能分工理论,不再按照原有的管理职能划分去进行企业管理工作,而从组织变革入手去改革企业管理工作,在企业管理中涌现出种种新思维、新概念、新做法,以适应信息技术、知识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的需要,使世界范围的企业管理理论发展到一个新时代,90年代以来的企业管理效益,在保持和发展规模经济效益、成本效益、价格效益、产品质量效益的基础上,又把对客户的最佳服务作为企业管理的首选目标。为此,企业重视分析技术变革对管理工作的影响,重视分析客户的需求变化和购买行为,以求得用最短的产品开发时间对市场作出快速反应,使得交货期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企业管理工作的不断创新,包括以高薪技术、新颖产品去开拓新市场、以调整企业内部组织结构为主要内容的组织创新、以重组企业内外为重点管理创新,将是跨世纪的现代企业管理工作的灵魂。

中国企业管理在解决规模、成本、价格、质量诸多问题的过程中,现在又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更激烈的市场竞争形势的挑战。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伊始的改革开放,使传统国有企业管理冲破了单纯对政府负责、以上级主管为中心旧体制束缚,逐步面向市场、面向客户开展企业管理工作。但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深层次关系迄今尚未理顺,直到国有企业改制后的一些公司的市场竞争力仍然不强。因此,中国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是,在企业认真地、有效地改革内部管理工作的同时,必须加快企业外部的体制改革步伐,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使各类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发展。

中国企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不仅面临着以客户为中心的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在规模、成本、价格、质量、交货期、售后服务方面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而且还面临着以日新月异的技术变革为中心的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因此,研究信息技术、知识经济对企业管理的影响,是中国企业管理的重要任务。

在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社会条件下,企业管理的信息程度越来越高,知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趋重要。在开办企业时,由股东提供的货币资本和实物资本是财富创造的前提,构成股东权益,占据绝对重要地位。但到企业管理并赢利时,财富创造已不再单纯是股东的投入,而是股东、管理者、作业者共同投入的结果。企业财富创造的多寡与快慢,更多地取决于这些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的共同努力。未来的企业越来越成为利益中的一个共同体。企业是各种利益中所达成的契约。企业利益是所有参与签定这个契约的各个利益中的共同利益。企业管理不仅为股东谋取投资回报,还必须为相关的利益中提供服务。而且在开办企业时,知识产权一类也可作为资本投入。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程度越高,企业管理中的物质资本地位相对下降和人力资本地位相对上升,这是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社会条件下的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前中国各个行业的企业、不同类型的企业都面临着信息技术、知识经济的挑战。不仅是知识在一般企业中越来越重要,而且在国外、国内还涌现出越来越多的以知识的生产、转移、应用为对象的知识型企业,包括芯片、软件、网络企业、新型的金融业、咨询服务业等。对于中国传统的制造业企业管理来说,更是面临着严峻的新挑战和深刻的管理革命。制造业企业管理的知识化,要求企业管理的内容不仅是对原料、设备、厂房之类物质资本的管理,而且更要重视产品的知识化价值和人力资本的作用以及对知识资本的管理;实现企业的知识编码化,把企业内部分散的知识和企业外部(包括客户、供应商、经销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等)的相关知识,进行编码化,减少知识零散与消失,促进知识积累和再创造,实现企业的知识化管理和企业管理中的知识共享;建立企业的知识网络,包括在长期发展中的忠诚客户网络,在竞争与合作中同供应商、经销商的战略联盟和竞争对手的某种结盟,在国内外的研究开发机构与专家网络;开展企业的虚拟运作,把传统运作中的机器、厂房、车间的一部分管理打包转移到企业外部,使企业管理精力放到价值含量更高的知识管理上,由橄榄式管理转向哑呤式管理,发展虚拟制造技术。

中国企业管理的变革与发展,要想赢得持久的市场竞争力,无论从当前来看还是从长远考虑,都必须着力解决下列三大问题:

一、企业拥有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包括企业内部的各类人员在观念、文化、技能、行为各个方面均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特别是形成一批职业企业家,倡导企业家精神,包括人的独立性、自主意识、自己动手能力、首创精神、成就感、承担风险和确定目标的能力、自信心、自我表现力、讲信誉、守约、韧性、自我控制能力等。

二、企业管理制度建设是科学管理的起步。要变无序管理为有序管理。“质量第一”的口号非常响亮,质量管理方法的推广不下几十种,但质量问题仍是一些企业产品久治不愈的顽症,关键在于缺乏一套严格、有效的质量管理制度。必须建立责、权、利相结合、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的企业管理制度。企业管理制度要同企业产权制度和企业组织制度的建设结合起来,产权清晰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企业管理的前提与保证,这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

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 篇7

一、2010年主要企业政策

2010年,我国继续实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的一揽子计划,提高经济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并陆续出台了多项新的企业政策。

——《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2010年5月),即“新36条”。意在积极拓展民间投资空间,突破民间投资所面临的玻璃门、弹簧门困境,使民营经济能够在未来较长时期内,传递政府投资“保增长、保民生”的接力棒作用,在保障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通知》(2010年10月)。至此,外资企业在税收政策上享受超国民待遇被彻底终结。这是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环境的必然要求。

——《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2010年9月)。该项企业政策,对于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的配置,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年10月)。该项政策顺应国际经济结构调整潮流,体现国家战略,对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极大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2010年2月)。淘汰落后产能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的必要措施,也是中国企业加快节能减排、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实现“由大变强”的内在要求。

二、2010年企业发展成效显著

2010年,中国经济增长动力开始由政策主导向市场自主方向转换,中国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推动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回归到新世纪以来的平均水平。

企业景气指数稳居高位,整体发展继续向好。继2009年成功实现企业效益“V型”反转后,2010年,中国企业呈现快速发展态势,经济效益同步提高,促使中国经济回归高水平增长。2010年中国企业景气指数稳居高位,比2009年明显提升;中国企业家信心指数除2010年第一、二季度稍有回落外,整体呈上升态势。

民营企业在“保增长、增就业”中发挥了主要作用。民营企业是我国最大的企业群体。2010年底,我国共有私营企业840万户,占全国实有企业总数的74%;共有注册个体工商户3400万户,注册资金超过1.3万亿元。在2010年18.76万亿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民营经济占51.7%;民营企业的城镇从业人员总数超过1.8亿,是我国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同时,民营企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大背景下新增就业的主导力量。

国有企业主要效益指标创历史新高。2010年,中国国有企业延续了2009年末的回升向好势头,由上半年的恢复性增长转为下半年的稳定较快增长,主要效益指标均创历史新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国有企业(不含金融类企业)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0.3万亿元,同比增长31.1%;实现利润19870.6亿元,同比增长37.9%;已交税费24399.1亿元,同比增长20.3%;销售利润率为6.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净资产利润率为1 0.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三、2010年中国企业的标志性事件

2010年,中国企业发生了若干具有标志意义的事件。这些事件,有的说明中国企业的长远进步,有的说明仍然存在的重大问题。

吉利全资收购沃尔沃。2010年8月,中国最大的民营汽车企业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全资收购瑞典沃尔沃轿车公司,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此次并购案一方面说明了民营企业家的胆识和判断能力,另一方面折射出中国企业抓住世界经济调整带来的机遇,加快了实施国际化经营的步伐。

国美控制权之争暂时和解。2010年8~11月,中国最大家电零售企业之一的国美电器公司上演了一场令人瞩目的控制权争夺大戏。最终经过股东大会投票表决和双方后续和解,国美控制权之争告一段落。2010年也因此而被评论家称之为中国公司治理的“元年”。它的确是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的典型案例,使中国几百万家民营企业、几千万家微型企业、政府官员、学者都认识了现代市场经济规则和现代公司理念,并从中得到了不同的教育和启发。

华为“接班”风波停息。2010年10月~2011年1月,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全球第二大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公司爆出接班人“风波”。虽然随着华为改选董事会、原董事长留任而风波渐息,但此次事件引发了全国媒体、社会公众和企业家的强烈关注。创业型企业向现代公众公司转变,第一代创业型企业家如何选择接班人,公司能否基业长青,都成为中国第一代创业企业家的逐渐老去后企业面临的紧迫问题。

3Q大战以“中国式和解”收场。2010年11月,中国最大的互联网企业深圳腾讯公司和中国第一家免费杀毒软件公司360公司爆发中国企业史上波及面最广的冲突,被称为“3Q大战”。相对于行政部门各打五十大板、涉案双方道歉的“中国式和解”方式,公众更希望根据《反垄断法》或《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条款做出解决。前者无助于改变后来者依靠“丛林法则”生存的旧时代惯例。

富士康发生“十二连跳”。2010年1月~5月,富士康科技集团的12名员工先后跳楼身亡。这无疑是制造业的悲剧。一方面说明依托“低成本优势”的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在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上存在诸多缺陷,另一方面也说明劳工保护方面的制度缺失。

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2010年12月,国资委下属的中国国新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其定位是配合国资委优化中央企业布局结构、专门从事国有资产经营与管理的企业化操作平台,主要任务为持有进入国新公司的中央企业的国有产权并履行出资人职责,配合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重组和整合。这表明在未来几年内,中央企业重组整合的步伐将逐步推进。

2011年企业发展展望

在“调结构、转方式”上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系到中国的长远发展。从中国企业所处的经济社会环境变化、中国实施的有关经济政策以及中国企业在应对危机冲击中的表现看,2011年中国企业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高度重视发展中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国际国内因素约束下继续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更加注重发展质量的提高。

一、成本高涨压力下,企业需要加快转型

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企业强烈感受到成本高涨带给企业的影响:低端制造业企业感受到“民工荒”和“招工难”,外向型企业感受到美元贬值、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企业利润的侵蚀,流通企业感受到物流成本的上升,甚至个体商户也强烈感受到粮食、蔬菜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利润减少。对于这轮价格上涨,经济学家认为有两个原因,其一是输入性通货膨胀,即美国等发达国家通过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本国经济和就业,使石油、粮食、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急剧上涨,直接带动中国各种原材料价格上涨。其二是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主要表现为低端制造业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以及土地出让或租金价格上升。有人口经济学家预计,2011年第1季度出现的“民工荒”是中国经济呈现“刘易斯转折”的开始,在未来,普通技术工人的相对短缺将会持续冲击中国的传统低端制造业。所有迹象表明,成本高涨压力下,中国企业面临着加快转型的迫切任务。

转型,是中国企业需要主动或被动进行的必然选择。但转成什么?如何转型?仍然是中国企业需要深入思考和权衡的问题。从目前中国企业的转型路径看,中国企业转型有分化之趋势。部分企业从低端制造业中撤出资金,投资房地产、金银、收藏品、农副食品、奢侈品等市场;部分企业选择了将企业迁移到用工更为充裕和便宜的中西部或东南亚地区;部分企业仍然在坚守实业、主动加大在技术创新和品牌方面的投入。必须看到,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优化升级,是中国经济转型和提高发展质量的基础。如果中国企业能整体上从劳动密集型成功转向技术密集型,将形成中国新的竞争优势。

二、不同类型企业仍将在转型中稳步发展

中央企业事关国家经济命脉。“十二五”时期,中央企业将以“做强做优中央企业、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核心目标,实施“转型升级、科技创新、国际化经营、人才强企、和谐发展”五大战略,并进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等三大保障建设。可以预见,2011年及未来几年间,中央企业的兼并重组、企业改革和管理,将成为中央企业工作的重点。2011年,将有更多的中央企业登上“世界500强”榜单。

地方国有企业在地方经济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十一五”期间,地方国有企业在兼并重组和内部整合、加强企业管理、推动技术创新等领域进行了大量工作。2011年,地方国有企业仍将在做强做大道路上稳步前进,更多的地方国企将加入“世界500强”俱乐部。

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民营经济自身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加上“新36条”的逐渐落实,民营企业的快速成长仍然可以预期。2011年,民营企业在促进中国经济增长、增加劳动就业和税收、保障民生等方面将会发挥更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民营企业会继续加强内部管理,突破发展瓶颈,在做强做大道路上稳步前进。另一方面,随着“十二五”规划的推进、各区域经济规划的出台,越来越多的行业“隐形冠军”将会出现。

三、技术变革可望成为中国工业企业的发展动力

“低劳动力成本”和“中国制造”是过去十年中国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尽管人们早已意识到这种处于国际产业链低端的制造业企业挣的是血汗钱,尽管许多地方政府提出要引导企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但在市场空间急剧扩大、经济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大多数企业不会舍近求远大规模从事技术研发。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我国的外向型工业企业,危机后各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使许多传统低端工业企业难以为继,哥本哈根会议后中国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和节能减排工作等,都迫使中国企业选择转型。尽管部分企业资本进入虚拟经济领域,但从主体看,大多数企业仍有“发展实业”、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雄心和愿望。政府部门敏感地意识到这一历史趋势,出台有关政策,引导中国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创新型国家。因此,随着各项政策的逐步落实,2011年乃至未来,技术创新和进步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公司治理结构将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如果说2010年之前公司治理仅仅是一个学术概念,那么2010年的国美控制权争夺战则使公众前所未有地认识到治理结构对于公司法人的重要性。之前,中国许多企业都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而出现“老板一旦出事,公司立即分崩离析或一蹶不振”的现象。然而国美事件让公众认识到,个人犯罪与公司发展是两回事。尽管黄光裕个人犯罪受到惩罚,但其创始的国美公司作为独立法人得到法律保护,运转正常。这是中国企业史上的巨大进步。对于正处于“接班时期”的中国民营企业来说,公司治理已成为他们不得不认真对待的问题。

对于国有企业来说,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样是尚未完成的任务。“十二五”期间中央企业将重点建设和完善规范董事会,理顺国资委和董事会之间的运作关系,提高集团管控能力,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推进企业的整体上市等,都将在进一步完善国有企业的决策机制、提高国有企业的经营效率上产生积极作用。

五、风险管控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

世界经济充满不确定性,国内经济形势复杂,迈向集团化、多元化、国际化的中国企业越来越重视自身的风险管控能力。这是中国企业家从国际金融危机中获得的最珍贵的经验教训。危机期间,部分中央企业投资于金融衍生品交易而巨亏、投资于国外基础设施而巨亏,引起各界对中央企业风险管控的高度重视。事实上,近十年来由于中国市场需求激增,企业纷纷进入高速发展期,许多企业的营业收入成倍增长,因而产生“内部管理加强了”的“幻觉”,忽视了企业内部控制和外部市场管理。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累了很大的风险。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也已经意识到风险管控的重要性,评估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以及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突发事故和环境保护等风险,并建立预警系统和风险隔离体系。这是中国企业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六、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企业角逐的新领域

从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到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再到“十二五”规划纲要,都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2011年及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从最近几年的企业实践看,中国各所有制企业已经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资金实力和技术积累,从产业组织上初步形成了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的关系。2010年8月,国资委推动16家中央企业成立了“中央企业电动车产业联盟”,2010年12月中央企业负责人工作会议指出,要“集中力量重点支持有较好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新36条”提出“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事实上近年来民营企业已经在风电设备制造、新型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等领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因此可以预期,2011年及未来几年,战略性新兴产业都会是中国各类企业角逐的新领域。

七、企业转型还需政府转型助推

作为经济转型的主体,中国企业加快转型离不开政府的全面转型。当前,阻碍我国经济转型和企业转型的主要因素是现实中的全能型政府模式和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唯有政府实现转型,尽快过渡成为有限权力的公共服务型政府,经济和企业才能实现真正转型。政府转型的直接目的在于:

第一,使地方政府消除GDP崇拜,摆脱投资冲动,消除投资驱动型经济的体制根源。这样企业和经济增长才能从“规模”转到“质量”上来。

第二,建立真正公平的竞争环境。大量的资源掌握在政府手里,政府在分配资源和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多地会向和自己利益攸关的国有企业倾斜,民营企业很难真正获得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发展空间。

第三,有效遏制政府用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冲动,避免经济大起大落。只有让市场归于市场,才能有效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第四,遏制和约束权力与资本结合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建立规范、稳定、顺畅的新型政企关系,从制度上保护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促使各类企业合规发展。

从主体看,大多数企业有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雄心和愿望。2011年乃至未来,技术创新和进步有望成为中国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中国电信企业发展方向 篇8

关键词:市场竞争;一站式服务;业务关系;市场信誉

自从我国2001年12月1日加入WTO以来,我国与世界各国贸易往来日益频繁。为了迎合市场契机,我国国际货运代理行业迅速发展,并已成为促进经济贸易发展,繁荣运输经济,满足货物运输关系人服务需求的一支重要力量。

由于货代企业不但可以为货主提供运输服务,而且可以通过自己的代理网络为客户提供或代办保险、报关、报检等服务,能满足客户不同的需求,所以越来越多的贸易公司愿意委托货代企业办理货物出运业务。但由于近些年来国际货运代理人队伍不断壮大和频繁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市场份额降低,所以货运代理行业存在着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目前中国经营不善的国际货运代理业的现状可概括为:经营规模小、资产投资少、服务功能少、专业人才少、缺乏代理网络或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

货代企业要想在大浪淘沙中处于不败之地,必须完善经营秩序,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朝多元化方向发展,不仅要满足客户的需求,甚至提供的服务可以超过客户的期望。

一、提供的运输服务要以海运为主,兼顾提供空运、陆路运输和国际多式联运服务

由于国际贸易的2/3货物是通过海上运输完成的,大多数货代企业通常和班轮公司有长期的业务关系,可以享受协议运价,所以它们提供的运输服务以海运为主。

当货主要求货代安排运输一些对时间要求比较强、货运质量要求较高的货物时,如:鲜活易腐货物或者是参加展览会的物品,货代企业为了不丢失客户,只好临时向航空公司询价或将货物co-load(同行间互相拼货行为) 给其它货代公司,这样一方面只有很小的利润空间,另一方面有时因为一些衔接工作没做好会出现货运事故,影响货代企业在市场上的信誉。

我国与朝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14个国家接壤,由于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经贸交往发展很快,在和这些国家经贸交往中,国际铁路、公路运输成为主要的运输方式,货代企业要想取得这些货源,除了要精通国际陆路运输业务外还要有健全的代理网络关系。

国际多式联运具有安全快捷、简化托运、结算、索赔手续的优点,所以这种运输方式目前很受货主青睐。例如:北美大陆桥、小陆桥、微型陆桥运输都属于国际多式联运方式。作为MTO(国际多式联运经营人)其前身大多是大型货代公司或大型船公司,完善服务质量,为货主提供更大的服务空间而拓展的业务。

二、开发仓储质押监管业务

在供应链管理关系中,运输与仓储之间是相关联的。储存在供应和需求之间起着衔接作用,所以如果货主利用货代企业经营的仓库储存货物,往往会委托货代企业办理运输等其他业务,这样对于货代公司来说会有连锁的经济效应。

为了更具有竞争力,我国一些大中型货代企业具有自己的仓库,提供仓储保管人服务,可以以高水平的资质开发仓单质押业务。

一方面一些资金比较短缺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质押仓单解决从银行贷款难的问题,另一方面银行因为手中有货主抵押的仓单可以安心放贷,这样货代企业经营的仓储公司形成了银行和企业之间的纽带和桥梁,但一定要注意严格掌握、规范操作,全面控制其风险。

三、开发第三方物流业务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是:“物流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受地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结合。”由此可见,运输和仓储只是物流七个基本要素中的两个,所以货代企业要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可以发展第三方物流业务。

第三方物流企业通常包括两种:资产型第三方物流、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后者主要来源于货代企业。货代企业转型的第三方物流是在其原有业务基础上,通过向运输环节、仓储环节的服务延伸,达到为客户提供一体化服务的目的。在货代业务基础上发展成为管理型第三方物流已是货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四、拓展自己的业务关系,为客户提供或代办保险、报关、保险等服务

一些具有一定的业务能力和经济实力的货代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报关行、报检行。每票国际贸易货物办理进出口手续时都要办理报关业务,很多货物(如:食品、药品、动植物等)都需要办理报检手续,如果货代企业在承揽业务时能为货主办理这些业务不但可以为客户提供便捷服务而且能为自己创造利润空间。如果货代企业目前自身不具备成立报关行、报检行的能力,可以与其它报关行、报检行建立业务关系来维系客户。

五、提高服务质量,具有良好的市场信誉。

货代企业提供的是国际货运代理业务服务,属于第三产业,“提高服务质量,具有良好的信誉”对于货代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需要提升服务档次,在业务操作、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方面按专业化服务的标准规范企业行为。这要做到:加强业务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减少业务事故;建立业务规章,严格岗位责任制;货物和单证要仔细检查,严格交接程序;要有预见性,能发现潜在事故。

如今货代企业提供的全方位“一站式”服务越来越得到广大货主的认可和青睐,显示出强劲的生命力。不同规模的货代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传统货代业务基础上,开展有特色的货运代理业务服务,提升货运代理服务质量。相反,如果货运代理服务功能单一、管理水平落后,客户需求只能低层次地得到满足,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客户需求的提高就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必然会被分化重组或被淘汰。

参考文献:

[1]中国国际货运代理协会编.国际货物运输代理概论[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0.

上一篇:新英语教师年度考核个人总结下一篇:你怎样选择美文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