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2022-04-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1: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摘 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伴随着高考改革方案中语文备受重视等现象,高职开设大学语文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目前高职大学语文课程出现了被边缘化现象,结合教学内容、教法、人文气氛、考核等方面提出思考。

关键词:高职;大学语文;现状;课程改革

一、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现状

1.课程认识不够,其价值与地位被边缘化的倾向严峻

高职教育注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就业成了高职教育唯一的指挥棒。高职院校普遍认为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与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关系不大,其课程建设不具有重要性与紧迫性,在大学语文课时上出现减课现象,教学改革相对滞后,教师缺乏专业课程背景,其价值与地位日益被边缘化。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侧重于学科本身,忽略了学生精神的陶冶

目前,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学科体系化倾向依然根深蒂固,本科压缩的特征依然严重,教学过分追求基础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内容繁琐,知识多而全、难而深,忽视了学生精神的陶冶,导致学生缺乏想象力和创造力。

3.高职校园人文气氛不浓,大学语文教学难以做到“教、学”统一

语文教育与校园文化、人文气氛密切相关,良好的人文环境能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不少高职院校忽视校园文化建设,人文氛围缺失,造成大学语文教育难以做到“教、学”统一,达不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的目的。

4.与专业课界限过于分明,结合度不够

高职教育强调培养技能型人才,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限过于分明,在教学与改革上鲜有结合。一般高职院校所有的专业在大学语文教学上均采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没有考虑专业的关联度和学生入学前后的课程衔接问题,容易导致大学语文课与专业课在教学上的脱节,使大学语文课对专业课的基础作用难以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不利于高职生综合素质的养成。

5.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传统、考试形式单一、缺乏吸引力

大学语文课程在高职院校的普遍现象是:一套教材、一本教案、一种教法、全校通用。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普遍沿袭普通高校,较少考虑专业教学和高职类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在教学方法上依然以单纯理论教授为主,情境教学、实践教学等现代教学模式较为薄弱,师生互动性较差,教学的艺术性与趣味性不足,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考试形式上,依然普遍沿用单一的理论考试,缺乏灵活多样的过程性和应用性的考核与评价。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考

1.更新教学观念,明确教育目标定位

大学语文课程应该定位为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便于可持续发展。不能单纯地把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学科”,而是把所蕴含的人文精神渗透到所有学科中的“学问”,它不仅是安身立命之本,更是一种灵魂依靠、一种精神依托,是使大学生成长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关键素质。

2.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

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要摆脱“高四语文”的阴影,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人文素质,传承优秀经典作品中的精神文化,陶冶其情操;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使“文史哲”不分家的理念贯穿在教学中,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品与社会、自然、作者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另外,要围绕市场的需求,紧密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根据学生就业的需求,把语言表达能力、分析理解能力列为教学的重点,并与演讲口才、写作训练等相结合,满足学生对于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的需求。

3.以学生兴趣为依托,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高职大学语文应该在传统的“课本、粉笔、黑板加一张嘴”的教学模式上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视听组合、图文并茂、声情相生,全方位、多角度教学,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旦学生有了兴趣,再融合“大语文”教学观,结合学生的社团活动,如演讲、辩论、话剧、征文等活动,以语文教学中的某一个点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和写作水平,真正体现寓教于乐。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人文气氛

高职院校应结合学院的办学特点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出学院的校训、宗旨、原则等,以这些作为切入点融合学生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环节营造良好的人文气氛,把“大语文观”贯穿在学生的生活、学习中,使学生耳濡目染,使优秀的精神财富和文化瑰宝让学生在潜移默化、无形之中把教学与生活统一起来。

编辑 鲁翠红

作者:文/李莉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2:

关于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教学情况,提出了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必要性,探索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新途径,论证了大学语文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大学语文;改革;素质;职业能力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掌握较宽厚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或健全的人格)的直接从事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应用人才”。①在此环境下的大学语文教学,既要坚持和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和规律,又必须寻求突破,明确定位,拓展功能,使其与高职教育相和谐,并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的界定

徐中玉先生在谈到大学语文时说:“大学语文这门课,不仅可以让大学生进一步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培养他们对祖国优秀文化、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和审美表达能力,而且更有利于提高他们的人文精神和高尚品德,‘铸造中国人为人的道德’(鲁迅语)”。②据此,大学语文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功能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界定:一是为专业服务的功能,表现在为学生学习专业提供必需的语文知识,以提高专业学习的质量和效率,通过语文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二是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现代社会合格人才的素质,大体可分为两类,即智能素质与品德素质;三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这种功能实际上是前两种功能实现的必然结果。必要的语文知识储备、语文素质的提高、健全人格的养成是学生转换职业或岗位、升入高一级学校学习以及创业所必需的。

现行的大学语文教学基本上沿袭了中学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受制于应试教育的框框,重视字、词、句、章、修辞的分析,缺少文学知识的系统介绍;缺少整体的感悟与思想的启迪;缺少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质疑、批判、创新精神的培养……如此等等,导致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大学生的语言和书面表达能力日渐下降,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文化素质、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 尴尬的大学语文》③一文反映了目前高校大学语文面临的普遍问题。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如何应对时代的发展变化和自身存在的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构想

高职教育环境下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应当建立以学生为实践主体,以人文精神为内核,以言语技能培养为主线,全面提高高职学生人文素质和言语实践能力的课程体系。可根据语文学科思想性和工具性的本质以及实用性与伦理性的特性,以语言文字为核心,教给学生各种专项能力,它不应是对中学语文的补充,而应注重对中学语文知识的回应和衔接,拉开与中学语文教育应有的距离。大学语文应是对中学语文知识的梳理、激活,是在较高平台上的升华和总结。

笔者以为,模块式教学可以弥补高职大学语文课程中的这些不足。“模块”是以能力为核心的加拿大“CBE”模式中的概念。这个模式可归结为“以能力为中心的教学”,把职业人才的知识与技能培养要求用课程模块一一对应,用活的课程模块与多方向的专业对应。它是根据专项能力的最终目标及实现目标的各项要求,按照职业实际需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和能力而确定的教学单元。

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分解为相互融会的四个模块,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教学。

(一)语文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基本常识)

要求学生掌握语音、词汇、语法、修辞、逻辑、文体常识、文学常识等,建立文学史的知识体系。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所学的文学知识的梳理,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激活”旧知识。对中小学学过的作家作品从文学史的角度重新加以认识,使学生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全貌有系统的了解,从而建构文学史的知识体系,大致能指出各个朝代诗、词、文、赋、戏剧、小说的主要成就、代表作家、主要流派、代表作品及其成就与得失,使新老知识从中找到相应的位置,使大量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此模块在教学中可结合专业特点添加如下内容:

汉字书写基本知识与训练(书法史、书写意义、楷书与行书的书写技巧等)对文房四宝,欧、柳、赵、文等书法名家,以及篆、隶、楷、草、行等书写形式,如何欣赏书法艺术作品等均作简要介绍。在训练中,可采用摹影、描红、对帖、背帖、创作等方式,使学生从硬笔到软笔,从楷书到行书,从一般字体到名家名作,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练习。

口语交际训练语言作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承担着重要的交际作用,一个人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与人沟通协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他在社会活动中的成功或失败,因此,在大学语文的教学实践中应有意地加强这些能力的训练。提高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搞集中突击,要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交际训练分解为:(1)普通话能力训练(面对不同身份、性别、年龄、熟悉程度的谈话对象得体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的能力);(2)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有准备的和无准备的);(3)演讲和论辩能力训练。在整个过程中,既教给学生知识,也教给学生训练方法,如声韵发音练习、声调练习、蓄气换气练习、儿化韵练习、说绕口令、口才得体性训练、口才集中性训练、口才思维性训练等并联系学生的专业进行实际模拟教学。

(二)阅读与鉴赏模块

大学语文绝不是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继续。就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而言,必须注重鉴赏批评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如果说有关文艺学的种种知识都是必要的,那么它的归宿应该是鉴赏和批评,也就是说,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运用。

高职大学语文课的阅读与鉴赏模块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的形式,由专业教师轮番讲授,致力于将优秀作品介绍给学生,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文化、文学、艺术名著,在与古今中外的大师们进行心灵对话的同时,丰富情感,升华境界,使他们关注社会、人生、人性、人类、自然等等,并在充满诗意的描述中,帮助学生形成一定水平的有品位、开放性的文学艺术审美意识,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净化,从而促成其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达到“以高尚的情操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教育目的。

阅读与鉴赏模块的内容大致可分为两组,一组是为形成一定文学、文化素质而必须研习的作家、作品及学术界对它们的权威阐述;另一组是为达到阅读鉴赏、写作等能力目标而必须研习的概念、技能、策略、态度、价值观等,主要讲授那些文质兼备的名家名篇,介绍作者、作品的背景、风格等一般常识。学生可从教师深入讲解剖析作品、展示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在匠心独运的分析环境描写、情节设置、细节编排、场面描绘、感情流露和思想表达的过程中,获得情感、艺术、精神上的充分享受,在此基础上,完成字、词、句、修辞、逻辑、篇章的学习,提高他们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此类课可以借助于文学讲座、评论、阅读指导、读书报告、播放录像等形式,努力实现文学的立体传授与立体接受,并进行辅导、答疑、讨论,扎扎实实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三)写作训练模块

高职学生尤其要加强写作能力的训练。高职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应以中学生已基本具备的写作知识和写作能力为起点,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写作理论知识,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对写作材料的搜集、处理能力,并从文体学角度把握不同文体特征,以具备常用实用文章的写作能力。大学生的写作能力,应体现在具有文体感的文章的写作上。所谓文体感,就是要有自觉的文体意识,写什么像什么。

写作训练模块包括常用文体的写作(如记叙文的特点与写作、议论文的特点与写作)、应用文的写作,重点是学术论文的写作(小论文、研究报告、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侧重点放在典型例文的评析和实训演练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联系学生的实际,实现课堂写作和实践的互动。如在应用文的写作教学中,可以先集中讲解写作知识,然后利用学生调研、实习的机会,写出系列应用文,即调研、实习前写通知,调研、实习回来后写总结,并结合调研内容、实习内容和自己的认识,写竞聘报告、求职信、请柬、演讲稿、实习报告、调查报告等,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体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四)信息资料搜寻模块

信息资料搜寻模块包括科研方法介绍、常用文史工具书的使用(专题研究资料的查询)、现代网络信息资料的查询等,重点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资料的能力。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改革的实施过程,必须把握三个原则:一是瞄准学生的终身教育,二是瞄准学生的就业,三是瞄准学生的发展,注重素质教育。具体地说,就是注重学生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维品格的训练,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学生学会学习。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职业能力的培养者。大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探索教学改革之路,应注重能力训练的交叉与循环体系,注重关键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就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一种职业都必不可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把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和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完善有机地统一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见解、有情感、有追求、有生命律动的高素质的人才。④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件.

②徐中玉.大学语文教育的理想与伤痛[N].中国教育报,2005-09-15.

③邢宇皓.大学语文的未来何去何从 尴尬的大学语文[N].光明日报,2004-02-13.

④贾甚杰.高职高专教育环境下的大学语文课程研究[J].防灾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作者简介:

陈和(1962—),女,上海人,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语文与高等教育教学。

作者:陈 和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论文 篇3: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改革与实践探讨

大学语文课程在当今的高职院校中被日益边缘化,忽视了学生人文精神、沟通能力的培养。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构建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的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全方位地进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踏实落实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之目标势在必行。

大学语文 高职 科技 人文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准确把握定位和发展方向”“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其中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是对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最新定位提法。

(一)高职大学语文日趋边缘化的处境

在全社会普遍呼吁和关注人文教育的今天,大学语文在各高校的境遇却日益边缘化,尤其在偏重理工科的高职院校,一味强调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训,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在专业设置和课程教学方面,以人文教育为主的课程被缩减课时,为专业课让道,甚至在有些高职院校更是面临停开的处境。

(二)高职生的语文能力不容乐观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都对大学语文等公共基础课无兴趣。首先,一些学生缺乏思辨能力,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其次,学生口语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亟待提高。一些口语基础差的学生在毕业后连一般的求职面试都难以应付;再次,应用写作能力欠缺。

目前,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怎样改革,怎样与学生的专业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摆在广大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师面前的一项亟待解决的课题。因此,探索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高职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与实践

要改变大学语文的现状,除了在思想认识上坚持科技和人文相融合的现代高职教育科学发展观之外,还必须认识到大学语文本身存在的诸多滞后于时代发展的弊端,对课程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及评价体系进行新的审视和思考。

(一)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

高等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做人,做职业人,做有文化的职业人”这一基本思路,改变课程目标囿于知识技能的取向,锁定“人性提升和职业能力发展”两个支撑点,探讨和实践高职的语文教学改革,从而使学生既具备从事职业活动必须的高技能,又具备能为整个职业生涯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职业人文素质。具有人文内涵的职业教育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

(二)构建动态充满活力的大学语文课程体系

1.改革课程内容,实现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一体化

人文教育与科技教育相融合的高职课程设计大体有三种情况: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开设科技与人文交叉的新课程;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技思想。无论哪一种,其设计原则都是自觉地从教育的一个层面去关照另一个层面,在表面实行一个层面的教育教学中,有意识地施加另一个层面的影响。

(1)开设大学人文语文。即以纯文学选文为主,融合科技选文。大学语文教材经历了一个按时代顺序编排到按文体编排的发展过程,表明编写者已认识到知识系统化的重要性,但仍然存在不足。内容上偏重于中国古代诗文,没有跳出“纯文学”的框架,对当代优秀的人文学科、交叉学科的成果和国外优秀成果吸收借鉴不够;教材与现实和时代要求相去甚远,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以优秀的纯文学选文为主,融合科技选文,是高职大学语文教材体现职教特色和时代精神的必由之路。

(2)开设大学应用语文。即以人文知识内容为主,融合职业能力教学。高职大学语文在实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目标基础上,应增大提高学生沟通能力的教学内容,包括言语沟通和写作沟通,整合口语交际、应用写作课为“大学应用语文”这样综合性的沟通说写课程。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为专业需要服务,帮助学生学以致用。

(3)开设大学实训语文。即以生产见习、社会实践为主,融合职业能力指导。高职语文课程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教学时间严重不足,语文教学的体系性和完整性很难得以保证。因此,大学语文必须打破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制约,构建广阔的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践的空间。整合职业规划、心理健康课为“大学实训语文”。

2.改革教学方法,实现传统与多元教学模式的一体化

改革高职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改变以往单一教学方式,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达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目的,实现传统教学与多元教学模式的融合。

(1)情景式教学法。情景式教学法是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感受、发现并探究问题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中,教师精心设置一种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尝试,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并加以再创造。教师引导学生对探究的问题纵向延伸、横向拓展,敢于质疑。这种方式最大特点是改变单一思维模式,重视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更能形成自己独特见解,提高创造能力。

(2)合作式教学法。合作式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相互合作,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分组、角色分配,小组交流、汇报,小组评价的方式进行学习。与传统授课形式相比,合作学习强调学习者的个人发展与参与意识。在合作学习中教师成为活动的组织者、促进者和监控者。小组成员在不断吸收、反思、和自我调整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并能使每个学生全面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实践活动,形成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多元交流方式。培养了竞争、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了学习效率。

(3)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大学语文课堂中,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录音、录像、影视、动画等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增强演示效果,还可增大课程容量,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将轻松、愉快、高效引进大学语文课堂。

3.改革课程评价,实现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一体化

调整考试目的,改变应试教育带来的弊病,既要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应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考试方法,变静态考试为动态考查。建立新的语文考核方式。考核原则: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注重平时训练,强调能力为本;课内课外结合,全面综合量化。对学生参加读、写、听、说训练活动,均应进行考核,记入平时成绩。考核重过程、重能力,真正做到突出过程评价、注重兴趣培养及能力训练,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主体精神。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1]12号文.

[2]姚和芳,熊芊.论高职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而不同”[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8).

[3]周金声.实用语文——沟通说写教程.人民出版社,2013.1.

[4]张祥明.课堂教学中的非规范性评价[J].课程·教材·教法,2003,(8).

作者:皮晓燕

上一篇:优秀职员述职工作报告下一篇:商务局纠风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