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

2024-07-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精选11篇)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 篇1

摘要:情感教育是我们开展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对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基于这一现状,笔者就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进行分析与论述,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

一、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重要意义

在一定意义上来看,情感教育是开展小学美术学习的中心,美术教育是小学情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小学生由于年龄比较小,心智等方面的发展尚不健全,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加以教育与引导,从而实现小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健全人格的科学养成。所以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教师》《中小学教育》杂志先发表、后付费!专著、论著!可挂名主编、副主编!出书快,收费低!代写代发核心、国家级、省级期刊,新闻出版总署备案,权威网站可查!!课题课件均可操作。咨询企鹅:242-32-352-80电话: 156-52-60-69-58 / 186-116-95-758)

二、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对策措施

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当前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措施,以期能够对我国当前小学美术教育的科学开展提供一点可借鉴之处:

(一)充分重视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对于小学生来说,模仿是他们进行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可以说,每一个小学生都非常喜欢看动画片。因此,我们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充分运用动画片这一平台,将一些典型的动画形象或者视频片段展示给学生们观看,除了给学生们讲解绘画知识以外,还应当教给学生们从动画人物的身上学习他的优秀品质。这样一来,学生们在获取美术知识的同时,还培养了健全的人格。

(二)贴近学生日常生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选取一些贴近学生日常学习与生活的素材开展教学,使所掌握的教学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开展:

一方面,可以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去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或者细致、或者宏伟的美感,使学生们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培养他们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们开展户外写生,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自然界带给我们的美好。

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几乎每天都会出现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教学作用。例如,重大节庆日、北京奥运会等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们进行绘画的题材。

(三)关注人文资源

人文资源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人类人文资源的呈现都与美术活动密不可分。在小学美术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运用人文资源,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在进行美术作品的创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先欣赏一些美术大师的优秀作品,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一些作者的生平、作者的品格、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对后世的影响。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

三、结束语

通过上述部分的分析与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情感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积极采取各项有效措施推进小学生的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小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才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起健全的人格。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 篇2

一、小学美术教育概况

美术是小学的基础教育中的一部分, 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生的必修课之一。美术教育不同于其他学科教育, 其特殊价值, 诸如对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创造性价值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积淀文化素养、发扬创新精神。在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 “只是一种国民美术教育。我们的教育对象中, 绝大多数人目前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 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我们对学生所实施的不是专业美术教育, 而应该是生活美术教育。我们所选择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的, 有利于他们身心发展的。” (2)

小学美术教育长期秉持学科本位的理念, 过于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理解。教学内容上, 传统的美术教育的学科界限很明显, 具有单一的文化观念, 所导致的对单一美术的认同, 必然使得美术课程内容的选择范围非常的狭小。 (3) 而小学生天真浪漫, 对美术一般都具有浓厚兴趣, 而现实教学内容的有限性却让学生的渴望形成极大落差。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刻板地依书本教学, 学生总是被动的接受和机械地训练。可以说, 传统的美术教育模式和现实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诸多不符之处。

二、以人为本, 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获取知识, 但是它的功用是让受教育者掌握方法, 学会思索。长期以来, 小学美术教育把模仿作为学生的基础训练, 忽视学生作为人的个体的发展需要, 也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感受力和情绪表达力。因此, 为了达到美术教育的初衷, 要做到“以人为本”, 即注重小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能动性, 关注他们的情感、兴趣的表达, 从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这个概念的界定至今未取得一致的意见。在国际上1896年高尔顿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 是对创造性思维研究的第一部文献, 后来, 心理学家开始了对创造性进行个性心理的分析, 以弗洛伊德和华莱士为代表, 他们把创造性作为人格或个性的表现。之后, 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开始研究创造性的认知结构和思维方法。 (4) 在笔者看来, 创造性思维与人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密切相关, 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第一、要求教师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 提倡“不教而教”的隐性教学方法。

美术是强调悟性和灵性的艺术, 只有见识修养良好的教师才能对学生的感悟做出正确引导。而“不教而教”中的“不教”, 就是你不要过早地用技法技能去规范他;“教”就是要启发他、引导他, 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习惯。 (1)

第二、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并注重个体个性表达。

由于每个学生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艺术素质以及他们的见识面、接触面和感受面都不相同, 必定有自己的发展趋势, 而每一种类型都有优缺点, 而且影响学习效能。 (2) 所以在教学内容中, 可以多侧重小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美术题材, 在教学上, 要启迪学生自己主观的表达, 充分调动其创造的积极性, 通过这样引导的学生才能发挥出更多潜能, 体现出自己鲜明的个性。

三、提倡探究性学习方式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强调“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 调查研究, 动手操作, 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3) 小学生开展美术探究性学习的目的, 是经历探究过程获取美术知识, 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从而形成美感探究意识、培养探究精神和提升探究能力。在现代, 传授性的美术教育已经落后于时代要求和教学精神, 而它也必须接受新的使命, 即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方式。对于“探究性学习”的概念, 学界也有多种定义。但按照目前引用较多的是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的定义, “科学探究, 值得是科学家们用来研究自然界并根据研究所获实施证据做出解释的各种方式。科学探究也指学生构建知识、形成科学观念、领悟科学研究方法的各种活动”。这里笔者把学校美术课程中的“探究性学习”作如下界定:它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美术题材, 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 自主寻求或自主构建简单的物体结构、色彩意义、美术思维的活动、过程和学习方式。以下将针对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做一个探讨:

(一) 教师——探究性学习的引路人与合作者

由于探究教学知行观的改变, 教师也不同于原先传授技巧的角色了, 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绘画中的现实需要提供有力的引导和帮助, 并从中激发学生的思考, 丰富其美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应对能力, 积极处理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性, 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发现。例如, “在美术教学中, 结合一些教材中的内容, 教师有意强调一些图画中的不完整现象, 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进而引发学生的探究的思考, 依据心理学的研究知识, 当一些不完整形象呈现于眼前时, 会在视觉中引起一种强烈的追求完整、对称和和谐的倾向。学生如何通过不完整形状来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的完整形状, 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4)

(二) 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主体。

在美术的探究性学习中, 学生是主体, 体验这一心理过程。在此之中, 并不强调美术色彩搭配、构图技巧、造型艺术或者绘图方法, 而是更加关注学生的美感体验和悟性提升。在以往的教学中, 笔者就常常见到学生因为缺乏指引, 缺乏对周围事物的兴趣, 因而造成感受力比较差, 无法在绘画时落笔。对此, 笔者认为应该提升学生的感受力, 激发他们在精神和行为上对美的追求, 这就是美术探究性学习的要求, 所谓“探究性”, 即是强调主体的参与及过程的重要性。重过程不重结果, 美术首先是游戏 (早期岩画、舞蹈不过是人类情感的自我表达) , 在这个游戏过程中, 儿童将自身经历与体验重新组合, 赋予其新的意义, 他们任何一个涂鸦, 任何一件作品都是自我的一部分, 表现了他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5)

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的探讨 篇3

一、创设宽松自由空间、营造和谐气氛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在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扮演着“演员”的角色,主要是采取教师教与学生听这样的单一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互动环节。整个课堂教学设计非常周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机会少,在课堂上充当配角。我认为教师课堂上不应该充当“演员”的角色,而应该是一名导演、促进者以及辅导者。要让学生们能认真而很有兴趣去学习美术,就要有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环境以及平等和谐的学习气氛。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当你在宽松的环境里,往往心情舒畅、思维活跃,容易有更大联想空间,更有利于个性的发展。

二、促进发展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新课改指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综合实际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我们打破了学科的界限,使各种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交融、综合化,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引用音乐、文学、科学、社会与品德等学科进入美术课堂,来丰富美术课堂内容和知识,开阔学生视野。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美术是视觉艺术,学生能轻松快捷地获取知识,最好的方法是利用直观教学理念,通过课件、实物等资料来进行展示,让学生得以感受和体验,从中不断启发和引导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区别各种物象的具体特征。

三、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艺术表达能力

儿童有着非同寻常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因此我们不要忽视儿童个性化的表现,压抑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中,我常用做游戏、比赛等方法,来鼓励他们勇敢地表达自己想法,大胆地对一些事物进行联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为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我常上网查找一些有助于挖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还常让学生对我们身边的事物进行自由的创意联想,比如把一次性的纸杯、废粉笔等,让它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创造出生动有趣的形象;在作画时,我反对学生千篇一律,大家画出如同一个模子;我要求学生们别出心裁,即使画同一样东西,也要画得跟别人的不一样。一连串创新思维的启发和形象思维表现的训练培养了学生们的创新精神,并提高了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四、采用多制度评价方法,促进学生发展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 篇4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讨论某种问题或研究某种问题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过论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德育论文: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略论,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阶段是学生德育的启蒙阶段,在小学各门学科教学中都渗透着德育教学。教育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强调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小学美术教学,由于它与丰富的直观形象直接关联,因而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方方面面的道德关系、情感关系、认知关系、行为关系而使该学科的德育渗透更为广泛、具体。

一、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应注意的原则

首先,美术课不是思想品德课,它有自身特定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因此在教学中决不可喧宾夺主。美术课不是政治课、品德课,不是靠理论说教和标语口号式的教育,而是靠视觉艺术形象或通过艺术审美活动感染、熏陶,使学生等到启迪,领悟道理,受到教育。只能是在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渗透这种教育,使美术教学与德育有机结合,不能生搬硬套。教师应握准德育切入的位置、内容和时间的长短。

其次,德育渗透要联系儿童实际情况。小学美术教学一定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对真、善、美的朴素的认识基础,联系身边发生的各种现象,将德育渗透巧妙地融合在统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学生城乡环境区别大,因此在不同区域的美术课上渗透德育应该视学生的具体生活环境而定,不要一概而论,否则会得不偿失。而且还要将学生的心理状况、生活实践、及其其它因素统一联系起来考虑,这样才能更好地树立学生正确的德育观。

再次,教师应该做到身正为范。小学生的许多行为受教师影响特别大,学生在美术教学中受到的各种品质、言行、意志的培养,都是通过老师来进行的。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离不开教师的教育引导,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儿童而言是学习的一个窗口,必然引发他们十分的关注。教师要特别注重自我教育与提高自己的修养,建树良好的榜样形象。因此教师还要从各方面发展自己的人文意识,加强自己。在做法上要加深对文化和历史的认识,加深艺术的社会作用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文化价值观。要认识到美术技能的学习,只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不是它的终极追求。

二、小学美术课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方法

(一)在美术欣赏中渗透德育意识

美术教材每册首课都是欣赏课,因此,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中德育渗透的一个重要途径。教材中配置许多优秀的美术作品,这些作品包孕古今中外精华。小学美术课中,欣赏教学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激发儿童的艺术情趣,使儿童初步了解美术的视觉语言和表现方法,初步掌握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审美能力,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扩大艺术视野。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欣赏中进行审美和道德评价,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艺术,热爱和平幸福的美好生活。如教学《好朋友》这一课,教师可在谈话中,引导学生互相谈谈好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的各种好人好事,并要他们说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绘画的兴趣,进一步掌握了人物的个性特征,也使学生懂得了要珍惜好朋友之间的友谊,从而培养他们自信、谦逊、善良的品格。

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反映儿童题材和动物、花卉题材的中外优秀美术作品中感受人类对和平、友谊、美好生活的愿望和追求。如《骆驼》、《大红花》等,通过拟人化的手法和联想,或采用某种形式强烈的表达了这些愿望和追求,也反映了画家们对生活的深刻的观察和体验,了解艺术家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精神,懂得艺术是属于全人类的,珍惜人类文化遗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为争取世界和平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再如名作《开国大典》表现了开国庆典的盛况,银幕中天安门城楼上的大红圆柱与国家首长形成了平行的铅直式构图,将主要形象展示给观众;远处成视平线的游行人群,更加衬托出稳定,沉着和庄严隆重的场面。此时此刻人们都在静静地聆听毛主席庄严的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震撼世界的声响,仿佛看到了在豪壮的国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的五星红旗,天安门广场上是一片欢娱,跳跃的海洋。通过观察学生脸上的表情,可以懂得她们与银幕上人物的心情是一样激动。这就是鲜明突出的主题思想与完美统一的艺术形式相结合所产生的感染力。

(二)在引导学生对事物的观察中渗透德育教育

学生在绘画前总是要仔细观察事物,这时对学生进行恰当的.德育教育不失为一个好的方法。当然,这里的观察包括对事物的体验、欣赏等。

以写生课教学中对自然形态的观察为例。写生课时引导学生到大天然中去观察,如:《天然界的图形》,通过观察天然界的云形、树皮纹、石纹、水波纹以及蝴蝶膀上的花纹,培养学生注意观察生活中天然美;《天然界中的线与美术作品中的线》,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天然界中各种美丽的线,领略大天然的美。从而激发学生爱大天然、爱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变化,使学生热爱党的富民政策;《风来了》,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会自然中的一种形态特征,它本身的注脚是科学的,但不同的观察心理(心境和心态)会产生不同的对生活的感受。

在美术技能训练中,自觉地渗透德育。美术技能训练是培养、提高学生的智育水平、技能素质、文化修养和个性特长的重要形式。在纯技法训练课上,严格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进行美术创作,以培养锻炼学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意志品质;有时搞一次集体创作,还可以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取长补短,使他们学会了顾全大局、团结合作,树立了集体主义观念。在美术实践活动中,愉快和谐地渗透德育。美术实践是美术课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在实践中渗透德育,使美术课教学具有育人功能。如为了配合校德育处组织的热爱解放军的主题活动,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将自己亲手绘制的一幅画或一件小制作送给可敬可爱的人,既深化了主题活动,又使学生形成了强烈的热爱解放军叔叔的思想感情,从而激起学生对解放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使他们从小就树立保卫祖国的信念。

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论文 篇5

一、充分挖掘新教材的优势

新课程理念下的新教材和传统的教材设计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仅内容新颖丰富,设计巧妙,而且非常注重学生的体验。把小学美术教学的体验教育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体验,去感受、领悟学科内容,最终达到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倡导体验,就是要老师充分挖掘教材的优势,去点燃、去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去不断提高审美趣味和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丰富学生视觉与触觉的感受,发展美术的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要想让小学美术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老师一定要敢于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选取学生喜闻乐见、感兴趣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是一种享受,一种娱乐。就像做游戏一样,使他们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教师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在美术教学中老师要注重挖掘教材中的求异因素,特别是图案装饰、工艺美术等教材,从不同角度去展开、去强化,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1.充分肯定学生

小学生好胜心很强,他们的行为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再创作。如果一开始看到有的学生画的跟其他学生不一样,就批评指责,那么学生就不愿意画了。老师要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我让学生画“海底世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有的学生大胆想象,用独特的创意和线条的强烈对比,把海底世界画得很有创意。我在教学中,不论是绘画写生,工艺制作,还是命题创作等,都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开拓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

2.利用教材激发想象

新课标的实施为教学的创新与改革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个舞台,让学生来做主角。在这个舞台上,教师不要照本宣科地传授教材内容,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教授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新的课程标准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更加关注学生的人格发展。当我们翻开新教材,其中有很多非常新颖非常灵活的课型。例如一年级教材中《大家都来做》《我在空中飞》《乘上火车去画画》等课程,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学习知识,给教师学生留出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教师和学生去共同创造。所以,老师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个创作的平台,激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在创造的广阔天空中自由翱翔。

3.在生活中培养创造力

生活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土壤。生活是创造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培养学生对生活中的事多留心,多联想。创造力的来源是心灵,学会运用自己那颗美妙智慧的心,才会有创造性思维的闪光。培养孩子灵活机动而不死板,善于联想而不僵化。例如,提供给学生手套的形状,让他们根据手套的外形,用填添的方式,在手套上增加一些东西.使它变成另外一种东西,如树、楼房。表现出孩子想象的求异和创造的新意。美术课教学以发展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他们敞开理想的心扉,展开理想的`翅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点燃他们的创造力,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潜在探索欲、创造力的机会,调动他们内在动力,使其创造力不断发展。

四、正确运用评价语言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问题与建议 篇6

美术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塑造健全人格,提高民族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尤其是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使他们善于发现和接收新知识、新事物、新思维和新方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却发现现实中美术教育的地位仍然没有提升到应有的高度,就此粗浅的谈一点看法。

一、存在的问题

1、思想认识不到位。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存在,大多数人眼里都明显有“主”、“副”课之分。学校和家长看重的是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使得美术课程形同“鸡肋”,美术教师自然也不被重视。有的学校或教师对美术教育新课改的理解模糊,认识不到位,认为新课改无非是换了本新教材,增减了教学内容,使得在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逐渐偏离了新课程改革的初衷。

2、教材理解不到位。对新《课标》理解不深,对课堂教学设计创新不足,对新教材的运用感觉有劲使不上。还有的教师在创新面前缺乏想像力,有畏难情绪,怕麻烦,对于开拓“新路子”意愿不高,因而在教学上“穿新鞋走老路”,课堂上依然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和束缚,在教学形式和思想仍然“新瓶装旧酒”。

3、资源投入不到位。部分学校对美术教育在教学设施和教学资源开放上落后于全国课程改革步伐。教育资源投入的不足,使得美术教学实施所需要的材料、设备、环境、场地等难以保障,无法满足教育的需要。同时,随着信息技术教学的推进,美术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也对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提出较高的要求。

4、教师培训不到位。因为对美术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美术教师无法很好地开展美术教学,甚至被安排去教其他学科,导致美术课成了虚设。还有的美术教师从大学毕业后就很少参加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专业水平得不到提高。而信息化时代的美术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新课改在继承传统教学模式强调对教材、教法、学生的把握的理念的同时,也拓展了新的内容,如对教材处理、学生特质、信息技术运用导致教法的变革等。因此,美术教师的素养成为信息技术和课程进行有效的整合的关键之一。

二、改进建议

综合以上情况,为了更好的开展学校美术教育,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提出几点建议:

1、提高对美术教学的认识。教育部门赐予美术教育更多的关注,扩大美术教育的影响力,引起学校、学生和家长的重视,为学校的美术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为美术教师创设一个施展才能的平台。让美术教师多出去参观学习,吸收别人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美术教师也要充分利用好现有教学条件,让自己的教学活动做得更好。同时,美术教师更要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责任心,可以组织有美术爱好的学生在校内和周围采风和写生,并支持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种美术活动,即丰富他们的课余活动,也锻炼了他们的创作能力,培养他们对美术生活的热爱。

2、强化对新课标的解读和理解。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能够系统的组织美术教师对新课标的学习,让美术教师们更为清晰地认知和把握修订后的美术课程标准的宏观定位与具体内容,更好的把握和贯彻新课程的基本精神,理解和掌握各年级美术教学要求,充分认识各层级美术教学之间的层次递进关系,合理制订学期教学计划、统筹安排教学进度并制订教学目标,从而更有益于改善美术教学,为每一个学生终身美术素养的全面提高带来益处。

3、增强美术教学的硬件设施。新课程提出新的教学理念,加大了美术欣赏课的份量,也改变了传统教育中的师生的教学关系。教师要在新课改中实现发展,就需要更多的借助多媒体、网络等信息化辅助教学手段。因此,要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学校要配置美术专用教室,提供存放教具、工具材料以及展示学生美术作品的橱柜或场所。配置多媒体教学设备:计算机、性能较好的实物投影仪、录象机、DVD机、版画机等。在美术专用教室中,要设置有相关的美术欣赏挂图、教学声像资料、多媒体美术教学软件以及开通互联网。要为美术教师提供足够的美术教学工具书刊、教学材料、美术画册等资料。保障美术专用教室硬件的更新和软件的配套,力求使每个班的每节美术课都能进专用教室上课,提高美术专用教室的效益作用。

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思考 篇7

1 美术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1. 1 美术教育的意义

两千多年前, 以我国古代大圣人孔子和古希腊时期的柏拉图为代表, 东西方的大思想家们都把视线放在艺术对于人类的意义和作用这个点上。这说明美术教育的确能对社会生活中的许多方面产生影响和作用, 因此, 才能引起古代思想家们的重视。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 其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而并非培养专业的艺术工作者。

1. 2 美术教育的作用

美术教育的作用有许多种, 其中以审美认知、审美教育、审美娱乐为主。此外, 美育还能对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在科学和艺术的领域里对真、善、美的不断追求, 照亮了他的生活道路, 而他丰富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来源于对艺术的喜爱。此外, 诺贝尔奖得主、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也说过, 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 谁也离不开谁。可见, 美术教育对于人们道德的完善和智力的开发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提高人的艺术涵养, 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 使人能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陶冶情感, 形成完美的人格。

2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

2. 1 现状

在社会不断更新换代过程中,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 在高考的高压下, 大部分人的观念都陷入了一个误区, 即成绩决定一切。在如此弊端下, 学生从小就必须重视文化课, 而忽视了自身艺术感知能力的培养。不可否认, 美术被当做一门闲科而存在。笔者曾作为特岗教师在一所偏远的小学任教, 因为师资力量匮乏, 教学条件相对落后, 所以大部分的学生都对美术课程缺乏兴趣。课堂上, 学生有开小会的, 有做其他作业的, 也有睡觉的……即使有兴趣的学生, 也由于课时少, 课程内容繁复而难以理解。这导致许多的中小学生缺乏美术的熏陶, 出现感性与理性的分裂, 错失了接受全面素质教育的良好时机。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必须意识到美术课程需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 需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条件进行设计, 以实践为主, 讲授为辅, 原有的美术教学模式过于固化, 并不符合现今美术教育的要求。

2. 2 对策

我国提倡素质教育已历经多时, 实施的成效如何, 见仁见智。如何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从实际出发解决问题呢? 我们必须明确,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组成部分, 让美术教育得到重视, 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 才能真正实施素质教育。

首先, 重视美术教师团队培养, 转变教育观念。由于城市与农村的差异, 偏远地处的学校师资匮乏, 美术教师团队几乎不存, 因此, 教育者理应注重团队的培养, 正视美术教育者的地位和待遇。此外, 不应把美术当做闲科, 从备课到授课, 都认真设计, 严谨执教, 真真正正地上一堂美术课。只有学校重视, 教师在意, 家长理解, 学生才能燃起兴趣火花。

其次, 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内容, 转变教学方式。美术教师可因地制宜, 摒弃传统教学模式, 不再止步于课本。中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目标有三: 一是接触更多美术的材料、工具和操作方法; 二是提供一种体验、实践的机会, 使学生理解不同的美术形式及知识;三是为学生提供一种观察、想象、创造和表现的途径。自然界孕育着无穷的生灵, 蕴藏着无尽的材料。教师可运用石头、树叶、枯枝等自然材料与学生一起进行审美与创作, 鼓励学生思维创新、动手操作、敢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积极性, 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 领悟生活中的美, 并能用自己的行动去表现这些美, 这正是处于启蒙时期的中小学生该有的体验与感知。

最后, 树立正确的美育评价。正确的教育评价能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中小学时期的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 创造力强, 我们不能预设答案, “这样画不对” “这个不像”等类似的评价并不正确, 美术的评价并没有唯一的标准, 我们鼓励创新, 支持个性化发展。只有正确的美术教育评价, 才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提高学生敏锐的感知力和审美理解力。

21 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实行素质教育, 最终的目的是提高国家的精神文化素养。因此,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 培养当今时代所需的人才。学校美术教学也必须从教育最根本的目的去认识与思考, 形成与时俱进的美术教育观, 从而使受教育者得到正面而良好的指导。笔者的认识与理解有限难免有不足, 希望能为中小学美术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变革和教育理念的改革创新, 我们逐渐摒弃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向德智体全面发展, 更明显的是, 音乐、美术、体育等不被重视的科目重新得到关注, 课时得到了增加。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 对于培养学生的精神涵养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地处偏远的一些地区, 由于师资匮乏、教学条件等问题往往忽视美术教育。因此, 强化学生对美的认知, 对中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美术教育,素养,发展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2]王朝闻.美学概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 1981.

打造适合孩子的小学美术教育 篇8

一、孩子是活泼“好动”的精灵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是以一种严格的纪律环境使儿童受制于刻板的规则,这种方式往往让孩子心不甘情不愿,即使表面妥协内心却仍会抵触,这样的学习痛苦而效率低下。我们现在所倡导的是“自律”,而自律教育的过程是缓慢而冗长的,特别在小学教育中。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即使是襁褓中的婴儿,不会走更不会跑,可是已经学会“手舞足蹈”。要让这样的孩子自律,就如同逆流而冰泳般困难。在这里我们可以利用孩子的好动达到自律。我刚毕业时从事低年级的美术教学,这个时期的孩子真是一刻不能闲着。特别是刚从幼儿园上来的一年级小朋友,还没有养成上课的习惯,坐在那里不到五分钟就炸开了锅。我曾经上过一节《玩玩水》,让每个孩子准备一只盖上凿有小孔的塑料瓶,装满水在操场集合。上课铃响了,我环视了一下大家,神秘地说:今天我们来玩玩水。小朋友们我看看你你看看我,接着就是欢呼——听到玩,当然开心了。经过简单的解说,玩水开始了。接着,我让孩子在三分钟里画画天上飞的,时间一到就让孩子来介绍自己的作品,说说碰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经验,我只作适当的引导启发。然后,又是几个这样的“三分钟”。在这节课中,小朋友们一直在动,也一直在画,动而有序,玩而有所学,这不就是不一样的“自律”吗?

我们有时会要求孩子即使你自己不要学也不要影响别人,其实这是强人所难,因为孩子不是木偶,不可能乖乖不动,况且是在他们所认为的无所谓的课上。作为老师首先要表示理解,接着让美术作业变的轻松,合理安排上课时间,尽量不要让学生用过多的课余时间去做作业,对特殊的孩子也可以适当降低要求,让孩子不再觉得美术课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快乐与一种幸福。

二、孩子还是逆流“而上”的勇士

我们说青春期是叛逆期,其实叛逆是人的本性,就像原癌基因一直潜伏在我们体内一般,儿童的叛逆也是不容小视的。叛逆的发生我们不能控制,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对待叛逆。叛逆的原因多种多样,其形式更是变化万千。

不管是为了什么,孩子的叛逆需要的是理解,并加以引导。孩子一些反常的表现,恰恰是他们脆弱的表现,而我们的关心和理解能使他们变得坚强健康。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极向上地成长,才能成为国家的希望。孔子认为:“兴于诗, 立于礼, 成于乐。”这就是说只有通过审美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才能使其成为一种自觉的人格。赏心悦目的美的形象比哲学或科学更能给思想以巨大的说服力。“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美术教育对人的情感起着“陶情淑性”的作用。

三、孩子更是快乐“天真”的天使

人们总是用天使来形容小孩子,代表着天真烂漫。但是人到了一定年纪已经不能拥有天真了,即使偶尔有人说你天真,多半带有说你无知的味道。在现实的社会里,谁能永远保留儿时的天真呢?这是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小孩子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却拥有我们不再有的天真。平时我们一直在抱怨现在的小孩不够可爱,的确,在现代社会的大环境下,每天耳濡目染,一点都不起变化那才是奇怪。我们完全可以换个好听的说法——现在的小孩变聪明了,所谓一个时代造就一代人。

但是,不管这人长得有多高,不管他表现得多么懂事,毕竟他还是小学生,还是处于情绪易被波动的年龄。每个人都喜欢被赞美,对孩子的赞美更是一副良药,它是助燃器,能推动着孩子向前冲向上飞。

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我们了解了孩子的心,才能更好地加以引导,才能更好地传道授业。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个人仅知道知识是不够的, 只有从情感上产生爱好, 才能心悦诚服, 才会在行动中发挥出最大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我们从儿童心理出发进行教学,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美国诗人惠特曼说过:智慧是从灵魂中引发出来的。美术教育以其作品形象的直观性在学生体验美、创造美, 从而培养起他们高尚的情感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一种爱的教育,美育能培养学生自爱与爱他,以及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他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在爱的实现中达到“和”的境界,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中德育的渗透 篇9

在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改革及实施的浪潮中,德育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小学美术教学内容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教学中,要紧紧围绕德育目标,让德育渗透于美术课堂中,这样的美术教育才能真正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下面结合实际,就小学美术教师如何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把美育和德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1、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寓思想教育于情感体验中

美育具有动情性特征,教师可以利用其感情语言优势与德育的理性灌输说教优势,互相补充来积淀学生的道德素质。美术是一种偏于视觉艺术而不是客观事物简单的再现,大多数学生观赏作品时,只停留在美不美、像不像的初步审美层次上面,很难体悟到作品的意境及其在人们心灵上所起的联结思想。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的让儿童“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学习美术这一新理念,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受熏陶和感染,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提高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材中,工艺课在课本中占了很大的比例,这就包含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如何教育学生珍惜使用材料的节俭。我一般采用谈论的方法,让学生发现生活中材料的美,并利用材料。我提倡低耗佳效,现实习惯结合中渗透德育教育。

2、在美术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德育

要教育好学生,我认为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树立传统美德的教育意识,把德育教育贯穿于美术教学的各个环节,备课时要挖掘教材中渗透点;讲课时要突出渗透点,找到知识与美德教育的结合点。例如,在给五年级学生上美术课,第六课:《做个胸卡送老人》时,课前,我组织学生与爷爷奶奶进行交流、沟通,了解老人各方面的情况,在上课时,我提问学生对家里的长辈的基本情况的了解,有的侃侃而谈,有的就回答不上来,这样无形之中就能使对家里长辈关心不够的学生有惭愧感,就能容易向有关心长辈的同学学习,增强了传统美德教育的自觉性。

3、美术课中展示绘画作品时,深入进行德育教育

美术绘画作品中很多涉及到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美德上的小故事、近代革命史上的战斗英雄、雷锋的画等,我在上美术课的时候,充分利用时机,展示这类题材的画,并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在欣赏美术作品的同时,为画中的故事所激励,从而养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小学美术教育的论文 篇10

时:2课时

型:造型•表现

设计•应用

课标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确定本节课属于造型•表现及设计•应用两个领域的课程,充分利用美术中重复规律的知识塑造美好形象,并不同色彩搭配的效果,提高在设计时对于色彩与造型之间协调的理解。

学情分析: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在课上的欣赏图片中,有很多的关于节奏的规律的运用,也可以简单的说出“很多”、“相同”等的词语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在音乐课上也学习了在音乐中的节奏的知识,所以在这课中对美术作品中的节奏不难理解了。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为学生呈现了很多关于节奏的图片,并且在知识窗里对节奏有较详细的解释,但是课本的图片毕竟有限,应该继续欣赏优秀的图片及作品,在技法点击部分对本课的作业形式有了具体的规定,并要求结合音乐共同感受节奏,为教学指明了方向。

教学目标:、观察、体验美术作品中的节奏感。

2、通过绘画或剪纸等方式表现美术的节奏感。

教学重难点:、对美术节奏的理解。

2、用不同的材料设计图形,表现美术的节奏。

教具学具:彩纸、剪刀、双面胶、油画棒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导入:

感受节奏

、听——音乐

2、看——两幅绘画作品

(1)绘画作品中建筑物上窗户、柱子的有规律的排列、园林别墅中花草的间隔栽培。

(2)二方连续纹样作品中垂直线、水平线、斜线、曲线的重复配置,冷暖色、明暗色的反复调和。

(二)新授:、通过听和看同学们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和相同的感受?

(相同点:都能感受到节奏。不同点:听觉的节奏感较为强烈,绘画作品的节奏是一种形式感。)出示课题“美术的节奏”

2、生活中有发现的节奏吗?这些节奏美吗?为什么美?

3、节奏的运用和表现

(1)欣赏课本插图:《自然界中的节奏》、《美术作品中的节奏》

小组讨论:图中分别给你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种的表现形式,为什么?

(2)师:生活中处处有节奏,表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古今中外大师、画家、小朋友都在用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表达自已的情感,创作出了一幅幅优秀的带有节奏感的美术作品。

(3)师生通过投影仪用彩纸、瓶盖等材进行摆设体验不同的节奏感。请同学形容一下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受。

三、学生创作,教师辅导:

四、课堂展评:

中国与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的区别 篇11

关键词:中国日本;小学美术教育;区别;创造力

曾经在2009年8月20日,孙武臣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的“是什么束缚了想象的翅膀?”这一个问题,很多人都为之深思。他在文章中提到:在教育发展国际评估组织对世界21个国家的调查中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在全世界排名第一,而创造力排名却是倒数第五。而且据调查,希望能够培养自己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据4.7﹪。

报道说明中国的学生一直生活在一个创造力严重缺乏的世界里,怎么样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中国美术教育和日本美术教育在本文中,从教育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等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比较,明显的揭示出中国美术教育的一些存在于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探讨对中国的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创造力、提高创造力,并浅显对这些方面进行的演示分析。

一、分析日本的小学美术教育理念并与中国的观念比较

日本小学美术教育理念是:形式运用上非常有特征,与我们所见的有很大区别,“重视目的,而不在乎形式”。日本的美术教育的目标很明确,即“表现和鉴赏”,通过在制作作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创造能力,再鉴赏评价,通过鉴赏培养学生的展示他们对于“美”的个人理解,通过评价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不仅可以和其他人进行充分的沟通交流,而且还可以增强自信心和交流分析的能力。所以说日本的美术教学不在乎形式,因为每次课都没有固定的形式,看似很乱,但其实目的性是很强的。

中国式美术教学观念更趋向培养美术专业的能力,非常具有专业性,先培养美术基础,锻炼感知能力,然后培养鉴赏能力,最后实现创造能力。这样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会让学生们感到缺乏乐趣,机械学习,缺乏快乐,像上其它文化课程一样,完成任务,无法实现锻炼创造能力和对“美”追求。

由此可知,日本和中国都重视培养艺术的创造力,但方法不同。日本是通过对美术的学习,使学生感受艺术并提高审美,丰富学生的个性,展现出学生各种独特的天赋。中国则注重在学习基本美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能力培养及智力发展。也就是说日本小学美术的教育和中国的美术教育相比,日本是把创造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其次才是美术的技能技巧。

二、中国与日本比较小学美术课程分段目标

日本小学美术课程分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以及这两个领域的具体内容,并且每一学段都分为“表现”和“鉴赏”两部分。

而中国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所以在这九年期间的美术课程,小学包括三个学段,1-2年级;3-4年级;5-6年级,而还有第四学段在7-8年级实行,所以完整的来说应该由四个学段。个人学段的目标具体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进行描述。

在课程目标中,日本和中国都很重视学生的课堂内容,在选择和设计课程时,都尽可能的使学生在美术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体会到快乐。日本的课程是强调学生的“表现”领域的教学,教学目标强调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学生的“趣味性”是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基础。

在中国美术教学过程中的这四个领域,第一是“造型·表现”能力的培养,以“造型”为第一个阶段,先打好绘画的基础,第二阶段才是学生的“表现”、“设计”、“探索”等能力,要求学生在先学习一定的基本功后,利用绘画的基础才能进行创作。这说明我国在教学目标设定上确实很精确,充分体现了我国的美术课程是针对不同年级段的年龄特点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标准。

通过比较分析,日本的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感受和体验,更注重学生的探索精神,发挥创造能力,让学生先感受,再学习,先有对事物探索的动力再为完成教学目标。我国的教学则是目标更加的明确、具体,但是在创造力的培养上比较分散,始终依靠教师的发挥和掌控上,对学生兴趣的引导上不明确,不利于连贯课程。

三、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开设课程内容比较

日本的小学美术开设的课程内容为:“表现”和“鉴赏”。日本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比如资料显示的例子:日本东京都品川区立第三日野小学的课程“制作小木屋的儿童们”,使用选举海报、广告牌等用过的材料,让四年级学生在校园内建造8座小木屋。学生利用准备材料进行创造,完成小屋的建造。通过创造的过程,创造小组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力也得到充分的发展,在最终阶段,进行分析展示的时候,8个作品的作者会展示出来,学生自己也会表达对所使用色彩的感受。

我国的小学美术课程知道核心思想内容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这四个方面。例如辽海出版社出版的美术书中,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标题是“发挥你的想象力”,在这一单元中《改头换面》这一课就是培养学生“设计应用”能力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生活中的不用的东西,进行设计改造,创造新的事物,达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两个方面的目的。可以看出,我国的教材在编写时,针对的是不同年级段学生的特点,把美术知识有效的渗透其中,并且运用各种素材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锻炼他们的创造力。

在“鉴赏”方面中日两国则有所不同之处,日本提倡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互相欣赏互相评价作品,都进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而我国是教学过程中,以欣赏世界各国优秀作品为主,使学生在“欣赏世界名著美术作品”过程中,让学生发现眼里认为的“学生感兴趣的和艺术理解的美术作品”来丰富学生的视野,扩展学生的知识。

四、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从对日本和中国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理念、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得知,真正的小学美术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训出掌握美术技法的画工,那是职业教育应该关注的,更不是为了培养优秀的艺术家,艺术家是培养不出的。应当注重美术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并且不断的加强美术与其他各个学科的有机整合,但是在课堂上怎么样才能够更好的引领学生去开发创造力这一方面,还是与其他国家存在一点差距。

通过这次对日本和中国的小学美术教学课程的研究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对美术课堂存在地位的重视。美术课程应当改革目标,要以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并且结合各个地方的特色,充分利用自然于是,有特色的发展,不要浅盘一律,不要盲目模仿。

2.更多的为美术教师们提供培训的机会。相关部门应当把美术教师的培训纳入系统化工程,促进各地区教师间的经验。

3.在教育环境建设融入艺术气息。美术不应当只是在课堂上,要寻求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真正能够达到美术与其它学科的有效整合,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展,达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楼馨煜.中美小学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2]张小鹭.现代美术教育学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谢婉玫.大陆、日本小学音乐课程之比较研究 [D].国立台南师范学院,2004.

上一篇:负责人及安全员考试题下一篇:关于八年级历史优秀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