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精选8篇)

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1

自开学以来,我一直努力尝试各种教学方法,起初,虽然认真,但效果并不佳,比如:上一节欣赏课,整个教学过程大概就是这样:首先,让学生观察作品,包括内容、题材、色调等。其次,是老师在讲解作品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还有个人背景,最后,就是学生体会作品内涵。整个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且是满堂灌,既浪费老师时间又使学生疲惫烦躁,可以说,教学极为失败,到最后,学生还是不知道如何欣赏一幅美术作品。课后,我也反思了很多,总结了这么几点。

一、导课简单乏味,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教师讲课时间太长,学生自己思考和探讨的时间太少;

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美术欣赏课教学,教学方法,审美能力

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从美术的审美特征出发,主要通过对古今中外各种优秀作品、有代表性作品的介绍、赏析,使学生逐步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不断提高美术欣赏的水平,同时获得审美的愉悦,收到教育和启迪的效果。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行,此次课改主要是转变课程的功能:由单纯的重视传授知识转向既重视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和对学习过程与方法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师就要改变原来那种完全注入式教学的方式为启发式教学方式,相应地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参与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也应该相应地由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知能并重的教学方法。下面我对如何开展美术欣赏课教学、提高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效率等问题作探讨。

一、师生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是沟通学生与作品的桥梁,其任务是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分析,并传授必要的知识,使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并积极创设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符合学生心理的趣味性、生活性的东西,吸引学生参与到美术欣赏的教学中来,主动感知艺术形象和体验艺术情感,让学生成为美术欣赏的主体。以20世纪抽象主义画家康定斯基的《粉色的音调》为例:在上课前老师可以就这幅作品对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1)这幅作品带给你怎样的感情体验?(2)康定斯基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的情感体验的?(3)作品透露出了什么信息?(4)你喜欢这件作品吗?为什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先用一个简单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把每个人的感受都记录下来后,再让学生就自己的感受进行说明,因为每个人都会从自己的角度对画面上的点、线、面、体、色、肌理等进行分析,说明自己是如何感受到这种感受和情绪的,并互相分享这些感受,也就是进行综合感受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会共同收获快乐、意外、惊喜……同学的创新思维会被调动起来。任何作品的形象背后都蕴含着某种意义,或是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上课时必须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情感想象,多角度感受艺术想象,尽量不让教师的审美表述成为唯一的审美标准,而限制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在认真分析后,都会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当然这种价值判断应当完全是建立在学生自己的认识基础上的。只要是认真的,是真实的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尊重和认可,并在总结所有同学感受和价值判断的基础上提出一些提示或是补充,但绝对不要轻易地将专家或是老师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因为对美术作品的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才会慢慢懂得作品的真正内涵。一味地崇尚标准答案,会扼杀学生的创造性。师生角色互换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了教师的引导性,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既可以将图像、文字、声音、影像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又可以寓知识学习、技能训练、智力开发于生动活泼的形象当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特别是在欣赏各类美术作品时,作品的图像质量要高,作品数量要大。而现有的美术欣赏教材中所展示的作品有限,并存在画幅小的缺点,加之美术欣赏课的课时少,而学生对知识的需求已不满足于教材上的介绍,他们需要更多的信息、更多的交流和更多的艺术体验。要解决好这些教学中的矛盾,如果仍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是很难实现的。欣赏美术作品的感知过程依赖视觉形式进行,多媒体的表现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与艺术有相通之处,在视觉形式上其点、形、色、线信息强度和画面吸引力比课本图片要强许多倍,而且能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艺术氛围。例如,在毕加索的立体主义作品《格尔尼卡》的欣赏中,如果只有老师枯燥、单一的讲解,则学生很难真正认识和理解作品的主旨和美感,但充分地运用多媒体,将高质量的美术作品图像、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引人如胜的音乐和身临其境的影像等信息瞬间展现在学生面前,则大大节省了使用传统手段所需用的时间,给教师和学生留出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来欣赏、感受、讨论、分析作品的美。这样能激发学生认知的浓厚兴趣,使学生进入到美术作品所要表达的意境,使视、听感官相互配合,达到一种通感的审美效果,从而领略该作品的艺术内涵。

三、重视课余时间的利用

在每次美术欣赏课结束后,教师都应留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并预先告诉学生下一节课要讲授的内容,这样学生就会带着老师提出的疑问去探索求知,也会利用各种工具———图书馆或是网络进行预习,以开阔学生的眼界,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在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发挥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训学生的审美能力,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

刍议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3

关键词:美术欣赏 美术作品 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2-134-01

初中阶段,审美教育更显示出在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时的学生从原来的快乐、无拘无束、天真活泼变得沉默、羞涩和严肃,他们要寻找一种新的适合表现自我意识的方式,在这个关键时刻,我们如果灌输给他们一种起着心灵感应作用的思想教育——审美教育,就能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接受教育,不知不觉地受到高尚、健康的思想感情的熏陶,这种教育的特殊效果,是一般道德说教难以达到的。

当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及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目的。但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原则)。

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是为了让学生在欣赏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对美术家生平、社会背景的了解,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进一步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感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内涵,达到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陶冶艺术情操,扩大知识视角,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解析作品,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欣赏。大多数学生对美术欣赏课没有持久的兴趣,细究学生不感兴趣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理论型”与“故事型”

“理论型”教学,主要是采用了“专业思维”模式,僵化的分析限制了学生通过其他途径来欣赏作品。如讲解一幅美术作品,教师对着一群没有受过长期美术专业学习的学生,细致分析构图法则“三角形”、“s形”,认真交接“环境色、光源色”,甚至“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样即使教师阐述的准确合理,学生也只会茫然不知所云,美术在学生眼里变得技巧深奥,深不可测,严重挫伤学生的浓厚兴趣,影响教学效果。

相反,“故事型”教学主要是错误低估了初中学生接受能力,作品分析流于表象,无助于形成学生尖锐洞察力和犀利分析力。教师采用艺术家是生平、轶闻秘事来吸引学生,分析作品简单概括,一带而过。这种重点不明,只图热闹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进作品,但不能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和审美能力。

二、“统一答案”与“知识盲区”

如果教师在分析作品中一味坚持教材或个人观点。那么,通过长期的暗示、诱导,学生就会抛弃自己的认识,影响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美术欣赏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在欣赏的过程中必须有不同的评论,任何一件美术作品不同的人看,就有不同的评价;即便是同一个人,对同一件美术作品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以不同的形式进行观赏,也会有不同的评价。因此这种"统一答案"教学方法在美术欣赏课中应该坚决摒弃。

三、多媒体教学误区

多媒体工具走进教室,银幕上的展示内容又蹦又跳,又会唱又会响。课堂气氛出现了新的面貌,许多教师以为找到了欣赏课的灵丹妙药。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许多教师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成不变的课件并不能适应不同班级、不同对象的学生,每个学生特点、每班教学情景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如果忽视这些具体情况,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力量多媒体的存在而设计,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为了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不足,只有坚持因生施教、因材施教,才能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么作为美术教师应该怎样才能上好美术欣赏课呢?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融合贯通法

我们通过寻找与美术作品有关联的食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多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教学难点就是如何让学生区领略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山水画面貌和意境都各不相同,对于自我意识和现代意识强烈的学生来说,它们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为此,可以在教学设计一座"虹桥",即从体会古诗的意境入手区体会中国古代山水画的意境。因为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与古诗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即"诗中有画,话中有诗"。通过诗与画之间的对比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能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比较法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有了精彩的引入,那么设计的教学也就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在欣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时,要让生活在现代电视、电脑游戏的学生去关注并认同民间美术,应采用现代中学生较为熟悉的事物为切入点,才容易被接受。如可以先让同学们欣赏一首英文歌曲和一首中国民歌,并让他们对两首歌曲的风格进行比较,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喜爱流行的英文歌曲,并以为中国民歌“太土气”,以至于不愿接受,甚至产生排斥的心理。这样就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们思考,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中国民间美术是否也遭到同样的厄运?为什么一些原本有着优秀传统和浓郁特色的民族、民间艺术逐渐被所谓的现代人淡忘?为什么它们经过漫长的历史长河的冲洗,却依然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思考,从而创设一种渐入式的心理引导,以消除他们的排斥情绪,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活动铺平道路。

三、谈话法

谈话是教师与学生之间最简单、最质朴的交流方式。利用谈话法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从教师的谈话中受到启发和感染,从而引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言为心声,慢慢引导,细细解释,交流沟通,效果颇佳。

四、想象法

想象在美术课中用得教多,往往能启迪学生的形象思维。利用想象,可以使抽象变具象,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欣赏能力,也可以让学生联系文学(作文)、历史等知识来触类旁通,通俗易懂,深受学生的喜爱。

五、示范法

示范是对人的视觉最直接、最形象、最生动的刺激,教师可以采用临摹教学步骤法,引导学生的注意力,以示范模写作品程序和表现方法,让学生感受到艺术家的创造思路,从而贴近与美术作品的距离。身同感受的模拟情境,学生身临其境般地体验一定难忘。

六、感悟法

感悟就是让时光倒流,追悟艺术家所处的历史时代,感受艺术家创作的历史背景,用自我之心融入艺术家之心,从而体悟艺术作品美的魅力和生命力。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反思 篇4

高中艺术教学内容以欣赏为主线,强调学生的“心到”、“眼到”,艺术教师在钻研教材、备课,设计教学模式,寻求教学方法时可能花了不少功夫,到了课堂上,有的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有的对那部分感兴趣,如:中国古代绘画,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和外国近代绘画,学生对这些内容喜好不同,在精力分配上悬殊很大,而女同学喜欢服装的多一些,到教学“现代服饰艺术”这部分内容时可能比较专注,“心”到是学生学习的内部驱动力,“心”到与不到,全由教师组织调度;整齐与否,决定最终的教学效果。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多种美术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合理运用是很重要的适当设置并提出一些能引学生思考和探究兴趣的问题最不可少,激励学生的想象,激活学生的各种感官,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美术学习活动中获得愉快和积极的体验。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十分重要。教师还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自主,探究,合作式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学会主动发展,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不论是绘画还是工艺,不论是具体还是抽象都是美术家精心的构思并结合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审美感受,按照自己和时代审美理想创造出来的,同时,美术家创作一件美术作品除了通过完美的外在形式提示某一特定的主题之外,往往还有更深层的内涵和更隐敝的意蕴是一种文化精神层面要求和体现美术作品的最高价值所在,也是时代、社会、民族精神的写照,如青铜器和秦俑所体现中华民族精神,古希腊艺术所体现崇高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中的人文主义理想,中国山水画中的意境和神宗意识等,使学生对作品产生深刻理解,达到审美情感的升华。

艺术课原本是最让人心动的.艺术课尤其是美术,单一的欣赏内容,教师力求“活”而有趣,但千变万化始终是一个欣赏,过分的知识化、理性化,学生的热情不会坚持很久,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心”不到位了,“眼神”也走了,对于艺术课他们也就开始走过场,或者浮躁,再不然就是:你们上课,我行我素。于是,一堂艺术课就成了有板有眼的自习课或休闲课。高中教学不同于小学和初中,又说又表演的教学方式不太适合,“表演”课自然是不会出现的,偶尔的“故事会”也不能多用,“快乐的大本营”到了超级大班,拥挤的空间会让你窒闷得喘不过气来。到了这个时候,学生不用意志来控制自己,艺术课决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艺术课同样需要学生的意志介入和意志投入。

从现阶段来看,高中艺术课,尤其是美术教材缺少让学生“手动”的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参观应当另论。但在欣赏内容的基础上,多一部分实际操作的练习,教学内容活而丰富,更能满足多数同学的学习需求,极大地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小学、初中有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大学里也有相关部分知识,而在高中阶段却出现“断层”现象。实际技能训练不是少部分参加艺术高考学生的专利。教育普及既然是面向全体学生,这部分内容就不能空缺。因为真正的知识,它的本身内涵是丰富的,也是全面的。大纲鼓励教师灵活机动,但这当中还得有一个“约定”尺度和纲要,否则又容易走形成“专业”课了。

二年级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一) 篇5

(一)最近,上了一节《会话中的节日》,本课属于欣赏课,在一二年级的教育教学中,欣赏课的比例略少,可能是考略到孩子们的学龄特点。可正是由于比重很少,所以我将这课最为了一节纯欣赏课来实施教学。

起初在设计本科教学过程时,我主要以欣赏各民族的节日画面为主,让学生在了解各种节日的同时,学习如何观察、分析画面,从画面中去获取信息。在心上重要作品《枣园来了秧歌队》年画时,让学生以小组讨论、探究的形式来学习,我将问题用ppt出示,我希望通过这个环节加强孩子们的合作、交流的意识。学生们讨论的非常积极,汇报时也都说得很好。但在猜节日环节,孩子们只能说出少部分节日,为了让孩子们更深入的了解更多的节日,我对选出来的比较典型的节日进行了稍微深入的讲解。欣赏完节日图片后,为了结合美术课的教学,我和孩子们一起欣赏了大量的学生关于节日的绘画作品。由于,前面我已经引导学生从服装、色彩、内容、环境布置等方面来欣赏、分析绘画中的节日,因此在这个环节我不在是以小组形式讨论,而是请学生独立欣赏、分析,并根据自己的分析说一说。可能是由于独立思考的原因,孩子们的分析不是很完整,对于分析不完整的作品我再请了学生进行补充。整节课可以说是在看与说中来完成了,与以往的绘画课不同,本节课我没有设计绘画环节。原因有二:一是,欣赏课相对较少,我希望学生学会如何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更加深入的了解我们的民族节日;二是,考略到对于二年级的大部分学生来说节日的绘画难度较大。所以我选择了以欣赏为主。

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6

摘要:巧用“比较法”实施美术欣赏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全面的艺术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当学生接触与参与到不同作品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深入比较时,学生就能够在比较中得到不同的、全新的艺术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美术作品与生活比较

二、美术作品与语文中的古诗作比较

三、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

四、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

五、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关键词:美术欣赏 比较法 艺术

美术欣赏课是一门形式单一的课程,搞不好往往会流于形式——挂几幅教学挂图 ——讲几句创作背景——问问学生好不好,根本收不到启迪艺术灵性,体会艺术情景,激发艺术激情的教学效用,学生不喜欢探究和思考,教师感觉到平淡乏味,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不起来.在以前教学实践中我尝试过很多方法,如讲授法、分析法、讨论法、练习法等等,但都没能够收到很好效果。经过我几年的教学探索,我认为巧用“比较法”实施美术欣赏课教学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全面的艺术体验,达到较理想的教学目的;当学生接触与参与到不同作品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作品进行深入比较时,学生就能够在比较中得到不同的、全新的艺术体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巧用“比较法”实施美术欣赏课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作品与生活比较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美术作品中各种各样的艺术形象都基于生活,是用艺术化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脱离了活生生的现实生活就不会产生任何美术作品;而美术作品又不是生活的翻版,是生活的凝结、生活的提炼、生活的再创造,是高于生活的艺术灵感的写真。因此,把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进行比较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重要途径。如在讲授“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中的作品《运草》时我选择了一些生活中类似表现劳动后的喜悦心情的图片和美术作品让学生进行直观的比较。用赵大陆的《收获》与《运草》中怡然自得地沉浸在劳动丰收喜悦之中的人物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术,把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美术经验相联系,将自己对某些生活和自然现象的感受、体验与画家对他们的表达联系起来,尝试用自己喜爱的美术方式表达出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找出艺术作品与生活的区别,明白艺术形象来源于生活,但比生活更集中、更典型。因此,与现实生活比较是最基本的比较方法。

二、美术作品与语文中的古诗作比较

“欣赏无定法”这也给美术欣赏课教学方法的创造提供了无限的空间,我们可以触类而旁通,通过借助与美术作品相联系的其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例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作品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山水画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画面内容和意境都不相同。其中,画面的内容不相同的地方很容易观察到,而意境的不同相对来说比较难以理解和感受,尤其对这些现代意识较强的中学生来说,他们之间更有着一条难以跨越的鸿沟。所以我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体会和作品意境类似的古诗的意境入手,去体会中国古代美术作品中闪烁化的意境,因为中学生在语文课中已学过很多古诗,对古诗的意境已经理解,利用迁移原则,把古诗中的意境和相关的美术作品的意境相联系、相比较,就比单纯的欣赏山水画的意境容易得多了。而且中国古代山水画与古诗之间的确有着密切的联系,正所谓“诗画同源”、“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例如,陶渊明的诗《咏菊》的意境就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的意境有很多相同之处,主要是作者都以客观地描写自然景色为主。诗人和画家对自然风光的热爱之情没有直接表露出来而是隐藏在所描写的景色之中,所以称为“无我之境”。而南宋山水画是极力追求诗的意境的,画家为了使画面景色更加耐人寻味、更能激发欣赏的想象力,把与追求意境无关的、可有可无的景色一律删去,常常运用“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所以才会出现画面简洁、构图偏小,但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如马远的《寒江独钓图》的意境,就与唐代诗人柳宗元诗《江雪》中的 “独钓寒江雪”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方法如下:1.依据诗的内容去衡量画面的直观内容,即一种空旷2.带领学生用画面内容,去对应诗文的内容,发现画面景物比诗文描写景物少了很多,即画比诗文描绘的还要空旷。启发学生想象,将自身置于画面景物之中时,所感受到的空旷在内心世界的感受,即一种完全的空灵的美感。通过以上诗与画之间的比较与联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达到了欣赏的目的。

三、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

在美术作品中有不少作品是同一题材并出于同一时代,但表现手法也不尽相同。把同一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能使学生较好的把握作者表现手法的异同,达到准确欣赏美术作品的目的。如在中国古代人物画的欣赏教学时,我选择多种不同的表现技法的作品进行比较,例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与杨健生的《山妹子》比较,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我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多样性。再比如把夏珪的《西湖柳艇图》与马远的《踏歌图》作比较,很容易看出《西湖柳艇图》的画面柳堤回环,疏密、虚实穿插,远近分明,屋宇、小舟、人物的点缀,增加了画面的气息,远处云雾飘动,烟而蒙胧,富有诗意感,耐人寻味。《踏歌图》用笔简练而生动,表现出险峰鼎立,远近虚实分别,楼阁相间,隐隐约约、微微变化,翠竹新柳,溪水石桥上几位踏歌的农民与儿童的嬉笑。学生从中也会强烈感受到中国传统绘画的多样性、生动性,以及一种韵律美,更能激发起学生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

四、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

艺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性表现,任何艺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同一题材的不同作品必然见智见仁,所表达的想法及表现的情感也不一样。如西方绘画对女神的刻画就有着不同的表现风格,将这些不同时代、同一题材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学生领略了各个时期人们对于美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可以深切体会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岁月如何流逝,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的追求。同时通过作品的比较,学生们还可以认清不同的时代,美的标准也不同,不具备时代精神的美 必然被时代淘汰。

五、中西方美术作品的比较

在进行中西绘画欣赏教学时,如果不很好地联系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学生往往产生模糊认识。为此,在教学中我选择一些中西方画家的题材内容类似的作品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如将中国画家的人物肖像与西方画家的肖像画,将中国的山水画作品与西方画家的风景画作比较区别。至于中西人物画技法的欣赏教学时,我选择了古代的《仕女图》和西方的肖像画哈尔斯的《吉普赛妇女》让学生比较,引导学生结合中西方的文化底蕴和时代背景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一般通过具体作品的比较,学生自己讨论,加上老师的归纳,就加深了学生对中西方绘画基本艺术特征的认识。

通过教学实践我感到:在美术欣赏教学的课堂上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是一种很方便、很实用的欣赏教学方法,它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学生能直观地、多角度地对不同的作品作比较分析,使深奥的理论形象化,便于学生认识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并能产生深刻的印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要使这种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还应该注意精心选择作品,适时进行启发、引导,讲究科学性、典型性和艺术性。、运用作品比较的方法,有利于释疑解难,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使欣赏课学习不再是被动、无聊的事情,相反成为一种主动、快乐的事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作品审美欣赏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学美术欣赏教学之我见》姑苏慕容

3《谈在中小学美术欣赏课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杨文 兰州学刊 2002年04期

巧用“比较法”实施美术欣赏课教学

霍各庄镇初级中学

浅谈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7

一、美术欣赏课教学不理想的原因

1.受传统教学的影响

由于人们对审美教育并不够重视, 没有认识到美术欣赏的重要意义, 导致美术欣赏课总是敷衍了事。

2.受生活环境的影响

我校为乡镇中学, 绝大部分学生的课外知识严重缺乏, 除了学校教学外, 没有其他课外知识来源。对于一些优秀的艺术作品一无所知, 也是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的一个因素。

3.受教师教学方法的影响

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 只能使学生感到乏味, 缺乏兴趣。

二、如何才能上好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如何才能优化审美教育

1.提高认识, 培养审美能力

从老师到学生要充分认识到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特别是学生, 要提高认识有一定的难度, 不能在课堂上如讲课般的一再强调其重要性, 这只能使学生认为“王婆卖瓜, 自卖自夸”。那么要提高学生认识得找准时机, 如, 学生在回答完问题后, 教师给予评价时:“某同学回答得非常好, 有较强的欣赏能力, 一定注意了对课外知识的积累, 是我们大家学习的榜样。”如此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对审美教育的认识。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教学方法

课前教师要对作品有一个较全面深刻的理解, 对欣赏的方法手段、教具的使用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等方面做到心中有数。

在欣赏时要有重点, 有些作品以艺术特色、绘画技法欣赏为主, 像风景画、静物画, 而有的在艺术特色欣赏的同时更要对作品的主题思想学习领会, 如《血衣》《南昌起义》等。在欣赏时可以结合历史史实、背景故事展开深入了解, 同时还可以开展模仿表演的活动, 促使学生仔细观察画中主人公的神态、动作, 体会主人公的心情, 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3.选材上要有主有次

教师要把欣赏的重点放在那些有代表性的、风格独特的名作上, 以加深学生对著名作品的印象。欣赏的内容不可过深, 超出了学生欣赏能力的东西, 教师要少讲, 甚至不讲, 要欣赏那些看得见、摸得着, 学生易于接受的直观内容, 如某一点某一处的用色、线条、构图、明暗等。

4.欣赏的手段也要多样化、生动化、艺术化, 避免教师空洞枯燥的讲解、学生被动地听的现象

可以采用故事、提问、讨论、观察、悬念等多种形式, 还要充分发挥幻灯、挂图、录像、音乐等现代教学手法, 增强欣赏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 使学生乐学、想听、爱看, 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例如, 把美术、音乐的因素和谐地融为一体, 以达到活跃气氛、愉悦身心、陶冶情趣、诱发灵感、开发智力的教学目的。在欣赏中国传统绘画时, 可以播放中国古典音乐, 使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随着悠扬的乐曲, 展开丰富的联想:高山、流水、小桥、人家……使其身临其境, 深刻体会中国画所特有的“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意境, 从而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而在欣赏学生不熟悉的外国艺术作品时, 可以改变教学方式, 充分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通过查阅书籍和网络资源来收集信息, 欣赏作品, 然后组织讨论、整理、展示。而教师则作为“平等中的首席”参与全过程,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主动性, 注重师生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眼界, 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及综合、表达能力。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情绪,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使每个学生课后有所感、有所想、有所得, 相信这就是一节成功的美术欣赏课。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 我将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具吸引力。

参考文献

中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 篇8

【关键词】教学;美术欣赏课;综合发展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美术欣赏板块起着传授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的任务。怎样将专业性较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艺术理论知识变得易懂好学,使教学效果得到不断的提升,学生实现综合发展,美术教师所采取的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此谈谈这几年来自己在美术欣赏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创设良好的情景,为上好美术欣赏课做好铺垫

在中学美术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对美术的爱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就要把美术课设计的直观形象、生动活泼又耐人寻味。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学情景的创设尤为重要,其可以起到优化课堂结构、增强课堂凝聚力、缩短课堂准备时间及提高学习效率等作用,是上好整堂欣赏课的前提。

例如在《格尔尼卡》的教学中,我并不直接进行欣赏教学,而是先请同学们观看一个短片:二战纪实片中的空袭镜头,那如雨点般呼啸而下的炸弹;凄厉的防空警报;在火海中的断壁残垣和仓皇奔逃的人们;痛苦地呼号哭泣的伤者;惊魂未定、抱头痛哭的妇女和儿童;绝望无助的男人;横七竖八、残缺不全的尸体;满目狼藉的城市以及国外枪战片中爆炸起火人们坠楼的镜头。这些极具视觉冲击力的场面,给同学们以强烈的震撼。

此时我才抛出正题:“让我们来看看西方现代美术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大师——毕加索对这些场面是怎样处理的”。提出这样的疑问,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被极大的调动起来,这为了解画家毕加索及其《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以及对这幅作品真正的认识,为整个欣赏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将音乐和美术结合,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在总体形式结构背后都蕴含着丰富的感情,或思想,或意念,或某种意味等等精神内涵,即意蕴美。我们都知道音乐和美术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音乐是一切艺术门类中最为抽象的艺术,可音乐同样也是人类表达情感、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手段。由于音乐的抽象性,因而人们在欣赏音乐时可以展开联想,随着音乐节奏的起伏,眼前情与景在不断地变幻,人的情感也在不断地变化。假如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美术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深刻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创造力。

如欣赏《清明上河图》时,紧跟上述欣赏过程,用声情并茂的语言稍加提示作品的背景、内容,让学生再仔细观察一千多年前北宋都城汴梁街头人们各种不同的表情、姿态,放上一曲《二泉映月》……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设身处地”地进入某种情境,自觉地体验画面表现地生活气息,产生审美同情。这时的欣赏主体(学生)受到欣赏对象(人群)潜移默化的影响,会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于是,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了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三、充分理解美术作品,找到欣赏的切入点

光备好课是不够的,对于搜集到的美术欣赏作品一定要先选好题材内容,要根据作品的特点来决定讲解的切入点。有的侧重于某种造型形式因素的运用;有的侧重于对整体空间和自然环境的关注;有的侧重于造型与材质的表现力;有的侧重于形象造型的寓意和联想;有的侧重于形象的空间组合和画面构图;有的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但是,无论教材怎样变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能找出一件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美点。

例如在讲国画大师齐白石的作品《群虾》时,首先一些齐白石的生平故事和作画风格,使学生对齐白石的作画风格有所了解,齐白石常把表现对象的形神与自己的感受体验相融合,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来创造一种诗意。这样,既把生活写活了,又表现出老人热爱生活的真挚感情。《群虾》可以说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创作的。教师欣赏课教学的创造精神应体现在如何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上来,逐渐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

四、鼓励发散性思维 ,改变事物正常的逻辑关系

学生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及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形成了一些因果关系,其存在或改变都会导致他们产生“可能”或“不可能”的判断。如果老师人为地打破这种因果关系,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莫名奇妙的陌生和惊异,从而促使他们探索这种“不可能”现实的奥秘,或创造者的意图。

首先从赏析比利时画家马格里特的作品《绿洲》入手,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自己分析评价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自己对作品的认识。有的认为画的是一种客观世界不可能存在的景象——在反透视的桌面上,立着三棵树;有的认为云彩部分有的画在树前,而有的画在树后去了;有的认为更奇的是天空与大地的距离太小而显得非现实;有的认为沙漠里怎么会有桌子;有的认为树怎么会长在桌子上,云怎么会在树上……等很多与正常逻辑关系相反的画面,充分活跃了思维。我们可以看出《绿洲》是在现实中抽象出一些 “形象要素 ”( 树、白云、沙漠、桌子 ),然后按照艺术家的构思重新进行不同寻常的组合,变成了超现实主义观念下的作品,其特征形象新奇,视觉冲击力强。

其次是教师综合分析评价,既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整体分析评价作品。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陈述自己对作品的看法和观点引发学生对营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兴趣,通过图片范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超现实主义,激发学生的思维进入超现实主义艺术创新表现,进行创造新奇视觉形象的尝试,去体验其中的方法和作用,通过学习与借鉴,鼓励学生发表“奇思妙想”,正确地认识理解和选用表现手法。给学生五分钟的思维拓展时间,运用空间重组的艺术处理手法,描绘包含有树木形象的环保主题作品。尝试巧妙改变树木原有的空间位置和环境,创造出新奇的视觉形象。

五、让学生主动参与,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学生的学习只有主动参与,调动自身的创造潜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将是一潭死水,毫无生气,更不可能提高学生创造力和学习兴趣。上课时,教师可先出示欣赏作品,但不要立即讲解,留给学生几分钟时间,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受,胜于教师的讲解。如欣赏雕塑作品《艰苦岁月》,作品歌颂了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六、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使欣赏课从一门“老师讲,学生看、听、理解的灌输过程”,变成一门“集声音、图像、动画、电影等融于一体的视觉理解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

总之,要使美术欣赏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实践,采取适当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欣赏课的生动、有趣、有意义,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上来,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对美的向往和渴望,使学生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和艺术创造力得到不断地提升,实现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卢瑾.中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思考[J].教师,2011年18期

上一篇:新年联欢晚会活动总结下一篇:物理教师职称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