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2024-09-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精选10篇)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1

一、高校声乐教学心理因素的实践研究

声乐教学课程当中的内容设置比较随意,这种课程内容设置会严重影响到声乐教学的整体效果。再就是声乐教材非常单一,并没有一个统一的声乐教学教材,大多数教材都是教师自己收集来的资料。因此教材很大程度上都是教师的观点,学生的接受程度被教师忽视了,教材没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而且高校其余教学在心理方面的教材也是不充足的,我国的大部分高校长期的缺乏声乐教学心理建设方面的教材,目前针对这一情况我们的声乐教师都是借用的专业艺术院校的声乐教材,而且教材借用的情况非常复杂,最主要的是这些教材里面关于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内容也是非常少的,因此找寻适合高校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材成为了目前教学的首要任务。在实践过程当中还要一个问题就是整个师资队伍的建设也存在问题,因为现阶段有很多的高校还没有开设关于声乐心理方面的课程。那么声乐教学心理方面的教师也是缺乏的,有的学校在新开设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时候也是没有专业教师的,因此很多的声乐教学心理课程都是有兼职教师教授的,这也就使得整个声乐教学心理课程的质量普遍偏低。在声乐教学心理课程实践的过程当中并没有很好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审美能力。只是将声乐教学心理课程作为一个小点穿插在了声乐教学当中,只是单纯地灌输了音乐教育,并没有将情感真实地传递个每一位学生。

二、高校声乐心理课程的教学性质

现阶段的专业音乐教育被分为了三类,一类是师范院校的音乐教育,一类是学院的音乐教育,还有一类是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通过对三种类型的比较我们可以知道,音乐教育的特点就是每一个学生的音乐教育,音乐院校的教育理念就是培养专门从事音乐的专业性人才,而师范院校的影月教育理念则是为了培养中小学的音乐教师而定的,综合性大学的音乐教育则是面向非师范类的音乐专业学生,其实不管是哪种院校的音乐教育,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高校声乐心理教学实施的意义

(一)能够满足大学生自身的需求

随着人们对声乐教育作用的不断加深,学校的教育也从应试教育转变为了素质教育,使得声乐教育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的势头,校园的艺术文化活动也随之出现,比如说在校园中出现的校园歌手之类的声乐比赛,这些比赛的出现让大学生参与声乐教育的积极性变强了,歌唱成为了高校学生音乐活动的主要形式,但是我们在实际的参与中发现,能够真正参与声乐教学的学生是很少的,基于此种情况,在高校中开设声乐课程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一课程的开设可以让大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自身内心的需求。

(二)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能力

大学生都是积极乐观、激情四射的。他们对很多事物都是抱着好奇的心态,可以说这一阶段正是培养学生审美观最关键的阶段,而声乐艺术则是通过聆听来实现学生的审美感知的,当人在欣赏音乐的时候会将自己精神融入其中,充分地感受音乐带来的魅力,欣赏音乐是审美的前提,而欣赏音乐这一活动也正是人心里活动的一个体现,高校的声乐心理教学正是从心理因素这一方面去引导大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来塑造不同的学生音乐性格,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对歌唱的审美能力,而且还能够促进审美的外部感受。

(三)能够提高大学生声乐的学习能力和表演能力

歌唱的情感表现是声乐学习的.有效途径,我们可以根据大学生学习前和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来及时有效地调整学习的方法和技巧,调动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与此同时,声乐心理教学的应用对高校大学生的学习是有很深影响的,表演的过程需要声音和表现能力的有效结合,也是一种内外部力量的结合,这个结合的过程其实就是声乐心理教学的心理过程。

四、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心理因素在声乐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因为演唱者演唱技巧的发挥、对歌曲中的艺术进行表达都是需要演唱者自己进行控制的,而控制的行为正是其心理活动的一种外在的反映,歌唱者在歌唱的时候需要表达出歌曲的情感,而表达的形式离不开自身的感觉、记忆以及气质这些心理因素,如果想要在声乐教学中获取较好的艺术效果,那么就要运用艺术的思维来判断、分析在实际演唱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实践中去解决,因此研究声乐心理教学对声乐教学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声乐教学,演唱者,心理因素

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说到“古之善歌者有语, 谓当使声中无字, 字中有声”。“字”是概念, 表现人的思想, “声”则是音乐, 表现美的旋律, 善于歌唱的人是将“字”与“声”完美融合来进行歌唱的。可见从我国古代就开始强调了歌唱不是简单的机械的生理活动, 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生理与心理活动。在现代真正开垦中国声乐心理学荒原的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学家王光祁博士, 他的著作《声乐心理学》翻开了中国音乐心理学的研究的历史。

心理学在声乐艺术中的引进与应用是有着开拓意义的, 那么笔者在此也将心理学与声乐教学作一融合的探索, 在声乐教学中的演唱者又有哪些心理因素, 这些心理因素对于演唱者的声乐学习与演唱又有哪些影响?

一、声乐教学中影响演唱者的心理因素

心理学认为, 人类的所有实践都是在心理机制和心理调节的基础上的。声乐教学和演唱作为人的实践活动, 自然也会受到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 并且, 作为教师与学生互动和教授演唱的这样一个以人为主的活动中, 心理因素的影响也会更大。笔者认为在声乐教学中, 影响演唱者的心理活动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构成:注意, 记忆, 想象力, 个性。

(一) 演唱者注意集中是声乐教学成功的关键

心理学认为, 注意是心理活动和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那么在声乐教学中, 演唱者对于老师的讲授和示范演唱等是否注意集中就对于声乐教学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在声乐教学中, 老师一定会讲解歌唱的许多生理技巧, 如何发声, 如何演唱等, 并且在一些方面会做出演唱示范, 这些内容不是靠演唱者自己独自一人可以琢磨透的。

(二) 演唱者记忆能力对于声乐教学与歌唱的提升

记忆是我们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简言之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提取和存储的过程。笔者记忆认为也是一个将外界信息变为自身资源的一个过程。

在声乐教学过程中, 老师对于正确的发音和优美的歌声示范后, 就需要演唱者去记忆, 去记住是如何做到正确发音与优美歌声的, 还应去记住老师在演唱中的情绪和情感是怎样的状态, 比如《父亲》这首歌曲在演绎时, 演唱者蕴含一种感恩怀念的感情状态会更好的诠释歌曲的真谛。

(三) 演唱者适时的发挥想象力会为声乐教学与歌唱增加色彩

我们经常会发现在声乐课堂上有一些十分有意思的形容词汇, 比如“打哈欠”, “哼鸣”等, “打哈欠”是教师希望通过打哈欠这样一个生活中的通俗的表达让演唱者可以体会到深呼吸这样一个演唱的生理技巧;“哼鸣”则同样是教师通过通俗的表达, 激发演唱者的想象力去体会高位置的演唱技巧。演唱者要拥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够充分理解教师的比喻, 也才能准确掌握技巧, 声乐教学的教学质量也才能得到保障。

并且, 演唱者在对歌曲的理解与把握中适时发挥想象力也可以增进对于歌曲的演绎有大幅的提升,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演唱的发自肺腑, 感同身受了。

(四) 演唱者自身的个性也对声乐教学有着一定影响

个性在心理学中的定义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研究演唱者心理对于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研究演唱者在声乐教学中的心理因素有助于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从本质上看, 也是教育方式方法的一次变革。演唱者作为声乐教学的对象, 他们的心理活动不能被我们忽视, 研究演唱者心理, 能体现出声乐教学的内涵。并且, 将心理学理论应用于声乐教学中, 能使声乐教学更完善更科学, 对声乐教学来讲, 既是内容上的补充和扩展, 也对声乐教学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三、结语

歌唱是人类充满魅力的艺术的一种, 不仅仅是生理的发声, 更是演唱者将自己的心理活动, 情感情绪表达出来的活动。故而, 想要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 就不能忽视在声乐教学中演唱者的心理活动的分析。笔者相信在未来的声乐教学中, 会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演唱者心理因素, 从而提高声乐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1]沈湘.声乐教学艺术[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潘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1.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3

【关键词】声乐 教学 学生 心理因素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7C-0169-02

声乐活动充满艺术力和想象力,对人的心理因素有着多方面的诉求。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剖析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以及对声乐活动本质的心理认知上。心理因素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实现个性化发展,并由此上升到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同时教师还应适时对学生的心理因素进行调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声乐学习观念,为今后从事声乐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一、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剖析

声乐教学活动是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学科,不仅具有抽象性和艺术性,同时又充满复杂性和多变性。正是基于声乐教学的特点,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剖析就显得更为重要。用心聆听、体会、反复咀嚼,才能深谙作品的初衷与内涵,并在二度创作中实现创新。因此,教师应当注重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剖析。

第一个层面是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的结合层面,即学生在具备声乐表达的生理基础、技术基础后,能够从心理层面加深对作品本身的认知。声乐学习中离不开感觉、知觉、意识、记忆、想象、情感、思维、气质等重要心理因素。声乐活动的生理表现与心理表现是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的有机统一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声乐作品如何感受,形成怎样的记忆,想象什么样的场景,都会作用于声乐的生理表现。而且声乐表达的过程中需要较为丰富的情感与情绪的支持,其魅力就在于表演者对作品艺术内涵的理解以及表现。可见心理因素犹如杠杆,在不断发挥引领和调控的作用。例如,现代版电影《罗密欧与朱丽叶》中欢快的插曲将主人公内心澎湃又充满喜悦的状态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在电视剧《龙虎人生》充满悲情的插曲中,歌声虽没有清晰的歌词,却又仿佛是在进行无声的诉说。所以学生能否透过客观的乐谱和歌词形成心理感悟,直接关系到作品的演绎水平。

第二个层面是意志层面。这一层面建立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之上,强调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知和定位,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也就是说,第一个层面侧重学生心理上对作品的感受和想象,第二个层面更注重学生如何从内心看待声乐表达活动。这种心理认知和定位更为抽象,也更具升华意义,其中既要求学生具备审美意识,善于识别和分析,又需要学生具备哲学理性思维,善于挖掘事物的本质,并坚定战胜困难的信心。

二、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

心理因素培养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真正明确学习的目标所在。实际上心理因素的利用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具体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声乐表演作为一种艺术创造活动,需要以想象力作为智力支撑。学生对乐谱和歌词这些客观因素的感知离不开丰富的想象力,歌词中描绘的场景、乐谱中蕴含的情感,都需要通过心理感受、体会和思考转化为更透彻的领悟,进而用二度创作去诠释。丰富的想象力是成功演绎音乐作品的心理基础,想象的创造越鲜明,艺术创作越感人。所以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生动的案例向学生展示想象力的作用。例如,在颇具地方特色、民族风情的声乐作品中,学生并不一定有切身的经历和体验,教师如何启发学生,使学生发挥想象力成为二度创作的关键。为此,教师可以选取《沂蒙山小调》、《茉莉花》、《月光下的凤尾竹》等经典作品,并搜集与之相关的风光画面、风土人情,加入相关的纪录片描写、影视作品情节,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也更容易进入意境想象的空间,幻想在一片美好的自然景象中,亲情细水长流、爱情根深蒂固、友情跨越千里的无尽感动。

(二)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个性是表现在一个人身上的那些经常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潜藏着学生内心的情感与情绪。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成长经历,以及在声乐学习中的专长,因而学生的内心世界也是缤纷多彩的,因此,教师对心理因素的有效利用还应当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善于为学生打造自我发展的平台。而且个性化发展也是学生对声乐活动本质产生心理认同的基础,学生只有在发挥个人专长、专注于兴趣爱好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挖掘自身的潜能,并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悟,进而产生共鸣。

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首先要细心观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尊重学生的不同情感。学生对声乐作品的欣赏也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具备情感特质对作品的表达也就更显得与众不同。教师应当广泛选取与声乐活动有关的题材,为学生个性化的表达开辟广阔的空间。例如,面对一部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的影视作品,有的学生喜欢对作品的插曲进行二度创作,有的学生对场景配乐极具天赋,还有的学生喜欢填词,这种个性化的表达正是学生情感释放的体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过程包含复杂的心理活动,无论是感知、想象,还是情感融入与表达,学生都更乐于从自身擅长的环节入手,所以教师也要注重与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沟通和碰撞,为学生带来深刻的启迪。

(三)实现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学生对声乐作品的表达有着不同的认识,有的学生认为自身的演奏和歌唱技艺日益娴熟,已经具备走上舞台的能力。而有的学生则认为尽管对作品的模仿如出一辙,却始终缺乏一种灵魂式的把握。这说明学生对声乐表达的心理认同感直接关系到二度创作的质量。教师无论是鼓励学生想象,还是培养学生的情感,以及营造个性化表达的空间,最终都要上升到对声乐活动本质的认识。这种心理因素的利用对学生今后从事声乐艺术事业至关重要,如学生对声乐表演的责任心、使命感,对艺术创新的实现,都与这种心理认同产生的动力有关。

曾经有一则颇有哲学意义的音乐故事——学生认为自己技艺娴熟,希望走上表演的舞台。而师父却将他带到深山,学生在空灵的深山真正体会到了天籁之音,又经过很久,最终感悟到音乐并不是去和天籁之音竞争,而是要让自己的音乐与外在的声音相呼应,形成一种独具匠心的表达,这才是“乐匠”和“乐师”的区别。日常教学中也是如此,学生对于声乐本质的认识是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教师对学生心理因素的利用应当因势利导,根据学生表演的特长,引导学生向更高层次的意境迈进。

三、声乐教学中学生心理因素的调控

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心智需要逐渐成熟,从建立对声乐活动本质的认知,到创新的演绎表达,以及对认识偏差的纠正和信心的成就,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引和帮助,及时的调控点拨往往可以起到点石成金的作用,使学生茅塞顿开,实现跨越式的进步。

(一)初期的心理引导。学生从事声乐专业的学习,应从开始就努力开展基本功训练,不能忽视对声乐活动本质的心理认知,即学生声乐学习目标、价值观念的确立应当从早期开始,教师应从教学之初就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学生逐渐从中获得感悟,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而且学生能够及早从心理层面对声乐活动本质产生认同,也就更容易克服学习途中的困难和挫折,磨砺坚强的意志。在此方面,教师可以列举生动的人物范例,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层面的教育。例如,肖邦对于音乐事业做出的贡献,已经绝非其技艺高超的呈现,更重要的是他能够用自己对声乐的理解,将情感与现实结合,即“将自己的声音与外在的声音相呼应”。当学生尚不能深入到本质时,教师可引入肖邦的代表性作品,如《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特殊节奏和韵律的使用。学生通过案例引导,也会更加明确声乐表达的作用和真谛。

(二)适时的启发。声乐活动本身充满想象力、艺术力和创造力,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有其自身的弱势,那就是社会经验和阅历不足。尽管学生尽力去想象作品中描绘的场景,或许也无法实现与原创作者的感同身受。而且学生的情感世界较为单纯,对酸甜苦辣的情感体验并不丰富,在遭遇学习瓶颈时也有可能找不到方向。因此,当学生想象力不足,或是情感把握不够深入时,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方法启发学生,以此形成对学生心理因素的调控。例如,关于爵士时代的声乐作品,因距离学生的年代久远,很多时候学生对当时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并不熟知,仅从曲调特征上很难寻找到表达的灵感。此时,教师可以不仅仅局限于从声乐角度给予学生启发,也可以另辟蹊径,从其他艺术领域寻找能量,如爵士时代的美术作品、影视作品、文学作品,学生也将从中收获顿悟。

(三)纠正与指导。学生对于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本身就是一个自我充实、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演奏、歌唱的技艺水平会不断上升,对声乐艺术的认知也要经过由表及里的反思和进步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又需要他人的认同和肯定。正是在这种内心需求的推动下,有的学生会对声乐活动的本质产生认识上的偏差,如对熟练的演奏和歌唱沾沾自喜。正如这则有关声乐表达的哲学故事,学生如果不能深入到广阔的实践当中,也就不能超越自我。因此,教师尤其要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丰富社会阅历,从而实现对学生的纠正与指导。著名音乐家李斯特也曾指出,正是因为他走过许多个国家,看到过许多的事物,才从内心深处迸发出创作和表达的激情,是实践使他产生前进的动力。所以教师要及时通过有效的调控手段,为学生指明学习的方向,如带领学生走入真实的生活当中,汲取其中的创作源泉。

(四)鼓励和支持。声乐学习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或是长时间徘徊在原地,难以实现跨越式的升华。此时,学生的内心也会充满迷惘,或是焦躁不安,进而影响到心理因素对声乐学习的支撑作用。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展开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的心声,用激励和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渡过难关。声乐教学不只是单纯的技能训练,也是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培素质养与教育。教师在重视声乐技艺指导的同时,更要关注德育的渗透,使学生构建起强大的内心世界。学生学习声乐演唱技能和技巧与本人的意志密切相关,教师可通过真实案例分析、心理疏导、实践体验等途径,担当起学生心灵的导师,为学生今后从事声乐事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尹丽华.声乐教学中演唱者心理因素分析[J].大舞台,2014(10)

[2]常建萍.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心理因素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3]刘颖.心理因素的培养在声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2(2)

【作者简介】胡 晓,女,广西桂林人,柳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表演与教学。

声乐考生应试心理控制与调整论文 篇4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考生临场紧张时产生了一种害怕、不自信的情绪,在中枢神经系统形成了特有的兴奋。当这个兴奋的强度超过了考生的控制能力时,由大脑皮层发出的歌唱及以想象进入情景、角色的指令就受到了紧张兴奋中心的强烈干扰,于是指令的传达发生变形,原有的长期积累形成的一定程度自动化的条件反射的固定联系也被打乱,破坏性的效应就无情地出现了。

其实,声乐训练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人的自然的、本能的歌唱习惯使之达到某种声乐流派或唱法的歌唱技术的要求,使歌唱从本能走向自觉,从生活走向艺术。紧张和放松是一对矛盾,有一个最佳分寸。过份紧张是正常发挥的大敌,过份放松到松弛或松懈也是一种灾害。那么,在面对人生中很重要的考试时,该如何调整情绪,控制好心理呢?怎样才能有效地减轻考生的紧张度、增强考生的自信心,并使他们在考场上能正常地发挥出应有的歌唱水平呢?

一、正确选择、科学练习考试曲目

考试曲目的选择及难易程度的把握是造成考生心理放松或紧张的一个重要方面。曲目选择合适,难易程度相当,考生在演唱时就会信心十足,音乐的展示也就充分,心理自然也就很放松。反之,当一名考生对自己所唱的歌曲觉得难以把握或是根本不喜欢这首作品,就会有沉重的心理压力,造成心理紧张而导致考试失败。

所谓“合适的考试曲目”,是指根据考生的歌唱状态、声部定位、歌唱技术、嗓音条件所选择的、能够胜任的,并能充分展示考生声乐水平的歌曲。而定调的基本原则就是:高音上得去,低音下得来,中声区流畅自如。

一旦考试曲目和定调确定之后,刻苦的练习就称为必然的一条路了。

只有极为熟练的演唱,无论是技术技巧上还是从音乐表现上都有充分的把握能力,“胸有成竹”,才能使考生消除紧张心情,增强自信。但是在练习中也要讲求科学性。发声器官是人体的组成部分,使用不当造成伤害无可弥补。合理地科学地安排练习时间和进度,提高练习的效率,才能保证考试的顺利。

二、加强艺术实践,提高适应力

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考场上的表现好坏是对考生一切准备的检验。有的考生平时长期自己单独练习,一旦到公众场合或是有他人在场就手足无措,唱得连自己都不敢相信,考试时就更糟了。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要解决这种明显缺乏自信而紧张的情况,实际的锻炼、提高适应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平时多参加艺术实践是考生积累演唱经验进行自我锻炼的一个良好途径。声乐考生可在平时积极地参加一些演出活动或各类声乐比赛,尽量多地面对观众和感受临场的气氛,抓住每一次机会来锻炼自己,不断提高演唱水平,从而增强自信。绝大多数考生都没有声乐考试的经历。当考生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面对一些严肃的考官时,如果对自己的声乐水平不是很自信,或者对所选的作品不是很有把握,他肯定是恐惧和害怕的。这种生疏和不自信,就会使其担心出岔子,害怕考不好,造成了过份的紧张。模拟考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增加考生实战经验提高适应能力的方法。所谓模拟考试就是指导教师或家长或考生之间可以模拟考试场景,像正式考试一样,从进入考场开始,完整地把考试曲目从头到尾演唱一遍,到有礼貌地退场。切记在演唱过程中,不管发生什么情况都不能停止演唱。模拟结束后,大家坐下来评论一番,肯定优点,指正问题,并迅速改进。由于空间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因此考试前,考生可以去考场看一看,走走台,熟悉一下环境,试唱一下考试曲目。

实践证明,这些举措对于考生熟悉考试程序,提高考生应试能力、积累演唱经验、培养表演能力和释放心理压力都是非常有效的。

三、考前充足的准备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的仗”,要想在考试中有优异的表现和发挥,充分的准备是必须的。

一般声乐考试的伴奏乐器都是钢琴,加强与伴奏的沟通与交流,和伴奏一起商定前奏、间奏和结尾,包括一些特殊的处理和要求。可以多合几次,做到相互之间默契配合,使考生和伴奏都心中有数,考生在心理上也有个“依靠”,为考试时完整自如的演唱提供保障,为演唱增色。

至于考试的服装和造型,首先要舒服、得体,在此基础上尽量漂亮一些,有助于增加考生的自信,使考生占据一定的心理优势。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前的休息和嗓音保护。身体是歌唱最本质的物质条件,身体的不适会造成歌唱生理肌体的改变,直接影响歌唱质量和考试成绩。考前几天要把作息时间安排好,有计划、有目的、有节奏地安排练唱和休息时间,并严格执行,做到劳逸结合。

四、考时集中注意力,投入音乐

对于声乐考生来说,最紧张的阶段就是待考的这段时间。在等待考试时,最好不去听前面考生的演唱。因为不管前面的考生唱得好坏都会给自己造成压力,都有可能造成心理紧张。最好的办法是使自己的兴奋点转移,可听听音乐或反复默唱作品,想一些有趣的事情。当快要上场时,可连做几次深呼吸,使气息和心跳平稳下来,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积极兴奋的情绪进入考场。

当轮到自己考试演唱时,就要充满自信,情绪要积极兴奋,心理上保持相对的冷静安详。有过表演经历的人都有“一进入角色马上就不紧张了”这样的体会。走进考场,就如同登上舞台,立刻集中注意力,把自己投入到歌曲所应有的情境之中,让自己的所思所想沉浸在歌曲艺术形象的创造与表现中,呈现一种“忘我”的甚至“忘乎所以”的状态。中途即使有某个音或乐句唱得不够理想,也不要心慌,应稳定情绪努力去弥补演唱中的不足。相信自己就是整个考场的主宰和中心,放开手脚,专注地投入作品,紧张、恐惧便统统烟消云散了,往往能取得很好的考试效果。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5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艺术学校 杨桂兰

摘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声乐教师,光有精通歌唱的技能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应有针对地学习儿童心理学,了解儿童学习声乐的优势与教学目标,制定出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把有效教学策略稳定在主动积极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并能及时调整措施,改进方法,始终保持良好的声乐教学课堂环境与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幼儿教师;声乐教学;心理状态

一、开展综合音乐教育启发活动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他们在最初开始学习时,对任何一门课程大都无明确的目的性,家长、老师让他们学什么就学什么,或自己喜欢什么就学什么,他们学习唱歌特别是低年级儿童,最初并不是抱着我要把声乐学得怎么样好,我要把声音练得如何地美好的学习目的,而是全凭一种爱唱歌、想唱歌的冲动和欲望,这就是他们的学习动机,要把这种学习动机贯穿于儿童声乐教学的始终,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所以,在学习声乐的开端教师要向同学们讲清楚学习此门课程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对儿童讲解歌唱的作用,可以促进少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陶冶情感,净化心灵,培养良好的精神品质的作用,还可以抒发少儿爱祖国,爱人民的美好情感,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无穷的欢乐等,这种教育活动绝不能只是拘泥于形式、走过场,它是组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融洽师生关系,进入积极上课精神状态的必要之举。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后,儿童就产生了强烈的学习动机,教师要把这种教育启发、渗透在儿童学习声乐的始终。

二、儿童声乐教学中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近年来,随着声乐教育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少年儿童从事声乐专业的专门学习,随之出现了各种规模大大小小的少年儿童声乐比赛、演出、考级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为少年儿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水平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评判标准。走上舞台,面对观众,唱上几首歌,对于一个技术娴熟,久经锻炼的专业演员来说可能相对容易,但他们也难免会出现上台紧张的状况,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就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有的儿童嗓音音质很好,平时也受到正规的专业训练,歌唱水平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是一上舞台却由于心理状态的紧张而产生恐惧,身体僵硬,两腿打颤,气息上浮,轻者的歌唱缺乏表现力,重者甚至会出现忘词,走音,失声,或者是头脑一片空白,什么也做不了的紧急状态。在少年时代,如果由于舞台紧张失去良好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会让儿童产生自卑、胆怯的心理,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甚至再也不敢上台歌唱和面对观众。因此,作为从事儿童声乐教育工作的老师们应该认真研究儿童上台演唱时的心理 特征,创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摆脱舞台上紧张的心理状态。

三、儿童在变声期时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变声期是每个人一生中都要经历的一个特殊的生理阶段,对于学习声乐的儿童来讲更是一个特殊时期。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持久性差,很容易疲劳,音色变暗,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很多学生因为唱歌时声音沙哑,高音唱不上去而丧失唱歌的信心,产生歌唱心理障碍,针对这一现象,在变声期儿童的声乐教学中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从心理学和生理学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把变声期儿童的心理状态调节到最佳歌唱时所需要的状态,而另一方面又不伤害到他们变声期时脆弱、不稳定的嗓音。在此过程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促进师生互动,加强情感融合,科学组织协调,力求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把声乐艺术融入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

声乐艺术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也是幼师必备的技艺之一。而我国传统的声乐艺术教学不仅方法单

一、而且教材也很落后。但是随着我们对幼儿声乐教育重视程度的增加,幼师活动中声乐艺术的融入也相应的增加了。学校增加了对幼师教学中声乐课的投入,大部分学校的器材也相应的更新了,师资力量也更强了。幼儿师范教育中声乐的学习目前急需的就是一部权威性、系统性和先进性的教材,好的教材会让我们的培养过程更科学。而近些年我国对幼师声乐发展要求的提高,相信这部好的教材会在不久的将来产生并投入使用的。有好的教材之后需要的就是一个好的老师了,幼儿师范院校也应该加强自己的师资队伍,多聘请一些专业技术好、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要一成不变的沿用先人遗留下来的教学经验。我们的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进步,而且各个时代人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所以老师要根据不同时代学生的特点进行对应性教学,只有这样才能与时俱进,不断进步。毕竟我国开始声乐教学的时间不是很长,而且我们国人大多情绪内敛,不太喜欢表露太多的个人情感,所以针对幼师的声乐教育尚在寻找一种好的方法。目前我国幼师声乐教学中过于重视技巧,不能按照孩子的生长发育标准量身定做一套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常整理将对大人的要求标准放到孩子身上,造成很多的问题。例如,幼师在声乐教学中常要求孩子开口大声唱,但是须知孩子的嗓子、声带和音域等都不同于成年人,我们不能将成年人的发音标准用在孩子身上。这些不当的举措其实都是可以在幼儿师范教育活动中提前进行防范的,我们也应该尽量在幼师教育课程中加强对这方面问题的教育,因为一旦我们步人工作岗位中出现丁点失误,对孩子来说都是一生无法挽回的损失。

结束语: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与学习中,我深刻的认识到儿童声乐教育在整个声乐教育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它是声乐人才成长的摇篮。同时我也发现在教学中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对于教师“教"的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歌唱心理状态对于帮助他们快乐、快速的掌握歌曲内容,提高声乐技巧有着很大的帮助,自然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取得教学成果发挥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参考文献

声乐语言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6

正确的歌唱方法主要靠训练获得,而训练要点的领悟又主要在课堂内完成,这就要求声乐教师言语精炼准确。只有精而准,才能抓住教学重点,节省教学时间;才能解决声音毛病,对症下药;才能化繁为简,易于理解。如气息沉、吸气深、吐气稳、下巴放、笑肌抬、牙关开、咽壁张、声音叹等,都属于精而准的教学言语。当然,精炼准确的言语也要合乎逻辑,脉络清晰,顾及学生的认知能力。切忌只针对某一问题,或运用过于专业化的教学用语,如“用头腔共鸣来唱”“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用真假声混合的唱法唱”,以及过分强调教师自我体验的言语,这些语言会使学生感到毫无重点,无所适从。

二、点面结合,具统一性

在声乐教学中每个学生都有一个训练的总目标,教师应做到心中有数,在分阶段教学中逐步渗透,循序渐进,处理好整体要求和局部训练的关系。声乐教学主要靠教师的听辨能力来指导学生训练,帮助学生获取整体的歌唱效果。这要求教师听觉能力平衡,全面统一地分析解决问题。例如,在发声训练中,当强调声音高位置时,要同时强调气息低控制,否则就会产生气浅、喉紧,声音效果的尖、挤、卡、虚等现象;在提示气息下沉有深度时,同时要保持声音高位置,反之就会破坏歌唱状态,失去完整平衡性;在提示靠前唱时,应注意声音的垂直性;在让学生喉咙打开时,要同时强调咽壁的吸力;在提示抬软腭时,要注意下巴放松;在学生发声感觉好时,要注意共鸣教学的结合;在学生发声练习做好后,要进入练声曲的歌唱。让学生把唱歌的感情带入发声训练,把发声训练的良好状态带入歌曲演唱等一系列的教学,都要求教师言语符合点面结合、完整统一的原则。只有这样,学生训练出来的声音才有整体统一的歌唱状态。

三、作品选择,具教育性

教育性是声乐教学除艺术性外的又一基本方向,也是声乐教学言语需遵循的基本规律,所含思想内容可“显于外”,如直接批评教育,提醒、激励;也可“含于内”,如通过歌曲思想、内容的讲解,令其深思领悟。由于教学时间紧,教学言语的教育性主要通过“含于内”的声乐作品讲解体现。声乐教师在选择歌曲时,除强调格调高雅、思想健康,多唱中外艺术歌曲外,还应涉猎一些民族、民间的声乐作品,以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声乐教学言语的教育性还可通过教师对声乐作品的范唱来实现,教师范唱时的声音处理要富有变化,具有艺术感召力。如范唱《我爱你,中国》时,教师要把对祖国美好河山的赞美用高低起伏、强弱有别的声音效果表现出来,让学生随着教师歌唱的渐进高潮心绪也随之澎湃激荡,进而升华为对祖国的热爱,并带之于歌曲演唱。

四、生动形象,具直观性

由于有些声乐理论知识和发声肌体结构的抽象性,使学生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常常感到不易理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教学中声乐教师应多用启发式的想象教学法,也就是把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一些动作或生理感应同歌唱发声联系起来,通过想象引导科学发声,达到训练目的。如用闻花体会气息下沉;用抛物线体会声音的至远向前;用跳高起跳时脚一蹬的感觉体会起音状态的一步到位;用珍珠项链体会声音的圆润纯亮,气息的平缓呼出;用声音像风筝在天上飞,气息如手中线轴在下面放线,腰腹如手般控制好呼吸线,体会气息与声音的控制关系。形象直观的言语,比单纯性地阐述更为学生所理解。切不可流于庸俗、低级趣味,应注意教学的科学性、严肃性,做到形象适度。

五、讲练结合,具实践性

声乐是语言与听觉的艺术,其物质材料是声音。要想学生学好声乐,必须训练学生有一双会听声音的耳朵和能够表现作品艺术形象的歌喉。而这一切都需通过教师的言语指导才能完成。声乐教师的言语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讲与练两方面:一方面,将教学实践总结出的理论知识讲授给学生;另一方面,则需要通过唱、练、听的技能技巧训练来达到,如节奏感、音高感不经过听、唱是很难掌握的。当然,两者又是相互影响,互为补充的,技能技巧需要理论指导、反复实践才能掌握。教师应注意课堂时间的把握,精讲多练才能出成果。一般情况下,教师用不超过1/4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用超过3/4的时间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较佳。

六、因材施教,具灵活性

心理因素与声乐教学论文 篇7

优美的歌声是心理活动灵敏指挥歌唱发声器官在生理上作出反应的音响效果。在声乐演唱和教学中, 人们比较重视的往往只是歌唱的各种技巧, 却忽视心理因素对演唱和教学所起的作用和影响。从心理学角度透析声乐心理, 分析声乐心理的产生及作用、存在与影响, 用理论指导实践, 从而使歌者收到良好的演唱效果并在教学过程中将其发扬。音乐是最富有感情的艺术, 是以声传情, 以情感人的艺术。

歌唱的主体本身的素质对声乐艺术的反映和影响。

首先是一个人的性格, 可分类为: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向型性格的人性情开朗、活泼、善交际, 比较乐观, 在舞台能自如、放松的演唱, 情绪不容易受到影响, 超出平时训练的水平达到理想的演唱效果。而内向型性格的人一般重视主观世界, 比较拘谨和害羞, 比较重视外界的评价, 因此在演唱时紧张度较高, 这样一来, 演唱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发挥不出自己应有的水平, 自身也会因此产生挫败感。一个人的性格形成30%是先天基因、剩下的7 0%是由自幼成长的环境、教育程度个方面影响的。所以歌者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心理素质, 要积极而乐观的做出选择和自我的提升, 改变内向性格带来的负面影响。

情感和情绪, 歌唱者的情绪——喜、怒、哀、乐等方面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其发声、演唱。当正要演出的歌唱者得情绪和歌曲所要表达的情绪相左, 却没有极好的素质及时调整的话就会收到这特殊的心理因素的影响和支配。歌唱演出可以说是歌曲作品的再创作或是二度创作。比如:作品要表达的是喜信息, 传递喜感。而演唱者在演出的时候正当极为哀伤的话, 这时候进行二度创作就多少会给作品蒙上哀伤的气氛。在这个时候, 如果是心理素质和演出功底极好的演员或歌唱者就能做出自我的调整, 直到自己的情绪符合整个演出的场景。

有意识的培养心理素质, 必须要和歌唱的技能培养同步进行。心理素质的培养是指:性格方面、情绪方面和临场发挥三个方面。

性格方面:首先, 可以明显的看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的要更有利歌唱者的演出, 因内向型性格的人过份重视主观世界, 在同外界接触中, 往往缺乏自信比较孤僻害羞, 由于性格上的紧张趋势, 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 在演出的环境下不容易放松, 导致怯场。培养开朗乐观的性格。作为一个演唱者, 应该努力做到性情开朗, 性格活泼, 善于交际。走出自我中心的主观世界, 客观的看待大形势和自身, 勇敢面对艺术展现的舞台。看淡个人的利益得失, 迎面而来的鲜花掌声也好、批评贬低也好, 只是艺术道路成长的一个台阶。

情绪:情绪上带来心境和歌曲、艺术作品不一致的感情倾向时所要做出的调整。一个歌唱者怎么在顷刻间融入到作品的感情里去, 这在于歌唱者本身的文学素质, 要求演唱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和丰富的想象力去理解和表达歌曲内容。多读书、诗歌、散文小说, 学习欣赏美术作品等, 开阔视野、丰富知识, 这样歌唱才能把作品中的情意表现出来。当歌唱者能深刻理解作品的内涵, 就能很快的进入到作品的角色中去, 再者, 就是要对自己所要演出的作品做充足的准备工作。比如了解作品的作者资料、作品的背景、写作背景, 作品所要表达的意义。每个作品拿到手不要急于把她唱出来, 多朗读几遍歌词, 充分了解歌曲要讲述的事情。当歌唱者把作品理解透彻, 与歌曲融为一体时, 就能更深层次的进入二度艺术创作的过程。也要重视情绪变化对演出的影响。根据音乐心理学家威尔逊的研究, 歌唱者得情绪变化强度还与声部的类型有关的。

临场发挥:临场发挥和应付突发情况的应变和准备, 很多人面对舞台始终有怯场的现象, 除了增强自信心外, 还要多做练习, 在平时尽可能的多参与舞台的实践活动, 例如小型汇报会和演唱会, 体会舞台感和驾驭自己的能力。参加小型演出活动, 较为轻松的气氛和快乐松弛的环境会缓解表演者的紧张情绪。上台前, 要把演出的作品在心里默唱, 找到平时练习熟悉的感觉, 这样的松弛不仅有利于表演, 更有利于发音器官的生理机能自由活动, 而不会因心理紧张造成僵化、呆滞的状态, 以至破坏声音自然流畅的表现。

站在舞台上面对下面的评审委和专业人士要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了, 不要把台下的评委和专业人士看做来挑刺的检查者, 当做朋友坦然面对。演出的过程中随时都会有突发的情况:例如, 钢琴伴奏出问题, 灯光、音响临时不出现状况, 甚至是观众席上出现意外情况, 这时候千万不要自己慌乱, 不知所措, 自乱阵脚, 此时更需要沉着的心态, 不然就会带来更尴尬的场面。面对这种情况要在最快时间做到冷静和放松, 落落大方的台风, 上下台的步态以及演唱中有较长的过门间隙时台上的表情感觉都要与乐曲表现的内容相吻合。这些过门和突发情况没处理好, 忘词跑调、高音唱破等, 形成恐惧, 影响演出效果。要把注意力和兴趣投放到表演的过程中去, 生动地表达声乐作品的思想感情, 可使声乐作品的魅力得以充分的展现, 是“有灵魂”、“有血肉”, 能“号召人”、“吸引人”、“感化人”、“打动人”的歌唱。歌唱演出成功与否和个人的歌唱技能成正比关系。歌唱技能包括歌唱技巧和歌唱心理。歌唱技能在形成过程中从心理到生理一些列理解、掌握、熟悉的过程, 其本质是心理调控结果。歌唱者在大量的巩固练习与反复歌唱实践中, 通过记忆、联想, 以及触类旁通的积累, 丰富提高自己的技艺水平。在学习过程中, 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不断利用情感激励机制建立百折不饶的意志, 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 通过正确的心理调控, 逐步掌握歌唱发声的科学方法, 从而迈向成功的目标。

摘要:声乐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对歌唱主体而言是歌唱者内心的情感、认识、需求;以歌曲为载体的一种表达、抒解、信息的输出。作为一门综合艺术, 它通过人的思想感情, 利用声学上的各种技能和技巧而获得的。是将自身对客观事物的感觉、知觉、认知, 通过想象、思维与创作升华的心理体验过程。一首歌曲演出的好坏, 除了技术和生理上的因素外, 主要的是心理素质, 声乐心理与歌唱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心理调节和控制能力的培养在歌唱艺术中是非常重要的, 在声乐教学中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 把声乐技巧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的结合起来, 从而完成声乐的艺术创作。

关键词:声乐表演,心理素质,教学,情绪

参考文献

[1]格林.威尔逊[著].表演艺术心理学[M].上海艺术出版社, 1989.

[2]刘大巍, 黄常虹.声乐教程 (1) 理论、教学与训练[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素质培养 篇8

[关键词]情感体现 演出心理 素质教育

情感素质培养

声乐作品的完美表现,是从心灵到心灵的一个感应理解过程。它不光是声音高难度技巧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在歌唱中怎样做到以声传情,以情感人,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个性,通过歌声传递给观众,以产生两者之间心与心的交流。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对作品的认知是学生了解作曲家创作构思的基础;演唱者要深入理解作曲家创作风格和作品创作时代背景,细心研究作品的曲式结构、感情标记,并多次对旋律进行范唱,培养自己对歌曲旋律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激发学习新作品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带领他们分析作品重点和难点,对于特别难唱的小节要单独抽出来每天练习,使身体的肌肉适应每一个音符,以至每个乐段。再者,不要惧怕困难,对于新的作品要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它。其二,是情感的处理;歌唱的情感表现使作品赋予新的生命力,是作曲家与歌唱者情感相互交融的完美体现,它震撼着观众的心灵。所以歌唱者要做到作品思想的完美表现,必须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由于我们现在的许多声乐教学中,仍然采用着以前的教学模式,偏重于从技术到技术,从声音到声音的训练,所以,忽略了对学生真正情感表现的培养,造成许多作品的演唱只是音乐旋侓音符的完成,并没有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音乐灵魂表达出来。所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曲家生平故事,了解他创作这首歌曲的意图,情感。充分发挥他们的丰富想象力,加上自己生活中的体验,把自己的情感融于音乐中,用甜美的歌声表达出来。正如钢琴家鲁宾斯坦所讲的:“每位演奏家都会把自己的才华投入音乐作品,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个性,尽可能把它表现得完美。”[1]“每首精致的乐曲,我们不应该仅限于‘学会’它,更应该将之‘吸收’进入我们的体内,使它成为我们身体的一个部分。你必须毫不迟疑地为这部音乐所吸引住,你的心情就像是陷入了热恋,被这音乐迷的神魂颠倒,心荡神怡,内心燃烧着巨大的热情想要得到它,甚至愿意奉献所有的努力。”[2]只有这样你的歌声才能带着美丽的向往,插上了翅膀,飞翔在音乐的殿堂。其三,学习兴趣是情感的表达关健;在我们的音乐教学中,由于每个学生生活、环境、文化修养素质的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这样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思想动向,探索他们学习爱好,并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他们亲耳体验音乐,感觉到音乐在他们的生活中间,是人们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激发他们热爱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表演的信心。

良好的演出心理

做为每一位声乐演员,大都喜欢在舞台上能够向观众展示自己歌唱的才华。但是往往由于作品的不成熟和地址环境舞台的改变,通常在演出时会出现一些怯场现象,这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再由于舞台声乐表演,不像影视演员那样,在电影展示给观众之前,一个镜头可以做n次的拍摄、修改;有足够的时间去加工它们。由于演出是公开性和一次性的,这就造成了演唱者在不同程度上的心理紧张,他们一旦登上舞台,面对着台下千余双挑剔的眼睛,由于缺乏临场经验,一种不适的紧张感会油然而生,这突如其来的心理压力,往往会造成歌唱时肌肉失去协调、呼吸紧张、声音发抖、忘记歌词,甚至走调,以至作品不能完成,最终造成演出失败。面临这些问题,平时的良好演出心理训练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它来自坚强的自信心以及歌唱基本技能的训练,正如美国钢琴家史兰倩斯卡所讲的:“怯场的百分之九十的原因是来自平时练习不足,百分之十来自害怕。”所以平时要给足自己时间去练习作品,经常的训练你的歌唱肌肉,让它去适应你在歌曲中所需要的音色、音高,使歌唱声音达到下意识的情感流露;其二;选择自己喜欢并且熟悉的作品上台;如果作品没有把握,只能给自己演出带来压力,并不会带来歌唱的半点惊喜。其三;要做有准备的歌唱练习;“每一位身经百战,经验充沛的演奏家,在面临演出的好几个星期之前,必定是绝对地集中精力,付出努力去研究练习,不敢懈怠。如此才能完整地呈现他的曲目,保持他历久不坠的声誉。”[3]其四;要训练经常在不同环境中和众人面前演唱,让自己的情绪尽快的适应各种环境,排除不适感,更多的燃起表演的欲望,使自己情绪陶醉在音乐中。另外,自己不要给自己太大的思想压力,把演出看作是一次学习提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做好,给自己足够的信心。以上这一切都准备好了,那么当音乐会来到之时,你便可以以一颗轻松的心态,从容地走向舞台了。

教师的责任

素质教育,教师是主体。声乐的道路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所以基础的歌唱训练是完美表达音乐作品的必备条件,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正确的、科学的发声方法,是歌唱者着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要使学生学会控制声音,驾驭声音的能力,才能使他歌声情感的表达不受肌肉的限制,从而达到音乐随着情绪的升华,展翅飞翔。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提高处理突发事件(舞台上)的应变能力。学习中更多地给与鼓励,掌握学生的个性、善待学生、真正关心学生;由于每个学生性格不同,环境影响不同,音乐爱好也有所不相同,教师要抓住他们兴趣动态,因材施教;对待专业上有学习心理差异的学生,尤其是成绩不太理想的,思维不够活跃的这些学生,教师要正确引导,分析其原因,不歧视、不放弃,多做一些爱心的辅导,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可以带领他们走出课堂,走向社会,做一些公益性的演出,使他们在艺术实践中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音乐表现的魅力。增强专业学习的信心,培养他们热爱音乐,勇于投身声乐艺术以及超越生理局限的奉献精神,把美好的歌声带给人间。

参考文献:

[1]《钢琴艺术》.2008,10.鲁宾斯坦谈音乐教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北京.

[2]露丝·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81.2008.6.桂林.

[3]露丝·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P119.2008.6.桂林.

歌剧演唱与声乐教学 篇9

一、歌剧的声乐教学意义

学习声乐演唱的人如果有机会完整地演绎歌剧将会对自身的综合素质及能力有所提高,歌剧的演唱会让学习者渗入声乐艺术的实质。声乐是一种艺术形式,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产生,可起到熏陶、感染人,提升整个人类的思想境界、审美理想的作用,也可满足人们心灵、情感的寄托和需要,达到启迪教育的目的。因此我们在学习这门艺术过程中要本着对艺术真谛的追求。以崇高的境界要求声乐的教与学。

在当今的美声演唱领域中,艺术歌曲与歌剧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目前我国声乐教学与演唱中最为大家所熟悉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是诗歌、戏剧、文学、美术、灯光、舞蹈、表演等艺术形式至善至美的综合体。它的伴奏气势宏伟,一般使用管弦乐队,是在舞台上用演唱来表现的戏剧,是戏剧的一种音乐形式。大多戏剧是分幕的,幕与幕之间又是彼此联系的,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是按照一定的故事情节背景展开的。歌剧每一幕通常由咏叹调、重唱与合唱组成,并且它们之间通常又由宣叙调衔接并贯穿发展起来,歌剧这一艺术形式还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带有一定的社会性和哲理性,可以反映人们的现实生活和时代背景,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人们现实生活的一种体现。歌剧是人们的情感所需要的,同时又能使人们得到娱乐和满足。它的存在并不是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是迄今为止独立的几种艺术的融合。作为综合艺术的歌剧有其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歌剧表演对声乐演唱提出更全面、更高层次的要求,它一直以来都是声乐的最高艺术殿堂。

二、歌剧与声乐演唱教学的关系

(一)歌剧演唱要求音乐与戏剧情节发展相结合歌剧的综合艺术特征对演唱者的综合素质提出挑战,除用美妙声音表达出音乐,还要与戏剧、表演等其它舞台艺术协同配合。在歌剧的演唱与声乐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对演唱者多方面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歌剧是戏剧与音乐相结合的产物,对演唱者来说。将情节发展、戏剧冲突与音乐流动起伏相融合是必要的。情节,可以理解为戏剧发展中人物性格及人物关系的展示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人物之间的冲突则成为戏剧发展的动力,没有冲突便没有戏剧,离开戏剧冲突歌剧情节便不可能引人入胜。如果演唱者在表现这些过程时对人物性格有形象逼真的刻画,对人物关系、情节的展开和冲突认识、理解得深刻透彻。拿捏得恰当,演出会取得良好的艺术效果,欣赏者也会被吸引。而要想塑造出人物角色,做好案头工作很必要。要研读剧本,清楚每幕、每段、每句在说什么,原因后果、来龙去脉做到心中有数;要对人物性格,行为动机进行分析,对每一阶段的心理活动深入揣摩,这是成功塑造人物的关键。需要我们对剧本故事人物诞生的文化背景、植根的土壤有所认识和了解。因此宽泛的知识及敏锐的触觉和理解力对演唱者都是有用的。

然而众所周知,音乐是歌剧的核心,能获得成功的歌剧首先是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歌剧中的声乐除了具备以上戏剧的思想认识手段,更重要的它是用人声的音乐形式体现歌剧主题和内涵,有力地烘托歌剧艺术效果。歌剧中声乐形式有咏叹调、宣叙调、重唱、合唱等,它对演唱者提出演唱时要具备高超的声音技巧、准确识谱能力等各方面与音乐有关素质要求,为声乐的教与学注明努力的方向和前进的目标。

(二)歌剧中各艺术体裁的共同存在对知识结构的完善

歌剧艺术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境界,在歌剧中,它的构成要素很多。是音乐、戏剧、文学、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绝佳组合。音乐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里有宣叙调他称“朗诵调”,旋律近于说白,节奏随着语言的变化而变化,用于陈述剧情和戏剧动作紧密配合,也常作为咏叹调的引子用于咏叹调之前、咏叹调(是角色动作处于平静状态下演唱的独唱曲,相当于戏剧中的独白。主要刻画角色的性格和心理状态。一般篇幅大,结构完整,音域宽,技巧复杂,音乐富于抒情性和戏剧性,可以在音乐会上作为演唱曲目来演唱)和合唱或重唱(相当于戏剧中的群众场面。能烘托剧情的发展,使剧情富有动力)。歌剧的器乐结构:器乐分为前奏曲(开幕前演奏的管弦乐曲,起提示或概括剧情的作用)、幕间曲(幕与幕之间管弦乐曲,起烘托气氛的作用)、终曲(全剧结束时演奏的管弦乐曲,带有总结全剧的意义)和舞曲(富于生活气息,常起到配合剧情、活跃气氛的作用),这是器乐曲独立演奏的部分,而在整部歌剧中器乐是在连续不断地奏出旋律,除了联系各独立的幕,更联系各唱段、宣叙调、咏叹调和合重唱,并为其伴奏。咏叹调旋律优美,成为声乐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而演唱者在歌剧表演中除了演唱精美的咏叹调外,更要将宣叙调表演得完整而准确恰当。

歌剧中的宣叙调有着交代剧情、表达情感、作为程式的段落、激化矛盾、结构转换的意义。音乐上突出的语气化音乐风格,旋律走向呈直线的平稳进行,节奏的均分,模糊的和声功能和分句,其实这些也都是为实现它说话的意义。在演唱技法上,要求比咏叹调更清晰地吐字,更生动的语感;唱法为增强声音的表现力会更自由些;分析判断说与唱的比例,与歌剧总的格调保持一致。高水平的演唱,不仅是技巧与情感的高度配合,同时也是艺术中的协和、对称、平衡美的表现,我们在演唱咏叹调的同时绝不能忽视宣叙调,它可训练演唱者歌唱的整体感、统一感、连贯感。也使得演唱者深入对音乐的分析理解,扎实音乐修养。相信了解宣叙调并对其进行细致演唱后会对其它的声乐体裁有相应的促讲和指导,除了咏叹调、宣叙调之外歌剧中的重唱及合唱在声乐演唱及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因为它在音准、节奏、气息的训练过程中比独唱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此外还使得演唱者对音乐作品的感受、处理、演绎能力得到立体的强化和提高。再者歌剧中的重唱除了具备一般重唱的特点外,要在保持声音和谐的基础上又要唱出具有角色的个性特征,和谐而不失个性。

重唱使得歌剧音乐中主调音乐与复调音乐兼而有之,它几乎都发生在主要人物情感交融或纠葛的时刻,为歌剧的发展提供了速度。如果说宣叙调强调了戏剧语言而忽视了音乐价值;咏叹调虽能自如地展现音乐力量,但有时又对戏剧语言产生了阻碍;重唱则是寻求音乐戏剧在戏剧性因素与音乐性因素之间获得平衡的一种最佳形式。这是由于重唱本身具有的多声部叠置的特点,因而能把歌剧中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同一时间内不同的心理活动、不同的情感表达同时组织进自身的逻辑结构之中,把不同内容的剧诗、不同性质的旋律按多声音乐逻辑和情节发展要求组合起来并加以戏剧性的展开。因此歌剧中重唱的特点是它在同一长度单元中,所表现的戏剧容量要比单声部陈述得更丰富,结构上更为紧凑,并且中间所包含的不同人物音质也加强了歌剧的戏剧性。

在合唱的学习排练中,要求队员以集体性的歌唱实践、学习、理解和掌握声乐作品,还要学习与指挥的密切配合,将音乐形象线条化。这是一个新的、独特的学习实践途径。因为

音乐作为听觉艺术,其表现形式极为内化。而通过与指挥和乐队的配合,在一定程度上会将音乐具体化,拓展了音乐学习通道。同时,我们通过对指挥手势的感悟,对作品的各声部协调、平衡的多维立体的分析过程,会进一步地使内心的音乐形象丰富起来,也从学习中掌握了分析、建立音乐形象的方法和过程,这对个人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是一个独特的促进和发展形式。

一般情况下,演唱时比较注意的是声音的优美和纯净,对于作品的处理则会忽略一些。因为平时学习中的模仿会占据很大的成份,不可避免,学生在歌曲内容情绪上的表现和理解会出现模糊,而在声音上过于重视,在情感的表现上落后,以声掩情,使歌唱的感染力降低。在合唱的训练过程中,由于群体学习和多声部的学习难度较大,每个片段的学习时间相对比较长,在排练学习中注重对作品各声部感情和内容的分析,比较细致地从各声部歌唱速度、力度、音色的对比上进行练习。这种极为细致的分析和练习,会使学生在练习中通过聆听各声部的变化及整个重合唱的效果而感受到音乐形象的表现要求,使得在声音的表现中更注意的是整体形象的树立,从而能正确理解和演绎作品。作为一种群体艺术形式的歌剧重、合唱学习;学习者会在排练、演绎过程中,通过指挥的要求、自身的合唱实践,不仅在基本素质、理解作品上有很好的进步,而且对声音的判断、调整和认识也将有一个飞跃。同时,由于是群体的学习,学习者也能在同一曲目和统一要求下互相交流和提高,这对激发演唱者对声乐艺术的学习和认识有着重要意义,是单纯声乐课学习无法做到的。现在的很多音乐院校都不会忽视重唱、合唱、重奏、合奏在学生学习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会摆好它在教学中的位置,这样歌剧中众多的重、合唱便会使得声乐教学效率得到提高,它对学习者的声乐演唱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另外,歌剧表演是声乐与器乐的配合,此外它又是音乐与舞蹈的结合,与雕塑、服装、造型等的融合。它们共同体现一个时代场景,一种美的艺术效果。因此,声乐教学中又必须要注重声乐与器乐等各有关要素的配合,并要对画面视觉效果及有关的各种艺术要素进行审美与评价,不断探索、改进与提高。

(三)歌剧舞台实践与声乐教学

声乐的表演性艺术特征,决定了舞台实践对歌唱学习的重要性。实践是在积累经验,有了某种经历或体验,便会得出教训和经验,才可能使得事情越做越好。歌剧的演绎和普通的音乐会形式不同,因为它涉及的内容更多更复杂,要求具备的能力更高,需要演员的综合条件和素质。首先它是由多人演出的,需要演员与多方的配合,要求与其它成员发生互动,在眼神、动作、声音、情态进行交流,与自己一个人表演是不同的:它是由多幕连续不断的具有戏剧冲突的故事情节组成,每一场故事发展的阶段戏剧张力的程度,人物在此时的心理活动,都需要演员有较好的把握和塑造;歌剧的音乐流动需要随着指挥与器乐配合进行,还需要融进氛围,与舞蹈等其他艺术形式融为一体,去展现一件完整的艺术品。歌剧的演出要求演员在对戏剧思想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配合其它艺术元素,将歌剧艺术完满地呈现。从教学的角度出发,歌剧的演出会使各演出成员的能力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熏陶与提高。

无论西方歌剧还是中国歌剧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都是重点,它体现并展示出了无以伦比的艺术魅力。歌剧是声乐艺术的最高境界,它对声乐演唱提出了更高、更难的要求,演唱者在解决问题,努力达到这些要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技能水平的提高。

人的心理因素与煤矿安全生产论文 篇1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其原因大多是由于人为因素导致的,而人的不安全行为又受不安全心理的控制。为了减少事故发生,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心理学全面分析了导致事故的不安全心理因素的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促进煤矿的安全生产,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本文从人的心理特征,人的心理变化,人的个性和安全管理中的亲情管理方面分析人的心理对安全生产的影响,揭示了运用安全心理学提高安全生产水平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字:安全心理学 心理特征 心理变化 不安全行为 亲情管理

近年来我国煤矿开采强度的加大,煤矿重大事故频繁发生,因此,研究煤矿事故发生的机理,最大限度地减小伤亡事故,已经成为煤矿工作者和全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职工的不安全行为、设备和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不安全的生产环境是造成我国煤矿事故的直接原因,但管理失误是导致煤矿事故发生的本质原因。由于在煤矿生产过程中存在着管理方而的失误,产生了人员、物质、环境和信息中的一项或数项的缺陷,最终导致事故的发生。在管理过程中人既是被管理者,又是掌握管理手段的管理者,人是煤矿安全管理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在煤矿生产过程中,人的违章行为的产生,可以看作是一连串错误的结果,由错误的认识,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并强化了错误的需要,从而导致一个错误的行为。在众多的错误中,作业者的心理作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所以安全生产水平的提高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员工的工作态度、群体的行为准则、人际关系、领导威信等社会心理因素。

安全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企业安全生产的科学。心理学与安全生产有十分重要的联系。一方面,人在生产作业中经常受到各种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紧张、疲劳、反抗等直接反映到工作效率与安全生产上;另一方面,生产作业过程中的生产机械、作业环境又对操作者的心理状况发生作用,使人的心理状态发生变化,最终影响到工作效率与安全。要搞好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必须分析安全管理中的群体社会心理因素,考虑员工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补救。

1、心理特征与煤矿安全生产

认的心理特征包括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它们都与企业安全生产密切相关。知觉在安全防范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为知觉对客观事物属性的认知程度如何,对人的行为有直接的影响和制约作用。矿工们在井下作业,要做到高效和安全,便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主要是通过对井下一系列复杂事物和特殊环境的感知、记忆、理解,达到人与性格、事物与环境、生产与安全的适应和协调。只有清晰地感知到井下的客观环境,才能为排除不安全隐患奠定认识基础。同时,只有矿工知觉出不安全隐患才能在行为上、技术上做到预防,及时消除不安全隐患,实现安全生产。

在作业环境中有效地利用感知觉特性来帮助认识和观察井下环境是安全心里学在煤矿安全生产中较典型的应用。,被知觉的事物必须要有一定的强度才能达到知觉的清晰。一般来说强烈刺激容易被知觉;微弱刺激容易被忽略。在井下安全管理中,适当运用知觉对强度的敏感特征,使工人更容易感知环境中存在的危险。如设臵红色安全警戒信号灯等。使危险事物与其他失误形成对比,提高感知强度。安全教育培训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工人学员各感官,使认知更充分。

然而,如果一个人的感觉能力差,或者注意力在别处,那么即使有足够明显的警告信号,也可能未被察觉。由于个体感觉能力存在差异,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筛选或训练来改善从业人员的感觉能力和抗干扰能力。

情感也与安全生产息息相关。它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它是人的喜、怒、哀、乐、悲、愤的心理表现,也是人对待客观事物态度的一种反映。情感对现场作业者的观察、分析、判断和操作有着极大的影响,与企业的安全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情感的两极性,对人的思维活动和分析判断能力有着不同的作用。比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煤层瓦斯压力增高,地压增大,总体上向着不利于安全生产的方向发展,煤矿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艰苦,这些都是安全事故隐患;而且职工思想文化素质偏低,以农民协议工和轮换工为多,易发生情绪的波动,针对安全教育的事情,或者安全规章等会产生忽视的心理。

另一方面的心理因素是意志。意志是人在实践中的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是人们自觉地确定目标,并以目标作为方向,调节自己的行为,去克服各种困难,达到行为目的的心理过程。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是现场作业人员避免事故发生的一个有利因素。一种情感,究竟对人的安全生产起增力作用还是减力作用,不可绝对而言,还得看其意志品质如何,有的人即使遇到了忧愁的事,但能以大局为重,克制自己的情感,冲破心理故障,调节自已的行为,使减力情感起到增力的作用。因此,一个作业人员不仅要有精湛的操作技能,还必须有良好的意志品质,胜不骄,败不馁,在最顺心的时候,要乐而自持;在遇到不顺心的事时,要不为逆境所困。这样才能做到操作准确无误,保证安全生产。

2、心理变化与煤矿安全生产

在生产过程中人在与生产环境、生产工具、机器设备、其他人员相互作用时,在心理上将发生一系列变化,正确分析引导这些变化对安全生产有重要意义。劳动强度、劳动组织或制度不合理、过度紧张、单调乏味、重复性工作、长时间处于某种不良体位、使用不合理工具等都会影响安全和健康。疲劳、紧张等将导致心理发生消极变化,对人体产生负面效应,使人健康水平下降出现不安全行为,以致发生安全事故。如实施爆破前紧张导致爆破点火失误造成过早爆破等。

所以,针对心理变化的特点,应该避免疲劳,减少重复单一工作,合理安排工作时间,使用合理工具。及时调节工人情绪使之保持较平稳状态。以减少安全方面隐患。

职位的合适与否也会引起心理变化。合适的螺丝钉用在合适的地方,人是复杂的,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个性的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年龄、不同时闻段、不同地点也会有不同的表现。人的需要和潜力也会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加、地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因此用人不能生搬硬套。在煤矿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求安全管理人员在保证基本安全管理组织形式和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应根据生产作业的情况采取动态的安全组织管理;善于发现职工在需要、动机、能力、个性等方面的个别差异,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地采取灵活多变的安全管理方式与奖惩措施。这样也有利于安全生产。

3、人的个性与煤矿安全生产

据调查,美国矿上85%的事故由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人对于安全有主导作用。人的行为受人的内在心理、生理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掌握人的行为规律就可能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在生产过程中的出现。

人的情绪水平失调、个性、人的行为退化、注意力、行为失误等都会引起人的不安全行为。

煤矿中,个性、注意力等因素引起是不安全行为较为常见。矿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决不能凭想象去改变矿工的个性。但是,就实现煤矿安全生产来说,我们却有必要引导矿工的个性去适应和服从这个总目标,在安全管理上应发挥人的个性。因此,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根据矿工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矿工的性格是多种多样的,在处理安全与人的关系问题上不能搞一刀切,在方法上要讲究,根据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方式,这样才能有效地发挥性格的作用,做好各项工作。

根据性格在社会倾向上的优劣,要把性格引导到有利于安全工作的轨道上来。这就要求管理者摸透每个矿工的性格,哪些是内向型的?哪些是外向型的?哪些是冷静的?哪些是急躁的?最好让工作岗位与性格协调起来。比如看守工、机车司机、电工等,最好安排沉着冷静的职工担任。

根据性格的相对稳定性,我们管理者要有耐心,因势利导,不要激化矛盾。比如对急躁和有冒险性格的人,不要简单的批评,要让他们干自己适当的工作,随时提醒他们遵守《安全规程》,以利于他们发挥热情和积极性。

4、煤矿安全生产中的亲情管理

亲情管理充分体现了安全心理学在安全管理方面的作用。

人是企业得以存在的根本,对人的亲情关怀,是企业以人为本的最现实的体现。如果管理者对员工能够悉心关照,想员工所想,急员工所急,就会有较大的功效。从人作为感情动

物的特性来说,你关注我,我也会想着你,形成员工与公司忧乐与共,共同进退。

这种亲情感化方式实际上是满足了马斯洛层次需求理论中提出的员工安全、社交、尊重的需要:有了亲情的感化,就有了工作的动力,就会克服对井下工作的盲目恐惧感;亲情是人的社会交往的基础,亲情管理可以满足员工的社交需要,可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改善员工的工作情绪;面对家人的企盼和祝福,员工们心中充满了感激与对幸福的渴望,自然会在生产中珍爱自己的生命,确保安全生产,降低违章行为的发生率。

亲情管理不仅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全新理念,同时,也充分体现了企业关爱员工的拳拳之心,可谓于无声处见真情。只有企业亲情管理员工,员工才会倾情奉献企业;只有企业有了家的温暖、爱的亲情,员工有了归属感、稳定感与成就感,企业才会有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

总之

上一篇:酷狗音乐新手使用指南下一篇:假如我是作文:假如我是一颗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