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分析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1: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

[摘要]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依据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度其具体的实施模式。为深化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高校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开始反思教育发展的经验,要求改革学校教育,特别是应该为学生就业寻找出路。在这样的背景下,1989年,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提出了“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成。创业教育”①。此后,高校纷纷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标志着创业教育的繁荣,但繁荣背后藏着良莠不齐的隐忧,直接影响到高校创业教育的成效。因此,面对众多的创业教育课程,有必要思考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及其实施模式,从而有效地培养大学生创业素质。

一、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依据——课程论

课程设置服从于人才培养目标,总是在一定的课程论指导下进行的。中外历史上出现过形形色色的课程论,诸如人本主义、泛智主义、实用主义、改造主义课程论等等,但总体而言,颇具代表性、对世界各国大学的课程设置产生深远影响的课程论有三种,即以分科为中心的课程论、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和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论。

以分科为中心的课程论又称社会中心论,以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为代表,他提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该理论主张,大学要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就应该根据各门学科知识固有的逻辑体系来加以组织,应当把各门课程包含的事实、法则、结论都配置在一定的程序和系统中。该理论强调以知识体系为中心来编排课程,但对大学生学习这些课程的心理准备却考虑甚少。

以经验为中心的课程论又称儿童中心论或活动课程论。以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杜威为典型代表,他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立足于实验经验的理论之上。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的改造和建构经验。杜威所说的“经验”不同于传统的经验论的经验,他强调主体能动性、实验操作性、反省性思维性。他倡导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要以儿童的活动和生活为中心编制课程,这样的课程又叫“活动课程”或“生活课程”。该课程论主张大学课程应以大学生为中心来编排课程,使课程编排同生活经验的发展顺序相一致,着眼点在于教大学生而不是教知识。但这种理论夸大了大学生个人的经验,片面强调教材的心理顺序而忽视了知识本身的逻辑顺序,结果只能让大学生学习到一些零碎的知识。

以知识结构为中心的课程论以美国教育家布鲁纳为代表,他曾强调,“对于我们来说,教育的酵母就是卓越性的观念。学校的主要职能之一,就是必须培育卓越性的形象”。这就是说,课程的目的和目标是把学生从小就作为小学者、小科学家来培养。该理论强调要把学科中的基本结构(也就是这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用大学生可以理解的形式加以编排,使他们首先掌握知识的结构,在此基础上对各种事实进行分类和评价。该理论注意把大学生智慧发展的程序和学科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强调使大学生通过发现的方法来掌握知识。但这种理论的缺点是理论至上,过分强调理论,低估了大学生掌握实际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性,该理论的指导思想是着眼于选拔天才和培养精英。

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关系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能否有效实现,应当在一定的课程理论指导下进行。上述三种课程论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区域,或交相辉映或各执一端,占据课程论之主流,而极力排斥其他课程论流派。客观审视上述这三种课程论的争论,不难看出,三种课程论分别围绕着“社会、人和知识”三个中心展开,但它们都肢解了社会、人和知识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性,因此。都存在某种缺陷。我们在设置创业教育课程时不宜对某种流派情有独钟,而应当吸收各种课程论的精华,加以整合。也就是说,创业教育课程虽然不能以分科为中心来设置,但也不能忽视它所需要的知识体系;创业教育课程不以经验为中心来设置,但以大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仍然是有指导意义的;创业教育课程不以知识结构为中心,并不意味着它摒弃知识结构,必要的基础理论仍然是重要的。在强调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今天,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应关注大学生实际,强调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强调循序渐进地接触创业实践活动,以激励大学生去尝试新的认知反应方式。换言之,将原有三大课程论有机地整合起来,做系统考虑,博采众长,生成一种新的整合课程论,是创业教育课程体系重构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构

课程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素,是高校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和核心载体。所以,课程体系建设是实施创业教育的核心。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课程内容陈旧,范围狭窄,且停留在知识的层面;课程以学科类为主,强调知识的系统性,轻视学科与学科间的整合和优化;重视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成为理论教学的附属。受之影响,学生知识结构单一,思维狭隘,实践能力薄弱。因此,进行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变革显得至关重要。

1.强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创业型人才的素质是多方面的。为此,高校创业教育必须继续深入开展素质教育,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教学中有机融人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培养教育。创业教育非但不能与专业教育和基础知识的学习相脱节,还要强化基础知识和专业教育的学习,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融人创业知识,在创业型人才培养中渗透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知识,并适当增加创业知识。

2.优化创业教育学科课程结构。作为创业教育系统工程的枢纽和核心课程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为创建具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结构,高校需要做好公共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协调统一。在公共必修课方面,以提高全体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为重点,注重提高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类课程宜在大学一年级设置,课程除现有的创业通论、创业管理学外,还应设有创意理论和实践、广告创意、创业案例分析等。在公共选修课方面,该类课程应包括财务管理知识、股票交易、金融债券、市场营销、常规决策与非常规决策等限定选修课和谈判技巧、演讲口才、社会调查、模拟创业等自由选修课,一般在大学二、三年级开设,旨在面向部分有创业意向的学生,为这些学生提供进一步学习创业知识的途径,使他们具有创业者的意识和品质,成为未来的开创人才。

3.增设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的设置形式可以是有机结合、专题活动及项目活动等。比如可以结合学校的各种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技活动等进行创业教育的渗透,或

者专门开展各种校内外活动如社会调查、公益服务等,或者专门组织创业教育的项目活动,设立明确的活动目的、特定的活动方式和由低到高的活动序列。活动课程与创业实践活动的不同在于它不涉及直接的生产操作和经营管理,而是主要从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进行的活动。活动课程设置的内容可以来自学科知识的巩固、运用与验证,也可以来自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是社会、家庭问题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各种活动课程中,对大学生创业素质形成影响较大的是创业论坛和创业计划竞赛。前者作为丰富校园文化的一个内容,大学可以邀请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并且通过聘任讲座教授或兼职讲师等形式,形成一种稳定的、在校园里常设创业论坛的机制,使这种论坛活动成为我校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后者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可以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两部分内容,能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提高其创业意识与技能。该项活动深受大学生喜爱,成为近几年风靡全国高校的重要赛事之一。

4.充实环境课程。创业文化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化,是社会存在的能动反映,是增强人的智慧与创造力的巨大推动力。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高等学校同样需要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创新能力不是书本中看到的,关键要从实践中锻炼。高校要多开展一些活动,营造环境,把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贯穿在教育的各个环节”。为营造浓厚的高校创业文化氛围,高校应充实创业环境课程,这是一种隐性的、潜在的课程方式,可以从多个方面展开:在班级环境、校园环境等物质环境上,不同程度地体现创业教育的主旨和目的;在黑板报、宣传栏上,形成创业教育的人文环境;在学校制度层面上,形成创业教育的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结合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进行创业教育,在师生关系和人际关系的互动中,形成创业教育的心理氛围。多方位的创业环境课程可以潜移默化地激发全体师生敢于开创事业的思想意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心理氛围。

5.设置创业实践课程。创业实践课程是形成和发展学生个性,开发和释放学生各种潜能,实现创业教育目的和目标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被列入创业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创业实践课程具有新的内涵。首先,创业实践课程必须通过教育化的改造,体现出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被加工和规范成为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又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其次,创业实践课程作为一种课程方式,必须有教师和大学生的双边活动,有教师行为和大学生行为的规定要求,有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特定方式,有教育教学的特定空间和时间组织方式,有判断和评价教学效果的特定方法和价值观念。而这一切,均必须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再次,创业实践课程应以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主学习为主线,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中做,学做结合、手脑结合,形成大学生自我教育和自主学习的教育实践活动序列。最后,创业实践课程的最大特点,是以社会实践作为教育的重要方式和直接手段,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将教育的内容与形式统摄为一个整体,并将所有的教育资源依次为中心联合起来、综合起来。在这里,实践课程与教育活动、自我教育活动同质同构,融为一体。创业实践课程是最能体现创业型人才培养特质的课程方式,也是最难把握的最为复杂的课程类型,要将创业实践课程落到实处,最重要的环节是制定好各项模拟与实践的目标,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有效地促进和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否则,这种实践活动也就失去了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和价值。

三、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模式

课程组织实施就是如何把外化的知识传授给大学生,大学生把知识内化为自身的品质结构。无论是创业理论还是创业实践都有一个共识,即创业要从自己熟习的行业起步,最好从自己所学的专业开始。一个人所学的学科与专业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知识结构,这种知识结构基本决定了一个人的创业方向,尤其是创业初期的发展方向。创业教育从宏观发展目标上与专业教育是一致的,都强调学生围绕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而成才;从微观发展的策略上尽管侧重点不同,但总的方向是相同的。高校的创业教育强调以专业为基点,夯实专业基础,发挥专业优势,尤其是专业前沿的优势,依靠专业团队把创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创业教育的创业精神、创新能力以及在创业实践中发现的专业方面的新问题、新情况,又必然有力地推动专业教育的深化和与市场的对接。由此我们不难看出,专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运用和深化。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决定了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课程渗透式。是指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增加有关创业课程为主要形式的结合方式。我们不提倡仅仅增加几门相关课程的做法,而是提出进行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及评价体系的改革,以适应创业教育的需要。以创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改革具体来讲,要形成由选修性的创业课程、专业性的创业讲座和课程性的创业启示组成的创业教育的课程平台。选修性的创业课程是创业的启蒙课程,重点是培养学生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方法教育的相关课程。专业性的创业讲座是指,以目前我国对高等学校专业目录所要求的学科划分为基础,以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行业分类为基本依据,对在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业的针对性创业讲座。专业性的创业讲座主要目的是把创业与所学专业有机地结合起来,促成专业前沿的高层次创业。课程性的创业启示是指在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结合各课程的特点,在挖掘本课程应有的创新性、创造性教育内容的同时,融入有关创业教育的理念和创新的教学内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

2.专业实践式。是指学生在校期间就围绕专业领域选择一个突破点开始创业实践。这种创业模式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把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创业实践中进行运用、检验或发展,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专业思想的稳定和专业兴趣的培养和巩固,尤其敬业精神的培养。这种创业可以聘请专业教师作为创业的技术顾问,有助于及时解决创业中遇到的专业方面的问题,从而少走弯路,降低创业成本。这种创业模式对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学生来讲比较适用。鉴于我国高校教学体系的安排,学生头两年都是一些基础课或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到大二下学期、大三上学期才可能涉及到,而大三以后考研、就业、毕业实习等大学生活至关重要的环节提上议事日程,都将影响在校创业进程。因此,采取高年级带低年级的传帮带形式将会有效地解决这一矛盾。

3.科研参与式。高校教师的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多数处于创新的前沿,教师科研平台无论从专业水平还是创新意识都是一种高起点的创业服务平台。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专业素质,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科研成果转化中,学生能够领悟市场的巨大魅力,甚至直接充当了科研成果转化的骨干力量,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科研参与模式的形式多样,有的是推行项目参与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开发性等合作项目;有的实行大学生研究计划,学校划拨专项基金支持学生的科技活动,鼓励学生科研立项,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活动;有的是鼓励教师以各种方式指导学生自主设计、创办、经营商业企业或科技公司,从事商务活动、技术发明、成果转让、科技服务等等。

4.产学研一体化。是指学校通过创办实体性质的实验室、实验性企业或者实习基地等,学生通过参与其中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实践、生产环节的体验以及产品的销售与新市场的开拓。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既学习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也学习了管理知识以及有关企业运作的基本常识,为以后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彭志武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2: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研究

【摘要】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分析传统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四个方面构建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 能力培养 统计学课程

【基金项目】百色学院2014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改革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4JG26)。

统计学作为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企业管理、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物流管理、财务管理、经济学、金融学等不同专业均开设此课程。

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脱节的现象。学生理论知识丰富但实际动手能力很弱,即学生的统计学基础知识学的好,公式怎么用、怎么推导能够熟练掌握,但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什么背景下可以采取哪些统计学分析方法,如何应用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却不是很清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普遍重视的是理论知识的教授,但对操作性和应用性很强的统计分析软件却很少涉及,如SPSS、SAS、EVIEWS等统计分析软件有强大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绘图功能,这些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么不涉及,要么很少涉及,即便涉及到由于课时太少,学生也不能够很好的掌握。因而必须加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构建适合当前经济发展、行业要求和学生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

相对于理工科专业的统计学课程,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更侧重应用,实践性更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一定的统计学理论及相关基础知识,而且要求在此基础上能够灵活运用数据分析方法解决社会生活和企业管理中的实际问题。

二、传统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教育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向的转变,统计学课程教学也在向这个方向转变,注重实践部分,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是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部分与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1.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

大多数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问题。理论部分安排了大量的课时,实践课时很少,或者没有。以百色学院为例,人才培养方案中统计学课程以前的总课时是45课时,理论课时32,实践课时13;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后,总课时为32,理论课时23,实践课时9。理论课与实践课按照7:3的比例进行分配,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由于受课时和实验室条件限制,所有课时都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没有专门的实践课或者实验课,实践部分不明显。造成了统计学课程重视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重视统计调查方法的介绍,轻视统计调查方法的运用;重视数据分析方法的介绍,轻视数据分析方法的运用。

2.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统计学课程的实践教学利于形式,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完善。实践课的9个课时怎么上、上些什么内容、取得什么效果,没有具体规定由教师自己安排。因为没有实验课,实践课时教师的教学方法仍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数据整理中的数据筛选、数据的分类汇总,统计制图;数据的描述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需要学生熟练掌握的内容,都是教师在上面演示,学生在下面看,个别老师会抽学生上台演示,但是大多数学生仍不会具体的操作实践教学效果不明显。

3.课程的考核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

统计学课程的考核仍以理论为主,没有突出实践部分。虽然统计学课程的考核方式为考查,但是不少老师在期末的考核中,是以试卷的形式进行考核,题型还是主要集中在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实践的部分不明显。平时成绩主要是由3块组成,考勤、作业和读书笔记,其中作业也主要是每章后的习题。这种传统形式的考核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但是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影响不大。

三、构建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原则

1.系统化原则。一是人才培養方案中理论课时和实践课时要系统化统筹安排,并且实践课上什么内容,怎么上,平时和期末如何考核,在统计学课程教学目标中要有明确的规定。二是统计能力的培养本身就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从统计问题的设计,到统计方案的制定,再到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最后到调查报告的撰写,有先后顺序是一个完整的环节。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在统计学理论知识的讲授过程中要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以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建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的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根据社会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求,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应该从四个方面进行: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方法实践、课程考核实践和社会实践。

1.教学内容實践

教学内容实践指的是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与专业相结合。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如讲到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时,可以查找连续几年的房价相关数据,在计算价格变化趋势的过程中介绍这两个速度的计算过程和意愿,并预测下一年房价的增减趋势。讲到数据的筛选这部分时,可以找出前一年的国家公务员或某个省、市、自治区的各位需求表,列出不同的条件供学生教学筛选。与专业相结合,根据各专业的不同特点,选择与统计学知识相对应的章节联系实际问题进行讲解。如市场营销专业侧重调查方案的撰写、调查方法的选择、数据的处理和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侧重时间序列的分析;经济学专业侧重相关和回归分析。各章节实践课时的多少按照不同专业的侧重点进行灵活安排。

2.教学方法实践

教学方法实践指的是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培养学生的统计思维,锻炼学生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的能力。如可以采用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任务式项目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实验法等。问题式导向的教学方法是以探究实际问题为主的,如启发学生讨论国家为什么要发布CPI数据,这个数据是怎么得来的。任务式项目教学法是将任务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有针对性地自主学习,在统计项目完成的过程中,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等实践能力都能得到提升。案例教学一般是教师给出案例的背景资料和问题,由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和解决,如在假设(下转50页)(上接42页)检验这一章,通过被调查者世界杯开赛前和开赛后的媒体收看体育频道的时间数据,是否支持“世界杯足球比赛会显著提高体育频道的收视时间”这一说法。

实验法是指在实验室学生进行统计实验操作的方法。经管类专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环节一定要安排实验课,使学生至少掌握一门数据分析的软件,提升学生软件操作能力。现在大多数统计学教师教给学生的都是2007版及以上版本的Excel中的数据分析功能,这个根本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教会学生SPSS、SAS、EVIEWS等中的一种软件。不少参加挑战杯大赛的学生都找老师指导SPSS的操作。当然也不能太过注重统计软件的重要性,它毕竟只是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对软件的熟练操作能简化数据计算过程、减少工作量、提高数据分析的准确性,但重点还是对统计学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如果学生只会统计软件操作而对软件输出结果不会解释,就违背了使用统计软件的初衷。有的学生做完回归分析后,看着输出的大段英文字母,根本看不懂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是会回归分析的步骤。

3.课程考核实践

统计学的考核方式要注重学生应用及创新能力的考查,不能只以问卷做为判定的依据。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必须明确规定,统计学课程的实践课时、实践内容、实践方法和实践考核标准等,这样老师才能有针对性的备课,学生也对实践部分有深入的了解。

平时成绩的考核根据学生在实践中的表现。如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或小组讨论的积极程度、涉及的调查项目及项目完成情况、课堂展示、撰写的调研报告、上机操作、实验报告、课程论文、数据模拟实验等,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建议学生先分组,根据所学专业和兴趣特点确定一个调查项目,撰写统计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实施调查,收集数据,通过统计分析软件的使用整理和分析数据,解释数据并撰写统计调查报告,最后以小组的形式做PPT汇报。这样可以把统计学各章节的内容都穿插进来,同时也检验了学会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统计分析软件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

4.社会实践

社会實践体系的构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组织学生到统计学教学实践基地实习,如政府统计部門、调查大队、企业等,通过实习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抽样调查活动,并可以获得统计调查的原始资料,同时真正体会到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二是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如“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的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类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这两类比赛学生都需要做社会调查和数据分析,学生所学的统计学理论知识和统计数据分析方法等都可以运用到这个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中,同时指导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如何应用统计学的知识和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徐秋艳,万秋成.高校统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6(11)

[2]李玉红.刑方越.构建统计学实践教学一体化研究[J].价值工程,2013(12)

[3]张丽.统计学专业实践拓展课程一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004)

作者简介:

焦小英(1984-),女,山西临汾人,讲师。

作者:焦小英

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 篇3: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与建议

[摘 要] 电子商务是一门新兴学科与交叉学科,广泛涉及信息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本文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了高校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建设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2007年的统计数据表明,未来数年内,中国的B2B市场将呈现超过100%的高速增长,65%中小企业急需电子商务人才,供需之间出现惊人缺口。据专家预计,每年中国电子商务人才市场需求达20万左右。电子商务人才的巨大需求使得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自2001年6月教育部首次批准西安交通大学等13所高校设立了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以来,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到2006年全国共有1 300多所院校开设电子商务专业,有本科、高职高专、自考等不同层次。电子商务是一个复合型的新兴专业,涉及信息技术、经济、市场营销、管理等众多学科,结合高校自身的特点进行课程体系建设是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

1 电子商务人才的类型

根据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和企业的实际需求情况,可以把电子商务人才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技术应用型

技术应用型人才突出电子商务的实际运用,符合中小企业“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需求特点。这要求他们了解电子商务的最新发展趋势,精通电子商务技术,同时具备一定的现代商务知识。这类人才要善于理解商务需求,知道“如何做”电子商务。如进入企业后能根据企业需求,利用自身技术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网页制作、程序开发等工作;能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和推广企业产品和服务,进行网络营销;能使用EDI系统,进行无纸化贸易等。

(2) 复合商务型

这是目前高校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主体,其特点是熟悉现代商务活动,充分了解商务需求和掌握商务活动的业务流程,同时具备足够的电子商务技术知识。这类人才要懂得电子商务“能做什么”,需要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实现、网络营销、物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方面的技术与能力,具有为组织设计并运用完整的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解决实际问题的专长,能在企业、事业单位和政府机构从事电子商务系统规划、建设、管理和应用工作的高级应用创新型人才。

(3) 战略管理型

这是高层次电子商务人才,其特点是通晓电子商务全局,具有前瞻性思维,熟知至少一个行业或一种模式的电子商务理论与应用,能够从战略上分析和把握其发展特点和趋势,懂得“为什么要做”电子商务,能为企业设计电子商务的战略构想和总体规划。

3类电子商务人才的层次关系如图1所示。

虽然国内各高校每年都有一批电子商务专业的毕业生,但是企业“招人难”与大学生“就业难”的双重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是因为人才总量不足,未来我国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每年约20万人,而我国目前包括高校和各类培训机构每年输出的人才数量不到10万人。另一方面是人才结构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片面强调技术人才培养,而忽视了对于技术、管理、金融、法律等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这并不符合中国企业目前对电子商务人才的专业、实用的需求。对于高校来说,根据电子商务学科发展的特点,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十分必要。

2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问题

大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主要是围绕课程教学而展开的,课程教学是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体系及一系列教学环节是组成教学计划的主体。课程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而影响到培养人才的质量。因此,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不仅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教学工作中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基本建设。电子商务专业从设立到现在时间较短,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专业体系还处于不断发展过程当中,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内容陈旧

电子商务是一个新兴专业,对于本科院校,该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具备经济学、管理学和电子商务等方面的知识,能将技术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对于课程内容应该要反映出电子商务发展的最新动向、技术的变革及发展趋势。

但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中的一个普遍问题是课程内容陈旧,与现实脱节。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这是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电子商务的专业核心课程。但国内的教材原来大部分是翻译国外的理论,没有经过消化吸收就直接照搬,难免水土不服。如部分教材谈到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比较时,认为时装的购销不适合电子商务流程,只适合传统商务,但事实是2007年C2C平台上交易量最大的正是服装鞋帽类产品。经过数年的发展,基础设施的普及,随着网民网络消费习惯的逐步形成及环境的不断改善,电子商务的模式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目前WEB2.0开展得如火如荼,博客营销、社区营销等手段不断被应用与实施,但网络营销的课程中却很难看到这些内容。电子商务专业的特点是“新”,知识更新的速度快,教学中的课程内容必须要把这种变化体现出来。

(2)课程安排不合理

通过收集其他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对我校所进行的调研,发现部分课程的安排不符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如大部分高校在大一、大二设置的是高等数学、大学英语等公共基础课及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专业基础课,很少涉及电子商务的专业主干课。以至于经过三四个学期,大多数学生还不知道电子商务专业要上什么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是什么,更别提在课余时间去关注电子商务的问题了。大一、大二是大学生进校后逐步适应大学生活,培养良好学习方法及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课程安排一般不多,课余时间充足,他们的求知欲旺盛,在这个“黄金时间”安排电子商务的专业课程能为后继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课程间的关系混乱,相互割裂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系统设置应该围绕某条主线来进行,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资源合理地安排课程。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两部分:一是商务课程;二是技术类课程。但两类课程基本脱节,都是孤立地按照某一门课程的大纲在进行讲授,忽视了两类课程的相互关系。

如电子商务概论课程中会介绍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包括计算机网络、IP地址、域名等,让学生了解电子商务平台的实现。可部分高校的教学计划中在前期并没有计算机网络的课程,而在专业课中花大量的时间讲授学生本应掌握的基础知识是不现实的,最后导致教学内容一笔带过,达不到教学目的。另外有些课程的设置先后关系颠倒,如网络营销课程安排在市场营销学的前面,电子商务技术与实务在网页设计与网站管理之前开设等。电子商务课程系统中的商务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的地位同等重要,但目前因为师资等原因往往导致两者脱节,学生学习后只能解决某一类问题,缺乏用所学的“技术”来解决“商务”问题的思想。

(4)课程体系设置无特点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除了学科基础课与专业基础课外,一般都由电子商务概论、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 Java程序设计、物流管理、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安全等课程组成。以至于大部分高校的课程设置千篇一律,毫无自身特点。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的综合性与交叉性,高校的电子商务课程体系也具有“大而全”的特点。经济、管理、计算机技术什么都学一点,但什么也没有学精。毕业生就业好像万金油,什么专业都可以靠,但论技术没有计算机专业的扎实,论专业没有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的专业性强,最后所从事的工作往往与专业不对口。

3 优化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议

(1)科学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根据人才的培养目标来进行合理安排,在专业方向定位上,首先应明确“商务是目标和方向、电子是工具和手段”的原则,强调信息技术与商务的结合,强调两者在电子商务教学过程中的融合,商务是主体,信息技术是为商务服务的工具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改造和提升传统商务,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又有技术水平,适合企业需求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要能体现电子商务理论和技术的最新发展变化,符合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将内容重复、交叉的课程去掉或者合并,理清课程之间的先后行关系,让部分专业主干课提前,使课程的安排有一个清晰的主线。

(2)课程安排特色鲜明

企业要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获得竞争优势,就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所特有的、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具有延展性,并且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技术或能力。同样,对于高校培养的电子商务人才,也要具备独特的知识和技能,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特色鲜明的课程安排。

现代人才必须既“博”又“精”,但在本科4年教育中,必须首先突出“精”,深入钻研一个方向,在“精”的基础上“博”。否则,毕业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时间有限,难以深入钻研,后劲不足,在学术和工作中都不容易达到一定的高度。另外课程设置也应因时而变、与时俱进,新技术、新领域的出现也使课程必须作出相应调整,以适应学科的发展。基于此,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主要课程设置如下:

经济学(宏微观)、管理学、运筹学、市场营销、会计学原理、统计学、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生产与运作管理、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 Java程序设计、.net程序设计、物流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等。具体安排如图2所示。

在教学实践中不仅需要系统地讲述电子商务及其相关技术、管理、建设方面的内容,还要增加了大量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如:EDI报文标准、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关系、电子商务推荐系统以及相关知识的及时补充等。还可结合高校综合资源、教师的研究方向来突出课程特色。如我校的电子商务专业技术类课程设置了两条主线,一条以JAVA为主,一条以.NET为主,既发挥了教师的特长又与技术的热点与发展相吻合。

(3)加强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大多数学校对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开设主要采用理论学习为主导,案例教学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的运用中存在理论与现实实际脱节的问题。虽然有课堂教学与模拟实验环节的指导,但电子商务作为新课程与新专业,商务技术与实际应用变化更新快,理论内容与电子商务实际发展状况总体存在不协调的问题。因此在课程内容安排及教学中要模拟企业真实环境,案例的编写也不能仅仅是常见的国内外大型电子商务公司,而是要有针对性。

国内大量的中小企业需要电子商务的专业人才,而另一方面又找不到符合企业应用需要的毕业生。加强与企业合作,使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与企业实际运用接轨无疑是个“双赢”的选择。目前阿里巴巴集团正联合全国的高等院校共同发起大型电子商务教育发展计划——“明日网商孵化计划”,培养兼具“商务”和“技术”两方面才能的复合型电子商务人才,合作模式包括与学校组建虚拟公司,成为学生实习或创业的基地;阿里巴巴集团与学校共同制定培养学生的标准,并为学生提供到阿里巴巴集团旗下所有子公司及2 000多万家会员企业的实习机会;与学校共同进行师资培养合作,共建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提供实战机会,激发当代大学生学习、实践、就业、创业潜力;提供高校教师教学实战平台。与企业进行纵深化的合作,充分利用校企的资源将对电子商务的人才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4)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为了实现培养实用型复合人才的目标,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需要安排大量的上机学时和实践环节。以我校经管学院为例,在课堂教学中,电子商务专业安排330个上机学时,占总学时数(2 516学时)的13.1%,上机学时率列经管院所有专业第一;在实践环节,安排有计算机网络方案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开发、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电子商务解决方案设计4门实践性课程和业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或论文)等实践性环节,合计为30个学分,占总学分数(177学分)的22.6%,其中上机160机时。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是落实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关键。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的实验、技能训练、分阶段实习和综合课程设计、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通过课程体系中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5)注重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知识传授的引导者,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教师来进行实施。由于客观原因,目前电子商务的师资都比较匮乏,既有扎实的管理及商务理论又具有技术能力和实践经验的教师很少。电子商务专业设立的时间不长,部分教师都是由原管理类课程或计算机类课程的教师转入,知识结构尚待完善,青年教师比重较大。因此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建设必须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跟踪学科发展前沿,鼓励教师积极探讨创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各校可根据实际情况决定采取“派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培训师资。“派出去”就是由学校选派爱岗敬业、年轻有为、学历层次较高的教师攻读高层次学位;进入企业学习;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及师资培训班。“请进来”就是由学院根据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最新发展形势,结合目前的师资队伍现状,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从而切实提高本专业教师的业务水平。

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交叉型的专业,知识更新的速度快,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高校需要充分考虑电子商务人才的定位,设计出体系完整、特色鲜明、符合企业实际需求的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技术过硬、适应能力强、能快速切入企业电子商务类岗位的创新应用型人才。

主要参考文献

[1] 朱玉春.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高等农业教育,2006(6):48-50.

[2] 蔡体健,丁振凡. 电子商务专业建设问题刍议[J]. 商场现代化,2006(2):14.

[3]周荣虎. 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现状调查与分析[J]. 中国集体经济,2007(7):182-183.

作者:朱湘晖

上一篇:虚拟双向解决方案下一篇: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