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论文(精选9篇)
高等学校的学风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高校改革的一个切入点,作为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它既反映了学生的精神面貌和综合素质,也反映了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水平。为此,我们必须抓住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以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为指导,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不断完善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育质量,采取有效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专业兴趣。通过改革培养模式,加强管理,重视教学质量,落实导师制度,引入竞争机制等手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竞赛、设计比赛、就业岗位竞争等活动,加强良好学风建设,实现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1学风建设的目标定位
学风建设,是一种良好学习风气和氛围的建设,它通过集体意志形成的氛围感染与熏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有个性才有特色,有特色才有活力,才有优势。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我们办学理念的根本特征,也是我们进行学风建设的目标定位。
目前,根据各地方院校的特点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标准的要求,以及近年来毕业生就业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大趋势,我们必须结合地方经济发展的特点,培养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特色,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学风建设的目标,首先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为目标,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探索的敬业精神,提高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工作的能力,进而引导学生热爱专业。具体来讲,在新生自入学之初,由相关教研室派出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分阶段分层次的专业教育;由辅导员进行人生观、世界观、树立远大理想与目标的基本素质教育,对个别学生学习目标迷惘,不重视基础课程学习的现象进行加强学习习惯与方法、养成良好学风的教育;在二年级学生普遍进入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后,要开展以“找准人生定位,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主题的专题教育:请相关专家教授为学生举办专业发展历程、方向及动态的专题学术报告;咨询专业相关信息,鼓励学生将专业发展与个人理想前途结合起来,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找准向和目标。这样,学生既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又形成了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很好地促进了学风建设。
2加强管理、重视教学质量,促进学风建设
随着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短短几年,有的学校规模达到过去的10倍,学生人数也是以前的4—5倍。高等教育在快速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带来了管量工作的一系列问题:许多有关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跟不上,培养目标不明确,考试规则执行松懈,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校园文化氛围不浓,学习风气不正,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教学质量滑坡等。这些现象的存在,说明我们在管量工作和办学思路上只看重了发展规模和速度,忽视了质量。而质量是大学的生命,创新是大学的灵魂,要实现高等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应对高等学校改革转型期出现的重大变革和高教师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的重大变化,当务之急是要加强管理。把管理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才能真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良好学风建设。
当前,我校正在进行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其目的就是要以评促建设,以评促改革,以评促管理,以评促发展,为此,我们必须抓住这一契机,转变我们的教育思路,更新教育观念,明确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完善和规范各项管理制度,以教学评估指标为指南,统一广大师生员工的认识,加大管理力度,提度管理能力和水平。为此,除严格执行学校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外,必须建立建全院系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监督与质量检查制度,经常了解和听取学生的呼声及对教学方式的反映,通过“传、帮、带”、“听课评议交换意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尸等系列方式,提高教师的讲课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开展教研活动和教改研讨会,对教育思想、办学思路、教学改革、教学评估、学科建设和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提高全校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事业心;通过参加学生座谈会,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文体活动,掌握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状态,并针对性地进行大学生行为规范教育,个性与能力发展培养教育,科研与创新能力引导性教育,从而激励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促进校园文化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建设。
3导师制是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学风建设,就是要为学生个性发展营造一个有利的氛围,提供宽松的成才环境,寻求一种能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方法与途径。作为大学生活与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课后与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接触的机会太少,作为辅导员则主要侧重于思想品德与政治思想的教育,但同学们更希望在课外阅读与专业学习中得到任课教师的指导与交流。因此,导师制的推出,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专业兴趣,通过导师制的实施,每个学生都有与教师接触和充分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得到进一步协调。由于教师熟悉他所指导的学生,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和爱好特长,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学校资源状况为学生提出合理的培养计划,帮助学生掌握课程之间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若那些有名气和威望的教授能走进学生班级作为指导教师,将自己的学习、成长经历和多年从事教学、科研、学术研究的经验体会,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分享,同学们会感到非常亲切和放松,纷纷会将自己在学习、生活中的困惑向教授们请教,这种近距离的交流会使同学们体会到教授们成功的快乐和背后的艰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学习的信心和对专业的兴趣会大大增强,这就是形成良好学风建设的有效途径。
4引入竞争机制,强化竞争意识,是学风建设的有效措施
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学习竞赛,是促进学风建设的一项有效措施。在大学生中,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人才的成长不是一个自然生成过程,而是客观培养和主观努力的双重结果。要使大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合格人才,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外,就是如何更大限度地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在活力。竞争就是激发学生自身潜在活力的有效方法。为此,我们通过学生班级对每个学生的德、智、体各方面成绩和表现情况进行统计,每学期末进行综合测评,然后以宿舍为单位,由成绩优秀的同学带头,组成各种学习兴趣小组、“帮困小组”进行各学科学习竞赛、设计比赛,在全班树立起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营造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激励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使学生在竞争中取长补短,优化品格,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就业制度己成为面向市场的“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因此,我们有目的的从新生入学初就开展各种形式的就业指导工作,营造就业竞争氛围。如选派即将面临就业的优秀毕业生为新生班辅导员助理,参与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同学们通过与毕业生的交流,不仅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同时还提前感受到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认清就业形势。通过毕业生就业率定期通报和毕业生就业单位情况的反馈引导学习方向,鼓励帮助同学联系利用寒暑假到相关单位实习,使大学生意识到,要想在未来社会的就业竞争中取得主动,就必须在大学期间勤奋努力,刻苦学习,使自己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备实际的工作能力,这必然需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学风建设环境。
必须看到,学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系统内部,必须依靠有效的管理手段,合理的制度保障及相应的评估激励机制。现阶段应立足于教学评估,面向社会,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竞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入手,承认个体差异,通过各种)道拉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内需,改变不良风气。在系统外部,必须依靠教风改革,校园文化品味的提升和后勤保障制度等外部条件的改善,推动学风建设,促进大学文化的建设。
一、应用型本科高校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关系
(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有之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介于研究型大学和职业型院校之间的一种类型,其实施的是一种专业性通才教育,主要任务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规格突出表现在实践动手能力强、基础知识实、学习能力强、创新意识高、综合素质好的高层次的实用性、技能性、职业性的专才基础之上的通才教育”[1]。应用型本科高校在课堂教学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倡导和重视以能力培养的考核方法改革,关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促进个体主动的个性化的发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除了课堂教学,更加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培养过程高度关注与社会需求的融合。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包括“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两个概念。创新教育侧重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业教育是将创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付诸实践,在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开创新的事业,更强调行动方面的创造[2]。二者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辩证统一的整体,强调的是“知行统一”和人的全面发展,注重的是受教育者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能力与素质的生成,而这正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所以说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有之义。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能够推动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
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的转型,要求人才培养规格、办学功能、组织结构、资源配置等要素都需要转型。实现平稳转型,将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自身的长远发展以及支持区域社会经济建设的力度。然而在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有实践经验和高技能等级的“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学科专业特色不鲜明,开放办学程度不高等,难以支撑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校综合改革的突破口,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促进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更好的转型。
二、山东英才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山东英才学院自升本以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明确定位、制定规划、不断改革,确立了“专业知识扎实、实践能力较强、文化素养良好、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了包括“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素质拓展课程、实践课程”四个模块组成的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岗位技术能力、职业迁移能力为重点,构建了基础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和素质拓展四大模块组成的立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教学各个环节,提升了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
(一)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与思路
学校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坚持“创新驱动、开放办学、服务地方、产教融合、能力导向、特色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制度引领、条件保障、能力为重、应用为先、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工作思路。以明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切入点,以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抓手,重新梳理实现培养目标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构建适合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和运行模式;修订完善适合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制度体系、条件保障体系,搭建能力训练平台,为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措施
1. 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不断优化课程知识体系,形成了必修课、选修课、专家讲座相结合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学校自2004年开始便开设了创新创业指导课,作为学生必修课,将其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38学时,2个课程学分,分别在第二、第五学期开设。引进超星泛雅“创业创新领导力”、“创业精神与实践”等在线课程,面向全体学生选修。开设了“创造发明”等选修课,为有创新创业兴趣和意向的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每年邀请优秀企业家、行业协会代表、人力资源专家和创业典型走进校园、走上论坛,举办创新创业教育讲座,讲授创新创业知识,启发学生将创新创业活动与所学专业知识有效结合,引导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同时将创业课程、创新创业理念渗透并嵌入专业教育课程中,依据创新创业教育培养目标,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群,形成大一至大四“层次分明,四年不断线”,以“创新创业基础知识、职业素养、职场能力、职业能力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就业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六维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
(1)课内实验实训教学平台。由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校内实验实训中心、开放实验室等组成。学校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扩大实验(实训)室开放范围,规定开放实验项目,考核合格的学生可以申请认定创新实践学分,激励学生参加开放实验。重在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环节紧密结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其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2)基于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平台。学校和企业共同搭建实践平台,实现协同育人。与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福田雷沃国际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建立80余个本科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与知名企业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如山东万声通讯实业有限公司与市场营销专业合作共建实验实训室,采取“校中企”模式管理和运营,由企业委派技术和管理人员驻校,一方面合作开发实训课程、编写实训教材、承担呼叫实训项目;另一方面对外承接企业服务外包业务,使学生不出校门即可直接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工作环境和管理方式,提高专业实践能力。此外,还与企业共建创业学院,如成立电商创业学院、秦工国际跨境电商学院等,搭建了创新创业教育平台,切实推动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3)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建有就业创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业中心,建立了“山东英才·特星连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创业学生提供创业场地和创业指导教师,从项目引进、配套设施、创业培训到装修开业,学校全面实施“创业一条龙服务”,让学生零投入享受自主创业全过程,构建起了集创业教育、创业实训、导师辅导、创业孵化为一体的学生创业教育和实践平台。
3. 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为载体,强化大学生专项能力训练。
学校实行“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将科研创新训练、专业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专利发明、社会实践等全部纳入该工程。修订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增加“创新学分”或“个性化教育学分”,安排在第2—7学期分散进行,要求和鼓励学生通过选择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至少获得8学分以上的创新学分,多出的学分可以替代公共选修课或其他选修学分。通过该工程实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
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制定了《山东英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管理办法》、《山东英才学院本科生创新实践学分认定与管理办法》、《山东英才学院学生技能大赛组织管理及奖励办法》等文件。
4. 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推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和国内外著名企业共建行业学院,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共建专业教师队伍、共同搭建实训平台,实现校企协同育人,使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水平。
学校与中兴通讯集团联合成立了中兴通讯信息学院,双方共投入1500万元,混编教师队伍,营造职业场景,共同培养通信工程和云计算两个专业方向的应用型人才。与富达装饰工程公司成立“英才·富达装饰学院”,组建了“富达装饰工程班”,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构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合作;与漱玉平民医药集团合作成立了“漱玉平民药学院”,组建英才·漱玉平民“店长班”、“药学班”、“营销班”,共建实习实训室———模拟药房;与山东安信种苗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了“安信园艺学院”,改善学生校外实习条件,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LG浪潮数字移动通信有限公司共建“英才·LG浪潮创业学院”,通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地方企业等形式实现深度校企合作,搭建起一个面向学生的网络创业平台,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
5. 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
为理顺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体系的管理体系,学校成立由分管教学校长任组长、教务处、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处、学工部、科研处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教务处,负责日常组织、管理和协调工作。各个部门既合作,工作上又有所侧重。其中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科技竞赛、专利发明由教务处牵头,大学生科研创新训练由科研处牵头,社会实践由学生处(团委)牵头,大学生创业训练项目和创业实践项目由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处牵头,均实行校、院二级管理制度。
学校改进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建立了“学校就业创业工作委员会———就业指导与校企合作处———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和“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二级学院就业创业办公室——毕业班辅导员”“双重三级”就业创业管理服务体系。
(三)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成效
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2011年,被省人社厅、教育厅评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2年全国“大学生KAB创业教育基地”和全国“大学生KAB创业俱乐部”两项称号。
1.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彰显特色。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按照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要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协同创新,构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与海信集团合作共建“海信班”,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和机械学院联合成立教学部,双方互派师资构成高水平教学团队,着力打造高水平的校企协同培养共同体,旨在培养面向一线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技术骨干和管理人才。土木工程专业采用学校和企业合作的人才培养“3+1”模式,与企业合作组建校企合作办学实验班,即学生在校理论课程学习时间累计3年,企业实践实习时间累计1年,合作开展教学等人才培养工作,构建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构建了独具特色的“以人为本、一专多能”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核心课程+方向模块+职业平台”的课程体系,独创了“幼儿英语教学法”,建立了校、园合作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
物流管理专业提出“三能”物流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旨在培养“能应用、能创新、能创业”的“三能”物流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构建了“整合知识的认知能力+操作实践的应用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创新能力”三位一体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创建了“一种模式,两个平台”集成创新的教学体系、以基于信息化的供应链物流管理综合实训平台为基础的“交叉递进多层次实验实训教学模式”。
2. 学生获奖成果较为突出。
(1)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方面,近三年山东英才学院学生共获得80余项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其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2)在科技竞赛方面,在2012年第八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一等奖2项,在第四届全国高校“创意、创新、创业”电子商务挑战赛决赛中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各1项,在2014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荣获省赛金奖。(3)在社会实践方面,近三年,有10支团队获得山东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10名教师被评为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指导者,14名学生被评为优秀学生,学校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单位。(4)在专利发明方面,学生获国家发明专利10项,实用新型专利153项,外观设计专利4项。毕业生顾业栋在校期间获得20多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多项专利无偿捐献给其他国家,收到德国、法国等30多个国家元首的感谢信。
此外,山东英才学院自主创业的学生比例较高,例如济南校友会中,40%以上的校友都是创业者的代表。毕业生张文清创办幼儿英语培训学校,5年内设立11家分校,获得济南市“赢动泉城”创业大赛“创业使者”奖;毕业生张保松创办了“正泰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在全省设立了8家分公司,安置了1400余人就业,2014年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山东大学生十大创业之星”。
目前,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重视学生创业技能的训练,忽视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与专业教育没有紧密融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匮乏等。应用型本科高校应继续深化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通过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业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人才,更好地为国家发展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应有之义,能够推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向应用型转型。文章以山东英才学院为例,重点阐述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包括: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以“大学生创新创业工程”为载体,强化大学生专项能力训练;校企共建行业学院,推进专业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多部门齐抓共管,建立联动式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机制与管理体系。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小虎.“应用型本科教育”:内涵解析及其人才培养体系建构[J].江苏高教,2008,(1).
中国大学教学 7>2013年第 6期67 段春争,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副教授;于同敏,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教授;姜开宇,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模具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 探索与实践
段春争于同敏姜开宇刘 莹
摘 要:随着我国对高素质创新型模具技术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高等学校实施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
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提出并实践了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
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措施,对教学改革效果进行调查和总结。关键词:高等本科院校;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 现代工业产品零部件的 60%~80%,都是依靠模具 成形,模具已经成为机械、电子、汽车、家电、通讯、航空航天及国防军工等领域产品生产的重要手段和发展 方向,是实现少、无切削或近净成形的重要工艺方法。模具技术水平的高低,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工业产品的 制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1-2]。尽管我国的模具工业近年来在不断发展,但模具工业的整体技术水平还落后于 发达国家,尤其在大型、精密、复杂、长寿命模具技术 方面。模具工业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掌握先进模具设计 和制造技术的人才,而模具技术人才的培养是高等学校 责无旁贷的职责。因此,近几年,不仅高职院校,国内 很多高等本科院校也相继开设了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 程,争取为模具工业培养更多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一、高等学校模具课程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大连理工大学是国内最早成立模具研究所的两所高 校之一,先后开设了“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塑料成型技术”、“模具制造工艺”等一系列模具设计制造专业课程,并指 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在模具教学和科研方面积累了丰富 经验,同时为国家培养了大量的模具专业人才。经过长 期的教学实践和调查研究发现,尽管包括我校在内的高 等本科院校模具专业和模具课程的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 果,但是由于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还存在明显的不 足,致使毕业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满 足我国模具工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主要存在的问题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理论教学和实践脱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的讲 解,实践教学内容不足,缺乏理论和实践的相互融通, 致使学生不能对知识进行全面的理解、掌握和应用,无 法激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
(2)缺少形象生动的案例教学,教学方式过于僵化。尽管有些高校也引入了“案例教学”,但很多情况下更接近于“举例说明”,案例往往是辅助要点的讲解,学生不 能对整个模具设计案例进行有效地掌握,致使学生的形 象思维和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明显欠缺。(3)授课方式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传授型模式, 在课堂教学中缺乏互动式的讨论和双向式的交流,以及 自主式和合作式学习,学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兴趣、习惯和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
(4)过于注重课堂教学,缺少课外、实物演示和生 产现场教学环节。模具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单凭课 堂的讲解,会导致学生缺乏模具实物的认识,不能产生 对模具三维空间实体的想象力,进而导致整体教学效果 较差。
(5)考核方式陈旧,多数高校的模具课程仍然是期 末笔试一卷定“终身”的考核方式,评价方法单一,忽 视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知识和问题的主动研究和分 析思考能力、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不能全面和 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二、模具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 研究型教学是一种基于问题和研究,把教学、科研、实践在人才培养中融为一体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 突出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 本”的教学理念;突出研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强调68 知识的创新性和实践性;突出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 统一,学生从理解和接受式的被动学习转变为探索和研 究式的主动学习,并在这种探究式学习过程中获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训练思维能力、发展个性[3-5]。模具专业课程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即包括模具结构设 计与优化,也包括模具制造工艺理论和方法,它不仅是 多学科领域知识的综合,更需要有实践环节的真实体会。因此,通过选用典型案例,来映射模具课程内容的所有 关键知识点,将知识的具体应用和应用过程中的分析以 及分析中需要研究的问题紧密联系起来,再结合实践进 行研究型教学,对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 识的综合应用能力以及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 有重要意义。同时,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 型教学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和主动 实践,培养创新能力和严谨的科学工作作风。基于上述 分析,对模具系列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采取的 主要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打破传统的以模具成形理论基础→模具成形工 艺→模具成形零件结构工艺性→模具成形设备→模具设 计→模具制造为主线的知识灌输型课程讲解体系,以若 干个典型模具设计和制造案例为研究对象,在课程初期 即给出典型案例,以案例引发的问题为引导,循序渐进 和由浅入深地展开课程基本内容的讲解,重点突出每部 分内容的关键知识点,以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的分析方 法为主线,将课程内容与实际应用融为一体。(2)从模具成形制品设计和制造问题的分析入手, 按照实际模具设计和制造过程和方法,以模具的功能结 构模块和设计制造知识为重点,重新整合课程内容,形 成以模具功能结构为对象的若干知识点。然后从模具设 计和制造整体优化的角度,研究功能结构设计和制造的 合理性,提高学生对模具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模具设计 师应有的把握全局的素质和能力。
(3)采用研究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的教学方法。通 过典型案例分析,围绕授课内容提出能引发讨论和发挥 想象力的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进行分组讨论,给出模 具设计方案。然后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设计结果, 进行分析评价,归纳总结出关键知识点并重点讲解,实 现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同时,教师通过介绍模具设 计和制造研究领域国际前沿的一些热点问题,结合教学 内容,引出该领域科学问题的研究方法,创造一种类似 科学研究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 主动性,让学生在自主思维与主动探索过程中学习知识。(4)针对模具课程的特点,采用课内讲授与课外实 践相结合,多媒体课件、动画、视频、网络、现场实物 并用的多介质、多手段教学方式。根据课程内容的性质, 选择相应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建立课程的动画、视频和 网络资源库,将课程内容形象化、简易化和趣味化,调 动学生学习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切 实理解和掌握课程知识要点。
(5)研究新的课程考核方法。模具课程具有较强的 实践性和工程应用性,传统的通过一张试卷的考试方式 存在明显弊端。现在我们尝试采用了多元化的考核办法, 把重点放在平时的考核中,分阶段、分内容、分知识点 进行考核,再以不同的加权平均确定学生的最终成绩。考试中增加了没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鼓励学生按照 自己的个性和特长探索和创新。
三、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改革的实践 实施的教改课程包括“塑料模具设计”、“高分子模 具设计原理”、“模具概论”、“精密模具设计”、“塑料成 型技术”等模具设计制造方向本科生专业课。以“塑料 模具设计”为例,采用了典型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为 了确保课堂的教学质量,制定了典型案例分析教学实施 计划,按照计划编制了具有模具设计课程特色的教学大 纲,将原来的知识原理讲解为主的教学计划转变为以典 型案例为主线、逐步引出知识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 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加以修改和完善。实践的内容包括:(1)典型案例的分析与选择。注塑模具种类很多, 各类注塑模具的设计既有共同点,又具备自身的特点, 因此,必须对各类塑料模具设计过程进行归纳和总结, 选择合理的教学案例。尽管塑料模具种类繁多,但按照 模具结构分类,可分为两大类即单分型面的二板式模具 和多分型面的三板式模具。当塑件中存在侧孔或侧向凸 凹时,模具又需增加侧向分型机构,而浇注系统的设计 尤其是浇口形式的设计会直接影响到注塑模具结构及其 复杂程度。因此,我们选取了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浇口形 式作为典型案例,即直浇口、侧浇口及点浇口: ① 案例 1:直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 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直浇口式二板 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一模一腔,模具结构简单,装配 图和零件图简单易懂,模具功能零件齐全,适合在授课 初期作为典型案例讲解。
② 案例 2:侧浇口式单分型面二板式注塑模具。这 类模具又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侧浇口式二板 式注塑模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模具结构与案例 1 相似,但成型零部件的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中期作 为典型案例讲解。
③ 案例 3: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具。这类模具又69 可分为不带和带侧向分型机构的点浇口式三板式注塑模 具两类。模具可以一模多腔,多分型面,由于需要顺序 开模,自动脱凝料,模具结构复杂,适合在授课后期作 为典型案例讲解。
三类典型案例根据不同的授课阶段,由浅入深地引 出,既保持了授课知识的整体性,又让学生容易接受, 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2)根据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整 合不是教学内容的简单加减,而是在新的教学观念指导 下的重新调整与组合。根据典型案例,将授课内容整合 为模具总体结构设计、浇注系统设计、排气系统设计、温度调节系统设计、脱模机构设计、成型零部件设计和 侧向分型机构的设计等几个功能模块。每一部分功能模 块都结合典型案例讲解,便于学生对授课知识点的理解。(3)完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动画,制作用于教学的 模具实物。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对教改实施效果有很大影 响,结构合理、生动活泼的多媒体课件会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效果。因此,我们对原有多媒体课件 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增加了很多动画内容和图例。另 外,还准备了 30多件模具实物,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示。(4)基于典型案例,采用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实 践和探索,以新的教学思路组织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课 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堂上积极参与对话、讨论、辩驳, 形成“教师陈述问题,学生多人猜想反驳”的“对话共 同体”课堂模式。重点章节的讲授由传统的教师一人单 讲改为学生上台合讲,形成了“猜想与反驳”的课堂讨 论气氛。主要讲述章节,教师首先简要介绍今天的知识 点和问题,然后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提出解决方案的多 种可能性,然后在随后的教学中逐步将学生心中的疑问 给予解答。教学手段上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放 映动画,引用图例和演示实物,产生了一种图文并茂、情景交融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思考题。
(5)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在课程中期,设置 1-2 学 时的参观实习环节,通过成形加工和模具制造的生产实习和教师现场讲解,使学生对模具企业生产与管理模式、产品设计、工艺设计、模具结构、模具加工设备和模具 加工的工艺过程等知识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为下一阶 段的课程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6)改革课程考核方法。采取了期末笔试、大作业 和口试答辩相结合的方式。笔试中注意了试题的全面性 和系统性,基本上覆盖了所有的知识点,注重了对学生 模具设计基本原理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期末大 作业是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重点,对考察学生的实践和 应用能力具有重要作用。考核根据模具课程的特点,结 合典型案例,选择了一个带有侧孔的方形壳体塑件作为 考核对象,分别让学生们设计三类注塑模具即带侧向抽 芯机构的直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带侧向抽芯机构的侧 浇口二板式注塑模具以及带侧向抽芯机构的点浇口三板 式模具,要求学生画出模具装配图并采用答辩的方式给 出大作业最终成绩。这种考核方式既让学生们系统地掌 握了塑料模具设计的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以致用的 实践能力,取得了很好的考核效果。
四、教改效果与展望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了学生对校改实施效果的 反馈信息。问卷调查涉及学生对授课方式、教学计划安排、课件和动画及实物演示、典型案例的选择、实践教学、教 师授课水平、考核方式、校改效果总体评价等 17个问题, 并采用了无记名的方式,收回问卷 118份。在学生认同度 调查数据中,95%的学生对此次教改效果非常认同,5% 的学生基本认同,他们一致认为案例式研究型教学方法对 于提高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及应用能力给予了很大帮助。通过基于典型案例分析的模具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 改革的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提升了学 生发现问题、分析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收到了 良好的教学效果。今后,需要对这种全新教学方法进行 进一步的探索,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改进和完善,期 望未来能够形成一种适合高等院校模具专业课程特点的 研究型教学模式,为我国模具工业的振兴与发展培养出 更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参考文献: [1] 祁红志.模具工业的发展与模具专业群的建设[J].中国职
业技术教育,20113:44-47[2] 刘全坤,王成勇,刘传经.模具技术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的
重点[J].模具工业,2011,375:1-4[3] 郑伦楚,徐晓军.论高校研究型教学的阶段性模式与深度
推进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0112:18-20[4] 刘冰,陈厚,倪文莉.以科学本质为基础的研究型教学新
思路[J].高等理科教育,20113:74-78[5] 籍建东.研究型教学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J].职教
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义务教育在地区、城乡、学校之间仍存在着显著的差异,特别是在一些欠发达地区.地处江西南部的欠发达城市--赣州市把基础教育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采取了多方措施,全面开展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建设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作 者:李华香 兰铣洪 作者单位:赣南教育学院,江西,赣州,341000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2009 “”(7) 分类号:G63 关键词:欠发达地区 合格学校建设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策略★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点发展低年级学生自能阅读策略训练
★ 以房地产企业为例的年终工作总结
★ 现代物流基础说课稿
★ 浅谈河北省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模式及发展策略
★ 民族自治地区农村交通发展的实证研究--以花垣县团结镇为例
★ 现代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
★ 现代畜牧业发展工作总结
★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以鸡东县为例
★ 湿地开发与保护探讨-以大庆典型湿地为例
论新增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现状与原则-以怀化学院为例
本文以怀化学院为例,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对该校专业结构的现状、历史、特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论述了新增地方本科院校专业结构调整优化的基本原则.
作 者:姜又春 杨吉兴 作者单位:怀化学院教务处,湖南怀化,418008刊 名:当代教育论坛英文刊名:FORUM 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4关键词:专业结构 专业调整 地方院校
一、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内涵
本科专业标准是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使人才培养达到预期目标而采取的使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诸因素在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始终处于受控状态的管理措施和质量要求。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有利于明确专业建设思路,规范专业建设行为,有利于保证基本的专业建设规格,有利于强化专业特色建设,促进专业可持续发展。本科专业建设标准主要包括专业规划建设、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六个方面。
二、专业标准化建设的思路
(一)指导思想
1. 应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需要,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远期、局部与整体、特殊与一般的关系。
2. 应有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应体现“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时代精神。
3. 依托学校现有的学科优势,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扶持新的增长点。
4. 专业建设要全面促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整体改革。
5. 强化学院在专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二)建设目标与步骤
通过专业标准化建设,丰富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和优势,强化师资队伍、教学基础条件建设,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构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延边大学特色的课程体系,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和水平,保证学校整体教学水平提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的实施范围是延边大学所有本科专业。力争通过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使学校的本科专业建设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采取分层次、分步骤、有选择地进行试点;通过试点专业的建设,进一步完善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在全校本科专业中全面展开。
三、专业标准化建设内容与标准
专业标准化建设必须制定专业标准,规范专业建设内容,强化教学管理,改善办学条件,发挥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专业标准以专业规划建设、培养方案建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建设、教学实施与管理等制定建设标准。
(一)专业规划建设
主要包括专业需求生态、资源生态、服务面向、专业特色、专业发展规模规划等。
1. 专业建设目标。
标准要求:①体现专业定位的思想;②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③要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社会对个性化人才的需要。
2. 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基础扎实,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跨文化素质的复合型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
标准要求:①体现指导思想。由专业负责制订,学院审核,校教学工作委员会组织论证;②构建符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具有我校特色的满足学生学习愿望和要求的课程体系;③有明确、可操作的课外培养计划。
3. 专业规划建设。
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要有前瞻性、可行性,教育教学理念先进,建设目标明确,思路清晰,质量意识强,体现本专业的优势和特色。
标准要求:专业目标明确,思路清晰,科学合理,措施得力,实施有效。
4. 学科支撑。
学科支撑要符合专业定位。
标准要求:①有满足学科建设的师资队伍;②有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③有利于专业发展的学科方向。
(二)培养方案建设
专业培养方案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是组织和管理教学过程的实施方案,也是进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标准要求:①专业培养方案制订要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②体现学校的定位和办学思路;③体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要求;④有专业人才培养特色。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建设
主要包括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建设、教学改革与研究等。
1. 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主要包括:主干课程建设、优质课程建设、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及网络辅助课程建设等。
标准要求:①课程建设有规划,定位准确,有措施、有成效,课程设计理念先进;②专业核心课程明确,至少要有一门以上校优秀课程,要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多元文化特色课程、双语课程;③制定各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内容科学化、制度化;④主干课程、校优课程、省级优秀课程、省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等课程参照各级各类课程建设标准进行建设;⑤有实施网络课程与网络辅助课程、双语课程、多元文化特色课程的措施和政策。
2. 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包括教材建设规划;专业教材编写、选用;原版专业教材引进等。
标准要求:①有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教材建设规划;②有专业教材编写、选用的制度;③有鼓励引进原版专业教材的措施和政策;④专业图书文献资料基本能满足教学要求,图书资料经费有保障。
3. 实践教学建设。
实践教学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实践教学基地;专业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专业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实验开出率;实验室开放;实习;社会实践等。
标准要求:①有专业实践教学建设规划;②有专业实践教学大纲;③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能满足专业实验教学需要,实验开出率≥100%;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中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课程总数的比例≥80%,效果好;④有稳定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能满足实践教学要求,实习时间有保证,效果较好;⑤有专业实践教学指导书;⑥有规范的专业实践教学管理、考核制度。
4. 教学改革与研究。
教学改革与研究主要包括教学研究与成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实践教学等。
标准要求:①有结合专业实际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与成果,有鼓励教学改革与研究的政策和措施;②注重教学内容的改革与更新,课程改革与建设有计划;课程体系设置合理;③能进行教学方法与段的改革与研究,有成效;④按教育部要求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其中经济类、法学类等专业的双语授课课程比例≥10%;⑤实践教学内容、体系设计基本符合培养目标要求,能按照课程要求完成实践教学内容。
(四)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专业师资队伍总体建设、核心课师资队伍建设、兼职教师及外聘专家学者队伍建设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有规划、有措施;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合理,有本学科专业带头人,教师数量基本满足教学需要;专业教师中毕业学科与从教学科吻合度不少于50%;②专业师资进修、培训有计划、执行好;③认真执行主讲教师资格认定办法;符合岗位资格的主讲教师≥95%;④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⑤有教师考核、奖惩机制;⑥专业要有校级(含)以上科研项目与成果;参加科研(教学研究)比例≥50%;人年均以第一作者公开发表科研(教研)论文不少于0.5篇;⑦健全专业建设与管理组织机构;明确专业主任职责和权限。
(五)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主要包括教学运行经费保障、实验室建设、实践基地建设、图书资料建设等。
1. 专业教学运行经费建设。
专业教学运行经费主要包括本科业务费、教学差旅费、实验设备费、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资料费、实验基地建设费,生均经费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经费的投入满足教学需要;②生均经费增长。
2. 专业设施建设与管理。
专业教学设施建设与管理主要包括教研室、实验室、图书资料室、语音室、实验基地等硬件和软件设施的建设与管理。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设施的硬件和软件的建设与管理能满足教学的需要;②专业教学设施硬件投入的增长情况;③专业教学设施硬件和软件的管理有规章、维持正常。
(六)教学实施与管理
包括生源建设、运行档案建设、质量标准建设、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制度建设等。
1. 专业招生计划。
专业招生计划主要依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学校定位来确定。主要包括:专业招生计划的制订与生源质量分析等。
标准要求:①制订专业招生计划有原则;②体现学校的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思路;③专业生源质量分析科学、可靠。
2. 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控制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专业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学籍管理;专业课外培养计划实施等。
(1)日常教学管理。专业日常教学管理主要包括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课程表、教学进度表;考试管理;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开学、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有记录、有反馈;②教学任务变更有审批手续;③考试管理规范、有试卷分析报告;④毕业论文(设计)管理规范、有开题、检查、修改、答辩等制度;毕业论文选题、毕业设计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毕业设计、论文、临床实习指导教师均为讲师(含)以上职称;⑤专业教学过程管理科学、规范。
(2)学生学籍管理。专业学生学籍管理主要包括专业学生选课、专业学生成绩、专业学生学籍处理情况等。
标准要求:①指导学生选课;②专业学生成绩管理规范;③准确掌握专业学生学籍处理情况,其措施与管理有效规范。
(3)课外培养计划。专业课外培养计划主要包括:讲座、社团活动、专业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会调查、社会实践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有计划开设专题讲座;②专业有课外培养计划,制定合理;③对专业学生的课外活动有规范的管理、考核制度。
3. 专业教学质量监控。
专业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环节有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合格监控等。
(1)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专业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专业教学督导组听课;专业教学检查;学生评教等。
标准要求:①监控有制度;②听课、教学检查专业有记录,专业对监控结果有反馈,有改进措施和方案;③主要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完善、合理,教学质量保证和监控体系运行良好。专业教师评估结果应为良好(含)以上。
(2)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主要包括专业实验教学、实习、见习、课程设计、专业课题组活动、社会调查、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有专业实践教学大纲;②有实施管理制度、实施方案;③有专业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④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管理有原始记录。
(3)不合格事项监控。不合格事项监控主要包括专业教学事故;专业对学生违纪处理情况的跟踪监控等。
标准要求:①对不合格事项监控有管理办法和实施方案,并严格执行;②不合格事项的对象有措施、有实效。
4. 专业教学质量分析。
专业教学质量分析主要有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专业课程考试分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等。
(1)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调查。专业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主要包括录取专业的生源分布、民族比例、第一志愿报考率、录取率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对学生生源质量分析与跟踪调查制度化、经常化;②分析结果有记录、有反馈、有决策、有方案。
(2)课程考试分析。专业课程考试分析主要包括专业课程试卷分析。
标准要求:①专业有考试管理制度、实施方案;②专业课程有原始试卷、平时成绩记载等资料;③专业课程有考试分析报告,有反馈,有改进。
(3)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分析主要包括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就业工作措施与效果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毕业生就业有要求,并严格执行;②对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实效;③对连续三年就业率位于专业总数后5%的专业进行整顿。
(4)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社会对专业毕业生满意度调查分析主要包括专业对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并分析质量目标是否实现等。
标准要求:①有对专业毕业生社会满意度调查分析的方案和措施,调查分析工作程序严格、规范;②对调查分析结果有反馈、有改进。
(5)教学质量工作的改进。专业教学质量改进主要有: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改正措施、制订专业教学质量预防措施、制订专业教学质量改进方案等。
标准要求:①通过对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分析,制订出专业教学质量改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改进方案;②专业对教学质量要有制度、有检查记录、有反馈、有改进。
(6)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专业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主要包括教学文件;教学管理制度、专业课程试卷、毕业论文、设计等。
标准要求:①专业教学档案齐全、存档规范、方便查阅;②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健全、执行严格;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和考风;③试卷存档时间为学生毕业后一年。
四、专业标准建设管理与实施
1.组织管理。专业标准化建设实行教务处、学院和专业三级管理。(1)教务处负责全校专业标准化建设组织与管理工作。(2)学院在教务处统一指导下,具体负责本部门专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和落实,并具体负责本部门专业标准化建设内容的检查与验收。(3)专业负责人负责具体专业建设方案制定与落实,并负责制定本专业具体建设标准和完成时限,确保专业达到标准化建设目标。
2.实施。(1)准备阶段:各学院根据《延边大学本科专业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试行)》,制定本学院专业标准化建设具体实施方案,上报教务处。(2)标准制定阶段:各学院、专业结合本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建设标准,并上报教务处。(3)实施阶段:各学院根据各本科专业标准按期完成专业标准化建设工作。(4)验收阶段:①自查自评:以学院为单位开展专业标准化建设验收工作。学院根据专业建设情况,结合制定的专业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具体的验收工作计划,安排好验收时间,组织开展对专业的全面验收,并将自查自评总结报告报送至教务处。②专家验收:根据各学院上报的自查自评总结报告及专业建设实际情况,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开展验收工作,并形成总结验收报告,提请校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核。
注:“studentdebt”意为“学生(贷款)债务”
读书新闻点:高考落幕,高校招生大战开锣,人们的焦点也随之转向大学:名校万众热捧,差校门前冷落。急速扩招和无序扩张,使一些大学面临招不到学生的尴尬,也让很多大学教学质量持续下降。本科文凭越来越难以找到满意的工作,而这又反过来影响大学生源的质量和经费的来源--这些中国高校面临的问题,在美国同样存在。美国学者安德鲁.德尔班科(AndrewDelbanco)在他的新著《大学:过去、现在和未来》(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里对美国本科教育进行了调查和剖析。观察这些世界性的问题也许会对我们改进和完善教育制度有所裨益。
“生意经”侵蚀“大学魂”
近年来,美国大学里人文类基础课程越来越少,而“人文学科滋润学生心灵”之类的教育箴言似乎也成了醉汉的胡话。德尔班科在书中指出,美国大学学费急剧上升,而就业难度却不断加大,严峻的投入产出比让学生和家长不得不比以往更倾向将大学教育看做一场生意,而这场生意的成败要看大学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其他的评价标准都被看做是神话:比如大学人文传统的传承等,它们在无情的市场评估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为了压缩教学开支,美国大学使用非正式教师授课十分普遍,甚至在哥伦比亚大学和芝加哥大学这样的名校,本科生也由年轻教师甚至研究生授课。多数年轻教师又都希望尽快从基础课的教授中解脱出来,因为从事研究工作可以挣到更多的钱。这些基础课正是西方大学教育的精华所在:最适合启发活跃的思想、最具有知识的建设性。经费压缩的结果就是精华的流失。
再说奖学金,美国大学提供比世界任何地方都多的奖学金,国家提供给有色人种和家庭困难学生的奖学金比一个世纪前多了很多。然而,随着近年来美国普通大学入学率急剧升高,固然更多人可以接受本科教育,但大学的经费却随着经济危机而急剧减少。分到每个学生身上的奖学金更是少得可怜。过去足以应付学费、生活费的奖学金,而今已经很难用来完成学业了。德尔班科认为目前保持美国传统的大学正在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威胁。本该是充满激情和造就学生最有效的本科教育却只能提供“缺乏声誉、利润和前途”的教育。
大ink“ href=”/Special/hanjiashehuishijianbaogao/“ target=”_blank“>社会不公
精英大学(如常青藤联盟高校)经常以品格优异或运动成绩出色为由招更多其他族裔和贫困家庭的孩子,这似乎折射出美国大学教育的公平。然而,这种招生的公平原则实质上相当虚伪,德尔班科调查显示,进入精英大学的绝大多数机会还是留给了名人、学校潜在赞助者甚至那些从邮政编码可以判断来自富人区的孩子。这些高校的所作所为绝不是他们标榜的`推动社会平等,而是加剧社会不公。
德尔班科在书中对美国精英大学给出了一个清晰而令人信服的描绘,揭露了这些学校所谓的”珍视多元价值“的口号到底是什么样的本质。德尔班科还指出,最糟糕的是荒唐的大学入学考试却在制造一个只有5%到6%的申请者可以进入这些精英高校的假象,似乎这些幸运者都是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才进入的。这种自欺欺人的考试游戏,不仅成了对穷人的障眼法,而且那些权贵们的孩子不会像罗斯福或者肯尼迪那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能够进入精英大学是由于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决定的,相反,他们不觉得应该为自己的出身而心存感激,他们误以为这些都是自己努力的结果。
德尔班科举例说,当他询问进入耶鲁大学的”秘诀“时,一位著名银行家告诉他,他的父辈曾经毫无愧意,甚至是自豪地跟他说过:”看看耶鲁的新生名单,这些都将是美国未来的领导者,而他们没有一个(穷人才上的)公立中学毕业生。“
精英高校越来越昂贵,这就保证了这些高校生源的阶层、教师的高薪、优质的教学水准和良好的毕业前景。如此这般也造就了一个成本不断上升的系统,没钱没势的人们被排除在系统之外。这真是对美国大学宣扬的所谓”民主精神“的最大讽刺。
不要为找工作而读大学
德尔班科在书中通过大量的实例说明了一个惊人的观点:不要为了找工作而读大学。尽管”人们仍然看重教育“,而且在有学位和没学位的人之间很可能总是会存在经济和社会鸿沟。但是,用人单位和教育机构都在不断演变,人们对学士学位的态度也在改变。一些用人单位更看重经验、技能和态度,而不是学位;另一些用人单位则从一开始就要求员工持有更高的学位。
学士学位曾经是受过良好教育、可以胜任工作的标志,如今却失去了这一优势。时间短、花费少的培训项目提供了另一种有吸引力的职业出路,而更有威望的硕士学位正在超过学士学位,使后者沦为垫脚石。一方面,经验不足的高校毕业生大军期待着从事管理性工作,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找不到它们需要的技能娴熟的工人。
1950年,美国约有34%的成年人完成了中学教育,而如今,超过30%的人都有大学及以上学历。20,高等院校颁发了160多万个学士学位,这一数字将在20增至近200万。”如今的学士学位就相当于过去的中学文凭。“--这已经成了社会共识。这种”螺旋上升的学位通胀"现象让越来越多的美国人不必要地背上了高昂的学生贷款。
摘要:
结合机械类人才发展趋势及新技术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出发点,针对当前《金属工艺学》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理论基础知识与实践环节有所脱节、学生先修课知识理解缺乏深入的教学实际,进行《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通过采取优化教学内容、重视能力与知识应用培养、构建全网化的教学模式的措施,有效促进了《金属工艺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金属工艺学;本科教学;教学改革;工程素质
一、引言
《金属工艺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以金属工艺学上册为例其主要包含铸造、锻压、焊接三大篇的内容。由于学生缺乏前期的工程训练及真实的现场实践知识,而学生今后从事工作将不可避免地要与材料及工艺选择打交道。现代化的机械产品设计及工艺适应性要求能最大程度发挥材料潜力,保证高效、高质的产品。目前虽有前期认识实习等环节,但实践能力普遍欠缺。基于该教学背景及实际,为了更好地适应《金属工艺学》的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金属工艺学》教学的改革和尝试。
二、《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制约因素分析
金属工艺学的先修课程为机械工程材料、金属学及热处理原理、工程图学等课程。从学习的专业来看,有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工业设计、模具设计及制造等专业。学生前期学习了部分基础知识,对材料及热处理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从课堂教学反馈看,对前期知识的把握和理解尚有欠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这也是大多数兄弟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我校课程学时为28学时,其中含4学时实验。由于专业教学及学时安排需要,课堂容量相对较大,由于为选修课程,学生学习后劲不足。针对知识相对薄弱,加之学时的限制,平时的授课过程中一般多以教师为主,采取灌输讲解的方式。在布置工艺设计时,由于学时和基础知识薄弱的限制,几乎无法收到满意的效果。
三、《金属工艺学》教学改革举措
针对当前《金属工艺学》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着力从课堂、实践各环节采取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优化教学内容
通过参加现代装备制造展览会、艾森焊接博览会、网上最新科技发明等搜集素材,结合教师参加企业的实践、科研及创新的实际,介绍最新的现代制造技术的发展及趋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按铸造、锻压、焊接三个专题设置三大模块。每次讲课时先交待必备的基础知识,每个知识点、定义结合实例来讲,进行扩展和展开培养,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同时循序渐进注意培养学生系统思维、重视质量、效率的工程思维能力。选取将基本知识、基本工艺及结构设计作为课程重点,以期逐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能力。同时针对我国在机械制造展览上不被重视的现状,鼓励学生增强民族创新意识。现代化的机械产品竞争必须具备国际视野,适当调整改革教学内容将各新兴技术在此原有基础上增加1学时,合计增加3学时的新工艺。
(二)构建立体化的全网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1.教学中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每章节讲授时重视教师本人对知识点的把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其融会贯通。课堂讲授要用生动平实的语言进行讲授。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从学生的角度,利用启发式教学,布置教学任务。或用形象的比喻或列举生活、生产实际,列举实例力求贴近生活,让学生从讲述的铸造、焊接、锻压专题模块中知其所以然。例如铸件结构及工艺设计时,结合前面讲述的砂型铸造的特点进行结构设计,介绍基本原则时,讲清楚任何金属构件介绍其工艺性的.实质就是制造获是适应该工艺要求的好产品,从而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利用企业实践的经验,讲述产品制造生产的过程,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每个模块教学初设定题目,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模块教学结束后以小组讨论方式进行,随后教师进行总结。鼓励学生进行国内外专利等的查询搜集素材,充实教学内容,锻炼学生思维。
2.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进行教学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精心准备多媒体材料,如参加设备展的现场演示、网上的录像或视频、知名大型国企的宣传片等制作CAI课件。可网上搜集动画、也可自行制作动画。教学实际中选用常见的典型机械零件或产品作教学素材进行分类和整合,融入到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动画和视频等资料,力图充实《金属工艺学》教学内容,使其具有新颖、先进和实用的特点。通过声、物、光等的刺激促使学生储备和学习丰富的教学内容。筹备课程网站的建设,使学生课前、课后随时随处进行学习,并利用生产现场的录像弥补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弱点,同时还可实现个性化教育。
(三)重视工程素质培养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尝试多样教学模式,重视工程素质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1.分配任务和小组答辩相结合。譬如分小组设计火电用的轴承工艺,要求学生借助各种现有的手段获取查找所需的资料,并就单件、批量、质量保证等问题分小组进行答辩,学生现场抽签答辩和现场学生提问打分。通过选用不同的铸造、锻压、焊接工艺或二者组合工艺方式,比较其工艺性、经济性优劣。还可通过现场推销方式竞争设计产品工艺优劣。这种方式极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金属工艺学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得以应用,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提高。也可针对企业在开发产品中尚未解决的难题进行攻关,考虑何种可能原因并进行改进。
2.实践参观与实践。带领学生参观我院的铸造实验室、焊接实验室等乃至我校的设备,并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真实的、接近生产的工程实践。打破课程界限,选择部分典型的已经设计好的工艺部件,进行浇注、锻压、焊接,缩小实践与理论的差距,并对其进行产品质量检验。如发现缺陷,要对其进行分析和解释。
3.尝试跨学科进行小组毕业设计。打破学科界限,适应学校要求,正在筹备和拟定跨学科团结协作的小组毕业设计,使学生组队设计的产品既能选材合适、工艺优良,又能自动、平稳运转。经过近一轮的教学尝试,发现既避免了《金属工艺学》教学的灌输教学,同时又极大增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金属工艺学适应机械类学科本科教学所需具备的理论和实践能力有效的结合,而且通过学生教学实际反馈教学质量普遍提高,达到预期效果。
四、结论
综上所述,由于学时有限,加之学生对《金属工艺学》先修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相对薄弱、现代化的机械产品生产对《金属工艺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全方面提高《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质量,采取调整教学内容、构建立体化的全网教学模式、加强工程素质培养等举措,使《金属工艺学》的教学做到了有的放矢,提高了《金属工艺学》课程的教学质量,为我校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大学内涵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依据。
参考文献:
[1]宋克慧,田圣会,彭庆文.应用型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其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2012,(33):94-98.
[2]史晓亮,王玉伏,彭兆等.基于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31):45-46.
[3]林静,任文涛,徐岩等.机械类专业金属工艺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3):94-98.
[4]管晓光,葛升平,李光辉,韩志民.以网络模式提升《机械工程训练》教学质量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5):37-38.
1 机械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材、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首先, 高等数学课程具有严密的逻辑性, 高度的抽象性。大部分同学感觉高等数学理论性太强, 内容较多, 枯燥乏味,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上课说话、睡觉、玩手机的比比皆是。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有:高等数学学科难度大、内容较多, 有些同学认为缺少实用性。其次, 工科类高等数学平均课时缩减, 而教学内容不变, 造成了学时少而教学内容较多的矛盾, 一些重要内容没有时间讲, 学时的减少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较少, 学生学习中的困惑得不到及时解决, 从而产生畏惧和厌学心理, 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 学生数学基础差异很大
盐城工学院机械设计制造专业分为普通本科班、卓越计划试点班以及国际合作班三种不同类型, 对于人才培养都各有所侧重。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 导致高校生源质量的普遍下降, 即使在同一类型的办学班级中, 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差异较大。大部分同学学习高数的主观能动性不强、兴趣不大, 对于新知识接受、理解地比较慢。而目前高数教学采用统一教材, 统一考核, 这就导致了学生学习高数只为应付期末考试, 无法做到提高学生高数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能力。
1.3 教材与教学方式的单一
盐城工学院机械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统一选取同济大学数学系主编的《高等数学》第六版作为教材。该教材强调教学内容的完整性, 教学体系的逻辑严密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但是它注重在数学领域研究数学, 并没有在机械工程领域研究数学, 这就造成了高数学习与机械类专业课程学习的脱节, 脱离生产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也就使得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不高、缺少兴趣、目标不明确。另外, 盐城工学院机械类专业高等数学的教学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 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 虽然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媒体技术, 但是有些老师单纯利用PPT课件教学, 使得教学节奏过快, 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不够, 学习较为吃力。
1.4 考核方式单一
目前, 和其他高校类似, 盐城工学院对高等数学课程考核的方式主要是闭卷考试, 虽然增加了考勤、平时成绩、课后作业等, 但是期中、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仍然占据较大的比重。而期中、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方法, 试题类型与课本上例题、练习题相差不大, 大部分是纯粹的数学题目, 不能考察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考试方式使学生消极被动应付考试, 做题套公式、考前突击恶补, 考后就忘光, 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机械类专业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探索
2.1 教材多样化
对于卓越班以及致力于攻读硕士学位的同学, 我们建立高等数学基地班, 教材选用同济版高等数学教材或者工科数学分析, 在大三开设考研数学辅导, 为同学们考研做好充足准备;对于普通本科班的同学, 可以选用理论性不是很强, 却有较强实用性、与专业相关度较高的高等数学教材;而对于国际合作班的学生, 则可以选用国外微积分教材。
2.2 教学方式、教学模式多样化
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和黑板板书有效结合的方式, 对于卓越班高数的教学侧重理论性, 而对于普通本科班的学生, 高数教学要侧重理论与实用相结合的原则, 并且增加课外答疑时间。对于国际合作班的学生, 可以开展双语教学。
2.3 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课程
对于学有余力的同学, 可以参加数学建模选修课。通过数学建模课可以调动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科学计算能力。
2.4 学习数学软件
在教学中可以选择几个常用的数学软件:matlab、lingo以及sas等软件进行操作介绍和上机演示, 并让同学们进行实际操作。
2.5 考核方式的多样化
针对不同的学生, 我们可以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对于卓越班以及致力于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的同学, 考核时仍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 试题难度和内容与课本上习题、练习题相当, 适当加入往年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题目;对于国际合作班的学生考核时, 试题难度不必太大, 可以采用中英文结合的考试题目;对于普通本科班的同学的考核, 我们可以采取综合笔试考试、平时测验、上机操作以及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些不是很复杂的实际应用问题。
结束语
总之, 机械类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改革是一项围绕不断提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我们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考核方式等方面研究和探索, 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高等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教学效果, 继而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创新型机械类人才。
参考文献
[1]上官新梓.应用型本科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研究分析[J].文理导航, 2014, 9.
【探索本科教学改革与建设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论文】推荐阅读:
生物制药本科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06-09
地方本科院校预算编制改革的探索06-25
以探索为话题的议论文11-15
美国本科申请五大改革10-31
美国解析本科段建筑学教育11-03
教育教学管理模式研究措施本科论文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