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析(精选10篇)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对策研究
绿色物流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结果,对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要实施和发展绿色物流,必须从政府政策的角度管理现有物流体制,构筑绿色物流发展框架;物流企业必须将其经营战略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必须由整个供应链上的企业协同建立广泛的废弃物循环物流.
作 者:金勇 谭欣 作者单位:湖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刊 名:新疆社科论坛英文刊名:TRIBUNE OF SOCIAL SCIENCES IN XINJIANG年,卷(期):“”(5)分类号:F7关键词:绿色物流 逆向物流 绿色物流管理
关键词:绿色物流,理论,发展策略
当前, 各行各业都在以“绿色、低碳”为发展方向, 对于物流行业来说, 发展绿色物流将是21世纪物流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发展我国的绿色物流, 我们必须要明白绿色物流的涵义, 并制定出基本的发展策略。
1 绿色物流的涵义
绿色一般来讲是指:节能、环保, 《物流术语》中对绿色物流给出了明确的定义“绿色物流即是指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 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 使物流资源得到最充分利用。”绿色物流不仅是一种经济学理论, 它更是一种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
2 发展我国绿色物流的策略
发展绿色物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需要物流行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 从运作理念、发展政策、基础设施、系统建设等方面入手, 寻求转变。
2.1 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要发展绿色物流, 首先必须树立起绿色物流的全新运作理念。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环境保护重要性, 紧迫性的宣传, 增强企业、民众的环保危机意识和他们对绿色、低碳的重要性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鼓励工商企业改变原有的企业内部独立物流运营模式, 积极采用物流外包, 开展第三方物理, 整合物流资源, 统一物流设施, 以此来节约物流资源, 提高物流资源的使用率。物流企业要改变原来的“还钱环保, 消费环保”的观念, 将绿色环保的理念与资源节约理念相结合, 将企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相结合, 以资源整合促进资源节约, 以资源整合促进绿色环保, 将资源节约、减废减排作为企业长期且重要的任务来抓。
2.2 制定绿色物流规范发展政策
现代绿色物流综合性强;涉及工种繁多, 涵盖了:运输、仓储、装卸、货代、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关联部门繁多, 包括:交通部、铁道部、民航总局、商务部、信息产业部、海关、环保、工商、税务等;这样的运营环境往往容易导致相关政策规定不统一, 各部门有各部门的相关政策, 执行起来容易混淆, 更有甚者, 两部门或多部门之间的政策发生冲突, 使得物流企业无所适从。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 我们应该将个关联部门的政策规定进行协调, 最好是成立专门的协调机构, 统一对物流行业进行管理。这样既可以方便政府职能部门对物流行业的管理, 也使得物流企业有一个明确的主管部门, 方便其了解最新政策法规和最新的行业动向。
同时, 要使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就必须要为其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 以此来完成对物流行业的规范、监督、激励、管理。例如:立法要对绿色物流中的排污量、资源使用量做一个明确的规范;对职能管理部门的管理监督权限进行明确规定;对物流企业绿色补贴、贷款优惠等的达标要求进行明确规定。
2.3 加快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要想实现绿色物流, 完善的基层设施是有效的保障。这就要求我们, 首先, 要合理利用, 改建原有的基础设施, 通过科学有效的整合, 将原有基层设施的规模、布局、功能有机整合, 发挥最大的使用效率;其次, 要加快新的基层设施建设, 在新基层建设中, 我们要站在战略高度, 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统筹管理、合理分配, 杜绝重复建设、防止无用建设, 以求在基层设施的建设上就能凸显绿色物流的特点, 节约资源;再次, 要加大物流便利设施的建设, 主要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交通设施不仅仅可以便利物流, 更是地方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命脉, 因此, 政府需要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人力物力投入, 扩大物流企业的经营渠道, 刺激企业做大做强;最后, 加强各种交通网络和各种交通运输衔接基层设施的建设, 增强物流企业货物运输的灵活性, 从节约、环保上也为物流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节约、环保途径。
2.4 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 信息化建设成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重点, 信息化是绿色物流的重要基层, 因此, 促进绿色物流的信息化发展势在必行。首先, 政府需要引导企业, 鼓励企业积极采用信息技术进行管理, 从技术层面上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的管理水平;其次, 政府应花大力气支持建设一个物流信息平台, 将物流企业间的非商业机密信息进行资源共享, 构建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物流网络, 同时, 在平台中将物流相关部门的资源进行共享, 方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情况, 并对工作进行调整, 例如:与气象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可以使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天气, 及时调整运输路线, 与交通部门进行信息共享, 可以让物流企业及时了解各地路况, 及时调整运输路线。
3 结语
绿色物流属于新生事物, 同时也是物流行业相应国家低碳、环保号召的产物, 在今后的工作中, 政府部门还需要加大对绿色物流科学研究上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 同时企业也还需要在如何培养适应绿色物流形式的新兴人才上下功夫。
参考文献
[1]杨国川.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0, 2.
绿色物流是指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的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物流活动。其基本内涵就是“节能”“环保”“低碳”,包括:①物流过程本身应减少对于物流资源的浪费,应起到抑制物流对周边环境破坏的作用,应提倡采用节能型设备和技术,防止对能源的浪费;②物流装备和技术的发展方向朝着节能环保的方向发展,与物流活动相关联的物流管理应注重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并着重提高物流运行的效率。
一、传统物流活动中的非绿色因素
1.运输环节的非绿色因素
交通工具本身产生了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噪音、尾气的排放等;输送的商品也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损害,如石油在海运过程中发生泄漏而造成大片海域的污染。
2.保管环节的非绿色因素
商品保管中心必须用一些化学方法对之进行养护,如喷洒杀虫、菌剂,对周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一些商品,如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由于保管不当,爆炸或泄漏对周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
3.流通加工环节的非绿色因素
加工中资源的浪费或过度消耗;加工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物对环境和人体构成的危害。
4.包装环节的非绿色因素
包装材料的环境污染;过度的包装或重复的包装,造成的资源浪费。
5.装卸环节的非绿色因素
装卸不当,商品的损坏,造成资源浪费和废弃;废弃物可能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
1.是顺应世界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
当今世界,工业化迅猛发展的同时,给环境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全球范围内的减排措施,成为世界各国优先考虑的问题,联合国每年的气候大会已成为敦促各国承担减排义务的峰会。物流作为继物化劳动、活劳动之后的第三利润源,其绿色化正受到各国的重视。其中,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发展绿色物流方面,已经走在了世界各国的前头。在全求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既是理性选择,也是必然选择。
2.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绿色物流与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共同构成了一个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绿色经济循环系统。发展绿色物流是企业降低成本的一个途径。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而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绿色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绿色物流这种“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不仅是一般物流成本的降低,更重要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
3.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绿色物流的核心就在于实现企业物流活动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协调。建立绿色物流体系,就是要追求高于竞争对手的相对竞争优势。绿色物流的构建,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声誉,增加其品牌的价值和寿命,延长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间接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是全面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物流作为生产—消费的中介,是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基本环节。而绿色物流则是伴随着人民群众生活需要的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绿色消费的提出而应运而生的。不断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意味着生活的电子化、网络化和连锁化,电子商务、网上购物、连锁经营、无不有赖于绿色物流。绿色物流,将带给我们前所未有的休闲自在。
5.是实现美丽中国梦的需要
“中国梦” 本质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包括生态文明之内的“五位一体”已成为十八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成为“美丽中国”的新期待。我国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耗国,能源消耗强度是美国的3倍、日本的5倍、欧盟的3.8倍,包括绿色物流、绿色生产、绿色制造、绿色消费在内的“绿色风暴”正在席卷全国。发展绿色物流将助圆“中国梦”,十分必要,迫在眉睫。
三、加快发展绿色物流对策建议
1.树立绿色物流全新运作理念
从政府层面上加强宣传环保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唤醒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危机意识,为绿色物流的实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从企业层面上,要打破“环保不经济、绿色太费钱”的传统观念,应着眼于企业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树立集体协作、节约环保的团队精神,将节约资源、减少废物、避免污染等目標作为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
2.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驾护航
现代绿色物流业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涉及运输、仓储、装卸、联运、加工、整理、配送、信息、环保等行业,政策上关联多个部门。为避免政出多门,应该建立必要的政府部门协调机制,设立统管物流的主管部门,同时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来有效地规范、监督和激励物流企业的行为。通过环境立法、排污收费制度、许可证制度和建立绿色物流标准来约束、干预物流活动的外部不经济性;另外,通过制定绿色补贴政策、税收扶持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激励政策激励和引导物流主体的行为,促进绿色物流健康发展。
3.加快绿色物流公共基础设施规划与建设
首先,要重视现有物流基础设施的利用和改造,通过对其规模、布局、功能进行科学的整合,提高现有设施的使用效率,发挥现有设施的综合效能;其次,要加强新建物流基础设施的宏观协调和功能整合,应从整体战略的高度协调物流相关规划,理顺各种规划的关系,使物流规划、不同运输方式的场站建设规划、工业及商贸流通行业的仓储设施规划能够有机衔接和配合,防止重复建设,避免土地资源的浪费;第三,要继续扩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加大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和城市配送等设施的建设力度,打造绿色交通;第四,要注重加强各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加快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大力发展多式联运。
4.促进物流信息系统发展
完善的物流信息系统是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基础,有助于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和经济性。首先,政府应引导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包括全面质量管理(TQM)、电子数据交换(EDI)、射频技术(RF)、全球定位系统(GPS)、企业资源计划(ERP)等技术,全面提高企业信息管理水平;其次,政府应大力支持建设公共网络信息平台,加快构筑全国和区域性物流网络,实现不同物流部门、物流企业的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为物流信息交流的畅通和高效创造条件。
5.推进物流标准化建设
物流标准化是绿色物流的标尺,针对我国当前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国际物流标准化的发展方向,政府应加强对物流标准化工作的重视,一方面要在物流术语、计量标准、技术标准、数据传输标准、物流运作模式与管理标准等方面做好基础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标准化的组织协调,在对各种与物流活动相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梳理现行标准。对已经落后于物流发展需要的标准应予淘汰,并代之以新型标准;对部分不符合实际需要的标准进行修订完善;对尚缺的标准应抓紧制订,以使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协调一致,与国际标准接轨。
6.重视物流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
科研方面,一是要积极支持绿色物流基础理论和技术的研究;二是要加强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良性循环,加强应用性物流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人才培养方面,一是政府应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现代物流专业课程,包括与绿色物流相关的环境科学,开展本科、硕士、博士等多层次学历教育,为现代绿色物流培养、储备专业人才;二是是加快推进职业资格培训认证工作,从根本上提升我国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满足国内市场对各类物流人才的需求;第三,通过“走出去,引进来”,加快人才和技术交流,博采全球领先成果,为我所用,从根本上加快提升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大同市经济建设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绿色物流内涵及其发展研究
为应对资源锐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我国政府制定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政策.物流产业的强综合性和强关联性的.特性使之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传统的物流模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物流产业必须走出一条效益、资源、环保境一的新路子,即大力发展绿色物流.
作 者:严双 作者单位:湖南女子职业大学经济管理系,湖南长沙,410004 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 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 年,卷(期):2009 “”(17) 分类号:X171.1 关键词:绿色物流 内涵 发展[论文关键词] 连锁企业 物流配送
[论文摘要]近年来,连锁经营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一、连锁经营与物流配送
连锁经营,是指流通领域行业中若干同业店铺,以共同进货或授予特许权等方式联结起来,实现服务标准化、经营专业化、管理规范化、共享规模效益的一种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它是提高零售企业经营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是在发达国家普遍获得成功的零售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连锁经营实现了商品销售的最少环节、最短路径、最低费用、最高效率,从而降低了商品的零售价格,提高了零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连锁经营通过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统一化、单纯化的经营,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服务质量,扩大企业影响力,增加企业经济效益。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连锁业开始传入我国,但随着工业化进程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国民收入、消费结构的变化,其增长幅度超过了传统的零售商店,成为开拓市场、扩大需求的新的增长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公布的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我国连锁商业企业近一万六千家,仅前百强连锁商业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就达到5871亿元,比上年销售总额增长27.1%,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和巨大发展潜力。
连锁商业企业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连锁企业的发展,既关系到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其他生产企业的发展。国家经贸委己经明确了流通业先导产业的地位,而连锁业在整个流通领域中又处于龙头地位。随着经营业态的变化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连锁企业在商品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和功能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企业经营活动范围已从流通领域扩展到生产领域,发挥着引导、组织生产,甚至创造消费需求的主导功能。
物流配送是连锁经营发展的关键。所谓配送,即连锁经营的纽带,其功能是汇集连锁分店的订货信息进行采购,从供货商手中接受多品种的大量商品,并进行储存保管、配货、分拣、流通加工、信息处理,按各个分店的要求,配齐商品,进行补货,以令人满意的服务,迅速、及时、准确、安全、低成本进行配送。它是实现连锁经营的必要条件,它连接着连锁企业的商品销售和采购,保证连锁企业商品的正常流转,保证基层连锁店的正常销售活动,满足市场的需求。配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连锁企业经营成本的高低,影响企业赢利的能力。物流配送是连锁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物流配送的统一与效率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流通的效率,因此物流配送也就自然成为连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当前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主要问题
1.物流配送模式选择不当
目前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主要有四种:供应商直接配送、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从国外配送发展看发达国家连锁企业主要采用共同配送、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我国主要大型连锁企业建有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连锁企业建立配送中心如果仅仅是为了自己内部的配送需要,除非有强大的规模效应,否则巨大的投资必定要承担巨大的风险。对于我国大量的中小型连锁企业而言,花巨资建立自己的配送中心,其投入产出比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2.人才紧缺,经营管理水平低
我国连锁企业配送中心普遍存在物流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一方面,物流人员过剩,使得配送中心6O%左右的人员出现闲置和重复配置现象;另一方面,一些具有经济、管理技术等知识,并通晓现代物流配送高效运作的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又很缺乏,这是影响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系统和现代物流设施利用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影响着配送中心的货位规划、物流信息加工处理和车辆的调度、商品的科学拣选,以及自身库存控制水平等,从而影响到整个配送中心的经营管理水平。
3.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落后,未能实现信息共享
目前,我国多数连锁企业对计算机的应用有限,信息系统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的重要因素;甚至许多零售企业把自己掌握的信息作为私有财产,不愿与供应商共享,使得供应商无法获得零售企业的销售信息和现有的库存信息,商品成本提高,零售企业就丧失了价格优势,同时商品竞争力也就降低了。
4.物流配送设施不匹配,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
配送中心是一种动态性仓库,其高效高质的运作需要以现代化的配套设施为基础。目前,国外现代化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设施现代,配有自动分拣机、自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及真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并采用自动化管理,充分体现了其快速、准确的配送服务功能。我国的物流中心设施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在仓储设施方面,70%是普通平房仓库,具有冷藏、保鲜、空调的仓库较少。在运输车辆中,普通车辆占70%以上,现代化的箱式货柜和集装箱拖斗及特种运输车辆很少。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日常事务的管理,配送中心的内部数据采集、配送中心与外部接口系统如电子自动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等多数中心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既影响了配送质量又影响了配送速度。
三、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发展对策
1.正确选择物流配送模式
从近期来看,大部分大型连锁企业主要还得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改造自身的物流资源,在此基础上有选择性的借助社会物流作为补充。中小型连锁企业业务量相对较小,可积极使用社会物流所提供的服务。各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企业应当根据经营的不同阶段和规模选择适当的物流模式。从物流配送对企业成功的关键性和自身经营物流配送的能力等角度,决定企业是自营配送还是利用供应商或借助于第三方的社会配送,或者某些环节使用企业自营配送,另一些环节采用其他配送模式,所有这些并无定式。
2.加快连锁企业物流人才培养
连锁企业不仅需要熟悉物流服务组织、运输组织管理以及市场营销的专业人才,更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物流信息开发维护的专业人才。加快连锁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极为重要。连锁企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应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可采取正规教育和在线培训、国内培养与引进国外人才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在高校设置“物流管理”专业,扩大招收物流专业本科和研究生,培养中高级物流人才,加强与国外物流理论界沟通,促进我国物流业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加强培训现有人才,实行“走出去”战略,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和市场运作经验。
3.提升信息技术管理水平
要充分分析当前各种物流技术的特点,针对连锁企业实际,有选择地做好各种开发,不求大而全。要重点突破一个或几个对配送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有极大制约的瓶颈,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行提升。在建好内部网、外部网的基础上,要重点做好信息的及时传递、处理和分析工作,将各门店、总店与配送中心用网络连接起来,及时处理供货、补货、进货等各个环节的信息,使物流配送中心做到“最优的库存分布、最理想的库存水平、最快捷的市场反应、最迅速的输送手段”。
4.提高装备机械化水平
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来看,完全自动化的配送中心在我国不合适,条码、包装、员工素质等因素都制约着其正常运行。但是,实现一定程度上的机械化还是必要的,有利于改善工作条件、加快作业速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减少货损差。考虑我国劳动力价格比较便宜的特点,宜以半机械化为准,购置必要的装卸搬运设备,并保留一定的人工作业,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在引进时,应考虑企业的经济实力,预计创利情况和承受能力、店铺规模、布局、所配送商品的物流特点等,不能盲目的、不切实际的追求先进性,从经济实用出发,做到相对先进、满足需要即可。
参考文献:
[1]杜亮: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崔利群谢群英:现代超市物流与配送[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比较分散,虽然,经济法种类繁多,但是,却缺乏统一整理。大多数物流行业经济立法主要针对不同的物理企业状况制定的,缺乏普适性。同时,物流企业的环节众多也是物流法律繁多的重要原因,需要物流工作人员根据不同的物流环节和工作状况来寻找合适的物流行业经济法律,物流行业经济法的协调性不高。
2.2 立法滞后
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法立法滞后,无法适应物流行业的发展,更加不适应我国经济国际化发展。当前,我国物流行业经济立法仍然采用传统的经济立法规范,按照传统的物流状况来设置法律,导致我国物流行业经济立法滞后,无法对当前物流行业的经济发展进行指导。
2.3 市场主体进出存在障碍
首先,我国物流市场主体准入存在着较大障碍,很多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地方保护准入壁垒,地方政府对物流行业的控制过强,物流市场缺乏自由竞争的气氛。同时,在物流行业发展的过程中,物流企业受行业利益和地域经济利益的影响而制定出不同的法律法律来对当地的物流行业进行规范,然而地方保护主义容易造成物流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阻碍物流市场健康;其次,我国物流市场退出也存在着巨大障碍,政府和物流企业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以及物流企业包袱沉重会严重影响市场主体的退出。
2.4 环境恶化
关键词:绿色物流,绿色壁垒,第三方物流,绿色理念,绿色物流人才
一、客观正视我国绿色物流发展与物流发达国家的差距
绿色物流就是以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资源消耗为目标, 合理配置物流资源, 利用先进物流技术规划和实施运输、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包装等物流活动。
我国绿色物流刚刚兴起, 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必须正视这种现状。而我国的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观念淡薄、认识不到位, 缺乏政府对绿色物流发展的政策支持, 针对物流行业发展规划性的政策法规并不多, 在技术上与绿色物流的要求更是相差甚远。
二、我国加快发展绿色物流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 绿色物流是顺应经济全球化、打破绿色壁垒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 绿色壁垒逐渐兴起, 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只有加紧发展绿色物流, 积极申请ISO14000等绿色认证, 才能破除绿色贸易壁垒, 为我国物流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2. 绿色物流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物流业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增长发挥支持和带动作用, 日本物流业每增长2.6个百分点会使国民经济总量增长1个百分点。同时绿色物流是建立在维护地球环境和持续利用资源的基础之上的, 强调在物流活动全过程采取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和措施, 减少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危害, 避免资源浪费, 有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3. 绿色物流是降低企业物流成本、增加利润和提高综合竞争能力的需要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提供的研究数据显示, 在社会流通领域, 我国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接近20%, 美国不到10%, 比发达国家高出近一倍, 因此, 我国企业在降低物流成本、拓展利润空间方面尚有巨大的潜力可挖。同时实施绿色物流能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社会价值, 提升企业形象、增加品牌价值。
三、加快发展绿色物流提高物流整体效益的措施分析
(一) 充分发挥政府的经济和社会职能, 对绿色物流实行宏观管理、监督指导, 并给予政策及资金的支持
1. 加快制定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法规政策, 积极传播绿色理念
在把物流业作为我国十大产业振兴计划的基础上, 制定完善针对物流发展的环保法规、并依法实施。在控制物流污染发生源方面, 加快新能源环保汽车研究生产的速度, 推广使用绿色交通工具, 治理车辆的废弃排放;在限制交通量方面, 由政府统筹建立物流配送中心, 发展共同配送, 提高配送效率;在控制交通流方面, 建立都市中心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 以减少交通堵塞, 提高物流效率。政府必须重视对企业和消费者的绿色物流宣传教育, 普及环保法规学习, 增强生态环境意识, 树立可持续的生产、消费理念。
2. 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绿化物流渠道, 制定绿色物流标准
抓住我国绿色物流刚刚兴起的大好机遇, 全面规划、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阻碍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瓶颈”, 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配套和网络构筑, 运用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 实现物流渠道的绿色畅通。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诸如装卸工具标准、包装尺寸标准等绿色物流标准, 促进物流各环节的协调发展。
3. 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 实现绿色物流合理化
第三方物流是由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 可从更高角度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 进行集合混装运输, 简化配送环节, 有利于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 可以减少城市中的运输车辆, 从而减轻对环境污染的压力。
4. 加强绿色物流人才的培养
培养绿色物流人才应该坚持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相结合。长期专业教育由教育部门负责, 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 设立现代物流专业或学院, 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复合型、综合性人才;商务部门负责短期培训, 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信息技术人员的培训。
(二) 充分发挥企业发展绿色物流的主观能动性, 加快物流技术创新步伐, 实现物流各环节管理的绿色化
1. 企业应具有前瞻性的合作眼光, 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建立绿色供应链, 进行绿色供应链管理
在管理中充分考虑环境问题, 增加环保意识, 把“无废无污”和“无任何不良成分”以及“无任何副作用”贯穿于供应链中, 注重从原料获取、加工、包装、存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2. 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 加强物流各环节的绿色管理
第一、加强绿色信息搜集和管理。企业应从市场需求出发, 搜集相关的绿色信息, 并深入研究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及时运用到物流服务中, 促进物流的进一步绿色化。
第二、大力推行绿色采购。在企业内部加大采购部门与其他部门的沟通与合作, 共同决定采用何种原材料、零部件以及选择什么样的供应商, 与供应商采取何种合作方式, 通过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 提高材料的再循环使用, 控制采购成本, 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 提高产品质量。
第三、进行绿色流通加工。企业可采取两方面的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 通过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程度;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废料, 以此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
第四、加强绿色包装管理。要实施绿色包装设计, 既能满足包装的功能要求, 又不污染环境, 让使用的包装材料可以回收、处理和循环使用。
第五、完善绿色仓储与保管。仓库布局要从总体上合理规划, 做到仓储绿色化;在整个物流仓储与保管过程中要运用最先进的保质保鲜技术, 在无货损的同时消除污染, 尤其要注意对有毒化学品、放射性商品、易燃、易爆商品的泄漏和污染的防治;在储存季节, 应加强日常的检查与防护措施, 使仓库设备尽可能少受侵蚀。
第六、推行绿色运输和配送管理。合理规划运输路径、合理选择运输工具, 实行多式联运、集中配送, 克服迂回运输和重复运输, 以实现节能减排为目标;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乙醇等清洁燃料, 提高能效;防止运输工程中的泄漏, 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的环境危害。
第七、实行绿色营销策略。绿色营销强调把消费需求、企业利益和环保利益有机统一起来, 要求企业对销售环节进行生态管理, 制定绿色价格、建立绿色分销渠道、选择绿色中间商、开辟绿色网上交易、开展绿色促销等。
(三) 积极发挥消费者协会的作用, 引导全社会的消费者倡导绿色消费, 参与绿色物流的管理
通过绿色消费行为方式迫使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通过绿色消费舆论促进政府强化绿色物流管理。
参考文献
[1]谢雪梅.物流企业管理实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
关键词:绿色物流 可持续发展 发展策略
一、绿色物流的概念
根据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为: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现状
最近几年,物流待业必将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放在发展的首位。目前,世界上各国都在致力于建立全新的、高效的、信息流和物流循环化的绿色物流系统。我国物流发展的起步较晚,绿色物流还不成熟,人们对它的认识还非常有限,与国际上先进国家存在较大的差距:
1、绿色营销思想理念还没有形成。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绿色物流经营、消费理念仍非常淡薄,绿色物流的思想几乎没有。经营者展现给我们的是绿色产品、绿色标志、绿色营销和绿色服务,消费者追求的是绿色消费、绿色享用和绿色保障,而其中的绿色通道——物流环节,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关心。更为严重的是政府的观念仍未转变,绿色物流的思想没有确立。
2、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比较滞后。绿色和物流是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生态环境。尽管我国在上世纪末,开始致力于环境污染方面的政策和法规的制订和颁布,但针对物流行业、部门、系统过多,而这些部门又都自成体系,独立动作,各做各的规划,各搞各的设计,各建各的物流中心,也为以后的物流行业的无序发展,造成资源配置的巨大的浪费,也为以后物流动作上的环保问题增加了过多的负担。国此,打破地区、部门、行业的局限,按照大流通、绿色化的思想来进行物流规划和整体设计,是我国发展物流在政策上必须正视的问题。
3、物流相关技术方面还需要加强。绿色物流的关键不仅依赖于绿色物流思想与理念上确立、绿色物流法律、法规的制订和遵循,更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掌握的应用。而我国的物流技术和绿色要求有较大的差距。如:(1)物流机械化的程度及先进性与绿色物流要求还有距离;(2)物流材料的使用上,与绿色物流倡导的可重解性存在巨大的差距;(3)还无法实现物流的自动化、信息化和网络化。
三、发展我国现代绿色物流的一些策略
1、环境立法
环境立法就是通过明确的环境控制标准和方法条款来约束或个人的行为。绿色物流虽然是顺应环境保护要求而产生的,但绿色物流是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而自发实现的。因此,对绿色物流进行法律调控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法律条款和多种手段,建立起污染者对他们所造成的损害应负的法律责任。根据物流活动的外部性,与物流活动有关的环境立法主要是与固体废弃物、回收再循环、空气污染控制以噪声控制等四个方面的关的法规。
2、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打造企业绿色品牌
由于我国物流起步较晚,企业对现代物流重要性的认识还不是很强,企业物流系统的构建主要还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和效率为目标。虽然一些企业已开始认识物流中的环境问题,但对绿色物流的认识还非常有限。大多数企业对绿色物流知之甚少,甚至存在着“环保不经济,绿色等于花费”,“环境保护主要是政府的事,跟企业关系不大”等认识。然而在当代,环境保护在国际和国内愈来愈受到重视的情况下,企业只有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打造绿色品牌,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获得持续性发展。
3、消费者督导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消费者的绿色需求必将进一步增强。绿色需求是由于人类生理机制中内在的一种对自然环境和生态的依赖性和不可分割性而产生的一种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即生态需要是人类客观存在的。道理很简单,人类本身就是一种生物,属于生物圈的一部分,其生存和发展不可能超越生物界的一般规律,应该与其他生物一样要遵循大自然的共同法则。因此,消费者的绿色需求是引导绿色物流发展的原动力,正是在这种原动力的驱使下,消费者将在绿色物流管理中担负起重要的作用。消费者通过绿色消费方式倡导企业实施绿色物流管理;通过绿色消费行为迫 使企业加强绿色物流管理以及通过绿色消费舆论,要求政府规制绿色物流管理。
4、加强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研究
回收物流与废弃物流是绿色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我国已采取各种措施来加速废弃物处理,控制废弃物流,但从总体来看,这方面的工作还非常落后。因此,应迅速加强对回收物流及废弃物流的研究,如建立再循环物流系统,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和相关技术引进力度,对由产业部门自行处理的工业废物,政府应依法加强监管。企业不能仅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还应主动与各方面利益群体协同起来,从现代物流管理的高度来综合考虑运输、生产和配送活动,最终实现全面的供应链管理。对消费产生的生活废弃物,在逐步提高民众环保意识的同时,政府还应加大有关财政支出,以提高相关处理设施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5、加强对物流绿色化的研究和人才培养
我国物流的滞后,尤其与绿色相悖,除了认识有限,科技水平落后,也和相关人才的缺乏有关。绿色物流作为新生事物,对营运筹划人员和各专业人员要求面广、层次高,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只有针对性地培养和训练,才能为绿色流业输送更多合格人才。也只有这样,现代物流才能在绿色的轨道上健康发展。在对绿色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长短专业培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长期专业教育和短期培训,分别由教育部门和经贸委负责。国家和地方教育部门,选择一批有条件的大专院校或科研机构,培养现代物流高层次、综合性、复合型人才;经贸委则可委托协会负责短期培训,重点是物流企业具体操作、管理和信息技术的培训。
6、通过标准化体系认证,促进物流的绿色化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1993年成立的ISO/PTC207环境管理委员会制定的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它侧重于组织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对环境的影响,要求产品在设计、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乃至废弃后的回收、再生等方面都能符合环境标准。现在环境管理在欧、美、日等许多国家已经规范化、法制化,仅从与物流有关的环境管理看,其管理范围不仅限于对包装材料和容器的选用、设计、消费、废弃、回收再利用等做出节省资源,无害化的规定,而且对伴随产品运输产生的NO2和CO2也提出严格的要求。面对全世界的绿色革命浪潮和基于环境标准竞争而形成的绿色壁垒制约,我国的物流经营者应创造条件积极申请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认证,用国际标准来规范自身的物流行为,塑造绿色物流形象,进而增强在国际市场的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杨祖平.发展绿色物流的途径探析[J],管理探索.2006,10
【2】李明质,冯枫.对我国发展绿色物流的几点思考[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6,10
【3】赵晶.我国绿色物流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6,8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
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摘要: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就对我国绿色产业的现状作了分析。
关键词:绿色食品;问题;对策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1.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1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吨,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 54万hm。1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吨,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1.1消费认识不足
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1.2经济条件不成熟
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1.3产品结构不合理
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l%。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1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1.4生产单一.线路分散
由于对产地环境的特殊要求.我国绿色食品原料产地和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尚未遭到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我国在2003年的742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近70%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而绿色食品的购买者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的沿海开放区。所以。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空间距离增加了绿色食品的供货困难,造成了产供销脱节。另外,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分布全国各地。市场的发育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组织,产品跨地区经营比较困难,产品供给没有规模,市场的覆盖面和影响力有限。同样,绿色食品经营企业也相对分散,企业间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形成合力。这就影响了绿色食品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1.5假冒伪劣层出不穷
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2.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2.1强化宜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
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人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
2.2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
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性服务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在建立一支与发展相适应的科技队伍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科技研究,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包括新品种引进、生态农业建设以及加工工艺改造等,不断提高绿色食品档次,增强企业竞争力。
2.3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
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张爱东,谭乐伟.我国企业发展绿色食品营销策略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02).
【我国绿色物流发展探析】推荐阅读:
我国物流公司发展现状11-21
新经济促进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06-04
我国第三方物流产业发展策略研究06-04
试论绿色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及完善路径06-20
绿色物流调研报告09-07
绿色发展讲稿07-10
创新驱动绿色发展07-14
我国物流业上市公司绩效分析论文07-13
绿色水泥发展状况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