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2022-04-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高校年鉴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资料工具书之一,由于高校年鉴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编撰高校年鉴的学校日益增多。高校年鉴的编撰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编撰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其编撰规范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高校年鉴编撰规范方面的基本标准。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篇1:

中国高校年鉴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方向

摘要:中国高校年鉴起步晚,编纂工作发展快,但研究薄弱。新編年鉴较早出现的是1986年的《湖南大学年鉴》。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编撰年鉴,到现在,全国已有超过两百家高校正式编纂出版年鉴。三十年来,高校年鉴在质与量上不断发展,但关于高校年鉴的研究却明显不足。特别是,高校年鉴研究水平同高校与日俱增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不相匹配, 与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理论需求与创新要求不相适应, 年鉴研究队伍专业化不够,研究对象与内容单一固化等。因而,高校年鉴的研究方向是:切实提升年鉴研究意识,创新研究视角,壮大专业队伍,通过强化研究,为年鉴发展提供理论和实务指导,促使高校年鉴发挥好资政、育人和文化传播作用。

关键词:高校年鉴;大学年鉴;综述;年鉴人才;年鉴编纂

高校年鉴是高校如实记载发展过程中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合作等各方面重要工作情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汇编,是研究高校办学实践和发展非常重要的第一手综合工具书。新中国新编高校年鉴编撰起步并不早。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出版年鉴不超过100种,其中几乎没有高校年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高校才开始陆续编撰年鉴。从目前掌握的情况来看,新编年鉴较早出现的是1986年的《湖南大学年鉴》。其后,有1987年的《浙江大学年鉴》和《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科大学年鉴》等少数高校年鉴出现。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高校陆续开始编撰年鉴。到现在,全国已有超过200家高校正式编纂出版年鉴。三十年来,高校年鉴在质与量上不断发展,愈益呈现繁荣景象,但目前高校年鉴的发展仍然存在较多问题,针对高校年鉴的高水平学术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一、高校年鉴研究的现状

自20世纪80年代掀起“年鉴热”以来,国内高校开始陆续编修年鉴,经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期到21世纪的稳定发展期,高校年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高校年鉴数量不断上升,现阶段编纂年鉴的学校有250余所,其中112所“211”(含“985”)高校中已有102所纂有学校年鉴。①目前被知网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高校年鉴共有43种,470卷。年鉴质量也取得一定进步,从形式到内容都日益规范、系统、完备。初期的高校年鉴框架、条目、内容都相对简单,体例也不尽规范。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高校年鉴框架设计更科学合理,结构层次更为明晰,专题性条目增多,内容更为详实,信息量逐年增大,愈益注重细节和质量。然而,每个学校编纂历史长短不一,每个学校支持重视程度不一,每个学校发育成长阶段不一,高校年鉴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随着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领域的研究也陆续出现。

(一)高校年鉴研究情况概述

有研究指出,最早专题研究高校年鉴的中文文献始见于20世纪90年代,至2011年我国学者发表的高校年鉴研究论文共计41篇。[1]时至今日,已有101篇(已去重)关于高校年鉴的研究论文。从2012年至今,共计增加60篇,其中35篇为2016年12月“中国高校年鉴发展与现状论坛暨纪念中国新编高校年鉴30周年研讨会”上发表的会议论文,其研究深度及总体质量较此前有很大提升。2016年12月,北京大学联合北京市教委、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地方志编撰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地方志学会年鉴研究会,在北京大学举办了“中国高校年鉴发展与现状论坛暨纪念中国新编高校年鉴30周年研讨会”。 这次会议意义重大,可以说是“新时期中国高校年鉴事业的一次开创性盛会,是近30年以来,高校年鉴编撰工作从各校单打独干,走向行业协同研究的一个转折性会议,是今后中国年鉴研究进行学术史回顾时不可绕过的一个标志性会议”。②与会成员形成了深刻的“年鉴意识”,包括历史意识、收藏意识和研究意识,同时也谈到了当前高校年鉴的忧患意识、发展意识、市场利用意识。然而,目前关于高校年鉴研究的综述仅有2012年发表的一篇,此次研讨会有一篇论文对此有所论及,但只是简述,尚未系统分析。时逾四年多,高校年鉴研究较之前取得更大进展。分析研究现状,探究未来研究方向和空间,为高校年鉴研究者和工作者资以借鉴,实属必要。

(二)高校年鉴研究的阶段特征

有研究者将高校年鉴研究划分为三个阶段,“探索认知”阶段(1995-2004年)、“广泛深入”阶段(2005-2009年)、“细化研究”和“广泛深入”并行阶段(2010年至今)。第一阶段,学者结合高校年鉴编纂实务,介绍对高校年鉴的定义、特点、作用、编纂程序与原则的认识。第二阶段则开始对高校年鉴的现状、问题、创新、规范等进行研究。第三阶段,在以往研究基础上增加了细节方面的研究。总体来看,高校年鉴研究的第一阶段,开始建立对高校年鉴的定性认识,尚属初步的探索阶段;第二阶段转而立足现实,探寻年鉴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而第三阶段,寻求进一步深入和转型。从2012年至今,相关研究取得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的研究覆盖面更广,主题更多元化,进入了重质量、多视角研究阶段。其一,主题多元化。在继续原有研究范畴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主题的研究。该阶段涉及的主题有:关于高校年鉴的定位、体例、框架设计、编纂方法、规范性,高校年鉴现状、问题与对策,关于国内外高校年鉴,关于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年鉴工作等研究。此外,还有关于高校年鉴与文化建设、高校管理、信息公开、新闻宣传等方面关系的研究。其二,视野开阔,宏观微观、横向纵向研究并存。宏观层面,有高校定位与发展的研究,微观层面,则有诸多细节研究。其细化的层面更为深入,如对条目编纂,框架设计,特载、专文、大事记编撰,审校制度等的研究。同时,研究目光不仅仅聚焦于中国内地高校年鉴,更是放眼港台、国外高校的年鉴。这一阶段甚至出现对比研究与跨领域研究,如高校年鉴框架和条目对比研究,与文化建设、新闻宣传等结合的研究。

二、高校年鉴研究的问题及未来方向

高校年鉴研究虽已取得一定成果,但总体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不足,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年鉴工作需要。

(一)现有研究之不足

一是與高校与日俱增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不相匹配。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与科研优势。然而,这些优势在目前高校年鉴研究中未得到充分发挥,研究力量依然薄弱,研究热情始终不高,研究成果参差不齐。在中国高校中,年鉴的编辑队伍并没有职业化,各校年鉴编辑部一般没有专职年鉴编辑人员,多由信息统计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兼职完成。高校的年鉴编辑部大多设在学校办公室,少数设在学校档案馆或者校史馆。供稿人员为学校所属各部门或单位的一般工作人员,虽然一般会要求部门负责人对所提供内容进行审核,但重视程度因人而异,供稿质量普遍不高。与之相对应的是,目前高校中没有专门从事高校年鉴发展研究的专门人员,研究主体多为上述编纂工作者,其中不乏优秀者,但大部分虽拥有实务经验,却不一定具备相关理论和专业背景,其研究成果多为工作总结或心得体会,研究热情也未充分激发,缺乏将研究工作深入推进的动力。现有研究总体深入性不够,学术性不强,研究重点集中在对高校年鉴的认识与建议及编纂实务等层面,其深度、理论高度和学术性价值远远不够,质量参差不齐,真正优质的论文仍在少数,而研究高校年鉴的个人专著目前仅有一本。[2]可见,高校年鉴研究与高校与日俱增的人才和科研优势并不匹配。

二是与高校年鉴发展日益增长的理论需求与创新要求不相适应。高校年鉴工作的进一步推进,需要理论指导和新鲜血液的注入,打破发展瓶颈,以创新机制驱动质量提升。然而,目前关于高校年鉴的理论研究依然不够,研究成果多为编纂实务方面的工作总结,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却不具备较高的指导意义,理论高度亟待提升。与此同时,理论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应用意识依然薄弱,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可能被束之高阁,并未落实到高校年鉴的发展建设上来。而且,研究论文角度固化、观点趋同的问题时有出现,研究成果创新性不足。国内有些高校在具体落实年鉴编纂的过程中,“新”与“特”的原则只停留在口头上,年鉴形式与内容的程式化和官样化痕迹明显。与之相应,针对这种高校年鉴的研究,其视角与内容也逐渐单一固化。虽然近几年研究主题与视角趋向多元,但仍集中在高校年鉴的作用、编纂工作方法与程序、问题与对策等方面,视角不够广,选题不够新,对比研究也较少(目前仅有两篇)。而研究成果在内容与观点上时有趋同,如有些成果在编纂原则、方法和建议等方面观点大同小异。可见,现有研究尚不能满足高校年鉴日益发展的需要。

(二)未来研究之方向

高校年鉴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创新的课题,目前仍有较大研究发展空间,未来研究可关注以下几方面。

其一,加强理论与创新性研究。加大人才和科研资源向高校年鉴倾斜的力度,发展出专门从事高校年鉴研究的专业研究人员。增加理论研究的比重,从年鉴学、辞书学、编辑学、目录学、图书馆学等不同角度探索高校年鉴研究理论,确保高校年鉴工作有理论的指导。注重创新性研究,可从视角创新、形式创新、内容观点创新等方面展开,打破传统固有的研究模式,改变局限的研究视阈,不仅仅就高校年鉴的编纂工作谈高校年鉴,还应持续挖掘视角的广度与深度。而在其内容创新上,尤其需要在年鉴研究与年鉴编纂工作上同时发力。鉴于国内有些高校年鉴形式与内容趋于程式化和官样化,与之相应的高校年鉴编纂研究也略显单调,未来研究可针对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这一现状和问题寻找突破途径,为高校年鉴编纂在建立形式与内容的创新机制上提供可行性建议。

其二,细化研究和对比、合作研究还有很大发展空间。就现有研究状况而言,首先可细化的研究方向仍有不少,如关于编纂体例、条目、内容、要件等各方面的细化研究。高校年鉴工作现状研究也不失为可挖掘的方向,如针对某一区域高校年鉴的历史变迁、发展现状、特征的研究。其次需增强多方面对比研究,如高校年鉴的中外对比、横向与纵向对比,其中又包括国内外高校年鉴对比,不同地域或时期的高校年鉴对比及年鉴相关内容与要素对比。同时,注重跨领域、跨学科研究,如高校年鉴与文化建设、新闻宣传等领域结合的研究,开展年鉴学与教育学、信息情报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合作研究。再次可增强协作研究,搭建相关高校年鉴研究交流合作平台,打破原来各自独立、单打独干的研究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与合作互利。

其三, 强化研究应用。高校年鉴研究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尚有欠缺,亟待加强。研究者需强化研究应用意识,以研究应用为指向,确定研究对象与选题,增强研究的针对性、实用性、可行性和有效性,确保研究成果可转化、有成效,能够运用到高校年鉴发展工作的实践中。年鉴工作者同样需强化研究应用观念,尤其注重践行对相关研究成果的应用,确保将建设性建议与发展对策落到实处,提升高校年鉴质量,促进高校历史研究与未来人才培养发展。

总之,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前进和高校年鉴的不断发展,高校年鉴研究也与之相对应地不断向前推进,日益成为国内年鉴学研究的一个新的关注点。高校年鉴研究意义重大,前景广阔。任何一所高校的发展,都有很多值得总结和记载的办学实践与经验。而高校年鉴刚好又是所有这些实践与经验最真实、最直接的体现。借鉴一段时期内的高等教育发展,特别具体到某一所大学的发展,高校年鉴和高校年鉴研究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预期,在不久的将来,高校年鉴研究会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

注释:

①见徐彦红、刘江霞:《基于现状分析的高校年鉴编纂情况述评》,中国高校年鉴发展与现状论坛暨纪念中国新编高校年鉴3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016年12月,第105页。

②作者当时代表湖南大学参加了这次会议,介绍了湖南大学从1986年开始三十年不断线的年鉴编纂历史,提出新中国新编高校年鉴最早出现是1986年的《湖南大学年鉴》。作者在论坛学术总结大会发言时提出这一事实与观点,得到与会代表一致认同。

参考文献:

[1]刘志军,王丹丹.高校年鉴研究:国内研究进展与文献综述[J].黑龙江史志,2012(14).

[2]张颖,史志远,王国宁.高等学校年鉴编纂研究[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9.

作者:黄梓根 何旭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篇2:

高校年鉴编撰规范性研究初探

摘要:高校年鉴是综合性和应用性强的资料工具书之一,由于高校年鉴在宣传和教育方面的独特作用,编撰高校年鉴的学校日益增多。高校年鉴的编撰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编撰的部门和人员众多,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目前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其编撰规范方面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高校年鉴编撰规范方面的基本标准。本文结合笔者五年多编鉴的经验,从高校年鉴编撰者和阅鉴者的角度提出了有关架构、条目等七个方面的规范性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高校年鉴;编撰;规范

作者简介:陈军(1973-),男,甘肃定西人,华北电力大学档案馆副馆长、校史馆馆长,《华北电力大学年鉴》执行主编,工程师,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领域的管理创新。(北京 102206)

高校年鉴是一种综合性强、连续编印且应用普遍的资料工具书,它真实、全面、连续地反映了高校各项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高校编印年鉴始于上世纪80年代,目前全国高校编印本校年鉴的高校约有300多所,北京高校目前编印年鉴的高校约有40多所。作为教育年鉴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年鉴有其独特性。因为各个高校有各自的特色,所以高校年鉴也不能千校一面。但高校年鉴一些基本的标准和规范原则应当逐步建立。这项规范性工作的实际意义最直接的就是既方便高校年鉴的编撰者,又方便年鉴使用者。

华北电力大学自2001年始已连续编印《华北电力大学年鉴》10卷,一些规范性的编撰模式逐步得到了北京高校的认可和推广。笔者在华北电力大学从事年鉴编撰工作五年来一直致力于高校年鉴规范性的研究,通过对兄弟高校年鉴编撰工作的研究,就高校年鉴编撰规范性较为突出的若干问题提出以下建议,供高校年鉴编撰同仁和年鉴使用者参考。

一、高校年鉴不是工作总结汇编,正确把握年鉴和工作总结之间的关系

许多高校年鉴装潢精美,也有不少正式出版的,但不少高校的年鉴纯粹是一本工作总结汇编资料,没有体现出高校年鉴的特点,没有把握好高校年鉴的基本构成要素。如何把握好年鉴的体裁以及准确处理年鉴与工作总结之间的关系呢?可以说两者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的联系性体现在它们都是总结性的资料,年鉴材料可以改编为工作总结,工作总结为年鉴分目的五大关键要素,即为年鉴分目的总述、综述、概述、概况、条目整理提供素材。但二者的体裁、手法和使用对象不同。工作总结是以第一人称方式撰写的工作回顾,它的叙述侧重于结果并重在论述,编写手段和内容都比较单一,凡不是围绕高校中心工作的可能一笔带过或者根本不提及,其主要只供高校内部之间和上下级之间交流和使用,一般不对外,本单位内部人员均可执笔编写;而高校年鉴是采取第三人称方式,综合使用记事体、叙述体,条目、图表数据等多种手法,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以其是否反映高校工作的新发展为标准,重叙述而不重评论,不但体现成功面,也要反映失败点,其可供高校内部使用但主要供社会了解和研究之用,也可以由学校提供材料由与学校毫无关系的第三方来完成。

为什么笔者首先要提出这个问题,因为综观各个高校年鉴时发现上述问题最为普遍。这种类似工作总结汇编的册子写上“年鉴”二字,确实让人觉得不伦不类,也很影响学校的声誉。有编年鉴的同仁对笔者说不好把握也不知道如何解决,笔者对他们讲,不妨用下面的方法试试就知道了:这好比是一位刚知道你校存在的社会人士给另一位不知道你校任何情况的校外社会人士讲你校某年的总述、综述、概述、概况、条目、图表数据等,一个讲明白了另一个听清楚了,这就说明你校年鉴彻底与工作总结分开来了。明白了上述道理,大家才能够明白规范的高校年鉴中除引用外绝对不会出现“我国”、“我校”、“我院”、“我系”等类似的字眼,大家才能把高校年鉴和高校工作总结资料汇编等彻底区分开来。

二、高校年鉴架构统一结构设计的规范技巧

好的架构可方便编撰者和查阅者,最终的目的是规范存史和阅史。但在笔者看到的多数高校年鉴中,有的几乎谈不上架构规范,有的就是简单地按照校内各单位的顺序将年度的总结编在一起。如果一个使用者将年鉴翻了一遍或几遍都没有找到或者很费劲地找到所需要的东西,那就说明这本年鉴没有架构或者架构有问题。这就是高校年鉴架构的重要性。对高校年鉴设计架构就相当于给年鉴量体裁衣,通俗地说就是设计年鉴骨架。这个架构共分为类目、分目和条目三层,从大到小,内容多的高校可以设计多层套用。一般情况类目和分目设定后应当相对保持稳定。大家普遍认为如领导讲话、规章制度、重要文件和图表数据这一类年鉴的类目在设计上比较灵活,选材上也比较丰富,一般不存在大的问题。但上述重要内容并不是年鉴核心内容,最能体现年鉴特色的是把高校各项事业系统又有序地设计类目、分目和条目,既方便编撰又方便查询。笔者认为要根据各个高校的发展特色来确定,但无论如何,“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是高校的重点也是年鉴的重点。在许多高校年鉴中,受行政化思维模式的影响,往往把职能管理与服务放在首位,没有坚持把“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放在类目首位的基本原则。不坚持这一条,高校年鉴的类目和分目就不可能设计得好。同时,在设计类目时,建议每个类目如“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下先设计一个“综述”。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它是对这个类目的整体叙述,便于阅读者快速简捷地掌握这一类目的主要内容。在编撰过程中可以把一个类目下的“概述”内容结合起来统稿。编撰“综述”内容最妥当的方式是由主管校领导执笔或审定。

如何设计好高校年鉴的分目呢?首先必须依照学校业务开展的特点设计并保持相对不变,其次要依照分目内容在学校工作中的重要性和发展规模而定,尽量避免按照机构设置来设计分目。如在设计类目“教育教学”的分目“研究生教育教学”时,建议每个分目要有“概述”和“概况”。“概述”主要侧重用纯文字叙述方式反映学校全年教育教学的发展情况,“概况”侧重用大量数据反映学校全年教育教学的发展情况。这两块内容可以从不同的使用角度使阅读者快速简捷地掌握这一分目的主要内容。编撰“概述”和“概况”内容最妥当的方式是由部门主管领导执笔或审定。

下面以教育教学为例列出一个高校年鉴架构的类目、分目和条目的结构供大家参考。

类目:教育教学

综述

分目1 研究生教育教学

■概述

■概况

条目

【条目1】

【条目2】

【条目3】

… …

分目2 本专科教育教学

■概述

■概况

条目

【条目1】

【条目2】

【条目3】

… …

分目3 留学生教育教学

■概述

■概况

条目

【条目1】

【条目2】

【条目3】

… …

分目4 成人继续教育教学等等

■概述

■概况

条目

【条目1】

【条目2】

【条目3】

… …

三、高校年鉴条目概念性错误的纠正与规范

在笔者查阅过的高校年鉴中,多数没有规范的“条目”,突出的问题首先就是概念性错误,即把“概述”当“条目”,把“条目”当“大事记”,整个都错位了。有的把学校某一方面的工作当作一个条目甚至把某几方面的工作当作一个条目,有的简单地认为用条目的标注符号“【】”括起来的就是条目标题,有的认为一个条目类似一句话新闻,等等。这些都是错误的。条目是年鉴的标志,没有条目就没有年鉴也不能叫做年鉴,高校年鉴就变成了彻头彻尾的工作总结或者资料汇编。条目记事方式是年鉴的最大特征,这也是年鉴所独有的方式。首先我们要明确,规范的“条目”应由标题、导语、释文、背景材料、作者五部分组成(没有背景材料的可略去),而且一个条目只叙述一个独立的、具体的、真实的、已完成的事件而非某几方面的工作汇总或设想。条目要记录的就是某年某月某日发生的某个事件或工作的主要环节和内容。其次年鉴条目的不規范还表现在标题不准确上。条目的标题规范格式为动宾结构或者主宾结构,以动宾结构为主,用标注符号“【】”括起来,但我们翻开高校年鉴看看,像【学生教育工作】、【科研】、【经管学院】、【概述】、【概况】之类的条目比比皆是。

四、高校年鉴总述和大事记的编撰规范技巧

在笔者翻阅过的高校年鉴中,多数没有“总述”内容,凡是设有“总述”的,内容也是千差万别,有些不适合放在“总述”中的内容也放进去了。高校年鉴的“总述”是对本卷年鉴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总纲内容,使阅读者快速了解学校的核心部分,是学校年鉴主要内容的体现,它的存在是十分必要的。但对于“总述”架构和纳入什么内容,各个高校年鉴差异很大。笔者认为,“总述”和“综述”紧密相关,是对各个类目“综述”的高度概括。为了方便编撰和阅读,建议“总述”的架构由“概述”、“概况”组成,也可以由“概述”、“概况”、“大事记”组成。“概述”部分建议依照《校长报告》的工作总结内容整理,“概况”部分依照教育部年度教育统计数据整理。

高校年鉴的大事记编撰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校大事记和部门大事记均刊登;二是一个大事记里面写了多个事件;三是大事记编者将大事记按照自定的重要性进行了排序;四是不少大事记对事件的叙述过于简单化,草草一句话就是一条大事记等。笔者建议高校年鉴的大事记应当做到以下规范,业务部门的大事记不应刊登,因为一个学校的年鉴是站在大学的层面为学校立鉴的,所以只保留学校的大事记;一条大事记只记录一个重大事件,大事记应当按照事件排序,大事记的语言应当简练但要把事件本身叙述清楚和完整;大事记内容来自年鉴的条目,且为条目中最为主要的条目,所以高校一个主要的事件大事记和条目都应当刊登,对于一个重要事件,条目叙述较为简单且点到为止,而大事记较为详细地全面记录事件的全部。那什么样的条目可以改写为大事记呢?最好的办法就是制定《学校大事记管理办法》,明确哪些方面的事件可以写入大事记,由什么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的记录,而不是简单地把高校一年的“几大新闻”错误作为大事记。

五、高校年鉴的数据表格规范处理技巧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高校年鉴的表格极为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表格和叙述文字混在一起,年鉴到处是表格;二是把学校规章制度附件中工作表格也刊登了;三是统计资料的表格不符合统计法的规定;四是统计表格表头标题等字体及大小不统一;五是表格未注明“提供者”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做以下规范:一是表格和叙述文字不要混排,应当分开,表格全部集中在年鉴后部分,凡是文字涉及表格的可以标注“此表见第几页”等;二是学校规章制度附件中的工作表格一律不刊登;三是所有统计资料的表格按照统计法统一为左右不封口表格;四是所有表格的表头标题字体及大小应当统一;五是所有表格要注明“制表单位”或“制表人”。

六、高校年鉴的制度和文件选登标准

作为一本规范的高校年鉴,学校制度和文件的刊登是不可缺少的,在刊登学校制度和文件时应当把握好以下規范性原则:一是凡是学校以《关于印发<*******>的通知》文件形式印发的规章制度都应当刊登,而且只刊登印发附件中规章制度的内容,文件印发词和规章制度中的工作表格不应刊登,所有规章制度的文号要标明,以便使用者与正式文件核实;二是一般事务性和阶段性的文件不应刊登,如高校关于做好某年新生入学工作的、招生的文件、当年有效来年失效的文件等。

七、高校年鉴校领导副职讲话选登技巧

学校领导副职的讲话是否刊登在高校年鉴,历来是有争议的,笔者认为从年鉴的规范性来讲是不宜刊登的。因为年鉴的讲话部分主要是要体现学校党政一把手在教科研管等各方面的教育思想和理念,通过阅读这类讲话可以清楚地看到学校对于学校发展的思考和思路,看到学校发展的理论探索和形成历程。作为校领导副职协助党政一把手具体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其讲话的精神和思想是在校党政一把手讲话的范畴之内,把所有校级正副领导的讲话全部刊登,对于读者来说增加了对学校发展思考和思路的梳理难度,即冲淡了校党政一把手的理论建树和精神彰显。有一种情况可以刊登副职的讲话,即凡是副职代替党政正职讲话的。当然,校党政一把手的讲话也不能全部刊登,凡是涉密类、礼仪类、口头类等讲话原则上均不刊登。高校年鉴在刊登校党政一把手时须按照讲话的时间顺序排列,一般不搞党政分开排列。

总之,高校年鉴的编撰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参与编撰人员众多,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需要规范的东西很多。只有编撰者深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发展现状,了解学校的中心工作和各项业务环节,才能把高校年鉴做到全、大、精、准,才能逐步做到编撰和设计的规范化,使编撰者省力,使阅鉴者省心。

(责任编辑:麻剑飞)

作者:陈 军

高校年鉴高校管理论文 篇3:

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摘 要: 高校年鉴编纂是一项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很强的工作,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加强年鉴编纂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年鉴编纂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以铜仁学院为例,对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路径作探析。

关键词: 高校年鉴 价值 可持续发展 铜仁学院

年鉴是“系统汇辑上一年度重要的文献信息,逐年编纂、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①。一般可以分为综合性年鉴、专科性年鉴和统计年鉴。高校年鉴属于专科性年鉴,是高校集中反映、如实记载发展过程中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等各方面重要工作、重大事件发展概况的年度资料性文献汇编,既是系统总结一年来高校各项工作成效与经验的资料工具书,又是研究高校办学实践与发展的重要综合工具书。

高校年鉴编纂是一项政治性、历史性、现实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日益受到高校的重视。自20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年鉴热”至今三十多年的发展,我国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经历了从“摸着石头过河”到稳定发展的过程。从目前已发表的关于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学术论著来看,高校对年鉴编纂框架设计、体例规范、编纂方式等基本问题研究与实践探索已经比较成熟。但对于起步较晚的地方本科高校来讲,加强年鉴编纂工作的探讨和研究有利于年鉴编纂工作的有效开展。铜仁学院年鉴编纂工作从2015年正式启动,至2016年11月,铜仁学院升本十周年前夕出版了2013年、2014年、2015年的年鉴。2017年11月出版了2016年年鉴。今年5月,启动2017年年鉴编纂工作。笔者以铜仁学院2016年年鉴为例,对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路径进行探析。

一、编纂高校年鉴的意义

1.年鉴能够如实记载高校发展历史。

年鉴能够全面、客观、系统、准确地记载高校一年内在发展规划、党建工作、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师资队伍建设、招生与就业、对外交流与合作、后勤保障与服务等涉及教育教学发展与改革各方面工作的开展状况,汇辑学校一年来的重要时事、文献和统计资料,具有记录历史、积淀历史的“存史”功能。同时,由于年鉴逐年编撰、连续出版的特性,能够将反映高校在特定时期各项事业发展变化的规律和信息如历史画卷般展示在读者面前。2016年,铜仁学院举办本科办学10周年总结大会。在2016年的年鉴中,特增设了“本科办学十周年”专辑,收录了贵州省教育厅领导、铜仁市委领导、学校领导的致辞、讲话及其他相关资料,集中反映了铜仁学院本科办学10年来取得的成就、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2.年鉴能够为教育发展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年鉴是高校发展历史的客观反映,既真实记载了高校各项事业改革理论和实践探索的新举措、新经验和新成果,又如实记录了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甚至是失败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以史鉴今,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改革中的任何探索和决策都有赖于对学校发展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高校年鉴能够以信息史料的形式帮助高校领导者、管理者全面了解和掌握学校运行和发展各方面情况,为决策者确定顶层设计、编制发展规划、提高治理水平、解决制约矛盾提供科学依据。2016年是铜仁学院实现从合格本科到转型发展蜕变的关键之年。这年底,学校顺利通过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评审,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这对铜仁市、黔東地区乃至整个武陵山片区的高等教育布局具有重大意义。2016年铜仁学院年鉴专门增设“特载”,将铜仁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校长报告“坚守大学根本 服务铜仁需求 提升办学水平 为办好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而努力奋斗”全文收录。通过这篇校长报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铜仁学院申请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的重要性及全校师生为之付出的不懈努力。

3.年鉴能够传承和弘扬大学校园文化。

年鉴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包含了凝聚一定时空的大学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信息。通过对记录和反映校园文化的大量文件、文化活动图片资料、优秀师生代表风采的集中展示,浓缩了大学校园文化,承载了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念。纵观高校历年来的年鉴,不仅可以看到校园文化的变迁及传承,还可以深刻体会和领悟到全校师生努力拼搏、不断进取的文化价值观。2016年为表彰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师,铜仁学院组织开展了第一届卓越教育奖评选工作,2016年年鉴首次收录了第一届卓越教育奖获奖名单;同时首次将“铜仁学院明德学生奖获奖名单”单独作为一个条目收录到2016年年鉴中(明德学生奖的评选始于2015年,但并未作为独立条目出现在目录中)。明德学生奖和卓越教育奖是铜仁学院专门为优秀学生和教师设立的学校最高荣誉,目的就是引领全体师生苦心励志、追求卓越。因为铜仁学院的人才培养价值观就是“明德·致用”,传承创新的文化观就是“苦心励志·追求卓越”。

4.年鉴能够有效推进对外宣传和交流。

高校年鉴不仅为本校领导、师生所需,还将成为社会各界了解本校校情的窗口和名片。它提供的是全面、系统、准确、权威的信息和数据,记录了高校办学理念、发展规模、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创新活力等重要信息,用事实展示了办学实力和办学特色,通过向政府部门、主管部门、兄弟院校、合作单位赠送、交流等方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高校的办学全貌,支持高校的建设和发展,扩大社会影响力。随着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国(境)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深化,年鉴已经成为学校对外宣传交流的重要传播载体。2016年,在铜仁学院本科办学10周年总结大会之际,学校完成编纂正式出版了2013年-2015年年鉴,并赠送给所有出席总结大会的各级领导、学校老领导、校友、兄弟院校及柬埔寨教育部和其他国际友人,反响很好。

二、高校年鉴编纂中的主要问题

笔者通过连续四年参与学校年鉴编纂的实践总结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发现,部分高校在年鉴编纂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具有普遍性,正是这些问题制约着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1.认识不到位、重视程度不够。

年鉴编纂工作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许多高校领导早已意识到这一点,许多高校将年鉴编纂付诸实践,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部分年鉴编纂工作会面临一些问题。一方面,与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中心工作相比,年鉴编纂工作获得的关注度不高,相关投入不足,从学校顶层设计上没有明确的编辑规划与指导,支持力度不够。虽然成立了编委会和编辑部,但不是独立的专门机构,整个组织机构没有高效有序地运转。另一方面,部分基层单位对年鉴的利用价值和社会效益缺乏认识,导致认识缺位,重视程度不够,把年鉴编纂工作仅仅当作一项任务,不作过多考虑就指定办公室负责综合事务的工作人员作为执笔人编写初稿上交完事,有些基层单位负责人甚至对涉及本单位发展历史、重要工作、重要成绩的内容不作仔细审核把关就签署同意上报意见。这些问题给年鉴编纂工作进度和质量带来很大困难。

2.编纂人员专业性不强、队伍不稳定。

年鉴编纂工作专业性比较强,编纂人员应该具备较强的文字写作功底,对年鉴编纂的相关知识和基本要求有一定的认识,还要熟悉编辑业务。从目前情況看,多数高校的年鉴编纂任务基本由行政人员兼职完成。这些行政人员虽然多数从事文字工作,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能力,但都不是学编辑出版专业的,与编纂工作所需的专业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客观上存在年鉴编纂专业性不强的问题。同时高校行政人员已经承担了较为繁重的行政任务,再兼职承担年鉴编纂任务,本身就是一个负担,使得他们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学习研究年鉴编纂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专业性的提高自然困难。再者,因为年鉴编纂没有专门的机构和岗位,编纂人员又多为兼职,加上基层单位行政人员流动性大,导致编纂队伍不稳定,不能固定专人负责年鉴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写等工作,对资料提供的连续性和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3.年鉴编纂过程中行文不够规范。

高校年鉴是如实记载高校一年来各项工作发展变化情况的资料工具书,要记录历史,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师生提供研究参考,就必须做到客观真实。在文体上以记述为主,不抒情、不议论、不评价,有归纳总结忌事无巨细、简单罗列;在语言上要开门见山、直陈其事,忌用预测或展望性词语;在人称上要使用第三人称、忌用第一人称;在时间数据使用上要具体明确,忌模糊不准确。以2016年铜仁学院年鉴为例,虽然整体质量较前三年有很大提升,但在细节上还存在不少问题,如一些单位还是用写总结的方式对各项工作成果作简单的罗列,如反映2016年人才培养成果时用了“近年来,在校学生各类科研课题立项20余项”的表述;一些单位在数据使用上会出现“约698.9万元、17.4余万元”的表述;还有一个问题是出现“我校、我院、我办”第一人称的表述。

三、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路径探析

打破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是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必然趋势,不仅要解决好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还要结合自身特点,努力探索出一条个性化、特色化和风格化的年鉴编纂道路。

1.加强对年鉴价值的认同,提高年鉴编纂工作执行力。

鉴于目前部分高校由于认识缺位造成的年鉴价值认同度低的现状,必须从加强年鉴价值的舆论宣传和提升学校及社会认同度着手,促进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开展。首先,要重视年鉴编纂工作的顶层设计,从学校领导层面加强宏观指导和编纂规划,因为学校的顶层设计会对年鉴编纂工作形成主流舆论导向和价值指向。其次,要重视年鉴编纂组织机构建设,成立专门的年鉴编辑部,为主要编辑工作人员设立专门的岗位,保证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最后,年鉴编辑部要采用多种形式,加大对年鉴编纂重要意义的强调和宣传力度,增强各基层单位对年鉴价值的认识,重视年鉴编纂工作。高校领导对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相关部门、机构、人员对年鉴编纂工作的重视标志着对年鉴价值和年鉴编纂工作的认同,是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如此才能提高高校年鉴编纂的执行力。

2.加强编纂队伍专业化建设,提高高校年鉴编纂质量。

目前,高校年鉴编纂工作人员的非专业性特点,决定了要提高年鉴编纂质量,必须不断加强编纂队伍专业化建设。首先是年鉴编纂工作人员的专职化,一方面为年鉴编纂部的主要工作人员设立专门的岗位,使他们从兼职承担年鉴本职工作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中摆脱出来,一心一意地做好年鉴编纂工作。另一方面各基层单位尽量指定专人负责年鉴资料报送,以保证年鉴资料的连续性、准确性;其次是年鉴编纂人员的专业化,即对年鉴编纂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一方面是加强对年鉴编辑部人员的培训,包括进行出版基本知识与实务、年鉴编纂基本知识、写作能力、编辑能力等基本编辑业务的培训,提高工作安排与培训,资料的汇总、校对、审核、排版印刷等编辑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基层单位年鉴资料报送人员的培训,包括年鉴编纂的基本结构、内容要求、格式规范、资料的收集整理、年鉴稿件的撰写方法等年鉴编纂基本知识,提高资料收集整理和年鉴编写水平。同时,年鉴编纂人员要走出去,加强和相关行业单位、兄弟院校的交流与合作,拓宽年鉴编纂视野,学习年鉴编纂新理念,掌握年鉴编纂新方法,不断提高年鉴编纂质量。

3.加强特色凝练与彰显,促进高校年鉴编纂的创新发展。

高校年鉴编纂规范化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地出现了“雷同化”现象。结合实际、彰显特色,打破“千鉴一面”的可持续发展瓶颈,促进高校年鉴编纂的创新发展。

首先,强化定位选择,彰显办学特色。任何一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发展历程,都形成了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年鉴应该在全面记录学校各项工作发展变化的基础上,突出展示能够体现学校特色和优势方面的内容。近年来铜仁学院在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目标的指引下,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优化调整方向,结合地方资源优势和学校学科优势大力开展和深入推进社会服务工作。2016年铜仁学院年鉴在各专业学院情况介绍中不仅专门增加了“服务地方”条目,特别介绍各专业学院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还增设了“办学特色”条目,让每个专业学院凝练、彰显自己的办学特色,更好地向师生、社会各界展示自己。

其次,突出重点工作,彰显体例特色。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能,是高校各项工作的重点,通过年鉴向社会各界展示的是这几个方面的成果,高校在编纂年鉴时可以打破过去以管理为主线面面俱到的固化模式,围绕高校重点工作进行体例创新设计。比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中心工作,涉及学生在校学习、发展、生活的各方面工作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负责,那么有关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场所、教学设备,学生教育与管理,帮困助学与服务,学生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社团活动及生活条件等教学、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应该给予系統的介绍并突出特色及成果。

最后,关注新生事物,彰显发展特色。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持续深化,高校会有很多新工作要开展,新工作反映的是高校事业发展的新变化、新亮点、新特色。高校年鉴编纂要有高度的敏锐性,及时关注、收集整理这些新信息并将相关资料收录到年鉴中,对于一些涉及学校发展改革、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还要着重介绍。以2016年铜仁学院年鉴为例,在收录“第一届卓越教育奖获奖名单”时,其实可以和“明德学生奖”放在一起,单设一个栏目,对学校最高荣誉体系的设立目的、评选情况、相关文件资料及获奖者风采做系统的介绍和展示,这样更能凸显学校设立最高荣誉奖项的重要意义,更能凸显对师生的激励作用,更能凸显获奖师生努力拼搏背后承载的铜仁学院人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

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要从事高校年鉴编纂工作者努力探索,积极创新,实现高校年鉴编纂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沈正乐.最新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参考文献:

[1]沈正乐.最新档案工作实务[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1996.

[2]黄梓根,何旭.中国高校年鉴研究的现状、问题及方向[J].高教探索,2017(8).

[3]黄凯.新时期高校年鉴编纂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6(03).

[4]刘江霞,徐彦红.基于现状分析的高校年鉴编纂情况述评[J].兰台世界,2017(06).

[5]李东宁.对提高高校年鉴编撰质量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2013(9).

[6]吴玮.年鉴编纂对高校建设发展的意义及做法——以西安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3).

[7]刘志军,王丹丹.论高校年鉴为大学文化服务的途径[J].黑龙江史志,2014(11).

[8]胡仁贵.试析高校年鉴在高校管理中的作用及编撰[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1).

[9]杨永生.提高高校年鉴编纂质量的思考[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

[10]宋莉莉.年鉴学派理论对年鉴编纂工作的启示[J].兰台世界,2014(7).

[11]李智军.我国高校年鉴编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兰台世界,2014(8).

课题名称:本文系“2017年度铜仁学院校本应用专题研究项目”论文成果。项目基金号:trxy201711。

作者:张华星 张江林

上一篇:物业托管合同书下一篇:门面出租合同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