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推荐13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中要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研究性学习

评价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载体、以主动探究为特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学生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是一种学习的理念,策略和方法;从狭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类似一种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去感受和体验,通过探究,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能力。

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学生则为主角。教师把每一个教学任务作为导线,将教学内容巧妙隐含在一个个任务当中,学生发现问题后,寻根求源,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由此一来,学生在探索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技能,还养成融入实践活动中求新探讨的创新精神。研究性学习给予学生的充分自由,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被动变主动,自主探索求新。教师则成为创新设计者、学习资源提供者、进行活动的组织者和诱导学习的引路人。

1研究性学习的任务

设定研究性学习区别于传统教师与学生的角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力求突出组织、引导咨询、促进的角色,学生则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教师引导组织中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的知识、思维、技能与情感得到锻炼和熏陶。所以,教师在设计“任务”时,有意识以“学生”为主角,设身处地为这个主角着想。学生在主动学习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探寻答案。

因此,在选择任务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吸引亮点。选择任务要有吸引学生的兴趣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不仅让学生学有所用,而且让学生感到对自己以后将来都会有好处,某种意义上具有一定的功利性,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层次感。学生的根基不同,其在学习中具有的视觉就有差异,因此,在整个任务设计中可将任务分为不同层次,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兴趣点,并在同一任务中学有所获,体验到完成任务的喜悦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学习热情,不知不觉中充满自信心,增强自己动手能力。在安排任务时最好分为基础和提高两个任务类别,大部分学员能完成基础任务,那些超前学生可以做好提高任务。

(3)系统性。在设计任务时还要注重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让学生在接受任务中掌握一个系统的知识,处理好点与面、面和体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让点服务于面,面服务于体之中,融入全局的任务目标,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

(4)真实且又合理。设计任务注意了系统性,不是就达到一个任务的完好目的,还要看这个任务的设计是不是符合客观实际,是不是具有合理性。每次任务完成后,根据反馈情况,有没有让学生有一种“美”的体会,如果顾及了所有知识点的需求,却没有在此项任务中让学生有所意“外”收获,这样同样不符合教育理念。或者是看似轰轰烈烈,可是,过后就忘。这样的任务设计就失去了根本。

2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

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容易让学生调动原有的智力背景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如下步骤。

2.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在语文课教学过程中,创设与当前学习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学习情景,引导学习者带着真实的“任务”进入学习情境,使学生的学习直观性和形象化,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实现积极的意义建构。在“情境”的媒介作用下,生动直观的形象才会有效地激发学生联想,唤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的知识、经验及表象,从而使学生利用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学习到的新知识。如在学习《天山景物记》一课时,可以设计让学生当导演拍天山的风光片。此任务中包含着几个小任务:(1)你该拍什么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你该如何切换镜头?(3)你将配上什么样的音乐?其中隐含着几个学习目标:①疏通文义,了解文章内容;②了解移步换景的写法;③理解文中寓情于景的写法。又如学习《黔之驴》一课时,可以设计:假如你是那只老虎,在吃驴以后向你的同伴说说你与驴之间的故事。或者假设你是那头驴,临死之前说说你得到的生存启示。

2.2分析任务

分析任务是任务能否正确执行的前提。每一个任务中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任务后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如在学习《三峡》一课时,要求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自己认为最易于被人接受的方式向大家推荐三峡风光,要求立足文本,也可以有适当的加工。分析任务可以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如决定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他们就开始考虑小组内如何分工,导游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游客将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搜集什么资料等。

2.3完成任务

完成任务是整个教学过程中的重点部分。问题提出并设计好后,学生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各种方法、各种手段去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选围绕任务展开,查阅资料,尝试探索。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更要鼓励互相合作,共同来完成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样以《三峡》为例,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读读课文,写写生字,讲讲词语,译译句子,评评特点”,学生只是被动地学习。有了任务驱动可能会出现如下情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高涨起来了。他们在疏通文意时,对于某些不能达成共识的理解,小组间常常会争论不已,找出参考书和有关资料为依据,或是让老师裁决。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的小组在讨论秋天是否适合到三峡旅游这个问题时,有同学认为不适合,因为“时有高猿长啸”,容易引发凄凉之感。

而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自古逢秋悲寂寥”,只是古人因为秋天引发对自己身世的悲悯,而我们则认为秋天是一个丰收的季节。秋天到三峡不仅可以饱览秋色,几声猿鸣还能增加几分野趣。在这种思维的.碰撞下,学生对文义的理解自然要比在老师的满堂灌之下深刻得多。

2.4及时交流

学生完成一项研究任务后,一定要及时交流展示、讨论并评点,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出反馈和评价。这是知识形成和提高的重要阶段。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不正确或不到位之处,在展示的过程中肯定会表现出来。通过评点、讨论、归纳,从而完成了对文本的正确解读。如小组以导游带旅行团的形式介绍三峡之后,可能有同学提出疑问之处:既然“夏水襄陵,沿溯阻绝”,为何还能在夏季组团旅游呢?是否对文义理解不当?“旅游团”马上意识到了自己的疏忽,解释为:古代由于科学技术的落后,夏季洪水季节时交通是阻断的,而今天,高技术轮船的建造,加上高峡出平湖,使三峡的夏季成为旅游旺季。可见,任何时候,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即使我们已经把问题讨论清楚,但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一些学生还会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教师要随时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学生完成任务。

3开展研究性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1)学习方式要贴切。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别,采用拉对结组的方法来安排课时,常用的合作学习方式有两种:一种方式是将不同层次的学生结成一个团小组,共同去执行一个计划任务,在合作任务中好的学生会不自觉帮助一些基础弱的学生,实现整体团小组的提高,实现完成任务的目标;另一种方是让那些好的学生完成任务后请他们当教练,形成学生帮学生,学习起来也轻松,问起疑问也无所顾忌。

(2)善于制造情景。教师基于教学的目的、可以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或当前热点话题为线索,去引设教材任务,设置好教学情景。让学生不知不觉中跳进“陷阱”,在好奇心中引发学生的趣味、参与、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完成设计任务目标,这样才是最终目的。

(3)教师的“导演”与学生的“演员”关系。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学生在完成任务目标的学习中,自我主动探索,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尤其要分清学生是完成任务的主人,教师只是任务的提出者和带领导完成任务的导航人。在教学任务中,组织好学生,引导好学生,努力探讨任务的目标。教师表看起来是“旁观者”其实是个“导演”。

(4)梳理好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特定任务下,完成任务也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几个学生一个团体小组,由于任务的互动关系,为学生的合作互助提供了良好前提。因此,在完成互动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讨论问题,在群体中交流相互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意见,也学会听聆听别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从而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5)重视研究任务完成以后的评价。开展评价活动对于研究性学习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我认为开展评价活动可以有以下方法:

①在全体小组都完成了任务以后,让小组长组织本小组的同学对作品进行展示并解说,并对自己小组的作品作评价。进行评价之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表格,列举学生要根据哪些方面来进行评价,将自己对作品的评价都写出来。或可以在作品展示之后,让其他小组的同学对作品发表评论,进行讨论,最后老师做一定的总结。

②可以将作品都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自己去浏览各小组的作品,然后在学习的论坛中进行讨论,让大家畅所欲言,并评选出最佳的作品。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而且使比较内向的同学也能畅所欲言。当然最后老师也还要根据大家的意见做总结性的发言。

③也可以采取分小组来评价的方法。将几个小组分为一个大组,在一个大组里进行评价,评选出大组中最佳的作品,然后再进行全班的演示、评价。进行评价的时候不单是对作品进行评价,还要对学习进行评价,通过这个任务的完成自己的收获是什么,让学生学会总结。

④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也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不能干涉太多,无论学生的评价如何,都要认真倾听,不要斥责,鼓励学生多发言。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2

研究性学习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以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获得的各种课题或项目设计、作品的设计与制作等为基本的学习载体;以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学习到的科学研究方法、获得的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获得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本内容;以在教师指导下, 以学生自主采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开展研究为基本的教学形式的课程。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 用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语文阅读教学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 主动的思考, 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得意义。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 概括主要的内容, 摘录重要的信息, 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 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怎样进行研究性学习呢?

一、以点带面, 课内精读与课外略读相结合,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的独立研究的能力

精读是一种精心细致地、逐字逐句的钻研体味, 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 从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阅读方式。略读则略去或绕过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 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 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方式。对教学而言, 精读是主体, 略读是补充;对效果而言, 精读是准备, 略读才是应用。

开放性、研究性阅读的步骤:第一浏览, 即概览一下书籍的内容提要和篇章目录, 求得一个轮廓的了解。第二提问, 即就各章节的标题和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内容, 提出问题, 留待下一步思考。第三阅读, 就是通读全文, 做到边思考边做笔记, 达到理解。第四复述, 即回忆书中的内容, 加深印象。第五复习, 即在复述后, 一二日内, 再重复一次, 以巩固获得的知识, 得到新的体会。

二、以读带写, 以写促读, 阅读与写作结合, 使学生在读写的实践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和阅读的能力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这句话道出了读对写的作用。阅读是感性知识的积累, 是写作的基础。写作过程对阅读有促进作用。阅读教学过程是这样的;1.学生自读课文, 理解字词, 段落层次;2.理解课文内容和分析写作特点;3.归纳中心思想。

作文的一般运思过程是:1.立意, 即确立文章的主旨;2.处理材料, 包括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3.组织语言表达。

阅读以集中思维为主, 写作以发散思维为主。

三、以问题为载体, 阅读与提问结合,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1.理解性质疑:让学生在阅读中向自己提问题, 如:文章写了什麽?怎样写的?为什麽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什麽好处?2.怀疑性质疑:就是大胆地提出怀疑或补充。如:前人或教师的理解分析正确吗?这样的分析深刻吗?能否更深一层地说明?3.实践性质疑:就是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写作对阅读材料再做思考。如:怎样把别人的说法与写作吸收到自己的文章中?这样的吸收, 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应怎样改动?

综上所述, 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 研究性学习的主要教育价值在于:1.培养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能力。它能把思考导向深入, 能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思考处于活跃状态。2.培养学生精读、略读文章的能力和自己钻研的习惯。3.它使学生边读边写, 把读的训练和写的训练结合起来。这种方法的核心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强调一种主动探究式的学习, 这无疑是信息时代对学校教育的要求, 可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用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摘要: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它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定专题, 用研究的方式, 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3

笔者以为,研究性学习要有个准确的定位。一是实际需要的原则。研究性学习不一定要象专家那样,一定要解决什么具体的实际问题,我们学习的关键是通过某一问题的研究探寻,获得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因此高中生的“课题”的实际需要与专家的“课题”的实际需要存在着差距,高中课题研究重在从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可能出发去选择“课题”。二是可行性研究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被发现的问题都值得研究或都有实力研究的,这就需要对问题的价值及研究的可能性作深入的分析。从课题本身的价值看,衡量课题有没有研究价值,主要依据是这一课题学生能不能占有详细的资料,切不切合学生自身实际,符不符学生思维能力。作为学生一般不宜选择一个规模大,涉及的因素多,周期性长的复杂课题,而适宜选择开口小,周期短,便于占有材料的小课题。比如选《语文教材编写改革及其发展研究》为研究性学习课题,就超出学生实際水平和能力。

基于此,笔者提倡,语文研究性学习,还是要以学校和教室为主要空间,以语文教材为主要载体。即,善于利用教材,挖掘教材的研究价值。具体说来,以教材为依托实施研究性学习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一、深入研读课文,探究文本蕴义。

语文教材里的每一篇文章既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积累优秀语言的材料,同时还可激发他们对未知领域的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进入研究性学习,要指导学生研究教材,根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选取不同视角去挖掘教材蕴含的意义。比如,阅读郁达夫先生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有的同学被作者清新典雅、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打动,可确立研究专题《优美的文辞,隽永的意味》;有的同学对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神韵的手法非常欣赏,可确立研究专题《一切景语即情语——谈散文创作中的情景交融》;有的同学思路很开阔,从郁先生笔下的“秋”联想到古往今来的文人骚客们对“秋”的钟情,可确立研究专题是《秋,怎一个“愁”字了得》;有些文学素养较高、思想深刻的同学从文中读到了作者的平民意识,感到了一重文化气息,可确立研究专题《从〈故都的秋〉感受人文精神》等等。

每一种文学样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手法,老师可以指导学生抓住每种文学样式的特点对作品进行研究。像小说,我们可以扣住人物的形象、环境、语言、主题做研究,通过发掘作品的典型性来理解作品,从而磨练鉴赏能力。像诗歌,我们可以扣住诗歌的创作背景、诗歌蕴含的感情、诗歌塑造的抒情形象、诗歌的意境、诗歌的表现手法、诗人的创作风格、诗歌的流派、诗歌的诵读、诗歌的发展等方面去挖掘研究价值,抓住诗歌的基本特点去研究诗歌,切实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

我们的教材汇集了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精品,它们文质兼美,可圈可点之处比比皆是。只要用心去读,何愁找不到值得研究的东西呢?

二、多篇课文串联,进行比较探究。

比较,既是阅读理解文章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之一。乌申基斯语:“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比较探究,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或者有一定联系的著作、文章防在一起比较,分析探究其共同性和特殊性的一种学习方法。

采用这种学习方式学习,要学会找准阅读的比较点,进行求同辨异的探究。比如,学习鲁迅的小说《呐喊自序》,即可以让学生对这篇小说主旨进行分析,让学生从文章中了解鲁迅在弃医从文过程中的思想变化和弃医从文拯救落后人们的灵魂的重要性,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作者为什么要从文。在文章中同样可以看出鲁迅在这一时期的思想,可以看出他杂文基调是战斗性的,他不是为文章而战斗,而是为战斗而做文章,从而也具体体现出鲁迅革命性的一面。又可以把这篇文章同他同一时期的文章进行比较,使学生更进一步的了解鲁迅同期的思想和认识,学生自己就会对鲁迅杂文的思想和艺术价值有所了解。提高学生对鲁迅的杂文艺术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和鲁迅的其他文章进行对比,如与《拿来主义》进行对比,让学生明白不同时期,其文章思想的不同,文章风格不同,语言风格也大为不同。同样可以把鲁迅的杂文与他小说、散文在语言风格上进行对比,从而使学生从多角度,多层面了解鲁迅,认识鲁迅。这样多角度比较探究,定会让学生学有所获,研有所得。

可比较探究的课文是很多的,又如《边城》和《荷花淀》、《祝福》和《药》、《为了忘却的记念》和《记念刘和珍君》、《师说》和《问说》、《过秦论》和《六国论》等等,它们都有进行比较探究的价值。

比较探究,既需要比较开阔的视野,又需要辨证的分析能力,不仅仅让学生对课文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利用教材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学生研究意识,比盲目地做大课题更实在,也更重要。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4

英语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对高职院校教学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合作语言学习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在当前高职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首先对合作语言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应用现状进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如何提高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实效性,以此来为日后高职英语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每一种都有其各自的优缺点,不同教学方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相同。合作语言学习法作为当前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方法之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而且在帮助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增长英语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掌握合作语言学习法,并将其合理应用到英语教学活动中非常重要,应该引起诸多英语专业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一、合作语言学习法概述

所谓合作语言学习法,主要是以合作学习小组的形式展开教学,通过组员之间的共同努力、相互学习,促进学生不断学习,进而达到某一特定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合作语言学习法是一种基于语言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教学策略。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合作语言学习法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新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此外,由于在合作语言学习中,学生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不仅仅是学生,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担任着导师、记录员和检验员的角色,这些角色的扮演都可以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高职英语教学中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应用现状

尽管合作语言学习法具有诸多优势,但就目前该方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来看,却并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该方法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投入不持久

目前,大部分教师都是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尝试使用合作语言学习方法进行教学,这一阶段,教师在分组和任务的安排上都相对来说比较合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很高,因此,教学目标很容易实现。但随着课程的进行,合作语言学习法在课堂中的应用越来越少,学生对这种学习形式也逐渐失去了兴趣。很快,英语教学便又恢复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能力较差,如果得不到教师正确的引导,那么学习效果势必会显得不尽人意,合作语言学习法无法长期实行,无疑大幅度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整体质量。

(二)教与学存在功利性

合作语言学习法的核心在于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学习,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但就目前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现状来看,很多小组合作都形同虚设,根本发挥不了任何作用。教师的教学目标仍然以课本教学目标为主,即使安排了小组活动,其内容也十分枯燥,无法激发学生的兴趣,结果必须使得英语课堂教学事倍功半,加上高职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自信心,一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很容易自暴自弃,这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阻碍。

(三)教学活动缺乏足够的互动

合作语言学习法之所以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根本原因在于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为学生提供足够的互动机会。我们都知道,语言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自身的语言应用能力发挥出来。在当前英语教学中,教师对于小组的分配,往往会考虑小组的综合能力,将学习能力高的和学习能力低的进行组合,但却忽略了对基础差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激发,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在小组互动中,根本参与不进来,致使合作语言学习法的实效性并没有预期的显著。

三、提高合作学习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实效性的研究

(一)正确转变角色,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师生角色的转变是合作语言学习法的一个主要特点,若想使合作语言学习法的作用在高职英语课堂教学中长期有效,必须提高对角色转变的重视。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凸显出来,让学生以知识构建者的角色主动接收知识,而教师则应该由“权威”转变为课堂的引导者和促进者,时刻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变化,采取有效的方法,及时调动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合作语言学习法的作用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二)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与其他学习方法相比,合作学习本身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教师如果在教学中过多的掺入功利性因素,那么课堂氛围不仅不会轻松、愉快,而且还会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在日后英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彼此认真倾听,给予感情支持,这种感情方面的支持和鼓励在英语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可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则可以拉近师生关系,更好的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及时积极反馈,激发前进动力

及时沟通和反馈也是合作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适当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让学生可以对自身的学习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教师也需要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来对教学内容和形式进行调整,使之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要求。由此可见,只有及时积极的进行信息反馈,才能够使合作学习小组稳步前进。

四、结束语

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篇5

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围绕着共同的课堂教学任务,进行明确的责任分工而开展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单一的形式,能够营造一个愉悦、轻松的课堂氛围,促使每个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形成合作与竞争共存局面,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也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有效地解决教学中的难题,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学生在参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并勇于发言,且尊重其他同学的想法,进而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日后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将合作学习教学方法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十分必要。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对策

1.重视课前预习,突出学生主体性

课前预习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知识深化的基础,将其与合作学习相互融合显得尤为必要,教师要合理利用课前预习,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预习,为课堂教学提供支持。例如,在学习《孙权劝学》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并布置断句、翻译任务,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课文,学生答案不尽相同,也为教师授课提供了方向,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最终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将合作学习渗透至课前,让学生事先理解教学内容,有效节省课堂时间,还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2.推荐优秀文章,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听、说、读、写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需要掌握的能力。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小组在课后积极阅读,并安排每天一个小组总结其认为优秀的文章,并阐述其优秀所在,推荐给全班同学。

3.抓住合作时机,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够盲目地利用合作学习方法,要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合作学习,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恰恰提供了机会。由于重、难点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当遇到教学中的重、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例如,在学习古文《鱼,我所欲也》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文论点这一重点展开讨论,并鼓励学生各抒己见,了解和掌握学生内心想法,同时针对此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完成教学目标。教师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合作学习,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参与到问题思考的过程中来,还能够深化教学内容,促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语文基础知识,为日后构建语文知识结构提供支持,从而有效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4.建立教学评价体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的重要过程,在调整教学方法、掌握学生情况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的需求,建立并完善新评价体系势在必行。合作学习评价体系,教师不能仅关注成绩,更需要侧重学生的平时表现,即便学生成绩并不优异,但是相比较以往,在课堂上其愿意发言就是一种进步。另外,还需要丰富评价形式和主体,如,学生互评等。例如,在完成写作后,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朗读作文,让小组就每篇文章进行总结,并让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教师将这些建议汇总进行讲解。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根据上文所述,合作教学作为一项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在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因此,教师要明确认识到合作学习的重要性,结合语文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开展听、说、读、写教学,并抓住最佳时机,开展合作学习,促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最大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从而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6

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质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同时对教学质量和目标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教师们就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尝试性改革,它试图打破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建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模式。

一、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整个班级内的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小组内的学生的水平各不相同,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为了让学生自己更好地自我监督与自我管理,将竞争机制引入学习小组,小组内学生的学习成绩、班级纪律以及班级内的各项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考评量化。每周选出1-2个小组为优秀学习小组,被选为优秀小组的同时,组长随之被选为优秀小组长;每月在优秀小组里再选出1个优秀小组,并对优秀小组及小组长给予精神鼓励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要求小组内的学生们必须团结一致攻克学习难关,才能在每周和每月的量化考评中脱颖而出,这种学习模式不仅可以增强小组内学生的凝聚力,还可以调动小组长组织和管理组内成员的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到实际语文教学当中,需要通过如下几个步骤实现。

(一)通过变换学生座次,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勒温认为:“团体的本质是其成员基于共同目标而形成的互赖,由此促使团体成为一个整体,若团体中的任何成员或次团体的状态产生改变,将会影响其他团体成员或其他次团体产生改变;而且团体成员内在的紧张状态,会引发完成共同目标的动机。”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中,尊重更应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也是学校实现发展的必由之路,更是激发教师授课激情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在实际行动中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首先,打破传统的一排一排的秧式座次,让学生面对面围坐在一周,在座次上实现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一般情况下,4-6人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一班平均分成10个小组。在分组过程中,班主任的划分依据和原则至关重要,它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成败,但也需要与学生共同商量。按照“同组不同质、异组不异质”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能力、知识水平、性别比例等因素重新优化组合,使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均衡分部于每个小组,目的是形成小组间的竞争。每个小组设组长一名,每个小组成员为某一学科的科代表,小组内成员各有职责分工,一般是每个小组长负责行政管理,科代表具体分管学科记录等。

(二)在自主与合作中预习课程 预习是学好一节课的重要开始。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中,先有小组学生集体预习,然后由老师批阅,这样就防止了部分学生懒于动手动脑的习惯。预习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关键在于预习流程。只有设计好预习流程,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预习效果。首先,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大体意思。期间,通过让学生查找资料的方法培养其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其次,在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自行设计课文导入语,这样既可以促使学生深入认真地读课文,又可以锻炼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第三,自行设计导入语后,小组长带领组内成员展示各自的设计,并进行交流,最后选出组内设计最好的导入语在全班展示。期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边听、边改,充实自己的设计。第四,小组合作解决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期间,需要小组长给组内成员分工,具体由谁负责哪一部分,并在短时间内通过听写等方法巩固小组内已经解决的生字词。最后,小组成员将自己的预习笔记进行整理完善,并查漏补缺,交由小组长检查。检查后,将预习笔记交由老师批阅,并适当打分。

(三)精彩纷呈的课堂展示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对课文有了深入的了解,内心就会充满自信,小组之间有一种谁也不服谁的竞争架势,课堂展示充满了竞争,让课堂气氛也变得活跃起来。在课堂展示中,甚至教师也会有自愧不如的地方,反而倒逼着教师必须时刻要充电,否则就会让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四)在争先恐后的态势中合作复习

合作学习是一种有系统的、有结构的教学策略,以学生的能力、性别等因素,将学生分配到一异质小组中,鼓励同学间彼此协助、互相支持,以提高个人的学习效果。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就注意到了这一点。由于引入了竞争机制,各个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积极投入到复习中,学生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组长带领组员或听写,或提问,或检查,或指点,或讲解,都想把自己小组的序号第一个写到黑板上,复习进度在紧张而有序中不断推进。而且在复习过程中,学生自己也在进行调整。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适应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趋势。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7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

(1)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首先,小组合作学习建立了新型师生关系。在传统的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共同学习、平等对话、互动交流,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次,小组合作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每个学生都是小组的成员,都有平等的机会在小组中讨论并解答问题。这样,学生增强了自信,发现了自我价值,满足了学生以平等的心理参与竞争的愿望。再次,小组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行小组合作学习一段时间后,学生能较好地自主学习。小组成员先独立完成学习任务,对于组员不能解决的问题或要求讨论的问题,小组长能较好地组织小组学习和讨论。组员间能够自觉分配任务和承担责任,开展小组学习活动。最后,小组合作学习优化了竞争意识。传统的课堂教学中通常采用个人竞争性奖励结构,而小组合作学习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强调“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这样既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团队意识、集体观念,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竞争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的优点很多,但若组织不好,小组合作学习就会变得低效。首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定位不当。在有的小组合作语文课上,课堂秩序特别混乱,原因就是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缺乏教师的有效指导,小组合作成了小组聊天、小组打闹。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不能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曲解“学生主体”的意义。教师的知识结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都高于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更要体现教师的指导,这样才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其次,内容缺乏适应性,任务设计不合理。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至关重要,它是指导学生有效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因素。当提出的问题需要讨论、需要合作探究的时候,学生会对学习更有积极性。而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是低效的、简单的,则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设计的小组合作任务过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学生在合作无果时也会丧失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再次,小组的组建存在不合理性。教师在对全班学生分组时容易忽视学生的能力和性格特征,这样会使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小组内扮演重要角色,在完成小组任务时占据主导地位,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会较少有表达自我看法的机会。学习好的学生始终唱主角,而后进生总是依赖学习好的,这些都不利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开展。最后,小组合作学习时间分配不合理。有的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不管学生实际学习的情况,当学生还在积极学习、热烈讨论时,就强制停止学生的合作学习,进入自己设计的下一个教学环节。另外一个问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过长,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无所事事,这样的合作学习只会降低学习效率,打击学生积极性。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首先,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合理分组要遵守“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教师要充分了解每一位学生的特点,将成绩、思维接受能力不同的学生分在一起,使每个互助小组形成组内差异互补。各学习小组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形成组间同质。组间同质的结构,能够为组内开展互助协作,组间开展公平竞赛创造条件。其次,开发内容,精选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中,教师不能一遇到问题就让学生讨论,而是应该根据语文教材内容、教学重难点、学生学习实际精选合作学习的内容。比如,在学生对某一问题有争议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问题具有开放性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在有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读的部分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等。再次,管理调控,提高效率。小组合作学习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努力提高小组合作教学的技能,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调控,深入学习小组,教授学习方法,提高小组学习效率。

三、结束语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在,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形式。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其在实践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本文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从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开发内容,精选问题;管理调控,提高效率等方面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分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当前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现状,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及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从合理分组,科学分工;开发内容,精选问题;管理调控,提高效率等方面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小组合作,合作学习,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陈宝云,王静.小学语文教学中推进合作学习的探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01).

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篇8

一、研究性学习概述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基本内容是在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丰富且多方面的体验和科学文化知识。具体来说,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如下:

1.研究性学习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种教学方式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研究问题,依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解决问题,最终学习科学内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掌握科研方法,最终具备科研能力(陆璟,2000),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

研究性学习也是一种教学方式,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选择一定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进行主动探究的教学方式(李召存,2001),强调的是教师教学的方式。它表现为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从空间上来说,可以在课堂或实验室进行,也可以在课外、校外或其他公共教育机构进行;从教学组织的时间特征来说,既可以利用课内教学时间,也可以利用学生的课外时间;从教学组织的结构来说,可以是集体教学,也可以是小组教学、研讨会、个别指导等形式;从教学组织者来说,既可以是本校教师或教师小组,也可以是其他社会机够的专业人员(石中英,2002)。

2.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以学生为主体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通常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并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而研究性学习中,学生个体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主体,研究合作小组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是学习共同体的核心成分(曹翔翊,2011)。教师的作用主要是指导和协助作用,学生不仅能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并确定研究内容,还要通过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进行学习活动,学生既要选择学习内容,也要设计并实施研究步骤,最终完成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肩负一种责任,能够更好地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参与小组合作的学生同时能够培养自己的合作意识与合作精神;整个学习过程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兴趣的培养,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参与并完成学习任务,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基于问题或课题的提出和科学的解决方法

研究性学习主要基于问题或课题的提出和科学的解决方法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鼓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感兴趣的专题,从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霍益萍、张人红,2000)。这些问题可以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自己选择,可以是学习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

确定了研究问题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包括: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这个过程体现了以研究为本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回答研究问题获取知识的同时,也熟悉科学研究的方法。

4.研究性学习呈开放的学习态势

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体现在学习的内容、方法和结果上。学习的内容主要围绕解决研究问题而展开,研究问题可以来自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或学习小组会有不同的研究问题。由于这种学习方式突破传统的依赖教师和教材的习惯,学习内容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难以界定研究的范围,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法也需要根据过程的变化而变化,学生的学习途径和方法也不尽相同。在组织形式上呈现多样性,可以由教师、教师团队或校外专业人员指导,通过个人、小组合作或研讨会的形式进行学习。由于研究问题具有开放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也不尽相同,因而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表现各异。

二、研究性学习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教师的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要更新,不仅要教给学生英语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精神。这就要求教师要针对教材中的每个任务进行语言能力训练,将每个教学任务分解成若干小的研究课题或研究问题,然后将学生组成学习小组,指导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讨论、形成并检验自己的结论。具体到英语课堂实践,研究向学习的开展离不开“任务型教学”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步骤如下:

1.提出问题或研究课题

英语课堂上,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或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在英语学习中的困难,经教师确认或修改之后,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这需要教师熟悉教材,能够将学习任务分解成恰当可行的研究问题,能够观察到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并且能够帮助或引导学生设计解决问题的研究步骤。课堂上,基于教学内容提出对学生有意义的问题能够丰富学生的研究活动,这些问题的难度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合,能够通过学生的观察以及从可靠渠道获得的知识予以解决。例如,高中英语教学中,在讲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英语必修4的第五单元A Trip Along the Three Gorges时,教师可以根据课程目标,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提出问题,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旅行路线和交通工具?旅行中需要随时携带哪些物品?选择交通工具有哪些标准?旅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标识?这些表示分别表示什么意义?

2.基于问题设计学习任务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教学方式是任务型教学。在确认了研究问题或研究课题之后,英语教师需要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教学任务,进行任务型教学设计,让学生动手参与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思考、观察、讨论与小组合作等方式,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尤其是英语知识来完成任务。例如,根据上个步骤中设计的研究问题,教师准备好一些旅游景点的图片或视频之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任务,如:让学生根据不同的目的去设计或选择自己的旅行路线、所带物品、往返时间和交通工具;让学生列出各种交通工具的利弊;让学生搜集旅行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标识并交流标识的含义。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还能够增加社会知识。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在确定研究问题或课题后,教师应根据教学任务将学生按照英语水平、个性特征、性别等特征均衡地分成学习小组,小组通过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主动的、合作式探究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有高度的自觉性,教师起组织、启发和协调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师设计好上面提到的任务之后,并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组长给每个小组成员分配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具体任务查找资料,通过和他人讨论、协商和分析来形成自己的观点,学习任务的完成依赖其他小组成员的合作与支持。

4.展示学习结果

在搜集资料、讨论协商并形成观点之后,小组合作学习的下一个步骤是结果的呈现。各个学习小组要对合作学习的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利用调查报告、幻灯等形式展示和汇报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科学的认知过程,如归类、分析、推论、预测、批判以及推理等方法。英语课堂中,用目标语展示学习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由于学习内容和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其中的关键词汇、短语或句型不断重复出现,是语言输出的过程,能够促进学生的语言习得。

5.评价学习结果

展示学习结果之后,是评价结果的阶段,可以由学生自己或者教师执行。好的评价机制能够促进以后的研究性学习,既包含对学习结果的评价,也包含对学习过程的评价。评价既要包含对整个学习小组的评价,也要包含对小组成员个体的评价,观察个体的进步。

参考文献

[1] 向晶,谢利民.英语教学中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课程·教材·教法,2002(11).

[2] 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其基本特征.教育发展研究,2000(10).

[3] 李召存.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教育学刊,2001(1).

[4] 石中英.试论研究性学习的性质.课程·教材·教法,2002(8).

[5] 曹翔翊.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教学设计模式研究.电化教育研究,2011(3).

[6] 霍益萍,张人红.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课程定位.课程·教材·教法,2000(11).

(责任编辑 王 颖)

“探究学习”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篇9

“探究学习”的倡导者是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J.J.Schwab,1909~)教授。他强调学生学习方法与过程,认为探究式过程和方法适合在理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并进一步指出,教师的新技术和习惯,不是命令学生学习,而是教授学习的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能力。

为了提高民族素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在物理学的教学中,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得到能力的提高。故此教师不应是传统授业、解惑,而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其学习方法,培养自我汲取知识的内部能力。这种方法与能力的获得,其主要渠道就是在“探究学习”为模式的教学之中。

一、在教学中,通过把握过程而获得物理知识

“探究学习”的第一个特点是“学生自主地抓住自然的事物、现象,通过探究自然的过程而获得知识。”①这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知识”与“过程”的关系,这二者究竟谁为重点的问题,是传统教育与“探究学习”的区别,所以在教学中正视探究自然的过程,将其列为重点,要通过过程的探究而获得知识。为达到真正获得知识的目的,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要善于通过实验来探究自然过程

在物理学中,许多自然事物的本质属性要通过实验才能揭示。所以对于实验的宏观现象,对于实验中数据的变化,要善分析,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通过数据的变化来抽象出概念或规则,所以探究实验的过程,往往就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例如,密度的概念对初中生也是很抽象的,利用不同质量的同种物质,与相应体积数值,通过实验可以求出其密度大小,若结合实验,中学生是不难理解密度概念的。又例如在串、并联电路中,对于总压和分压的关系,设有实验来学习也是很抽象的,若通过仪器的数据变化来分析,就容易理解了。

2.要善于用逻辑推理与数学推导的方法来探究物理学的自然过程

许多物理学的规则、公式,都是运用已学过的旧知识在具体的条件下,通过数学的`严密推导而得出结论,这又是一个学习的重点,所涉及为两大方面:其一为逻辑推理方式;其二为思维的方法。例如,力学中的动能:EK=12mV2我们不仅要知道其表达式,更应知晓其推导过程:外力F对物体做的功W=FS,如果用EK表示物体的动能,则有,EK=FS,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和运动学公式V2=2as,可得:EK=FS=maV22a=12mV2

二、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培养学生从事物理研究的能力

“探究学习”的第二特点是“旨在培养学生从事研究的必要的探究能力”。②这种物理学科的探究能力,主要包括学科的学习方略,思维方法和正迁移的能力。

1.学科的学习方略

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所以该学科的主要学习方略就是自然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

从自然科学认识论来看,主要是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坚持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从方法论来看,就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其方法要有序可寻,循序渐进。整个方略将由(1)观察→(2)实验→(3)控制条件→(4)测量→(5)记录→(6)数据处理和解释→(7)分类→(8)抽象、推理→(9)发现规律性→(10)模型化→(11)提出假说→(12)验证假说等诸环节组成。其整体有机的综合一体则是学习物理的过程,为第一问题的最高的概括。所以笔者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都要遵循这一方略和过程来进行。

2.思维方法探究

问题的思维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学会系统思维,掌握发现知识的内在规律的能力;(2)学会逆向思维,掌握从反面分析问题的排除能力;(3)学会概括思维,掌握综合能力;(4)学会辩证思维,掌握全面考虑问题的能力;(5)学会顿悟思维,掌握直觉的能力;(6)学会发散思维,掌握多角度着手处理问题的能力。

3.关于迁移问题

这些问题是将已学过的旧知在一定条件下应用的问题,主要是学习者认知结构水平与思维方法的结合问题。这两点解决得好,利用条件,就能实现具体情境中的正迁移。

三、在物理教学中要认真地教好概念和学好概念

“探究学习”的第三个特点是“旨在有效地形成认识自然之基椽―科学概念。”③这一点说明了概念学习的意义,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矗所以在物理教学中要重视概念的教与学。概念是同类事物本质的属性的特性。它是知识的单体,有人也称其为知识的细胞,所以学习一切学科,真正的认识自然,必须从概念学习做起。对概念的学习,要注意三点:

1.正确地形成概念在科学中概念的形成又通过抽取特征和将具体事例归类而得到发展。学习概念的形成过程,亦复如此。这种方法利用正例与反例的比较、归类,最后才能形成概念。

2.学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内涵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和属性。外延又是概念本身的应用范围。

3.注意到概念的同化,找出概念的隶属关系。这就是注意好某些概念的上、下位和并列关系,这样才能从概念出发,学会规则学习,乃至高级规则学习。四、在物理教学中要培养积极学习、探索物理学奥妙的个性品格“探究学习”第四个特点是“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④“这种探究态度和积极性,只能在自主地抓取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培养。”⑤这种个性的品格或积极的态度,在我国学者看来,属于外智力因素,在西方学者看来,属于情感目标范畴。

智力因素对认知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虽不能直接参与同化,但起到了动力作用。其目标又分为“接受”、“反映”、“价值化”、“组织”和“体系性格化”五个层次。初中生是不易达到较高的层次的,一般达到“价值化”就很不错了。高中生又能达到“组织”、“性格化”的层次。情感目标的达成,离不开认知学习,即在自主地抓住自然事物、现象的探究活动中才能形成。所以情感目标的达成要从认知学习开始。离开这一点、谈什么学科态度的培养都是一句空话。为此,教者要提高教学质量,唤起学生希望的火花和自信又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培养情感目标的良好起点。

上述正是“探究学习”特点在物理学科的贯彻与落实,这种贯彻与落实是符合现代教学改革的要求的,是现代理科教学应有的模式。

注释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语文教学要侧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而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在写作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写作的主动性和自信心。为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研究自主?W习在高中写作教学中的具体应用策略,以便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自主学习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倡导学生以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入到学习活动中,从而丰富学习经验,获取学习知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以及语文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每位学生的表达习惯、语言表述方式不同,传统的写作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想象与思考,而在自主学习学生能充分表达想法,发掘自身的写作潜能,提高对语文知识的实践运用的,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首先,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培养学生的写作意识。

语文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写作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写作态度,培养学生自主写作、创作的意识,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高中语文教材有五本必修教材和三本选修教材,内容十分丰富,有现代散文、古文、古诗词、现代诗歌、科普文、议论文等体裁。这些学习内容不仅可以为学生提供语言学习的典范,还可以为其创作提供思路与方向。

例如,在学习现代诗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选主题进行现代诗歌创作,让学生掌握诗歌写作的规律与方法,深掌握诗歌的韵律美、形式美,从而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现代散文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深刻分析,让学生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并让学生以具备高贵品格的事物创作一篇现代散文,让学生了解每种文体的写作形式,进而丰富学生的文化修养,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其次,通过教学情境创设,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

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能够为学生营造直观、立体的学习氛围,为学生的创作提供灵感与文思。在学生自主创作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写作内容与写作思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情感抒发。例如,高中课文涉及到剧本的学习,其中《哈姆雷特》《雷雨》等都是戏剧文学史上的名篇,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剧本的写作方式,让学生全面掌握戏剧作品的写作方法与创作手法,并鼓励学生自主创作剧本,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而在古诗词教学时,教师可以将与古诗词内容相关的戏剧作品播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写作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感受尝试诗歌创作,或针对某一历史事件在自主写作中发表看法。

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主研究经典的文学著作,不断总结文学大师的写作技巧,丰富学生的写作经验与写作技巧。

高中语文教材设置了名著导读模块,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布置了任务。阅读经典文学著作能够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经验。因此,教师应指导学生对经典文学名著展开有效的阅读,结合每位学生的特点找到最适合的写作风格与写作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素养与文学修养。

高中语文教材要求学生品读《三国演义》《大卫科波菲尔》《巴黎圣母院》等名著。《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是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并且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形式的历史演义小说,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小说通过夸张、美化、丑化等方式对人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通过这篇名著的细致品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细节描写技巧,并且通过文言文、诗词的方式熏陶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助于学生学习古诗词、文言文。另外,小说所表达的对国家统一的愿望也是现代高中生应具备并坚持不懈的理想追求。

此外,教师也应耐心引导学生对中国文学经典作品进行研究、品读,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引经据典,提升写作深度与写作水平。例如,高中语文教材选择了《史记》的内容,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读《史记》,让学生深刻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写作形式与内容,从而让学生了解我国的历史,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提升语言表述水平。而且也可以通过戏剧为学生创造情境,感受文章中蕴含的精神、品格。如《苏武牧羊》这篇文章,主要表达了作者的爱国精神和坚强不屈的民族气节,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古人的爱国表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自主学习策略对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有积极的作用,通过自主学习培养了学生独立创作的意识。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写作资源,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的写作手法;并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通过经典文学著作品读丰富学生的写作技巧与写作经验,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促进学生写作素质的提升。

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篇11

关键词:合作学习;初中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合作学习对于整个传统方面的学习模式来说是一种具有突破性的变革。学生为了能够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可以进行明确分工的共同协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使学生为了赢得个人利益以及集体的利益进行配合学习、相互促进,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以及理想。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实际应用

1.切实了解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作为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对整个班级的学生实际的学习状况进行有关的了解与调查,然后进行合理的评价分析。在实际进行合作学习时需要对学生分组,而小组划分一定要依照科学的基础给予合理的组合,那么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掌握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前提。教师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对于所有学生的实际表现、作业情况以及课堂参与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在了解学生学习状况的基础之上还要了解到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对于小组在实际中的划分工作来说,学生的特点也是能够对其产生很大影响的一个重要因素。依据具体了解到的状况,教师必须要保证任何一个小组的构成都能够促进小组之中所有成员的学习水平提升。

2.依照科学进行合理的分组

教师要根据实际了解到的情况进行小组划分的人员安排,要切实考虑到成绩优异的学生对于普通学生产生的积极影响,并考虑到所有小组成员之间的男女比例、性格互补以及优差生比例等相关因素,进行科学有效的分组。正常情况下,小组中的男女生人数达到均衡时能够使学习效率达到最高;而性格互补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小组成员之间其各自的性格特点能够形成互补型存在。例如,在某个小组之中有性格内向的成员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该安排另一名在性格方面较为外向并且具有足够感染力的学生进入这个小组之中,经过性格之间的互补影响使性格内向的学生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有关的学习中去;在对于优差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实际的分组时,要求所有的小组在实力方面都能够达到均衡,也就是说在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小组之中一定要安排几名优等生给予带动,让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能够在小组的竞争之中产生足够的动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3.科学合理地分配有关的学习任务

教师在给所有的小组分配相关的任务时,一定要在问题分配上应用多样性的原则,保证每个小组之间的任务都各有不同,鼓励学生运用多角度以及多层次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与此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自主找到问题的关键点进行分析探讨,这样做能够极大地促进学生向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学生找到对其感兴趣的内容会使得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更强,所以在实际学习的整个过程也能有更多的收获。在此需要教师注意的是,各小组成员在进行问题延伸和探讨的时候不能脱离课堂的主要教学内容,极力避免出现一些与课堂无关的探讨内容。所以在实际确定课题以及之后的小组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以及指导。

二、根据具体案例分析合作学习的应用

例如,在课堂上学习曹操的作品《观沧海》时,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学习。学生对于作者实际表达的感情不能准确地掌握分析,无法理解作者在文种描述的恢宏壮阔的场面。根据这个问题小组成员之间进行深入的合作理解。由学生甲进行课文的深情阅读,把文中所有的词句的相关解释详细地标注出来,然后根据这些注释的内容对于文章形成更深层次的理解;学生乙查找资料研究曹操对于本篇文章的创作背景,理解曹操的具体人物形象,根据这些相关的内容分析出曹操在进行创作时的心境;学生丙将前面两位学生总结分析出的观点以及理论进行整理和归纳,最后形成具体的文稿;学生丁对于学生丙归纳的文稿进行深入的研读并将整个小组的实践成果对全班同学通报,然后以本组总结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小组沟通交流。在这个过程之中,所有的学生都进行了各自的分工,增强了学生的配合协作能力,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与此同时这种学习的方式也极大地提升了整个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深化了学生对于文章的认识理解,使得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传神,充分调动了所有学生对于课堂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总之,合作学习受我国新课标影响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促进了学生共同发展,建立一种积极互助的同伴关系,强化了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主认知的效率。初中语文教学对于合作学习的有关方面固然得到了非常大的进步,但为了能够帮助学生更好、更有效率地学习知识,仍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对这种教学方式进行不断的完善、不断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汪耀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2(09).

[2]童久银.基于合作学习的初中语文阅读课实证研究[J].成功:教育,2013(23).

[3]李永红.初中语文合作式学习方法研究[J].才智,2015(05).

研究性学习法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篇12

开展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培育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的思考能力,主要表现为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和善于提出问题。我们常说:“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有了问题,学生就有了求知欲,有了探求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教师要倡导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不唯书本,不唯老师,不唯权威,大胆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见解。不管学生提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没有价值,教师也要对他的勇气予以肯定,保护其质疑的积极性,然后再分析问题的价值,以此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他们的深层潜能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探索者。

在学习完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这一节课后,我就布置了这样一个课题:“调查改革开放以来发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全班同学分头行动,有的咨询长辈,有的上网查找,有的去书店浏览,有的去图书馆查阅。一个星期之后我们组织了一堂讨论课,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学生们找到的资料远远超出我原先设计的范围,不仅涉及到衣食住行,而且包括对传统习俗、价值取向、择业标准的改变,乃至能源、环境污染问题等,范围很广。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争先查阅各种传媒资料,这在传统教学中是无法体现的。

再比如,对“抗美援朝”进行研究性学习,我先向全班学生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中国到底该不该出兵?”“朝鲜战争对有关各方产生了什么影响?”同时向学生提示研究的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和所持观点,自愿结合成了主张中国出兵组,反对中国出兵组,美国组,朝鲜、台湾及日本组。学生带着本研究小组布置的任务,阅读有关书籍、音像报刊资料,上网查询,访谈经历那个时代的人,搜集和整理资料。我提示学生要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多方面去思考问题。学生在课余跟着校园广播学唱电影《上甘岭》插曲《我的祖国》,对抗美援朝的这段历史产生了深厚的兴趣和探究的愿望。通过交流、相互质疑,训练了思惟的独特性和发散性;通过模拟论证,训练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和表达方式;通过整理资料,训练了动手归纳成果的能力。抗美援朝的历史距今不远,学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更多地感受和了解这段历史。对这段历史的“研究”,还有助于培养和训练学生对重大历史问题的理性态度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培养研究的能力,开拓视野,发展创新思维。

在研究活动中,教师只是引导者,学生自由发言讨论,是课堂真正的主人。大家在讨论中,能相互学到很多知识,思维能力、表达能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在分析某种现象时在多大程度上积极地表现了智慧的努力,不仅决定着知识的深度,而且决定着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的能力。在这种课上,我们看到学生在从事真正的脑力劳动:他们深入思考分析,进行比较和对比,努力克服困难,用所学知识解决遇到的问题。如果学生在分析的过程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努力,而获得了一些能够概括大量事实、现象和事件的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就是极其宝贵的。在这样的脑力劳动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能在记忆中保持得更加牢固和深刻,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培养一种在日后实践中更完善地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历史新大纲所附的22个研究性课题参考题目,就其所涉及的学习内容来说,具有很明显的特点:开放性的,例如“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如何看待五四精神”等课题,要由学生展开自己的思考,做出自己的结论。探究性的,例如“洋务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课题,需要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和研究。有的课题研究需要开展社会调查,收集和整理相关的材料,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生活的变化”等。通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学生产生了对学习、研究的兴趣,由苦学、怕学变成了乐学、会学,真正使课堂变成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

混合学习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篇13

所以将混合学习应用于教学中,首先要建立一个网络平台,教师要拥有一定的管理权限。

在上课前,教师要更新网络平台,放置预习内容和在线测试以及视频内容。

在下课之后,教师还要更新网络平台,放置课堂的练习和额外的拓展练习等内容。

另外,教师要不断的关注该平台的讨论区,鼓励学生进行知识的讨论和探索。

笔者以课前学习、课堂学习和课后学习三个部分展开进行阐述。

3.1课前学习

课前学习主要是学生对本次上课内容进行预习和对上次上课内容进行回顾,即在没上课前把将要上的内容先熟悉一下。

这个学习过程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

教师需要在上课前要更新网络平台内容,把与本次课上有关的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面,供学生进行课前预习。

3.2课堂学习

课堂学习是传统的面对面的教与学的过程。

在教学中要本着这样的思想,教师是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而学生是学习者、协作者和探究者。

首先教师讲解本课的知识点和学习要求,并演示操作。

然后布置任务给学生操练,任务可以是两个,一个是教师演示过的内容,另一个是没有演示但是相类似的内容。

在学生完成任务的同时,教师要在旁边查看,一个是对有问题的学生给予提示和指导,另一个是要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序。

最后,教师要对本次课进行小结和评价,还要引导学生课后学习网络上的相关内容。

3.2.1教师讲授

课堂学习的基本形式还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教与学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是主要依靠教师的讲解。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及时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并给予指导,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学习进度和安排。

例如:在讲完某个知识点后,发现学生中大多数都有疑问,那么教师就要考虑换一种讲解的方法再讲一次或两次,争取让学生掌握,这样就要减慢课程进度。

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角色,要让自己成为学生的引导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而不是填鸭者。

所以教师在讲授知识点的时候要注意引导,要举一反三,遇到个别难的知识点要演示至少两遍。

另外,对于一些基础差的学生他可能跟不上老师讲课,所以教师要录制演示视频,以供学生在忘记操作的时候回忆。

3.2.2学生练习

计算机中的内容很多是要学生亲自动手练习的,光听老师讲不练是学不会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布置任务给学生练习,第一个是教师演示的内容,再加一个是跟这个相类似的内容。

学生先要模仿老师进行学习,他要回忆老师演示的内容再进行操作。

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教师最好不要直接告诉他们答案或操作方法,只要给予一定的提示或引导,让学生自己建构知识体系。

这样的知识是学生自己悟出来的,那么记忆就会深刻一些。

另外,学生的练习可以是自主学习式的也可以是小组协作学习式的。

教师要根据实际内容合理安排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协作学习能力,所以要设计一些任务,让学生分小组去完成,最后小组之间再进行交流和评价。

例如,要求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创意创造一个FLASH作品,这个任务就可以分小组进行,小组中任命一位组长,组长组员之间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作品。

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3.2.3教师评价

混合学习中教师的评价可以是多种形式的混合。

首先从传统课堂方面,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得到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能够及时指导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另一方面,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在线测验,通过测验结果来了解学生对学习的掌握程度。

还有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教师要认真批改作业,把学生的错误记录下来,下次上课前要讲。

对于学生以小组完成的作品,教师要组成一个答辩委员会,由班级推选委员会成员,然后先由小组自己展示和陈述作品的构思,再由委员会成员共同打分并进行评价说明,最后由老师总结评价说出该作品的亮点和不足。

总之,利用混合学习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得到比原来传统教学更多的反馈信息,特别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

3.3课后学习

课后学习主要是学生对本次上课内容进行回顾、拓展和讨论交流学习难点,这个学习过程主要借助于网络平台。

3.3.1回顾课上的内容

由于计算机的知识大多数是实践性比较强的,要学生动手进行操作,而课堂时间是非常有限的,学生可能只有一次操作练习的时间。

所以教师要把课上的内容放到网络平台上。

有的学生课上没有掌握好,就可以通过网络下载进行学习了。

3.3.2扩展内容学习

经过本次课程学习之后,有的学生想要加深练习,再多学点知识或是拓宽知识面。

根据这个需要,教师就要额外的找一些与课上内容相关的或相类似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并把它们放到网络平台上。

另外,教师也可以在网络平台上提供一些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动态,引导学生进行前沿知识探索。

3.3.3讨论反思

混合学习中的网络要有一个在线的讨论区,通过这个讨论区学生可以探讨和交流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教师还要对这个讨论区进行监督和管理,可以让班里比较活跃的同学做管理员,让他们的讨论话题不要跑题。

综上所述,笔者分别从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方面应用了混合学习的理念,小有所感,应用混合学习教师要付出比传统学习更多的时间,主要体现在: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要学会操作网络平台,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整理学习资源,要关注学生讨论区的话题等等。

4 结束语

混合学习是一个广泛的概念,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后形成的新的学习理论,其要义在于融合了传统课堂与网络在线学习的优点,把多种教学媒体、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融合到一起。

笔者以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进行了混合学习的应用,经实践证明,网络在线学习能够为学生课前和课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习环境,补充了课堂学习的不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教师要与时俱进,要不断尝试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去促进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 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7):7-11.

[2] 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1-6.

上一篇:在校园感受周记下一篇:给公司管理创新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