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精选12篇)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进入新世纪,我国的`高校道德教育面,临着许多挑战和机遇.当代大学生作为民族的精英和最有活力的群体.更应该具备适合社会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道德素养.这就要求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作相应调整,担当起社会赋予的任务.
作 者:骆素莹 作者单位:武汉商贸职业学院,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205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校道德教育 挑战和机遇 改革
一、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新问题
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生活多样化, 特别是教育体制和高等院校招生就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
1.多元化价值观的渗透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新的变化
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网络覆盖面的日益扩大, 大学生获取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大幅度提高, 高校越来越成为各种思潮争夺的阵营。“网络”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 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 网络信息的多样性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政治倾向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更加深远的影响, 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当代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 观念不断更新, 精神文化需求更加复杂多样。大学生自强自立竞争意识普遍增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 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思想道德主流;市场经济和西方思潮冲击下,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有也所表现。有的学生片面地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归结为社会主义制度, 进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产生了怀疑这些事实都说明资本主义全球化已经披上了更具迷惑色彩的外衣, 并以金钱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为其开路,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2.大学生崇尚自我, 注重个人奋斗, 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团队意识减弱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人们的竞争意识普遍增强, 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我价值和自我发展。大学生扩招就业压力增大大学生竞争意识更加增强, 面对各种考试、评优, 奖学金助学金的竞争, 大学生学习生活更积极主动, 但部分学生缺乏吃苦精神,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在竞争中遭遇失败容易产生自卑感和挫折感, 甚至有的人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不能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大局意识、社会责任意识较为缺乏, “价值主体自我化、价值取向功利化, 价值目标短期化”的趋势日益突出。在集体活动、与他人交往学习生活方面更多以“自我”为中心, 选择功利化倾向严重。同时, “90后”大学生独生子女比例上升, 往往这些学生在家庭中是集各种宠爱于一身, 一切以自我为中心, 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更多是自己为中心, 不懂得谦让, 合作精神欠缺。家长过分溺爱, 导致孩子怠惰、自私、骄横等, 而这些问题将直接给大学生人际交往中造成心理和行为上的障碍。“官二代”“富二代”中的个别学生更是唯我独尊, 道德素质较低和法律意识淡漠。2010年发生的李启铭案件、药家鑫案件就暴露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薄弱环节。
3.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发生了新变化
一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步伐加快后, 特别是高校扩招后, 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原来固定的班级学习有的代之以共同课、大课, 少数对所学学科缺乏兴趣的学生出现逃课现象, 特别是一些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认识不足, 在上课时外出打小时工、泡网吧的现象增多。
二是高校后勤管理的社会化改革, 学生公寓的出现, 一方面, 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生活上的便捷, 但给学生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更多新的要求;再加上外出租房的学生数量增多, 甚至有些个别男女学生外出同居现象的产生, 这就给学校日常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许多新课题。
三是学生经济生活差别增大, 导致学生心态复杂。家庭收入差距的拉大, 大学生消费水平差距也在增大, 有的月消费不到一千有的超过万元。一方面, 这一变化使部分学生产生心态不平衡, 出现自卑心理、仇富心理;另一方面, 使部分学生虚荣心上升, 盲目攀比, 追求名牌, 借钱消费, 甚至出现部分女学生产生“笑贫不笑娼”的思想出卖青春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4.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新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90后”, 特别是网络在高校应用的普及, 网络已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媒体, 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 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交往方式、生活娱乐方式以及思想观念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许多高校学生宿舍条件好转, “三电” (电视、电脑、电话) 进了宿舍, 使得不少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黯然失色, 收效甚微。网络不仅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知识的空间, 同时也带来了错误思想和不良文化的传播, 虚拟的环境也造成了青年学生同他人交往的频率减少, 甚至扭曲了学生的人格, 在虚拟的环境中, 他可以想象成任何人, 可以拥有它所想拥有的任何物件, 然而到现实社会中如果仍坚持同样的观念与他人交往必然导致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障碍。这就要求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新的绿色的传媒, 增强其对大学生影响力。
5.学习、经济、就业压力增大
就业市场的竞争, 使大学生学习压力更大, 更加注重自我完善, 求知欲旺盛, 对市场经济急需的新知识、新技能反映敏感。但也出现不凡学生破罐子破摔的现象, 学生两级分化较为严重;由于招生收费并轨, 面对高额学费物价上涨生活费增加大学生经济压力增大。学校出现了部分经济困难学生, 约占学生总数的20%, 其中特困生占5%。家庭经济压力, 导致学生心态的复杂多变。大学生毕业不包分配, 面向市场, 双向选择, 自主就业, 大学生就业矛盾和困难突出。有些高校大学生认为教育最后的出路不大, 毕业后没有前途, 所以出现逃避学习的现状。如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对生活失去信心, 学习以应付老师和考试为目的, 照抄照搬别人的作业, 考试舞弊, 把大好时光浪费在打扮、早恋、网络、追求时尚等而荒废学业。这些新的变化多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都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的措施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校思政治教育中的特殊功能
高校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 加强《马克思哲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 不断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重在践行, 使思想道德教育落到实处, 从而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继承民族优良传统,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到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实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与祖国共命运, 与人们齐奋进, 实现最大的人生价值, 创造无悔的青春。
2.探索和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服务社会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的高校管理体制
深入开展社会实践, 通过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 引导学生走入社会、走入基层, 使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 使所学专业与实践结合, 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对贫困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相岗位, 形成助学贷款为主体, 包括助学金、勤工俭学金、特殊困难补助和减免在内的助学体系;开设职业规划指导,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通过就业指导机构, 提供高效优质的就业服务。
3.主动抢占网络教育的主阵地, 拓宽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和途径
网络时代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很大便捷, 为此高校必须抢占网络教育的主阵地 , 利用玩过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创建建立校园“绿色网站”“马克思主义主页”“共青团思政博客”等思想政治专题网站, 紧紧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 力求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把握学生思想动态, 建立校长信箱、辅导员信箱等加强同学生的沟通, 以创新的形式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网络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加强传统文化教育, 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发挥教育的“儒化”作用, 培养大学生自身的辩证思维能力学会判断批评一分为二的看待社会热点问题。采用各种形式的网上讨论, 网上调查, 进行正面引导, 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合作教育、社会公德教育, 使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成为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栋梁之才。
4.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建设一支以党员、学生会干部为主体的学生骨干队伍
选拨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 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关心指导学生;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生党员的培养管理工作, 把优秀学生吸纳到党员的队伍中来。发挥学生党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同时发挥共青团组织和学生会组织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采的班团会树立良好的班风;通过开办积极向上的学术、科技、时事、艺术讲座、比赛及文体娱乐活动调动大学生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富有时代特征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建立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抵制各种有害文化和腐朽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侵蚀和影响, 增强德育的实践效果。
总之, 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关系到高等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是高等教育中的一个大问题。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育, 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 加快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尤为重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是长期复杂的工作, 是一个系统工程, 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创新才能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263.
[2]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人民出版社, 2001.5.
关键词:新时期会计教育;高校会计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分析研究
随着会计行业的发展,我国不断出台相关法律政策,积极完善会计教育,紧抓会计职业道德素质,多管齐下做好我国的会计管理工作。在2005年初颁布了《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对会计从业人员进行考核规范。高校也是我国会计教育的主场所,在会计人才培养上肩负着重任。教育的重点应该定位于道德完善与技能的提升两大方面。我国高校会计如何加强职业道德素养是教育的重点思考问题,也是我们今天分析、探讨的重点。
一、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教育目标与目的分析
我国用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要加强对会计人员的教育与培训,特别是道德教育与培训。具体来说,我国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体系涉及到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对潜在的会计人员进行合理培训,所谓的潜在会计人员就是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培训的重点是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二是岗前职业道德的培训,三是对会计从业人员思想道德再培训。引起会计人员及潜在会计人员对会计职业道德的关注与重视,推动我国会计人员道德水平的提高。
二、目前我国高校会计道德教育培训的现状分析
(一)重理论轻道德的现象严重,两者失衡
在目前的高校会计培养中,教师更多的是进行会计教学基本理念的讲授,对于职业道德的教育往往几笔带过,不够重视。我国2005年颁布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明确规定,摒弃传统的会计证直接申领方式,改为考试获取。而考试的重点内容就是职业道德的考核。力求从制度上改变重理论轻道德教育的现象。但是我们也应该进一步规范职业道德培训教育,针对考试而开设的突击性职业道德考核课程,对于会计职业道德的培养定位不准确,只是单纯的追求考试的通过率,对会计的职业道德教育并没有从根源上得到重视。
(二)教学方式简单、“灌输式”教学占据课堂主导
我国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在不被重视的基础上教学方法与方式也比较落后。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往往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教师在教学上注重理论的讲授,讲授方法单调落后,集中于对道德教育法律法规与条文的解说,整个课堂气氛十分凝重,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作为学生也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为了考试而学习,因此,教学方式上的落后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使得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偏离正常教学轨道,在定位上不够清晰、明确。
(三)社会诚信缺失的大背景不利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培训与开展
我国积极打击会计诚信违法行为,净化会计环境,就是为了给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促进道德教育的开展。但是目前情况来看,教学的大环境并不理想,“地沟油”“苏丹红”“孔雀绿”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将诚信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之上。正是因为诚信的缺失与泛滥使得我国的诚信环境出现不和谐的现象,对于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这样的大环境与大背景下,更多的学生对于诚信缺失见怪不怪,在利益的驱使下,他们往往会做出诚信缺失的行为。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多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在上学期间就已经学会报假账,没有良好的土壤,很难结出诚信的果实。
三、高校进行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培训的措施分析
面对上述高校会计职业道德培训中面临的诸多问题,采取合理的措施与对策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与迫切。本文认为加强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强化会计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引发高校教师与学生对道德教育的关注
品德教育比技能教育更重要,这就要求高校会计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性基础和过硬的技术本领,还有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三者同时兼备,才是合格的会计从业者,三者缺一不可。要想提高高校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必须现在意识上引起他们的重视,可以通过多种宣传与教育途径,提高他们对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关注,教师在日常的教育与引导中也要进行道德素养重要性的提及,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取向。教师要做好榜样力量,一言一行都注重体现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教师可以通过展示道德缺失案例对学生形成一定的警戒,这些都为良好职业道德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课堂结构的调整
当前我国高校会计教学中开设的会计职业道德课程主要是《会计法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范本》等,对于这些课程,大多数的学校开设的是选修课,教师在进行知识的讲授时着重讲授理论,使本来枯燥的课堂更加单调,学生的听课积极性不高,课堂教学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我们很有必要在教学方式与课程结构上做一些合理的调整。课程结构上将一些重要的选修课调整为必修课,引起学生的关注,进行一定的考核,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在教学方式上,可以展示案例,以更加鲜活生动的案例进行教育的引导,也可以开展案例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取向。
(三)进行诚信宣传,推动建立诚信校园,打造诚信校园文化
环境对教学往往产生一定的影响。而当前诚信缺失的大背景下对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容小觑。加强对环境的净化与改进是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我们很难有效的改善社会的大环境,但是我们可以着手于校园环境的建设与净化。优良的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开展诚信教育进校园的宣传活动,聘请专家学者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增强教育的说服力。学校也可以将诚信教育纳入学分奖惩体系,对于失信行为进行全校通报批评,严重情节者进行勒令退学,引起全校师生对诚信的关注与重视。也可以在校园中开展丰富多样的诚信教育活动促进诚信教育,诚信主体的演讲与问答等都可以成为净化校园环境的有效武器。通过净化校园环境,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高校会计的职业道德培养。
结束语:由于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乏所引发的违法犯罪行为屡见不鲜,给企业给社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新时期加强高校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高校作为会计培养的主渠道,在会计职业道德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抓好高校会计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下一步教学研究工作的重点。从环境净化、教学方法改进、课程改革等多个方面着手,多管齐下,做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作者单位: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学军.我国高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问题与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10(24)
[2]张莉.对职业院校会计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30)
杨振荣
摘要: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同时也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现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虽取得了重大成效,但仍存在敬业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功力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等问题。新时期高校应该从教师的自我提升、学校管理和社会环境影响三个方面来探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
关键词:教师职业道德 问题 路径选择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提高高校师德水平,教育部、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研究制定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并指出高校要把学习贯彻《规范》作为加强高校使得的首要任务,“与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讲话精神结合起来,与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并重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切实肩负起“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光荣职责。”高校如何贯彻落实《规范》要求、如何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成为新时期高校和高校教师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与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品质和规范的总和,是职业道德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要求和概括,从道义上规定了教师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情感、态度作风、行为准则去调节在教育过程中与其他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处理教育劳动问题,以做好教育工作,为社会尽职尽责。《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把高校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归结为六个方面:1)爱国守法;2)敬业爱生;3)教书育人;4)严谨治学;5)服务社会;6)为人师表。
新时期高校教师加强自身职业道德修养,应做到以下具体要求:
1.热爱教育,为人师表。高校教师首先要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勤业。自踏上教育岗位之日起,就应该为自己确立一个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不断挑战自我,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己永不枯竭的前进动力。以自己的言传身教感化教育学生,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2.自信自强,不断创新。高校教师只有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开阔的思想视野,才能吸引学生,才能担负起“传道、授业、解惑”这一神圣职责。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一方面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技能,改变传统的机械式灌输教学模式,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化,另一方面还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全面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
3.团结合作,廉洁从教。团结合作是调节高校教师与教育集体相互关系的基本道德要求,高校教师应意识到自身的劳动成果既有个体性又有群体性,要把个人的能力与团体的智慧结合起来,同事之间彼此尊重、相互协作、团结一致,以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另外,高校教师还要拒绝诱惑,廉洁从教,真正做到胡锦涛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所提出的要求:广大教师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
二、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建设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教师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传递着和创造者,学校和教师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巨大的辐射影响作用。抓好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自身职业道德修养,不但可以让教师以自身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人格来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质、高品质人才,还可以通过这些品学兼优的毕业生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种子撒向四方,使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和高尚的道德传统得以传承和发扬,这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高校的教学体系包含三个最基本的要素:教师、学生和教育环境。其中高校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高校教育最终会取得什么样的成果,能否把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知识才干和专业技能,更取决于教师自身的思想道德和情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所产生的直接影响。教师以自身高尚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的感化过程,是其他方式所无法代替的,其作用的巨大是难以估量的。甚至可以说高校教师师德的优良直接关系到高校育人质量和教育的成败,因此,高校为确保高质量人才的培养,必须加强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三)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是科教兴国的重要战略举措
高校承载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是科教兴国这一战略举措的重要支撑。教育部《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世纪之交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关键时期。在科教兴国的战略布局中,高等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知识创新、技术创新的重要历史使命,而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因此高校应不断完善自身建设,培养一支既有渊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符合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一流的师资队伍,这对于完成高校所担负的重要历史和现实任务,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具有重大意义。
三、新时期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师表意识欠缺,师生关系冷漠
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本是本是教师最神圣、最基本的职责,同时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的认识,不注意自身修养,师表意识淡薄,不够自尊自爱,未能对学生起表率作用。有的教师甚至把教书与育人截然割裂开来,只注重讲授专业知识,不管学生综合素质;只看重学生考试分数,不管学生思想政治表现;不少教师以单纯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不去主动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成长,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导致师生关系异常冷漠。
(二)敬业精神不足,团队精神欠佳
高校中部分教师意识不到教书育人工作的神圣,仅仅把自己的工作当做一种谋生手段,在工作上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作业批改不认真、课后辅导也敷衍了事,只注重课时的数量,从不关心教学质量;部分教师则缺乏团结协作精神,在申报课题、评职称等关乎个人利益的活动中采取不正当手段竞争,只注重实现自我价值,不注重同事间的相互尊重与合作,甚至嫉妒同行,对其排挤、打击。这些都严重破坏了教师间关系,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职业操守的优劣。在学术功利化思想的影响下,不少高校教师出现了学术风气浮躁、学术道德下滑的情况,这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学风浮躁。在急速的社会变革和社会转型过程中,个人思想意识受到强烈冲击,个别教师出现了心态浮躁、争名夺利、治学不严谨等问题。二是学术不诚信。个别高校教师在学术上缺乏诚信意识,制造泡沫学术,抄袭剽窃他人科研成果。
(四)功利思想抬头,腐败现象滋生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高校教师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偏差,献身教育、教书育人的道德准则淡漠了,无私奉献、任劳任怨的精神减退了,在工作中将狭隘的功利原则放在了首位。高校中教师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钱分交易”、“导师经济”、“注水文凭”等更是屡见不鲜,这些典型的教育腐败行为,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背离了高校教师的`道德底线,损害了他人利益,败坏了高教教师的声誉。
四、新时期加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路径选择
(一)教师自身对其职业道德素养的培养和强化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高低在根本上取决于高校教师对其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的认识和修炼,提高职业道德修养最终还是要依靠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高校教师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修养:第一,要培养以“热爱”为前提的责任感。首先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一个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事业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其次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教书育人便应该一切以学生为本,想学生所想,做学生所需,把学生成长的利益放在首位。第二,要塑造以“专业”为核心的职业形象。教师职业形象是教师职业道德的直观体现,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
(二)高校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激励和监督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自身主动培养,又需要外界进行监督引导,内、外动力相结合才能取得良好成效。高校是其教师的管理者,因此要从制度层面发挥其提高师德的作用:首先,健全教师师德考评制度。师德考评制度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内容,考评结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晋升等个人利益直接相关,有效的师德考评机制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重要的引导作用。其次,加强教师师德激励机制。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激发教师投身教育事业的热情,对教师职业道德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最后,完善教师师德监督机制。完善师德监督机制,是解决高校师德所存在的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升高校教师师德的重要途径。学校要对教师的招聘、教学、考核和评价等环节进行适当的监督,及时发现显露出的师德问题,并依照规则处理那些违反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行为。
(三)社会环境对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塑造和影响
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既需要教师与高校的努力,也需要社会环境的支持。社会应当通过社会舆论来促进教师职业道德提高。社会舆论是重要的监督力量,合理的社会舆论环境能够从外在促进教师提高其职业道德修养。因此,一方面社会要形成“尊师重教”良好风尚: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建立良好的社会认同,使高校教师的整体职业道德形象在良性的社会舆论环境中得到塑造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谭军华,高校师德建设现状的调研与分析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09)
【2】李东坡,浅谈新时期高校教师师德建设【J】.教育探索.(03)
【3】庞贺峰,论新时期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策略及意义【J】.学理论.2011(15)
【4】吴先峰.加强高师院校师德建设【J】传承.(08)
【5】廖善康,谭促伦.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传承.2011(15)
【6】常江.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途径【J】.法制与社会.(05)
张荣
(海南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海南海口 571101)
【摘要】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正确认识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作用和现状,加强爱岗敬业精神教育;重视医德理论教育,提高医德理论课教学效果;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利用互联网络改进教育手段;强化人文素质教育。
【关键词】医学生 ; 职业道德教育 ;必要性;现状;对策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必要条件。医疗卫生行业是个特殊的行业,肩负着维护人的生命及其健康的重任,因此,医学职业道德在整个职业道德体系中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完善,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在不断深入,老百姓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高等医学院校肩负着培养专门医学人才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必须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使学生懂得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利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更好地发扬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实现救死扶伤的医学目的,这关系到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道德水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赋予我们的重要历史任务,对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医学院校要抓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就要对当前我们面临的形势、任务和教育对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首先,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我国更加融入全球经济,国内医疗资源进入国际优化总渠道,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金、科技、管理经验、知识、人才等要素的优势互补,这一方面有利于我们引进和学习世界优秀文化的最新成果、先进的医疗管理经验包括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经验,从而推动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方式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也有利于扩大人们的知识范围,促进人们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带来更加丰富的教育内容,注入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各级医疗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将走上国际大市场,市场的参与各方不仅需要借助于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技术,而且还需要借助于人才的主动性、创造性及职业道德自觉性,否则,难以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求得生存与发展。这必然要求医疗行业更加重视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其次,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旧体制的转轨过程中,应该说绝大多数医疗卫生人员的道德风貌是好的和比较好的,他们献身医学事业,为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特别是在社会公众遭遇到大灾大难时,广大医护人员表现出了良好的职业道德。同时也应看到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也出现了严重背离了医学人道主义精神的诸多现象。一些人利用手中的权利,以医谋私,索取或收受患者的钱物,多开药,开高价药从中换取药品价格回扣;一些单位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擅自提高收费标准,分解收费项目;有的不按病情需要,开大处方,作不必要的检查,谋取小团体利益。行业不正之风不仅腐蚀了医务人员的思想,损害了国家和患者的利益,也玷污了白衣天使在医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严重干扰和影响医学院校的职业道德教育。
第三,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完善,市场经济一方面促进社会的迅速发展,带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社会关系性质的变化。作为反映社会关系的道德意识,也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往的“平均主义”观念被竞争的氛围和主体意识的增强所打破;以往不讲个人需求的观念,被新的“义利观”取代,即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尊重合理的个人利益,寻找自我价值的社会认同,以及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等新的道德观念,促进了医德观念的更新与发展,很显然这种观念的变革有其进步的意义;同时,由于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医疗体制机制、法律法规不甚健全,而导致医疗行业内出现一些腐败现象,使得部分学生错误地认同“金钱至上”的思想;权钱交易、关系网等不正之风;社会分配不公等都会直接影响医德教育的效果。这些问题,增加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难度,影响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效果。
第四,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要求所有的经济主体要依法经营,也要恪守职业道德。考察所发生的各类医疗纠纷,我们不难发现缺乏良好职业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淡薄是导致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近年来,为规范业者行为,保障医患双方的利益,国家相继出台了《执业医师法》等一系列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广大患者的维权意识也在不断增强,这必然要求医疗卫生行业从业人员要自觉遵守卫生法律法规,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二、医学院校学生的医德教育现状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在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许多经验,比如许多医学院校通过《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对医学生进行医德教育,除课堂教育形式外,还开展了医疗扶贫等其他形式的医德教育活动。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我们的医德教育还存在一些不足。从整体的层面上看,不同程度地存在重智轻德的思想,使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专职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的教师、校领导,对如何开展学生的医德教育,认识不足,或虽然认识到了医德教育的重要性,但仅仅停留在认识的层面,在实际的工作中,仍然不愿投入,只重视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有的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将来用人单位的事情,有的学校把道德教育的重心放在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上,即使是抓道德教育也是把重心放在社会公德的教育上,致使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所必需的人、财、物得不到落实,再加上许多职业道德教育工作者教育观念陈旧和教学方法、手段落后,教学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思想变化的要求,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认知和较高的思想水平;从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的层面看,一方面,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也不同程度存在着教学内容比较抽象,过于注重理论阐述,理论讲授不能有效说明和解决实际困惑的现象,说教多,做得少,教育者少,教育面窄,对学生的行为缺乏实际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医学伦理学课教师大多是由马列课教师兼任或其他专业教师“转向”而来的,这些教师缺乏必备的学科理论知识,对医学专业知识一窍不通,对医学伦理学及其相关学科知识只是略知一二,在教学中不能很好地突出医德教育的医学学科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无法用医德理论分析和说明现实中的医德困惑,降低了教学的效果;从实践教学的层面看,目前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环节不同程度存在着抓得不紧,时有时无,零敲碎打,未成体系的情况,使得医学职业道
德教育基本停留在理论教育和思辩的层面。
三、加强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措施
审视当前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现状,笔者以为,新时期医学院校要抓好职业道德教育,机遇和挑战并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是个系统工程,当前加强和改进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必须审时度势,抓住有利条件,扬长避短,兴利除弊。
1、加强对学生爱岗敬业精神教育
在市场经济不断走向深入的今天,爱岗敬业是一种职业态度,也是职业道德的崇高表现。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所学专业,这是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前提和保证。要教育学生认识到一个没有爱岗敬业精神的人,即使有能力也不会得到人们的尊重和接受。能力不足但具备敬业精神的人却能够找到自己发挥的舞台,并逐步实现自身的价值。采用多种形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场合和教育机会,培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尽职尽责,克勤克俭的品质和习惯。
2、重视医德理论教育,提高医德理论课教学效果
医学伦理学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开展医德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开展医德理论教育的一种最主要、最基本的教育方式,医德理论教学从理论的层面对医学生职业精神进行培养,对促进医学生掌握医务工作者所应具备的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原则等理论知识,尊重患者的人权,尊重病人的兴趣、坚守高尚的伦理与道德实施标准以及主动响应社会的需要,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达此目的,在教学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现实的医学伦理问题,医德课堂教学不能回避医疗现实,既要讲医德发展史,更应联系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如怎样看待和对待“红包”、“回扣”现象,如何看待医疗救助与病人欠费、逃费,如何看待市场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机构改革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展医德案例教学与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分析现实中发生的医学伦理问题,培养医学生道德判断能力以及道德责任感;还要注意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医学伦理学理论课教师队伍。教学质量高低,教师是关键,一方面要通过自学或进修学习等途径改变现有医学伦理学教师知识不全面的缺陷,以提高理论教学效果。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职业道德教师队伍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各级部门要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为他们的成才铺桥架路。
3、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实践道德。因此,道德教育只能将道德活动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最重要的手段。通过道德实践活动活化道德知识,增强道德学习的动机,增进道德学习主体的自我教育。建立学校与医院联手教育的模式加强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即学校侧重抓医德理论教育,医院侧重抓医德实践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既有益于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对医院的医德医风也是一种促进,获得“双赢”;要组织力量编写医德实习大纲,使临床实习期间医德实践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当前我们的医德教育之所以效果欠佳,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对医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多数院校在医学生实习阶段只注重提高医学实习生医疗技能,忽视了医德教育的开展,而这一阶段的医德教育往往更为有效。
4、利用互联网络等现代化的传媒手段加强医学职业道德教育
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正涌入人们的生活。新生代的大学生们思想开放,追求时尚,上网也自然会成为学子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许多学者的研究资料表明,超过90%以上学生使用互联网查阅资料,获取信息、娱乐等。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乃至行为方式的影响已是不争事实,然而,综观互联网的信息,我们不难发现,有关医学职业道德教育的信息少之又少,这与现实对我们的要求极不相称,加强医学职业道德信息的开发势在必行。要尽快组织力量建立医学职业道德专题网站,将网络应用渗透到医学职业道德理论教育中,例如将教学讲义在网络上发布,利用BBS、E-MAIL等方式开展讨论,加强师生的交流与沟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网络时代充分发挥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优势,强化医学职业道德教育实效。
5、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的要旨在于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精神,用人类在漫长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智慧精神陶冶、教育医学生,使医学生洞察人的道德精神价值,追寻医学人生的目的与意义。人文素质教育,包括第一课堂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完善的人格,从而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此外,我们也应认识到对人的思想改造是一个全方位的长期的过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对医学生的医德教育绝不是仅仅通过几节课就能收到预期效果的。医德教育形式是多样的,可以通过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寓教于乐,耳濡目染,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医德教育还要渗透到学生实习期、平时的政治学习、班团活动、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总之,只要思想重视,目标明确,方法得当,医德教育一定能富有成效。
【作者简介】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特征,采取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作 者:张麟 于凤梅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东・广州,510225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 “”(7) 分类号:G641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道德教育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新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逐步形成阶段, 具有很大的可塑性, 面对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思潮冲击, 作为高校思想教育者必须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脉搏, 探索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重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下面笔者就新时期加强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进行一下浅析论述。
一、理论灌输与多种教育方法综合运用
(一) 理论灌输和实践锻炼紧密结合
理论灌输重视理论的讲授和学习, 众所周知, 理论无论多么的正确, 如果不加以实践, 也无法形成个人正确的思想。人们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发现事物的现象, 更需要通过实践来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如果离开实践, 只学理论, 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 无法深入领会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难以形成正确的思想。同时, 也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检验人们形成的思想的正确性, 因为社会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只有通过社会实践, 才能把人的思想实现出来, 变成实在的现实, 从而才能检验出人的思想是否同客观现实相符合。正因为如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 无论理论的学习多么的良好, 都必须通过实践锻炼内化为自己的正确思想, 并通过实践外化到自己的行动当中去。
(二) 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相结合
自我教育就是受教育者按照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 主动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以及自觉改正自己错误思想的行为。简单地说, 就是自己教育自己。如果说理论教育灌输是个从外到内的过程, 自我教育就是从内到内的一个过程;如果说理论灌输是一个被动接收的过程, 自我教育则是一个主动接受的过程。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要求教育者把正确的思想和道德观念传授给人们, 更重要的是需要人们通过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 也就是自我教育, 用正确的思想去克服错误的思想, 从而树立正确的思想。在理论灌输中, 受教育者是客体, 而在自我教育中, 受教育者既是客体也是主体。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必须重视理论灌输和自我教育的整合。
(三) 理论灌输和疏通引导相结合
理论灌输决不是填鸭式教育, 也不能简单地归结为单向注入, 它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应重视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有所疏通和引导。所谓疏通, 就是广开言路、集思广益, 让大家把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都充分发表出来。引导即是通过说服教育把各种不同的思想和言论引向正确、健康、积极、向上的轨道。理论在灌输的过程中, 人们在接受理论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困惑和不解, 同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生活中难免有一些问题和矛盾存在, 这就必然导致部分人的思想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有了思想问题, 一味地阻塞言路、强制压服是不行的, 只有让人们把问题和疑惑表达出来, 把各自的观点和意见表达出来, 在充分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的基础上加以正确引导, 才能促进人们的思想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因此, 在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必须重视理论灌输和疏通引导的整合。
二、重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对话
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本身的向度应该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给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作为内化的主体消化吸收教育影响再反馈给教育者, 教育者根据受教育者的反馈调整教育行为, 促使受教育者形成和教育内容相符的行为, 简而言之, 就是一个由教育者到受教育者再到教育者再到受教育者的循环往复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不管是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 还是从受教育者到教育者, 他们之间的交互地位是对等的, 我们不仅仅要听到教育者的声音, 同时也应该听到受教育者的声音, 二者之间也应该形成一个有效的开展。同时, 大学生的自身特点也决定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向对话的必要性, 随着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他们对自己接触到的事物有着积极主动的思考, 不管这些思考成熟与否, 都为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素材, 同时, 这种主动意识决定了教育者必须加倍重视他们的感受和体会, 进行换位思考, 进而把准脉、开好方。总之, 在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加强这种双向交流方式, 拓展原有路径, 推动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教育方法需更加重视从单向注入式到多项渗透式发展
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很多, 需要重视的不仅仅是各项方法的运用, 还应重视多项方法的交叉渗透和综合运用。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 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教育, 从理论灌输开始, 随着过程的进行, 辅之以多种方法如实践锻炼法、自我教育法、情景熏陶法等以促进受教育者的内化和外化, 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些方法的运用并不是独立的, 而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交叉运用的。同时, 这些方法的运用不是单向的向受教育者注入, 而是在学习、生活中的渗透, 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由机械的注入转变为灵活的渗透, 润物细无声, 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总之, 为了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果, 必须重视教育方法渗透式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实践。
总之, 新的时期, 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 这就要求我们以新的途径和方法来解决。随着我们工作的不断深入, 知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将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光兴.21世纪高等院校教材——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1.
[2]奚建华.思想道德修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0.
[3]孙巧丽, 赵康生.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及其教育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1 (4) .
关键词:高等院校;学生党员;党员教育;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D267.6 文献标识码:A
高等院校是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前沿阵地,学生党员素质的高低关系到我党未来的前进方向,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因此高校党建工作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科学的方法扎实推进高校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完善学生党员的后续培养和教育机制。
一、存在的问题
对大学生党员进行教育过程中,必须把凝聚党员、关爱党员、关心党员的工作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要把党员后续培养和教育作为党的一项重要工作开展。但是在实践中也总结发现了高校学生党员教育存在一些问题,以下从目前的问题入手,逐个进行详细分析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一)理论知识学习不够系统
在很多高校中,往往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成为预备党员之后,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导致有的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对党的理论学习重视不足,价值取向发生了转变,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屈从于个人现实利益,丧失了一名共产党员应有的觉悟。
(二)党支部管理制度不完善
加强党员教育的关键点是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完善党支部管理制度。有的高校往往对基层党支部建设党员教育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程度,对党员队伍的日常管理缺乏执行力,缺少完善的规章制度来落实党员队伍党内生活。对于党内工作缺乏计划性和自主性,组织生活会、民主生活会和党课教育工作开展的少导致党员队伍结构涣散,执行力层层递减。
(三)党内外宣传工作不到位
充分做好党内宣传工作是鼓舞士气,建设有凝聚力有亲和力学生党员队伍的重要措施,有的高校在党内宣传工作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宣传工作做不到实处,没能够充分深入到基层。宣传内容不全面,对党的文件精神没有及时传达到党员个人,党员没有担当起积极宣传党的重要思想的责任,导致党内外宣传工作不到位。
二、 对策研究
(一)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建立考核体系
在高校中开展理论知识的强化学习,必须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对其进行培训。要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课程,每一学期初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并进行公布和宣传,邀请专业老师进行党史党情教育,通过研讨会、辩论赛等形式增加理论学习的趣味性,学期末对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检验评比,建立完善的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支部制度建设,做到有章可循
基层党支部的管理建设应该做好三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党内组织生活制度,规定支部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定期召开,党课教育每月一次,党员大会每月召开一次,支部不定期的经常向党委请示汇报工作。二是党课教育制度。支部书记定期为党员上党课,强化党员意识,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在精神文明、学科建设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三是活动考勤制度。建立“考勤簿”记录支部活动情况,党员参加组织活动记录,并定期公布出席情况。通过以上三方面完善党支部的制度建设,使得支部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三)全面开展党内外宣传,深入基层宣讲
基层党组织的宣传工作对于学生党员队伍整体士气的提升和整体素质的锻炼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党内涌现出的典型模范党员和党组织,需要及时进行挖掘并对先进事迹宣传,在高校内部营造出一种人人创新争优的氛围。另外通过开展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党支部评比活动,增强基层党支部的活力。对先进党员和先进党支部进行宣传和基层宣讲,也会带动更多优秀人才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在党旗下聚集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对于我党不断地发展壮大有很重要的作用。
三、制度建立
针对高校学生党员培养存在的问题,亟需建立和完善培训制度、宣传制度和考核制度。从制度层面上对党员培养进行规范化的制定和管理。
(一)培训制度
完善的培训机制是不断提高党员综合素质和党的理论知识水平的重要方法。培训制度的建立需要从预备正式党员的日常理论学习方面入手。结合当前的时政背景和党中央的最新文件精神,定期开展文件解读和重要精神宣讲会。完善的培训制度对于学生党员的综合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宣传制度
高校之中的宣传工作对于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国共产党艰苦朴素、攻坚克难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要做好党内宣传工作,需要充分挖掘学生党员中的优秀典型事例,并进行深入报道;另一方面要在党员队伍内部做好思想道德文化教育,宣传和弘扬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正能量,将宣传工作真正落到实处,在高校之中营造出良好的人文氛围。
(三)考核制度
为切实推进学生党员教育培养,保障每项工作都能落到实处,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党员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在每学年末进行各基层党支部述职和党员思想汇报,由党委委员点评并现场组织评分,评选出优秀党员和优秀党支部。对表现较差的党支部和党员进行一对一的重点帮扶,通过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其进行考核,促进党内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四、总论
在高校中开展学生党员教育工作必须找准症结,对症下药。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对高校学生党员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策及制度建立进行初探。希望能够完善党员教育制度,使得党员教育工作规范化、流程化和制度化,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晖,聂捷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南昌高专学报,2005,(3):11-12.
[2] 曹文军. 关于提升高校党员队伍建设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思考[J]. 教育与职业,2012,(10):37-38.
[3] 曲云进. 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党员队伍建设的思考[J]. 江苏大学学报,2005,27(2):69-73.
试论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
新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取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进入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和改革取得新突破;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取得新进展等等.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教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必须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要坚持俦发展教育;对教育教育结构进一步优化,保证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创新教育;提高师资水平;把教育公平摆在突出位置,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健全对外开放机制,形成有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作 者:谢祥清 XIE Xiang-Qing 作者单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娄底,417001刊 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2009“”(5)分类号:G521关键词:新时期 教育 改革
我国新道德体系的生长点研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德体系的基本确立.但是,体系的概括性,道德自身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特性,又决定了我国道德体系的.发展和成熟必然还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作 者:张子林 ZHANG Zi-lin 作者单位:潍坊学院,山东,潍坊,261061 刊 名:潍坊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WEIFANG UNIVERSITY 年,卷(期): 3(1) 分类号:B882 关键词:道德体系 道德原则 道德规范一、价值所在
初中生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其思想道德的好坏,一方面关系到其自身的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关系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落实和社会的稳定。因此,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需要。初中生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初中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初步宣传,帮助初中生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使初中生做到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第二,有助于改善初中生思想道德现状。初中阶段学生往往难以较好地控制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做事情往往缺乏恒心,有时还会鲁莽行事,因此在初中阶段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第三,有利于提升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在尊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规律下,教育者用心去关怀学生精神成长的需要,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往往会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民族精神去陶冶学生心灵,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第四,有利于帮助初中生正确认识自己并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思想道德建设就是以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熟悉的事物等作为教育实施的基础,一起来面对和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形成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
二、对策探析
在新形势下,提高初中生思想道德水平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理念;要善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初中德育全过程;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新变化和新要求,不断探索思想道德教育新方式和新方法,以便增强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1.坚持课程育人
初中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因此,要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个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各学科要善于结合自身学科特性,对学生重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大力突出和强调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善于引导学生直面他们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并教会他们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与国家和社会,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2.坚持文化育人
文化对思想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可以结合本地、本校、本班实际情况创建良好的文化氛围和育人环境,增强文化对人的影响力。实践证明,新鲜的文化氛围往往更能增加大家的共同语言,增强彼此的凝聚力。
3.坚持实践育人
马克思说:“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①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既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理论的教育与引导,又要求我们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与生产、生活实践之间的结合。根据各年级学生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有序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去感知生活,了解生活,走进生活,运用所学知识去解释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4.坚持礼仪育人
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提到“在培养学生养成文明习惯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学习文明礼仪的意义。培养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的意识。培养热心参与、友好交往的能力。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举止,完善个人素养。”②因此,要积极落实礼仪教育,将文明礼仪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始终,让学生在礼仪中学会孝敬父母、尊重他人、掌握交往与沟通的技能,从而养成有责任心、追求公平等良好品质。
5.坚持网络育人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小学校、社会和家庭都要高度重视网络环境下的思想道德教育,我們要善于利用网络宣传当今社会主流道德思想,并为初中孩子指明正确做法,从而使他们能够在网络这个虚拟世界里正确行走,并合理使用电脑和手机。
6.坚持制度育人
坚持制度育人,首先就要建立思想道德教育督导制度,国家或者当地政府要将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新时期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加以考核。其次,与考核相对应的是政府要完善德育投入制度,设立思想道德教育专项经费,为其专门提供必要的资金用于为学校德育教育工作。最后,要建立并落实教师的德育教育培训制度,增强其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7.坚持合力育人
最后需要广泛联系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整合学校、社区、家庭等资源,努力构建以学校德育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区教育为平台的德育教育模式,促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强大合力,共同致力于初中生的健康成长。
注释: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1.
②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EB/OL].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1-01/20/c_121005877.htm,2011—01—20.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6-08-31(1).
[2]义务教育学科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EB/OL].http://www.eol.cn/zt/201202/xinkebiao/index.shtml,2011-12-2.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11.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巨大冲击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西方国家正企图利用经济全球化这一工具将其资本主义模式和西方价值观推行于世界, 以实现对发展中国家的控制和掠夺, 因此, 经济全球化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在对我国经济和文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冲击与威胁。医学职业道德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内容, 也不可避免的受到影响。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经济全球化使医学的功利目的与人道主义目的的冲突更明显
医学目的的功利取向与人道取向是一对需要很好协调的矛盾。我国社会主义的医学职业道德以强调人道先行的原则来平衡两者,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 在经济全球化的冲击中, 这对矛盾的冲突在各种因素的共力下日趋明显, 大有功利意识吞噬医学人道原则的危险。它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市场经济的效率、效益观念和赢利原则在人们的心中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和巩固。医学的功利性大大膨胀, 导致部分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念畸变, 个人主义凸现, 享乐主义滋长, 实用主义泛滥, 置“仁爱救人”的人道主义原则于不顾, 工作责任感和敬业精神严重弱化, 甚至出现以医谋私、索取财物等职业道德沦丧的现象。二是由于经济全球化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距急剧加大, 这使本已有限的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的分配更为不均, 人才的流动也出现严重失衡, 面对急需医疗服务而报酬差异巨大的不同地区和人群, 医务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将受到一次更为严峻的考验和冲击。
2.经济全球化导致东西方医德观的碰撞更加激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东西方医德观也必然会进行交流与碰撞。一方面, 东西方医德观的碰撞会将西方医德观中现代的、进步的合理内核传入中国, 有利于中国医德观在实践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也将西方医德观中落后的、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带了进来, 对中国医学职业道德造成巨大冲击。如西方蓬勃兴起的生命伦理学, 一方面, 为我们遇到的生命医学上的伦理难题提供学习与借鉴的“范本”;另一方面, 由于生命伦理学至今仍主要建立在个人主义道德观的基础之上, 因此, 它在我们借鉴、吸收与消化过程中必然会对我国以集体主义道德观为基础的医学职业道德产生负面作用。如何解决在经济全球化下既获得医学职业道德的进步, 又不丢失我国医学职业道德的革命人道主义精神的问题, 显得极为重要。
3.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伦理帝国的“霸权”色彩更为浓厚
由于中国传统医学职业道德基本上是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主的个人品德和情操, 以君子义气和“慎独”为主, 不强调建立一种统一的道德行为准则, 因此在近代不可避免地式微了。西方医学职业道德则以普遍性的职业伦理准则推动了医学和自身的前进, 成为当代世界医学伦理的主流。加之西方科学技术特别是生物医学技术在近代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特别是在医疗高科技的应用及由此引起的伦理难题处理上, 如器官移植、体外受精、重组DNA、无性生殖研究等问题, 欧美国家远远走在世界前列。这些都进一步确立和巩固了西方大国在医学伦理学界的“帝国”地位, 并滋长了它们在经济全球化中不顾别国国情, 大肆输出其职业道德观的行为。它们往往以西方医德观为评判标准, 检验别国医学职业道德的“进步”与否, 动辄指责别国文化制度和医学职业道德的“没落”, 强迫他国接受其价值观念, 欲用西方医学职业道德一统世界医学伦理学界。在经济全球化下西方伦理帝国的“霸权”特征将比任何时期都明显, 如在西方新兴的医学伦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即生态伦理观上, 虽然它首次将传统伦理学关于人与人之间道德关系的理论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 提出“生态环境”的道德地位问题, 对实现中人与环境的平衡、稳定、持续发展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但它以此为依据指责发展中国家的环境恶化为“不道德”, 并要求发展中国家以牺牲发展来保护环境。2001年3月, 美国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损害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制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 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即使在俄罗斯于2004年10月正式签署和核准《京都议定书》, 议定书生效大局已定之后, 美国政府仍然坚持拒绝核准《京都议定书》, 成为八大工业国之中惟一拒绝执行《京都议定书》的国家, 这说明了西方大国打伦理牌的伪善。又如, 西方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石之一是人权论, 但是由于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的不同, 中西方对“人权”的内容和侧重点的理解也不同, 西方一些国家和少数人却竭力夸大和利用这些不同之处大做文章, 如一些西方国家总是以所谓人权问题指责我国的计划生育国策。这种新形式的殖民主义, 值得我国医学伦理学界警惕。
●信息网络化对我国医学职业道德及其教育的重要影响
当前, 一场信息革命正席卷全球, 网络化浪潮汹涌而来, 势不可挡。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正改变着经济、政治、文化的结构和运行方式, 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伦理价值和道德观念。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 医学教育模式、医学科研模式、临床诊断、治疗和康复的模式, 甚至医疗卫生服务体制都将发生革命性的变革。比如, 通过网络, 医生可将高清晰的图像和数据直接输出到异地权威中心进行会诊。手术时, 可随时与经验丰富的医生保持声音和操作图像的联系, 可以进一步打破国界, 开展全球性的合作研发等等。探讨并研究网络化对我国当代医学职业道德的影响, 对于形成更趋科学、更符合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的新医学职业道德观, 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在医学职业道德意识方面, 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化, 伦理相对主义泛滥
相对主义伦理观把道德及其价值看作是纯粹主观意志及其选择的产物, 认为道德既没有社会存在做其客观基础, 也不反映任何客观的规律。网络的全球化、多极化和个性化的特征, 使人们不再对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确信无疑, 而是充满了怀疑和反叛, 否认道德的普遍性, 将个人视为自己道德行为的唯一判断者, 善与恶、美与丑、是与非等道德判定与衡量的标准模糊、丧失, 造成伦理相对主义的大规模泛滥。这种倾向使得我们一些医务工作者丢失了道德判断的正确标准, 忘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基本职业道德义务, 忘记了救死扶伤的天职, 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上, 一心追求物质利益, 致使收受礼物、索要“红包”、开药提成等现象屡禁不止。
2.网络的自由性、隐蔽性、虚拟性, 对医务工作者的行为规范构成了威胁
在网上, 道德对人的约束越来越依赖于人内心的道德信念, 外在的社会舆论与传统习惯的制约越来越少, 一些缺乏自律的人极易走入误区。说谎、谩骂、欺诈、暴露他人隐私、传播黄色信息、恶意抢注域名等道德失范现象越来越多。有的网民甚至把违反道德规范的网上活动视为自己技艺高超的表现, 进行高科技犯罪。医务工作者作为社会的普通一员, 也必然会遇到这些新的问题。如个别医务工作者在网上暴露甚至出卖患者的隐私, 随意引用、转载他人的学术成果而不加标注等等, 这给我们的医学职业道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3.我国的医学职业道德面临西方伦理帝国信息殖民的威胁
目前, 全球互联网业务中有90%在美国发起、终结和通过;网上81%的信息是英文的;访问量最大的100个网络站点中, 有94个在美国境内;负责全球域名管理的13个根服务器, 有10个在美国;我国网上信息流的进出口逆差达6倍以上。在医学领域, 我国许多方面距国际水平还有较大的差距, 需要大量引进有关医学信息, 西方国家可以凭借其网络优势, 在输出医学信息的同时, 大肆输出其医学职业道德观。
●医学教育全球化的趋势对我国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高要求
医学作为一种全球职业, 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专业知识和技能。换言之, 不论在世界何处, 什么样的一个专业人员可以被称为一位“医生”, 这是一个普遍认同的标准。但与此不适应的是, 众多的医学教育家们都注意到一个基本事实:全球各地医学教育的内容和标准极不统一, 医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和职业素质参差不一, 这一现象与“医学是一个全球同一的职业, 世界各地的病人有权获得同样的基本医疗服务”的信念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 近年国外不少国际性医学教育组织对医学教育共同标准的设置进行了探讨。目前主要有三套关于医学教育的世界标准, 分别是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 (WFME) 制定的《医学教育全球标准》 (Global Standards in Medical Education) 、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 (简称WHO西太区) 制定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在校医学教育质量保障指南》和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 (IIME) 在美国纽约中华医学基金会 (CMB) 的支持下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WHO西太区和WFME的“标准”大体一致, 包括医学院校教育的结构和过程的9大领域, 针对医学院校, 属于形成性评估。IIME的“标准”的重点是衡量医学教育的“产品”——毕业生是否符合要求, 针对医学毕业生个体的基本能力, 明确的规定了对医学生培养的具体要求, 于学生毕业时通过考核判断是否达到。
医学教育标准是对医学教育质量的规定。在当前各种类型的教育中, 唯独医学教育制定了全球性教育标准。医学教育标准分为两类:一类是规范教育教学的过程, 这是过程的标准, 目的是通过规范教学过程规范培养学生的质量;另一类是规定医学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或必须达到什么规格, 这是结果的标准, 是更为本质的教育评价方法。IIME制定的GMER即是第二种标准, 是目前唯一对毕业生水平进行规定的国际医学教育标准, 是对临床本科毕业生进行评价的国际金标准。
“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针对本科毕业生, 对医生职业所要求的各基本 (核心) 要素, 均作了全面和详尽的规定。主要内容是医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7大领域共60条标准, 包括: (1) 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此领域共设11条具体标准, 为整个GMER体系之首; (2)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 设立了10条标准; (3) 交流技能, 共有9条标准; (4) 临床技能, 设立了10条标准; (5)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 设立了9条标准; (6) 信息管理, 设有5条标准; (7)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 设有6条标准。其中对上述第一领域的规定认为, 职业道德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医学知识和技能, 而且也包括对一组共同价值的承诺、自主建立和强化这些价值和支持他们的责任等。医学毕业生必须表明: (1) 认识医学专业的基本素质, 包括这一专业基本的道德规范、伦理原则和法律责任。 (2) 专业价值包括美德、利他主义、责任、同情心、移情作用、责任心、诚实、正直、对科学方法的承诺。 (3) 理解每一位医生有义务来促进、保护和强化对病人、专业和全社会有益的素质。 (4) 认识到良好的医疗实践取决于在尊重病人福利、文化多样性、信仰和自主权前提下医生、病人、家庭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5) 在伦理、法律和专业问题, 包括由于经济遏制、卫生保健商业化和科学进步等原因引发的冲突中应用道德推理和决策原则的能力。 (6) 对个人的不足, 包括个人医学知识的不足, 认识到需要连续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调整。 (7) 尊重同事和其他卫生专业人员, 并具有促进同他们建立积极合作关系的能力。 (8) 认识到提供临终关怀, 包括缓解症状的道德责任。 (9) 认识到病人文件、知识产权权益、保密性和剽窃等的伦理和医学问题。 (10) 有能力计划和处理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 以面对事物的不确定性, 并且有适应改变的能力。 (11) 对病人个人医疗保健的个人责任。这11条具体规定, 既包含了传统医学职业道德重视的人道主义、利他主义、同情心、责任心、诚实、正直、保密等内容, 又对新医学模式下所应关注的社会、经济、法律、合作精神、医患配合等方面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在《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 (GMER) 中, 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的要求被摆在了首位, 而且成为明确的考核内容, 而我国长期以来虽然始终强调对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但一直没有对其进行专项的考核。从1999年开始, 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注册制度, 医师资格考试的性质是行业准入考试, 是评价申请医师资格者是否具备从事医师工作所必须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考试。有关学者对我国临床医师医学综合笔试要求的科目与GMER的对比分析表明, 我国临床医师医学综合笔试仅涉及GMER的7大领域中的三项, 其中92%是对医学基础知识的考核, 只有8%的内容涉及了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群众健康和卫生系统两个领域。再将综合笔试结合医师资格考试中的实践技能考试与GMER进行对比, 医学科学基础知识与临床技能是我国医师资格考试的重点, 对医学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 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 交流技能, 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领域, 虽然涉及但所占的比例很小, 有的领域只是擦了点边, 不是很重视。这表明我国的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并不符合GMER的精神, 对医学毕业生职业道德的要求涉及太少。
【新时期我国高校道德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推荐阅读:
新时期高校教师思想教育工作的创新思考07-27
新时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05-26
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11-12
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研究06-20
新时期企业女工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21
谈新时期高校工会协调能力建设12-10
新时期师德师风现状及其对策思考11-28
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员向科研型馆员转型的思考07-02
新时期高校教学设计与管理探讨10-21
浅谈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目标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