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精选11篇)
(河南省安阳市滑县老店乡东马胡寨小学 456400 刘西义)
【论文关键词】:素质教育 智力因素 教育功能
【论文摘 要】: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小学数学教学在素质教育中有着极其重要地位,素质教育要求小学数学必须立足地通过学生数学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我认为,这关键就是利用教材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所以小学数学教学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下面我就小学数学教学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小学数学的教育功能
小学数学教材中孕育着丰富的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法内涵.有许多有教育意义的理论知识和数学问题,比如实践第一观点是,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应逐渐领悟并逐步树立的观点之一。再如对立统一观点.小学数学中的大与小、多与少、有限与无限、正比例与反比例等都是对立统一观点的具体体现。大与小、多与少虽然是对立的.但两者相互依存这就是统一。数学知识同客观事物一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的。这就促成了数学知识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比如除法、分数、比三者的基本特征既有区别又相联系、相互作用。数学就是在这种联系和作用中得到了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全到相对全面。科技的发展.知识的更新加快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而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它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体系,这些判断都是由数学术语和逻辑术浯来表述,并借助于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新的判断。因而数学本身就蕴含了丰富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因素。
数学的教育功能体现在多种方面.在教学中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内容,既要让学生掌握扎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使自身素质得以完善和提高。
二、素质教育的实施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在的学生大都缺少这种意识。主要表现为书本与生活相脱节,在学生潜意识中知识都关在教室里.教室外面没有数学,而实际情况刚好相反.客观世界才是个大数学大世界,它不仅孕育了数学还是数学的归宿。我们的孩子还不能把目光延伸到窗外。这与我们的教育有很大关系:多少年来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孩子们天天与书本中的”克”、”千克”打交道却掂不出一盒粉笔或一瓶饮料的大概重量。原因何在?就是缺少对重量的实际感受.更可怕的是他们压根就无意去获取这种感受,因为在他们的心目中知汉全在教室里、书本上不在窗外丰富多彩的世界里。
2、注意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和学习的一项基本任务,在小学阶段以培养初步的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包括初步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抽象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所有这些都与培养良好思维品质密不可分,发展和培养思维品质是发展和培养思维能力的主要途径。研究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前提。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一般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个阶段。其中感知和理解是掌握知识的重要阶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尤为重要。
3、重视非智力因素发展
在教学中忽视培养和发展非智力因素无助于学生接收知识、发展智力。教育心理学认为: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活动与智力因素的活动是统一在学习活动中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兴趣、情感、意志、性格始终发挥着作用:调动非智力因素能有效的促进知识的学习。
三、利用知识本身引起无意注意
随着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增长,学生对知识逐渐对知识本身产生直接兴趣,利用新旧知识矛盾,或知识不确定性等等都会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例如有时上新内容的课时,可以旗帜鲜明地提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应用题”或提出一个与旧知识相关,但全靠旧知识又无法解决的问题,引入新课,这些都有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效果。
四、适时揭示有用性,激起学生兴趣
随着学生知识量的增加,理解能力的增强和阅历的丰富,无意注意的作用逐渐减弱,这样就必须适时地揭示知识的有用性,如联系生活和生产实际,学习书中知识,从而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有用性,培养了他们学习需要,有了需要就会有学习兴趣,有学习动力,只有使学生从注意外在因素向喜爱知识本身转移,才能是真正意义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设法引起学生无意注意的归宿,是无意注意的升华。
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意义
绿色教育在改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环境、提升教学质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学的实施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活化课堂
小学生思想活跃、思维跳脱,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厌烦心理,绿色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一改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强调小学生自主的学习知识、探究问题,这有利于营造活泼的小学语文课堂氛围,起到了活化课堂的作用,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帮助小学生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2. 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精神
当代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合作意识较差,绿色教育能够让小学生互相合作进行语文的学习和语文问题的探究,这在提升小学生合作能力、团结能力的同时,激发了小学生的探究精神,增强了小学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从而使学生爱上语文。
3. 拉近师生距离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绿色教育能够实现老师与学生的近距离接触,能够让小学生放下心中的畏惧,集中精力投入到语文学习中,小学生能在与老师交流的过程中实现语文知识的建构和理解,从而提升了小学生对于语文的感悟能力。
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1. 营造绿色的课堂氛围
绿色教育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的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在此基础上营造绿色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主动爱护学生、理解学生、包容学生。例如,教师应当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中心进行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正确的观点要积极鼓励,错误的观点要耐心讲解,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自己的重要性。小学生大多年龄较小,心理脆弱,教师应当放下身段,与学生亲密接触,通过有效的互动和交流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实现共荣;第二,教师应当积极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建立起绿色教育的教学理念,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让绿色教育真正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2. 积极利用合作学习
合作探究是绿色教育中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应当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合作探究,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探究精神。同时,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对于一些不理解的语文问题要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要鼓励学生学会自主的分析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以《乌鸦喝水》这一篇课文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组,分别进行课后讨论:思考乌鸦喝水的条件是什么?如果换一个瓶子乌鸦是否还能够喝到水?除了课文中提到的方法,乌鸦还有什么方法可以喝到水?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究,发散学生的思维,打破课堂的局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3. 不断探索绿色教学途径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下,以绿色教育理念为基础的教学途径少之又少,因此教师应当不断创新探索小学语文课堂的绿色教育途径,促进教学途径的多样化和绿色化,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故事教学、角色扮演教学等等。以文章《小马过河》为例,为了让小学生能够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感悟文章的主旨和精神,教师可以采用角色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积极鼓励每一个小学生都参与过来,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学生扮演其中的老马、小马、松鼠、老牛等角色,重现小马过河的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语文乐趣的同时,认真感悟课文的内容和主旨,提升小学生对文章的鉴赏能力,从而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综上所述,绿色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其适用于当代小学生的语文教学,符合小学生的特点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摘要:绿色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衍生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绿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以此来推动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小学语文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简要分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绿色教育的实施意义,探讨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绿色教育
参考文献
[1]梁凯芬.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生态道德教育的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
[2]费奕.浅谈小学语文的“绿色教育”实现途径[J].时代教育,2012,(14):129.
关键词:概述;必要性;实施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1-0260-136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1.026
语文学习是小学生学习母语的最重要途径之一,情感教育在教育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优越性也是传统教学方式所不能比拟的,怎样才能利用情感教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已经众多小学语文教师和其他教育学者所关注的焦点内容。
一、情感教育概述
情感从本质上看是一种态度体验,是在人的需求基础上所反映出来的一种人与其他客体之间的关系。 而在小学语文中,又涵盖了大量的情感类型,褒贬、喜爱、憎恨等都是十分常见的情感体验,教师很容易便能利用情感手段开展教学工作,进而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促进小学生情感发展,帮助其形成良好思想品质。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小学语文中所蕴含的知识不仅仅只是文字知识,还有非常丰富的情感知识。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本知识过程中获取更多的情感体验,教师在开展相关教学工作时,就应该融入更多的情感教育。小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这个日益丰富的社会中越来越多,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这些小学生和这个日益发展的社会的各种多样化需求,所以需要对其加以改革。相较机械性的教育方式而言,情感教育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学生便更能理解课文文本知识,也更能够通过情感教育与文本作者产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进而激发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小学这一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师的情感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措施
(一)教学情境构建
对小学生而言,其情感体验通常较为肤浅,并且非常不稳定,还极易动摇。正因为如此,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对其所产生的影响通常就会比较大。在语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非常容易对课文所讲述的故事或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一定情感。教师便可抓住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开展语文教学工作。构建教学情境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方式。
小学语文的教材编订前提就是小学生的群体心理特征及其情感发育状况,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涵盖了大量的情感。作者是因为情感受到了触动,才有感而发,写下了文章。而小学生作为读者,就是通过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觉悟。而这个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就离不开对作者感情点的挖掘。所以说,小学语文教师除了要会构建情境之外,还必须要有睿智的目光,要能够找到文本中的动情点,能够有技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与课文作者的情感产生相融和碰撞,以达到情感的共鸣。
(二)发现和挖掘情感因素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涉及的情感因素类型有很多,亲情、友情、爱国之情、民族感情、自然景色、科学知识、世界风情、历史风云等等,当然还有对伟人名人的赞扬及对其丰功伟绩的赞颂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小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一定影响。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教材中的诗歌、散文、对话等内容进行深入而透彻地挖掘,找出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内涵及其教育意义,并在其中融入更多的情感,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教学规范与计划,使课本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发挥,通过这样的智能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
(三)以情引教
小学语文教材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尽管教材中各文章的题材和形式等有所不同,但其所表达的都是作者本人在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因此,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教学工作时,也必须要认识到这一点,要切实做到,将教学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教师要时时刻刻对学生进行启发鼓励,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切身体验作者的情感,这样也能够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乐趣和美好。情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学生的情感融入对其内心情感进行激发,在此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尊重学生的各种感受和体验,并对其错误的情感认知加以纠正,进而培养其审美素质和高尚人格品质,提升其精神境界。
罗周鸿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必须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全面转轨,已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共识。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和提高全体公民的基本素质为最终目的的教育。而小学的素质教育是指以开发儿童身心潜能,培养和提高儿童各方面素质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文化(包括思想品德)的传播为宗旨,以心理品质培养为中介,以身体素质训练为基础的德、智、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其最终目标是造就具有良好素质的合格公民。①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的文化素养之一。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直接影响人的文化素质、思维品质、思想品德、生理和心理素质的形成。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结论轻过程、重智育轻德育、重讲解轻学习、重课内轻课外、重“学会”轻“会学”的现象,束缚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影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要克服这些不良倾向而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明确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着眼素质、加强基础、培养智能、重视德育、发展个性,教学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全面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从而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为此,本文试就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谈几点个人浅见,就教于专家和同行。
一、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一大本质特征。
提高民族素质,必须从培养每一个人的素质入手,因为每一个人的素质是民族素质的基础,民族素质是每一个人素质的融合和升华。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从而实现全体学生素质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怎样去实现这一目标呢?笔者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全体学生的最大发展,以下两大教学措施不可缺少。
1.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首先,要相信所有智力正常的儿童都能学好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表明:数学成绩不佳儿童中的绝大多数都不是由于自身的智力因素造成的,主要是由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和教学条件造成的。因此,我们不能把差生形成的原因完全归结为智力上的原因,更不能将差生和“弱智”简单地划等号。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树立起每个学生都能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搞好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保证。
其次,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由于每个儿童的先天素质和后天影响在事实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这种差别的结果必然要反映为他们在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气质和能力、学习方法和习惯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显然,一个地区、一所学校、一个班的学生在学习水平和学习效果上不可能整齐划一。对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承认这种客观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去有针对性地实施小学数学教学工作。
2.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的个别差异在客观上制约着我们的教学,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又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进行。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正确处理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的关系,通过因材施教去实现全体学生最大可能的发展。这一措施具体落实于教学实践,就要作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第一,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进行教学,使全体学生都能达到大纲所规定的基本要求,确保大面积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二,切实转化低差学生。因材施教的关键问题是解决好差生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注意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差生,转化差生。首先,要关心并鼓励差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使他们建立起能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其次,应采取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辅导差生,帮助他们尽快弥补知识掌握上的某些缺漏。辅导差生既要注意给他们弥补知识的不足,更要注意给他们弥补学习知识的方法,让他们逐步学会学习。另外,还可以采取暂时降低某些较高要求来转化差生,先只要求他们完成大纲所规定的最基本的学习任务,使他们能亲自感受到成功的愉悦,树立坚强的自信心,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从而使他们不断进步,最终跟上全体同学的学习步伐。
第三,鼓励优等生达到尽可能高的水平。首先要防止优等生产生自满情绪,通过对他们提出较高学习要求,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其次,经常给他们适当布置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以拓宽他们的知识面,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通过上述诸措施,使全体学生在“上不封顶,下要保底”的目标体系中,每个人都能得到对他们是最大可能的发展,以此实现素质教育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客观要求。
二、教书与育人相结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和思想品德几方面的全面发展,这既是素质教育的又一本质特征,又是它的一项核心任务。
小学是实施义务教育的第一阶段,是促进人的心理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能力的培养,课业负担是否过重,心理素质能否得到发展,都直接影响到他们个性的全面发展,对他们的一生均有深远的影响。所以义务教育大纲中,将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放在与“双基”和“能力”培养的同等重要的地位。
1.增强教书育人的意识。
教师要充分认识教书育人的重要性,理解思想品德教育的内涵,有意识、有目的地结合数学教学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首先,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意识,提高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自觉性。其次,深入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的精神品质素养教育的因素,明确教育的内容和要求。小学数学教材,作为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想品德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载体,它本身就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功能。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有关内容,适时选择富有教育意义的、形象生动的插图,有说服力的数据和统计材料,以及我国数学史上的优良传统等内容,使学生受到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教育。例如,我国领土辽阔广大,东西相距约5000千米,南北相距约5500千米,领土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我国的长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长6300千米。在讲“百分数的认识”时,引用这样的数据:“中国人民用占世界耕地面积7%的土地,养活了占世界上21%多的人口。”简单的两个百分数,自然地进行了国情教育、人
口教育。还可以通过介绍祖冲之在1500年前计算出圆周率π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比欧洲早1000年,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
由于数的产生和发展依赖于人的实践活动,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和运算方法与实践密切相关,数学概念的形成不单是由于客观世界本身存在着量的规定性,还取决于人们测量、计量、度量和操作实践,因而在概念教学时,密切联系实际,向学生渗透一些“实践第一”的观点。例如,教师有意识地把加与减、乘与除、积与商、正比例与反比例、等与不等、分解与组成等种种联系形象地提示出来或让学生去发现,渗透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概念之间、公式之间、几何图形之间、量与量之间、比与除法和分数之间等相互关系,渗透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观点;通过“变中抓定”、“一题多解”、“多题一解”、“一题多变”等训练,渗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结合课堂教学,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独立思考、不畏困难的精神,养成计算仔细、思考认真、书写工整、检验一丝不苟、听讲聚精会神、答问井井有条,以及课前自觉预习、课中主动参与、课后及时复习的良好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生主体性意识,让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着眼于21世纪人才素质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主体性得到发展,培养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适应能力,又有独立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的开拓型人才。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归根到底,学习是学生内部的活动,谁也不能替代。因此,学生最主要的特性是主体性。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时时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教学方案,考虑课堂结构,把学生真正当成学习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有效地进行学习,让全体学生自始自终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之中。
1.尊重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只有对小学生热爱、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动作、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等来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尤其是低差学生,对他们更要少批评多鼓励。从而建立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产生与教师合作的欲望。
2.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
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各种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地学习。这样也可以使学生敢于暴露自己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对一些疑难问题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此一方面让他们加深所学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独立的个性。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有的教师就是先拿出用三根木条钉成的三角形框架,让学生用力拉,怎么也拉不动,学生便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最初步的感性认识。接着又拿出一个平行四边形是的框架说:“大家都知道平行四边形是容易变形的(随手在两对角拉动几下),现在我在它的两个对角钉上一根木条,谁再来拉拉看?”学生还是拉不动,教师问:“为什么又拉不动呢?”在变化对比的情景中,使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稳定性。最后请每个同学拿出三根小棒(已用它摆过一个三角形),看一看能不能摆成和刚才自
己不同的三角形。学生动手摆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为什么不能”,从而使学生对三角形的特性有了深刻的理解。这样,从演示到实验,从静态到动态,教师讲得很少,只在关键时给予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维真正激活了,讨论中大家都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真正调动了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他们学会学习。
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让他们从小学会学习,这既是未来社会对基础教育的客观要求,也是素质教育必须完成的一项基本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习方法的教学,让学生切实掌握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如实际操作、直观感知、抽象概括、演绎推理、迁移类推、系统整理知识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掌握,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一,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
传统的应试教育由于关心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主要是书面考试成绩),所以通常只注重知识结果的教学。而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素质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过程的教学,让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掌握数学知识的方法。搞好学生获取知识过程所要做的工作很多,其中有两大措施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一是教师要正确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根据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顺序去进行再发现。如在乘法口诀教学中教师就应以乘法的含义为依据,根据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从相同加数连加的过程中概括出乘法口诀,这样使学生明确乘法口诀的来源和每一句乘法口诀所表达的意思。二是要注意创造更多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展现获取知识时“想”的过程,以此帮助学生实现认知过程与数学知识形成过程的主动适应,使他们从中获得掌握知识的途径与方法。如在“20以内进位加法”的教学中就要特别重视“看第一个加数想它的凑数”、“分第二个加数”、“凑十”和“10加几”等计算步骤的展现,以此让学生主动发现20以内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第二,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
如果说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那么思维则是这个过程的核心成份。显然,要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必须要先让他们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其一,要教给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并让他们逐步学会用这些思维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具体问题。其二,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思维的起点,又要能把握思维发展的方向,使其思维过程能够顺利地进行。其三,严格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有根据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使他们的思维过程能够有序地进行。
四、切实改革评价制度②
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改革评价制度。评价对教与学的活动具有诊断、反馈、激励的功能,是牵动教育全面性、导向性的一根杠杆,考什么、怎么考制约着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应试教育,就是在统考指挥棒的下面,教师为考试而教,学生为争取高分而学,甚至“分数”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评价学校、教师的唯一标准。而素质教育的评价应当是全面的,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评价,而且要有对学生思想品德、认知能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等。
1.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尤其要重视后者。
由于小学数学具有很强的前后连贯性,利用形成性评价对学习过程进行测查,对学生更有激励作用,也便于及时获得反馈信息,弥补随时可能出现的漏洞,消除隐患,保证整个学科整体的教学成果。
2.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相结合,注重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通过自我评价,教师可以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从而推动教学的改进;学生可以增进自我控制和调节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学得主动,学得成功。
3.笔试、口试与实际操作测试适当相结合。
根据数学课的特点,除了常用笔试、口试方法外,有些内容如几何初步知识等可采用实际操作方式考核,看一看每人测量、作图、制作等的实际能力,以全面了解被试者的实际水平,进一步改进教学。
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社会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为了使小学生不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更需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来凤实验小学向代江
在长期的一线教学过程中,对小学数学教学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问题,粗浅的谈几点个人的认识,以求教于同仁。
一、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创设情境,诱发学生乐于探索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参与学习的动力。一堂优质的数学课,更是离不开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远程教育资源利用声、形、色等多种渠道,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象,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大大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活思维活动,使学生在欢快、愉悦、充满活力的情趣中获取数学知识。教师只要能整合运用多媒体的音、像画面,为学生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入境动情,由情促思,课堂氛围将会异常活跃,学生在这轻松愉快的气氛和多媒体创设的美妙意境中学习知识,将会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也大大提高。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中美丽的巧板拼图数学活动课上学生作品制成视频文件,创造性地运用于课堂导入环节,欣赏中学生被神奇的几何拼图变换给深深地吸引住,此时的我抓住这一契机问道:同学们,漂亮吗?“漂亮!”那就请你想办法将老师发给你们的印有小方格的平行四边形变成我们学过的平面图形,活动中可以使用各自的求助办法,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话音刚落,学生立即行动起来。在学生充分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的基础上,我又利用课件动态地将各种方法的转换过程一一呈现。这不仅使教学一开始便直奔主题,唤起了学生探究的愿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时间,还让学生们在分享他人成果的同时丰富了自己的数学思维。
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重在授之以“渔”,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形成过程。采用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将教学中所涉及的事物、形象、过程等全部内容再现于课堂,可使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获取新知识。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有效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动与静的相互转化,使数学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规律的揭示等均能清晰而形象的显示出来,不仅辅助教师的教,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教学《认识角》一课时,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先
在屏幕上显示一个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同时闪着这个点及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使学生观察后悟出角是怎样形成的以及角的概念。教学比较角的大小时,播放大角和小角的动画,学生边观看边听大角和小角的对话,明白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的道理,通过这样动态显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获得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又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的闪烁,依次闪动三角形的边、角、顶点,来使学生认识三角形的各部分名称。紧接着把三角形的实物模型去掉,抽象出平面图,完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会这一知识。
三、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让数学问题生活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又为生活服务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教学中恰当的选择贴近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而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数学课堂与生活的桥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如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一组信息引出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再通过交流收集的信息,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就是学习身边的事,从而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紧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将生活知识概括成数学问题,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成了学生认识、学习的过程,比单纯看书、听讲更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如教学六年级上册《纳税与利率》时,我摄录了一位叔叔到银行取钱(定期)的全过程,并把摄录的过程输入电脑里。在上课开始时,我就把这个过程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的视角此时充分得到刺激,个个认真观察,兴趣盎然,情绪高涨。学生看后,我再引导学生思考:银行为什么会多付给叔叔一些钱?这多出的钱叫什么?这时,学生的求知欲望空前高涨,都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样的情景设计,既激趣又设疑,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新知的意愿,从而把注意力和思维都凝聚到了新知上,大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周围的事物,让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发展学生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这么一句话:“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这一点我至少在几何形体教学中就深有体会,空间想象能力应该说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如果学生头脑中不能像放电影一样映出具体的形和体,是很困难的。拿到一个题目,一般不会有图形,即使有,也只是印在纸上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相对薄弱,可能无从下手。
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认识》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想象能力,教师给出一组长、宽、高三条棱的长度,让学生想象出长方体,用计算机出示立体图形检验;给出若干个已知长和宽的长方形,让学生在脑子里围成一个长方体,应该选择哪六个长方形,再打出标明长、宽、高的长方体进行验证。又如,有这样两道题目:①把一个长15厘米、宽10厘米、高5厘米的长方体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木块的表面积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②用一根铁丝正好做成一个长8厘米、宽6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这根铁丝长多少厘米?对于第①题学生解答有一定困难,他们想象不出具体的情形,我就用电脑演示,让学生看到木块平均分成三块后,增加了哪几个面?对于第②题,学生列出了算式8×4+6×4+3×4或(8+6+3)×4,教师用多媒体让学生观察“8+6+3”的意义,把长方体框架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长、宽、高一组一组移开,发现了可以分成4组,从而加深了理解。
五、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便于突破教学难点
很多数学问题的“难”并不在于知识本身的难,而是在于知识推导过程的难。合理运用网络及多媒体信息技术,就可以具体形象地演示知识的推导过程,化“难”为“易”,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牢固地掌握知识的内容。如“圆的周长”中,周长公式C=2πr的推导涉及到不完全归纳法,在教学时我利用网络及多媒体先出示直径分别为8cm、12cm、14cm的圆,然后令其依次在一条线段上滚动,在滚动直径的1倍、2倍、3倍距离时依次出现记号,滚完后显示其滚过路程的距离。演示完后,我让学生观察圆滚过的路程既周长与圆的直径关系,学生有这三个圆环滚动的动画作为依据,很容易归纳出圆的周长是圆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的结论。又如在教学《圆的面积》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圆面积计算的方法这一重点,我不仅让学生先动手通过剪、移、拼等方法把圆转化成一个长方形,还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先在电脑上画好一个圆,接着把这个圆分割成相等的两部分共16份,然后通过动画把这两部分交错拼好,这样就可以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反复演示几遍,让学生自己感觉并最后体会到这个近似的长方形面积与原来的圆的面积是完全相等的。再问学生还发现了什么?这个近似的长方形的长、宽与圆的什么有关?从而导出求圆的面积公式。因此,运用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动画展现,可化抽象为具体,变深奥为肤浅,使学生的理解难度降低,教学的重、难点就能很好的突破。
六、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练习效果
利用灵活的电教手段进行课内练习,是巩固所学知识的较好方法。教师应充分把握信息技术中如ppt课件,电脑变化丰富,能增大练习密度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组织练
习,让学生认知结构逐步完善。如我曾观摩过教学《圆的认识》一节课,当这节课已近尾声,学生们普遍比较疲惫时,教师提出问题:“你能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说明汽车的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吗?”在学生思考和小组讨论片刻后,老师演示课件,屏幕上出现一片绿地,一只小猴子坐着一辆方形车轮的车上,在音乐的伴奏下前进。看到小猴子被车颠的一上一下,学生开怀哈哈大笑。这时,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小猴子为什么会感觉颠簸?有的学生回答:因为车轮是方的,有棱有角。老师再问:“难道坐在车轮没棱没角的车上就不会感到颠簸了吗?”教师继续演示课件,屏幕出现小猴子坐在椭圆形车轮的车上,伴着音乐声向前进的画面,仍见小猴子随着车轮的转动上下颠簸。“这又是为什么?”教师的提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运用所学的知识做出了正确的回答。教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再次引导学生看屏幕:一只小猴子端坐在圆形车轮的车上,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中平稳前进。车轮向前滚动时,车轴“画”出一条与地面平行的“直线”,鲜明地揭示了车轴与地面的距离始终保持不变的道理。教师抓住教学内部矛盾发展的主要方面,运用课件对学生认识心理具有定向聚集思维的优势,确立形成表象思维的强化点,通过三次演示,反复刺激,启迪思维,既加深了对圆的进一步认识,使学生趋于降低的兴趣又被激发起来,学习欲望又被调动起来。
1.初中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与实地调查,发现初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情感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笔者认为初中化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十分必要。
1.1改善课堂教学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笔者认为要想学生提高化学学习效率,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情感教育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初中化学的学习难点就是知识点较为复杂与零散、兼具文科与理科的双重性质,既要学生记住又要学生理解相关知识点, 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很容易丧失兴趣,从而失去学好化学的信心。但是,通过情感教学,就可以让初中生在一种愉快、欢乐的环境中接受化学的相关知识点,从而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从而不断提高学生对初中化学相关知识点的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效率。
1.2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 ,满足后进生的情感需求 。
初中化学学习的难点多, 同时由于学生学习化学的时间较短,大部分初中生只是在初三这一年进行化学课目的学习,这让一些后进生很容易就产生自己无法学好化学的想法,进而产生自卑感。笔者认为通过情感教育,可以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满足后进生的情感需求,从而帮助后进生树立学习化学的信心。例如,在开学初,化学老师就要告诉学生,化学是一门新的学科,与学生的基础无关,所有学生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所以,只要学生努力学习,就可以获得好的成绩。或是在课堂上提问时,如果后进生回答不出来,则老师也不要对其进行嘲讽,而应该予以帮助,这样,才能不断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满足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帮助后进生建立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效率。
2.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的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与多年工作,笔者发现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的现状总体情况还是较好的, 大部分化学老师都能注意到学生的情感需求,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主要问题如下:
2.1忽视后进生的情感需求 。
部分化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虽然进行了情感教学,但是并没有重视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在老师的印象中,一些后进生常常不学无术,这就导致一部分老师忽视后进生的情感需求,导致这些后进生很快对化学这一学科失去兴趣, 打击其自尊心,从而进一步降低他们的学习自信心。
2.2忽视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 。
在调查过程中, 笔者发现有一部分化学老师忽视师生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在教学过程中,他们注意到了学生的情感需求,也进行了情感教学,但是,他们并没有将自己放置于情感教学中,导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冷淡,这些化学老师认为只要他们完成教学内容就好,但是,这就会让学生感到这位化学老师对工作不热爱,从而致使师生关系进一步恶化。
3.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的建议
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 同时结合初中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现状,笔者提出以下建议,希望能解决存在的问题。
3.1以学生为本进行情感教学 。
在化学老师进行相关教学的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本进行情感教学。例如,在进行浓硫酸稀释实验时,每个班级里总会有一些胆子较小的学生,当他们听到浓硫酸时,就会觉得十分恐怖,更不要说让他们进行试验了,针对这一现象,化学老师就要消除这些学生的恐惧心理,不要一味地责备他们,要不断增强他们的安全感。教师首先要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硫酸的奇闻趣事,讲解硫酸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并着重对硫酸安全使用和化学实验操作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就能降低学生对实验操作的抵触心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2关 爱后进生 ,满足其情感需求 。
通过大量分析我们可以发现, 后进生对所处的学习环境缺乏一种归属感, 因此, 化学老师在进行相关化学内容教学时,应将注意力放在后进生身上,不能因为后进生学习成绩不好或是在课堂上不活跃就对其态度冷漠或是直接忽视。课堂上,老师应该注意后进生的学习进度,一旦发现这些学生在某方面不甚理解,就应该及时帮助这些学生,可以直接在课堂上对他们所疑惑的问题进行重新讲解,或是对其进行课后辅导,不断关注后进生的化学学习进度, 从而提高后进生化学学习的质量。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老师还应该积极关注后进生的生活状况,例如,积极与后进生进行谈话,一旦发现学生有生活上的问题,应该向学校进行反映,以帮助这些学生。
4.结 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情感教学的重要性。因此,化学教师要重视学生的情感需求, 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 让学生在一种轻松的环境与氛围中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摘要:自从我国实施新课改政策之后,教学越来越重视初中生的整体素质,这对初中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在没有实施新课改之前,很少有老师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情感的需求,这对学生的发展极为不利。化学教师要重视初中化学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满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不断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初中化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素质教育;教学目标;教学情境
教学应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可是许多教师的历史教学仍然停留在单纯的知识讲授上,不给学生独立思考、相互讨论的机会,不让学生质疑问难。更因为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束缚学生自我潜能的发展,致使学生大多处于被动、失望、厌恶状态,创新意识缺乏,创造精神泯灭,达不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一、从教学目标入手,识别知识要点
教学目标是教师和学生通过教学应达到的最低标准,这个最低标准不仅是针对教师的,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使学生学完一节课后知道自己该掌握什么,该做些什么。所以教学目标在整个教学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无论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是非常重要的。每一课在教学开始时,师生定出这课的学习目标,结合“标题、子目、带星号的图表、课后练习”四个方面寻找知识要点的大体方向,再据此进入子目的深究。如学习《鸦片战争》,①从标题可见要探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②从子目①可知:A.战争发动者是谁?B.战争经过怎样?③从子目②可知:抗英斗争有哪些英雄事迹?④从子目③得知: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名称和内容是要点;⑤从子目④可知影响是要点。⑥从三幅图片之一得知带星号的“鸦片战争形势图”是重点历史地图。
二、设计新颖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颖的导入,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使其思维活跃,调动学生良好的学习情绪,使学生在不经意中进入学习状态。
贴近生活是教学成功的一大法宝。如在《世界历史》第一册讲“为什么要学习世界历史”时,能否消除学生“学《世界历史》难,外国和我们太远,人名长而难记”之类的疑虑,是能否教好整个《世界历史》的关键环节。教师在导入这节课时,充分利用贴近生活的实物——“扑克”进行激趣:“学完了中国历史,为什么要学世界历史呢?有用吗?我们还是来认一样东西。”出示4张不同品牌的黑桃K扑克牌,教师先展示扑克牌背面,质疑后学生几乎异口同声回答是“扑克”;后出示正面,让学生认出是“黑桃K”;再问“牌中的人是谁”,到这时学生就答不出来了。此时是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最佳良机,教师因势利导:“这就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世界历史知识。当你读了第46—47页的正文再对照第46页第一幅人物肖像后,你就知道黑桃K是谁了。”当学生明白黑桃K是查理大帝后,教师顺水推舟:“同学们,学世界历史有用吗?”“有!”“所以我们应该把世界历史学好!”这样就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顺利地导入全册新课。
三、采用灵活的记忆方法,强化记忆效果
历史学习需要记忆大量的史实。而史实繁多而杂乱,常常让学生无从下手,如何将繁杂的史实灵活记忆,显得非常重要。所以教学中注重记忆方法的引导是强化记忆效果,提高历史兴趣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对其中某些至关重要的时间年号、人名事件等可以灵活记背,避免枯燥。其中用“谐音法”巧记有事半功倍之效。
四、创设教学情境,启动创造性思维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作用于学生而引起积极学习的情感反应的过程。它可以营造一种学习氛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求知心理,参与对所学知识的探索、发现和认识过程。 在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多疑好问,并时常把握教材的关键,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问题的情境创设成功了,学生的好奇心就被激发起来,就会顺着教师指引的思路开动脑筋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知识需要融入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学起于思”,一个好的提问,就可以引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和解决矛盾的愿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达成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如在教红军长征这课时,要求学生仔细读课文并结合右边的大渡河上的泸定桥和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思考,看谁最先发现和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泸定桥架设在大渡河上,红军长征的路线应该是先夺桥再过河。可文段中却表述为红军抢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红军既然已经过河,还要夺桥干什么?教材的表述是不是错了?对于这样的问题,教师同样首先充分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然后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素质教育的核心不在教书而在育人,在于培养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和创新的能力。整个教育应竭尽全力全方位地实践探索,以期待使每一个学生真正成为有独立人格、有创新精神的创造者。
嵩县纸房乡石坡小学宋志民
摘要: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涉及了教学结构彻底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必须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着手,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制度制约、加强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应在掌握教育教学各种原理和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与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结构。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堂教学
正文: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是国家为了实现教育公平,缩小城乡在教育资源方面的差距,让农村的孩子享受和城里孩子一样优质的教育资源,同时为了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水平,推进农村教育信息化和农村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而实施的一项惠民工程,但如何能让每一位孩子都能享受到这一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是一个新的课题。
面对丰富的教育教学信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应迅速调整和更新学生的学习过程,使之与新的教育教学环境相适应。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脑中及手中信息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远程教育给学生展现了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教师就不再是信息源。在组织教学活动中,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知识的参与者和导航者。学生知识的获得不再主要靠教师讲授,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讲人,而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指导者。远程教育强大的信息量使老师们感受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贫乏,尽管教师们都接受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专
业知识的学习,但与远程教育所提供的综合信息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种教学危机感趋使教师自觉学习各种知识,如自然科学知识、历史知识、社会知识、音乐美术欣赏等.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拿着自己编写的教案,在课堂上支配着学生进行学习,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向预定的教学目标。在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学生具有很大的学习自主空间,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选择学习内容,教师就不再占有“支配地位”,而是平等、民主地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但当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运用情况到底如何?当前除少部分学校对资源的运用形成氛围之外,大部分处于设备闲置,教室把资源下载了就保存起来,根本没用于教学中;即便是用也是遇到要讲公开课才查一查、用一用;或者是上级有关部门要查看远程教育使用情况,学校才组织教师突击使用,作好记载,应付检查,造成了资源的极度浪费。
解决农村中小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率低的对策,是从使用者和使用方法着手,一方面从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进行制度制约、引导重视、加强激励机制来促使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共享,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方式的探索,以快捷的运用方式、简便的操作方法、新颖的教育理念来改变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资源闲置现状。只有将远程教育资源充分运用到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中,才能保证农村学生享有和城市学生一样的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保证远程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农村中小学教育的一个利器。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条件下的教学过程,将是一个完全不同于过去的、特殊的认识和实践过程,是在全面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多元主导作用下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的过程,也是真正培养、发展和巩
固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认识运用真理掌握科学规律的过程,是教师的教育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的统一体。
现代远程教育,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创造了积极的条件,真正涉及了教学结构彻底改革的根本性问题。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有效地学习,应在掌握教育教学各种原理和原则的基础上,构建与认知结构相适应的教学结构。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教学结构,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素是个不变量,教师和其它都是可变量。因此,简单地将其纳入三要素、五要素仍至多要素结构,可能尚欠深刻。最好是构建以学生为中心,围绕学生的认知能力,设计动态的、分级多层的、多维的、立体的、乃至交叉的形态新颖的认知型教学结构。构建教学结构要体现在分析教学前景、规划教学活动、实施教学过程到评价教学效果等整个操作程序;体现创新精神、先进理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和教学进程的本质属性;体现既遵循信息传播、反馈与调控原理,也尊重教学过程的整体性、有序性和整合原则。教学结构构建要体现现代教学理论、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保证系统要素的有序性排列和组合。体现空间有序、时间有序和时空有序,体现各要素的动态性和交互性,通过合理组合,充分发挥各要素的功能。教学结构构建最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特点,体现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程序构建必须完整地包容各基本要素,并保证系统的整体性和关联性。构建和优化教学结构是进行系统教学的关键。要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现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实践验证和理论完善。
基于现代远程教育条件下的教和学,千万不要低估新的教学过程建构的深刻性,要充分认识新的环境下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大量教育
教学信息的涌现,先进的教育技术一步到位,可能使人一时应接不暇。难于立即适从。因此,要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调整好教学活动,构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单纯凭借学生的外显行为为表征,不考虑现代教育网络对其所起的强作用,制定过于划一的教学目标,将影响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要尊重学生内部条件,如性别、年龄、基础、地域、能力倾向等客观差异,又积极考虑外部条件的作用因材施教。
总之,我们必须把发展农村现代远程教育作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加强资源的开发和整合力度,促进农村优质资源共享。教师的教育思想理念、功能角色和主导作用,都必须进行彻底的转换、调整和更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从此,教师将不再是普通的、经验型的园丁,而应该是能够尊重、指导、帮助和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开放型、创新型和研究型的教师。拓宽资源运用领域,实现“一机多用”,真正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协调、发展。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小学语文课该怎么教?这是当前部分小学教师的困惑。其实,语文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宗旨,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小学语文教学本身最具有特征的规律是什么?我想,应该是:得法于课堂,得益于课外。因而,小学语文教学要彻底扬弃应试教育的影响,要严格遵循教学本身的规律,构建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具体模式,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得法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从小语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大纲规定的语文学科的性质和任务方面看,“得法于课堂”对语文课堂教学来说,必须完成“三读”。一是读懂。语文课堂教学要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准确地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比如《穷人》这一课,学生通过自读、默读等方式,不仅可以了解到课文写的是女主人公桑娜去探望生病的女邻居西蒙的过程,而且懂得善良的桑娜对不幸的西蒙的那种牵挂,那种同情,从而理解人物在特殊心情中的特殊行为。二是读会。语文课堂教学要以课堂为学生的“训练场”,让学生“体验”课文内容,从而真实地体会出文章的思维感情。像进行朗读训练,可以使学生在课文中的激昂处来个激昂,悲伤处来个悲伤,从而促使学生不仅仅感知外在的美,还能进入内心进行激荡情感的品味。三是会读。语文课堂教学要带领学生走一个来回。
“来”就是上述的“读懂”、“读会”,即指导学生从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回”就是指导学生从思想内容又回到语言文字上来,知道课文是怎样表达这些内容的,即达到“会读”的程度,使学生从中学到作者是怎样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运用各种表现手法表达中心和体现写作意图的。如教学《观潮》,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领会写法。①作者看海潮,是怎样观察的?课文为什么能给人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②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把“观潮”写得栩栩如生的?通过诵读欣赏、品味揣摩,使学生明白,作者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分别从形、影、声三个不同角度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从而给我们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下来,学生才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达到“会读”的境界。完成“读懂”、“读会”、“会读”这“三读”,从教学目的要求方面看,这就是语文科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然而,在应试教育的阴霾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始终徘徊在第一二层次之中。
二、得益于课外
课堂教学“得法”的多少,终归是“课堂”上的事,课文无非是个例子,充其量只是个典型的例子。语文科是一门工具性、应用性和教育性特强的社会学科。因此,语文教学要树立“大语文观”,在社会中开拓语文学习、巩固的大后方,把知识建筑在这个广阔的“智力背景”上,构建起“得益于课外”的教学模式。
1.上好语文活动课。语文活动课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上好活动课,加强课外阅读指导,首先要把课外阅读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其次,要激励学生自学语文书籍的兴趣,使每一个学生在语文世界里都有自己的生活。第三,创造条件促使学生参加语文的各种小组活动,在活动中读书,读书后又在活动中进行创造性的语文劳动。
2.用好生活课堂。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它是运用和学习语言的大课堂。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去参观、访问、观察、操作……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吸取和积累语文材料,丰富和充实自己的语文学习,如写《给抗洪抢险前线的一封信》等。
可见,语文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取决于教师在课堂上扎扎实实地“授之以渔”,并使之在课外得以真真正正地应用、巩固和延伸,这才能使语文教学在素质教育的轨道上健康地运转。
四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斑羚飞渡》教学案例
一、案例设想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问是知识的窗户,才能的马达,创新的动机。质疑,即提出疑问。阅读中的质疑,是指经过较充分的阅读感知分析后提出疑问。心理学研究表明:“疑”最易引起思维的不断深入。而长期以来,很多人认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设法教得学生没问题,这便是成功的教育。而现代的教育观则认为将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得有问题,才是成功的教育。“知识是一个过程的结果,又是另一个过程的起点,它始终有待再考察、再检验、再证实,如同人们始终遇到新的困难的情境一样。(杜威)”所以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由此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会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有一次,我在上公开课《斑羚飞渡》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
二、案例过程
师:今天这堂课就上到这儿,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
(这句话我随便说的,没指望学生提问,因为快下课了。我希望学生上完课没有问题,那我可以圆满完成这堂公开课,准时下课。但事于愿违,一学生突然站起来。)
生:我认为“两座山峰之间相距约六米左右”这句话有毛病,其中“约”和“左右”都是对六米的限制,都表示估计,只需一个就行了。
(学生振振有词)
师:这位同学发现了教材中的一个错误,老师都没发现,你可真了不起。
(这一表扬可好了,“一石激起了千层浪”,学生都来劲了。)
生:老师,“每一只年轻斑羚的成功飞渡,都意味着有一只老年斑羚摔得粉身碎骨。”它们掉到河里,怎么能“粉身碎骨”呢?
师:你真细心啊!作者用词不准确,是吗?说得有道理。
(这时,后排听课的老师频频点头,露出赞许的微笑,我眼睛一亮,计从心来。)
师:同学们,刚才王涛、叶晨同学提的问题很好,你们还有另外的见解吗?老师希望你们大胆质疑,畅所欲言。
(虽然我知道时间不多了,但我预感接下来会更精彩,所以我继续问了。学生竟真的一发不可收拾。)
生:老师,我认为 “像颗流星似的笔直坠落下去,好一会儿,悬崖下才传来扑通的落水声”,这一句有毛病。流星应当是倾斜的,不可能笔直地往下落。(后排响起了掌声。)
师:是啊,你真棒!
生:老师,作者写“有一只老斑羚不知是老眼昏花没测准距离,还是故意要逞能”,这句话不好。老斑羚这里表现的是对生的渴望,是宁死不屈的精神,说它“老眼昏花”或“故意要逞能”是贬低老斑羚。
(掌声)
师:你为老斑羚抱不平了,是吗?我赞成你的看法。
(学生笑)
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这一句不真实。人有可能被感动,那么狗也可能被感动到吗?猎狗的狗性决定,它这个时候只能是精神亢奋地追逐、围捕、狂吠、撕咬,而不可能被感动得惊讶地张大嘴,伸出了长长的舌头。
师:同学们,你们说呢?
生1:是的。
生2:不,这里是采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我觉得无关紧要。
师:各有见解,只要你有充分的理由就行。
生:老师,伤心崖“像被一把利斧从中间剖开”,“剖开”不如“劈开”。“剖开”
的东西应该比较小。
(掌声)
师:这掌声是对你看法的肯定,真不错!
生:我觉得他们不可理解——他们是来打猎的,但为什么在羚羊都要摔死的时候
不开枪呢?
师:他们可能是被感动了。
生:如果是被感动了,那为什么不撤退,放羚羊一条生路呢?
师:就是啊,我也不理解。
生:“我看得目瞪口呆,所有的猎人都看得目瞪口呆,连狗也惊讶地张大嘴,伸
出了长长的舌头”不真实,你看得目瞪口呆了,就根本不会注意到狗和其他猎人了。
生:老师你刚上课时说,斑羚是单独或成小群生活,可是作者却说它们有七八十只。
„„
师:同学们通过研讨,发现了课文的失真之处,这是我们这节课的一大收获,而更大的收获是同学们敢于质疑教材,探索真理的精神,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发扬。
三、案例反思
古人说:“授人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受益无穷。”这句话从侧面记述了教师向学生传授方法的重要性。有的课上,学生质疑十分热烈,但水平停留在“这个词语我不懂”,“那个句子我不明白”这样浅显的问题上。这就说明学生质疑的宽度、深度以及水平是远远不够的,应切实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教师在教给学生方法的同时,应帮助、引导学生筛选、提炼出重点问题,使学生的质疑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完成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飞跃。
关键词:素质教育;小学数学;实施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已将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逐步转移到知识的实际运用当中来。而小学数学的素质教育不仅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还能促进他们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为小学生打好数学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一、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1.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数学的内容极其广泛,涉及自然科学和现代生活。因此,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就要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来。比如,对于平面图形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认知,更加快捷地了解我們所生活的环境,简单掌握黑板是方形的,脸盆是圆形的等基本生活常识和概念。而加减法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在陪伴父母去菜场买菜、去超市购物的过程中,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起来。
2.因材施教,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素质教育强调尊重每个学生个性的发展,因此面对不同性格、不同水平的学生应该进行分类指导。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可以利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将水平较高的学生和水平较差的学生进行搭配,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帮助水平差的学生进行帮助和辅导,不仅强调了全员的参与性,还能促使学生之间增加交流与合作,实现共同进步。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
1.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加强对小学数学的素质化教育,将课本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可以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教育的实用性和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思维能力。
2.促进学生全面性发展
素质教育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水平,更重视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知识性和审美性,让学生初步形成空间观念,将知识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必经之路,在小学数学教育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可以除去传统教育中的糟粕部分,保留其精华,并且丰富教学模式,旨在通过新型的方式和渠道,为祖国的后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冷金丽.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施途径探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4(14):96.
[2]李丰.谈素质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36):104.
【论小学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10-03
远程教育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0-26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童话教学11-14
论小学英语课堂互动教学的实施07-24
小学数学教学论答案06-14
小学数学中的数学史11-13
论小学体育教学中如何10-0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09-28
小学数学教学中逻辑规律的引入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