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我国的教育教学体系也逐渐摒弃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手段,而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活动也逐渐引入了创意教学,创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掌握艺术欣赏能力,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美术教师要对引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营造一个欢快、愉悦的美术教学课堂氛围,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此次主要针对小学美术课堂的创意教学展开讨论,对创意教学的教学策略进行系统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策略;研究
前言
素质教育观念在我国的普及范围越来越大,小学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但是从我国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来说,美术教学的形式始终还是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美术教师仍旧采用黑板、粉笔的模式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而言并不会起到多大的作用,而且这种传统的教学还忽略了对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小学生对外界事物的认知还不是很全面,因此当美术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美术知识的时候,学生只会被动的接受,并不会去对知识点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学生对美术的学习热情就会逐渐下降。这也是我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中重点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1.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素质教育这一观念的普及以及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这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冲击是非常大的,从我国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现状来看,仍旧有很多未解决的问题。
(1)仍旧沿用着传统的美术教学方式
目前很多小学的美术教师仍旧会使用传统的知识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来为学生进行美术教学,学生实际操作的环节基本都被忽略了,由于小学生本身的身体发育尚未成熟,缺少独立思考和动手的能力,如果这时不对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进行培养的话,那么小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受到影响,那么对小学生开展美术教学的真正价值就失去了,从目前来看,这种教学模式所占的比重仍旧是最大的,并不适合小学美术教学的顺利开展。
(2)美术教学方式存在不足之处
现阶段很多的小学美术教师所实行的教学方式都是单一的教学方法,这对小学生学习好美术这门艺术课程来说,弊端是非常大的。打个比方,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采用比?的方式来展开教育教学活动,虽然说这种教学活动可以提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无意识间却给学生很大的压力,进而失去了美术教学原本的轻松氛围,导致整个美术教学的影响力出现了下滑的现象。
(3)美术教师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
教师是学生前进路上的指引者,如果说教师本身的教学态度存在问题的话,那么学生的教学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从目前来看,很多教师对小学美术教学的态度并不是很端正。这部分美术教师认为,美术与语文、英语等学科相比,其重要性是非常小的。这部分美术教师就没有认识到美术教学的真正含义和价值,进而严重影响到了美术教学的最终效果。
2.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
学生在小学阶段开始接触美术,对其今后的发展来说,帮助是非常大的。因为美术这门课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艺术欣赏能力。基于此,需要重点构建小学美术创意课堂,具体从以下几点进行:
(1)全面落实多媒体辅助教学
现如今数字化教学的时代已然来临,对于小学美术教学来说,要将多媒体辅助教学技术真正的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将更多的先进教学手段引入到美术创意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将原本枯燥乏味的美术知识变得更加生动,而且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美术这门课程有一个更加深刻的了解。
(2)引进先进的美术教学思想
由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小学美术课堂来书,整个课堂教学不会有任何的亮点,只是教师自己单独教学,学生只有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并没有真正考虑到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的时间,所以要求我们的美术教师要在进行美术授课的时候一定要先端正自己对美术这一课程的思想认识,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样学生就可以在行动自由的同时,思维情感上也能够得到升华,从而达到对知识能够进行独立学习的目的。
(3)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由于小学生是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在意识上并没有真正的融入到社会中,所以其个性特点会比较突出一些,但是对于小学生的教育教学来说,我们的教育工作者还不能像传统的教学方式来遏制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因此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实际教学需求,采用同课异策的方法来进行教学。由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是有很大差别的,如果教师这边一直采用相同教学内容的话,那么是很难满足学生自身的个性化教学需求的,所以有必要按照学生的差异来对其进行分类化教学,科学运用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求知需求,这样一来也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美术能力。
3.结语
美术这门课程与其他教学科目是有一定差异的,美术不仅仅是一门课程,更是一门艺术,所以说它不会像数学、物理这类理科教学一样有标准的公式、答案,美术问题的答案是多元化的,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对艺术的理解来给出不同的答案,所以说在开展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不断引导学生对美术问题进行多重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建宏;浅谈目前小学美术网络课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美术专辑)[C];2006年
[2]谭建平;“参与”――小学美术素质教育的钥匙[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3]魏思东;构建开放式的小学美术和谐新课堂[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不足
( 一) 传统教学方式依然存在。在小学的美术课堂教学中, 很大一部分老师还是会将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 而不是让他们动手实践, 自己从中学会思考和获取知识。小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来就不成熟, 老师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 那么他们很容易就被老师灌输的知识所制约, 那么美术的艺术教学价值就不能得到发挥。
( 二) 教师对于美术的认知不完善。有些老师认为美术跟语文数学这样的科目相比并没有那么重要, 在教学过程中就没有那么严肃认真, 使得美术的作用弱化, 学生更不可能从中学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实现教学价值的前提之一是教育者要有正确的观念和认真的教学态度, 如果前提不存在, 那么教学的过程必然不会成功。
( 三) 老师的教学方式存在问题。为了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一些老师会让学生进行比赛, 这种方式并不利于学生从教学过程中吸收知识, 只会增加他们的压力, 而美术教学更应该是轻松的学习过程, 艺术只有在最放松的氛围中才会发挥它的魅力。所以, 比赛这样的教学方式, 既打击了学生的信心, 又弱化了艺术的影响力。
二、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
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 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是非常少的, 灌输知识占据了绝大部分的教学,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的感知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都大大减弱, 学习效率必然不会好。在这样的情况下, 教学开始了相应的改革, 增强了课堂的参与性, 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现在的老师上课一般都会用到PPT等多媒体技术, 这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老师的教学内容, 它的动态性与原来的传统教学更加不一样, 趣味性大大提升, 教学传输更加通畅。多媒体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的改革。
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对策。在同一节课上, 学生对于知识的接受程度并不都是一样的, 如果老师只是像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样统一灌输, 那么就会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在这样的情况下, 老师应该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授课形式。对于知识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可以更加注重他们的实践能力,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学习稍差的学生, 可以让他们打好基础, 然后再展开实践性更强的内容。不同的授课形式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使他们对于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 在此基础上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
老师的授课内容要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做出相应的调整, 毕竟小学生还是处在智力开发的阶段, 各个方面的能力还很弱, 这就需要老师对于课本上的一些难点做出相应的调整, 是他们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生的重要性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不同, 创意教学应该更加的人性化, 突出小学生的重要作用, 将他们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导, 老师的教学目的不只是将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 而是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 灵活地运用知识。与教学目的相比, 教学过程是更加重要的部分, 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 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老师运用创意教学方式加大了课堂趣味性, 这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有益的。同时,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 更是加强了他们的沟通和交流, 这是非常有利的。
当下的创意教学方式更加强化学生的地位, 在小学生美术课堂教学中, 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对于美术的好奇心, 他们更容易深入到美术的学习中, 更加自主地接受知识, 并且学会独立思考, 美术将会发挥它最大的魅力。
四、结语
传统教学模式正在经历改革, 素质教育已经逐步替代应试教育, 这对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有着非常强大的影响力, 创意教学方式的发展成为了必然的趋势, 它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创意性教学方式的有效实施, 必须以老师的正确观念和认真的教学态度为前提, 以学生为教学主体, 为他们营造一个好的学习课堂, 使学生能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来吸取知识, 积极参与到实践当中去, 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 从而使他们对美术产生好奇心, 自主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同时, 老师要不断地开发新的创意教学模式, 为小学生的美术教学发挥更大的作用。
摘要:在艺术门类里, 美术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 它对于学生的欣赏能力的提升有非常大的影响。小学美术教学的功能在于启发、引导, 同时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虽然已经有了一些改善, 实施了更适合小学生的教学方式, 但是, 这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如教学方式的突破性并不大, 趣味性有待提高, 动手实践部分还有欠缺, 这使得小学生的学习收获减少, 不利于他们能力的养成, 创新更是天方夜谭。提出了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并且提出了一些创意教学的方式, 分析了学生的重要性。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策略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课程改革,艺术门类
参考文献
[1]李旭.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J].美与时代:城市, 2014, (11) :78.
[2]刘莹.小学美术课堂创意教学研究[J].新校园:上旬刊, 2014, (3) :169.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游戏;体验成功;自主学习;整合学科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和意识”,也就是说要让学生“用”,用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所学的知识为自己服务。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这门课,给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考验,下面笔者就谈谈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游戏入门,激发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青蛙过河”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畅所欲言,体验成功
有趣味、多角度、有创新地教学,使小学生愿学、乐学、爱学一直是我努力的方向。教师的“干”讲,根本起不到作用,相反学生还出现了厌学情绪,我就采用了“畅所欲言”教学法。每次上计算机课时,总会有一些聪慧的学生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在上机时总想千方百计地显示一下自己的能力,比如将设置改变一下,将图标移动或者设置大屏幕等等,如果解决不好这类问题,不但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正常的教学。而计算机课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更新快的学科,“一题多解”常常出现,为了把这些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因素,我的做法是:抓住时机请这些“小能人”上来给大家介绍他们的“经验”,然后由教师点拨引导,让学生相互讨论此经验的正确性和科学性。这样不仅通过科学的教育方法转化了不利因素,加大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量,而且使优秀的学生获得了成功感,增强了学习信心,并且还激发了听讲学生的求知欲,树立了他们赶超好学生的信心。
三、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我们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如在教学PowerPoint的超级链接时,老师先让学生演示没有链接的作品,接着提问:现在只能一张张按顺序演示,那么你能任意播放指定的演示文稿吗?然后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有的学生在使用帮助系统(在教学Word时就教了如何使用帮助系统)……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超级链接的方法。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四、整合学科,全面发展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以致用”。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要上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这门课程,必须使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和教学方法,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这样才能体现出计算机这一现代化学习工具的优越性,才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形成技能,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G].教基[2000]35号
在小学生眼里,校园生活应该是他们自由自在、多姿多彩的天堂。这就要求小学美术教师结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把小学美术教学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用灵巧的双手和活跃的思想亲手打造校园优秀文化,并且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通过学生的美术实践让优秀的校园文化对每一位小学生形成积极的正能量的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感,促进他们健康人格的形成。
1校园文化和美术教育关系研究
首先,校园文化能够改善美术教育。人们的学习认知过程受情绪影响很大,优美的环境带给人们轻松愉悦的心情可以有效提高人们接受新生事物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因此,校园优美的充满文化与艺术气息的教学环境对学校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校园文化和美术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与舒适的学习环境,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在文化氛围中得到艺术的浸润与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并且通过让学生积极参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艺术设计,培养学生动手的实践能力以及热爱学校的情感。其次,美术教育能够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校园文化为美术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能为美术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机会。美术教师可以有效地利用学校的教学环境和人文环境,把学校的景观和文化建设园地变为学生的第二课堂与美术实践场所,让学生在这里进行学习与交流,同时用他们自己的作品美化学校的环境,充实学校的文化建设园地。因为这些作品都出自他们自己之手,因此他们对于自己亲身参与实践打造的校园文化具有深深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能够油然而生深刻的爱校情怀,可以有效地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心小学 李 力
【摘 要】《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美术教学的要求主要是将小学美术教学与学生生活相互联系,以帮助学生利用美术知识及美术技能将生活美化,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当中领悟美术的魅力和价值。为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有必要将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教学当中,使美术教学更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主动性,同时通过让学生体会美术的美好而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美术教学;生活化教学;生活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扬州市十二五立项课程“构建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编号:G/11/P/198)的成果之一。
美术作品的产生要以生活为基础,然后再进入生活通过考验之后,才能实现美术创造。因此,在实施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注重引入生活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并感悟生活,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就是将小学美术教育与生活相结合。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学情境是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所创设的情感氛围,在美术课堂上根据教学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知识为学生创设可感、可触的教学情境,不仅可让学生认识到美术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而且还可有效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当前,创设生活化情境已成为美术教学改革当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方法。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时需遵循以下原则:第一,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能力及心理特点相符;第二,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第三,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具新奇感,以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保持课堂气氛的轻松、愉悦,使学生能快乐创作;第四,所设计的生活化教学情境需贴近学生生活。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如多媒体、网络等,以丰富教学方式,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中的美术元素。具体可采取讲故事、做游戏、变魔术等方式进行。例如,在教《儿歌和童话》时,教师念一首非常熟悉的儿歌给学生听:
师:“小老鼠,上灯台……”(出示板书:儿歌)儿歌不但能念还能唱呢,你们都会唱吗?给你们配上有趣的画面,一起来唱一下,好吗?
(放音乐,生唱,师生拍手打节拍)
师:唱得真好。从小,老师最喜欢听的就是儿歌了,最喜欢看的是童话。(板书:儿歌和童话)
师:可以说老师是伴着儿歌和童话长大的。你们猜,老师小时候最喜欢哪一个童话故事?这个童话故事你们也很喜欢哦。
生:……
师:瞧!我最喜欢的童话故事是《白雪公主》,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故事我是百看不厌啊!看,这儿有两本《白雪公主》的故事书(一本只有文字,一本图文并茂),你更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生:喜欢有画面的,好看。
师:是啊,童话故事里有了插画,看起来更带劲呢。今天我们也要来创作一本像这样的有图画带文字的童话故事好不好?
学生此时的高涨情绪已呼之欲出,听到老师这么说自然感到欣喜。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教学情境,学生的兴趣迅速被激发,同时也出于其孩童的助人心理而乐于去动手制造各种造型的房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美术创作素材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不是生活的就不是教育的。”生活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生活就无法实施教育。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最主要方法。通过观察,我们可捕捉各种信息,发现实际生活当中存在的各种美。美术是一种极富创造性的学科和艺术,需要观察,也需要教育,若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依葫芦画瓢,不但会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也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因此,其对于生活当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都非常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为加强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就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指导学生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并将其融入美术创作当中。
例如,在教《我爱树木》时,教师可带学生观察校园里种植的各种树,教学生认识各各类的树及树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树有树干、树枝、树叶、树皮,并引导学生观察树冠、树枝、树叶、树皮等树木的各细节特点,看看树冠的形状、树枝的粗细、树叶的疏密、树皮的颜色和触感等,通过观察,学生可发现树冠有椭圆的、三角形的、多边形的等;树枝有粗有细,有直有弯;树叶有疏有密,颜色多样,以绿色为主,也有红色、黄色、深蓝色等,且形状各异,有扇形的、椭圆形的、长条形等;树皮以褐色为主,且有光滑的粗糙的。在进行实地观察之后,学生对于树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接着就可让学生画树或是制作手工树,这时学生不仅对画树或制作树表现出非常大的兴趣,而且因为有了亲身体验而在整个任务的过程当中更加得心应手。此外,在日常的学习过程当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多观察身边的花草树木及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以帮助学生养成观察的好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为美术创作积累各种生活素材。
三、将美术回归生活,通过美术作品表现生活
学生的创作灵感通常都来源于生活,纵观各学生的作品可发现,其大多数是反映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且多数作品都是学生生活经历的再现。为此,就有必要将美术回归于生活,引导学生将生活通过美术作品来表现。如在学生结束春游之后,可及时在美术课堂上让学生回忆春游的整个过程和存在于春游中的各种有趣的场景,并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当学生高兴地回忆各种快乐的时光时,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将当时的欢乐场景表现出来。这样学生的绘画作品不仅生动、形象,而且因有实际的春游经历,学生的绘画作品也更加真实,同时因处于一个比较轻松、愉快的课堂环境当中,学生也会乐于表达且敢于表达。相比于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学效果,显然这种教学方式下绘画出来的美术作品要更好。此外,美术教师还应多与语文教师相互沟通,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并观察生活。鼓励学生平时写日记可采取绘画的形式叙述,让学生将平日的所看、所想及所做以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将爸爸、妈妈、朋友等人物利用不同的人脸来表示,要表达的高兴、伤心、生气、愤怒等各种情绪利用当下比较流行的符号组合表情来表现,自行车、公交车、小轿车等各种交通工具以其大概外形来表现,这样,一幅幅的美术日记就诞生了。相比于文字表达形式,以图画来进行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要更加生动、具体,且可表现学生的创造能力。在进行绘画之前,学生需要整理自身思维,并选择其兴趣点最高的内容,然后再以绘画的形式或是绘画加文字的组合形式将其表现出来,这样不但可让学生形象、具体地表现其思想,而且还可提高学生的分析、整理能力,同时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实现小学美术教学的生活化最主要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发现实际生活中存在的美,并采取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然后再将美术回归于生活,通过生活的考验来进行再创造和创新。美术是高雅的,也是极具创造性的艺术,只有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精彩,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而真正激发学生的美术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金彩凤。小学美术教学与生活的链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7):104.
[2]吴章新。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实践与研究,,(1):62-64.
所谓分层教学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确立不同的培养目标,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学困生能掌握教材最基础的知识,具有最初步的技能,基本能完成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中等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够独立思考,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等生则要进一步拓宽视野,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创造性地完成教材的学习任务。这样每个学生都知道分层教学的目的、意义,让各层次的学生确立各自的奋斗目标
一、学生分层
在进行分层教学时,我首先将学生区分出层次,分层的主要依据是学生的认知水平,认知风格、性格特点等非智力因素作为参考变量。我们要认真的了解每一个学生,结合小班的班额数量以及课堂上的合理控制,我一般将学生的层次定为三层或四层。掌握好每一个学生所处的层次。
二、教学目标分层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变成可供学习的若干问题,且这些问题的层次与教学目标的层级形成对应关系,使学生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就完成了相应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认知水平要求他们达到不同的教学目标,这个过程不是教师强行规定学生应该完成哪些学习任务,而是巧妙地通过学生的自我要求来实现。例如《明度渐变》这一部分内容,对于四年级的大多数学生来说,调色、配色有一定的难度,需要长时间的训练,所以我只是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掌握色彩基本知识,了解明度的概念和明度渐变的调配方法这一最低基本的层次;在此基础上,给学生展示一些明度渐变的作品,有纯粹的填色练习、有 “自然形”的明度渐变、还有一些含概明度渐变的大师作品,利用这些难易程度不同的作品的欣赏、讨论,给学生做好导向工作,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水平,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层级。当学生完成相应层级的学习任务时,我再鼓励学生向更高一级的层次目标挑战。
三、练习分层
分层练习是只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运用不同的形式完成课堂作业的练习方法,学生由于性别和能力上的差异决定了他们的绘画表现力各有不同。有的学生记忆力较强,能够再现经历过的是或物;有的学生创造离、想象力较丰富,能够根据现实的事物展开联想;还有些学生由于基础能力差,总想依赖于参考现成的艺术作品,否则就无法完成作业。中高层可采用创作画,记忆画的形式完成作业。中低层就可采用临摹形式完成作业。还有一种形式就是教师在黑板或投影展示各种参考资料,学生可根据自己画面的需要进行选择运用。但是,如果中低次的学生选用了创作形式完成作业,教师救应及时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四、评价分层
作业展评时,我就把它作为评价不同层次学生成绩的标准和依据。把同一层次的学生作品进行比较,让他们自己找出差距,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交流经验,相互学习。学生成绩评定时我不搞学生之间作业的比较,而是把每个学生的作业与他前一节课的作业相比较,只要有一点提高和进步就及时加以肯定。这样就可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愉悦,激发他们更旺盛的求知欲望,为达到教育教学目标提供有利保障。
一、在课堂导入教学中, 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改理念全面普及之后, 小学美术教育也随之被赋予了新的要求。同其他学科一样, 小学美术课堂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已然成为了必然趋势, 只有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有效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一旦在美术教学实践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则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就随之打折。因此, 教师应当对此予以正确的认识, 看清教育的本质, 摆脱盲目追求完成教学指标的思想束缚, 切实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养成并以此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同时, 教师还要正视学生的整体性特点与差异性特点, 真正在导入法应用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鸟之王》一课教学时, 我利用多媒体将不同种类不同姿态的鸟展示给学生, 并辅以优美的音乐将学生直接带入到一个美丽而神奇的鸟的世界, 学生身临其境注意力高度集中, 这种无言的导入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到课前预设的教学活动中, 同时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的状态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因此, 教师只有在导入的过程中真正意义上还原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调动学生积极的自主思考意识, 从而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并促进创新思维的养成。
二、在课堂导入教学中, 运用平等的对话方式以活跃课堂氛围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往往更需要被认可和被鼓励, 如此则要求当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能够给予小学生以更多的尊重。同时, 新课改理念所提出的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也要求当代教学课堂需要在教师的带领下构建良好的互动平台, 辅助学生健康成长。当前, 有些美术教师依然保留着传统的思维观念, 始终以权威的姿态进行着传统而单一的教法, 对于学生思想与思维的创新来说无疑是一种强势的压制, 有悖于美术教育的理念与宗旨。对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在导入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的方式, 使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 从而构建活跃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散提供良好的空间。比如在进行《会变的小手套》一课教学时, 我在导入过程中应用现代化教育工具如微课、视频影像等方式展示各式各样的手套, 教师引导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开展讨论, 教师一引领者的角色积极主动参与到讨论当中与学生一起交流对话。这样一来, 不仅能够全面保证学生开展自主讨论的正确性, 同时更借此之机拉进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因此, 在导入过程中教师以平等对话的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讨论机会和空间, 以改变过去那种不敢说、怕说错为我要说, 我敢说, 我大声说的局面, 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最终以活跃的课堂氛围过渡到主要内容的教学当中, 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在课堂导入教学中, 借多样化导入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改的实施, 成为了当前教育改革的航标, 小学美术学科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 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性已无须赘述。从本质上看, 美术学科作为艺术类学科本身就具有着极强的创新性, 既然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切实需要, 则有必要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方法进行与时俱进地创新。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 传统而僵化的美术教学方法实难保证教学质量, 因此美术作为艺术课堂就应当使之打破呆板的沉闷格局, 实现富有新引力的生动化发展。而课堂导入实效性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又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充分重视新课改要求, 以创新思维深入研究美术课堂教学导入形式的改革策略, 切实将小学美术课堂导入内容与形式拓展, 从而确保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小学美术课堂导入。比如在进行《漂亮的小钟表》一课教学时, 我以创设钟表商城的形式将主题导入, 让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钟表, 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设计一块造型别致新颖美观属于自己的小钟表, 而后给予学生展开自主讨论的机会, 并选举代表发言, 通过欣赏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学生带入到针对如何设计小钟表的思考当中去创新, 深化学生对艺术美的感知, 最终构建高效课堂。诸如此类的课堂导入有利于打破传统课堂单一化导入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从而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提供更为强劲的支持。
综上所述,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法应用对于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新课改背景下, 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对课堂导入予以更高程度的重视, 让导入的有效性落到实处, 最终作用于课堂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摘要:美术学科是一门艺术性学科, 而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是这门艺术的开端, 更是这门艺术中的重中之重, 如同歌唱家定调的第一个音。教学活动中导入环节是否顺利, 直接影响到老师的教学状态, 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情绪, 更影响到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效的美术课堂教学导入能够直接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还原作用于教学质量的提升, 因此在当前得以被广泛重视。基于此, 本文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导入的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导入教学法,应用策略
参考文献
[1]吕银萍.直面现实, 着眼发展——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组织有效性的策略[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17) :126-127
关键词:小学美术;绘画教学;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23.75
一、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学生静止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鼓励学生参与探究。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以《认识图形标志》为例,教师课前让学生收集大量的图形标志,并要求学生对自己收集的图形标志进行了解。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欣赏各种图形,同时让学生相互提问,相互解答,并可分组讨论、探究图形标志和图形设计的意图和设计特点,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讨论、探究,全面了解图形的艺术特点,达到取长补短,教学相长。更重要的是这样的课堂教学强调教学过程是互动的发展过程,较之以往的单一的接受式欣赏教学,它更注重课堂教学的过程性和体验性,通过激发学生的亲身体验,改变他们静止、被动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二、美术绘画创作中的审美意识
我们的审美意识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的发展,流动。审美意识的变化往往会决定个人的绘画创作风格。进而形成一些绘画创作派系,比如很久以前的古典主义,印象派等等,经历一段时间以后这些派系又会被人进行重新组合,成了毕加索的新古典主义,又或是近现代人的新行为艺术。这些都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绘画创作精神。
画中的美不是常数而是变数,人们都是在把客观现实中自己认识的美,或者对美的理解,运用到自己的绘画审美观点中展示给别人欣赏,让别人发现各种各样的美。然而打破一些人对美固定的欣赏模式,启发人们:“你因该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去欣赏,瞧,这样多美!”这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现在小学美术绘画有时固定了一些思维上的审美模式,比如“鱼有色彩的最美丽,天空一定是海蓝海蓝才舒心,花儿红叶儿绿的才醉人……传统的课堂绘画教学引导过于呆板,都一概而论,过于直率,没有更新的创意思维。这种绘画方式缺乏活力,缺乏想象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能从另一个角度去发现,去引导,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观察事物,发现事物另一面的美,表达他们自己对美的理解,那么学生的绘画创作方式就可以产生变化,通过探索、实践,从中发现绘画知识,掌握技能,增强绘画创作的兴趣。
三、“自由绘画”是寻找素材的需要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学生们需要通过生活来寻找创作素材。作为老师,要教会学生们细心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从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寻找绘画的素材,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小学生的画作就应该反映小学生的生活。然而,我们的教育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却扼杀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的作品大都画面呆板、内容空洞、形象概念化,造型能力不能够得到有效表达。例如,有一堂美术课上,让学生们画一幅表现奥运题材的作品,结果大多数同学画出了地球、长城、世界各国的小朋友、奥运火炬……看完后不禁让人深思,这些难道真是小学生发自内心的所思所想吗?真的是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吗?我认为评价小学生画作的好坏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看画作是否反映出了他们对世界的感受与发现,是否反映出了他们的“内心”与“天性”。曾经上过一堂题目是《爱》的美术课,目的就是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内心的世界,去寻找身边的“爱”的印迹,然后用自由绘画的方式呈现出来。经过启发,我发现小学生《爱》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生动形象的,有的画了自己生病时妈妈背他去医院的情景;有的画了爸爸带着她去游玩的情景;有的画了“5.12”大地震时同学们纷纷为灾区捐款的场景……这些情景的再现都是客观真实的反映,都是他们亲身的感受,因此看来让人感动。我认为这样的画作才是真正属于他们的作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美术老师一定要教会学生用心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用画去表达熟知的事物,养成良好的绘画习惯,才能画出好的绘画作品。
四、提供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
理论知识是学生展开实践活动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掌握一些美术基础知识后,教师应提供实践机会。通过美术实践活动,学生的动手能力会逐渐提高。例如,在学习“设计生活标志”这一课时,学生学习了基本的标志设计技巧后,教师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为学校设计一枚标志,让它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服务。在学习了“学画农民画”这一课后,教师让学生用画笔画出农民画,要求学生运用装饰线、装饰色表达内心的感受。在学习“植物写生”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外出写生,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细心观察植物,再进行创作。等学生创作完这些作品,教师还可以展开“小型展览会”,让学生的作品得到欣赏、认可,以刺激学生更为主动地学习。实践证明,学生在实践中很容易提高自身的绘画水平,并得到更为独特的体验。
五、教师要注重注重评价过程
新的教学观要求改变教学的评价常规,首先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尤其要注意既要有活动结束时的总结评价,又要有创作过程中的评价。教师应把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绘画活动的过程中,启发、诱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发挥各自的潜能,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最终完成的美术作品。在美术作品创作过程的评价上,教师应在倾听的过程中,注意记住每一位学生说话的内容,然后在评价的时候加以应用,或者重复或解释给其他学生听,帮助学生回忆、梳理他们的创作思路。教师可以从学生的构思、主动性、兴趣性、专注性、独立性、创造性、操作的熟练性以及常规习惯等方面进行评价。
小学美术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所以,在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全面地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掌握美术学习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松莉.新课标背景下小学绘画教学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4(2).
[2] 刘 磊.素质教育背景下美术绘画教学方式的创新[J] .艺术科技.2013(10):344.
学过小学信息技术课型与教学方法后,要体会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从个体教学走向合作教学。我们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专业,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基本上是独立地完成教学工作,可以不和其他学科的教师有业务上的交往。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科研方法、各种专业、数据处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因此,几乎很难独自一人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的指导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从个体走向合作,联合起来对课题小组进行指导。这对教师来讲,是一种工作方式的根本改变。他必须与其他同事建立联系,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合作。在教育学生学会合作的同时,教师首先自己学会合作。这是教师面临的又一个挑战。我们可以看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挑战是全方位的、深刻的。它将是一种根本的转变和更新。
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对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媒体的作用以及教学过程进行改革,要探究一种适应现代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新课程标准为基本理念,以信息技术为认知工具,以优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为目标)
自《美术课程标准》实施以来,小学美术教学也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亦为广大学生家长所关注美术教育有了新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关系平等了。但是,由于存在片面的理解,教学中也难免会出现一些新问题。本文就当前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浅析,并尝试探讨应对策略,以此期待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美术《课标》的误解
1、误认为要“美术文化”就不要“知识技能”。
《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此,有些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注重美术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不重要了,或者可以完全屏弃了知识技能。教学中只要根据课前收集的大量图片、录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师生一起在欢乐的游戏中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要求教师的课堂示范;认为要当一名美术教师只要知道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便可,无需有专业的美术技能、技巧了。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涉及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而且就连学生对技能方法提出疑问时,教师也不作正面的回答。认为这样是体现《课标》理念的课堂教学。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对《课标》的错误认识。
2、误认为“师生互动”就是“满堂提问”。
《课标》提到:“应提倡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平等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为了体现这一精神,想尽了办法去构建互动的课堂,包括把传统的“满堂灌”变为“满堂问”,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师生交往互动,以至出现了一系列价值不高或无价值的提问。
3、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分组讨论”。
《课标》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提倡“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会增加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机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但教师为了突显合作学习在美术课堂中的作用,往往会出现片面追求课堂小组合作讨论这一形式,误认为“合作学习”就是“小组讨论”,只要有疑问,无论问题难易,甚至一些毫无讨论价值的问题都要在小组里通过讨论这一方式来完成。
二、在新一轮的区域教育现代化建设中,一些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美术教学有了专用的教室,学生也有了专业学美术的良好环境,这无疑是有利于美术教学质量提高的。然而,轮到去专用教室上课,学生整班迟到或部分学生无故缺席等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之前的语、数、外等“主科”老师或拖课或要求学生完成作业后才能离开,待到下一节上课铃声响时才让学生走,甚至有的学生还被留在教室里补课,等学生到美术专用教室时,便迟到好一会儿了。这样,40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就打了不小的折扣。
三、在小学阶段,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大多喜好美术,虽然他们之间的美术表现能力不一,但他们对于上美术课还是兴趣浓厚的。我在美术教学中发现,一堂美术课要让学生很好地完成符合教材要求的作业难度较大,有些时候学生刚进入状态便快要下课了,而美术作业不便拖到下课时间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是不情愿地收起绘画(或手工)工具,将作业交出来,这样的作业“半成品”的居多,做得特别快的虽能做完,但比较“粗糙”。长此以往,对学生的审美情趣、技能的训练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四、目前国家虽设有艺术教育委员会,对艺术教育有一系列的规划,也时常开展一些艺术教育活动。但在我国高考制度的大背景下,美术等“副科”课程的教学评价从上到下未能真正得到有效规范,教育主管部门对此也没有具体的评价方案和检查指导等措施,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缺失,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造成美术等“副科”教师在学校中地位降低,教学积极性受到影响。许多农村学校尚未配备专职美术教师,美术课是否真正开设都成问题,评价就更无从谈起。
综上所述,现阶段小学美术教学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问题,众多矛盾交织、叠加,对小学美术教育顺应时代发展影响颇多,对实施“体艺2加1”工程提出了挑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美术教学健康发展?笔者提出如下应对策略。
策略一,建立自上而下的美术教学管理体系,各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要有专人负责,要求学校根据美术课程设置配备合格的美术专任教师。同时,完善美术教学设施,要有管理、检查等一系列制度规范,使美术教育在每一所学校里都能较好地开展。
策略二,建立自上而下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规范义务教育阶段美术教学工作,把美术教学常规工作指导、检查、考核纳入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评价的内容之一。
策略三,切实实施“体艺2加1”工程,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一把手都要亲自抓,层层规划、层层落实,形成全社会积极支持、各级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学校上下齐心协力的浓烈氛围,遇到问题及时化解,并进入教学管理常态体系,使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策略四,定期开展校园艺术节、美术教学研究、美术课题申报等活动,鼓励美术教师积极参加这些活动或走出去参加全国性的艺术活动,并从评价机制上加以实施,使开展美术教学活动成为学校和美术教师共同的需求。
策略五,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定期开展美术教师业务培训活动,从美术教学理念、美术教学能力、教师的美术素养等方面加以培养,形成从事美术教学的教师只要努力就能上“台阶”这样的成长机制,从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从根本上提高美术教学质量,实现“体艺2加1”目标。
关键词:小学美术 碎撕贴画 策略研究
在一次三年级的美术研讨课上,笔者带领同学们制作撕贴画,要求同学们把美术袋中的彩纸撕成各种形状,创作拼贴出自己喜爱的图画。在同学们的制作过程中,我发现一位同学的创作方法与众不同:他首先用铅笔画了一朵画,然后把彩纸撕成小碎片,用彩纸碎片依着画好的花朵仔细拼贴。我看到他的这一创作,特别欣喜。虽然他的花朵画得并不好看,碎纸片粘贴得也很粗糙,但他的制作方法很有创意。
于是本人在赞叹这位同学的创新精神之余,指导并陪同他一起完成了他的作品——碎撕贴画(美丽的花朵)。还让大家都来分享这位同学的创新画。同学们看了之后,都嚷着自己也要做一做。
在接下来的两年多时间内,我经常与同学们一起摸索着制作碎撕贴画,一次又一次地尝试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地收获;一次又一次地创新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地成功。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探索,笔者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碎撕贴画制作策略。
碎撕贴画制作不是漫无目的、想当然就进行的,每次的创作都有一个主题。主题的设计集结了同学们的智慧。
(一)集思广益,设计必做主题
学期之初,笔者与同学们完成的首个任务就是共同研讨本学期的活动主题。在今年开学的第一节美术课,笔者就组织同学们举行了一次“我来定主题”金点子大赛。此次比赛活动,不仅充分调动了同学们参与的积极性,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创造性思维。
(二)自由畅想,拟定选做主题
除了举行“我来定主题”金点子大赛之外。我们还给各小组留出自由畅想的空间,每个季节,各小组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就自己小组感兴趣的话题自定主题,并根据新的主题自由创造碎撕贴画。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有哲人说过:“小孩子不玩是长不大的,只有让他去玩,才能健康地成长。”玩,是孩子发现自我的桥梁。孩子在 玩耍中,会不断的发现自己、认识自己、肯定自己!碎撕贴画不仅为孩子提供了一个“玩耍”的大舞台,还使孩子们在“玩耍”中发现美、创造美,在“玩耍”中感受合作的乐趣,在“玩耍”中体验成功。
(一)全体出发,走向自然,感知美妙
1.看一看,写一写 本人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向田野、走向竹林、走向桔园,去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欣赏大自然的美景。每次走进大自然,学生都会用笔记录下他们的收获,或是图画,或是文字。
2.赏一赏,画一画 本人还利用教室的多媒体带领学生观看图片、视频,欣赏美景。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二)小组合作,头脑风暴,巧妙构图
1.大胆想象,勾勒图画的轮廓 有了丰富的表像积累,构图绘画就有了基础。各小组根据主题,运用头脑风暴法构图。头脑风暴法不束缚学生的思想,给了学生自由畅想的机会,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一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彰显学生的个性而且集结了所有成员的智慧,这对学生个人的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
2.巧妙构思,为所构之图配色 配色是创造碎撕贴画的关键之笔。颜色配得好与坏直接关系到整幅画的效果。学生根据画面的需要,选择合适的颜色进行拼贴。选择颜色时还要注意色彩的对比关系(如冷暖、明暗等)。各小组均有一个配色人员和指定的配色顾问。
(三)精诚协作,妙意粘贴,展示个性
1.合作粘贴,巧手展示个性 碎撕贴画的创造过程是一个小组合作的过程,老师根据各小组成员的特点,依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给各小组成员进行了具体的分工。比如巧手小组:余XX美术功底好而且爱好画画,她就主要负责本组的构图、配色;方XX文静、聪慧,做事细心、耐心,主要负责整幅图的粘贴;蒋XX心灵手巧,是撕黑线条的好手,她撕的黑线条粗细均匀,她主要负责撕纸。这样小组成员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活动井然有序。
2.欣赏修改,作品书写童心 每一小组作品完成后,先在自己的小组内自我欣赏、修改,看看作品表现的内容是否符合主题,是否表达了小组同学的思想感情;作品色块的大小、色彩的搭配是否恰当;作品粘贴的是否服帖,细微之处是否有遗漏。小组内作品修改之后,共同为作品取题目,并为作品写好简介(小组讨论,组长执笔)。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的。碎撕贴画的制作过程是一个激发了学生无限想象力的过程,是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碎撕贴画制作的过程,又是一个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过程。各种不同的制作方式,不仅让学生掌握了作画的技巧,还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一)名画临摹式:掌握构图技巧
名画临摹式是学生学习绘画、构图、配色的重要方式之一。名画在整体布局、构图技巧、色彩搭配等方面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学生通过网络、书籍收集自己感兴趣的名画,并临摹。然后根据临摹的画巧妙撕贴。名画临摹,除了让学生们欣赏名画、感受名画的艺术魅力之外,重点是学习名家巧妙的构图技巧。如:上学期,六(1)班学生就临摹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她们在临摹期间,不仅欣赏了名画,学习了构图配色技巧,还对名著《红楼梦》有了更多的了解,增长了知识。链接:学生作品照片(图1):
学生临摹的《金陵十二钗》在构图、配色等方面虽不能与名画相比,但学生在临摹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构图、配色的知识。
(二)奇思妙想式:创新学生思维
碎撕贴画的制作为学生创新思维,张扬个性提供了一个平台。奇思妙想式给学生极大的自由发挥空间,每个小组可根据自己平时的感知积累,围绕主题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由构图、配色。通过构图、配色来表现自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来展示自己的个性。如六(2)学生完成的三月份“春之旋律”为主题的碎撕贴画就风格各异。有的小组细腻,有的小组粗犷;有的小组以花鸟为主要元素,表现了春的美好,有的小组以小草为主要元素,表现春的生机勃勃;有的小组以乡村的田野为背景,有的小组以千岛湖为背景……
学生还可以根据一个具有想象空间的四字成语,借助平时的观察积累,展开丰富的想象,自由构图配色。这不仅要求学生充分掌握成语的意思,还得发挥想象力!例如:六(2)学生曾经围绕“鸟语花香”这一成语自由想象,自由创作。一个月之后,各小组呈上了各种各样的花鸟图:有蝶舞花丛,有花间细语,有枫红鸟乐,有鸟戏林间,有鸟鸣树梢等等。链接:作品照片(图2):
(三)时事创意式:促进大胆想象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结合时事,自由创意作画是碎撕贴画的制作的另一条创作路径。如:国家颁布了禁酒令之后,为提醒人们酒后不驾车,学生们大胆想象,创造了一幅《酒后不驾车》(图3)。
(四)生活转换式:激发创作灵感
艺术的创作总离不开生活,生活就是一个大舞台,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找到美,找到乐趣,激发创作的灵感。学生将平时生活中看到的、感受到的有趣的画面,用自己的笔记录下来,用相机拍摄下来。然后将这些画面用碎撕贴画形式表现出来。链接:作品照片(图4):
每一幅碎撕贴画作品都是学生个体思想的体现,都是学生张扬个性的载体。学生在制作碎撕贴画时,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构思,一幅幅生动、活泼、有趣的画面在他们智慧的头脑中闪现;细心的粘贴、创意的修改,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在他们灵巧的小手中诞生。
总之,碎撕贴画制作活动应遵循在体验中获取快乐,在娱乐中彰显个性,在合作中共享成功的理念。所有的制作策略都以学生主动参与为活动宗旨,以兴趣培养、能力提升、个性张扬为目的而进行。让碎撕贴画活动真正成为丰富学生文化生活、陶冶学生情操的新载体。
[1]姜秀权 《农村初中版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实践研究》[J] 上海教育科研 2006年 第11期
[2]黄凯旋 《以金山画作为素材指导小学撕贴画入门教学实效性的实证研究》 (http://c2xx.xhedu.sh.cn/cms/data/html/doc/2009-03/08/28393/)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方面, 美术教育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美术学科所表现的创造力有两类:一为特殊创造力, 它是与天才、勤奋和专业能力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另一类创造力则表现为相对的自我实现能力。虽然不能形成惊世骇俗的作品, 但也能开启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形成一种广义的形象思维文化教育。因为这种教育作用于大多数, 故对创新思维的普遍提高有积极意义, 更应引起美术教师的关注。笔者认为, 实施美术创意教学“五化”策略, 即实施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和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一、同课异策化
个性, 也就是一个人在其生活和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人的个性是有差异的, 这种差异表现为兴趣、能力、气质、动机、理想等方面的不同特点, 这就需要我们设计不同的教学预案与受教育者相吻合。再者, 从美术本身的流派来看, 有就艺术作品与它所描绘的现实世界的关系而言的再现主义;有强调艺术家与他们所表现的世界之间关系的表现主义;有突出艺术作品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和形式之间相互关系的形式主义;有侧重艺术作品与艺术家的创作状态和意向之间关系的意向主义等。况且, 美术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繁杂过程, 无论多么完美的教学设计都会因课堂教学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都会在师生互动中生成新的问题。美术教师往往一人同时任教多个平行班级, 教师应根据已授课班级出现的情况, 及时寻找对策, 调整其它班级的教学预设, 实施“同课异策化”, 让课堂精彩生成。
“同课异策化”, 这既是为了顾及各个班级学生之间的差异, 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师面对相同的课题, 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 寻求对策, 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 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 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从而突破传统教学中僵化的教育观念对教学设计单一化的定势, 且学生通过“同课异策化”教学, 充分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避免“千人一面、异口同声”的场景。美术教育活动是一种人类复杂的多层次的创造活动, 任何教育模式都不可能无条件地适应一切美术课堂教学, 在实践中就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探索、改进、完善教学预案。
二、氛围宽松化
每一个人都拥有创新的欲望和潜能。但是要把潜在的创新欲望和潜能转化为现实的创造力, 离不开和谐、积极、开放、宽松和民主的课堂学习氛围。正如外国一位著名教育家所说:“只有环境和教育, 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 把荷马变成诗人, 把拉斐尔变成画家。”因此要正确定位师生角色, 教师要根据不同教学课题和教学内容经常变换角色, 有时是主角, 有时是配角, 有时是学生的“啦啦队员”。同样, 学生的角色也要不断变换, 有时是学生, 有时是合作伙伴, 有时是“小小科研员”, 有时是指挥员……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与心理自由是有利于创造性发挥的一般条件。因而教师要给学生心灵上的自由, 给学生思想上、情感上、行动上的自由。允许学生对书本知识、圣人言论、教师说教有不同的理解, 尊重学生对世界形成的价值取向, 在课堂上要容忍学生的一些“小动作”。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感知、思考、操作的机会和条件, 公开展示学生作品, 让他们自己说说作品的构思、创作方法, 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
值得一提的是, 美术活动所需要的气氛, 即创造性、探索性培养所需要的环境, 与数学课需要的气氛、环境是截然不同的。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用一条条“行为规范”和一个个“标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和创造的手脚, 有的教师虽有心给学生“松绑”, 创设“活”而不“乱”的课堂氛围, 但无力抵挡来自“舆论”等方面的压力, 因为“活”与“乱”只有一线之差, 只得“从众”了事。我们观察小学生的美术活动, 可见小学生作画, 通常是在愉快喜悦和专注的情绪中进行的, 往往心随画转, 形露于色, 有时还自言自语, 甚至画其物还要模仿其声音。但是, 学校“常规”一次又一次地征服学生的“违规”行为, 使学生不敢越雷池半步, 折断了学生心灵自由飞翔的翅膀, 其结果是学生的想象力被压抑, 创造才能被埋没, 艺术个性被抹杀, 情感受“伤害”。显然, 其“美术教学”与艺术教育、创新教育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三、传媒多层化
教学传播媒体是教育信息传播的载体, 没有教育传媒, 教育教学活动就无法开展。美术又称视觉艺术, 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和欣赏过程只能诉诸视觉形式来完成, 形象、线条、色彩、肌理、质感、空间都表现为视觉直观性特点。美术的直观性特点确定了媒介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艺术创造是一种运用物质媒介进行创造性知觉的活动, 媒介的运用, 带来了知觉的形式化, 从而使知觉的意义得以扩展和丰富地表现。因此, 媒介是艺术创造和表现的重要环节。”
作为现代教学传媒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已在教育教学中占据了不容忽视的地位, 它已经给教师带来了成功的喜悦, 也给我们带来新的思考:有的教师只是在公开课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平时却很少用;还有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辅助功能, 以至不管是否有实效, 每个环节都用;有的认为只要使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 代表着采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就是一堂成功的课。我们认为,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注重处理好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之间的关系, 若教师只是单方面为扩大课堂容量而一味播放、放映, 学生只能成为热闹的观众, 就谈不上发展学生学习的能动性, 更谈不上发挥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有些教师在设计媒体时, 总是在思考哪些教学环节可使用多媒体, 而忽视成本与效能的关系。我们应该这样思考:哪些环节可以不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而用其它媒体替代, 且更有利于学生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剩下的教学环节就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如此, 才能体现教学传媒多层化, 体现教学传媒运用的“低成本、高效能”原则, 实现教学传媒组合的最优化。
四、操作多元化
一切创造性活动都伴随着美的创造和审美愉悦。因而在活动操作这一主要环节上, 要使学生感受到“多元、活泼、愉悦”等存在价值, 从而充分利用自己的天资、潜力等, 发展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就人的气质主要类型来说, 西方现代心理学家荣格将其归纳为外向性格和内向性格。在美术活动中, 一类作者其创作主体是对趋向客体的外在运动发生兴趣, 另一类作者则是离开客体而对趋向主体及自己的心理活动过程的内在运动有浓厚的兴趣。这也就是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提出的视觉型和触觉型两种气质类型, 其实每个人同时皆备两种形态的心理活动, 只是在复杂的外界条件下, 这两种心理活动时有交替。不同气质的人, 其艺术特征也不相同。就版画制作而言, 并不是所有的版画形式都适合于不同气质的学生, 有的学生喜爱用线条, 有的学生则擅长黑白对照的三度空间效果, 蚀刻版画适合触觉型学生的制作。而石版画则吻合视觉型学生的表现。因而美术训练中的工具、材料、技法, 应供学生有很大的选择余地, 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特长去优选运用, 找到适合于自我表现的契机。正如被誉为“儿童绘画之父”的奥地利美术教育家费兰兹·西泽克那样——在其“青少年美术教室”里实施表现材料的自由选择制, 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儿童的表现可能性, 儿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随意选择, 绘画可选用木炭、铅笔、粉笔、蛋彩、不透明水彩等材料;亦可选择剪纸画、胶刻版画、蚀刻版画等;个人的意愿得到尊重, 个人的主体性得到实现, 因而创作出想象丰富、用色大胆、各具特色、富有生气的作品。
另外, 活动操作除个人独立完成这一形式外, 还可采用两人或两人以上自由组合的形式, 既有合理分工与有机合作, 又有独立操作与整体配合, 学生感受个人智慧在小集体中得到肯定的愉悦, 使其天分得到充分的体现, 探索精神、合作精神和自我组织能力进一步得到培养, 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力。
五、评价宽容化
数理化学科都有一个标准答案, 并且是唯一答案, 而美术学科却难有“标准答案”。在美术欣赏过程中, 审美主体——学生的精神完全处在一种自主的状态, 在客体——美术作品那形象的、直观的、强烈情感的刺激作用下, 展开思维想象的翅膀自由遨翔, 带有令人解放的气质。因而欣赏美术作品, 只能“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面对学生绚丽多彩的创造性作品, 教师不一定能看懂、理解, 客观上也不允许长时间去“读”, 每一份学生作业以完全理解其深意, 即使看懂了, 教师也没有办法“判”出其高低, 这如同我们无法对达·芬奇、毕加索、齐白石的作品评出依次一样。因此, 美术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所有学生的不同个性和不同创见, 不以自己的好恶干涉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 鼓励学生挖掘自身的潜力, 弘扬自己的个性, 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可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宣传窗、班级一角、艺术节、校报等展示每个学生的作品。鼓励学生将自己画上的故事写在画的背面, 教师可写上简短的评语与之进行思想交流。教学实践中, 有的教师在作业评讲这环节上, 匆匆忙忙, 在未弄清学生的动机而极主观地评价其作品, 以一件作品来揣测学生其人, 或单从技巧掌握上来评判其艺术价值。有些家长在评价儿童的作品时, 往往以画面干净、比例适当、涂色均匀、所用颜色与实物一致为标准, 而忽视儿童画的想象力、创造性、表现力等指标。如此, 对作品和学生来说, 都是不公平的。无论什么样的学生, 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美术教师要从中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 及时加以鼓励和表扬。对于好的正面肯定、扩展, 对于需要改进的方面提出建议, 在评价学生作业时, 以鼓励为主, 以创意为评价尺度, 创意好, 画面效果佳可以评为“优”。创意不够, 画面美感不强者提出努力方向, 留给改进的余地, 画好后下堂课再评。教师灵活的评判, 能给每个学生以再表现、再创造的机会和希望。
摘要:美术课堂教学是中小学开展创意教学的主渠道。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实施“五化”策略, 即“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是发展自我实现创造力的有效途径。本文对美术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和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意教学,同课异策化,氛围宽松化,传媒多层化,操作多元化,评价宽容化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艺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教育部.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李眉云.小学大美术教育研究[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9.
[4]李永正, 等.小学美术教学法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中小学美术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推荐阅读:
中小体育课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11-26
中小学声乐教学策略研究论文07-07
提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质量的策略与方法12-01
中小学信息化教学策略06-25
中小学美术教师美术教学知识09-08
中小学美术教学论06-02
浅析做好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的有效策略10-27
河北省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实施策略研究论文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