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共8篇)
固始电业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
今年以来,固始电业局坚持把企业发展需求与科技创新结合起来,切实加大科技投入和开发力度,完善措施助创新:一是强化创新环境,推进企业科技创新。从营造创新环境入手,成立了技术创新领导小组,通过局域网、黑板报、横幅等多种方式展开创新宣传,积极鼓励员工进行改革创新。二是强化人才管理,构建科技创新队伍。该局把科技人才培养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结合实际建立科技人才职业规划,严格制定培训措施,实施全员培训计划,引导职工干一行、精一行,掌握一项新技术、应用一次新技术、突破一项新纪录,努力构建科技创新队伍。三是强化激励机制,重奖科技创新人才。该局对取得科技创新成果员工进行重奖,立标杆树先进,针对成果项目、创造效益等不同给予不同标准的奖励,让员工实实在在的感受到了创新改造带来的益处。
仅2010年元至十月份,企业已经获得新型专利授权5项,申报软件著作权4项,各类专业期刊发表论文17篇,QC成果11个。大批成果的应用,已经有效地减少了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环节中的成本支出,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也使该局彻底摒弃过去高投入、低产出、粗放发展的增长模式,用科技创新这把金钥匙打开了和谐发展之门,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赢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会议“借脑借智”, 邀请了交行苏州分行代表就科技金融“苏州模式”作经验交流, 在川的银行、第三方服务平台代表介绍了目前科技金融服务的现状, 对今后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实现共赢提出了建议。在银企自由对接环节, 企业和银行通过面对面的交流, 共达成意向性协议8个。此次大会通过经验交流、对策探讨、自由对接等议程, 搭建了政、银、企信息交流互动平台, 进一步推动了科技与金融的深度结合, 积极助推了四川科技产业发展。
会上, 四川省科技厅刘东厅长指出:大力推进科技金融结合工作是深化科技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的根本要求, 是支撑和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着力点, 是顺应网络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趋势, 是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的强力推手。他通报了全省科技金融工作在优化科技金融政策、创新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加大科技金融信贷融资、推进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深化科技金融试点、积极开展对接活动等方面的作法和成效。
他提出, 下一阶段我省在推动银科合作, 促进科技金融结合方面将继续探索前进。一是充分发挥四川省科技金融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 加强部门协调, 形成工作合力。二是深入推进四川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工作。逐步扩大风险补偿资金规模, 适时拓展风险补偿范围。三是建立科技贷款联动机制, 发挥科技系统在项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专家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围绕国、省科技计划项目实施, 向金融机构推荐优质科技贷款项目。四是常态化开展银科对接会, 分片区、定点、定时在全省范围内组织银行金融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座谈、沙龙交流、路演等形式促成对接, 缓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精心构建五种文化
海港医院紧紧围绕“我们要努力成为烟台市卫生行业的有力竞争者,使更多的群体乐意接受我们的服务”的医院发展总目标,精心构建了五种富有时代特征、行业特点和本院特色的海港医院文化,即学习文化、服务文化、自律文化、管理文化和团队文化。
(一)适应时代需求,构建医院学习文化,建设学习创新型团队
面对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患者对健康需求的日新月异、卫生行业加快发展的迫切形势,海港医院积极建设医院学习文化,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倡导终身学习理念,努力培育具有强大知识竞争力的学习团队。
1.出台“科技创新奖励办法”。制定重奖不封顶的开放政策,鼓励职工科技创新,努力为职工打造“以业成才”的平台。
2.宽进严出。实施全员培训计划,放开“培训口”,把紧“考核关”,对完不成考核或考核不达标的职工予以待岗培训。
3.大胆“走出去”与积极“请进来”。每年选派大量专业技术人员外出参加各类业务学习,同时积极聘请业内专家来院指导、开展工作,将最新的专业成果和最有用的临床经验带给本院医护人员。
4.探索培训形式,转变培训方式。积极推广全院业务讲座,将培训部门的“一家独唱”变为全院科室的“集体合唱”,将业务讲座办成全院专业技术人才的“百家讲坛”,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此外,海港医院为每位医护人员购买了“好医生”上网答题卡,满足医护人员进行网络学习的需要。目前,医护人员参加各类学历教育及在职培训率达80%以上,远程继续医学教育覆盖率达100%。
(二)满足患者的健康需求,构建医院服务文化,提供满意服务
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为了贯彻“以患者满意为目标”的服务理念,海港医院下大力气开展了一系列服务文化建设。
1.再造服务流程,打造便捷化服务。看病“繁、难、差”现象说到底是服务流程设置不合理、手续烦琐导致的。为此,海港医院在帮助医护人员不断增强“一切为了患者”观念的同时,通过设立导医台、开通急诊“绿色通道”、调整服务时间、加强专家诊治力量等方式疏通每一个服务环节。
2.更新服务理念,打造人性化服务。要求医护人员做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诚待人、以信做人”,拉近医患距离。
3.提升服务内涵,打造平价化服务。在工作中坚持因病施治的原则,合理检查和用药,推行医疗收费公示制和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使患者能“看明白病,吃放心药”。
4.优化服务形象,打造规范化服务。把规范窗口服务作为优化服务形象的突破口,把与病人接触密切的门急诊、病房、收款处、检验科、放射科、药房等科室确定为服务窗口,根据着装、仪表、语言、操作和环境制定相应的服务规范标准和考核评估细则,开展文明规范服务。
(三)适应社会需求,构建自律文化,塑造优良行业作风
从加强行风建设入手,海港医院在医护人员中积极开展以自我约束、自我监督、自我管理为主要内容的自律文化建设,培养医德双馨的医护人员。
1.开展“五无”医德医风建设活动。通过出台《烟台海港医院纠风工作实施方案》和《烟台海港医院开展治理商业贿赂自查自纠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强化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纪律,自觉做到廉洁自律。
2.设立投诉台和意见箱。制定《烟台海港医院服务投诉处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了投诉的收集、处理和处罚,进一步规范医护人员的行为。
3.进行满意度调查。包括出院病人满意度调查、门诊病人满意度调查、查体人员满意度调查,有的放矢地解决医护人员在医德医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适应发展需求,构建管理文化,实施现代化管理
1.狠抓质量管理,确保医疗安全。抓好医疗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制定实施《海港医院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核心制度》 《海港医院医疗事故处理办法》,夯实管理基础。
2.实行院领导现场办公、院周会制度。由院领导带领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不定期地深入科室,了解科室工作的进展情况,现场解决科室提出的问题。公布领导邮箱地址,方便医护人员反映情况,提出合理化建议。
3.实施四大战略,增强发展后劲。一是立足本港,稳定周边、发展农村的市场战略,扩大医疗市场;二是实施“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战略,加强专科建设;三是制定“联大挂小”的经营战略,提高核心竞争力;四是坚持专家治院的人才战略,培养专家型人才。
(五)适应员工需求,构建激励文化,构筑命运共同体
海港医院采取滚动屏幕、简报、宣传栏等形式,形成良好的文化背景;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凝聚职工热情;关心职工生活,凝聚职工干劲;职工民主管理使职工的主人翁责任感和集体主义观念得到增强,职工想自己的时候少了,想医院的时候多了,把个人的成就与医院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筑起了牢固的命运共同体。
二、凸显医院文化建设三大成效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医护人员的素质得以显著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也有了大幅度提升,医院文化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营造了和谐统一、勇创一流的员工队伍
近年来,海港医院始终将文化建设贯穿于医院改革发展的各个阶段、关键时期,为医院改革发展的顺利进行奠定了深厚的思想基础。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将不同个性、不同年龄、不同岗位、不同知识层次的医护人员紧密联结在一起,把医院的发展总目标转化为全体员工的个人奋斗目标,形成了同舟共济的集体价值观和认同感。无论发展形势多么严峻,全院职工始终做到了思想高度统一,认识高度一致,行动高度合拍,在工作中始终保持着奋发有为、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热情高亢的工作干劲。尤其是在非典疫情、问题奶粉、甲型H1N1流感防控等事件中,医护人员始终热情高涨、精神振奋、干劲饱满、斗志高昂。这种在医院文化建设中持续灌输、积淀形成的精神力量正是我们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法宝。
(二)塑造了文明规范、诚信为民的对外形象
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医院文化建设,不但全面升华了医护人员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精神,还在社会上塑造了文明规范、诚信为民的对外形象。
从全市第一家“关注‘城市美容师’”的报道(《今晨6点》)到全国首批30家“温暖中国行动”“爱心中国行动”定点医院的揭牌,从“便民大篷车”到“爱心亮眼工程”,从“冬暖行动”到 “交通事故巡回法庭”,在许多卫生公益活动的现场总能找到海港医院的身影。“予人玫瑰,手有余香”。海港医院将品牌建设与公益事业相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医院公益文化品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温暖中国行动”“爱心中国行动”在山东省内首批定点医院、山东省第一支红十字应急救援队依托海港医院建立。不仅如此,在山东省第二十一届省运会、残运会以及亚欧旅游合作发展论坛、国际果蔬博览会等大型展会上,也频频出现了海港医院的身影。海港医院还获得了参与“神州六号”返回舱载人实验和为菲律宾前总统阿罗约提供保健服务的殊荣。
(三)增强了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竞争能力
——大北农科技集团科协2014工作报告
北京大北农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大北农科协”)于2010年9月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批复(京科协发【2010】32号)成立,是北京市科协的基层组织,是企业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企业管理决策层联系企业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大北农集团科技创新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宗旨是为企业发展服务,为提高企业员工科学素质服务,为企业科技工作者服务。同年12月申请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至今共有11位院士进站工作,是市科协首次在农业企业中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也是北京市第一家民营企业设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
目前,大北农科协下设8个二级科协,科技会员1851人,是一个包括97名博士、506名硕士等组成的一个高层次团体,其中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6人,其中入选“千人计划”3人,“海聚工程”人才5名,“高聚工程”人才1人,通过高智资源为集团科技创新服务。大北农科协在中国科协指导下,在北京市科协直接领导下,在大北农集团领导的高度重视下,与公司相关部门和二级科协密切合作,组织全体科协会员,开展相关活动,做好建家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实施技术创新战略管理,科技人才不断突显
围绕大北农集团公司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提高经济效益,根据集团研发特点和需要,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参与大北农集团公司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引进、市场开拓和技术创新,成为集团创建世界级农业科技企业的中坚力量,积极开展国内外专业技术与学术交流,努力搭建企业技术与学术交流平台,不断提高员工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科技业务水平,期间不断涌现出优秀的科协会员,陆续荣获“第二十一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付维来)、“第二十二届北京优秀青年工程师”(张军)、“第十一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北京市,侯艳红)等称号。
二、全面开展创先争优工作,大力开展科技工作者活动 集团科协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之中,每年在二级科协的所有科协会员中开展评选评优评先工作,并组织召开技术创新工作交流会及颁奖会,科协成立两年来,共奖励技术创新优秀团队16个,技术创新先进个人40人,颁发聘书并颁发奖金,共奖励金额47万元,极大的促进了技术创新队伍的积极性和工作干劲。努力向“讲、比”活动积极靠拢,使科协群众组织真正成为大北农的“科技工作者之家”,努力使科协群众组织真正成为大北农的“科技工作者之家”,荣获“先进科技工作者之家”称号;
三、持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工作
集团科协以科普宣传服务广大群众、服务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技能,大北农集团每年出版发行《知识创新农业》报纸,免费向全国农村发放,主要发放对象是广大的农民群体,普及养猪、饲养等各种农业知识,为三农服务,为三农创富,据不完全统计,每月免费下发的材料在几十万之多,影响范围越来越大,影响的群体越来越多,将科普惠农工作做到实处,持续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工作,以科普宣传服务员工、服务社会,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在海淀区的科普工作中表现突出,被评为“2011海淀区科普工作先进集体”。
四、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
在充分学习研究国家四部委《关于在企业深入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的意见》的基础上,集团科协对组织在企业“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制定了大北农科协各种章程、制度和“讲、比”工作管理办法,从评比、奖励机制入手,使“讲、比”工作有章可循。成立了以大北农科协各个研发中心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讲、比”领导小组,列出工作时间表,严格遵照管理办法执行各项工作。在工作开展上讲求工作实效,定期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沟通,并及时调整改进,建立了活动动态报告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了“讲、比”活动在企业工作中的影响力。为了更好地开展“讲、比”活动,激励科技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大北农科协积极搭建科技工作者“讲理想、比贡献”交流平台和组织各种竞赛活动。经过集团科协在“将、比”活动中做出的努力,集团科协评为2013-2014北京市“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活动“先进集体”。
五、积极创造条件,注重人才培养工作
高度重视人才大北农科协还积极组织全体科技工作者参与和申请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将职称审定工作纳入到科协工作中来,让更多人的提升专业技术技能,提升职称资格,据统计,经评审通过的并获得高级职称的有3名,中级职称的18名。
集团科协自建立以来公司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630项,其中发明专利388件,其中319项已获得授权,包括128项发明专利、90项实用新型专利、101项外观设计专利。
六、扎实开展大北农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
集团科协院士专家工作站共引进院士11位,在北京市众多院士站之中脱颖而出,充分利用高智力优势、加快人才素质培养。利用进站院士的高智力资源,我分站博士后将优先推荐进站院士作为其学术导师,和企业导师一块联合培养,在开展科研项目和课题立项上提供高端智力支持,为其把握正确的研发方向和研究重点,在研究过程中能够少走很多弯路。
优化创新资源、协同发展。院士及其团队在开展各项研究课题,我分站博士后也能够积极参与进去,既能够实现成果的合作开发,有能够协助企业培育科研骨干力量。院士站成立至今,集团、分站博士后与在站院士专家团队成果产业化合作带来了良好运营成效。集团动物医学研究中心在进站院士陈焕春、夏咸柱、刘秀梵、张改平的指导下,经过自主研发于2011年5月份顺利获得了猪圆环病毒2型灭活疫苗国家新兽药证书,直接创造社会经济效益上亿元;集团饲用微生物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范云六院士团队多次商谈植酸酶玉米的产业化方案,实现在绿色环保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现已初步达成合作意向;集团植保产业与中国农科院植保所郭予元院士团队成员邱德文研究员合作,共同启动“新型生物农药—灰葡萄孢植物免疫蛋白”研究课题,开展合作研发与推广全方位战略合作。
院士站工作的推进和建设,极大的提高了集团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博士后分站已成为培养企业高端科技人才的摇篮以及集团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平台,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双站”双剑合璧,协同发展,在高智力支撑的企业发展战略下,在以博士后一大批骨干科研队伍的辛勤专研下,集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加快,我们将继续紧密结合集团发展实际,以创新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进站院士及其专家团队和博士后科研项目对接的长效机制,完善人才协同培养的合作计划。经过多年的努力和经营,于201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院士专家工作站”,并在全国“讲、比”活动中作为44个院士专家工作站之一被评为“创新团队”。
一、“四定”立规范
第一输油处以精干高效的生产运行机制为出发点, 坚持在优化组织机构、岗位设置、盘活人力资源上下功夫, 积极稳步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定岗位编制。按照“合理、高效、适用”的原则, 设置机关部门和基层站队的组织机构, 实行扁平化管理, 压缩了中间环节, 使生产调度指令能够迅速落实到基层场站, 保证了生产安全平稳运行。
定岗位职责。遵循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将职责分解到每一个工作岗位上, 使员工明白自己的工作职责、工作程序、工作标准, 减少了工作中的交叉扯皮, 提高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定人员配置。依据基层单位的生产规模、生产运行模式, 合理下达岗位定员, 满足了基层员工参加学习培训、享受年休、疗养假等, 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运行。
定工作规范。以岗位职责、作业规程和上岗标准为内容, 编写了《管理制度汇编》、《HSE作业指导书》《岗位操作流程》等管理制度。全面推行“标准化建设、标准化作业”, 达到“让员工知道干什么、怎么干、按什么标准干”的目的。
二、“培训”强素质
第一输油处在培训中坚持采取理论培训和实际操作相结合、典型案例和岗位练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 强化“五突出、四注重”, 全面提高员工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
“五突出”即:一是突出员工培训计划。全面实施两级考核体系, 即处培训部门组织半年度、年度的培训考核, 基层单位负责“一日一题、一周一课、一月一考”的日常考核, 保证员工培训工作长效机制的落实。二是突出岗位技能和应急处理能力的培训。通过组织员工编写《岗位操作规程》《事故预案手册》, 参与理论学习、岗位练兵、各种事故预案演练等活动, 落实“规定动作, 杜绝自选动作。”三是突出实景教学培训。充分利用场站的备用流程, 进行倒换流程、拆装离心泵、更换配件等训练, 提高岗位员工的实际动手能力。四是突出差异化培训。结合员工操作能力的不均衡性, 在基层场站开展了“缺什么、补什么”的自选培训, 达到拾遗补缺目的。五是突出岗位安全文化培训。通过开展学习型、安全型、清洁型、节约型、和谐型的“五型”班组创建活动, 推进了场站安全文化建设。
“四注重”即:一是注重岗位练兵的实效性。在练兵的内容上, 注重实效, 突出薄弱环节, 坚持“干什么、练什么, ”采取专业部门组织与基层场站自主演练相结合的方式, 有效的促进了场站的安全生产。二是注重岗位练兵的灵活性。结合季节生产特点, 创新活动载体, 开展冬季岗位练兵、夏季岗位技能考核、秋季岗位技术比武等活动, 使岗位练兵活动贴近生产, 贴近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三是注重岗位练兵的考核兑现。以场站员工的考核成绩, 作为奖罚依据, 对成绩优秀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对不合格的单位进行处罚, 有效激发了员工的创优意识。四是注重岗位练兵效果评估。通过建立和完善培训评估体系, 依据培训制度和量化考核细则, 结合半年度、年度检查评比, 对基层场站的培训效果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与业绩奖金挂钩等, 保证了培训效果的落实。
三、“激励”增内力
第一输油处在绩效管理上, 着力加强对中层管理人员、一般管理人员及岗位操作人员的“四项管理”, 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规范的绩效考评体系。
“四项管理”即:一是考核注重业绩合同。制定下发了《基础工作量化考核办法及量化考核细则》, 明确规定了考核内容、赋分、结果、奖励及处罚, 为制度化、规范化管理奠定了基础。二是考核注重日常管理。制定下发了《一般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月度绩效考评办法》。重点考评员工的工作业绩、工作能力及工作态度, 为员工的等级评定, 奖金发放、学习培训提供依据, 三是中层管理人员考核注重综合能力。制定下发了《中层管理人员考评办法》。对中层管理人员的考核结果直接影响到中层管理人员的续聘、奖惩、晋升、退出, 对增强干部的责任意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四是奖金发放注重绩效挂钩。制定下发了《奖金与业绩挂钩管理办法》。奖金与业绩指标挂钩, 与“三基”工作挂钩, 有奖有罚, 有效调动了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
四、“和谐”促发展
第一输油处处以关爱员工、培养员工、依靠员工, 促进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为目标, 采取五项措施扎实推进员工与企业和谐发展。
一是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管理。不断完善员工权益保障机制, 建立健康体检、疾病防控、食品卫生管理等系列保障制度, 改善基层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支持工会开展送温暖帮扶活动, 解决员工的实际困难和问题, 使员工充分享受企业发展的成果。二是不断拓宽活动载体。把促进企业发展作为中心任务, 广泛开展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活动, 鼓励员工立足岗位, 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钻研新技术, 为企业发展建功立业。三是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全面落实优秀员工外出学习、考察、疗养等各项奖励措施, 激励员工爱岗敬业、奉献企业。四是为员工搭建发展平台。通过参加学历教育、技能培训、技术比武、授予荣誉称号等, 为员工搭建展示自我, 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五是推进民主管理。全面落实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让员工参与管理, 形成充分反映员工意愿, 广泛集中员工才智, 和谐发展的科学化民主管理机制, 不断促进企业和谐发展。
摘要:通过阐述人力资源管理在追求“安全、科技、效益, 营造学习、进步、成就”中对企业发展所起的作用, 表明一个良好的运行机制、工作环境是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
产品领域覆盖船用齿轮箱及可调螺旋桨、工程机械变速箱及驱动轿、汽车变速器、工业齿轮箱、风电增速箱、农业机械变速箱、粉末冶金制品、大型精密齿轮等十大类千余个品种,产品技术和品质居国内领先水平。
杭齿集团公司科协创建于1984年,现有科协会员792人,十次被评为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公司科协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优秀“科技工作者之家”和“全国企业科协先进集体”。
健全组织机构 完善制度建设
公司管理层极为重视“讲、比”竞赛活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大力支持,成立了以公司总经理、科协主席为组长的“讲、比”活动领导小组;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主任委员的“讲、比”项目评审委员会;公司科协负责“讲、比”活动的组织与协调,科协秘书处负责“讲、比”活动日常管理。公司每年都安排百万以上的奖励资金,对优秀“讲、比”项目与科技工作者进行奖励,为“讲、比”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公司规范“讲、比”活动的各项制度,颁发了《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成果和双革四新成果奖励暂行规定》、《杭州前进齿轮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讲、比”竞赛活动重点项目立项、审批办法》等,做到了“讲、比”活动有立项、有鉴定、有评审、有奖励。除对优秀“讲、比”项目、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给予精神奖励、物质奖励外,还将“讲、比”成果作为科技工作者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了广大科技人员参赛的热情与主动性。
创新“讲、比”理念 培育创新文化
公司管理层始终坚持理想比指标更重要、团队比个人更重要的创新理念,并将它结合到“讲、比”活动中来。把创新“讲、比”理念,培育“讲、比”文化,作为促进“讲、比”活动开展,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内容。
为弘扬团队的协作精神,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在“讲、比”活动中,增设“优秀团队奖”,目的在于改变科技人员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状况,为促进科技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特别是不同专业的科技人员之间的相互交流建立平台,形成了团结协作的创新氛围,加速了科技人才的成长。
为推动重大创新项目和原始创新项目的开展,建立了“讲、比”重点项目的激励机制。生产一代、储备一代、设计一代、规划一代是企业技术进步和发展所必须的,集团根据产品开发和技术攻关的规划,对有关企业发展、技术进步、核心竞争能力提升的项目,实行重点项目预先资助制度,以确保这些项目能较好、较快地完成。
先进的理念培育先进的创新文化,优秀的企业创新文化必定能通过全体员工的创造活动产生强大的创新能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
拓展“讲、比”范围 关注活动细节
“讲、比”原来只有新产品开发被设定为评比范畴,这一门槛的设置,造成了科技人员参与面小的情况,致使该项活动的群众性特点不能有效体现,为此,公司科协把“讲、比”活动的评比范围扩大到科技成果、双革四新及科技论文这一范畴。这一举措拓宽了科技人员的参与范围,既发挥了科协组织的作用,又充分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的参与热情。
“年初立项、全程督促、总结评比”是关系到“讲、比”活动成败缺一不可的三个环节。这几年,随着“讲、比”项目的不断增多,技术能力的不断提高,经济效益也不断攀升。市级优秀项目达到8项,产生经济效益为1.3亿元。事实证明在企业开展“讲、比”活动,切实为科技人员提供了展示才华、贡献才智的舞台,广泛地调动了生产、管理、技术等各方面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企业技术进步和科技创新贡献了力量。
培育人才队伍 提升创新能力
在“讲、比”活动中,激励和号召全体中青年科技人员,立足本专业岗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自己的创新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讲、比”活动中去。先后分五批聘任了50名和6名“中青年技术带头人”和“中青年管理带头人”。每人每年享受8000元的聘任津贴,与公司的学术带头人、职业技能带头人形成一个体系。此项工作由公司科协负责实施,在中青年科技、管理人员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目前已有6位带头人走上了中层领导岗位,20位带头人成为杭齿集团国家级技术中心的各研究所负责人,已成为公司今后发展的中坚力量,夯实了“讲、比”活动的基础。
按照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组建了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与浙江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中南大学等全国一流高等院校合作,共同培养博士后高层次人才,开展高水平的技术创新工作,为公司的人才培养与“讲、比”活动的提升提供了更有效的载体。
围绕企业建设 实现“讲、比”价值
充分利用“讲、比”活动这一平台,在开展活动中,始终围绕企业建设为中心,以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进行,把研究开发、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促进了企业产品改进和质量的提高,有力促进了企业创新体系再建设,大力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充分体现出“讲、比”活动的价值和魅力。
2010~2011年,“讲、比”活动立项448项,参加人员达3659人次,经济效益达2.1亿元,其中多项“讲、比”成果被评为市级技术创新项目。杭齿集团公司两年来科技研发硕果累累,共开发170多种新产品,累计拥有各类实用、发明专利128件,其中有效专利115件,发明专利9件;主持起草、修订的国家和行业标准22项。活动中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有的已成为企业科技进步的带头人。
实践证明,“讲、比”活动已成为杭齿集团技术创新的重要载体,成为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的有效形式。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企业拥有的技术实力,杭齿集团的“讲、比”活动成功地为科技人员搭建了锻炼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将在不断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责编/杨芳
2009年2月25日, 中国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齐, 其实施时间从2009年至2011年。这十大产业振兴规划锁定钢铁、汽车、船舶、石化、纺织、轻工、有色金属、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和运输物流等行业。
2009年4月29日和4月30日, 中共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王君主持召开山西省人民政府第36次、第37次常务会议, 审议并原则通过山西装备制造、煤化工、新型材料、食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及审议并通过的《焦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4月8日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山西电力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4月15日山西省人民政府第3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的《山西省煤炭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和《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全部出台, 至此, 山西省谋划的八大行业三年发展规划顺利出炉。
1.1 产业振兴规划中的镁及镁合金产业
在国家的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 收储和推动跨行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等已成为主要措施。虽然规划中未明确提及镁产业, 但作为有色家族中的成员, 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问题 (如价格暴跌、被迫停产、限产) ;低水平的投资建设, 导致产能过剩等, 金属镁产业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规划中提出的推进有色金属产业调整和振兴, 要以控制总量、淘汰落后、技术改造、企业重组为重点,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建议, 对金属镁产业同样具有共性的指导意义。
山西省制订的八大规划中, 《新型材料产业振兴规划》在《山西省材料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镁及镁合金材料未写入其中) , 将镁及镁合金材料以主要行业第二的位置列入了《新型材料产业振兴规划》中。新材料振兴规划比照国家有色规划, 强调了淘汰落后、企业重组和产业链延伸。
《山西省冶金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中把金属镁产业放在了重要的位置, 有人评论是“左铝右镁”。《规划》提出, 山西省将通过缩减电解铝和金属镁企业整合有色业, 并在适当的时候以联合重组的方式组建铝业、镁业集团。《规划》拟在太原、运城、大同建设3个镁及镁合金深加工生产基地, 初步圈定的带头重组企业分别是太原的同翔镁业和运城的闻喜银光镁业。《规划》中还提及, 计划到2011年, 将山西省的金属镁企业由目前的70余家减少到30家左右。到2015年, 金属镁企业控制在10家以内。
1.2《规划》为金属镁产业带来的机遇
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 有色金属产业将要进行一次大调整, 国家会力促其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现阶段, 有色金属产业在我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中的重要作用没有改变, 作为现代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关键支撑材料的地位没有改变, 产业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因此, 通过制订和实施《规划》, 采取综合措施, 稳定国内市场, 充分利用国际金融危机客观上形成的“倒逼”机制,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增强科技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支撑能力;体制创新推动企业兼并重组, 提高产业集中度;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力争在下一轮经济周期赢得主动权, 这对促进有色金属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样, 《规划》中的基本原则和规划目标也为金属镁产业转“危”为“机”提供了标本兼治的良方。
总之, 《规划》对金属镁产业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科学发展, 为太原市以“一个中心, 两个阶段, 三个结合, 四个集群”, 倾力打造世界镁都的发展战略目标, 带来难得的机遇。
2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科技投入, 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 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充分发挥政府在投入中的引导作用, 通过财政直接投入、税收优惠等多种财政投入方式, 增强政府投入调动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支持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解决的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 并引导企业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
2.1 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类型
引导和激发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改造的投入, 是政府支持科技进步的一种姿态和导向。公共财政的科技投入方式主要有3种类型:一是设立专项计划的方式;二是成立专门基金的方式;三是通过国有经济部门的方式, 主要包括为国有金融机构或国有控股公司提供投资或信贷, 支持企业技术创新。
2.2 政府引导基金的任务
在国家科技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和支持各级政府设立政府引导基金, 是有着明确的政策目的和任务的。发展科技不是目的, 而是要让科技创造财富, 保护环境, 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格局, 在我国的技术创新过程中, 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 大量科技成果不能进入产业化或者在产业化过程中因资金匮乏而夭折。因此, 设立政府引导基金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资本、国际资本共同设立VC基金, 为大量创新创业者提供急需的权益资本和管理辅导。
政府引导基金的任务, 主要是引导和放大2个任务。“引导”是指政府不以营利为目的, 以舍弃部分或全部商业利益的方式, 吸引专业化投资机构及其管理团队共同设立VC基金, 全部或部分投资于政府希望投资的领域和阶段。“放大”是指通过“增益”投资方式, 使政府资金产生放大倍数、支持更多投资项目的效果。
2.3 政府引导基金的运作模式
遵循“逐后跟进”的原则, 通过跟踪专项计划的实施, 将有技术研发能力和有投资潜力的项目或科技型企业遴选为“辅导企业或项目”, 引导基金对其给予资助。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公共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模式进行运作。
3 科技服务业对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和惠民生的作用
分析方法向社会提供智力服务的新兴产业, 是第三产业的一个分支, 是所有第一、第二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实现快速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科技结合发展中最新、最快、最活跃的领域之一。科技服务业范围非常广, 主要包括理论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咨询、科技培训、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知识产权管理、文化创意、市场推广及相关配套服务等, 涵盖产、学、研、商、中介等环节。
1) 面对国家宏观政策重大调整和国内外资源配置、市场份额重新洗牌的机遇, 国外产业向国内、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速转移的机遇, 倒逼企业推进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的机遇, 要将这些重大机遇转化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的发展动力。
2) 准确定位, 发挥中介机构的纽带作用。向上与政府和金融机构保持密切联系, 向下采集、跟踪科技项目和成果, 左手拉着大专院校, 右手牵着企业, 再加上沟通产业链上下的关联度。只有这样才能在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的实际行动中, 彰显科技服务业的重要作用。
3) 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要充分利用科技服务业的优势, 从机制与体制创新入手, 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意识, 提升科技创新水平, 推动企业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改造落后的生产装备和生产工艺, 达到降成本、创效益、保增长的目的。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国家做出的重大部署,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选择,也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组成部分,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和最具经济发展潜力的实体。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繁荣发展是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对推进自主创新,推动区域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支持的指导意见》《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实施方案》等多个金融政策文件,江苏是16个试点地区之一。苏州市吴江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在建设创新型城市进程中,充分调动科技资源和金融资源,积极探索促进科技与金融的融合对接,建立初步有效的科技金融体系,对缓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增强吴江区自主创新能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1 苏州市吴江区科技金融发展现状
1.1 科技金融体系初步建立
1.1.1 出台科技金融政策
2011年初,根据苏州市人民政府专题会议纪要([2010]146号)的要求,吴江财政出资500万元加入苏州市科技支行风险池基金,主要用于对科技支行等机构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相关信贷融资服务提供风险补偿、补贴和奖励。2011年底,吴江区科技局会同吴江区金融办、吴江区财政局、人民银行吴江支行,制订了《吴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吴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吴江财政拿出1 000万元成立风险基金,用于放贷银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相关信贷融资服务提供风险补偿、补贴。包括:放贷银行发放专项科技贷款所产生的损失补偿和按同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实际发生利息的优惠补助;保险公司提供贷款保证保险等信用保险发生的损失补偿。目前有交通银行吴江支行、建设银行吴江支行、苏州银行等金融机构与吴江区科技局、吴江区财政局、人民银行吴江支行签订了“吴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合作协议”,共同搭建支持中小科技型企业的融资服务平台。吴江区科技局、吴江区财政局为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运作单位,并建立融资平台,筛选出具有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高诚信度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家推荐给合作银行。合作银行对所推荐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建立绿色金融服务通道,对符合银行授信要求的企业给予授信支持。如出现风险,则约定按照风险补偿专项资金、担保公司、合作银行4∶4∶2的比例共同承担。市政府同时对获得科技贷款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对发放科技贷款的银行以不超过基准利率20%的额度进行补息。
1.1.2 建立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与科技金融政策出台同步,开发建立了“吴江区科技型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企业到平台进行科技型中小企业认证,通过认证后可以享受科技金融政策。对认证通过的企业第一时间推荐给合作银行,经过银企对接和专家评审。
1.1.3 加强与科技银行对接
交通银行苏州科技支行主要服务于苏州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是目前苏州地区唯一一家专营的科技银行,得到了政府和总行的资源倾斜和政策弹性支持。科技支行采取“银行+政府+担保+保险+创投”的合作方式,在授信客户的准入门槛、担保方式、贷款利率方面较传统银行均有突破。在吴江区开展科技金融工作中,交通银行吴江分行积极开展相关工作。
1.2 科技金融服务对象明确
中小企业作为支撑宏观经济良性运行的一个重要领域,在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小企业有很强的创新能力,美国有70%以上的发明和创新是在小企业实现的[1]。吴江区民营经济比较发达,民营企业有近4万家,中小企业占大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已愈发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瓶颈。因此,根据2013年2月25日苏州市科学技术局印发《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确认实施细则(试行)》,以及2013年4月1日下达的《关于组织开展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确认工作的通知》,吴江区对《吴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吴江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贴息资金使用管理办法》作相应修改,明确项目承担单位应符合《苏州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资格确认实施细则(试行)》中有关规定并已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到2015年,吴江区已有203家企业被认定为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吴江区科技局积极发动已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享受苏州科技金融政策,到2015年底,累计有7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获得苏州科贷通57 800万元。
1.3 积极发挥创投资金作用
积极引导和鼓励创投机构对苏州市吴江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进行创业投资,发挥创投资金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中的杠杆作用。2014年,吴江区出台《关于加快创业投资发展的实施意见》,通过建立科学机制,发展创投企业,规范机构设立,防范和控制风险。此外,还设立总规模2亿元的吴江区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主要用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流向创投企业,重点投向符合吴江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高科技创新型重点发展产业领域。同时,积极引导投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投机构享受苏州科技金融政策。
2 科技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
2.1 科技金融体系尚不完善
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是由于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多靠银行贷款,而科技企业多是无形资产,缺乏有形资产做抵押或担保。目前,吴江区出台的政策对获得科技金融贷款的项目给予了贴息支持和风险补偿,对引导银行贷款发挥了积极作用,引导银行增加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但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在目前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中,除了银行和政府外,缺少保险和担保方面的政策,也没有建立知识产权质押的机制和渠道。以上因素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即使有目前的贴息和风险补偿等科技金融政策支持,在获得银行贷款时仍然存在相当大的障碍。事实上相对于贴息支持,处于初创期或成长期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更多地面临资金瓶颈问题,企业更需要的是在轻资产的情况下如何在政府相关金融政策的支持下更快捷地从银行获得贷款,从而保证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营。
2.2 科技型中小企业自身能力不足
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结构单一,人员不多、原始资本不足和信用等级不高等诸多不足。部分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意识不强,存在短期行为倾向。科技型中小企业与科技金融机构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在展示高技术、高创新性和高回报性方面能力不足。在市场机制条件下,导致融资机构对企业发展信心不足,对贷款风险难以把握,担心增加投资风险,加大了融资难度。
2.3 创业投资规模增速放缓
根据区发改委分析,目前吴江区创业投资项目增长势头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趋势。创投项目、创业投资额增长势头出现下滑趋势。究其原因,一是宏观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放缓,影响到创业投资产业整体活跃度。二是创新型、成长型中小企业业绩不佳,优质创投项目绝对数量较少。三是以IPO上市为主的退出渠道受阻,“新三板”退出机制尚不完善,创业投资退出周期进一步延长。
2.4 科技金融政策受惠面偏小
吴江区从2011年开始制定、出台科技金融政策,其时间尚短。新的政策需要政府的不断完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宣传。在此过程中,金融机构和中小企业也需要不断地深入了解、准确把握科技金融政策的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因此,认定的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不多、占比不高,在已经认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中,获取科技贷款的企业数也不多,科技金融政策的受惠面不大。
3 科技金融发展的对策举措
3.1 全方位对接苏州,完善区级科技金融体系
目前,苏州市级的所有科技政策包括科技金融政策均覆盖吴江区企业。苏州市级的科技金融体系完备,可操作性强,实践经验丰富,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走在全国前列。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对接和融入苏州市级的科技金融体系是吴江区科技金融工作的重要任务。根据《苏州市科技信贷市、区联动(科贷通)业务合作协议》,吴江区设立的科技金融专项资金,纳入“苏州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池”,苏州市科技局以1∶1配套,实现资源共享。要继续加强对苏州科技金融政策的研究,全面了解和准确掌握政策精神,制定与苏州政策相衔接、错位发展、拾遗补阙的吴江区级科技金融政策体系。支持和鼓励创投、担保、小贷公司等加入科技金融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国家级科创园成立有二级政府、科创园管理机构和金融机构共同出资的专项资金,从事对园内科技企业的微小贷业务。支持和鼓励交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吴江分行与有关创投公司探索新的科技贷款合作模式。
3.2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形成多元化服务框架
3.2.1 积极支持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
银行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规模分层,划分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和微型企业,再根据中小企业的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建立一个多层次、多阶段的科技金融产品系列[2]。
3.2.2 积极推动科技保险业务发展
保险业是现代金融体系、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和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产业与保险服务结合是用金融手段推动科技创新的一种服务新模式。引导和支持吴江区保险公司研究开发科技保险产品、创新科技保险业务,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等功能,为吴江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新产品研发、试生产等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保险。有效消除科技型中小企业出资人和科技研发人员对风险的顾虑,尽量规避科技创新活动中由于不确定的因素造成的损失,对吴江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2.3 积极推进科技担保业务发展
引导和支持融资性担保公司着力研究开发科技担保产品,创新科技担保业务。2015年国务院颁发的《关于促进融资担保行业加快发展的意见》中强调政府在促进融资担保体系中应该发挥主导支持引导作用。因此,吴江区政府可以用政府资金为引导,吸引社会资金参与,设立科技担保公司,也可以鼓励和吸引大型担保公司设立科技担保事业部。例如,对已经获得优质知识产权、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担保融资。
3.2.4 积极引导创业投资发展
充分发挥吴江区省级创业投资产业园的集聚效应,鼓励、支持创业投资机构入驻省级创业投资产业园并投资吴江本地“新三板”后备企业等项目。积极利用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投资保障和风险补助等方式,加大对新兴产业项目的投入,吸引社会资金创业或参股创业投资企业。探索建立适合创业投资特点的资本筹集、投资决策、考核评价、转让退出和激励约束等制度,引导创业投资基金特别是国有创业投资基金加大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入力度。
3.3 提高企业能力建设,建立良性科技金融环境
科技金融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中发挥作用,离不开科技型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的融资条件。首先,企业要提升创新意识,努力提高科技研发能力,提高获取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能力,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要解决融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展示企业核心技术、发展前景和潜在的经济效益,以获得融资机构的认可。最后,要增强企业的诚信意识,提升企业信用等级。科技与金融有机融合,克服高风险,获取高收益,使科技型中小企业与融资机构建立起良性的科技金融环境。
4 加强政府宣传引导,扩大科技金融政策受惠面
吴江区的科技金融模式是政府投资合作型,政府要加强科技金融政策的宣传和引导。一是引导企业创造条件,积极申报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二是根据不同对象,灵活采用银企对接会、政策解读会等不同形式,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深入了解、准确把握政策精神,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落实。不断扩大科技金融政策受惠面,加快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整体创新发展能力。
5 结语
随着吴江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的逐步完善,科技金融市场的逐渐成熟,科技金融将成为吴江区新的现代化服务模式,助推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发展,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成为未来的高新技术大企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摘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金融资本的支持。文章研究通过政府建立完善的科技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支持融资机构创新科技金融产品,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建立政府、科技型中小企业和融资机构三方合作的多元化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推县区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科技金融,创新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杨靖.从科技金融看经济转型[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4.
【固始局科技创新助推企业发展】推荐阅读:
龙泉市科技局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产业发展09-12
经信局年度科技体制改革工作总结09-07
县科技和工业信息化局局长述职报告09-27
科技创新经济发展12-11
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07-09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发展12-04
创新与科技发展教案09-28
新闻科技发展06-08
科技发展现状11-21
中国科技的发展作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