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2022-04-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学校都在积极尝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借助这种管理理念的推行,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1:

人本理念下的高校学生管理理念与模式创新

摘 要: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渐深入,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理念及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关键词: 以人为本 学生管理 管理模式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仅是一切高校工作的基础,而且是实现高校人才培养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因素。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因此,要主动适应这种新形势的发展变化,高校就必须与时俱进,改变对学生管理工作的传统做法,积极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与模式创新。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型学生管理工作理念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观,其实就是要突出人的发展,以人为根本,以人为前提,即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人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要尊重人的需要,凡是涉及人性展示的方面,都要被理解和尊重;要肯定人的价值,一切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以实现人的最高人生价值为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承担着育人育贤的重要历史使命,这就决定了其必须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科学的育人理念,制定和实行科学的育人制度与模式。而在高校树立育人的科学发展观,其核心就在于坚持以人为本,使师生员工都成为育人的主体,把尊重人、关心人、培养人、激励人、发展人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目的,确立只有人的发展才是事业发展的全新理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学生成人成才的培养重任。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意识和一切发展都是为了学生的科学发展理念,把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管理工作乃至整个高校工作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适用性

(一)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形势发展的现实要求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一直采用以规章制度为中心,以“说教式”和“管教式”两种模式为主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大多是站在以高校为利益主体的视角下,重视对学生的硬性管理,而忽视了对学生的柔性导向。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传统的单纯以“规章制度为中心”,凭借制度约束、纪律监督、奖惩规则等手段对大学生进行管理的模式在实践中日渐显露弊端,难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倡导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尽快改变原有学生管理模式,努力建立一种以适应时代发展要求,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的新型管理模式成了高校科学发展的必然之举。

(二)以人为本是高校学生管理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生活态度的多样化日趋明显,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结构渐趋复杂,显现出多层次的特点。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成才的愿望非常迫切,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大大增强。学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他们要求尊重、理解和关怀,要求与管理者站在平等、互动的平台上,一起参与到管理工作中来。

同时,目前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和技术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和培养。要使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考虑大学生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充分唤醒和增强大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大学生自觉主动地去认识自我、寻求真理和完善人格,从而能够有效地面对生活,适应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建立学生自我管理模式

管理学“大师中的大师”彼得·德鲁克先生早就指出,现代组织管理的核心是自我管理。高校学生管理要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突破以管理者和管理制度为中心的传统管理模式,必须摒弃“保姆式”、“警察式”的管理方法,重视学生的思想和情感,发挥学生的潜能和参与精神,真正把管理和大学生的需求联系起来,最终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

(一)转换管理者角色定位

引导是方向,服务是根本。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管理人员仍然没有意识到管理的理念要变革,管理者的角色要转换,他们依然根据以往的经验,把管理当作是一种手段,要求学生严格服从管理、服从约束,而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情感教育等方面却做得不够。长此以往,传统的行政化管理方法,使学生和管理者的矛盾和对立日益加大,缺乏学生的信赖与支持,无法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服从管理,管理工作难度增加,并且效果不佳。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必须转换传统的训导者或领导的角色定位,站在服务者的角度,培养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一切为学生利益着想。

(二)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

以人为本的学生自我管理模式要求学生既是高校管理的对象,又是管理的主体。所以,改变传统的强势、僵硬,不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做法,有目的地对大学生因势利导,充分调动与发挥学生自身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引导和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鼓舞学生有效地实施自我控制,实现自我管理,达到自我完善,最终实现“无为而治”。

同时,培养、鼓励学生实行自我管理,不是让其随意发展,更不是放任自流。学生工作者必须在此过程中,注意引导和培养的态度、方法,时刻对学生的自我管理行为进行有效的监控,避免走上教育管理的另一个极端。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在高校实施学生自我管理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制度,确保学生自我管理顺利进行。同时,注重引导并扶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组织的建立,重视和支持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活动的开展,通过实际的参与管理,培养和提高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如在学校提供条件的情况下,充分发挥学生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作用,让学生建立运转正常的自我管理机构,如学生自律委员会、学生评议联席会、学务助理等。这种自治方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在学生组织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不仅管理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广大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学到课堂里所学不到的知识,得到难得的锻炼工作能力的机会,从而坚定走入社会的自信心,提高自身的全面素质,达到高校培养学生的目的。

(四)营造学生自我管理氛围

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必须借助校园文化的渲染和烘托,在建立以良好教风和学风为基础的校园文化的同时,把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列入校园文化的范畴。通过讲座、演讲、辩论、竞赛等形式,借助广播、电台、刊物、网站等途径开展自我管理为主题的讨论,加强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的认识,营造良好的氛围,倡导学生自觉加入自我管理行列。

参考文献:

[1]徐锋,郭玟.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与体制创新的思考[J].党史文苑(学术版),2006.

[2]汪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江苏高等教育,2006.

[3]贾海燕.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J].高等教育研究,2005.

[4]张桂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理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

[5]才忠喜.以人本理念推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2009.

作者:刘 律 陆 艳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2:

以人为本思想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实践体会

[摘           要]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为了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学校都在积极尝试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借助这种管理理念的推行,可以帮助高职院校更好地开展学生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加配合学校的各项管理活动,共同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快速提升。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对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以人为本;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实践

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实践中,学生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目前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在生源质量上存在较大的差距,导致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和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需要学校认真反思当前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在反思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改进策略。

一、高职院校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现状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管理,高职院校也在一直积极探索学生工作开展的方法,面对高职院校学生生源质量较低的现状,为了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高职院校一直在不断进行着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缺乏对学生的引导

高职院校的学生从年龄上讲已经进入了成年,他们对事物已经有了自己的看法,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引导,由于管理活动紧紧围绕“管”来开展,缺乏对高职学生系统、全面的引导,导致多数学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来面对所有的学生管理工作。而且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也缺乏对学生个性特点的研究,制定出的各项管理制度仅仅是为了规范管理,缺乏对学生主动参与管理活动方面的引导,而且管理制度在制定过程中也没有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这导致学校所制定出的管理制度与高职院校管理实际存在较大的差别,这在目前已经成为制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部分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甚至陷入了极端,将精力集中在对学生日常行为的监管上,导致学生普遍存在强烈的逆反心理,如果这一现象无法得到及时纠正,会严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缺乏对学生的关注

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实践中,普遍存在过于重视教师的作用,忽视对学生关注的问题。大多数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都是由专门负责学生管理的教师来组织开展的,学校授予了这部分教师非常大的权力,教师为了更好地推进自己的管理工作,大多会制定出非常严格的管理规定,由于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是紧紧围绕教师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的,因此很多管理制度内容都忽视了对学生权利的维护。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活动中,学生才是管理活动的主体,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得到激发,学生管理教师所开展的各项工作都很难达到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在一些高职院校,还普遍存在忽视学生诉求的现象,由于学生的诉求无法得到及時解决和教师的回应,导致学生对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各项学生管理工作都缺乏参与的积极性,由于教师和学生之间不能很好的配合,导致学生管理工作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管理活动缺乏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最新指导思想,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得到教师的支持和拥护,但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考虑到学生的文化课基础和自我约束能力弱,都习惯于通过非常极端的管理制度来展开学生管理,由于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感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导致学生的逆反心理变得更加强烈。目前一些高职院校对学生所开展的管理都是以不断加大惩罚力度而开展的,正是由于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再加上缺乏对学生应有的尊重,使高职院校学生对学校的学生管理活动非常抵制,这对促进学校学生管理工作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部分学生甚至会因为管理过于严格而丧失学习的信心,因此需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认真反思管理活动存在的各种不足,不断加大对学生的研究,深入学生中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以学生为本来制定各项管理政策,这样才能改变当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各种不足。

(四)管理机制存在问题

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管理机制存在问题也是制约管理活动有效开展的主要原因,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按照普通本科院校的模式,借助学生处、团委、学生会来开展学生管理,尽管学生会是由学生组建的自治团体,但是由于学生处和团委对学生会的各项工作干涉过多,导致学生无法发挥出密切联系学生的作用,这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五)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

目前由于高职院校的快速发展,大多数学校的在校生规模都已突破万人,学生的人数虽然增加,但学校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人数并未增加,这导致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任务繁重,无法有效开展学生管理工作,他们大多忙于日常的琐事,致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受到很大影响。同时承担学生管理工作的教师在个人能力方面也存在较大的不足,集中体现在辅导员数量上的不足和经验上的不足,这在目前是学校教学活动普遍存在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开展的策略

以人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对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了使此项教育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需要高职院校从以下方面来开展具体的工作。

(一)全面学习和领会以人为本的内涵

以人为本是一种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而开展的教学管理活动,在这种教学理念下,学生管理者会基于学生的心理诉求而制定出符合学生心理预期的管理制度,在制定的过程中,会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其中,对制度进行不断完善,从而形成最终的管理方案,由于这种管理方案在制定的过程中学生充分参与并积极提出了自己的诉求,相关诉求在制度中也得以体现,因此学生会非常积极地配合教师来开展学生管理活动,学生学习和参与教学管理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得到激发。正是由于以人为本理念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巨大促进作用,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教师需要不断加大对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学习,全面领会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内涵,从思想和行动上去认识和实践以人为本教育管理理念,充分尊重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人对学校教学管理活动的诉求,围绕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来开展各项教学管理工作,使教学活动取得理想的效果。

(二)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

高职院校学生大多具有文化课基础差、自制能力不强的特点,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开展过程中,教师需要积极对学生做好引导,借助与学生的深度沟通来改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认识,同时也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变被动接受教师的管理为学生主动适应学校的学生管理,只有学校和教师充分尊重学生,使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并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其中,学生才能更加支持和拥护学校所开展的各项学生管理活动。为了积极吸引学生参与到学生管理活动中,学校要积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管理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全面参与到班级宿舍日常生活的各项管理活动中加深对创建学校良好教学环境的认识,以此来改变高职院校学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使他们真正理解学生管理工作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改革

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之所以无法得到学生的支持和拥护,主要原因在于学校所制定的各项管理制度都过于强调约束性,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没有积极征求学生的意见,导致学生产生了非常严重的抵触心理。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很大不同,由于学习时间短,毕业之后大多数学生都会立即面对就业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模式与本科院校有很大不同,需要教师积极结合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积极听取学生的诉求,积极对现行的责任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此来改变学生对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只要高职院校能够紧紧围绕学生的需要和诉求来制定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就能改变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现状,使以人为本的思想得到有效应用。

(四)理顺学生管理的机制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学生会由于组成人员都是学生,因此具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特点,为了积极应用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高职院校要不断加大教学反思力度,理顺学生管理的机制。授予学生会充分的管理权限,使学生会的组成人员能够按照学校的授权来积极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借助学生会开展的各项管理活动来充实高职院校学生日常的生活,规范学生的行为,促进良好的校园精神风貌的形成。

(五)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的学生管理人员

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仅凭学生开展自我管理很难起到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结合以人为本思想的实践与应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高职院校需要不断加大对专业学生管理人员的引进力度,认真做好对院系辅导员的培养,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实际来为学生配备辅导员,使辅导员能够集中精力做好对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引导,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高职院校要结合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从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发展、职称评定等多个方面为辅导员设计出完善的职业发展路线,以此来激发各专项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使他们能够按照以人为本的思想开展好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总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为了更好地促进学校的发展,高职院校要认真反思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各种不足,积极创造条件使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性作用得到发挥,同时也要从制度建设、管理体系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做好学生管理工作,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崔学营,贾宁宁.论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0(6):153.

[2]唐永鑫.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J].科技风,2019(33):217.

[3]唐小芬.基于以人为本思想的高職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分析[J].花炮科技与市场,2019(4):100-101.

[4]尚振中.试论以人为本理念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南国博览,2019(3):6.

编辑 马燕萍

作者:梁荣幸

人本理念与学生管理论文 篇3:

大学生学生管理中社会工作模式的应用研究 ?

摘要:良好的学生管理工作能为学生创造舒适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随着教育教学领域深化改革工作的实施,大学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急需根据学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管理工作进行调整、优化,将社会工作模式的理论和方法融入大学生管理工作中,促进学生管理工作水平的提升。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了社会工作模式在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以提高高校办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管理;社会工作模式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相应地改革管理理念和模式,以提高管理工作效率和质量。随着教育教学领域的发展,社会工作模式作为新型管理手段,在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究其原因,是社会工作模式与大学生管理工作存在许多相似之处,通过社会工作模式更能够规范学生管理工作,加快学生管理工作的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

一、社会工作模式的概述

社会工作是一种新的教学管理模式,能够增强被管理者的社会适应性。现阶段,我国社区发展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更广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但是,高校开展的社会工作不同于实际的社会工作,学生是高校社会工作的服务主体,主要是以贴近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向学生传达社会现状和社会发展需求,拉近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社会大环境,也可以为社会人才需求提供保障[1]。

二、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观念有待更新

学生步入大学校园,面对着新的生活环境,难免存在不适感。同时,开放式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脱离高中时期教师的硬性束缚,更加能够追求个性化发展。在这种环境中,部分学生产生扭曲心理,价值观偏离正确轨道,无法实现健康发展。然而,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注重通过制度规范学生的行为,对学生的素质、思想管理存在一定的不足[2]。同时,部分管理人员的工作理念不正确,一直固守着刚性传统理念,片面强调学校的权威地位,导致学生产生抵触心理。此外,管理工作中缺乏人文性管理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素质、意识的发展。

(二)管理方式相对单一

传统的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普片采用说教式管理方式,对学生出现的错误直接批评,无法实现管理工作向现代化的转变,这不仅影响了高校的办学质量,而且还会阻碍学生的发展。通过对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实践的分析发现,部分管理人员对学生行为实施强制性管理,以训斥为主要管理手段,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甚至引导校园冲突,导致大学生与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差,后续的学生管理工作将存在较大的阻碍。同时,管理形式未实现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的有机结合,僵化的管理模式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学生管理工作目标无法实现。

(三)管理人员素质不足

现阶段,高校仍然过于重视学生的就业率,通过多种手段发展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学生管理工作组织结构的优化。同时,随着学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生管理人员面对着沉重的工作任务,无法面面俱到地开展管理工作。部分管理人员缺少参与培训的机会,其素质和能力较弱,无法满足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严重影响了管理工作实施效果。此外,部分管理人员自身职业规划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不适应,为了实现自身职业规划的发展,忽视了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导致学生管理工作存在形式化问题,阻碍了学生管理工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四)管理制度亟需完善

管理制度是保障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只有通过制度保障,才能提高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促使管理工作趋于规范化[3]。目前,大学生管理制度还有待完善,虽然在与现代化管理理念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创新,但在制度具体执行指导方面存在一定问题,管理工作缺乏务实性,极大浪费了管理资源。

三、社会工作模式在大学生学生管理中应用的作用

(一)推动管理工作的创新

当前,以刚性约束为核心的学生管理模式,无法适应高校现代化发展的需求,需要在管理理念、内容、方法方面有所突破。将社会工作模式引入到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可以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促进管理模式的优化改革,使管理内容更具科学性,极大促进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提供丰富的管理资源

當代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社交、情感、健康、就业等诸多问题的困扰,这些也是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内容[4]。以往的学生管理模式更注重学生的学习、安全、就业,对其它方面的关注有所不足。而通过社会工作模式,可以在以往管理工作的基础上,融入更多的社会性管理资源,改善学生的生活、学习环境,有助于改变学生的认知视角,进而逐渐适应社会生活。

(三)关注弱势群体学生

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落实教育机会均等尤为必要,不仅是指学生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而且需要使学生能够尽可能地选择适合自身实际发展的教育,这是落实因材施教目标的重要体现。根据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应为学生提供公平的服务,避免存在“势利目光”。而在管理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学生受教育的机会具有不平等性,一些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原因,所享受的教育服务较少。基于这一社会现状,通过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有效开展社会工作模式,有利于加强对贫困生家庭背景的分析,在管理工作中给予一定的关怀、支持和鼓励,尽最大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困难,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受教育机会。

(四)完善学生关系网

社会工作模式应用于大学生学生管理,可以围绕学校、学生、家庭、社区建立工作圈,使学生快速融入到社会环境中。目前,学校、家庭和社区服务之间的关系存在失衡现象,在大学生社会工作模式中,应加强三者的协调性,帮助学生积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由于受到消极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生存在厌学、弃学心理,有必要通过学生管理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约束个人行为[5]。在许多情况下,社会工作模式的优势充分突显,能够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通过社会因素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尽最大努力引导学生向积极的方向发展。

(五)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在大学生活中,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需要通过学习满足终身发展意愿。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实践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在开展学生管理工作时,必须把“务实”作为管理工作的基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践环境,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有效发展智慧和能力。通过社会工作模式,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给予学生多種多样的实践机会,以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更好的服务。

(六)引导学生适应社会变化

现代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需要使学生学会适应社会的变化,帮助学生感受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不断发展学生的视野,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通过社会工作模式的灵活应用,可以拉近学生与社会工作的距离,使学生感受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社会工作模式能够提升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学生互帮互助,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之处。

四、社会工作模式在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应用的方式

(一)个案研究方式

个案研究方式主要是管理人员与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交流,帮助学生解决在校生活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心理障碍问题、就业压力问题等,用一系列的个案展示暗示学生“我能行”。在案例研究中,学生管理人员必须遵循“以生为本”的理念,转变以往的单纯口头教育方式,避免直接对学生进行批评,而是应在积极互动的基础上,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对个案的分析帮助学生反思自身行为。个案工作是开展社会工作模式的基本原则,需要以科学的方法为个人提供服务,以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问题,从而满足个体发展意愿[6]。对于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来说,个案研究主要是为了解决学生在校生活的问题,通过多种手段增强学生的幸福感。在个案研究过程中,学生管理人员应注重系列谈话的开展,主要包括接案、策划、实施、结案、评估等环节,通过较长时间的个案执行,帮助学生逐渐提升个方面能力。同时,管理人员应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注重谈话艺术,实现良性互动。具体而言,管理人员可以采用电话、面访、短信、手势等沟通方式,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优化。此外,管理人员应特别关注不知情案件的当事人,在学生家长、室友、班干部等多方了解下,密切关注学生的日常表现。

(二)团体工作方式

团队工作是小组合作的一种,与心理学中的小组辅导类似,为团体提供优质的服务。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运用团体工作模式,可以开展成员分享、合作、观察、鼓励等活动,改变所有成员的工作态度和行为。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会、团委等用于支持团体工作的开展,营造较为真实的情境。团体社会工作法强调环境与对象的融合,大学生活中有涉及需要实践活动,一些活动可以以团队工作形式开展,通过实操给予团队成员归属感,并提高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团队社会工作能够发展学生的积极心理,纠正不良生活习惯,促进人际交往,有效改善了团队成员的工作环境。通过团队工作模式的灵活运用,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建立适合社会的价值体系。学生管理工作具体实施过程中,应从学生的入学适应阶段开展。在学生刚踏入大学校园,新环境、新人际使学生面临着较大的适应压力,如果学生无法及时处理存在的问题,可能影响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活。此时,管理人员可以设计调查问卷,了解新生的需求,组织学生参与团队工作,以增强学生的相互理解,进而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同时,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大学生普遍存在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的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管理人员应开展团队社会工作活动,使学生理解社会工作中的合作与竞争,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手段。在团队工作中,管理人员应重视成员的成长教育,使其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并增强角色认同感。此外,适当进行危机干预,虽然大学生的思维趋于成熟,但缺乏社会经验,当面对问题时容易走向极端,甚至出现校园暴力事件。对此,管理人员应在团队工作中融入危及干预,借助极端案例加强成员的心理指导,使成员有效应对突发事件。

(三)社区工作方式

大学宿舍可以看作是一个小社区,是学生主要生活场所,加强宿舍管理尤为必要。利用社区工作可以帮助学生协调宿舍关系,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并整合社区资源满足发展需求。社区工作需要设计周密的实施方案。并采用“以生为本”的管理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鼓励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利用社区管理工作,锻炼学生的管理能力,使学生能够胜任管理岗位。社区工作需要合理分配社区资源,对社区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强化社区功能,打造高质量的社区生活环境[7]。在应用社区工作模式的过程中,需要解决微社区遇到的集体性问题,可以成立社区管理委员会,定期对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增强管理知识和技能。同时,开展社区文化活动,感受文化建设在社会工作环境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社区内的凝聚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学校社会工作是一项特殊的专业服务,能够解决大学生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改善学生的生活环境,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在社会工作模式应用过程中,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态度,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因此,大学生学生管理人员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管理工作的特点,合理应用社会工作方式,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晓娥.简谈社会工作模式在大学生学生管理中的运用[J].大众标准化,2020(23):200-201.

[2]黄炳坤,冯素文,严嘉荣.高职院校大学生校外实习的创新管理模式——基于社会工作管理模式视角[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4):3-4.

[3]韩晶,杨克,韩芳.大学生线上教学设计”LIICPDFI”模式的探索与运用——以”社会工作理论”课程教学为例[J].广西职业师范学院学报,2021,33(2):94-100.

[4]王傅,刘惠苑,胡辉华.知识管理视角下的高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5):41-46.

[5]葛彦伟.试论小组社会工作中发展性模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研究[J].山西青年,2019(21):254.

[6]毛田惠,王丽.基于社会工作视角下大学生短期支教的共性模式探索[J].卷宗,2019,9(34):244.

[7]杨帆.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探析[J].知识经济,2019(1):155-156.

作者:李冰

上一篇:设备管理工作总结优选3篇下一篇:小学班主任工作小结集合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