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本为理念 构建和谐班级(精选7篇)
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中学高级教师
吴红香
邮编 225600 联系电话 ***
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一个人只有身处和谐环境,才能获得和谐发展。因此,以培养人为目标的校园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班级是学校教育管理的基层单位,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摇篮。营造和谐的班级氛围,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创造一种轻松、融洽的氛围,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才能获得心理放松,得到心理安全,从而更好地成长。以班级单位来看,班级的人际关系主要有:
1、教师之间的和谐
每位老师都是班级的组成部分,他们就像一颗小小螺丝钉,一旦缺少或是损坏,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班主任在做好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必须注意与其他老师进行沟通。只有得到其他老师的积极支持和配合,班级才会出现融洽、合作的氛围,班级的建设才更有活力。因此,班主任要协调好各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任课老师之间的矛盾,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关系,这样才能增强教师间凝聚力,共同搞好班级教育教学工作。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和谐班级的保障。师生之间就应相互信任,相 互理解,相互尊重,只有真正做到用真情去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理相济的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班级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开发每个学生的天赋和挖掘他们潜能,使他们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在工作中班主任要蹲下身去,站在学生的角度看问题,把管理的过程看成是交流的过程,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同他们交朋友,尊重理解他们,对学生一视同仁,这样的班主任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才会有较高的威望,才能有效地开展班级教育活动,才能更好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班集体。
3、学生之间的和谐
学生之间既有和谐、相容的时候,所以他们能建立深厚的同学友情;学生之间也有紧张、失调的时候,所以会出现打架骂人的事件。班主任的主要任务就是想尽办法促使班级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班级成为一个团结向上的整体。班主任可以制造健康的班级舆论,当学生出现不文明的、不正确的行为时,利用班级舆论促使他们认识错误,调整自己的言行,消除班级的不和谐之音;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并进行评比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在纪律上互相监督,在思想上互相交流,从而减少同学之间的矛盾,促进和谐集体的形成。这样,班级同学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融洽,合作精神也越来越强。一个有着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的班级,可以愉悦学生的心情,使学生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4、教师与家长的和谐
正确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也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很多学生在学校和家里完全是两个样,他们往往会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现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而在家里则就无所顾忌了。一个老师只有掌握了孩子在校内校外的表现,才可能真正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一个孩子,况且老师和家长之间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都希望孩子能够全面发展,成为有用之才。因此,班主任必须通过家访、书信联系等方式来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再对教育学生的方法上达成共识,从而更好地创设一个融洽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加快乐、健康成长。
二、倡导人本管理,营造和谐班风
1、让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
在班级精神文化的建设中,班主任应把学生摆在主体的位置,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教育活动,营造一种浓郁的人文精神氛围,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实践性和参与性,使其明白道理,养成品质、锻炼能力,增强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学生是班级管理中的主体。过去那种“保姆式”的班级管理已不适合教育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实施民主、人性化的班级管理,是创建和谐班级的一个重要因素。班级设立多种岗位,实施岗位轮换机制,建立学生自主自管的班级活动机制,建设个性鲜明、积极向上的班级文化等方面,把班级建设权还给学生,让班级有 鲜明的个性。在班级管理上,我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齐抓共管,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管”,激发每位学生兴趣,给每位学生提供了发挥才能、表现自我的机会,让每个学生尝尝当“官”的快乐,打破从来没有当过“官”的神秘感,同时让他们增强当班干部的责任感。总之,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管理,增强主人翁意识,培养他们管理班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和管理的双重过程中健康、全面、和谐成长。
2、培养优良的班风
班风是是指班级的作风和风气,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所在。优良的班风像大熔炉一样,对全班学生起着熏陶、感染的作用,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而班风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良好班风的形成和发展以共同目标为前提的,但是无论是近期目标还是中期或远期目标,要真正成为班级全体学生的共同目标,不是班主任制定的,而是班主任充分尊重学生,与班级学生共同“协商”的结果。由于学生参与确定奋斗目标,可以增强可行性,增加学生的认同感和主人翁意识,可以满足学生的情感需要,增强激励性。班主任要善于将集体目标转化为每个学生的精神需求,使每个学生的认识、情感、行动同集体要求保持一致。
三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和谐的育人氛围
班级文化是班级成员在班主任引导下,朝着班级目标迈进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班级文化 氛围,能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操得到陶冶,品位得到提升。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我们要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激发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来创设和谐的文化环境。教室,不仅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重要的育人阵地。优美、高雅、富有教育性的班级环境文化能陶冶师生的情操,沟通师生的心灵,激发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因此,在班级环境文化建设上,要组织学生精心设计和布置,使教室的每一块墙壁“说话”,每一个角落“发光”。我首先注重了审美的要求,比如说墙壁报的设计,在形式上注意了与教育环境的和谐,注重了对衬美和结构美,并且力争做到与黑板上方的标语搭配,相互映衬。更主要的是,在设计的过程中,班主任不能一切都自己做主,要让学生做真正的设计者,仅给同学们提一些建议。这样,设计和布置的劳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育过程,让学生自己渠体会美,去体验审美的情趣。同时,积极地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的同时,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硬件配置是一台电脑的基础, 硬件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脑的使用效果。这启示我们在和谐班级建设中, 首先必须强化基础工作建设, 主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 制作班级网页, 建立班级网上精神家园。
要求每个班级制作班级网页, 与系部主页链接, 建立学生工作网络系统, 打造网上工作平台。班级网页要求有班训、班徽, 要能够体现班级精神、展示班级风采、彰显班级特色、富含班级文化。每班必须确定一个管理员, 负责筛选内容, 再把全班学生分成几组, 每组轮流负责网页的维护和更新, 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网上班级工作。争取做到每班都有自己的网页。年底集中组织班级网页制作大赛评比。
(2) 实施科学管理, 提高学生工作艺术。
①实行班级目标管理。
制定《和谐班级量化考核体系》, 对班级建设实行目标管理量化考核, 使班级建设更有条理性、计划性和科学性。
②强化寝室建设, 建好最小单元。
继续深入推进文明和谐宿舍创建, 建设寝室学风、引导寝室文化、规范寝室制度、优化寝室环境。
③加强班级制度建设。
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要建立班级例会制度、主题班会制度、政治学习制度、班干部岗位轮换制度、学风建设纲要等。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自主制定、集体通过、严格全面、科学人性。特别强调班级制度在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人性化和自主性, 要通过建立“班规大家定, 班级大家管, 问题大家解决”的模式, 加强对学生行为的塑造功能, 引导学生把养成良好行为转化为一种班级的“集体习俗”。
④完善激励体制。
在原有的评选先进班集体、优秀团支部的基础上再评选优秀班长、优秀团支书、优秀班干部、优秀寝室长等, 注重激励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
(3) 抓好骨干队伍, 凝聚班级核心。
注重在干部的选拔、培养、使用、考核四个环节上着力改进, 做到精挑选, 重培养, 多使用, 严考核。
①在精心选拔好班长团支书之外, 还设立心理委员、信息员, 并把寝室长纳入班委会。高年级发挥党员多的优势, 分专业建立党支部, 主管党员管理、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学生思想教育, 班委会、团支部分管日常工作, 分工合作, 齐抓共管;低年级的班委会、 团支部实行分期改选, 上半年团支部改选, 下半年班委会改选, 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和班级的稳定。
②加大对干部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每学期举行班干部培训班, 班级要有每周工作例会, 主要是总结上周工作, 制定下周计划, 统一分工布置。同时还要定期召开班干部学习会, 提高班干部的理论水平, 增强班干部工作的责任心和自信心。
③坚持大胆使用, 严格管理, 大力支持。系部始终要做学生干部的坚强后盾, 鼓励大家发挥核心作用和表率作用, 系部要充分信任, 放手任用, 逐步放权。
④做到严格考核, 奖惩分明。坚持系部考核、自我评定、群众评议相结合, 同时通过班级网页开展网上投票, 对工作表现优秀和学生认可度高的干部予以表彰奖励, 对表现平庸的干部予以诫勉, 对不称职的干部要坚决撤换。
2 凝聚人心, 端正学风, 增强活力, 提高和谐班级建设的软实力
对于电脑来说, 软件的性能直接影响到它的功能水平和应用潜力, 是评价电脑性能的核心要素。从中揭示, 和谐班级建设既须要制度和队伍保障, 更须要有团结的精神、优良的学风和充满活力的班级文化。
(1) 弘扬集体主义, 培育班级精神。
计算机专业部分学生因沉迷网络中的虚幻世界, 逐渐脱离了集体, 缺乏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针对这种现象, 要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理论学习、励志讲座引导学生克服个人主义思想, 然后开展一系列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 如班训征文、班级拔河比赛、班级篮球赛、班级红歌赛等, 建立班级QQ群, 加强同学之间的联系与沟通, 开展班级程序设计大赛、班级网页设计大赛、班级动漫设计大赛等活动, 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培育各具特色的班级精神。
(2) 营造勤学氛围, 端正班级学风。
开展系列活动, 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形成优良学风:
①开展学习意识大讨论, 就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在学生中展开讨论,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端正学习态度, 改进学习方法。
②强化日常管理, 建立系部、年级、班级三级考评体系, 维护教学秩序。
③开展互帮互学。根据各班特点成立学习兴趣小组, 开展互帮、互助、互教、互学活动, 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④指导学生制定短期和长期学习计划, 并组织每月小结, 中期回头看和期末总结。
⑤实行党员、干部提醒制。对经常旷课或学习表现差的学生实行一对一联系制, 由联系人每天予以提醒督促, 而不是简单的检查、处罚, 要通过此举, 既提高干部的服务意识又改善干部与学生的关系。
⑥实行辅导员、班主任听课制。规定辅导员、班主任每周对所负责的班级要下课堂至少听两次课, 了解教学效果、课堂学风及学生反映, 掌握第一手资料。
⑦开展比学赶超, 每期评选“十佳学子”、“学习标兵”, 树立典型。
(3) 丰富班级文化, 增强班级活力。
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①努力营造奋发向上的物质文化环境。在各班自习室张贴励志格言, 在教室、宿舍建设整洁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 在宿舍制作时事和专业学习宣传栏等。
②努力建立制度化的文化环境。重点是坚持做好以人为本的班级制度建设。
③努力建立健康向上的观念文化环境。这些观念, 大到学生的理想信念、班级的奋斗目标, 小到如何处理同学关系、如何应对考试等, 弥漫在班级各个角落, 各班要通过主题班会、政治学习、各类班级活动为班级观念文化建设搭建宽广的平台, 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要在各班班级网页上重点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引导学生积极健康的使用网络。
④努力建立别具一格的特色文化环境。要打破以往传统的校园文化模式, 沉淀专业文化内涵, 推出IT文化艺术节, 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开展电脑与现代生活征文赛、演讲赛、辩论赛、网络道德大讨论、电脑技能竞技大赛等具有专业特色的班级文化活动。同时, 结合时事, 开展庆祝建国60周年和几年五四运动90周年红色班级系列活动 (即举红旗、唱红歌、读红书、献红心、做红人系列活动) 。另外, 对毕业生开展“母校纪念, 从现在做起”班级特色活动, 引导各班长期开展一项活动, 在毕业时为母校留念, 如一片培植四年的小树林、一块维护四年的公共卫生区、一个持续四年的爱心基地。
3 加强沟通, 倾心交流, 完善班级动态的网络体系
就如使用电脑须借助网络才能扩展功能一样, 和谐班级建设须要关注这个集体中每一个人的动向, 要倾听每一个人的呼声, 各类信息的传递、整理、反馈也须要有一个完善的渠道。因此, 要努力“抓在细微处, 落在实效中”, 工作重心要下移, 系领导和辅导员要与各班建立一对一联系点, 深入宿舍、教室、食堂与学生沟通, 倾听大家的呼声, 解答同学们的困惑, 激励大家的意志, 同时还要注重构建普通学生、学生干部、信息员三位一体的信息网络体系, 特别是在每班要建立网上信息员, 随时掌握班级动向, 使工作更有针对性。
4 家校联动, 共同关注, 整体推进, 促进班级建设的全面升级
正如电脑的使用, 有了良好的配置, 有了先进的软件, 有了快速的网络, 各个方面整体提高才能促使电脑性能的全面升级。和谐班级建设也是如此。它不是抓好几个优秀学生就可以建好的, 它要求我们要让所有的学生齐头并进, 特别是要重点关注贫困生、问题生、心理障碍生等特殊群体, 同时, 和谐班级建设也不是只靠学校教育就能全部包揽的, 也须要家长的配合。我们要注重强化家校联系机制, 整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资源, 发挥各自的优势。要改变以往只向家长反映学生不良问题的报忧不报喜的工作模式, 更注重向家长反馈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在学校肯定的基础上再由家长再次鼓励, 给学生以强烈的成就感和荣誉感, 从而做到学校、家长、学生和谐相处, 共同努力, 整体推进, 促进班级建设的全面升级。
摘要:和谐, 是人类追求的目标。随着和谐校园建设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一个新的阶段——和谐班级建设, 成了我们面临的一个新的课题。那么如何创建和谐班级呢?对此, 结合所负责的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 做了充分的调研和深入的思考, 提出了“贯彻IT理念构建和谐班级”的思路, 主要从“硬件打基础, 软件是核心, 网络查动向, 升级促和谐”四个方面开展创建活动:
【关键词】和谐企业文化;强化和谐理念;坚持科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C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306-01
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它所产生的生产力是企业寻求生存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是凝聚人心以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更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根源。
建设和谐企业文化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企业要想获得持续、快速、稳步发展,除了要拥有核心技术、人才储备以及出色的资本运作能力外,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必不可少。把品牌、技术、人才培育凝聚起来形成强大的生产力,离不开企业文化,和谐文化更是当今企业界一直追求和崇尚的管理理念。企业的发展、企业职工生活的改善,对于良好的社会秩序、人际关系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企业更加和谐美好。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
———育企业之“本”
企业文化是一种重视人、以人为中心的企业管理方式。建立和谐的企业文化,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以人为核心,以人为基础,实现人与企业全面发展。
要坚持以真情服务人,以文化教育人,以知识培养人,以激励成就人,要把“员工的心”当作“企业的根”,在对职工及其家庭负责的基础上,把制度定严,把道理说透,理性地、人性化地进行管理,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公开、公平、公正地进行阳光操作。积极推行民主管理,完善厂务公开制度,给职工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发扬民主、顺应民意,形成“和衷共济”的良好风气。
要从细微处入手进行亲情化管理,对职工以心换心、以情动人,营造充满爱的“家园”。要从员工切身利益出发,着力为职工多办好事、办实事,建设各种生活和娱乐设施,方便职工生活,举办各种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维护干部职工的身心健康。通过这些举措,使企业内部沟通顺畅,关系融洽,大家“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营造浓厚的“家和万事兴,业兴人气旺”的氛围。
———铸企业之“魂”
企业精神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石,渗透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方面和环节,给人以理想、以信念,给人以鼓励、以荣誉,也给人以约束。
强化和谐理念,树立和谐精神。和谐理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驱动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力量。在建设和谐企业的过程中,要将目光更多聚焦在企业和谐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上,并不断增强公司的凝聚力,不断提升企业的和谐度,以和谐的企业文化指导员工的行为。不断探索,创新思路,努力从理念和谐、制度和谐、目标和谐及利益和谐出发,寻求建设和谐。
加强道德建设,坚守核心价值观。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利益格局重新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一些地方出现了价值观错位或缺失、道德水平下滑等不和谐现象。因此,必须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风范,全面强化道德教育。
创建“学习型”企业,促进人的全面进步。人的素质是企业发展之本,要把积极创建学习型组织,把教育培训作为职工的最大福利,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人的全面进步为中心,以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多渠道、多模式地开展学习培训活动,形成学习无处不在、教育无处不有的灵活学习机制,使职工在“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充分地挖掘员工的潜能,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谋企业之“道”
坚持科学发展。发展是建设和谐企业的物质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和员工是利益的共同体,只有企业兴旺发达,员工才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发展离不开市场。一个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有计划、有目的、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资源上的优势,不断拓展市场空间。
着力开拓创新。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变化,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和谐文化建设应该反把创新作为重要的途径,除旧布新,推陈出新,在与时俱进,不断前行的基础上,努力使和谐文化成为推动企业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协调意识。企业下属各部门、各组织是企业机构设置的组成部分,是企业按业务划分,完成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目标、任务的基层单位。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各项事业之间均应遵循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目标。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地改革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机制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三个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好企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规模和效益,保持企业内部各项事业的均衡发展;可持续,就是要处理好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企业发展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使企业发展拥有不竭动力。协调发展是建立和谐企业的基本要求,只有协调发展、均衡发展,企业才能最终实现和谐。
不断博采众长。企业和谐文化是开放的、广博的、包容性极强的文化。企业和谐文化建设也借鉴吸收其他企业的优秀文化。对于外来的企业文化,我们不是简单地采取“拿来主义”,而认真鉴别,分析研究,有选择地吸收。并进行一番改造,做到文化建设与企业目标的和谐统一,促进企业的和谐与发展。
———塑企业之“形”
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形体,反映企业文化的物化形态。要努力打造产品品牌,加强与客户的联系,要兼顾各方利益,实现双赢、多赢。
坚守和谐理念,塑造品牌“亲和力”。品牌是企业的象征,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具有亲和力的品牌才能充分赢得消费者的喜爱与忠诚,品牌的亲和力是品牌发展的源泉,这是企业发展的一种重要内驱力。要树立品牌意识,用和谐理念引领品牌成长,以科技创新为先导,生产优质产品,满足和适应消费需求,诚信经营,提供优质的服务,树立具有亲和力的品牌形象。
坚持优质服务,提高顾客“满意度”。要以诚信开展经营,以使企业满意、零售户满意、消费者满意,实现共赢为服务目标,建立以服务为中心、高质量运作的市场营销体系。要认真研究定单定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作业流程,精耕细作,实施全方位、多层次的售后服务,使顾客满意最优化。同时,还要注重通过对目标消费群体的深入研究和把握,进行服务创新,营造浓厚的服务意境。
强化大局意识,构建企业与社会的“环境和谐”。 企业虽然是一个经济组织,但我们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之中,必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业。通过依法纳税,开展公益活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承担社会和谐责任,达到内和外顺,促进自身发展。同时,企业的生存和發展也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只有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感,履行好应尽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才能赢得更好的发展环境和空间。
一.旧法中有关劳务派遣制度的漏洞与局限性。劳务派遣(英译为Service Dispatching),又称临时雇用服务,它是指派遣机构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将与自己建立劳动关系的派遣员工派往用人单位工作,用人单位向派遣机构支付派遣费,派遣机构向派遣员工支付劳动报酬的一种特殊雇佣
关系。劳务派遣源于美国,成长于欧美、日本,是人才市场化的产物,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市场规模大,其现状是管理不规范,发展缺乏保障。2008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虽对其作出规范性约束,但由于立法技术的局限性,造成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以下问题:1.法制宣传不够,违背立法原意适用法律,导致劳务派遣的滥用。根据该法第66条 “劳务派遣一般应在临时性、辅助性或者替代性的工作岗位上实施。”的规定,立法原意确定派遣岗位必须具备“三性”即临时性、辅助性和替代性地特征,但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利用条文中“一般”这一字眼,扩大解释,滥用派遣劳务工,影响劳资关系和谐。2.用人单位劳动保护政策不到位,不能同工同酬,导致派遣劳务工的合法劳动权益受到伤害。由于合同用人单位与实际用工单位不一致,造成劳动应当享有的劳动福利保障无法落实,或者同一工作岗位、同样的工作内容,劳动者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同。3.劳务派遣工职业发展空间小。因实际用人单位与合同用人单位不一致,造成劳动一般很难得到有效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不易得到提升,其职务基本无上升空间,造成劳动者劳动创造性差。因上述这些问题的出现,导致我们国家在劳务派遣工较多的一些行业和地区,劳资关系紧张,用工效率低下,无法实现和谐用工。
二.和谐劳资关系的本身具备的内在价值与社会的外
在需求。所谓和谐劳资关系是指劳方和资方以公平和法治为基础形成的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劳资关系。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社会和谐相处是社会的终极价值追求。在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环境下,和谐劳资关系的构建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必然需求。由于所有制的多元化、工会缺位、短视的保护投资的倾向性政府行为、立法缺陷造成的制度漏洞等导致劳资利益失衡、劳资矛盾加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和谐。“和谐社会”作为科学发展观的衍生和深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终极目标,其内涵包括了以人为本、可持续、稳定、公平正义、有秩序、法治等内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当是最为烛照和谐社会的影像;构建和谐劳之关系必须以公平正义为重要内容,以法治为根本保障;构建和谐劳资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力量。
三.规范劳务派遣制度对构建和谐劳资关系的现实意义。由于劳务派遣制度存在上述这种种问题,导致在一些地区或行业劳资关系紧张,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故规范劳务派遣制度已成为和谐劳资关系重要瓶颈性因素。笔者认为规范劳务派遣制度应从制度及操作层面双向入手,首先要完善法律规则,堵死制度漏洞,制定制度细则,强化执法监督。要修改《劳动合同法》第66条,剔除“一般”字
眼,防止滥用劳务派遣;抓紧制定该法实施细则,使其更具可操作性;强化劳动保障部门对劳务派遣的监督检查力度,严肃惩处劳务派遣中的违法行为。其次要规范劳务派遣公司,扶持合法经营有发展潜力的公司迅速壮大,使其在劳务市场上取得与实际用人单位同等话语权,从而使其有能力去保护劳务派遣工的合法权益,能和用工单位取得对等的谈判筹码;更容易规范劳务公司的经营关系,让这一制度取长补短,更好的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群策群力, 共谋发展大计
1. 努力完善职工代表大会制度。
职工代表大会是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 源头维护、源头参与的主要渠道。电厂始终坚持以提高职代会质量为着力点, 努力提高工作水平, 不断完善会议制度, 在规范运行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会议质量逐年提高。各基层工会按照电厂职代会的运作模式, 建立了职工大会制度, 会议由基层工会主席主持, 职工听取单位行政工作报告和班子述职报告, 对单位生产经营计划、职工培训、经营承包方案、职工生活福利等重大事项, 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和基层职工大会, 增强了职工的民主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 加大了民主监督力度, 营造了浓厚的民主氛围, 密切了干群关系。
2. 认真落实厂务公开、质询制度。
电厂领导深刻认识到:做好厂
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 是落实“依靠”和“维护”方针, 促进企业建立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 有利于保障广大职工对企业改革和生产经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有利于集中广大职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 实现科学决策、正确决策;有利于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 促进企业内部和谐建设。工作中, 电厂领导自觉带头接受群众监督, 并通过检查、考核、测评等制度机制, 在全厂形成了“要我公开”到“我要公开”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了由主要领导挂帅, 工会、纪监部门牵头, 各部门配合, 横到边, 纵到底, 全方位的组织网络。多年来, 电厂基层单位厂务公开民主测评满意率在95%以上。电厂职代会民主测评厂务公开工作满意率均为100%。每年坚持集中召开厂务质询会, 拓宽了公开渠道, 确保职工民主权利的行使, 密切了干群关系, 深化了厂务公开, 推动了电厂的和谐发展。
3. 严格执行领导信访接待日制度。
为规范信访工作程序, 强化信访工作责任, 依法及时处理信访问题, 电厂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了领导接待日制度。定期定时, 由厂领导班子成员轮流值班接待信访。在每次的接访过程中, 领导态度和蔼, 耐心听取情况反映, 并严格为来访者保密。对来访群众提出的意见、建议和咨询, 能够当即解答的, 一定现场给予答复, 当场解决。不能当场答复、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接待领导说明原因, 并做好记录。问题处理与答复由接待领导负责一抓到底, 相关部门提出初步处理意见, 报电厂领导集体审定, 予以解决。通过深入开展信访接待工作, 密切了干群关系。
二、齐心协力, 共担发展重任
1. 全员参与, 狠抓精细管理要效益。
由于煤炭价格持续走高, 电厂生产经营压力很大。胜利电厂以集团公司每年一度的热电竞赛为契机, 虚心学习兄弟单位的经验, 相互交流, 取长补短, 促进了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一是向电量要效益。坚持发电供热一体化, 精心组织生产, 力争多发、多供、多创效益。每年电厂在完成承包任务的基础上, 在局生产部的大力支持下, 千方百计向山东省申请增加发电指标2—3亿千瓦时, 摊薄固定成本增效1000多万元。二是向节能减排要效益。坚持向煤质要效益。严把来煤质量关, 2009年入厂煤、入炉煤热值差控制在347千焦/千克, 比集团公司电厂平均水平低299千焦/千克。坚持向节能要效益。搭建了对标管理平台, 逐月对先进, 查不足, 定措施, 强管理, 优运行, 多措并举, 节能降耗。2009年电厂煤耗336克/千瓦时, 比电力行业平均水平低6克/千瓦时, 比集团公司电厂平均水平低17克/千瓦时。坚持向减排要效益。2009年一、二期脱硫系统全部投运, 脱硫效率95%以上, 年减排二氧化硫6.3万吨。为了集团公司和油田“低渗透油藏二氧化碳驱油”先导试验, 电厂新上二氧化碳捕集纯化项目, 7月份投运。2007年建成国内首家油泥砂焚烧厂, 首创“集中硫化焚烧法”, 累计无害化处理油泥砂11万吨。三是向挖潜增效要效益。持续开展“精细管理、挖潜增效”活动, 建立预算、内控、考核、监控四道防线, 发扬“干毛巾也要拧出三滴水”的精神, 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 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始终可控在控, 连年超额完成经营承包任务。
2. 齐抓共管, 开展特色管理模式创一流。
电厂按照集团公司和油田塑造特色管理模式的要求, 创一流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实行对标管理制度化。以深入开展“比学赶帮超暨精细管理年”活动为契机, 在增强活动可操作性上下功夫, 以对标管理为抓手, 设立了涵盖四大板块、1865个指标在内的指标体系, 每月讲评、考核、公示排名, 实现了由活动驱动向机制驱动转变, 促进了管理提升和指标优化, 煤耗、水耗、油耗、飞灰等多项指标处于同类机组先进水平。二是实行管理制度信息化。开发“信息一体化系统”, 促进制度文本、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融合, 2008年荣获“全国电力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一等奖”、“电力信息化标杆企业”。三是实行基础工作标准化。按照油田“三基”创建“全方位覆盖、全过程管理、全员参与”的总体思路, 全面深化“达标、创优、争银、夺金”活动。把“三基”创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 实施目标化管理, 确保各级各部门创建职责到位。持续加强基层建设和班组建设, 在规范、创新中夯实“三基”工作, 努力做到“三基”创建与生产经营工作和谐统一, 相辅相成。2009年共创建油田金牌队5个、银牌队4个、油田“红旗班组”2个、电厂四星级班组12个、三星级班组59个。
3. 攻坚克难, 尽职履责三期工程保核准。
为确保电厂可持续发展, 为胜利油田提供可靠电力和热力保障, 发电厂三期扩建工程项目筹建工作在管理局领导的亲切关怀下于2005年启动, 历经8年, 电厂筹建处干部职工抛家舍业, 风尘仆仆, 以扎实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素养, 顺应国家政策, 多方协调, 兼顾各方, 理顺与地方各级政府的关系。砥砺前行先后取得了75个专题报告和支持性文件。于今年5月28日以发改能源 (2012) 1523号文件正式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山东胜利油田发电厂‘上大压小’三期工程项目核准的批复》。三期工程项目由胜利石油管理局 (股比51%) 与国电山东电力有限公司 (股比49%) 共同出资、建设、运营, 注册地为山东省东营市, 先期建设1×600MW级热电机组, 可研估算总投资约26.4455亿元, 建设场地位于胜利发电厂二期扩建端西侧, 总占地约430亩, 建成后可供采暖面积1200万平方米, 取代燃油、燃煤小锅炉134台, 锅炉容量1458吨, 年供电量约33亿千瓦时。两台机组建成后每年可增加经济总量30亿元, 增加税收2.5亿元, 既促进市域经济发展, 又改善城区居住环境, 是胜利油田和东营市合作的示范性工程。
三、以人为本, 共享发展成果
1. 职工工作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电厂积极筹措资金大力改善基层工作环境、办公条件和技术装备。今年以来, 按照基层规范化建设的要求, 更新办公设施, 改善工作条件, 根据检测工作需要, 不断加大办公设备更新力度, 大多数基层部室办公设备在性能、配备比例上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提高了职工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 职工业余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为丰富电厂广大干部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 多方筹措, 先后建设了职工文化活动中心等多项大众体育文化设施。大力加强基层文化娱乐设施建设, 为基层配备图书、电视机、影碟机、各类体育设施和健身器材, 极大地丰富了基层的业余文化生活。多年来, 电厂坚持每年举办职工篮球、排球、乒乓球比赛, 组织队伍积极参加油田排球赛和乒乓球联赛, 并取得优异成绩。通过丰富职工体育文化业余生活, 实现了既锻炼身体, 又增强团结的目的。同时, 按照集团公司《企业文化建设纲要》和胜利文化的要求, 构建了“全胜”子文化体系, 以文育人、以文铸魂、以文塑形、以文聚智, 促进了文化落地生根, 先后获得4项国家级和1项省部级荣誉。
3. 心系职工冷暖, 定期走访慰问。
电厂党委始终关心职工尤其是困难职工的工作和生活。电厂检修运行工作一线环境相对艰苦, 多年来, 电厂领导坚持每天到现场检查指导工作, 今年进入暑期以来, 电厂领导分区分片到所有基层单位进行走访慰问, 温暖了人心, 鼓舞了士气;关心困难群体, 严格按照油田规定为职工遗属发放救助金, 定期到退休职工、困难家庭进行帮扶、慰问, 让困难职工感受到了大家庭的温暖。
一、构建和谐教育的必要条件
校园文化是由师生长期共同创造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校园文化中,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挖掘学习潜能, 提高学习能力, 能有效促进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
(一) 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中, 学校结合学生成长需要和发展潜能, 开展以“快乐健康自信”为宗旨的校园德育活动, 为孩子们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让更多的孩子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我校历年全国中职专业技能大赛的排行榜上, 更是星光璀璨, 他们过五关斩六将, 在国家级比赛中成为佼佼者, 在校园专业技能比拼中成为榜样。学校阳光少年的星际评选, 为默默无闻的道德楷模们搭建了展台。学校一年一度的技能节、艺术节、美文朗诵、大合唱, 今年创新的达人秀更是让更多的学生成为“二职舞台”耀眼的明星。
(二)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师, 为提高教学质量, 努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需从以下四方面着手:一是教师严格自律, 用良好的形象吸引、感染学生。教师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举止庄重、大方、得体。为此, 学校培训部开设礼仪培训课, 教师全员参加培训, 由礼仪专业教师现身说法, 现场指导, 教师的职业礼仪有了很大的变化, 收效明显。二是教师要技高一筹, 积极展示教学的魅力, 提高教学活动的吸引力, 这也是优化师生情感的重要策略。教师应注意用生动活泼、知识渊博、充满情趣的课堂教学来吸引学生。为此, 学校组织开展教师岗位练兵, 技能比武, 专业理论测试等, 为教师搭建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 共同成长。三是建设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用贴心的交流走近学生, 晓之以情, 动之以理,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遵德守礼;课上课下积极引导学生, 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德育活动的中心, 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有出彩的机会。四是教师用“关爱备至”铸就和谐师生的桥梁与纽带。爱, 是教育的灵魂, 师生情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只有爱学生, 才能耐心地雕塑、帮助学生。夏丐尊先生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 没有爱, 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校的“丁香花”爱心基金曾经帮助过重病休学、家贫欲辍学的孩子们。老师们每天都在用爱的音符谱写和谐校园的美好乐章。
二、中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中职学生是否乐学、善学, 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如果教材繁杂晦涩, 实例陈旧, 学生很难乐学。因此, 创新教育内容势在必行。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和企业实践经验, 将企业生产的新理念、新知识、新工艺融入教材中, 进行校本教材开发。教师在教学中还采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等方法,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领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局面,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一) 创设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建设既能满足理论教学, 又能满足实践教学的“理实一体化”教学环境, 让学生的学和做相辅相成, 实现教学与专业生产前沿技术的零距离。学校的烹饪、美容美发、旅游、计算机、服装等专业新建生产性实训基地6个, “理实一体化”实训室7个, 新增实训面积1100平方米, 为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保障, 让学生看到“学有所用”的希望。
(二) 校本教材科学使用
学校从重点建设专业入手, 开发校本教材, 并由高教社、工大出版社成功出版。校本教材的开发尊重学生的现实需求, 让教材切实可行, 科学合理, 目前已形成“总结—实践—反思—提升”的良性模式, 此外, 文化课尝试以语文学科为试点———进行教材重组、模块教学。让老师术业有专攻, 让学生集中、对比地有序学习。数学、英语、德育等学科积极结合专业特点, 开发了计算机英语、烹饪英语、创业指导等校本教材。让学生在可学、能学的基础上实现乐学、善学。
(三) 师资队伍建设持续发展
中职课程改革有序推进的生力军在于教师, 教师的知识底蕴至关重要。为此, 学校加大投入, 加快步伐帮助专业教师迅速成长, 并稳固发展。在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企业实践中, 学校创设条件, 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培训, 学习提高, 打造了一支专兼结合, 德高、善教的教学团队, 助力示范校建设高位发展。
(四) 转变教学方式, 因材施教
学校从学生的学习基础入手, 从学生的学习需要着眼, 创设与教学内容相辅的情境和氛围, 因材施教。例如, 同样是英语课, 对旅游服务专业和中餐烹饪专业学生就要不同对待。这里还要考虑到学生的专业需要, 考虑到学生的基础接受能力。课改过程中, 项目教学和情境教学得以推广使用, 在项目任务目标下、在专业设置情境中完成教学任务, 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学校还尝试开设兴趣拓展课, 高二学年进行升学、就业分流等做法, 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学生在中职教育中学有所长, 快乐成长。
三、企业文化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中
中职教育的毕业生, 是融入企业, 服务社会的。为此, 我们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校园文化建设融入企业文化理念,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行为习惯, 让学生提前找到一把丈量学校与企业距离的“尺子”。二是组织教师进行企业调研, 了解企业文化氛围, 融入我们的教室、实训室、廊壁文化建设中, 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文化”熏陶下, 培养一种企业人的气质。譬如, 我校汽修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中展示了汽车发展史;计算机专业实训基地介绍了IT界的精英人物;烹饪专业实训基地用系列图片明确说明专业着装规范及实习卫生等要求。三是请“大师”进课堂。邀请行业企业大师和优秀毕业生来校讲学, 传授先进实用的专业技术, 讲明企业员工的岗位要求, 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 提升学生适应岗位的能力, 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摘要:中等职业学校仍然存在学生学习基础薄弱, 学习兴趣不高, 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材内容陈旧、与实际岗位需求脱节等情况。新形势下, 中职课程改革需从教材、师资队伍、教学环境、教学方式等入手, 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设有专业特色的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教育。只有这样, 中职课程改革才是行之有效的。
1. 对课堂的重新认识。
人类智慧传播的方式自进入课堂传授以来, 课堂就成了人类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在漫长的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 课堂的组织形式随着人类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而发生了几次重大的变化。在农业社会中, 课堂的组织形式主要以个别教学为主;进入工业时代后,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最先在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阐述, 为实行班级授课制提供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依据。此后, 我们一直沿用的课堂组织形式就是班级授课制。
尽管课堂的组织形式在变, 但是课堂的本质未变: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艺术不仅传授宝贵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求得知识。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有一句名言:“授之以鱼, 不如授之以渔。”著名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可见, 课堂的本质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 不仅传承既有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学会学习的能力。古希腊普鲁塔戈在3000多年前就指出:“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充的容器, 而是一支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我们可以画这样一个图来分析学生参加课堂和教师组织课堂的目的:
2. 对和谐课堂的理解。
在古代, “和”与“谐”是同义。古人认为, 和谐旨在使不同的事物“相应”且“配合得当”, 使多种要素相“统一”。《说文解字》把和谐拆开来解释, 对“和”的解释是:“和”, 相应也;对“谐”的解释是:“配合得当”, 认为如果不同事物, 多种要素缺乏“和”的组合, 就可能是一个运行紊乱甚至对立的系统。
根据图1, 本文认为, 对于和谐课堂的理解应包括三个层次:
(1) 教师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师是教学内容的组织者、安排者, 相对于教学内容而言, 具有主动权。对大学教师而言, 备课不是按照指定教材罗列内容, 而是应该把自己的理解和研究成果渗入其中, 有所思尔后有所言。如此才能使课堂的讲授与自己的思想相应并且配合得当, 实现教师个人螺旋式地发展与教学和科研的和谐。
(2) 学生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学生是教学内容的吸收者, 相对教学内容而言, 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但是, 大学生作为一个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群体, 对于知识的理解, 不是简单的记忆与叠加, 而是构建和完善个体的知识库及特定的直觉和推理能力。古语云:“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大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思考与质疑融入到教学内容中, 使两者配合得当, 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所学知识的和谐。
(3) 教师与学生的和谐。教师的教学方法、语言表达等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学习兴趣, 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思考的积极性反作用于教师讲课的热情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礼记·学记》中曰:“学然后知不足, 教然后知困。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 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教师与学生通过课堂及课后的信息沟通, 使两者不断“相应”且“配合得当”, 实现师生的和谐发展。
二、审计学课程特点分析
审计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和综合性都很强的社会科学。具体而言, 审计学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征:
1. 理论性与实践性紧密结合。
理论之所以必要是因为它有用, 它可以用作出发点, 用于分析、推敲、批评和改进一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唯一的积极的办法, 就是建立和运用理论 (刘华, 2005) 。审计学科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有着丰富的理论和合乎逻辑的理论框架。1961年, 罗伯特·K·莫茨 (Mautz) 和侯赛因·A·夏拉夫 (Sharaf) 合作的《审计理论结构》成为审计理论的奠基石。同时, 审计又相当重视理论运用于实践, 从诞生的那一天起, 审计就有着强烈的实务烙印和实用主义倾向, 能够对社会经济生活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因此, 审计学既是一门理论科学, 又是一门应用科学, 课程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互交融。
2. 综合性与独特性紧密结合。
审计学课程不仅需要有许多的前驱课程作为铺垫, 如会计学、经济法、税法等多门学科, 同时它还从其他领域引入了很多东西。例如, 审计的主要根源在于逻辑学, 证据的性质、审计意见的形成依赖于认识论理论, 测试和抽样以概率论和数学为基础;公允表达援用了会计原则、财务分析和沟通理论, 应有的审计关注体现了道德和法律的关系 (Mautz&Sharaf, 1961) 。但是, 在对具体的审计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 需要由相关的审计理论进行独特的解释。因此, 更为恰当地说, 审计学是一门集和科学, 集综合性与独特性于一身。
3. 原则性与技术性紧密结合。
审计规范是审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审计主体在审计工作中应当遵循的业务标准和行为准则。在审计规范的约束下, 选择科学、合理的审计方法, 形成恰当的审计报告 (意见) , 这是审计的原则性规定。但是, 在分析具体的审计问题时, 需要进行专业判断, 如重要性的判断、审计证据充分性和适当性的界定等, 这是审计的技术性所在。例如2006年财政部颁布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 对审计风险的评估及其应对程序作了规定。但是, 在具体的重大错报风险识别、评估及针对不同层次的应对程序的设计方面, 需要审计人员的认识与专业判断。因此, 审计学课程既强调理论的原则性, 又强调实践的技术性, 是原则性和技术性的交融体。
4. 严密性与灵活性紧密结合。
审计学具有严密的、有组织的知识体系, 其逻辑学根源要求具有严密的思维方式, 要求推理和求证过程有效并且合乎逻辑。无论是审计理论, 还是审计实务, 无处不折射出逻辑和语言的魅力。但是, 审计本身毕竟是一种实证性行为, 审计客体的差异性、审计问题的多样性, 要求审计主体具有灵活性, 即处理具体审计问题讲求方式方法和艺术性。例如, 在设计和实施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进一步审计程序时, 合理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和范围, 需要经过严密的推理过程。但是, 在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时间上, 需要掌握灵活性原则, 以增强审计程序的不可预见性。因此, 审计学课程要求严密性和灵活性兼备, 两者并重。
三、构建审计学和谐课堂的措施
通过以上对和谐课堂的认识以及对审计学课程特点的分析, 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构建审计学和谐课堂:
第一, 针对教师与学生, 教师要掌握心理规律。大学生是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群体, 对于这样一个群体, 教师一定要有所了解。学习过程中智商固然重要, 但有时情商 (心理) 是决定性的。对同一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在理解的深浅、反应的积极性和准确性上都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了解学生信息加工过程中的一些主要心理, 即非智力因素, 如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等。
了解学生心理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课堂上的自然观察, 观察学生的注意力, 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对问题的反应时间等, 使教师逐步掌握学生信息加工的心理规律。但这还不够, 它只能使教师看到“问题是什么”, 而要看到“为什么”, 还需要配合调查法, 包括问卷法、谈话法以及课后作业分析法等, 通过对个别的分析推断群体的心理倾向。
第二, 针对教师与教学内容, 根据审计学课程的技术性特点, 教师要设计“具有最适度不确定性”的学习课题, 即学习任务或学习内容既要适合学生的认知结构, 又要求学生经过一定的努力后才能达到目标。
精心创设学习课题是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和求知欲望的有效方法和手段。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自己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创设有效的学习课题时应遵循这样几条原则: (1) 问题要具体, 新颖而有趣; (2)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3) 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 介于知与不知之间; (4) 有利于启迪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思考 (杜殿坤, 2000) 。当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体验到理解知识后的意境美时, 就进入了一种无需外力强迫就能自觉学习的境界, 这是教与学的共同目标。除此之外, 教师应努力将教学内容以学生易于理解, 便于学习的方式讲授, 创造一种简单美, 以增强教学效果。
第三, 针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灵活性特点,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我国杰出科学家钱学森是最早提出建立思维科学的倡导者, 按照钱学森教授的观点, 思维学主要由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等三个重要内容, 其中, 逻辑思维侧重微观法, 主要是获取“量智”的科学思维方式;形象思维侧重宏观法, 主要是获取“性智”的艺术思维方式;创造思维是微观与宏观的结合 (赵光武, 2000) 。可以这么说, 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都是手段, 创造思维才是涌现智慧的源泉。
创造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对于创造思维来说, 发散思维更为重要, 它是思维创造性的主要体现 (李青山, 2008) 。
思维过程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扩散, 去探索符合条件的各种答案, 这种思维就叫发散思维, 它具有敏捷性、灵活性、独特性等特点, 但是其核心是求异的多向性, 它所思考的问题, 一般都存在着多种或多个解决方案 (张大松, 2008) 。
前面对审计学课程特点的分析中指出, 审计的灵活性要求审计主体能多方位、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 尽可能从多个不同方向去考虑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发散思维的培养正是教好、学好审计学的关键, 是创造和谐审计课堂的“诺亚方舟”。
对于发散思维的培养, 威廉·戈登教授认为, 发散思维的训练最主要的是让学生学会类比。当学生能通过类比, 重新定义新问题, 突破原先逻辑判断的界限时, 就为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开辟了天地。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 就在于打破原先逻辑的界限, 换角度、换方位寻找新问题的答案。威廉·戈登教授提倡引入情感因素或非逻辑因素, 认为“情感比智力更重要, 非理性因素比理性因素更重要。”因为这些因素能引领我们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拓宽了思维驰骋的空间 (刘晓伟, 2007) 。
第四, 针对学生与教学内容, 根据审计学的综合性特点, 学生要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
审计学的综合性, 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跨学科和前驱课程的知识储备。思维创新需要知识的积累, 而知识源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改变的过程,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如果没有宽厚的知识基础为前提, 要在思维上有所创新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此, 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是和谐审计课堂形成的重要环节。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认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 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独立的学习、思考能力, 是需要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大学教师, 只是给学生学习的方向, 犹如航海中的灯塔, 至于如何达到目的地, 走什么样的路线, 完全依靠学生的自主学习。“行之而不察焉, 习矣而不察焉, 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 众也。”孟老夫子在几千年前就指出了知道做, 而忽视自主思考的人永远只能是众也。
四、小结
和谐课堂的创造是师生共同追求的目标, 是一种帕累托最优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 师生双方的效用都能达到最大化:教师个人实现了螺旋式地发展与教学和科研的和谐, 学生实现了个人的成长与所学知识的和谐。审计学课程的四个特点, 决定了教师与学生的双方努力, 才是通往和谐课堂的康庄大道。
摘要:和谐课堂应从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学生三个层次进行理解。文章在对课堂重新认识的基础上, 结合审计学课程的四个特点, 提出从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学内容、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和学生与教学内容四个方面来构建和谐的审计学课堂。
关键词:课堂,和谐课堂,审计学
参考文献
[1].刘华.审计理论与案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2].[苏]苏霍姆林斯基著.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编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3].李青山.大学生思维创新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8
[4].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5].刘晓伟.情感教育——塑造更完美的人生[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6].王爱华, 刘立华, 张咏梅, 刘英姿.拓展型教学——高校审计教学的新思路[J].消费导刊, 2009 (24)
[7].何晓华.试论审计教学中批判性思维的培养[J].商业会计, 2009 (24)
【以人本为理念 构建和谐班级】推荐阅读:
企业人本管理的构建和发展07-25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07-19
人本管理的重要性10-11
用先进教育理念为学校导航11-09
毕业论文-企业文化与人本管理06-04
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的反思09-27
人本主义与精神分析的比较10-02
人本管理:建设服务型机关的思考与实践07-14
幼儿园教师管理人本主义心理学论文06-19
从人本主义教育看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