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2022-04-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从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四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打破当前民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构建、轻考核”的思维束缚,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1: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由于区位及资源劣势,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办学实力和人才培养质量同发达地区高校和名牌高校的差距不断扩大,这种差距尤为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立足民族地方高校实际,借鉴创业教育新理念,从必要性、可行性、基本原则、基本框架及主要措施等方面探索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必然要求加大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力度,而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其本质就是一种实践教育方式,二者间这一天然结合点推动了近年来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本文侧重从民族地方高校视角探讨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问题。

一、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迅速转变,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办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挑战:其一,火热的招生与严峻的就业相冲突。工商管理专业作为具有“普适性”的专业,国内几乎所有财经类高校都开设了此专业,近年来的招生也较为热门。与此同时,根据麦可思对2008~2011届连续四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分析,我国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失业人数连续四年居高,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这一问题更为严重;其二,与名牌高校和发达地区高校的差距进一步增大。客观来看,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多少,比如我国首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的举办是在1999年,而在2000年吉首大学就举办了第一届校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当然,光有创业教育理念还不够,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受限于自身的区位及资源等方面劣势,在创业教育的普及化、规范化、常态化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高校。可以说,在当前高等教育普及化及高校竞争白热化的大背景下,立足实际、突出特色、积极构建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已已经成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迎挑战、促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可行性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方面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也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契机:其一,观念转变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民族地方高校创业教育理念的树立并不比其他高校晚,例如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很早就建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基本要求、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新方案;其二,政府扶持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2001年,为加快培养西部发展急需的高等人才,中国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校对口支援计划实施10年来,受援高校和支援高校的数量分别达到67所和94所;支援高校共选派1440余名教师到受援高校支教,369名干部到受援高校挂职任职;受援高校共选派5000多名教师到支援高校进修学习;受援高校科研经费由50835万元增长到126770万元,增长了2.5倍;支援与受援高校教师联合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共300多项。可以说,对口支援计划给民族地方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其三,社会关注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当前,创业型经济在我国西部民族地区逐渐兴起,亟需大量具有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的优秀人才,这为西部民族地方高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营造了千载难逢的外部环境。

三、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1.特色性原则。民族地方高校不同于一般高校,更应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将特色办学作为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源动力,把特色性原则作为学校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原则。

2.实用性原则。体系构建应始终坚持实用性原则,要充分体现专业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为核心,不断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3.系统性原则。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相互联系与作用的众多要素,需要从全局出发、从整体把握,不能把某一部分、某一指标作为体系构建的决策依据,而应从思想观念、教师素质、硬件设施、学生及社会评价等方面综合考量,既要有清晰明确的总体思路,也要有相关软硬件设施的持续完善,还要有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体系构建的总体化、综合化和持续化。

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

如图1所示,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主要由以下三个模块构成:

其一,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对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来说,基础理论教学应以管理学为核心,融合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人文社科课程,同时结合学校的层次和定位,发挥学校专业特色和优势,打破课程体系壁垒,拓宽专业口径,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从公共必修课、学科基础课及学科专业课等方面建立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基础理论教学的特色模式。

其二,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体系构建的关键在于广大学生主体自身创业意识的增强以及创业素质的提高。为此,需要从三方面设计这一模块的教学内容:一是创业理论与创业型经济的介绍。创业型经济是一种建立在创新经营与新创事业基础上的经济形态,其本质是中小企业经济。民族地方高校大都地处落后或贫困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立足区域特征及民族地方高校实际,积极宣传介绍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相关知识,能够一定程度上激发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兴趣;二是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当代经济社会对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无论其将来从事何种工作亦或自主创业,良好的综合素质都是其成功的重要保障。民族地方高校应从各自实际出发积极建立和创新工商管理专业职业经理人综合素质养成计划,不断提升本专业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素质能力;三是开设专门的创业管理课程。创业是一个充满艰辛的过程,对于缺乏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更是如此。开设创业管理课程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了解创业基本步骤与关键环节,做好创业思想准备,增强创业自信心。

其三,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任何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校内实践教学层面,主要通过选用具有代表性和区域特色的案例,运用专业理论对这些案例进行细致分析与讨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锻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可大力实施模拟教学法,即根据教学内容,设定特定的管理情境,由学生扮演情境中的各种角色,从而达到调动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应变和实操能力的目的;二是校外实践教学层面,首先要积极“请进来”,即经常邀请校外各行业各领域的职业经理人来校讲座,建立职业经理人讲座长效机制,使学生能够从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对所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对现实问题有更全面的认识、对自身发展有更清晰的定位;与此同时还应积极“走出去”,即始终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专业建设方针,巩固和完善原有实习基地的同时,持续拓展校地、校企及校际间合作,努力发展新的实践教学基地和实习基地,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提供更广的实习内容。

上述三个教学模块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在实际操作中相互融合、互为补充,都是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以及体系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

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主要措施

1.转变思想观念,明确专业建设目标与特色。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专业,其人才培养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作为落后者与追赶者,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调整并明确自身的办学目标与特色,用实际行动体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具体而言:一是要改变以单纯的专业理论知识多少为判断标准的传统人才观念,转而树立从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现代人才观念,系统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二是要找准自身定位,紧密结合区域实际,深入探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趋势,着力打造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区域特色性,逐步建立人才培养的非对称优势。

2.完善软硬件环境,创造良好实践教学条件与氛围。软硬件环境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是以专业任课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为核心的师资软环境,强调的是“人”;二是以专业实验室为核心的教学硬环境,强调的是“物”。无论“人”还是“物”,对于实践教学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实践教学的不断发展。当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人”和“物”的基础与实力参差不齐、有高有低,但整体偏弱。未来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者充实教师队伍,不断强化对现有教师实践教学理念和能力的培养与培训,逐步建立一支既懂理论、又能实践的工商管理专业师资队伍;另一方面,民族地方高校还应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策与资源的扶持,大力加强工商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不断更新与完善实验教学所需的各种软件和硬件设施,逐步建立一个功能齐全、寓教于乐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实验室。

3.强化校地、校企合作,激发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体系能否有效实施,关键之一在于学生创业意识与热情的激发。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除了需要专业教师积极宣讲创业理论及创业型经济等相关知识外,还需从以下两方面完善激发机制:一是积极开展校地合作。民族地方高校多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聚集效应弱是制约这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通过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对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政策与资金支持,并在校内定期宣传这些优惠政策与支持,一方面可以有效促进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和创业热情的提高,另一方面也能吸引更多更优秀大学毕业生选择当地创业,从而一定程度上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二是大力加强校企合作。民族地方高校一方面要积极寻求与国际国内知名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使学生有机会切身感受知名企业的魅力与成长历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加大建立与当地中小企业乃至个体企业的长效稳态合作机制,让学生对现实企业的创立、运行和发展过程有较为系统全面的认识。

4.“学、研、用”结合,构筑学生个性化发展平台。体系构建和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学”方面,要逐步打破传统的单一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倡导学生个性化、多元化、多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着重视基础课程、加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的原则,让学生在完成基础和主干课程的前提下,有机会依据自身兴趣来选修其他课程;“研”方面,积极鼓励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阶段参与相关教师的纵(横)向课题研究,提高学生做毕业论文设计兴趣与质量的同时,培养其科研创新精神与能力;“用”方面,定期举办“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营销新星”大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各种施展其才华的舞台。

5.持续跟踪评价,推动体系调整与完善。持续的调整与完善是体系适用性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体系评测系统:一是体系实施主体对体系本身的评价。其中既包含民族地方高校教学主管部门对体系的考核与评价,也包括各任课教师对体系的评价;二是体系适用对象即各年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体系的评价。学生是体系的主要受益者,他们的评价往往更具客观与公正性,理当将他们的评价给予相对较高的权重;三是体系的校外合作方的评价。校外合作方虽没有直接参与体系的构建,也不是体系实施的主要主体,但整个体系从构建到实施都离不开他们的协助与支持,对于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应予以重视;四是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的评价。体系实施效果如何,毕业生所在工作单位最具发言权,因此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与走访,从而掌握体系实施效果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文献:

[1] 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91-94.

[2] 杨之雷,等.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

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

(12):73-74.

[3] 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16-117.

[4] 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

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6):37-39.

[5] 邱州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147-148.

[6] 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102-

105.

[7] 丁永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

系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78-80.

[8] 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3):21-22.

[9] 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

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1):68-71.

作者:袁明达 许荣祥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2:

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研究

摘 要:从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校外相关企事业单位四个角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了探讨,目的在于打破当前民族地方高校普遍存在的“重构建、轻考核”的思维束缚,促进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完善。

关键词: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

研究表明,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与其他高校的差距在增大,这一差距尤为体现在实践教学环节。民族地方高校虽已意识到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目前来看,一方面,由于许多民族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忽视自身区位及定位实际,只是简单借鉴、模仿甚至照搬其他高校的成功模式,结果导致所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缺乏适用性和区域特色;另一方面,由于缺少系统科学的评价体系,民族地方高校往往对自身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难以形成全面深刻的认识,使得该体系长期在低效用水平上徘徊。可以说,“重构建、轻考核”的思想严重制约了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发展,民族地方高校亟须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系统,以此来不断推动实践教学体系的调整完善,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特色与适用性。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民族地方高校大都位于我国中西部地区,这些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以大企业为核心的管理型经济欠发达,而以中小企业为核心的创业型经济异常活跃。因此,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着力构建突出强调“创业”二字的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以下简称“体系”)。简单来说,该体系就是一种立足民族地方实际、借鉴创业教育新理念,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创业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核心,包含基础理论教学、创业意识与素质培养、校内外实践教学等方面内容,能够较好适应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由于体系主要涉及学生、教师、教学主管部门及企事业单位四个利益相关方,因此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也将从这四方面展开。

(一)学生评价

学生是体系施用的对象,对体系的效果具有最直接的感受,也最有可能作出客观的评价,因此,对学生所提供的评价信息应予以充分重视。具体而言,应注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查了解学生对体系的评价。

1.基础理论教学。基础理论教学是体系实施的第一步,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后续推进体系有效展开的重要前提,因此有必要收集掌握学生对体系中基础理论教学方面的意见和评价信息。

2.创业理论教学。创业理论教学是体系的重要特

色,该教学模块是否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创业意识与热情,是否显著增强了学生的创业素质与能力,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学生最具发言权。

3.校内外实践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体会和检验所学理论知识的重要方式,它是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些问题的回答同样离不开对学生的调查。

(二)教师评价

教师是体系实施的主体,对体系实施前后的差别有最直观的感受,对体系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着最直接的了解。关于教师的评价信息主要侧重于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是保障体系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程度最为了解,教师的相关评价理应纳入体系的考评。

2.教学案例的多样化与本土性。体系重点培养的是适应民族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民族地方高校应大力加强具有本土特色和适用性的案例库建设,并将此作为体系的一项重要评价指标。

3.实践教学设施的完善性。体系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所需的实践教学设施。教师作为体系实施者,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的先进性和适用性最为清楚,体系评价应充分考虑他们对现有实践教学设施的意见和建议。

(三)校内相关主管部门评价

这里所指的校内相关主管部门主要包括教学主管部门和就业主管部门。作为体系的重要支持者和监督者,它们主要从两方面对体系的实施情况进行追踪评价。

1.教学效果。教学主管部门可通过现场听课、跟踪实践、收集整理学生评教信息等方式对体系实施效果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评价,这是其他部门或人员难以实现的。

2.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就业主管部门可通过分析体系实施前后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的变化以及对比工商管理专业与其他专业的就业率来对体系的实际效果进行评价,需要注意的是此处就业率的统计应当包含自主创业的学生。

(四)校外各企事业单位评价

考虑到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此处的企事业单位主要指民族地方高校所在地或其他中西部区域的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作为体系培养学生的主要接纳者,它们掌握着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素质的第一手资料。

1.横向比较。收集整理各企事业单位关于本校毕业生同其他院校毕业生在工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对比信息,以此作为体系进行横向比较的重要信息来源。

2.纵向比较。收集整理各企事业单位关于本校历届毕业生在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以此作为体系展开自我纵向比较的重要信息来源。

二、基于FCE体系的绩效评价——以吉首大

学为例

吉首大学地处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所典型的民族地方高校。近年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立足区位及定位实际,借鉴先进教育理念,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优个性”的“创业者”和“经理人”为目标,积极探索实践以“基础理论教学模块”、“创业意识与素质教育模块”、“校内外实践教学模块”为主体的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在专业人才培养和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为推动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并为其他同类型院校提供借鉴,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体系的总体绩效展开系统评价。

(一)确定评价因素集

评价因素集是体系绩效评价指标的集合。由于体系绩效评价指标分为两个层次,故评价因素集也分为两个层次。如表1所示,U={U1,U2,U3,U4},U1={U11,U12,U13 },U2={U21,U22,U23},U3={U31,U32},U4={U41,U42}。

表1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因素集

(二)确定权重集

由于各因素对体系的影响程度不同,所赋予的权重也应当有所区别。权重集与因素集相对应,同样具有层次性。权重大小采用专家调查法获取,其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绩效评价因素权重集

(三)建立评语集

评语集是评价者对评价对象可能作出的各种总的评价结果组成的集合。无论评价因素集包括多少个层次,评语集均为一个。设评语集为V={V1,V2,V3,V4,V5}={差,较差,中,良,优},对应的得分分别为C1=2,C2=4,C3=6,C4=8,C5=10。

(四)构建隶属度函数

首先,由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及校外各企事业单位从各自角度对体系的具体实施效果进行打分,得到分数集X=xi(i=1,2,…,10);然后,制定打分的登记标准,如表3所示。

由于各评价因素均采用相同的分层形式,所以它们可具有相似的隶属度函数,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及表3的评价登记标准,构造如下的隶属度函数,表达式为:

(五)评判结果

学生、教师、校内相关主管部门及校外各企事业单位对体系的打分如表4所示。

表4 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各因素打分统计

将各因素得分代入隶属度函数,可得因数集U={U1,U2,U3,U4}中各因素的隶属度矩阵Ai(i=1,2,3,4),具体结果如下:

假设Ui的权重集为Ri(i=1,2,3,4),由表2 可知:

R1=(0.2 0.3 0.5);R2=(0.3 0.3 0.4);R3=(0.6 0.4);R4=(0.5 0.5)

则有单因素评价集Bi=Ri×Ai(i=1,2,3,4),其中:

B1=(0 0 109/150 41/150 0); B2=(0 1/6 89/150 6/25 0)

B3=(0 0 2/25 18/25 1/5);B4=(0 1/30 1/2 7/15 0)

由表2可知,U的权重集B=(0.2 0.3 0.3 0.2),设A=(B1 B2 B3 B4)T,则有综合评价集:

=(0 0.0567 0.4473 0.4360 0.0600)

根据模糊向量单值化方法,体系得分

=2.770/0.397=6.977,即吉首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综合绩效处于中和良之间。

实践教学日益成为高校间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竞争的“主战场”,民族地方高校在重视和加强具有自身特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和实施的同时,还应注重建立系统科学的评价机制来适时监测体系的运行质量,保持对体系的客观清醒认识,推动体系的不断完善。本文虽以吉首大学为例,就民族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实践教学体系的绩效评价问题作了粗略探讨,但在研究过程中评价方法的选择是否合理、评价指标的选取是否科学、方法指标是否同样适用于其他民族地方高校等问题仍需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夏维力,路艳.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改革

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8,(2).

[2]杨之雷等.学生虚拟公司模式在工商管理本科教学中的

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2).

[3]田耘.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

革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3).

[4]王坤,李德平.基于整合视角的创业教育与工商管理专

业教学改革[J].科技创业月刊,2010,(6).

[5]邱州鹏.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研究[J].

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6]周俪.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探讨

[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7]丁永波等.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2).

[8]高爱霞,李秀荣.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

教学体系的构建[J].泰山乡镇企业职工大学学报,

2011,(3).

[9]朱亚兵,王丽娜.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

通财经类院校为例[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

(1).

作者:袁明达 许荣祥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论文 篇3:

对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的研究

【摘 要】许多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开设尚处于试验与探索阶段。由于师资缺乏、教学方法僵化等原因,导致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而社会用人单位对于高校培养高素质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促使地方高校建立创新的标准化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涵盖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堂教学和课程考核各教学环节,并使各个教学环节能有机衔接。该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专业素养、英语能力、基本技能为目标,在短期内,可迅速提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质量,并为双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地方高校 工商管理类 双语课程 标准化教学模式

一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中国与外界的经贸、技术、文化等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于能熟练运用外语且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日益激增。为此,教育部也多次发文,要求高校使用英语或其他外语进行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所开设的双语课程要与国际接轨。而工商管理类课程以其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特性,成为许多高校开设双语课程的首选。双语课程的开设将提高管理类专业学生在商务活动中应用外语和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国际接轨,满足社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目前,许多地方高校也在尝试开设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但由于优秀师资缺乏以及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双语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并不明显。为了切实提高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水平,应该从地方高校的现状出发,从规范双语课程的标准化体系入手,逐步提升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的教学水平。

二 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的教学特点——以《商务谈判》双语课程为例

双语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同时使用母语与英语进行思维,能根据实际对象与工作环境的需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切换。双语教学强调在学习非语言学科类知识的同时习得外语,强调师生之间在课堂上运用外语进行交流与互动;通过汉英两种语言系统、语言文化的联系与对比,来促进英语教学实施,提升学生英语实践能力,而汉语作为辅助手段贯穿于整体教学过程。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其教学目标是通过课程教学提高学生进行商业沟通技能,达到培养学生在其专业领域中具备扎实的商务谈判理论基础和较强的谈判实践操作能力,从而为今后从事各项商业活动,提供辨证的思维方法和决策工具。因此,《商务谈判》双语课程是具有实践性强、英语运用广泛、教学手段多样化的特点;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合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以实现双语课程标准化的目标,切实提高学生运用英语和商务谈判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进行国际商务谈判的能力。

笔者根据多年从事《商务谈判》双语课程教学的经验,将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概括为以下特点:(1)以小组案例讨论或情景模拟为主的教学互动模式替代传统的讲授为主模式;(2)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学习是根本目标;(3)运用英语进行师生互动是管理类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手段;(4)以中英文讲解重点、难点内容,其他以英文表述为主的教学流程;(5)基本技能衡量与基础知识考试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考核环节。

三 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地方高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双语教学考核评估体系缺位等原因,导致双语类课程教学中存在一些薄弱之处,影响了双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1.青年教师缺乏教学经验,照本宣科现象严重,导致教学模式僵化

目前许多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开设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师资主要由“海归”青年教师担当。他们虽然英语水平较高,但教学经验缺乏,对课程教学的难点、重点把握不够,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照本宣科,满堂灌,缺乏与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英语水平与专业知识都未获得提升,达不到双语教学大纲的要求。

2.教学过程中,教师中英文运用的方式方法、切换时机、运用比率不当

按照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要求,课堂教学使用英文的比例不低于50%;但实际教学中,英语使用比例往往达不到要求;而且,在中英文教学分配比例方面,未能突出重点,对于学生应知应会的专业词汇和基本知识点,往往忽略用英文解释,导致双语教学的英语教学重点不突出,使双语课程达不到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中英文切换方式不正确,导致学生英语思维的不连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

3.未能发挥班级教学的特点,实现学生间的互动,促进共同提高

在一个教学班级中,学生英语水平有高有低是正常现象,而班级教学的优势在于同学之间比较熟悉,学生之间可以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只关注那些英语基础好,能跟上教师节奏的学生,从而导致部分英语基础较弱的学生边缘化,使他们进一步产生畏难情绪,逐渐丧失对双语课程的兴趣。

4.缺乏对学生课程预习和课后复习的明确指导,导致课程教学综合效率较低

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缺乏对课程预习的重视,预习内容布置不明确,这导致学生在双语课程课堂教学中对专业词汇反应迟钝,影响学生对当堂课程知识要点的掌握;同时,由于学生缺乏必要的词汇与知识准备,导致案例教学和情景模拟教学等创新教学模式的课堂实施效果不佳。另一方面,课后复习阶段,教师以布置含知识点的客观型作业为主,缺乏安排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基本技能与基础知识为目的的小组课程作业,使得课后复习环节的综合效果不明显。

5.教学手段单一,尚未能将公共英语教学方法移植到双语课程的教学环节中

目前双语课程教学主要采用PPT多媒体教学为主,但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不能根据不同教学内容,匹配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公共英语中的情景式教学、反馈式教学、交互式教学等都是比较成功的教学方法,如果将其与双语课程具体内容相融合,会使学生感到不陌生,并能够迅速进入英语环境状态去习得专业知识。

6.课程考核仍采用试卷考核的传统方式,不能真实反映教与学的效果

双语课程的考核仍采用试卷考试为主的方式。以笔者所在的南通大学为例,双语课程的试卷考试占70%,平时作业和课堂表现占30%,而试卷内容主要以客观题为主。这忽视了对学生基本技能、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考核。而从《商务谈判》课程本身而言,学生谈判基本技能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则是教学要求的关键。

四 建立地方高校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标准化教学体系的必要性

1.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充分体现双语教学的指导原则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理念

双语课程教学中对中英文讲授比例的合理安排,强化了双语教学中英语为主导语言、中文为辅助语言的概念,体现了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应以学生理解和接受专业内容为主的指导原则。同时,双语教学模式标准化使各教学环节有机相连,重视教学互动环节,强调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自发性的学习和思考习惯,培育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2.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可有效解决地方高校双语课程师资缺乏问题

教学模式的标准化可以使地方高校双语师资不过度依赖于“海归”教师。事实上,地方本科院校的专业课教师都基本能达到英语六级水平,他们只要课程准备充分,按照标准化教学模式实施,尽管可能在语言、语调方面有所欠缺,但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即培养学生利用英语思维习得专业知识的能力。标准化教学模式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使青年教师在双语教学中有章可依,更有利于地方高校培养双语课程的后备师资人才。

3.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使课程教学质量更具有一致性,教学各环节更顺畅

教学模式标准化对于地方性高校而言,解决了在双语教学试验阶段教学质量无法控制的问题,使教学质量基本得以保证,基本达到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并为双语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奠定基础。同时标准化也使得课程教学各环节联系紧密、可控,充分发挥各教学环节在双语教学中相辅相成的作用。

4.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有利于学生形成系统性知识架构体系

教学模式标准化,使英语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被影响,通过循序渐进,逐步培养起用英语思考专业知识的习惯;从而在学习过程,逐步融入其中,英语实践能力得以逐步提升,并建立起系统化的以英语为平台的专业知识架构体系。

五 建立标准化双语教学体系的措施——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

1.根据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建立循序渐进的教学指导思想

双语课程教学方法应与地方高校学生的学习能力、英语水平相适应。在一个教学周期内,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照顾到多数学生对双语课程的适应性。在教学初期,采用“渗透”的方式,让学生在公共英语基础平台上接触专业英语,增强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并主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和扩充专业词汇量。例如,简单的概念、专业名词用英语解释,重要的理论和复杂的模型可用中文进行深入分析及讲解,而用英语进行补充说明;教师英语语速尽可能慢一些,尽可能采用初级英语用词。在教学中期,采用“整合”的方式,让学生学会用英语来表达中文内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自然地将汉语和英语整合起来,交替使用,互为主体,通过教师与学生磨合,引导学生自然地用英文表达思想,从而使双语课堂上英语的使用成为一种自然流露。在教学后期,在学生已完全适应了老师的语音、语调和授课方式后,采用“思维”的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使用英语的过程中形成英语思维。此阶段教师应努力创造良好的“英语环境”,培养学生用英语思考解答问题能力。如尽可能使用精炼简洁、发音标准的英语,辅之以形体动作,直观、形象地讲授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2.以课前预习环节为基础,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应重视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课前预先安排、布置当次课堂教学所需要涉及的专业词汇、专业表达方式,让学生在课前加以熟悉了解;预先布置当次课堂教学需要讨论的案例和模拟谈判情景,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预先进行讨论、背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知识难点和重点,而且可以提高互动教学、启发教学等创新教学法的教学效果。因此,可考虑建立双语教学网络学习平台,教师将预习任务和复习内容,发布在平台上,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3.以课堂教学环节标准化为重点,强化学生构建课程知识体系架构

(1)通过学生分组,建立互动教学的基础单元。以一个班40个学生为例,可分为5~6个组,在自愿的基础上采取差异水平组合,每个学习小组内都有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作为种子成员,便于学生开展模拟谈判和案例讨论;同时要求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要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与适应能力。通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互动,把小组间竞争变成内在动力,逐渐将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2)合理安排教师讲授环节和教学互动环节的时间与内容。教师讲授时间与教学互动时间的比例应安排为1∶1,在教师讲授阶段,应采用中英文,即使用50%英文,利用PPT课件对本次课的知识难点、重点进行必要讲解,课件内容可以选择全英语或兼有中文和英文的两种方式,这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和自学。在教学互动阶段,配合各章的内容,可安排英文文字案例或播放影视案例,并与情景模拟谈判交替进行。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的基础上,由各组成员上台演示解说或分组模拟谈判,教师把握好讨论方向或加以启发式点评,并在理论上加以提炼与总结,使授课内容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形式被学生接受。该阶段要求学生与教师均采用英文的表达方式,小组集体表现与小组成员考核相挂钩,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双语学习环境中;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互动,在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和实践中,牢固掌握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培育创造性思维;同时克服学生对双语课程的畏难情绪,培养学生对双语课程的兴趣和热情。

在整体课堂组织教学中,难点疏通、提问、回答、答疑甚至讨论之类的面对面师生间的交流,仍是帮助学生理解、汲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环节,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讲课前对上一次教学内容的简单回顾,以及对每一章节的英文总结,依然是教学环节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3)课后复习结合个人作业与小组项目,巩固课堂教学效果并与预习环节紧密联系。课后布置学生个人作业应主要侧重于课堂教学重点、难点,以及本次课与下次课教学涉及的专业词汇与专业语句等。小组项目包括对课堂案例或模拟谈判的回顾与总结,可以是详细案例分析报告、小论文或是小组成员分享体会,但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并以全英文的方式完成。小组项目还要求通过成员分工设计,对下一次课的相关互动内容进行准备,包括根据各人所长制作PPT、整理报告、演示解说方面分工等。

4.采用综合的课程考核方式,客观评价学生并全面反映教学效果

课程考核是一个教学周期内,反映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双语课程考核应结合书面考试、面试与平时考核三方面的绩效,使成绩构成多样化。书面考试的试卷设计应分为主观与客观两部分,并以全英文和百分制的考核形式进行。客观题主要以专业词汇,考核知识点的选择题、判断题为主;主观题可包括谈判常用语句接龙和案例分析两类。面试应以小组模拟谈判的形式进行:采用现场出题,通过抽签,小组成员在限定时间内准备,一对一小组模拟谈判,根据学生英语表达和现场表现给予等级制评分(各等级分对应一定百分数)。平时考核应参考学生课堂考勤、平时作业、课堂互动表现、团队合作等给予综合等级评分。为了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可考虑将书面考试、面试、平时成绩三方面成绩按照40%∶30%∶30%的比例,计算出学生的最后总体得分。这种考核方式,能够科学地反映学生综合学习效果,并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察。

六 结语

地方高校工商管理双语课程教学起步较晚,目前仍处于试点阶段,但迅速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已是刻不容缓的课题,反映了社会对高素质管理类人才的要求。双语教学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因此工商管理双语课程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检验、完善和创新。当然,工商管理课程科目不同,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差异,因此,教学方法需要针对不同课程科目的特点加以调整。

总之,工商管理类双语教学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目标的界定、课程体系的合理安排、教学方法的改进、考核方法的改革等诸多问题。但建立双语课程教学模式标准化,使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良好衔接并处于可控状态,体现了双语教学的内在规律,是地方高校在工商管理类双语课程教学探索阶段,培养合格的双语教学师资,迅速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宋结焱.高校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07):197~199

[2]张明.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7(05):113~117

[3]刘晶、耿飞飞.商务谈判双语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07):122~123

[4]杨波.关于高等院校经管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04):96~99

[5]李利.经管类课程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探讨[J].高教论坛,2007(04):99~101

[6]邓可斌.论双语教学在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03):142~145

〔责任编辑:陈晨〕

作者:胡俊峰

上一篇:年级大会发言稿(精选2篇)下一篇: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计划(精选2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