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2024-09-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精选7篇)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篇1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思路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降低了行政效率

1.道德信仰紊乱导致工作行为失范

在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理性开始受到冲击。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充满了活力和危机,在这种新旧体制的转换过程中,有些行政工作人员显得难以适应。市场竞争机制的引进,对行政工作人员来说危机与机遇并存,必须很好的克服长期形成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习惯,从而很好地适应高校现代化改革的要求。

在这种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出现情感、思想乃至人格上的冲突。由于市场经济中多元思想并存,往往使行政工作人员来不及对此进行理性的思考与判断,导致理性分析能力和道德判断力下降。在这种因素的影响下,一些行政管理人员道德信仰紊乱,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开始滋长,个人利益得失成了择业与从业的标准。道德信仰的紊乱往往导致工作行为的失范,行政寻租、假公济私等行为开始在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中出现。

2.原则不强导致工作失误

在市场机制背景下,部分行政工作人员不能用健康的思想、正确的理论来思考和解释实际工作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不能用正确的理念很好地抵制物质利益的诱惑,很好地平衡责任与义务的关系,往往见利忘义,工作原则性不强,导致一些人不能坚守政策底线、甚至突破道德或法律底线,营私舞弊,损害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3.责任意识淡薄导致奉献精神缺乏

市场经济大潮使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日趋多样化。由于高校行政改革还处于摸索阶段,在行政改革中出现种种不良后果在所难免,很多问题需要在实践中摸索着前进。但是,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就显得很不耐烦,对高校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等现象感到不平衡。从而导致他们将爱岗敬业的优良传统扔到了一边,职业道德的防线开始崩溃,责任感开始淡化,国家、学校以及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发生混乱,奉献与索取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以致变得患得患失、斤斤计较。

4.自我意识过强导致统筹协调不足

在高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转折过程中,由于存在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能从原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心态中走出来,加上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往往不能达到领导到位、管理到位、规范服务到位、协调到位等基本要求,不能从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高校行政系统是一个互相制约的体系,要实现高效率的工作,必须从全局的角度,做好相互协调工作。但由于部分行政人员的自我意识过强,导致行政工作统筹协调不足。

5.工作因循守旧导致创新开拓不够

由于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不能正视高校现代化变革,故对高校现代化变革存在抵触情绪。因此,对提高工作效率,搞好工作创新等缺乏应有的兴趣和热情。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管理过程中的信息量迅速增加,对管理信息处理的时效性要求以及管理过程的复杂程度都大大提高。因此,只有对校园网的行政管理信息系统充分加以利用,才能使大量的、复杂的管理信息得以准确、及时的处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现代化。但是,由于部分工作人员存在心理阻抗,学习和创新不够,加上全局观念、超前意识以及开拓精神的缺乏而导致工作缺乏热情,不求有功,只求无过,使行政工作处于消极低效状态之中。

二、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心理阻抗的成因分析

1.利益格局的变化导致心理失衡。

改革给高校带来了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利益调整。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是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不重视人。这种管理机制不易把人的潜能激活, 不易把人的创造力激发出来, 而容易使人变得墨守成规、不思进取。针对这些问题,高校的行政改革开创了现代化管理的新局面。但是,改革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在新旧体制的交替转换过程中,各阶层的利益从原先的隐形状态转变为显形状态。这使得一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在否定原先的管理运行方式的同时,开始否定以前所持有的正确的价值观,继而接受一种功利性的个人主义价值观。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不适当地应用于行政工作之中,使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突破道德底线,责任淡化,奉献精神丧失。从而在应聘中,岗位的“含金量”多少也就成了部分行政管理人员选择的唯一标准。利益的重新调整给“务实论”提供了土壤,同时也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2.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高校行政改革是在摸索中不断走向成熟的,因此,在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有些政策的出台很难兼顾所有人的利益,对执行某项决议时也可能对后果和影响考虑不周,措施不够得当和有力,高校行政管理运作机制不够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行政管理机制的不够完善往往造成某些负面影响,从而对某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造成心理创伤。从而使部分管理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不再注重思想和职业道德,变得庸俗世故,重实际利益等。

3.高校行政管理岗位竞争压力过大

高校人事制度的改革使岗位竞争日趋激烈,行政管理人员的压力日渐加大。按照“ 按需设岗、公开招聘、平等竞争、择优聘用、合同管理”原则,积极推行教育职员聘任制,打破了“ 铁饭碗”,破除了“ 终身制”,建立了“ 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使行政人员在这种优胜劣汰的竞争中倍感压力。在这种双向选择中,工作能力平平者往往被无情地淘汰出局。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有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由于不堪重负,不能很好地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正确地处理好这种转变,从而产生心理障碍。

4.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

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理想淡化,政治信念动摇、组织纪律涣散、生活方式趋向西化。这些由社会变革引起的出现在行政人员身上的深层次认识问题,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愈加复杂多变。高校群体心理环境的整体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认识错位。群体心理环境的恶化使部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淡化了对理想的追求,不再看重传统职业道德,不再提倡奉献精神,在价值取向上更加侧重于实用主义。二是是非界限错位。在恶化了的群体心理的暗示作用下,使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于理想与现实,短期与长期,功利与道义等基本范畴的理解极为模糊,大部分行政管理人员以实现自我看成个人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

5.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角色错位

学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教育行为的集体化和社会化, 而教育行政管理的职能是保障学校教学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大学的组织权力系统中, 学术权力理当指向教学科研这一终极目标, 支配大学的运转, 居于高校的核心地位。而行政权力理应从属并服务于教育目标,并对教育目标的实现起保证作用。社会对高校行政人员的期望是要其充当管理者、模范公民以及纪律维护者。但是,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为主要原则的思潮中,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趋利意识逐渐膨胀,由此导致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自我定位的失当,而这种错位容易导致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影响工作效率。同时,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还存在服务意识不强,官本位意识浓重等弊病。“官本位”思想的存在,不但严重影响工作效率,而且还对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

三、消除高校行政管理效率低下的措施

1.理性引导和心理辅导并重

在提高高校行政人员工作效率时,需要注意理性辅导与心理辅导并重。高校行政人员绝大多数不是“ 科班”出身,对于管理方面的知识,特别是现代管理知识知之不多。所以,加强对行政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特别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方针政策、现代管理知识和管理手段等方面的培训,提高思想水平,掌握管理规律和计算机等现代技术,提高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高校管理创新、技术创新乃至教育创新提供强大的动力。由于不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素养和信息技能,一些管理人员仍习惯于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满足于人工或半自动化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一些管理人员只会使用别人提供的信息,却不能主动创造和生成信息.还有些管理人员虽然也会一些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和网络应用,却不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工作纳入整个信息化工作之中。面对高强度的竞争压力,高校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开展心理辅导,引导行政管理人员冷静、理性地分析社会变革所产生的新格局、新问题,通过心理辅导使行政管理人员顺利进入新的社会环境中。

2.道德教育与经济利益并重

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行政管理人员肩负着“管理育人”的重任,必须不断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保持自身的先进性,模范高效地服务于学校的中心工作。但由于市场经济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导致部分行政工作人员片面强调利益主导,而忽视了道德的作用。而实际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具有一种良好的义利观,在价值取向上并不对立,相反,良好的道德能使整个市场竞争环境净化。当然,作为高校领导,理当同时能够考虑行政工作人员的切身利益。部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之所以意志消沉、热情降低,关键的因素在于“道德信仰缺失”。因此,应当给高校行政工作人员灌输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引导他们以奉献作为价值标准,在发挥他们的德才基础上,充分实现其个人的整体价值。

3.心理疏导与解决问题并重

在对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心理辅导和疏导的基础上,还需要对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加以解决。要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的高水平的行政管理队伍,这就要切实关心行政管理人员的生活和待遇,充分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行政管理队伍的稳定。根据行政管理人员所从事具体工作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定期作出考核,并将考核与升降、奖惩有机地结合起来。要为行政管理人员解决后顾之忧,在评定职称、晋升工资、住房分配等方面与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一视同仁,从而让有管理能力的人愿意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如果职称评定、住房分配、工资与福利待遇等实际问题不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那么,就不可能解决他们内心深处的心理问题。因此,采取解决实际问题与心理问题并重的原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重要原则。

4.个体提升与群体协调并重

实行群体规范与个体提升并重的原则,有利于在把握整体环境的基础上,有重地解决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障碍问题。由于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心理特征的形成与其特定的高校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因此,解决个体心理问题必须先研究群体心理,并很好地将两者加以协调解决。高校应该营造良好的内部社会环境,有效地防止和纠正行政人员的失衡心理、攀比心理和逆反心理。只有在整个学校的大环境比较和谐协调的情况下,有针对性地解决个别行政管理人员的特殊问题,才会有效和持久。高校应该加强在职教育及多种形式的培训,全面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针对部分行政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的现实,可以通过继续教育,促使其不断加强现代管理理论及系统的教育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如定期举行管理理论方面的研讨活动,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技能培训;定期举办文化素质教育类培训班等。要鼓励行政管理人员通过自学或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的学习,改善知

识结构,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积累现代管理经验,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5.常规性工作与创新开拓并重

高校行政工作的实际决定了高校行政工作人员层次的不同。针对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应该采取不同的标准与要求。无论是在道德建设,还是在业务素质的培养上,必须坚持创新开拓与常规性工作并重的原则。行政管理者无论职务高低,都要时刻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把管理岗位作为自己事业的立足点。在道德建设上,我们可以把价值行为划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基本的,二是合理的,三是提倡的。对于基层的行政工作人员,必须在符合基本要求,增加合理要求条件下,提倡创新要求。而对于高层领导需要更高的要求,即要求他们具有工作的导向能力,具有激发行政工作人员提高奉献精神的能力以及在业务上具有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能力等。高校行政管理是对全体教职工及各类在校学生各项活动的全面管理,接触面大,面对的人员层次多。要提高管理水平,就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行政管理人员应有目的地学习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及公共关系学等方面的知识,以培养自己的工作能力,增进彼此间的合作,切实可行地提高管理层次,推进管理水平。

6.自我约束与法规规范并重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篇2

一、网络环境中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现状

高校在日常的教学、科研等管理活动中, 会产生大量的教学、科研、党政管理、基建、会计、出版、声像、实物等类档案。为了管理好这些档案, 各学校除了建立档案馆 (室) 以外, 校内各单位一般还配备了兼职档案员, 负责本部门档案的立卷归档。档案馆 (室) 所藏的档案、资料基本上都经过规范化整理, 编制了案卷目录、卷内目录、专题索引等检索工具。为了尽快适应现代社会对档案信息的需求, 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采用计算机管理档案信息, 管理已经形成的各类目录信息。少数走在档案信息化前沿的学校, 除了管理档案目录以外, 通过数字化的手段, 还能对全文和多媒体档案信息进行管理, 并通过建立自己的门户网站, 把这些信息发布出去。但普遍看来, 多数高校计算机档案管理工作仍处在管理档案目录信息的阶段, 有些单位甚至仍在手工操作, 文件的全文管理尚处在起步阶段。随着校园网的开通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逐渐深入, 各单位已普遍使用计算机编辑、打印和收发文件, 每年都有大量电子文件产生, 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已明显滞后, 对这些已经存储在计算机磁盘上的电子文件, 多数未能妥善保存;有的虽有保存, 但缺乏统一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 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 造成人力、财力和信息资源的浪费, 导致已经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电子文件 (档案) 有流失的危险。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 迫在眉睫。

二、网络环境中高校档案工作管理策略

(一) 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档案信息化是—个系统工程, 而档案信息的数字化和档案信息资源建设是这个系统中的基础部分, 没有档案信息的数字化, 档案信息化建设就无从谈起。要建设档案信息资源,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对传统档案进行数字化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有选择性的把一些传统的纸质、照片、声像档案数字化, 并存储到计算机中存储设备中。由于传统的纸质档案检索查寻不方便, 保管利用都受到一定的限制, 把这些档案数字化后, 可以极大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率。

2、加强电子文件的管理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 收发电子文件的数量急剧增长。完整、真实、有效地管理这些电子文件, 无疑将成为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 有这些电子文件转化而来的电子档案将成为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来源。

3、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

通过网络在线采集现有的各种信息资源和数据库, 如学籍管理数据库、学生成绩数据库、毕业生就业数据库和科研成果数据库等。档案部门可通过调研, 充分掌握各部门所产生的数据库, 把这些数据库纳入归档范围, 以进一步丰富档案信息资源。

(二) 加强档案管理应用系统的建设, 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利用服务水平——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根本目的

上面谈到了档案信息资源建设, 这只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部分, 重要的是要将那些数字化了的档案信息有效地管理起来, 这就需要借助专业的档案管理软件。具体地说, 档案信息的管理主要包括:信息著录、检索、利用、统计、数据保管等。而信息著录和信息利用是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核心功能。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把档案信息资源管理和利用起来, 而是把它“束之高阁”, 档案信息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能发挥它在现实社会中的巨大作用。

我们知道完整的档案信息包括:目录信息, 全文、图像、视频、音频信息, 档案信息管理利用就是针对这几方面而言的。要有效地管理这些档案信息, 我们所选择的档案管理应用系统一般应有以下一些功能:档案目录信息管理, 能够按照国家有关的著录标准对档案信息进行准确著录;能够对各种类型的电子文件 (如文本类、图像图形类、录音录像等多媒体以及数据库类) 进行管理;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有效检索、统计利用, 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共享;能够实现与数字化校园 (OA) 实现无缝对接。我们在选择档案管理应用系统时, 从实际出发, 或自行开发或购买一些较成熟的具有以上功能的软件。

(三) 档案信息安全保密体系建设——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档案馆 (室) 要加强对计算机档案管理系统的管理, 确保档案数据库的安全;加强对电子文件归档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保证归档电子文件的真实、完整、有效;档案馆 (室) 内部的存储数据库和电子文件的局域网要切实与一切外网实行物理隔离, 加强身份认证和密钥管理, 确保档案信息网络传输的安全。

档案馆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和网络系统建设工作中, 要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防止失密、泄密的发生。非公开的档案信息—律不得上档案馆以外的网;在因特网上提供已公开档案目录查询服务的, 要认真采用身份证、防火墙、数据备份等安全防护措施, 确保档案信息和系统安全。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切实加强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配置和科学管理, 使档案信息资源实现数字化、标准化、系统化、网络化, 以满足社会各方面日益增长的利用档案信息的迫切需要。而档案信息化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既要坚持科学性、实用性、又要兼顾先进性和前瞻性。因而档案信息化建设要有条不紊地逐步进行和完善, 要量力而行, 分步实施。总之, 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将极大促进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促进档案部门的服务管理方式的转变, 为档案管理全面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清轶、吴雁平:《数字档案馆建设理论研究热遭遇实践冷遇的思考》, 《档案管理》, 2009, (06) 。

[2]陈瑞兰:《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及问题对策》, 《改革与开放》, 2009, (08) 。

[3]张娟:《档案信息化的安全问题及策略》, 《硅谷》, 2008, (09) 。

[4]李雪梅、王欢:《论档案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价值工程》, 2010, (18) 。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篇3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管理;管理工作

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普及和发展, 高校学生的管理也面临重大变革, 以往的“鞭策式” 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学生发展的要求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需要。 笔者认为在新时期对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 加强高校学生自制力的培养, 不仅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一、什么是大学生“自我管理”

“自我管理”就是在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和加强学生自制力的前提下,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自我教育包含三方面: 学生有较强的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学生有教育自主权, 对自己实行必要的教育手段; 自我教育与他教不同, 自我教育显得更实在, 更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现代高校实行学生自我管理, 是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实行强制性的规章制度, 而是将管理这把抓手放在隐形地方,强调学生自治,学校的一些制度只是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二、学生自我管理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学生自我管理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重要的一面, 具有显著的作用。

首先,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动性,增强解决实际困难的能力。“自我管理” 是以大学生为主的管理模式, 大学生扮演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两重身份, 学生主动参与管理, 又接受来自自己的管理,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其次,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独立性品质, 增强社会责任感。“自我管理” 实质上是学生的自我约束。在高校规章制度的监督下, 增强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感, 加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再次,能够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自我管理” 是一种软性管理,学生在学校制度的约束下,能够充分了解自己的真正需要,在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中,有效地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自我发展。

最后,有助于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自我管理,能更积极地去开展校园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增强交际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也会有所加强。

三、高校学生实行自我管理的实践途径

1.改变传统的管理观念,加强对“自我管理” 的认识

高等教育不断普及的同时,高校学生管理正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学生管理仍实行一种强制性的管理模式, 学生只有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从而限制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人员, 包括班主任、辅导员整天都在忙于日常事务, 或从事自己的工作, 没时间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不知道学生的真正需要,把握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学校领导对学生工作不够重视, 整天忙于学校大大小小的事务中,把学生管理置之度外;有的高校不断修建新的校区,后续的工作没有跟上,对新校区的学生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不闻不问。

以上的这些情况,在很多高校很常见, 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新时期高校管理,因此学校学生管理者必须转变这种观念,接受新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自我管理理念。

2.创造大学生自我管理环境,实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环境的作用对一个人的发展是有很大影响的, 环境包括人和物两方面。大学生是学校的主体, 是建设文明校园的主力军。高校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 才能建设文明校园, 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大学生。宿舍是学生主要的生活场所,因此,宿舍氛围的营造是一个重要方面。 合理良好的宿舍环境对于培养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发挥巨大作用;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保持教室的安静是每个学生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3.制定大学生自我管理的一些制度,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管理

要使大学生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就必須有相应的制度来约束。实行自我管理, 并不意味着放任自由, 而必须有一些制度作为底线, 否则, 难以把握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违背高校人才培养的初衷。因此,相关制度的建立,对于大学生的自我管理,起着一定的引导和约束作用。

总之, 要想有效地实行大学生自我管理, 高校全体师生必须意识到自我管理的必要性。在班主任、辅导员或学生管理工作者的指导和一些相关制度的约束下,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增强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在自我管理中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姚纬明,余达淮,曹菱红,姜晓平.高等教育管理.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威.浅析大学生参与高校民主管理.辽宁教育行 政学院学报,2005.

高校后勤管理工作 篇4

根据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性质,应该是有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有难以量化的服务效益和为师生服务的社会效益,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由于管理的对象和内容不同,高校后勤管理工作有它自己的许多特点。

一是服务性。教学是高等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这一中心来进行。后勤管理要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的生活服务,搞好服务是后勤工作的根本。因此,学校的基本建设、图书资料、实验建设、物资供应以及财务管理等,首先是为了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学校办的食堂、服务公司、卫生所、商店、浴池等,首先是为了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学校经营的事业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解决教职员工的后顾之忧。

二是先行性。“后勤”原来是相对于部队作战的前方而言的,其“后”字是个空间概念,而不是时间概念。实际上,“后勤”并不是说工作可以后做,恰恰必须先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是这个意思。高等学校的后勤管理工作必须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始末,学校的任何工作都必须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做保证,这些物质条件的提供都先于学校其他活动的开始而完成。

三是相对独立性。“相对”是对学校这个系统而言的,后勤是它的一个子系统,与学校其他部门(各子系统)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后勤部门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单从生活需要和一般工作需要的角度看,它可以自成体系。一些小单位本身就是学校的附属机构,像幼儿园、校办工厂、卫生所等,工作总结《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随着后勤工作的改革,其许多服务性工作将逐步实现社会化而由社会承担。

四是协调性。后勤管理工作要做到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就必须掌握高校办学的内在规律,与各方面的工作相协调,如通过与教学、实验、实习等不同环节的协调,为教学、科研创造必需条件和提供可靠的物质保证。要协调好这些关系,处理好每个环节,就要做到后勤内部机制的协调运转,使之形成一个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服务网络。

五是技术性。高校后勤工作是一个多层次、多工种、内容复杂、技术性强的工作。当前,广大师生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层次不断提高,大量高新技术和现代化设备不断引入高校后勤部门,这就对高校后勤战线的每一位干部和职工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现在师生生活服务工作需要的是精通本行、技术精湛、一专多能的能工巧匠。没有技术,就干不了后勤的工作;没有技术,就搞不好服务。

六是务实性。高校后勤工作是复杂、琐碎的事务性工作,“吃、喝、拉、撒、睡、衣、食、注行、用”,每一项工作都是具体、实在的事务性劳动。它要求我们每一位后勤管理工作者放下架子,深入下去,到基层,到现场,到一线去扎扎实实、一板一眼、脚踏实地地根据情况去解决实际问题。

七是社会适应性。为了方便师生的教学科研、生活与学习,后勤部门开展了多种项目的服务,在校内基本形成了“小社会”。后勤工作与社会各方面发生着密切的联系。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工作必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适应高等学校全面改革的需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二、开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需要做好的工作

在分析研究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后,我们充分认识到,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要不断提高科学管理水平,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达到科学化、信息化的要求。如何做好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如何使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跟上当今世界信息化发展的变化,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后勤管理的瓶颈,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和探讨。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 篇5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1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院领导、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的思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1、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2、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我是六月份来到学院工作,担任学院行政秘书,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工作。行政工作琐碎,但为了搞好工作,我不怕麻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学院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在这一年,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

(1)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了各类公文的登记、上报、下发等工作,并把原来没有具体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贴好标签的文件夹内,给大家查阅文件提供了很大方便。(2)做好了各类信件的收发工作,底协助好办公室主任顺利地完成了2010年报刊杂志的收订工作。为了不耽误学院、大家的工作,不怕辛苦每天按时取信取报,把公函,便函及时分发到部门及个人。(3)协助好办公室主任做好学院的财务工作。财务工作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学校各类财务制度,理清思路,分类整理好各类帐务,并认真登记,年底以前完成了学院办公用品、出差、接待、会议、教材、低值易耗等各类帐务的报销工作。学院的财务工作正进一步完善规范,我会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4)做好公章的管理工作。公章使用做好详细登记,严格执行学院公章管理规定,不滥用公章,不做违法的事情。(5)做好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做好办公用品领用登记,按需所发,做到不浪费,按时清点,以便能及时补充办公用品,满足大家工作的需要。(6)认真、按时、高效率地做好学院领导及办公室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为了学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及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工作。

3、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4、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

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学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2

在过去的一年里,在院领导、部门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与帮助下,我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工作,在思想觉悟方面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高。现将一年来的的思想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思想政治表现、品德素质修养及职业道德。

能够认真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通过报纸、杂志、书籍积极学习政治理论;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爱岗敬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积极主动认真的学习专业知识,工作态度端正,认真负责。

二、专业知识、工作能力和具体工作。

我是六月份来到学院工作,担任学院行政秘书,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工作。行政工作琐碎,但为了搞好工作,我不怕麻烦,向领导请教、向同事学习、自己摸索实践,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熟悉了学院的工作,明确了工作的程序、方向,提高了工作能力,在具体的工作中形成了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能够顺利的开展工作并熟练圆满地完成本职工作。

在这一年,我本着“把工作做的更好”这样一个目标,开拓创新意识,积极圆满的完成了以下本职工作:

(1)协助办公室主任做好了各类公文的登记、上报、下发等工作,并把原来没有具体整理的文件按类别整理好放入贴好标签的文件夹内,给大家查阅文件提供了很大方便。

(2)做好了各类信件的收发工作,XX年底协助好办公室主任顺利地完成了XX年报刊杂志的收订工作。为了不耽误学院、大家的工作,不怕辛苦每天按时取信取报,把公函,便函及时分发到部门及个人。

(3)协助好办公室主任做好学院的财务工作。财务工作是学院的一项重要工作,需要认真负责,态度端正、头脑清晰。我认真学习学校各类财务制度,理清思路,分类整理好各类帐务,并认真登记,年底以前完成了学院XX年办公用品、出差、接待、会议、教材、低值易耗等各类帐务的报销工作。学院的财务工作正进一步完善规范,我会在新的一年再接再厉把工作做的更好。

(4)做好公章的管理工作。公章使用做好详细登记,严格执行学院公章管理规定,不滥用公章,不做违法的事情。

(5)做好办公用品的管理工作。做好办公用品领用登记,按需所发,做到不浪费,按时清点,以便能及时补充办公用品,满足大家工作的需要。

(6)认真、按时、高效率地做好学院领导及办公室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为了学院工作的顺利进行及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我还积极配合其他同事做好工作。

三、工作态度和勤奋敬业方面。

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能够正确认真的对待每一项工作,工作投入,热心为大家服务,认真遵守劳动纪律,保证按时出勤,出勤率高,全年没有请假现象,有效利用工作时间,坚守岗位,需要加班完成工作按时加班加点,保证工作能按时完成。

四、工作质量成绩、效益和贡献。

在开展工作之前做好个人工作计划,有主次的先后及时的完成各项工作,达到预期的效果,保质保量的完成工作,工作效率高,同时在工作中学习了很多东西,也锻炼了自己,经过不懈的努力,使工作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开创了工作的新局面,为学院及部门工作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尽管有了一定的进步和成绩,但在一些方面还存在着不足。比如有创造性的工作思路还不是很多,个别工作做的还不够完善,这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改进。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认真学习各项政策规章制度,努力使思想觉悟和工作效率全面进入一个新水平,为学院的发展做出更大更多的贡献。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3

我于20xx年3月16日到xx大学xx学院教学秘书。几个月以来,我以踏实谦虚做人,专心致志做事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倍加珍惜这难能可贵的机会,勤奋努力学习,高度珍视协同团结,更加勤奋专心的工作。现将xx年来的工作情况做如下简要总结:

一、提升思想素养加强业务水平

(一)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政治思想素养

我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准绳,党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强化学习为基础,提升自身党性为核心,能力升华为关键,不断加强自身理论学习。在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认真学习法律法规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教学秘书岗位的相关规章制度和业务知识技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工作作风,努力做到向书本学习、向领导学习、向同事学习、向专业技术人员学习、向服务对象学习并重,以求更好更有序地开展教学管理工作,为服务对象全面有效的服务。

通过学习,我的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人文主义道德素养有了进一步的提升。牢固树立了为同学服务的理念,牢固树立了诚信、责任和服务意识。通过学习,自己的党性修养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思维能力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二)贯彻实践检验真理标准,提高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近几个月来,在学院各位领导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帮助下,始终坚持用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和开展各项相关工作。我主要是协助教学秘书开展教学事务工作,在实际实践的工作中锻炼了自己的业务能力和处事能力。在工作中能注意事情处理的原则、流程和方式方法,增强主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

二、工作方面

在学院各位领导和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同事们的积极帮助和关心下,在各位任课老师的积极配合下,我自始至终严格要求,做到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端正工作态度,认真细致,踏实地协助教学秘书开展教学事务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稳步开展日常教学事务工作

1、处理日常的教学事务,上下协调各任课教师的调、停、补课,教室的申请,包括外聘、专职和行政管理人员,并将学校的各项通知及时传达给各相关人员,争取得到他们的支持和配合。

2、负责监督学生的出勤率,督促xx级共计22个班的纪律委员按时递交《教学日志》,并将统计好的迟到、旷课、请假的学生名单及时通报班主任并报送相关部门处理。帮助学生积极、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纪律。

3、配合学院主管领导组织的期中教学检查,督促学生进行期中教学网上评价,并进行统计汇总上报。

4、及时报送各种相关表格,如《课酬表》、《课时预报表》、《实际课时统计表》等,以配合相关部门开展各项工作。

5、协调并安排杨林校区上学期期末考试不及格学生补考事宜。

6、收归在杨林校区任教的各位教师的教学材料,包括《教学进度表》、《教学大纲》、《教学课件》等。

7、负责通知杨林校区各班四六级、计算机、普通话及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的报名和确认。

8、配合学校督导和教务处,检查相关教师的教学情况,并形成书面材料报送领导审议。

9、学习教务管理系统的相关录入程序、方法及网上排课、选课、成绩录入等。

(二)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

通过自己的认真学习和同事的悉心指导帮助,认真履行教学秘书岗位工作职责,顺利有序地开展相关日常教学事务工作,同时加强自身的实践技能学习,积极认真的参加学校“迎评促建”档案管理培训学习、学校教务处“教务管理系统”学习等。

通过理论学时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积极参加学校“迎评促建”档案整理工作,为我院迎评促建工作做出了应有的努力,认真操作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网上成绩录入以及期中教学教学检查网上评价监督和评价数据汇总统计。

三、回顾反思

通过实习,我进一步增强了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提高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提高了组织协调能力、团结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现在已经熟练的掌握和具备了教学过程中的基本教学事务灵活处理的能力和素质。同时,掌握了学院“教务管理系统”教学管理并能熟练操作。

在肯定主要工作及成绩的同时,我也清醒地看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工作方式、工作方法、工作艺术、理论素养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的工作完成还不够理想,需要加强学习,认真整改。

总结过去、对照反省,让我更加明白,增强服务意识,树立为教学服务的思想在教学中的重要性,树立服务意识也是一种管理,教学工作是学院的中心工作,为师生服务是我们的工作重心,教学服务必须落到实处,而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即使是工作繁琐,任务繁重,但是增强自己的服务意识是必须的,急师生之所急,想师生之所想。不仅做到有始有终,更要争取善始善终。善于在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

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我将继续以“踏实谦虚做人,专心致志做事”的态度改进不足,努力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和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争做一名“有理想、有道德、有责任、有能力、为师表”的学习型党员。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4

xx年10月,本人有幸入职xx学部行政秘书岗位。三个多月来,在学部领导的指导和培养下,在同事们的关心和帮助下,本人很快熟悉了学部的基本情况,逐步掌握了相关工作流程,自身的知识面得到了拓宽,能力得到了锻炼,工作经验得到了丰富,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高,也进一步激发了自己投身学部行政秘书工作的热情。

一、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作为一名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同志,在思想上,本人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主动加强理论学习,除了通过电视、报纸关心时事政治外,还注重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有关政治思想文件、书籍,用先进的思想理论武装自己,自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其次,注重发挥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行动。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恪守职业道德,努力弘扬社会新风。坚持把相关国家政策、学校政策以及学部的理论经验贯彻于本职工作始终,树立“以情服务、用心做事、务实高效、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在不断丰富自身业务经验的同时,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

另外,本人还虚心向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同志学习和请教。经过这几个月的锻炼,本人的思想修养、理论水平都有了不同程度地提高,也进一步保证和促进了本人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二、夯实业务基础,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作为一名行政秘书岗位的新人,在工作上,本人不断夯实业务基础,努力适应工作环境,积极进入工作状态,主要涉及了日常行政事务、经费管理、文件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几个方面的工作,使自身的工作技能和工作效率有了进一步提高。

首先,做好日常行政事务。学部日常行政事务繁琐而细碎,但却因为联系方方面面而不容出错。本人本着认真负责、周到细致的原则,力求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负责公文管理工作。做好学校下发的各类公文的登记、传递、立卷和归档工作,及时传达、贯彻执行上级领导的决议、指示和各项规章制度;及时收发和传递学部各类文件、信函及通知,确保信息流转的快捷、有效。

二是负责会务工作。根据学部安排,做好各类会议的筹备、记录等工作。

三是做好其他相关工作。负责对学校组织的重大事项、大型活动和临时性任务的安排、检查和落实工作,主要是协助学校收集、整理各类活动的员工信息以及上报名单、下发通知工作;管理学部的日常支出;发放学校给予教职工的各类补贴、奖金和物资;及时处理和完成学部主任交办的其他各类事务。

其次,做好经费管理工作。规范程序,严格操作,做好学部各类经费的预借支和报账工作,先后完成了《钻井液与工程浆液》实验课、大学化学实验、黄石地质教学实习、摄影测量教学实习、地质认识实习、工程结构试验与监测课程试验、培养方案评审等实习实践经费的报账工作。

再次,做好文件管理工作。应用档案管理相关知识,分门别类地做好学部文件、实习申请表存档资料、教职工签收单、学生活动申请单、资产领料单、出/入库单等重要资料的整理、存档工作。根据学校相关安排,对20xx学部档案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并提交档案室。

第四,做好资产管理工作。根据学校安排,配合资产处对学部的资产进行了清查。完成xx年10月至12月学部办公用品的申报、登记、保管、发放、领用工作,做到账物相符。做好学部办公设备,包括电话、复印机、传真机、电脑等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使用。

三、注重沟通联系,积极发挥团结协作精神

学部是一个综合机构,既要协调方方面面,又要服务上下左右,发挥着桥梁纽带作用。因此,在工作上,本人不断培养综合协调能力,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做好各项工作。

一是加强沟通协调,做好与其他职能部门间的往来工作。与人事处加强联系,做好人事系统管理、考勤记录、教师招聘、住房调查、培训计划表上报等工作;与图书馆加强联系,做好报刊征订和书籍领取工作;与院办加强联系,做好相关文件领取以及值班表的提交工作;与党委工作部加强联系,做好教师生日福利的申请和办理工作;与教务处加强联系,协助做好毕业生清考以及准考证发放工作。

二是分工不分家,与学部同事协同作战。学部是一个有机的工作整体,尽管大家的工作职能和分工不同,但是,本人能够团结同志,做到分工不分家,不分份内和份外,与学部同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相互配合,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团结协作精神,共同做好学部的各项工作。

过去的三个月,是不断学习、逐步充实的三个月,是积极探索、渐渐成长的三个月。在整个工作过程中,本人勤勉不懈、耐心细致,富有工作热情,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并注重学习新知识、新技能,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保质保量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然而,与学部领导的要求相比,与先进同志的示范相比,本人的工作还有很大的差距,还存在很多不足。比如,由于工作时间不长,对其他职能部门的职能范围缺乏系统、全面的认识,致使相关沟通联系工作有所滞后,影响了工作效率;由于专业局限,欠缺财务报账方面的知识,从而影响了经费管理工作效率。

对于这些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本人将严格要求自己,加强学习,积极实践,努力克服不足,以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扎实的工作、更加出色的服务,切实做好本职工作。

在此,特向学部领导提出转正申请,希望学部领导能对本人的工作态度、能力和表现做一个全面的考量。同时,也非常感谢学部领导对本人的信任、支持和培养,给予了本人体现自我、提高自我的机会,使本人的思想境界、业务素质、工作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地提高,这也进一步激发了本人从事行政秘书工作的工作热情和开拓进取精神。

高校行政秘书工作总结5

行政部是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是校领导的参谋助手,也是各职能部门之间联系的纽带,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联系各方,照应内外的作用。一年来,行政部全体同志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在其他部门的热心支持和大力帮助下,充分发挥团队精神,努力创新,顺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增强服务意识,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力促部门工作上台阶

一年来,行政部加大了对部门教职工的教育力度,以各种活动为载体,在为学校举行的各种大型会议和活动的服务中,提高教职工的服务意识和协作精神,进一步推动了部门的工作。

二、健全和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力求工作规范化。

1.规范了各种办公文件的收发、登记与处理,做到了学校发文行文规范、表达准确。同时做好来电接听登记、信函处理、来访接待工作,确保上级有关指示、会议文件精神以及基层学校的情况反映得到及时的传达和落实。

2.协助校长拟订学校计划和总结,起草各种规章制度。本期以来为迎接重庆市渝中区教研机构建设和教研工作督导评估起草了《学校自查报告》,拟订了《学校引进区外优秀人才实施办法》、《学校教职工奖金、津贴发放办法》、《学校关于规范竞赛组织和资料征订办法》、《渝中区教师进修学校保密工作制度》、《学校档案鉴定销毁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对学校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搞好协调和服务工作,力保学校工作顺利开展。

近两年来,学校的各方面事业发展很快,各种会议、交流考察、考试阅卷、学校设施设备改造等比较频繁。因此协调好学校与上级部门之间、学校各部门之间、学校与基层学校之间的关系,是关系到学校各部门高效运转、学校对外形象和声誉的大事。作为学校的窗口部门和联系纽带,行政部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精心筹划,周密部署,尽心尽力地组织好每一个会议,协调好每一次活动,安排好每一次接待,使学校的人、财、物发挥出了效益。如搞好重庆市区县教研机构建设和教研工作督导评估的迎检工作、全区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和迎检工作的服务工作;协助教研部完成了全区高三“一诊”、“二诊”考试,高中“四区联考”、初中毕业暨升学考试、小学调研考试等各项大型考试的前期组织和阅卷、成绩复核、成绩录入工作,教研员申报经费培训活动的会标制作、音响、摄(照)像工作,教研员下校蹲点反馈意见的回收等工作;协助培训部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评查验收和即将开始的全区新课程师资培训等工作;协助科研部顺利召开全区第三届教育学会换届选举大会。完成了学校图书阅览室、档案室的装修改造工作,使之成为学校硬件设施中的亮点。

四、积极组织和开展对本部门教职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

本期开展了行政部教职工电脑操作培训,支持和外派职工参加微软公司培训会、中国图书馆组织的图书机读目录分类管理培训和区档案局组织的档案管理培训,收效良好。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中 篇6

一、“缺失”的存在

高校档案工作应当与学校其他工作“同步发展”, 这是“27号令”的基本法规要求。但在现实中, 这往往是一种口号或愿望。根据“学校管理学”理论[1], 档案工作不仅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业务工作, 它还是学校管理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必要条件。

因此, 必须正视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缺失”存在。笔者从事高校档案管理多年, 最深切的体会是:档案管理部门“要钱很少, 要人很弱, 要房等等”。此话的含义是:一, 经费投入是要见效益的, 而档案工作的效益往往不是及时的显性的, 满足不了学校领导层面的“价值追求”, 因此学校往往看不到档案及档案工作的隐性价值而忽视必要的经费投入, 致使档案管理部门事业经费常常“捉襟见肘”;二, 高校是拥有人才和培养人才的地方, 但高校档案管理部门由于长期以来队伍建设没有得到足够的投入, 而致使档案人员综合素质普遍不高, 存在年龄老化、“娘子军”和专业结构不合理等状况, 即使有编制进人也往往是校内“东拼西凑”, 很少能够引进高层次的人才;三, 目前从全国高校的情况看, 成立档案馆的还不是很多, 有的高校虽然成立了档案馆, 但拥有独立馆舍的也不多, 也往往达不到档案馆建设标准, 因此申请库房往往要“一等再等”———等教学、科研等办学主体用房满足需要后再考虑。当然, 档案管理在经费、人员、库房三方面条件较好的高校也有存在, 但这只是少数而已。

某高校校务会议在一次讨论档案馆经费和用房问题时, 因为学校办学资源紧张, 满足不了档案馆急需的经费和用房要求, 有位校领导就说:“档案工作就是收收齐, 管管好, 有人用就查一查, 对学校工作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笔者因为对档案工作有切身体会, 对这句话也就有以下的理解:一, 这是高校档案工作传统落后管理方式的普遍客观存在;二, 学校领导对档案工作的基础性、重要性在认识上存在偏差;三, 说明高校档案工作是由“收、管、用”形成的一个有机系统, 并在某种程度上肯定了档案的使用价值;四, “齐、好、查”三个字又说明档案工作是有严格要求的, 怎么才能收“齐”, 怎么才能管“好”, 怎么才能方便师生和社会人员“查”, 深入思考这三个问题就会发现其中丰富的内涵, 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需要的投入也很多。因此, 档案工作“对学校工作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这个结论下得过于肤浅。

目前, 各高校都在为制订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而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工作。据了解, 将学校档案工作纳入调查研究项目的还微乎其微。可以相信, 由于“27号令”的颁布实施, 大部分高校会将档案工作写进“十二五”规划的某一个方面, 比如学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或校园信息化建设, 但方案的细化和组织实施尤其是经费投入的保障到位将是一件十分艰难的事。

二.“缺失”的具体表现

“缺失”就是缺乏和丧失。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缺失”现象概括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观念缺失。

观念的形成和创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为什么有的领导会认为档案工作对学校整体工作“不会有什么大的影响”呢?就是由于高校档案工作起步迟、发展慢、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大多数高校的档案工作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发展起来的, 加上目前许多高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 新建高校或原有高校在外延扩展的过程中, 很少能够把注意力放到档案工作的创建和发展上来。因此, 即使档案工作已经存在, 学校的各级管理者也往往用传统落后的眼光看待它, 认为档案工作“轻贱”、“简单”, 认为档案工作就是收收材料编编目录, 补补贴贴装进盒子, 整理整理放上架子, 有的甚至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一家的事”, 因此不重视学校各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内部档案材料的平时积累与整理。

观念缺失除了用“陈旧”一词解释以外还有另一种诠释:档案意识薄弱。档案意识是人们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和敏感程度。高校内部各种工作领域担负着不同工作的各类人员, 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认识水平与敏感程度, 共同构成了学校的档案意识。高校档案意识薄弱在具体工作中的表现有:高校内部各机关不能完全做到档案工作“三纳入、四同步”[2], 不能做到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同步归档, 档案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不健全, 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不能落实, 以及人员配置不到位, 岗位职责不明确, 责任意识不强, 管理水平不高等。因此, 往往导致档案材料归档不齐全、不完整、不及时, 人事档案信息数据不准确、不完整, 学生档案材料遗失等情况。这种结果首先是由于高校管理者或相关人员对档案工作的认识不统一或不正确或不到位所致。其实, 高校的每一项工作都在谱写着学校的历史, 因而都会有档案材料的产生。任何一项管理工作的完成都应该终于档案材料的归档移交, 工作中产生的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的档案材料如果没有及时整理移交给档案管理部门, 就说明这项工作没有真正完结, 而这恰恰没有被广泛认识。

2. 内容缺失。

内容缺失是指工作内容上的不统一、不完整。就目前的情况而言, 高校档案部门不管是档案馆还是综合档案室, 工作内容存在三种情况:一是只管理学校综合档案;二是管理学校综合档案和教职工人事档案两方面;三是管理学校综合档案、人事档案和学生档案 (这里指学生人事档案) 三方面。根据《档案法》要求, 高校档案管理部门应该“集中统一”管理学校的所有档案。从这个原则出发, 高校应该将三方面档案管理职能“集中”到一个具有独立行政能力的管理部门进行“统一”管理。但目前许多高校还做不到, 这一方面是管理体制不健全、工作关系没有理顺的问题, 另一方面是高校档案工作原本基础较差而又内容复杂的原因。但不管怎样, 作为“27号令”规定的11类“高校档案”必须纳入学校档案管理部门的工作内容。

内容缺失还体现在档案业务工作中。由于档案意识薄弱, 专兼职人员业务能力较差, 往往出现不严格按照档案业务工作流程操作而导致档案内容缺失的情况。比如, 公文处理过程中, 由于相关人员的疏忽, 没有严格按照“文件处理程序”办理[3], 因而导致档案材料某一环节“痕迹”记录的丢失;“27号令”要求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同步归档, 但目前有许多高校还只能做到纸质归档或少量电子文档归档, 不能完全做到纸质文档与电子文档的同步对应。有的还出现“有档不归”现象, 比如学籍档案是学校永久保存的档案资源, 但因为“利益关系”[4], 许多高校这部分档案资源还滞留在教务部门或学生管理部门或院系, 没有或不能及时移交档案部门集中管理。这违反了“文件、档案一体化管理原则”, 更不符合“文件、档案全程管理”的要求。总之, 档案内容缺失情况在高校档案工作中是普遍存在的。

3. 机构缺失。

教育优先发展的国策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大发展。在“九五”、“十五”、“十一五”建设中, 各类新办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但新办或民办高校的档案管理机构却大多不健全, 有的只是在学校办公室安排一两个人员象征性地管理学校的档案工作, 稍好一点的学校也会成立一个挂靠的档案室, 但与真正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去很远。教育部“27号令”适应形势需要, 将过去“6号令”[5]中“普通高等学校”提法改成了“高等学校”, 扩大了档案法规所针对的“高校”的概念范围。这说明, 不论是历史悠久的普通高校还是刚刚创办或民办的高职院校, 都存在档案工作, 并且开展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一致的。

机构缺失不仅存在于新办或民办高校中, 在一些具有相当历史和规模的高校同样存在档案机构设置不到位、不独立的情况。具体表现为:档案机构仍然是挂靠单位, 经费和人员管理不独立, 馆库条件差, 往往与办公场所混合在一起。“27号令”规定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高等学校应当设立档案馆: (一) 建校历史在50年以上; (二) 全日制在校生规模在1万人以上; (三) 已集中保管的档案、资料在3万卷 (长度300延长米) 以上。未设立档案馆的高等学校应当设立综合档案室。对照这一规定, 应该设立而没有设立档案馆的高校大有存在。退一步说, 机构挂靠只是一种形式, 关键是能否给予档案机构独立行使学校档案工作管理的职能和创造必要的工作条件, 在制度和机制上给予保障。

4. 制度执行力缺失。

加强管理制度建设是各高校档案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目前, 高校档案制度执行力缺失表现在有制度执行不力和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两个方面。

国家档案法规和地方社会档案管理规定和办法, 在高校档案工作管理中的执行力普遍不强。各高校都将档案部门归入学校的直属“业务单位”, 属于为教学、科研、管理等中心工作服务的边缘机构, 因此上级主管部门或地方政府下发至学校的各种档案工作文件往往得不到及时的贯彻落实。校级层面很少能为贯彻某项档案法规或工作要求而开展专门的工作研讨和部署。由于校级层面没有足够重视“上位法规”的贯彻落实, 这势必影响档案制度、工作原则在具体工作中的作用发挥,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部门的工作积极性。

高校档案部门人员由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等方面原因, 对制订学校内部档案管理制度往往不主动、不及时、不健全。原因是:一, 对档案法规制度的认识不深刻;二, 对新事物不愿接受, 对执行新制度、新规定存有畏难情绪;三, 流于工作惯性, 维持工作现状, 缺乏开拓创新。“27号令”自2008年9月施行以来, 给高校档案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 同时也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到底有多少高校依据“27号令”制订了符合本校档案工作实际需要的“实施办法”, 这还是个问号。国家档案局“8号令”《机关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文书档案保管期限规定》自2006年12月施行以来在高校档案工作中的执行情况, 同样不容乐观。就高校档案工作一般要求而言, 高校应该在综合档案管理、人事档案管理和学生档案管理三方面制订具有本校特点的档案管理章程或办法, 同时应该在档案信息化建设、工作网络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制订行之有效的管理规定和业务细则。

5. 保障条件缺失。

这里的保障条件主要指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目前, 相当多的高校档案工作的物质基础条件不能满足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要求。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发展规划处2009年5月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4月底, 江苏省共有普通高校122所, 其中本科院校44所, 高职高专学校78所。根据江苏高校档案研究会2009年11月成立25周年学术年会期间的调查, 全省高校设立档案馆 (含机构独立的信息档案中心等) 的仅20家, 且集中在本科院校, 其中拥有独立馆库的不到二分之一, 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 (建标103-2008) 的就更少。作为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较快的江苏情况尚且如此, 全国高校档案馆库建设情况就不难想象。

除了馆库条件普遍较差, 还有经费投入、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方面的问题。根据“27号令”规定, 高等学校应当将高校档案工作所需经费列入学校预算, 保证档案工作的需求;同时, 高等学校应当设立专项经费, 为档案机构配置档案管理现代化、档案信息化所需的设备设施, 加快数字档案馆 (室) 建设, 保障档案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同步进行;应当为高校档案机构配备专职档案工作人员, 其编制人数应根据保管档案数量和工作任务确定。对照此要求, 发展条件较好的高校或成立独立档案机构较早的高校, 在经费预算单列、设立专项经费、管理设备配置和人员配备方面已经有了一定基础, 但离档案工作现代化建设标准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不完全统计, 江苏省120多所高校, 各校用于档案工作的年度常规经费 (不含专项经费) 在1万元至70万元之间, 其中超过50万元的屈指可数, 三分之二的高校在10万元以下;各高校专职档案人员配备人数在1人至20人之间, 二分之一的高校在5人以下。人员队伍问题既有数量问题也有质量问题, 就实际情况看更重要的是质量问题。

当然, 各高校办学历史、规模等实际情况不同, 不可能在档案工作馆库建设规模、经费投入数量和设备配置、人员配备等方面设定一个统一的数据标准。但这些保障条件是否满足了本校档案工作的实际需要, 是否能够保证“法定”的学校档案工作各方面内容在管理上达到了“集中统一, 规范有序”的要求, 这是值得思考和落实的问题。

6. 评估机制缺失。

评估是指评价、考核等工作。目前, 国家对高校各项工作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几乎没有直接体现档案工作的“分值”。而各项评估工作开展的具体过程中却没有不需要利用档案的。这是由高校的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基本功能决定的。但是, 高校办学不能没有档案工作这项重要基础性工作。比如, 在本科教学评估中需要查阅大量教学档案, 如果没有平时档案材料的日积月累和科学保管, 评估工作过程中的查档就会非常麻烦, 甚至无法开展工作。导致的后果是:一, 影响评估的科学性和结论;二, 被迫伪造文件, 甚至弄虚作假。在科研项目、人才培养质量及“211工程”建设等高校重要的工作检查评估中, 无不依赖齐全完整的档案材料发挥科学的凭证作用。

高校内部的评价机制对档案工作也存在缺失。这涉及对高校内部各机构的综合考核评价和对教师业绩的考核评价。在高校党建、精神文明建设和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领域, 都要进行相关的年度考核评比。在众多的考核评比条件中很难找到考核相关档案工作的内容。殊不知, 档案工作是一切工作的“归宿”, 谁都无法避免在工作中需要查阅或参考相关档案资料, 同时产生有保存价值的档案材料, 只是档案材料的归档移交即使不完成一时也很难发现其中的隐患罢了。比方说, 学校的基建部门参加文明单位评比, 各方面条件均达标, 即使当年该部门的基建档案没有归齐或有的图纸丢失了, 也不会影响其获得文明单位的荣誉;若干年后, 学校需要维修改造相关基建工程项目时, 却因为找不到当年的档案、图纸而不得不投入更多的人力和财力, 甚至翻工。高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主要是考察其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取得的业绩, 一般不会提及其工作中产生的档案材料有没有归档移交。时间长了, 有价值的档案材料就会销声匿迹。其实, 《档案法》早就规定, 每个公民都有为党和国家积累史料和保护档案的义务, 并且规定任何人不能将属于公共资源的档案材料据为己有[6]。

三、结语:“缺失”的对策

高校管理需要强化“法治”。有的学者认为:“从人治到法治, 再到注重文化建设的价值管理, 是大学管理认识上的升华。”档案工作应该纳入高校管理的“法治体系”。面对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体制中的“缺失”现状, 采取对策并不难, 难的是观念转变、意识强化和思路创新。档案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属于学校“微观管理”范畴, 但它必须获得“宏观管理”的依法指导, 否则就会偏离方向或失去控制, 因此不能让其游离于学校管理体系之外。

1. 加强档案法制教育和档案宣传工作。

目前, 首要的是宣传贯彻教育部“27号令”, 在全校确立“以法治档”观念;同时加强对档案和档案工作的宣传, 增强全校档案意识。在制订工作计划、召开相关会议、部署具体工作等过程中, 把档案工作纳入题中之义。

2. 健全高校内部档案管理体制和机制。

确立“档案工作校长负责制”[7], 成立学校档案工作委员会, 设立与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相应的档案管理机构, 构建全校档案管理网络, 实行“分级分层、定岗定责”机制, 明确管理职能, 理顺档案机构与学校各部门、院系之间的责任关系, 制订适应学校档案工作实际需要的管理办法, 在人、财、物诸方面建立学校档案工作的保障机制, 从而提高档案工作为学校中心工作服务的能力和效率。

3. 在大学文化建设中推动档案工作发展。

大学文化建设是高校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基础, 而大学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对学校历史文化的开发利用。因此, 开展大学文化建设, 要充分发挥档案信息资源的作用, 在开发利用档案信息资源的过程中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

4. 档案管理部门加强自身建设, 开拓工作职能。

档案管理部门要主动加强资源体系和利用体系两方面建设, 转变观念, 创新模式, 拓展工作内容, 实现“四个转变”:收集中由单一接收向接收与征集并重转变;保管中由单一纸质材料保管向纸质与数字材料并重转变;利用中由单一“普通提供利用”向“普通提供利用”与“主动开发利用”并重转变;编研中由单一资料性汇编向资料性与研究性并重转变。通过“四个转变”, 逐步实现档案资源建设的“丰富性、特色性”, 实现档案利用的“文化性、创造性”。总之, 档案部门用自身要以档案工作成果为基石, 以“有为”搏“有位”, 提高管理与服务的双重效益, 从而提升档案工作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的地位。

摘要:档案工作在高校管理中的“缺失”是客观存在。这种“缺失”现象主要表现在观念、内容、机构、制度、保障和评估机制等方面, 从某种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宏观管理”效益, 影响着大学文化建设、大学制度建设和高校整体事业的发展。档案工作是学校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属于学校“微观管理”范畴, 但它必须获得“宏观管理”的依法指导, 否则就会偏离方向或失去控制。

关键词:档案工作,高校管理,缺失,对策

参考文献

[1]学校管理学:研究学校管理活动和规律的科学, 是教育管理学的分支学科之一。主要研究学校管理的体制、原则、方法和学校管理工作等学校内部的管理规律, 发挥学校内部的人、财、物诸因素的作用, 利用校内的各种有利条件, 组织和领导全体成员, 有效地促使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

[2]三纳入、四同步:1989年10月10日施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国家教委令第6号) 第十七、十八条规定, “高等学校应建立和完善归档制度, 并纳入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内”, 简称“三纳入”;要在“布置、检查、总结、验收各项工作时, 要同时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简称“四同步”。2008年9月1日施行的“27号令”第十四条将这一内容改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档案工作的检查、考核与评估制度, 定期布置、检查、总结、验收档案工作, 明确岗位职责, 强化责任意识, 提高学校档案管理水平。”

[3]文件处理程序:参见《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 (国发[2000]23号) 和《中国共产党机关公文处理条例》 (中办发[1996]14号) 。

[4]“27号令”第三十二条规定:高校档案机构是学校出具档案证明的唯一机构。高校档案机构应当为社会利用档案创造便利条件, 用于公益目的的, 不得收取费用;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 可以按照有关规定合理收取费用。这里的利益关系是指:高校在为学生、校友提供学籍证明的过程中可以收取一定费用。一般谁拥有资源, 谁实施收费行为。

[5]“6号令”:指《普通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 国家教委令第6号, 1989年10月10日施行。

[6]“27号令”第二十四条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个人对其从事教学、科研、管理等职务活动所形成的各种载体形式的档案材料, 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归档, 任何个人不得据为己有。”

高校管理工作中的领导力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管理 组织 领导力

一、高校管理工作的定义

高校领导者通过学校内外部的机构和制度,在管辖的范围内采用一定的手段和措施,充分的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在以最小的成本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

二、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复杂性及其存在问题

(一)高校管理的复杂性

高等学校是一个掺杂着众多个体利益集合的复杂组织,学校管理更多的是从宏观层面来实施计划、领导、协调与控制,领导与被领导者,诸如领导班子和教职员工、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存在着互动关系的,即存在着交流、沟通和合作的。但是它们最终要做出的选择,都和个人与组织的利益息息相关,均涉及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组织之间的利益博弈。

(二)高校管理存在的问题

领导人宁愿在怨声载道、不甚满意的呼声中维持现状,也不愿意担负起学校改革创新的责任和风险;教职员工们明知道要好好工作,却又坐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不思进取,整日昏昏碌碌的坐等分一杯羹等等。诸如此类的现象十分的普遍,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 个体知识结构性差异

在处理和协调学校组织管理的诸多冲突和矛盾之中,作为学校这一庞大组织的成员,领导者们和被领导者们在做出选择之前,都是基于自身不同的知识结构而做出的不同的价值判断,这里面不仅有着经济上的考虑,更多的是从避免声誉受损、建立自信、显示大度、沿袭传统、化解敌对等一系列经验上的知识贮备来权衡各种利益关系的。只要在没有违背组织利益和社会道德的前提下,个体的选择总是这样充满了随意性,每个人都是在按照“自我”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这将直接导致缺乏协调的自我意識之间的相互冲突。

2. 领导者的非理性预期和短视行为

处于高校组织系统上层的领导者们不断地调整自己的策略使得自己能够适应所处的环境,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或者说根本不关心自己和组织其他成员的行为产生的共同作用和影响的好坏,至于会不会产生预期的后果更是不在他们所考虑的范围之类。例如在高校管理中,领导者往往承担着创新和改革的风险与成本,成功则皆大欢喜,失败了则名誉威望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绝大多数的领导者们是不倾向于冒风险的,维持现有政策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成了他们拒绝做出改革的托词,过度的保守造成的结果只能是抱怨不断却又甘于忍受既定的现实。

三、高校领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一个好的领导者往往能够决定一个高校未来的发展状况和它所能达到的高度。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高校领导者在实现学校这一庞大和复杂的组织目标上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领导力的魅力就在于此。具体到学校管理这样一个复杂却又有着特定背景的情形下,对高校领导者提出了以下几点能力的要求:

(一)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

高校领导者从宏观和大局出发分析和解决问题,更加从容地跳出一人一事的简单层面,用一种整体化的、均衡化的思路来应对更加复杂和多变的高校领导事务,并且使得自己在从事具体工作的时候保持既定的目标和使命不变。高校领导者在处理好自我认知的同时,也要对自己和下属、自己和组织的关系给予更多的重视,而且要能够在不断地沟通中寻求一种更加平等、更加坦诚也是更加有效率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二)培育组织文化,建立共同愿景

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高校领导者在组织之中建立一种“实践中的有效改变”这一信念。在以高校自身特色和情况为基础的前提下,确定办学理念,设计发展蓝图和规划,提供组织成员参与学校管理与决策的机会,要让组织中的所有参与者都相信,唯有共同合作才能双赢。这需要领导者建立一个真正民主合作的关系网络,培养学校组织成员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培育一种绝大多数组织成员都能够接受和认可的组织文化和共同愿景,要让绝大多数教职员工等这样一批组织成员坚信,即使在学校发展的最困难时期,即使牺牲暂时的利益,都能够最终换回学校发展的根本好转。

(三)加强激励和建立健全补偿机制

要使得学校教职员工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学校管理的事务中来,积极为组织的管理献计献策,单纯地依靠动员和说教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领导者就必须关心教职员工,加大组织成员做出以上行为的诱因,激发他们需求的良好动机,提高他们所能获得的外部收益和内部包括身心上的成就感、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同时,高校管理建设中均衡发展的实现确实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和阻力,在处理矛盾冲突时,必然有一部分人要牺牲自身的部分利益,不可两全其美。因此,在加强激励的同时,更要建立健全成员的补偿机制,使那些“为大我,舍小我”的人,最后能够分享本应属于他的那一部分利益和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崴.教育管理学:概念与原理[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美]托马斯·谢林.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何水.协同治理及其在中国的实现[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上一篇:流动人口制度下一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