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念教学

2024-05-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理念教学(精选8篇)

理念教学 篇1

一、办学理念:为民办学、奉献社会;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二、办学宗旨:回报社会,扶贫助学;创建名校,培育新人

三、校徽:

四校训 :文明、奉献、诚信、高尚

五、校风:

守纪、勤奋、立志、拼搏

六、教风:

严谨、求实、敬业、爱生

七、学风:

谦虚、刻苦、灵活、好学

八、教学理念:和“面向全体、尊重个性,合作探究,德才兼备”的教学理念

(倡导自主学习实施分层教学 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

主导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九、校歌:

莲花山下,龙津河畔,有一座美丽的校园。

荔园映日,鲜花芬芳。

文明之树在这里培育,智慧之花在这里开放。

我们团结拼搏,我们勇往直前。

莲花山下,龙津河畔。

有一座美丽的校园。

荔园映日,鲜花芬芳。

时代新人在这里造就,社会栋梁在这里成长。

理念教学 篇2

《经济学》是西方国家的“泊来品”;作为一门研究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课程, 在意识形态和政策主张上都必然打上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烙印”。从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意义上看, 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显然就不能采取“照单全收”的态度。坚持实事求是和研究中国国情, 树立学生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态度, 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一个重要思想前提。如何将《经济学》中有用的成份, 结合我国近三十年改革开放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践, 探索符合中国具体国情的经济学理论, 本身就是学界、理论界一个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 《经济学》具有实用性强的课程特点, 学生可以从身边发生的许多事情, 提炼出问题, 利用研究性学习方式去“意义建构”, 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历经两百多年发展的经济学, 其发展呈现着一个动态和批判的过程。而且该学科内容涵盖范围广, 分析方法系统多样;尤其实证分析方法在该学科中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实证分析的工具十分丰富和完善。经济学在理论上指导经济运行的同时, 还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 边缘学科、交叉学科相继出现并发展迅速。经济学的这一与时俱进的发展特点也为研究性教学的实施提供十分广阔的研究内容和理论研究平台。

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说:“经济学不是一种教条, 只是一种方法, 一种心灵的容器, 一种思维的技巧, 帮助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经济学学什么?显然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一般课程不同, 不是简单地要求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 而是要求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后面所体现出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 学会经济学家那样去思考。正是因为经济学整个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方法性和工具性,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所体现的思考方法和分析工具揭示出来, 使学生形成一种经济性思考。因此, 采用研究性教学是以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为目的, 培养他们具有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2更新教学理念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先决条件

经济学难学难教, 实质上是不善于学和不善于教, 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泯灭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 也使他们中的许多人丧失了现代大学生十分重要的思维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处在由被动接受式学习向主动探究式学习转变。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和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 是普通高校教研改革的一个主要方向;作为知识经济时代的高校教师更应顺应这一历史潮流, 从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研究型教学体现了“寓学于研”的核心思想, 目的是形成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新机制, 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特征的“教学型”教学转变为以培养认知能力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通过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施,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阔学生的专业视野, 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 学会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并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研究能力, 弘扬科学精神。

研究型教学是适应研究性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模式, 它需要新型的教学理念来指导;教学理念就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也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通俗地说就是“态度决定一切”, 树立研究型教学理念是实施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前提。

研究型教学理念属于教肓思想范畴, 它要求教师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断与时俱进, 培养出符合现代研究型教学的新型教学意识;它主要包括教师应具有问题、双主体、开放、探究、能力培养等五种教学意识。第一, 问题意识。这种意识既反映教师对社会经济实践的观察能力, 同时也体现教师对经济学理论的批判意识。有了这样的问题意识才能使得师生真正的、较深入的双向交流、互动成为可能。第二, 双主体意识。研究型教学要求师生是一种平等的关系, 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 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单纯以教师为主体的“满堂灌”的经济学教育方式, 是一种传统教育理念的表现, 由于它漠视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只有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时候, 教师和学生相互主体性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 教育的过程才可能是互动和谐的。第三, 探究意识;这种意识是研究型教学中最核心的理念。我们所处时代的新的经济问题层出不穷, 重大的理论问题、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如何去回答, 都必须要以探究的态度去对待, 不存在 “简单的结论”。我国的微观和宏观经济十分具有自身的特点, 完全照搬西方经济的现存理论是无法得出正确结论的。经济学教学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以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第四, 开放意识。现代教育, 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形式, 无论是教学空间、还是学习方法, 无论是师生关系、还是思维方式, 都应该是开放的。由于科技进步和大众传媒的广泛应用, 学生的知识获取不仅取决于传统意义上的课堂, 社会活动或“社会大课堂”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训练思维的好场所。第五, 能力培养意识。这种能力不仅仅是知识或认知能力, 还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情感意志等综合素质。

研究型教学理念及以上五种意识的核心及实质应表现为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上。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 通过学生自身的思考来获取知识, 提高能力, 以促进学生实现自我教育。

3 《经济学》研究型教学理念的实践探讨

实践产生认识, 认识指导实践。在具体做法上, 经济学课程应根据自身特点, 将研究型教学理念落实在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学要素中, 即采用与研究型教学理念相适应的教材形式、授课方式、讨论形式、作业类型、实践训练和考核方式, 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基于探索和研究的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我认为, 应注重下列几个实践环节的建设和完善。

3.1探索构建研究型教学资源

研究型教学模式需要研究型教学资源作为基本载体和工具。现有的教学资源特别是经济学文字教材过分强调体系、强调通说和经典学派的理论, 而大都对经济学科前沿和社会热点关注不够。同时, 一般教师对其他非课堂资源关注也不够, 很少做到综合资源的整合。为了推行研究型教学, 建设体现研究型教学理念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示范性载体, 课程设置进一步向学科的交叉与综合背景下“通识教育”的方向转变。近年来, 我们通过对大量的网络媒体的各种案例及分析, 经过综合研究引入到课堂中, 将最新的经济理论研究成果和经济改革的热点及时反映到教材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现代教学资源是一个开放性体系,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搜集一些课外资源, 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研读, 特别是交互式网络教学的快速发展, 为研究型教学模式提供了物质支持。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重要要素,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和前提。编写具有研究型教学的经济学教材是一件当务之急。这种教材的编写原则是既要反映学科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也要反映理论的系统性与针对性的关系;同时还要注重稳定性与前瞻性的关系, 以及理论的严谨性与可读性的关系。

3.2改革课堂教学

经济学课堂教学的传统做法是教师在课堂“满堂灌”, 几乎提供所有问题的现成答案。这样的教学使学生没有压力和思考, 因此, 不利于思维能力的提高。针对这一问题, 采取专题教学、主题讨论、互动式问答、案例教学等方式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由“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转变为讲授与提问、讨论相结合, 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模式。教师既要讲解理论的重点、难点, 又要讲清问题的思路, 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思考问题。

3.3创新实践教学

实践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 也是学生认识社会, 了解国情深化对经济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 是经济学教育极为重要的环节。我们鼓励学生深入社会大课堂开展社会调研, 在此基础上, 聚焦热点、难点和兴趣问题, 并围绕理论的重点和难点, 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理论思考;由于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 是带着问题去学习的, 对课程有着极浓厚的兴趣, 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3.4课程评价改革

教学评价系统遵循学习过程评价和教学目标管理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对研究型教学过程的知识获取、探索研究、思维创新等多方面能力进行综合评价, 对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进行评价, 形成多样化、过程式的综合评价系统。此外, 经济学课程考试改变“千人一卷”和闭卷笔试的唯一方式, 全面推广课题论文、开卷考试等方式。

如“小课题+长作业+小组答辩”的考核方式, 它是通过教师出题, 学生分组选题, 小组合作撰写论文和集体参加答辩等一系列环节, 培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理论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 以及运用理论分析问题的创新意识, 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 此项考核方式贯穿全学年教学过程中。

3.5研究型教学成功的关健在教师队伍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深化经济学课改革工作中的重中之重, 没有一支好的经济学师资队伍, 再好的教改方案也很难实施。研究型教学需要研究型的师资队伍, 教师除了应当具备准备和组织研究型教学的能力外, 更应当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准, 具备理论和实践的贯通、融合的能力, 能够始终站在经济学科研究的前沿, 并掌握最新的经济学动态。另外, 教师还应当具备较强的应变和判断能力, 既能及时分析和解决教学过程学生发现的新问题, 也能够对学生的分析方法和结论加以客观的、科学的评判和引导。值得一提的是, 研究型教学比传统的课堂讲授, 教师的投入要成倍的增加, 无论是启发式的课堂专题讲授、实践教育、还是考核方式的改革, 其教师工作量都在成倍的增加, 没有一支热爱经济学教育, 乐于奉献勇于探索的教师队伍, 研究型教学也是不可能推行的, 这同时也给学校教学管理和政策扶持提出了新的课题。

参考文献

[1]饶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4.

[2]熊毅.现代经济学教学的特殊性分析[J].金融教学与研究, 2007.

[3]张青雅.论研究性学习的支持系统[J].教育发展研究, 2002.

[4]施良方.课程理论[J].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6, (177) .

创新教学理念,践行快乐教学 篇3

一、创新教学情景,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

传统的教学理念是以分数为主,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不可避免地出现“高分低能力的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发展,因此,为适应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培养21世纪所需要的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迅速克服以前“只注重知识学习,不注重能力培养”的倾向,向“既注重知识的学习,又注重学生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转变。新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学活动要把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接受学习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它能让学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获得尽可能多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少走弯路。如果所有的知识都一味地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去发现,不但时间不允许,教学进度将受到影响,而且中差生也不具备这个能力。特别是在普通班,相当一部分同学这方面的能力还可能更差。因此,不能单纯把新课程提倡的这些学习方式理解为唯一的选择,形而上学地认为以听讲、记忆、模仿、练习等为特征的接受学习一概是不可取的。而要在教学中,辩证地理解和运用接受性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首先要推行积极的接受教学。在教学中把握好“引”和“导”的度,避免“满堂灌”,避免机械重复的“讲”和“练”,正确把握教学中的“教、扶、放”的关系,以教法启发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能力,通过接受学习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着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通过学生的认知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提高他们的创造性学习能力。新教科书一大特点是突出了图画、图片在呈现教学内容方面的特殊作用,强调图文并茂,以图为主。所以,在使用这套以图为主的新教科书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当成看图说话。那样就只会是干巴巴的表述图意,说些不关痛痒的大道理。

如何使学生提高道德认识、明确道德概念,又避免枯燥乏味的说教,办法当然很多:可以资料调查、游戏、利用科技手段来欣赏,但我觉得课堂最常用也最实用的还是创设情境。这种创设情境其实也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的体验学习,让学生在小课堂模拟大社会,从而获得感性认识,学会更好的选择、更好的行动。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创新教学思路,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习中

在思想品德教学时,既要体现它作为思想品德修养普遍性的一面,也要体现它作为思想方法特殊性的一面;既要明确反对思想品德教育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情况,同时又必须注意防止以“生活化”完全取代思想品德教学所应具有的特殊作用,应该辩证地处理好教学思想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教学首要目标,也是当前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将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实际中,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另一方面,要让学生在应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好思想品德的兴趣和积极的情感,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而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又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三、创新自主性教学方式,让师生在互动中感受教学的“快乐”

所谓自主性教学是就教学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是以人为本的,具有主动性、独立性、开放性、生成性和创造性的教学。与之相对的是以本为本的,被动教学、机械教学和灌输教学。

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教学方式是教师在教学时所具备的或所偏爱的方式,是教师一贯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特色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倾向的总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各有特点,那么教师的教学是否也各有特点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教师也有自己的个性,这在他们的教学中会自然地反映出来。由于教师个体的差异和教学主体学生的差异,教学方式呈现出明显的个性化特征,这是人本的重要体现。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人本,强调文本,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教材的专制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扼杀了教学的个性化,教师成为了一个传声筒,被动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又变成窒息师生思想和创造力的炼狱。自主式教学就是要改革传统的教学之弊,通过话题目标、情境任务、谈话探究、考核实践,重塑师生的个性,把教与学的过程变成师生的主动性、能动性和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和提升的过程。

四、创新评价体系,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用考试和分数来评价学生是现行基础教学的主要特征。实施新课程教学,虽然要求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及时评价与延迟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价方法,但这并不表明要完全抛弃考试和分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过程中,不能把考试和分数当“靶子”攻击,不能让形而上学到处泛滥,把正确评价与分数评价对立起来,要正确处理,正当评价与考试分数之间的关系,保持正确的心态。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对于学生确实好的、正确的、新颖的观点,应及时予以肯定和表扬,对考试成绩好的也同样要予以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同时,要注意因人而异,因年级而异,切忌只见表扬,不见批评,从而形成学习成果正确的评价导向。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总之,新课程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效贯彻新课程理念,必须教学理念更新,使思想品德教学真正成为教师和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达到理论、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目标共同实现的理想效果。

提升教学理念_提高教学质量 篇4

南昌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陈蔚华

通过教学奖励,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改进教学方法,健全和完善教学管理等多种措施,鼓励教师在教学中守成和创新并举,传承和创造并重,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而所谓的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第一是高等教育发展以经济和社会需求为动力并为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力资本需求提供服务;第二是高等教育发展需要营造自主、自由、宽松、和谐、从容、安静的环境,为多样化、个性化、有思想的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创造性、思想性工作提供保障,创造条件;第三是高等教育的绩效具有长期性、不确定性、非物理性、外部性和历史性;第四是高等教育发展依赖思想传承和文化传统。

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我们学院准备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软件方面

(一)积极挖掘引进人才,培训现有师资,完善教育教学人才梯队

人才是21世纪最宝贵的资源,充分发现发掘培养人才,组建和完善一支强大的人才队伍是提高学院教学综合水平、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和基础,为此,我们定期对现有师资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现有师资水平,在保证现有师资力量不断巩固和强大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对外引进高素质人才,扩充教学师资队伍,完善人才梯队,当然,这些还是不够的,一个固步自封的学院就犹如井底之蛙,永远也不知道井外的世界,为此,我们与其他各大传统老牌本科院校也进行着密切的学术交流,认真听取他们的成功经历,借鉴他们宝贵的经验,横向学习,发现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努力提高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也借助交流的机会提升师资水平。

(二)、设立教学优秀奖,鼓励教师教学争优创新 医院是一个及教育教学、医疗与研究于一身的综合性机构,而医院的医生也同时肩负着教学、医疗等多方面的任务,但是相对于教学工作而言科研工作和成果具有外显性特点,很容易形成轰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因而其对学院以及医院的建设和发展常能够起到“明显的”积极的推动和宣传作用。而教学工作由于自身工作长期性、内隐性特点的限制,则很难像科研工作一样出现轰动性效应,加上重科研轻教学的传统因素依然普遍存在,同时,晋职晋级方面对科研的过度倾斜等政策与制度性因素的影响,使得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很难集中精力,全身心地投人到教学工作之中。基于教学工作所具有的厚积薄发的特点及其对于教育长远发展的重要意义,我们急需切实转变教学观念,更多地关注教学工作,更多地关注教师的成长,更好地凸显教学工作的业绩。因为只有教师的成长和付出,才有学生的成长和提高,只有教师教学工作中的创造性和思想性得到充分的认可,才有可能使学生的造创新能力得到培养,也才能促使教学质量得以稳步提升。

学院有必要给予“教学学术”以高度的重视和研究,制定相应政策对教学成绩优异、教学贡献突出的教师进行表彰和重奖,激发教师的教学热情和创造精神,鼓励更多的教师把精力投入到教学中来。奖励不是唯一的目的,但却是一个重要的调节杠杆,具有很强的导向性。只要尊重教师的教学工作,建立合理和长效的教学奖励机制,使关心教学、关注教学成为教学工作的主流,那么可以肯定,学院教学质量的提高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三)、建立教学名师工作室,支持教学交流和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

我们学院由于自身客观条件的限制,具有较高的学术修养、广阔的学术视野、占据学术前沿和教学制高点的领军人物并不多,而新进的大批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又亟待提高,这实际就是制约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之一。这种现实状况迫使我们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改变单兵作战、画地为牢的教学和管理模式,寻找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使有限的教学资源得到合理和高效的运用。而为了尽快突破教学质量的瓶颈,可以采取的一个积极措施就是集中学校的优秀师资,建立“名师工作室”。

“名师工作室”,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整合,把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一流、教学研究突出的教师集中在一起,形成一支在教学方面能起到领军和示范作用的团队,其对医学院整个教学工作可以起到引领和指导作用。建立名师工作室最重要的意义是它对于青年教师的成长有着极为特殊和重要的价值。现在,学院中有为数不少的青年教师,相当多的年轻教师缺乏教学实践经验,此外,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很多青年教师仓促上阵,缺乏有效和高水平的教学指导,教学质量和效果都达不到教学的实际需要,从而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影响了青年教师成长的信心。而如果有计划地通过名师工作室的培训培养,青年教师就可以看到、听到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所呈现出的最真实的教学场景和风貌,汲取极其有益的营养,有助于他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这对青年教师的影响必将是很大的。

(四)、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最大限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大学教学是一项高度复杂的工作,仅凭良好的意愿和勤奋的工作不一定能够成为一名优秀的大学教师。大学教师的教学意愿、态度、知识、技能和方法已经成为教学质量的关键,而其中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因素。然而教学方法在大学教学中的地位并没有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重视。

实际上,高等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质量的提高,使对大学教学方法改革的诉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和强烈。为此,教学方法改革可考虑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努力创造主动学习的氛围 现在的学生都具有较强的独立意识,知识面和信息接受的能力都较之以往有很大不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既符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也符合社会对学习者的基本要求和期望。这种期望的实现首先就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和尊重程度,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成为独立自主、自我约束的学习者,需要从目前的学习制度、学生的认知心理、学习习惯、学习环境等诸多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改进。

因而我准备从以下几点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1、培植“三超”教学理念,促进教学质量提升

改变教学的“三抄”(备课抄教材、讲课抄教案、上课抄黑板)现象,培植 “三超”新理念,即做到“备课超(越)教材、讲课超(越)教案、上课超(越)黑板”,与时俱进,适时更新教案内容,实现备课(教案)超越教材,同样的教学内容,由于教授的对象不同、时间不同,也会导致教学效果的差异;事先备好的教案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需要及时的更新和充实,使教学内容新颖,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2、深入教研,处理好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

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综合性、复合性,是复合型、外向型的人才。学校在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探讨跨学科的人才培养体系;教师在教学方面,要处理好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从单一的学科知识传授,发展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教师要积极参与教研活动,认真研讨相关学科的分工合作、内容的交接与扩展,在教案编写时处理好学科内容的交叉与融合,避免相关内容,你依赖我,我依赖你,导致最终出现知识的空白点。

3、讲究教学方法,实现共同愿景

教学既要传授知识,也要传授技能,既“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倡导理论、实践、应用相结合的启发式和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和发展性的学习理念,也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教授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手段,营造学习氛围,启发学生学习潜能,不断把学习引向深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最终实现“教与学”的共同愿景。

4、丰富教学手段,适时适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做到上课超越黑板

上课超越黑板,要求教师上课不是单纯地把教案的内容“抄”上黑板,学生上课不是埋头“抄录”黑板的内容,教学手段要超越“板书”,灵活应用教学手段,适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做到形像、直观、高效、生动,提高教学效率,拓宽学科知识面、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但,满堂的多媒体教学,也容易造成学生的视觉疲劳、听觉下降、反应迟钝,效果降低。因此,利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黑板,进行疑点、难点、重点、要点的诠释、演练、注解、归纳、强调,并促进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引发教、学互动,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营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改变“以老师为中心的观念”,把老师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演化为知识的引导者指导者、课堂的组织者。

二)加强师生合作沟通,反思改进教学方法

大学学习从学习的性质和特征来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也是不断创造和创新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仅仅依靠个人的学习是没有办法打开自己的学术视野的,也谈不上具备良好的发展潜能。因此大学的学习应该特别提倡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体现“教学相长”的原则。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搭建一个教学和科研的平台,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相互信任之间得到沟通和反馈,避免教学的盲目性和学习的低效性。

作为一个医学类专业,我们不仅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理论素养,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对于教师来说,教学方法既要注重改善传授知识的方法,又要把指导学生运用、发现、创造知识视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着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有鉴于此,从我们学院07级同学开始,我们开始实行了PBL课程,把学生们上课的的地方从教室移到了寝室,变大教室时老师漫灌式教学到寝室的小范围内针对性教学,老师和同学近距离面对面交流,学生们可以更直接更及时的向老师反映学习中碰到的问题,PBL教学方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课后调查显示,绝大部分同学对这种教学方式表示赞同并接受,并提出希望增加此类课程的要求,这就是我们在改进教学思想和方式过程中产生的实例之一。

二、硬件方面

人才软实力和设施硬实力是衡量一个学院强弱与否的标准和基础,我们在强调人才队伍建设的同时,我要严抓教学硬件设施的完善和提升,完善的教学硬件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没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学生们想要取得相同的学习成绩需要他们付出更大的努力,而我们希望看到的是学生们在付出更大的努力地时候能够取得的是更好的成绩,好的硬件设施也有利于老师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吸收老师传授的知识,我们不强调教学完全依赖硬件设施,但是我们强调好的硬件设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当我们在大力提升学院软实力的同时,我们也要不遗余力的发展学院的硬实力,作为南昌大学这样一所综合实力已经很强,教育教学活动设施应经相当齐全的大学的一个学院而言,相应的基础设施应经相当完善,我们唯一还存在的一点不足是学生进行操作训练的实验室还不能满足同学们的全部需求,这与教学质量调查显示同学们普遍反映实验室以及实验设施不足的问题是一致的。

从往年企事业单位到我院招聘情况来看,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是事业单位十分强调的一项技能,医生生本来就是十分看重操作的,特别是口腔医学专业,由于专业的特殊性,比其他专业更加强调学生的精细动手操作能力,但是现在的矛盾是学生们对操作动手能力训练的需要与医院所能提供训练机会之间存在着不平衡,光靠临床训练很多同学更得不到足够的专业技能训练,而实验室恰恰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所以加紧实验室的建设和实验设施的完善是口腔医学院教学质量提升的关键,也是让学生变掌握的理论知识成临床实践操作技能的关键。

为此,我们准备在现有实验室和实验设施的基础之上,继续加强实验室建设,继续完善实验室的设备,使学生能在理论学习之后充分进行临床实践操作,保证每一名在我们学院完成学业的学生上到临床以后都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新课程教学理念 篇5

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活动过程,成为科学知识内化为学生精神财富的过程。知识的获得与内化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并借助学生已有的经验对知识进行自主性地构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打开知识之窗,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体验知识,感受知识的存在;指导学生应用知识,增强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帮助学生回归知识,促使教材知识活化。

一、要注重课程意识

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有大纲意识、教材意识、教参意识,而课程意识十分淡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课程意识提到了重要位置,强调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这就意味着教师的传统课程观要发生重大变革。

所谓课程应理解为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师准备的材料、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组合,这就决定了课程是独特的且永远变化的,有多少个班级就应有多少种课程,有多少所学校就有多少种课程。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通过教学应使每个学生都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都

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使学生能从同学身上、教师身上学到的东西远比从教科书中学到的多。因此,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都要共同参与课程的开发。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学不只是忠实地实施计划、教案的过程,更应是课程创新和开发的过程,教学过程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和转化的过程,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的劳动。

二、要注重以活动为主线

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构建以活动为主线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领悟数学、理解数学。为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需要强调的是,教学中应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欢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主动学习。这里提出以“四无”为衡量、判断是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育环境标准,即童言无忌—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地发表自己意见;童心无畏-—良好的氛围给学生一种安全感;童真无邪学生发表自己真情实感,不必人云亦云;童爱无限一一课堂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的美好,分享着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重视发展思维能力为核心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是思考的学问。思维是有效教学的核心。

1、借助表象,实现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所谓表象,是指过去知觉的对象和现象在头脑中产生的印象,它既能以直观的形象来反映现实,又有一定的概转自括性。教学时,教师应把抽象知识“物化”成学生摸得着、看得见、可操作的具体材料。通过眼、口、脑、手多种感官参与,建立丰富的表象,促进思维的内化。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因为分数是一个抽象概念,教学时可以先用具体事物让学生操作,把一张圆纸片平均分成2份,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平均分成4份,再把其中的一份涂上颜色,与其他各份一一比较,通过操作,形成感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观察一条绳子,不动手,想象把其平均分为3份,用手比一比,每段多长,学生想象平均分绳子的过程,实际上是以原来动手操作、感性认识在脑中留下分数概念的表象为支柱,通过想象,实现了思维内化,促进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

2、借助“说理”,由思维无序性向思维逻辑性转化 小学生独立性较差,他们不善于组织自己的思维活动,往往抓住某个字句作为思维的依据,如看到“多”字,就想到加,因而导致错误百出。我们把学生这种思维称为“思维的无序

性”。为发展学生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加强了数学语言的“说理”训练,有计划、有目的地让学生用语言叙述、概括出需要解答问题的数量关系,对部分问题,学生列出算式后,还要求学生)用语言叙述出为什么这样列式,其依据是什么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维的逻辑性。促进学生对问题的数量进行概括、推理,从而发展学生

四、让学生经历再创造是有效教学的目的

学习不是纯粹的模仿和纯粹的记忆,学习是一个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让学生经历这个过程,是有效教学目的之一。为达到这个目的,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为学生提供探索、发现的素材

我们应大力提倡创造性使用教材,将书上静止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主动探索、发现的对象,使学生的观察、思考、猜想、探索有一定的凭借。例如,教学《两位数乘一位数》时,教师有意识地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转化为探究性知识(为什么),改变先用例题讲解,让学生明白计算法则后再指导学生巩固练习,而采用先让学生自学例题,再要求学生讨论,为什么两位数乘一位数列竖式笔算时从低位算起,而不从高位算起,学生通过两种算法优缺点的比较,领悟了计算方法。

2、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教:以学论教

改变教学程序,教师不教,让学生通过自己努力,寻求解决问题途径,并在不断“尝试一纠偏再尝试一再纠偏”的过程中发现新知。当然,让学生先学,并不是教师不教,为了让学生尝试、探究能成功,教师一要预设学生的“未知”,为学生选准探究内容、探究重点;二要关注生成,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说出相应变动,或激起学生认知冲突,或调整教学进度,或将差就错,变学生错误为新的学习资源。三要适时点拨、引导,“该出手时要出手”,把握时机,疏通探究途径,拓展探究成果。

教学设计理念 篇6

作者: 李娟(高中生物

云南保山生物二班)评论数/浏览数: 1 / 4251 发表日期: 2009-07-28

23:20:16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④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6、结论:

一、教学设计理念

本课以培养会学习的、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为最终教学目标,以探究性学习促进生物学核心概念的构建,以“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理论经常化”为具体的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教学采用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创设教学情境,部分模拟科学研究工作,在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科学研究过程,训练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和兴奋的传导,其中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 反射及其结构基础 反射弧是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的知识,因此只需通过回顾即可,兴奋的传导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来说是全新的知识,理解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辅以课件可使其直观化,从而突破难点。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也要首先通过图片让学生看清其结构,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和临床实际等方面的有关常识,以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策略是:将兴奋的传导形式、方向作实处理,将传导过程中能量的变换、影响兴奋传导的因素及人们对该过程的控制作虚处理,这样处理是根据课堂教学时间只有45分钟而定的。

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具有相对独立性,微观又不直观,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故拟通过多媒体课件,建立模型,对局部放大,变微观为直观等方法,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探究以加深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理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和细胞间的传递过程及实质,并对二者作出比较,理解信息的传递是通过不同形式的能量相互转化而实现的。

2、能力目标:模仿科学研究过程,尝试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3、情感目标:认识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形成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唯物主义自然观。

四、教学重点:兴奋的传导

五、教学难点:兴奋的传导

六、教具:多媒体课件、“安定”说明书、“金思力”说明书等。

七、教学方法:探究性学习法

八、教学设计思路

导课: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即实现“生物生活化、生活理论化”。

让学生推选一位学生代表,老师与该生合作做一个“心慌慌” 的游戏,然后分析游戏引入本节课题。

回顾:反射的概念、类型、结构基础及神经元的结构,为学习兴奋的传导做准备。

新课学习:首先,兴奋的传导:①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②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然后,设计实验: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及在细胞间的 传递方向。

结课: 人和动物体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在细胞间以递质的形式传递。

九、教学流程设计

环节一:导课:生物生活化。

教学活动首先从一个游戏切入,该游戏学生经常在课余玩,将之引入课堂,即生物生活化,且游戏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反射现象,再加上师生共同完成,这样做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学习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环节二:生活理论化。

在学生兴趣正浓时,简明精炼地分析游戏,引出反射的概念,将学生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实现了生活理论化,由此课件演示“人体神经系统组成图”,学生通过现察就会发现,人体的神经遍布全身,这样就为学生进一步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了解神经系统的全貌的前提下指出:各种反射活动的完成都是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 反射弧来完成的。课件演示反射弧的示意图,回顾反射弧的结构,并提请学生观察:反射弧是由一个个的神经元组成的,课件演示神经元的结构图,回顾神经元的结构,重点让学生注意图中神经元间的联系,课件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的示意图突触,以上各步演示是按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进行,为后面的学习做了充分的准备。此时启发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当感受器受到刺激后,神经纤维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即所谓的兴奋),变化发生后又是怎样传到效应器的?

(2)兴奋在反射弧上的传导必需解决两个问题:

① 兴奋在一个神经内是怎样传导的?

② 兴奋在神经元间又是怎样传递的?

经过这样的思考分析,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问题便得于顺理成章地提出,两个问题于此同时提出,以便通盘考虑。

环节三: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

通过前面师生共同回顾,分析、蓄势,学生已十分想弄清兴奋的传导到底是怎样进行的,这时不急于讲述,而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请学生讨论、思考,要解决这个问题,你们准备怎么办。这样做,能使学生形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求解决办法的好习惯,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可能会提出多种思路,最后归结为:在人工控制下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体现生物是一门实验科学,结论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的。解决问题的思路通过讨论形成后,首先课件演示神经纤维的模式图,学生可能会对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产生疑惑,这时可告诉学生,神经纤维膜内外的电位是科学家用电位测量仪测出来的,是有实验依据的,同时简单介绍一下电位测量仪的用法,这也为后面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做准备,然后课件演示神经纤维受刺激后的变化情况,此为重难点,此处动画演示分步进行,演示前提请学生仔细观察,请学生边观察边表述观察到的现象。首先刺激导致电位变化,电位变化后又导致刺激部位与临近部位出现电位差,有了电位差,就出现电荷移动,有了电荷移动,就形成电流,这个电流仅在神经纤维局部形成,故叫局部电流,此演示可重复1-2次,然后让学生完整表述全过程,在学生表述的基础上,师生共同完善,最后达成共识:兴奋即是电位变化,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具体产生及传导情况如下:刺激—>电位变化—>电位差—>电荷移动—>局部电流。此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

环节四:探究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问题解决之后,再次演示神经元间的联系示意图,并提请学生观察思考:神经元间并没有直接接触,根据电学原理,电流不可能传到下一个神经元,那么局部电流是怎样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的呢?这时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总结一下自然界信号传递的形式。学生会想到:电、声、光、波、化学物质等,学生将理化知识应用于生物,体现了综合,随后追问学生此处最可能为哪一种形式,让学生讨论。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后可初步认为:此处以化学物质的形式传递的可能性最大,这样通过质疑、讨论,使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得到具体的培养。经过充分的讨论之后,演示局部电流传到突触后引起突触小体内小泡移动并释放递质,递质移动后与后膜接触又引起后膜电位的变化,一系列动画过程映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的猜测得到证实会使学生获得极大地满足,成就感油然而生,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观察此动画并表述该过程,又一次具体落实对学生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最后完整地演示传导及传递过程,让学生对整个过程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进一步地总结出在兴奋的产生及整个传导过程中的能量变换情况,这样做是遵循由整体到局部,由局部又回到整体的认知规律。

环节五: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及在细胞间的传递方向。

将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与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加以比较:形式不同,前者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后者以递质的形式,通过这一比较,学生可能会提出另一问题,那就是传导的方向与传递的方向如何。当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讨论并设计出实验方案。此时学生可能根据刚学的知识,想到对反射弧进行实验操作,即:用电刺激仪刺激有生理活性的反射弧,在一定部位用电位测量仪测量并记录电位变化情况,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传导和传递的方向,这样对学生模仿能力的培养便落到了实处。关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的探究,结合“反射弧模式图”,具体解决下列问题:

①刺激部位

②测量部位

③可能的测量结果及相应结论

④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⑤结论

类似的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也要解决上述几个问题,前者当堂完成,后者由学生课外自行完成,一实一虚,讲究策略。

环节六:结课。

当人和动物受到来自体内或体外的各种刺激时,都会产生兴奋。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兴奋在细胞间的传递以递质的形式进行。

九、板书设计:

关于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兴奋的传导的板书,课件中已较完备,此处不再重复。

以下是关于“传导方向”的板书设计:

(一)探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

1、刺激部位:

2、测量部位:

3、可能的测量结果:

4、相应结论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5、科学家实际测量结果:

教学理念的阐释 篇7

一、教学理念的含义及特点

教学理念是教师从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想和观念体系。广义的教学理念具有一些最基本的特点,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的根本看法, 是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形成、内化和积淀起来的, 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教学实践。

2.教学理念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在教学实践上表现出一定的惯性和惰性, 内化为一种行动准则, 自然地按照教学理念去行动。

3.教学理念是一定的教育工作者所共有的、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信念, 具有代表性。

4.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自发地、稳定地、内在地发生作用, 和教学理论相比, 教学理念作用的范围要大, 影响的程度更深。如果按照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会产生积极而肯定的情感。

二、教学理念的价值

在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中, 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脱节的现象非常普遍。教师不仅仅是教学的实践者, 也应该是教学的研究者。因此, 研究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不但有实践价值, 而且也具有理论价值。

1.实践价值。教学理念具有行为导向、行为动力的作用, 有利于教师能自觉地反省自己的行为, 使教师自觉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 从而使自己不断得到提升。目前,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更是强调理念的作用, 要使改革继续深入下去, 就必须加强对理念的研究。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来自于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 一切教学改革的成功都是新的教学理念实践的结果。因此, 教学理念的研究必将促进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2.理论价值。从理论的角度来看, 将教学理念作为研究对象符合基础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 是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所面临的必然选择和工作重点。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方向, 对于自觉的理性教学实践来说, 停留在教学经验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研究教学理念有助于找到它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层面, 从而自觉地把教学经验提升为教学理论, 进而丰富教学理论的发展。

三、教学理念的实现方式

(一) 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的转化

1. 教学是什么?

教师要对教学的基本概念和内涵有所把握, 比如:“教学是一种艺术”“教学是有教的学”等等, 没有先进的教学观就不可能产生先进的教学理念。我把这一过程概括为“知道”, 也就是说教育者要知道和了解教学是什么, 并做出选择。

2. 制定“教学如何做”的方案。

(1) 确定教学目标, 教师要根据大纲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科学的教学目标, 这一过程中要运用一些心理学的知识。分析教学目标, 细化教学目标, 把用理论性语言表述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具有可操作性的分目标, 各个击破, 最终实现总的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 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教学效果为目的, 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由此可以看出, 教学设计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为教学活动制定蓝图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学设计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

(3) 制定教学操作的规则, 对教师自身而言, 教学活动是教师自由支配的活动, 但为了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教学设计的顺利实施, 还要制定教学操作的规则。我把这一过程概括为“做到”, 通过这一过程, 教学理念才能顺利地向教学实践转化, 从而实现教学理念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二) 教学设计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教学理念向教学实践转化的关键一环, 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成功的教学设计必须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一般来说, 教学设计的依据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 现代教学理论。

理论的指导是教学设计由经验层次上升到理性、科学层次的一个基本前提。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 有些教师, 由于不懂得如何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教学作出详细规划, 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往往随意发挥, 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教育工作者只有自觉运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设计, 才有可能使教学摆脱狭隘的经验主义窠臼, 才有条件谈论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问题。

2. 系统科学的原理与方法。

系统方法抛弃了静态、片面分析的研究方法, 而把重点放在分析客体的整体属性上, 放在其动态的多种多样的联系和结构上。运用系统方法分析课堂教学系统中各因素的地位和作用, 使各因素得到最紧密的、最佳的组合, 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是教学设计的一个基本特征, 同时也是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 教学设计者应以系统方法指导自己的设计工作,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

3. 学生的特点。

教学设计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它既关心“教”, 又关心“学”。教是为了学, 学是教的依据和出发点, 教师的教必须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才能起到有效作用。因此, 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 教师除了从教的角度考虑问题外, 还必须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依据加以认真对待。

4. 教师的教学经验。

在一定意义上说, 教学设计的过程也是教师个体创造性劳动的过程, 成功的教学设计方案中往往凝聚着教师个人的经验、智慧和风格。在教学设计中, 既不能完全依据经验行事, 但也不能排斥教学经验的作用。只有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与好的教学经验结合起来, 才能使教学设计既有共性, 又有个性, 并最终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创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篇8

【关键词】 创新;教学理念;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獻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36-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扎实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也要以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提出:“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职责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通过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更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把新的理念带进课堂,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提倡“多样化”算法

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倡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算法多样化是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法解题,再进行合作交流。这样能留给学生思考空间、探索的空间,有利于发散学生的创新思维。

对于各种方法,教师都应加以鼓励,并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这样不仅可以帮助教师了解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而且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于最优方法,主张让学生自己反思、评价并进一步探索,让学生在选择中选择,在合作中合作,以此来引导学生思考并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关注“大智慧”发展

“大智慧”就是指学生的创新思维,已成为世界课程改革的特点,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创造性,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教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以平等、宽容、鼓励的态度对待学生,更多地采取讨论、探究等方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机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的始终,真正成为探索研究的主体。

三、倡导“发展性”评价

我国现有的教育评价体系,已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人自身发展的要求,教育评价改革势在必行。新课程倡导“发展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即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和激发人的主体精神,发展性评价主要体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方式动态化、评价内容多元化。

四、加强“实践性”活动

实践活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新型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有效地改善中小学课程结构,丰富课程类型,切实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和老师教学观、课程观的更新。

综合实践活动回归生活世界。从学生真实的生活世界中选取那些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实践性、现实性的问题、事件、现象来作为课程内容,让学生极大限度地回归生活世界。

我在教学《百分数应用——利息》中设计,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收集“压岁钱”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并积极引导他们探讨思考,压岁钱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欢乐,更多的是思考,它需要我们客观评价和理性分析。

五、创设开放式的教学过程

由于开放式教学过程能给每个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机会和成功机会,让每个学生在主动探索中得到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开放式的教学过程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机会,教师要尽量设计探索性和开放性的教学过程,给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和更多有思维空间。例如,在“分数比较大小”教学时,设计了这样的教学过程:先提供几组分数,让学生自己选择研究哪组分数,然后每个小组挑选各自的方法,利用小组内的学习材料(两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长方形纸,圆形纸,一段毛线和一把剪刀)进行探究。在小组合作交流后(约10分钟),每组推选一位同学到前面与全班同学们交流。以比较和为例,有的小组把正方形纸平均分成四份,其中的三份和一份涂上阴影,然后再比较阴影部分面积的大小;还有的小组把毛线平均剪成四段,再比较三段和一段的长度。在交流中学生学会合作,体验了求得同一种结果可以有多种方法,在交流中也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学生在这种开放式的探索活动中经历丰富的(交流合作、成功、兴趣、愉悦)情感体验。

六、设计不同层次的开放性练习题

上一篇:公司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下一篇:形容绿色的唯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