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通用8篇)
第二阶段工作总结
西斋中学课题组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校创建于1946年,曾名“力行中学”,解放后先后办过初中、高中。1982年改制为全日制初中,1984年被评为松滋县首批合格初中,2004年被评为“荆州市教育科研实验学校”,2006年被评为松滋市首批“示范学校”,2008年被评为松滋市“文明单位”和荆州市“平安校园”。
学校现有教职工87人。其中高级职称10人,中级职称75人。在80名专任教师中,41人具有本科学历,34人具有专科学历,学历合格率达93.75%。学科科任教师专职化基本完成。省、地、市各级教育专业学术会员7人。有省级骨干教师1人,荆州市级骨干教师2人,松滋市级骨干教师19人。2004年荣获松滋市“优良教师集体”称号。
学校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基础,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大力开展教学研究和各种形式的教学竞赛,教学质量逐年攀升,学科竞赛捷报频传。2004年中考位居松滋市第3名,并多次荣获荆州市、松滋市两级“教育质量优胜单位”和松滋市“义教质量评估先进学校”称号。近两年来,学生在各科竞赛中获国家级奖20余人次,省级奖100余人,地市级奖300多人。培育出了象中考状元刘风云,初中物理、化学奥林匹克竞赛国家级一等奖获得者张珂、毛麒军、宋家弛、镇华君等一大批优秀学生。
学校以“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基”为办学理念,坚持质量强校、科研兴校的办学方针,追求一流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努力实现教师教学有特色,学生发展有特长的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问题的提出与前期工作情况
随着近些年来农村富余劳动力日益增加,我国现有近1.5亿的农民外出务工,打工者数量还以每年超过500万人的速度增加。我市地处丘陵,人多地少,打工经济仍是农村经济的主要来源,农村外出务工、经商人数也逐年上升,离乡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没有能力和条件将自己的子女安置在身边,只能将子女留在家里,由夫妻一方留下照顾,如果夫妻双方外出的家庭则将子女托付给老人或亲人照顾。由此,社会上出现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学生”。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学生人数约有1000万左右,而且这个数字也大有逐年增加之势,调查发现,父母外出务工,给留守在家的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我们立足学校确立了《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这一课题。
我校为了管理和研究的方便,将留守学生划分为五类:一是普通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常时间外出打工;二是回流型,即不适应外地学校生活中途转学回校;三是单亲型,即父母离异后子女只有单方监护或委托看管;四是半留守型,即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外出打工,一个星期或一个月回来一次;五是寄宿型,即在校住宿的留守学生。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二年,第一阶段,2008年1月至2008年6月,已完成方案制定、申报、开题等工作。第二阶段,2008年7月至2009年9月,主要工作包括:
1、完成摸底调查,建立教育对象成长袋。
2、做好研究培训。
3、编制问卷,调查分析,写出报告。
4、开展不同形式的研究,不定期进行工作交流。
5、课题阶段工作小结,邀请专家指导。
6、形成研究成果。下面就是对前期工作的具体汇报:
三、我校“留守学生”现状
我校近三年留守学生情况:2007年全校共有学生1361人,其中留守生915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67.2%,普通型 412人,回流型14 人,单亲型57人,半留守型82人,寄宿型350人;2008年全校有学生1232人,其中留守生947人,占总人数的76%,其中普通型 428人,回流型18 人,单亲型66人,半留守型89人,寄宿型346人;2009年全校共有学生1106人,其中留守生955人,占总人数的86%,其中普通型455人,回流型35人,单亲型70人,半留守型70人,寄宿型325人。
问卷调查:近三年来,我们对上述学校留守学生共发出问卷调查表1050份,回收997份,涉及16个问题10个方面。
综合分析:一是家庭环境不利于学生成长: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将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照管,或寄养在亲戚家里。承担监护孙子(女)的祖辈文化水平低,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学习辅导,思想教育,人格培养等。有的长辈管教不严、一味纵容,有的长辈不辩是非、偏袒孩子的不良行为,无形中滋长了“留守学生”骄横跋扈的气焰,“骄”、“娇”二气十分严重。有的监护人甚至认为孩子的成长主要靠学校,说:“孩子在学校,家长出钱学校管,自己还操什么心?”不少家庭的老人信迷信、打牌、饮酒等,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二是“真空时段”影响学生成长:双休日或节假日是留守学生自我支配的时间,学生一方面在学习上缺少必要的指导而感到无助,另一方面与祖辈间因认知代沟、心理代沟而缺少沟通,易受到社会不良风气侵蚀,形成“家庭管不好,学校管不到”的“真空时段”。三是亲情缺失不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父母常年在外,孩子缺少亲情的关怀,成长中的心理需求无法满足,造成不少留守学生孤独、自我封闭、情绪异常,甚至产生仇视心理。四是不良品行危害学生的正常发展:一些常年在外务工、经商的家长,由于经济条件宽裕,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给孩子零花钱十分慷慨,无计划、无节制。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理财能力和自控能力,他们自恃家长有钱,生活上追求享受,学习上怕吃苦头,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玩物丧志。甚至有少数“留守学生”出现乱花钱,爱上网,厌学、逃学等不良行为,成了“问题学生”。在矫正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中,由于学校单方施教,往往收效甚微。五是学校教育的“困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周一至周五还好办,但是一到了双休日,老师就感到鞭长莫及。出了问题找不到监护人,许多“留守学生”以自我为中心,逆反心强,加上设在教师面前的“高压线”太多,学校老师不敢采用严厉措施。学校虽对“留守学生”指定老师管理,但是随着“留守学生”队伍的日益庞大,教学压力大,任务重,老师很多时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四、学校对“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
1、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①.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留守学生”教育管理领导领导小组,“留守学生”教育管理课题研究小组,加强此项工作的领导与研究。②.建立研讨、交流制度:每学期进行一次“留守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总结,举办一次“代管家长”会,交流经验,研究工作,探索新路,不断提高留守学生教育管理的水平,发挥学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③.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关爱留守学生工作纳入学校考核内容,对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同时,对“留守学生”中品学兼优的学生给予奖励。④.整合学校、家庭、社区教育合力:以“家长学校”为载体,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把强大的教育合力渗透到留守学生的生活、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让“留守学生”感受到来自社会关爱。
2、建设“代管家长”队伍:学校要求班主任、课任老师与留守学生“结对子”,当起学生的“代管家长”,积极承担“留守学生”的监护职责,做学生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的主要职责有:①掌握留守学生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 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②关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学生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学生亲情的缺失。③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发情况等。④学生中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学生”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⑤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3、拓宽育人途径:我校在“留守学生”教育管理上,坚持以严格的要求规范行为,以丰富的活动发展能力,以文明的环境熏陶性情,以优质的服务保障成长。①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定期邀请市心理咨询师到校为全体师生和家长开展心理讲座和辅导;②积极开展活动,促进“留守学生”的管理。学校以重大节日为契机,并侧重于“留守学生”开展一些切实有效的活动:举办“关爱留守学生见真情”主题班会,开展“为留守学生献爱心”募捐活动。每学期召集全校的留守学生开展一至二次安全与法制教育讲座,增强他们安全意识与法制观念。每年清明前后组织学生给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积极地开展各项活动,有利于消除“留守学生”孤单、悲观的心理阴影,让他们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老师同学的关爱,使他们愉快生活,安心学习。③开办家长学校,把学校教育延伸到留守学生的家庭。④开展励志勤学活动,激励广大留守学生刻苦专研,奋发向上。
4、建立“留守学生”档案与成长记录袋:我校为每个“留守学生”建立了档案,全面了解掌握每个学生的家庭、学习、生活情况,关注学生成长中遇到的生理、心理问题,注重心理疏导,情感沟通,习惯养成。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5、实施留守学生寄宿制度:我校为解决住校生问题,多方筹资兴建了男女生公寓两栋,专聘两位辅导员分管男女生,开辟留守学生特别服务,指导留守学生自理生活,从生活到学习全方位管理服务。
6、开通亲情热线:为了让留守学生与外出父母有交流的机会,学校在政教室架设一部专线电话,保持24小时畅通,经常让学生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了解父母在外工作、生活和身体状况,与家长亲切交流。各班还建立了留守学生生日统计表册,每逢学生生日,各班都会采取适当庆贺形式给予生日祝福。
7、家校联系卡 :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以全面了解代理监护人的基本情况,建立家校之间全面了解,及时沟通,迅速反馈,共同交流的桥梁。
8、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期代理监护人培训班,及时向代理监护人反馈留守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9、设立留守学生信箱:学校专设留守学生信箱,学校政教室及时对信箱的信件进行研究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留守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问题。
10、坚持“三关、三育、三优先”教育管理原则:三关即进校报名关,课堂点名关,离校谈心关;三育即为人处事教育,基本道德教育,亲情感恩教育;三优先即辅导优先,作业批改优先,活动参与优先。
11、假期跟踪管理:针对留守学生节假日无人管的现象,学校成立节假日留守学生关爱专班,经常走村窜户深入留守生家庭,给予经济帮扶和学习指导,让留守学生放假不放学。
五、主要成果
课题组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
1、生活习惯明显好转。课题研究之前课题组的调查资料显示:我校有很大一部分留守学生的生活习惯很差,多数人不讲卫生。不洗头、不洗脸、不洗澡、不修指(趾)甲、不换衣服、不扫地、不理被盖等。有的长期不吃早饭。但经过近二年的养成教育、培训、矫正,这些留守生身上表现出来的不良生活习惯得到了有效的矫正。寄宿留守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有了根本的好转。
2、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
经过持之以恒的心理辅导、疏导,我校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他们的厌学心理得以有效控制;持逆反心理的学生人数较以前有很大幅度的降低;孤僻、闭锁等心理障碍得到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学生吴某某,论学习成绩,他应该是一个中等生,但他遇事总爱猜疑,从而与本班同学和个别科任教师的敌对情绪很重,经常与班上的同学发生矛盾,有意扰乱课堂纪律是家常便饭,最终导致的结果是全班63人中就有37人联名写信到学校信箱,要求校长把该生调出本班,当班主任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对该生各方面和情况进行了再一次的全面调查,发现该生的问题出在了心理上,必须通过“治心”来“治行”,为此,班主任和政教室对该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心理辅导,多次有意在学校文体活动中安排他担任重要角色或者专门为本班参加活动的其他同学服务,让他体会到为他人服务和他人为自己服务的不同心境,从而在服务与被服务中改变他的不良心理,改善他与班上同学之间的关系。一年后,再调查结果显示,全班有89%的学生明确表示“我现在愿意跟他一起学习了”,有85.%的学生明确表示:“我愿意与他交朋友”。
3、不良性格、行为得到了有效矫正。
近三年的教育转化,我校90%以上的留守生以前所表现出来的孤僻、任性、暴躁等不良性格得到了有效的矫正。他们与家长、同学、教师交流的主动性明显增强,与同学、老师之间的亲和度明显增强,有心事、遇困难和挫折时比以前更爱找同学和老师帮助。有很多留守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很强,在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中,他们总是争先恐后,积极为班级争取荣誉;以前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自控能力差,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现象也得到了基本扼制,学生之间的吵架、斗殴行为明显少于过去,近三年来,我校留守生中没有出现过违法行为,校风班风明显好转。
我校06级5班留守学生雷某某,就是一个典型范例。
该生父母均长年在成都打工,一年半载都很难回家一次。刚进初中校门时,凡事随便,自高自大,贪玩好耍;为人油腔滑调,并经常唆使同学违犯校规校纪,充当“肇事幕僚”,行为习惯差;学习上拖拉懒散,学习目的不明确,不踏实,常常一知半解却又自命不凡;上课注意力不集中,骄傲自满,不思进步,偏科现象严重,经过班主任李老师两年的教育引导,该生变化甚大,谦虚有礼貌,基本改变了以前的不良性格和习惯,能自觉遵守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并能自觉维护班规校纪;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大胆发言,勤奋踏实,与教师的交往明显增多,能注意时间安排,劳逸结合,克服了偏科现象,发展全面,最终以较好的成绩考上了松滋二中。
4、学业成绩有明显的上升。
在学业上,通过实施有效的教育策略,绝大多数留守学生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足,习惯好;课堂上能做到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认真完成作业,学业科平成绩大幅提高。2009年,我校考入松滋一中53名学生中,就有22名是留守学生,并且有3名学生进校时曾是有名的“学困生”。
学生黄某某就是一个成功的个例,该生是中途转入我校的“学困生”,初入校时,该生厌学情绪浓,行为习惯差,但其身体素质好,爱好音乐且智商较高,只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母亲无力监管,逐步变得懒散厌学,经常夜不归宿,与社会上一些闲杂人交往过密。鉴于这些情况,班主任对他制定了有针对性的教育转化方案,一是经常找该生谈心,帮助他分析困难、找原因,给他讲一些做人的道理,转变他的人生观、世界观;二是吸收他为音乐兴趣小组成员,鼓励他参加活动,以发挥其唱歌弹唱优势。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转化,该生学习成绩提高得特别快,而且行为习惯也明显好转。在中考中顺利考入松滋一中。
5、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
①课题研究提高了我校教师的综合素质。参研教师在近三年的研究过程中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相关资料,参加了多次各种形式的培训,进行了多次的教育实践和总结提炼,已掌握了一套教育、矫正、转化这类学生的有效方法,全面地提高了他们的综合素质。
②课题研究加快了我校教育科研的步伐,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绝大多数教师对教育科研已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投身教育科研的热情也空前高涨,③形成了一批成果性论文。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李萍、赵业雄、唐汇双、陈浩瀚、邱丽、黄万军等教师的十多篇有关留守生教育的论文获省地市奖,学校收集教师相关论文近百篇,开展针对性课堂教学达30节,有的还制作成了多媒体课件。
六、困惑与思考 困惑:
1、家庭监护软弱无力。
监护人是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其本身教育程度有限,还要参加生产劳动,有的要同时监管几个家庭的孩子,可谓身心疲惫,力不从心,或是俳徊于隔代教育溺爱的误区。
监护人是其他亲属的,往往“深不是,浅不是”,只顾吃、穿,而其他不管。
2、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由于留守学生的父母在外,往往长辈或亲属监管不力,因而这些学生在学校出现问题时,学校难以与家长及时交流沟通,得不到及时有效的配合,只是学校孤军奋战,无法形成教育合力。
3、社会管理有“空区”。
节假日对留守学生来说仍然是个管理“空区”,学校由于人力财力有限,不可能对每个留守学生管理到位,而社区、村组对留守学生监管几乎为零,仍需要政府高度重视和人力财力大量投入。
下一步工作思考: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关爱留守学生,学校责无旁贷。
2、加强与家长的联系沟通,形成合力。
充分利用现代通讯的便利条件,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学习状况,建议家长节假日尽量与子女团圆,让他们享受家的温暖。
3、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管理。
积极争取并配合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网吧和电子游戏机室的管理力度,严禁未成年人进入“三室两厅”,努力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与政府齐抓共管的局面,把关爱留守学生的工作扎实落实。
我校在留守生教育管理方面,虽然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但工作才刚刚起步,认识还很肤浅,做法还很不成熟,我们希望借此良机,得到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斧正,得到各位同仁的关心和帮助。我相信,只要我们对留守生倾注更深的情,给予更多的爱,就一定能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蓝天。
关键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策略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 针对现阶段留守 学生问题,积极探索 留守学生 教育规律,找出最佳对策,以适应现阶段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教育工作的需要。在从事近二十多年班主任教育的经历中,笔者找到了一些教育规律,认为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学生工作,必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正确认识留守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当今,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 人们走向 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导致农村人口向发达地区及城市发展。这样更有利于其生存发展, 也成为解决农村经济问题、推动本地经济、家庭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外出打工在外地工作,成为留守学生的主要原因。
留守学生主要指父母大多数在外地工作,长期跟祖辈或亲戚居住的那些学生。留守学生父母中有一人或二人长期在外,绝大部分由祖辈带养,少部分由亲戚或朋友带养。这必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许多问题,如何对他们进行正确 的教育引 导,这是班主 任研究的 重要课题。
二、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及教育现状
在西部地区,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心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农村中学留守学生表现出严重的孤寂思亲心理,这往往直接影响他们在校的学习和生活质量。
2.留守学生缺少人际沟通,容易表现 出自卑心 理, 一般情况下家境困难,父母外出打工。这部分学生承受着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长期过着苦闷的日子,失去了应有的活泼和朝气,易产生失落感。留守学生的祖辈由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滞后,有的重物质需要,忽视孩子身心及心理全面发展,缺少严格的家庭教 育。所以, 隔代教育及委托监护教育,必然会产生沟通的问题。
3.留守学生缺少家庭温暖。父母常年不在身边,得不到父母的关怀,他们渴望得到别人的关爱,特别是父母的爱。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生理和心理上得不到满足,产生消极情绪。
4.厌学。由于缺少父母的正确教育,许多留守学生表现出厌学情绪,对于学习应付了事,学习成绩大部分很不理想。
三、班主任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引导策略
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教育者,班主任的工作艺术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思想作风、知识能力、情感技巧的综合体现,故班主任对留守学生正确教育引导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对农村留守学生的正确教育和引导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全面了解每位留守学生的情况。
1.首先是家庭情况。要了解其每 位学生家 庭父母的情况、经济情况、家长及其监护人的联系方式,为班主任做好家庭教育打下基础。
2.要全面了解留守学生。对每位留 守学生学 习情况进行全面掌握,包括科目发展情况,课堂表现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征都要获取第一手材料,为班主任正确引导学生在学习上的平衡发展奠定基础。
3.关注每位留守学生的思想动 态。学生往往 通过语言、行为等表现其心理世界,班主任要全面了解每位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对其进行教育和引导。
4.建立每位留守学生的档案。全面了解学生之后, 必须要给他们建立个人档案,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
5.建立师生一对一帮扶。班主任要 对每位留 守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要让科任教师参与进来,共同教育, 发挥群体教育作用,要争取他们对工作的理解、支持,要让每位科任教师对留守学生进行传帮带。
只有这样才能因 材施教,达到最大 限度的教 育效果,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二,关爱每位留守学生。
1.树立“爱”的理念。班主任对留守学生 全面发展 负责。班主任工作是充满“爱”的工作,既要热爱学生, 又要爱护学生,这样学生才能信任班主任、尊重班主任, 才会听从班主任的教诲和教育引导。
2.善于爱护学 生。 爱护学生 就要使他 们学习、生活、劳动、娱乐、休息不受侵犯。班主任对于留守学生自卑、性格孤僻、心理脆弱的情况要进行积极引导,关爱呵护和他们交心,与他们交往,建立平等交流平台,爱护他们,维护他们的自 尊心、自信心,帮助他们 战胜自卑 心理,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力争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如为他们争取国家贫困补助,体谅他们,理解他们,为他们解决生活的顾虑。
3.努力提高学业成绩。要关心每 位留守学 生的学习,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关注他们、 激励他们,使他们体会班主任的爱心,从而轻松、愉快地学习。
4.开展爱心活动。多开展一些班级爱心活动,让班集体充满“爱”,让他们真正体会到集体的温暖。
爱的力量是无穷的,通过以上教育 活动,能使留守 学生真正体验人生的乐趣,感受到春天般的温暖。从而融入学校、融入集体,才能自觉 接受教育,自觉投入 学习。
第三,正确教育引导。
1.班主任要努力承担起留守学生的代管责任。
(1)尽量动员、要求留守学生在校寄宿,这样利于班主任对他们照顾管理。要建立专用花名册及家庭地址、 学习成绩、思想品德表现、父母及监护人联系方式等档案资料。
(2)承担起代管责任。班主任要对每位留守学生全面了解,要和科任教师共同做好他们的各项管理工作。 定时找他们谈心,交流情感,关注他们的生活细节,做好因材施教,使他们得到正确的教育引导。
2.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从以下方面 入手。
(1)上好心理教育课。全面了解每位留守学生的心理及其表现,正确教育引导,及时矫正不良心理,树立健康心理,使他们能够健康成长。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通过找他们谈 心,全面了解其心理需要,对于良好的心理素质及表现要及时肯定加以引导,对于行为不正确的情况要及时矫正,使学生的烦恼得到倾诉,努力培养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使他们适应学校,适应社会,让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3.正确对待留守学生的优缺点。班主任要 善于发现留守学生的优点,鼓励他们,促进他们进步,同时还要学会宽容。作为班主任要对全体学生负责,对每位学生都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特别对留 守学生中 的 “顽劣生”更不能整天责骂、训斥。多组织一些活动,在活动中班主任要用自身行动影响感化学生,让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自觉遵守学校校规校纪,乐于学习、努力学习。
4.树立正确理念。班主任要用敬 业精神和 终身学习的意识影响留守学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理念,进一步加强对他们思想、理想前途的教育,确保他们学习有目的,前进有方向、有目标、有结果。
通过以上活动,培养留守学生良好 的心理素 质,增强适应能力,让每位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杜绝留守学生因厌学、怕学、苦学而辍学流失。
第四,加强和家长合力教育
1.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工作。加强与家长联系,要求父母外出务工的要把孩子寄养在有一定能力的监护人处,这样利于共同教育。有些父母因为只顾务 工挣钱, 认为每月寄钱给孩子就可以了,其实不然,作为父母除了物质方面支持孩子之外,还更要注意精神上的鼓励安慰。父母的每一句话都会给孩子无穷的温暖和力量,作为班主任还要经常与家长沟通,要求家长通过如下方式共同教育孩子。
(1)切实做好安 全守护者。 班主任与 家长紧密 联系,共同教育留守学生,教育他们做好安全防范,如经常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如何正确交友、如何防范社会不法青年诱惑及上当受骗、如何正确对待网络等细节教育。 做一个“留守学生”成长的“护航者”。
(2)尊重法律、维护法律。由于对留守学 生监管不 到位,管理方面很容易出现问题,他们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作为班主 任一定要 多与家长 联系,共同教育,加强防范,使他们树立法律意识,学法、用法、自觉遵守法律,做一个留守学生成长的“守护神”。
(3)学会感恩。父母外出务工,也是为了家庭,为了使家庭有更多的财富。作为班主任要与家长共同教育学生,使他们学会感恩,以实际行动报答父母,为家庭创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
(4)亲情教育。要求家长利用务工之机,尽可能回 家看看,在孩子生日与传统节日之时寄些衣物,让孩子体会亲情。如果是“隔代教育”的留守学生,要充分发挥监护人的积极 作用,使他们能 够愉快接 受老一辈 的教育。
通过班主任与家长共同教育,才能更好地教育好留守学生,使他们能够正确把握人生方向,得到全面发展, 朝着正确的人生道路前进。
【关键词】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问题;对策
在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劳动力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所以许多原本在农村务农的劳动力也开始向城市地区转移,成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很多人只能将孩子留在家里较交给祖父辈的亲人照看,留守儿童的问题也就在这个基础上产生了。下面我们就来做一番分析
1.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与管理问题
1.1存在一定的情感沟通障碍
缺少父母关爱对于很多还处在年幼阶段的儿童来说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正常家庭环境的缺失会使很多儿童缺少成长过程中必要的安全感和信任感,同时因为不能时常和父母亲见面,只能通过短暂的声音通话完成交流,也使得儿童内心的情感和想法不能得到及时的排解。久而久之这种父母关爱和交流的匮乏就会导致儿童心理的失衡,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也多会出现情感沟通障碍。
1.2教育和学习的环境较差
留守儿童在农村所处的教育环境普遍存在不系统性和师资力量薄弱的缺点,除了教师人员短缺之外,很多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达不到相关的要求,这就决定留守儿童在教育方面往往存在着片面性的特点,没有所谓的系统的、素质化的教育。在这种教育环境较差,同时又缺乏父母必要监管的影响下,留守儿童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强,厌学现象的出现是很普遍的。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是祖父辈的人,所以他们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几乎为零,所以在监管和辅导子孙这方面也是爱莫能助。以至于很多留守学生会出现旷课、逃学和流浪现象的出现。
1.3留守学生的德育问题
为了生计父母远离家乡,而祖父辈对于留守儿童的得到教育方面没能起到很好的监护作用。这种隔代抚养存在着一个较为普遍的溺爱现象,很多祖父辈的亲人,因为孩子小父母不在身边,所以对孩子溺爱有加,缺乏必要的管束。在加上孩子尚小,容易受到周围人品行较差的同辈人的诱惑,所以在道德教育方面留守多数留守儿童也面临着一种道德危机。再加上相关部门没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于是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养成不思进取、好逸恶劳、不尊长辈、自私自利的性格。
1.4安全隐患
农村留守儿童在人身安全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隐患,因为儿童的危险意识较差,而父母不在什么没人管束,他们很容易做出一些出格的事情。再加上学校在这方面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学生对危险的分辨和处理能力较差,如在农村留守儿童中最容易出现的就是溺水、触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
2.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对策
2.1家庭方面
首先监护人要加强监护意识。父母不在身边,农村留守儿童多是选择临时的监护人负责监管,这时的监护人是和留守儿童接触时间最长的人物,对于留守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的责任意识的强弱在紧急的时候甚至会影响到孩子的生命健康,所以父母在离开的时候,一定要为孩子找一个负责任的监护人,同时作为留守儿童临时的监护人也要有意识地加强自身的监护意识,为孩子的成长负责。
其次父母即使不在孩子身边也要经常和孩子通话,多和他们交流,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的温暖,这不仅能够给孩子安全感,同时也能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建立良好的情感沟通能力,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有重要的影响。对于孩子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或者出现的问题,父母也要多加关注、给予细心的开导,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同时还要尽量让孩子可以在物质方面有所改善。
2.2学校方面
首先要改善自己的教学和学习环境,提高自己的师资力量,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校园对于留守学生来讲是主要的小团体活动场所,他们在这里和同学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所以很多时候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是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良好校园文化的建立对于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就显得至关重要。这对于留守学生积极价值观念的树立,美好道德情操的培养,以及学生厌学、逃学行为的减少都有积极的意义,有助于留守儿童综合素质的提高
其次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学生的监管,重视起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也是一个重要的监护机构,学生在学校的安全需要它夫妻责任。所以其在管理过程中一定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案,加强对学生的有效监管,强化学生对于危险的分辨和处理能力。同时学校还要加强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加关注留守儿童,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困难的时候要多多给予心理开导和安慰。同时教师还可以采取家访的方式,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家庭状况,多和其临时监护人交流孩子的成长和学习状况,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出合理的建议。
2.3政府与社会方面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注的宣传,号召爱心人士和慈善机构给留守学生提供相关的帮助,通过各种媒体渠道报道有关留守儿童存在的各种问题,积极推动社会力量的发挥,为解决相关留守儿童面临的问题提供支持。
其次政府部门还要加强户籍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提高外来务工人员孩子接受的教育的质量,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同时政府在教育的预算投资中还要加强对农村教育环境的改善,包括优秀教师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除此之外相关政府部门还加强社会环境的监管和管理,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发展提供安全健康的社会环境。
总之,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和管理问题是当今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民生问题之一,对于这个问题的合理解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的努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张虎.浅谈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对策[J].成功:教育,2009,(10).12-13.
大方县教育局实验课题“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2015年1月获得教育部关工委立项(教关委函〔2015〕4号)以来,经过一年多的实验和研究,基本达到预期实验效果,现将课题实验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课题研究主要进展
(一)建立课题实验小组
课题负责人:吴长绪(大方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叶劲松(大方县教育局考试中心主任)。
课题组成员:熊灿、杜先亮、郑静丹、熊磊、郑雪芳、谭勇、周春晓、尚谭、周静、郭顺艳、焦国伦、郑禄贵、杨美华、胡迅、杜英、郝晓玫、刘晓娅、王丽、周仙卫、杨兴发、李林卫、郭欢、谌洪梅、谢剑、易昌发、燕义、刘恩文。
(二)制定课题实施方案
在充分调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我们制定了课题研究的方案。课题负责人吴长绪主笔的《〈农村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立德树人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在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中获得二等奖。
(三)开展留守中小学生情况调查
以调查问卷和访谈为主要方式,从留守中小学生的视角考察留守中小学生的生存现状,即透过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现状,特别是家庭教育现状,折射留守中小学生的教育状况、生活状况和心理状况。其中全县调查采取抽样方式,重点调查以对江镇为样本。高林文的《农村中小留守学生假期生活调查报告》、郭顺艳的《大方县对江镇留守儿童教育情况调查》分别在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中获得二等奖和一等奖。
(四)筹措实验经费
经课题组申请,县教育局已经划拨课题实验经费4万元。
(五)组织理论学习
2015年8月19日,毕节市教育局在大方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召开毕节市全国第二轮家长学校启动会,对我县32个乡镇教管中心主任及23名县直学校校长进行家庭教育培训。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研究内容,对现代家庭教育教学理论进行了系统地学习和培训。各实验学校还利用家长会对家长进行了家庭教育培训。
(六)建设留守儿童之家
以县教育局关工委负责全县留守儿童之家建设为契机,2015年建成标准化留守儿童之家23个。
(七)开展相关实验
课题组成员及实验学校分别开展了留守中小学生自我教育模式、留守中小学结对帮扶模式、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评价模式、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模式、留守中小学生立德树人内容、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现状、住校留守中小学生教育方法、留守中小学生校迅通的应用研究、留守中小学生家长会校本培训、留守中小学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等12个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二、课题研究主要创新
(一)培训方式的创新
参加南京、北京、贵阳举办的家庭立德树人子课题培训的老师对课题组教师进行二级培训,各学校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培训该校班主任,班主任培训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培训家长,形成逐层培训链。并制订了《大方县家长学校教育教师培训方案》。
(二)学习方式的创新
通过全县各级各类学校开通的“视频吧”“亲情话吧”、“QQ群”等多种平台,有针对性地面对学生、家长、老师等不同群体学习的平台进行不同内容的学习,让师生及家长共同进步。
(三)调查方式的创新
通过建立QQ群,让家长在QQ群内查看后,反馈调查内容。
(四)管理制度的创新
一是大方县教育局制订了《大方县第二轮全国家长学校教育实验区工作制度》,用制度来规范管理、促进课题实验研究的开展。二是建立了《大方县教育系统留守中小学生家长联系制度》,定期召开留守中小学生家长(监护人)会议,开通及时与家长(监护人)交换意见,同步教育好留守中小学生。
(五)活动形式的创新
一是开展“亲子共读一本书”“亲子文体活动”“给远方亲人的一封信”等活动,在深化亲情体验的同时也检查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二是通过组织参加 “家长学校”学习的家长相互交流教子心得、学习心得,以及对学校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深化家庭、学校、教师三位一休的立德树人教育意识。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一年多的研究实践,探索了较为可行的一系列教育措施和针对性较强的对策,在一定层面初步解决了留守中小学家庭教育问题;同时,促进了学校教育功能结构的变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功能的变革,推进我校农村教育的和谐发展。
(一)农村中小学得到发展
实验学校通过研究与实践,对留守学生提供了全方位的教育、管理服务,增强了服务意识,在校内树立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风、校风进一步好转。
(二)教师教书育人意识得到增强
实验的开展,促进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学生观的转变,既重教书,更重育人的意识显著增强。参研教师通过参加培训,提高了对教育科研的认识,增强了教育科研的能力。
(三)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实验的开展,提升了家长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家庭教育方法、模式得到创新和提高。
(四)理论水平得到提炼
初步形成了一套有关留守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经验,大部分实验教师能自觉地将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上升为理论,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下表所示的是在贵州省教育科学院、贵州省教育学会2015年教育教学科研论文、教学(活动)设计征集中获奖的课题论文、方案和调查报告。
四、课题研究存在问题
(一)课题实验成果不够突出
课题研究主要是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主要还是浅层次的验证性研究,课题研究前瞻性不够,创新程度不高,未取得重大的突破性研究成果。
(二)课题推广面不够广
课题取得的成果只是在20多所学校得到推广,未在较大区域内得到验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题的实验效果。
(三)教师科研激情不够旺
受学校考核机制的影响,个别教师教学的着眼点还是放在学生的分数上,未真正把“教”和“研”结合起来。
(四)经费投入不够充足
虽然学校和教育局对课题实验高度重视,但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课题实验原计划编辑出版的《论文集》、《案例集》没有付印。
(五)查阅文献资料不够方便
由于研究的阵地是年初中小学,图书室里的书很少有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资料和专著。虽然可以通过网络来查阅,但网上资料缺乏系统性。
(六)家庭教育水平提升速度不够快
个别家长文化素质较低,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认识不够,再加上留守学生特别是留守问题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在短时间内没有得到真正转变。
五、下一步打算
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11人力资源管理2班刘强
1.摘要:
1.1基本观点:随着农村富余劳动的转移,进城务工农民日益增加,他们留守在农村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也日益增加,已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成为一衷煺遍的社会现象。而这一现象的产生同时也导致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从此缺失亲情的抚慰,形成了情感的空缺。因此,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况的了解显得非常重要,故我利用假期时间进行了这次实践。
1.2实践方法:参考当地数据、实地了解。
1.3成果:多方了解后对本地留守儿童情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对了解国情有了一个很好的帮助,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
1.4结论:当地留守儿童仍是一个较大的群体,社会的关爱和支持陆续在进行,但力度并不大,这对留守儿童生活、学习及心理的健康发展帮助并不大。
2.正文:
曾经有一个孩子在作文里这样写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家,每天一个人玩,一个人闹。一个人哭,一个人笑。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我跟本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现在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我不想每天这个样子,我想开开心心的读书„„” 看完孩子这段真实的文字,不免让人有些酸楚。其实这正是一名留守儿童发自内心的声音!
通过参考当地记录,我得到了以下结果:
2.1、总体情况
四川是劳务输出大省,截至2010年底全省外出务工人员2245万余人,农村留守学生233.15万,接受义务教育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将近40万。留守儿童父母亲外出务工以父亲单独外出务工和父母亲双双外出务工居多,分别占54%和32%,母亲单独外出务工占14%。调查数据显示,仅32%的留守儿童与父亲或母亲一起生活,其中,与母亲生活在一起的留守儿童比例稍高。调查中发现:在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大多与祖父母一起生活,但在调查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等祖辈管理教育留守儿童的状况时,有80%的人认为教育管理有些吃力,有15%的人认为“无所谓,基本不管”。
在调查中还了解到,留守儿童对父母外出务工持理解态度。绝大多数留守儿童对目前的家庭生活比较满意,这与父母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更好的经济收入直接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86.3%的留守儿童认为“为了使全家的生活更好,我理解支持他们外出务工”。在“你最想对父母说什么”问题中,有37.7%的留守儿童选择“希望父母注意身体和人身安全,将来一定要报答他们”,76%的留守儿童“希望父母能回来,一家团聚”。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也有留守儿童并不希望父母外出打工,原因有:希望合家团聚,渴望父母的关怀与温暖,与父母缺乏心灵沟通,学习需要父母的辅导,觉得父母在外务工太苦、太累、不安全等等,也有的孩子表达了他们因父母不在家而遭受歧视、心里孤独、寂寞的感受。
2.2、存在问题。大部分留守儿童的道德品质及行为习惯均存在问题。“无人管教自我放弃”、“情感缺失冷漠内向”、“四处奔波学学停停”、“读书无用打工有理”、“伤害事故防不胜防”等,正成为那些父母外出打工,由祖辈照料生活的农村孩子的“留守综合症”。
2.21、父母关爱严重缺乏。在调查中发现,尽管有84.8%的外出务工父母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但仍有10.3%的父母半年以上联系一次,有5%左右的父母一年基本上不与孩子联系。相当部分的外出父母一年返家探亲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对孩子缺少关爱,家庭教育以隔代教育和寄养教育为主,致使大多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寂寞空虚、逆反心理严重,缺乏沟通,对父母产生了隔膜感。
2.22、隔代教育力不从心。调查显示,有65%的留守儿童与祖父母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由于是隔代抚养,他们往往只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另外,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是文盲。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力不从心。
2.23、学校对留守儿童有效管理相对薄弱。学校教育必须与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才能产生应有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不可能只凭课堂的几节课,还需要向家长和社会了解学生的表现。但是,由于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位,老师没法向家长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有些调皮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挡,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父母委托的监护人,这样使学校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陷入尴尬。
2.24、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存在问题。从调查来看,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较其他学生多,在学校不遵守规章制度,说谎,拉帮结派,欺负同学,小偷小摸;在家里不听代养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交友没有选择,喜欢成群结伙,打架斗殴;花钱大手大脚,常沉迷于网络、录像中的不良文化,具有破坏性、煽动性,会带坏其它同学。在调查中,当问及“你的理想是什么”时,51%的留守儿童选择“当大老板、拥有很多钱”;20%的留守儿童说“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5%的留守儿童选择“当科学家,为国家作贡献”,还有10%的留守儿童选择其它,9%的留守儿童回答说“不知道”,这表明很大部分留守儿童思想出现偏差,具有远大理想、热爱祖国等优良品质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少。调查发现,在中学阶段,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健康的比例要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通常表现出冲动、好怒、焦虑、神经质、自闭等不良心理特征。
2.25、留守儿童的学习大都较差。调查结果显示,有15%的留守儿童成绩很差,倒数几名的大部分是留守儿童;大多数教师也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在抽样的13484名留守儿童中,留守学生的学习成绩优秀的1568人,占11.6%;较好的3230人,占24%;中等偏差的6140人,占45.5%;较差的2546人,占18.9%。可以看出,留守学生的成绩大多处于中等偏差状况。面对棘手的留守儿童问题,当地采取了如下措施:
2.3、为使留守学生和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健康成长,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团省委联合相关部门自2006年2月即启动了关爱农村留守学生工作,截至目前累计筹集关爱资金7000余万元,建设留守学生之家4557所,组织发动关爱留守学生志愿者16万人。
2.4、同时,四川省也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目前,四川省已出台相关文件,从经费使用、活动开展、师资保障等八个方面对全省乡村学校少年宫的建设、使用进行规范管理。预计“十二五”期间,四川每个乡镇都将至少建成1所乡村学校少年宫。
通过实地走访,我们确认了这一信息,大多数农村家庭以留守老人和儿童为主体,生活条件差,且常年得不到足够的关怀。
3.结束语:
迫切希望社会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必然现象,是生齿城市化、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现象,解决留守儿童问题迫在眉睫。他们很难得到父母的关爱,得不到父母的言传真教,得不到父母意识的帮助。在他们的意识里,父母亲在他们的印象中,是一个长期的漂泊的身影,是可视而弗成及的希望。他们幼小的心灵是孤独的,他们的成长是寂寞的,他们的价值观是模糊的,人生观是惨淡的。他们希望社会关注他们,重视他们,他们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上的扶持,他们需要的是社会对他们行为的认同,在社会上被更好的对待。
雷波县汶水初级中学 中学高级教师 孙世东 农村留守儿童即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而留在农村,而且需要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由于经济条件、生活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的子女不能随父母进入城市生活,致使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剧增。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留守儿童数量已经达到 2290.45 万人,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我国儿童群体特别是留守儿童群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特殊群体。随着政府和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公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关注的力度不断加大,他们的生活条件与学习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但由于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已引起专家们的关注。只有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他们的教育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
农村留守儿童本应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候,其父母进城务工了,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这极易造成他们胆小、自卑、不合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冷漠等心理健康问题。1.认知偏差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认知偏差上存在显著差异,表现为留守儿童的认知偏差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减少。这种认知偏差首先表现在生活中的消极心态上。相较于非留守儿童来说,农村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更容易用消极的眼光看待周围发生的事件,把目前的不利状态归结于自己的原因并进一步泛化。如爸爸妈妈外出打工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上课没喊到回答问题也是因为不喜欢自己等。这种认知偏差其次表现在价值偏差上,部分留守儿童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天南地北挣钱,部分儿童开始把人生发展方向定位为打工挣钱,学习不求上进,成绩普遍较差。2.情绪消极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即祖辈监护、父亲或母亲监护、亲戚或邻居监护、哥哥或姐姐监护。这就决定了他们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国外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儿童,被抚养儿童具有较高水平的情感创伤症状和其他行为问题;亲属抚养经历会增加儿童的心理障碍和患抑郁症风险;亲属抚养是一个痛苦的经历,可以导致诸如抑郁、行为障碍或创伤后应激障碍等行为问题和心理创伤以及社会人际关系问题。国内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敏感、偏执等心理症状上的检出率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感,并且随着父母外出务工时间的延长,这种自卑体验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和泛化。3.行为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为 41.13%,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与父母分离带来的不安全感,容易使留守儿童对周围他人产生戒备和敌对心理,他们往往不服管教,违反校规,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同学之间拉帮结派,甚至抽烟、酗酒、赌博、抢劫等。缺乏安全感,除了使留守儿童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外,还容易导致他们产生逆反行为,表现为不听话、不礼貌、不谦虚、恶作剧等。由于缺乏亲情关注,留守儿童难以进行自我认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缺乏体验爱和施予爱的能力,难以与周围环境形成良好的关系,因此,他们又容易出现适应不良行为,如退缩或冲动、内向孤僻、敏感多疑、性情古怪、人际关系紧张、学习与发展的能力降低等。4.人格障碍
研究发现,由于缺乏父母的保护与约束,55.5%的农村留守儿童表现出任性、冷漠、内向、孤独等人格障碍。从类型上说,留守儿童的人格障碍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攻击型的人格,表现为情绪自控力差、好冲动、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另一种是畏缩型人格,表现为情绪冷漠、畏惧、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与人交往等。从具体特点上来说,由于家庭环境的改变,留守儿童容易形成以下人格特点:一是乐群性低,比较冷淡孤独;二是情绪不稳定,易心烦意乱,自控能力不强;三是自卑拘谨,冷淡寡言;四是比较圆滑世故,少年老成;五是抑郁压抑,忧虑不安;六是冲动任性,自制力差;七是紧张焦虑,心神不安。5.人际关系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经历对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有不良影响,容易使他们产生人际关系障碍。具体表现为对人冷漠,人际信任度低,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交往退缩畏惧、自卑孤独或目中无人,常常游离于群体之外。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留守儿童往往表现出冷漠性和攻击性,女孩多封闭自己,男孩多挑衅他人,不利于友谊的建立与维持。在与成人的交往中,留守儿童大多不爱说话,关系不够融洽。美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威尔研究指出,早期没有形成依恋关系的儿童缺乏对人的基本信任,不能很好地与人相处。6.适应障碍
研究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在社会适应性的得分上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表现之一就是他们更倾向于对事件的结果做外归因,这表明他们更容易受到留守情境的影响。另有研究显示,30%左右的留守儿童存在各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由于适应障碍所致。留守儿童的适应障碍还表现在学习方面。研究发现,父母外出打工会对孩子的学习动机、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表现为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直接或间接的因素可以为个体提供实际的心理帮助和情感的依赖,对于儿童应对心理压力、保持心理健康起着积极的作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正是缺少了这种关乎心理健康发展的主要支持源。1.学校心理教育资源的匮乏
留守儿童一般出现在农村或贫困地区,农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为留守儿童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一是无相关心理援助机构或心理教师。教育经费短缺致使众多农村学校没有条件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即使建立起来,其硬件与软件条件也存在先天不足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学校的“心理教师”是政教处、教导处的教师或政治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对留守儿童所发挥的心理支持的效果甚微。二是大部分农村学校并没有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注。农村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升学率,因为大多数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甚至有些学校会放弃对他们的管教。对于留守儿童数量较多的学校,由于在该区域内普遍存在,对留守儿童的关注也仅限于每学期的1-2次心理讲座,较少从学校或教师层面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或情感需求予以关注。
2.家庭教育中父母亲情的缺失
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长时间父母亲情的缺失,这种缺失引起的“心理留守”的消极效应导致了各种问题的出现。对于成长中的儿童来说,情感的满足是其健康成长的关键。所有情感之中,父母亲情是最基本的,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农村地区外出务工人员更多地选择由祖辈或亲戚代为“看管”,亲子双方接触与沟通的时间有限,代为“看管”的暂时监护人难以替代留守儿童情感的寄托或需求。作为祖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年迈加之代际的隔阂,充其量是一种“长辈溺爱”;作为亲戚,本身无直接的“教育”责任,再加上考虑到儿童“寄人篱下”的感觉,亲戚的“教育”尺度很难把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合住和无人监管的儿童,这部分儿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经济上比较独立,而且较为自由,要么会培养出儿童的独立性,要么就会出现学习、生活上无人过问的情形。无论何种形式的“生活”,留守儿童始终处于家庭教育的边缘,缺乏父母情感的关爱。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抚慰与关怀,往往表现出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一旦形成了不良心理,之后的家庭教育也失去了“及时性。3.社会各界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并未深切到实处
首先,乡镇政府没有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实施以来,出现了乡镇政府教育责任逐步弱化的局面,大多采取撒手不管的策略,较少过问学校的事情,学校提出的需要乡镇政府解决的问题也很难得到解决,如农村学校周围的网吧,对于缺少父母监管的留守儿童,成为了潜在或即在的隐患。职能部门“推”和“拖”的应付难以净化学习环境,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助长了部分缺少自律的留守儿童失范行为的发展。其次,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关注多停留于口号。一般来说,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的生存状况与心理发展较为关注,也号召学校采取必要措施解决留守儿童的心理与行为问题,但对于学校实际操作所需的软、硬件条件却较难落实,如心理咨询室的建立、心理教师的配备、相关管理人员的报酬等。在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过程中,教育部门的实际工作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三、预防与干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关系到每一个留守儿童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学校、家
庭和社会必须携起手来,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1.学校应当肩负起教育农村留守儿童的重任
学校是农村留守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他们家庭教育的缺失。学校要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每个留守儿童的家庭情况,登记清楚监护人的联系方式,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学校要建立家访和家校交流会制度,对家长和监护人进行培训。家访是学校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式,家访要考虑连续性和阶段性,以保证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家庭生活及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学校教育提供依据。此外,学校还要定期邀请留守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参加家校交流会议,向他们宣讲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方法,以保证学校与家长、监护人经常联系,以便准确而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状态。
同时,学校还应当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心理辅导和咨询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针对性地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困惑进行化解。引导留守儿童认识到父母外出打工是一种现实,并使其能以健康的心态正视现实、面对现实,在改变不了父母外出的现实情况下,只能学会调整自己,提高自己的心理适应能力。教育他们应该学会把父母不在身边的现实看成是对自己的锻炼和考验,勇敢面对、积极解决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种良好的心理弹性也会减弱父母外出打工带来的不利影响。学校应当建立留守儿童朋辈辅导小组,因为留守儿童在遇到问题时更多地倾向于向同龄人寻求支持和帮助。同辈群体的成员不仅可以在生活上、感情上相互支持,也能在学习上互相帮助、互相启发。2.家庭应当承担起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教育的重任
父母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支持。父母应当知道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完全代替的。对留守儿童来说,长时间与父亲、母亲或双亲分离,生活在缺少父母中一方的单亲家庭或者隔代家庭甚至寄养家庭中,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有父母疼爱而自己却没有,这时就需要对其进行心理调适。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他们就容易产生负性情绪,而且负性情绪一旦膨胀,就会内化为问题行为。因此,一方面,父母要尽量减少双方均外出打工的比例,确保父母双方至少有一位而且最好是母亲在身边教育和照顾子女。因为当母亲外出后,传统的“男主外,女主
内”家庭模式被打破,家中所有的重担都落在了父亲身上,这使得他们根本没有精力和能力去教育子女,要么放任不管,要么过于严厉和干涉,而这对儿童的身心发展都是不利的。另一方面,父母要抽空利用电话、书信或互联网等方式及时导和关爱孩子,了解孩子心灵的渴望,关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尽可能让孩子体验亲情归属和父母的关爱,及时为他们提供心理上的支持。
监护人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补偿留守儿童亲子依恋的情感。依恋是个体与他人间形成的亲密情感联系,以相互关爱和希望保持亲近为特征。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观认为,依恋对象不仅包括主要的照顾者,还包括其他的亲人、同伴、恋人和配偶等,与他人建立的这些依恋关系会影响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和人际关系的质量与生活品质。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对父母特别是母亲的依恋质量显著高于对其他对象的依恋质量。国外研究发现,更换看护者、寄养方式等会改变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恋质量。父母表达关爱受时空条件的影响,容易造成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让留守儿童慢慢丧失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这就要求监护人要加以补偿,但现实中的监护人往往难以做到。祖辈监护人虽说尽心尽力,但毕竟思想、生活习惯多与时代不合拍,他们大多对孩子“重养轻教”、“重满足轻管束”;父辈监护人一般是亲戚或朋友,他们由于忙于自身生计,通常对寄养的孩子采取“物质加放任”的方式;同辈监护人因为缺乏这个年龄的孩子应有的父爱和母爱,他们一般对留守儿童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因此,监护人要定期同留守儿童进行思想交流,了解其需求及心理状况,并与其父母和学校进行联系以共同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满足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需求。3.社会应当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社会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把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当作系统工程来抓。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因为它是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关系到我们的接班人与建设者的健康快乐成长。在理论上,要把这些问题从制度、法律层面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在实践中,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把它当作社会系统工程来抓。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要明确区分责任,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要积极配合和参与,共同关心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政府应当杜绝社会不良现象,净化留守儿童的教育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儿童
一、农村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基本现状
一方面, 农村初中生大多和自己的爷爷奶奶长期生活在一起, 父爱和母爱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缺失, 他们在目前所处的家庭环境中无法获得情感上的共鸣, 而与爷爷奶奶的交流也仅限于日常生活的琐碎事物, 无法在自我学习方面获得来自家庭的有效反馈。缺少父母关怀对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是极为不利的, 当处于无人指导和关切的境况时, 他们很容易误入歧途, 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另一方面,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期, 正值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事的行为方式都容易走向极端, 不利于其与周围环境和事物建立和谐融洽的关系, 因而制约和阻碍学生的发展。叛逆期的学生十分需要来自父母的关心和引导, 充满爱与和谐的家庭环境能够为学生的心灵发展树立良好的榜样, 帮助学生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
二、农村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基本策略
1.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增强留守初中生青春期道德教育的效果首先要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 引起家长对孩子道德教育的重视。不少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考高分, 其他问题就可以不必太计较。实则不然, 如果学生考了高分之后容易骄傲自满, 就难以保持优异的成绩。因此,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加强学生思想素质教育, 才是教学根本。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需要教学者创新和变革与家长的交流方式和机制, 例如教师可开设专门针对家长的班级讨论会或者联谊活动, 使家长切身了解到学生全面的学习情况, 对孩子建立更加清晰的了解, 进一步突显家庭教育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 教师尤其要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调查发现, 多数留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 自卑心理较为严重, 逐渐变成学生群体中的“异类”。不少学生在课后学习与活动过程中存在故意疏远留守学生的现象, 客观上形成了一种排斥留守学生的氛围。作为教师, 应该多关注留守学生的学习情况, 给予其表现自我的机会, 经常性地鼓励留守学生参与课内、课外学习活动, 使其融入班级大家庭中。
教师还要特别关注留守学生的日常生活情况, 了解其家庭的基本情况, 给予其切实有效的帮助, 用爱心感染和温暖学生。教师不管是在教学活动中, 还是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中, 都要帮助留守学生建立自信心, 增强自我认同感。
3. 推动形成关注和帮助留守学生的良好风气
农村留守问题不仅涉及教育层面, 还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问题, 因此, 解决此类问题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共同参与, 形成关注和帮助留守学生的良好风气。一方面, 社会要加大留守问题的宣传, 引起更多的重视, 呼吁有关部门出台相应的措施, 消除留守问题的不利影响。另一方面, 国家要大力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尤其要推动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 在农村地区优化产业结构, 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促使农民在家门口就业, 实现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 这是解决农村留守问题的根本之策和长远之道。
4. 培养留守学生独立自主的人格
教师要善于培养留守初中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认知体系, 对自我发展具有明确而正确的规划, 从而避免走上错误的道路。
综上所述, 农村留守初中生的青春期道德教育需要多管齐下, 既要弄清影响留守初中生道德教育的内在和外在因素, 又要充分动员学校和家庭两个教育主体, 进一步完善农村学校教育体系。其中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 推进城镇化进程, 使人们不需要进城打工也能实现生活富裕, 从而为农村初中生营造融洽温馨的家庭氛围, 使父母在其青春期道德观念的培养和形成过程中做到不缺位。
参考文献
[1]黄娟娟.城市留守初中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1, (4) .
关 键 词:农村初中;留守学生;手机使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6)03-0053-03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非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学生的成长备受社会关注。在影响留守学生健康成长的诸多因素中,手机的使用以及由此引发的成长问题尤为凸显。
学校作为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农村中学,在校学生1186人,其中父母双方外出的留守学生共739人,占总人数的62.31%;父母一方外出的留守学生132人,占总人数的11.13%。为了便于联系,也为了补偿孩子,许多家长给学生买了手机。殊不知,这在给他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让许多学生沉迷其中,反而成了扼杀学生前途的“罪魁祸首”。
为更好地了解学生利用手机的现状,课题组作了一次匿名问卷调查。调查发现,在“你经常使用手机做什么”一项中,大多数学生表示会利用手机和爸妈沟通增进感情,会上网查资料解决学习问题,也会在课余听听自己喜欢的歌,缓解学习压力,另外,也会和朋友之间进行短信交流,拓宽交流的空间,满足情感交流的需要。可见,手机的确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好帮手。但也有学生坦承,自己的手机主要用于和网友聊天或者打游戏。
一、学生使用手机的不良表现
1.精神萎靡
调查发现,一些自控能力差的学生常会在熄灯后躲在被窝里玩手机到深夜,严重影响了第二天的正常学习。不难发现,长期玩手机成瘾的学生,普遍身材消瘦、皮肤萎黄、神情倦怠。可见,长时间玩手机给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
伦敦大学研究人类脑神经及脑细胞的盖尔教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让白鼠连续接受四个小时与手机辐射相似的无线电波辐射后,白鼠脑细胞DNA结构均有被破坏的现象。更有研究表明,孩子在使用手机时,大脑中吸收的辐射比成年人要高出50%。事实证明,长期使用手机会损伤青少年的脑部神经,引起头疼、记忆力减退和睡眠失调。
2.崇尚暴力
美国心理学家安德森(Craig Anderson)及其同事在研究暴力游戏与攻击的相关性时发现,暴力游戏可以增加玩家的攻击行为、攻击情感、攻击认知、暴力冲动的生理唤醒,减少亲社会行为。有研究显示,青少年在玩攻击性游戏后,其攻击行为短期内有所增加。
八(3)班的郑同学父母离异后,父亲去广东打工,三年没回过家,郑同学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据学生反应,郑同学一直喜欢用手机玩网络暴力游戏,和同学们唯一的交流就是眉飞色舞地宣扬游戏中的打斗有多过瘾,在学校也表现出暴力的一面,他会偷偷把凶器带进寝室,稍不如意就和同学打架且下手极狠。曾因为寝室长批评他不好好睡觉,就抽出枕头下的钢管直接砸在寝室长的头上,导致寝室长当场血流满面。
3.闭锁倾向
与人交往和沟通是生存所需,闭锁心理则容易让人变得偏执甚至性格扭曲。喜欢上网的同学,几乎把虚幻的网络当成了生活的全部,少与其他同学交往。时间长了,他们的人际关系更加糟糕。他们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只会抱怨其他同学,影响了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自身的发展。
4.成绩下降
痴迷手机的同学往往自制能力比较差,因此,成绩下降就是必然结果。九(1)班的张同学得知在外务工的母亲又怀孕了,以为父母以后会疏忽自己,极度的失落让他一拳砸在教室窗户的玻璃上,手上血肉模糊。父母得知后给他买了手机,本意是想多和孩子说说安慰话,谁知该生极少接父母电话,反而用手机上网成瘾,成绩直线下降,尽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努力劝导,中考前该生学习也有所进步,但最终和重点高中失之交臂。
5.浪费金钱
长期用手机玩游戏,会产生巨大的流量,这笔支出对于农村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负担。
不合理利用手机的危害人人皆知,但作为留守学生,手机是与父母感情联结的纽带,严禁学生带手机,显然不是上策。为此,我们只能努力探索“疏”之道而不是“堵”之法。
二、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基本策略
1.“心灵之约”:促进师生情感沟通
学校校务处门口安放的“校长信箱”,挺受孩子欢迎,他们会主动就学校管理提出很多意见和建议。受此启发,课题组建立了“心灵之约”信箱,鼓励学生敞开心扉,以书信的形式和老师交流生活和学习中的困惑,学校保证不公开学生的秘密。一段时间后,学生渐渐接受了这种方式,写信的渐渐多起来,有了问题甚至愿意和老师交流。
2.“图书角”:融入班级学习生活
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来说,读一本好书,可以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发展智力;可以陶冶情操,愉悦身心,涵养品性;可以充实底蕴,提高生活品质;可以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遗憾的是作为农村留守学生,陪伴孩子的,大都是文化水平较低甚至目不识丁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家里缺少的恰恰是一本启迪心灵的好书。
为了增强学生阅读的兴趣,我们动员每班在教室的一角搭建一个小小的书柜,号召全班学生献出一本自己喜欢的好书,整理入册后由专人负责组织借阅。为了督促学生养成看书的好习惯,每天晚饭后抽出20—30分钟,让学生来一场小小的朗诵会或者演讲比赛,谈谈自己对所看好书的感悟。另外,学校组织语文老师编写了校本课程特色教育系列《经典背诵400篇》,定期开展经典背诵比赛,激发学生学习好诗文的积极性。
实践证明,阅读很好地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渐渐从虚拟的网络里走出来,融入到了生机勃勃的大集体中。
3.案例分享:引发强烈心灵震撼
nlc202309030254
初中学生正处在逆反期,空泛乏味的说教不仅不起作用,还会让他们反感。因此,为了让教育工作取得实效,学校运用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明白不合理使用手机带来的危害。
利用教室里新安装的教学一体机,每周三下午第四节课上,由课题组老师选定或者学生推荐有关网瘾的视频资料供全校学生观看。其中的一个个真实而又残酷的案例,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震撼,远比老师的空口说教效果好得多。
4.兴趣小组:转移对手机的心理依赖
在一所封闭式全寄宿制中学学习和生活,学生在学校时间多,课余时间也多。为了充实课外生活,转移学生对手机的注意力,学校组织了11个社团,有象棋社、舞蹈社、乒乓球社、武术篮球社、军事爱好者俱乐部等等,每个社团都由有相关特长的教师负责,利用课余时间定期开展活动。
全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参与活动,时间一长,慢慢喜欢上了社团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移了对手机的过度依赖。
5.创新管理:监管到位不留死角
尊重孩子,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要通过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来养成学生的自律品质。学校提倡学生不带手机上学。带手机的学生要建立管理档案,内容包括姓名、班级、年龄、家庭情况、学习状况、性格特点。如果发现这些学生上课听讲有异常表现,需要及时记录并调查原因;出现过度玩手机的苗头,教师要加强干预和引导;选拔有能力的学生任寝室长,有问题及时反映。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帮助学生纠正过度玩手机的现象。
在宿舍管理上,学校以前是按名次安排住宿,导致成绩差的学生比较集中,晚上比着玩儿,不好监管。为此,课题组协同班主任重新调整了寝室,把个别上网成瘾的学生安排在优等生寝室,一方面优等生可以给他们正面的影响;另一方面,优等生也可以帮助监管学生。
6.家校互动:构建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
家校同心,其利断金。对学生的教育,不仅仅局限在校园里,还要延伸到家庭之中。为此,学校为每位班主任定制了校讯通,要求经常和家长沟通联系。学校还定期举办家长会,邀请家长朋友到校和任课老师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家的表现。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教师和家长商量出切实可行的方法,齐心协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学校每学期举办大型的文艺汇演,邀请家长到校观看。此项活动不仅丰富了课余生活,增长学生才智,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还让学生在家长面前增强了自信。
(作者单位:邓州市白牛一初级中学河南邓州 474164)
责任编辑 王清平
【农村初中留守学生学校教育管理研究专题】推荐阅读:
《农村初中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总结06-2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开题报告10-28
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调查专题05-24
浅谈农村初中学生10-05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农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兴趣调查报告10-03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06-14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体会06-17
赏识教育在农村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07-06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分析报告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