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养成教育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日常行为上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行为上的一些缺陷。由于这类学生的成绩,老师会因此而忽视其行为上的缺陷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这种行为缺陷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笔者通过渗透加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教学中养成教育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生物教学中养成教育论文 篇1:

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摘 要:新课程标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是不可替代的。抓住初中生物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引导他们养成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习惯;摒弃生活陋习,从小重视健康的习惯;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习惯;发散思维,勇于求异的创新习惯;立志成才,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情怀。培育出不脱离实际,能融入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才。

关键词:生物教学;习惯养成;渗透教育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育就是养成好习惯”“普通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般人当公民的好习惯,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养成一些人做专门人才的好习惯”。这就是说,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育人,培育出社会有用的人才。初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良好的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求,处在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恰恰是由儿童过渡到成年人的阶段,学生在这个阶段逐渐表现得在心理方面、生理方面和适应社会方面走向成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一般发育到青春期的表现首先是自我意识增强,心理和生理上发生较大变化,学生自身一时难以适应,把握不住自己,这时候最容易染上恶习,教师要做好教育引导工作,但又不能直来直去地讲道理说服,青春期学生叛逆性很强,就事论事会直接招来学生的抵触情绪,甚至有时导致对抗,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让学生感觉不到是在为他纠错,却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当然各科教学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挖掘资源,生物教学更有优势。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教材资源落实这些目标的做法。

一、引导学生养成关爱生命、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习惯

现代社会是文明社会,对人的要求更高,不但要具备人和人之间、人和社会之间和谐的良好操行,更要有热爱自然、尊崇自然和保护自然的责任。我们必须认识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大家园是地球,地球只有一个,破坏大自然就等于直接或间接地惩罚人类自己,人类应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学生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及习惯的养成要从点滴抓起,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每一节教学当中。我在带领学生课外实践,调查身边的生物种类时,发现有些学生随意把鼠妇等昆虫伤害,攀折树木枝条、乱采乱摘,将观察动物随手扔掉,甚至将昆虫弄死等,看到这些,我的心里都隐隐作痛。针对这种情况,我讲了自己看过的一个视频:小羚羊掉进了水流湍急的河中,鳄鱼追着小羚羊,在这紧急关头,它母亲游过去,靠近鳄鱼,一动不动,被鳄鱼吃掉了,救下了小羚羊。听到这里,学生触动很大,他们纷纷争着讲出相关的故事,那么,既然他们知道这么多的保护生命的故事,为什么还会伤害动植物呢?这就是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实这些问题暴露出了我们平时在生物教学中的缺失,不管是在课堂教学还是在课外实践,只重视给学生传授知识,忽略了在情感方面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然后,我让学生展开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然界的动植物?学生十分感慨:“没想到动物和人一样,有这么伟大的母爱!”有学生说:“我很感动,我们应该积极地保护动植物,它们也是我们中的一员。”在环境污染及保护相关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调查自己所在村庄及周边的污染情况,写出调查记录。课堂上他们展示:当地种植马铃薯、玉米等作物,大量使用地膜,到了秋冬季,田埂、河沟、树梢等处都是废弃的地膜,飞着的、挂着的、堆着的;食品袋、塑料瓶、田间秸秆、烂菜叶等到处乱扔;畜禽圈舍管理不善,刺鼻的臭味污染了整个村庄。然后,我又给出了一些河水暴涨、沙尘肆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事例。针对这些事例,让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么办?学生情绪激动,言辞犀利地回答:“应该严惩破坏分子,应该关闭养殖场。”有的说:“我们现在可以做好宣传,将秸秆卖掉,烂菜叶可沤制绿肥或作沼气原料。”我趁机引导学生,“你们还小,无法阻止白色污染,无法指导圈舍管理,但应该从实际出发,从自己能办到的事情做起,讲究卫生,抵御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养成保护动植物等习惯。这样,我们将来就成了地球这个大家庭的保护者,是绿色发展的践行者。”细节决定成败,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并使之成为伴随他们一生的宝贵财富。

二、引领学生摒弃陋习,从小重视健康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能反映个人的生活方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身体健康,而且对人的未来发展直接或间接地造成影响,好多疾病产生都与人的生活陋习日积月累有联系。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教学的目标之一。在涉及合理营养和食品安全相关内容的教学时,教师应积极利用好这一有利机会,先设计一个调查表,了解学生早、中、晚餐的营养搭配,有没有吃零食习惯,都吃喝些什么。然后归纳、分析他们的饮食习惯是否科学合理,共性问题是什么,个性问题又在哪里,让学生根据已学过的“实物中的营养物质”并参照“平衡膳食宝塔”反思自己饮食习惯是否合理,明白挑食、偏食的危害,帮助他们矫正不良饮食习惯,全面营养。教给学生传染病和传染病预防相关知识时,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是毋庸置疑的,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会用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除了非常时期采取的特殊措施以外,平时养成戴口罩、勤洗手、室内通风的习惯,并能在家庭和社会上做好传染病预防常识的宣传。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还是比较严重的,生物教师可以利用教材资源,抓住实验教学机会,以身体透明的水蚤为实验动物,用酒精或者是香烟浸泡液为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自探究这两种液体给水蚤的心率造成什么影响,实验结果让他们很震撼:竟然酒精、烟草的有害物质能使动物致死。我抓住这一时机,告诉学生,吸烟、饮酒都对身体有伤害,我们应从小远离这些生活陋习,养成关注健康的生活习惯。

三、要求学生严谨治学,养成求真务实的学习习惯

学生要学的不只是知识和技能,还有正确的学习方法。教师应根据学生需求,在平时的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挖掘资源,找准素材,把培养学生严谨治学和求真务实作为情感目标来实现。在学习细菌和真菌分布时,组织学生实验检测,我曾在实验教学中有一个小组的对照组和实验组培养皿中都长出了菌落,出现这种现象,就意味着这组同学的实验失败。我趁机引导学生:咱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到底哪个环节出问题了?此话一出,学生个个群情激发,热情高涨,一时间答案迸發出来:问题出在高温灭菌,要么时间不够,要么温度不够。是啊,这些因素非常关键。突然,有一位学生举手说:“据了解,我们组的操作和其他组完全一样,就是打开过对照实验的那个培养皿。”说到这里,大家明白了,答案就在这里。我鼓励他们,没关系的,科学家搞科学研究不知道要经过多少次的失败才能获得成功,关键是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求真务实的学习习惯。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严格地按要求操作,治学一定要严谨。尽管在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中我给了一定的指导,但实验还是失败了,这很正常。学生体验了就明白了,严谨治学、求真务实的求学习惯不是口号,不是喊着就能出成果的。

四、诱发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勇于求异的创新精神

创新并不刻意,是人固有的,是人满足某种欲望的一种渴求,但是,往往在教学中,教师拘泥于教材,把学生的这种潜质抹杀在了萌芽状态,影响了学生发展的机遇。有人说:“学习方式的转变主要是‘学会学习’,自主学习者能够自我计划、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学习者能够体验式地参与认知建构,开展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其实,创新也是改变学习方式,如果简单地把创新理解为动手操作,这是片面的,是对创新含义的曲解,是把创新神秘化了,总感觉课堂教学中很难刻意地插入一个创新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虽然是前人已发现和总结出来的,但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需要由不知到知的认识过程,教师应该了解自己的教育对象,根据学情下足课前功夫,有针对性和预见性地设计好教学方案,课堂上减少陈述句,多一些“想一想”“议一议”的语言,变注入式为启发式,诱导学生发散思维,挣脱教材束缚,敢于质疑、发问。生物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研读课程标准,按课标要求,充分挖掘教材资源,利用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他们敢想、敢说、敢实践。在“种子萌发”一节内容的教学中,课前一周时间布置给学生用四个广口塑料瓶,贴上标签,分别编号为1、2、3、4,将瓶放平,瓶内分别铺上一层干土,1号瓶内撒10粒大豆种子,拧紧瓶盖,2、3号瓶内先浇少量水,使土壤潮湿,分别撒10粒大豆种子加盖,4号瓶浇水至没过土壤,撒10粒大豆种子拧紧瓶盖。然后,1、2、4号瓶室温条件,3号瓶放在冰箱里,一周后在班里展示交流,有的组将3号瓶放在暖气片上,有的组用纸巾、纱布等代替了土壤,但实验都成功了,得出了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我鼓励学生,学习就应该是这样,求同存异,放飞想象的梦想,发散思维,勇于创新。教师发现有创新苗头萌动时应积极鼓励、呵护,让它茁壮成长。

五、培养学生立志成才,树立报效祖国的情怀

教育内在的东西就是育人,把学生培养成为品德优良、才能过硬的建设者,才是教师的天职。这个目标的实现,与其成长环境的每个因素有关,当然,生物课程的教学也不例外。我在教学中特别注重渗透情感教育,激励学生。在学习生物与环境相关知识时,课前布置给学生调查自己家乡改革开放前后自然面貌的变化,整理成报告形式,在课堂上展示交流,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个个热情迸发,积极发言,立志好好学习,将来要把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富裕,更加美丽。

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生物学史相关资料,讲述农业离不开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的应用,现代农业更加依靠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实现农产品的安全、优质和高产。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转基因技术培育出的抗虫棉已大面积种植。通过对这些农业工作者和科学技术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初步了解了生物科学发展现状和美好的前景,还能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建设祖国的情怀。

生物教学中情感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应深入研读课程标准,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结合生活实际,不放过每一个教育素材,在引领他们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应渗透习惯养成教育,这樣才能培育出不脱离实际,能融入社会、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人才。

参考文献:

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38.

作者简介:李维林,男,汉族,甘肃定西人,中学高级教师。

作者:李维林

生物教学中养成教育论文 篇2:

浅议初中生物教学中优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

摘 要 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有一些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在日常行为上却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行为上的一些缺陷。由于这类学生的成绩,老师会因此而忽视其行为上的缺陷不给予及时的纠正,久而久之,这种行为缺陷形成一种习惯,从而影响其健康成长。笔者通过渗透加强对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养成教育,使其得以全面而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 初中生物 养成教育 初中生物教学

我们的教育改革强调提倡素质教育,但是依然不得不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进行,因此学生们无法避免考试这一环节,这是学生能力的测试,也是对其能力的肯定,于是在考分上便分出了优秀与不优秀。笔者这里所要谈的,正是优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在初中生物中,教材里德许多多内容是渗透学生的养成教育的,是面向所有学生的,每一位学生都应因此受益,并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然而在我们实际的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忽略了这方面的教育,因为这些内容在考试中所占分数有限,毕竟考试指挥棒作用还是很强大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应该抛弃这样的念头。

在我们的实际教学实践中,对优秀学生的养成教育忽视已成为一种现象,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长期以来,老师们对那些平时学习能力较强,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总以为他们觉悟高,表现好,能自己管理自己,真是样样红,显得过于放心,甚至有些放任。但是,这部分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实际上也存在着很多心理上的问题和困惑,在行为上也存在缺点或不足,对此,我们教师必须仔细认真的观察,寻找出他们的缺点给予纠正,优秀的学生同样需要老师的全面周到的关心和帮助,只有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在成才的道路上才会更加的快速而稳定。

一、优秀学生行为上的缺陷

根据心理学而言,优秀学生心理状况虽然总体上是健康向上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各有特点,但也存在着一些共陛的问题。有的学生的父母、亲友不恰当地给学生施加压力,灌输一些诸如学习为了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升官发财的思想,再加上有的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的不正确的偏爱,使学生的上进心中掺杂了许多自私自利的思想成分,自觉不自觉地认为,只要学习好,成绩优,其他一切都无所谓,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后,难有大的作为,于国于民不可能有较大的贡献。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的感知能力、应变能力都较强。但有一部分成绩好的学生,觉得自己对集体活动不感兴趣,不想甚至不肖与其他同学合作学习或合作共事,不能在集体生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自己也得不到应有的锻炼和提高。而有些成绩好的学生容易产生唯我独尊的思想,容不得别人胜过自己,对同学之间竞争的理解发生了偏差,认为竞争的结果非胜即败,缺乏“双赢”的理念和心态。另外一类就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崇尚个人奋斗,不愿意过多与同学交流、探讨,一旦被他人超越,则耿耿于怀,心理不平衡,甚至出现过激行为。这一系列的行为,都是优秀学生或多或少存在的弊病,这样的行为如果长期下去而未得到纠正,将是一种较大的隐患。

二、加强优秀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及培养

生命的权利是平等的,这是生物学中所强调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具有这种平等的心态,也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一视同仁”。学生成绩上有差别,但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所以教师要客观而全面地分析对待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优点给予表扬,缺点给予纠正,不因其成绩优秀而护短,要做到爱之有度,严之有格,既满足他们的荣誉感,又扫除他们的优越感,帮助其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待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也是班级的一员,也必须在和同学们的交往中成长。只有相互帮助,相互关爱才能使每一位同学享受幸福、快乐和进步。通过互助活动,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实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进步,共同提高。在生物教学中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安排一些活动,使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认识到其他同学的特长和技能,认识到与人合作的重要和乐趣,得到全面而健康的成熟的心理体验。

我们都知道,一项重要成果的研究成功,必然经过很多的失败,而在生物学中很多的成果也是这样,科学家们经过无数次的失败才最终成功取得,其研究过程的艰辛与困苦自不必多说。这些都是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好的素材。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将来很可能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些鲜活的事例就是对他们的正面引导。使他们知道科学研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最后的成功都是建立在无数次的失败的基础上的,每一次的失败都会使我们向成功又迈进了一步。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只所以能够成功是由于他们能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提高其抗打击、抗挫折能力。在真正遇到生活中的不幸和学习上的挑战时,经受住考验,笑对人生。正所谓失败乃成功之母,只有经历了很多的失败取得的成果,更加的显得弥足珍贵,人生是一个不断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失败的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告诉学生必须敢于面对失败。

三、合理运用情感教育,加强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初中生物的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的目标之一,也是教学的手段之一。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层面,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加强对学习成绩优秀学生的养成教育,不但有利于良好班集体的形成,而且也会在其他的学生中形成一种表率作用,使其他的学生也跟着效仿,从而带动更多的学生。我们教师不能拘泥于生物学科中的可以渗透养成教育,在其他的学科中依然可以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要善于去发现,合理的运用教学手段,使学生的发展更全面,更优秀。

作者:刘丽艳

生物教学中养成教育论文 篇3:

生物学教学过程中的素养养成教育

生物学素养是一个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自我构建、全部内化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培养成的,也不是仅仅通过说教就能培养成的。它必须通过“养成教育”在一个长期过程中,经过反复训练才能成功。

一、培养关键词意识,养成准确理解术语、概念的好习惯

在涉及到术语、定义、概念、特定短语的教学过程中,我大致是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分成三个阶段。一是手把手教学生炼关键词,并指示学生注意这些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二是让学生练习自已找关键词,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三是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关键词,自己通过经验、查资料和做一些练习明确这些词的内涵和外延。

通过这些过程的训练,学生已养成了先明确关键词意思的习惯,每当其看到一个新的定义、术语和特定短语时,首先想到的是找到这里的关键词,并掌握了一些关键副词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如一些常见的副词,如“主要”、“大多数”、“有的…,有的…”、“相对”、“相当于”等。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学生看到“主要”,就会想到背后还有个“次要”,并进一步想到这个关键词说明DNA不是所有生物的遗传物质。细胞中的“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状态存在,学生看到“大多数”就要提问,是不是还有少数不是以离子状态存在,那以什么形式存在?看到“保持细胞内物质的‘相对’稳定”这句话,就知道这种稳定是指一种在一定范围内浮动的动态平衡,还会想到,自然界的所有平衡都是相对平衡。看到“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这句话,就应该明白,这意味着它不是半透膜,但在某些特点上像半透膜。

二、养成简化问题的习惯,学会用表格等多种方法梳理复杂的知识

在生物学有许多知识点是很复杂的,这样复杂的知识大致可以分为这样几类:一、各种过程,如光合作用过程、细胞呼吸过程、蛋白质合成与分泌过程、有丝分裂过程、减数分裂过程、DNA复制转录过程等;二、知识点之间的综合点,如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的比较、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比较、精子形成过程与卵子形成过程的比较等;三、相同原理的实验设计,如DNA、蛋白质、糖、脂肪的鉴定,各种染色实验(有丝分裂染色、观察线粒体染色),涉及假说演绎法的几个实验等。这些过程中关注点很多,学生学起来很头痛。

在这些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学会用表格来梳理这些复杂的知识。我大致根据学生的习惯养成情况和知识点的难度分成三个阶段。一,我先教学生做表格,如在学习蛋白质的合成与分泌过程中,先明示在设计表格时需注意的问题:注意表格的第一行和第一列,然后往表格中填充内容。表格的第一列和第一行很重要,它提示我们应该关注的要点。二,与学生一起用板书的方式设计表格,如教学生做了细胞呼吸过程的表格,我会让学生自己设计做光合作用的表格。三,放手让学生设计表格,然后再进行点评和修改。

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基本掌握了应用表格来梳理复杂知识的方法,并体会到表格等方法的优点。

三、应用生活中的经验,养成严谨的科学思维的习惯

在学习蛋白质、还原糖、脂肪的鉴定的时候,我先让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一,如果你去火车站接一个你不认识的人,你将如何在拥挤的人流中找到他?二,初中时,我们学习了淀粉的鉴定,我们是凭借什么判断样品中有淀粉?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都知道,是通过特殊的衣服或帽子先进行定位。对于第二个问题,很多学生显得很茫然,但如果我提示:把反应中产生的可观察的现象与结论之间建立起联系,学生就会马上明白。接下来,我就会问:我们能看到蛋白质分子、糖分子、脂肪分子吗?学生回答:不能。那我们该如何判断有这些物质呢?学生马上就能明白,如果有一种物质,能与待测物质产生特异性反应,生成特殊的现象,如产生特殊的着色、沉淀、气体等,那我们就可通过这些能观察到的现象来判断样品中有该物质了。讲到这里,学生就明白了,原来科学鉴定的原理其实与生活中的原理一样,都要通过特定的能观察到的现象(如帽子的着色等)来判断。

我们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不断重复学习,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系统化地了解这些科学的思维方法,另一方面更让他们养成习惯,使他们不光在学习中,也在日常生活中更得心应手地应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避免因神秘而产生的对科学的迷信。责任编辑 潘孟良

作者:李爱全

上一篇:企业办公室职能作用论文下一篇:服务工作措施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