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2024-07-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共8篇)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1

1关于课程标准

1.1由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的历史背景

教学大纲是我国借鉴前苏联的教学体制从1952年开始实施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在我国的教育体制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但随着各学科知识发展变化的速度加快和学习理论的发展,教学大纲已经不能满足当今教学工作的需求。教学大纲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第一,教学大纲是以教师为主体,重点是教师如何“教”,而不是学生如何“学”,没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当今的学习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素质教育不相符。

第二,教学大纲重点强调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目标,导致师生更多地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效果、结果,忽视学习方法和策略;忽视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课堂教学容易呈现教师“一言堂”的倾向。

第三,教学大纲具体规定了学科知识的范围、深度、体系和结构,规定了最高要求(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基本要求),教学和评价教学都不允许“超纲”,当今的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的知识范围、结构乃至体系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这就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内容[1]。由此便产生了教学大纲与教学需求的矛盾,并影响到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等诸多方面,限制了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发展。

基于以上原因,教育部于20世纪末开始组织专家在对国外课程标准引进与学习的基础之上,研究制定我国各层次特别是中小学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编制初期,各课程标准组在外来资料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大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为蓝本,以期从中获得对课程标准的基本理解。2000至2001年应工作之需,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组织翻译了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课程标准,2001年义务教育阶段18个课程标准(实验稿)正式出台[2]。随后,各大学也陆续制定课程标准[3],它是伴随我国基础教育改革而产生的重要文件之一。下面主要结合高等院校的情况谈一谈本人对课程标准和相关教学工作的见解。

1.2课程标准的功能和含义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是规定各科课程各方面基本要求的标准,无论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的选编、授课计划的制定,还是成绩考核、教学检查及课程评估均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是教材、教学和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应该了解、熟悉、钻研课程标准,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执行课程标准。

它根据培养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技能、方法、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基本要求,也规定了教学进度和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

1.3课程标准的制定及制定中注意的问题

课程标准是由学院或学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框架之下组织制定的,它不是某一个任课教师的个体行为。大学课程标准的制定,离不开教师、课程研究者(或管理者)、学生三者的参与。首先,教师最了解教学过程,制定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也正是通过对教师教学过程的管理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师参与课程标准制定的过程,也是进一步研究教学的过程。课程标准的制定一般由讲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集体讨论,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将其确定下来。其次,课程标准的实用性需要后二者的实践检验。

课程标准规定的是学生素质方面的要求,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中不应直接对教材编排体系、教学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唯一的规定,尽管在标准中可以对这些问题提供详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

课程标准要满足培养方案目标且具有很强的实用性,避免因任课教师变动或教材变化而修订课程标准,注意处理好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教材是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选定的,而不是根据使用的教材来制定课程标准。教师要按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授课,而不是更换不同的教师就修订课程标准。基于以上属性,课程标准的修订要经过教师们的广泛讨论,制定的课程标准要有权威性和法规性。

目前大学的课程标准制定主要存在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是课程标准由某一个或几个任课教师制定,教研室、系(院)论证审定,报由学校审批,在教研室或系(院)的论证制定环节上工作不系统,课程标准的前沿性、思想性、启迪性、教学适用性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两个层面的基本要求重视程度不够(这两个层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也应该是修订课程标准的重点),还是以知识与技能为主,教学大纲的束缚还没有摆脱;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二是课程标准不是在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要求下制定的,而是针对现有课程的使用教材制定的,顺序搞反了,导致出现教材变更时或任课教师发生变化时就要修订课程标准的现象,不是根据课程标准选定或编写教材,而是根据教材的变化修订课程标准,把主次搞颠倒了。

2关于课程教学设计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工作是对课程的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关于此项工作需要强调的是:课程教学设计是一个教研室至少是一个课程教学组集体智慧的结晶,在一定时间内得到同行专家认可的方案,它决不是一个任课教师的个性化方案。另外就是要注意课程教学设计的宏观性和灵活性。

3关于教材的编写

这里只谈在教材编写中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即过程与方法。一部教材不但要反映科学知识和结论,还要反映知识的获得过程,有利于提高求知者的素质,所以教材应当是学科思想的发展史、方法的演变史,在教材中应当尽可能多地强调那些构成我们认识基础的观察、实验和方法等等,务必使读者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4关于备课

备课就是教师对所讲授内容加以深刻理解,并对讲授内容的结构进行安排和设计课堂教学的方案,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对课堂讲授内容和课堂结构设想所形成的教案。备课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所有任课教师及相关人员进行的总体备课,主要任务是分析教学对象的基本情况,落实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改革措施、教学的时间总体安排,课程总体设计(课程标准中的内容)等等工作。第二个层次是教师个体的单元备课和课时备课,主要任务有:课时的划分及备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进程安排等等。这一层次主要任务是教学内容的安排和每次课的课程设计,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在第一层次上所做的工作还有所欠缺,容易被省略掉,特别是常年开课的老课程,开始搞一搞,后来也就不再搞了。

5关于教案的编写与修订

任课教师在课程标准与课程教学设计的要求和指导下,在对所讲授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对课程内容进行安排和设计形成文字教案。教案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每节课都要设计好精彩的部分,必要的属性不能少(如教学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板书设计等关键内容),以保证本课程中每一节的课授课质量,教案格式要在规范的基础之上体现教师特色。

6关于多媒体课件

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是现在教学活动最主要最基本的形式(多媒体课件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以计算机、多媒体通讯技术为支撑,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李克东,2002)。关于多媒体课件的重要性和在教学中的作用等,教师们早已非常熟悉,也有很多的书籍讲解等问题[5],故不再多谈。下面主要谈一下在多媒体课件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罗列出来,供大家借鉴)。

PPT只是教案搬家,只见文字,无图,无声音等,没有体现出多媒体特性。

全屏出现,体现不出讲课进程和因果关系,体现不出课程设计思想。

设计呆板,无视觉冲击,或过于花哨,冗余信息干扰教学效果。

篇幅过大,张数偏多,教师只顾翻页,照屏空读,教师多为“解说员”。

教学PPT学术讲座化,教师听过很多学术讲座,专家们的PPT和讲座效果很好,结果把此形式照搬到课堂上,坐着讲,既无板书,也无肢体语言,影响教学效果。要区别学术讲座的PPT和教师讲课的PPT,解决的方式最好是从观摩教师上课的PPT中学习领会。

多媒体课件是教学过程的辅助工具,是当前条件下室内教学的必备手段之一[6]。各位教师要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文字教案设计出符合规范、具有教师特色的多媒体课件。

以上提到的各要素只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属性,而且并不全面。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要依靠教师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希望广大教师群策群力,多出主意、想办法,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2

1、教学理念与策略的比较

以学科中心体育课程理念建立起来的体育教学大纲, 必然是以支配式为主的教学策略。在学科中心的体育课程中, 学生被认为是不成熟的, 是为将来“进入社会”做准备的。因此, 唯有体育专家和教师才能决定他们应该学什么和怎么学。体育既然是一门学科,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就必须是系统的、全面的, 学习的内容 (主要是运动技术) 自然应该是“科学”的 (即以优秀运动员的技术为标准的) , 教师和教材也必然居于支配地位, 反复练习和训练成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教得辛苦, 学得痛苦”成为体育教学中司空见惯的现象, 然而, 教学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 课程标准提出了有效教学的概念:“评价时应关注教学活动的有效性, 即教学活动对达成教学目标的有效程度。”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无效的唯一指标。同时指出影响体育教学有效性的四个因素:“第一, 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教学是建立在学生‘想学’, ‘愿学’的心理动机基础上的。第二, 学生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理解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第三, 教师是否掌握了让学生易于理解的教学技能。第四, 教师所运用的教学策略是否得当。”[1]

2、体育教学大纲与《标准》的内容标准比较

《标准》“包括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学习领域, 五个学习领域实际上由两条主线组成, 一条是身体运动主线, 另一条是健康主线。”[2]虽然课程标准将不同性质的学习内容划分成五个学习领域, 但五个学习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 每个领域都不能脱离其它领域独立实现课程目标, 拓宽了体育的学习领域。体育教学大纲则是根据运动项目划分学习领域, 如球类、田径、体操、武术等, 这实际上是一种竞技运动的教学体系, 每个学习领域可以脱离其它领域而独立存在。《标准》是按照水平来划分学段, 即水平一、水平二和水平三分别对应于1-2年级、3-4年级和5-6年级, 水平四对应于初中, 水平五对应于高中, 水平六为发展性水平。技术水平划分学段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发展和各地、各校情况的差异性:体育教学大纲则是一个年级划分为一个学段。

《标准》是以目标体系为主的, 以目标来统领内容, 只规定学习的内容框架, 突破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 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的内容和方法只是提出一个大体范围, 各地区、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 对具体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不作规定, 即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又给教师留有充分余地和创造的空间, 有利于教师从实际出发达到《标准》的要求, 还有利于开发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实现健康的目标。此外, 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意和健康方面的要求具体化;《体育教学大纲》是以规定教学内容为主的, 具体规定了各个年级, 各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和时数比例, 但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意志品质等只作了总的原则规定, 教师的工作只能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生学习并掌握规定的知识、技能与技术, 便于教师操作, 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余地和发展空间十分有限。从两者结构可以看出, 《体育教学大纲》与《标准》的最大区别就是:《体育教学大纲》是对各年级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而《标准》则是各“水平”的各层次目标的比较宏观和笼统的规定, 既没有对具体教学内容的规定 (只是大项建议) , 也没有对学习考核的规定, 是一目标管理最重要的不是选择什么内容, 而是所选择的内容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从国家对体育课程的管理从规定了很细的教学内容, 变成只对体育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和要求的标准。《标准》作为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体育教育的基本规范和要求, 比体育教学大纲涉及的范围更广, 要求更具体。因此, 体育课程突出了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 应面向全体学生, 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 为学生进入和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基础。在体育课程标准的总体思路中提到“使所有学生都能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 体现了先进的教育理念。

3、课程目标比较

体育教学大纲提出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能力、思想教育三项任务。《标准》则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目标。主要区别在于:

体育教学大纲所描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课程标准强调的行为主体是学生, 描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体现以学生为本的基本原则。如学习领域一运动参与:“水平一, 对体育课表现出学习的兴趣。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乐于参加各种游戏活动, 认真上好体育课。水平二, 乐于学习和展示简单的运动动作。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向同伴展示学会的简单运动动作;向家人展示学会的运动动作。水平三, 主动参与运动动作的学习。达到该目标时, 学生能够:组东观察和评价同班的运动动作;示范所学的运动动作。水平四……”[3]

《标准》“确立了体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包括具有递进关系的层次目标, 即课程目标、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 这使得课程目标更加具体化、更具操作性, 避免了以往习惯用的套话;”体育教学大纲则只有比较笼统的、操作性不强的课程目标, 且教材内容、评价内容与目标要求不一致。

4、教学时数比较

教学时数规定不同, 《标准》没有规定学习内容的时数, 提倡根据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状况, 教师可以随时对不同教学内容的时数和进度进行调整。如果学生较快掌握学习目标的内容, 教学时数可适当减少, 反之可适当增加, 加大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 同时又给教师改造教材、灵活的运用教材留有很大的余地。这就避免了那种只按教学时数和进度要求, 不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的机械做法:体育教学大纲则明确规定了各项教学内容的时数要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弹性, 限制了教师的创造性。

5、教学评价比较

在传统教学大纲下的课程评价, 基本上是一种终结性评价, 是一种固定比值的、僵死的结构考核法。它的基本特征是在公平、公正的旗号下, 用统一的运动成绩考核作为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课程实施的主要 (更多时候是唯一的) 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在实践中常常是教什么, 考什么, 偏重于生物性的评价, 评价内容也与教学目标脱离。它既不能全面反映课程目标的要求和学生学习的结果, 也不能很好地发挥和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而且很容易挫伤由于遗传等客观原因造成的运动技能学习方面存在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是评定学生健康状况的最佳手段。

《标准》中的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是根据, 运用科学的方法, 对体育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以及影响教学的各种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的价值判断。体育课程标准要求教学评价要具有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和促进功能, 同时指出教学评价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体育课程标准还要求评价应以学生为中心, 引导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同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评价的内容应包括课程目标所规定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防止仅仅将体育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唯一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应具有科学性、灵活性和实践性。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学生, 以便及时改进学生的学习。课程标准还要求“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评判应该采用各种评价方法, 避免以笔试作为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评价方法”。通过评价, 不仅了解学生体育学习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存在问题, 还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标准》一改过去体育教学大纲“以内容为主, 以目的和评价来指导内容”的文件格式, 改为了“没有内容, 以目标来指导内容的选择, 以评价来落实内容教学的效果”的新文件格式, 以此, 体育评价的分量是大大加强了, 体育评价也由过去的态度 (出勤率) 、知识、运动技能 (素质+”技评) 变为了重组的“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 因此无论从评价的视角和评价的作用上都有了一个全新的理解。

《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 提出了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 并根据这样的原则对课程评价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标准》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和合作精神、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学习成绩评定的范围, 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 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标准》中提出的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 是一个全新的体系, 需要在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并未做出统一、具体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的规定, 而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确定的范围和原则去探索。这种评价方法, 给地方、学校流出了很大的空间, 各地、各学校可以本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核心, 认真研究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体系。

6、课程实施方面比较

《标准》在体育课程的管理和教学模式将发生重大的变化, 这种变化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国家将放宽对中小学体育课程的统一管理和硬性规定, 实行国家、地方、学校的三级管理体制。三级管理体制既有利于国家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也有利于地方和学校实施课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从而真正体现课程实施统一性和灵活性的结合, 这对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地方性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方案形成以后, 该地区的各个学校应在这个实施方案的指导下, 根据自己学校的具体情况, 如师资力量、学生基础、场地条件、学校传统等, 考虑制订适合本校的课程教学方案。学校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方案不同于以往的教学进度安排。由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根据学习目标的达成来设计的, 因此, 学校的课程教学方案就是以学习目标达成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安排, 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系统性来设计教学方案。这样可能对同一学习目标的达成, 不同的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采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完全不同的现象, 达成目标所需的时间也可能不一样。例如, 对于“能在体育活动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这样一个学习目标, 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角色”、“行为”、“分配”等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方案中设计多种活动形式, 让学生充分理解“角色”的含义, 以及“角色”在集体活动和人际交往中的不同作用。有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游戏, 如合作跑、传递与搬运等来实现角色的变换;有的教师可以采用球类比赛的形式, 让每个学生都去体验一下前锋、后卫等不同角色的职责。因此, 未来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将更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发挥, 更有利于学校体育教学呈现百花齐放、精彩纷呈的大好局面。除此之外, 体育课程标准还要求根据内容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 注重拓宽体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 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体育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 注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体育, 培养发现体育问题和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 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以此改变被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方式。

摘要:目的是比较中国原体育教学大纲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差异, 总结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新变化, 以期体育教师和各界关心体育课程发展的同仁对新《标准》更好的理解, 更有利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进行。文章从6各方面对两者进行了比较。具体比较内容是:教学理念与策略;内容标准;课程目标比较;教学时数;教学评价;课程实施。同时总结出了《标准》的新变化。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比较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7:8-9.

[2]季浏.体育教育展望[M].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1, 12:12.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3:1-3.

[4]李晋裕, 滕子敬, 李永亮.学校体育史[M].海南出版社, 2000, 12:2-4.

[5]耿培新.2000年部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的新变化[J].体育学刊, 2001, 9:5.

[6]马凌.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 (试用修订版) 》介绍[J].教育科学研究, 2002, 3.

[7]曲宗湖, 杨文轩.域外体育传真[M].人民体育出版社, 1999, 1:11-13.

[8]季浏.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实验稿) 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6-43.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3

关键词: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学前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1-0107-02

一、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实施不到位。专科学前教育实践教学工作是我国幼儿教师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根据教育部的相关教学工作规定,在教师教育课程的理论教学时数、实践教学时数等都存在一些问题,如对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不到位,具体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以下内容。

以幼儿园为例,由于学生的年纪小、心智发育不成熟,需要以游戏作为载体实现教学任务,特别是对可参与的课程要加大时间投入,包括音乐、美术、舞蹈等课程。但在现实中的时间教学中却缺乏有效实施,所采取的主要方式是“老师说,学生听”、“老师指挥,学生照做”的方式。

(二)实践教学方式较单一。学前教育中学生年纪较小,缺乏基础的生活能力,需要教师发挥更多的照顾功能。但现实中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对照顾幼儿和保育类的课程安排较少,涉及具体的幼儿园照顾活动的实践教学更少。在进行吃饭、穿衣等活动中,也多为“教师示范、学生模仿”,容易出现照顾不到位的现象。

(三)实践教学条件不充分。

实践教学条件不充分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硬件条件不完善。幼儿园的硬件设施体现出其规格和质量,在一些经济条件好的幼儿园中,会建设手工室、书法室、琴房、舞蹈室、画室等,可以很好地满足幼儿专业化的学习环境和游戏环境。但这种情况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幼儿园并不能实现很好的硬件满足,尤其是在农村或偏远山区。

2.教师素质有待加强。幼儿教育工作在专业课程方面的知识量并不多,不少教师从大学毕业后缺乏必要的实习,大多是纸上谈兵,缺乏对幼儿园具体实践活动的了解和认识,更无法现实操作执行,会严重影响课程的实施。

3.实践教学时间严重不足。根据当前我国专科学前教育教学实践的安排,师范生更多地是进行专业技能的训练,而在就业指导方面要求并不严格,学生也缺乏主动性。一般只集中安排在最后一学期进行,无法实现实践后再回到理论中来进行反思与深化,没机会把实践获得的经验加以提升。

(四)实践教学管理不完善。实践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老师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即可,没有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管理环节,缺乏专门的管理机构和人员。管理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缺乏管理,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监控,也是教学计划中预期规定的实践教学时数不能保证有效实施的直接原因。

(五)实践教学评价不健全。一是缺乏规范、全面的评价标准。各任课教师按照自己的教学要求,直接评定学生,没有统一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和依据。二是评价方式和主体都较单一。学生实践成绩评定多是采用百分制评价方式,由任课教师按学生个人平时表现给出评定,及格即获得相应学分。学生集中实习的成绩评定主要由实习学校单方评价;学生见习交份见习记录表,象征性打个成绩,有个依据就行。三是实践教学评价注重的是终结性评价,追求最后的结果,过程性评价体现不够。

二、完善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强化教师教育课程实践教学环节。教师教育课程是指教师教育机构为培养和培训幼儿园、小学和中学教师所开设豹教育类课程,从课时总量来看,教师教育课程不仅只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学科理论知识的讲解,也包括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各门教师教育课程,都应有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而此要求恰好是当前教师教育课程的薄弱环节。

针对这种情况,学前教育专业应全面修订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各门课程在课时安排、课程目标等方面,均应加大或突出实践教学的比重。在保证实践教学的课时前提下,严格按照课程方案实施,保证实践教学有足够的课时量并能高效完成。

(二)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1.建立功能完备、配套齐全的校内实训室。通过研究和分析,了解学前教师专业技能的构成,并确立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目标,满足艺术类课程实践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加强幼儿园教育活动模拟室、幼儿行为观察或游戏室等空间。

2.建设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幼儿教师是重要的社会师资力量,也是我国人才战略起点的启蒙,从长远发展考虑,结合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色,遵循多样化的原则,建设具有特色的校外实践基地。

3.实践教学与学生活动的开展紧密结合起来,成立与学前教育专业相关的兴趣小组、社团组织等,开展具有学前教育特色的学生活动。使学前专业教师既懂学前教育理论又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此提高教师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质量。

(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1.完善实践教学各种管理制度,如学生见习、实习制度、各种活动记录手册、实践教学评价细则等,以此指导教师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2.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指导。落实专人对实践教学的过程进行督导、检查。并将督查情况及时反馈给任课教师,让教师清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加以改进和提升。

3.建立完善的学生见习、实习的反馈机制。学生每次见习、实习结束,要对学生的见习、实习情况进行总结。学生集中实习结束后,以毕业生汇报实习工作等方式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毕业生在幼儿园工作后,要定期对毕业生工作单位进行走访,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将此作为完善、提升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据。

(四)建立多元化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所谓“评价体系”,是针对幼儿教师建立起来的相关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规范的实践教学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应该具有可操作性,以此来检测实践教学的效果。评价内容要全面,既有艺术类课程,也有教育类课程的评价标准。实施评价的过程中,评价主体可以是校内任课教师、幼儿园教师,或是学生、学生小组等,综合不同评价主体的评定意见,全面检测学生的实践能力,给学生较客观、公正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李立新,赵丽. “专业标准”背景下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 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1:28-31.

[2]王新兴. 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专业全程化实践教学体系建构研究[J]. 教育探索,2013,05:145-147.

[3]解华.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策略[J]. 学前教育研究,2013,09:53-55.

[4]陈幸军. 学前教师教育(专科)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 课程·教材·教法,2010,09:92-96.

[5]陈兰香. 小学和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实践课的改革与实验[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6,10:80-87.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4

本册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单元,1、播放儿时的音乐,请两位同学穿上幼时的服装走一走,2、尝试体验。全班同学尝试。

3、交流感受。

4、揭示话题。师:“同学们已经开始了新学期的学习。虽然大家的姓名不同,生活经历也不一样,但每个人都有一个温暖的家,每个同学都是从一个小娃娃成长为一名三年纪的学生,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回忆自己长大的历程。”(板书:我长大了)

二、小组合作——探究“长大”

1、那我们和刚上一年级相比,我们有那些变化,先看书上这两个同学再干什么?

2、师:“每位同学都和课本上的小朋友一样,经历了一个成长的过程。今天我们一起来开展一个有趣的活动——我的‘昨天’和‘今天’。”

1)小组测量。测量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2)小组评一评。各小组向全班介绍:自己小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最多。3)填写书上的成长记录卡。

三、交流故事——分享“长大”的快乐 1)小组展示照片,感悟长大是一个过程。2)小组交流

3)教师事先布置的任务:选择一件自己幼年时期最有趣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尤其是那些令爸爸妈妈和自己难忘的事。选择一件自己幼年时期的用品。

四、活动:比比谁的本领大。

师:同学们通过两年的学校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会了很多本领,下来我们就来比一比,看谁的本领大。

游戏一:系鞋带 游戏

二、记忆单词。

五、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课堂活动,我们知道了每一位同学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今天,都长大了许多。更重要的是,同学们比以前更深刻地懂得了‘长大‘的含义。希望同学们经常想到这一点,像个‘长大’的孩子。”也希望大家在以后有更大的进步。

学生活动

1.尝试体验。全班同学尝试。2。交流感受。

学生阅读教材。

1、小组测量每个人的身高和体重与自己出生时的情况作比较。

2、小组成员互相评一评哪位同学体重增加最多,哪位同学身高增加最多。小小组交流自己幼年时期最有趣的事情,展示 一件自己幼年时期的用品。

每组请一位同学代表回答(其他组选择不同现象回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知道,是爸爸妈妈给我们以生命,是他们无微不止地关心我们,哺育我们健康成长。随着我们不断长大,我们懂得的事情会越来越多。如今我们已经使三年级的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在家里,都应该变得懂事。

板书课题:我懂事了 提问:什么叫懂事?

二、小小交流会 1.探究活动:

让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同桌互相来说说妈妈说了些什么孩子会说些什么?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了解一下家长的工作,你们了解吗?同学互相说一说。

3、讨论交流 :哪些事情我们三年级学生已经可以自己做了,可以让爸爸、妈妈下班回来后多休息一会儿,能让他们感到高兴。”举例说一说自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3.老师调查同学们在家里做得不好的地方例如:撒娇、任性、在学校不懂礼貌。欺负同学等等,如果出现这种情况那我们同学应该怎么做?

请一位同学写一个准备在今后执行的小计划,可以参考刚才大家讨论过的,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4.教师要说明计划的要求:

1)一定是自己力所能及的、经常需要做的日常生活家务劳动,而且要求一旦写 了,今后就要坚持下去,不能“三分钟热气”直到现在为止,还是爸爸、妈妈在做 的家务劳动。内容不要过多,一两项就可以了,最 多不超过三项。

师:大家制定了计划,就要按照计划去做,而且实现不要告诉爸爸、妈妈,给他们一个惊喜。他们一旦发现,一定会非常高兴,一定会夸奖说:“我们的孩子真的长大了!

3.教师总结。“爸爸、妈妈为了家庭的生活而操劳,工作很辛苦。我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应该懂事了,要减轻爸爸、妈妈的负担,做一个好孩子。”

4补充资料:“母亲节的由来”,并介绍父亲节。

三、布置作业

落实自己的计划,并且了解家长的反应。

落实计划几天后,完成课本P13右上角“我的感受”。

学生活动

学生交流“母亲节的来历”。

2、我的优点与不足

我的优点和不足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知道人各有所长,懂得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的道理。能力目标 :观察同学身上的闪光点,学会欣赏和尊重别人。

情感目标: 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有意识地发扬优点和克服不足。教学重点 :敢于和同学交流彼此之间的优点与缺点。教学难点 :设计和书写调查问卷,能正确评价和书写。

1.教学准备 请学生准备能代表或证明自己优点的物品,如证书、奖状、照片等以备展示自己的优点时使用。2.为小小辩论会准备正方和反方两个牌子。

3.根据班级人数,准备相应的纸条,其中若干张写有“被评价人的字样以备抽签时使用。4.请学生准备好若干张调查问卷。

5.与各科教师协商,请他们帮助评价学生。课时安排: 两课时

板书设计

我的优点与缺点

实话实说评自己 小小辩论会

1.学生搜集名人兴趣爱好广泛的小故事。2.学生准备能展现自己特长的作品。3.制作课件:海伦•凯勒的故事。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畅谈兴趣

教师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交朋友吗?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位新朋友,你们想认识他吗?你们看,他来了。(出示课件)

教师提问:谁愿意先说说你最感兴趣的事? 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兴趣爱好。教师根据学生发言,及时评价。

小结:听了大家的话,老师心里特别高兴。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因为从你们的发言中,老师了解到大家的兴趣是健康的、有益的。这些良好的兴趣爱好有利于我们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中,你最拿手的是什么?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结成小组,在一起说一说,看一看。一会儿每个小组选出最棒的同学在全班展示。

二、小组合作,展示自我

学生根据兴趣结成小组,交流自己的特长和作品。

三、师生互动,因势导行

教师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谁愿意 1.教师以两种方式和学生问好(一种不自信“上„上„上„课”,一种精神饱满地“上课”)。2.师:你们喜欢老师的哪一次问好方式?为什么?

3.师:老师对付自己的不自信是有方法的,我在放弃、退缩的时候,就在心里默默地告诉自己三个字,你们猜是哪三个字?(认可学生所猜,板书:我能行!)

4.师小结: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做好,首先要相信自己,只要相信自已行,才会我能行!(板书:相信)

二、开展活动,体验情感 活动一:“丁丁和甜甜的苦恼”

1.师:在许多事情中,为什么有的同学敢于表现自己,有的同学却自我放弃和退缩呢?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两位带有苦恼的小朋友。

2.出示课件:丁丁和甜甜的苦恼

3.师:你对于丁丁和甜甜的表现有什么看法? 4.我们帮着他们出出主意好吗?

5.师:同学们的方法可真多啊,真是赛过小诸葛,你们在生活中怎样解决问题,排除烦恼呢?——生讨论。老师这儿还有一些排解烦恼的小方法,送给大家。课件出示:①多运用“我能行”、“我会继续努力”等语言激励自我。②把烦恼讲给身边的人听。③面对镜子微笑1分钟。④闭上眼睛深呼吸2分钟„„

活动二:正视不足,明理导行

1.导语:老师在教学中也遇到了小朋友有苦恼的情况,他把苦恼讲给我听,我给他出了个小主意。

2.教师讲教材P13“张小波的故事”。3.分步引导:

你在课堂上有没有不敢举手发言的时候,在学英语时有没有单词记不住,觉得自己特别笨,不想学的时候,在跑步中有没有因为落后而不想跑的时候?„„

(1)原因是什么?(生说原因)

(2)长期这样下去会怎么样呢?(生说不自信的危害)(3)今后准备怎么做?(生畅谈想法)

4.小结:同学们找到了自己的不足,了解了缺乏自信的原因,认识到了缺乏自信的危害,用自己的方法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请同学们听听好朋友大嘴青蛙的忠告:(课件出示学生读)要想让自己各方面得到锻炼,就要敢于表现,把自己展示出来。

5.哪些同学愿意展示一下?(学生展示)师: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我能行.

1、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2)关心家庭生活,愿意分担家务,有一定的家庭责任感。

3)体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对个人身心健康和家庭幸福的影响,原理陋习,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崇尚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4)热爱生活,养成自主、乐观向上、热爱来动、勤俭节约的生活态度。

2、能力与技能

1)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感激,关心、孝敬父母长辈。2)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习惯。3)初步学会合理消费、勤俭节约。

4)能主动与父母长辈交流,并正确处理自己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5)学习搜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能够运用信息说明问题。

3、知识

1)了解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职业、爱好、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2)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以及在自己成长历程中父母亲人付出的辛劳。3)知道家庭的经济来源,了解家庭生活必要的开支。4)知道在家庭生活中必要的待人接物的礼节。

5、说说我的家 教学内容 我的家庭成员与亲属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 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爱好和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能力目标 : 学习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情感目标 : 关爱家人,了解家人.教学重点 : 知道自己家庭成员的组成,初步了解家人的民族职业爱好和个性特点,以及家人和亲属的社会关系.教学难点 :学习调查的方法获取信息,运用类推的方法进行问题分析.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家人的全家福 学生事先了解自己的家庭成员 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结构图.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二.了解成员与亲属的关系

师:在家庭中你是爸爸妈妈的孩子,你知道爸爸妈妈又是谁的孩子呢?与爸爸妈妈同辈的还有谁? 1、指导学生看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表. 2、放<亲属歌>

3、师生配合一问一答:如: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生:爸爸的爸爸叫爷爷;了解类似姥姥姥爷的孩子. 4、指导学生填写书中的问题.

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的是家庭成员与亲属的关系,你们明白了吗?相时考考再巩固. 作业布置:将未完的书中作业填写完整.

6、我是怎样长大的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能力目标:通过观察和体验,学习透过现象表面看事物本质,发现和理解生活的丰富内涵学习搜集处理分析和运用信息,并能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情感目标: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1.教学准备 学生儿时用的纪念品.2.学生的影集.课时安排:两课时

情感目标: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感受家庭成员间的亲情懂得感激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教学难点: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尊敬和感激,懂得关心和孝敬父母长辈.教学准备:学生儿时用的纪念品;学生的影集.爸爸妈妈抚育我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师:孩子们,是你们的爸爸妈妈带你来到这个世界上,你们的每一步成长饱含着爸爸妈妈的关爱,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离不开他们的耐心教诲.1.看书21页图,分别指名四位同学说说图意.2.师:其实孩子们你们的爸爸妈妈在抚育你的过程中付出很多艰辛.下面来开展爸爸妈妈抚养我们成长的故事会.二.活动:学会感谢

1.师: 爸爸妈妈这么辛苦,我们作为孩子的应该怎样感谢爸爸妈妈呢? 2.学生分别谈自己的感谢的方法,给孩子充分的空间尊重他们的个性.3.书上也有两位同学谈了谈自己的看法,你们讨论一下他们感谢父母的方式有几种? 师:其实孩子们的想法分为两方面,一方面对自己作好自己应该做的事另一方面则是对家人孩子在家庭中应该懂事,学会孝敬父母长辈..4.交流汇报一下,你是哪一种? 5.给爸爸妈妈一个惊喜.1)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2页,看看这里的孩子怎样给自己父母一个惊喜的.学生谈看后感受.2)说说你准备怎样给父母一个惊喜呢? 6.记住这些特殊的日子

1)你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吗? 2)你知道你们的家日吗? 3)你还知道一些重要的节日吗? 如:母亲节,父亲节,老人节 学生看书,指名的同学说图意.同桌互相说故事会.同桌先互相说一说.各组选派的同学在会上发言.学生来谈自己如何感谢父母.将感谢的方法分为两类.7、爸爸妈妈真辛苦 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感受父母的辛苦.能力目标 :能够体察父母的辛苦.情感目标 :对父母的辛苦能理解,并愿意承担一部分家务.减轻父母的负担.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探究活动,使学生能感受父母的辛苦.教学难点 :能够体察父母的辛苦,了解父母的烦心事,并能想法给父母减压.1.教学准备 :跟随父母一天,认真观察父母的工作和做家务的情况.2.小调查,调查了解父母的内心烦恼.课时安排:两课时

5.思考:爸爸妈妈为什么要这样辛苦?不这么做可以吗? 活动二.了解爸爸妈妈的烦心事.思考:爸爸妈妈不仅要努力地工作,还要抚养子女,照顾老人,有时还会遇到一些烦心事,爸爸妈妈有哪些烦恼呢? 1.教师引领学生阅读教材 1.通过评价与反思,认识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还需要在哪些方面继续努力.2.填写”我的承诺”

3.师:孩子们在这里我借助大嘴青蛙的一句话作为结束:自己承诺的事,可一定要做到啊!五.布置作业: 将我的承诺完成.8、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己家的经济来源的组成和具体有哪些项生活支出。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分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情感目标:懂得自己父母挣钱的不易,懂得珍惜父母的劳动收入,同时明白自己家的家生活支出有那些以及自己的花销占多少。

教学重点;了解自己家的经济来源的组成和具体有哪些项生活支出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参与家庭生活,分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了解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了解所带班级同学家庭收入来源。学生向家长调查统计家里的一个月固定支出及一年的不固定支出。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学会健康的生活,远离不健康和不文明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

能力目标;乐于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情感目标:具有自尊自爱的生活态度。教学重点:学会在家里的正确待客之道。

教学难点 ;学会将家里的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归类。教学准备 :准备一些茶具水果等在表演的时候使用; 学生准备彩笔,添涂“我的表现怎么样”评价表使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板书设计:

家庭中的礼节

家庭起居 文明语言 文明就餐 行走坐卧

师:有的同学一下觉得无从说起,那好,书中给大家一个提示我们一起来看看。

1、仔细阅读 2)能与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宽容谅解,避免不必要的矛盾。3)能用合适的方法化解与同学间的矛盾,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4)学会合理安排时间,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轻松愉快地学习。5)能选择恰当的方式与同学合作,共同分享快乐。

3、知识

1)了解班级成员组成,班主任、班长是谁,男女生人数,以及班级曾今获得过哪些荣誉。2)了解自己好朋友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3)知道怎么样去化解矛盾、增进同学间友谊。

4)了解取得好成绩的同学的学习方法,自己如何去做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能使学习成为乐趣。5)知道合作需要分工、程序和秩序,积极参与和默契配合。

10、说说我们班 教学难点:学会在班集体中与人交流,合作分享快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教学准备:准备“假如我是”的演说稿 和班主任携手共同举办好这次竞职演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王老师知道大家非常热爱我们的班级,想为我们的班级出点力,让我们的班变得更好,更出色,老师想在今天这节课上开展一次别开生面的演讲会,大家喜欢吗?

二、演讲前的准备

1.同学们,提前准备好了就职演说,现在在小组内读一读,让本组的同学为你提出好的意见。2.演讲开始

师:那一位同学 应该怎样做.师:真正的朋友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遇到困难应该共同想办法,而不是共同去做坏事,如果友谊用不平等的交往进行,那么迟早他都会失横的.所以友谊的天平必须是平等的.那么平等的友谊表现在哪些方面: 师:你能举个例子吗? 总结:朋友是什么,朋友是你干渴时的一杯水,朋友是你寒冷时的一丝温暖的阳光,马克思与恩格斯两位朋友共同完成了<资本论>,所以,孩子们珍惜你们之间的友谊吧,黄金有价,友谊无价.四.布置作业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 篇5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意见

各区县教育局:

为贯彻落实上海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让每个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要求,深化本市中小学课程与教学改革,切实减轻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的学业负担,经研究,决定自2013学年起,在全市重点推进小学一、二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并逐步扩大至小学中高年级。鼓励区县和学校采用“以点带面”的推进策略,选择若干学校和若干学科先行先试,积累经验后再行推广;鼓励区县和学校在做好小学低年级“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小学中高年级的改革实践。现就有关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目的与作用

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体现了国家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价的基本依据。

但是,当前小学教学与评价还存在一些偏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如教学要求、作业要求和评价要求被人为拔高,学生必要的学习经历被忽视,针对学生差异进行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缺乏等。这些现象影响了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康成长,引起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对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质疑。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引导学校和教师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在教学与评价中的地位,准确把握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规律,以及教育教学规律,科学开展教学与评价工作;有利于促进教育行政部门、教学研究部门和学校逐步建立相应的保障体系,完善相应的工作管理机制;有利于引导家长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质量观,尊重孩子的差异发展和个性发展。

推进实施小学阶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需要,是保障全体学生接受公平且高质量教育的需要,是切实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需要,更是当前深入推进小学阶段课程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内容与要求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是要根据课程标准提出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相关要求,开展教学和评价活动。“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并非单纯地控制或降低教学基本要求,而是要根据课程标准科学确定教学基本要求和评价要求,在教学与评价过程中既要关注知识与技能维度,更要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维度课程目标的落实,以及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一)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1.依据课程标准确定教学目标。学校要通过教研活动和业务学习活动,积极推动和引导教师改变基于个人经验和基于教材内容设定教学目标的做法,真正依据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阶段教学目标及课时教学目标。鼓励教师编制“学期课程实施计划表”,明确各学期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进度安排与评价方法等,并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据此确定教学方案及实施方式。

2.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活动。教师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为基础,参照课程标准中的教学建议,精心设计与教学目标相匹配、适应学生年龄特征、难度适宜的学习活动。要围绕激发兴趣、培养习惯、丰富经历、探究体验和表达交流等要求,精心设计“学习准备期”和“快乐活动日”综合活动。要在实践中总结阅读、表达、探究、实践、交流、游戏等活动的实施经验。

3.有效调控教学进程。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要认真倾听学生发言,多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并适时予以鼓励。要探索课堂观察与分析的途径与方法,根据学生在知识掌握、问题表达、思维水平、合作交流等方面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教学进程,改进教学策略和方法,落实教学目标。

(二)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要求

1.科学设计评价内容与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把评价建立在课程标准的基础之上,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年龄特征,合理设计评价目标、评价内容与评价方式。要在日常教学中加强过程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探索通过课堂观察及时评价学生表现。要注重表达表现、探究活动、社会实践、作品展示等表现性任务的设计,细致观察、有效记录、深入分析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方法、态度、兴趣与习惯等。要设计符合课程特点和本校特色的评价体系,采用多种评价手段,实施多元评价,探索学年、学期等阶段性评价。要严格控制考试次数,一、二年级不得进行书面考试。

2.采用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学校和教师要注重积累学生课堂表现、表现性任务完成情况、各类考查情况等的记录,采用等第和评语相结合的形式,综合反映学生学业发展状况。要加强对等第制和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的研究与实践,对学业成绩、学习表现、学习动力等评价结果采用等第表达,并结合学生个体学习情况,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知识理解、学习能力等方面选择若干要素进行评语描述,真正提高评价的科学性。

3.注重评价结果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学校和教师要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评价的诊断、改进与激励功能,明确基于课程标准的评价不是对学生进行评定或比较,而在于发现学生在目标达成过程中的差距,进而调整教学方案或向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促进学生的学习。要重视评价数据的统计、分析,客观反映课程标准的达成情况,如实反映学生个体发展情况。要及时、明确、有针对地反馈评价结果,实现对学生的精准指导,并采取有效措施改进教学。

三、措施与保障

1.加强指导监督。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和指导。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履行加强中小学课程教学管理、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职责,严肃查处所辖中小学违反课程标准开展教学与评价的行为,保障小学正常的教学秩序。各小学要把“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工作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重要工作,主动接受家长和社会监督。

2.加强调查研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积极开展小学教学与评价现状的调研,善于发现问题和经验。市教学研究部门要开展对小学语文教材的实证研究和比较研究,适时修订小学语文教材。市、区县教学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研究,将“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作为常规教研及网络教研的重要主题;教研人员要深入基层学校,加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解决教师在实践中面临的实际问题;要以项目为载体,探索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有效途径。鼓励区县和学校开展师生关系、学业负担、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满意度等关键因素的调查,以持续准确了解学校教学与评价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的程度,教师落实“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能力,并以调查证据为基础,及时研究和采取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

3.组织各类培训。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教学研究部门要针对教研员、校长和教师,灵活采用教材教法分析、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展示、教学论坛、专题研修等方式,开展“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专题培训。

4.提供资源支持。市教学研究部门要梳理一、二年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与要求,修订并公布《幼小衔接家长手册》等指导性文本。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通过撰写报告、发表论文、出版书籍、录制视频等形式,提供多元化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各种资源,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5.营造积极氛围。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组织各类交流展示活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新闻媒体,向家长、社会宣传“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与评价”的重要意义、典型经验和案例,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教育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上 海 市 教 育 委 员会

1.教学大纲与课程标准的区别 篇6

教学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注重结果。

课程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加入了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的利用于开发),注重过程。

细心的人也许早就发现,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沿用了几十年的教学大纲悄然隐退了,取而代之的是国家课程标准。国家课程标准无论从目标、要求还是结构、体例上都是全新的,蕴含着素质教育的理念,体现着鲜明的时代气息,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全新意义上的“教学大纲”。

1.课程标准着眼于未来国民素质

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学生接受一定教育阶段之后的结果所做的具体描述,是国家教育质量在特定教育阶段应达到的具体指标,它具有法定的性质。因此,它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为此,课程标准的研制,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原有的教学大纲已不足以完整地体现课程的变化。必须寻求一种新的完整体现课程改革理念的表现形式。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人们在重新思考,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究竟应当规定些什么?经过反复酝酿讨论,众多专家、学者、一线教师一致认为,面对21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经济的全球化,为培养在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在国家的课程标准中应

当首先规定国家对未来国民各方面素质的基本要求,而不是过多地规定通过怎样的教学过程达到这一要求。为此,对未来国民素质的目标要求和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应当成为各学科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

正是基于上述考虑,课程标准规定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各学科应达到的标准以及内容框架。学科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各学段安排构成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另外,对教材编写、教学要求、教学建议、教学评价等也都做出相应的规定和要求。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这是课程标准与直接指导教学工作的教学大纲的本质区别。

课程标准与现行教学大纲的区别,首先表现在前言部分,课程标准对每一学科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本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设计的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便于教材编写者和教师整体把握课程。比如,物理课程标准开篇阐述了课程基本理念,注重学生发展,改变学科本位;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重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这一阐述对物理课程的价值功能做了清晰的定位。

2.大纲强调的是知识和技能目标,标准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由于教学大纲的重点是对教学工作做出规定,主要表现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使教师更加关注知识点,关注学习的效果,忽视学习过程与方法,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与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最显著的变化是课程目标发生了根本改变。过去,课程目标侧重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如今,课程的功能由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新课程标准不仅对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提出要求,同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发展提出目标要求,这是一个根本性的变化,对培养新时期具有良好素质和竞争力的新一代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标准力图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实施建议等方面全面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从而促进学校教育重心的转移。尤为重要的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树立远大理想。这种过程将深刻地影响他们思想道德的形成,影响他们人生的抉择。

此次课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标准,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它只提出原则性的教学和评价建议,不再包括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更加突出地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比如,科学课程目标包括科学素养、科学探究、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等。数学课程目标包括数学素养、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

3.突破学科中心,为终身发展打基础

此次各科课程标准在研制过程中,首先根据基础教育的性质和时代的特点,确定哪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终身发展必备的,同时,重新界定新时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概念,如英语的基本能力、信息意识与能力也成为当代公民必备的素质。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部分,按照学习领域或主题组织学习内容,突破学科中心,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现状,密切教科书与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

4.注重学生的学,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以往教学大纲更多地强调教师的教,如今课程标准着眼于学生的学,对每一个阶段学生发展应达到的目标都提出具体的要求,做出详尽的规定,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正因为如此,许多人评价,新课程标准对改变课程功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往更多关注的是学习的结果,而忽略了学生是通过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来学习的,死记硬背、题海训练得到的高分,掩盖了学生在学习方式上存在的问题,所以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式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求通过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以及对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比如,数学课程通过探索平面图形的镶嵌,知道任意一个三角形、四边形或者正六边形可以镶嵌平面,并能运用几种图形进行简单的镶嵌设计。强调数学学习经历“问题情景——建立模型——求解——解释与应用”的基本过程。

5.课程标准提出了多元评价建议

课程评价更加关注人的发展过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课程标准将学生的发展、教师的发展与课程的发展融为一体。各学科课程标准普遍淡化了终结性评价和评价的筛选评判功能,强化了过程评价和评价的教育发展功能。尤其是在过程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方式方法上有许多新颖、活泼、可操作的创新之处。比如,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等。还有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比如,化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的学习档案中可收录的重要资料包括作业的样本、自我小结、活动的设计方案与过程记录、活动成果、研究报告、贺卡、自编的故事、手工制作、摄影作品等,以及他人评价结论、自我评价结果。评价不仅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且重视学习过程和体验。

比如,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并写出调查报告。然后评价学生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

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

6.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者、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我国现行的课程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教学大纲两部分,教学大纲是对各学科教学进行规范的纲领性文件,其主要任务是指导教学工作的开展。因此,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而且还规定了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及深度、难度指标。多数教学大纲还规定了详细的教学顺序(有的甚至以章节或第几课的形式出现),以及各部分内容分别占几课时等。这些对一线教师的教学有直接的指导作用,但由于规定的过于具体细致,不利于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尤其对教材的多样化发展没有留下足够的空间。

课程标准适应普及义务教育的要求,所提出的要求是基本的,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能够达到的,而教学大纲规定了教材、教学和评价的最高要求,无论是教材、教学还是评价都不能突破这一上限,如果突破了,则被视为超纲。由此可以看出,教学大纲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直接的、严格控制的、硬性的,而课程标准的重点是对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做出规定,因此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弹性的,给教材编写和教学留有一定的空间。

由于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是学生素质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对不同阶段目标的描述,以及对实施过程的建议,它的重点不是对教学过程

进行规定或要求,因此,课程标准不直接对教学具体内容、教材编写体系、教学先后顺序等问题做出硬性的、统一的规定,只是对这些问题提供翔实的建议、指导和多种可供选择的设计模式。所以,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具有弹性的,而且,教学大纲以知识序列为主,而课程标准则是规定教学所要达到的阶段性目标,不强调知识点的先后顺序,只要能达到规定的目标,先学什么,后学什么,没有严格的规定。这样就给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较大的空间。

据课程专家介绍,与教学大纲不同的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更加丰富,其中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实施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案例、综合性学习等,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思想和素质教育的要求。课程标准为学生设计了大量调研、探究和实践性的学习活动,有些学科选编的研究性学习案例十分典型精彩,具有操作性和指导性。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7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物理,情趣教学法

一、教学情境的概念

教学情境,从广义上来说,指的是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的情感反应的客观环境.狭义上来说,则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它可以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手段通过外显的教学活动形式,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教学情境可以贯穿于全课,也可以是课的开始、课的中间或课的结束.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于情境的创设要求真实、生动、直观而又有启迪性,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探索,从而解决问题.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作用于生活,所以日常生活事例、演示实验、新闻报道、图片和影视资料等,都可以用来设置学习情景,作为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情境.

二、如何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要针对难点、困惑、易错、关键的内容,达到有疑处释疑,无疑处生疑的目的,依据具体需要,寻求不同的创设方式.我认为,创设情境,可以通过以下的几种方式来实现.

1. 充分利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实验进行课堂的引入,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兴趣来学习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课堂能够比较活跃,同时,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掌握所学知识.如,在“空气的‘力量’”这节课中,就可以以这样一个实验来进行课题的引入:取两个直径有所不同的试管,将小试管套在大试管里面(大小试管直径不能相差太大),倒置过来,手拿大试管,提问学生,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学生肯定回答,在重力作用下小试管会下落,而现实情况确实如此,然后将实验进行升级,在大试管内加入三分之一的水后,再将小试管放入大试管,此时,提问学生:再将这套装置倒置过来,结果会怎样?此时所有的学生肯定认为小试管仍然会下落.但是事实恰恰相反,此时的小试管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会倒吸到大试管内,而学生难以理解这种现象,此时现实与学生的理论思维起了冲突,定能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思考,对答案的渴望会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跟着教师的脚步进行本节课的学习中.

2. 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是创设物理教学情境的一个重要手段.多媒体技术是把声音、动画、图象、文字集于一身,生动、形象.同时,将难以展现的现象、不便操作的实验,无法重现的历史故事等展现出来,能引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下去获取知识.例如,在讲《惯性》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可以选用这样一段视频来引入课题,视频的主要内容是:一艘万吨巨轮以极快的速度冲向海岸,驾驶员试图将轮船停下.首先,他尝试将船锚抛下,但是由于船身太重,惯性太大,加上船速又快,即使船锚被撤下轮船,对船速的降低也没有起到太大作用,于是,轮船冲上沙滩,在冲毁了岸上许多建筑物后终于停了下来,而此时,船身已经基本都进入岸上,此时的视觉冲击很明显,由此引入惯性,在此后讲到质量大,物体的惯性大,物体运动状态难以改变这个概念时,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

3. 利用生活创设教学情境

家庭、学校、社会都有大量学生感兴趣的物理问题,教师教学时要使物理贴近生活.例如,在讲到机械效率定义的时候,机械效率指的是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而总功等于有用功与额外功的总和.许多学生对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概念分辨不清.此时,我们就可以举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到井边提水,此时,将水提上来所做的功就为有用功,而为了提水,不得不把桶也提上来,这就为额外功.当提完水后,不小心将桶碰到井里,要将桶捞上来,此时,提桶所做的功就为有用功,而把桶中所带的水提上来所做的功就为额外功,所以同样是做一件事,但是目的不同了,那么有用功和额外功就发生了改变,同时,这样两个对比的例子,而且例子又源于学生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也方便学生理解物理概念.

三、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的问题

创设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但过于注重教学过程中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而绞尽脑汁,只会使情境教学流于形式.所以,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情境的有效性和真实性

创设的教学情境应符合客观事实,不能够为了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要实现物理情境和现实情境的有机结合,体现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思想.教给学生物理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用物理的眼光去认知世界,懂得利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也是新课标所提倡的.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带有一定的发展性、思考性.

2. 情境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情境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要根据知识的需要适当的创设情境.要给情境设置适当的“坡度”,方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情境中去解决问题.教师提供的情境,一定要精心选择和设计,由远及近,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使其能够适合于学生,才能被学生理解和接受,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 要重视学生的参与性

初中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对未知事物充满好奇,又有较强的表现欲,总是希望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而通过自己的讨论得到的知识,往往是学生印象比较深刻的.为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更易于感知和理解,要能在教师的引导下,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兴趣,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让学生能够有时间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反应,从而有所感、有所思、有所得.学生不能参与的情境就失去了创设情境的主要意义.这样,就变成了教师自说自话,自问自答,没有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高等教育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的探析的论文 篇8

关键词:中学化学;实验教学;生命教育

在确切的意义上,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理念已成为今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必然趋势。新课程标准提倡个性化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在实质上表征了生命教育的诉求。新课程标准强调中学化学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与学生实行互动式教学;化学教师要尊重中学生的人格状况,关注他们截然不同的个性;课程教学内容也应该尽量体现人类生命的诸多特质。在确切的意义上,化学学科作为研究地球物质结构、特征及其用途的一门基础的自然科学,其课程中存在着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笔者以为,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应该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一、挖掘中学化学教材中的生命教育资源

中学化学教材是学生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书,也是我们化学教师开展生命教育最方便的资源。化学教材里的很多知识和素材都可以用来进行生命教育。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元素化合物就涉及许多有毒性的物质,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导致中学生对生命的本质产生一定的误解。我们化学教师应通过日常化学物质毒性的教学过程,让学生懂得生命其实是很脆弱的,学生应该珍惜生命本身。再比如,进行二氧化硫时,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二氧化硫作为一种气体究竟具有哪些用途——漂白、制取硫酸还是保鲜?更加重要的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硫的那些安全装置向学生阐明当二氧化硫气体向外泄露时学生应该如何自救,当然,教师应该首先告诫学生的是二氧化硫气体是有毒气体。另外,一些化学反应具有相当的危险系数,但学生心理上的畏惧会导致自己实验的时候缩手缩脚,此时,教师就应该让中学生懂得遵循相应的科学原则,按照正确的程序和路径进行科学的实验操作,以防危险事件的发生。因此,教师在进行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授课过程中,要讲清楚他们的具体危害,努力从相对积极的方面引导学生,让他们懂得:“学习化学的目标之一就是为了发展生命、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活质量。”[1]

再如,中学化学教材中新设置了“化学与生活”这样一个主题。这可以说是课程标准设置上的一个新的亮点,是“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课程设置中的集中表现,是中学化学新课程标准落实人文关怀的重要路径。这对于增强化学日常教学的生活性与实践性的特质,培养中学生的生命伦理元素,培养他们爱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意识,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

二、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理念

化学课程标准的改革突出了实验的教育功能,在实质上表征了新课程标准对生命教育的深度关注。因为化学实验总会产生有害或有毒的物质,它们会污染自然环境,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后果很严重。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化学实验教学进程中,通过实验教学的诸多安全化设计,以消解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确保化学实验进程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中学化学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实验的安全性,必须尽可能地熟悉实验的原理,遵循科学的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可以保证在获取知识过程中保护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就可以达到了生命教育的目的。”[2]

当然,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化学实验过程,除了需要实验的绿色化和安全化之外,还要尽量回避用活体动物做化学实验。比如,不能为了证明一氧化碳气体的有毒性,就用鲜活的小兔子等动物进行实验;在弄清硫酸腐蚀程度的实验教学中,也不适宜用活生生的鱼类做实验对象。这些都是漠视生命的行为,会对中学生造成很坏的影响。

三、从化学生活化视角认识生命的运动和过程

基于化学视角,生命过程本身就是无数化学变化的综合表征。在生命运动进程中,可以说,每一种生命的元素都有它独特的功能。我们化学教师要引导中学生厘清主要生命元素的存在形态和重要功能,比如,钙主要寄存于人体的骨骼中,铁则是血红蛋白的重要元素,是生命物质变换和新陈代谢的重要载体。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在缺水的情境下,血浆中的肾素就会明显升高,于是大脑的神经感受器就发出需要饮水的“命令”。在确切的意义上,从化学视角理解生命本身的运动和过程,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这样一个命题的真实含义,这对我们认知生命和爱惜生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生命教育的课堂应该选在什么地方、以什么方式展开是困扰生命教育展开的关键问题。”[3]生活其实离不开化学教育,化学学科离不开日常生活本身,这就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细致地落实“生命教育”。当今,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与化学有关的事件,从理论上讲都可以作为生命教育十分重要的理论资源。这些日常生活的素材如果被有机地运用到中学化学教学实际过程中去,可极大地丰富生命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让中学生从中能够理解、体会自己生命的本质和意义,提高中学生自觉实现其生命价值的愿望。

综上所述,生命教育是一个人一生永恒的主题,是一项极其漫长和十分细致的工作。在中学化学日常教学中,我们化学教师要不断地挖掘教材中各种潜在的生命教育资源,并使其能够真正融入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最终让中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生命理念,同时也切实增加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并使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和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杨丽.论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三生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中教研究,2009(2):75-76.

[2]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53-59.

[3]朱晓明.略论当前生命教育推广之困境[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5):152-154.

上一篇:关于农村村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与生活满意度的调查报告下一篇:实习生实习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