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精选8篇)
历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顾春英
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享受生命的过程。生命教育是充满活力的人的教育,倡导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享受生命以及超越生命,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的教育。笔者所在学校以导师制为切入点,在历史教学中深入开掘学生的生命潜力。
一、挖掘历史课程资源
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教育的目的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教育之“育”应该从尊重生命开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人文素养方面肩负着重任,教师要挖掘隐藏在历史课程和历史知识中的精神财富。笔者充分利用历史课程资源,启迪学生的心灵,让他们自觉接受生命教育的熏陶。
笔者所在学校实施“全员育人导师制”,即全体一线教师结合学生成长的需要,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思想道德品质为重点,有针对性、有重点地开展教书育人活动。导师能够通过学科知识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全方位引导。例如,笔者和学生进行交流时,经常会运用到历史课上的知识。学生考试失利或遇到重大挫折时,我经常会通过历史上数不胜数的动人故事,向他们展现生命的顽强意志,教育他们正确对待人生中的挫折、逆境甚至死亡。
司马迁受腐刑而修《史记》,留下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他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努力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延伸了生命的价值。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不屈膝投降,面对生与死的抉择,毅然放弃元朝高官厚禄的.诱惑,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名言;清末一心想要变法图强的谭嗣同,在变法失败后,为唤醒国人的蒙昧,慷慨赴死,留下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唱。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增强了学生抗挫、抗压能力,让他们懂得要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
二、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真正的生命情感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确立知识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融合的教学理念,在历史课程教学中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知识的传授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认知学习的过程中伴随着积极的情感活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丰富的历史史料或历史记录片等影像资料,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将历史课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抗日战争》中的日本罪行的时候,我运用了大量的图片和影视资料,并通过网络设置了专门的论坛,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想写出来,再与他们一起探讨,收效甚佳。讲到雅典的民主政治时,我让学生先自己编剧本,再根据剧本表演情景剧《雅典公民――我的一天》,学生在表演和观赏的过程中体会到民主政治的魅力。
关注生命情感,教师将学习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起来,将学习变成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此过程中体会知识对于生命的意义。教师要真正关注那些除分数以外的、过了若干年当学校所教的知识被淡忘以后还剩下的那点东西――知识当中的意义。
《散步》的主旨更深入地说,应该是体现了一种生命意识。
《散步》所传递的生命内涵,是通过解决分歧来呈现的。如果只是把这解决的方式理解为“孝”,单纯理解为孝顺父母, 恐怕有悖于作者的初衷。而如果仅以此为教学的终点, 无疑落入为伦理教育而教学的俗套。
“孝”在《说文解字》中解为:善事父母,即要孝顺父母。不过在《礼记·祭义》中也有相应的表达,即尊祖敬宗,传宗接代,生之所源、生之所续、生之所存。“孝”是生命从初始到延续再到生命个体之间相互依存呵护的传承演变的缩影。如果说,善事父母、生儿育女是人生义务,那么珍视生命, 相互呵护更应是孝的本源。弄清了这点,再回过来欣赏《散步》,便会对这篇作品的内涵有更深的体会。
课文开篇提到一家人去田野散步,本应尽快入题,然而文章拓开一笔, 接连用了三段叙述与散步无关的情节:“她老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都让人想到了生命的逐渐哀竭,而南方初春“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的描写,让人感受到生命存在的快乐。
散步与生命有何联系? 作者缘何在散步之时, 增加如此多的描绘? 引导学生深入去思考,细心去体会至关重要。当学生明白了散步缘于母亲的年老, 散步出现分歧,我的选择是“走大路”,原因是“因为我伴同他(儿子)的时日还长。”学生自然明白了孝的本源在于珍视和呵护生命, 母亲的生命是短暂的,因而,我要珍视!然而我的母亲选择了小路, 却是缘于孙子,呵护之情溢于言表。一家三代人的尊重与呵护都融进了“金色的菜花、齐整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这浓浓的生命之中。
这样的生命教育,不矫情,很自然地注入学生的内心。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 就是整个世界。”“背”“蹲”这一动作,体现了我和妻子的细心, 体现了对生命的呵护与珍视。“稳稳地”、“走得很仔细”,这些细节描写,学生自然能形象地感受到我和妻子背负“我的母亲和儿子”如同背起整个世界的强烈责任感,共鸣就产生了。正如作者莫怀戚所言: 散步的真正意义是 为了凸显 生命的本质———人类不但保护幼小的生命,而且善待衰老的生命。
文中“我”的选择、“我”的背负只缘于“生命”这一崇高的人性之美, 其对生命的敬重自然也会感染到儿子, 让儿子明白生命的传承不仅是身体,更应是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 强调语文课程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 而核心价值应是以人为本的生命价值观。作为语文教学,自然不能是简单的说教, 而更应从文字本身去体验生命内涵的存在。当“熬”、“背”、“蹲”等词化作一幅幅画面, 形象而真实地展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一遍遍地朗读与揣摩赏析, 生命的存在和弥足珍贵必将实实在在地拓印在学生的生命轨迹之中。
人是教育的核心和归宿,作为培养人的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与完善。作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目标不仅是对人知识、能力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它的育人功能。于漪认为:“学语文不只是学雕虫小技,而是学语文,学做人。语文教育就是教文育人,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与结晶,教学生学语文,伴随着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须进行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求在语文教学中关注人,以人为本,一切以人为出发点。而人之为人的根本在于生命,生命是人存在的最重要形式,因此语文课程要实现育人功能必须要关注人的生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
语文又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影响人的。阅读课是语文教育中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同时“教科书中的课文都是一定作者在特定的历史时空中情感生命的外化,一定的生命内涵与形态都以文字符号为载体,并隐藏在文字符号的背后”[1]。每个人每天都在进行着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上,阅读教学是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因此关注人,关注人的生命,注重生命教育就成为语文阅读教学不可推卸的责任。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这是由教育的终极目标决定的。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建立个体的生命观,这意味着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是其本身要义所在。另一方面,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素材,这是其进行生命教育的优势所在。此外,自杀已成为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自杀的原因有很多,但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他们的过激行为与其生命意识的薄弱有密切关系,这是进行生命教育的迫切现实需要。
生命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生命与人生问题的教育。生命教育,就是要让受教育者从认识人的自然生命入手,进一步认识人的社会生命,帮助他们处理好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还要使受教育者通过丰富精神生活、提高文化素养、完善道德品质,去追求高尚的精神生命。也就是说,生命教育要帮助受教育者认识生命的意义、价值,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树立正确的生命观。[2]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但并没有因为生命的珍贵而每个人都具有了良好的生命意识,甚至有时是模糊的、朦胧的。中小学生能顺利地掌握具体的知识、解决学科学习中的难题,却少有明确的生命意识。教育要培养的不是只会解决问题的机器人,而是具有鲜活生命的个体。如果在教学中局限于具体知识的教学而对生命教育视而不谈,生命教育的缺失,将使个体的生命质量大打折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教师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正确的生命意识应表现为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中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可塑性强,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思考生命问题: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何在等。这些问题的提出是自然而正常的,这表示个体开始思考生命,对待生命的态度与方式反映出个体具有怎样的生命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生命来之不易,生命都是平等的,我们应尊重每一个生命,同时对待生命,我们应怀有一颗敬畏之心。如同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唯一的。生命不仅唯一而且有限,有生就有死,一个人出生了,死亡是必然要降临的节日。面对这唯一而又有限的生命,我们应学会珍惜与善待,努力使有限的生命焕发无限的魅力。
第二,引导学生体悟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不仅要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了解篇章结构、写作特点等,更要体悟作者在文本中流露的生命意识。语言是人类存在之家,文字表达的是人的思想、情感,生命意识就蕴含在其中。如《我与地坛》,除了要学习其语言、写作方法,了解作者的不幸遭遇,体会深深的母爱,我们可以体悟史铁生的生命历程及他对生命的体悟。史铁生21岁时,双腿瘫痪,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变故,他一度消沉、迷惘,找不到出路,也想到了死。但他慢慢地体悟到: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他认为人生来本是残缺的,孤独、痛苦和恐惧是人与生俱来的三大困境,面对困境与残缺,人要勇敢地活下去,要抗争命运。于是他拿起笔,进入“写作之夜”,以另一种方式开始了新的生命,史铁生表现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第三,引导学生批判与吸收,完善生命意识。体悟作者文本中的生命意识,并不是要把其全部都纳入自己的生命意识体系中,而是要吸收其中的积极因素,进而完善自己的生命意识结构。如《最后的常春藤叶》讲述了一片叶子挽救一个生命的传奇。病入膏肓的琼珊把生命的有无寄托于树上最后一片叶子的存落,她消沉、悲观,认为如果最后一片叶子落了,她的生命也会随之而去。在这关键时刻,年迈的贝尔曼在风雨之夜为琼珊画上了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成了琼珊重获生命的希望,她病情好转,但贝尔曼不幸离去。琼珊将生命的有无寄托在叶子的存落上,这不是正确的生命意识。我们要学习的是贝尔曼,他心中有爱,没有爱,他不会举毕生之力托起琼珊重生的希望,没有希望,琼珊也就放弃了生命。爱是生命永恒的主题,爱自己、爱他人、爱一切生命,爱让生命充满暖意和快乐。懂得爱和会爱的生命是饱满的。
注释:
[1]陈尚达.生命关怀视域中的语文教学设计论[J].教育科学研究,2007,(10).
[2]郑晓江.生命教育的概念、内容和原则[J].中国德育,2007,(3).
作者:孙家喜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3年第01期
摘 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挖掘教材中蕴藏的生命教育资源,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学习并掌握必要的生存技能,认识、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爱惜生命的态度,学会欣赏和热爱自己的生命,进而学会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关怀和欣赏,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关键词:数学教学;渗透;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就是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生命意识熏陶、生存能力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教育,使学生认识生命、保护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探索生命的意义,实现生命的价值。在初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载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抓住课堂教学契机,将生命教育有机地渗透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生命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初中数学教科书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命教育
教材是实施生命教育最有效的载体之一。在苏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中可以说处处蕴含着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生命教育巧妙、合理地结合教科书中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点的教学,让学生在获取学科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受到生命教育。因此,教师要从教材内容众多的相关知识点中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又富有现实意义的生命教育题材,并采用学生易于且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命教育,方能达到好的教育效果。如,在教材七(上)第9页的阅读“商品的条形码”,引导学生如何识别假冒伪劣商品,特别是不合格的食品,防止发生食物中毒事件。教材七(上)第52页讲到科学计数法时,可以结合“先见闪电,后闻雷声”这句话,让学生讨论为什么。教师再引导学生在雷雨天气如何防雷击,提高学生的避险能力。教材七(下)第93页例2时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教育。教材七(上)第171页议一议两行人过斑马线,对学生进行遵守交通规则教育,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违反交通规则,不守秩序,会出现什么样的后果呢?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如果人人都遵守交通规则,才不会出现意外,同时体验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秩序,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文明、安全的社会环境。在教材八(下)第20页练习第2题导火线的长度问题以及轮船是否有触礁的危险等,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等。还有“噪声的污染”“丢弃了多少塑料袋”“心电图”“心率的调查”等都与生命教育相关,都是生命教育最佳的切入点。教师就要把握住数学知识与生命教育的契机,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实现生命教育与数学知识的渗透。
二、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努力打造活力课堂
龙源期刊网 http:// 学科教师在备课时,充分挖掘教材,渗透生命教育内容,突出情感目标。在制定教学目标的时候,要突出生命教育,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中之重,把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热情鼓励每个学生,实实在在营造出平等、尊重、和谐的学习气氛,让作为主体的学生亲自去思考、去发现、去体验生命的可贵,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个人经验、学习兴趣、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现有条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力求保证学科课堂的生命活力,保证学生的生命健康成长。
三、学习我国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教育
在我国数学史中有许多引以为豪的数学家,他们刻苦研究,严谨治学,勇于克服艰难险阻的事例,深深地激励着学生。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引入天安门、故宫的对称,京剧脸谱的对称,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让学生有一种民族自豪感,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同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随时根据具体情况渗透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而且还可以利用教材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创设有关情境对学生进行环保、爱惜时间、爱护公物、节约能源、遵守公共秩序等的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身心健康,激发学习兴趣的催化剂。现代医学认为,一方面,心理健康依赖于身体健康,另一方面,心理健康又会影响身体健康。临床医学研究表明,近五十年来在十大死因中排在前三位的都是心理性疾病,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压力过大,不良情绪体验多,长期处于应激状态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缓解学生在学习中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愉悦的心境中快乐学习,在活泼的课堂中绽放思维的火花,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体验生命的美好。
总之,我们紧紧围绕生命教育主题,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体会到生命的意义,感悟到生命的价值。
参考文献:
德阳市衡山路学校 罗莉
摘 要:生命教育的内涵告诉我们生命教育应受到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课堂利用一本教科书,教师言传身教,父母以身作则,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营造监督。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彰显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是最完整有效的生命教育。
所谓生命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关于生命的教育。狭义的生命教育是指对生命本身的关注,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而广义的生命教育则是培养全人的教育,它不仅包括对生命本身的关注,而且包括生命安全的意识能力的提高和生命价值的提升。
生命教育的内涵告诉我们生命教育涵盖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绝不仅仅停留在于学校,而应受到全社会,包括家庭、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关注。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生命教育的资源。在此笔者从初中语文课本中的生命教育资源谈起,引出在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
生命是语文课本中重要的话题。在新课标语文教材中,关于生命的话题从来就是主旋律。冰心先生说“生命中不是永远的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美丽,痛苦又何尝不美丽?”(《谈生命》),这些语 1
句的品味中难道不是对生命本身的感激,对生命意义的诠释。语文教材中绝大多数的课文都能成为生命教育的资源。而且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式可以说是无处不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新课标三维教学目标中的一个维度。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内容渗透到每一节课堂目标中。
语文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的渗透主要体现在人物形象的分析、作者情感和文章主题的探究过程中。下面笔者以张抗抗的《地下森林断想》简单的教学过程为例,说明生命教育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教材分析
《地下森林断想》是我国女作家张抗抗的名作。面对大自然创造的地下森林奇迹,作者展开丰富的想象,描写了地下森林形成的历史,满怀激情地歌颂了地下森林的顽强生命力,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地下森林创造了生命史上的奇迹,阐述了在命运不公时,只要我们努力、坚持忍耐,终会有转机,获得应有的荣耀和尊敬的人生哲理。
2.确立教学目标
教学本文,应引导学生感知地下森林的形象,感受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体会叙事和抒情水乳交融的艺术手法,探明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震撼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语言美、哲理美。还应引导学生热爱自然,对生命抱一种敬畏的态度,探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3.教学过程
为引导学生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实际笔者的教学实践中组织了对“地下森林”形象的价值的讨论。学生们有的认为“地下森林”很傻,为什么要在不公平的命运中苦苦挣扎,还不如光秃秃的谁也得不了好,何必苦自己呢?针对这样想法的学生,我提出了如果“地下森林”不在困境中坚强奋斗,怎么会有我们现在看到的傻气“地下森林”呢?借此引导学生在面对困境和命运的劫难中坚强奋斗,绝不放弃。还有学生提出“地下森林”苦苦熬了几万年才有了现在的雄伟壮观,如果是他,他就会选择成为一片湖泊,很轻易地就能获得世界的注目。我也笑着提出如果你想成为湖泊,而我希望你成为森林你会怎么选择呢?他笑笑,我还是做湖泊,我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森林应该是他的梦想吧,为梦想而奋斗总是对我们而言是值得的,哪怕别人看来那是多麽的愚蠢。让学生理解为自己的梦想坚定信念,不懈努力,人生就有价值。
语文课堂是生命教育渗透的阵地,在课堂上可以适时地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珍惜生命,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和意义,在课外,我还可以通过日记、周记、演讲、谈话、主题讨论等其他的形式实现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感的引导。
生命安全是引起此次生命教育关注的重要原因,当听到或看到一些鲜活的生命被自己或他人漠视的时候,不禁想到,学校生命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生命教育是不是影响三维目标中其他两项教学目标的实施(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从短期来看在强调第三维度(情感、态度、3
价值观)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是会影响知识教学任务的完成,但长期来看,作为人的发展而言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对社会更有益处,教育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才更能体现。但是,在如今的教学评价制度下,在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中,学校只能将生命教育渗透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的教学过程中,而且学校的生命教育渗透,只是生命教育的一个环节。家庭中父母的言传身教,政府的宣传引导,社会风气的耳闻目染都是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记得5.12地震中用双臂支起学生生命之路的谭千秋老师吗? 记得“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故事吗? 记得感到中国的十大人物吗?
他们用他们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践行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我们在他们的激励和鼓舞下不断前进。
前段时间由“许云鹤事件”引发的“摔倒的老人扶,还是不扶”的讨论是社会教育的一个方面。东北林业大学的冯春菲、田文成等三名大学生用他们的实际做了行动最好的回答。
课堂利用一本教科书,教师言传身教,父母以身作则,政府宣传引导,社会营造监督。每个人都关注自己的生命与大自然,用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去彰显我们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这将是最完整有效的生命教育。
课程背景:
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学生作为“完整的人”进行全面发展。作为一个发展的人首先要明白生命存在的意义、善待生命、理解“活着”是最美好的事。小学高年级面临学习压力的挑战与人格发展的关键期,是处于心理危机发展的危险时期,现代不断涌现出学生自杀、辍学、厌学的事件,很多情况下是学生对生命的不够珍重、对如何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我们有必要开展专门的课程开拓学生的视野,明白生命的价值与存在的意义。
课程设计:
本次活动课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生命之长短,从死亡的角度让孩子体验死亡的那一刻的痛苦,深深感受此刻的活着是件多么美好的事情,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时光,从父母的照片时间跨度上,让学生体会到生命之不可承受之轻;第二部分生命之宽度,通过学生自己扮演不同的人生角色,引发思考如何在有限的时光里不蹉跎岁月;第三部分“我要我最行”,主要培养学生多样化的生活态度,让学生明确自己想要的生活,确定人生目标,设计具体行动方案,并努力付之行动。课堂时间有限,以学生体验、分享为主,下课后发放《生命的诞生》小册画用以普及知识。
课程目标:
帮助小学生建立对生命的敬重,理解生命有限的长度与无限的宽度从而珍惜自己、爱惜生活,并激发他们努力生活、努力做人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课程时间:90分钟
课程方式: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方法和步骤:
第一部分 生命之长短(30分钟)
1、参与式体验——走过死亡的全过程,我将永远看不到原来生活中的同学、老师、父母和我最爱的狗狗
目的:通过在老师语言渲染的带领下体验死亡的过程,让学生深刻感受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头再来
时间:15分钟 材料:背景纯音乐(拉窗帘、关灯、安静)步骤:
告诉同学们生命即将终结,请同学们在生命最后一刻与自己的好朋友告别,然后写下自己的遗书,把自己的遗憾与一生的总结留下来;
(教师心理暗示生命终结全过程、学生在脑袋里跟着老师节奏想象)PPT:分享与交流
教师引导:在这样的一个严肃的环境氛围中,同学们是否体验到死神来临的肃穆感。当只有一次的生命结束之后,五彩缤纷的世界我们再也无法用眼睛看到;曾经与我们一起玩耍、吵架的小伙伴再也见不到了;仿佛在我弥留之际,听到父母痛苦的流泪、惨叫,我想睁开眼却已经没有机会了。当同学们慢慢睁开双眼,又看到这一光明的世界,又有何感觉呢?
2、照片背后的故事
目标:引导同学们感受时光飞逝、生命短暂 时间:15分钟
步骤:将事先让同学们带过来的爸爸妈妈小时候、10岁时、20岁时、现在的照片在小组内相互介绍、分享照片背后的故事;
推举小组代表在全班分享;
第二部分 生命之宽窄(30分钟)3、10年20年后的自己——角色扮演
目标:让学生对生命的宽度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样长度的人生,每个人的生命内容是不一样的,他们所达到的人生高度也是不一样的。充分调动活动的积极性。时间:30分钟 步骤:请同学们4人一小组,演绎10年20年后自己生活的样子,故事情节自定;
在同学们演完之后,让小组内的各个成员表达他对自己扮演的角色的理解,以及如何能让这个角色更丰富多彩 PPT:如果我是...? 教师引导:
无论从事怎样的工作亦或你的人生是否如名人般光鲜靓丽,你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浓墨重彩一笔,谁都无法决定我将在何时结束我的生命,但我可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创造无限的人生。我们将来在人生中会扮演各种角色,你可能是位爸爸或妈妈的同时也是位工人、老板、丈夫,你可能除了自己的职业之外还兼干了很多义务工作、慈善工作,你可能闲暇之余读书品味、娱乐自己。总之,在同样的年龄段你们都会有不一样的精彩。
第三部分 我要我最行(30分钟)
4、“人生蓝图”——动起来
目标:在经历过生命通道的洗礼之后,利用助人模式的基本框架,帮助同学们设计自己的人生蓝图,并探讨如何将其变成具体的行动方案,并努力付之行动。时间:30分钟
材料:每人两张白纸,一张用来写人生目标以及可能遇到的困难,一张用来设计具体的行动计划;一张大的海报板;胶水;彩纸 步骤:
在同心圆中最中间写上最近、最容易实现的目标与困难和预计完成的时间;
在同心圆中第二圈内填上高三毕业时的目标与困难和预计为此付出的时间;
在同心圆中第三圈内填上大学毕业时的目标与困难和预计为此付出的时间;
(依次类推)
行动计划中要包含可以选择的途径,然后选择你认为最有可能利用的途径;
让同学们围坐成4个圈,每个圈包括内外两个圈,外圈的人与内圈的人交流自己的目标和计划;
最后同学们都将自己的“人生蓝图”贴在海报板上,交流这节课的心得体会 PPT:
教师引导:
人生旅途中要实现目标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与窘境,为什么有些人面对困难仍然能屹立不倒,反而愈挫愈勇,最后获得成功?而有些人则垂头丧气,甚至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作为唯一的解决办法?人生没有目标犹如没有导航的汽车只能乱开,有了目标也不会顺风顺水,总会遇到拦路虎,我们必须做好过五关斩六将的准备,把可能遇到的困难事前考虑周到,这样不会让我们措手不及。
5、成长小任务——播种(PPT)
目标:达到这节生命教育课的发展性与延续性效果,使同学们经历一个生命成长周期的完整过程,更加体会这节课的意义。(小麦花是生命最短的花,因此要求学生在花开的时候拍下来)材料:小麦种子
步骤:一个月之后看照片谁开的花最多、长得最茂盛
课程材料
快问快答
1.对待生命的态度:
①得过且过;②轻率放弃;③倍加珍惜;④让她更加美好。2.人最宝贵的是生命:
①生命是人们享受一切权利的基础,是创造有意义人生的前提; ②生命充满了无限的欢乐,也有一些烦恼、困难和痛苦,这些构成了多彩的人生; ③生命是短暂的是不可重复的。3.生命需要相互关爱
①生命是地球上最珍贵的财富,世界因生命的存在而变得生动精彩; ②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需要我们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
③每种生命都有其存在的意义与价值,各种生命息息相关,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
4.自我保护的求生意识:急救电话—120;报警电话—110;火警电话—119。5.如何珍爱我们的生命 ①永不放弃生的希望。世界因生命而精彩,珍爱生命的人无论何时何地遇到多大挫折都不会轻易放弃生的希望。
②肯定生命,尊重生命。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价值的,每个人对国家、社会和他人都有价值,故而自己或他人生命遭遇困境时要肯定生命、尊重生命。
③延伸生命的价值。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内涵,因而要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焕发光彩,并为之不懈努力,不断延伸生命的价值。④经常自我检查,努力保持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6.我们不需要有目标,只需要干好父母叫我们干的事,其他的事情他会安排好的(错误)
7.蝴蝶的成长必须经过在蛹中痛苦挣扎的过程,直到它的翅膀和身体逐渐强壮了,最后破蛹而出,才能在空中翩翩起舞,自由飞翔。蝴蝶的挣扎固然痛苦,但也正是这种痛苦的挣扎锻炼了它的翅膀,给予了它生命力。蝴蝶的成长经历给我们人生的启迪是
A.生命中只有痛苦,没有欢乐
B.每个人都需要追求痛苦的生命体验
C.正确认识生活中的苦和乐,才能体会生命的美好 D.人生始终充满痛苦 珍爱生命的名言:
1、能将自己的生命寄托在他人的记忆中,生命仿佛就加长了一些。——孟德斯鸠
2、世间的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罗丹
3、假如你觉得自己的日常生活很贫乏,不要去指责生活,而应该指责你自己。——里尔克
4、生命是美好的,一切物质是美好的,智慧是美好的,爱是美好的!——杜伽尔
5、我相信,现在未能把握的生命是没有把握的;现在未能享受的生命是无以享受的;而现在未能明智地度过的生命是难以过得明智的;因为过去的已过去,而无人得知未来。——葛
6、人生就象打橄榄球一样,不能犯规,也不要闪避球,而应向底线冲过去。——罗斯福
7、人生是要活的,必须活得兴致勃勃,充满好奇心,无论如何也决不要背对着生活。——安娜·罗斯福
8、人生直作百岁翁,亦是万古一瞬中。——佚名
9、有理想、充满社会利益的,具有明确目的的生活是世界上最美好和最有意义的生活。——加里宁
10、生命很快就过去了,一个时机从不会出现两次。必须当机立断,不然就永远别要。——罗曼·罗兰
11、业余生活要有意义,不要越轨。——华盛顿
12、生活是复杂的,——这才令人感到兴味无穷——我们需要一种能把握它的复杂性的思维方式,以让我们根据生活的复杂性相应地确定我们的目标。——坎贝尔
13、如果有人只知道享受明媚的春光,而忘却春前严寒,春后有酷暑,那也不会真正懂得春天的乐趣。——佚名
14、如果人生有也能有第二版,我将会如何认真地修改校对!——克莱尔
15、愿你们每天都愉快地过着生活,不要等到日子过去了才找出它们的可爱之点,也不要把所有特别合意的希望都放在未来。——居里夫人
16、谁也不会象老人那样热爱生活。——索福克勒斯
17、即使断了一条弦,其余的三条弦还是要继续演奏,这就是人生。——爱默生
18、人生似朝菌。——寒山
19、百日莫空过,青春不再来。——拜伦
一、对生命教育内涵的探究
生命教育理论最初由美国的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 (James Donald Walters) 提出。华特士认为生命教育是追求生命“成熟”, 这里的成熟不仅指身体的成熟, 还指个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 其宗旨在于实现个人的完善。而英国教育学者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 即通过生命教育培养积极主动的公民, 促进国家经济与政治上的进步, 提升社会的文化、道德及社会风气。在20世纪末, 台湾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 把生命教育确定为“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 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 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感”。其后教育界的学者逐步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 以及人与大自然关系的讨论、探究, 以构建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其实, 我国大陆直到上世纪90年代末才开始关注生命教育, 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生命教育”的内涵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意见。综观研究者们对生命教育所作出的界定, 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内容”, 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有关生命存在的教育;二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目的”, 认为生命教育是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主体或对象”, 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是教育“生命”, 也就是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和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四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 也就是未成年人的教育;五是认为“生命与教育”间是多重关系, “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的、主体 (对象) , 以及基础”。另有研究者认为, 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 为其创造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 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从人们对生命教育探究的内涵分析、总结得出:生命教育是教育的客体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教育, 为其创造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 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同时教育的客体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意识到生命的珍贵, 从而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
二、在化学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可以从生活中的与生命密切关系的化学知识入手, 以凸显生命教育的意义, 利用与生命相关的丰富的化学资源, 通过学生生活实践, 认识生命, 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进而珍惜和爱护生命。同时, 为学生提供一个认识生命物质基础的科学视角, 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命, 从了解物质的生命着手, 引发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 从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热爱, 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摒弃单纯的说教, 结合日常生活实践,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思考与生命有关的问题, 既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 又促进学生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基于学生化学知识的不断积累, 从化学的角度科学阐述与生命有关的现象, 让学生真实地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珍贵, 从而尊重生命, 珍惜生命, 爱护生命, 健康地学习生活。
三、在化学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途径
应用化学知识实施生命教育, 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与生命有关的现象融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化学教学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在化学教学实践过程中渗透生命教育。
根据所要探究的化学知识与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开展适度合理的课堂教学活动, 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相关知识中, 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 了解化学与生命的关系, 懂得欣赏和尊重生命, 从而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爱惜自己的生命, 并扩展到关爱自然, 关爱他人, 关爱社会。例如学习氢键时, 可以提出“生命分子中的氢键———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的观点, 然后加以诠释。生命体内许多大分子中存在氢键, 它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生理活性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介绍生物的遗传基因本质就是DNA (脱氧核糖核酸) 分子中的碱基顺序, 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DNA大分子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配对的。DNA分子中的氢键在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复制等遗传机制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 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通过学习, 学生更加珍惜生命, 更加热爱生活。
2. 通过化学实践探究体验生命教育。
借助化学实践探究活动, 学生体验生命, 从化学的视角分析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多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化学物质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懂得应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身边的化学资源, 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使学生在日后面临与化学有关的健康问题、安全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挑战时, 能保护自己并做出理智、科学的选择, 促进人与生态、社会和谐的可持续发展。例如:针对重庆的氯气泄漏事件和硫化氢泄漏事件, 先分析氯气、硫化氢的物理性质 (密度、状态、气味、溶解度等) , 介绍其化学性质 (毒性、酸性等) , 让学生研究处理方案, 树立生命价值观、人生观、社会人际观和人与大自然和谐发展观, 以构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
3. 通过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 让学生接受生命教育。
运用学生在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中获取的信息, 开展专题研究或主题讨论, 使学生关注生活, 关注社会, 加深对生命的理解, 树立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例如:针对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等, 让学生通过资料收集与交流, 了解到一些不法之徒为了牟取暴利, 全然不顾别人的生命安全, 将廉价且不符合食品卫生标准的工业色素当做食品添加剂使用。通过分析热点背后的原因, 学生明白只有运用化学知识和规律提高对生活中食物的认识, 树立质量意识, 规范食品管理才能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进而树立食品安全、食品卫生、珍惜生命的意识。又如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 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 如重金属盐中毒时, 为什么可以蛋清解毒?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 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 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 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 结构相对松散, 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 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 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这样使化学知识更贴近生活, 指导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提高科学素质, 丰富知识, 树立用化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的意识, 正确认识和处理有关饮食营养、卫生健康等日常生活问题, 从而提高生命质量, 建构可持续发展的人生。
四、生命教育中的生存教育
生存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 有目的、有计划地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生存意识, 向受教育者传授生存的知识和技能, 提高受教育者的生存能力, 以保证受教育者适应时代环境的发展与变化, 特别是在险峻的环境下也能生存和发展的教育。可见, 只有让学生熟练掌握相应的常识和技能后, 才能使学生在危险或突发事件面前, 镇定自若, 正确应对。如在“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 教给学生如何使用灭火器, 如何在火灾中逃生;创设生产生活中火灾的情境, 让学生应用灭火原理正确灭火。然后让学生调查灭火器的种类、适用范围、使用方法及如何预防火灾, 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处理, 同时了解可燃物在什么情况下不会燃烧, 火焰是如何伤害到人的, 一些易燃物如何存放或者安全放置, 正确的灭火方式有哪些, 灭火器为什么能灭火, 遇到火灾如何逃生等, 使学生具备自救能力, 掌握生存的技能, 从而安全、健康、高质量地学习生活。
总之, 生存教育是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 在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健康成长, 因此生存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在日常课程教学中, 应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将有关生存的素材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地融合, 有效地渗透安全知识, 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同时, 借助开展各种活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 掌握必要的自救方法。要确保生存教育的顺利进行, 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新观念, 增强生存教育意识, 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深学生对社会、自然、生活的体验, 从而实现基础教育的价值—————为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晓宇.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J].教学与管理, 2005, (11) .
[2]麻洪友.历史教学应着力渗透生命教育[J].历史教学, 2006, (03) .
[3]刘春元.大学生生命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工作研究, 2010, (09) .
一、中学生“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近年来,青少年学生轻生自杀、伤人杀人现象日渐增多,因此,由这类现象反观青少年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其生命质量,深入地思考当今教育存在的深层问题,并由此寻求解决之道,成为当务之急。而深思熟虑的结果必然地会引发出一个不能不正视的话题——生命教育。
在现实生活中,中学生回避死亡的事实,不深入思考自我生命的有限而短暂,随意浪费光阴,终日沉迷于世间鸡毛蒜皮的事件中,庸庸碌碌地生活。海德格尔把这种生活状态称之为“沉沦”。他主张,人要先行到死中去,向死而生,借助死亡阴暗的背景,更明晰地审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让有限的生命充满辉煌。可是,多年来,我们的教育缺乏对生命深度的关注,学生们很少深入地去认识生命的意义,更难以把“生”和“死”联系起来思考,因而,在青少年中轻贱生命的现象十分普遍。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立足生命教育,在讲解分析悲剧作品时,充分地展示悲剧人物之死,让学生正视死亡,进而深入地去体味生之不易、生之可贵,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去热爱生命、珍惜生命,避免一旦遇到挫折就轻贱生命。
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加缪认为,生命是所有人的公有的价值,于是,像“不准自杀”“不准杀人”这样的道德命令就是普遍的规范。因此,凡是违反生命价值和普遍规范的行为和主张,都要加以反抗。贵阳市某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带着生死观教育的思考,在讲授《祝福》一课时,曾意味深长地对学生说:“祥林嫂来到人间,尽管受尽了苦难,精神和肉体惨遭摧残,但是她仍坚持活下去。她不想死,人都有活下去的强烈愿望。然而,罪恶的社会无情地扼杀了她的生机,剥夺了她活着的权利,摧毁了她存在的意志,她的生命被凶殘的社会吞噬了。同学们,我们应该为这非人道社会的罪恶感到愤怒,为一个非自然死亡的祥林嫂的死而感到悲伤。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没有什么比无情地践踏残害他人的生命更残忍的了。总之,中学语文教材包括着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同样就蕴藏着无限丰富的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契机。
二、中学语文教材“生命教育”的可行性
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了许多关于不幸和死亡的作品。学生在学习这些作品时,既能看到祥林嫂悲惨的死,又能够目睹窦娥冤屈的死;既能看到《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焦仲卿为争取爱情自由以身殉情,又能看到《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为大义而“谈笑以死”。作品中悲剧主人公的死亡与毁灭,给学生心灵以震撼,并且能够唤起他们的怜悯之情,使其在审美想象中,“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淋漓的鲜血”(鲁迅语),近距离地去审视死亡。人们常说:“人在死亡面前容易变成哲学家。”学生们学习悲剧作品,同样会思考什么是生命、什么是死亡、人应该如何珍惜生命、应该怎样让自己有限的生命更有价值等问题,最终实现生命教育的目标如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还有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提醒幸福》《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我的地坛》《我为何而生》《我的呼吁》《人生的境界》《人是什么》等文章,另外还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实验教材高一第一册中的《邂逅霍金》也是很好地进行生命教育的素材。在中学语文教材中还有一些表达亲情和友情的文章,也是非常好的生命教育的素材,比如非常经典的朱自清的《背影》,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还有像《项脊轩志》《与妻书》《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等等。另外还有一些有关人与自然、人与动植物、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文章,同样也是对学生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的很好的素材,包括《珍珠鸟》《猫》《小石潭记》《石钟山记》《大自然警号长鸣》等。
例如在《热爱生命》一文中写道:“我想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剩下的生命愈是短暂,我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保尔,到烈士公墓凭吊英勇牺牲的战友后,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这就是死亡给人的生命教育、生命启迪。
中学语文课的不少课文则是充满了一种敬畏生命、热爱生活又教人在关乎民族、国家存亡,涉及社会、他人利益时不惜牺牲生命从容赴死的思想,这在初中课文中尤为常见。一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授《紫藤萝瀑布》一文时,对文章第10段“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作了这样的理解:“人生如花,时代的洪流总会冲走不快,只要加快脚步,鼓足生命的勇气前进,你便会是那灿烂瀑布中的一朵浪花。美好的事物是遏止不了,也戮杀不灭的,生活的洪流必将冲决各种障碍,日复一日地流动。在这闪光的河流上航行的人们,加快脚步吧,前边就是更加美好的彼岸。”她并且还把这种理解传递给了她的学生共享。
笔者认为,上边这位教师应该算是对学生进行了一种生与死的教育。而渗透在各科教学中的这种有关生与死的教育可算是目前可怜的青少年生命教育的一个部分。
三、对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措施
青少年开展死亡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也是有广泛的基础的。在青少年中开展死亡教育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
1.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自然生命是人的生命存在的物质载体和本能的存在方式,强健的体魄是生命的源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尼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作者是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由于病情恶化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的精神,在病榻上创作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书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是苏联文学中卓越的英雄形象。作者用自己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认识,在教育着千千万万个读者,提醒人们要十分珍惜生命,对人生采取极其严肃认真的态度。通过这些关于生命的认识和生命意义的思考,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爱自己生命,让生命的价值通过自己的存在过程有所展现。
人的生命要和谐完整,首要的取向是获得自身自然生命存在的意义感,而不是自我生命的超越或他人对自己生命的评价,必须在本我生命得以实现的基础上才能构建其下位的意义,以破除对死亡的神秘感、恐惧感,让学生了解死亡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没有鬼怪神灵为目的组织教学;对于初、高中学生,则应让他们更多地了解生与死的医学、心理、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知识,特别是了解怎样避免不必要的死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死亡观,更加善待生命,珍惜生命。因此,必须首先唤醒学生的生存意识,让他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热爱生命、欣赏自己,热爱、欣赏他人及自然界的一切生命,塑造开放的心灵,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人教版教材中的《敬畏生命》《生命生命》《紫藤萝瀑布》等都是用来唤醒学生生命意识的好材料。
2.培养学生挫折意识。所谓的生命意识是不应该单就生命的美丽而言的,因为它不现实,还应该帮助学生获得承载痛苦、追求孤独、超越死亡、深化忧患的生命体验,以便将来走上社会、面对人生时,承受得起生活之重。要清楚知道在人的一生中,都离不开困难、挫折,从青少年时期就应该养成坚持、恒心、毅力等性格。现在很多中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比较娇生惯养,在很优越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缺乏承受遇到挫折困难的能力,所以一遇到打击,往往会发生一些悲剧,轻视自己的生命。如2001年7月6日,长春市一名16岁女中学生因中考成绩不理想,失望之极服毒身亡。同年的9月17日,到广州某大学报到才两天半的新生小黄突然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没有留下遗书和遗言,只在日记中写道“睡不着”“头痛”,并曾打电话向家人诉苦。同年的10月31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名14岁的中学生凯钦固,觉得自己难以承受老师的责怪,一念之间自缢身亡。他在遗书里说,要用死来向老师证明自己的清白,并讨回尊严。根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咨询热线进行统计,在热线开通的前9个月,打进热线的2700人中有146人曾尝试自杀或想自杀,其中80%是中小学生。人教版教材中的《我与地坛》《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都能在这方面给学生以启示和教育。
3.通过课外阅读增强生命意识。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在我国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的经典著作,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和传承至今的文明,学生通过阅读这一类作品,可以与史上的伟人、名人、哲人进行对话。比如《论语》这部经典中就有许多做人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对学生渗透生命发展教育的很好的素材。还可以给学生推荐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绝对是一部励志巨著。还有像现当代的一些文学作品在语言上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比如当代知名的作家余华,他的《活着》就是一部非常经典而深刻的关于生命话题的作品,可以推荐给高中生来读。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时代,个人的博客,网络文学与学生的关系密切。近两年来网络文学的兴起,一些同时代的“80后,90后”作家深得孩子们的喜爱,如韩寒、郭敬明等,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至今仍风靡于中学生之中,赚足了很多孩子的眼泪。因为那些语言与学生们现实生活的贴近,这其中涉及到生命以及生命价值的主题就是教师指导孩子们的最好文本。将文中的点睛之处给予孩子们心灵光芒,让学生同时可以看到这些作家心灵的阴暗面,在自己的生活中变得明朗、向上。
关注生命,让语文重新回归到人,既是语文教育工作者做出的心灵的选择,也是语文教育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当然,由于当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学中尚缺乏自觉的死亡教育实践,所以,要使青少年生命教育真正走向实践,还需解决一些操作性的问题,如实施的指导思想和目的、主要内容、途径和方法等。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死亡教育,其目的主要在于让他们获得有关死亡的各种知识,培养他们应对处理与死亡相关的事情的能力和调适技能,并通过认识死亡、思考死亡去体悟生命的价值及人生的意义,以便提高生命的质量。具体实施方面,可选择的途径则主要有专门课程、学科教学渗透、课外实践活动及学校心理辅导等。此外,教育工作者还需要解决思想认识、课程编制、教材编写及师资培训等实际的困难。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1987.
[2]高清海,胡海波,贺来·人的“类生命”与“类哲学”——走向未来的当代哲学精神[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3]叶澜.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J].教育研究,2004,(2).
[4]熊芳芳.生命语文[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7).
【体育教学中的生命教育】推荐阅读: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10-06
体育教学中的体育精神与人格教育论文10-23
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的论文07-08
论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07-23
论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10-24
互动式教学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初探教育论文07-22
肖临骏:浅析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教育09-21
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沟通10-13
高中体育教学中的长跑教学方法论文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