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2024-06-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1

二、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落后。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只知道一味地利用牛顿定律解题,而对牛顿定律的局限性不加任何怀疑和诠释,盲目地崇拜,机械地吸收。

2、忽略对学生对知识理解力的把握。只注重自然科学重要规律的把握,而忽视从整体上和本质上认识自然科学和物理学的主要现象和规律的内在联系,如只知道光的波动性和粒子性,不知道其辩证的统一,只知道客观存在的电、磁的规律,不知道其本质上的一致性等等。

3、过于重视课本。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

4、命题抽象。命题只注重过度的抽象,牵强附会,生编硬造,而与实际情况脱节,甚至出现故弄玄虚地搞文字游戏式的“八股”题,忽略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无一使学生通过训练内化成他们自己的能力,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任何一本资料都有,不甚枚举,无须赘述。

5、忽略实验课。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只管纸上谈兵指手划脚地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于是形成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即使考分高,却是“低能儿”,口上夸夸其谈而动真的却又手足无措。高三理科毕业生中连一台电风扇或一只日光灯都不敢拆装的是大有人在。

三、促进学生深度教学的策略

1、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在知识体系上能够在新知识和原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掌握复杂概念、深层知识等非结构化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引导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联系和对比。据统计来看,虽然高中物理的教学都是按照章节进行授课,但每一个章节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密切的联系,让学生能够将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密切联系更好的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进行学习。因此,物理教师应当善于抓住并展现知识之间的这些联系性,例如在进行关于电场知识的教学时,由于有关电场的知识非常抽象,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往往具有很大的困难,但如果把电场和重力场进行类比便可以发现两者有很多相似之处在电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知识得到了自然的同化,学习电场的性质的过程也就顺利多了。除此之外,对于物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可以采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比较与冲突,这样能够有效的促使学生对相似的知识能够有效的识别和区分。通过类似知识的对比,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问的区别和联系,防止知识之间的混乱,进而促进知识的系统化。

2、对知识体系进行归纳整理。高中学生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所处高度有限,往往过于关注细枝末节的知识点,缺少宏观把握的能力,在教师进行物理授课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知识上的整体结构,但事实上来说,学生对于知识的整体结构的认知非常弱,这样的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完全的掌握与理解。所以,教师在注重讲授细节要素的同时也要促进学生对知识整体构架的掌握。通过从点到面、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的归纳,利用一定的线索把相关的整个体系有机地联结在一起,这样的方式就能大大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宏观把握。

四、结束语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2

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把愚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高中教育阶段要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强自立和适应社会的能力,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只有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中普遍对物理知识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解,缺乏将知识前后贯通进行综合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 使教育的方式和理念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对知识作出深入思考,使学生能够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不断得到提高, 从而将表层的知识与内容深化为自己的东西。

2.深度学习的概念

深度学习是指“基于理解的学习。学习者批判性地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练习,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作出决策和解决问题。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深度学习首先是一种对知识的批判性思考, 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着怀疑或者批判的态度对知识进行学习和思考,从而理解和应用知识。其次,深度学习能够有效整合知识信息。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将新旧知识整合起来,从而使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再次,深度学习是一种自我导向,能够将被动的学习转化为积极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并积极付诸实践,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后,深度学习是学习者的积极主动的行为。学习应当是学生的一种 积极主动 的行为和 态度, 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并且不断体验到学习进步的愉悦心情, 在遇到困难时积极寻找各种方式尝试解决问题。

3.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策略

高中物理学科特性决定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度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更深入。但是现阶段,在高中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程度还是比较低的,因此高中物理教师应该采取一些有效策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首先, 对于教师来讲, 应该在教学中做足充分的准备。《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维 ( 课程 ) 目标”, 也就是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高中物理课程的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物理教师通常会以“三个维度”拟定教学目的,但是这种做法往往达不到预期目的。实际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不一定同时包含物理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教师在备课时,不要眠强的找三维目标,要符合课程内容的需要,以及学生的需要,制定利于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目标”。因此,物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做到对新课程理念的灵活准确理解,而不是生搬硬套。

其次,有效教学的实施。在进行有效教学时,教师应当做到通过融入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这样有利于教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 ,有着重大的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氛围,学生的学习活动可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可以说积极性、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和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深度学习是非常有帮助的。除了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外,教师还应当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例如,对于主要通过听觉的输入接受学习内容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尝试复述学习过的内容的方式对知识进行巩固, 同时锻炼复述者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3

关键词:深度学习;教学核心要素;功能价值;实施策略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9–001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世纪70年代起,建立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哲学、社会学及其他科学原理基础上的新的学习科学逐渐形成,其中深度学习是新的学习科学中的重要概念。国内不少学者对深度学习作过研究[1~6],目前,对于深度学习较为认同的观点是:“深度学习是基于原有知识能力之上的、以学习者主动参与为前提、重视知识结构的建立和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过程,以知识迁移和认知策略迁移解决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由此可见,深度学习意味着理解与批判、联系与构建、迁移与应用、学习的积极与主动,它通过对学习机制的探索,创造了新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

1 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主要特征

结合《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对“课程性质”的描述,笔者认为化学教学中的深度学习有如下五个主要特征。

1.1 深度学习注重批判理解

化学教学常常要运用化学实验帮助学生清晰观察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相关现象。物质性质及其变化与多种因素相关,产生的现象多样而复杂,要求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不仅要注意实事求是,还应保持一种批判或怀疑的态度,批判性地看待物质性质、变化,并深入微观层面分析思考其原因,从而加深对深层知识和复杂概念的理解,尽量减少机械记忆等浅层学习的现象出现。

1.2 深度学习强调知识整合

化学学科发展与人类知识的发展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化学与学生生活知识密切相关。因此,深度学习所强调的知识整合既是多学科知识的整合,也是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知识的整合,还包括新旧知识的整合,从而引起对新的知识的理解、长期保持及迁移应用。避免出现将新知识看成是孤立的、无联系的单元来接受和记忆的浅层学习。

1.3 深度学习关注知识建构

化学知识有其内在的规律和结构,学生不仅要能够从众多的化学现象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更要能够将信息转化为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的意义,实现对知识的自主建构。

1.4 深度学习着意迁移运用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过程中的基本现象、基本规律深入研究,并在微观粒子运动层面上进行判断和理解,逐步形成化学基本观念,这样,可以在相似物质及其变化情境中“举一反三”,也能在新情境中分析、判断差异并将化学基本观念迁移运用。

1.5 深度学习强调面向实践应用

结合学习内容联系自然、生产、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面对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运用化学知识看待、处理化学问题,帮助学生形成用化学的视角认识物质世界的基本习惯。摒弃只关注解决考试问题所需的公式和外在线索的浅层学习。

2 促进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核心要素

基于以上对深度学习内涵和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特征的分析,从有利于创设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教学环境的角度看,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化学教学应着重落实三个操作性核心要素。

(1)真实。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真实的实践活动,面对真实的问题,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深入理解化学基本事实、基本规律、基本观念,提高学生结构化化学知识的能力。

(2)反思。在化学教学活动中,通过学习任务的设置产生“驱动”、通过问题来启发、通过“错误”来领悟、通过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等策略,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过程和认识进行自觉反思,深化学生对“宏观现象-微观本质-符号表征”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结构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3)迁移。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元素观”、“能量观”、“微粒观”、“变化观”等化学基本观念,并迁移到对新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研究中,在积极主动应用中进一步发现新现象、新问题,感悟新知识,领悟化学知识的“生长”意义,提高学生化学知识实践应用能力。

那么,深度学习在化学教学中的功能价值是什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予以厘清。

3 化学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功能价值分析

3.1 深度学习有利于学生化学基本观念的形成与建构

所谓化学基本观念是指“学生通过化学课程的学习,在深入理解化学学科特征的基础上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具体表现为个体主动运用化学思想方法认识身边事物和处理问题的自觉意识或思维习惯”[7]。深度学习是一种有利于化学基本观念建构的学习,是学习者获得更为灵活的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的一种学习方式。

例如,能量观的形成是在学习掌握元素及其化合物性质及其变化中,通过物质性质及其变化中化学能与其他能量转化的实验,及生活生产实际中化学能的应用等真实的情境,感受到化学能量观的真实存在;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师生围绕关于化学能的转化与转移,通过反思等思维活动,经过缜密的思考和严谨的逻辑推理,找到化学变化中能量转化与转移等现象之间的联系,并将零散的关于化学能的相关事实与知识组合成相关联的整体,形成有意义的化学能量观的知识结构。化学能量观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对其理解需要经过迁移应用到解释和预测物质的性质与用途、解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了解物质鉴定的方法(利用物质发出的光和吸收的光可以鉴定是什么物质)、定量研究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等实践活动,在事实积累和化学能量观认识发展的交互过程中形成对化学能量观内涵的深刻领会[8]。从而整体形成并建构自然学科中“物质”、“变化”和“能量”的内在联系,引导学生形成从化学基本观念的角度深度认识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思想方法。

3.2 深度学习有助于学生“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有机融合

学生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认识一般经过从宏观现象发展到微观本质和符号表征的过程。由于宏观信息易被学生接受和吸收,而微观和符号信息由于具有抽象性和复杂性,学生难以理解和消化。这需要经过在真实的情境中针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在分子、原子水平上进行反思等思维活动,对宏观信息进行概括和抽象,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微观本质认识,深刻认识化学符号的意义性表征。继而将获得的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的知识迁移应用到新情境中,引导学生用开阔的眼界去理解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启发学生从微观本质上理解化学反应。

3.3 深度学习有益于学生对化学知识价值与意义的认识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真实情境中,对自身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问题解决方式等进行批判性、反思性思维。同时,将已经理解的化学基本观念迁移应用到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真实过程中,这既有益于引导学生体验知识与自身、与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也有益于启发学生体悟内隐于化学知识最深层的意义与价值。

例如,钠的化合物性质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化学知识价值与意义主要有三方面内容:

其二,化学史有益于启发学生领悟,学习和研究化学科学要站在社会、人类的立场上去反思化学学科自身。

1791年勒布朗用食盐、浓硫酸、石灰石、煤为原料制碱。缺点:既耗能又产生污染物;1862年索尔维创造出氨碱法,同时生产出氯化铵既可作为化工原料,又可作为化肥。缺点:除了生成碳酸钠还生成了没有用的氯化钙,原料的利用率也低;1942年侯德榜索尔维制碱法和合成氨法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食盐的利用率,把对污染环境的废物氯化钙转化成对农作物有用的化肥——氯化铵,还可以减少1/3设备,所以它的优越性大大超过了索尔维制碱法,从而开创了世界制碱工业的新纪元。但也存在缺点:较索尔维法而言,它的用氨量较大,在有些情况下不适用。

其三,通过钠及其化合物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迁移应用,引导学生不断运用唯物辩证观去审视物质性质的多样与物质用途的多层次,体会化学学科的多元发展,建立起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4 化学教学中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实施策略

4.1 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引导学生深度学习

课堂学习共同体是学习共同体在课堂情境中的组织形式,“在课堂学习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具有特定的身份或角色,带着一种认同、归属心理积极负责地参与和体验共同体的学习生活”[9]。“从教学方式看,深度教学是一种对话中心的教学。深度教学超越了‘传递中心的藩篱,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中心”[10]。每个学生都是带着他们独特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学习经验走进课堂,它们是课程资源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是与他人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促进深度学习的重要保证。挖掘并有效利用每个学生的独特学习经验,构建课堂学习共同体,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在反思与迁移过程中,引导师生思维碰撞,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物质性质及其变化、学生与自我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形成和自主学习品质的提升。

例如,化学反应速率的引入。

[问题引入] CaCO3+2HCl=CaCl2+CO2↑+ H2O,怎样定性观察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怎样定量表示化学反应速率的快慢?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小组合作实验-真实情境]观察气泡产生速率:(1)块状、粉末状CaCO3分别与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反应。(2)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小块CaCO3分别与20℃、0℃(冰水)同浓度、同体积的稀盐酸反应。(3)相同质量、相同形状的小块CaCO3分别与同体积的0.2 mol/L稀盐酸和0.1 mol/L稀硫酸反应。

[问题讨论-反思]科学的探讨和应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统一标准,那么化学学科是怎样统一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呢?

[共同探讨问题-迁移应用](1)研究化学反应速率有什么意义?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有哪些应用?(2)请同学们做一次课外调查,写一篇调查报告,调查5种以上食品的保存方法、保存期限,分析使用该保存方法的原因,题目自拟。

4.2 以体验性活动激发学生深度学习

皮亚杰的认知论强调,个体所能获得的知识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感官的经验,他关注系统的情境设计,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学习。双手、眼睛、耳朵、鼻子等感官的同时介入,会产生更具体、更明确的感知和体悟,并引发反思性思维活动。体验性活动要求学生迁移所学的相关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正是深度学习的体现和要求。由于化学实验现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应以开放的、自由的、探索性的问题作为体验性活动的支点,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性学习,引导学生产生深刻体验,让体验性活动成为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通道,成为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催化剂。

例如,在铁的化合物教学中,在学生查找铁的化合物在日常生活、医药卫生中如何应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问题](1)人体通过不同途径摄入的铁元素可能为+2价,也可能为+3价,如何检验?(2)人体摄入了三价铁,如何使Fe3+转化为Fe2+?(3)人体摄入的二价铁有利于补血,如何防止Fe2+转化为Fe3+?

[体验性活动1]“琥珀酸亚铁”是一种可用于治疗缺铁性贫血的药剂(速力菲),药片外表包有一层特制的糖衣,以保护其不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三价铁(三价铁无治疗贫血的药效)。请设计实验验证某琥珀酸亚铁药片是否被氧化。提供试剂:氯水、稀硝酸、FeCl3溶液、淀粉-KI溶液、铜片、Zn粒、铁丝、H2O2、FeSO4溶液、KSCN溶液。

[体验性活动2]请用实验检测苹果“生锈”与“铁锈”的成分是否一样。[苹果“锈”与KSCN溶液作用不变色,苹果“生锈”是果肉里的物质(酚和酶)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了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咖啡色的物质]

[体验性活动3]如何证明青砖与红砖中分别含有Fe2+与Fe3+?

学生体验性活动中的问题解决既促进了学生展开更深层次的讨论、争论、探究,发现更重要的问题,也引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成为自主学习者,看到所学知识和自身之间的相互联系,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4.3 持续、即时地反馈学习情况,指导学生深度学习

即时性反馈是指在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教师对于学生的行为表现给予即时反馈并作出评判的活动。在化学教学中持续反馈、即时反馈是指导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状况并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即时反馈实验操作、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概括出的物质性质及其变化规律,指导学生深度参与知识建构;在对化学基本事实的比较、分类、概括、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思维活动中,即时性反馈,凸显思维的反思性,形成“宏观-微观-符号”认识复合体,提升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现象与微粒结构以及微粒相互作用之间的因果关系的生成度;在迁移应用所学化学知识中,即时反馈学生知识应用中的偏差、不足、错误,引导学生深度运用预测、验证、假设、理论模型等科学方法。

例如,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时,通过即时评价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一组概念的掌握情况,可以实现知识引领、方法引领、思维引领、情感引领等;又如,在评价学生探究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分子有效碰撞模型的建构;又如,在反馈评价学生探究盐类水解实验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再如,在评价反思从化学平衡到电离平衡,到水解平衡,再到溶解平衡的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影响平衡移动的内因与外因等。

参考文献:

[1]阎乃胜.深度学习视野下的课堂情境[J].教育发展研究,2013,(12):76~79.

[2]张浩,吴秀娟.深度学习的内涵及认知理论基础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7~11.

[3]伍远岳.评价学生知识获得的标准[J].中国教育学刊,2013,(2):64~67.

[4]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11):17~23.

[5]姚林群,郭元祥.新课程三维目标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11,(5):12~17.

[6]慕彦瑾,段金菊.基于认知心理学理论的深度学习设计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25(7):65~69.

[7]毕华林,卢巍.化学基本观念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6):3~6.

[8]张发新.谈高三化学复习中“化学能量观”知识结构的形成[J].化学教育,2014,35(21):44~47.

[9]陈瑶.课堂:一种有限的学习共同体[J].教育探索,2010,(8):31~33.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4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因此语文教学,就不能再袭用传统的以讲、问为主的课堂模式而不思革新进取。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新方法。对此,我浅谈几点看法:

一、激发兴趣是自主学习的诱因。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学生没有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只有当学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可能碰撞出思想的火花,使语文课堂变得生动、轻松起来。因此教师就要着力创设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首先,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是学科对象的主动自觉的求知者和探索者。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儿童畅想畅言,精神上处于一种自由、放松的状态。创设宽松和谐平等民主氛围,让学生想象驰骋,感情激荡,思路纵横,自然会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引发创造的潜质。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大胆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发言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更足了。

其次,精心设计好导语。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每个环节都很重要,但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处于积极的自主学习状态,一席好的导语尤为关键。我执教《被袋里装的是什么》一课时,上课伊始先让学生猜一猜被带里装的是什么,再通过猜测导入新课,激发了兴趣,活跃了思维,开启了想象,学生学习课文自主性更强了。

另外,建立一个激励评价机制。激励性的评价,能给学生以帮助,给学生以鼓励,给学生以信心。评价中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及变化发展,既关注水平,更要关注学生情绪态度。这些激励性评价创设了一种让学生心理安全的教学氛围。如:有一位老师上<<五彩池>>一课,要求学生用读来表现对“漫山遍野”的水池的理解。第一个学生读得不够好,她说:“你读得这么响,我却只看到几十个池。”第二位读得有进步,她就说:“哦,让我看到几百个了。”第三个情感到了位她评道:“呀,这下真看到三千多个啦。”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每个学生学得都趣味盎然,参与热情十分高。

最后,要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没有读书就没有教育。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亲近阅读,热爱读书,把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由课内延伸至课外。我在班上建了一个班级图书角,要求学生精心选择一本自己读过的好书来与同学们共享。我还在班上开展了“好书介绍”、“比一比谁读的书多”等活动,学生们的读书热情高涨。有位学生在日记中说:有的电视节目看起来很吸引人,但对学习帮助不大,还不如安安静静读一本好书。

二、学法指导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兴趣只是一种诱因,要使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持久保持下去,关键还在于掌握语文的规律和学习语文的方法。学生学习中往往存在“你一说我就明白,可一做题就糊涂”的状况,问题在于教师不敢放开双手,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求。这就要求教师大胆放手,在“引导”

上下工夫,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进行探求,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领悟发现,在自主学习基础上合作交流、分析讨论;在教师悉心的渗透和指导下掌握自主学习方法。

1、让学生掌握会阅读的基本要求。

自主学习的基础首先就是学会阅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会阅读的这种能力:一是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正确断句的基础上保持一定的阅读速度,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二要求学生在快速阅读的同时脑子里要迅速的形成一定的意象,进而了解文章所讲的内容和表现的意图;三要让学生反复去读,多种形式去读,让学生明白“文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

2、让学生掌握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

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自主学习方法并努力使学生养成习惯。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必须有对生字词的注音、解释的批注,对段落序号的标示,对重点或不理解的词句的圈画,对感悟的地方进行批语,长期坚持就一定会对学生学会自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抓住一切时机,保护学生求知欲、好奇心,鼓励学生生疑、质疑,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注意听讲,发现问题,敢于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大胆向教科书、向教师、向权威挑战,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当一名发现者、探索者,在读中有思,思中有疑,疑中有见,见中有异,异中求新,进行自我发现学习。如教学《最后一只白鹭鸶》一课时,学生自读课文后让他们说说,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怎么知道的?还想了解什么?这样及时反馈,效果极佳。学生根据已有认知水平,畅所欲言,懂得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自我思考、自我发现,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开展活动是自主学习的动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语文教学应创设让学生活动的机会,以活动增强学生“躬行此事”、自主学习的热情,在活动中使学生学知识、长见识、练才干。在读写过程中加进了说和演,提供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开辟领悟和运用语言的天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是很有裨益的。同时,就学生的学习过程来说,有益有趣有效的活动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动力。可以说有了活动,课堂就会充满了活力;有了活力,自主学习的动力就更强。下面简单介绍几种活动方式:

1、演一演。

爱表演是学生的天性,他们总希望老师给予表演的机会,使他们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教师可选择教材中具有较强的故事性、情节有趣的课文让学生“当当小演员,亲自演一演”,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执教《小兵张嘎》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演的学习方法。以六位同学为一个小组,小组合作,小组间展开比赛。先让学生挑选课文中自己喜爱的角色,再让学生仔细地研读课文,然后写成剧本形式。还要求学生表演结束后评出最佳演员、最佳剧本、最具创意等等,教学效果较好。因为要演,学生得研究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诸多因素,从更深的层次上把握角色;因为要写,学生得仔细认真而且自觉自主地读课文;因为要评,表演时学生得认真欣赏,整个过程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锻炼,并且热情高。

2、编一编。

有计划地、适当地开展语文竞赛活动,对调动学生学习语文和积极性有促进作用。在教学《游天然动物园》一文时,让学生写导游词,谁介绍得绘声绘色、吸引人,那么,游客们就跟着他们去旅游。这样一来,学生各尽所能,各展所长,通过各种方式来宣传自己的景点的特色。学生有的说,有的读,有的介绍图片……课堂氛围十分热烈,学生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出来。

3、唱一唱。

在教学《藏北草原》一课时,为了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去,让学生一起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随着歌声飘呀飘,他们的思绪来到了草原。可以想象,在这样的一种教学氛围下,学生的学习情感怎么会不投入;学生想象的翅膀怎么会不打开;学生学习的潜能怎么会不被激发。用音乐、歌曲这样一种学生熟知的艺术方式来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对激荡学生的情感,展开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培养习惯是自主学习的基石

要想学生坚持自主学习,就必须要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不但能迅速愉快地投入学习活动,而且会有很强的探索精神。为此,首先注意培养学生养成以下良好习惯。

(1)预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预习,可以有三种层次:第一种是课前看一看课本;第二种是解决课本中的生字词、思考一下课后的练习;第三种是查找资料作深入研究。学生达到何种层次,与教师坚持要求、督促检查有关。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并坚持上课前提问检查。

(2)复习的习惯。

学生进行复习,可以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先复习,后做作业;第二种是先做作业,有时间再复习;第三种是专门安排时间复习,注意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结构。多数学生应达到第一种要求,随着学习深入,应对学生提出第二、三种要求。教师布置作业,不仅要布置一些知识应用的作业,还应经常要求学生把学过的知识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结构化。当然不同的阶段应有不同的复习要求。

(3)使用工具书的习惯。

每学期初都要要求学生上学时必备两种工具书:《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学生在阅读时,遇到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自己能查词典解决。长期坚持,就能养成使用词典的习惯。教师要有计划地布置使用工具书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到图书馆去查找资料,独立地解决疑难问题,条件具备时,让学生到电子阅览室利用互联网检索并下载文件。

(4)勤于思考的习惯

阅读后遇到问题就要思考。在课堂教学中要给学生留足思考问题的时间、空间,教师提问的问题难易度要适中,当学生无从下手时,教师要给予启发,给出一些铺垫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思考。学生经过思考回答的答案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思考的习惯与过程给与赞赏鼓励,要经常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5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关键所在。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主要阐述了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巧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以供同行进行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情境教学;主动学习

数学来源于生活,只有把数学教学变成真正的生活体验,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才能对数学产生兴趣。那么,如何把小学数学教学变成一种生活的体验呢?结合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觉得只有在课堂中创设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地学习,做到以“情”促“动”,促使知识、能力、情意三维目标的实现,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实效。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创设教学情境,让数学回归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感受数学,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60页《小数的大小比较》时,我为学生回放2010年广州亚运会跳水比赛的情境,并出示某选手的比赛成绩:8.92、9.85、9.56、9.75、9.25。根据比赛成绩,让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兴趣盎然的时候,我及时提出评分要求:根据比赛规则,选手的最后得分应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谁能来做一回裁判呢?此时,学生已沉浸在现场比赛的情境中,都争先恐后地举起手。他们根据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很快判断出结果。这时,我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出最高分和最低分,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知道最高分和最低分的呢?”顿时,课堂热闹起来,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课堂教学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有序进行。上面的情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体验的热情,促使他们带着浓厚兴趣、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探究新知的教学活动中。

二、开放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学会做各种运算,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从而乐于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途径有许多种,其中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是我在教学中比较常用的一种方法。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涉及开发思维的例子,需要教师去设计,去挖掘。引导学生积极探究,主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成功的快乐体验,这样不仅达成了知识目标,还促进了能力和情意目标的达成。

例如,在教学完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85页《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3个例题后,在上练习课时我设计了下面的开放题:

甲仓库有货物240吨,________,乙仓库有货物多少吨?

我问学生,这题能做吗?学生都说条件不足做不了?我提示如果题中所缺条件与百分数有关,那怎么办呢?下面请谁来当小老师补充适当条件呢?本来枯燥无趣的练习课顿时又热闹起来了,同学们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分别补出了符合如下列式的条件:

(1)240×20%

(2)240÷20%

(3)240×(1+20%)

(4)240×(1-20%)

(5)240÷(1+20%)

(6)240÷(1-20%)

学生在解答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找准单位“1”是解题关键。他们通过分析、判断、对比使自己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提升。

三、巧用游戏,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学生都喜欢做游戏,创设一个与学生知识背景密切相关,又是学生感兴趣的游戏情境,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策略去体验和理解新知识,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98页《统计与可能性》时,我很神秘地向空中抛出一枚硬币,并快速用两手夹住,让学生猜猜硬币是正面向上,还是反面向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有的说正面,有的说反面。这时我提议请两人小组试一试,并统计结果。接着追问学生出现这样结果的原因,学生便展开热烈的讨论,课堂上知识的传授也水到渠成。

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使之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一个优质的教学情境是上好一堂课的重要前提。

参考文献: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6

情趣课堂是一个发展的命题。课堂如何情趣化,一直是语文教学研究的重点之一。面对离学生现实生活较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更需要教学智慧和课堂情趣的相辅相成。如何开启古诗词教学的课堂情趣?

一、故事引入

明代学者王守仁早就提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萎。”小孩子喜欢听故事,这是由其认知特点和年龄特征决定的,乃自然之性。古诗词的语言相对生涩难懂,时代背景也离学生生活很远,如能用相关的故事激发起学习兴趣,孩子们便会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赠汪伦》是送别诗中比较适合儿童阅读感悟的一首。但是小孩子对送别没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他们的人生阅历和情感体验都很浅。如何激发孩子对这首诗的兴趣,“万家酒店”与“十里桃花”的佳话可以派上用场。课堂伊始,教师可卖点儿关子:“汪伦对大诗人李白佩服得那叫五体投地,他觉得能和李白成为好朋友是三生有幸的事儿。不过李白的名气实在太大,而汪伦和他交往不深,当时山高路远行走不便,邀请到李白可太难了。机会终于来了,谁知道友谊却是从善意的欺骗开始的——”孩子们跟着教师的思路,急切地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学古诗的兴趣油然而生。然后,教师出示汪伦写给李白的信:“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此时,让孩子们猜猜:李白接到这封信后心情如何?脑海中会憧憬些什么?李白欣然前往,发现上当受骗了,汪伦如何解释和挽留?学生充分猜测后,教者再出示李白的话:“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再引导学生想象:两人吟诗唱歌的情景是怎样的?那段生活留给他们怎样的感觉?边听故事边想象,孩子们对李白和汪伦的深情厚谊已经有了具体的理解,此时再学古诗便是水到渠成之事。

当然并非所有的古诗词都有如此生动曲折的故事资源或者趣闻轶事。假如没有故事资源,用猜谜语或者填字游戏导入也是可行之法。如将诗词中的那些广为传诵的名句拿出来,空出其中一到两个字,让学生猜一猜填一填,激趣效果也非常好。教学《泊船瓜洲》时可将“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中的“绿”空出,将“吹”“到”“过”“入”“满”等字和“绿”一起出示,让学生选择。学生选择诸如“吹”等字时可评价:“王安石一开始也是这么想的。你带进去读一读。”在学生的反复选择中,王安石为“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推敲精神便凸显了出来,而作为教学难点的“绿”之内涵也得以巧妙突破。

以上两个片段对广大教师而言也许了无新意,但对学生而言,他们是第一次深入接触到这首诗,以这样的故事或游戏进行教学依然是经典的处理方式。

二、变式趣读 “正确、流利、有感情”是课程标准对朗读提出的明确要求。如何将这些要求个性化地落实,见仁见智。大抵有些积淀的教师,都善于将朗读方式穿插进行。这种朗读绝不是低层次上的重复,而是践行“一遍有一遍的要求,一遍有一遍的理解,一遍有一遍的方法”的朗读理念。除了让学生潜心会文的默读和浏览等方法外,还有很多种朗读方式。教师可以通过示范性朗读、引导性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引发学生不读不快的朗读欲望。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时,可以利用多媒体、音乐等资源,采取学生自读自评、互相评价、开展比赛等形式,重在指导学生读出味道、读出理解。至于朗读技巧,如古诗词的押韵、拖腔、停顿,教师可进行示范,也可在评价时顺便点出,引导孩子们身体放松,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地读。这样由读到诵、由读到吟,使古诗词的韵律美得以充分表现。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诵读。古诗词均由性情中人“缘情而作”,诵读时应先理解作者写诗时的心境情怀。如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这是一首形象生动的写景诗,一如苏轼的为人风格——醉中有醒,一切风吹雨打均能泰然处之。如何让学生读出这种豁达超然,就需要教者设置层次,领着学生在诵读中由赏景到悟境再到品人,每一次诵读都是对诗人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诵读才是充满情趣和文化的,才是有温度、广度和深度的。

三、情境熏染

叶圣陶在《语文教学20韵》中提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进入古诗描绘的意境,想方设法让孩子们在脑海中浮现诗词的画面,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意境教学着力点在尊重学生的内心感受,力避外在的繁琐枯燥的分析破坏学生的审美体验。

但是,意境往往是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对小学生而言,古诗的意境是学习的难点。一首古诗词流传了几千年,其意境常常是静伏在文字之中,你不碰它,它是隐而不露的。只有到了创作者和欣赏者的头脑中,意境才会浮动起来,呈现出来,生发出来。因此,意境具有因特定形象的触发而迭出的特点,它常常出于象、象外之象、象外之意的相互生发与传递而联类不穷。所以,王崧舟老师强调在古诗教学中要把象呈现出来,状难言之物要历历如在眼前,这样孩子们通过形象、通过意象、通过印象,才能直抵诗歌三味。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枫桥夜泊》和《长相思》两课中,这种主张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通过语言描述、角色扮演、音乐渲染等多种手段,孩子们深刻地体会到了张继的愁眠和钟声的深情,细致触摸到纳兰性德的纠结无奈。这样的情感体验,必须凭借文字先举象再入境后共情,否则是无法进行的。情境熏染的方法可以是语言描述、典故介绍、知人论世等。多媒体的广泛应用为创设情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网络的资源共享又为教师选材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支持。由文生境、由境悟情,这其中的奥妙颇多。每一首古诗词都有它独特的意境,如何营造情境并带着孩子入情入境,值得探究。

四、音乐渲染

中国古代的文人们是把诗当成歌来唱和诵的,所以诗词和音乐往往密不可分。早先的诗歌便是从普通民众的劳动号子中发展而来。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记载了26种乐器,这足以说明《诗经》中所有的诗篇都是能和乐演唱的。而诗词达到巅峰时代的唐朝和宋朝,其诗和乐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其发展也是彼此促进、相辅相成的。那时,在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眼里,诗歌和音乐就如并蒂莲般共同存在,李白的《关山月》、杜甫的《清明》、刘禹锡的《竹枝歌》、王之涣的《凉州词》、王维的《阳关曲》等都是当时的流行歌曲,街头巷尾多有传唱。

我们今天最耳熟能详的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创作的《阳关三叠》,这首曲子的艺术成在当时就颇为人称颂。白居易在《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中,称其“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李商隐在《饮席戏赠同舍》和《赠歌妓》中写道:“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玻璃。”“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大凡教师上“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四句,会不约而同地选择《阳关三叠》这首曲子,因为其情真意切、回味无穷。

音乐凭借听觉开启人的想象,奠定感情基调,增强审美感受。古诗词和曲子的搭配要相得益彰。如窦桂梅老师教学《清平乐·村居》时会选择“明月几时有”的曲调,词曲高度融合,孩子哼唱容易,颇有古诗新唱之意。王崧舟老师教学《长相思》时,选《琵琶语》和《怆》更是别具匠心。学生们在音乐和语言的渲染下,脑海中有了形象,走进纳兰性德的“征途”,仿佛站在纳兰的身边,感受其风雨兼程旅途中辗转难眠、思念家乡的情怀。

五、吟唱表演

古诗新吟的代表是戴建荣老师。“吟”对现代的教师而言有一定的难度,而领着孩子诵读则是大多数教师可以做到的。古诗新唱有着丰富的音乐资源,如谷建芬老师的《新学堂歌》系列。至于演,则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一种形式。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教师让学生想象: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送别时的情景如何?会彼此嘱托些什么话?在了解了李、孟之间的交情和送别缘由后,可让学生扮演角色,充分发挥想象并表现出来。当然,每次演出,教师要提醒那些“小李白”将这首诗充满深情地吟诵出来,为自己的表演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法国作家梅里美提出作诗只能做到七分,其余的三分应该由读者去补充,从而分享创作之乐,品尝诗的真味。小学生进行表演就是在分享作者和自身的创作之乐。选入小学课本的诗词大多可以表演,关键是教师要为学生创设表演的氛围和机会,且表演的内容要围绕诗词展开,目标应始终指向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变“讲课文”为“学语言”;要淡化网络无厘头语言对学生诗词学习的不良影响,避免一味搞怪或歪解诗词。

说到表演,小学生虽然年龄小,但所能领略到的境界也是性格、情趣和经验的映照。人的性格、情趣和经验彼此不同,个人在阅读对象中取得多少,就看他在自我中能付与多少,无所付出与便不能有所取得。教师在组织孩子进行表演时,应留足准备时间,避免千篇一律的过细指导,让孩子们个性化地诠释自己的理解,这样的课堂往往会出现许多不曾预约的精彩,其生成的价值会远远超过教师的预设。

六、即兴写作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7

深度学习是一个与浅层学习相对应的概念,最早是荣格于1976年在《学习的本质区别:结果和过程》一文中根据学习者获取和加工信息的方式不同而首次提出的。此后,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国内有学者指出:深度学习是指在理解的基础上能够批判地学习新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的学习。[1]目前这一概念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认同。

首先,与浅层学习仅仅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被动接受不同的是,深度学习强调学习者主动接受知识和创造性地应用知识。学习者对学习内容进行批判性的理解与接收,经过内化后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结构相关联,然后将这些知识迁移到其它的情境中,分析与解决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作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其次,与浅层学习仅仅强调“记忆回忆”与“理解”不同的是,深度学习更加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活动。布鲁姆将认知过程的目标由低到高划分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2]显然,浅层学习处于较低的认知水平,而深度学习注重的是分析,包含评价、创造的高阶思维活动及能力培养。可以说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

再次,与学习零散、片断化知识点的浅层学习不同的是,深层学习强调建立起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与新知识间的关联,强调将新知识与学习者的已有认知联系起来并加以整合,在已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并使之结构化。

深度学习理论对促进当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意义不言而喻。中学思想政治课的课程标准是这样定位的:引导学生在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获得思想政治基础理论常识,学会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和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品德成长的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目前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现状是教师更多地强调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甚至是考点的掌握。教师查找各种案例,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案例进行一一对应。教师既不关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也不关注知识的来龙去脉,只对教材知识做着简单的演绎或例证。学生将这些零散的、片断式的知识点机械地在头脑中记忆,由于只是简单重复和机械记忆,缺少对知识间进行融会贯通的能力培养,随着新情境的出现,学生往往不能及时准确地调用学科知识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对照深度学习与浅层学习的特征,我们很容易发现,现在很多的课堂教学及学生的学习还处于浅层学习的层面,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是当前思想政治课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以几个教学实例来说明如何通过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以及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促成学生的深度学习,将学习的过程不断引向更深入、更严密、更富有意义的方向。

二、深度学习理论推动下的教学实践

1. 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思想政治课教学需要教师在对课程深入理解基础之上,对教材、教材外资源以及学生等不同要素作深入研究。[3]研究过程中首先要解决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思想政治课的知识和教材上所呈现的知识点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强调知识的来龙去脉,后者往往是静态的孤立的概念或片断,割裂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内在关联。促成深度学习的课堂教学,首先就要解决“教什么”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为重要。

以上教版高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六课“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第二节第二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为例,教材中这一节呈现的主要内容及课程标准的学习水平要求如下表:

很显然,教材的内在逻辑非常清晰。在中国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内各民族虽然历经战和更替、分合聚散,却始终不曾割断共同的文化传统,文明认同始终如一。而能够达到这一境界,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国家统一的理念已经渗透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成为各民族同胞的共同价值取向与理想追求。所以我国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的处理是离不开国家统一这个大前提的,而民族关系及民族问题的处理又与边疆稳定、国家统一有着密切的联系。对于这个教学内容的处理,就绝不是简单的列举体现民族三原则的实例,而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需要弄清几个问题,即:民族与民族关系问题的源头;我国处理民族关系政策的演变;其他国家关于民族关系的处理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民族与其他问题(如宗教、国际关系、政治与经济的关系……)的关系;等等。

2. 对学生的研究——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

学习是学习者个体在原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积极地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进入新的学习情境之前,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已有的知识经验,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与学习方法,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学生已知、学生不知、学生想知、学生应知什么(此问题关乎课程标准)以及想让学生知道什么,并且把学生的认知起点与教材的知识内容进行整合,使之转化为逻辑化的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很显然,后两个问题都指向教学目标,而“目标是教师对学生应该知道什么,学完之后能够做什么所进行的计划”。

我们能够确信的一点是,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问题肯定会有不同的理解与认识,这也告诉我们一次有意义的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认识水平出发,寻求合适的资源与支架,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

怎么去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呢?例如,在讲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师:请阅读教材,找出教材中的关键信息。

生:国家统一,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中学生的行为选择,等等。

师:请列举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案例并加以说明。

生:少数民族人大代表占全国人大代表的比例,高考加分政策,各种政策的扶持,全国人民共同抗灾,修建青藏铁路,西部大开发,各省区对口支援、支教,等等。

了解学生认知起点的方法很多。这节课中,教师是通过问题的设计,了解学生的阅读习惯与概括能力;另外,通过学生的列举,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的理解程度。但这时学生提供的信息是零散的、碎片化的,需要教师充分调用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并与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形成逻辑化的教学内容,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关联并使之结构化。

3. 基于能力提升的问题设计

高阶思维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是实现深度学习的关键,发展高阶思维能力有助于实现和促进深度学习。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中,学习的过程并不是教师简单地把知识传递给学生,真正的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进行的,学习者在教师的引导和协助下,通过问题设计与支架帮助,对知识进行主动建构。在思想政治课上,有意义的问题设计是以不同能力层级为目标的,指向深度学习的问题设计应体现出高阶思维能力。

[案例]PPT呈现学生列举的实例:少数民族代表占人大代表总额的比例,中央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财政支持,少数民族人员竞争自治地方公务员岗位时给予适当照顾,少数民族考生可以在高考中加分,等等。

师:你们觉得平等吗?

生:我认为这些做法是平等的。每个人生下来就是平等的,但是很多少数民族的孩子却生活在山区,在恶劣的环境中生存,而我们却生活在比较优越的环境中,可以享用更多的资源,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机会的不公平。所以我们要促进平等的实现,努力使各民族的孩子获得公平发展的机会。

师:如何理解“平等”?

生:是指法律地位与权利的平等以及发展机会的平等。

师:国家在政治上保证各民族的权利平等,为什么还会出现不和谐的现象?不和谐的现象有哪些?

生:比如疆独、藏独。

生: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也有外国势力的干涉、宗教问题,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等多方面的原因。

师:怎样使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与和睦?

生:各民族之间加强理解,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经济,通过经济的发展消除各种不平衡,使各民族更加团结与和睦。

师出示东西部地区GDP增速图,读图并预测西部地区的经济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

生:东西部地方的差距缩小,有利于共同繁荣。

师(追问):还会有什么影响?

生:西部地区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的破坏,西部地区不能再走依靠资源支持型的道路,这可能会出现经济发展的不可持续……

师(追问):这样的经济增长发展方式会对民族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生:会使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形成更大的差距,造成民族之间更大的不平衡,引发新的民族问题。

从上述教学片断中可以看出,教师的教学是基于学生认知起点上展开的,从理解平等的含义到分析民族问题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再到预测、评价西部发展模式对民族关系的影响,问题能力梯度从低到高,学生的思维沿着教师设定的路线不断向上发展,他们能够逐步在知识的相关要素之间建立联系,并能将进入学习状态前的碎片化知识结构化,使之形成一个整体,这是他们进入良好学习状态的表现。

三、促进深度学习的几点思考

1. 创设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环境

学习者是所有学习活动的主体,其学习质量的高低、学习效果的好坏都取决于学习者自身。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导向,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和引导,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并且通过设计教学和评价活动等来帮助学生掌握复杂的概念,促进知识建构与转化,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引导其沿着正确的思维路线进行积极的探究。

2. 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素养,推动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实施势必引发教师知识的危机。要加强师资培训,引导教师坚持并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特别是要对教师加强课程本体性知识的培训,为学生开展深度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

3. 教学方式的有效整合,促成深度学习

教学实践中需要有效整合不同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式教学赋予学生思考的载体,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发展高阶思维能力,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小组合作激发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创造精神,让学生在积极的学习经历与体验中主动地去感悟和思考。

4. 处理好课堂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捕捉即时信息,促成深度学习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通过比较、判断、鉴别,选择恰当的问题做“节点”,提升即时问题情境的思维价值,利用生成的信息补充、修正、提升预设方案,使之成为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的课堂教学资源,推进教学进程,让动态生成真正为完成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认识、挖掘学生的潜能服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在课堂上生成大量信息。而对于这些信息,教师又要区别对待。有一部分信息是学生对于文本所生成的独特的见解,此时,教师切不可打断学生的思路,而要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出来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予以引燃,顺水推舟,给以适当的鼓励,以此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地参与起来,共同开展研究,促成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何玲,黎加厚.促进学生深度学习[J].计算机教与学,2005(5).

[2][美]洛林·W.安德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学: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50-69.

“混合编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篇8

关键词:混合编组;合作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建构 ;复习教学

G633.8

一、问题的提出

我校自2007年以来设有内地新疆高中班,其中有一半来自新疆多民族的学生,他们既有运用汉语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障碍,也存在化学学习方面的困难。这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挑战。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化学学科组尝试采取混合编组的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同伴间的贴心交流互助,让性格迥异、知识基础不同的多民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自主构建知识,提升学科学习能力。

二、基于混合编组学习方式的复习教学实践探索

自主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是高中生学好化学的基本学科能力。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梳理繁杂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在化学教学中尤为重要。为此,在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识学完之后,以混合编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我校内地新疆高一年级进行了一次构建元素化合物知识体系的复习课教学尝试。

该复习教学包括两课时。第1课时的学习任务是各小组完成创意“作品”,第2课时的学习任务是组间互动分享交流。首先,明确给学生提出学习任务:以小组成员的集体智慧和方式,呈现一份“作品”——知识结构图,每个小组抽签认领七种元素及其化合物中的一种。“作品”要求:1) 内容充实丰富。尽可能囊括核心物质的性质、用途、相关实验以及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等等。2) 重点突出清晰。凸显相关最重要的化学性质,不超过十个化学方程式。3) 版面美观合理。要有设计感,既能体现知识层面的完整性,又能体会到思维层面的逻辑性。再加上色彩图案的搭配,更能让读者感受到知识与文化的魅力。整个复习课教学单元的整体流程如下:

三、混合编组给学生化学学习提供了哪些帮助

学生是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基础和思维框架为基础来建構知识的。限于学生的认知特点,学生建构知识是一个不断调整、修正和丰富的过程。小组混编合作学习方式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给学生提供了帮助。

1.唤醒求知需求

学习者内心的求知需求是学习发生的基本动力。所以,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唤醒学生的求知需求。高一化学必修阶段学生学习金属及非金属元素化合物知识,处于“点”式的记忆状态,是把元素相关物质的性质、用途和制备等一个一个的输入大脑保存。接下来学习非金属元素硅、氮、硫、氯及其化合物部分,需要识记的东西太多,先前脑子里储存的信息处于混沌模糊状态,如果没有一个能够激发和鼓励学生自我梳理知识的学习氛围,这些零散的“知识点”就会逐渐在大脑中消退。小组混编合作学习的方式可以给学生创造自由、安全的思维空间。更重要的是,有目的的让多民族学生、不同学习程度的成员混合成组,各显神通,张扬个性,互通有无,互相补充,为了完成同一个学习任务共同努力,从而唤醒每一位参与学习的同学内心隐藏的求知需求。

2.及时补充知识细节

构建知识体系首先要找到由知识点支撑的知识脉络,还必需要有逻辑清晰的知识细节填充。重要的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新授课的教学中老师肯定会以不同的方式方法给学生,不同层次学习水平的学生也会不同程度的理解分析,在大脑中形成自己最初的知识脉络。但每个节点的知识细节可能有些学生就会因为初次接触的印象不深,或理解不到位而遗忘。譬如,在复习Al(OH)3两性的时候,许多学生记住了Al(OH)3具有两性,既能和酸反应,也能和碱反应,而忽略了Al(OH)3不能和弱酸和弱碱反应的事实。所以这个复习过程中及时补充知识细节的过程其实更能体现复习课的价值意义。

3.促进建立知识间联系

“点”型知识(即事实性知识)的学习,是低层次级的识记性学习。而由“点”到“线”的知识间联系,需要大脑有逻辑性的思考,将零散的知识重组、迁移、建立联系,本身就是一种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在讨论硫及其化合物性质时,有由S---SO2---SO3---H2SO4线状物质间的性质转化关系梳理,还有C---CO---CO2---H2CO3及N2---NO---NO2---HNO3两种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迁移和对比,还有的学生依据平时的习题练习提出CO2、SO2、SO3三种酸性氧化物分别通入氯化钡溶液的现象差异及原因。可以看出,混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有利于集中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达到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巩固复习。

参考文献:

[1]杨庆松. 高中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的路径思考.课程教育研究,2015(8):138-139.

引导学生学习化学的教学初探 篇9

杨婷婷

(广西北海市华侨中学)

摘 要: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但受现在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只能想方设法让学生积极学习化学,充分利用学生实验,让学生多做实验、设计实验;组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动手能力;布置作业,培养理解能力等,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关键词:化学实验;学习兴趣;引导学习

一、做好学生实验前的工作

课堂演示实验是重要环节,教师要特别重视常规演示实验,才能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规范操作,才能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实验要规范,保证让全班学生看清、看懂;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一一列写在小黑板上,演示完后让学生解答,然后共同分析讨论得出实验结论。

二、安排学生分组实验

动手实验,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巩固所学化学知识,形成化学概念,促进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并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四单元课题2《水的净化》里的过滤液体的实验。在学生掌握过滤的基本操作:一贴、二低、三靠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过滤浑浊的有颜色的泥水。通过完成实验,可以让学生理解和牢记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

事实证明,通过组织分组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培养了学生之间讨论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使得学生互相激励、互相学习,并能快速掌握知识。

三、强调化学实验的预习和课后巩固

1.预习

化学实验是否成功的关键是预习。上课前一天,学生一定要抽出时间自觉地预习老师第二天要做的实验。通过预习,了解基本知识的一般内容与思路,了解有什么实验内容,这样,课堂上看老师做演示实验时心里就有了底。

2.复习

通过复习,认真地弄懂并记忆重点内容和定义,把这些内容与有关的旧知识联系起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使知识系统化。对于比较深刻的知识点和重要的段落内容,要逐字逐句地反复读。认真地思考、分析和整合。可把重要内容、关键词句记在笔记本上,或在书本上加上着重符号。还可写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想法和认识,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能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化学、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来设计创新实验,让学生在有限的实验中获得无限的快乐与收获。

参考文献:

[1]李荣华。化学实验教学的新探索[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06)。

物理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初探论文 篇10

新黄浦实验学校刘 琼

随着二期课改的深入进行,牛津教材已在各校各年级中被广泛的使用于日常英语课堂教学之中。不同于以往传统教材,牛津教材的编排体系为“building blocks”,采用“功能--结构--主题--任务”相结合的途径设计教材。它把学生作为英语学习的主体,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的语言水平在原有的 “block”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加深加宽以获得提高。这样每隔一个阶段再次出现呈螺旋状循环上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牛津教材十分重视英语作为语言工具的功能性和交际性,因此在每个单元都设置了各种真实生动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况,让学生在这些情景中能自然,真实的学习并使用英语。

如何用好这套教材,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我们要在40分钟内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学生课堂内的有效学习。

一、创情景,重习得

任何一种语言,它的主要作用都是被用来与别人交流,沟通。英语也不例外。学习它的最终目的就是能熟练正确的用英语进行思维、交流。因此语言的学习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与某些语法点和句型中。

牛津教材的每个单元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生活情景。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最大化的利用所给的各种情景,精心设计安排,创设相应甚至更多的情景,让学生在更多,更真实的语境中通过交谈,身临其境的边学边用,展开有意义的操练,使他们最终习得语言。这样的教学不枯燥,呆板,学生学的自然而开心。如四年级Class Picnic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已完成前几个单元教学的基础上实际了一个班级集体去野外郊游聚餐的情景。在新课引入之初就放入情景,教师告诉全班大家将要去郊游野餐并和学生一起讨论要为这次活动

准备哪些东西。学生在讨论中自然学习了新的单词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性的操练了 “What do you want for the picnic?I want...”能句型。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分小组,齐合作

在以往的课堂中,只有被老师请到发言的学生才能有开口说的机会,而其他同学大部分时间只能做听众。但若以小组为单位组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小组中你说我听,我说你听一起交流。那每位学生在同一单元时间内说的机会无疑增加了许多,口头表达能力锻炼的机率大大高于一般形式的个别提问与回答。这样课堂效率亦得到了提高。

而且,小组对于集体大课堂而言是一个更开放、更安全的环境。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更放松的畅所欲言。这对于一些缺乏信心,不敢发言的less able students的开口练习尤为有效。在合作活动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教互学,互相交流,彼此争论,共同提高。这样的活动对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与培养有很大的帮助。

三、分层次、定目标

我们在每个单元备课时不仅备教材而且备学生。所谓备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及各环节的具体教学步骤。如同手指各有长短,每个教学班的学生与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差异性。因此在备课时不仅备教材内容更要备学生,要考虑到不同学生的能力与需求把教学目标分层处理。

每节课制定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在完成课内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适当的扩展。而扩展的内容即发展目标对less able students只要求理解和认知,对more able students则进一步要求在理解的层次上加以运用。对不同层次学生作不同要求符合学生的特点,使他们在拓展课本外知识的同时学的轻松愉快没有负担,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了提高。如教学5 A交

通工具一课时,课内目标是掌握句型 “How do you go to school?” “I go to school on foot / by bike / by car / by train”。教师在设计这一环节时首先引入了一些年龄、职业各不相同的人。在交待他们的背景之后,教师创设了不同职业、层次的人各自出门去不同的目的地的情景。要求学生结合各自已有的生活经验讨论这些人所选用的交通工具。学生立刻兴致勃勃的分组讨论。结果除了课本内提供的交通工具之外又扩展了airplane, motorcycle, taxi和boat等工具。教师马上汇总这些相关词汇再进行替换练习。课后大部分学生不仅掌握了课本上的单词、句型对扩展的单词及人称亦早已熟记在心。还有个别学生虽然不能立刻运用但也有基本了解。

上一篇:高职高专院校学风问题探析下一篇:酒店销售部半年工作总结 (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