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精选11篇)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积极性思维。在课堂中,提问是激发学习兴趣、开启学生创造性思维最直接最简便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接受学生反馈信息的一种有效手段,是沟通师生情感的重要途径,还是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基本形式。为此,本人结合十几年来的课堂教学,就如何优化课堂提问、促进学生思维、提高课堂效率作初步探讨。
一、课堂提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科学性是指提问要合乎科学。教师设计的问题既要无知识性错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又要做到难易适中,循序渐进,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提问的科学性是学生对知识正确认识的前提条件。否则,会使学生对知识理解模糊,产生负迁移,甚至形成错误的认识。
2、目的性原则。该原则指提问要有明确的目的,才能对学生的思维有明确的导向性。要有的放矢,就必须紧紧围绕重点、针对难点、扣住疑点,体现强烈的目标意识和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随意性、盲目性和主观性。如果脱离这一点,往往会导致“问无实质,问多无趣”,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发展。
3、启发性原则。提问的启发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通过问题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联想而有所领悟的特性。启发性提问不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当然,并非所有的提问都具有启发性,只有经过老师的精心设计才能提出高质量的有启发性的问题。
4、兴趣性原则。兴趣性是指提问要使学生获得愉快感,觉得有意思,从而吸引其积极思考和探究的特性。当教学内容引起学生兴趣时,学生学习就能集中注意力,就能对所学知识更好地感知、记忆、思维和想像,从而获得较多、较牢固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提问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在备课时要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知识点相联系的兴趣点,做到知识性与趣味性在设问中的密切统一。
5、循序渐进原则。提问时应遵循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有思考的余地后,再叫学生回答的基本要求,贯彻循序性原则能为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语言组织能力提供必要的时间因子。提问时要坚持先亮出问题,稍后让学生回答,切忌先“点兵点将”,后出示问题。
6、因材性原则。将问题按难易程度设计成上、中、下三类,分别由好、中、差生回答,让所有学生都能“跳一跳,摘桃子”。
二、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
1、在“开始”处提问。一堂课,头开得好,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便为这堂课的良好延伸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来。如讲授“体内物质运输”一章开始时,问:“人是有生命的,人的细胞也是有生命的,表现在它每时每刻都从周围环境中提取氧气和养料,并排出二氧化碳等废物。那么,细胞周围环境中的氧气和养料是从哪里来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又是如何排出去的?”这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探知过程中来。
2、在“结尾”处提问。以提问方式结尾,既可以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加深印象,又可为下一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起到前串后联、承上启下的作用。
3、在“重点、难点”处提问。诱导学生突破一个重点、难点,这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无疑起到帮助和促进作用。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很多,采用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讨论的方法,学生不仅学得轻松,而且印象深刻,甚至富于情趣。
4、在“有疑”处提问。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真理、获得知识、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教师若能在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初中生物学“脊髓与脊神经”中有个问题:人的手被刺一下,是先感到疼,还是先缩手?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先感到疼痛。在教师解答是先缩手时,有许多学生不相信,还很有理由的说:“不感到疼,缩手干什么?”于是教师提出下列问题:“疼痛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而缩手又是什么地方的神经活动?”终于有部分学生从神经冲动所走的路程和时间这两方面考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
5、在“创新”处提问。教师应积极转变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大胆探索和实践型的教学方法,做好“导”和“扶”。如在“贯彻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教学中,当学生分别做完了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后,问“我们如何测定出某洋葱细胞的细胞液的浓度呢?”很多同学还沉浸在实验成功的喜悦中、思维非常活跃。此刻教师的适时引导、组织讨论,有可能帮助学生自行归纳出“配制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来测定”的方法和进行测定的原理。最后教师提供一系列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要求每组重新实验并上报实验结果。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裨益。
十几年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遵循提问的原则,把握好提问的的时机,开拓思路, 诱导质疑,积极营造创新思维情境,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生物学的浓厚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效果,所任教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生物素养,并在各级考试均能取得优异成绩。
参考文献:
[1]杨心德等编著. 中学课堂教学管理心理[M]. 杭州大学出版社.
[2]李红. 数学教学课堂提问的现状及对策[J]. 教学与管理,,(2).
1.创 设合理情境 ,激发学生质疑
传统教学思想让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消失, 学生不能也不善于提出问题。课程改革后新老教材的不同之处在于:新教材为教学提供有趣的、与生活背景相关的多样素材,呈现方式丰富多彩。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从学生身边选择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引发学生共鸣,进而让他们主动思索,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基因工程”时,我出示杂交水稻、抗虫棉、抗冻西红柿、转基因罗飞鱼等基因工程产品的照片。学生看到这些产品后,立刻七嘴八舌地提出许多问题。例如:这些产品是怎么得到的?需要哪些技术? 满足什么条件?甚至还有学生提出能不能让猪长出老鼠的耳朵、培养黑色玫瑰等问题。教师抓住契机,趁热打铁,进而引出“基因工程”的知识点, 帮助学生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 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学会挖掘可利用的资源,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敢问、能问。
2.设 计趣味问题 ,诱发学生探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 教师富有趣味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最佳心理状态,以愉悦的心情积极思维,直至问题得到圆满解答。例如讲授《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在课堂引入时提出以下问题:假如你像小说中的鲁宾孙,流落在一个荒岛上,那里除了你能利用的水以外,几乎没有其他食物,而你随身尚存的食物只有一只母鸡和15kg玉米。你认为以下哪种生存策略能让你维持更长的时间等待救援?策略一:先吃鸡,再吃玉米;策略二:先吃玉米,同时用一部分玉米喂鸡,吃鸡产的蛋,最后再吃鸡。这样的问题提出之后,学生立刻发表自己的见解,甚至意见不同者开始争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接下来的教学中,学生为了证实自己的见解正确,都聚精会神地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效果非常好。设计这类趣味性的问题,既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
3.设 计层次问题 ,促使学生深入
问题的高效创设,是突破教学难点的最高效策略。教师所提的问题不能太难,否则,学生难以直接回答,造成冷场的现象。当然,问题也不能太简单,只要求学生回答“是或不是”的问题不能够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提问应该讲究层次性,难易要有梯度,从简单到复杂,层层深入。教师还应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的掌握水平。例如:教学“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可逐步设计以下问题:1为什么用豌豆做实验容易成功?2杂交实验的含义是什么?3如何进行豌豆之间的异花传粉? 4为什么子一代都是高茎? 子二代又出现矮茎呢?5子二代中出现3:1的比例是偶然的吗? 6你能对一对相对性状的分离现象提出自己的解释吗?
把整体性较强的内容作为一个问题提出来,范围太大,学生不容易回答完整, 教师可设法把一个大的抽象的问题分解成几个小问题,以问题串的形式展示。问题的指向性越具体,学生思考就越明确,教学效果就越好。
4.尝 试问题重组 ,促进思维发展
在讲授《物质跨膜运输方式》时,我在其中一个班设计如下常见的问题(低水平的问题):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有哪几种?2这些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 (浓度梯度、载体、能量)3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4细胞膜的化学组成是什么?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后,发现问题难度太低,学生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在另一个班的教学中,我把以上问题与相关联的其他问题组合一下变成下列问题: 1列表比较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以下问题大多可以从此表引出)。2常见哪些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 (O2、CO2等气体分子、脂溶性物质)3O2在血液中是怎样被运输的? (与红细胞上的血红蛋白结合) 4CO2产生的场所是什么? 在细胞的什么结构中CO2的浓度最高? (线粒体)5为什么脂溶性物质比其他物质容易通过细胞膜? (细胞膜的基本骨架是磷脂双分子层)
经上述重组,教师创设问题情境,环环相扣,让学生顺藤摸瓜,并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分类等思维过程对信息进行一定程度的加工。这样设计, 使前一问题成为后一问题的切入口,或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不仅帮助学生找到了上述知识的结合点,并将之进行有机整合形成知识链,进一步构建成较为牢固的知识网, 更为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改变以往“条块分割”式的学习,并且做到知其然,知所以然,高效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5.抓住错误问题,强化知识理解
由于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在学习交流过程中,有部分学生甚至大多数学生对某些知识点的学习都会出现错误。其实学生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向学生说清楚:“课堂是可以犯错误、尝试错误的地方 ,我们不要怕犯错误 ,更不要隐瞒错误。”谁对谁错、孰是孰非的争辩,是最有效的学习过程。例如:在教学《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一节时,在做题的过程中给出各种生物能量的数值,根据数值写食物链。学生明确能量流动的特点是逐级递减,营养级别越高,数值越小,可根据该特点正确写出食物链。在此我设计了一个问题:把能量流动数值改成农药PPT的含量,再写出食物链。这次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能量流动特点而写错了。对此我让学生讨论并说出各自理由, 做错的学生明确了生物富集现象与能量流动特点不同,加深了记忆。“吃一堑,长一智”,在此我充分利用学生错误的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加深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
其实,教师提问的关键在于思考性,并对全班学生要有吸引力,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开动脑筋,积极思考问题、钻研问题,从而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提问” 探究性学习 方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经历了八次课程改革,我国教育理论界就教学目标的重点经历了一个从强调基础认识到重视智力开发与能力培养再到重视创造力、个性和主体性的不断深化的过程。课程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和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可以说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是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表现形式,更是体现学生主体性的主要途径。因此,学生个性的主体性只有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才能得以生成和发展。
一、课堂“提问”与探究性学习
问题就是以我们原有的知识、经验不能解释、理解和说明的现象,因而问题也就是思想的资源、我们思想的推动力,是我们心灵的财富。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比得到解答更为重要。解答可能仅仅是数学或实验技能问题,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则要求创造性的想象,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形式,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教育者的视野以来,受到了广大教师及有关学者的重视。课堂提问是传播知识、开发智力、发展思维的主要途径,是师生之间信息交流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手段。可以说课堂提问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
随着新课程的深入,很多学者开始探讨“科学研究”学习法。对“科学研究”的理解,在1995年12月由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编辑出版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作了如下阐述:科学研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的途径。研究性学习的基本过程为:根据日常经验和观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解释或假设:搜集事实和证据,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解释。
学生使用探究方法学习科学知识,而一个好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能引导教学过程,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效教学极其重要的特征就是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作为教学的目标追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我反省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独立研究与探索的意识和能力。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方法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一个好的问题具有较好的拓展性,能给学生思考的空间,不仅仅停留在“是”或“错”的机械性答案上,要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有所建树。当然,课堂提问的方式,必然使教学过程中的不定性因素增多。而这些不确定性恰恰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教育特有的价值。布卢姆曾说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 教学也就不成其为一种艺术了。”
(一)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高质量的教学,才能培育出高质量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课程意识,明确在新课程中,教学的根本任务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明确教学不仅仅要面对学生的现在,让学生掌握事先设定好的教材内容。更应该面向学生的未来,启发学生的智慧和激情,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思维方法。重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重视科学和人文素养的塑造,重视人生观、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
因此,教师必须超越自身所学学科知识的狭隘范畴,而应掌握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如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这样才能做到对所授课程融会贯通。才有可能优化课堂的“问”,为学生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彻底“暴露”出来,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提高学生思维能力,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更加有效。
(二)掌握课堂“提问”的几种方法。一是启发式教学。将教材中结论式的知识转变成问题,使教学内容问题化,在课堂一开始就先提出问题,然后再分析、解决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样目标明确,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问题的设计要围绕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认真钻研大纲和教材,挖掘各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并根据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这种结构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掌握知识。学生是探索的主体,教师只是问题的引路人。这种方式提供了让学生积极参与、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只是课堂提问的两种方法,课堂教学中充满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课堂提问没有什么固定的模式可言,但是有一些策略,可以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例如:第一,适时原则。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才能使教学过程灵活有效;第二,适度原则。要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确定课堂问题的难易层次,问题要有启发性,要有针对性。当然,教师对于课堂提问的方式应该不断地研究,探索有效性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探究乐趣,使学生的求知需求处于积极状态,才能真正的实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川.教育的智慧与真情[M].岳麓书社,2005,(3).
[2]王超群.从“教书匠”到“学者型”教师—记北京八十中学高中化学教研组长吴卫东[N].中国教育报,2011.
教师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诸如目的不明确,零碎不系统,不留给学生思考时间,或自问自答,随口发问之类的问题比比皆是。最典型的莫过于那种满堂脱口而出的“是不是”“对不对”之类的问题,学生也只是简单回答“是”、“不是”、“对”、“不对”等,课堂貌似热闹非凡,气氛活跃,实则提问和思维的质量低下,流于形式。所以,笔者认为,除了以检查教学效果目的的提问外,在教学过程中的提问,主要不是去发现“知道正确答案的学生”,而是帮助全体学生学会思考和表达自己的看法,学会如何“处理”面对的问题,去形成“会思考问题的学生”。
美国著名科学家加波普尔说过:“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而“问”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深入钻研教材,只有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开放的思维、创新的意识,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层浪”,从而真正达到提高科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目的。
一、当前某些科学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1.无效问题较多
有的教师喜欢集体问答,经常向学生提“是不是、对不对、好不好、这是什么”等问题。教师问,学生答,表面上轰轰烈烈,实际上好多同学只是条件反射,随声附和,根本没有进行思考。久而久之,必然导致部分学生养成滥竽充数、不愿思考的习惯。因此可以说,这样的问题没有多大的存在价值。
2.提问总是面向个别优秀学生
有的教师害怕课堂提问出现冷场,耽误课堂时间,总是单纯向个别优秀学生提问,希望课堂提问顺利进行。特别是在公开课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抓住答对的学生,把他当作顺势往下滑的杆子,急于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表面上看教学过程十分顺利,岂不知,这样做使得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提问时不是积极地去思考,去参与,而是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致使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积极性每况愈下,这是与“面向全体学生”的新课程理念相违背的。
3.提问后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现实教学中,有些教师过于关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课堂教学就像是演绎教案。在课堂教学时间比较紧张时,往往提出问题后,急于让学生做出回答,而且一答对就过去,以完成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却很少去考虑“学生们都思考了吗?是真的答对了还是猜中的。”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学生却难以得到足够的发展。
4.对学生的回答缺少及时的、必要的评价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也不让其他学生评价、质疑,而是马上让另外的同学回答,追求多样性,鼓励发散思维。这样的问答虽然改变了一问一答的模式,却也伤害了回答问题学生的积极性,更加不清楚自己的回答正确与否。那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
二、优化课堂提问的一些策略
1.精心设计,目的明确
师生互动交流的主要形式就是提问,提问是实现教学目的的必要手段。盲目的提问无助于教学,只会分散精力,浪费时间。因此,备课时就要明确提问的目的,是课堂组织的定向性提问,还是了解学情、复习旧课的摸底性提问,还是学习方法的指导性提问,或是知识理解的启发性提问等。
像有的教师一样,有的课堂提问一个接着一个,密集得像“地毯式”的“狂轰滥炸”;有的问题一个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不是启引,而是即让另一个学生代答,常常是一长串的学生才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活跃课堂气氛,也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的培养了。
也有的教师不好好钻研教材重难点,导致课堂提问的设计往往粗制滥造,或偏难过易,或空泛琐碎,学生思维的培养根本无从谈起。
2.难易适度,深题浅问
提问前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又要熟悉学生。提的问题应难度适易,如果问题过难,学生望而生畏,就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如果问题过易,学生不动脑筋就能轻易答出,也就无法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设计问题时,既不能让学生答不出,也不能简单地答“是”与“不是”,要使学生“跳一跳、摸得着”,难度过大的问题要设计铺垫性提问,使之分解成若干个简单的问题。
3.新颖别致,激发情趣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性,激发思维。教师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一点。提问的内容要新颖别致,这样就能激起他们的积极思考,踊跃发言。一些学生熟知的内容,要注意变换角度,使之有新鲜感。切忌问题提得平平淡淡,老调重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除了提问内容上的新颖别致外,还应在提问的形式上不断地变化,如整堂课采用形式单一的提问,就会使学生感到乏味,造成学习上的“疲倦”,使教学的效度下降,甚至趋向无效。
4.循循善诱,层层深入
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启发性是指提问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上,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设计的问题不能空洞面广,要有梯度。形成了提问的梯度,调动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随之逐步提高。
5.面向全体,鼓励为主
提问要面向全班。对教师来说,教室里不应该出现“被遗忘的角落”,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得到教师的教诲。对个别基础差的,在提问中,教师要优先照顾,鼓励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使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学生应答完毕,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在充分肯定的同时还要指出其不足,提出期望。切不可对答题的同学白眼相待,也不能乱表扬,更不能不加点评,直接让其坐下。教师应给每个学生以成功的体验,又指明努力方向。?
教师提问时,应当先向全体学生发问,等全体学生思考一遍之后,再指定学生回答。这样可以使全班学生注意教师所提的问题,并使全班学生都积极思考,在心中试拟一个答案,还能更好地对某个学生的答案加以评价,提出质疑。教师提问时,一般问题只说一遍,语言要清楚明确,把问题说出之后,就不要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提问的习惯。
总之,对待课堂提问,要求教师心中有学生、有目标、有策略。只有心中有学生,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只有心中有目标,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只有心中有策略,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一、问题的提出
在新课标中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始终都要把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中心地位。重视和提倡学生主动学习,在人类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悠久的历史;进入现代教育阶段,它更成为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内外种种课程实践和改革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如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是各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研究课题。
那么,在当前影响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的原因是什么?怎样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呢?从当前的现状来看,我们的体育课,通常采用两种教学形式:“填鸭式”与“咀嚼式”。要么是教师我行我素,以我为中心,我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要么是教师将知识和技能吃透,再来将结果传授给学生,唯恐不细,怕学生消化不了。这两种常规教学方式,都是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需要接收教育的被动者,学生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教师主要是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它不仅使学习质量和效益降低,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学习积极性。由此可见,促进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前提。在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学生主体性教学思想,真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呢?
二、激发兴趣,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心理学家罗斯认为:学生创造能力的高低与周围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孩子从小到大都生活在压抑,循规蹈矩,一成不变的环境中,孩子的创造性便被扼杀。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一种民主,和谐的氛围是至关重要的。新课标下的课堂要改:“一言堂”为“群言堂”,“以师为导,以生为本”的思想,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中,教师要打破直接给结论,学生进行单纯的听一看一记一练的方式,要形成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用耳听,用眼看,用口说,用脑想,身体力行,亲身体验从而发现总结出教学重,难点内容。要提倡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已有的知识结构,质疑发问,探究性的学习,对难点开展讨论与争鸣,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尽管“教”与“学”是双边活动,但重心在“学”。“学”的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被动接受,二是主动获取,离开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所获取的知识只能表面的浅层次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所以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多练,允许他们发表不同的意见,对学生异议要予以鼓励,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主观努力获得成功时,才会感到无限乐趣。如在加速跑练习中,如果每节课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迎面接力赛跑”、“团结接力赛跑”,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泼气氛。再如中长跑教学,采用变换队形跑,不同形式的接力跑、追逐跑、赶超跑、分组对抗赛等,也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学生在这种有趣、活泼的情境式活动中,个个争先恐后、积极参与,在欢快的游戏中锻炼了身体,活跃了身心,真正实现了自主参与运动的愿望。
三、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可见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氛围,学生时时处于被动、压抑状态,谈什么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我们教师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和学生打成一片,经常参加他们的游戏活动,做学生的“大朋友”,例如我在教授初一年级的足球教学中时同他们一起做“老鹰捉小鸡”、“飞飞机”……游戏时我时而是老鹰,时而是鸡妈妈,时而又是一架大飞机……这时我不再是一名教师,而是孩子们的大朋友,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玩耍。其次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树立团结、协作意识。例如:我校初二(2)班学生葛某属随班就读,他协调能力相当差,以前,做任何动作都掌握不了,经常惹得全班哄堂大笑,大家越笑,他动作越笨拙,最后不管做什么他都孤零零地站在一边。我接该班的体育课后,在教学中我时常对他进行个别辅导,做游戏时鼓励其他同学帮助他先学会游戏动作,再逐一进行练习,等他把动作掌握熟练后,最后再进行游戏。使他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信心大增,不再自卑自弃,协调性也有很大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感受到来自同伴的关爱和友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融洽、和谐、民主、轻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体积极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四、转变教师传统角色,注重学生自主学习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学校最大的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因此,现代教学中我们要转变传统角色,改主讲为主导,变传统的组织者、指挥者为引路人。教师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例如:我在教学“后滚翻”时,我先让学生复习前滚翻,然后要求学生根据前滚翻的动作要领,尝试后滚翻。学生争先恐后,有的在原地打转,有的偏离“航道”,但也有的虽然没按照动作要领却也滚动自如。接下来让学生相互交流心得体会,说说成功和不成功的原因,再让学生根据交流、探讨出的方法去实践,教师适时、适当地加以辅导,结果绝大多数的学生能较好地完成动作。又如,在跳远教学中,可先向学生设疑提问:“原地起跳跳得远,还是助跑跳跳得远”学生经过练习和体验,便知道助跑起跳比原地起跳跳得远,教师接着问:“你觉得助跑的快慢与跳的远度有关吗?”学生经过比较就能得出跑得越快,跳得越远的结论,最后,教师概括补充答疑让学生获得跳远的助跑方法和要领,通过设疑答疑法,可以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通过自主探究学习,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觉性,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同时也能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 新体育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从教学内容的选择到教学评价的实施,充分关注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力求使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步和发展,使每一个学生有进步和成功的体验,从而提高每一个学生体育学习和活动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新的教学必须释放学生,还其以自由的空间与时间,让他们去讨论,去探究,去实践,去预见未知,去发挥想象,去创造新的答案,新的方法,新的动作,新的形式,新的组合。如:一堂武术课,教师可以只教会学生基本手型与步型,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加工创编一套简单的组合拳术,学生可根据个体差异自由结伴,通过讨论、探究、实践完成任务,再与各组进行交流、展示,最后进行评价。
由于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因此在教学中不能搞“一刀切”,应强调层次性,让强者更强,能吃得饱,让能力弱者,也能通过从低层次的练习逐渐向高层次发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扶持学生的独立见解,促使学生对问题高度敏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勇于设想,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习惯,给学生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充分展示自己的独立个性,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展现自我在实践中的创新和成果。例如:我在教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由易到难的四组练习: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1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基础上,不分腿,且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当学生们学得很好的时候,我提问:“前滚翻大家都翻得不错了,下面我们能不能把它稍稍变化发展成新的动作呢?”“你发明了几种新动作?能为大家表演吗?”这两个问题适应了学生学习和创造新的动作的需要,符合学生的好胜心,并给学生设立了创新的空间,学生表演了前滚翻不用手,前滚翻头不着地,连续前滚翻等自发动作,教师随机点评,指出有的动作太危险,这种发明不太好;有的动作与体育专家发明的一样,这种发明值得提倡。通过分层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使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的发展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开展课程资源,拓展教学形式,力争灵活多样 有一次我带领学生去春游时,无意中发现学生在外面竟欢呼雀跃,兴奋无比。他们相互追逐、嬉戏,有的在草地上打滚,有的在草地上做侧手翻,有的做头手倒立,有的用小石片打水漂,学生童趣尽露无疑。对呀,何不利用校园现有开发课程资源环境,拓宽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手段呢?于是我每周总要带领学生上一节特别的体育课,有时利用草坪做前滚翻,有时利用特有地形进行冲坡比赛,有时利用可乐瓶进行投掷练习,有时组织学生在操场上拣垃圾,对他们进行环保教育,将体育教学与美术、常识等学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样使体育教学打开封闭的大门,突破狭小的教学空间,让学生在美丽的大自然中进行体育锻炼,陶冶情操,学会自我锻炼方法,使其具有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优化课堂教学,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并不是一切以学生为中心,重学轻教,进行“放羊式”或“纯开放式”体育教学。而是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得以主动、全面地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更好地发挥主导作用。
优化课堂教学,既要打破传统教学中不利于使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又要继承传统教学中优良的教学形式并大胆改革探索创新,一层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仅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也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有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的思维由原来的被动思维变为主动的创造性思维,才能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创造潜能。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猜想、想象,让学生带着想法、疑问去尝试验证,而教师则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气氛中尝试、体验、讨论、验证、从中体验成功的感受,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享受了体育带来的乐趣。
七、结论。
体育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对此做出积极的反应,投身到教学改革的大潮中去,积极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好教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教学过程中师生双边活动的共同参与性。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把课堂教学创造得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攻玉可借他山之石”,“在教学中,如果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任何方法都是好的”。这样才能真正实施学生的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社会化、个性化的发展。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开展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同时本学科又遵循着从生活走向教育,最终又回归生活的形态。
但我们不难发现,现今许多课堂上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都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心里,严重影响了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那么,如何让综合实践活动真正得到有效开展呢?本文就从内容的选材、目标的定位、活动的实施三方面介绍自己在实施综合实践活动中的一些策略。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要求改变传统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精神,以及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过各种渠道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交流合作等各方面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就应该转换角色,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注意做好“引导”的作用。
一、内容选材——打开活动的“窗口”。
1、以生活为基点,走近生活。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经验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实施不能依托现有的、预设的教材,而是从学生生活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或引发思考的问题来形成探究活动的主题。儿童现实生活的环境中所包含的如“人文(自我、老师、同学、家长、邻里等)、家庭、社会、自然地理环境等”的资源因素。这些资源不仅是我们开展活动课程的核心载体,也是我们实践活动的“主阵地”。由此,在活动中我们还得“因人、因地、因时”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以充分体现我们综合实践活动的生活性、活动性及儿童的主体性的特点。
2、以经验为出发点,贴近能力的发展区。
如果说学生是一片等待开发的沃土,每一块泥土都是绿叶的根基,那么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要选择符合学生能力最近的发展区,让这一块泥土先长出茁壮的树苗。这里的发展区的基点就是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老师,学生对问题的热情和原有知识储备是实施主题的关键,因此,课题一定要是学生的兴趣所在。
3、挖掘本地资源,体现本地特色。
我校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小学,农村为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如:文化历史的独特性、地方特产的流传性、地理位臵的特殊性、人们生活的简朴化……因此,农村小学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应当充分体现农村特有的特色,以激发学生对富有本地特色的、从自己身边来的课题,研究起来更感兴趣,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二、目标定位——落实活动的“向导”。
1、自主与兴趣并存。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即使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活动中,大胆放手,让学生充分发挥其自主性,并在其过程中积极汲取多元化的想法与建议,既也能引导学生大胆发挥自己的自主能动性,提高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兴致,也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进一步有效开展。
2、实践与乐趣同享。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在综合实践的具体活动中,也要求学生大胆与他人,与社会进行良性互动,以获得对社会、对他人、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无疑是促进学生大胆实践的法宝。
3、生活与能力共进。
综合实践主题活动是生活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引领孩子走出课堂,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融入自己的生活实践。同时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责任,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而学生的实践活动,几乎没有或很少有现成的资料,所需的数据、现实事例,都要靠学生自己去寻找、查阅、选择、摘录、分析等等。而通过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学生的能力就会逐渐积累下来,这些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极为有利。
三、活动实践——提升能力的“阶梯”。
实践活动就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重新体验生活片段获得新的认识,它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比活动的结果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更加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从而让自身的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
1、大胆实践,培养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探索过程,是一种实践过程,也是一种开放性思维过程,在活动中,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经常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逻辑过程的多次反复训练,学生会大大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导学生自觉提高探索的能力,必然会增强学生收集信息的意识和提高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在实践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我们要大胆引领学生拓宽探索的领域、打开实践的空间,从而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得到真正的发展。
2、落实实践,关注发展。不难发现,综合实践调查活动的主题提出,往往是以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主。这就能最大限度地引领学生融入自己的生活,真正关注自己的生活环境变化,为实践活动的现实性、有效性提供了根本的保障。
3、精心组织,提高有效性。
为了保障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在活动的整个过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小组长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往往都要经过一番认真的策划、组织,特别是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反馈的意见,大家都要经过精心的思考、商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
一、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知识结构
传统的生物教学中,老师只是在讲台上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在被动接受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学习兴趣。老师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自主学习,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么多年的生物考试中不难发现,很多知识点都是串联在一起的,所以知识结构十分重要,这不仅是在生物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重要。在《高中生物》(苏教版)的必修课本中,“组成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相关内容主要说明了生命中的物质性,注重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综合素质的培养。生物教学中的.知识结构需要细分理解,从小的方面入手,从而解决大的难题。
(一)优化知识结构,明确教学的意义。知识结构归根到底就是学习生物过程中的重要知识点,当然这需要自己的总结与理解。知识点多而杂,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各个知识点的联系,串联起来,把小的知识点串联成完整的知识点,使之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老师在教学中发挥着主体作用,但教学的意义在于教会学生了解更多知识,所以从这点看,教学的主体在学生,老师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会学生方法,教会学生总结知识点,优化知识结构。
(二)优化知识结构,合理构建知识结构。在高中生物的学习中分为许多的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一定联系,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这一特点对各个章节的知识点进行筛选、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与总结能力,为将来发展成管理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学生通过提炼知识点,从宏观与微观的方面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明确每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成良好的联想记忆,开发大脑,有助于学习。随着时代的发展,高中生物的课本也有细微变化,原先的知识点很杂,相互之间联系也不密切,以前上课时经常听老师说:“教育改革,改的不光是课本,更是我们自己,现在不能像以前一样,抱着一本书只知道背,要学会找其中的联系。”现在教学中也经常对学生说这句话,不过变的是“你们的课本已经把最基础的联系在一起,只需要你们稍加提炼就行”,所以现在的课本更有利于学生学习,当然其中掺杂的许多不需要学习的知识会让学生稍微了解就行,不需要记下来。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整理重点,把容易考察的知识点整合下来,加强记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比如光合作用,光能是通过怎样的反应转化为化学能的,无机物又是通过怎样的化学反应转化为有机物的过程。这是大自然中经常发生的反应,十分常见,同样十分重要,这时的学习就需要学生联系实际,从学生主体出发,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理解记忆,然后整理出知识结构,与其他章节联合在一起,比如植物的呼吸作用,更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二、优化高中生物教学的课堂设计
提及课堂,大部分人想起的都是老师站在讲台上,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教育学生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我们需要的不是死气沉沉的教学,而是需要的活泼开朗的学生,不能因为教学模式而抹杀了学生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在教学中十分重要。
(一)在课堂中尊重学生,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现在的教育改革鼓励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重在培养全能型人才,因此在生物课堂上要尊重学生,重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把生物教学的内容放大化、现实化。如学习食物链时,让学生了解大自然中那些生活在食物链顶端的生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可以适当地给学生看一些动物世界之类的视频,让学生对生物课堂充满期待而不是厌倦情绪。
(二)在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高动手能力。生物教学中,实验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例如在做还原糖加斐林试剂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对加入试剂的顺序完全不会,虽说背过但实际做时就会有很多问题,自己动手做完试验后,这个问题就记住了,考试从没有出错。所以实验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当然学校应改善实验设备,让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学习做更多实验。
(三)在课堂中鼓励学生多加交流,提高团结合作的能力。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少不了对习题的讲解,学生对每个题的掌握程度不同,所以老师在讲解中应询问学生的难点从而加以讲解,不过也会有学生的难点没有被提出来,这就需要老师给予学生时间,和其他同学讨论寻找问题的答案,老师的任务是对学生不能讨论出来的问题加以标注并重点讲解。
三、结语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结构并加以总结的过程中同样应该重视师生之间的沟通,只有了解对方后才能找到适合每个人的教学体系,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有继续学习的动力,知识结构的整理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老师应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优化课堂设计,让学生把课堂当做发挥自己才能的舞台,把这个舞台交给他们,让他们对课堂充满期待,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
参考文献:
[1]王海智.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优化高中生物课堂结构[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04:121-122.
[2]刘春霞.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J].学周刊,2013,01:60-61.
一、要因材设问、突破重点、难点
(1) 要把握提问的起点。起点, 即认知的固定点, 是指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对学习新知识起承接作用的知识点, 是增长新知识的基础。因此, 教学时要把新认知放在整个已有知识的背景中, 准确地找到适应新知识的生长点, 设计出导向式的问题。例如, 在学习食物时理解食物是以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为基础的, 因此教学中可提出这样一组问题:食物中的能量来自哪里?呼吸作用消耗什么?呼吸作用的意义是什么?所有的营养物质都能被吸收利用吗?这些问题, 有利于理解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 食物链不能无限延长, 营养物质的富集现象等。这样的提问减缓了未知道路上的坡度, 可以把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顺利带入新的情境,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2) 要找准教学重点的提问。重点, 是指教学中最主要、最本质、带有主导作用的关键性知识, 是根据教材的内容而定的, 在整个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中起纽带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要针对每一个重点, 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重点。例如, 在学习空中飞行的动物时, 可以这样提问:家鸽有哪些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与空中飞行生活相适应呢?这样的提问不仅会使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欲望强烈, 还可促进其集中思维主动探究家鸽适于飞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这一重点。再如:在学习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的结构时提问:玉米种子和蚕豆种子的共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种子中重要的部分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不仅让学生对种子的结构和功能这一重点内容有一个全面认识, 更能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求新的知识。
(3) 要突破教学难点的提问。难点, 顾名思义是根据学生对知识理解的便利与否以及学习活动的难易程度而确定的。可以是由于知识抽象而学生又缺少感性认识造成的难点, 也可以是由于知识深奥而学生缺乏阶梯性知识造成的难点。有的是由于知识过于陌生而学生缺乏知识准备造成的, 还有的是由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经验的缺乏、方法的不足、资源的欠缺、思路的狭窄、意志的软弱等造成的难点。因此, 在每一节的教学中, 首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 估计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障碍, 确定难点, 然后仔细分析难点的成因, 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 引导学生由浅入深, 步步为营地攻克难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骨骼一节的教学中, 在学生了解长骨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提出: (1) 长骨的哪些结构特点使长骨既轻便又坚固? (2) 长骨的什么结构可以造血? (3) 长骨为什么可以再生?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可使学生由浅入深地突破难点。这样, 切实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求知欲, 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要因才施问、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1) 要根据学生的情感倾向施问。著名的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 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中学生的情感倾向较明显, 往往对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 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 如果仅仅是照本宣科对他们只能起催眠作用。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情感, 要多联系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喜闻乐见的日常现象, 努力创造新颖有趣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态施问。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形象向抽象的过渡时期, 在认识层面上也偏重于感性, 教学中我们要洞察学生的学习心态, 巧妙设计提问。学生的学习心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特别是当学生注意力下降, 情绪不高时, 我们要审时度势, 趁机提出一些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的问题, 重新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使其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完“皮肤的结构”时, 思想开始松懈, 注意力下降。此时, 趁机提问:大家说皮肤是不是器官呢?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又集中起来。学生的思维又进入思维的活跃期, 直到最后达成共识。这样, 不仅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还能诱发学生的思维水平由现有的思维层面循序渐进地向更高级的思维层面发展。
(3) 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施问。现代教育理论认为, 学生个体之间在智力发展、学习能力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 语言表达能力好;有的学生抽象思维发展快, 喜欢具体思考。所以, 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 就必须考虑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因此, 对于课堂提问,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量体裁衣、分层设疑。既要照顾到学习一般水平的学生, 还要照顾学习水平差的和学习水平好的学生。特别是要关注到学习后进生的学习, 他们本来学习积极性就低, 要不断地让他品尝进步的喜悦才不会掉队。只有这样, 才能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 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欲望, 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讨论、思考,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 恰到好处地提问有利于学生生物学素质的培养。课堂提问既要针对教材内容, 又要联系学生实际, 问得适宜, 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在张弛有度、和谐轻松、生动有趣的课堂气氛中主动获取知识, 力求最佳的教学效果。
(沛县郝寨中学)
摘要:精巧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发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可以在提问和回答的过程洞察学生上课时的心理认知过程。教学中的提问, 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教师可以从因材设问和因才施问两个大的方面入手, 用精巧的提问优化生物课教学效果。
一、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价值
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是促进有效教学的问题。教师用一些过于琐碎的无意义的问题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诸如“对不对?”“是不是?”或者提一些过于简单的问题,让学生从教材中去找寻答案。这样的问题充斥课堂,必然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所谓的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就会落空,这样的问题就是没有价值的问题。所以问题的设置应能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索。比如,在“叶的结构”的教学中,如果问叶片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各部分有什么特点?学生就只会从课本上找一找,然后读一读,就算答完了,这样并没有对学生的思维起到任何作用,只是照本宣科而已,可改成 “你可知道落叶中是背面朝上的多还是正面朝上的多?”这样的问题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入。
二、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适当地引入直观材料或轶闻趣事或谜语来设计新颖有趣的问题,可以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状态,这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就能充分调动起来,并进一步主动地去探索寻求答案。例如:子房的各组成部分发育成果实的各组成部分的问题看似简单,但是不注意观察和不善于联系的同学往往一时半会儿记不清楚,教师可在上课时先让学生猜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描述的是什么?然后提问:“麻屋子、红帐子、白胖子”分别指的是其中的哪一部分?是由什么发育来的?怎样发育来的?由于问题的趣味性很强,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听课的效果。教师还可把准备好的花生果实发于学生,让他们直接真切地去感受果实和种子的结构关系,再要求学生手拿花生运用想象,把它们的发育过程回忆一遍,这样知识的掌握就轻松愉快。
三、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层次性。
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问题要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形象到抽象,层层递进。将较复杂的问题分解为一系列密切相连、层层相扣的小问题,理解运用起来自然容易了许多。例如:在《血液循环》这一节中,学生对动脉血和静脉血的概念很难记住,并且容易混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从简单处提问:血液被左心室压入主动脉后,流到哪里去了?学生可以轻易了解,流往各级动脉然后到达身体各处毛细血管。接下来问:血液到达毛细血管,目的是什么?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内容,不难得出,此处是进行物质交换的。接下来可以再问:血液把什么给了组织细胞?学生通过回忆,组织细胞需要氧气,因此血液是把氧气给了组织细胞(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营养物质)。这样一来,血液里面的氧气就变少了。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看挂图颜色,气体交换之前,血液的氧气含量高,是鲜红色的,问:这种血液叫什么血?学生根据书上概念找到是动脉血。气体交换之后,血液中氧气含量减少,颜色暗红,这种血液我们称为什么血?学生此时就会相对容易地回答是静脉血。此时,再问学生动脉血、静脉血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就可以回忆刚才的学习过程,了解以氧气含量为依据,而不是血管。
四、有效提问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开放性的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能力,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锻炼。比如在学习“遗传的物质基础”时,我问学生“有人说吃基因补基因,你同意吗?说出你的理由。”学习完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我提出的问题是“新疆的瓜果特别甜,原因是什么?”这样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来说又有挑战性, 又有趣味性,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提问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因人而异
教师上课面对的不仅仅是部分学生,而是要求每一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此提问也要心中有全班,使提问对所有学生产生影响,都能认真思考,都能有所收获。在课堂上设计一些难易适度的问题,让全体学生都可获取知识营养,满足其“胃口”的需要,使成绩好中差的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答问。教师应针对学生实际水平,设计不同的有梯度的问题,按照问题的难易程度,因人而异,因人施问,消除中等生与学困生回答问题的畏惧心理,培养各层面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输送血液的泵——心脏》这节课为例,简单的问题,如 “心脏有几个腔?”此类问题让学习比较困难的同学回答,这样可以给予此类学生信心。中等程度的问题如“心房壁与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两个心室壁厚度是否相同”可以让中等程度的学生来回答。而“为什么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厚于右心室壁”,这类问题,有点专业难度,可以让学得不错,对此类学科兴趣浓厚的学生回答。这样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在课堂得到表现机会。
六、提问后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探索的时间
有价值的问题往往需要思考后才能回答,因此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为学生提供看书、思考、组织语言的时间。间隔太短,学生对问题缺乏充分的感知和足够的思考,学生思维无法深化,容易造成“卡壳”、冷场或回答失之肤浅;间隔太长,则又使教学显得松散、拖拉。“问”与“答”的时间距离要应视问题的难度而定。对于程度相差较大的班级,已经有一部分人得出了正确结果,另一部分还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出相关结果,对这一部分同学可以给一些提示性的启发。
七、提问之后必反馈
学生回答之后,教师一定要紧接着做出即时的相应反馈。反馈应及时并富于鼓励性,要善于发现学生回答中的“闪光点”,充分肯定其中的正确部分,要充分肯定学生的進步,尤其是要发现学困生的进步,给予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有进步,从而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教师既要鼓励、表扬学生,还要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具体内容,有的放矢地指出好在哪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激励学习的积极性。对学生离题的回答要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适时适势引导,不要做生硬的打断或责怪,要作出鼓励性的答复,如“你还可以描述得完整些”“你的回答已接近了正确答案” “可以做得更好”等鼓励性话语。学生行为之后紧跟着表扬和鼓励而不是批评,更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和迁移。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门教学艺术。在本文中,笔者就结合初中政治学科的特点,总结了几点政治课堂上提高提问有效性的几点措施,希望政治课堂能够在有效的提问下焕发出生机和活力。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的互动与交流的重要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对于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具备一定的提问艺术,是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关键词:提问艺术;政治课堂;师生互动
一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把握住提问的艺术,就可以在课堂环境下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开启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作为一名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提问艺术的运用,要努力通过有效的提问艺术来优化政治课堂,进而实现政治学科的素质教育目标。
一、提问要能够引起学生兴趣
在课堂上,提问要想出来好的效果,首先就要求理由的本身能够引起学生深思和回答的兴趣。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提出的理由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进行深思和探究,并在深思和回答理由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和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师在设计提问环节的理由时,一定要考虑到理由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保护我们的共有家园》时,就在上课时候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理由情境:某天,小明来到动物园参观世界频危动物展览活动,在动物园中,每一个展区中都展示了几种频临灭绝的动物,同时,旁边的导游还会给参观者介绍每种动物的存世数量,以及造成这些动物频临灭亡的理由。到了最后,导游带着参观者来到了一个小木门前,然后告诉参观者:“在这个木门的后面有一种最需要拯救的频危动物,你们能够猜到是什么动物吗?”听到了这里,下面的学生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猜了起来。就这样,学生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最后,笔者公布了答案:“当小明打开木门以后,看到了一面镜子,在镜子中,小明看到了自己的身影,原来,导游所说的最需要拯救的频危动物是人类自己,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这个理由同样也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纷纷在下面讨论了起来。就这样,通过学生感兴趣的理由,使得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地吸引到了课堂上,从而为接下来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提问的理由要尽量具体化
课堂上的提问最忌讳的就是所提的理由过大、过空。事实上,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很多教师在提出理由以后,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完全摸不着头脑,不知道该从何答起。很多时候,并不是因为学生真的不知道答案,而是教师所提的理由缺乏具体针对性。例如,笔者曾经听过一节公开课,讲得内容是《胸怀全球迎接挑战》。当教师在讲到我国对外开放的政策时,随口就提了这样一个理由:“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一听到这个理由,所有的学生都愣住了,因为这个理由所涵盖的面太大,学生一时半会儿不知道该从何说起,一些学生在深思了片刻以后也只是给出了“我们要好好学习,增长知识”之类的很空洞的答案。当看到学生的迟疑以后,教师也意识到自己的提问方式存在一定的理由,于是立刻把理由稍微修改了一下,这样问道:“假如未来我们成为了一个政府工作人员或者海归人士或者跨国企业的员工,我们能够为对外开放做一些什么样的贡献呢?”经过这样的修改,理由显然更加具体,这样,学生也开始活跃了起来,大家纷纷在下面畅想着自己的未来,深思自己能够在对外开放中发挥什么作用。
三、提问要结合实际
政治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但它同时又是具有很强应用性的学科。然而,很多时候,更多的人只注意到了政治学科的理论性,而忽视了其实用性,很多教师在开展政治课堂教学的时候,也是把理论讲解作为重点。要知道,任何脱离于实际的理论都容易产生枯燥乏味感,政治学科当然也不例外,如果教师所讲的内容都是一些纯理论的知识,会让政治学科严重脱离实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政治学科的实用性。为了增加政治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可以设计一些理论同实际相结合的理由,通过理由可以很快将课本知识同课本以外的实际连为一体,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理由的实用性,还可以大大增加学生的深思兴趣。
例如,笔者在给学生讲到《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课的内容时,在讲完了几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以后,就从当前比较热门的食品安全理由入手,设计了这样几个理由:前段时间,电视媒体曝光了有关假鱼翅的新闻,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获取高额利润,而利用胶水粘贴次等鱼翅冒充高档鱼翅,这些用胶水粘起来的鱼翅不但没有营养价值,反而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危害,现在请你们深思一下,商家的这种做法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益?如果你是消费者,发现自己吃到了假鱼翅,你首先会想到怎么做?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以后,作为消费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为自己维权?通过这些理由,使得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同当下的社会热点紧密地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使得政治课堂充满了时代的生机。
提问作为一节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的有效与否会直接影响课堂的学习气氛,影响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学会把握住提问的艺术,使得教师和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提问形成积极有效的互动,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李桂艳.初中政治课堂教师提问技巧研究[J].家教·上半月,第1期.
[2]杨文娟.新课改下的初中政治课堂提问方式的[J].文理导航,第24期.
课堂提问是人们常用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积极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但要在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情况下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了解并掌握课堂提问的技巧。掌握好课堂提问的时机
1.1 在“开始”处提问
在一堂课中,如果头开得好,一开始就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求知的欲望,便可以为这堂课的良好的延伸奠定基础。例如,初一生物学“种子的萌发”一章,教师开始就提问“为什么一粒小小的树的种子给它提供适宜的环境,它就可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这在开头的一个提问,犹如在平静的水面上,一石激起了千层浪,一下子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了这一问题,把学生的兴趣引到这一问题上来。
1.2 在“重、难点”处提问
一、数学课堂提问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1.启发性原则。
2.重点突出原则。
3.分层次原则。
4.量力性原则。
二、数学课堂提问的目的
课堂提问是由教学目标决定的有计划的教学手段。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多元情景化”的教学,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加德纳指出,教学方法的重要特点在于,它不象工业化生产那样“以逻辑方式大量制造的手艺”。这就是说,教学方法具有很强的艺术性,教学活动的“中心精神就在于教学的乐趣”,“采取不同的方法,尽可能有力而正确的把重要内容传授给不同心智的学生”。加德纳盼望老师能够有“引人入胜的切入点”。“问题教学”也正是利用一个“有意义的切入点”,激发学生的兴趣来传授重要内容的一个很好的方式。
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课堂提问的效能。其目的在于:
1.激发学生根据提问进行积极思考,为学生创造思考和探索问题的条件。2.通过问题的反馈功能,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并对于学生的思维过程进行指导和评价。3.集中学生注意力,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4.开拓学生思路,启迪智慧,使学生学会良好的构思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三、数学课堂提问的实施
1.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全体学生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调动每个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让全体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体验参与和成功带来的愉悦。
2.提问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课前设计的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的提问,教学中往往不会一帆风顺地得以实现,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完全拘泥于備课中的设计,应围绕提问的中心内容,根据学生答问的反馈信息,适当变通。
3.提问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问题提出后,要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然后指名回答。思考时间力求照顾到全体,以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为标准。
4.提问要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主要内容。思路往往比结论更为重要。学生只有学会了思考,才能掌握获取知识的本领。
四、数学课堂提问的方法策略
优化课堂教学过程,必须注意优化课堂教学提问这一环,使之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较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问的方法和艺术可以说也是因人而异,变化繁多。
1.对于回顾知识型的问题,教师应面向全体,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顾
2.对于数学新知识、数学概念的学习,应突出重点,围绕难点设置问题
例如在双曲线概念的教学中,当得出双曲线定义:“平面内与两定点F1、F2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是常数(小于)的点的轨迹F叫做双曲线”以后,再通过演示实验,对学生进行启发、引申:①动点F的轨迹是双曲线,满足的条件是什么?当学生得出|PF1-PF2|=常数(小于|F1F2|)后,可以将条件进行如下改变让学生思考。②将小于改为等于或大于,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③将绝对值去掉,其结果又如何呢?④令常数为0,其余不变,其点的轨迹又是什么呢?⑤将括号中的小于|F1F2|去掉,应如何讨论点的轨迹?通过上述从不同角度,或同一角度中相似问题(②问)的讨论,学生对于双曲线定义中的“绝对值”“常数(小于|F1F2|)”以至整个概念就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从而深化了知识。
3.对于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设置的题目也应将问题加以分解,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回答把握数学题的目的
五、课堂提问存在的几个问题
1.课堂提问中重数量轻质量。2.重提问而轻反馈。3.盲目提问,让学生回答无从入手。4.先点名再提问。5.假借提问而惩罚学生。
“目标、教学和评价”是现代教学观的三要素。在提问时,教师要自始至终细心观察学生的反应,慎重处理学生的回答,以不同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回答,及时矫正其认识缺陷。评价的方式包括:重复学生的回答,表示予以确认;从不同角度转换叙述方式,强调学生的观点和例证,使表达的意思更明确;归纳学生回答的要点,对学生所答的内容加以评论,对学生的思考和语言表达以示范;依据学生的回答,联系其材料,对某一问题进行延伸或追问,促使学生理解和深入思考;对学生的回答补充新信息,提出新见解;对回答中的错误倾向、模糊认识,引导其他学生参与评价、矫正和扩展。
要让提问在数学的课堂中更有效,设置有效的提问还远远不够,提哪些问题,在何时提出,提问哪些同学,期望得到怎样的结果,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个别回答,甚至不一定要学生作出回答,关键要起到一个提示、引导、过渡的效果。有些提问不一定要学生口头回答,也可以让学生用书面的形式回答。课堂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设置,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状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特点,循序渐进,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提问的目的。
【优化课堂提问,促进生物学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提问,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07-11
优化课堂提问09-23
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构建历史高效课堂12-01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11-08
开展小组合作,优化课堂教学09-30
优化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11-08
电子白板优化语文课堂教学06-05
高中语文课堂情境教学设计优化06-25
历史课堂教学优化设计的探索10-23
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优化之探究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