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篇1

理念

工作单位:XXXXX姓名:XXXXX

通讯地址:XXXXXX

联系电话:XXXXXX

摘要: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关键词:新时期中学教师育人德育

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犯罪总数占中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青少年犯罪案件总数的70%以上。

中学生刚好处于从青春期向青年期过渡的阶段,身体外形剧烈变化,内机能也迅速健全,同时心理问题也容易引发。社会心理学家认为,正处于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危险期的中学生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矫治就会导致心理障碍,形成各种心理疾病。这些病态心理轻者影响了健康人格的形成,重者助长了青少年犯罪。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奠定其个性发展基础并初步形成个性的时期,所以中学的德育教育不容忽视。

《管子》说:“德者,道之舍。”。德是道的先觉条件,故而要育人必先讲德。学生学会做人,在他的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能促进他自觉地学习,这样学习效率也会得以提高。

传统的中学教育观念是以传承知识、文化和技能为教育主导的“教书育人”的观念。现在的中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文化知识,更需要坚强的心理素质和高尚的道德品质。“育人教书”这种以人为本,以德为先的现代教育理念才适应现代中学教育。

我认为,要培养及落实“育人教书”的教学理念应当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思想方面。首先必须转变思想,改变“教书育人”的传统教育理念,树立“育人教书”的现代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一个教师的最基本教育指导方针。怎样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师怎样的教育重心,也决定了教师能教出怎样的人才。中国古代的教育理念是那种八股文,所以中国古代培养出来的人才都是那种酸溜溜的“手无缚鸡之力”的只会“之乎者也”的“文人墨客”;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日本采用的教育理念是武士道精神,所以当时日本培养出来的青年都是那种极端狂热的好战分子。

教师只有心存“育人教书”教育理念,才能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们的细节问题,从而达到“育人教书”的目的。我刚接任7年级英语教师的时候,心想自己不是班主任, 只是个科任教师,所以我当时的教育理念就是上好自己的每一节课。当时,有一个学生,英语成绩很好。我一直把他当作我的得意门生,并以他为骄傲。可是后来,他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把一个学生扎成了重伤。具体的原因是他一直都受到一帮学生的欺负,那天实在忍无可忍了。当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真是既心痛,又惋惜。在班里,他最常接触的人是我,最信任的人也是我。当时我就觉得他性格有点软弱,有点自卑,可是我就怎么没想到他那时一直受到别人的欺负呢?如果我心存“育人教书”这种教育理念,我肯定会更深入地去了解他,肯定会发现这一问题,也许就不会发生那样的悲剧。

二、自身方面。为人师表,以身作则。

教师课堂上的答疑解惑仅仅是教育学生知识和技能,其平时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思想品德等才是最直接影响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准则。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人师表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用自己的高贵品德,去教育别人,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英语教学中,我要求学生每天都要完成一篇英语日记。日记内容哪怕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都可以。因为学生觉得每天用有限的单词描述简单事情的日记太枯燥了,所以很多人都坚持不下来。于是,我自己每天完成一篇日记,日记内容也是简简单单的几句话。一段时间后,我把我的日记给他们看。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我的日记写的太好了,太有保存价值了。那时我就跟他们说:“同样是用简简单单的几句话,简简单单的几个初中英语单词,为什么我的日记就写的好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坚持。因为我坚持写,所以每天发生的事都被我记录下来了。日记就会变的很有故事性,很有保存价值。从那以后,我班的好多学生都养成了坚持写英语日记的好习惯。

三、方法方面。灵活教学,育人为先。

(一)付出你的爱心和责任心

学生是有思想,有感情的。当他真正意识到你的良苦用心的时候,他就会真正地接纳你,信任你,并努力地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在我刚教书的那一年,我班有一位性格非常叛逆的学生。因为他上课经常讲话,开小差,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久而久之,他对每一个教师都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有一天,在英语课上,我发现他心不在焉地与人讲话。我没有直接点名,只是看着他,提醒他。“干嘛?”他大声地说。“请认真听课!”我心平气和地说。“关你什么事?”他顶撞我后,还把书本一扔,站起来就往外走。刚好这时,校领导经过我们班,看到他往外走,就把他拦住,并向我询问情况。虽然当时我很生气,但我深深地明白他是我的学生。如果我如实说出情况,这学生肯定是要受处分的,所以我就说:“他说要上趟厕所”。在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我知道他抬头看了我一眼。

以后每次上我的课,他都没捣过蛋。我也没有因为上次的事就对他有偏见,反而适时地给他一些表扬和鼓励。他不论是在学业成绩还是在道德素质方面都有了很大地提高。现在,他已经升学了。每次我们在路上碰见,他都会很礼貌地向我打招呼。

(二)因材施教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教育就像治病,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一些优等生自以为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就开始目中无人。他们不知

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在高中或大学时期,由于人人都是经过层层筛选下来的精英,所以原来中学时期属于绝对优等生的学生将会变得不再受人瞩目,不再是同学眼中的明星。有些学生一时承受不了从高高在上一下变得平庸的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一些差等生呢?以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就是笨的原因,就是比别人差。任劳任怨,听天由命。中学读书经历的失败令他们在后半生都消极、自卑,以至于整个人生都失败。对于优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能骄傲自满,而对于差等生,我们应该多教导他们不应妄自菲薄。

(三)求助他人

当我们真地很用心去教育学生,还是不能取得理想效果的时候,是否应该求助一下他人呢?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我们不是这把锁对应的钥匙,就不应该强求。与其“强扭的瓜不甜”,不如找到这把锁的钥匙,让其为我们开启这把“心锁”。

2011年,在我执教八年级英语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学生。他父母开麻将馆的,文化程度不高,对孩子也是爱理不理的。他整天吊儿郎当,喜欢打架斗殴,上课也不认真听讲。我怎么说教都不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我了解到他之所以这样,原来问题的重心是他的家庭。于是,我对他进行了家访。经过我的耐心说教,他的父母转变了思想,更多地关心起自己的孩子。该学生在他父母的教育下,确实改变了很多。这即是所谓的“解铃还须系铃人”吧!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中学教师,我们不应该只看重学生眼前的成绩,我们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出发,真正为一个孩子的未来着想。如果培养教育出来的学生,只具有一些专业知识,而在大是大非方面迷失了方向,这样的教育是失败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你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更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奥斯特洛夫斯基。教师生涯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义无反顾,真正为人类的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詹万生.《整体构建德育体系(引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2]何绍纯 王旭飞.《中学生心理辅导指南》.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

[3]魏书生 刘继才 孟庆欣.《素质教育理论与教学模式》.东北大学出版社,1997年

[4]刘冬梅.《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实效性初探》.基础教育研究,2007年.[5]李宝海.《浅谈中小学德育实效性的涵义及评价维度》.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年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篇2

我理解的教育理念就是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一种思想、一种追求、一种信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作为一个文明古国、教育大国, 我们继承了以儒家文化为中心的传统文化和教育思想, 孔子怀抱着“人皆可为圣贤”的思想, 开启了我国有教无类的平民教育先河。我们承袭了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尊重知识、尊重教育。“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关心国事”的教育思想延续至今。

但是, 传统教育理念中的一些“糟粕”却也流传了下来, 至今都未能完全消除。过度提高教师地位的教师至尊、教师无错的迂腐观念依然存在, 教学过程实际上也是教师与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在传统教育观念中, 教师就是权威, 这种不平等的师生关系, 变相的抹杀了学生的个性, 极大束缚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力。另外, 应试教育的观念更是根深蒂固, 古代没有思想品德课或政治课这门课程, 但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 它却以其他形式存在着。今日的政治是一门中学必考科目, 部分中学政治教师的应试教育观念依然存在。

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政治教师, 必须正确地认识到分数虽然重要, 但是却并不应该是学生的全部, 正如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所要求的:“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 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知识, 更要培养他们成为一个个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教人求修真, 学做真人”。

新课程改革对中学政治教师教育理念的要求

(一) 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作为政治教师, 应有与时俱进的精神, 不断提升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和适应新课程改革要求能力。在教学中提高施教能力, 将新课改补充的新思想、新方法、新理念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二) 应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教师的教育观决定了其在教育过程的教学方式、教学理念, 对学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一个固步自封、传统守旧的教师, 很难营造宽松、民主的氛围, 更不可能培养出视野开阔、朝气蓬勃的学生。

(三) 要有正确的学生观

传统教育中, 教师是主体, 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教师问-学生答, 没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是没有生机的“死课堂”。而新课改要求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角色则转变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 以此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四) 教育评价观的转变

教师对教育评价体系的本质、目的、功能的认识会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学方法、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为目的的评价体系, 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评价观, 不能只以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 应该更综合学生在课内外的综合表现, 给学生一个更全面的客观的评价。

2010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就传递了创建教育“绿色GDP”的思路, 教育也应该建立起教育评价的绿色指标体系, 以引导教育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改革之路。[1]在上海建立的“中小学生学业质量分析反馈与指导系统”项目中的“绿色指标”体系不仅包括:学生学业水平, 还包含了学生学习动力、学生品德行为和身心健康、师生关系、教师教学方式、校长教学管理能力的各种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这是教育评价观转变的新探索, 也是政治教师的应该关注借鉴的新观念。

(五) 提升教师职业化水平

美国两位学者泽斯纳和乔伊斯曾对教师问题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认为历史上各种教师理论可分为五类模型:“出色的雇员”、“初级的教授”、“充分发展的个人”、“革新者”、“善于思考的专家”。[2]新课改要求的中学政治教师不再是“教书匠”, 而是教育的改革者、创新者。正如优秀教师何桂琴所说的“做教师容易, 做合格的教师难, 做优秀的教师更难”, 中学政治教师应遵循时代的脉搏, 树立远大的理想, 拥有社会责任感, 追求卓越、不断创新, 提升专业水品, 以塑造优质教育, 培养真正的英才。

(六) 学校应为中学政治教师成长创造条件

政治课在学校里属于传授知识的德育课, 没有语、数、外那么受重视, 但是它在学生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方面, 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因此, 学校应该鼓励政治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进行学术研讨、开展校本研究等, 促进中学政治教师的逐渐成长。

摘要:笔者通过研读新课程改革的相关政策, 与我国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对比, 分析在中学政治教师, 这个特定的群体中存在的传统的教育理念。并紧跟时代的步伐,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 本篇对新课程改革后的中学政治教师新的教育理念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课程改革,中学教育,政治教师,教育理念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献资料.教改动态[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634/201304/151275.html

[2]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1

[3]赵家骥教育改革与发展文论[C].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12.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理念的新思考 篇3

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其根本任务不仅是将学生引领到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感受语文的艺术魅力,而且还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始终关注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运用于实践能力的形成,使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语言交际水平、获取信息的能力都得到提高。“创新”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语文教师更是责无旁贷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创新情感,培养创新精神,尊重学生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从而更新语文课堂教育教学理念。

1、主导与主体明确分工,建立正确的学生观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关注“人”的发展。学生不仅是孩子,尤其是十八九岁的年纪,有感情、有思想、有独立人格,需要人尊重。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为出发点,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主动学习,善于学习。如教授《茶馆》一文,可以让学生自己组成剧组,自学、自导、自演,自我培养情感体验。兴趣调动起来,那是会爆发出无穷力量的。

2、努力发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丰富学生的心灵

语文是最富有浪漫和创造力的学科。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大都凝聚着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悟、个性和情感,展现不同人物不同的人格特征和人性魅力,作者往往立体地、多角度地塑造出有血有肉的人物个性,因而不能用固定的模式,一成不变的观念去阐释人物。语文课堂教学应强调心灵与心灵之间的对话,以心解心,以意会意,不能受教参机械、保守的阐释制约,而应不落窠臼,实事求是地挖掘作品中的艺术韵味和人文主义的内核,还学生一个个充满激情、个性的教学内容。

3、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成功感

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多一点发言机会,尊重学生,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甚至错误的意见。其次,要让学生有“成功感”,教师不应只关心自己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而应关心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在课堂活动中,得到教师的点拨,或发现了自己没有发现的问题,或学会了新的有用的方法,或回答出一个难度较大的提问,或新的见解得到教师的肯定,或产生从未有过的美的感受等等,都会使学生产生“成功感”。学生的成功感使课堂有了活力和生命力。

4、强化人际互动,突出探究式教学

建立课堂上积极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必须考虑将课堂教学形式从统一的全班教学为主转向与小组教学和个人自学两种形式为辅的合理组合。这种教学突出学生自己探究知识,注重学生独立钻研。它遵循科学家探究未知领域知识的途径,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等步骤去掌握知识,重视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激疑——鼓励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在探索中发展思维。激发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的效果。

5、重组教学内容,构建立体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应基于教材,但又不囿于教材,应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授教科书。应根据学生实际重组教学内容,将鲜活的生活素材融入课文,引进课堂,拓宽教学时空,使语文教学充满活力。

新的课程标准需要构建新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使用就是这种教学方式的要求。语文教学需要大量信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益,让学生更有兴趣学习,语文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如备课《智取生辰纲》时,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学生因素收集《水浒传》的片头音乐、幻灯片、电视剧画面、人物图像等,在适当的时机展示给学生,与课本形成交互的关系,用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和维持学生的兴趣,并整合了知识结构。

吕淑湘先生言简意赅:“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通过教学中听、说、读、写和课下活动的结合运用,使学生达到会读、会审美、会模仿、会多角度剖析事物的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点拨指导,使他们领悟古今佳作名篇中的语文美、思想美、艺术美和情感美。教会学生多渠道收集信息,研究性学习。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能通过各种渠道去获取信息,主动去图书室找书读,上网查资料,用自己的情感创作人物形象,发表评论,创作之后能畅谈心得体会,我想教学目标也就实现了。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篇4

关键词:物理教师;教学技能需求

一、问题的提出

一直以来,关于教学技能的研究有很多,而对于具体学科的教学技能的研究却还不够。由于新一轮的物理教学改革对中学物理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学技能的内容、结构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师应具备哪些教学技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因此,我们在教育研究者对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学科的特点,对物理教学技能进行更具体的分类,调查中学物理教师是如何评定各教学技能的重要程度,研究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需求情况。

二、教学技能的概念和分类 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巩固的、自动化的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虽然对于教学技能的界定,至今还没有得到统一。但是,上述种种界说,却都将教学技能视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或活动方式,这与教育心理学关于“技能”的界定是相吻合的。因此,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顺利达成教学目标的一系列有效的行为方式。它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教学理论,依据学习理论和教学原则进行教学设计、教学研究、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活动方式。

目前对教学技能的分类有很多,值得重视的有以下这几种分类。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艾伦和瑞安从构成教学技能的多要素中抽出十四种要素设定为普通教学技能:1.刺激多样化;2.导入;3.总结;4.非语言启发;5.强调学生参与;6.流畅提问;7.探索性提问;8.高水平问题;9.分散性问题;10.确认(辨析专注行为);11.图解的范例应用;12.运用材料;13.有计划地重复;14.交流的完整性。[2]

英国的微格教学工作者特罗特把在教学中能够观察、表现、实行量化分析并为教师所熟悉的教学行为,设定为六种教学技能:1.变化的技能;2.导入的技能;3.强化的技能;4.提问的技能;5.例证的技能;6.说明的技能。[3]

日本东京学艺大学的井上光洋提出五大类教学技能:1.教学设计技能;2.课堂教学技能(①实质的技能;②评价的技能;③管理技能;④决策技能;⑤其他技能);3.学校管理技能;4.普通教学技能;5.明确课题实质的教学技能。[1](2)此外,国家教委在1994年下发的《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把教学工作技能划分为五大类:1.教学设计技能;2.使用教学媒体技能;3.课堂教学技能;4.组织和指导课外活动技能;5.教学研究技能;其中每大类又细分为若干项技能。[2]

上述各种分类都有其合理的因素,本研究在借鉴各种对教学技能分类的基础上,结合物理教学的特点、新一轮物理教学改革的新思想和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依据《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基本精神,按照物理教学工作体系,设想中学物理教师教学技能的结构,将其划分为八大类共27项(见表1第3列)。

三、研究目的、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目的和内容

研究教学技能,可作为研究教学能力的突破点。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深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物理教师对教学技能的需求情况,也可以说是研究如何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的教学技能的前期工作。我们希望借助中学物理教师对各教学技能重要性的评定结果,了解中学物理在新课程理念下,哪些教学技能更应该在培训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研究方法

1.问卷的编制:参考有关文献资料,针对前面设想的中学物理教师的八大类教学技能,进行更具体的分类,然后自行设计、编制调查问卷,共27道题。

2.选择被试者:选择了六所有代表意义的重点中学物理教师和正在北京师范大学接受在职培训的物理教育硕士生。

3.研究程序:确定问卷,实施测试,数据收集,数据分析。

四、调查数据结果的比较及分析

数据采集情况:调查研究共发放问卷61份,收回问卷61份,其中有效问卷55份。数据采集时间:2005年4月。

(一)中学物理教师评定教学技能重要程度的比较

对27项教学技能和八大类教学技能的重要性等级进行比较,相关数据见表1,分项教学技能比较见图1,八大类教学技能比较见图2。

(二)综合分析

根据表

1、图1和图2分析如下。

1.重要程度居于首位的是指导学生物理学习方法的技能。新课程理念下,强调学生在中学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自主性学习。这个结果所体现的思想不仅与新课程理念吻合,还说明教师初步实现了学习主体观念的转变,也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科学性。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篇5

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评价观;二是教学行为的改变,要求教师学会理解,学会宽容,注重帮助和引导,学会反思,学会合作;三是角色的转换,把课堂由“教授的场所”转换为“学习的场所”,这就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研究者和课程的建设者、开发者。

新课改理念的落实离不开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因此,作为一名高中教师,需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要加强阅读,不断的给自己充电。

我们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于教科书和教参上,应该利用空余时间加强阅读,依托我校百万白卷这个有效的平台,充实自己,不断接受新知识,新理念,走在时代发展的最前沿。

要认真研读一些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学习教育教学理论,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对新课改,教师唯有加强理论研究,才能在新课改的落实上快人一拍,才能在新课改的措施上高人一着,才能在新课改成果上超人一筹。因此,教师应加强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透彻理解并掌握新课程改革的价值追求,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抓住机遇,积极践行新课程改革精神,敢于创新,多学习,多思考,勇争新课程改革的先行者,开拓者。

要认真研读专业书籍,只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在教学中站得高看得远,才能放得开并收得拢,才能准确地评价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并适时调整教学,才能面向全体学生并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阅读中要注意摘抄和积累,现代社会飞跃发展,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教师必须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跟上时代潮流。

二、要不断地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

教师必须加强对自身教学进行反思。教育是科学,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反思和探索,为了使我们的业务水平不断提高,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经常冷静的回顾、分析,回想一天工作的得与失,不足之处加以改正,闪光点加以放大,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的充分应用。反思能使我们经验更丰富,能更快更好的将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整个教学有序的向前推移。

三、重视与同事的交流,在集体中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幼儿教师教育理念名言 篇6

2) 要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首先要学会尊重学生的人格,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

3) 用爱心搭建与孩子理解沟通的桥梁,用耐心和细心为孩子营造健康成长的环境,用真心诚心换取家长的放心。

4) 用眼去看孩子的世界,用心去听孩子的世界。走进孩子的世界和他们共同生活,共同游戏,做他们的好朋友。

5) 幼儿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我们自豪,因为我们选择了太阳底下最高尚的职业。我们把爱心奉献给孩子,孩子把微笑传递给我们。

6) 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小精灵,他们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我愿尽我的全力去点燃学生心中求真求善求知的火把。

7) 将快乐传递给每一个孩子,让孩子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精彩。

8) 教育的过程有艰辛,也有快乐,我却乐得其所。

9) 教育的技巧在于教师如何释放对孩子的爱。

10) 教育加赞赏等于教育的平方。

11) 面对孩子,有爱才会有责任感,有责任感才会始终付出爱的行动。

12) 让我走进童心世界,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13)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孩子的世界更可爱,我愿沉浸在孩子的内心世界弹拨和谐动人的乐章。

14) 我相信,讲台就是锻炼我锤打我的地方,我将永远爱我所爱,无怨无悔。

21世纪教师的教育理念初探 篇7

1 教育理念的内涵

理念, 简言之, 就是理性信念和理性观念。《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理性, 指从理智上控制行为的能力。信念, 指自己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观念, 指思想意识。从以上的解释中可以推出, 理念是以某种信念或观念控制自身行为的一种能力。

教育理念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是从事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心理背景, 是教育者的思想先导, 叶澜教授认为, 教育理念是指教师在对教育工作本质理解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 (2) 宏观的教育理念泛指关于教育发展问题的教育理念;微观的教育理念则泛指关于教育过程问题的理念。教育理念随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培养人才的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2 21世纪教师的教育理念

有没有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念, 是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的重要差别, 也是21世纪教师专业素养不同于以往对教师要求的重要方面。教育理念包括新的教育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等许多方面, 本文只着重论述在教育理念中起着基础作用的新的教育观。

教育观是关于对教育的看法和教育思想的理论体系。教师的教育观是其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思想基础, 影响着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教育行为, 进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新的教育观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终身教育观

“终身教育”这一理念是20世纪7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这40年来, 人们正在逐步践行着终身教育的思想。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社会发展之飞速, 知识更新之飞快, 单靠在学校学习的知识是不可能终身受用的, 必须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进步, 才能跟上社会的步伐, 不被社会所淘汰。新课程的教材中出现了大量现代社会的新科技和新成就, 有很多新的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也是陌生的;学生的知识也不是单从教师那学到, 而更多的来自于互联网, 有些学生所熟知的, 教师也未曾闻过。这些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挑战。因此, 教师就必须在平时注意通过报刊杂志、网络媒体、电视等多种渠道不断学习。此外, 教师还应持有“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不耻下问”等求学精神, 虚心向周围人请教, 取长补短, 而且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认定学生也是最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向学生学习, 并时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温故而知新, 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对于教学来说, 教师不仅仅是为学生在各种考试中取得高分, 更重要的是要着眼于学生一生能够更好的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素质养成。在教学中, 要注意教学生自学的方法, 培养学生“再学习”的能力和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心理和精神素质的培养, 为其适应终身教育的要求, 迎接“学习化社会”的挑战打好基础。

2.2 赏识教育观

赏识教育是一种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 通过表扬、肯定学生的某些观点, 实现对学生有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 (3) 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方法和思想观念。要求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 给学生以关心、鼓励和赏识, 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并公开给予肯定, 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就会变的越来越优秀。对于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善待他们, 启发他们, 诱导他们, 逐步增强他们的信心、勇气, 使他们体验到尊重、信任和支持, 从而能够克服困难。对于犯错误的学生, 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 给他们改正的机会, 相信并尊重他们。

2.3 创新教育观

素质教育提倡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育正在向着创新教育而前进, 作为21世纪的教师, 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虽然教育具有继承性, 但我们要更重视其创新性。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和进步的要求和人的成长发展的需要, 有计划、有组织、创造性的把价值观念、教育文化知识、思维方式、劳动技术、审美情趣、人生信仰等传递给学生, 开发学生的潜能, 促进学生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素质,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人性, 并使学生能不断地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 促进社会和文化的发展, 从而创造和实现自身的价值。现代教师必须要认识到, 创新是人的本质特征, 是人的天赋潜能, 并将此认识贯穿到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之中。

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事业, 是一种由教师组织和引导的活动。在教育活动中, 教师持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直接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当教师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后, 应在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及时践行新的教育理念, 并不断在教学活动和学生的表现中作认真的观察和分析, 再与自己的教育理念想比较, 发现问题, 提出相应的行为策略, 并通过行为的改变, 进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教育理念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叶澜.新世纪教师专业素养初探[J].教育研究与实验, 1998 (1) .

[2]张大均, 江琦.教师心理素质与专业性发展[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6.

[3]周宏.赏识你的孩子[M].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0.

[4]朱永新.我的教育理想[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浅议中学美术教师教研管理理念 篇8

关键词:绘画流派;户外写生;勤加练习

一、从绘画史入手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中国,绘画艺术博大精深,根据使用的材料不同,分为很多种类,包括油画、水墨画、素描等,分别用蜡笔、水彩、铅笔作画。对于不同的画使用的技巧也不同。我国古代和近现代都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画家,他们的优秀作品也成为一代经典,比如,张择端及其《清明上河图》,齐白石及其《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张大千及其《嘉耦图》等,都是我国美术史上的璀璨明珠。所以,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中国的美术史进行介绍,不同的画作形式产生的背景是什么,它们分别在哪个年代流行等。一方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华美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美学素养,通过我国传统的文化来感染学生,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与精神世界的满足。

在西方美术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非常著名的绘画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印象画派、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每个流派都有一些为人们所称道的代表人物,每个流派的画风也截然不同,比如,印象画派的主要代表作为城市、山水画,注重对光影结合的描绘,对于构图和角度的严谨达到了苛求的程度;而现实主义则主要反映广大人民的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以抽象为其特点,注重线条的勾勒,内容看似混乱,但实则内涵丰富,表现的是作者复杂的内心。

通过对中国的各种绘画类型以及西方的各种不同流派的介绍,可以让学生了解绘画的魅力,通过将二者之间进行比较,可以看出我国的绘画风格与西方的不同,从而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提高对绘画的兴趣与感悟。

二、带领学生到户外写生

实际上,任何画家进行作画都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从我国的绘画历史来看,并没有出现过于抽象难懂的绘画,大多数的作品都是对于风景、人物、动植物等的描绘。就算是对于鬼神的描绘,也无非是照着人的特征进行一定程度的改变,一般是多一只眼睛、多几双手等。敦煌莫高窟中的笔画“女神飞天”也是人们将想象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上而作的。若从西方绘画发展的过程看,比较特立独行的就该算是现代主义流派了,他们利用精心勾勒出的线条组成画面,第一眼看会让人有些迷茫,不确切知道他画的是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能够分辨出其画面中的主要意象,现代主义画家们只是把人或动物的五官移动了位置,进行了一定的放大或缩小等。说到底,还是建立在现实中的人和动物的基础上。

所以,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说,应该带学生去户外写生,寻找灵感。可以选择在双休日的时间组织学生外出,地點可以是风景秀丽的景点、公园,也可以是现代化的都市中心,还可以是生活节奏比较慢的乡野等。总之,要将学生的视野打开,不能只局限在学校或书本中。学生从书本中或其他人那里听到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所以一定要让学生亲自接触自然和人类塑造的文明,这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作画时会有更多的内容可用。而且随着学生见识的越来越多,绘画的层次也会越来越高。

严格来说,任何形式的艺术创作都需要到户外进行写生,多方面寻找灵感。古代诗人写诗需要去户外踏青,即看看四处的风景,了解乡土人情、民风民俗等。绘画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脑海中有丰富的素材,画才会有内容。

三、要求学生勤加练习

学生在老师的教育下,虽然了解了我国古代和近现代的美术风格、不同的绘画形式以及著名的画家和他们的代表作,学习了西方绘画发展中涌现的各种不同流派,并进行户外写生,但是,美术老师要让学生明白,单单了解绘画的历史以及拥有丰富的素材是不够的,还要经常进行创作。学生在实际画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绘画技巧。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美术课一般一周只有一到两节,课时量非常少,所以老师一定要利用好课堂时间,也可以为学生留一些耗时较短的作业,以提升学生的绘画技巧。这样,在经过一定量的练习后,学生的绘画能力将会有大幅度的提升。

总之,初中美术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告诫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绘画相结合,从不同的绘画风格或绘画流派入手,来磨炼自己的绘画能力和技巧。老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一定的绘画史知识,还要时常带学生到户外写生,增加学生的素材积累。同时,学生还要进行一定量的练习,通过练习来提升能力,在绘画的过程中去理解美术的魅力,感受艺术带来的灵魂冲击。

参考文献:

李志.中学美术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

中学教师的教育理念 篇9

摘要:在如今的全球化背景之下,世界各国都迈着对外交流的脚步,因而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密相连,英语变成了国际交流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为各国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由于各国都有属于自己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因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环境与背景,对于英语的学习也是如此,不仅要加强语言单方面的学习,还要注重对其语言文化的掌握,这种文化的差异性,促使英语的教育教学形式从开始的语言技巧教学转换为现在的语言文化和思想教育,更加注重语言的内涵教育。

关键词:跨文化理念教育教学中学英语

英语是在世界交流中最通用的语言之一,因此,学好英语不仅是进行对外交流的基础,也是宣扬我国优秀文化的必要条件。而在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发现,英语教师大多数在教学中的侧重点都在书本上的环节,例如;词汇、语法等,并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特别是在对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导致学生们的英语交际能力薄弱,因此,教师应该从自身出发,充分认识到初中英语跨文化理念下的教学重要性,建立起一个对学生们有利的跨文化教育教学模式,从而促进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要认识到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不仅仅要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语言能力的培养更要引起重视,进行核心培养。本文通过分析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阐述其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和教育人士共同探讨基于跨文化理念的中学英语教育教学模式应用的策略。

一、跨文化理念对中学教育的重要作用

1.提高语言能力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风情习惯的载体,脱离文化的语言就像没有水的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语言的学习研究,如今的世界是全球化的,文化也在多元化发展,语言成了人们互相交流的媒介,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应该真正理解其语言的知识,了解其语言下蕴藏的文化背景,如若不然,在进行交流中甚至在教学中都是盲目的,很容易产生误区,影响教学质量,也影响同学们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育教学中应该加强跨文化的理念,帮助同学们理解语言的文化,掌握语言的表达,在不同的环境之下合理运用语言,会让跨文化理念之下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进行的更顺利,另外,把文化教育作为学习英语的基础,对学生们语言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促进效果。

2.促进全面发展

每一个都是独立的个体,在社会生活中扮演者不同的`角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不断增长,整体的社会结构、交流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都有了多元化、多样化的交流。包括网络技术、科技创新都富有着强烈的时代性。而跨文化理念下的初中教育教学正是对加强学生们跨国界交流、跨文化交流好的教育模式。在学到了语言能力的同时,也可以让同学们体验不一样的语言文化,丰富语言知识底蕴。这正是在跨文化背景下学生们学习语言并发展的平台,让学生通过语言的学习了解文化上的差异性,并尊重差异,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潜质,进而加强学生们的交流技能。

3.满足了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跨文化理念下的英语教育教学模式是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我们要充分的认识并正式我国初中英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在其基础上,融合国外的现今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实现本土教育和国际教育的合理结合。吸收国外教育的优秀教学经验,补充我国英语教育教学中的不足。积极探索出适合我国英语教育教学的方法和模式。全球化的发展,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机遇,又相当于是一种挑战,为适应社会提出的新的人才要求,跨文化理念下的初中英语教育教学是我们在现今必须要实行的教学方法。

二、实行跨文化理念在中学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1.教师进行跨文化理念教育能力不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师们对跨文化教育的意识渐渐提高,跨文化理念的教育教学也出现在了越来越多的英语课堂上,但是教师们的视野却明显不足,部分教师只停留在书上的知识,对于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没有进行实际的指导,语言的文化元素教学更是被教师忽视。交际教学法已经被广泛的应用,所以教师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特别注重语言文化元素的部分,将其导入英语的基础教学。教师对英语文化认识的不足,将直接导致教学的缺陷,虽然英语在我国的教育中很早就被应用于教学,但是如今的大部分英语教师并没有真正的从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走出来,对英语教学的跨文化理念普遍淡薄,自身没有具备跨文化的语言知识,所以在进行英语跨文化理念教育教学中有很大的局限性。

2.教学模式传统单一

在我国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们普遍是以讲课本、课件为主,过分依赖于书上的内容,导致教学模式单一,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游走,很难对学生们的综合语言能力进行提高。对于跨文化的英语教育教学很陌生,导致学生们的语言交流及能力差。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解决策略

1.了解并介紹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在我国当前的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里都涉及到了国家的文化方面,所以在文化内涵、思想内容上,教师们结合课本对其讲解,会对学生对其理解更加全深刻,将国家的文化背景介绍给学生,指出其文化意义,对学生们的英语学习更有利,更能增强他们对跨国界语言文化的认识。

2.加强学生文化素养和交际能力的培养

学习一种语言就是体验一种文化。教师应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国际文化二者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了解外国文化,特别是英语国家文化,是新英语课程标准要求。这对帮助他们提高、运用英语的能力,不断拓展对于文化的视野有很大帮助。

3.运用多媒体技术创造文化交际环境。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众广泛应用的教学手段。它的图、文、声、像形式,成功的为外语教学打造出生动的外语活动环境,教师通过多媒体的教学,学生们可以通过耳朵、眼睛去加深对语言知识学习,让学生们更直观的体验到了英语中的交际活动,在英语教学中。教师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对学生们播放英文短片、经典电影,熟悉英语的对话、语境,感受英语文化,拓宽文化的视野,增强学生们学习英语的意识。

四、结束语

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是英语教学中的目的,中学英语教师应注重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结合,正确引导学生做到语言学习与文化学习并重。运用跨文化理念对中学英语进行教育教学,从而提升学生们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田青.浅论跨文化的英语教学[J].惠州学院学报,,(4).

[2]李菲.跨文化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3).

教师教育改革理念探新论文 篇10

一、从战略高度来认识教师教育改革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于教育,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而教师的素质源自教师教育。教师教育是教育子系统中一个基础性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整个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教师教育改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初、中等教育的教育质量,影响到中、高等教育学生的基本素质,从而影响到未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中人们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养。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认识教师教育改革,这不仅仅有助于教师教育本身的发展,有助于整个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协调发展,而且也有助于教师教育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国师范教育久经风雨洗礼,在艰难闲苦中为中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传统师范专业在我国已有百余年历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的特点是由专门的师范院校实施定向和独立的培养方式,采取“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混编模式”,一次学习,终身从教,培养以传播知识、传承文化为主要任务的“初任型”教师。在建国以来很长一段时期内,这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基础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受我国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及水平的影响,许多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知识水平偏低,文化素质不高,而这又必然反过来影响和制约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目标的提出,原先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更是迫切呼唤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在这一背景下,传统师范教育学科水平不高,教育体系封闭,人才培养目标单一,培养规格偏低,课程设置陈旧,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的弊端逐步暴露。2003年3月2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教师教育改革和发展研讨会”,会上就教师教育的开放化、专业化、综合化和一体化等重大改革问题进行了研讨。会议号召师范院校和非师范综合性院校在新时期要担负起教师教育改革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充分体现时代精神以及认真研究和把握教师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基础上,参照世界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发展历程(即由独立的师范教育到综合大学办教育学院再到“大学加师范”三个阶段),对我国教师教育进行全面而又彻底的改革,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在新的历史阶段,我国教师教育正处于从满足数量需求向全面提高质量的战略性转变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教师教育的历史地位和神圣使命,切实落实教师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借鉴国际教师教育先进经验,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改革中完善和加强教师教育,在开放中整合和提升教师教育,在更高的层次上发展教师教育。为此,教师教育必须在高扬教师专业化旗帜的传统基础上,走综合化的办学之路,为保障和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发展,为增强和提升国家教育实力,为提供有力的教育人才资源保障,为建设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二、用正确的思想来指导教师教育改革

(一)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师教育改革

在教师教育改革进程中,我们会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但我们绝不能妥协,必须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坚持教师教育改革。教师的成长有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处于适应期的新教师最关注的是熟悉钻研教材;处于发展期的教师最关心的是思考自己的教学与其他老师的不同,尝试总结经验,形成风格;处于创造期的教师更加关注如何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灵活有效的教学。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遵循教师成长的规律。

教育的创新关键在于教师创新,而教师的创新依赖于教师的发展。因此,教师教育改革不能只停留在帮助教师获得新观念、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层面,必须立足于促进教师发展的新理念,使教师学会不断更新观念,形成和保持终身学习、反思、研究的意愿和能力,增强不断改进自身专业化水平的动机,以及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的使命感等等。可见,教师教育改革只有遵循以人为本原则,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二)树立教师教育新观念,促进教师教育发展

教师教育要发展,首先要树立教师教育新观念。虽然过去我国有些学者对教师教育观念这一问题进行过一定的探讨,但是我国教师教育观念相对滞后是显而易见的,这与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的需要极不相称。我国教师教育在体系、体制、培养模式、内部管理、课程与教学等问题上之所以呈现出封闭、割裂的状态。这与我们所持的狭隘的教师教育观念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确立教师教育新观念是我国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思想基石。这主要包括确立开放化观念、综合化观念、专业化观念和终身化观念。开放化是指我国师范教育独立定向的体系被打破,其他有条件的非师范院校参与到教师教育行列当中来,形成了相互竞争、互促发展的开放格局;综合化是指师范院校由原先以培养教师为单一目标的院校转化为综合型的师范院校或综合性大学的过程。它主要包括师范院校学科结构的综合化和专业设置的综合化两方面;专业化是指必须把教师教育看作是与其他专业教育(如医学专业教育、法律专业教育、工程专业教育等)并列的教育,把教师教育作为专业教育来发展;终身化是指教师教育不仅要承担职前教育,而且要承担入职教育、在职进修的任务,使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使教师终身接受教育,不断地探索教育教学问题。

三、用科学的方法来进行教师教育改革

(一)合理定位,循序渐进

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体制下,师范院校的任务就是培养教师,其功能单一,大学的功能和作用并没有得到真正发挥;而在我国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综合化、国际化,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师范院校应当首先要按大学的规律和模式来办,把教师教育作为大学的功能之一,大学的综合功能更有利于教师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因此,教师教育可以作为师范院校的主要功能,但不应该是唯一的功能。

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浪潮中,目前有的师范院校被合并了、有的改名了,因此人们对师范院校未来的发展走向心存疑虑,原有的教师教育体系还要不要坚持、独立的师范院校还要不要办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当前,根据我国国情,师范院校在一定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但必须加以改造,即使将来师范院校的名称或概念消亡了,然而只要世上还存在教育,教师教育就不会消亡。因此,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特色的办学方向。但基于我国师范院校在层次、水平、区域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为此,教师教育的改革必须分类发展,分步实施。

1.合理定位,分类发展

从国内外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情况看,我国师范院校向综合化方向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但在其发展过程中,根据我国国情,我们认为地方师范院校在策略上必须分类发展: 一是省属重点师范大学。一些办学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省属重点师范大学应当积极应对教师教育改革带来的各种变化。首先是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体的办学方向,确保在面对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的竞争中保持教师教育的领先地位;其次是在重视保持自身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以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为支撑,加快提高师范大学的综合办学水平,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再次是必须加强与中小学校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教师培养与培训上的联系,加强与各教师教育机构的协作,加强与其他师范大学和非师范大学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和特色,确保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更大的发展。

二是省属一般本科高师院校。相当部分以教学为主的高师院校,在一个时期内仍须执行四年本科师范教育的模式,以解决我国部分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紧缺、九年义务教育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此外,还应拓展专业与培养目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为此:首先是确立大师范思想,改变单一的培养目标,开设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专业;其次是教师教育专业与经济类专业联姻,共同承担各种配套型经济建设项目;再次是广招经济技术人才,使学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得到增强。在这一过程中,尽管其中不少高师院校不具备向综合性大学跨进的条件,但也要增强综合化意识,加强与综合性大学的交流和合作,提升自身的办学活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此外,部分高师院校可以考虑并入师范大学或其他综合性院校,为迅速提高其教师培养培训质量和综合办学水平创造有利条件。

三是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随着我国中等师范学校逐步退出历史舞台,我国的专科师范学校不再培养初中教师,只承担培养小学教师、幼儿教师、特殊教育教师,以及一些大学本科来不及培养或培养能力不足的一些专业的教师,如体育、艺术等专业的教师。

因此,就目前情况看,师专在我国部分地区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必须进行彻底改造。首先是需要彻底改造师专由于培养对象的转变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如观念的转变、新的培养课程、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新的管理体制等等;其次是要彻底改造专业设置,适应地方经济技术建设发展的需要,还特别要关注与第三产业的联系。另外,办学条件较差、基础较薄弱的师范专科学校除在师资缺口较大的地区予以保留外,也应考虑逐步并入综合类院校或师范大学、学院,以保证有限的教师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办学条件较好、基础较好的师范专科学校应考虑升格为本科院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将是师专在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出路。只有这样,我国地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才会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循序渐进,分步实施

一是师范院校的综合化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从整体上进行周密的筹划和稳步的实施。二是师范院校必须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突出优势与特色,同时逐步发展其它专业,兼顾社会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切忌不顾社会发展状况及自身的条件而盲目向综合性大学看齐。三是地方师范院校不要急于盲目合并或取消。因为,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和不发达的地方,仍然存在严重缺乏合格教师的情况,因此,师范院校在某些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还需要存在,如果全部合并或取消,那么教师教育的力量将会受到严重削弱,这对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反而不利。四是目前各地独立设置的教育学院已经基本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有条件的师范院校应当结合各地区实际将教育学院并人其中,重组和优化教师教育资源,逐步推进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一体化进程。

(二)突现特色,综合发展

师范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对走向综合与保持教师教育特色的关系问题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综合与特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师范院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如果不加强综合性,教师教育的水平就上不去,教师培养的质量也难以提高;如果失去了教师教育特色,也就失去了自己的优势、失去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目前,从总体上看,我国师范院校的改革明显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在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上向综合性大学靠拢的积极性很高,力度也很大,但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却嫌乏力,缺乏明晰的思路,在很大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仍按惯性运转。因此,一些师范院校的教师教育实际上不是在加强,而是被削弱了。此外,近年来有关一些综合性大学介入教师教育的现状调查报道,多强调其潜在的学科优势一时尚不能显示,而因学校氛围不利和本来缺乏教师教育的资源等诸多因素,这些学校教师教育的实际效果也不容乐观。这样,师范院校若将自己教师教育的特色与优势丢了,就会失去其改革的本来意义。

高等学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学科特色、科研特色、人才培养特色和校园文化特色。据此,师范院校在走向综合化的同时,必须结合这四个方面,一是在学科方面,师范院校必须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重点进行教育学科的建设。二是在教学科研方面,师范院校应更好地指向实践,在作好教学工作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其科学研究水平。三是在教师培养模式方面,师范院校应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把学科专业教育与教师职业教育分离,使教师职业教育成为在学科专业学习基础上的二次选择,并促进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一体化。四是在校园文化方面,师范院校应突出其师范性特色,要特别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育人能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正是其校园文化的核心。

上一篇:关于情感的文章欣赏下一篇:榆次一中学生社团德育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