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2024-07-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

班组是企业的细胞,也是企业活动的源头和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管理工作千头万绪,要想在各自的领域里发展成为具有规模经济与影响力的企业,首先就必须争最优。所谓最优,不是指人多,而是指班组人员素质要高。各法人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要把自己带领的一批人都培养成为能干大规范经济的高素质人才。可以说,没有人员素质的最优,决不会干到事业上的最大,气数量推进的速度不会持久,必须要抓基础工作,把基层班组人员素质推上去,甚至“逼”上去,不这样做,昨天的成绩就无法保持和发展。

一、企业管理中的“反复抓、抓反复”

管理是企业成功的必要条件中,没有管理就不可能成功,抓管理要持之以恒,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管理xxx平易反复,管理是一项笨功夫,没有一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只有深入细致地反复抓、抓反复,才能不滑坡、上档次。管理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管理无定式,需要根据企业目标的调整,根据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进行动态优化,而不能形成教条。

我们现在有的企业里最麻烦的一个问题就是一种标准的贯彻或者一种规章制度的落实。今年达到了,明天可能就达不到,出现虎头蛇尾的现象。有的单位规章制度往往说在口头上,写在纸上,钉在墙壁上,就是不落实到行动上。企业管理不到位,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看规 1

章制度是否真正落实到底。在外国发达企业里这种情况似乎不存在。企业要求做到什么程度,一旦达到了,一般不会再改变。而中国企业则非常现实,比方说,今天要求你将桌子擦干净,今天做到了,明天就差点,后天可能就不擦了。因此就必须不停地要求,我们自己把这叫做“抓反复、反复抓”。

二、企业领导人交替应该不影响生产经营

一个企业在比较出色的领导人离开后是否还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国外的大企业领导人一代一代换下去,依然保持非常强的竞争力,历经百年而不衰,从根本上说,这些企业的价值观是一样的,历经百年也仍然一脉相承。中国企业往往是一个领导人换了,一切都变了,甚至这个企业就不见了。所以企业不管将来怎么换领导人都应该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企业文化中包含一些很关键的信息

(一)企业员工个人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只有那些拥有对企业高度关心,并以一种积极姿态发挥作用的员工的公司,才可能培养出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

(二)持续进步和不断创新的可能性。在企业文化里应该嗅到那种乐于变革、富于进取和创造的生气。因循守旧,裹足不前只能让企业在死气沉沉的文化中消亡。

(三)对用户需求的满足。这不仅仅是满足顾客的要求,还包括用心倾听用户的声音,捕捉他们内心没有表达出来的想法,在他们

感到不满意前就消除潜在的障碍。再一点是对社会的贡献,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一定要让身处其中的人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企业是对社会有用的企业,具有普遍意义的道德原则和修养xxx平,是一个企业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份。

(四)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应该是价值观。企业文化分三个层次,最表层的是物质文化,即表象的发展速度、产品、服务质量等。中间层是制度行为文化。最核心的是价值观,即精神文化。其实最重要的是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制度文化和规章制度,这又保证了物质文化不断增长。

四、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创新

企业不断高速发展,风险非常大,好比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稍微遇到一点屏障就会翻车,而要想不翻车唯一的选择就是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要不断战胜自己,也就是确定目标,不断打破现有平衡,再建立一个新的不平衡,在新的不平衡的基础上,再建立一人新的平衡。

创新也有风险,但并不是说不创新就没有风险,不创新风险会更大,等待只有死路一条,应该有一种氛围,使所有人认识到必须战胜自我去创新,如果不创新就没有立足之地。

五、如何搞好企业班组建设?当好班长?

(一)要端正岗位观

所谓岗位观,是指本岗位职工如何看待自己所处的岗位。班长的一言一行对班组成员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正因为如此,班长才应端正岗位观,认清自己作为班长的职责和作用,注意维护班组利益、部门利益和公司利益,勤奋工作,避免把私人感情带入工作中去,以宽厚待的品行,赢得班组职工的信赖。对每一位职工,也要使他们明确责任、工作任务及规章制度,尽最大努力干好本职工作。

(二)要有踏实肯干的工作作风

每一位班长都是从职工队伍中走出来的,都能体会到职工的疾苦。特别是生产一线的女职工、三班倒,没有节假日和星期六星期天,大部分女职工的孩子年龄小,无人照看,在班组这个大家庭里,职工如有什么困难,班长应该多一句问候、安慰,关心她们的话,时时刻刻做职工的“长兄”,而不应该取笑她们。独断专行,做以我为尊的“大家长”。无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都应充分发挥带头作用,以诚相待,以踏实的工作作风影响班组成员,用自身所体现的高尚职业道德来教育和感染职工。

(三)要敢于说实话,有正义感

班长在处理班组成员工作、学习、生活中出现的若干问题,应本着说实话、按规定办事、一视同仁的原则来处理。尽管有时也会产生矛盾,但大家都是一个目的,为了把工作做好。这时,班长应主动解决矛盾,增进同志间的真挚友谊,增强班组的凝聚力。

(四)要讲究科学的管理方法

班组成员脾气不同,性格各异,掌握知识技能也会有深浅。作为

班长,应做好传、帮、带工作,使新同志尽快熟练掌握技术,使老同志技术更加精益求精。

在管道抢修、维修中,一要热,热爱岗位,热诚服务;二要熟悉,熟悉街道门牌,熟悉管网分布;三要快,到达报修地点快,解决处臵问题快,反馈信息快;四要满意,以用户满意为前提,自己满意是责任,满意是动力;五要忍,对用户不理解而冤枉的要忍,做了好事别人说三道四的要忍,外出抢修时间过长,家人责怪要忍。

(五)一个优秀的班组,应该是前进的班组

班长在鼓励班组成员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随着各类设备的更新和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职工的要求也应更高了,加强自身业务素质的学习是行之必然的。不要等到自身素质不符合时代要求而面临“淘汰”的危机时,才惊呼“狼来了”。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2

目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如火如荼而需求与供给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和根本,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市场才能达到均衡才能更好地解决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虽然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所以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时候,必须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的的调节功能,通过对市场经济的需求以及价格等各方面的全面分析,研究如何合理地对市场进行调节。

二、管理经济学需求原理

管理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理论和决策科学的分析工具,研究组织如何在面临约束的条件下,做出最优管理决策的一门应用性交叉学科。管理经济学是为企业经营管理者提供理论基础的一门应用经济学,以实现企业资源的最佳配置将微观经济学理论与经济分析方法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在经济理论研究与企业决策实践之间架设了一座桥梁。为企业经营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提供答案,所以学习管理经济学的目的就在于把理论知识应用于企业经营管理决策的实践其在培养造就经济管理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掌握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同时也是监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按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增加并随着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减少,价格与需求成负相关;供给量随着价格的下降而减少同时产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即价格与供给成正相关。供给与需求最后将在某一数量水平上与价格上处于均衡状态。市场不是固定在均衡点上其价格与数量围绕着均衡点产生波动,当原先的均衡点被打破后市场内部的约束机制将使需求与供给沿着均衡点移动直到返回到原先的均衡点。

三、公路监理企业如何走向规模经济发展之路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按安排年度计划的是根据国家宏观经济发展的总体需要布局是以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为核心的。因此,反映到监理企业市场中就是需求不随价格变化而变化需求也是缺乏弹性的,公路建设对监理企业的需求不会因监理企业市场价格的变化而改变,企业发展出路在于形成规模经济注重科学管理,不断地进行更为适应经济发展形势的变革最终要在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因此,企业要不断地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就需要提高成本管理水平打好管理的根基,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变化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变革。大而不强的企业主要表现有盈利水平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准企业的规模没有带来预想的效益其生存能力是极其有限的。盲目追求规模的过程则更加危险这也是在不切实际的目标指引所产生的后果。所以,使发展中的公路监理企业走向规模经济主要措施与建议如下:

1、固定成本的控制管理:

把固定成本分摊到各个计算期后,将各期的平均成本进行综合分析,固定成本增长量的要严格进行控制,使其增长比例保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

2、完善成本预算制度:

事先对成本进行有效的预测和控制并严格督促执行。要对预算项目进行目标管理和控制审核。

3、合理调配现场人员:

监理工作工作量常常变动较大应定期核定工作人员工作量使监理人员要经济合理地流转使用起来,精简机构并积极地调配现场工作人员,优化整合资源配置有条件地合并基层的项目监理单位有利于其提高利用率;运用经济学原理进行成本分析一些盈利水平偏低的业务要有所取舍;注重节省时间成本提高会议效率并会议频次进行有效控制;不断从内挖掘自身潜力科学地进行有关现有流程的改进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注重日常的细节开支,例如: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办公用品、差旅费、办公费用等的控制管理。建立明细台帐并严格执行。

4、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建立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专业技术经验积累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主要通过企业运营中的专业化分工。管理水平的提高员工经验积累主要是通过先进的监理技术手段等方式体现出来的,出色的人力资源管理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管理与运营成本为企业上规模提供源源不断的合格人力资源。造就一支优秀的职业监理队伍,是监理企业发展的必备条件也是企业最宝贵和最重要的价值所在。发展中的监理企业应该设立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组织招聘与培训、制定战略规划、实施绩效评估、优化薪酬与福利待遇等工作。

5、拓款经济范围:

当我们对某一种产品的进行生产加工时会无可避免地产生副产品,这些副产品只需要经过十分简单加工处理以后就可以形成另外一种新的产品。作为公路工程监理企业而言可以开拓十分广阔的范围经济,比如如在试验检测、勘察测量、咨询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内在品质,在为建设方提供服务的同时更加成功的为建设方提供一种其更加信赖的监理业务以外的增值的技术服务。监理业务生命周期已进入成熟期作为一个产品来讲监理企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在于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以及规模效应以此来获取更大经济效益。但是,现在有些监理企业片面地认为做大就能盈利仍然仅仅看重监理业务量的增长在此阶段热衷把企业做大而忽略了重要的商业规则,企业发展的目标是利润的持续增长企业做大也仅仅是其目标实现的一种手段而已。

四、结语

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监理企业为解决发展市场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但是,由于市场运行过程涉及到诸多方面的因素,即便是经济学中关于供给和需求以及均衡的原理,也有其成立的前提条件,即除价格和数量之外的其他因素均不发挥作用。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忽略其发挥作用的前提条件一定要重视市场内部运行机制的调控作用,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对市场的综合作用。

参考文献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3

[关键词] 快乐论 饭店管理 以人为本 精神需求

旅游饭店作为旅游企业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是创造旅游收入尤其是外汇收入的重要部门。各地旅游业资料表明,旅游饭店营业收入往往可占旅游业总收入的一半以上。饭店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旅游事业的发展水平,同时也反映了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社会文明程度。毋庸置疑,研究饭店企业管理理论,加强和促进旅游饭店管理不仅对整个旅游业,甚至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有一定的作用。本文拟从密尔的快乐论伦理学的角度探求快乐论在饭店企业管理中的应用。

一、密尔的快乐论

快乐作为道德范畴,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满足。快乐是与幸福、利益、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在伦理学思想史上有两条发展的主线:一条是提倡人生目的是追求快乐和幸福的价值论伦理学。另一条是以反对道德与功利联系的认为理性是道德的基础,感性经验应排除于道德之外,快乐、幸福、利益均与道德无关的义务论伦理学。可见,快乐是伦理学界注重研究且又争议很大的问题。快乐论起源于居勒尼学派和伊壁鸠鲁主义。他们的观点就是“快乐是最高的善,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德行不过是达到幸福的手段”。在19世纪,功利主义者边沁、密尔在继承快乐论的主要观点之外,进行了修正、发展。

密尔主张快乐不仅有量的大小而且有质的高低优劣之分,理智的、感情的、道德情操的快乐,即精神上快乐比感官的、肉体的快乐更具有更高的价值。他认为一个人不论得到多少量的快乐,但终究不能只满足于低级快乐,还必须追求高级的快乐;一个人不能约束自己免于有害的放纵,追求兽性的快乐而牺牲情感上的智慧的快乐,这样的人失去的是自尊和品格,只会被人家看低。他有一句名言“做一个不满足的人比作一个满足的猪好;做一个不满足的苏格拉底比作一个傻子好”。其次,密尔不仅主张个人追求快乐和幸福,同时也强调“最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和为别人而牺牲个人的幸福。一方面,他强调个人利益的重要性,认为公共利益是由一个个的个人利益构成的;个人利益是公共利益的基础。社会应保护个人享有的利益也就是保护个人去追求正当的、不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另一方面,密尔强调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协调,他认为如果一个人在考虑一行为利益一些人而会妨害到另一些人的权利时,而“禁戒”这一行为,他就是“顶有德”的人。

二、密尔的快乐论为旅游饭店管理提供必要的伦理支持和借鉴

1.这是旅游饭店作为市场经济一企业主体的性质决定的

在中国以往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以“义”节“欲”,以“义”制“欲”,个人合理的、正当的利益受到了压抑,得不到满足,而在现代极左思想盛行时期,抽象的“集体”、“社会”代替了个人,这些思想对于发展市场经济有着不必要的限制,也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市场经济是建立在个体的自由、平等、独立基础上的,而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一主体旅游饭店企业,也要求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遵守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诚信守法、正义观念、义务精神、平等自由”等伦理观念,密尔的快乐论确认了个人独立、个性自由、个人成功和个人快乐等个人价值的合理地位,这些原则为个体进入市场发挥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伦理支持,有利于发挥和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旅游饭店的发展。

2.这是旅游饭店的产品特点决定的

饭店是个综合性工业,其产品与一般的工业产品有许多不同之处,饭店产品是饭店在经营过程中为宾客在使用饭店期间提供的饭店实用价值的总和。饭店产品一般由三个部分构成:物质产品部分(客人实际消耗的儒食品等物质产品)、感官享受部分(客人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嗅觉而体验到)、心理感受部分(客人在心理上所感觉到的利益,如地位感等)。宾客从饭店得到的产品不是从流通得来的,它是饭店自身生产的,因此它是一种生产品,然而,饭店产品它又不是实物产品,它是饭店在依托实物基础上而形成一种服务,要求宾客不仅要完成交换过程,而且要完成消费过程,才能取得产品的所有权,也只有这时,才能判断宾客对产品是否接受的态度。故此,从旅游饭店的产品特点上看,饭店产品基本上是一种无形产品。在饭店管理中,不仅要注意设备设施的选择、配置和维护保养,选择和配置符合质量要求和水准的客用品,训练服务员的行业素质,实施规范化的服务规程,还要注意实施个性化的服务规程,以保证饭店产品的质量。这里要求饭店要以人为本,注重个人尊严、个人需要、个人价值。以宾客为中心,以宾客的快乐、满意为中心,是饭店管理的根本思路。而对快乐、满意的关注是密尔快乐论的重点。故此,密尔快乐论对饭店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3.这是旅游饭店业务的强文化性决定的

首先,饭店服务对象是人。人类创造文化的目的是为了享用文化,这是人类的共性,饭店处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之下,代表着一个地域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探求和感受异地文化也是宾客外出的一大动机,饭店就成了他们探求异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饭店以业务的文化性使宾客在旅居中感受异地文化。其次,市场的需求。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科学文化素养的提高,消费者对饭店的需要不止停留在物质满足,在物质满足的基础上追求精神上的满足、更高层次的满足是消费者的迫切要求。因此,提高宾客的满意度,开拓饭店文化营销是现代饭店也对市场需求的能动反应。唯此,才能在饭店业的竞争中立不败之地。最后,竞争的需要,中国饭店业基本上已进入了成熟的发展期,饭店之间的竞争已经不再停留在传统的营销理念中的“分割市场”,从拼价格、争客源、比服务的单一竞争方式进入了高层次、宽领域、多手段的竞争新阶段。因此,能在这高层次的竞争中立足是建立饭店“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和流不掉”的核心竞争力。而核心竞争力的树立在于饭店文化的树立。饭店文化是饭店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在其长期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独具个性特点的一种文化现象。饭店文化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精神文化,它是饭店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它是摸不着、看不见,但它又是实实在在、稳定、长期的存在着。它是一股贯穿于每个员工和管理的强大力量和非凡的意志。就象有人所说:“即使可口可乐公司在一夜之间化为灰烬,只要它的品牌在,明天照样能东山再起。”而饭店所需要的这股力量包含著精神、道德规范等因素。密尔的快乐论能为饭店文化的树立提供借鉴意义。

三、密尔快乐论在旅游饭店管理中的应用

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正像密尔主张那样,个人利益是一切利益的基础,个人正当的利益,个人的快乐和幸福,社会应给于保护。在酒店管理中体现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也是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旅游饭店管理从以设备现代化为中心、以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理念上的转变。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要求饭店应以宾客为本,体现在尊重客人包括宾客的种族、宗教、国家、地位等;关注客人的需要;信任客人。尽量使宾客满意,也就是饭店产品达到了顾客的期望值乃至于超过其期望值。顾客存在个体差异,在个人需求和个人期望值方面也是差异大变化多,因此饭店管理应提供个人化服务。也就是在标准的服务规程的基础上,根据宾客的需要,提供相应的超越规程的特别服务。个性化服务在现今的饭店竞争中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饭店档次和等级,以及饭店的企业素质。个性化服务主要通过三个方面去实施:第一,设备设施方面,可以有多种形式的布置。第二,实物产品的个性化方面,在于很多细节上的变化。第三、在员工服务方面,这是个性化服务的重点,可以设立客史档案、金钥匙服务、私人管家等服务。要求员工观言察色、揣摩宾客的心理,针对宾客的不同需求随机处理,让宾客满意。

其次,要求饭店应以员工为本。在饭店管理中,人们容易将关注热点放在宾客的身上,认为饭店基层员工所从事是简单的劳动,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力市场大。所以对饭店的员工关注不多。甚至有的饭店管理者认为在员工管理中主要的是物质利益的控制,通过单一的薪酬管理就可以了。这是错误的看法。实际上,在饭店行业中,单纯的物质利益刺激不足以吸引员工尽心尽力,还需要一种人性的关怀和信仰追求来激发员工的创造性和团队精神。从而也留住人才。无庸置疑,饭店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员工的工作效率、质量高低主要取决于员工的自我管理,饭店的服务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的素质水平。员工的素质水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员工的服务技术业务水平,另一个是员工的服务态度和精神面貌。在饭店产品中,生产和销售是同时进行的,生产者和宾客直接见面,所以员工的态度和精神状态是饭店产品质量的一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饭店管理中要以员工为本,以员工的利益为重,关注员工的需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的工作、学习、生活,合理科学的组织作业劳动,减轻员工劳动强度,给员工提供培训、提高的机会。

2.营造高水准、高品位的文化氛围

正如密尔所强调的,快乐有质的区别,有高级的快乐和低级的快乐,即肉体的享乐和精神的快乐,他认为一个人不论得到多少量的快乐,但终究不能只满足于低级的快乐,还必须追求高级的快乐。相对于饭店企业来说,宾客的需要有生理性、物质上的快乐,也有社会性、精神上的快乐。对宾客需要的满足,饭店不但在物质上满足宾客的需要,即提供清洁安静的客房,用品齐全方便,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有良好的隔音性能防止噪音的干扰,保证环境的安静和提供一定的舞厅、音乐茶座、网球场、健身房等设施满足宾客的娱乐、运动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对宾客在社会性需要和精神上的需要的满足,宾客能够在饭店中获得友谊,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友爱,在一个和谐、热情、宽松的交往环境中有一种真正宾至如归的感觉,获得人们对他的赞赏,他的意愿要求、生活习惯、民族风俗、宗教信仰受到认可和尊重。因此要求饭店企业服务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维宾客提供各种物质条件上,还要认清宾客各种需要之间的联系,尽量营造高水准、高品位的服务氛围,力求全面满足宾客的各种需要。使每位宾客都获得良好的心理感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树立了饭店的品牌,也赢得效益,从而促进饭店企业的发展。

其次,营造高水准、高品位的文化氛围,落实到饭店员工管理部分,则要求饭店企业应注重员工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需要,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需要,营造快乐的工作环境。如上所述,饭店的员工工作有其特殊性:工作时间的不稳定,因为饭店业务特定使很多员工必须临时加班,导致员工难以掌握时间上的主动权;社会角色的特殊性,因为在服务中,宾客与员工有一种被服务与服务、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即使宾客有过错,员工也要将对“让”给客人,要忍耐,经受委屈;工作内容的单调性,员工长时间的从事某项工作,容易引起单调和枯燥感,也会使员工感到厌倦和失去吸引力。因此,饭店管理者应关注员工,提供正式或非正式的团体活动,在工作中加强联系和沟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针对员工的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改进员工的工作内涵而使之增加趣味性和挑战性,对员工的成就给予及时地、适当的赞扬,提供进修和发展的机会;理解员工,体谅员工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烦恼和苦衷,将心比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员工的思想工作,耐心加爱心,这样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信任员工,对员工抱有较高的期望,员工才会有信心,充满强烈的荣誉感、责任心和事业心。总之,在饭店业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饭店的竞争最终是人的竞争。饭店企业只有将员工视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尊重每个人的需要、愿望和每個人的利益,关注员工、理解员工、信任员工、爱护员工,营造高水准、高层次的文化氛围,才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美]哈罗德·孔茨:管理学(第十版)[M].上海: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黄蔚艳.饭店文化-21世纪饭店的核心竞争力[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3,(12):83-85

[3]孙雯昕:以人为本-看现代饭店的企业文化[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106—108

同化论在教学中的应用 篇4

山西大学教育系章竞思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伯尔对同化这个概念赋予了特定的内涵。他对学生的学习进行了具体的研究,提出了认知观的学习理论,即同化理论。他认为,学生的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新组织。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以上的观点乃是同化理论的核心,也是学生学习变化的实质。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只涉及认知方面的学习。并将认知方面的学习分为机械的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两大类。机械学习的实质是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学生不理解文字符号的实质,其心理过程是各种联想。这种学习的产生主要是学习材料本身无内在逻辑意义(如外语单词、历史年代、门牌号码等)。

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理解的学习,也就是学生获得有逻辑意义的学习。这种学习的产生要求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逻辑意义。有意义学习过程应该是一个学生获得对人类有意义的材料的心理意义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希望学生能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那么怎样的学习才算是有意义的学习呢?奥苏伯尔指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有意义的学习的`产生必须是新知识具有逻辑意义;其次,学生必须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即学生积极主动地把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再次,学生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为了实现有意义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用有意义言语学习原理指导教学的全过程。具体地说,在传授新知识时,必须满足有意义学习的条件,使学生获得清晰的、同旧知识既有联系又可以辨别的正确意义。为了保证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教师应该尽量循序渐进地教学,使前面的学习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在学习某一部分教学内容之前就已经掌握了必要的预备知识,在新知识获得之后和在它被遗忘之前,安排适当的复习或练习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有利于使学生学到的新知识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不断分化的结果是导致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和命题从上到下按层次不断深化;不断综合贯通的结果是导致清晰地意识到有关概念之间的相似与不同。如果教师讲课能尽量做到从一般到个别,从整体到细节,就可以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不断分化;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尽可能将容易出现混淆的知识条理分明地呈现出来,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概念(或命题)之间的联系,指出它们的异同,消除学生认识中表面的或与实际存在不一致之点,就会促进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做到综合贯通。

比如,在小学高年级自然常识课以及初中生物课上,教师在讲授“鸟”概念时,会发现有的学生宁可把蜜蜂、蝴蝶说成是鸟,却不同意鸭和鸡属于鸟类。原因何在呢?这是因为学生在接受鸟的科学概念之前,已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鸟的前科学概念:“鸟就是会飞的动物”,他们用这个想当然的标准去衡量“鸟”与“非鸟”,把鸟的非本质特征混淆成了本质特征。所以,教师在讲解时一定要把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严格区分开。对于“鸟”而言,本质特征为鸟是卵生、身上长羽毛的脊椎动物。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辨别清楚“鸟”与“非鸟”的界限,形成科学的、清晰的概念。在检查知识的阶段(即学生检索或提取知识时),教师的检查要促进学生的有意义学习,包括加强学生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和改进有意义学习的方法。测验应着重测查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与运用教材知识体系的能力。根据有意义学习的理论(同化论),一切新的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有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也就是说,一切有意义的学习必然包括迁移。在有意义的学习中,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特征始终是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的关键因素。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指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在学习当中,一个新的概念新的信息或经验,不是被现有的认知结构所同化,就是改进现有的认知结构,或是接纳新的经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根据同化理论,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包括清晰性)三个变量对于学生以后有意义的学习有着巨大影响。

在有意义学习中,如果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里没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可以用来同化新知识,那么新知识就不能被有效地固定在认知结构中,从而引起不稳定的和含糊的意义,并迅速导致遗忘。有时学生的认知结构中虽然已有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但他自身却不能充分利用,结果也会出现机械学习。为此,可以在呈现正式学习材料之前,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介绍一些引导性材料,即“组织者”。“组织者”可以分为两类:一是陈述性“组织者”,其目的是在于为新的学习提供最适当的类属者;例如,数学教师在讲倍角公式sin2α=2sinαcosα时,一般都很注意运用变式,如sinα=2sinα2cosα2,sinα4=2sin2αcos2α等来揭示公式的本质,当问到学生sin3α=?时,学生都不能流利地答出。为什么?因为变式与要学习的新材料是并列关系,它们的包摄性并不比新材料高多少。所以,一个变式并不足以成为学生掌握另一些变式的类属者,这时,数学老师需要借助抽象概括能力更高一筹的语言文字作为先行组织者来揭示公式的实质,即“一个角的正弦等于这个角的半角的正弦和余弦乘积的两倍”。有了这个总框架,学生不但能回答出sin3α=?,而且可以回答任意角的正弦值了。另一类是比较性“组织者”,用于比较熟悉的学习材料中,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性,加深学生对新材料的理解。

比如,历史教师讲到现代史中的“皖南事变”时,总习惯于引用1941年周总理发表在重庆《新华日报》上的一首诗“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有些学生对诗的意思不理解,体会不到它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那么,教师可以先放下这首诗不讲,转而介绍一下三国时期曹丕、曹植两兄弟之间的恩怨故事,有了这些知识作铺垫,学生对周总理诗中所表现出来的震惊、讽刺、愤怒、声讨等意义就不难理解了。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确保从已知到未知,力求让后一步的学习建立在前一步的基础上,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提供固定点,按照这种序列系统讲授无疑就已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新的潜在有意义的学习任务与同化它的原有的观念系统的可辨别程度,是影响有意义学习的观念系统的第二个重要的认知结构变量,如果新的学习任务不能同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清楚地分辨,新获得的意义的最初可分离强度就很低,而且这种很低的分离强度很快就会丧失,遗忘也就不可避免了。原有的起固定作用的观念的稳定性和清晰性,是影响有意义学习与长久保持的第三个重要认知结构变量。如果这种起固定作用的观念不稳定且模糊不清,那么不仅不能为新的学习提供适当关系和有力的固定点,而且会影响新的观念与原有观念的可辨别程度。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5

李晶

(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是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必修课,是英语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应用体现。本文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活动中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诱思探究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具体探究模式的策略,提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诱思探究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1020),陕西师范大学重点教改项目

作者简介:李晶(1977-),女,吉林吉林市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工作。

素质教育一直针对的是中小学教育提出的,但是对于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讲,更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提升他们的竞争能力。因此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更能激发高等学校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

纵观中国学科教学论的研究,还基本上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理论水平上,虽然有的教育专家或学者进行了理论探讨,但实际与高校现实状况存在有较大距离[1-4]。

诱思探究模式是陕师大张熊飞教授倾心研究三十余年教学方法的结晶[5]。已有23个省、市、自治区的众多学校参与实验和推广,已经有多个学科参与并获得丰富的经验。基于此,笔者希望能够通过研究本课题对此内容进行丰富,弥补这方面的缺漏。为切实提高诱思探究论与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设计的结合,实现其可操作性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为诱思探究法从理论走向实践,在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教学设计中贯彻诱思探究论提供有益的帮助,同时为提升目前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兴趣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一、诱思探究的内涵

诱思探究,从字面意思来看:“诱思”的“诱”,是指教师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并依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规律,发挥主导作用。“思”,是指学生能够通过依据已有知识和教师的引导,独立思考问题,从而体现主体作用。“探究”是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产生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探”,即探索,以观察、倾听为主要方式。“究”,即研究,特点是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严谨的态度。教师应该让学生做知识的“探索者”和“研究者”,在切身的体验和思考中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教学目标[5]。诱思探究的逻辑起点是学生的学习,教学范畴以教学、心理、发展为基本,基石是教学的机制观、职能观和价值观,最终形成三大理论:诱思教学的思想论、探究教学的过程论和三维教学的目标论。它揭示了教育教学规律,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适用于素质教育的现代学科教学体系,对基础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大的参考价值。

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育现状分析

《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是高校地理信息系统专业的一门必修课,是英语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领域的应用体现,对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国际发展前沿、提升专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地理信息系统是一门很强的交叉性学科,汇集了地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大地测绘测量科学与技术以及管理科学等众多学科的最新科学理论与技术成就,交叉的学科跨度大,知识点分散,涉及课程多且繁杂。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教学中,也需要回顾和复习相关学科基础知识,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众多,加大了授课难度。在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专业英语不能占用过多的课时,以陕西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课时为36学时,每周只上一次课,2个学时,这更加大了专业英语授课的难度,大部分内容只能浅尝辄止,完全只依靠教师在有限课时内的课堂教学来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是非常困难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学习者之间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虽然是在3年级下学期开始此门课程,学生经过了2年的英语学习,有些学生已经拿到6级英语证书,但是学生的英语基础还是存在很大差异。有些学生英语基础扎实,可以较为轻松地配合老师,跟上教师授课节奏,在课堂上与教师自由交流;有些学生英语基础较薄弱,英语听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较差,很难在课堂上当堂理解消化教师授课内容。因此,照顾大多数成为我们教学的主要目的,对于英语较好同学,势必会影响他们英语水平的提高。但是如果难度稍大,会打击基础薄弱同学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涉及到了多学科领域知识,如遥感、GPS、测量、地理学等,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领域兴趣点,需要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基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以上几个特点,单纯依靠课堂教学要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差异性大等问题是不可能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实施“诱思探究模式”,引导学生重视专业英语,培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

三、《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诱思探究”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尽管我国一直十分重视英语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进行英语的学习,很多学生对英语仍有抵触情绪和排斥心理,认为自己连大学英语四级都没有过,更不用提学好专业英语了。因此,在专业英语的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借鉴国外的教学方法,要注意互动,提供不同难易程度,且与专业相关的话题(比如:My hobbies,How I Arrived at the Campus inthe First Day,GIS application in my life),让学生自主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口头演讲,让其从开口说简单的英文开始,培养一种自己能学好专业英语的信心,激发学生课后自主吸取相关信息的主动性。

2.循循善诱,以诱促思。好的课堂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探究欲望,而教学过程则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动脑的关键,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循循善“问”显得尤为重要。老师问得巧妙,问得到位,就能得心应手把握住课堂气氛,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的同时又能及时回归到课堂内容中。比如在学习地理信息系统特征(GIS characteristic)时,教师在开始设计了几个问题,随机抽签组成临时小组开始进行讨论其中的一个话题,所有阐述必须要试图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全部同学解答完之后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得出一致意见。

3.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在教学中,尝试鼓励学生来组织教学内容上课,让学生分成小组集体参与备课,学会自主探究学习方法,再让同学来进行讲评。课程开始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与专业相关的话题的资料,比如学习GIS的应用(The Application of aGIS)相关章节内容时,可以让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组成项目组自主搜集不同领域的GIS系统(包括文字、图片、系统程序等),制作英文PPT,让本组学生作为一个项目团队用英文来介绍与向大家推销本组的.GIS系统,主要讲述本系统的设计理念、应用前景等。同时,教师和其他组的学生作为相关行业的潜在客户,用英文咨询项目组,了解所推销的系统是否值得购买,对得到最多买家的项目团队进行表扬和奖励。这样的教学环节能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活跃了课堂气氛,从而建立起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体的课堂环境,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一种在课堂导向下的自主学习环境。

4.多维迁移,拓广延伸。GIS主流软件中,如ArcGIS、ENVI等都是国外开发的,这些国外软件还有计算机编程语言都依赖于英语,其技术文档和资料都是英文的,其本身就是一种简化的英语形式。要求学生在使用软件的过程中一样要用英文版本,有不懂的地方尽量查找英文帮助,这对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很有效果。网络平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展专业英语的自主学习。学习专业英语,不光能使用国外先进的软件应用技术,同时要让学生能够顺利理解外文资料,并能够通顺地、忠实于原文地翻译成汉语,因此翻译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在此方面我们给全班每个同学找一篇地理信息系统相关的SCI英文论文,要求学生进行翻译,每人制作PPT,进行讲述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这对学生将要进行的毕业论文写作和考研同学很有帮助。

5.课后反思,学情分析。在完成教学活动后,我将课堂实录补充到了教学设计中,并根据课堂效果、学生表现进行了深刻反思,总结上课过程中的优缺点和教学机智,以及学生的行为、语言。

四、结语

在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教学中,要克服其课时短、授课难度大的现状,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改变以往教师课堂上“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探究教学模式,结合课堂和课后时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模式营造了课堂上的自主学习环境,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改变了单纯教师讲解范文的单词术语及范文翻译的枯燥授课环境,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能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个体性差异组织课后学习任务,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自主地完成感兴趣的语言学习任务。通过在课堂教学环节和课后学习环境中确立学生主体地位,借鉴国外教学方法,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能使教学模式朝个性化学习、自主式学习的方向发展,有效提高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袁博,邵进达,李明峰。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矿山测量,,(4 ):70-72.

[2] 明冬萍。GIS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 测绘通报,,(3 ):105-108.

[3]晁怡,郑贵洲,郭纪元。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英语的教学与改革研究[J].测绘通报,,(4 ):75-77.

[4]邹凤琼,黄秋文。GIS专业英语教学个体差异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06):105-106.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6

一、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应用情况

(一) 成本性态分析

所谓成本性态,就是将成本按其同业务量的相互关系,进行适当的分类。按成本性态可将成本划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成本性态分析可以满足两个方面的需要:一是成本控制需要;二是计划编制工作需要。进行成本性态分析,有助于企业从数量上具体掌握成本与业务量之间的规律性联系,为充分挖掘内部潜力、实现最优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提供有价值的资料。

(二)本量利分析

本量利分析,是在成本性态分析和变动成本计算法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一种分析方法。本量利分析,全称为: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是研究企业内的成本、业务量和利润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一种数学分析方法。它是建立在成本性态分析的基础上,以数学化的会计模型与图示,来揭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销售量、单价、销售额、利润等变量之间的内在规律联系,为会计预测、决策和规划提供必要的财务信息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中一项重要分析法,其对于正确进行决策分析和有效控制等方面具有广阔用途,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预测盈亏临界点;二是规划目标利润,编制利润预算;三是预测保证目标利润实现所需要的目标销售量和目标销售额;四是为生产决策和定价决策做出最优选择;五是通过对利润的敏感分析,估量售价、销售量和成本水平的变动对目标的影响,并可据以进一步控制目标成本;六是可以应用于企业的全面预算、成本控制和责任会计等方面。

投资决策是企业所有决策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决策,是企业为实现预期目标,从投资规模、资金结构、投资风险、投资收益等方面对不同投资方案进行权衡和选择的过程。投资决策方法包括投资回收期法、平均会计收益率法、贴现的回收期法、净现值法、内含报酬率法、盈利指数法等,后四种方法考虑了货币时间价值和投资风险价值。

二、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范围有待扩展

迄今为止, 管理会计只是在我国部分地区、少数企业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还有相当数量的企业对管理会计知之甚少,因而使得管理会计的应用空间受到极大限制。

(二)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程度有待深入

从目前情况来看,虽然管理会计在一部分企业中得到了推广应用, 但仅就这部分企业来讲,他们也仅仅是初步参考应用了部分管理会计理论与方法,还有很多对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非常有益的管理会计方法并未得到应用,这就使得管理会计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大打折扣。

(三)企业应用管理会计的过程有待完善

尽管管理会计的部分理论与方法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初步应用,但它们基本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状态,彼此缺乏有机的、紧密的联系,尚未形成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

三、管理会计运用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管理会计行为是对企业的管理行为,是对管理者价值观的一种挑战,也是对管理者管理意识的检测。企业领导对管理会计的重视显得非常重要。有的企业领导指导思想仍没有完全脱离传统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在企业价值观念上长官意志较重。在这种企业价值观下,企业领导缺乏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动力,管理会计也就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前提,也就自然会认为管理会计在我国“水土不服”。表现在管理会计工作地位低下,一些会计人员和经营决策者认为,会计就是算账、报账,至于管理、经营决策是企业领导的事情。企业就是被动地接受一些管理会计内容也只是为了装点门面,或者是只会搜集不会创造,对管理会计内容大都是囫囵吞枣不能灵活使用,稍遇阻力就往后退,也就难以提高管理会计运用的实效。

良好的企业文化是推行管理会计的基础,反过来管理会计的严格实施必然会促进现代企业文化建设。

1.浅谈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2.Wiki在企业管理地运用

3.企业管理会计必须具备的职能

4.浅谈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5.企业管理中的顿悟

6.企业管理中的效率与人性

7.企业管理中的适度和温度

8.剖析企业管理之如何运用人才

9.浅谈小型企业管理的方法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7

社会的进步和知识的新陈更迭, 使我们有新的理论探求生产管理中复杂的问题和矛盾。机器设备是企业创造利润的基础, 利润产生必须要保证设备运转正常, 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协同论是一门新兴学科, 把协同理论引入设备维修管理中, 剖析设备维修管理中的各种因素, 应用新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1 引用协同论对设备维修管理的分析

设备是企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 设备维修管理是维修组织计划、维修费用管理、备件管理等的集合。由于设备备件种类多, 寿命及消耗损坏率不同, 需求量不同, 加工及订货周期存在差异和不确定性, 备件是设备维修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说明设备维修管理是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搞好备件管理可以减少维修停机时间, 提高设备利用率。科学的供应和储备备件可以减少企业对资金、人员、场地占用。

协同论是系统科学的重要分支理论, 创立者是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 (Hermann.Haken) 。协同论所研究的对象一方面是多子系统的联合作用产生在宏观尺度上的结构和功能。设备维修管理就属于多子系统的范畴;另一方面协同论又是由许多不同的学科进行合作来发现自组织系统的一般原理, 协同论对揭示不同系统的演化发展具有普适性意义。

协同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3个方面:

1) 协同效应, 指复杂开放系统中大量子系统相互作用产生的整体效应。设备维修管理是包括:人员、物资、资金、技术方法等的复杂开放系统, 各子系统或组织之间同向合作, 相互配合协同得好, 系统的整体功能就好, 反之由于各子系统不能发挥应有功能致使设备维修管理陷于混乱, 系统遍处于一种无序状态;

2) 伺服原理, 即序参量支配子系统行为, 快变量服从慢变量。在设备维修管理中, 备件相对于组织维修方案、维修资金、维修设备和维修技术人员培训等条件, 备件准备是一个慢变量。备件需要计划、采购、生产、运输、储存等因素因而时间周期较长, 其中还有不可预知的因素制约。因而备件管理就是设备维修管理的一个序参量;序参量是协同论的核心概念, 在系统演化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尽管影响系统的因素很多, 但从中找出序参量就能掌控整个系统的发展方向。分析得出设备维修管理的序参量是备件管理, 备件管理的序参量是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着“不确定性”包括计划突变、交货延迟、物流迟滞、订单取消等。我们在整个系统下建立一个自备系统以补充“不确定性”, 使整个管理系统能向有序的期望的方向发展;

3) 自组织原理是指系统在没有外部输入的条件下, 在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下, 其内部子系统之间能够按照某种规则自动形成一定的有序结构或完成系统功能。自组织是管理系统自我完善的根本途径, 我们建立自备系统另一方面也是使系统具备自组织实现的条件, 能使系统的自组织发挥效用。

2 设备维修管理协同体系的构建

设备维修管理协同体系是为了企业设备维修备件供需平衡, 备件库存量合理控制。从备件来源渠道, 控制库存的方法入手分析, 综合影响系统的内外因素, 结合当前的科学信息技术而构建的。设备维修管理的理想情况是当设备因故障停机, 通过检修发现有不能简单修复的备件, 使用替代备件恢复设备正常功能, 构成检修闭环。但是这要以牺牲管理经济成本, 增大企业的资金、人员、场地的占用为代价。如果没有替代备件就需要通过材料计划从市场或厂家购进, 在当前市场中, 供应链系统可以实现备件管理的标准件、通用件的供给;备件需要计划、运输等一系列程序才能到位。到位后再构成检修闭环设备恢复使用。协同体系的自备系统功能是实现设备中、小备件的制造和关键特殊件、大型件的修复的维修管理。自备系统的实现需要具有规模相匹配的加工和修复设备。自备系统的自组织模式就是在本企业内利用先进的机械设计制造技术, 通过设计软件获得电子版的二维、三维零件图纸的尺寸、加工工艺和数控加工程序来制造加工零件。利用修复技术实现因磨损、变形等失效的零件, 自备系统可以提高维修企业的自我技术能力。

3 结论

本文引用协同论对设备维修管理进行了分析、构建了设备维修管理协同体系。它是以往在企业备件管理中不足的有益补充和延拓, 它可以减少供应链环节中的消极影响, 降低企业备件管理成本并相应的促进了企业利用先进制造和修复技术的能力。如果专业维修企业兼有设计制造的功能, 一方面企业的技术和生产力发生了质的飞跃可以发展产品生产;另一方面普及应用新技术, 推动技术创新。

参考文献

[1]张友诚, 张翠凤, 亓和平.现代企业设备管理[M].北京:中国计划出社, 2006, 5 (5) :146-153.

[2]机械工程师手册编委会.机械工程师手册[M].3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9 (5.6) :1295-1296.

[3]Hunt, V, Daniel.Dictionary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Introduction to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USA,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ing Co., Inc, 1987 (1) :1-52.

[4]李颖.构建设备采购与库存信息共享系统[J].设备管理与维修, 2006 (6) :5-18.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8

关键词: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定位;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10-0048-02

战略成本管理是指管理人员将成本管理置身于战略管理的广泛空间,运用专门方法提供企业本身及其竞争对手的分析资料,从战略高度对企业及其关联方的成本行为和成本结构进行分析,为决策者进行战略管理提供信息服务的管理活动。它是在克服传统成本管理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以生产为导向、侧重战术性决策等缺陷的基础上形成的以用户满意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侧重战略决策的现代成本管理。

1战略成本管理的特点

相比于传统的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有以下特点:

①外向性。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拓宽成本管理的视野,既要从企业自身的资源条件出发,更要跳出企业关注外部环境的变化,注重企业与供应商,企业与客户,企业与竞争对手的关系,分析这些关系对企业成本结构、成本规模和成本水平的影响。而传统成本管理则将眼光仅仅放在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上,忽视了外部环境因素的重要性。

②前瞻性。传统的成本管理采用的管理手段是对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和规范,其目的在于降低成本,属于一种缺乏长远考虑的成本管理。而战略成本管理着眼点放在企业未来的发展,其目的不仅在于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更重要的是如何使企业获得长远的经济利益并保持长期竞争优势。显然,战略成本管理更具有前瞻性,能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长期经营目标。

③竞争性。战略成本管理从企业竞争优势的培育、维持和提高这一角度出发,重点关注企业的成本行为对企业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的影响,帮助决策者选择最佳的战略方案,并辅之以对应的成本管理战略,借以促进战略管理目标的尽快实现。即战略成本管理是在基于对企业竞争优势分析基础上的一种成本管理,是企业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一柄利器。

④动态性。战略成本管理重视企业生命周期的阶段变化,针对处于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其成本管理的重点和预期达到的目的都是有差异的,要不断调整成本管理的战略方针以适应企业特定的内外部环境。

2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定位

战略成本管理的目标规范着其思想体系,制约着其方法与措施体系的建立。根据考察的角度和背景的不同,对战略成本管理目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定位:

①降低成本。降低成本既要考虑有形成本动因,也要考虑无形成本动因。降低成本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既定的经济规模、技术条件、质量标准条件下,通过降低消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合理的组织管理等措施降低成本,这种途径考虑的是有形成本动因。二是改变成本发生的基础条件,即改变企业可利用的经济资源的性质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方式。这些资源包括劳动资料的技术性能、劳动对象的质量标准、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产品的技术标准、产品工艺工程的复杂程度、企业规模的大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企业的职能分工、企业的管理制度等方面。这种途经考虑的是无形成本动因。

②增加企业利润。显然,降低成本可以增加企业利润。但在某些情况下,通过增加成本以获得其他竞争利益进而促使企业利润的增长则是战略成本管理的重要思想。成本的变动往往与很多因素相关联,成本管理不能仅仅只着眼于成本本身,而要利用成本、质量、价格、销量等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支持企业为维持质量、调整价格、扩大市场份额等对成本进行管理,使企业能够最大限度的获利。

③取得竞争优势。成本控制首先要配合企业为取得竞争优势所进行的战略选择。在企业战略许可的范围内,在实施企业战略的过程中引导企业走向长期利益最大化,并最终确定和保持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为了企业的竞争地位和长远发展,优势成本的提高可能成为有利的动因。但企业在提高成本时也应权衡成本提高的风险、将来获利的概率、环境变动的影响等,即要考虑成本效益问题。另外,企业所拥有的一切资源要转化为资本,实现资本增值,始终要以人本身作为载体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应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促使企业持续收益率的递增,进而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④实现社会目标。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认识到自己对用户及社会的责任,一方面,企业必须对本组织造成的社会影响负责;另一方面,企业还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良好的企业形象即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争得信誉,又促进组织本身获得认同。企业的社会目标反映企业对社会的贡献程度,如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支持社会活动和社会福利等。这些社会目标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公共关系目标。这一目标的着眼点在于企业形象、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公益事业,通常以公众满意度和社会知名度为目标;二是社会责任目标。是指企业在处理和解决社会问题时应该或可以做什么,如在对待环境保护、售后服务时所扮演的角色及发挥的作用。三是政府关系目标。企业作为纳税人支持者政府机构的运作,同时,政府对企业的制约和指导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3我国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企业面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实现生存并在保证生存的前提下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便使得深化企业成本管理改革日益成为一个突出又迫切的问题。目前,战略成本管理在我国刚刚起步,我国企业在实施战略成本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使成本管理服从于本企业的竞争战略,切忌拿一些成功企业的经验不加分析的套用。由于各企业所处行业不同、面临的竞争形势不同,制定的竞争战略自然也不同,如果简单套用,一方面会造成套用企业的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又使有效地管理经验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因此,我国企业在应用战略成本管理时要特别注意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使成本管理服务于企业的竞争战略。

②注重价值链的开发和利用。首先,要了解企业内部的价值链,尽量消除不增值作业;其次,在供应过程中加强与上游价值链的联系,完善供应过程成本管理,搞好供应过程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再次,在销售过程中还要加强与下游价值链的联系,完善销售过程成本管理,以最小的劳动消耗销售更多的产品;最后,还要对本企业的竞争对手的价值链和成本进行分析,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③注意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分析。实施战略成本管理要对各方面的成本动因加以分析,尤其是非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这与传统的成本管理仅注重生产环节的成本动因有非常大的区别。另外,对于结构性成本动因要了解其一经形成就很难改变的特点,做到在企业建立之初就充分考虑这部分成本动因,使成本管理工作由注重事后转为注重事前、事中。

研究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助于增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的有效性,能促使企业管理者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变化,及时抓住企业发展良机,规避各种风险,主动迎接挑战;企业战略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优化配置内部资源,从而避免出现资源分配与工作重点安排上的偏差;企业战略管理对企业内部各部门、各环节的高效运行起导向作用,有利于发挥协同作用,从而使各部门协调一致,减少摩擦;企业有了战略,为了总体目标的实现,就会自觉地、不断地评价环境变化对自身发展的影响,更加自觉的接受国家和上级部门的宏观指导和监督,使企业的战略符合行业和国家的总体发展战略,有利于避免企业行动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由于战略成本管理把成本管理和企业的战略目标相结合,在吸收传统成本管理方法优点的同时又有所创新,所以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相信随着以后人们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中对它的进一步完善,战略成本管理会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海生.战略成本管理研究[J].会计之友,2009,(1).

[2] 巴雅尔图.战略成本管理目标定位及实施策略[J].财会通讯,2008,(2).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9

现代管理会计已从传统单一的会计系统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综合多种学科的边缘学科。它作为现代会计的一个分支,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管理会计包括决策分析、预算编制、成本分析以及责任会计的推行等。随着经济的发展,以民营、私营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企业管理发展的趋势是会计工作的重点由过去单纯的“资产计价,确定收益”向“目标与控制”管理转化,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会计转变职能,及时反映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小企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激烈的市场竞争要求企业会计转变职能,及时反映管理所需要的事前、事中的财务信息。这些决定了中小企业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一、中小企业的重要经济地位

据中国企业联合会统计,截至2004年上半年,中国在工商部门注册的中等规模以下企业已超过320万家,个体工商户也已达到23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中企联常务副理事长孙延祜指出,中国以民营、私营和个体工商户为主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孙延祜近日在此间的一个研讨会上介绍说,目前,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已占到中国国内生产总值55.6%的份额。2003年,中小企业还缴纳了全国46.2%的税收,完成了62.3%的出口总额。中小企业对中国的更大贡献是提供了最多的就业机会,目前,中国有四分之三的城镇就业人口在中小企业工作。统计数字还表明,中小企业在中国各经济主体中最具发展活力。目前,中国有65%的专利技术是由中小企业拥有的,有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80%的新产品是中小企业开发的。

二、中小企业管理会计应用的现状

就目前状况看,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其效果还不很令人乐观。其主要问题在于:

(一)理论研究不够。管理会计是一门新兴科学,我国会计界对它的研究尚未形成一套完整严密的基本理论体系和方法体系,仍停留在简单方法的介绍方面,忽视理论系统研究,缺乏对实用性、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追求;

(二)实际应用效果不太明显。由于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实际运用起来也是有选择性的。比如有些企业只知道简单粗略运用量本利分析或是进行责任中心核算活动等;

(三)管理水平及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中小企业领导人普遍没有经过科学化管理的熏陶,管理水平不高。首先,管理观念陈旧,人员选用上任人唯亲,相信血缘关系,强调忠诚老实,不注重才能;其次,管理方式上过度集权,不够民主。家族式管理现象普遍存在,强调家族利益,从业人员觉得为一个家庭服务,个人晋升发展的机会很少,积极性与创造性未能充分发挥。而且管理随意性强,缺乏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对于管理会计更是模棱两可;第三,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报酬低,发展潜力不大,致使高水平、高素质的会计人员不肯下嫁,所以,目前中小企业的会计人员一般为刚从学校毕业的年轻小生,没有实践经验,又无资格,或者是一些

原乡镇企业的会计,业务素质较低,知识比较陈旧。而中小企业所要求的会计人员其实最好能面面俱倒,有一定的综合素质,故存在一定差距。

(四)会计信息主要应对外部需求

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较有限,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不高。主要为税务部门的纳税管理外部需求、工商部门的年检时要求提供的会计报表为第二位的外部的需求、银行贷款管理的需求为第三位的外部需求,其重点单纯为资产负债情况及损益情况等方面。其次,投资者的决策需求和管理者的管理需求,成为最主要的内部的需求,由于中小企业的自身特点,投资者往往同时就是管理者,所以内部需求也不高。

三、推行管理会计制度,完善企业管理

企业管理怎样才能走出困境,使现代管理会计在我国企业管理中广泛应用,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特征,应认真加以思考。

(一)改变会计职能。现代管理会计是会计职能的变化引起的。其主要职能已由信息支持向管理决策转移,财务部门被赋予决策权,而且对工作结果负有不可推托的责任。相应地,财会人员由管理系统中的专业信息支持人员转变为决策者与合作伙伴,新的职责与角色要求财会人员更多地了解企业各个方面,如制造过程、核心技术、研究开发、市场营销、竞争对手以及供应链等,以制定正确的战略计划,为内部顾客提供有关他们应该作什么及将会怎样的服务,而不能只反映是什么或过去怎样。他们的工作精力将更少地用于信息报告,更多地用于计划与分析,并且将更加广泛地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在管理决策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以“目标成本”为起点和核心,深入挖潜增效。

管理会计区别于传统会计,在于管理会计既注重对成本的“数量管理”,也注重对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追踪分析,能够从源头上寻找到产生差异的数额及原因,从而达到持续降低成本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对企业成本进行目标管理时,首先要把成本管理的每一项目深入明晰地落实到每一个具体作业环节上;其次,我们对每一生产环节的标准成本制订,应有科学性和可行性。只有经过充分市场调研和技术测试,并且发现执行差异随时修正后,才能作为标准成本,否则,可能使企业员工产生不当的行为。

(三)全方位进行成本控制。

1、充分运用量本利分析法、成本——效益分析法等现代管理会计所用的方法,从动态上来掌握企业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现金流动,及时有效地进行成本控制。

①本。量。利分析法:将成本、产量、利润这几个方面变动所形成的差量相互联系起来进行分析。其核心部分是确定“盈亏临界点”,从动态上掌握有关因素变动对企业盈亏消长的规律性的联系。这对帮助企业在经营决策中根据主、客观条件有预见地采用相应措施实现扭亏增盈,有重要意义。

②成本——效益分析法:在经营决策中,适应不同的情况形成若干独特的„成本“概念(如差别成本、边际成本、机会成本、沉没成本等)和相应的计量方法。以此为基础,对各种可供选择方案”净效益“(总效益与总成本之差)进行对比分析,以判别各有关方案的经济性。这是企业用来进行短期经营决策分析评价的基本方法。

③折现的现金流量法:将长期投资方案的现金流出(投资额)及其建成投产后各年能实现的现金流入,按复利法统一换算为用同一时点的数值(现值、终值或年值)来表现,然后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有关方案的经济性,使各方案投资效益的分析和评价建立在客观而可比的基础上。这是企业用来进行长期的投资决策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2、认真推行责任会计制度,将企业成本控制与责任部门有效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目的。责任会计制度的最大优点,就是将企业日常工作分权管理,使高层管理人员集中精力抓长远,各层管理人员在权限内,放开手脚搞管理,并通过绩效考核,发挥激励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①科学地制订责任目标成本,分解成本指标。产品成本目标的确定,可以根据同行业先进水平确定,也可采取市场法来计算,即“售价—目标利润—税金费用”,并将产品质量、生产费用及数量、结构指标按照一般独立生产经营企业的常用方法逐级分解。科学的责任目标必须满足的原则:责任目标的可行性;责任目标的明确性;责任目标的可控性;责任目标的激励性;责任目标的整体最优性。

②建立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利润中心、费用中心、结算中心、投资中心)建立后,还应对内部转移计价方法、折旧提取方法、费用摊销期限、存货计价方法、资金成本计算、责任中心绩效会计报表等作出规定。

③建立责任会计账薄,确定责任主体。为了及时准确反映各责任单位或个别工作效率,在会计账薄及记账凭证上增设责任单位一栏。根据管理会计的要求,企业可以对“原辅材料”按实际采购量的目标成本记账。而对“生产成本”、“产品成本”则按计划(或标准)数量的目标成本进行记账。为了反映和核算材料采购过程中的价格差异,以及生产费用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应分别设置“材料成本差异”、“生产成本差异”和“产品成本差异”等进行归纳。而对于制造费用和企业管理费用,由于它们也存在差异,相应还应增设“费用数量差异”和“费用效率差异”明细科目。

论在我国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一、作业成本法的概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作业成本法又叫ABC法,是一种成本核算的方法,该方法以作业为中心归集企业间接费用,然后再将间接费用分配到产品成本。作业成本法起源于美国,于1992年被介绍到我国。1994年和1995年,我国老一辈会计学家余绪缨教授曾陆续在《当代财经》、《会计研究》等著名刊物上发表文章,向国内介绍ABC法。此后,ABC在中国的研究勃然兴起,各项研究系统地回答了我国企业能不能实行ABC、如何实行ABC以及如何更好地实行ABC的问题。

二、我国企业应用作业成本会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

第一,必要性。自开始,“中国制造”已经感觉到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些变化使得实务界对企业成本的核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确而可靠的成本信息对企业产品定价、生产决策、成本分析等均具有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市场资金紧张,居民消费下降,出口减少,我国企业的经营销售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对中小企业来说,库存增加,资金回笼难度加大,银行信贷资金难以取得等等,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与生存。为此,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的制造企业不仅要对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应对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同时更要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注重管理会计的理论与方法的应用已成为我国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要求。作业成本法正是为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第二,可能性。作业成本法是适应现代制造环境的一种较先进的成本计算方法,一般适用于具有以下特征的企业:其一,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占的比重较大。当制造费用在产品成本中所占比重较大时,运用作业成本法能较为科学地计算产品成本,从而有效解决传统成本方法由于只采用少数几个分配基础而产生的成本核算不准确的`问题。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规模已与未来越大,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制造费用较以往相比已大幅度提高,已具备了运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其二,企业产品生产的工艺特点差别较大。产品生产工艺不同,所消耗的作业种类及数量也就不同,按照作业耗用量多少来分配生产费用,可以做到产品成本核算的相对正确性。其三,生产产品的种类较多。如果企业产品种类很少,甚至为一种,那么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法计算的结果几乎一致,因为可选择的分配基础几乎是一样的。而当产品种类相对较多时,由于不同种类产品在工艺流程中消耗不等量的作业和不同质的资源,为正确计算出多种产品成本,就必须追溯到成本发生的根作业上。根据目前我国制造企业的整体状况,我们不难发现:相当多的企业已具备了应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加之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与我国企业的日益结合,ERP系统在我国企业的大量普及与应用,这进一步为我国企业应用ABC法创造了有利条件。所以,我国制造企业采用作业成本法是可行的。

1、首页2、应用设想

三、作业成本会计在我国企业中的应用设想

作业成本法下,产品成本是广义的成本概念,即跟产品生产相关的一切费用都可以记入到产品成本。产品成本的核算内容除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之外还包括产品设计费用、产品实验费用以及部分销售费用等。其核算原理是:间接费用先分配到各作业中心,然后再按不同的成本动因分配率将间接费用从各作业中心分配到产成品和在产品。具体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第一,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并将其归集到资源库中。企业为核算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类资源耗费,需要设置资源类账户。具体设置哪些资源类账户则需依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制造性企业需开设如下账户:材料费用账户、工资费用账户、动力费用账户、折旧费用账户和其他费用账户等。通过这些账户对企业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材料物资、人工工资、动力折旧费用等进行核算。

第二,根据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分析、确认作业,并以主要作业为中心建立作业成本库,将资源库归集的成本价值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企业为归集和核算发生的作业成本,需要根据作业成本库设置作业成本归集账户。一般而言,一个作业成本库对应一个账户,账户名称由企业根据作业成本库的名称自行定义。各作业成本归集账户,可以按照所消耗的资源类别设置明细账,进行成本核算。另需说明的是,在产品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可以直接认定是哪一种产品耗费的,可直接通过“生产成本”科目记入到产品成本。

上一篇:小白杨太棒了作文下一篇:小学四年级作文:难忘的一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