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2024-10-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通用12篇)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1

――浅谈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

青田县腊口镇党委书记陈章平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农村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完善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已成为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和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而人大代表、各级媒体对教育公平的呼唤以及农村辍学率的不断升高却折射出人们对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期盼。

城乡教育均等化是当今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长期以来,由于受“先城市、后乡村”、“先重点、后一般”教育观的影响, 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显。如果各级政府和教育界不正视这个问题,素质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将步履维艰。下面本人结合腊口区域教育的实际情况,探讨一些自认为能促进教育均等发展的认识,请大家指正。

一、城乡教育发展均等化的制约因素

腊口镇地处青田县的西部,毗邻丽水,330国道与瓯江贯穿全镇。全镇辖 21个行政村和2个居委会,总面积103.3平方公里,总人口

2.1万人。镇党委、政府重视教育,大力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撤并学校,优化布局,实行规模办学。经过几年的努力,全镇只有一所基础教育学校——铁资中学教育集团,下设石帆校区,另有乡镇成人技校1所,民办幼儿园10所。铁资中学教育集团教职工150多位,来自章村、祯旺、舒桥以及丽水塔下和水东等地的学生共3000多人。

(一)乡村农民法制观念淡薄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群众基础。

据一项有关教育法律知识问卷调查的结果表明:群众对《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内容稍懂一点的只占11%,茫然不知的却占89%;对子女的期待和要求,有60%的学生家长认为“学得进就学、学不进的就早点出校门去挣钱”。群众教育观念低级滞后,法律意识淡薄,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难以形成,学校处于孤军作战的境地。学校在水一方,社会非良性的大气候多少影响着学校健康发展的方向。

(二)农村师资队伍不稳定成长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重要根源。

农村的教师待遇普遍低、生活环境差,致使新分配来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刚来就想走,教学水平较高的骨干教师则想方设法调往条件好的学校。好的教师走了一个又一个,培养骨干教师的速度远远小于调走的速度,致使经济欠发农村学校教育教学主要靠新分配来的教师和以前民办转正的教师凭苦力支撑着。根据调查,腊口石帆校区46位教师中,40岁以下的仅占15%,而85%的教师是50岁以上的。这些学校由于教师队伍整体年龄偏大素质偏低,把现在仅有的教学设备、设施利用率又不高,教研组织缺乏骨干力量而没实力,正像有人说的,老课程标准都还未学好,新课程标准又来了,怎么个贯彻法。教学改革难以出成果,与经济发达地区学校的差距越拉越大。

(三)农村学校教育投入不足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发的持续动力。

教育的均衡发展离不开经济基础的支撑。前几年,因腊口经济普遍滞后,当地乡政府能保证教育费附加完全用于办教育就算不错了,很难从乡财政上抽资发展教育。近年来,教育部门实施了“县管为主”的办学新体制,县委、县政府及当地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着较大差距。因而,学校现代化的设施和设备增添缓慢,诸如学校电脑室、多媒体教室、实验室仪器的配备更新、药品添置、图书订购等,所需资金没有来源

保证。生活和教学硬件更是如此,比之经济发达乡镇,教学设施现状差距明显拉大,与城镇的教育更不可相提并论。

(四)学生无法享受公平教育是制约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微观因素。

在边远农村,还有很多因经济困难而不能正常享受法律赋予的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力;在校生中,校际之间在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生活待遇等方面也存着较大差距,而且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不断扩大。还有因人为因素造成一批学生流失,致使同在蓝天下的学生未完全享受公平的教育。

二、推进城乡教育均等化的对策

要想实现城乡教育均等发展, 必须通过制定学校建设标准的法规规定, 让政府的投入合理分配,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的标准, 拥有大致均等的物质条件, 实现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 从而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以满足基础教育规范化办学的需要。

(一)整合区域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共享率。

实行撤、合、并、建同举, 把边远的农村中小学建成寄宿制学校, 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资源的规模效应。这样, 不仅可以提高办学效益, 还可以让那些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的“留守学生”集中在学校学习和生活, 以促进“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让一些在师资、环境、设施等相对较为完善,起点更高的城市学校通过下乡支教、送设施下乡等举措,帮扶支持农村学校,让薄弱学校迎头赶上奋起直追,逐步好起来,才能切实改变校际间发展失衡的状况。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实现师资力量的均衡

要增强学校师资力量就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首先, 学校和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学历提高、继续教育, 提高农村教师的业务素质。其次, 建立教师定期轮岗制度, 促进学校师资均衡发展。教育主管部门要通过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优秀毕业生和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或示教, 同时, 还要选派农村学校的教师到优质学校跟

班进修。通过师资轮换,保证各校间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相对均衡。再次,建立教师激励机制, 制定城域、乡域办学条件、教师福利待遇统一的标准。最后, 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 实现资源共享。农村学校可组织教师通过观看教学光盘, 学习模仿名师的教学, 因地制宜, 提高本土教师的教学水平。

(三)优化校网布局,提高办学效益。

在“以县为主”的办学体制之下,决策部门务必深入调研、吃透政策,选准类似集散中心的学校,果断撤并规模小、质量差、效益低的学校,形成一定区域内的教育集散地。引导地方政府领导大可不必把学校撤并作为有失当地民心的败笔生怕有违政绩而设法阻挠优化校网布局的进程。

(四)、树立品牌意识,扩大优质教育辐射力。

推进撤并后中小学的标准化建设,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的规范化办学。一要通过撤并后的中小学校建设的标准化机制,减少一批学校,改进一批薄弱学校,使每一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从而在新的起点上营造了一个公平竞争的舞台,为更多的学生提供更加平等的发展机会。二要突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的功能,形成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机制。在腊口片共有5个乡镇7所中小学,铁资中学可谓“一枝独秀”,但并未形成全片共荣的春天。我想务必做好“两手抓”,一方面抓好铁资中学的实现跨越式发展步伐不放松,对内不断加强各项建设和科学的管理;对外极力塑造铁中发展新形象,全力打造青田西部教育名校的牌子;另一方面,创设系列教育平台,全面发挥铁中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功能,以强扶弱,状大优势学校群体的目的,以达到“先富带动后富,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三要通过派遣和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参与管理或任教,教师定期、轮流到薄弱学校示教或挂职帮教,以及送教下乡活动等,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尽快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经验,改进教学方法,加快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四要通过“联合办学”、“联合办班”、“合并重组”等形式向

薄弱学校进行优势辐射;五要做好教师科研的指导与交流工作等等。

(五)关爱弱势群体,创造公平教育的机会。

一个孩子只是一个班级的几十分之一,但对一个家庭来说,可能就是全部的希望。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抓人人过关,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是老师的共同任务。首先,学校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经费上要采取“减、免、缓、助奖”等的办法,在精神上实施多层次、多形式的“手拉手”活动,不让有一位学生因经济困难精神孤寂而失学。杜绝教育的荒原,让“每一枝野百合”都拥有同样明媚的春天。其次,要为学生心理活动导航,通过各种教育疏导,使师生更显爱心,减少因厌学、怪异心理的产生而辍学。其三,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行,为他们创造“东方不亮西方亮”的广阔天地,让更多的孩子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热情,不偏废任何一个在校生,不放弃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促进学生个体在德、智、体等方面和谐发展。同时,我认为,乡村的义务教育的任务并不培养标准化的专门人才,而是培养任何人才首先都必需的最基本的普遍的文化背景和修养,陶冶和协调学生和谐发展,首先为他们提供适宜的成才气候和土壤,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因面,对于大多数未成年的学生而言,他们首先需要的就是有良好的教育环境,均衡的教育机会和全面的文化知识背景。实现教育均衡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 国家必须制订好相应的政策法规才能确保教育均衡的实施。此外, 还须有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我们相信通过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择校**”、“生源大战”、“艰苦的应试操练”等不再是农村义务教育市场上最亮丽的教育景观,城乡教育均衡这一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2

一、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校教育把升学作为重要目标,学校的课程设置上还是文化课占主导地位。农村的教育没有为农村发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脱离了农村社区的发展。

(2)学校教育与社区沟通不够, 除了家长会、较少的家访,其他形式的沟通并不多见。现阶段,在我镇这样的农村,社区和学校二者结合得还不够, 联系还不够紧密,探索农村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还有待加强。

(3)社区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合作存在障碍。一方面,社区的文化资源、人才资源、物质资源为学校服务不多,另一方面,学校的师资、 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硬件每年均有一百多天的闲置。

二、农村社区教育和学校教育结合的对策

1. 社区教育资源向学校开放

(1)社区丰富的人才资源能为保证学校活动的长久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学校的教育需要优秀的师资队伍,也需要优秀的校外辅导员队伍。 社区内的派出所、卫生院、机关等部门的优秀人才,还有社区内的老革命、 老战士、优秀企业家、劳动模范等都可以作为学校的校外辅导员,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必定能为学校教育提供极大的帮助。要从各类群体的需求中寻找资源,要建立社区教育资源(志愿者)信息库,在对社区资源进行大排查的基础上,根据资源的可使用性、实践性、适用性等特点,对社区教育资源进行分门别类,建档入库, 以便统筹谋划,统一调度。

(2)社区可以给予学校经济上的帮助。社区里的很多单位和个人对教育是很支持的,一方面,他们可以在校园的改造和建设方面提供资金,另一方面,他们可以资助校内的贫困生, 奖励优秀学生。我镇现已设立了“钟广柱助学金”“东方奖学金”,资助和奖励了近千名学生。

(3)充分利用社区的革命史迹、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等优秀教育资源。位于我镇境内的 “许杏虎烈士纪念馆”“岳家祠堂”等都是很好的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阵地。

(4)社区的工厂、茶厂、果园等也可以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场所。江苏省丹阳市司徒镇全州中心校是一所江苏省陶行知实验学校,该校崇尚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教、学、 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社区内的“屯甸曲阿茶叶合作社”“杏户农庄”等就能为该校学生的“做”提供实践基地。

2. 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

(1)师资及管理人员的开放。随着经济的发展,我镇家用电脑快速普及,社区中老年居民电脑知识还比较缺乏,学校可以联系社区,利用学校的电脑教室和专职教师为有需要的居民办培训班。我镇每年都举办“万新杯” 老年体育节和文化节,各行政村也常举办篮球比赛,排演文艺节目。学校在文艺、体育方面有专长的教师可以到社区去进行指导,提高居民的文体水平, 达到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

(2)场地和器材的开放。三个月的寒暑假及双休日,学校的体育场、图书室、电脑房等一大批资源每年近一半时间在闲置,而社区居民的晨练缺乏足够合适的场地和器材,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对提高社区居民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逐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有帮助。

(3)教育教学活动的开放。学校可以邀请社区居民观摩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比如体育运动会、文艺节目等。 这既能丰富社区居民的文化生活,又增进了社区居民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了解,形成学校、社区共同关心教育的格局,也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发展。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3

一、“后义务教育时期”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问题

1.学生综合素质低下

目前虽然农村学校免除了学杂费,学生入学率呈上升趋势,但学生综合素质依然没有得到提高,这是后义务教育时期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综合素质不高,主要体现在与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有很大差距。知识与技能:学习成绩普遍低下;过程与方法:普遍缺乏想象力与创造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其原因,首先农村学校办学条件仍然很差,教师素质低,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家长普遍缺乏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再次,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就业竞争激励,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困难,这大大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校发展呈畸形态势

学校发展呈畸形态势是后义务教育时期农村学校教育质量重要问题之一。随着国家财政的投入,农村中小学在硬件方面的发展有目共睹,体现在校舍的更新、校园环境的优化和教学设施的完善等方面。然而学校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其内涵的提升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些正是农村中小学所普遍缺乏的。其原因有:(1)学校自身定位不准,盲目照搬别人的发展套路;(2)农村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学校只好闭门造车;(3)学校缺乏转型意识,过于注重硬件发展,忽视了学生素质、教师素质、科研实力、管理水平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3.教师成长陷于瘫痪

教师是影响学校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一所学校的前途,取决于该校教师队伍的素质、干劲与状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教学态度、科研意识、自学情况以及参加学术活动等方面相比以前几乎没有改观。教师不求上进,责任感缺失,这是导致学校教育质量难以提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教师成长停滞不前,一是由于农村条件艰苦,极大地挫伤了教师教学和专业成长的积极性;二是农村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参观访问的机会太少,即使偶有机会出去,也无实质进展,思想境界难以提升,教育理念难以更新;三是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力度不够,学校管理失范,导致教师工作懈怠。

4.家长与学校配合失衡

后义务教育时期,农村广大家长的观念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首先,他们思想觉悟不高,不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致使孩子的教育成了学校的单方行为;其次,他们文化水平低下,方法简单而粗暴,缺乏合理的家庭教育技能;再次,家长护子心切,过于溺爱孩子,让教师的教学处于一种左右为难的境地。

鉴于农村教学实际,家长的这些问题有其必然性。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他们重家庭生计而轻孩子成长;没有接受再教育则造成他们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无法得到提高,家庭教育观念无法更新;学校的家长会流于形式则使得家长与学校之间不能达成默契。家长与学校教育质量之间是一种互动关系,家长观念不能与时俱进,家庭教育方法老化,这也是学校教育失败的体现。

5.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失范

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相关部门诸如教育局、辅导站等,徒有虚名,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创新意识,不能给学校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正确的引导。

二、“后义务教育时期”农村学校教育的出路

1.向校长要管理质量

(1)矫正校风。农村中小学校风亟待矫正。校长有必要考虑将校风校纪的建设放在学校工作的首要位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和学风建设,关注教师心理变化和学生身心发展,正确引导,让老师和学生一道朝着健康的方向迈进,还学校教育以纯净而有特色的校风。

(2)找准定位。陶行知先生曾说:“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完全可以这么说,学校质量如何,学校水平如何,学校境界如何,取决于校长。”有些学校的校长缺乏高瞻远瞩的眼光,习惯于照搬别人的模式。作为学校发展的舵手,他们亟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看清方向,明晰形势,根据学校的社会环境、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找准学校定位,办百姓满意的学校。

(3)优化管理。学校的任何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农村学校的校长可以先考虑学习别人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方式,更新管理理念,提高管理能力,然后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优化各项管理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的服务。

2.向教师要教学质量

(1)师德促教。教师是学生学习和做人的榜样。师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手段。因此,一方面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树立做人的榜样;另一方面,要树立高度的责任感,铭记自身职责,公平对待每一名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接受平等的、健康的教育。

(2)科研促教。科研带来创新、创新促进发展。进行教育科研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最快的途径之一。因此,农村教师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眼光,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在课余时间研究,研究教师、学生、教学方法、课程资源、管理方式以及课堂上出现的问题。及时更新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合理利用课程资源,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3)交流促教。交流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交流,以促进教学。首先是与学生交流,以朋友的身份去了解学生,以长辈的身份去关心学生,以伯乐的身份去发现与开发学生的优点与潜力;其次是进行家访,与家长交流,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引导家长使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再次是与同事交流,学习他人的经验和方法,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最后是以通过外出培训的机会,与教育专家交流,也可阅读教育名家论著,进行心灵交流。

3.向家长要生源质量

(1)给孩子温馨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一个完整而幸福的家庭。没有出门打工的孩子家长,需要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尽量避免不良因素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影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务工的家长,可以考虑或返乡创业,或增加探家次数,或与孩子和学校保持紧密联系。家长在解决经济问题的同时,应该考虑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为其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条件。

(2)给孩子优质的启蒙和引导。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的言行对孩子有重要的影响,家长的决策也可能决定孩子的未来。家长有责任转变“重生轻养”、“重男轻女”的观念,勇于接受再教育,积极参加家长会,多花时间陪伴孩子,更新自己的现代家庭教育理念,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给孩子良好的启蒙和优质的引导,为学校输入优质的生源。

4.向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政策保障

(1)保障经费投入。《义务教育法(修订草案)》规定要保障义务教育经费,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经费投入要向农村学校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目前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财政投入已经远超从前,如果能落实到位,足以使农村学校教育正常运转。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就是严格监督教育经费的使用,杜绝公款乱用与挪用,保障经费真正落实。

(2)保障教育公平。保障教育公平是体现民主正义精神的基础,也是世界教育研究关注的焦点。贵州农村地方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处在一个管理者和监督者的位置,可从以下几方面保障教育公平。首先,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确保公民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其次,保障打工人员子女和弱势群体之子女享有同等受教育的机会;再次,保障不同的学生群体平等分配教育资源。

(3)保障教育均衡。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义务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的新要求,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研究的关键词。宏观方面,可以从城乡间、区域间、区域内、校际间和群体间等多个层面着手,去实现与保障教育的均衡发展;微观方面,相关部门有责任引导与监督各所学校,保障学校内部学生群体和教师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克亚.农村教育现状分析与改进措施.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8).

[2] 言宏,袁振国.后义务教育时代区域教育如何实现新跨越.教育信息报,2009(3).

[3] 施媛媛,郑友训.回顾与反思: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近十年之研究.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8(9).

[4] 李颖,王嘉毅.农村学校义务教育教学质量问题研究述评.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5] 杨颖秀,张红.义务教育实施二十年的反思与前瞻.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6(2).

(责任编辑 关燕云)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4

关键词 农村基础教育 教育资源 资源整合 黄丝镇

12月27日7时40分许,湖南省衡南县松江镇一辆载着20名小学生的“三轮农用校车”受浓雾影响,整车坠入河中,导致14名小学生遇难。遇难孩子大多来自该镇的东塘村。该村小学于多年前被撤销,村里孩子只能到附近的因果村上学。两村相距四五公里,当地没有配备校车,家长们因为孩子年龄小就租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接送孩子,三轮车超载且安全系数低,最终诱发惨祸,此次车祸引发关于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的讨论。

农村基础教育资源整合指通过撤、并、联等多种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分布和优化组合。依据社会发展实际和利用教育产业性功能,对现有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就会创出新的教育生产力。

本文以贵州省福泉市黄丝镇教育资源整合现状为例,探讨其存在的问题。

一、黄丝镇教育资源概况

黄丝镇辖4个村,55个村民组,共有4430余户2.03万人。全镇目前共分布着1所幼儿园和9所一至六年级齐全的完小。截止20初全镇共有学生1446名 。

全镇教职工96人,小学专任教师79人中本科学历2人,专科60人,高中学历16人,高中学历以下1人;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18人,一级职称 58 人,二级职称3人。 二、黄丝镇教育资源整合原因第一,施行计划生育后,独生子女增多,全镇人口呈下降趋势;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工子女上学政策放宽导致许多适龄儿童转到镇上读书,农村小学服务地区的学生人口递减,学校生源减少,不少学校开班困难。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对优质资源需求提高,更多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享受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将各校有效整合既可防止资源浪费又可实现资源优质化。

三、黄丝镇教育资源整合成效

经整合,黄丝镇原有17所学校现存9所,政府资金投入更为集中,办学条件得到有效改善,资源集群效益提高。学生可享受到电脑配置、英语教师配置等更优质的教育资源。

为解决部分学生上学远难题,黄丝镇还在两所学校试行寄宿制。寄宿学生离开家庭,降低了对家长依赖,独立性增强。在校时间长,师生间交流时间增多,联系更紧密。整合使原来分散的教师资源也得到集中,现有小学教师人数增加,师资配备更完善。同时,教师增多带来了教师间良性竞争,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良性循环。

四、黄丝镇教育资源整合不足

第一,“上学远”难题未解决。学校资源整合后,被整合地区学生上学的路程均增加。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被整合地区65%的学生上学需步行30分钟以上,30%的同学甚至超过1小时。然而除了逐步建立寄宿制外,目前黄丝镇没有其他措施解决这一难题,学生上学路上的安全仍未得到保障。

第二,寄宿制度不健全。黄丝镇现有两所寄宿制学校,但寄宿制度不全,条件落后。以鱼酉中心小学为例,鱼酉小学占地3651㎡,在由老教学楼改造的1517㎡校舍中,仅有13名住校学生。因此未配置宿管,由专任教师轮班管理。学校搭建了简易食堂提供餐饮,由附近村民承包,食品安全存在隐患。学生使用热水、冬天取暖等也极为不便。同时,寄宿加重了部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贫困学生辍学率增加。在鱼酉中心小学,住校学生每月需缴纳住宿费120元(包括中晚餐),每周还需早餐等费用约为20元,一年共计1600元。部分家庭难以负担这笔额外费用,最终导致学生辍学。

总体而言,寄宿制学校还存在制度不健全,基础设施差,缺乏管理人员编制,教师工作量大,辍学率高等系列问题。

第三,学生心理辅导落后。低年级学生对新环境适应能力不足,容易引发系列心理问题,如:上学路途遥远带来厌学情绪,寄宿学校缺乏家庭关心与监督,放纵自己等。然而老师的注意力依旧停留在分数上,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不高,学校也未开展相关的心理疏导活动,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隐患。

五、黄丝镇教育资源整合可鉴

这些问题能否得到有效解决呢?笔者认为: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可加强调研,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教育硬件设施要符合学校整合需求。对于寄宿制学校,要保证设施齐全、管理到位,督促学校对寄宿学生进行人文关怀和心理辅导。此外,还可采取以下具体措施缓解目前问题:(一)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

地方政府对教育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教育经费的投入应随地方财政收入提高而增加。学校也要自谋出路,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广泛动员社会团体、企业、个人捐资助学,为学校配备必需的文体活动器材和书籍,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加强配套设施建设。

要从根本上解决学校面临的住宿、饮食、安全等系列问题,就要加强寄宿制学校建立后的配套设施建设。上级部门对已经确定的寄宿制学校要投资建设标准化宿舍、食堂、澡堂等,配备专职炊事员、管理员,确保师生正常的教学和生活。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农村学校师资现状,首先应从数量上补充。以鼓励年轻教师扎根西部农村为主,大学生毕业实习、支教等其他方式为辅增加从教人员。其次要提高师资质量,加大教师培训力度。

再次改善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通过优惠政策鼓励他们长期献身农村基础教育事业。

(四)资源分配合理化。

当地政府要把义务教育均衡的工作切实纳入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划当中。加大教育投入,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大调整教育资源内部分配、校际分配、城乡分配、区域分配的力度和比例。有意识、有重点地将编制标准和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基础教育倾斜,向寄宿制学校倾斜,扶持弱势学校。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5

教育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

摘要:教育的新一轮改革,把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当作一项很重要的考核指标。而在实际教学中,能有条件进行实验操作的学校少之又少,特别是农村学校。且学生的操作水平普遍低下。这时,信息技术的出现不失为一个良好契机。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有效整合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这也是本文阐述的重要论点。

关键词:信息技术 实验教学 整合研究

信息技术的迅速兴起,以前所未有的态势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信息技术的兴起,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使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育观念以及教育体制都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

高考,生物被分在理科;许多学生对理科的兴趣不高,原因是教材中本来有大量学生活动,实验,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动手操作少,学生在过多的看书本实验而没有亲手操作的情况下,由有浓厚的兴趣,到逐渐失去,进而没有兴趣。有些实验虽通过信息技术展示,能吸引学生,但又与实验操作脱节。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加入能进一步优化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

一、运用信息技术复习抽象知识,为实验打好基础

实验内容很多时候是已学知识的再观察,通过学生自主动手加深对已有知识点的理解,以实验带动知识点;比如观察细胞有丝分裂的实验,本质就是对有丝分裂过程的再巩固,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实验前播放该动态过程,有助于在显微镜下对有丝分裂的实验观察和实验结果的描述,避免盲目实验。

二、运用信息技术在实验前展示步骤,便于学生规范实验操作方法

校级论文评选

一个实验能不能成功,就看实验前的准备以及实验设计,就如同打仗前必做的战略部署。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大多依靠教师讲述或者学生自主阅读,语言文字多、学生费时间、难理解,理解不当,便会可能出现操作失误。这时候,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展示:用实物代替表示实验材料,用简略文字加箭头替代实验步骤,强调注意事项,节省时间留给学生。学生对照多媒体所展示的步骤,进行实验,避免记忆错误导致实验失败,提高实验的成功率的规范度。比如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实验,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显微镜的相关构造图,介绍其步骤。

(显微镜结构图)

很多学生站在试验台旁第一眼看着仪器比较茫然,不知如何开始,甚至在摸索过程中出现不可挽回的失误。可见多媒体展示课件多么必要,也许有老师会认为,直接展示步骤,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提高科学素养,可是教师也该知道,学生他不是科学家,还是处在需要引导阶段,所以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先规范好学生的实验操作、再学生探究完成相似实验,之后学生才能创造性地去研究一些现象,就如同婴儿先学走路,再鼓励他学会跑步,他才有可能完成更高难度的项目。

三、对于花费时间长的或不便操作的实验,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来演示。

实验的目的是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而在高中生物所设定的实验目标中,有一些实验不要求实地操作;例如“基因工程极其应用”中的操作过程、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等,普通中学很难具备能完成科技含量太高的实验,又如,“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孟德尔的相对性状的实验”等需要花费较长时间的实验。这类实验平常大都通过教师对实验现象的讲解“填鸭式”的塞到学生脑中,既抽象又难以理解,学生没有一个感性的、直观的认识,就如同背英语单词一样空洞乏味。致使学生对实验现象理解失败。因此,多媒体技术的出现,可将这微观的、抽象

校级论文评选 的实验制成动画、Flash等,可动态、直观的模拟实验,在虚拟实验中,教师可利用计算机的可控制性进行精心没计,从多方向、多角度、多层次展示实验过程,促使学生形象化思维的形成,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与传统实验相比,虚拟生物实验更加直观也更加易于理解。

利用信息技术与中学生物实验的融合,可以突破常规实验条件的局限,对那些难以观察到的、复杂的、困难的实验进行模拟,使之成为常规实验的的补充。应用多媒体技术使生物实验现象和过程清晰呈现于大屏幕,逼真的声、光、动画效果,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直观感觉。也让抽象的、难以观察的实验过程浅显化,也创造出了一种学习实验探究的氛围。

信息技术使生物实验教学克满了新奇、充满了活力。但我们要谨记:虚拟实验永远无法替代真实实验,信息技术只是辅助手段。在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中还有较多的困难需要克服,还有不少问题需要研究解决。信息技术与生物实验教学的整合还处于试验探索阶段,需要我们去不断的研究、探索。

参考文献:

1.农村初中生物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高效整合,j.issn.1671-489x.2013.31.001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6

——更乐镇中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邯郸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的精神,全面推进我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邯教基【2011】35号)要求,我镇专门成立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领导机构,按照文件要求逐项开展工作,现将有关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更乐镇现有面积57平方公里,人口2.1万人,辖22个行政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居我县前列。现有中学1所,专任教师58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586人,在校学生巩固率98%。完全小学8所,专任教师117人,教师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1960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98.2%。

二、作法与经验

几年来,我镇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契机,努力实现镇域内教育发展基本均衡,推进全镇教育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1、整合教育资源,科学调点布局。

按照镇党委委、镇政府、县教体局调点布局规划的原则,科学制定了本镇教育规划,并稳妥组织实施。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在2005年撤除我镇东部山区张家庄片上半区的六所小学,整体并入张家庄小学,让一街、二街、三街、四街、五街、东石、江新、满市口等八个偏僻的乡村孩子全部进入了中心小学,享受到比以往更充分更优越的教育资源;二是在2006年又将张家庄片下半区的六所小学全部并入江联小学。并在当年实行更乐片对口支教张家庄片制度,先后派出支教教师20余名,其中有五名市级骨干教师,十余名年轻教师,使师资条件较差的张家庄两所学校,和更乐片师资基本持平,两所学校的教学水平很快有了起色;三是在2008年又将张家庄中学成功并入更乐中学,让全镇的小学毕业生都能享受到同等优质的初中教育;四是去年在江联小学新建学生宿舍楼一座,并改建教师宿办楼一座,有力的改善了全体师生的生活环境,同时还在该校配备了高标准的图书室、实验室和多媒体教室。现在,这所学校已成为我镇东部山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并代表我县成功接受省级督导评估验收工作。五是积极争取幼儿园建设资金,投资350万元建设更乐镇又上幼儿园,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暑假开学便可投入使用。六是启动了标准化中心小学—更乐小学的筹建工作,并顺利通过县规委会的审批,现已进入土地征迁阶段。

2、全面落实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改善山区薄弱学校办学条件

坚持依法执教,规范学校领导班子民主意识规则,严格执行《财务管理细则》,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坚持向山区学校、薄弱学校倾斜的原则。几年来,先后投资200多万元,实施了江联新建学生住宿楼、改建教师宿办楼,新修大型水柜一座、安装暖气等一大批大型工程,使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得到到了明显改善。去年,又将张家庄片的两所学校全部配备了高标准的图书室、阅览室、微机室和多媒体教室,目前两校的配备已达一类标准。

3、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师资交流全面落实

中心校积极推行一体化管理,盘活区域内教育资源。对区域内各校人、财、物统一管理,坚持教学计划、教研活动、质量考核、管理制度“四统一”,统筹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尤其在师资配备上,我镇始终坚持全镇一盘棋的思想,合理配置各校的师资水平,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支教优惠方案,目前我镇自愿到东部山区支教已蔚然成风,许多教师纷纷加入到支教的队伍中来。东部山区教师则定期到更乐片的六所学校顶岗学习,实现城乡“双向”交流。2008年8月我镇被邯郸市教育局授予“邯郸市支教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完善了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巡回授课、紧缺专业教师流动教学等制度,尤其是在今年我镇先后组织赵向华、李晓霞等五名优秀教师送课下乡及王玉刚等音乐教师流动教学等活动,切实解决了农村教师数量不足及整体水平不高的问题。

4、坚持德能并举,加快培养高素质教师、校长队伍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培训,深入开展“三师”活动,加大师德考核权重,实行一票否决。每年对教师进行一次专业素质综合测试,以考促学。加大校本培训力度,提高培训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强化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鼓励教师学历进修提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建设“学习型学校”、培养研究型教师。大力实施开放办学,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走出去,更新理念,开拓视野,解放思想,提升教师的岗位学历和教书育人、教研教改的能力。充分发挥绩效工资杠杆作用,制订了切实可行的《绩效工资考核细则》,坚持向山区教师倾斜、向班主任倾斜,实现优绩优酬、多劳多得,充分调动教师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加强学校领导班子和校长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群众认可、实绩突出的选人用人标准,不拘一格大胆选用人才,使人尽其才,树立“有为有位”的用人导向,让教师感到有奔头,有劲头。健全建强各学校领导班子,深入开展校长“每天五个

一、每周五个二”活动。举办听课心得经验交流会,加大督导考核力度,实现校长听评课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实行校长星级评价管理制度,每两年评定一次,量化考核,并与工资挂钩。实行竞争上岗制,拿出一定数量的领导岗位,竞争上岗,动态管理。并实行定期轮岗制,异地交流,全面激发队伍活力。

5、深化“校本革命”,加快推进学校内涵发展

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终身发展为目标,大胆创新,深入开展课业革命、评价革命和校长革命等“校本革命”行动,加快学校的内涵发展步伐,增强教育核心竞争力。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课堂为阵地,以课程改革为切入点,深入实施校本革命。一是全面落实三级课程管理,结合本土实际和特色传统优势,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着力培养学生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创新精神和能力。二是深入开展课堂教学革命。坚持以学定教,本着让学生学得会、学得好原则,加强教法、学法和教材的研究,推行“常规+过程+细节”管理方式,切实解决好“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的问题,实施有效教学,创建高效课堂。严格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和作业量,减少考试次数,增强作业的针对性、层次性和科学性,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三是加强体育艺术教育,强化特色学校建设。积极开展“双爱好”活动活动和阳光体育运动,每天保证学生活动一小时,让每个学生至少掌握1—2门传统体育艺术项目,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培养“合格+特长”的学生,发展“规范+特色”的学校。

大力实施特色学校发展战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平安校园。大力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举办全镇中小学经典诵读比赛,并作为特色活动,长期不懈抓下去,在读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形成奋发进取的校园文化和良好的教风、学风、校风,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打造学校的精、气、神。坚持“特色兴校、特色强校”,以先进的理念做引领,以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为核心,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推动学校特色创建活动,促进教育均衡。

6、依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均衡

由于张家庄小学和江联小学地处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区域内外出打工人员较多,造成两校的留守儿童也相对较多,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由中心校校长任组长,各学校负责人任副组长,政教主任、班主任为成员的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以确保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为了使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得到均衡教育,不留盲点,我们发动每一位女教职工,结对帮扶一个或多个留守儿童,担任“爱心妈妈”,使留守儿童不缺失母爱。节假日组织留守儿童给外出务工的父母写信,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几年来寄出留守儿童“家书”500余封。开展心理咨询,举办留守儿童专题讲座12次。

更乐片由于紧邻天铁集团,经济发达,外来经商务工人员较多,其子女也纷纷要求在本地就读,为此中心校多次召开会议,下发通知,要求各学校不得任何理由拒绝外来人员子女就读,全部就近入学,享受和本地学生同等的教育权利。目前外来人员的子女已全部在我镇各学校就读,保证了此类弱势群体的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对于因家庭贫困不能完成义务教育的学生,我们则充分利用“两免一补”政策,对贫困住校生进行生活补助,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

三、现状与差距

虽然我们为镇域内教育均衡做了大量工作,效果令人振奋,但对照上级要求,我们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师资力量、硬件设施、教育质量、规范办学等四个方面。

1、教育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一是教育手段陈旧,机制不新,效果不强,教育工作的针对性不强,重视学生分数,忽视成人成才教育和学生心理品质教育。学生在校一小时阳光体育活动开展打折扣,特别在初中,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极少,学生多在教室上课写作业,音乐、美术由于教师多半是兼职,只是一般性上课,平时体、音、美活动几乎开展的很少,在学生中不普及,逢重大节日的文艺汇演,也只是少数人参与,另一方面,质量评价手段单一,一般来讲,评价的指标一是中考和小六会考,二是非毕业年级的学科成绩,脑子里全面的质量观,行动上无全面质量观的检测与评价,对家长、学生形成质量观的误导。

2、一部分学校硬件条件基础薄弱。

除去年更乐中学、又上学校、张家庄学校、江联小学新配备各室外,其他学校的各室由于年代久远,能用于教学寥寥无几,多数电脑老化,设备陈旧,现有的设施不能有效用于教学。

3、师资力量老化现象严重

近十年来由于未分配新师范毕业生,十多年来,我镇初中、小学先后有二十多名骨干教师呗调到县城的初中和高中,在加上老教师的逐年退休,师资力量未能及时补充,且教师常年超负荷工作,身体透支严重,一旦生病住院,学校没有教师及时接任,只能从社会上招代课教师,造成教学质量低下。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按方案稳妥推进规划布点工作。加大中心小学的筹建力度,积极争跑相关项目和资金,力争在2013年开工建设,使更乐片的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每一名学生都得到优质高效的均衡教育。

2、完成好薄弱学校建设。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完善更乐对口支教张家庄的制度,加大优惠政策,促使更多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利用有限资金,完成对各室的高标准配备。

3、切实实施校本培训工程,提高师资水平。

每年按教师工资总额的5%经费切块用于教师培训,各校制定计划,分步实施,逐步培养校内、镇内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4、切实抓好德育工作和双爱好工作

深入推进德育“三五”工作体制,切实贯彻并认真落实中小学生双爱好活动的各项工作。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镇将进一步引领广大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认真落实县教体局的各项工作部署,进一步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校园,不断提高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致力“实施一流的管理、培养一流的学生、实现一流的业绩、打造一流的名校”,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落实人本理念,弘扬先进教育文化,打造优美教育环境,为把我镇各校建设成为高质量有特色的名校而不懈努力!

更乐镇中心校

2013年4月8日

整合教育优质资源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

——更乐镇中心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更乐镇中心校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7

应当看到,随着“两基”攻坚、“两免一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等一波又一波重大战略的实施,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很多农村学校校舍面貌一新、功能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校园面积更不用说,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即便如此,家长还是愿意送孩子到城市学校就读。

究其原因,是当前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有学上”,更要“上好学”。虽然城乡学校硬件设施差距已然缩小,但教育教学质量的差距依然存在。这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一差距的核心在于管理水平、师资水平的差距。相对于城市学校,农村学校管理水平落后,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师综合实施课程的能力不强,很多学校连国家课程都无法开足开齐。

因此,要让农村学校留得住学生,就必须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那么怎样提高呢?在笔者看来,农村学校学生人数少,恰恰为实施“小班化教学”,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绝佳机会,我省的一些地方,如平凉市早在积极行动,探索出了宝贵经验。

首先,加强农村学校在职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提高工资待遇,让他们率先过上有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培养出留得住的高水平教师是根本的解决之策。

其次,借鉴以前中等师范学校办学经验,改变当前师范院校过于偏重专业、过于注重学术研究的倾向,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尤其是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毕业即能上岗,上岗必然合格。

再次,加强城乡学校教师交流。特别要鼓励符合条件的城市学校教师定期到农村学校任教,解决好他们的后顾之忧,从而为农村学校输入新鲜血液。

最后,农村学校自身也应增强造血能力,更新教育观念,帮助家长转变“唯升学论”,转变那种“上大学是成才唯一途径”的观念,办适合农村的教育,建设适合农村的学校。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信息平台和手段;策略办法

从目前研究和农村学校教师的专业化现状来看,存在以下问题:从教师个体来看,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程度普遍低于城镇学校,农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学非所用”的困惑。从骨干队伍的传承来看,农村学校存在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流失严重的现象,骨干队伍传帮带较差。从教师接受继续教育来看,农村学校教师还基本属于盲区。

农村学校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当成为农村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农村学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尝试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化手段促进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仅供参考:

一、量力而行组建资源库,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坚实土壤

结合农村学校资金困难实际,农村学校教学资源库的组建可从几下几方面进行考虑:一是投入资金购买现有的教学资源,优点是简单直接,缺点是耗费资金。二是利用网络下载或链接教学资源,优点是节省资金,关键在于下载者对众多良莠不齐资源的鉴别、归类、整理的能力。三是鼓励教师独立或合作开发教学资源。此种方式耗资不大,更利于推进教师资源的整合和信息技术的

把握。

二、构建校园网站或寻找网络免费空间,为资源载体提供一个合适的家

网络的构建为教师接触网络资源搭建了桥梁,农村学校采取何种方式将网络资源放置网络中而耗资较少呢?笔者认为,一是建立校园网站,将适用资源置于其中。如果网站空间不够,可以尝试申请如金山快盘(一般1个10 G)、百度云盘等,将资源置于其中,供教师选择使用。

三、创新资源传播方式,畅通资源传播渠道

要让教师及时知晓有用资源,农村学校可以考虑如下几方面办法:

1.充分借助校讯通平台传播教育教学资源

“校讯通”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家庭与学校快捷、实时沟通的教育网络平台,是一套集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交流系统。校讯通平台教师间发送短信是免费的。我们可以将有用信息编辑成短信,借助此平台通过电脑及网络发送至教师手机,以达到及时、快捷掌握相关资源及资源变动情况的目的。

2.借助飞信平台传播教育教学资源

飞信是中国移动的综合通信服务,即融合语音(IVR)、GPRS、短信等多种通信方式,覆盖三种不同形态(完全实时的语音服务、准实时的文字和小数据量通信服务、非实时的通信服务)的客户通信需求,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网间的无缝通信服务。教师手机加入飞信后,借助网络发送短信是免费的。这种方式适合没建校讯通的学校。

3.借助QQ平台传播教育教学资源

此方式需教师登录QQ且需有网络(手机QQ会产生网络流量费,且使用人较少)才行。

4.借助微电影、微课程等方式传播资源

四、改革评价方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我们深信,随着新改革的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随着教育信息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必将迎来崭新的春天!

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9

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路及对策

百顺镇中心小学 谢

明 2012年9月25日

农村小学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思路及对策

百顺镇中心小学 谢祥明

百顺镇位于南雄城西边陲,毗邻江西、始兴、仁化,距南雄县城58公里。百顺镇中心小学位于百顺墟镇,服务半径约20公里,学生来自9个村委会,大部分是当地农村孩子。近年来,在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但是,作为一所偏远的山区农村小学,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质量,与城市学校仍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一、学校现状

学校占地面积17560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764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学生568名。在职教师53人,其中具有本科学历5人,占9.4%,大专学历的22人,占47.4%,中师毕业26人,占49.1%,学历合格率100%,小学高级教师47人,占88.7%,在职教师中中共党员19人,教师队伍年龄偏大。

近年来,随着义务教育免费等政策的推行,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全镇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毕业率达100%。学校也先后荣获韶关市教改先进单位、南雄市文明单位、南雄市一级学校、韶关市一级学校、南雄市(县)教育先进单位,市、镇先进党支部等荣誉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师队伍平均年龄偏大,学科结构不合理。

一是教师年龄结构偏大。我镇小学现在职教师53人,其中50岁以上的有30人,占56.6%,虽然小学高级教师有47人,但大部分都已经是50岁以上的老教师。担任的课程过多,精力有限。二是专业教师缺乏,学科 结构不合理。尤其是英语专业教师缺乏,小学教师是“万金油”,无论什么课程都可以担任,但并不能“胜任”。三是年轻优秀师资流失严重。因经济欠发达,教师福利待遇欠理想,许多年富力强的优秀教师流向发达地区,又因我镇地处南雄最边远山区,许多年轻教师想方设法往县城或城郊调动,造成本地师资更为紧张,年龄结构更为不合理。

2、家长教育观念淡薄,留守儿童多。

由于受到学生家长观念、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家长支持和理解教育的程度远不及城里家长。有的家长平时过分溺爱孩子,缺乏家庭管教,家校教育难以形成合力。做同样一件工作,如校讯通平台的建设等,城里家长十分热心;而在农村,尽管这些做法对学生及家长来说是有益的,可真心支持者寥寥无几。再如,学校在学生到校时间管理、学生路队管理、家长接送学生管理等制度的实施方面,不少家长以自我为中心,不予理解和配合,不服从学校管理,我行我素,动辄因某一小事不如意,漫骂甚至扬言殴打老师。因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现在留守孩子不断增加。大部分学生回到家后,都由爷爷奶奶监管。

3、教育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急待改善。

在农村未能真正形成“教育优先发展”的良好氛围。一是“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施行后,学校与社区、村(居)以及镇级政府的联系没有原来那样密切,镇级政府的教育责任相对减少,社区及地方政府对教育工作的关心重视显得相对不够。二是地方经济欠发达,教育投入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作为山区乡镇,经济发展严重滞后,地方政府难以调拨出资金来发展教育。因此,学校办学条件难以得到改善,课室有了,功能室有了……但里面的设施设备难以完善或更新。

三、思路与对策

1、加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增加投入就是要增加政府在义务教育公共经费的总额,这是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体制,改变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状况最主要和最根本的途径。建立合理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分担机制,明确各级政府在义务教育经费分担上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提高国家总体教育投入水平的同时,向农村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倾斜。

2、改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备。

农村学校教学楼做好了,教室有了,但是与之相匹配的教学设备设施难以得到添置。教学仪器或设备陈旧老化,已完全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3、立足校本培训,提高队伍素质。

一是加大骨干教师、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开展了“以老带新”,教学上“拜师结对”工作,通过开展听“推门课”、“追踪课”、“展示课”等形式,确保年轻教师迅速成长。极开展青年教师苦练基本功活动。鼓励教师撰写论文、经验或总结,对一些质量较高的论文推荐到各有关刊物发表。

二是加强校本培训。选派教师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外出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写好心得体会,并且上好移植课。达到一人学习,大家受益的目的。同时,还要继续加强校本培训,利用VCD光碟,网络等手段,组织教师加强学习,撰写学习心得和教学反思。

三是鼓励继续教育,提高业务能力。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参加自考、进修、函授等方式来提高教师的学历层次。现在教师的继续教育形式比较单一,理论性的政治培训较多,而针对教学水平、教师业务能力的培训相对较少。农村的教师在信息上相对闭塞,对外界的先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都不是很了解,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多组织一些这些方面的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在教师的培训中,要改善目前的培训内容和方式,甚至可以延长教师培训时间,对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学习。

4、建立城乡教师合理流动和校际对口支援机制。

县城学校在师资配备上高出农村学校一个较大的层次,农村学校师资配备校际间又有较大的不平衡性。为促进师资平均这一教育的最大均衡:一是实行教师统一调配制度。二是实行教师轮岗制度。三是选派县城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制度,在县城学校选派一定量的教师支援农村学校。四是建立县城与农村学校对口支援制度。根据县城学校规模及办学实力等因素,确定其对口支援农村学校的数量,各援助学校要在办学思想、教学理念上对受援学校产生实在的影响,要在人员及设备上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以促进农村学校的加快发展。

5、加强留守学生管理教育。

当前,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80%以上的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但是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因此,我镇各小学要高度重视、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的管理教育: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二是建立留守儿童联络机制;三是加强留守儿童家访工作;四是加强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农村学校素质教育现状分析的论文 篇10

担忧之一:

学生的素质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恐怕并非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非常确切和明白的问题。但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只有弄清学生素质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才会有可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有的放矢恰倒好处,直至事半功倍。不容质疑新时期学生素质发展的方向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学生个性发展的统一。全面发展是指应该求得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几个方面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诸育并举和相互贯通。个性发展是指激励个人的自主性、创造性和其他个性品质。强调个体才能和特长达到充分发挥。培养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未来接班人。素质教育改革制定的一切举措的出发点在此,落脚点也应该在此。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教育目的、教学方向,一切教育行为都应该服务服从于教育目的。

担忧之二:

素质教育改革在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或流于形式,或剑走偏锋,或拣起芝麻丢了西瓜,顾此失彼。其结果当然是雷声大雨点小。丢失了已取得的好的教育成果,迎来的是素质教育的夹生饭。把仅有的一点办学特色拱手让出。把本已紧张活泼的`教育教学秩序变得涣散。把本已熟悉擅长的教学抛之脑后。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家长对素质教育改革抵触,因为改革使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对素质教育改革欢迎,因为改革让他们变得更轻松,有了更多的玩耍时间。教师对改革未置可否,有的高兴,有的无奈,因为改革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没有了教学成绩和升学的压力。改革也让一些优秀教师迷失了努力的方向。擅长制假者有了用武之地。只要做好应付各种检查的纸面文章,我的工作就是好的,就可以完成工作任务。而真正事关学生风俗制发展的教育活动却没有扎实的开展起来。尤其是在农村,学生素质训练的重要途径音体美教学秩序仍然是我行我素可有可无。各种音体美教育教学设施仍然是空中楼阁若有若无。音体美教师的配置也是随意指定。至于教育教学也就依旧原地踏步,完全没有目的和教法可言。至于停课或放羊教学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倒是现在被停的音体美课已没有哪个任科教师愿意代替。因为没有了教学成绩的压力,谁都懒得再去多上几节课去逼迫学生多学一点。至于所谓的各类实践活动课程在农村学校教育中更是纸上谈兵,形同虚设。且不说教师中此类教育人才以及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奇缺,没有成熟的先例可以借鉴。单单就实践活动中所要求具备的人力、物质、时间条件就根本不具备。所以所谓的许多实践活动只有布置没有检查。也不可能取得怎样的实践成果。其他新设置的课程也是有课节无教材无考评标准,任课教师本就是新手,又无积极性可言。这些新开设课程的素质教育结可想而知。

担忧之三:

素质教育在农村缺乏经费资金支持。各类教育教学设施陈旧落后严重短缺,直接制约了各种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也难怪素质教育改革流于形式。

经济水平的差异导致城乡办学水平的的差异长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到了基层已经所剩无几。学校无米下锅有限的资金不能维护正常的办公需要。还要腾出手搞花架式,为自己涂脂抹粉。更有甚至很多农村学校长期背负沉重的债务负担。至于学校内素质教育应该具备的硬件设施更是上了放,放着坏,坏了拖,拖了再上。有限的资金及教学设施没有被利用好。有限设施无法满足师生从事素质教育教学的基本需要。教师们业余自修的空间狭窄,施展自身教学素质的条件简陋,久而久之很多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也懒于提升已有素质,随遇而安原地踏步或干脆生疏掉已有素质乐得自在。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改革在农村学校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弊端,不由得不发人深省。如果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就可能葬送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育发展起来的大好局面,就有可能引起教育教育教学水平的整体下滑。就有可能耽误和影响一代热的人才培养。

问题固然存在,但决不能否定素质教育改革在学校推广的意义。克服以上问题,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的切入点仍然是教师和教育工作者。首先,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刻领会实施素质教育的义务、责任所在。把思想意识提升到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高度去工作。加强责任心和使命感,克服麻痹消极思想,一丝不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认真执行素质教育改革思想。其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尤其是一校之长,要带头真抓实干,时刻绷紧素质教育这根弦,坚持从严治教。要求开设的课必须上好,培养新人才及早让广大师生适应素质教育需要。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围绕提高学生素质开展。克服弄虚作假应付思想。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11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5-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35.148

在教育方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以前很多偏僻、贫困农村儿童根本无法上学,因为没有这个条件,即使可以上学,但是家与学校又存在着一定的距离,路程遥远,所以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立,无疑是在这方面解决了一个很重大的问题,可以实现农村儿童对知识的渴望。这也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农村义务教育更需要迫切的发展,更需要让农村儿童学到更多的知识,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促进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但是目前,农村寄宿制学校依然存在着弊端,这些都导致农村教育无法顺利实施,无法让农村儿童接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更优化的配置,这都是我们需要进行思考的。

一、寄宿制学校存在的问题

第一,办学经费短缺,学校发展缓慢。虽然现在建立了农村寄宿制学校,但是学校的后续发展没有得到更好的实施,比如在学校的食堂方面、住宿方面,都没有进行具体的研究。因为目前的食堂条件不好,学生伙食种类单一,食堂没有考虑到学生发展需要合理搭配营养,这样才能在学习中得到有效的补充,不至于会发展成营养不良。同时,住宿条件差,比如卫生条件,学校在这方面没有进行统一的安排和处理,没有设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很多寄宿制学校没有澡堂也是很大的欠缺。此外,还有操场、校园等其他设施,操场是学生运动的主要场所,这象征着一个学校的体育设施,所以这都是需要改进的。

第二,教师队伍不稳定。在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着很不稳定的教师队伍。因为教师要有编制,职称评定等这些制度,但是在农村,这些名额有限,导致很多教师都得不到名额。然后在农村还存在着一种普遍的现象,很多家长都出去打工,很多儿童就成了留守儿童,这时教师还担任着监护人的角色,要保证学生的安全,这一重大的责任导致教师的压力很大。在这两种情况下,一部分教师都会离开农村学校去城市学校,因此,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教师队伍是很不稳定的。

第三,教育费用依然很重。农村寄宿制学校一般都是在不发达的地区和偏远落后的地区所建立的,虽然国家出台了一些政策,来减免上学的费用和杂费,但是在寄宿制学校学习,又会产生生活费和住宿费。这对于一些农村家庭来说依然是一笔不小的数目。由于这些原因,农村家庭一般都会让儿童推迟入学或者是中途辍学,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影响了教育在农村的大力普及,也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知识差距。

第四,生活教师队伍不完善。生活教师在一个寄宿学校是很重要的,因为一个生活教师要负责学生在离开教室后的生活,尤其是在休息和吃饭的时候。有的时候学生难免会出现一些生活问题和心理问题,这就需要生活教师去帮忙进行疏导,并在有时候可以帮学生解决一些问题。但是国家并没有出台一些政策,对生活教师的编制方面或者是待遇方面有所要求,生活教师大多都没有专业的水平,有的学校甚至没有生活教师,这让很多学生出现了问题无法得到解决,阻碍了他们的发展。

二、对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建设的一些建议

(一)国家需要加大投入,平衡城乡义务教育发展

在学校建设这一方面,国家需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建设学校的后续发展这一层面。在建设完寄宿学校以后,更重要的是把学习的一些设施补充完毕,比如学校的食堂、澡堂、操场等设施,这些都是学生学习过后活动的场所,都是很重要的,食堂方面可以实行一些“每天不同餐”的制度,每天搭配不同的食物,荤素均衡,还可以对一些贫困的家庭设立全免餐制度,对他们进行生活上的补助。也可以根据不同的家庭,设立不同的补助制度。更重要的是学校和政府相结合,对于那些相当贫困的家庭,进行学校和当地政府双补助政策,防止“有学上不了”这种情况的发生,这样才可以促进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

(二)吸引和留住教师,发展教师队伍

在这方面,国家需要大力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一些制度,来吸引更多的教师队伍,留住一些原来的教师。一般农村寄宿制学校都存在着教师居住环境差,待遇不好,前途不太光明的情况,而且在编制、职称评定方面难上加难。这就需要国家大力改善这种情况,优化这些政策,比如改善教师在学校的居住条件,让教师有一个好的心情去教学,然后还可以设定更详细的绩效表现制度,优秀的教师可以得到更多的补贴政策。因为农村教师工资存在普遍偏低的现象,工资都保证不了生活水平,这样无疑会流失一部分教师队伍。所以这是需要赶快改善的。在职称编制等方面,国家更需要重新制定一些制度,增加职称评定和编制名额,要更加注重教师的业绩水平和教课能力,不能按时间长短来划分,这样对优秀的代课教师是很不公平的。

(三)扩大寄宿学校生活教师的投入力量

目前并没有明确的对生活教师设定的一些制度,比如专业水平、待遇、职称等方面的问题。生活教师要有极其高的素质,可以帮学生去疏导一些心理问题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在学生离开教室后,生活教师需要给他们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文化生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要在其他方面得到好的发展,这就是生活教师的职责。生活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的发展规律,去制定不同的对策。

综上所述,寄宿制学校发展的建设是一个长远的工程,它需要国家、政府、学校等不同社会群体的共同努力。虽然目前存在着诸多问题,但是只要我们一一去解决,就能保证义务教育的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艺.义务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3).

[2] 王景,张学强.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发展的问题研究[J]. 教育科学,2010(3).

教育资源整合后农村学校语文教育的发展 篇12

我们对县城周边几所乡镇中学在利用和开发德育资源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 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 仔细反思其实这些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当前学校开发与利用德育资源上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物的因素, 轻视人的因素

回顾我们的德育活动和德育课堂, 对于条件性的物质资源比较重视, 比如多媒体、图片、科技制作材料等等, 应该看到这些设备和材料为提高德育实效性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对德育主体地位的人的关注却不够, 特别是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在生活中产生的困惑;老师自身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师生的创意;学习或工作中逐渐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等利用率不高, 而对家长中和社会其他人员中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则更少。

二、重视文本资源, 轻视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

多年以来我们在教学中已经习惯于教教材, 搬教参, 或者干脆挪用别人设计的教案或队活动方案。而对现实课堂中或活动中生成的新的教育生长点却视而不见或束手无策。似乎不知道该如何去创造性地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教育。这就导致我们的教育教学活动缺乏针对性。

三、重视对新资源的开发, 轻视对已有资源内涵的挖掘

随着新课程的推进, 老师们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意识在逐渐增强, 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总在抱怨没有这, 没有那的, 似乎学校的资源实在太贫乏了。可专家们认为即使是条件再艰苦的学校, 教育资源也是丰富多彩的。这又是为什么呢?曾经看到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走进新课程》一书中将美国教师和中国教师教学画苹果的例子, 从开发利用资源的角度来进行假设:贫困学校和那些薄弱学校的教师没有条件发给学生苹果, 怎么办?回答是:没有条件发苹果, 可有大地, 有小草, 哪怕是荒山, 黄土坡, 茅草棚, 他们的教育价值, 他们对于实现教育目标以及发展学生的感受和表达的意义和功能却是同质的。所以我们不能说资源太少或没有资源, 只是我们缺少发现资源的眼光和意识。

四、重视校内资源, 轻视校外资源

加强对校外资源的认识、开发、利用是一项很紧迫的任务。长期以来, 诸如近距离的出校门活动由校长审批, 需坐车出行的得教育局审批的规定深入每个教育工作者思想, 为求平安无事, 少自找麻烦, 索性绝大多数的时间把学生困在高高的学墙之内, 这就造成了校外资源的闲置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当前学校开发和利用德育资源存在的诸多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转变理念, 回归生活, 树立生活化的德育观。从认知性德育转向人性化德育、从封闭性德育转向开放性德育、从说教式德育转向互动式德育、从理论德育转向生活德育。只有来自于学生自己生活的德育素材学生才会感兴趣、愿参与。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还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 只有科学地利用和开发才能实现德育资源应有的价值。

具体探索实践措施有:

1. 以人为本, 开发利用学生中的素材性资源

学生是德育的主体, 学生中的素材性资源是指学生的知识、技能、经验、创意、感受、问题、困惑、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在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行为上具有一定的水准。比如我校在创建“礼仪道德”特色项目初期就开展“文明礼貌月”、和“向不文明行为告别”等系列活动, 引导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找陋习”活动中来。学生人人参与, 反思自己语言、行为、体态各方面存在的不足。学生的反思比较具体、细致, 通过反思, 学生对自己进行了一次教育, 这样从学生的反思中我们形成了学校的校本课程。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和训练的内容都是从学生中来的, 又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服务, 这就大大提高了德育的针对性。

2. 注重实践, 深入挖掘校内条件性资源

曾经有专家对国内与国外在教育资源利用方面作过比较, 认为我国的教育成本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比如现在城市里有点规模的学校一般都有清洁工、花木管理员等, 其实学校的公共设施的打扫这是对学生进行公益劳动教育的最好实践基地。学校的绿化区可以让学生来认领, 做好平时的护绿工作, 这是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保护环境的最生动形象的教育, 还可以培养的学生的责任心。总之校内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 只要我们拥有发现的眼光和利用的意识。

3. 借助校外德育资源, 回归生活, 关注开发生成性资源

教育要回归生活是本次课改的核心理念, 在开发利用德育资源时我们也应充分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生成性资源。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学, 教学即生活”的理念告诉我们其实最好的教育资源就是现实生活中的这些生成性资源。比如老师在上《买卖中的道德》一课时对于学生中存在的不文明购物现象采访了学校商店营业员和学校食堂的师傅, 并制作成录相, 课堂中出现的图片与照片也都来自于学生生活的城市街道。课后我们向学生了解课堂教学效果时, 学生都反映, 课堂中教师播放的录相、出示的照片等都非常真实, 大家感觉亲切, 参与兴趣也随之而来。再比如近几年来, 农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 农田标准化建设也在扎实推进之中, 学校政教、团委就组织队员到校外去调查、采访、拍摄。引导队员去观察, 去体验、去发现祖国前进的脚步。我们的家乡临沭又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家乡的文化, 我校又组织小记者到红石湖风景区、苍马山风景区、滨海烈士陵园去采风, 目睹了苍马山的美丽壮观, 领略了乡土的风情, 队员们进一步感受了家乡浓浓的文化气息, 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学生都暗下决心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学习,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4. 打造校园精品文化资源, 整合利用营造健康浓厚的德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的隐性课程, 对学生的成长, 大至理想道德、个性品格, 小至行为习惯、言谈举止, 都有潜移默化的作用。精心打造以弘扬高尚健康、积极向上为主旋律的校园文化精品, 为实施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校园氛围。结合新时代德育内容, 建设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成为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手段。重视校园的环境的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作, 应该让校园的每一幅图、让每一面墙壁、每一棵树、每一个装饰都会说话, 成为影响人的资源, 应该让校园文化拥有厚实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应该让整个校园充满家的温馨及人际的和谐, 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校园的向心力和归属感。做到广播有声, 橱窗有影, 板报有文。仅广播站就开设了“一周了望”“每日新闻”“校园采风”“音乐欣赏”“校园之声”“来稿选登”“好人好事”“点歌台”“生日祝福”等栏目, 从而形成良好的文化育人氛围, 使学生耳濡目染, 受到教育。这样, 努力从小处着手, 年复一年, 日复一日地教学生做人的道理, 让学生从中树立爱国、爱校、爱社会、爱他人的做人责任感和优良品质。

上一篇:市场部2019年工作计划下一篇:二十年后回故乡结尾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