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

2022-05-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灌南县农村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揭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考察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使得大量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也能跟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1: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摘要]该研究旨在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情况,希望能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儿童幸福感问卷对选取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但是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显著,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性别差异不显著。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另外四个年级得分。 此外,在“正向情感”,“学校满意”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

[关键词]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

一、引言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面打工而被留在家乡,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行为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因此这个群体便显现出很多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有不少,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的差,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有31%,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这些研究都是从消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但事实上心理学不仅应该注重不良心理状况的矫正,而且也应该关注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的诞生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赵淑嫒(2006)对七所高中943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并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王巍、石国兴(2005)对456名中学生进行的测查表明,心理健康、积极情感、被他人容纳、人际和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其中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程度最高。目前关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多,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从而获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信息;同时,丰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预测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提供依据。

二、 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武汉市新洲区小学和初中选取留守儿童共150名。发放15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达87%。其中,男生63人,女生58人。小学五年级有26人,六年级25人,初一24人,初二19人,初三27人,总计121人。采用团体施测,以班级为单位,对新洲区的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初中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所有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采用Excel录入数据,然后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何彩萍(2006) 的寄养儿童幸福感研究中的儿童幸福感问卷进行测试,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基本达到要求,α为0.83,分半系数为0.82。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问卷分为六个因子:家庭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学校满意度,整体满意度,正向情感,负向情感。总体解释变异率为63.70%。该问卷采用5级计分。1-5分别代表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为M=2.94,SD=0.52,他们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上的得分高到底排序为:学校满意度(M=3.40,SD=0.90)、环境满意(M=3.26, SD=0.88)、整体满意(M=3.23,SD=0.76)、正向情感(M=2.71,SD=0.73)、家庭满意(M=2.20, SD=0.68)、负向情感(M=2.13,SD=0.73)。

(二)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分析

对该区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后发现,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T=1.26,P=0.211)。

(注: M为平均分,SD为标准差,***表示p<0.001, **表示p<0.01, *表示p<0.05。以下类同。)

根据表3-1显示,留守儿童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P都小于0.01。其中男生的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同时,本研究还分别对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性别差异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小学五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儿童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T1=2.045,P1=0.05;T2=2.66,P2=0.021),并且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显示留守男孩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孩的得分[7]。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为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特点,以年级为自变量,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与总均值分别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表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其他四个年级之间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在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家庭满意、学校满意以及整体满意这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具体见表3-2。

四、討论

(一)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其中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

本研究调查得到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2.94,低于何彩萍研究中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均分为3.72),其中,留守儿童的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17岁以前的儿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此时经历“父母缺位”造成的“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抑郁、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以及家庭互动,内心难免会产生自卑,孤独等消极情感,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对家庭的满意度比较低,以及主观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的低。此外,郭金山的研究发现,缺乏支持、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互动有利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另外,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的学校满意因子在六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一个令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也正是有了学校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关心,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了积极的互动,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也得到相对程度的缓解,建议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帮助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提升幸福感。

(二)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这与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有出入。张丽芳等人研究认为,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除了研究工具不同之外,导致结果不同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求。另外,研究结果表明,男生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由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的影响,女孩比男孩心思细腻,比较敏感,因此对于父母与自己长期分离的孤独感体验更深,由此导致女孩正向情感体验低于男孩;女孩更希望有个完整温暖的家庭,她们比男孩更依赖人,对家庭的适应性差,因此对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这种家庭生活满意度比男孩低。此外,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渐增强,所学课程中侧重抽象思维的课程逐渐增多,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擅长抽象逻辑思维,因此,男生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上(例如数学、科学等课程)的成绩较好,而女生学习那些课程不如男生轻松,这也可能导致男女生对生活满意度的体验不同。

(三)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初三年级更甚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均值的比较显示,与小学留守儿童相比,初中生留守儿童得分较低,其中,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不仅在总分上显著低于其它四个年级留守儿童,而且在学校满意和整体满意这两个因子上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中学生一般在十二、十三岁到十五、十六岁左右,这个年龄的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由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由无序开始有序、由不稳定向稳定的过渡阶段[12],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有了成人感,他们希望能有成人的某些权力以更换社会角色,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并且其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也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思维虽然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是水平比较低,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在从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过度,辩证思维没有发展成熟,他们的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以及表面性;他们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深刻稳定的情绪体验,他们的承受压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此时他们的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因此,这个时候的学生心理上存在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明显的不平衡。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自我评价不稳定;再加上初三学生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生活事件——中考,而王极盛和丁新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即个体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愈多,则愈感到不幸福。初三学生在学业压力下,他们感受

到的不仅是身体的疲劳,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虑。以上这些因素使初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很多问题感到困惑、迷茫,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再加上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支持与指导自己,所以初中留守儿童,尤其是初三留守儿童对幸福感的体验很低,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多跟自己的孩子沟通,定期探家或者在孩子初三时多花时间陪孩子而不是在外奔波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使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好,家长还需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五、结论

(一)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并且留守儿童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且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6(1):29-36.

2.黄艳萍,李玲.不同类型留守儿童心理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669-671.

3.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2 (9).25-28.

4.任俊.积极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8.

5.严标宾,郑雪,邱林.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2):96-100.

6.何彩萍.寄养儿童主观幸福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69-71.

7.张丽芳,唐日新,胡燕,徐德淼.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教养方式的研究 [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04) 368-370.

8.王玉花.有童年期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成人依恋、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

[D].华中科技大学,2008.43

9.Di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95(3):542-575.

10.De Leo D,e at.Personality factors in monozygotic and dizygotic twins.A comparative study. Psycho Rep,1992,71:1115.

11.蒋乐群,朱永新译.家庭关系心理学.天津人民出版社,1987:30-109.

1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11月.346-380

[作者简介]张琴(1985—),女,湖北武汉人,现就读于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方向:管理心理学;学位:硕士在读;宋凤宁,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生导师,学位:博士,职称:教授;黄渭,男,湖北武汉人,湖北省武汉市江汉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作者:张 琴 宋凤宁 黄 渭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2:

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灌南县农村中出现的“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日益突出。本文揭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状况;考察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安全感的关系,使得大量留守儿童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也能跟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留守儿童;安全感;主观幸福感;应对策略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定义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也是积极心理学运动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研究领域,它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主观幸福感有三个维度,即认知维度、积极情感维度和消极情感维度。认知维度通常以生活满意度为指标,是个体在总体上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满意程度做出的判断;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通常以快乐感量表为指标,是个体对自己的情绪体验做出的主观判断。

留守儿童目前研究的主要是心理健康、孤独、自卑、抑郁、冲动、焦虑、教育等方面,关于主观幸福感等积极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儿童对主观幸福感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父母的依赖形成的,当父母给与儿童充足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儿童的安全需要也能从父母的细心照料中得到满足,主观幸福感又是衡量一个人生活质量的指标,这就说明了心理安全感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重要性,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高能否应对主观幸福感的缺失,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是我们研究的目的。

一、研究方法

1.被试

随机选取连云港市灌南县农村小学学生300名,发放问卷共300份,回收299份,废卷11份,有效问卷288份,有效率96%。以下为被试情况分布表:

表1 被试分布表(单位;人数)

2.工具

(1)安全感问卷采用的是表由丛中、安莉娟编制的《安全感量表》,共16题。各因子同质性信度分别为0.75和0.72;斯皮尔曼分半信度分别为0.72和0.67;总量表的同质性信度0.80;重测信度0.7442,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和信度。该量表得分越高,安全感越强。本次测量的全量表Alpha系数为0.852。

(2)《主观幸福感问卷》采用的是迪尼(Diener)的《国际大学调查》。迪尼等人对多国被试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该量表被郑雪等人用于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群中,郑雪等人所报告的三个分量表(整体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频率、消极情感频率)的一致性信度系数(Alpha)分别为0.7700、0.7600、0.8000。其中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的得分是越高越好,消极情感的得分则是越低越好。

3.数据处理

测量结果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

为了考察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各因子与安全感之间的相关关系,将所有被试的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如表2示

表2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

从表2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和可控制感存在正性相关,这说明生活满意度得分越高,可控制感的得分也就越高,可能是因为他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对自己的生活感到满意,为人处事也就充满了信心,能对生活、学习等有较好的预测;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和人际安全感存在正性相关,这说明随着积极情感的升高,人际安全感的得分也会随着升高,个人认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能获得给多的安全体验,没有经历过大的挫折与打击,对于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有信心,身心一直处于愉悦的状态,积极情感的得分也就自然而然的升高了;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生活满意度和总安全感存在正性相关,也就是说总安全感的得分越高,生活满意度的得分也就越高,反之就越低,还可以得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积极情感和总安全感存在显著的正性相关,也就是说随着总安全感的得分升高,积极情感的得分也会升高,反之就降低。

三、对策与建议

全面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极早发现他们的心理问题,以便能有效地对他们进行辅导和矫正,对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健康快乐成长都有重要意义。

1.家庭方面

(1)家长要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关于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既受农村现实生活环境的制约,也与做父母的认识观念的偏差有关。某些家长认为,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能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这是一种错误的片面的观念,往往会适得其反。

(2)家长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学生的密切联系。因为存在地域差异和城里读书的费用比较昂贵,家长无法把孩子接到城市就读,这些家长要拿出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学生谈话沟通,对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关注,尽可能地为孩子选择有精力和能力照顾他生活和学习的监护人。有些家长舍不得让孩子住校,让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照顾,他们的年纪比较大,没有过多的精力管孩子,也比较宠孩子,犯错也是得过且过,要什么给什么,使儿童依赖性比较大,不利于儿童独立性格的形成。

2.学校方面

(1)加强学生的心理辅导。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用班集体的力量去帮助他们,使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和老师、同学的关爱,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友谊,可以更有效地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

(2)建立和完善寄宿制教养模式。具体来说,可建立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我们学校还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网,以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联系的经常性,有问题时也可及时通知家长,还有专门的宿舍管理员老师负责每天的查房等工作,确保学生在后勤的人身安全。

3.社会方面

在社会上我们要热心帮助“留守儿童”,不能歧视“留守儿童”。农村基层干部和邻居要关心他们,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帮助解决其家庭困难,以减轻他们的父母劳动负担。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管教,有关部门还要加强对网吧、桌球室、KTV等公共娱乐场所的管理和整治,严禁未成年学生出入,社会上还要积极开展各类健康有益的活动,共同营造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全社会要高度关注“留守儿童”,为他们创造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众多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关系到祖国的未来、社会的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的存在的心理问题,更需要家庭及学校、社会之间的协调合作。

当父母给与儿童充足的物质和情感需要,儿童的各种需要也能从父母的细心照料中得到满足,我们希望留守儿童能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在长期缺少父母关爱的环境中也能跟正常家庭中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很可能是在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一个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湖南省第一师范学院

[2]蒋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基本缺失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观察,2005(4):79-81

作者:张敏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留守儿童论文 篇3: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摘要:近年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不同于以往。对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渐受到重视,文章对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与归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分类与整理。研究发现,主观幸福感的内涵随着其研究的深入不断丰富,研究方法多以传统的社会统计调查方法为主。以整个社会的大的发展背景而言,我国的城镇化、工业化过程为主观幸福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取得了不少新的发现。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城市化;心理

杨新国等(2014)研究了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两两关系显著,且心理资本在生活事件与留守学生主观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张西超,胡倩等(2014)运用问卷调查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小学教师的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心理资本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职业压力在二者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黄永明、何凌云等(2013)利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數据评估了环境污染对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受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影响显著,空气污染显著降低了我国城市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刘霞等(2013)构建了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影响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将流动儿童的幸福感划分为个体幸福感和群体幸福感,内群体认同和群体地位感在其中发挥了完全中介作用。周春燕,郭永玉等(2013)研究了家庭社会阶层的不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在其中起到了中介作用。刘兴华、徐慰等(2013)发现正念信念能有效提升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李晓巍、刘艳等(2013)以农村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为对象,考察了亲子关系、师生依恋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黄嘉文等(2013)发现对于不同时空下的个体而言,教育程度提高会对个体幸福感产生正面效应。余勇、田金霞(2013)研究了骑乘者休闲摄入、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结构之间的关系,并将幸福感划分为乐趣享受、人际和谐和社会支持三个维度。王永、王振宏等(2013)研究了大学生的心理韧性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积极情绪在心理韧性和幸福感中起到了调节。窦凯、聂衍刚等(2013)10研究了青少年的情绪自我调节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情绪调节方式在二者之间发挥了中介作用。刘霞(2013)研究了流动儿童的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情感认同和群体地位感起到了调节作用。邓兆杰、黄海等(2015)研究了大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方式或父母教养方式与手机依赖的关系,以主观幸福感作为中介变量。杨继东、章逸然(2014)通过经验数据研究发现空气污染降低了居民幸福感。李爱梅、王笑天等(2015)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构建了工作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双路径模型”,研究表明工作对于员工幸福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工作资源对于员工幸福体验有正向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工作要求则对员工幸福体验有反向抑制作用。李树、陈刚(2015)经实证研究发现,幸福感不但对劳动力就业起到了正面促进作用,也提高了失业人员的隐性再就业概率。这研究表明当前国家的提升国民幸福感的发展方式是可取的。张晓莉(2014)对珠海区中老年妇女的广场舞锻炼与她们的幸福感进行了调研,她们进行广场舞锻炼的目的是保持健康,调节情绪。杜旌、李难难(2014)研究发现高绩效工作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员工幸福感,员工自我效能在这当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员工幸福感意味着高水平的工作活力和低水平的情绪耗竭。徐映梅、夏伦(2014)构建了一个主观幸福感的综合分析框架,发现高收入、对家庭信任、对工作满意、人际关系和谐、情感积极的人幸福感比较强烈。邹琼,佐斌(2015)认为工作幸福感是个体工作目标和潜能充分实现的心理感受及愉悦体验。外溢-交叉动态模型解释了幸福感在不同领域的外溢和在家庭成员与家庭配偶之间的传递。李燕平,徐嘉(2014)研究了集体主义在个人和团体两个层面上对工作幸福感的影响,组织认同作用分别起到了部分中介和完全中介的作用。申正付,杨秀木(2013)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研究了人格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和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发现人格特征中的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倾向既能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直接影响,也能通过自我效能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蒋奖,王荣(2013)研究了“蚁族”群体的公正世界信念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个人的公正信念,即相信自己已经或即将收到的待遇是公正的程度越高,就越能提升自身幸福感。孙三百、黄薇(2014)研究发现新移民总体来说未能采取合理的行为模式实现个人与集体的幸福感帕内托改进,从而得出结论,需要通过有形之手实现移民的空间上的理性选择,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城市体系,并提升居民个人和集体幸福感。张鹏,郝宇彪(2014)发现幸福感和社会融洽会促进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进而提出通过提升外来人口幸福感入手增强外来人口的落户意愿,使他们能够在城市稳定下来,从而解决我国的城市化问题。黄婷婷、刘莉倩(2016)探讨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社会计量地位对年轻人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用的年龄差异,发现年轻人的主观幸福感易受社会经济地位比较影响,而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易受社会计量地位比较影响。张翔、李伦一(2015)对城镇居民自有住房和个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住房的居住属性而非资产属性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刘杨、李泽(2013)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来自中国三个城市的新生代农民工进行了调查,受教育程度高的新生代农民工感受到的歧视对比与受教育程度低的新生代农民工低,歧视对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观幸福感影响显著。方黎明(2016)基于2013的数据,证实了社会支持能够改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但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不同居住类型的老年人幸福感的影响存在差异。刘宏(2013)基于2013年的微观数据,证实永久性收入和房产财富是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胡洪曙,鲁元平(2012)研究了收入不平等,健康状况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将老年人通过不同的维度进行划分,城市老年人与农村老年人,有无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发现收入不平等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赵新宇(2013)基于问卷调查数据,实证证明了“幸福”悖论在我国已经出现,表明缩小贫富差距对提升居民幸福感有积极作用。苏志芳,王海成(2013)发现食品价格上涨对农村家庭和低收入家庭成员的主观幸福感影响较大。谢舜、魏万青(2012)研究表明政府的公共支出增进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但公共支出的结构方面,科教文卫和社会保障支出对居民的主观幸福感的促进作用较之于地方基础建设投资更强。闰丙金(2012)发现收入公平、社会阶层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显著,这种影响在城乡二元结构下有差异。胡洪曙、鲁元平(2012)证实通过增加公共支出,增加了农民的消费,进而增强了农民的主观幸福感。林江、周少君(2012)发现房价上涨过快会降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这对国家的房地产政策的决策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曾红,郭斯萍(2012)指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道、佛三家对于中国人的幸福观具有重要影响。中国人在通过传统文化塑造理想人格、审美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重视集体、追求人际关系和谐的集体主义幸福观。王鹏(2011)利用2006年的中国社会综合调查数据,研究得出收入差距对于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呈现倒U形,不断扩大的收入差距会导致居民的幸福感降低,另外不合理的收入所得也会降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陈灿锐,高艳红(2012)运用元分析法探讨了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质(外倾性、神经质、精神质)之间的关系,发现主观幸福感与外倾性正相关,而与神经质、精神质负相关。鲁元平,王韬(2011)利用世界价值观调查数据,发现中国的收入差距对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负面影响,对低收入者和非城市居民尤甚,收入差距还通过社会犯罪间接影响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边燕杰、肖阳(2014)对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居民的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比较研究,从多个理论的视角探讨了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和中英两国在这些方面的不同。

国内的关于主观幸福感的文献,在研究的幸福感主体上,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按年龄段划分,有儿童、青年人和老年人,对于这些不同的年龄段的人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则是结合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如农村留守儿童和留守中学生,城市流动儿童等群体都是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的阶段性产物;对于我国居民的幸福感研究,也是和我国工业化进程度密不可分的。环境污染、收入差距和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社会阶层的分化这些都不可避免地对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了影响,除此之外,还对不同职业的幸福感进行了研究,如小学教师、企业员工等。在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的界定方面,基本包括三个方面: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和满意感。在研究方法上,多是以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分析,还有通过社会统计数据进行实证回归分析,还有比较研究法的应用,可以看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方法呈现多样性,其中将传统社会科学的方法应用到主观幸福感研究上较多。

参考文献:

[1]杨新国,徐明津,陆佩岩,等.心理资本在留守初中生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关系中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4(04).

[2]张西超,胡婧,宋继东,等.小学教师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职业压力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02).

[3]黄永明,何凌云.城市化、环境污染与居民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12).

[4]刘霞,赵景欣,申继亮.歧视知觉对城市流动儿童幸福感的影响:中介机制及归属需要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13(05).

[5]周春燕.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4).

[6]刘兴华,徐慰,王玉正,等.正念训练提升自愿者幸福感的6周随机对照试验[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3(08).

[7]黄嘉文.教育程度、收入水平与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一项基于CGSS2005的实证分析[J].社会,2013(05).

[8]余勇,田金霞.骑乘者休闲涉入、休闲效益与幸福感结构关系研究——以肇庆星湖自行车绿道为例[J].旅游学刊,2013(02).

[9]王永,王振宏.大学生的心理韧性及其与积极情绪、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1).

[10]窦凯,聂衍刚,王玉洁,等.青少年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情绪调节方式的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3(01).

[11]刘霞.个体和群体歧视知觉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3(01).

[12]邓兆杰,黄海,桂娅菲,等.大学生手机依赖与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01).

[13]杨继东,章逸然.空气污染的定价:基于幸福感数据的分析[J].世界经济,2014(12).

[14]李爱梅,王笑天,熊冠星,等.工作影响员工幸福体验的“双路径模型”探讨——基于工作要求-资源模型的视角[J].心理学报,2015(05).

[15]李树,陈刚.幸福的就业效应——对幸福感、就业和隐性再就业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15(03).

[16]张晓莉.广场舞锻炼与中老年妇女幸福感相关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4(06).

[17]杜旌,李难难,龙立荣.基于自我效能中介作用的高绩效工作系统与员工幸福感研究[J].管理学报,2014(02).

[18]徐映梅,夏倫.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分析——一个综合分析框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02).

[19]邹琼,佐斌,代涛涛.工作幸福感:概念、测量水平与因果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5(04).

[20]李燕萍,徐嘉.基于组织认同中介作用的集体主义对工作幸福感的多层次影响研究[J].管理学报,2014(02).

[21]申正付,杨秀木,孙雪芹,等.人格特征、一般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2).

[22]蒋奖,王荣,张雯.“蚁族”群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幸福感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3(02).

[23]孙三百,黄薇,洪俊杰,等.城市规模、幸福感与移民空间优化[J].经济研究,2014(01).

[24]张鹏,郝宇彪,陈卫民.幸福感、社会融合对户籍迁入城市意愿的影响——基于2011年四省市外来人口微观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评论,2014(01).

[25]黄婷婷,刘莉倩,王大华,等.经济地位和计量地位:社会地位比较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年龄差异[J].心理学报,2016(09).

[26]张翔,李伦一,柴程森,等.住房增加幸福:是投资属性还是居住属性?[J].金融研究,2015(10).

[27]刘杨,李泽,林丹华.歧视与新生代农民工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06).

[28]方黎明.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01).

[29]刘宏,明瀚翔,赵阳.财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基于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04).

[30]胡洪曙,鲁元平.收入不平等、健康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来自中国老龄化背景下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2(11).

[31]赵新宇,范欣,姜扬.收入、预期与公众主观幸福感——基于中国问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3(09).

[32]苏梽芳,王海成,郭敏.食品价格上涨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13(06).

[33]谢舜,魏万青,周少君.宏观税负、公共支出结构与个人主观幸福感兼论“政府转型”[J].社会,2012(06).

[34]闰丙金.收入、社会阶层认同与主观幸福感[J].统计研究,2012(10).

[35]胡洪曙,鲁元平.公共支出与农民主观幸福感——基于CGSS数据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12(10).

[36]林江,周少君,魏万青.城市房价、住房产权与主观幸福感[J].财贸经济,2012(05).

[37]曾红,郭斯萍.“乐”——中国人的主观幸福感与传统文化中的幸福观[J].心理学报,2012(07).

[38]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03).

[39]陈灿锐,高艳红,申荷永.主观幸福感与大三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J].心理科学进展,2012(01).

[40]王韬,鲁元平.收入不平等、社会犯罪与国民幸福感——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11(04).

[41]燕杰,肖阳.中英居民主观幸福感比较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4(02).

(作者单位: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作者:姚成 吴明远

上一篇:高校市场营销课程实践研究论文下一篇:酒店六一活动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