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制教育简报(推荐13篇)
简报
(第一期)
加强法制教育构建和谐校园 2006年以来,根据上级部门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了校园《“五五”普法规划》,成立了学校“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把学校的各项工作与我县教育发展形势紧密结合,为学校创造了 “五五”普法和依法执教的良好环境。
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一是切实加强对法制教育工作的领导。校长担任普法领导小组组长,把普法教育和依法治校工作摆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建立起以校长室为龙头,以各办公室为主体,以班主任、品德课教师为骨干的学法普法工作队伍,完善了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并在法制副校长和法制辅导员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
二是加强法制宣传阵地建设。我们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图片法制宣传园地,经常更新内容,加强法制宣传,根据教育系统的宣传重点,加大法制宣传的力度,及时宣传《宪法》《义务教育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两
免一补政策》,促进了法制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学校充分发挥手抄小报、宣传橱窗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教育,使广大师生都能做到知法、守法、护法,并依法办事。
三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为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效果,我们一方面邀请法制辅导员进校讲课;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明安全”知识竞赛、征文评比、等群众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努力营造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氛围。同时,还做到法制教育与纪律常规教育相结合,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与反面引导教育相结合,法制教育与弘扬美德相结合,依法治校与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实效。
教育家书院自2010年成立以来, 已有三批兼职研究员共计36人进入书院研习。2014年11月28日, 书院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第一会议室举行成果发布研讨会暨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入院仪式, 迎来了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共15人。与以往不同的是, 此次设立了学前教育专项, 共有8位兼职研究员来自学前教育领域。
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周作宇教授, 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研究员, 书院学术委员会代表文喆研究员、李金初校长和王本中校长, 地方教育行政代表北京市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 第二批和第三批兼职研究员代表, 第四批合作研究员代表以及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出席了会议。此外, 承担书院系列丛书出版任务的教育科学出版社策划人及编辑代表, 《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中小学管理》《人民政协报》以及光明网等多家媒体代表参加了会议。
迄今为止, 书院共举办了72场高端学术讲座、两届讲会营, 出访3个国家进行国际教育考察, 举办了5次学校诊断与改进活动, 出版了7本专著。其中, 2012年出版的《差异?差距?——中国校长美国考察笔记》一书, 在《中国教育报》推荐的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位居第7名;《留一块黑板》入选《中国教育报》2013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的第2名;《种子课: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在“第八届全国优秀数学教育图书奖”评选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第一届讲会营的音像资料《种子课:展示与研讨》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书院的研究成果在教育界产生了积极而广泛的影响。
此次会议由教育家书院常务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郭华教授主持。周作宇教授发表讲话, 充分肯定了书院的研究成果, 并对书院发展寄予希望。顾明远先生致辞, 回顾了过去一年书院的运行情况以及研学成果, 向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合作研究员以及客座教授颁发了聘书并赠送书院的系列丛书。书院系列丛书出版策划、教育科学出版社教师教育编辑部主任刘灿简要介绍了书院过去一年的出版成果。门头沟区教委主任李永生在会上表示要继续保持并加强与书院的合作交流。会上还有第二批兼职研究员代表曹彦彦校长与大家分享了在书院学习的所获、所思;第四批兼职研究员代表乐志红园长表达了自己对于进入书院学习的期待。
会议的主报告为书院兼职研究员刘凌园长的《凌距离三人行——追循儿童的幸福成长》著作成果汇报。刘凌园长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 分享了此书的成书经历与自己的办学理念, 感念在书院的奇缘、情缘、福缘、善缘。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原北京教科院副院长文喆研究员围绕会议主题“好教师的形象”, 从文艺作品中的好教师形象出发, 指出好教师对于传承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性。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从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三个方面, 指出好教师对孩子幸福人生的影响意义, 并表达了对书院培育好教师的肯定与进一步的希望。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以“爱”为主题, 希望能够让教育充满爱。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研究员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 探讨了好教师是如何养成的。
《中小学管理》主编沙培宁以及书院客座教授、《中国教师报》主编刘华蓉也先后围绕会议主题“好教师的形象”发言。与会的兼职研究员就相关主题内容分享了各自的经历与观点, 会议研讨氛围热烈。
观点采撷
书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顾明远先生在致辞中谈道, 建院以来的四年多, 书院为优秀教育实践工作者搭建了交流的平台, 为他们提供了能够安心读书学习的环境, 实现了书院的宗旨。
顾先生回顾了书院的主要学术活动和研究成果。举办了两届具有书院特色的讲会营活动, 首届在北京举办, 第二届在宁波举行。讲会营结合书院兼职研究员的实践和理论成果, 汇聚了著名专家、特级教师以及数百位一线教育工作者与会研讨与交流。在2014年10月底, 书院还与教育学部联合主办了关于小学数学教学的“儿童与数学”研讨会。
共举办了72场高端学术讲座, 涉及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文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 为兼职研究员们开阔了视野。讲座邀请的主讲教授都是在各自领域内相当出色的学者、专家, 不仅对本领域的内容把握深刻, 走在学术前沿, 还能够将高精深的内容讲得通俗易懂、生动风趣。
书院开展的学校诊断与改进活动非常活跃, 仅2014年, 就走进了成都金沙小学、行知小学, 宁波万里国际学校, 北京芳草地国际学校等。兼职研究员在实践中互相学习、互相切磋, 共同探讨学校改进与发展之道。成都金沙小学和深圳桃源小学还结成了友好学校, 开展深度交流与合作。
继出访美国、芬兰之后, 2014年9月教育家书院兼职研究员到以色列进行了交流、考察, 参观了多所具有特点的中小学、幼儿园以及大学和研究机构, 对以色列的精英教育及人才培养模式做了深入的考察。
书院继续与《中国教育报》《人民教育》《中国教师》、教育科学出版社合作, 书院兼职研究员的研究成果及实践成果在这些媒体上发表, 书院的声望也越来越高, 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顾先生指出, 书院的健康发展和成绩的取得, 离不开所有为书院的发展提供支持和帮助的人们。书院兼职研究员资格的审查、课程体系的建立、高端学术讲座的开展都离不开学术委员会的支持。合作研究员在四年中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和兼职研究员共同进行科学研究, 探讨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各种问题, 帮助他们总结提炼自己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高端讲座的主讲教授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书院提供高水平的讲座。兼职研究员是书院的主体, 他们勤奋好学、相互支持、共同教育。正是有这样一批兼职研究员, 书院的发展才有声有色。顾先生希望第四批兼职研究员也能像前三批研究员那样, 坚持书院的研习, 读一点书, 听一些报告, 和实践结合起来, 不断提升对教育的认识, 提升自身的教育修养和教育的专业化程度。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级干部周作宇教授到会致辞。周教授说, 成立教育家书院的初衷是为中国本土话语承载的教育知识寻根。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 血脉相承、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思想火种, 中国人的教育情怀、中国人的教育梦想、中国人的思想力量, 值得珍视、构筑和壮大。周教授曾任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第一任部长, 是书院主要倡建者之一。他说:“书院成立后不久, 网络上有质问, 认为教育家不是培养出来的。我们非常感谢各界的关注和批评, 但是同时我们也在思考:教育家就那么不可企及吗?教育家就那么高深莫测吗?教育家就那么偶像般地完美吗?若用一个不存在的完美无缺的偶像甚至神话来框定, 则永远不会出现教育家。任何一个人的成长都需要和外部世界发生密切的互动, 都需要必要的空间和舞台。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家书院就是教育家成长的舞台, 教育家的摇篮, 教育家的精神家园, 教育家的熔炉, 教育家的人民公社, 教育家的‘盗梦空间’。”
周教授认为, 书院在顾先生的亲切关怀和领导下, 在常务副院长郭华教授等同志的辛勤耕耘下, 人气聚集, 成果涌动, 影响扩大, 探索出一条大学和教育实践合作的新路子, 打开一个新天地, 将教育的实践知识和学府知识两相隔的藩篱撕开了一个口子, 为打破学科壁垒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是对书院的宣言和承诺的最好诠释。
周教授最后寄语新入职的兼职研究员, 他说:“教育家书院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视角, 一片高原, 它不是功名利禄的加速器和催化剂, 它既是一种荣誉, 更是一种责任。”周教授希望大家在这个充满理想色彩、充满教育激情的书院里, 能够续写两本书, 一本是《爱弥儿》, 一本是《忏悔录》。于前者, 要解放我们的想象力, 创作出新的中国的爱弥儿。于后者, 要永远保持一个自我反省的警觉心态, 我们不是神, 我们是普通人。他说:“在永不餍足的教育梦里, 群星闪耀, 但所有的人不过是流星, 我们终将老去, 只有我们的思想可以永恒。当下可以做到的, 是让思想充溢, 让行动劲舞, 让我们成为自己的画像和作品, 成为这个伟大时代的亲历者和创造人。”
于三年前入院的第二批兼职研究员, 北京市大峪中学校长曹彦彦代表即将离开书院的第二批兼职研究员向大家谈了三年书院研习的三点心得体会。她说, 教育家应是能超离现实、预见未来、回归实践、创作未来的人。这三年来, 跟随顾先生、郭华教授渐行渐远, 依稀看到了那个理想的化身。第一点体会是走出学校, 看见超脱。她说:“张建华教授的《前苏联电影中的敌人形象》, 韩立新教授的《马克思手稿历险记》令我沉醉。每年我都期待着上课时间, 这段时间是个难得的可以超然物外的享受。最初上课时郭老师都会打断主讲教授的讲述, 打开思路提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实这是在打开我们的思维。与顾先生座谈时, 顾先生总是任由我们天马行空地提问, 他再耐心解答, 后来整理出来的书稿《留一块黑板》也印证了我们让思想奔驰的乐趣。”第二点体会是走出教材, 看见前沿。她说:“陈建翔教授从自闭症儿童说起, 使我们惊觉人类社会正常中的不正常。昆虫调查的讲座让我们了解野外调查的方法和创意。科幻教育以未来反映现实。每次上完课, 回校后第一次干部会上我就与大家分享学习内容。尽管我是‘二道贩子’, 大家仍然听得津津有味。有时不过瘾, 我们就干脆把教授请到学校给大家讲。”第三点体会是走出自己, 看见同伴。她谈道:“罗虹园长活泼开朗, 创意无限。她制作很多白色小熊, 新入园的幼儿和家长共同绘制自己的小熊, 把孩子们自己绘制的小熊放大, 摆在校园里。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给我们的教学研究打开了新思路。谭静老师对教育建筑的研究分享给我很多启迪。”
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文喆就“好教师的形象”做了简短的报告。文先生认为,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 这或者是好教师的本质特征, 也是好教师形象的灵魂。他先借用影视作品中塑造的教师形象, 例如苏联影片《乡村女教师》中的瓦尔娃拉、我国影片《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和《美丽的大脚》中的张美丽, 指出“好教师”首先是“好人”, 是关爱学生的人, 是无私地为学生付出一切的人, 是尊重自己的职业操守甚于个人的一切得失的人。
文先生进一步指出, 现实生活中许多事业有成的伟大人物都会在回忆自己的奋斗史时, 深情地回忆起自己的小学老师、中学老师、大学老师。让他们终生敬仰的这些老师最令他们记忆深刻的事, 都不是老师们教了他们哪些知识, 帮助他们解决了什么学术难题, 而是这些优秀教师在人生关键时刻对他们的关心与点拨。神舟飞船的总设计师终生感激他的小学老师, 因为老师在他小学毕业时说服了他的父亲, 支持他继续学习;“两弹”元勋钱学森一直对北师大附中的老师念念不忘, 是因为北师大附中的老师为他树立了学习和生活的楷模;太平天国史专家罗尔纲一辈子对胡适崇敬不已, 并不是因为学哲学的胡适教给历史专家的他多少知识, 而是因为胡适通过要求与批评, 让他明了了科学研究的真谛, 还让他在一次师生矛盾冲突之后理解了真正的关心是“爱人以德”, 是“为之计长远”的眼光。凡此种种, 都说明“好教师的形象”是“立德树人”的形象, 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形象。
文先生还谈道, 正像英国哲学家怀特海所说,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师的作用在于人格示范与学习环境的创设。也就是说, 教师首先是“人师”,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人。作为专职的塑造未来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好教师的形象在于能否恪尽职守于关爱、引导、帮助、保护人类下一代的事业中, 能否真心实意地去实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承与守望。文先生指出,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轻视教师在组织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督促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方面的价值与作用, 而是, 比之于心与心的交流和影响, 比之于全面、深入、细致地关注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 比之于在关键时刻能及时、到位地推孩子一把或者拉孩子一把来, 知识学习等更多具有技术色彩, 而人生导师则是心灵的、精神的事业, 是只有全身心投入才能有所回应, 甚至全身心投入也可能没有回应的事业, 是不但关乎具体的教育对象的未来, 而且关乎到国家民族未来的事业。所以, 这个事业值得有志者毕生从事, 也需要有志者奉献一生。
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建华实验学校校长李金初谈道, 习总书记对好教师提出了四项标准、四个要求, 那就是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实学识、仁爱之心, 很好地诠释了我们当代老师应该怎么做, 什么是好的老师的标准。
李校长认为, 教育应该为受教育者的美好人生而服务。所谓美好人生就是指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做人做得优秀, 做事做得成功, 生活当然幸福, 这个人的人生就会很好。这样的一个想法就演化成我们的一个教育追求, 就是为实现受教育者的美好人生, 提供一种教育的影响。也就是说, 如果教育能够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那这样的教育就是优秀教育, 这样的学校就是优秀学校, 这样的老师就是优秀老师, 这样的校长就是优秀校长, 这样的课程就是优秀课程。而且它就是我们教育的目标, 即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使我们的受教育者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
李校长对韩愈的“传道授业解惑”做了自己的诠释。他说:“传道干什么?传道不仅是讲授科学知识的道理, 更重要的我觉得恐怕是讲做人的道理。做人的道理, 也就是说我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人格, 应该有什么样的品格, 这就是怎么样做人。而且做人的观念是什么?做人的观念实际上就是人格, 就看你一个人人格的高低, 人格优秀做人就优秀。所以做人的核心问题、关键素养就是人格素养。授业干什么?传授知识和能力, 其实就是教人怎么做事。做事不光是懂点知识, 有点能力, 不光是有书本的知识、科学的知识, 你还应该有其他方面的许许多多的知识。所以, 授业的意思其实就是教人做事。解惑干什么?其实有很多种惑。其中, 我觉得一种非常重要的惑是生活之惑, 就是人的心境。心境之惑就是烦恼, 不痛快。幸福的关键其实就在于幸福的心境。而成功做事的关键就在于看他是不是有成功的能力。所以优秀的人格、成功的能力、幸福的心境就成了一个人将来人生高度、人生宽度、人生广度、美好的程度, 或者优秀、成功、幸福程度中非常关键的因素。”
李校长谈到建华学校现在正以服务学生美好人生为中心来组织或构建教育, 教育目标就是使建华学校的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李校长在发言中着重感谢书院对建华学校的学术指导和帮助。
国家副总督学郭福昌研究员认为好老师的形象是内化于心, 外显于形的。郭福昌先生说他反复地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于2014年教师节之际来北京师范大学和师生座谈的讲话内容——《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认为一个好老师的形象的确如习总书记所说。郭福昌先生感谢母校北京师范大学, 因为“她教育了我, 她给了我理想和信念, 给了我道德操守, 给了我扎实的学识, 还给了我仁爱之心。如果没有母校就不可能有我, 不可能有我今天这样的情况”。
郭福昌先生还谈到书院的工作非常有意义, 指出北京师范大学在我国师范类高校中是一艘航母, 是一艘旗舰, 她为中国的教育培养了很多大师级的人物和各个学科的领军人物。注重“厚基础, 强能力, 重融合”的书院, 的确给教师的成长带来了希望, 带来了喜悦。书院的发展会对中国教师队伍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郭福昌先生谈到他从2008年开始, 集中精力关注学前教育, 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他从基层一个老师到内蒙的教育厅, 一直到国家教委工作, 从学前教育到基础教育, 以至于到高等教育、民族地区的教育、农村的教育, 他都抓过。相比之下, 他认为学前教育, 或者早期儿童教育, 从0岁到上小学前的这一段, 是最值得抓的一段教育, 而这一段教育对一个人人生的影响是最重要的, 这一段教育有很多的问题有待我们进一步地研究。所以, 他认为书院此次专门吸收学前教育者成为书院的兼职研究员是一件大好事。郭福昌先生希望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第四批兼职研究员在书院的三年学习中, 能在“厚基础, 强能力, 重融合”这些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成长为学前教育行业卓越的领军人物, 一起把中国的学前教育再往前推进一步, 使它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原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校长王本中就顾先生提出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一点, 结合他自己的人生经历, 说到教育“谈爱多么不容易”。他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有一首歌叫《让世界充满爱》, 当时就说到我心坎上了。因为‘文化大革命’那时火药味那么浓, 讲阶级斗争, 讲阶级仇、阶级恨, 那是一个积怨、积恨的年代, 而要让爱充满世界是何其难也。”
王校长接着的一句话是“只有爱是不是就有好的教育”。怎样让爱充满孩子的心灵?王校长说他的体会是三句话:“知之愈深, 爱之愈切, 导之有方。”如果没有对学生的深刻了解, 教师就发现不了一个孩子, 包括有缺点的孩子, 甚至有毛病的孩子, 包括所谓的“差生”的生命内心的那种亮点, 他生命的可贵之处;我们就谈不到尊重, 谈不到爱。要了解学生就要和学生交朋友。所以做了老师以后, 他的口号就是“师+友”。王校长说他尝试过怎么和学生交朋友, 这是“知之愈深”“爱之愈切”。爱才能真正温暖学生的心, 才能影响学生的生命, 才能给他温暖, 给他以幸福感。这样才能导之有方。
“做亮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质”
11月18日,重庆北碚区中山路小学校长邓薇参与特色课堂、主题班会活动现场,观摩新舟小学近期取得的特色建设成果。邓校长肯定了项目学校在挖掘乡土文化底蕴上的努力与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在听取了新舟小学在特色学校创建中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之上,邓校长专门组织学校骨干力量研究制定指导方案,并以“做亮学校特色,提升教育品质”为主题,集中回答了教师们的若干提问,取得了良好的互动效果。新舟小学教师纷纷表示,本次指导活动让老师鼓足干劲,找准努力的方向,更加阳光地建构自主课堂,富有饱满的信心用沙滩文化培育学生。
新舟小学黄万红校长介绍了学校特色发展来源的沙滩文化以及学校近期取得的主要成果,提出了进一步创建特色学校的困惑,例如,如何较大程度地让教师参与到特色课堂与特色活动的策划中来。重庆教育评估院胡方所长就特色学校创建的“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模式的特点回答了新舟小学的疑问,建议学校要力争凝聚人心,协力工作。在文化传承基础上有所创新,建议学校用小课题研究的方式弥补短板,形成其教师的特色风格。此外,胡所长就新舟小学校本课程编制提出建议:“要创新课程文本体例,注重学生的参与度,细化课程目标,增加课程评价、反思等必要环节。”
探讨构建尚美课堂教学模式
遵义十五中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校级领导分工在各种集会场所向师生解读“一训三风”,将校园文化标示物化,外显到学校日常教育教育工作中,将文明礼仪规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且以小课题为支撑,调动教师参与积极性。11月19日,重庆北川中学吴良平校长就遵义市第十五中学教师在特色活动、特色课堂的疑问,集中组织学校教育教学研究骨干力量回答了“尚美”课堂教学模式,德育活动、校园文化节活动、教师对“尚美”的认识等环节。交流活动持续三个小时,不断掀起高潮。双方教师表示,通过专项研讨,表明两所学校遇到了一些共同的教育问题,互相交流经验,对特色学校建设都是有所裨益的。此外,两所学校领导在热烈的交流研讨氛围中,达成双方继续深入交流学习协议,将积极开拓线上、线下交流平台,助推特色学校发展。胡方所长建议学校进一步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立足未来发展,找准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的关键点,带动特色创建。
行动教育,趣行课堂
余庆县城关中学以“行动教育”推进教育转型,以行动精神激发师生活力。学校结合“四步教学法”,开展“趣行课堂”,以趣致行。兴趣提供了行动的动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师生在参与、探究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体现了学校教学改革的价值观和实践方向。
教育路上,践行“求是”理念
湄潭中学贯彻“求是”的科学精神和“薪火相传”的人文精神,充分挖掘浙大文化、求是精神内涵,在外部环境建设上逐步完善特色符号;并通过创建特色班级、校歌的传唱、社团建设等活动为载体,使浙大文化、求是精神深入人心。
学生品质与课堂教学相得益彰
11月21日,桐梓四中杨朝建校长带领专家组参观了校园文化建设,在学校师生共同努力下,“品质教育”理念引领下的外显文化建设成果显著。校园里处处彰显着育品的文化氛围,壁画长廊由师生在暑假期间自主创作,突显学校教育特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孔夫子雕塑和假山流水的文化印象给学生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专题研讨中,双方就语文小组学习、导学案、学生品质养成等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问题开展深入探讨,引导教师明晰特色理念指引下的学生品质发展和课堂教学的关系。
为提高我校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营造文明、平安、和谐的校园育人环境,20xx年10月19日下午,碧城镇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莅临我校,为同学们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法制教育讲座及“法制安全进校园”宣传活动。
首先,司法所所长刘少勋根据当前的社会和校园周边安全稳定形势,对学生应有的法制责任以及如何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安全素质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讲解,还为同学们介绍了预防犯罪、打击犯罪及自我防范和保障生命安全的一些方法和策略,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然后派出所联合其他部门利用展板为同学们进行了交通、禁毒等方面的法制教育活动。
通过讲座和“法制安全进校园”教育活动,学生明白了应该怎样规范自己的言行、怎样预防犯罪,明白了在生活中一定要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小公民。
举办“诚实守信”学做人主题班会。由班主任、班干部精心准备,举办主题班会,邀请家长参加,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号召学生做诚信人。
开展收集活动。利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收集方式,收集诚实守信的故事、名人传记,名人名言、谚语、俗语。将收集的资料以展板、板报展览宣传。
开展读书活动。把收集的资料通读一遍,使学生明白讲诚信的人受人尊重,朋友多,能成就大事。而不讲诚信的人,没有朋友,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往往一事无成。
简 报
(第二期)
鸡场中学安全法规室 2015年4月2日
我安全,我健康、我快乐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安全管理,落实好省、市及普定教育和科技局关于对学生开展第二十个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的要求,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保障好全校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在曾应江校长和分管安全的杨文祥副校长的统一安排下,我校于2015年3月30日至3月31日进行了第二十个安全教育日相关活动。
这次安全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全校师生的安全意识,让全校师生了解校园安全隐患,掌握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安全第一”的意识,进行预防灾害,预防突发事件的教育。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总体来说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一、“六灾”相关知识;
二、反恐防暴;
三、食品卫生安全;
四、交通安全;
五、消防安全;
六、用电安全。
七、预防溺水;
八、预防拥挤踩踏;
九、预防校园伤害;
通过本次教育活动,全体师生增强了安全意识,认识到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为建设平安校园奠定了思想基础。
校园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生命是宝贵的,面对生命我们要珍惜、敬畏。把安全意识化为行动,让危险远离我们的生活,有平安健康才有幸福梦想!让我们行动起来吧,在全校形成“安全”的浓厚意识。要时刻有安全意识,努力提高自我防范能力,警钟常鸣,永记心间!
实际上,在教育界“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呼声一直很高,并以法的形式加以规范。在这种背景下,“不得体罚、变相体罚”就成了学生的防护墙,也成了教师的“紧箍咒”,而咒语却掌握在除教师以外的所有人手中。这些年教师因为批评、惩罚学生被告上法庭甚至丢掉饭碗的大有人在———当然有些是教育界的异类,上例中那名幼儿教师理应受惩处———如此沉重的代价,让绝大多数教师学会了睁只眼闭只眼,在学生犯错误时退避三舍。同时,激励教育、赏识教育、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甚嚣尘上,甚至还有人提出“要往死里夸学生”,就是要极力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决不允许批评学生。似乎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惩戒就违背了教育规律。其实,教育包括关爱和批评两方面,只有表扬而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为什么这样说呢?
请看当下教育现状:
【案例一】五十多岁的王老师越来越感到教育的无奈:布置的作业,要求松了,学生完不成甚至干脆不做,成绩提不上来;要求严了,自己苦口婆心费心费力了却又容易和时下大气候不相适应,真是左右为难。工作了大半辈子却渐渐失去了职业的幸福感,找不到自己的位置了。
【案例二】某校发生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打群架事件,幸好没有人员伤残致死,按照校纪校规,参与打架的人员要停课回家反省,但由于学生家长极力反对和上级有关部门的干预,最后大事化小,让打架的主要责任人写份保证书了事。负责处理此事的政教主任和校长也知道,保证书仅是一纸空文,并不能起到多少监控和约束作用,但也只好如此。
【案例三】某市实验中学期末统考,一考生无视考场纪律,顶撞监考人员,严重作弊扰乱考场,最后将试卷也撕毁,结果得到的也只是该科的零分成绩,并不影响他升学毕业,该生依然肆无忌惮。还是该校,一班主任对上课期间顶撞辱骂自己的学生忍无可忍,打了一耳光。结果该生称右耳轰鸣,头晕,住在医院长时间观察治疗,家长闹到学校扬言要告学校告老师,学校对该教师也施加压力,最后该师认倒霉自掏腰包息事宁人,从此,对该生不闻不问。当然其他教师也会引以为戒,在对待问题学生上谨慎从事,“不再犯傻”。
……
以上的案例绝不是个别学校才有的,很多老师也都有这样的共识,正常学校里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学生犯了错误老师根本就不敢“管”,说话语气重了不行,脸色沉了不行,只能好言相劝,有些学生反而对教师恶语相向。
问题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出现偏差,对其教育更成为难题,“屡教不改”,越错越“猖狂”,视丑为美,调皮捣蛋,以敢和老师对抗为有能力、有本事,自然给其他学生树立了错误的“榜样”。更为严重的是,这些学生开始无视纪律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随意破坏课堂纪律、故意损毁学校公物、肆意污染校园卫生、经常骚扰别人、寻衅打架斗殴,甚至有些学校出现了学生杀害老师的恶性事件,中学里有,大学里也不乏其例。长此以往,教师显得如此“无能”,甚至越来越没有人身安全保障,教育陷入十分尴尬的境地。受害最深的虽是行为者本人,但对学校和教师来说也是一种悲哀———似乎教育失去了意义,走向了失败。有识之士忧虑,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会因害怕触犯法律或惹出麻烦而放弃对一些问题学生的教育和管束,长此下去,问题学生会越来越有问题,家长和社会将越来越头疼,等到触犯法律再想起教育或严惩,为时晚矣。
出现上述情况并非学校、教师责任心降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国内没有一部相应的惩戒法规可资借鉴。尽管有校纪校规,但事到关头,缺少法律效力、法律保障。某地一高二女生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老师说了她几句,她竟投湖自尽,家人状告学校,闹得沸沸扬扬,最后学校赔偿才算完事。
鉴于上述现状,很多教育界人士认为,实施惩戒教育,对问题学生切实有效,对正常学生也是一个警示,我们呼唤惩戒法规尽快出台,惩戒教育在当下可以谨慎实施。
合乎情理的惩戒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手段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青少年受年龄、知识、水平和经验阅历的制约,在成长过程中,思想、行为会出现一些偏差。这时就需要批评,必要时还要有一定的惩戒措施。学校或教师肩负着社会赋予的管理学生的职能,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惩戒教育是老师对学生负责的表现,也是挫折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许有人担心,学生承受不了挫折教育。假如我们教出来的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心理素质很差,一点小小的挫折都受不了,这无疑是教育的失败。所以,在不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前提下实施适当的惩戒教育,是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
惩戒教育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矫正功能。当学生行为与学校要求不一致时,老师对其惩罚,使其懂得行为界限,明确是非观念,知晓权利和义务的关系,增强道德责任感,这一方法对屡教不改的学生尤其有效。多次苦口婆心的说教可能是白费了工夫,但一次严厉的惩戒却会让他刻骨铭心,知耻而后勇,这就是惩戒产生的教育效果。
第二,威慑功能。学生的认识、态度、观念等多来源于间接经验,并不一定得之于直接体验,学生往往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表现方式间接得到的,如某学生犯了错误,教师惩戒该生,其他学生便不敢犯该生的错误。惩戒维护了制度的威严,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集体目标的实现。
有人说,知识来源于学习,而智慧则来源于挫折。这话不无道理。挫折,实际上就是人为的和自然的惩戒与惩罚。因为生活中有挫折,有惩戒,所以教育就应该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挫折,什么是惩戒,不要让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上才带着惊愕来体验惩戒,在严酷的社会现实面前心理失调,无法适应。
人天生有趋利避害的本能,合理适度的惩戒可以形成一定的外在压力,这种压力可以使学生自觉抑制错误行为,防止再犯同样的错误。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学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完善需要惩戒。惩戒犯错学生,对于犯错学生本身是“吃一堑,长一智”的过程,使其在亲身经历的教训中更加清楚地认识对与错,是与非;对于其他学生则是“引以为戒”的警示,让其明白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学家哈尔拉莫夫说得更为透彻:“惩戒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分析自己的性格和操行,迫使他 (她) 更认真地思考自己的行为,有助于锻炼他 (她) 的抑制能力,就是说能够抵制引诱,抑制那些破坏规定准则的不体面的行为(《教育学教程》)”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走向社会才可能是一个社会公德践行者、企业制度的执行者、国家法律的遵守者。
无“法”可依的现实
近年来,很多法律相继出台,但对违纪或恶意违纪的学生却没有规范的处理办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都提到受教育者应当履行的义务,但都相当简略,没有具体可行的操作规范。我国早在1986年7月1日就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可是,细细研读这部法律,发现它只是一个大框架,缺乏具体的可供操作的细则,以及违反这部法律后的惩罚条文。因此,自这部法律实施以来,少有学生及家长被告上法庭的。
其它的如《教育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受教育者应当履行下列义务:(1)遵守法律、法规;(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4)遵守所在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的规章制度。”但却没有规定学生不履行上述义务应当承担什么责任。众所周知,不承担责任的义务对人们是没有多大约束力的。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一部规范的法规,来明确规范学生的行为以及惩戒措施。同时,教师在具体实施批评教育或惩戒教育时也有法可依,不至于惩戒失当。很多教师在实施批评教育时之所以招致诟病,很大原因是没有可供操作的细则。相反,不少国家在这方面已做出了成功的探索。
“教育”的内涵决定了惩戒不可或缺
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的实现需要什么样的手段和技术,这一点古人在造字时就已明确。“教”,《说文》里解为“上所施下所效”,本义就是教育、指导,是“教导启发,使明白道理”;育,“养子使作善”。”篆体中又被解释为“左上的‘爻’指八卦,表明所教的内容,下面的‘子’是指学八卦的孩童,从字右边则是手持杖或鞭的象形,即督学之意。”古文字里有手杖或鞭的象形,暗寓教育离不开惩戒之意。孔夫子也曾用教鞭体罚弟子,还有一个词“教刑”,直接说明古时学校里使用的刑罚。
扪心自问,不管愿不愿意承认,从我们出生到成人的经历中,有一个事实,就是教育除了赏识、尊重还有惩戒。以人为本也好,因材施教也好,教育的方法千千万万,教育惩戒必不可少。爱,是教育的真谛,但爱,不是一种畸形的保护,不是“宠”和“惯”,在每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都会有误入歧途的可能,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
历史渊源:以师为吏和戒尺
我国封建社会的私塾教育,尽管很多人反对它,可是私塾出了很多人才,私塾出人才的法宝之一就是惩戒教育,规定的任务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们之所以完成,很大程度上就是惧怕惩戒。现在的学生还怕什么呢?他们只有学习的权利,没有学习的义务。
传统教育中,事实上是“以师为吏”。教师既是教书的经师、业师,又是学生的管理者。古有“男服先生女服嫁”之说,意思是再调皮再不守规矩的“男(生)”在“先生”面前也会服服贴贴。而体现先生威严的正是一把“戒尺”。这把小小的戒尺,它却包含了深刻的内涵:第一是“戒”,也就是是儆戒、警示的意思,戒尺要摆在桌面上,让学生知道不能冒犯。第二是“尺”,也就是惩罚的尺度。即学生犯什么错误,接受什么样的惩罚。“尺”告诉你,惩罚要注意尺度和方式,适可而止。我们不能不赞叹祖先的良苦用心和博大精深的智慧。正因为这把戒尺警示、惩戒,“先生”也便有了“吏”的权威。“男”便在“戒尺”下俯首贴耳,发奋苦读。因此,中国传统教育的先生既为“师”,也为“吏”。然而,时过境迁。随着“人权”意识的觉醒,“戒尺”风光不再。我国目前的学校,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并没有从传统的“先生”角色中摆脱出来,老师还是“师”“吏”合一的。这样就造成一对矛盾:一方面社会、家长让“戒尺”下岗,剥夺了老师为“吏”的权利,教师只能劝说;另一方面社会和家长又向学校要教学质量,要升学率,要校风,要特色。生存的危机促使少数教师铤而走险,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媒体频频报道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而受伤最重的最终仍是老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下的一条铁的戒律,谁敢越过这条红线,轻则“下课”,赔偿;重则承担法律责任,至于各方媒体的口诛笔伐自不必说。这样,学生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正常学校的问题学生越来越多,教师不敢管、不能管学生的现象都充分说明了学校没有惩戒法规,没有惩戒措施就缺少一定的教育力度和教育保障。
江苏淮安的徐向洋工作室行走训练、择差教育,效果显著。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家门、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在实践中得到磨砺和锤炼,徐向洋创办了中国第一所行走学校,专门招收问题学生,对学生进行行走训练和自立教育。
工作室学习军队的管理方法,制定了本工作室的行军管理条令,从行前准备、行军管理、宿营管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确保行军安全。2004年的淮安———雁荡山1400公里之行、淮安——黄海的300公里之行、淮安———井冈山的1200公里之行和九江———西柏坡1250公里之行,取得了极好的训练效果。这种走训和驻训相结合的教育训练,使学生走掉了身上的懒气、娇气、霸气,走出了吃苦耐劳精神,走出了志气和毅力,走出了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好思想好作风,走出了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学到了围墙式的学校学不到的知识。
可资借鉴的国外做法
在美国50个州中,有的州则明确规定教师惩戒权的范围及限定,诸如言语责备,可以是直接的口头批评,也可以是间接的言语暗示;剥夺某种特权,对其参加课外活动的一些权利予以限制,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属于剥夺的范围;留校,对违规学生,放学后将其扣留在学校一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半个小时,留校期间可以安排他们参加一些惩罚性活动;惩罚性转学;短期停学,通常是10天;开除,这是一种对严重违规者的处理方法。英国法律保留了教师的惩戒权,比如:罚写作文;周末不让回家,陪值班老师值班;见校长,让校长惩罚;停学等。当然有些地方教育部门规定了具体的要求。
韩国有专门的《教育处罚法》,对惩戒的对象、原因、部位、程度做了详细规定和严格限制。比如准许使用长度不超过100厘米,厚度不超过1厘米的戒尺,对女生打小腿5下,打男生小腿10下等。在新加坡,如果学生犯下严重错误,校长可适度体罚学生,包括公开鞭打学生。根据新加坡关于体罚学生的《指导原则》规定,在辅导、留校的惩戒方式不能奏效后,校长、副校长和纪律事务长有权用藤条对违规学生进行体罚,对象限于男生,部位限于手心和屁股。
由此可见,在对学生实施惩戒教育方面,很多国家明确规定了法律法规,我国作为一个教育大国,更应该有相应的法规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
走出认识的误区
法律规定“不得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显然是对学生的保护,本应无可厚非。但事实上很多人将惩戒和惩罚混为一谈,其实二者有着质的区别。
惩戒是对违纪学生心理或生理上施予不愉快的刺激,从而减退或遏止不良行为的出现,它是一种强制性的纠正行为。
惩戒与惩罚不同,从汉语词义方面来解释,“惩”与“戒”表示的是目的关系,“惩”是行为,“戒”是目的。惩罚的“惩”与“罚”是并列关系,都是行为。所以惩戒与惩罚的手段都是相同的,但最大的区别是它们的目的不同,通俗地说,惩戒是为了“戒”,而惩罚则是为了“罚”。
夸美纽斯在他的《大教学论》中专章论述过纪律问题。他一方面不希望“学校充满呼号与鞭挞的声音”;另一方面又明确指出:“对犯了过错的人应该实施惩戒,使他们以后不再犯错。”所以“凡是需要惩戒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戒。”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犯下一些或大或小的错误。学校教育必须让学生明白:犯了错误需要承担一定的责任,这就免不了要受到惩戒。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也说:“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制度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责任感,能锻炼学生的意志,能培养学生抵制和战胜引诱的能力。”
惩戒的目的有两个,除了制止某种不当行为的消极目的之外,另外带有使受惩罚者知错改正的积极目的。如果学生因犯错而受惩戒,事后不仅不再犯错,而且在同样情景下还会学会以适当行为代替不当行为,则可谓对该生实施的惩戒在性质上就带有积极的意义。
正因如此,惩戒度能轻则轻,学生犯了错不用惩戒就能自觉改正的以不用为好。惩戒时让学生明确惩戒的目的和意义,以不侮辱他的人格为前提。
我们呼唤惩戒教育法规的尽快出台,既是对学校、教师工作的支持和保护,也是对大多数学生的保护,试想一个教师不能管、不敢管的班级中,爱学习的学生岂不也是受害者,广大的学生家长谁愿意让孩子虚度时日!为广大学生计,学校也应尽快有一部规范的法规来惩戒个别学生的违纪行为,以保障最大多数学生的合法利益。
4月29日下午,禹城市“法援春风进校园”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宣讲队应邀走进大禹实验学校,为学校中高年级师生700余人送去一场精彩的法治讲座。
讲课中,主讲人针对学校中高年级学生年龄阶段、接受能力,从“法”的释义开始,向学生们讲解了《宪法》、《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山东省学校安全条例》等与未成年人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安全常识,并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重点讲解了校园暴力、毒品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等,让孩子们知道哪些是违法行为以及怎样保护自身安全,同时提醒大家敬畏法律、遵纪守法,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主讲人还向孩子们讲解了未成年人权益受到侵害时便捷的维权渠道-法律援助,将“法律援助”的种子埋入孩子幼小的心灵。主讲人讲的用心,学生们听的.专心,现场气氛非常热烈。课后,学生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遵纪守法,远离犯罪,做文明守法少年,创平安和谐校园。
为巩固活动成果,向学生们发放《青少年法律援助服务手册》、《青少年法律知识读本》等各类宣传资料1200余份,既提高了学生法律意识,又增强了学生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能力,为学生们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法治氛围。
为了更好的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3月15日,西河中心学校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爱国主义教育电影。
全校学生共分两批观看。一至五年级为一批上午观看,六至九年级为一批晚上观看。一至五年级学生分别在三间教室同时观看了动画片《回马亭》;六至九年级同学晚上在教学楼前活动场上观看了故事片《勇士》,该影片讲述了1935年5月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红四团官兵在天下大雨的情况下,在崎岖陡峭的山路上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竟达120公里,创造了人类行军史的奇迹的动人故事。《回马亭》动画片讲述了小安和同村小伙伴在回马亭救下了被日军追捕的新四军游击队长刘大哥,其后,小安运用智谋多次协助新四军打日寇成为抗日好助手的故事。同学们观看得非常认真,观看完影片后,四至九年级同学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讨论了影片的内容和故事情节,要求学生写一篇观后感。
通过观看电影,使学生知道了我们今天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努力学习,学好本领,将来报效祖国和人民。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 国际教育有必要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成为学校教育计划的一部分。课程、教学与师资作为中小学国际教育的关键因素, 三者环环相扣。
国际教育的课程与教学范畴需要有:在正式课程中融入国际或全球意识与概念, 开设融入国际教育概念的相关科目或双语课程等;在非正式课程、课外或社团活动中, 开展国际交流与国际服务;在正式或非正式课程上, 利用信息技术打造跨国课堂;在校园与教室里, 营造国际教育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师资是实施国际教育的主要力量, 除了有赖于中小学通过教师在职教育提升国际素养与促进国际教育专业成长外, 师资培养机构也应将国际教育列为培养课程内容, 以提供未来师资进行国际教育教学的能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学习教育活动
11月13日全体师生在后操场 “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 11月13日,郑州大学实验学在后操场召开大会,组织全体教职工及学生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主题学习教育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会上,校长张书杰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伟大中国梦”的主题报告。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线,张校长在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取得的理论创新成果,它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展开,深化和丰富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中国梦”是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就是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广大教职工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到“中国梦”的实现过程中。
3月27日早晨7时,邹城一中校园里国旗下专题演讲如期进行,“清明时节,缅怀先烈就要记住英烈们惊天地泣鬼神的丰功伟绩,讴歌他们用生命谱写的一曲曲激动人心的爱国乐章,让我们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悼念英烈,追思先贤,祭奠先人……”这是高一年级学生代表在国旗下所作的《祭奠英烈,大义担当》专题演讲,也是学校清明节系列教育活动的一个场景。
在清明节即将到来之际,该校通过国旗下专题演讲、召开主题班会、清明节征文活动、烈士陵园扫墓、讲好革命烈士故事、继承先烈遗志做当代优秀学生等多种有效形式,加强学生对开展清明节纪念活动重大意义的认识,引导广大学生永怀感恩之心,继承先烈遗志,学习先贤智慧,敬亲孝老,笃行孝道,倡树优良家风,用自己的热情、汗水和智慧,把握生命的每一个瞬间;用青春的承诺,放飞理想的风筝;用青春的自信,做义无反顾的搏击;用青春的坚韧,不懈努力,刻苦学习,立志成才,超越自我,报效祖国。
从本质上说, 励志教育就是用受教育者的未来安全感、被爱感、成就感等作诱惑, 让被作用对象以放弃眼下的衣食住行相对舒适, 努力达到可预测的未来成功的行为, 就是利用人渴望被爱、被尊重、成功等欲望并放大这些欲望, 让受教对象生成强劲的动力, 乃至变成一种信仰激励自己的生命。其基本逻辑就是能吃苦的人吃一时的苦, 不能吃苦的人吃一辈子苦。
从形式上说, 学校励志教育一般是利用学校聚会, 利用典礼仪式文化熏陶, 通过团队情绪影响, 营造温情气氛, 然后通过孝道、责任、成功等话题, 群体情绪“感染”、暗示, 大喊口号 (比如三段式口号。好, 很好, 非常好!) , 通过同样的信息不断重复地加于脑中, 把教育对象性格、价值观重新摧毁而再塑造。
事实上, 励志教育就是以种种手段, 暗示努力就能成功, 一定程度上迷惑受教育者的判断能力, 改变他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行为方式, 从而调动其情感与情绪, 激发内心的欲望, 使人对成功由怀疑到深信不疑, 不仅认同教育者传递的价值观, 而且对其产生心理依赖、情感依赖。
励志教育之“励”, 是勉励、激励, 是激发和唤醒之励。目前, 我们可以看到各级各类学校走廊、教室到处都是励志标语, 尤其是初三、高三, 那更是旌旗招展。什么“一马当先, 追求卓越”!什么“辛苦一年, 收益一生。”什么“两眼一睁, 开始竞争。”什么“为了最好的结果, 让我们把疯狂进行到底, 进更理想大学, 铸更辉煌人生。”在教育者惯常的思维逻辑里, 好大学意味着好学历、好工作, 好工作意味着高收入, 高收入意味着幸福的婚姻、家庭。
然而, 我们在肯定励志教育正功能的同时, 也不可忽视其潜在的负功能。说到底这些都是灰色的价值观。从某种角度上看, 励志内容存在蔑视普通劳动者的问题。实际上, 我们都清楚, 励志的结果是大多数不可能是第一, 不可能是优秀, 这样的提法本身也许就不符合逻辑。
学校从学生在本校短期利益出发, 用神化、圣化、泛化的榜样, 想方设法激活人、行为和环境的因素, 来调动、激发人内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也无可厚非, 但成绩为上, 成绩唯一, 胜者为王, 赢家通吃的逻辑一直在我们的励志教育里潜伏, 我们的学校教育无法左右“成功”的解释权, 尤其无法改变急功近利、肤浅急躁, 物本高扬, 人本失落的社会氛围, 但全面地激发和释放着学生的种种欲望。殊不知, 人类的发展因欲望而推动, 也会因为欲望过度膨胀而结束。励志教育就是这样一把双刃剑。
诚然, 励志教育让学生自我意识膨胀, 一定程度上可以克服受教育者怕、靠、懒、拖、面子等思想。可一旦课程环境被阻断, 尤其是离开学校回到现实社会生活中, 在课堂上的认识和现实生活会形成一个强烈的冲突, 有人可能承受能力强, 调整过来了, 还能走一个正常的状态。有的人调整不过来, 就混淆了, 对自己的认同发生了改变, 到底我是对还是不对, 很有可能诱发精神方面的疾病, 这对人的心灵是一种难以修复的创伤。毕竟, 与宗教不同, 励志这种成功是要求现世兑现的, 这是学校无法追踪, 甚至也是不必负责的。
更为恐怖的是, 形形色色、水平良莠不齐的励志教育, 说到底就是要学生放弃所有的世俗欲望, 包括休息、娱乐, 友谊, 让受教者不再说“我没有口才, 我没有能力, 我没有时间, 我没有心情, 我没有兴趣, 我考虑考虑等”, 满足于一种虚假幸福的状态。所以出现心理问题的多了, 跳楼的多了, 有的被成功励志者个体盲目膨胀, 目空一切, 在现实中成为言行迂阔的可怜虫, 有的因为现实很骨感, 精神接近崩溃边缘。这种状态出现在某个人身上可能无足轻重, 但如果大规模地流行于青少年群体之中, 就可能演化成一场巨大的社会灾难。
我们既要尽力而为, 更要量力而行, 还要顺应自然。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认为, 现在的励志像一剂毒药, 塑造出来的成功像“人造森林”, 而真正和谐的社会应该是既有参天大树, 也有小花小草。社会是一所大学校, 什么样的职业和角色都是需要的, 只要是凭自己双手吃饭, 本不应有高低贵贱之分。可励志教育拼命把学生往这个方向引导, 非要把生活或者职业分为三六九等, 似乎所谓的挣大钱、当大官、出人头地才能算作成功, 这样的话, 学校教育对成功的理解过于狭窄, 整个社会看待成功的思维也出现了问题, 会导致我们的集体迷失。
在争取成功的途程中, 在漫漫人生路上, 我们应当培育健全的人格, 健康的心理, 强健的体魄。人不是机器, 当学生在励志教育下像吹胀的气球, 休息不好, 锻炼不足, 过度焦虑, 会导致免疫力下降, 会导致失眠、厌食、胃痛等躯体反应, 乃至抑郁等心理反应。身安, 心安, 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这类平凡朴实但却颇为深刻的思想观念, 应当成为衡量我们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尺。前几年山东一所学校搞了“誓词激励”的“励志教育”特色办学被叫停已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高考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必然会贻害学生。从现代公民社会公民意识的角度看, 励志也需要设定合理的边界, 安分守己, 尽忠职守, 本是现代社会获得成功的基本价值准则和基础。我们的学校领导真应该静下心来想想, 该用什么来激励学生成功。
马奇柯认为, 真正可以励志的, 是那些经过时间和实践检验的, 从思想史诗的经典著作和轰轰烈烈的伟大实践中提取的精神营养, 既包括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 也包括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世界上富有开创性的人类精神传统的借鉴, 也有当今世界先进管理理念赋予的思想精髓。
【学校法制教育简报】推荐阅读: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介绍07-08
学校开展法制专题讲座06-03
2019学校法制教育工作总结10-20
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计划10-20
学校法制教育工作心得体会11-06
学校开学安全教育简报06-06
学校爱国主题教育简报10-20
学校法制教育活动情况汇报总结11-01
学校法制年度工作总结202009-28
学校法制建设工作计划格式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