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2024-10-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精选9篇)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1

摘要:该文分析了云南省城乡金融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从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提高城乡金融资源配置主体的能力与素养、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以及完善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金融风险补偿机制等五个方面着手,实现城乡金融统筹发展。

关键词: 三农; 城乡金融; 统筹发展。

1 引言。

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是许多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历的一种经济现象,即使是发达国家,这一现象也会在特定时期内长期存在。但是,就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城乡金融非均衡发展伴随经济市场化进程有着向城乡金融统筹发展转型的必然趋势,由此,发展中国家可通过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城乡金融统筹发展,进而促进农村金融的发展,最终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和发展的目标。然而,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农村经济相对城市经济来说发展严重滞后,农村金融资源作为所有资源中最重要、最稀缺并具有自配和配它功能的战略性资源,却长期遭遇种种掠夺: 国有商业银行的纷纷撤离、农村信用社的网点撤并、民间金融的受抑限制,导致农村金融出现了严重的结构性( 空间结构、主体结构与产品服务结构)与功能性( 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和基金等) 缺陷,即便自 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一直强调发展农村金融,但也难挡农村金融资源不断外流、供给不足和主体缺失之命运。究其原因,我们认为,政策与实践范式上长期实行全国高度统一无差异的农村金融模式是直接原因,金融发展观念上的城乡分割、政府权利垄断和不相信民众是其根源。对于云南省而言,农村金融也逃脱不了上述命运,如果任其持续下去必将威胁和影响到整个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也可能是纸上谈兵。因此,本文以“三农”视角为切入点,以云南省城乡金融发展为研究对象,力图从理论和实践上构建起具有云南边疆民族特色的城乡金融统筹发展模式,以此破解“三农”发展难题,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2 云南省城乡金融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2. 1 云南省城乡金融供给状况。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特别是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云南省城乡金融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城乡金融的发展及其不均衡,金融资源不断向城市集聚。从机构体系看,昆明市作为云南省的省会城市,集中了大部分的金融机构。人民银行、保监会、证监会、银监会在昆明设立了监管部门; 四大国有银行、三大政策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资产管理公司、本地银行、外资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一应俱全,这些金融机构构建了昆明市较为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为昆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金融支持。从存、贷款看, 年,云南省全省年末存款余额为 11 119 亿元,昆明市为 5 849亿元,昆明市存款余额为全省存款余额的 52. 6%,而 2009 年云南省全省贷款余额为 8 779 亿元,昆明市为 5 450 亿元,昆明市贷款余额占全省贷款余额的 62. 08%。而对于广大的农村地区来说,由于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而导致的金融机构撤并,部分地区出现了金融服务空白。以全省 15 个州市( 昆明市除外) 为例,2009 年与 2001 年相比,共减少1 040 个金融机构营业网点; 全省 1 213 个乡镇中,金融服务缺失的乡镇有 122 个,占全省乡镇总数的10% ,共涉及 130 万人,18 个少数民族。即使有的乡镇有金融机构往往也只是有农村信用社或是邮政储蓄银行,而这些年的实践表明,邮政储蓄银行其业务往往取到“抽水机”的作用,相当大一部分资金通过邮政储蓄银行回流城市,进一步加剧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此外,云南省现有两家证券公司和 68家证券营业部,但其业务主要集中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等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城市,其营业网点很少延伸到乡镇等农村地区,从而使得农村人口的投资渠道比较少; 而保险公司其业务绝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在农村其业务覆盖了一部分经济相对发达的乡镇,虽然近年来保险公司相继开展了烤烟、林木、奶牛、能繁母猪等保险业务,但其业务往往属于政府主导型,缺乏应有的活力。从表 1 可以清楚看出,云南省金融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金融资源相对匮乏。

2. 2 云南省城乡金融需求状况。

2. 2. 1 云南省城镇金融需求。

自从 年国家实行稳健货币政策以来,金融市场资金供给普遍比较紧张,但还没有影响到云南省大中型企业的营运,调研中发现,70%左右的大中型企业资金相对比较宽裕( 房地产公司除外) 。对于城市居民来说,过去他们贷款的主要目的是购房,但现在国家对购房进行限制,购房贷款比较难以获得,但对于消费贷款等用于其他用途的贷款,还是比较容易获得。

2. 2. 2 云南省县域中小企业金融需求。

云南省县域中小企业以及乡村小企业营运资金都比较紧张,有的由于缺乏资金面临倒闭的风险。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中小企业 3 年期以上长期贷款基本不能够得到满足,只有 10% 的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相对宽松,40% 的中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基本上处于正常状态,20% 的中小企业今年以来流动资金比较紧张,已经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20%的中小企业今年以来根本无法从银行贷到款项,面临倒闭的风险。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2

(一) 成本低

资金供需双方可以借助互联网平台, 完成信息的甄别及匹配, 实现资金的网上定价与交易, 进而将交易双方的信用信息传送到风险管理数据库, 并对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有效评价。这样在交易透明化、定价市场化、信用评级及时、有效的前提下降低了资金供需双方的资金成本。同时,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 节省了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及营运成本。而对于消费者来说, 在交易过程中无中介费用、无垄断利润, 无信息搜寻成本, 极大的节省了费用及时间。

(二) 覆盖范围广

互联网金融由于其门槛低、使用范围广、交易成本低, 交易程序简单、便捷, 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互联网金融的使用者和体验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使得金融市场参与者更为大众化, 扩大了金融服务覆盖面, 使得被传统金融机构排斥在外的弱势群体被纳入普惠金融之中。互联网金融虽然服务额度小, 但覆盖范围广, 有助于实现金融服务的“长尾效应”。同时也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 有助于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三) 强调用户体验

互联网金融一方面降低了消费者的投资理财门槛, 也让普通人享受到之前只能是高净值投资者才能享受的投资理财服务, 如余额宝的用户门槛仅为一元。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正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 因此它们更强调“产品价值”, 更在意用户的用后体验, 强调产品设计和开发, 为用户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四) 具有创新性

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主要是指技术手段、业态、交易模式的创新。技术手段的创新可以使互联网金融创造出创新性的金融产品以满足客户的多重需要, 同时, 也可实现信用网上记录和评级从而规避风险。业态创新可以为金融服务提供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的平台, 从而使互联网金融能够与传统金融优势互补, 为金融服务需要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交易模式的创新可以使用户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金融服务, 打破传统金融时间、点点的局限。

二、互联网金融对于实现普惠金融的可行性分析

(一) 交易平台的开放性

互联网金融由于借助互联网平台, 使其具有开放、共享的特点。首先, 互联网金融几乎没有最低门槛, 每个人无论资金余额多少都能平等地参与理财服务。其次, 互联网金融没有时间、地点的限制。对于公众来说, 只要是有宽带、有互联网的地方都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务, 同时不受时间限制, 24小时均可获取金融服务。

(二) 提供服务的高效性

互联网金融借助“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 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自动地收集、整理、分析, 通过互联网技术自动实现资金供求双方的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及交易, 不仅节约了交易过程中的营运成本、信息搜集成本以及时间成本。而在借款端, 平台则为投资者则筛选出有稳定资金来源渠道、能够提供足值抵押物的优质中小企业。

(三) 参与主体的平等性

由于金融抑制现象的存在, 使得拥有少量资金的民众、有迫切资金需求的农户、小企业被传统金融排斥在外, 阻碍了“普惠金融”的实现。而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使资金供需双方, 不论其资金实力雄厚与否, 所在地区落后与否都能平等地享受互联网金融所提供的理财及投融资服务。另外交易双方可根据自己的偏好及认知自由选择交易对象, 大大提高了中小投资者和普通消费者的地位。

(四) 金融资源的共享性

互联网金融“共享”的特征弥合了“普惠金融”的精神实质, 也就是共享金融资源。互联网金融通过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众筹、互联网金融门户、大数据金融、互联网货币等发展模式实现数据共享、资源共享、信息共享, 从而便于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自主的选择和使用金融资源。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鉴于网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相对较为重要及普遍的发展模式, 普惠金融的实现, 最主要的是让弱势群体平等的享受资金的使用权。同时也出于数据的可得性的考量, 因此本文在分析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以网贷平台为主进行分析。

(一) 互联网金融区域发展不均衡

互联网金融发展不平衡, 首先表现在区域发展不平衡, 尤其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表1可见, 在运营平台数方面, 仅四川、湖北、山东、江苏、广东、浙江、上海、北京就占近78%, 而其他地区仅占不到22%;同时从累计成交量看, 其他地区仅占7.73%, 而广东、浙江两省就占50%以上, 另外从贷款余额上看, 其他地区仅占8.64%, 而上海、北京、广东就占到近70%。由此可见,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区域不平衡。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较快, 欠发达地区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速度较慢。

(二) 贷款利率偏高

小微企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服务对象, 它们在融资渠道上受到商业银行的排挤, 大多数小微企业不得不选择民间融资。而民间借贷成本相对较高, 年利率均在20%以上。互联网金融虽然利率较民间借贷较低, 但其借贷成本仍然较高。

2015年2月份全国P2P网贷平均综合年利率13.56%, 较上月14.12%, 下降0.56个百分点;与去年同期22.34%比较, 下降8.78个百分点。对于投资者来说, 收益率呈下降趋势, 而对于借款人来说, 借款的成本越来越低。但是, 目前由于我国尚未实现利率完全的市场化, 尤其是存款利率尚未市场化, 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网贷利率仍然较高。如表2所示, 在表中所列26各省市中有5个省市的利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越是贫穷落后的省市其资金借贷成本越高, 这严重阻碍了普惠金融实现的步伐。

(三) 经营不规范风险大

截至到2015年4月, 网贷平台供给1728家, 出现提现困难、跑路、诈骗、停业的为550家, 占平台总数的31.82%。据统计, 出现问题的平台呈上升趋势。大部分出现问题的平台都出现提现困难, 也就是流动性不足的问题;同时部分平台出现跑路、诈骗等现象。

(四) 监管滞后

互联网金融目前的发展有点太快, 缺乏监管也会给未来埋下隐患。由于互联网监管滞后, 互联网洗钱、互联网诈骗、钓鱼网站、木马病毒等现象在互联网支付领域层出不穷。目前, 互联网金融存在监管真空, 监管责任不清, 并没有明确哪一部门作为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监管部门, 这严重阻碍了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由于没有明确的监管原则及标准, 互联网金融企业也没有一个行业规范, 很难做到信息真实、公开及时有效地的披露, 难以维护正常的市场秩序, 保护投资者权益。

四、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普惠金融的对策分析

(一) 提高准入的透明度, 放宽市场准入

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想健康的发展, 必须提高市场的透明度, 放宽市场准入。使符合条件并且有意愿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各类社会资本尤其是民间资本, 都能够顺利进入互联网金融市场, 按照统一的行业准则从事金融业务, 从而使整个市场达到充分有序地竞争, 推动利率市场化的建设, 从而最大的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目的。

(二)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企业征信制度

应当尽早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征信制度, 根据P2P网贷、第三方支付及众筹平台的参与主体及利益相关方的交易数据, 建立信用数据库, 并要求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合作, 实现资金的第三方托管。同时, 应当建立有效的反洗钱调查数据库, 对可疑、复杂、大额、跨区域的互联网金融交易的账户信息和交易记录进行重点排查, 防止互联网金融成为不法分子从事洗钱、欺诈等违法犯罪活动的“温床”。

(三) 加大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

首先, 互联网企业的前期投入较大, 政府应当在资金上予以扶持和鼓励。其次, 对于服务中西部地区特别是经济落后的省市及农户、小微企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 政府可以根据其交易规模的大小予以支持和鼓励。另外, 也可在财税政策上给与更多的优惠, 对于实现“普惠金融”有特殊贡献的企业应给与税收优惠或免税待遇。

(四) 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

首先, 要适度监管, 防止监管过多、过严、过死、过细。其次, 要分类监管, 互联网金融包括了网上支付、P2P网贷、众筹等存在形式, 由于不同的存在形式, 它们的业务内容不同、特征不同、风险点不同, 因此应对不同的互联网金融存在模式依据其风险类别予以分类监管。另外要协同监管, 相关监管机构有必要构建机制灵活、反应快捷的监管体制, 实现对互联网及金融的双重监管, 提高监管效率和水平、降低监管成本, 以更好地对监管互联网金融。

数据来源:第一网贷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 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罗明雄, 唐颖, 刘勇.互联网金融[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3.

[3]夏园园.普惠金融视角下小额信贷机制发展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0 (09) .

[4]徐洁, 隗斌贤, 揭筱纹.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模式创新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 2014 (04) .

国际金融危机视角下区域共同发展 篇3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席卷全球,“蝴蝶效应”进一步显现。珠江三角洲(即珠三角)地区因为受到国际金融危机“蝴蝶效应”的影响,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一、珠三角共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1.珠三角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

(1)珠三角、环珠三角、泛珠三角的概念界定。“珠三角”概念首次正式提出是1994年10月8日,广东省委在七届三次全会上提出建设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本文中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13个市、县(区):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 高要市、四会市;而泛珠三角即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湖南、海南、四川、贵州、云南9个省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简称“9+2”。

2009年1月8,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纲要提出:到2012年,由广州、深圳、佛山、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肇庆9个城市组成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0000元;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5000元。

(2)珠三角的自然地理条件。珠江三角洲是热带性三角洲,因为它的地理位置是在北回归线以南(小三角洲计),地貌发育上也有此特色,植被景观更受其影响,发育为热带季风雨林植被。并且由于三角洲北面为粤北山区,对北来寒流起屏障作用,使热带植被能沿谷地侵入北回归线以北山区。

全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23.4%,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1.4%(1994年),近年来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70%左右。珠江三角洲是全国经济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之一。

2.珠三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

(1)经济实现持续快速增长。2007年珠三角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415.45亿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16.2%。

(2)外向型经济总体水平较高。目前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国民生产总值约一半是通过国际贸易来实现的,外贸出口总额占全国的10%以上。不少企业的绝大部分产品供应国际市场。珠江三角洲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基本途径是从境外引进资金,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

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地缘优势和侨胞遍及世界各地的有利条件,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以国内市场为依托,推动外向型经济高水平、快速度发展。2007年珠江三角洲地区出口贸易总额高达3540.85亿美元,比2006年同比增长了22%;实际利用外资151.88亿美元,对外依赖程度较高。

(3)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业结构。珠江三角洲地区自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承接了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占较大比重的机械电子项目中,约半数以上为劳动密集型。而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结构难以消化日益上升的劳动力成本和相关的生产要素成本,导致珠三角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渐消弱。

二、国际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广东省近日宣布,全省08年1-9月企业关闭总数为7148家,关闭企业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关闭企业数包括关闭、停业、歇业和搬迁。其中关闭数量较多的地市分别是东莞市1464家、中山市956家、珠海市709家、深圳市704家、汕尾市587家、佛山市526家以及潮州市432家。

金融危机对珠三角经济的影响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出口增速明显回落并影响到珠三角整体经济的增长

金融危机恶化了全球经济,作为拉动宏观经济的三驾马车,进出口方面增长明显放缓,2007年进出口对GDP的贡献率为2.3%,2008年前三季度却只有1.2%。珠三角地区对出口的严重依赖使得出口下滑必将带动整体经济下滑,2008年上半年广东地区GDP增速只有10.70%,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基本持平,较2007年低约4个百分点,这是广东省多年来的最低增长,不再继续多年来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历史趋势。

2.大量企业倒闭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少,就业压力凸显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面临着破产倒闭的压力。一方面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大部分属于加工贸易型企业,靠贴牌生产赚取加工费来获取微薄利润,但缺乏品牌优势和技术优势,产品附加值较低。在金融危机的形势下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依靠规模经济降低成本的空间有限,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又在不断上升,再加上人民币的升值以及海外企业给予加工贸易企业的代工费用的降低等因素综合作用下,企业利润微薄难以为继。很多外向型企业受金融危机的冲击而破产倒闭,而这些企业绝大多数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企业的破产无疑将伴随大量劳动力的失业。

受国内外严峻经济形势影响,关闭的企业绝大多数因规模不大、技术不高和经济实力不强,没办法适应形势的变化,导致企业停产关闭。此外,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因提升产业档次的需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有意识地将原有企业进行转移升级。

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

在珠三角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各种资源匮乏和劳动力不足的现象已经严重制约了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在这个时期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从比较优势理论、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中心—外围理论等出发分析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原因如下:

第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珠三角地区具有市场优势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而其他省区拥有资源优势但工业化进程相对较低。那么优势互补的原理是以珠三角的市场优势再结合其他省区的资源优势,以珠三角的经济带动能力促进其他省区的发展,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内部的资源合理配置,在促进珠三角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加速了其他省区的工业化进程。

第二,从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和布局出发,泛珠三角区域要进行区域分工和合作。而产业转移和产业合作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主线。目前珠三角地区要加强核心层的整合和提升,就必须进行产业梯度转移。因此要以产业发展较为成熟且合作水平较高的珠三角经济为基础,加大其他省区与珠三角产业的对接力度,主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实现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目的。

第三,根据“中心—外围”理论,由于“珠三角”缺少天然的内陆腹地,建立中心区域与内陆腹地的经济联系成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所谓固定的“中心-外围”的关系,就是以广东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香港、澳门组成的大“珠三角”地区为中心地域,以广东其他地区和加入(9+2)合作的八个省区为外围地区,在社会发展、产业合作、环境治理、人员流动、能源供应等多个方面形成固定的联系,实现共赢,缩小差距,树立合作典范。

而根据国务院发布《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珠江三角洲地区九市要打破行政体制障碍,遵循政府推动、市场主导,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互利共赢的原则,创新合作机制,优化资源配置。要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规划。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一体化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财政体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到2012年,基本实现基础设施一体化,初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到2020年,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从以上的理论分析和政府的政策导向中,我们也看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看到了政府在推动珠三角经济的发展中所给出的政策支持。

参考文献:

[1]王苏生:金融危机对珠三角地区经济的影响[J].特区经济.2008(11).

[2]刘梅生: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及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3).

[3]万哨凯、夏斌.珠三角经济区的形成因素及一体化发展方向研究[J].改革与发展战略.2007(12).

[4]尹 科 彭晓春:构建珠三角区域循环经济圈[J].循环经济.

[5]赵艳丽.解读珠三角区域一体化[J].大经贸.2009(2).

[6]彭春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研究述评[J].经济与经济管理.2008(5).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4

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应用协整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分析了我国GDP增长率和金融发展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现阶段,相对于金融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来说,中国似乎更多地表现为经济增长带动金融发展.

作 者:单俏颖 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学院,统计系,天津,300222刊 名: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3(4)分类号:F224.0关键词:经济增长 金融发展 协整 因果关系

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之探索 篇5

区域二元金融客观存在与现实表现

区域二元金融是客观存在的,区域金融的空间差异即表现为二元金融。区域二元金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金融资源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存在明显差异的结构。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金融,实际就是二元金融从空间差异的视角进行划分的。区域二元金融空间差异长期客观存在,形成的原因包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地理环境、货币化程度、市场化程度、信息条件、金融人格、金融努力水平、金融政策、法规及制度等等。区域金融研究不同于传统金融研究,它将空间差异、空间过程和空间相互作用引入研究范围,充分考虑具有广阔内涵的区域差异,并结合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和法律学等研究方法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进一步拓宽了金融研究的视角。

以广东省为例,珠三角与非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金融特征截然不同,表现为较明显的区域二元金融。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面向企业与城镇居民,客户规模相对较大,金融交易活跃,具备集聚效益和外部规模效益,城市金融特征明显;而非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主要面向农村、农业、农户以及规模较低的企业,客户数量较多,金融需求小而散,缺乏规模经济,传统农村金融的特征明显。一是业务规模与盈利能力差异,广东省80%的规模与效益是由珠三角地区创造的。截至2011年末,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存款余额、贷款余额、账面利润和净利润分别占广东省的71%、70%、81%和80%。二是资本状况与抵御风险的差异,广东省80%的资本聚集在珠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股本、资本净额、净资产分别占广东省的67%、82%和72%。三是历史包袱和资产质量差异,广东省80%的包袱和不良资产均在非珠三角地区。

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

区域二元金融的客观存在需要我们选择促进其和谐发展的路径,不是被动地坐视其存在,而是要主动地进行制度安排。

首先,需要明确政府在金融市场中的作用。对政府在金融市场中作用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干预会阻碍金融和经济的健康发展,要减少政府对金融业的干预,培育一个竞争性的金融体系,让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另一种观点则强调政府应在金融市场中积极发挥作用,以促进金融和经济的发展。我认为,对于二元金融差异较大,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严重滞后的现象,在政府立足构建和谐社会的这一背景下,政府不仅有条件而且有责任采取有效的政策促进欠发达地区的金融发展。、其次,是如何进行制度安排的问题。由于市场失灵的存在,自由经济不能有效地增进长期效率。特别是在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供给主导型的金融更能积极地促进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但政府的干预仅仅是对市场的有益补充,绝不是取代市场。因此,政府干预金融市场的目的应是保障金融市场的正常运行,或者说使金融市场更有效地运作。我认为,针对二元金融的制度安排,在政策上要区别对待,有松有紧,有宽有严,其中包括利率政策、存款准备金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等。同时,在补偿方式上也应有多种选择。比如,对农村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进行核销,对生活困难、面临破产的家庭的借款允许破产免债等;在区域金融合作上,政府应积极引导和支持,促进区域之间金融资源、金融信息和金融技术的流动,优化其配置,从而使参与合作的主体实现“共赢”。同时,在金融制度的安排上不能“一刀切”、“齐步走”,比如要承认经济落后地区、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特殊性,不能不顾条件地推行市场化,按商业模式运作。

与国有商业银行不同,单个合作金融机构存在规模小、风险大、随时面临倒闭等问题,同时,合作金融机构具有同质性且都存在规模不经济导致经营成本过高等问题。因此,在促进区域二元金融和谐发展的路径选择上有其特殊性。从广东的情况,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通过中央、地方政府的各项政策扶持,社会各界对农合机构增资扩股的支持以及农合机构自身的努力,广东省农合机构从2002年底资不抵债870亿元到2011年底实现资能抵债870亿元,整体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目前广东省已有13家农商行挂牌,达到农商行准入条件正在改制的也达到了12家;与此同时还有20家农合机构有历年挂亏,且都集中在非珠三角地区。从未来农信社的扶持政策看,央行进一步的票据支持已经不太现实,而税收优惠效果甚微,杯水车薪。在这种情况下,农合机构之间必须通过抱团取暖,通过省联社、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最终促进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从国外合作金融百年的发展历程看,单个合作金融机构之间可通过自发结成合作金融体系及体系内的互补互动,解决了单个机构规模小、风险大而面临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如自发结成合作金融机构体系的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帝加鼎集团,在体系内部的互补互动上有四个主要特点。一是资源共享。包括集团为基层机构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如集体采购降低成本;对流动性、风险和利率的管理;通过设立的各专业性公司为基层提供保险、信托、证券等金融产品;借记卡和信用卡服务、运钞和其他商业服务;培训和选择管理人员和董事,同时参与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班子的管理。二是系统的标准化。包括操作系统、政策和规范以及产品的标准化,统一的机构形象和品牌。三是整体的稳定性。即通过内部各种协议和章程形成一个稳定的组织机构,以免受外界不利因素的影响,如建立突发安全基金、保险基金和保证基金来解决系统出现的问题;同时,集团作为一家主要银行,负责管理基层机构的流动性以及在资本市场筹措资金。四是建立内

部的规章和战略来完善强化治理结构。包括民主收集基层意见,形成决策,集团通过提供专家型服务来促进基层的竞争力;建立了直接对集团总裁负责的独立监管机构,建立严格的监管标准,并授予了对违约和困难合作金融机构监管的权利。

借鉴国外经验,要解决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认为,关键是要做到以省级联社为代表的农村合作金融体系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互补互动,是指优势补充、共同参与和互相推动,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来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作用并形成良性循环这一过程。如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相对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在机制、内控和管理上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后者则在农村网点设置、地域分布和农村客户资源上有优势,可以通过合作实现互补;同时,农合机构之间通过互动,实现质量、规模和效益的提升。从互补互动的层次上看,我认为,目前农合机构互补互动至少有两个层次:一是省级联社与农合机构(包括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如省级联社为基层农合机构提供信息科技、资金运用、产品研发和业务拓展等服务,帮助其降低经营成本,增强盈利能力;二是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互补互动,如发达地区农合机构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在股权、管理、资金等方面开展的合作,实现双赢,缩小差距。因此,建立省联社与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的互补互动,是促进农合机构共同发展的一条现实的路径选择。

立足促进区域金融和谐发展的省联社改革取向

省级联社产生的初衷是中央把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到省级地方政府,省级地方政府寄希望省联社的管理平台能够促进辖内农合机构健康可持续发展。经过几年的改革试点,各省农合机构从整体破产的困境实现了整体经营上的可持续,省联社也从成立初期的倚重管理转变为目前强化服务职能。未来的改革取向,应该针对农合机构业务发展差异扩大的趋势,将省级联社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为基层农合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业务发展支持,在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与农合机构之间建立互补互动的机制,促进区域农合机构的协调发展。

将省联社改制为立足服务农合机构的省级合作(联合)银行

面对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二元金融现象,作为省政府履行对省农信社的行业管理、服务、指导和协调的平台和载体,在促进农合机构的和谐发展上应该有所作为,并应根据各省的实际情况作出有效的制度安排。国外合作金融机构联盟总部可以同时具有多种功能,既是一家全能银行,其业务范围甚至包括信托、保险、经纪商等,又为辖内的机构提供各种业务服务,如国际业务、投资业务、产品研发、数据、结算,培训等等,有的还兼具管理机构、监督机关的功能。我国各省的省联社实际相当于国外合作金融机构联盟总部,如借鉴国外经验,将省联社重组成为省级农村合作银行,就可以为基层机构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服务。

国外合作金融机构都走过了从单个分散独立的合作金融组织联合成立合作金融体系的过程,而作为成熟的合作金融体系的标志,都是以总部为银行出现的,如德国的德意志中央合作银行、法国的中央农业信

贷银行、荷兰的中央合作银行、加拿大的帝加鼎金融集团等。从荷兰合作银行的发展历程看,初期全国有3000多家法人机构,之后逐步整合到目前的139家。1898年荷兰北部的6家合作银行及南部22家合作银行联合组建了两家合作银行。1972年两家合作银行合并组建了荷兰合作银行。再从德国合作金融机构发展历程看,自19世纪中叶舒尔茨和雷发巽分别成立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以来,经历了长达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合作金融体系以及它们的中央银行、地区银行和国家审计联盟、互助保险协会、抵押和住房储蓄银行等形成了德国合作金融完整的系统。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还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合作银行的法律体系,如德国的合作银行是在德国银行法下注册的全能银行,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并与其他商业银行和社区银行开展全面的竞争。再如法国农业信贷银行战略联盟,代表地区性的农业信贷互助银行并保护它们的共同权益和利益,对所属机构实施管理、通过技术和财务手段进行控制,并采用各种必要的方法来评价每个信贷互助银行操作的正确性,特别是成立新的互助银行和互助银行之间的破产和合并。由于合作金融体系的中央银行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的情况相对监管部门来说更为了解,信息收集的成本更低,同时,出于联盟本身对基层合作金融机构监督的需要,一些国家的金融监管当局对联盟授予了辅助监管(auxiliary supervision)和授权监管(delegated supervision)等做法,提高了监管的效率。国外合作金融发展,为省联社的改革取向提供了一条可借鉴的道路。

具体设想是,维持目前自下而上参股模式不变,将省联社改制为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为互补互动的实施提供体制上和财力上的保障。第一,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型,为全方位的互补互动打下体制基础。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除了构建统一的数据信息系统、风险管理系统、银行卡系统、产品研发系统等,解决部分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想干干不了或者干不好的事情,可以通过开展全方位的业务如批发业务、资金调剂、银团贷款、银证银保合作等业务满足基础法人机构的业务需求,增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第二,省级农村合作(联合)银行通过做实和做强为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解困提供财力上支持。在做实做强省级合作(联合)银行的基础上,全面取消管理费,减轻基层机构财务负担,同时,还可以直接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特别是高风险机构参股或者控股,通过高“溢价”的方式剥离困难机构的历年挂亏和不良贷款,甚至可以给欠发达地区农合机构直接注资,为解决其历史包袱创造条件。

维护农合金融体系的完整是互补互动的前提

目前,已经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都有脱离农合金融机构体系的想法,各省在对农商行的管理上也采取了区别于农信社的做法。由农村商业银行和农信社通过入股加入省联社组成农合体系(联盟)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区别仅仅在于这种体系紧密程度、类型和内部结构上。在体系的紧密程度上,如有的仅仅有内部信息交流等比较松散的体系;有的则有共同目标、标识以及一致的行为准则等结合紧密的体系。在体系的类型上,一种是自发结成的,如加拿大帝加鼎集团;一种是依法结成的,如法国的农业信贷银行;另

一种是政府牵头实施的,如目前我国各省以基层信用社入股成立的省联社。在体系的内部结构上,有的是两层结构(基层合作金融机构—总部),还有的是三层结构(合作金融机构—地区性总部—总部);从基层的合作金融机构的产权形式来看,有的是采用信用合作社模式,有的则是采取银行模式(服务范围已经超出了服务社员的范围,并与其他商业银行展开了市场竞争);从体系本身来看,有的以银行的整体形象在本国和国际市场上开展业务,如德国、荷兰,有的甚至以金融集团的形象提供信贷、保险、信托等诸多产品和服务,如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帝加鼎集团。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6

第一,金融危机对农产品价格及销售的影响。虽然部分农产品国家均有保护价,但是化肥等农资价格也在上涨,成本增大,农产品价格下跌带来农业生产收入损失。由于经济危机,国内外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萎缩,价格回落幅度打特别是对我国农产品生产销售影响巨大,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收入。

第二,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显著,也就出现了农民工返乡潮的问题。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队国内许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冲击很大,而劳动力市场竞争程度加剧,农民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主要从事一些体力劳动。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破产,建筑业发展的放缓,无力建设新楼房,致使大量的农民工返乡。这样就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就业机会。而农村相当一部分家庭收入来源便是外出打工。收入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农村的消费水平。除此之外,农民返乡潮又造成农村稳定问题,返乡回来的农民工一时间也无事可做,便聚众玩牌赌钱,各种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影响到了农村社会的稳定。

第三,市场的开拓,农村经济在开拓国内市场方面将受到很大的压力尤其是国际市场,金融危机让市场大大的缩水了,国内市场也受到了影响,农村经济,农村企业要开拓市场方面就受到了沉重的压力。

今天的金融危机对中国来说就是考验同时也是一次机遇,对农村经济来说一样如此。国际市场主要农产品需求萎缩,价格回落,部分农产品出口受阻,农业生产效益下滑,保持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就业困难加大,促进农民增收是关键。我认为必须加强市场调控,推动农业生产调整结构,上水平,增后劲,通过保就业,促增收,维护农村稳定。

首先,要加强和改善对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各级各部门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八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统筹处理好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加强引导和指导,切实增强农村经济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确保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比如,在以往的生产经营中,资金短缺往往是制约农村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在经济危机来临之际,国家的金融政策一步一步开放,利率不断下调,发展村办民办企业,将是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其次,妥善处理和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国际金融危机就、影响,东部出口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受损严重,数以万计的农民工返乡,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带来了新的压力,给工业化,城镇化增加了新的矛盾。加强政策扶持和引导,已经成为目前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中之重。一是要加大应对金融危机的宣传,及时为农民提供应对措施和就业信息。二是扩大农村就业务工渠道,出台系列有利于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政策和措施,提升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使农民工短期行为变为长期优势。三是要统筹工农和城乡发展的关系,推动产业升级,逐步实现经济发展模式由偏重投资,出口转向投资,出口,消费并重。四是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支持,发展并做打做强龙头企业,像过去乡镇企业那样,亦工亦农,既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又有利于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五是要及时研究制定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引导作用,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扶持。六是要积极引导农民因地制宜,依山靠山富于山,依水靠水富于水,开发荒山荒土,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扩大内需,拓宽路子,增加农村就业岗位,鼓励返乡农民工再创业,建设家乡,美化家园。例如:农民工返乡后,可以带回来原先在城市中所学的经营之道,形成新的农民增收点。还有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相当大的一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开始将就业的目光从城市转移到了农村。他们有着开阔的视野,灵活的思路和迅捷的信息渠道,他们投入到农村发展的大潮中时,这些优点无疑给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活力。利用这大好的资源可以给予农村经济建设以很大的帮助。

第三,继续加大强弄政策的实施力度。一是要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主题,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落实到位国家粮食直补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到户。二是要严格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等生产资料专项补贴,大力支持农业专业化,优质化,规模化,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效益。三是要在“放活”方面继续深化改革,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拓展经营领域范围,积极培养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建立完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积极发展农村合作组织,集聚农村资金,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村化解金融危机的能力。四是要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鼓励农民兴办养殖小区,扶持养殖能人,经济能人带头示范,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国家为了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推出了4万亿投资计划,一些更加积极的财政金融政策将会相继出台,逐步推动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而要扩大内需在农村有着巨大的潜力,如果8亿农民收入能实质性的提高,那么广阔的市场将会被打开来,市场规模不容小视。

第四,强化和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在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济体制下,从农村实际出发,采取“两条腿走路”:一是要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加大财政补助力度,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弱化农民对土地的依赖;二是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市场,进一步强化农村土地的生产功能,坚持土地集体所有,农户为流转主体,农地用途不变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地流转,采取土地租赁,合理流转,综合开发等形式,实现土地的规模化经营,有效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率。就如同东北的农业基地一样,规模化经营,使用机械化,效率高,生产的产品直接面向市场。

关于调查的分析和思考

(一)金融危机对落后地区的影响首先在农村。通过调查我们认为,金融危机首先冲击的不仅仅是发达地区以出口和国际市场为主的经济,同样也冲击着以劳务经济为主的落后地区的农村经济。其影响首先在农村,首当其冲的是农村经济。

(二)从农村会逐渐影响到城市。随着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农村购买力受到消弱,必然会影响到城市的消费购买力水平,城市商业服务业会受到影响,以轻工产业为主的我市城市经济也必受到影响。

(三)金融危机的全局性和局部性。金融危机是全球性的,它具有全局性,但也有局部性和个性。比如尽管企业倒闭增加,但有实力的企业却保留了下来,大量人员失业,但具有技术特长的人员却留了下来,尽管农产品掉价,但它不是绝对地没有市场。所以只要积极应对,充分利用金融危机的两面性,寻找地方经济发展的机遇。

农村经济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建议

(一)提供经济信息服务。农村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信息化不够。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我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方向。农产品的滞销,劳务经济的萎缩除了金融危机的影响之外,还与信息化不强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经济的信息化,为农民提供信息服务极为重要。

(二)加强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劳务经济是我市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因此必须加强对务工人员的技术培训,使他们在劳务市场上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组织定向劳务技术培训,使学有所向、学有所需,同时扩大了劳务技术培训市场,增加了劳务经济的市场竞争力

(三)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农产品市场。现代农产品市场可能是实际的,也可以是虚拟的,要建立农产品购销网络系统,使农产品的生产销售在信息的配置下更加合理。要为农民提供网络销售的中介实体机构,引导帮助农民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市场,发展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返乡带会了新的技术经验,一些农民利用一定的积蓄重操旧业,加快了恢复农业的生产。同时一些学生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学校毕业不包分配,城市就业环境竞争压力太大,这使得许多大学生返乡谋工作,谋生活,这也加速了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并且国家扩大内需政策,同时也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7

一、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金融发展

区域经济是特定地区国民经济整体的总称,是大国经济发展非均衡的表现。由于独特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导致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结构和布局的差异;区域金融,是指一个国家金融结构与运行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由于金融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平衡,金融运行必然具有区域性的不平衡特点。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双向作用关系。

1、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区域金融发展

区域金融差异形成的根源在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区域经济增长对区域金融发展有推动和制约作用。

(1)区域的经济运行状况决定区域金融运行及其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不但会引起金融资源供给与需求规模的相应增长,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金融产业的发展。从理论上讲,经济效率决定金融效率,区域经济效率的提高使金融市场的投资者和融资者的满意程度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从而提高金融效率。同时,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可以引起金融资源需求结构的变化和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状况,从而引起融资结构和金融资源供给结构的变化,进而影响金融效率。(2)市场化进程的区域差异导致金融资源的跨区流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资源随着货币信用体系的发展独立生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源,并在经济资源分配中发挥着引导作用。区域市场化进程的差异,直接造成金融资源的供求在空间上的非均衡分布。

2、区域金融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金融发展的程度,制约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以及区际合作与竞争的方式。(1)区域金融发展有利于增加区域资本的投入。区域金融发展能够增加储蓄规模,金融系统越发达,资本积累的速度就会加快,同时区域金融发展优化了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了资本产出效率的提高。(2)区域金融发展能够推动科技进步,提高要素生产率。金融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经济货币化、金融化进程,不仅为金融产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技术创新提供更强的资金支持,也推动了科技成果迅速传播、普及,加速向现实生力的转化。

二、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区域差异的实证计算

遵循科学性、合理性、可能性等原则,选取人均GDP环比增长率(Y)衡量经济增长,用金融相关比率[1](F)(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之和与GDP之比)反映金融发展,同时引入控制变量:投资指标(I)(用各地区的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表示)、对外贸易指标(X)(用人均进出口总额表示)和通货膨胀率(P)(用商品零售物价指数表示)。

选取1978-2005年东南部沿海地区.(包括南部沿海地区的广东、福建、海南和东部沿海地区上海、江苏、浙江)和西部地区(包括西南地区的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和西北地区的甘肃、青海、宁夏、西藏、新疆)的省际数据(略),为使各变量之间具有可比性,以1978年为基年将上述指标指数化。

1、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

变量间协整的前提是各变量同阶单整,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前必须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由于经济增长(Y)、金融发展(F)、投资(I)、对外贸易(X)有时间趋势,所以对这四个变量单位根检验时选用随机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而通货膨胀率(P)没有时间趋势,故选用仅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LLC单位根检验、IPS单位根检验和MW单位根检验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计算结果(表1、表2)表明两大区域的经济增长(Y)、金融发展(F)、投资(I)、对外贸易(X)、通货膨胀率(P)均表现为一阶单整I(1),因此变量间存在协整关系的可能。

2、面板数据协整分析及长期因果关系的检验

运用Engle and Granger(1987)提出的两步检验法进行协整分析,并采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的方法判断经济增长(Y)与金融发展(F)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表3)说明: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F)与经济增长(Y)之间长期内互为因果;西部地区金融发展(F)是经济增长(Y)的长期原因,但经济增长(Y)不是金融发展(F)的长期原因。

利用最小二乘回归,东南部沿海地区可以得到两个协整方程式(1)和(2),西部地区得到一个协整方程式(3):

注:*表示在1%的检验水平上具有显著性,**表示在5%的检验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检验滞后阶数根据赤池信息准则来选择。

由式(1)和(3)可以看出,金融发展(F)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7643、0.6357,说明东南部沿海地区的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比西部地区显著。

计算结果显示,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且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明显的双向长期因果关系;西部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金融发展引导经济增长的单向长期因果关系。造成上面结果的原因可能是:金融改革滞后,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形成事实的“二元金融体制”,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市场金融程度占支配地位,而西部地区的计划金融成分占主导地位[2]。这主要是由于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机构组成结构丰富,除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外,大部分新兴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及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机构都设在该地区,由此构成东南部沿海地区多元化的金融机构体系;而西部地区金融体系仍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金融业仍处在较封闭的垄断状态,金融开放性和竞争性差,金融创新能力弱。另外,由于西部地区生产技术比较落后,人力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薄弱,企业规模较小,吸纳生产性投资的能力差。虽然从长期来看,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经济增长却没能带动金融发展,导致西部资金向东部倒流。

三、政策建议

1、实施差别化金融政策,推进我国金融区域化发展。

(1)实施差异性的金融货币政策。由人民银行总行按主要区域确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刺激欠发达地区活跃金融和增加投资;实行差别的再贷款政策,在再贷款的规模、期限和利率上向西部地区倾斜;实施差别的再贴现政策,在再贴现的规模和条件上给予支行一定的区域决策权,引导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投向。(2)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首先,建立金融合作区。在各地产业政策和区域规划的指导下,在金融管理部门的综合协调和监管下,政策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合理分工,尽早形成市场化金融运作方式及高效的区域性金融体系。其次,鼓励金融创新。监管部门应更新监管理念,既要通过适度监管防范创新风险,又要注意保护和激励微观金融主体的创新热情。再次,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加大金融领域的开放,让民营投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是东南部沿海地区金融融资方式的一大趋势。今后,应大力发展民间金融,组建地方中小银行,发挥民营金融机构的地缘优势与增长活力。(3)西部欠发达地区金融发展的对策。首先,成立西部地区开发银行,以更为灵活的政策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其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增强地方政府干预地方经济的能力。再次,发展非国有金融机构和中小金融机构,引导股份制、外资银行在欠发达地区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以国有金融机构为基础,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层次、多元化的竞争有序的金融组织体系。第四,推进金融机构改革,提高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同时改善西部地区金融生态,培育良好的市场环境,留住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金融资源起到基础性的作用。

2、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促进经济金融协调发展

深化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实现金融结构合理化,构建东、西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的政策机制、投融资机制、市场机制和协调发展机制。(1)优化金融地域结构,促进城乡金融协调发展。中国金融具有明显的二元结构,城乡金融发展极不协调且呈逐步加剧之势。因此,校正城乡金融的结构性偏差,逐步改善中国金融的二元结构特征,是优化金融结构的重点。应从国家金融改革和金融发展的总体目标出发,重塑农村金融体系,如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允许现有的股份制银行设立县域分支机构、扩大农发行的业务范围、建立政策性金融的财政补偿机制、理顺邮政储蓄存款机制、发展农村互助担保组织等。(2)优化社会融资方式结构,促进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协调发展。为使市场更好地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必须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应加快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改变资本市场结构失衡的现状。建立规范的场外交易市场,为众多不具备中小企业板上市标准的中小企业提供广阔的融资平台。(3)优化金融开放结构,促进金融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扩大金融开放是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选择。金融开放包括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两个层面,在扩大金融对外开放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的对内开放。

参考文献

[1]雷蒙德·戈德史密斯.金融结构与金融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区域金融学视角下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区域金融发展;金融规模总量;金融效率;“两阶段”战略

一、区域金融发展的双重规定性

在经济学中,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包括产品和劳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经济发展是指随着产出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前者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后者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的概念。同样,区域金融发展也具有双重表现,即区域金融的量性增长和质性发展两个方面:一是区域金融,总量的扩张,即区域金融资源存量和流量的相对规模,具体表现为区域金融机构数量、资产规模、货币供应量、证券筹资数量等总量指标的增加。二是区域金融效率的提高,即区域金融资源配置效率、金融机构经营效率以及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等方面的提高,在中国,它主要包括金融市场化的程度、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和效益状况、金融市场的作用、金融创新程度等方面。

区域金融发展是金融规模扩张的量性增长过程和区域金融效率提高的质性发展过程的有机统一。从逻辑顺序上看,量性增长的过程是区域金融发展的初始阶段,数量积累的同时也包含了质性发展的因素,只有规模扩张到一定阶段,才可能促使区域金融效率有一个质的飞跃。如果只有金融总量的扩张而没有金融效率的实质性提高,区域金融发展只能是低层次的数量增长,会反过来影响金融与经济的关系。

二、东北地区区域金融发展的特征

自1978年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与经济两者关系始终处于“低均衡”状态。金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根据区域金融发展的双重规定性,本文从金融总量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分析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发展状况及其重要特征。

1.区域金融总量不足。

第一,区域金融深化程度相对落后。为了更加直观地分析中国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发展状态,本文将其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带三个增长极进行比较,以便分析该地区与这三个区域的金融发展差距。首先,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除在2001年以前略高于长三角以外,在这四个区域中处于最低水平;其次,从变动趋势上来看,1998年-2004年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三个区域分别提高了1.14、0.5和1.7,而東北地区保持相对比较平稳的态势,说明在其他三个区域金融深化快速推进的情况下,东北地区基本处于停滞不前状态;再者,1998年-2004年东北地区金融相关比率也一直低于全国金融相关比率,而且差距在逐渐加大(杨德勇等,2006)。这些都说明东北地区近年来金融发展的相对落后,金融难以对经济发展发挥相应的作用。

第二,金融对区域经济总量的直接贡献率低。据《中国统计年鉴2004》和《中国金融年鉴2004》的统计数据分析得出,2004年东北地区的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只占GDP的1.2%,而同期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个地区分别为6.1%、2.9%和7%,即东北地区金融业对GDP的直接贡献率仅为上述三个地区的1/5、1/2和1/6.而金融保险业增加值在当地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也基本体现了上述比例关系。可见,在中国的四个经济区域中,东北地区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远远低于其他区域,金融落后的状态十分明显。而同期全国金融保险业分别占GDP和第三产业的5.1%和16%,分别是东北地区的4倍和5倍,这说明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也远远落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第三,资金从东北地区大规模外流。资金流出主要包括以下渠道:(1)银行资金上存是资金外流的主渠道;(2)邮政储蓄和保险资金体现为资金的“净流出”;(3)其他各类要素市场(资本市场、商品买卖、项目投资等)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外流现象。

第四,金融机构数量偏少导致金融供给不足。东北地区金融机构数量偏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国有商业银行分支机构撤并形成的金融“空洞”;(2)股份制及外资银行在东北地区的分支机构数量少且布局不均衡;(3)本土性金融机构缺乏,这些本土金融机构包括城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风险投资、以及如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东北地区金融业的落后与东北已经形成的多元化经济发展格局不相匹配,导致了民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严重的金融服务滞后的局面。

2.区域金融效率低下。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不仅表现为区域金融规模总量不足,而且还存在区域金融效率低下的特点。由于体制和机制的原因,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北地区逐步表现出金融市场结构不合理、金融运行的信用环境较差、不良资产比率过高、金融创新不足等金融资源配置整体效率低下的现象,在金融业内逐渐形成了特殊的“东北现象”。

第一,区域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导致了银行经营效益差和信贷能力弱化。与其他地区相比,东北地区银行体系的不良资产问题更为严重,其原因包括:(1)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形成长期沉淀和无效占用,严重制约了金融机构的信贷投放能力;(2)银行长期超负荷经营导致资产的结构性缺陷,利润空间狭小而亏损严重。

第二,区域金融资源配置失衡与“产业锁定”效应并存。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不对称。东北地区的银行长期以来坚持以国有企业为导向的贷款结构,市场机制介人程度很低,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下降。金融资源错误配置及其引发的低效率不仅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之间形成大量的坏帐,而且使得非国有经济的资金供给不足,制约着区域经济的总体发展。另一方面,金融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产业锁定”效应明显。金融资源主要集中于国有大中型企业,非国有经济部门难以获得金融支持,经济结构制约了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金融资源的配置结构反过来又强化了原有的经济结构,而国有部门的低效率必然导致金融资产质量低下和亏损严重。

第三,银行业的寡头垄断特征造成区域金融市场化水平低。尽管东北地区的金融市场化比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除1993和1994两个年份外,东北地区的金融市场化程度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周立,2004),同时东北地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民营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缺少,仍然是国有银行占据垄断地位,活力不强,竞争严重不足。

第四,资本市场发展滞后。从上市公司的整体情况来看,东北地区的资本市场表现出以下几个特征:总体规模小、筹资能力差、资产质量差、违规现象严重。

综上所述,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特征归纳为:(1)从区域金融纵向发展来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北地区的金融规模基本上仅维持了一个低水平的量性增长,而且区域金融效率十分低下;(2)横向与中国其他三个经济区域相

比,东北地区的区域金融相对落后明显。目前在这三个区域已经形成了以市场金融为主的制度框架,而东北地区仍然处于以计划金融为主的二元金融结构,而且区域金融发展的差距甚至大于区域经济差距;(3)从东北区域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来看,东北地区金融业的不发达及其结构的扭曲,一方面不利于动员拥有金融剩余的经济单位的储蓄,在总量上减少了资本的形成,另一方面市场机制的缺失,使金融体系所拥有的减少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的功能趋于弱化,导致了资本的低效率配置和使用。

三、东北地区金融深化发展的“两阶段”发展战略

从区域金融发展的量性增长和质性发展的内涵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金融体系一直处于量的积累阶段,到目前为止,总体上仍然是量性增长不足、质性发展落后的状态。由于量的积累没有达到质的突破的界限,从而使得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关系难以实现根本的改善。根据前文所述,在发展的逻辑顺序上,区域金融的量性增长是基础和起点,质性发展是更高阶段的跨越。因此,东北地区的金融发展首先应该是实现数量的扩张,当金融体系规模扩张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促使区域金融效率有一个质的飞跃,这时才可以重点关注区域金融资源的效率问题,这就是“两阶段”发展战略的核心思想。

具体来说,对于目前仍然处于“低均衡”状态的东北地区而言,其金融深化的逻辑步骤应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外生力量的作用下,迅速做大金融体系规模,包括金融资产规模的扩张、金融机构数量的增多等,实现区域金融体系的规模经济,促使金融体系规模突破临界点的限制。在这一过程中强调外生力量的重要性,是因为由于金融市场失灵等因素的存在,如果仅仅依靠金融自身内生成长,很难走出“低均衡”状态,这时候就有必要强调政府的适度干预和帮助,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第二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在区域金融体系规模突破临界点后,着力提高东北地区金融的市场化水平、鼓励和促进区域金融创新,目的在于提高金融体系效率,实现区域金融与经济更高层次的良性互動,即逐渐达到“高均衡”的稳定状态。

从实现途径上来看,发展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为东北区域金融的“两阶段”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途径。金融中介在处理单个金融交易时具有比较成本和信息优势,而金融市场在处理标准化、大批量金融交易时具有成本和信息方面的优势。区域经济的发达程度越低,金融中介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就越大,而随着经济大逐渐发达,金融市场的作用更加明显。因此,东北地区在实施金融深化战略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次序安排,这又是一个动态的两阶段规划问题:即在区域金融深化的初始阶段,根据经济发展尚不发达的现实,应优先发展金融中介,尽快做大金融资产规模,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实现区域金融量的扩张;当金融深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而使得金融体系突破一定规模,经济相对发达时,则应更加注重发展金融市场,鼓励金融创新,提高金融的市场化程度和效率,实现区域金融发展质的提高。尽管金融发展在量的扩张阶段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效率的提高,但不同的发展阶段侧重点应该有所区别。

浅析媒体在金融危机下的科技传播 篇9

首先,当前我国公众的科技素养较低。虽然我们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我们的祖先曾创造出光彩夺目的科技文明成果,但近代以来我们的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英国《自然》杂志的一个编辑曾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做过调查,发现唯有中国人对科学事件的评价在各国中最低,远远不及印度人。当前,中国急需在先进科技和新的领域有所作为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因此,提高公众的科技素养已经刻不容缓。

其次,目前在我国媒体中,与其他专业类型的记者相比,科技记者呈结构性缺失状态,不仅数量不多,而且职业水平不高。很多时候,一群专家总是让非专业人士来负责报道工作。有些情况下一些记者甚至越过了职业道德底线来传播“伪科学”,或单纯追求轰动效应,不从多个信源求证,导致虚假信息的传播。

第三,有些科技人员没有积极与媒体合作。甚至有时在功利的驱动下利用传媒谋求个人利益而没有成为客观消息的来源,从某种意义上说,只有调动科学家积极正确地参与科学传播,只有新闻记者学会正确地传播科学,科学才能逐步接近自己的终极目标——服务社会。

当前形势下,媒体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清形势,从而更好地进行科技传播。

首先,要让媒体成为科学和社会公众之间的交流窗口,最重要的是要逐步完善建设一批称职的科技记者。要使他们真正成为记者中的专家,成为科技界与公众间的桥梁,成为科技传播与普及过程中的重要力量。报道科技新闻,记者本身就要成为专家。专业素养不够,报道有时就会出现偏颇。特别是在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件中更应该小心认真求证。科技记者需要完善自身的科技知识储备,更要遵循科学的客观性,把最新的科技动态真实地报道给受众,从而引导受众以科学的方式理解世界,了解当今世界发展潮流。

其次,科技报道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单凭科技记者的一己之力有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的社会化传播,必然离不开新闻记者与科学家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有些科技记者时常会感叹他们在报道中遇到的真科学家的矜持与假科学家的张扬所带来的困扰。作为科技工作者,应主动和传媒界沟通合作,引导帮助科技记者,积极促进公众理解科学,让中国媒体上出现更多更精彩更贴近大众的科技报道,让科学更好地服务生活。

再次,科学技术促进了传媒的快速发展,如今科技的进步发展也必然离不开媒体利用自身多样化的传播手段的推动。目前,我国广大群众的主要信息来源是媒体。要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没有媒体的正确引导是不可能的。其一,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技的发展需要一个公平竞争,没有垄断、没有特权、没有国界的环境,要营造这样的环境,需要媒体实施舆论监督,揭露违法行为,展开相关的调查性报道。其二,媒体在不夸大不炒作科技成果的前提下,应积极鼓励科技人员面向市场,将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其三,尤其是在电视和网络的媒体平台上,要多制作一些知识性与实用性、形象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科技节目服务大众。我们科技节目制作的数量和质量,与国外优秀节目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形式呆板、内容枯燥、制作草率、缺乏文采、缺乏情趣,是我们不少科技节目的通病。而中央电视台的《科技博览》、《走近科学》、武汉电视台的《科技之光》、北京电视台的《世纪之约》等优秀电视科普类节目已赢得了不少观众的认同和喜爱,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可供借鉴的经验。解释科学道理的最大难点是抽象,科普文章力图写得形象些,是为了让读者在头脑中构建起文章描绘的图景,而电视却能把最抽象的事物直接具像化。所以,最大程度地将现代电视手段用于制作之中是科技类电视片今后发展的方向。

上一篇:一路有你初三作文怎么写下一篇:兽医站年度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