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创造性思维是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本文就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思维的积极性等阐述观点。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篇1:

美术教学与中职学前教育的多点对接刍议

【摘要】本文对美术教学与中职学前教育的对接进行研究,提出教师可针对美术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通过深度开发课程资源、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增加学科关联内容、延伸实践训练设计等方式,将美术教学与中职学前教育有效对接,激发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帮助学生更好地运用美术技能。

【关键词】中职 学前教育 美术教学 多点对接

美术教学是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将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进行多点对接,能够有效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素养,进一步激发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方便学生在日后的学前教育工作中更好地运用美术技能。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的多点对接,教师需要针对美术学科和中职学前教育的共同要求,对二者的衔接点进行深入分析,借助教学资源开发的机会进行创新探索,组织教学对接活动,增加学科与学习内容的关联,延伸设计的实践训练,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掌握专业技能,为未来顺利就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美术教学与中职学前教育对接的学情研究

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学生的学力基础存在较大差异,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低,但由于升学压力不大,学生普遍轻视学科学习,对学业成绩并不看重,尤其对美术学科更是如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时,只有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的普遍情况进行教学调整,矫正教学设计方向,才能为后面的教学设计和执行过程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美术学科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多点对接。

(一)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方面,学生普遍对美术学习成绩不重视,学习主动性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致使學习效率大大降低;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的美术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对学生美术素质培养非常看重。这便形成了一种矛盾,致使教师在进行学科教学时,常常遭遇各种尴尬。

(二)教师知识结构不合理

中职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师大多是从美术院校毕业,其美术专业素养较强,但他们对幼教、对师范专业的教育背景和教学特点不熟悉,在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时,很容易产生对接不畅的问题。特别是对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游戏等内容的不熟悉,往往会导致美术学科教学与学前教育的对接产生不和谐现象。在教学上,由于教师的教学准备不够充足、教学行为不合乎要求,致使教学效率大打折扣。

(三)教学内容设置存在脱节

中职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学十分依赖教材内容的支持,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材的不统一,导致美术学科的教学内容设置与学前教育的教学出现脱节的情况。教师对学科教学缺少专业把握,其教学程序必然出现不和谐,致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都出现下降。

(四)学科之间关联不紧密

美术属于艺术学科范畴,教师执行教学方案时,需要做好学科融合设计。美术、音乐、舞蹈、心理学、教育学等,有着许多相通的内容,唯有形成多点融合,才能形成最佳教学成长点。但在现实中,受多种客观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美术学科的教学往往难以与其他学科形成合力,这无疑会削弱美术学科教学的效果。

二、美术教学与中职学前教育对接的策略

中职学校美术学科教学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科学整合教学资源、科学组织美术活动、增加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关联内容、延伸美术训练的维度,是教师需要深入思考、重点研究的内容。美术学科教学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专业研讨,还要做好对接设计,使美术学科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有效建立对接,为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深度开发课程资源

美术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沛活力。教师要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对教材内容做好增删处理,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内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中职美术学科教材的不统一,给学科教学带来一些困境,但也给教师带来了更多的教学自主性,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自身专业认知,对教材内容整合处理,搜集适合的内容添入美术学科课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1.整合教材内容

选定教材之后,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在对教材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教材内容做适度增删处理,优化学科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素材,以符合学生能力培养的需要。如教学《剪纸风铃制作》,教师可对教材内容进行筛选,结合学前美术学科教学的实际需要,推出“幼儿剪纸活动教学剧本”的编辑任务。由于要利用到幼儿对剪纸活动比较感兴趣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对幼儿教学进行深度研究,了解儿童化语言的应用,关注幼儿学习基础,组织更多示范操作活动。同时,教师要让学生了解剧本创编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助能力。课上,教师对学生剧本创编情况进行具体观察,同时指导学生进行活动组织。在教师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增加剧本创编内容后,课堂适合度更高,美术训练效果更好。

2.开发教学资源

针对学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行深度研究,规划好教学资源的整合路径,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契机。教学资源的来源渠道众多,教师要对学前教育专业进行深入研究,做好开发工作,广泛搜集教材内容、教辅内容、网络内容、学科相关内容等,以增加校本课程内容厚度。教师还要做好学情调查,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内容调整,甚至可以征询学生的学习意见,适当增加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学习内容,以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如教学《剪纸基础技法》这部分内容,教师可搜集一些幼儿园教师剪纸作品,利用多媒体给中职学生进行展示,要求学生对这些作品进行观察,并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角度进行评价,促使学生结合美术学科的学习,对教学资源进行内化。课上,学生认真观察这些作品,展开集体讨论和交流活动,并从学前教育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教师适时走进学生群体中,与学生进行交流对话,并对作品特点进行专业解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启示。教师现场进行剪纸操作,同时为学生提供方法指导,帮助学生进行剪纸技法的研究。

(二)组织多种教学活动

学前教育对专业技能有着非常高的要求,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要做好对接设计,推出更多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具体操作中培养学科能力。学前教育的学习活动形式灵活多样,教师要对活动内容反复进行筛选,结合教学内容实际组织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在深入演绎、展示、交流、操作、归结等学习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能力。美术写生、生活观察、手工制作、游戏设计等,都属于学前教育的活动内容,教师要针对教学需要做出相应的设计。

1.设计活动内容

美术学科教学活动的内容众多,教师要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进行整合优化处理和精心设计,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在对接学前教育时,教师还要考虑活动的组织条件,特别是活动材料的储备、场地的准备,确保美术学习活动能够顺利、有效地展开。如手工操作、作品制作、参观学习等,都对教学条件有一定要求,教师要做好整合设计,以提升活动的执行品质。在教学《折纸游戏》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先进行现场展示,利用折纸设计一些游戏。学生对折纸操作有着浓厚兴趣,进行折纸设计游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当教师鼓励学生进行剪纸设计,学生大多能主动思考和摸索,之后在剪纸游戏展示环节,学生设计的剪纸都非常有创意,为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活力。这样的课堂,教师通过精心设计,抓住学生学习心理进行活动组织,成功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思维。

2.创新活动形式

网络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如果教师能够结合具体教情和学情,通过网络平台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无疑能够延伸训练长度,给予学生更多的历练机会,让学生能够在更开阔的学习环境下展开实践性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如教学《剪纸拼贴画的制作》时,教师可先将一些拼接画成品进行现场展示,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具体操作。剪纸拼接画是极富创意的学习内容,学生对此比较喜欢。接着,教师利用网络平台搜集一些拼接画作品,仔细分析这些作品的设计原理。在教学任务完成后,教师再通过网络平台给出针对性的提示,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观察,设计一些剪纸拼接画作品。学生在对剪纸拼接画进行观察和研究的基础上,归结出一些操作方法和技巧,最后根据教师给出的提示设计作品并上传到网络平台进行分享。这样的课堂,教师有效利用网络平台,并根据学生的學习表现进行活动设计,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

(三)增加学科关联内容

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一些学习方法,还要求学生要在多重实践中培养学科综合能力。美术学科的综合能力包括音乐、信息、舞蹈、剪纸、表演、制作等技能。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要积极进行学科对接设计,将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形成关联,让学生通过多重学习锻炼活动,提高美术学科的综合能力。此外,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美术教育等,同样是教师需要关注和学习的内容,如何进行融合设计,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1.横向关联设计

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有很多的对接点,教师在执行教学方案时,要对关联点进行筛选和对接处理,以便做好教学渗透工作。(1)将美术与音乐的融合。教师可创设音乐背景来助力美术创作。(2)将美术与舞蹈结合。舞台表演处处充斥着美术元素,如舞美设计、舞台设计、服饰设计等,都属于与美术相关的范畴。(3)将美术与制作结合。剪纸、泥塑、雕刻、笔画等工艺,都带有美术与制作相融合的特点,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

以《彩球的制作》为例,教师可要求学生课前准备一些制作材料,结合班级的节日文艺汇演准备工作,制作一些彩球彩带,用来装饰班级。在课堂教学程序启动后,教师要求学生自行组建合作团队,探索彩球的制作原理,尝试用准备好的材料进行具体制作。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教师可提出一些特殊的要求,如彩球制作要符合幼儿审美观,在制作方法上也要贴近生活实际。

2.纵向关联设计

美术学科教学包括诸多内容,如绘画创作、美术欣赏、生活写生、手工制作等,这些内容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教师以这些内容为基础,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并让学生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内容进行学习和探索,对幼儿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渗透,能让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形成不同点位的深度融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性学习中培养综合能力。如教学《纸浆画》,纸浆的制作是关键,教师可组织学生提前搜集相关材料,制作绘画需要用到的纸浆。对特别重要的颜色配比,教师要给出设计提示。经过一番操作,学生大多能制出自身需要的纸浆。在绘画操作环节,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幼儿学习特点设计方案,之后进行现场演示,帮助学生归纳操作方法。

(四)延伸实践训练设计

学科教学离不开实践训练,教师在组织具体的训练时,要有延伸创新的意识,根据学科教学的现实需要,结合学生学习情况以及学校办学条件,推出一些实践性训练任务,让学生在实训实习训练中提升美术综合素质,以满足学生未来就业的需要。中职学生对实践性学习任务有着很高的期待,教师抓住学生训练心理需求进行设计和组织,能够为学科教学注入丰沛活力,同时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专业对接训练

美术学科与学前教育专业对接时,教师要做好教学内容的整合处理,还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向,以便提升教学训练设计的适合性。美术训练对接幼儿游戏、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日常教育等内容,能够生成新的教学资源,特别是幼儿美术教学内容,实用性较高,教师需要做出创新设计,给予学生更多训练辅助和支持。如教学《纸雕》时,教师可现场展示一些纸雕作品,并对这些纸雕作品特点进行重点解读,给予学生更多的学习提示,然后推出训练任务:“课外搜集纸雕材料,运用美术工具进行纸雕训练,归纳纸雕操作方法,并设计幼儿美术教学方案。”课堂上,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和要求,进行设计和探索。课后,学生搜集和整理制作材料,在具体操作中归结方法,为教师之后执教方案的设计提供信息支持。

2.学业融合处理

学前教育专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很高,体现在美术专业技能方面的,包括学生自己会观察、会设计、会画、会讲、会操作、会组织、会传授、会创新等,教师在设计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训练时,不仅要做好学科融合的处理,还要做出创新设计,借助更多训练辅助手段,推出崭新的训练任务,让学业融合的目标顺利实现。如教学《宣传栏的设计与制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教材内容,然后推出宣传栏设计任务:“请大家自行组建合作团队,对班级管理和文化建设情况进行梳理和归结。同时,协商设计制作方案,准备参与集体展示活动。”学生接受任务后,都能够做出积极响应,主动建立合作小组,搜集相关信息,集体讨论宣传栏的风格,对相关信息进行整合处理,设计出风格独特的制作方案。在展示环节,各个小组都推出了个性设计方案,对方案进行详细解读和展示,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专业评价,就会非常顺利。可见,从学前教育专业需求的角度做好对接处理,能给学生带来更多思考的机会。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对接和融合,既是中职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将来就业的需要。教师要在教学内容整合、教学方法应用、教学对接设计、教学活动组织等方面做出积极探索,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主动性,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美术综合素养,从而适应未来职场竞争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姚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五点建议[J].职业教育(中旬刊),2021(7).

[2]莫小苇.中职学前教育美术专业课程教学探究[J].广西教育,2021(22).

[3]李荣丹.中职学前教育美术手工课教学的方法分析[J].广西教育,2020(46).

作者简介:姚金秀(1984— ),广西桂平人,研究生学历,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艺术、美术教育与学前教育研究。

(责编 蓝能波)

作者:姚金秀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篇2: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

摘 要:创造性思维是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目的,本文就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鼓励学生开阔思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全面提升思维的积极性等阐述观点。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教学;教学评价

美术学科的感知性和表现性,决定了美术教育的任务—体验美术乐趣,提高学生审美情趣、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具有基本的美术素养,拓展想象和创造的空间,在自然和社会中感知艺术的魅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我们更需注重是否有利于知识的触类旁通;是否提供学生内心自由展现的机会,并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主观的体验、情感和理想;是否重视了学生特性品格的发展、综合素质的完善和创造能力的培育。而创造性思维是开放性的思维,是以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变换组合、补充并建立一个完整且理想的新形象,非重复性的特点能有助于人打破思维定式。正如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所说:“在艺术教育里,艺术只是一种达到目标的方法,而不是一个目标……假如孩子长大了,而由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将之应用于生活和职业,那么艺术教育的一项重要目标就已达到。”[1]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力和创新意识,激发知识的融会贯通性、活跃的想象力和独有的灵感。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有些教师过分强调技能的训练,重视范画的作用,导致学生缺乏自主绘画的信心,作品大同小异,缺乏创造力和想象力。有些教师只倾向于作品的完成效果,疏忽了学生绘画过程及情感领悟。评价作品时更是大而化之,不能耐心地去“读”学生的画,从而影响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在美术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活力和创造力,就必须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体会:

1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创新素质表现为引导学生探究问题、发现问题,积极研究新规律新方法的心理取向。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多维度、开创性的思维活动。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培养创新意识是美术教学的重中之重,应指导学生多角度观察,强化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日常练习,实现思维多向性的基础学习。

1.1 引导学生多角度体验、多维度分析

马蒂斯说过:“创造始于观看,而看的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需要一种努力”。[2]在美术教学中,应把观察作为美术教学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进行多角度观察客体、认识客体,寻找不易察觉的关键因素。通过视觉观察后学生会对物体有自身独特的理解和感受,包括客体初步的形体特征、自身寻求感兴趣及表达的角度及主观上的认识。

1.2 鼓励学生从自身的思想感情出发,将观察视点表现为思维和感觉

不同的观察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视觉角度,产生了不同的绘画角度及绘画表现方式。观察为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观察的基础上,避免绘画的模式化和概念化,需培养学生不断地主动分析、比较、取舍。把“客观美”转化为“艺术美”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过程,提炼主体的主观认识,之中包含学生们的想象力及智慧,注入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安排画面的艺术节奏感和张力。

2 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创造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式

2.1 换种思维方式,打破惯有思维

习惯性思维不利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目的地培养学生打破原有理念,摆脱原有束缚,换种思维模式。如可以简单先从问题的“点”散射联想到“面”。

2.2 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培养学生的变通能力

去了解和体验不同的材料。材料和工具的不同能带来的创意灵感。这种“一题多画”,围绕一个问题向不同方向扩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从联想中求异,从观察中求异,增强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

2.3 丰富想象,以法作画,以情作画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3]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每位学生都拥有一颗充满幻想与想象的心,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造想象,以推动思维的创新。在艺术表达中,避免依靠现有资源临摹,启发学生从自身兴趣、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点出发,引导学生主观化用色,表现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如分析马蒂斯的主观色、强调色。

3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培养思维的积极性

评价是一个教育的过程,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更是一个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评价,可以促进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1 评价形式:互动——开放

教师教与学生学是互动的,又是开放式的。放开教学,开放思维,有利于彼此分享交流经验,提升综合能力,实现教学助长。传统的教学评价教师总是一言堂,没有民主气氛,忽视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导致学生习惯被动接受知识和评价,长期不敢于发表自己对事物的看法。要想改变学生状态,就必须努力营造平等、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经常让学生上台讲讲自己的作品,谈谈自己的设想,与同学互动,尽情阐述自己多方面的想法。在关注学生画面特征的基础上,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

由此可见,“互动——开放”式评价保护生命的活泼和原创力,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并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下集思广益、获得灵感。

3.2 评价内容:过程——结果

过程评价是对学生美术学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的认知水平、绘画技能、参与精神、合作意识、探究想象能力以及交流表达能力等全方位的综合评价。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观察感知力、表现力、想象力、创造力是否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发挥,关注的是学生的能力形成与发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心理发展和绘画的一致性。

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关注的不仅是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学生的情感和创意、个性形成与发展。作为美术教师不能忽视了学生认知事物关系和掌控作品的能力。所以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尊重学生的自由表现,承认学生审美个性特征的客观存在,不断激活学生的创造热情,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潜能,重视发展学生思维的贯通性、独特性和灵敏性。

3.3 評价态度:真诚——引领

赏识——教学评价以鼓励学生作为美术评论的出发点。艺术承载人的各种情与感,是一个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从多个角度关注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学生。日常中及时抓住学生稍纵即逝的新鲜想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肯定学生们所取得的点滴进步,使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

引领——指导性评价,指导学生怎样构思、用色、取舍、创意等,这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具有指导意义,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和提升作用。教师要关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提升,促进学生主动且全面的发展。教师评价的目的是为了自我认识、改善,以全面深入、多维的教学评价方式,为不同层次的学前学生创造完善的机会,发挥了评价的促进功能——推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教学评价不是一个静止的结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促进和补充,最终引导学生更好地体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参考文献:

[1] 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王德育,译.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4.

[2] 陈凌广.浅议设计素描教学中的创新[J].设计艺术,2005.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作者:李臻

美术教学与学前教育论文 篇3: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美术创作与风格化教学

艺术作品的创作风格,指的是作品中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艺术个性。在美术作品中,通常指艺术家个人所表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视觉特色和艺术性格。

本文所讨论的并不是艺术作品中的个人艺术风格,而是在学前教育美术创作中如何运用风格元素,引导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创作中形成风格化的美术作品。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美术基础相对薄弱,他们的创作往往是想到哪儿画到哪儿,受到表现手法的局限,一幅画包含了五花八门的方法,各种方法堆积于一幅画上,作品显得杂乱而缺乏表现力。

对于他们而言,“风格”就是创作中的一种统一的、可以辨识的印象,这种印象可以是与情感相关的,比如快乐、浪漫、忧郁;也可以是一种纯视觉效果,比如黑白、淡彩、白描;也可以是一种技术风格,比如厚涂、薄染、刀刮……虽然这样的风格化创作仅仅是一种统一的印象,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理解这种风格化的作品的魅力,并通过恰当的方法使学生掌握这种风格化创作的能力,他们就能运用自己有限的美术知识,创作出动人的作品。

在教学中,我尝试了一些方法,这些方法有益于学生理解风格化的创作,能运用自己有限的美术能力,创作出风格化的美术作品。

一、实现创意

在创作课教学之初,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虽然都已经十六七岁了,但是他们在创作上的表现还不如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只要让他们画一个主题,他们马上就可以拿起画笔,在纸上歪歪扭扭地画出自己头脑中的图像,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却往往说:“老师,画不来。”

这个现象是很有趣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创作课是在三年级才开设的,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接受了两年的美术专业教育,他们储备了一定的造型基础、色彩基础、技法基础知识。为什么会说“画不来”呢?

其实,“画不来”只是一种假象,真实的原因是他们对于创作的一种畏惧。畏惧的原因在于,他们头脑中的创意需要现实的技术手段完成,而他们头脑中的创作画面是完美的,他们对于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完成这样完美的创作缺乏足够的自信。这就是他们畏惧创作的原因。

发现了症结,解决问题就相对容易了。在第一次的创作教学中,我没有出示任何成功的创作实例,也不谈任何技法,仅仅是讨论了创意。我给出了一些创作命题,对部分创作命题提出自己的不同创意。比如《雨》这个题目,我提出了四个截然不同的创意,一个是小城的十字街头突然下雨了,人们嬉笑着四处奔跑的欢快景象;一个是两片树叶为小甲壳虫遮风挡雨的温馨景象;一个是江南的雨巷,一个少女雨中独行的唯美而忧郁的景象;一个是湖边树下,一对情侣雨中偎依的浪漫景象,我只为这些创意画了一个简略的构图。这些对一个主题的多样创意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而简略的构图也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自信。在接下来的主题创作中,他们纷纷拿起画笔,画出了自己的创意。不少学生的创意十分独特,以新颖的思路表现了创作命题。

最初的创作,虽然完全谈不上风格化,但是学生们由“不会画”到“敢于画”,这勇敢的第一步是十分关键的。这一步为以后的风格化创作做好了准备。

二、理解创作中的风格

能表现创意,只是创作的开始,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幼儿的老师,他们应该能独立进行优秀的儿童美术作品创作,还应当对幼儿的创作起到启示作用。这就要求他们自身的创作作品是优秀的,是完整的,是风格化的。

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要从理解风格化创作开始。

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从他们已有的创意入手进行分析。比如一位同学以《小熊的家》为主题,画出了一间房子的一角,里面挂着小熊一家三口的照片,这个创意很好,但是画面上一些局部是线描,一些局部被涂黑了,有些部分还分别用了彩色铅笔和蜡笔表现出色彩效果。这些不同手法的堆积使画面显得花哨、杂乱。于是我把她的构图重新描了一遍,让她只使用钢笔勾线,并用钢笔或疏或密地装饰了这些线。处理过后,画面的效果焕然一新,显得十分完整。这样简单地技术处理所获得效果使学生深受震动。一种单纯的技术手法和多种技术手法相比较,单纯的技术手法居然远远胜过多样的技术堆积,这就让“风格”这个概念深深刻进了学生的脑海,使他们在实际的操作中懂得了“风格化”所带来的现实创作魅力。

有了这样的认识,对风格化的讲解和分析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了。在接下来的课程中,我运用了大量学生的创意实例,或修改,或深化,用单纯的技术手法,表现一种具有视觉统一性的创作画面,这些课程让学生们对风格化创作有了崭新的认识,从而在他们心中种下了“风格化创作”的种子。

三、风格化创作的实践

风格化创作对学生的创作能力是一种质的提升,这种飞跃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也需要大量的优秀作品拓宽他们的思路。

在这个阶段,我用了多种方法,让他们不断试验,在实验中体验成功和喜悦。

首先是技术的体验,学生们具备的技术手段,包括简单的素描效果、黑白效果、勾线淡彩着色、水粉或丙烯平涂渐变、水彩着色、简单的版画技术等,这些技术对于他们的创作应用来说其实已经够了,关键是风格化的整合。

在技术体验上,我让他们对主题的创意用一两个词汇进行简洁的归纳,比如:热闹、怀旧、感伤、激情、动荡……然后在自己现有的技术中选择一种技术去匹配这种感觉。这种感觉与技术的匹配,学生经过一两次实验,通常就能找到一种最佳的搭配方式,从而表现出自己的创意所需要表现的感觉。比如一位学生的创作主题是《乡土》,最初他试图用彩色铅笔的褐色和黄色涂出一种渐变效果,表现出“厚重”的感觉,但是实践表明,彩色铅笔涂出来的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给人的感觉像云彩那样轻飘飘的,并非他需要的“厚重”感。于是他改用粗黑线勾勒和干墨搽边,最终获得了类似于版画那样的风格明确、感觉准确的“厚重”效果。

其次是风格表现,学生们理解了风格化,也在学习中体验到了风格化创作的乐趣,接下来就是要他们学会使用多样的风格进行创作。

在风格表现上,我让他们尽可能对一个主题进行多种风格的表现,并争取作品风格极端化,单纯化。比如《回家》这个主题,我就让他们提炼出至少三种感觉,一个学生提炼出了“悲痛”“思念”“快乐”“团圆”四种感觉的创意,并对四种创意设计了不同的表现风格,其中“快乐”的主题运用了轻快的线描,结合水彩染色;“团圆”的主题运用了素描淡彩的手法,都很好地表现出了主题。另两种风格和主题不太契合,但是通过两次新的尝试,最终也获得了满意的创作效果。

最后是细节的深化,这一点也是学生的弱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习惯于一幅画从构思到完成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比如从勾线,到配色,到修改,到最后形成作品,一幅画从最初的酝酿就决定了完成的时间和最后的效果。为了打破这种思维定式,我设计了专门的训练让他们理解什么是“细节”。比如创作中需要画一把椅子,我分别设定了5分钟、10分钟、20分钟、40分钟的时限,让他们在这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内画完同一把椅子。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细节的描绘越来越深入,学生们在更多的时间中思考怎样深入刻画,尝试表现更细腻的细节,最终理解了深入刻画的魅力,懂得了时间在创作中的意义。

这些多样的实践,使学生不断地获得创作成功的喜悦,充分懂得了创作中的风格元素对于作品感染力的重要性,使他们在主题提炼、技术运用方面驾轻就熟。尽管他们的基础有限,手法稚嫩,但是他们创作出的美术作品主题明确,效果明显,在视觉上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重要的是,技术作为创意的桥梁,在他们的创作中得到了充分的运用,从此他们的创意不再受技术的约束,他们的想象能够天马行空,在画纸上自由飞翔。这不仅对于学生现有的创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而且对于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沈云川

上一篇:副调研员述职报告(通用3篇)下一篇:市场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