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管理理念落后、内部管理结构欠完善、产业低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融资难等诸多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要求。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论文 (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特点、问题与对策
摘 要:对近20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民营企业具有规模不断扩大、头部效应凸显、西部地区追赶速度加快与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等特征,但也面临着利润空间缩减、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供给结构矛盾突出与行政壁垒较多等问题。对此,需要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要素价格、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区域龙头企业与提高政府服务水平以助力民营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企业 500强 民营经济
民营企业不仅是市场经济的重要参与者,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在国外市场变化莫测、国内资源要素约束以及企业自身问题的三重压力下,民营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严峻考验。因此,有必要进一步认识民营企业发展规律,总结发展经验,探索解决对策,助力民营企业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一、20多年来民营企业500强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规模不断扩大,增速明显放缓
1998年我国民企500强入围门槛为09亿元,2019年达20202亿元,年均增长率为3055%。但由于国际贸易摩擦升级、市场需求变化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原因,民营企业营业收入与经济效益的增速明显放缓。2001年民企500强税后净利润增长率达795%,而2019年却降至78%。可见,民营企业正面临转型升级与新旧动能转换的困境。
(二)企业间分化加剧,头部效应开始凸显
民企500强营业收入总额的绝对差距不断拉大,龙头企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2009年民企500强中,江苏沙钢集团位于首位,其营业额是末位北京城建道桥建设集团的40倍;2019年民企500强中,华为位居首位,其营业额是末位联泰集团的43倍,可见大小企业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一部分具备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企业开始涌现,大企业具有的信息优势与规模优势使强者越强,而规模较小的民营企业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三)东部继续领跑,中西部发展加速
在区域分布上,东部地区产业集群优势持续强化,中西部的民营企业追赶速度显著加快。2019年民营企业500强中,东部的民企数量占比达776%。与中西部相比,东部地区市场化程度更高,制度与金融供给更为充足,投资环境更加优越,因此东部民营企业的规模与效益远优于中西部地区。但中西部民营企业依托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以及区域一体化等国家战略,也呈现出积极的发展态势。2019年中西部共有101家企业入围民企500强,占比202%,较前年有明显提升。另外,西部民营企业资产利用效率与销售净利率高于东部地区,可见中西部民营企业发展后劲十足,潜力巨大。
(四)产业结构逐步优化,新兴行业蓬勃发展
民营企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新兴行业发展迅速,产业高级化趋势明显。20年来,我国第三产业的数量、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均有较大幅度提高,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也进一步增强。据全国工商联数据统计,2018年民企500强中有81%的企业通过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提升产品质量等方式参与了产业转型升级。此外,2019年胡润中国民企500强中,涵盖新兴产业的企业达238家,占比47%。民营企业充分发挥其机制灵活、决策迅速、市场敏感等优势,抢先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力量。
二、主要问题
(一)资源要素约束严重,利润空间明显收窄
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节能减排与税制调整等因素影响,民营企业面临原材料成本上涨、税负重、用工难与融资难等考验。随着去产能、去库存的硬约束进一步强化,原材料价格迅速增长,并将继续保持在高位水平,民营企业的生产经营风险将大幅度提高。从用工成本来看,2018年全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是2000年的88倍,年均增长速度远高于同期物价上涨速度。加上人才供给结构矛盾突出,企业用工成本显著增加。另外,由于民营企业自身不足与社会对其存在偏见等原因,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仍然存在。在“营改增”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到中小民营企业对于税制变化的适应程度、预期紧缩效应以及要求抵扣的需求等,税负过重依然是制约民企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二)部分中小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弱,转型动力不足
我国民营企业仍以传统制造业为主,管理与技术创新能力偏弱,品牌的质量效益不高。由于资金紧张和创新意识不强,缺乏有效的创新机制、科学规范的组织管理体系以及长远发展的经营目标,民营企业难以吸引优秀创新人才,未能掌握关键技术,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缺乏市场竞争力,时刻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据统计,2019年民营企业500强中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3%的企业仅有59家,绝大部分企业研发投入仍然不足,专业研发人员十分匮乏。
(三)中西部发展水平较低,投资环境有待改善
资本趋利性是影响民营企业区域布局的主要因素。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中西部地区市场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水平较低,难以实现资源有效配置,导致生产要素(技术、资金、人才)纷纷流向东部等高回报率地区。中西部地区市场秩序规范性不及东部地区,许多领域尚未对民营企业放开,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中西部地区大部分城市贸易依存度低,开放型经济发展规模小,大型龙头民营企业向中西部投资的动力不足且缺乏主导型产业,难以帶动区域产业升级与经济发展。
(四)供给结构矛盾突出,资源浪费与紧缺并存
当前,我国供给不协调与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低端与无效供给过多。部分传统产业产能严重过剩,资源要素浪费严重。另一方面,中高端的有效供给不足。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多品类、高质量产品与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供给侧调整明显滞后于需求结构升级,居民对商品和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企业经济效益大打折扣。
(五)政府服务水平不高,体制约束仍然存在
近年来,各级政府先后出台了许多助推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但政府服务的有效性与政策的科学性还有待提高。高效负责任的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平台与快捷便利的服务,在企业转型升级中给予保障。但现实中政府服务水平与制度供给跟不上企业发展速度,无法满足民营企业的真正需求,反而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瓶颈”之一。例如,各级各地政府之间推卸责任,懒政、怠政的“旋转门”现象屡见不鲜。审批程序繁琐、执法不公、“三乱”等问题也迟迟未能解决。另外,我国民营企业的市场准入从禁止到开放,投资领域逐渐扩大。但实际上,民营企业无法享受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许多领域存在“玻璃门”,诸多惠企政策与投资机会对民营企业而言看得见摸不着。
三、政策建议
民营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主体,面对众多挑战,应勤修内功。以制度创新、技术革新、产业升级和产业链优化形成强有力的内部引擎,驱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而政府作为市场的守护人,扮演着引导者、规划者、监督员和培育者的角色,要为民营企业创造良好的政策和营商环境。
(一)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要素成本
要素成本飞升很大程度上抵消了需求扩大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因此必须以降低要素成本为抓手,继续推进供给侧改革。首先,创新要素供给,提高产业核心要素聚集能力。例如,对工业用地实施“弹性供应”;对重点区域、产业或项目供给优价能源;通过补助与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人才要素等等。其次,引导传统制造企业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加快劳资替代步伐,借力数字经济降低生产、管理和交易成本。再次,通过减费、减税、降息补贴等财政政策帮助企业纡困解难,实行宽松有效的金融制度。如:优化证券市场环境、鼓励民间金融机构发展、搭建银企融资平台以及建立政府支持的民营企业信用担保机制等,盘活民间资本、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最后,以市场调整为主,辅以政府引导,通过技术升级、鼓励退出、提升行业的集中度与产业出口转移等方式有效治理产能过剩,减少资源浪费。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民营企业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积极推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与市场创新,充分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加大人力资本投入与技术研发投入,攻关关键技术,培育核心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支撑提高产品质量,以刺激内需为动力推进产业内部升级,不断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同时,民企应坚守实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提高以创新为基础的差异化竞争能力,努力成为细分行业的“隐形冠军”。不断优化产业链结构,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现代化与集约化发展。另外,政府要保障制度供给与需求相匹配。建立健全产权保护体系、企业信用体系以及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等,鼓励产业集群发展,发挥集聚效应与规模效应。提高人才培育力度,完善人才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提高科研成果转换效率,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三)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区域发展
发挥主导产业的扩散效应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积极的带动作用。政府要通过金融、税收、财政等支持政策不断优化中西部地区投资环境,支持优质民营企业向中西部地区延伸转移。着重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创新性和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使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发挥区域差异化资源优势,引导民营企业进行合理的产业布局。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战略、“一带一路”倡议等,发挥政策优势,开拓中西部市场。同时要完善省域合作机制,扩大区域开放力度,提高对外贸易规模。
(四)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高效的政府服务和科学的政策制度是民营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必须建立亲清政商关系,推动政府积极作为、靠前服务。一方面,推进“放管服”改革,继续放开民企市场准入,在审批与补助环节坚持平等待遇原则,破除“玻璃门”“卷帘门”“旋转门”等障碍,塑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打造数字政府,依托互联网平台,实现云政府掌上办公,构建精准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效率。同时聚焦民企需求,建立完善民企问题协调处理机制与帮扶机制,提高政策法规的针对性、有效性与科学性。最后,完善监督与奖惩机制,以制度约束权力。明确政商间的界线与底线,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等行为零容忍,打造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政策环境,依法维护企业家与民企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张亮我国民营企业转型升级面临的主要问题与对策建议[J].发展研究,2013(01):11-14
[2]刘勇广东产业升级的经验与启示[J].经济管理,2007(07):78-82
[3]冷智花,付畅俭,龚志民民营企业区域非均衡发展探因[J].经济经纬,2016,33(02):19-23
[4]滕瑾民企500强:见证民营经济发展史[N].中华工商时报,2019-04-03(004)
[5]何谨民企500强加快向新兴产业调整[J].科技智囊,2017(10):18-23
[6]王越,王承云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时空演化与影响因素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8,27(06):108-114
[7]吕承超,张学民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空间差异与极化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后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省际数据的实证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5,29(03):51-57
[8]王承云日本研发产业的空间集聚与影响因素分析[J].地理学报,2010,65(04):387-396
[9]王保林珠三角地區产业结构改造、升级与区域经济发展——对东莞市产业结构升级的新思考[J].管理世界,2008(05):172-173
[10]余明桂,范蕊,钟慧洁中国产业政策与企业技术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6(12):5-22
[11]朱恒鹏企业规模、市场力量与民营企业创新行为[J].世界经济,2006(12):41-52+96
(卢慧航、吕文文,中共浙江省委党校经济教研部)
作者:卢慧航 吕文文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困境及转型研究
摘 要:民营企业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发展面临管理理念落后、内部管理结构欠完善、产业低端化、技术和管理人才缺乏、融资难等诸多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民营企业必须积极进行转型升级,以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从而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要求。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困境;转型升级
我国民营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经济增长的生力军,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解决就业意义重大。经过30年的发展,民营企业总体规模有较大提高。但长期以来民营企业走的是一条“高成本”、“高能耗”的粗放型发展模式,这使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发展条件下,面临诸多发展困境。因此,为了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民营企业只有加快转型升级,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强化企业内部治理和管理,方能持续健康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民营企业获得较快发展。根据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显示,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逐年提升,仅2014年,民营企业500强的入围门槛就已经从2013年的91.22亿元提高到95.09亿元,增加了3.87亿元;民营企业的制造业500强入围门槛从2013年的46亿元提高到46.67亿元;民营企业的服务业100强入围门槛从2013年的102.06亿元提高到116.88亿元[1]。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对促进我国经济增长、扩大财政收入、提供再就业以及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都具有重大作用。“十三五”规划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对我国民营企业提出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和指导计划。《建议》“涵盖民营经济如何发展的多方面内容,并提出把经济发展转型、产业结构调整、技术升级、体制机制改革的工作作为战略重点,这些对民营经济发展具有指导意义和导向性。”[2] 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更需要开放优越的发展环境。《建议》提出,要降低实体企业运行成本,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并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这对减轻民营企业负担,为企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十分重要。
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民营企业的盈利能力呈现逐年下降趋势。2014年,我国民营企业500强的资产净利率从前一年的4.52%下降到4.29%,净资产收益率从前一年的14.35%下降到14.04%。但相关数据显示,由于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近两年来民营企业盈利下降幅度已明显趋缓。
我国民营企业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影响,长期处于经济发展的弱势位置,加之民营企业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使其在一定时间内难以适应经济新常态提出的要求,导致其在发展过程中困境重重。
(一)民营企业自身原因导致其与经济发展新常态难以契合
其一,民营企业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民营企业家多数是白手起家,凭借自身经验去经营企业,缺乏系统的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很多民营企业都是实行家族式管理,排外思想比较严重。当发生劳资纠纷时,不愿走法律途径,处理劳资关系方法不妥,给企业造成不好的社会形象。其二,民营企业管理结构欠完善。家族式管理导致民营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两者合而为一,甚至是企业主直接干预企业管理和经营,内部重大决策都是掌握在企业主手中,不利于企业转型升级。其三,民营企业产业低端化。多数民营企业主要是靠大量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投入来发展的,生产出来的产品由于比较低端造成价格低廉,而且产品附加值低,很难形成固定品牌,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其四,民营企业人才相对缺乏。民营企业主在企业发展初期,对货币资本的追逐远远胜过对人力资本的需求。新常态下,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生产规模扩大,需要革新技术和管理,从而对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产生新的更高的需求,但因相比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吸引人才的机制相对落后,这必然阻碍民营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二)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导致其与经济发展新常态难以适应
民营企业融资难是困扰其发展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具体而言,影响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民营企业规模一般较小,资产担保值低,负债能力弱。多数民营企业产业比较低端,加上内部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其抗风险能力弱,这是民营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政策原因使银行贷款偏向国有企业而不愿意流向抗风险能力低的民营企业。这就导致部分中小企业因融资渠道不畅,融资艰难,而走向破产的境地。经济新常态下,民营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也发生了新变化。由于经济的深度变革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民营企业面临的发展形势更加严峻。一直以来存在的融资难问题未减,难以吸纳优秀的科技和管理人才,生产和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加之新常态下面临新的经济情势,这使得民营企业困境重重。由此而论,民营企业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必须主动转型,找准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
有关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我国中小企业注册数量超过4 2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九成以上,它们创造了中国近60%的经济总量。”[3] 但是部分中小企业因为规模过小、人力缺乏、信息不畅,加之对市场缺乏必要的分析和研究,因此,这个企业对自身要“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都是跟着感觉走,没有正确的方向判断。因此,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我国正在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民营企业必须转型升级,才能适应经济新常态。
(一)民营企业要积极转变经营理念,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意识
经济新常态下,面对我国整体经济下行的压力,民营企业要想解决自身发展难题,首要之事就是转变经营理念,学习外部先进的、可持续的经营、治理、管理等理念,牢固树立市场竞争意识,提升自身市场竞争实力,增强产品的品牌指数。民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成本竞争应从“底限竞争”向“高附加值竞争”转变;技术竞争应从“复制模仿”向“自主原创”转变;营销竞争应从“知名度营销”向“美誉度营销”转变。企业一方面要通过经济性竞争提升自身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还要通过责任竞争,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坚守诚信经营理念,确保持续增强自身经济竞争力。此外,民营企业还可以联合同行甚至跨行的商业伙伴,一起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责任竞争标准,促使所在地区其他行业为国家治理现代化做贡献。
(二)民营企业要积极实施人才战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
人才是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我国自改革开放特别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民营经济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人才短缺仍然是我国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多数民营企业既没有高素质的企业家,也没有科技专家和先进的管理团队,更缺乏有一技之长的一线熟练劳动者。因为,人才作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民营企业要破解其发展所需的人才瓶颈,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以不断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必须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一方面,要有高素质的企业家。民营企业要想有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运行模式,首先必须有优秀的企业家把舵和导航。因此,着力提升企业家的素质是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要想适应经济新常态,企业家们必须有法治思维、规矩意识和纪律观念。另一方面,要有大批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这是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基础。
(三)民营企业要积极采用新科技平台,提高自身产品的关注度
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必须着眼于产品的市场关注度,积极引用新科技平台。对于企业而言,有竞争力的技术和产品质量是其可持续发展之本,但利用新科技平台扩大自身产品关注度也是企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随着互联网时代的高速发展,互联网运用逐步走向多元化,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平台。民营企业必须有开放的互联网思维,正确认识到互联网产业化和产业互联网化之间的辩证逻辑,积极运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科技平台,让终端消费者能够了解到自己产品的情况,这有利于民营企业适应新常态抓产品发展方向。
(四)民营企业要积极培育品牌意识,不断提升产品美誉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消费者对产品的选择越来越理性,他们的消费偏好也逐渐从“价格偏好”向“品牌偏好”过渡。一般而言,民营企业在创立初期主要是通过推出新项目并不断打价格战来赢取市场、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但在经济新常态条件下,市场竞争将会更加残酷,民营企业不可能再以价格战来取胜,必须树立品牌意识,向消费者积极传递自身的品牌内涵和价值,才能持久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当然,民营企业在树立品牌之后,还要学会品牌管理和品牌输出,提升自身的市场认知度,这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治理及市场开拓。此外,民营企业在培育品牌效应的同时,还要加强企业内部诚信建设,使品牌和诚信融为一体,既让消费者享受到优质的产品,又让消费者体验到优质的服务,从而使企业美誉度得以整体提升,有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经济新常态下,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既有新机遇,又因市场竞争更趋激烈而将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必须立足自身实际,主动适应新常态,做到如前所述的几大转型升级,并且学习欧美发达国家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成功做法,不断优化内部管理,必要时会同本区域、同行业的商业伙伴建立抱团式合作机制,强化企业联合抱团发展,以降低新常态下的市场风险,真正维系民营企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2015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分析报告发布[EB/OL].(2015-08-25).http//www.chinaNews.com/cj/2015/08-25/7488441.shtml.
[2] 刘晶晶.“十三五”:民营经济有七大发展机遇[N].中国经济时报,2016-01-22.
[3] 苏银松.民营企业需积极作为适应新常态[N].中华工商时报,2015-03-23.
作者:谭宗梅
浅谈内部审计对我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摘要:从近年我国的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来看,内部审计制度的建立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内部审计制度建立以来,我国民营企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势头,并且还为企业创造了巨大价值,民营企业内部的营运效率也得到了提高。由于我国内部审计建立比较晚,所以相比其他外国企业,我国的内部审计制度就显得比较落后,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如果面临的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那么势必会影响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正常发挥,甚至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会计职业判断;会计信息质量;具体措施
一、民营企业以及内部审计基础理论分析
1、民营企业的内涵和发展状况
(1)民营企业的内涵。民营企业是民间私人投资、民间私人经营、民间私人享受投资收益、民间私人承担经营风险的法人经济实体,相对国营而言的企业,其按照其实行的所有制形式不同,可分为国有民营和私有民营两种类型。民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使得其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2)民营企业的发展状况。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最初发展的时候具有很多的不足和弱点,但是这并不能阻碍其强大的成长势头,经过多年的艰辛摸索,如今的民营企业已经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中占据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如此,依旧有很多问题存在于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
2、内部审计的概述
内部审计具体是指在企业或单位领导或负责人的带领指导下,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或机构对该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情况进行监督,监督过程必须遵循独立原则,且应根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实际情况中还应参照各个企业制定的内部审计的规章制度,在监督完成后,还要分析具体问题找出对应的解决意见,并对领导人进行负责报告。
3、企业内部审计的作用
(1)参谋作用;(2)鉴证作用;(3)防护作用;(4)制约作用。
4、内部审计的职能
(1)监督职能。内部审计最基本的职能就是监督职能,前提是内部审计必须独立的组织内部的监督活动,监督过程必须严格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主要任务有审定各类会计信息是否准确真实。通过内部审计要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帮助作用。
(2)评价职能。伴随着越来越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评价职能在内部控制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制定的各类预算和决策需要通过评价职能来确定其是否可行,针对以上问题评价职能还应提出适当的参考意见,供被审计企业参考改进,帮助企业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
二、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发展现状分析
内部审计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成因:
1、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独立性较差。内部审计要想高效地履行其所承担的职能,并且能增加组织的自身价值和改善组织的基本运营目标,必须独立执行审计活动。我国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主要的受限方面。
2、内部审计的法规建设还不够健全。在我国的审计指导和监督范围内,依旧没有任何内部审计工作来指导民营企业,一些必要的法律法规保障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依旧得不到的重要原因。
三、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对策
1、建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
(1)要提高民营企业领导者对内部审计的认识。领导者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很大成度上决定了内部审计工作能否高效地进行,对内部审计工作来讲,严格依法行使其领导权是企业领导者应该也是必须要做到的,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是领导内部审计的中重要需求。
应该做到以下2点:①内部审计具有独立性及权威性,这一点企业领导者应该要充分认识,领导者还应该抛弃旧的过时的落后观念,建立自己勇于担负责任的决心和态度,努力通过自我反省和自我改正来使自身得到更大提升;②内部审计工作应该得到企业领导者的足够重视,领导者应该对内部审计部门进行不定时的抽查,保证内部审计工作高效完成,总结审计工作的得失,为今后制定内部审计工作提供参考建议;
(2)逐步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
想要规范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要求我们应做到:第一,内部审计机构应该单独设置,挑选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审计人员,审计人员如果在别的单位或部门兼职则坚决不能录用,领导人应该负责把关,审计部门的人员和会计部门的人员不能彼此兼职。审计部门是独立的个体,不应该丛书于其他别的部门,更不应该和别的部门保持平行状态,合并设置部门更是不被容许。第二,企业领导者应该直接负责内部审计机构,不应交由它人管理,尤其是企业的董事或是股东,这样有效及时的消息情报就会传回到最高领带者,审计机构的任务也就达成了,而领导人会根据这些反馈的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2、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1)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最重要的性质,各种审计活动必须独立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也是必须要遵守的,并且不相关的部门和个人不应该对内部审计进行不必要的妨碍干预。独立的审计机构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并实施的必要条件,负责直接领导的必须是企业的经理或是厂长,企业的其他部门要对内部审计机构给予便利,方便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内部审计提出的相关建议对企业至关重要,企业领导者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应该足够重视。
(2)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3、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制建设
目前,我国建立了针对国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法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规范法规尚未建立健全。相比之下,民营企业的内部审计的法规就落后了,需要尽快建立并完善这一法律规章,如果国家想对企业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那么法律制度就更加重要,只有在健全的法律制度下,企业内部审计才能稳步运行。
4、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讲,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知识的更新速度,还要不断学习新的审计知识,总结工作中的实践经验,帮助自己进步。民营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应该要做到:第一,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及较高的业务能力,必须熟悉掌握有关审计、会计、金融、资金和企业管理、税务、法律等方面的知识;第二,业务处理能力应该是审计人员必备的,而且应该对其熟练掌握,审计人员还应学习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四、结论
本文第一部分不仅分析了我国当前的时代背景,还对国内外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状况也进行分析,我国的民营企业在机构设置和审计独立性、客观性、审计人员素质上都没办法满足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需要,在借鉴了国内外成功的经验基础上,提出要完善民营企业内部审计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一是民营企业内部审计职能的发挥必须借助适当的内部审计模式;二是民营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时必须始终坚持独立性和客观性。(作者单位:山西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陈华《中国注协》(J)大庆晚报2011,(11)
[2]王雨新《审计风险的防范》(J)中国管理信息化(会计版)2011(04)
[3]刘风《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M)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11,(08)
[4]杨胤瑜.企业内部审计的现状和对策.洛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2):V17 6.
[5]冯金梅.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趋势.经济论坛,2009年6月,459(1)
[6]张源曲浅谈加强民营企业内部审计.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35(4)
[7]冯西儒.民营企业内部审计的若干思考.财会通讯,2010年第8期下.
[8]白云.国内内部审计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途径.中国总会计师,2008年第1期.
作者:李艳 金丽娜
推荐阅读:
9.我国民营企业发展趋势06-08
我国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现状07-03
我国货代企业发展现状09-16
我国流行音乐发展论文10-22
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对策探讨09-12
民营企业发展毕业论文06-21
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对策论文10-17
金融工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论文07-17
谈我国离婚制度的发展优秀论文07-07
我国儿童钢琴教学的现状及发展论文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