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法治,乃众人之事,只有全民提高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法治社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连南当地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令人堪忧,并且学生普遍对法制教育课堂厌恶,普法教育形同虚设。本文结合三下乡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谈谈如何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预防青少年犯罪。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农村中小学校法制教育论文 (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李康副主席深入广西大学 等
李康副主席深入广西大学
开展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研
本刊讯 近日,自治区副主席李康深入广西大学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调研。她实地考察了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并召开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就“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提升大学生思想教育水平、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以及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体系建设等内容与师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还听取了广西大学相关领导关于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计划工作推进情况的汇报。
(桂文)
第二届全区高校辅导员
职业技能竞赛在邕举行
本刊讯 4月20日,由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主办,广西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广西大学)承办的第二届全区高校辅导员职业技能竞赛复赛、决赛在广西大学举行。自治区高校工委副书记莫锦荣、广西大学副校长唐平秋全程观摩了决赛并为获奖选手颁奖,来自全区高校的200多名辅导员观摩了决赛。经过激烈角逐,桂林理工大学欧阳胜权等5名选手获得一等奖,广西大学黄学勇等10名选手获得二等奖,河池学院吴根生等15名选手获得三等奖。据悉,本次比赛从动员部署、训练辅导到初赛选拔、复赛决赛,历时近3个月。区内各高校高度重视此次竞赛,组织辅导员踊跃报名、积极参赛,全区共有80名辅导员参加了本次比赛。本次比赛促进了我区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和工作水平的提升。(桂文)
我区教育系统启动
“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
本刊讯 近日,自治区教育厅召开全区教育系统“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视频动员会。会上,自治区高校工委书记、教育厅厅长秦斌要求,各地各学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将“美丽广西·清洁乡村”活动各项工作落到实处。秦斌指出,要结合自身的实际和职能,开展好包点创示范、环保小卫士、创建美丽校园、“美丽广西·清洁乡村”广西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大行动等四大活动;要让学生学习环保知识、树立环保理念,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保持环境清洁卫生;要让学生帮助家长和他人增强环保意识,成为环保卫生的宣传员和监督员。秦斌还要求各学校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努力把农村中小学校建成卫生、文明、安全、美丽的校园。
(桂文)
我区民办幼儿园
获财政专项奖补
本刊讯 最近,南宁市良庆区的一所民办幼儿园领到了一份5万元的“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奖补资金”。目前,南宁市已有700余所民办幼儿园获得此项奖补,资金总额为2 000余万元。据悉,在全区范围内,该项奖补资金总额是1.61亿元,其中,中央资金1.11亿元,自治区级资金0.5亿元,现已全部发放到位,共惠及3 827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这是我区民办幼儿园首次获得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将有利于扶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的发展。(桂文)
我区制定中职学校
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
本刊讯 我区从2013年秋季学期起,开始执行广西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最低标准(以下简称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并计划在2015年执行到位。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最低标准是指补充中职学校正常运转所需的经费,该标准规定自治区直属、市属(含城区)、县属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分别为每生每年700元、600元、500元。该标准为最低标准,各市、县(区)现执行的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已高于该最低标准的,要继续执行,不得降低。自治区教育厅职成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区中职学校生均公用经费2013年获得拨款约1亿元,2014年获得拨款约1.78亿元,2015年获得拨款约2.62亿元。(桂文)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教育部近日下发通知,确定2013年为“教育经费管理年”。通知指出,各地在安排使用教育经费时要落实“四个倾斜”,即向农村、偏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倾斜,向农村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倾斜,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倾斜;做到“五个统筹”,即经费使用要统筹近期任务和长远目标,统筹城乡、区域间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安排日常经费和专项经费,统筹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通知要求,各地在经费使用上要坚持勤俭办学原则,严格控制校舍建设项目的造价标准,严禁超标准豪华建设,坚决制止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禁超标准配置办公用房、用车和设备,实行固定资产最低使用年限制度;学校支出预算编制要统筹兼顾、保证重点、勤俭节约;要建立和完善各级各类学校生均拨款制度,研究制定规范学校财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专项资金管理等方面的文件。
全国校安办要求
校安工程须建应急避难场所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最近,全國校安办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在校安工程项目中进一步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重点抓好以下3项工作:一要对照校安工程规划,逐一检查规划中具备应急避难场所功能的学校的建设情况,确保一一建好,在灾难来临时能用得上;二要积极争取地震、国土、建设等专业部门的支持,加强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的技术指导,保证关键时候管用,同时加强相关演练和培训工作;三要统筹安排、合理布局,在实施校安工程后续规划和其他校舍建设项目中,建设一批具备一定规模、符合应急避难场所要求的学校。
教育部严禁
招聘活动中的就业歧视
据人民网消息,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强调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的就业环境。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各地、各高校还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毕业生维权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签约等方面的就业权益保障服务,切实维护毕业生的合法权益。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从今年起,河北省各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撤并必须报经省政府审批。该省教育厅明确指出,各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在经省政府批准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凡是计划撤并学校(教学点)的,要严格按规范程序报省政府审批备案。该省要求,各地应以保障学生就近入学为出发点,根据县域人口、学龄儿童数量、自然条件等因素,科学确定农村中小学布局。原则上,每个乡镇都应设置初中,人口相对集中的村都应设置村小学或教学点,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地方保留或设置教学点。
湖南“爱烛行动”未来五年
将救助1.5万名特困教师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湖南省今年将启动“爱烛行动”,由教育基金会投入600万元资金,向长沙、湘潭、常德、岳阳、邵阳、永州等地和省直高校的600名特困教师每人发放1万元救助金。按照轮流发放的形式,湖南将在5年内实现救助1.5万名特困教师的目标。另外,今年该省还将首次举办“湖南最可爱的乡村教师”评选活动,该活动面向省内边远山区的中小学一线教师,获奖教师每人可获6 000元奖励。此外,边远山区教师也将逐步实现免费体检。
浙江杭州市下城区
成立公众教育督导团促进教育公平
据《中国教育报》消息,最近,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成立公众教育督导团,以促进城区内教育的公平。公众教育督导团成员采用本人自荐、学校推荐、社会推荐相结合的方式产生,由学生家长、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工作者、政法工作者、社区工作者、教师等213位社会各界人士组成,每届聘期为2年。公众教育督导团成员将采用现场察看、听课、参与活动或听取学校介绍等方式,对学校规范办学5项指标(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加强学校安保管理、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课程设置)、学校办学特色及校风情况、家长感兴趣的热点和难点等进行督评,督评结果将纳入中小学办学水平综合督导评估以及中小学绩效管理考核。
据英国BBC国际新闻网报道,近日,英国政府宣布,2014年9月英国将开放13所新型的“工作室学校”。这些新型学校将学术学习与工作培训相结合,招收14岁及以上的学生,并吸收当地企事业单位参与学生培养工作。目前,该国国内已经有100家国家和地方企事业单位报名加入该类型学校的教育工作。该类型学校类似于为14岁以上青少年提供技术教育的大学技术学院,也是该国政府为提升就业率的一个举措。
法国“未来教师”职业助学计划
鼓励大学生任教
據《中国教育报》消息,为解决中小学师资力量严重不足的问题,法国近期推出了一项“未来教师”职业助学计划,鼓励在校大学生选择教师作为职业。该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间实施,规定所有大学一年级以上、年龄在25岁以下的学生(残疾学生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都可以申请该资助,通过者将在教师培训学院继续学习。该计划对学生的资助标准为平均每月217欧元,如果加上实习期间平均400欧元的工资和其他各类奖学金、助学金,有意成为中小学教师的大学生每月最多可获得1086欧元的资助。目前,法国中小学教师的培养由公立大学教师培训学院承担,其主要任务是传授专业知识和安排学生实习,并组织学生参加教师资格考试。
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预防青少年犯罪
摘要: 法治,乃众人之事,只有全民提高法律意识才能真正做到法治社会。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提高显得尤为重要。连南当地的青少年犯罪情况令人堪忧,并且学生普遍对法制教育课堂厌恶,普法教育形同虚设。本文结合三下乡进行法制教育的经验,谈谈如何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 创新 法制教育课堂模式 预防犯罪
前言
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及法律常识办公室联合制定的《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已印发各地贯彻落实。制定这一《纲要》,是为了指导各地中小学校全面、规范地开展法制教育,将中小学法制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纲要》提出,实施中小学法制教育,必须贯彻以下原则:一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既要遵循思想道德建设的普遍规律,又要体现法制教育的特点,适应中小学生身心成长的特点和接受能力,积极倡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的方式,采用通俗鲜活的语言、生动的典型事例,体现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增加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法律知识教育与法治实践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采取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了解和参与法治实践的机会,教育和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掌握法律知识,领会法治理念,提高法律素质。三是整合性原则。将法制教育与学校学科教学相结合,渗透到相关学科教学中;与各种教育活动相结合,融入到教育活动中;与必要的专项教育相结合,形成多角度、宽领域、复合式的法制教育格局。但是,究竟如何才能真正在法制教育课堂上体现这些原则,真正发挥法制教育课堂的作用,预防青少年犯罪呢?这是个值得我们深思和不断探索研究的课题。
贝卡里亚曾说过:“你们想预防犯罪吗?那你们就应该让光明伴随着自由。知识传播得越广泛,它就越少滋生弊端,就越创造福利。”[1]他还说:“预防犯罪的最可靠但也是最艰难的措施是:完善教育。”[2]我们重视法制教育课堂也正是这个道理,教育,从思想上预防,是最根本的。
教育不在于课目繁多,而在于准确地选择,当偶然性和随意性向青年稚嫩的心灵提供道德现象和物理现象的摹本时,教育起着正本清源的作用;教育通过感情的捷径,把年轻的心灵引向道德;为了防止它们误入歧途,教育借助的是指出需要和危害的无可辩驳性,而不是捉摸不定的命令,命令得来的只是虚假的和暂时的服从。传统的法制教育课堂模式,学生普遍认为课堂沉闷、严肃,不认真对待,甚至厌恶,根本起不到普法宣传,提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作用,无法预防青少年犯罪行为。
一、传统普法课堂模式的效果
(一)全国未成年犯所在学校开设法制课程设置情况
很多未成年人因违法乱纪最终锒铛入狱并不是他们明知故犯,相当一些人是根本不懂法律。根据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未成年犯上学期间所在的学校开过法制课的为40.1%,没开过的为59.9%。学校开设法制课程的比例是城市高于农村,非闲散高于闲散。相对而言,农村的闲散未成年犯接受法制教育是最少的。
从在学校上过法制教育课程的未成年犯对这一课程的评价来看,未成年犯认为“课讲得不好,没有意思”的有19.2%,认为是“走形式”的有29.5%,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钻法律的空子”的有13.9%,认为“主要为了考试才认真听”的有14.5%,认为“与己无关,无所谓”的有23.9%,认为“这种课程很有用,知法才能守法”的有25.4%。总体来看,他们对法制教育课的积极评价很低,“走形式”、“没意思”、“与己无关”等消极评价相对较高。(详见表一)
由此可见,学校是否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教育的效果如何,与未成年人是否知法守法有着必然的联系。
(二)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地区学校法制课堂现状
1.三江镇(汉区)青少年网吧问题严重,引发犯罪,法制课堂未能达到如期效果。
在连南三江镇的初级民族中学,我们开展了《远离网吧,抵制诱惑》的法制教育课堂,约60名学生参与了我们的课堂。我们通过交流与问卷调查,此外根据政府相关反映,得知近年来三江镇随着经济发展,镇内网吧多如牛毛,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现象严重,也引发了青少年犯罪行为。由此可见,当地的法制教育课堂开展的成效并不好,未能达到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效果。
2.大麦山镇(瑶区)青少年暴力犯罪严重,一些学生厌恶法制课堂,拒绝参与。
在大麦山镇,存在青少年斗欧、暴力报复、勒索现象。我们三下乡期间在连南大麦山中学进行《预防青少年法制教育课》时,一开始鲜有人参与,据了解,很多学生被通知参加法制教育课时就觉得这样的课堂一定很沉闷,甚至觉得“可怕”,不想来参加。
二、传统法制教育课堂模式不足之处
1.只呆板灌输各类法条,枯燥无味;
2.课堂气氛沉闷,严肃,使学生无心听讲;
3.只注重守法教育,忽略权利教育;
4.形式单一,教师流于形式、走过场;
5.法制课堂内容常偏离青少年生活,过空过泛等。
三、关于创新法制课堂模式的建议
1.学校应该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
2.上课内容安排要科学、系统,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尽量贴近青少年生活;
3.形式多样化,可利用讲故事、做游戏,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法律知识夏令营、组织模拟法庭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和学习热情;
4.可聘请有实践经验的法律工作者来学校做专题讲座;
5.可利用假期组织学生到附近的公检法部门参观访问,以增加感性认识等。
四、创新法制课堂模式教案示例
《远离网吧,抵制诱惑》新型法制课堂的特点:
1.针对所在地现实网吧问题,进行专题法制教育。
2.形式多样,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度与学习热情,包括利用播放视频,分析现实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做法律小游戏,宣誓等方式使课堂生动有趣,学生乐于参与。
3.教学内容有科学性、系统性,从现状、危害、探究原因,到法律规定,课程循序渐进,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接受。
结语
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创新法制教育课堂模式,既有现实的需要,也有长远的意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它是保护未成年人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需要;从长远角度来说,它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需要。党和国家提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根本提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今天的未成年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依法治国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全社会都应行动起来,共同致力于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中小学校尤其应当挑起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的大梁,为祖国培养既拥有良好科学文化素质,又具有高度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的崭新一代而努力。
参考文献:
[1][意]贝卡里亚,黄风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P128.
[2][意]贝卡里亚,黄风著.论犯罪与刑罚.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1月第2版,P131.
[3]关颖,鞠青主编.表一摘自《全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群众出版社,P225.
作者:徐玲玲
浅谈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形式的创新
[摘 要]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且违法犯罪年龄朝低龄化方向发展,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不仅威胁到当前的社会稳定,对我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亦是严重的障碍。因此,要不断创新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形式,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形式
中国有3.67亿青少年,他们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是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的重要保证。青少年犯罪问题不仅影响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家庭和谐,也危害社会的稳定安全,影响改革发展的大局。
加强对广大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防微杜渐,将误入歧途的青少年从暴力、违法犯罪的边缘解救出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应该成为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内容。
一、法制宣传教育在预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法制宣传教育是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不良诱惑的抵抗力的基础
违法犯罪的青少年,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又缺乏辨别是非能力,在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和刺激时,往往不能识别,不能自制,被人拉拢、引诱、威胁,逐渐向坏的方向发展。显然, 要减少和预防这类犯罪,必须进行法制宣传教育,以提高他们法律意识和思想觉悟,培养他们对事物的辨别能力,增强对不良诱惑的抵抗力,这才是根本的办法。
(二)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长远方针
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主管部门,从“二五”普法开始,便将青少年列为重点对象广泛深入地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多年来,各级普法依法治理机构充分发挥组织、指导、协调的职能作用,尤其是在“四五”普法期间,与有关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程”的意见》和《关于深入开展“学生带法回家”活动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六五”普法期间,要进一步按照规划的要求,始终坚持把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作为“六五”普法工作的重点。
(三)法制宣传教育是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由于青少年身心发育的超前,社会不良影响的扩大,致使一些青少年在错误的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的支配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建立起完善的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体系,实现法制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系统化,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是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
二、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特点分析
(一)社会风气的不良影响
由于思想工作的疏忽以及贪污贿赂等腐败现象的影响,部分青少年对社会产生怀疑和矛盾心理,失去了是非观念,甚至对正确的东西也持怀疑态度。在这种思想支配下,有的人藐视国法,大胆作案,以身试法,去盗去抢、去骗,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二)家庭教育缺乏正确引导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课堂,父母是第一任教师,正确的家庭教育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是极其重要的。不正确的家教在青少年的心理形成人格障碍,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父母的行为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的不良行为,主要有:一是父母不和、闹离异,经常吵架,在家乱摔东西,给青少年造成心理伤害;二是家庭经济条件不好,平时很少给孩子零花钱,造成青少年去偷、抢;三是父母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对子女的过错、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打就是骂,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这种“高压”下,孩子的心理畸形;四是父母行为不检点、不务正业,经常酗酒、赌博,严重影响孩子世界观的形成;五是溺爱孩子,视独生子女为掌上明珠,重视物质方面的满足,忽视了思想品德的教养,娇生惯养,随着时间的推移,助长了子女的自私和奢侈;六是父母没有履行好法定的监护义务,不关心子女,任其发展,不闻不问。青少年在这种不良的家庭环境耳濡目睹,久而久之,使他们孤独、自卑、怨恨、狂妄,极易被坏人所利用,走上犯罪道路。
(三)学校教育缺乏良好环境
一是素质教育已实行多年,但不少学校还热衷于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德育教育,对一些基本的社会常识、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规范的教育不够;二是部分学校法制教育缺乏,很少对学生上法制课、出法制黑板报等进行普法教育;三是部分学校在具体教育中联系实际缺乏,盲目超越阶段,忽视了青少年成长特点和接受能力,满堂灌,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甚至有的还逃学;四是有些教师岐视后进生,动不动就进行所谓的“批评”,甚至是人格侮辱,极大地伤害了学生幼小的心灵,影响了身心健康;五是市场经济的影响,有些学校周末补课的要交补课费,一些学生无法参与补课,自认为低人一等,产生悲观,形成畸形心理;六是有的学校缺乏与家长的联系、沟通,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情绪变化,无法及时对学生的不良“苗头”性问题进行解决;七是一些班主任缺乏对本班学生的了解和关心,对学生的情况缺乏全面掌握;八是部分教师的教育方法欠科学,有的采取变相体罚,致使一些学生弃学、辍学,甚至流浪社会。
(四)法制道德教育滞后
近几年来,虽然相关部门在中小学设立了法律知识和品德教育课,在社会上开展“送法上门”、“法律进家”等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活动,但在力度上还有欠缺,在面上还有死角。部分青少年自身更是不重视此方面的学习。因而,致使一些青少年缺乏是非、荣辱、善恶观念,分不清是与非。这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较易走上人生的歧途。
三、不断创新法制宣传形式,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一)普及对青少年基础性的法制教育
按照国家的“六五”普法规划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律教育当作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程。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新世纪的建设者。需要从“人之初”开始,把法制教育纳入课堂教育,适时地帮助和指导青少年了解和掌握一些与青少年有关的法律法规的基础知识,懂得一些现行的与他们有着较为密切关系的基本法、专业法,如《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国旗法》、《道路交通安全法》和《治安管理处罚法》等,以更好地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
(二)开展对青少年针对性的法制教育
普法教育在内容和形式上必须针对青少年的不同年龄段,不同身份分不同层次进行分类指导。对在校青少年学生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法制教育网络,以学校为阵地,课堂教育为主渠道,通过聘请法制副校长、普法辅导员、司法干部和政教老师讲授法制课,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寓教于乐教育活动。社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紧密融入社区文化阵地、文化活动之中,由社区组织不定期的集中学法,建立法制宣传志愿者队伍,开展青少年维权岗活动等。农村青少年以村属地管理为主,以农村“四个一”载体和创建特色文化村为依托,本着“农闲多学、农忙少学”的原则,围绕农村工作组织学法和法制教育。同时,采取送法到家、送法到户、送法到人的办法,把有关法律知识送到青少年手中。未升学未就业的、刚毕业初高中青少年因他们刚走出校门走上社会,则以县、镇两级统一组织分批举办就业技能法制教育培训班,在提高就业技术知识和法律素质的基础上,引导、协助他们寻找就业门路,以防走上邪道。
(三)创新对青少年趣味性的法制教育
对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应实施渗透工程,采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以案示法,寓教于乐,调动其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内容也应当浅显易懂,深入浅出。学校组织播放法制教育电视片、电影或者专题广播,举办法律知识竞赛,组织有奖征文,组织模拟法庭演练,开办法制宣传园地,制作图文并茂的黑板报、墙报和宣传栏,举办法制图片巡回展等。这些方式容易引起青少年学法的兴趣,使普法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拓展对青少年灵活性的法制教育
对内,突出在校学生在法制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积极组织指导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生学法、守法、用法活动。对外,强化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整体联动”的法制教育工作格局。一是拓展法制教育向家庭延伸。各司法所依托村民法制学校和老年学校,通过送法进社区、送法进农村、送法进企业等活动,提高学生家长的法律意识,引导家长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言行,以良好的品质当好子女的第一位教师,为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二是营造法制氛围向社会延伸。司法行政机关要加强与宣传部、团委、教育局、广电局等相关职能部门的横向联系,参与各类法制教育基地的建设工作,着力抓好法制课教师的培训工作,灵活运用各类社会资源开展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营造全社会形成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学法的浓厚氛围。
(五)增强对青少年实效性的法制教育
一是突出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司法行政机关要指导各中小学校把法制教育作为依法治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主,确保“计划、教材、教师、课时”的四落实,不断创新课堂法制教育模式。二是丰富第二课堂的实践性作用。指导各级中小学校将法制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推行四招并举的课外学法方式,即:开办法制园地、观看法制电影等生动直观的学法方式;举办专题讲座、专题辅导等集中辅导的学法方式;组织法律知识主题班会、有奖征文、演讲比赛等交流互动的学法方式;举办模拟法庭、参加公审大会等司法实践式的学法方式。通过丰富的学法方式,增强了法制教育的实效性,提高青少的学法热情。
总之,要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不断创新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形式,采用各种生动、形象、直观的教育方式,运用各种宣传手段,运用典型案例制作专题法制教育片、法制宣传图片,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法制警示教育,从而有效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
[作者简介]马斌毅(1978—),男,中共海北州委党校教务科科长,高级讲师。
作者:马斌毅
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09-10
农村中小学教育07-19
农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07-15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07-27
浅析农村学校小班化教育之我见06-02
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自查报告09-21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10-05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11-03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10-20
因地制宜改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