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共11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要培养出“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合格人才,所以我们必须走出重知识教育,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要根据初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特点,通过具体事例,使学生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我们不能把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推给班主任和政教处,由于我们每个教师都承担着“教书”和“育人”的双重责任.所以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化学课堂,是我们每位化学教师不可推卸的任务。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渗透不是脱离教材强加上去的,每一堂课所要渗透的内容应是该堂课的教学素材中所蕴涵的、是份内的、自然的,教师必须充分挖掘教材,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化学教学特点,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结合化学史的丰富内涵进行渗透教育
化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人类在反复修正、反复深化中改造着自然。人类的文明进步离不开化学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史也是一部化学的发展史。
在讲“道尔顿的原子结构模型”时,我除了向学生介绍道尔顿对化学的伟大贡献外,还向学生说明:道尔顿不是那种天资卓著的人,但他勤奋、刻苦、百折不挠.以他做气象观测记录一事为例,从21岁开始做气象观测以来,直到他临终的前一天,他从未停止过气象记录,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天,他仍顽强地记下了那天的气压和温度数据,在“微雨”两字的旁边,是一大片墨迹,说明此时的科学家已很难控制自己的行动了.由此,让学生感受到要想学有所成,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必须持之以恒.
二、结合化学实验的教学进行渗透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百闻不如一见,化学实验本身有很大的魅力,学生都想亲自动手做化学实验。但是当他们在实验中遇到困难,如实验的失败与意外,或者对实验危险的惧怕,或是担心有毒药品要影响健康时,就不愿做实验,甚至不敢进实验室。因此,在实验教学中,教师不能光使学生停留在对实验的直接兴趣上,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掌握化学知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要善于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乏味的实验原理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发生知识性迁移,以促成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彼此交替、相互转化,使学生真正喜爱化学学科。
三、结合化学家的高尚道德风范进行熏陶渗透
化学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为科学而痴狂的化学家,是他们无私忘我的精神一层层的揭开了自然界的神秘面纱
讲述“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时,给学生讲解舍勒这位令后人尊敬的瑞典化学家,他最初只是一名药剂师,长期在小镇的药房工作,生活贫困。白天,他在药房为病人配制各种药剂。一有时间,他就钻进他的实验室忙碌起来。由于经常彻夜工作,加上寒冷和有害气体的侵蚀,舍勒得了哮喘病。他依然不顾危险,经常品尝各种物质的味道——他要掌握物质各方面的性质。他品尝氢氰酸的时候,还不知道氢氰酸有剧毒。1785年5月为化学的进步辛劳了一生的舍勒不幸去世,终年只有44岁。由此让学生深受震撼,深刻地认识到,科学家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他发现了什么或发明、创造了什么,更重要的是他们具有的追求真理的执着精神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一、重视生物实验
实验具有直观具体和形象生动的特点, 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 在生物实验活动中蕴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是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每一个实验过程, 都能够有意识地将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培养、心理承受能力的训练渗透进去, 和实验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 显微镜下观察写有“P”字的玻片, 因为在讲解了显微镜用法之后, 几乎所有同学都能较快地找到物象, 这时, 我就多让那些总不敢抬头的同学讲一讲看到的现象, 并在详细描述之后, 让同学们给予掌声的鼓励, 这样使他们能够在以后的生物课上越来越勇敢。在做《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和家鸽解剖实验时, 让胆子小的同学多参与动手活动, 训练胆量;为自卑、内向的同学多提供成功表现的机会, 帮其树立自信心。在几乎所有的实验过程中, 都需要小组成员分工合作, 共同努力才能顺利完成, 这无疑便加强了同学间的凝聚力。
二、重视青春期教育
“生殖与发育”的教学, 是对学生进行性心理教育的好时机。所以, 在讲到这儿时, 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 安排较多的资料, 如图片、录像、文字材料等, 通过正面启发和引导学习, 使学生正确了解两性身心差异, 使他们认识到生殖系统和其他系统一样, 也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使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现象有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 才不至于产生顾虑, 陷入迷惑、恐惧、焦躁不安的不良情绪之中, 从而避免了对他们身心健康的不良影响。同时, 通过老师的讲解, 也使同学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也珍惜别人的生命, 珍惜父母之爱。
三、重视爱国教育
例如, 在生物教学中经常有我国的生物科研成果、我国知名科学家的经历和科学成就等内容, 这些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了解, 再让学生讨论其生物学意义、爱国主义意义。从而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关键词:化学教学 创新教育 教学模式
一、化学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传统教育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传授为重点,学生没有学习自主权,因此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只能在特定的框架内解决简单的化学问题,超出框架就不知如何变通了。有的教师甚至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化学公式、化学现象,无论遇到什么题,首先是套公式。对于相对简单的问题,套公式有时确实能够解答,于是学生在日积月累中形成了固定的思维模式,学习化学就成了“背诵化学公式、化学现象—套用公式、化学现象解答问题”的程式化过程。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以及高考制度的改革,化学命题越来越多元化、开放化,考查的知识也越来越趋向综合化,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此时学生再简单地套用化学公式,往往会无济于事。这迫切要求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找到问题的突破点,整合所学内容,创新运用知识,解答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忽然之间萌生出来的,而是在日常的学习中培养、锻炼形成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还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知识装载的容器变为知识加工的个体,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做好几方面的工作:
1.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教师可以通过介绍世界上伟大化学发现、化学发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的巨大贡献;化学家勇于探索、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事迹感动了无数人;化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光明的前景,使人们充满期待等,使学生全面而深刻地了解化学知识的创造和创造者,从中受到感染和影响,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钻研精神,激励他们树立为国家和科学献身的远大志向。
2.向学生介绍与化学有关的环境、资源、能源等问题
环境、资源、能源与人类的发展息息相关,人类社会的发展既依赖这些因素,又受到它们的制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生存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臭氧空洞、能源枯竭等,这些都与化学有关。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展示这方面的素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和人类的生存、发展意识。
3.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的地位,加强实验教学
化学实验是观察化学现象、发现化学问题、验证化学结论的过程。通过实验,不仅能使学生观察到神奇的化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化学实验是一项科学实验,要求必须严谨,任何一个环节即使出现一点点偏差都不能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精神。同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记录实验结果,不能因为得到的结论和书本上或别人的不同,就舍弃自己的结论,要鼓励学生反复实验,查找出现不同结论的原因,这既是反复学习的过程,也是创新的过程,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化学教师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教材为中心,常常是教师“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学习到的是学科中固有的知识,而对知识的来龙去脉,如何运用却鲜少涉及。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教材中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是做实验,而很多教师不重视实验教学的直观性,认为做实验既不安全,也没有必要,只要记住实验的步骤、出现的化学现象、得出的化学结论就够了,导致学生腹中空有知识,却没有能力;一味地墨守成规,却不知创新;习惯单一思维,却不会变通。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设备,在实验中培养科学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了用盐酸除去不溶于水的氧化物和碱及碳酸盐后,拿出一个生了水垢的水壶,要求学生通过实验除去水垢。紧接着问题来了,实验室中的盐酸是化学物质而具有强腐蚀性,如果用于除水壶中的水垢不仅容易损坏壶,还容易残留化学成分,用起来不安全。那么,有没有什么代替物既可以除去水壶,又不至于残留化学成分呢?在教师的提问、引导下,学生们寻找盐酸的替代物,进行实验验证,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更增强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既包括创新观察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还包括创新实践能力。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完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各方面的创新能力。
1.加强双基教学,打牢创新基础
拥有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生创新的前提,离开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谈创新,无异于在空中建楼阁。因此,教师无论在怎样的情况下都要重视双基教学,为学生发展创新能力打牢基础。
2.加强实验教学,从观察中创新
实验教学是高中化学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讲为主的方法,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要求学生留心观察教师的操作步骤、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产生的化学现象、反应发生后得到的化学产物,并进行交流讨论,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实验学习到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学生在观察实验时,除了发现共同现象外,有的学生还能够发现不同现象,教师要鼓励发现不同现象的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全面分析,找出现象发生的原理,总结出规律,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3.加强实验活动,从实践中创新
教师除了进行演示实验外,还应该给学生实验的机会,使学生亲自验证学习到的化学知识,并在验证的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进而探索研究,这是学生创新和提高的良好途径。在实验前,教师要明确实验的目的和要求,然后把学生分成实验小组独立设计实验方案,然后相互讨论交流,对方案进行优化。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不足,纠正错误的操作方法,使学生安全、完美地完成实验,从而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浅谈在音乐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摘要:小学音乐教材中的歌曲以优美的旋律,丰富的演唱形式来触动学生的情感,震撼学生的心灵。课堂教学不仅要提高学生的演唱能力,还要让学生在歌唱中去认识人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教师应紧紧抓住音乐形象,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创编等音乐活动,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情感。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
《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摘要】每个听障儿童的顺利成长,都需要有健康的心理,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听障儿童良好的心理品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关键词】心理健康 实施 课堂教学
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与正常儿童没有质的差别,但是听障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比正常儿童更容易受到干扰和影响。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心理、智力、言语三者相互发展,共同影响,单方面的迟滞都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健康发展。听障儿童(以下统称学生)由于其听力言语的障碍,导致认知客观事物的能力会比正常同龄儿童低,在以学习是主导地位的行为活动上,会带来明显的困难,这些都有可能对这些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这些学生普遍带有处事简单、直接、易冲动、过分自尊、敏感易猜疑等明显性格特征,而且在他们当中,有情绪发展障碍和学习障碍的又特别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们应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去渗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呢?在这里简单谈一下我的一些方法和心得体会。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树立健康的心理榜样
教师的健康心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直接的积极影响。教师是学生最崇拜最效仿的人,教师的一言一行能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烙印,这对这些住校学生来说更是如此。常言道:“身教胜于言教。”教师的师范常常能对学生产生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所以,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心理的调节,把负面的心理情绪甚至是打击等消极情绪和不幸遭遇,要以合理的心理暗示、转移等方法转化为积极的心理成分和行为方式,让自己经常保持一种健康的心理状态,确保每节课的教学展示给学生的,都是乐观、向上的积极心理特征。在教师健康心理榜样的影响下,学生的心理面貌也会发生变化,一些消极的心理阴影就能得到消除。
其次需要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 这些学生敏感善于察言观色,在课堂上应多以表扬鼓励的方式教学。另外特别要注重培养班级同学之间的和睦相处,养成互助互爱的氛围,淡化同学间打小报告指责批评行为,强化同学团结互助,友爱的行为和思想。为了更好地突出和谐,减轻这些儿童的心理压力。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实行“分小组”教学法,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学生性别、成绩做到组内异质,座位形式变成豆腐块形,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为学生心理健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研究表明,良好的环境可使用脑效率提高百分之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并可延缓和消除脑力疲劳;而环境心理学家研究认为,教室内墙壁的颜色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浅黄色、草绿色能提高学生的智商;淡绿、浅蓝色可以使人平静,易于消除大脑疲劳,使人头脑清醒,精力充沛。根据这点,我在教室布置方面,特意加上浅黄草绿为主题的室内装饰品和后墙板报,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环境。
再次是激发兴趣,因材施教,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而表现出来的一种认识倾向。一个对学习毫无兴趣的学生,往往会变成学习困难。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变得更加重要。这些学生在进入小学之前,大部分人不会手语,或者是手语不规范,刚进到学校学习,会跟同伴,老师之间产生沟通障碍。作为低年级的老师来说,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是首要任务,这对后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环节上,选取的是简单易理解、形象、跟学生息息相关的认知内容,在学生获知成功后,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在他们不解疑惑的时候,采取重复教学给他们加油打气的方式,让他们适应学校生活,遵守学校纪律,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抓住学生的某一闪光点,鼓励他,帮助他们,使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课上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对他们低标准,低起点,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并尝到参与学习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信心,对学习产生兴趣。另外,多点开展适合他们年龄特征个性特长的活动比赛等,发挥他们的优势,从而让他们体验成功,促使他们的兴趣的形成、发展、稳固。
然后需要挖掘教材内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习是学生的主要活动。现在教材很多都蕴含了心里健康教育的内容,而且学习过程中还会经常出现有利于实施心理教育的情境。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各学科的特点,结合教育教学实践,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挖掘本学科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比如通过选择典型课文,开发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想象能力;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悟,对所营造出的教学情境的深入体会,发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广度;通过课文对人物语言、动作、品格的描写,受到人文内涵的熏陶,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如在《变脸》一课的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去了解二爷对狗娃的情感变化,以此来发掘人物善良的品质和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
只要我们细心挖掘、善加利用,那么,在一篇篇课文的教学中,在一个个生动例子的研读和讲解中,一定可以挖掘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内容,收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最后了解学生心理状况,有的放矢,正面引导心理
这些学生拥有共性的同时,也会有突出的个性,生长环境不一样,心理健康状况也不一样。对于已经产生一些心理问题的学生,除了平时要协同学生家长、社会有关教育机构对这些学生的心理疾病进行防治外,还要在课堂上以真诚的爱和正面引导的方法去加强治疗。例如,对胆小怯懦的学生多赞扬,鼓励其多发言;对厌学的学生设置事宜的目标,引导其努力实现并体验成功的喜悦,使其渐渐对学习产生兴趣;对于比较孤僻的学生,教师在多给予关心帮助的同时,还要号召同班同学多关心帮助他们,使其感到集体的温暖,远离孤独。
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有效的。在历史教学的实施中,考察教学的有效与否,根本体现于学生了解和掌握历史的有效方法以及对客观历史做出的合理评价,从而形成长效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能力。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了解学生的工作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怎样才能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受到学生的欢迎?学者钱乘旦曾说“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挖掘教师的潜力,打开知识的宝库,让历史知识在学生眼前飞扬。
每一节历史课都有一个知识体系,确定教学中心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学的原动力在于学,做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关键地方点拨学生,指引方向;在学生思维出现偏差的时候,纠正和指出错误的地方,带领学生自主地从联系和互动中去构建知识。
在教学实践中我逐渐探索出一些在历史课上能有效促进合作教学,培养学生能力的好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开端引趣。比如刚上初一的孩子在开初并没有接触过历史,因此初一的第一节历史课就必须注意激发起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在给他们的第一节课我往往是这样设计的:简单的给他们概括什么是历史后,引导他们回忆一些有关的历史故事以及介绍一些直到今天人类还无法解决的很多历史之谜,然后告诉他们这些都是在我们的历史学习过程中可以了解的历史故事的真伪及那些无法解决的迷到底是怎样来的等等。以此来激发他们学习历史、探索历史的兴趣。当然这仅仅是开端,以后每一节新课的讲授开始我都会注意以趣引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甚至是神秘的探究活动,一开课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开端引趣的方式除“疑”以外,还有“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
2)、刻意求新,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喜新是人的共同心理,好奇更是青少年突出的心理特征。
我们的学生最烦的是教师教得千篇一律,课堂每次是一样的,让学生感觉到没有变化。因此我们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要结合教学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求新求奇。在课堂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尽量多一些,活一些。活动交替进行,千方百计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有新意,多样的方式可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3)、在教学过程中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历史教学的情境环境是历史课堂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举例来说。中国近现代史主要讲述的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的落后和所受到的屈辱以及中国人民是如何抗争并一步步走向近代化走向繁荣的。整段历史的学习是要通过社会发展进程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激励学生为国奋斗的精神。所以,在处理《鸦片战争》这一课时通过课件的展示、电影《林则徐》《鸦片战争》的经典片段、再加上简短的语言渲染。很快就将学生带到了一个清政府腐败落后,列强恃强凌弱的情境中,很快,通过对史实的认识分析后学生自己就认识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
一、特别要重视历史线索的整理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记事者必提其要,篡言者必钩其玄”,“提要钩玄”就是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抽象、概括、归纳、总结,编织科学的知识网络,以求融会贯通,透彻理解,既便于记忆贮存,又便于应用时随时提取。从大的方面来看,“提要钩玄”,编织知识网络,也有助于从朝代、阶段、国别、专题等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驾驭知识。就因为如此,所以无论以前还是现在,我们都重视整理历史线索,但现在尤为得强调这一点,因为过去的课本,初中、高中都是以通史的形式出现的,课本本身的时间线索就比较明确,学生也较容易掌握,而今按照专题形式编课本,时间线索不是太明确,而课本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水平与以前大不一样,这就要求学生本身基础比较扎实,而实际上愿望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普通高中的老师发现学生是达不到我们的要求的,所以线索往往还是需要教师帮忙整理,上课强调才行。例如必修一《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一课,旧教材用了半本书来介绍,显然同一内容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变化,但基本事件在现在的课本中却提到不少,如此学生很难准确地将事件的来龙去脉,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理清楚。首先,教师应就课题跟学生讲明中共与新民主义革命之间的关系----引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党,而整课围绕的就是中共如何领导革命的进行;接着按时间发展顺序将重要事件列出,整理出清晰的线索:中共“一大”――中共“二大”----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国共第一次合作(大革命)----国共十年对峙----国共第二次合作(抗日)----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如果学生能总体把握好线索,接下来的学习相对就轻松不少,而已能记忆较深刻。所以我认为,现在高中历史学生,让学生掌握好历史线索的学生历史的第一要素。
二、教给学生强化主干知识记忆的方法
历史学是人文科学,学好它必然离不开背诵记忆,但背诵记忆很多同学是背了忘,再背还是忘。所以在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记忆。让学生课后死记硬背那肯定是事倍功半的,老师的语言运用、语言层次构思和语言起伏的调节等方面,能使自己的个性能象磁石吸引学生,象锤敲打心扉,象钥匙开启灵魂。有时候虽闭卷考试,但在改卷过程中你能轻易看出做题人是你的学生,因为在答题中他运用了你课堂上的语言,如果能做到这一点,说明课堂效果不错。当然,教学过程中除了需要用语言的感染力来打开学生记忆的大门,教会他记忆的方法也是尤为重要的。例如可教学生利用顺口溜方式记忆,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可编成:“1517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得用潮汕话读);也可教学生联系记忆,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三省职能学生容易混淆,如果学生能联想的话,记忆可以很深刻,中书省草拟诏令,可联想诏令正在书写中,门下省封驳审议,那也是是诏令能否通过的通道,而“门”就是我们通行的槛;尚书省执行,这是最后一个,不想也清楚了。甚至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当下的广告词来帮助学生记忆,例如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和其航行的路线很多同学会混淆,迪亚士到达好望角,可取“迪”和“好”字,连成“好迪”,一说:“好迪真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不仅能增强课堂的气氛,学生记忆也深刻;麦哲伦环球航行一周,取“麦”和“环”(与“皇”的音相近)可连成皇氏麦片。其实不管用什么方法,能记住都是好方法,如邓小平所说:“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我们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有兴趣学而且能学得好,反过来,学生学得好,他就更有兴趣。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所以我们要想办法,用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让他去好好记忆历史。
三、联系生活常识,加深学生对历史现象的理解 当然,现在高中学历史,单纯的记忆并不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现在高考的趋势更多要求学生理解,并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例如2007年的广东历史高考第24道选择题:
1954年,美国一个城市管理自来水的专员发现,该市自来水耗费量在某些三分钟的时段内会奇怪地突然增加。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A.当时汽车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刚好是车主集中洗车的时间
B.黑客通过互联网攻击自来水公司的电脑系统,导致数据显示错误
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企业管理水平普遍下降,统计数据计算错误
D.当时电视开始在美国普及,这三分钟是广告时间,大家上厕所集中用水
这样的题不仅考知识点,而且还得考学生的常识,所以课堂上老师更多得联系实际,既能帮助学生理解,又能让学生体会到学历史能为今天所用,增强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的技巧和方法远远不至这些,而且教学法也是因人而异的,但作为老师,要将教学教好,自身必须不断探究,不断在教学在揣摩方法。具体而言,我认为教师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最重要是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采用相应教学方法及手段,充分发挥历史课生动有趣的优势,进行启发式教学,通过多种教学因素的优化组合,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积极的参与状态,从而使他们从“不学”到“要学”,从“要学”变为“会学”。教学中要注重学习规律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不断改进,以适应不同阶段学生学习的情况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特点,力求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和基本观点以及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史实的方法和能力。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的教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学法,学生“会学”了,这种教法也就成功了。
历史课堂教学,往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图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等等。至于在历史教学中到底运用哪些方法效果最好,关键在于老师。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累积程度,自己的学术水平、性格、能力,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因素,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法组合,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二、初中历史教学技巧
教学技巧的运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①参观教学。结合本地区有利条件,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
②演讲活动。结合所学知识举办演讲活动,开展“人人学历史,讲历史”的演讲活动。
③知识竞赛。例如可以举办历史科学改正错别字比赛;鸦片战争时期历史知识竞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知识竞赛;庆祝中国共产党诞生知识竞赛……
④课外写作。指导学生做课外阅读札记、知识卡片,撰写历史小论文,开展历史小论文征文比赛。
⑤办历史手抄报。各班建立历史手抄报兴趣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可以进行评比,各班同学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三、小结
初中生历史教育不容忽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技巧,在今后的教育生涯中,我们都需要不断的通过试验和实践来充实总结,以求教会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尽管历史的事实是唯一的,但历史的结论却可以是多元的。历史教师把有效的信息传授给学生,学生具备了能力,就会化解成认知,进而升华为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是稚嫩的,他们对教学中心的理解也许与我们预设的那个教学中心不完全一致,这很好,说明学生“加工”了老师的知识,产生了自己的思想,对此,我们应该小心呵护,静心倾听,并给与鼓励。
在教学中,讲述式、谈话式、启发式、提问式等各种传统教学方式,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也能主动自主的发展。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新颖的教学方式被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效果。
1、活动体验式
例如,在讲《佛教的产生》时,由县城的凤山顶的寺庙导入。在介绍佛教出现背景教义、影响后,设计活动:佛教教人向善,请举出俗语成语证明--
1、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2、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等。(教学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方法亦然。)
2、情景交融式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讲这一类内容时,我打破以前的常规思路。例如教学《百家争鸣》,由成语接龙导入,用分组讨论归纳各家学派的观点,接着进行历史体验:请用百家争鸣时期某一家学派的观点,就现实生活中乱拉大小便这一令人头疼的问题,谈谈你的看法。小组讨论、发言,并引导学生归纳:儒家:“不要在这里拉了,怎么还在这里拉呢?”道家:“拉吧,这里的环境污染,我住山上。”法家“此地禁止乱拉大小便,违者罚款!”我的喜怒之情跃于言表,语言抑扬顿挫,真可谓声情并茂,真正做到以史育人,以情感人。
3、自主探究式
从心理学角度看,与学生关系比较密切或学生比较关注的事情,最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唤起学生的需要。所以,我在上课时,努力将课文与学生的生活牵联起来,以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
一、通过音乐教学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作用
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音乐的艺术形象来感染和教育学生, 音乐教育必须围绕所揭示音乐的艺术形象, 使学生有所理解, 有所感受。教师要注意抓住作品的音乐形象, 展示它丰富的内涵, 达到寓教于乐、寓教于理的目的。如:我在教学生唱《国旗国旗真美丽》时, 先教学生读歌词, 让学生想一想这首歌的含义, 并考虑, 哪几个词要读重一些。学生找出“国旗”、“金星”、“我”、“飞”等词后, 我启发:“我”表示谁?为什么要飞上蓝天亲亲国旗啊?学生会回答:“因为我爱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也很漂亮”……。在这个基础上, 就继续升华教育, 进而引导学生理解:国旗是一个国家的象征, 我们爱国旗, 就是爱祖国, 爱我们自己。同时, 要让学生们感受到革命先辈们冒着生命危险, 在隆隆炮火中前进的悲壮场面和激昂的情感, 激发出他们心灵的撞击, 产生出崇高的敬意。从而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和激情, 想唱国歌, 爱祖国, 并产生出为祖国贡献一切的思想共鸣。此时, 再让学生联想:我国运动健儿在世界大赛中荣获冠军时, 升国旗, 奏国歌那庄严的时刻和浓重的气氛, 运动员听见国歌徐徐奏响, 望着国旗冉冉升起时激动得泪流满面的情景。最后, 结合学校每周的升旗仪式, 启发学生明白升旗时应该有的心情和表现。总之, 围绕这个主题层层深入, 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层层深化, 爱国主义思想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的心田, 就会逐渐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善于抓住课堂中的突发因素及契机进行德育教育
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及知识, 教师要善于发现, 善于拓展, 善于把握。把思想品德教育进行到不同时刻与场合。例如, 在前不久的音乐课上, 我们正投入的聆听着轻柔的音乐。突然, 教室外传来一阵叫卖声“卖白菜哟, 卖白菜哟……”, 逗得孩子们哄堂大笑, 我没有指责他们破坏了课堂的安静, 而是和蔼的问:“你们知道他这样辛苦, 每天可以挣多少钱吗?”孩子们摇头, 我娓娓道出:“他们一大早要起来准备白菜, 还到处叫卖, 如果卖完了, 大约可以赚到二十元钱, 如果卖不掉, 就白辛苦了”, 孩子们瞠目结舌。然后我又问:“你们知道他为什么会这么辛苦吗?”, 孩子们仍然摇头, 我意味深长的说:“他是由于从小没有机会学习, 或者是从小不认真学习, 没有学到知识及本领, 所以只有这样辛苦来谋生。不过, 任何职业都没有贵贱之分, 只要靠自己的劳动挣钱都是光荣的, 你们认为, 他很可笑吗?”。孩子们都沉默了, 表情也显得严肃认真, 我明显看出了他们的愧疚及悔意。通过一次这样的教育, 我无须再多说, 孩子们已经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 更懂得了如何去尊重他人、理解他人。这是一个多好的教育契机啊!
三、善于利用歌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 爱国主义教育的任务应当是通过音乐艺术形象来感染学生, 教育学生,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发展革命理想, 陶冶优良品格, 培养高尚情操和丰富感情, 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通过音乐艺术形象表现革命的理想, 给人以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力量。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潜移默化的,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使人们在不知不觉的自然状态中受到熏陶教育。如音乐教材中就有很多歌颂祖国的爱国主义歌曲和乐曲。重温抗日救亡歌曲, 不仅使学生感觉到当年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年代及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高涨热情, 而且再现了当时“母亲送儿郎上战场”的感人场面, 使学生感受到一次革命理想与革命历史传统的教育, 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在上《保卫黄河》一课时, 除简短的介绍《黄河大河唱》歌颂了我们党领导的抗日军民游击战争, 歌颂了中华民族伟大坚强是的意志气概外, 我还重点向学生介绍冼星海的品质和精神。1935年, 我国正遭到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 我们的民族正处于危亡的紧急关头。当时, 在饥饿与穷困中发奋学习的冼星海, 终于在巴黎音乐学院毕业了。朋友们都劝冼星海留在巴黎, 因为他很有可能在法国成为一名著名的音乐家, 将会获得地位、荣誉和优裕的物质生活, 但富有爱国热情的冼星海毅然从法国回到了久别的祖国, 并且马上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中去。由于直接参中了抗日救亡活动, 他认识到救亡歌曲是一种锐利武器“她可以保卫国土, 可以唤起民众, 而且还可以粉碎敌人!”他说:“我要写一部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的英雄气魄的合唱, 采用大合唱形式, 这将是中国第一部新形式的大合唱。……我要用民族的特色, 新的技巧来写”。如有的学生说:“唱了《保卫黄河》, 我热血沸腾, 仿佛看到黄河两岸军民正在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前赴后继、浴血奋战, 它引起我强烈的爱国激情。
为了使教学成为具有魅力、有趣且有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情绪中学习语言文字,并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勃勃生气,我努力在情境教学的道路上进行探索,将理论知识融于教学实践之中。
一、以表演体会情境
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童话、寓言、故事较多,为了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我常常让学生扮演课文里的角色,体会课文内容的情境,使教材中的角色活灵活现地再现在学生眼前。如《狐假虎威》一课写的是狡猾的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故事。在教学中,我以演课本剧的形式组织教学过程。在学生表演过程中,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狐狸和老虎的特点(包括神态、动作、语言)描写进行表演。表演狐狸时,抓住“窜”“眼珠子骨碌一转”“你敢吃我”“带你走一趟”“神气活现”“摇头摆尾”等词语;表演老虎时,抓住“寻找”“扑”“一愣”“蒙住”“松开”“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等词语。在整个情境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培养,同时还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以生活展开情境
为了帮助学生到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话题材,我着力通过生活展现情境,把学生带入社会,帶入大自然,从生活中选取某一典型场景或社会生活的一角,作为学生观察的客体,并以语言描绘鲜明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我工作的学校在农村,这是个广阔而富饶的天地。在这里,可以说给孩子的太多了:有知识的获取,也有智慧的启迪;有美的享受,也有劳动的愉悦。从季节上说,春、夏、秋、冬四季都有很多场景可供学生观察。美丽的环境,激起了孩子们展开美妙的想象,使他们不知不觉进入到了情境中。
三、以实物模拟情境
儿童对于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一般比较陌生。为了使学生了解某一事物的变化现象,领悟其中的原理,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我常以实物或实物的模型进行演示。
摘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政策的调整、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评价体系的建立、教师教育以及制度创新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显然,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一个内在组成部分。在整个教育步入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教学改革仍然显得十分缓慢,如何加快课堂教学改革的步伐,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课题。面对教学改革的实际需要,我认为首先应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关键词:问题意识,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谁获取知识谁就是主体。现代教学不再是以往老师单纯地传授知识。而应该是老师教给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主动进取的意识。只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为现代教学中最重要的内容。要培养出有主体意识的学生,使他们积极进取、主动求知,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就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阅读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西方哲学史上有这样一个著名的故事:有一天,罗素问大哲学家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回答:“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所有的学生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课时总是流露出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问我。”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罗素。有一次有人问维特根斯坦:“罗素为什么落伍了?”他回答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
解读这个经典的故事,我们可以获得这样的信息:个人的成长与他能够产生的问题密切相关,即问题产生的频率和质量是个人成长活力的重要表征。按照这一理念,如果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对于学生个人成长来说,意义深远。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并由此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人们积极思维,认真探究,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思维的这种心理品质,心理学上称之为“问题意识”。一.学生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现状分析 1.无疑可问
主要表现有二种形式,第一种是:过分依赖老师和书本,传统的结论性教学,教师讲,学生听,学生习惯于教师给出现成的结论或答案。同时,学生的练习和测试也通常是建立在一个问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的原则上,这种封闭式教学的结果必然使学生从不怀疑教师给出的结论,而且面对本来就有多种答案的大多数问题也不可能产生探究多种答案的意识。第二种是:由于部分学生基础差或缺乏思维能力, 碰到问题时就不往下想了,或根本就没有提出问题的意识。
2.不敢问
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主要是由于他们存在自卑紧张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老师看轻或被同学取笑,因此他们宁可把问题放在头脑里,也不愿将它提出来。3.没有机会问
课堂上由于时间的紧迫,教师为了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所以大多数的教与学均由教师或部分优生包办代替,其他学生得不到发言的机会。
4.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问题的培养意识重视不够。
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
总之,在实践过程中发现学生无法提出具有思考性的、实质性和深入的问题,我们不由要问:学生的思考能力、问题意识哪里去了呢?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呢?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解决方法和实践 1.发挥化学史的作用
科学历程本身就是最好的启迪和激发。一部化学发展史,其实就是化学问题被不断提出、解决又不断地提出新问题的历史。向学生介绍一些化学史知识,让学生置身于化学家的发现和发明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拉瓦锡对燃烧本质的质疑导致了科学的燃烧理论的诞生、雷利对数据千分之一误差的质疑使得稀有气体元素被发现„„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要告诉学生,不少化学学说在诞生之初本身就很不严密,是经过后人慢慢发展和完善起来的,而发展到今天的化学大厦也绝非完美无缺,许多经典的化学理论在鲜活的不断变化的实践面前总是面临挑战;同时,超导材料、海洋新能源的利用、纳米技术„„无数的新问题也正等待着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去研究。2.发挥化学实验的作用
作为一门实验科学,没有实验的化学教学是索然无味的,但流于形式的化学实验对学生化学素养的提高也是极为不利的。对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自己上讲台做的或有学生自己要上讲台做的,教师应尽量满足,但做之前和做完之后,教师可发动其他学生就该实验提几个问题:步骤有什么要求,操作有什么注意点,刚才这位同学做的有无错误?对学生自主实验,要求可更严格些。每次实验结束当学生把实验桌收拾干净后,教师可留出5-10分钟让全体学生坐下来思考、提问:刚才的实验有无发现问题?假如有和预料中的不一样的情况出现,是什么原因,应该怎样改进?
比如,在《化学1》二氧化氮与水反应这节课的探究实验中,理论上装满二氧化氮气体的试管导致在水中液面应该上升约2/3的体积,但实验过程中却发现往往没有上升这么多,并且在用洗耳球鼓入空气后液面没有上升反而下降,这时就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让学生充分地发挥想象,分析可能存在的影响实验的因素。很多学生就想到可能是收集到的二氧化氮气体不纯,或者是在操作过程中造成漏气,或者是鼓入空气的速度过快,空气中的氧气来不及与一氧化氮反应,反而将试管中的水分赶跑等等。3.给学生以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进行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可能现在很多老师在上课的课程中为了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或者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点,甚至认为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不应该让学生去“死读书,划重点”,而要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探究上,因此大部分人都不愿意“浪费”时间给学生看书,觉得书上有的知识就没有必要讲,而是按自己理好的思路讲课,让学生按照一种系统性强的方法去学习,这样不是不好,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推行一种探究式的学习和教学,并不意味着以前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完全摒弃!殊不知这种极端的做法恰好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的其中一项指标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这种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包括培养学生的阅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对于学生来说,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可能较多的知识是来自于老师,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获取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就是靠阅读和查阅资料,自己在阅读的过程中汲取精华。如果在高中阶段没有有意识地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这种能力,那么到了大学或者走出校园以后再去锻炼,只怕为时晚矣!
例如,在学习《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乙烯的性质》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实验的目的,步骤,现象等,我给了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课本上的科学探究,让他们来分析这个实验的目的等。这时,很多学生一看到碎瓷片就想到防止暴沸;另外一部分善于思考的同学认为这里不是溶液中的反应,应该不是防止暴沸,石蜡油在这里是和碎瓷片反应,实验的目的是看碎瓷片和石蜡油反应的产物是什么。我先不做点评,而是在实验过程当中,提醒他们老师不是用的碎瓷片,而是加的氧化铝粉末,效果可能会更好,你得到什么启发。这时就有人提出来:老师,碎瓷片应该不是和碎瓷片反应,碎瓷片这里可能是催化剂。随后我正好借机向他们解释,碎瓷片中含有氧化铝,氧化铝可以催化石蜡油分解。
所以,我的看法是,学生到了高中阶段,已经逐步具备了一种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他们的悟性是比较高的,有些知识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就能理解,而根本不需要老师多费口舌去解释半天,而且由于我们的知识基础和学生不同,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不一样,我们理解的难点重点对于学生来说未必就是他们的理解存在问题的地方,有时讲得越多,学生越消化不了,甚至会适得其反,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例如在上到《化学能和热能》这节书的第一课时——化学键与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的关系,可能很多老师也觉得这节课比较难于处理,所以这节课我并没有特别处理,而是先让学生阅读课本P32页的内容,提问他们通过这段话能够得到什么信息?这段话想告诉我们什么?他们就会知道,原来这段话是在说明化学键和反应过程中能量变化的关系的,断开化学键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会释放能量。他们能够提取出这些信息,足够了!接下来我就顺水推舟,提问那么一个反应过程中到底是放热还是吸热怎么判断呢?然后可以提醒他们看P33页的图示,让他们学会从比较反应物的总能量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角度比较放热还是吸热。由于反应的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如果反应物的总能量比生成物的总能量高了,反应后“多余”的能量必然要以其他的形式释放出来,反过来就要吸收能量了。
对于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课外补充的知识他们很难接受和理解,但是如果通过课堂上给他们充分的时间阅读,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鼓励把他们不理解和存在疑问的地方大胆地说出来,有时他们提出来的问题并不是他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班的问题,这时我们再去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极大地提高课堂的效率,能够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例如,上到苯这一节的时候,对于苯和氢气发生的加成反应,我让他们先看课本上的方程式,然后问他们对于这个方程式有没有疑问,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没有,但是有个学生嘀咕了一句:那个圆圈怎么没有了?结果其他同学立刻说“对啊对啊,那个圆圈哪里去了?”有一个同学提出问题以后,他们也大胆了,也陆陆续续说出自己的疑问,例如“环己烷是什么物质?化学式是什么?那个六边形代表什么意思”等等。4.努力创设民主宽松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天才只有在自由的空间里才能自由自在地呼吸。教师要千方百计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在民主平等的交流中,学生才能活跃思维,大胆质疑,敢于申辩,获得灵感,才能发现问题,提出具有创新性的见解。只有当学生的问题一直被教师重视着、关注着,并得到妥善解决,学生发问的潜力才会被驱动,问题才会迸发出来。要让学生主动地质疑问难,一旦学生有质疑表现时就马上给予机会,鼓励他们敢于表达、敢于发问。另一方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不是让学生按教师的设计和意图一步步地进行“填空式教学”,而是让教师跟着学生的思维和发展走,适度点拨引导,使教服从于学。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激励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学生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是其进行独立深入思考的结果,而问题提得好,或者说问题提到点子上,这正是学生思考有深度的表现。
例如:在《钠的化合物》这一节内容中,有关Na2O2与H2O的反应,按照课本实验,学生能够很感兴趣的知道Na2O2和水反应生成O2,我们接着补充了一个向反应后的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的实验,学生能发现溶液变红,振荡,红色突然消失,这时,我们发现坐在下面的学生发出一种很奇怪的声音,有一种很想知道原因的欲望,这样,就为我们讲下面的内容打好了基础,埋下了伏笔,整个这堂课的效果就显得特别好。再比如,上到苯的性质这一节的时候,在让学生推断苯可能的结构的时候,很多人都推断苯应该含有不饱和键,但是当将苯和溴水混合,振荡后溴水不但不褪色,反而下层的黄色跑到上层去了,这是学生感到十分惊讶,他们很自然地就会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奇怪的变化呢? 5.加强学生的自我归纳和总结能力
小结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让学生自己去小结也是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学完一章、一个单元后,指导学生回忆有关材料,通过分析、比较、归纳、综合、概括,把学过的知识点经过知识链的串接,加以纵向和横向的广泛联系与充分比较,整理出化学知识体系的本质结构,使学生深化认识,对化学学科本质有更加深刻地理解与准确把握,能够系统、全面又正确地思考问题。两个学期以来,我一直坚持让学生每学完一章就自己写小结,例如他们在学完《化学1》第一章之后,他们就把与物质的量有关的公式用一个十字体现出来。
总之,只要我们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一定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当然,就中学生而言,囿于知识积累的程度,我们没必要也不可能要求学生提出一些当今化学领域的前瞻性问题,我们所言“在化学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主旨是要让学生在探索化学世界的过程中,在掌握了一些基本化学理论和化学方法的同时,保持着对前人所做工作的一份“平视”,努力发现现有理论的一些不足和缺陷,努力保持着对化学世界奥妙无穷变化的好奇和探究,进而使其树立起热爱化学、献身化学、发展化学的信念和决心。这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所在。
湖北省宜昌市第十中学语文组 金灿
新课程标准七年级上册的语文《写在前面》中有这样的描述:“将有一片神奇的天地展
现在我们的面前,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人生、社会、自然……生动优美的语句向我们展
现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这段话道出了现阶段语文学习所涉及的范畴。正因如此,在新课标
指导下的语文学习更有必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新一轮语文教改,更注重观念
的更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育理念,是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旋律。
“自主”即主动学习,主动地在语文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主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探究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把人生、自然与社会作为学习探究的对象,质疑问难,深入研究并解决问题。自主地进行探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的重要途径。。
那么,如何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的呢?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有以下做法:
一、老师创设宽松环境,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时,我讲授的时间和内容大幅度减少,只起一个点拨、引导作用,更多的是学生的
讨论和发言。学生积极主动地发言,既能锻炼他们的胆量,又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还
可以培养他们的主动意识。新课标明确提出:“口语交际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
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当然要学生在课
堂上敢说、肯说,成为课堂上演说的主人,关键的要创设良好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
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
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学生才
敢张扬个性,在探索未知的知识时,释放出巨大的潜能。
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成为知识的探求者、发现者,所以教学过
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我在课堂上努力做到问题由学生提出
,思路由学生探索,方法由学生寻找,意义由学生概括,难点由学生突破,习作由学生点评。
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发言,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涌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自我表现和交流的
机会很多,成功的喜悦常常挂在他们的脸上。我想只要学生自始自终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他们也就真正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如我讲授《山中访友》一文时,设计了这么一个环节:
调动情感,找出最喜爱的段落,谈谈为什么喜欢。出乎我预料的是所有的段落都有学生喜欢,
但更集中的是第四、五、六段。有的说这几段文字特优美,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想象
又奇特,因而喜欢;有的说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最集中地流露在了这字里行间,读起来倍感
亲切;还有的说读了之后,总给人某种启示,要脚踏实地干事;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
----鸟类;用淳朴善良的爱心待人;愉快地工作和生活等,总之给人启发颇深。学生议答完了
,其实我授课的目标也达到了。趁着学生学习的热情涌动,我要求换位思考,假设你是某一景
物,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绝大多数的学生借鉴了文中的表现手法,融进了优美的语
句,表现了一个热门的`环保话题------要热爱大自然,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
读,是为了认识生活和怎样生活;写,是为了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思想,并服务于生活。
读和写不能脱离生活,语文与生活是相联的,这是新课标的要求,因此,教师必须努力探索。
二、让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进一步扩大
“语文是一工具性、人文性学科”,他涉及人生、自然与社会等方面,这就要我们进一步开
放学语文的空间。教育的责任,不仅在于给学生知识,更要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
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湖北宜昌语文“课内外衔接能力训练”教改课题提出
的语文学习四大支柱(阅读、收视、社会调查、组建文学社团)早就为我们拓展了学语文的空
间,学了新课标,语文学习的空间进一步扩大了,放飞学生到大自然、到社会、到网络中去寻
觅丰富的食粮,与自然对话,和自然交朋友,走进大社会,让学生感受社会和生活的变化,引
发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如在教学新教材第一、二次大型综合性语文学习
《漫游语文世界》、《探索月球奥秘》时,我尊重学生的意愿,自由组合,两到三人为一学习
小组,深入社会,深入生活,深入荧屏,深入网络,收集了大量的方言、广告、错别字、趣味
对联、精彩店名等,并汇编成册;还收集到了大量的有关月球的知识和月球文化的内容,办成
手抄报在年级内展示交流。在上《化石吟》时,我把课堂搬到了国土资源部宜昌地质矿产研究
所龙化石博物馆展馆内,与化石展开了直接的“对话”,学生更来劲了,写下了大量的再现化
石逝去的万载世界的动人文章。
其实在拓展了学习语文的空间里,学生的兴趣激发了,主动学习意识增强了,探究的意识、
探究习惯、探究的能力都得到了培养,还锻炼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
三、给学生自主支配的时间更多
时间,特别是自主支配的时间,是人的个性自由发展的必要条件。马克思和历史上许多思想
家都曾深刻阐述过自主支配的时间对个性发展的重要意义。新课标实施后,我让学生做的作业
更少了,课余时间多了。在自由的空间和时间里,学生干自己想干的事,看自己喜欢看的书,
上自己爱上的网。学生的生活阅历增多了,也积累了写作的素材;对语文的真正体味多了,兴
趣也浓了,审美情趣也会随之提高。三个多月的新课标教改实验中,学生自由写作涉及的生活
面广,很多学生能用自己的眼光去洞察社会,解剖社会。黄兴同学的诗《老师,我总想对您笑
》,道出了一个十二、三岁的学生对老师爱戴和感激之情;冯雨晴同学的散文《古桥心声》表
现的是一个希望人们热爱古文化的主题;柯小林同学的《中秋之夜》再现了一个现代普通家庭
令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总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是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真谛。江泽民
主席在十六大报告中讲到“科教兴国,教育是关键”。的确教育关系着民族的未来,它是一项
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我们每位教师责无旁贷。当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主体意识,还有很多
的方法值得我们做老师的去探究。投身到新课标语文教改实验中来,是我们每一位人民教师的
神圣使命。我想语文教学在新课标的指导下,一定会开创新的局面。
关键词:物理 实验 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对已有知识的学习,了解前人是怎样解决具体问题的,从而模拟前人解决问题的思考方式,在现有的基础上积累经验,拓展视野,孕育创新。也就是说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是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本身。
创新是事物发展过程中量的积累,是量变过程。同时创新又是创造,是事物的突变,是一个全新事物和方法,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质变。物理的实验教学能够很好的体现这一质变过程。我们下面就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来探索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
一、更新实验教学的思路
物理就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也就是物理的定义、定理、规律、定律都建立在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活动中,那么我们所说的实验也就不仅仅局限于现行初中物理教科书中所安排的十九个学生分组实验,两百一十一个演示实验和若干课外小实验。我们的实验教学可以在课上,也可以在课下;可以使用实验室所配备的器材,也可以自备自制教具,甚至可以使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有物品,经常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做实验,如用铅笔和小刀做压强实验,用雪碧瓶做液体压强与深度关系的实验,用汽水瓶做大气压实验用眼药瓶做物体的浮沉实验,用水和玻璃做光的色散实验等,这些器材学生更熟悉,更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启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家一起来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来说明我们要知道的内容。或者,这种类似的方法我们可以用来解决其他什么问题,等等。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精神。
总之,我们不是为做实验而做实验,我们做实验是学习这种研究事物内在联系,研究问题的方法。
二、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
1、观察是创新的前提。
观察是实验的第一步,也是创新的前提。没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谈不到创新的。我们在实验教学中首先应该使学生知道:所谓观察就是要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發现引起变化的条件和原因,其次,要使学生了解观察是要经过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才能发现问题,才能得到对事物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结论。
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知道,观察事物是科学方法中提取大量事实的第一步,也是我们要进行任何创造和超越的第一步,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大家观察到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观察这个活动的本身,观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比如观察水的沸腾实验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在给水加热的过程中,能看到什么?在此基础上引导同学讨论观察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可以提示看到的不同的现象是由不同的原因引起的,但是具体到是哪些原因,应该由学生通过多次的实验得出一定的结论,而不是老师在黑板上把各种条件罗列出,再提供给学生实验。那样做实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是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
2、实验,在学习中创新。
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加以思索和总结得到的。如对于彩虹,自然界在特定雨天后才能看到,平时看不到。在教学中用三棱镜做光的色散实验让彩虹出现在教室里,使学生感到新奇,通过这段教学师生共同讨论,形成共识,知道什么是实验。实验就是在人工控制条件下使物理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通过实验,能够对物理事实获得具体的明确的认识,有助于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那么在这里学习的就不是色散的知识,更重要的学习了这种探索事实根本的方法——实验。
实验中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学生每做一个实验应该: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作必要的记录,得出相应的结论,整理好实验器材。根据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和结果得出结论,做出正确的实验报告。向学生适当介绍一些物理学大师所做的物理实验以及所取得的成绩,而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运用这些方法来探索知识。
3、重视方法的总结,动手动脑。
科学方法提出这样几个步骤:收集大量资料,证据;总结分析;得出结论;提出意见和建议。实验做完了,结果出来了,我们的实验是不是就结束了?没有。应用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这也完全符合唯物主义方法论中关于从实践到理论再由理论到实践的辨证原则。
当学生做了基本实验后,教师应当对学生实验提出较高层次的要求——做验证性的和设计性的实验。比如在做完测平均速度的实验后应该总结实验时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控制变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在物理的实验中是最常用的,是应该掌握的。这样在学完密度知识后根据实验室所能提供的器材可以要求学生解决如何测金属块的密度问题,学生可以根据控制变量的方法提出设计方案,也可以提出一些具体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法进行实验。这不仅对前面知识的应用,也是一种对物理方法的使用。
运用现有的知识内容推论后面的学习内容是一种物理研究的思路,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物理方法之一。在这个研究的过程中也更容易有新的突破。在做固体融化的实验过程中(直接加热),开始的实验结论和课本上总是不一致,学生甚至考虑了推翻课本的大胆想法。在引导学生考虑小学学习的热平衡的知识后,就有学生考虑是不是加热不均匀的问题,通过讨论,最终使用了水浴的方法来解决了问题,结论与课本基本一致。这就是运用来探讨新知识新方法,在探讨中学生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浅谈在化学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推荐阅读:
浅谈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中的收益心得07-01
浅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07-23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创设有效教学情境的方法06-10
浅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09-19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11-22
浅谈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搞好初高中的衔接07-17
浅谈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09-14
浅谈在教育教学中学生英语兴趣的培养09-16
浅谈在教学中对学生激励性评价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