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2024-11-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1

农村小学教育论文试谈农村小学教育现实困境和对策

[摘要]

农村小学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之一。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农村小学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社会大环境,还不能够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许多矛盾仍然制约着农村小学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 教育资源 师资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中国是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国家,农村的教育问题受到了国家的广泛关注,而农村小学教育则是重中之重,在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所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也一步一步凸显出来,并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巨大障碍。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就必须要加强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最近几年,国家逐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扶持力度,高度重视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及教师队伍建设。自2003年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以来,农村教育就已经摆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人事部、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和管理人员队伍”,国务院批转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也明确了农村教育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并且开始了新一轮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工作;其中更加重要的是,政府加大了对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投入。这些政策和措施对于促进农村基础教育发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同样也是个教育大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一直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短板,在远离都市的农村,因为诸多方面的原因,农村小学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存在诸多问题,如教育经费严重缺乏、教学设施陈旧、师资流失、教师素质低下等等。这些都是严重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使得农村小学教育远远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也将严重拖累中国教育前进的步伐。

一、教育教学资源的欠缺

农村小学是为广大农村孩子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资源的地方,随着教材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的逐步推进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慢慢普及,农村小学对于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教育教学资源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该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但是从总体上看,眼下能够完全适合我国农村小学教育教学需要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总量非常缺乏而且质量不高,有效的应用程度和有效的共享较低。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而且这已经成为约束村级小学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

当前,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欠缺国家的统筹规划、整体调控以及有效引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村级小学教育资源建设的相关政策遗缺和具体协调、措施引导上的力度不够,也是造成现今低水平重复开发的问题始终无法有效解决的主要原因之一。2.教育投入的问题仍是制约着资源建设的重要因素。这包括两方面:一是软件、硬件投入比例问题。相对来说软件方面的建设非常不足,甚至是贫乏。3.满足实际教学活动中所需要的优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并不充分,存在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短缺。现有的教学资源在整个系统性、与文字教材配套等方面所存在问题比较突出。4.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区域性不平衡现象表现非常明显。尽管在小学教育资源建设上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基础教育各级学校的纷纷重视,而且也得到省、市、县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的普遍关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历史发展原因以及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资源建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仍比较明显。

国家的各级政策在农村小学教育教学资源应用究竟是怎样的?教育资源建设如何能够弥合和跨越理论与实践断裂的深深鸿沟?这些问题是农村小学教育资源建设开展到现在以来一直摆在我们面前的两个难题问题。教育教学资源能否真正的在实际教学中发挥它的效益,也仅仅只有在现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我们必须要明确看到,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长期规划建设并不是最终目的,农村教育教学资源只有真正实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并且能够有效地去促进农村教育教学中所存在问题的解决,才能发挥其真正应有的作用。为此,农村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与规划应该必须应该以实用为导向,要从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并且要服务于广大教师与学生的实际应用。所以,应当充分的重视这些资源使用者的需求,根据使用者的需求开发和规划相对应的教学资源。并且反复实践,不断完美完善,才能精益求精。

二、农村小学的办学不平衡以及规模萎缩

现在的村级小学布局并不合理,点多面广,办学规模日趋萎缩。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了让孩子从小就脱离相对落后的村级小学教育,希望自己的子女从小就能够获得更加良好的教育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以适应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于是,为了孩子的前途,父母纷纷把自己的孩子送进教学质量更好的城镇学校、乡中心小学就读,甚至进城镇陪读。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父母们选择了让子女在其流入地借读。诸多地方政府对打工子女入学政策开始放宽,开始接纳这些孩子进入当地公办校就读。这种大环境的影响下,村级小学学生数量自然逐年减少、规模日渐萎缩。目前我国过于分散的村级小学布局使学校人数相差过分悬殊,客观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到保证。针对这种状况,应合理调整农村小学布局,解决村级小学生源逐年减少,办学规模萎缩的问题。

在这样的环境下应当以解决儿童集中就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小学建设,重组、整合农村小学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小学质量管理,大力促进农村小学以优质的教育吸引学生,这样不仅能够逐步缓解中心学校“人满为患”的压力,还可以缓解现在的农村小学的教学规模萎缩症结。解决这个问题的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可以借鉴:一是地方政府应当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扶持,大力推进新课程改革,尽快实现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有机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二是以校际间教师相互流动学习和培训为突破口,积极培养和造就大批的热爱农村教育、懂得农村教育并且善于管理的干部队伍,慢慢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培养,平衡城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三是制定农村小学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规范,强化农村小学教育的制度管理,确立合格学校基本标准,落实目标管理,大力实施规范化建设,推进教育质量提高,脚踏实地做强教育质量,做靓教育形象。四是减负松绑,从多种渠道减轻农村小学教师心理和工作负担,关心贫困教师,关爱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教师,切实解决其生活、工作、家庭及子女就业等实际问题,促进教师舒心工作、自主工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工资待遇、职称等方面应当向农村小学教师倾斜,这样才可以鼓励教师长期从事农村教育。五是加强农村小学教育宣传,大力宣扬农村教育所作出的新成绩,宣传农村小学教育中出现的各种有益的教师或者学生,真正的让更多的对农村教育做出贡献的同志事迹得以宣扬,品德受到歌颂,从而达到“彰显农村教育勃勃生机,增强农村教育人本活力”的目的。六是各乡镇应根据上级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搞好农村小学布局调整:撤掉一些生源不足、规模过小、条件较差的学校;扩大部分生源较好、地理位置较好的学校办学规模;积极创办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从小学低年级起就到中心学校就读、在校住宿。这样可以把有限的教育资金集中起来使用,集中投资,既可保证重点,适当提高标准,加强软硬件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器材设备作用,又可节省开支,从而加快了农村小学的发展步伐。

在调整中,相关部门要认真做好人口测算,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搞好农村小学校舍布局调整工作。不要因为学龄儿童少,大范围撤校并点,而违背了小学生就近入学的原则。处理好教学质量与学校数量的关系,从而提高办学效益。

三、师资力量薄弱

1.教授科目与教师所学专业不对口,教学手法落后。村级小学教师并不能任教于自己所学的科目,教师所学的专业知识也不能在工作岗位上得到完全的发挥和施展。在大多数情况下情况下,学校缺哪一科教师,就安排新分配来的教师教哪一科。村级小学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没有自主性没有选择权,这样不但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开展,而且更不利于学生在文化知识上面的提高。教师如果适应这个新的专业课程需要很长时间的学习和钻研,而这个过程已经实实在在的抑制了教育水平的快速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业务水平也普遍不高,教育、教学观念落后。实际文化专业知识并没有真正达到相应程度,也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训练,知识水平有限,汲取知识的速度慢、渠道窄,跟不上小学教材的变化和时代的要求,而不能很好的胜任教学任务。另方面,由于农村信息相对闭塞,与外界的交往不多,造成村小教师的教育观念滞后,教育教学能力不强。教师“知识技能的更新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又太快,而教师培训已经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2.村级小学教师整体文化素质偏低,师资力量不充分,工作量偏大,而且待遇也处在中下,教师队伍并不稳定。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工资之低是有目共睹的。就工作环境而言,社会各种无论是精神生活还是物质生活的优质资源绝大多数集中在城市,导致农村从物质到精神文化的各个方面都处于非常贫瘠状态。待遇低下极大的影响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质量。虽然我校自2003年开始陆续补充了一些师范类毕业生,充实到农村小学教师队伍当中,但仍然杯水车薪。二是学历水平过低,年龄结构完全畸形。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龄化,后继乏人,形势严峻。农村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由民办教师转正的,这些教师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工作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农村的教育付出了心血与汗水,但是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有限,不能跟上日益发展的现代教育的步伐。在农村小学中,真正的大中专毕业生屈指可数,即使来到农村,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上根本就不愿根植于农村,而是把农村学校作为积累经验的场所和跳板,最终还是进入县城。在这种无奈的情况下,村级教育现状就可想而知了。在绝大部分农村小学中,一至三年级的教师每人任一个班的所有课程,他们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全部在教室中进行,并且只要是上课时间就不能离开教室。学生每一天、每一周甚至一年下来都只接受同一种教学模式。学生没有任何新鲜感,教师工作量也非常大,就教学效果而言,效率很低,效果也差。而且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农村小学音乐、体育、美术、科学等科目,根本就没有专业对口的老师,任课教师绝大多数是一人多职的,即便是有了专业老师,因为教师队伍的严重短缺,也变成了一人多职。专业教师不足既严重影响素质教育教学的质量,又有可能浪费部分有专长学生的天赋。

四、留守儿童问题

家庭作为小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必将对学校教育质量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作为一个留守儿童根本就无法受到家庭教育的熏陶,由于农村小学的种种原因也无法去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并且随着城市的飞速发展也愈演愈烈。农村大约40%的“留守儿童”及隔代教育管理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增加了非常大的难度,这需要教师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帮助。学校应当要求教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随时跟踪调查,切实的关注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困难的“留守儿童”要实实在在的进行帮助。同时,由于农村学生家长的文化素质不高,对子女的教育认识不够和存在误区,而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教育的好坏影响到学生人格和道德行为等方面的发展。为此,学校在扮演教育学生中起主导作用的同时,也要扮演好引导家长教育孩子的角色。学校工作要把创建好家长学校作为重点,不可忽视家长学校的重要性。学校应当通过召开家长会、座谈会等形式加强家长的培训工作,使家长懂得党的教育方针和各种教育政策,明确学校的办学思路,理解学校的治校策略,掌握科学育人的方法,实现家庭、社会与学校合力育人。特别是在农村,家长们更需要学校在教育孩子方面的指导和帮助。

农村教育一直就是在落后中步履蹒跚的前进,虽然国家也出台了许多政策来扶持羸弱的农村现状,但是农村的小学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并不是片刻时间就可以完全解决的。这要依赖于全社会的帮助扶持。作为一个小学工作者对未来充满了期盼。

参考文献: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 篇2

一、农村小学德育的现状

1. 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有失误之处。

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 由于各个方面的原因, 农村学校仍然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束缚, 智育获得至尊的地位, 德育却成了智育的附庸, 成了应试教育的工具, 完全丧失了育人的本体追求, 成了孤寂的“可怜儿”。

一方面, 德育教育只是形式化的教育。课表上思想品德课虽然是每周两节, 但将“背”作为品德教学的唯一途径, 将学生能身体力行的活动变为机械的背诵, 学生成了教师思维的附属品, 甚至一周一节的班会课也常常被别的课所代替, 具体的德育教育成了无根的缺少灵魂的德育, 因为教育主管部门要的是学科成绩, 逼得老师只有出此下策。另一方面, 学校德育形式有误。在学校德育工作中, 往往只强调学生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弟子规》等品德教育的典型机械的诵记、竞赛考试和奉行。教师命令, 学生服从。重视了德育的过程却忽视了涵养学生德性的过程;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期末的思想品德考评评的内容只是学生被班主任看到的一面, 自然就不是十分准确了。平时的“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的也只是拾到东西交公、帮助他人扫地等, 流于形式。甚至有的学生明知道是谁的东西还要交给教师, 为的就是给教师留下好印象, 在“好人好事登记簿”上记录下自己的名字, 这样的德育怎么能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2. 家庭教育的误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 农村生活水平也相应提高, 大多数家长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于是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 但他们并不懂得“全面发展”的道理, 他们认为孩子学习好才是最重要的, 得个高分皆大欢喜, 考个不及格或是名次不理想, 回家后或打或骂是少不了的, 以冷静的态度分析原因或给孩子以鼓励的却是少数。这种“考分至上”的教育观与我们学校提倡的素质教育是相违背的, 因此, 如何使我们的家长改正这种错误的教育观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广大农村, 许多学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 把孩子留在家让老人带, 而这些老人经常早出晚归地干农活, 一大早把孩子送入学校就, 至于学业以及品德教育方面, 都推给了教师, 而自己只要负责孩子的生活和解决学习中的经济需要即可, 更有甚者, 孩子想怎样就怎样, 为所欲为。这种放任自流式的家庭教育, 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的对某种行为的认识不能得到巩固, 导致认识与行为的严重脱节, 使学校教育成了理论的“空架子”。还有一些家长甚至认为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会使孩子过于“老实”, 不利于孩子今后在社会上立足。这样的家庭教育, 教育的力量是十分薄弱的, 家长缺乏配合学校教育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

不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也是影响孩子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负面因素。一些家庭“封建家长制”的意识十分严重, 他们缺乏科学的教育方式, 只知道“棍棒底下出孝子”, 而不知“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行”的道理。或有知道此理的, 却不愿为了教育孩子, 而摒除自身一些对孩子影响不好的不良习惯, 为孩子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如:高年级的学生写作文“爸爸妈妈, 我想对你说”的时候, 有50%以上的学生写的是父母赌博、吵架等一些家庭中的不良行为。这能算是学校教育的失败吗?家长们的这种思想意识显然严重阻碍了家校之间的协调与配合。

3. 社会文化垃圾对学生成长的危害。

社会是学生成长的一所大学校, 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对学校的德育教育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社会的一些不良行为会给学校德育教育带来负面影响。

(1) 思想内容好而又富有儿童情趣的少儿读物严重缺乏, 即使有些合适的, 对于农村孩子及其家长来说, 也没有要买的意识, 于是一些庸俗的、劣质的图片、故事以及言情武打小说流入校园, 成为孩子们的精神食粮。

(2) 由于整个社会的飞速发展, 农村生活也不断提高, 电视、电脑、家庭影院相继进入普通农民的家, 家长不懂得孩子的精神食粮究竟是什么, 任凭孩子一天到晚玩游戏、看电视, 使一些不健康的音像文化侵蚀了学生幼小的心灵。

(3) 由于农村部分闲散人员和家长酗酒、赌博现象较普遍, 孩子们耳濡目染, 形成了不良品德。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育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已经写入了党的十七大报告。

教育部指出:“教育要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这一要求, 这里的人, 是全面的立体的人。”“人”只是简单的一撇一捺, 但要让这个“人”站得顶天立地, 很难。做人难, 育人更难, 让学生“学会做人”才是德育教育为之奋斗的目标。徐力、刘海洋、马加爵事件让我们不得不考虑:“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就需要我们从根本上转变理念, 即真正从“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理念出发, 深刻了解全面提高所有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特别关注问题学生的心理健康, 并积极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2. 学校要利用不同阵地开展一些相关活动, 培养教师具备相应的素质。

并且对教师提出一定的要求, 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有关制度。具体认真地做好家访工作。改变对学生犯错误时的解决方法。发现学生的缺点并帮助学生克服它们, 并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让他们发扬优点, 争当好孩子。另外, 德育在实施的同时, 也要强调接受, 在命令的同时也要尊重意愿, 力争“使学生不仅是在教师引导下, 学会遵守社会规范的过程, 而且是在教师启发下, 追求人生幸福的过程”。

3. 重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情怀。

要让学生知道爱国主义的精髓就是责任和奉献。要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首先要爱家庭、爱学校、爱班级, 珍爱自己身体、生命, 让他们从小事做起。国际主义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责任意识和相应的行为习惯, 比如学好英语, 多了解别国的文化以便, 走向世界。

4. 重视培养学生的竞争和合作意识。

从小培养他们具有开阔的视野, 心胸宽广, 勇于交往, 善于交往, 能主动参与更大范围的竞争和合作。所谓学会竞争, 不是要强化人的攻击性, 而是指要学会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竞争。有竞争才有力量, 才能开创更大的事业。

5. 创造优美的育人环境。

生机勃勃的环境能让人心情舒畅。学校是育人的基地, 所以要根据自身的不同条件和特点, 让学校内的墙壁、花草、树木、宣传牌等都会说话, 都富有生机;让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彰显人文气息。尽最大可能树立良好的校容校貌,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的发展水平, 进而形成良好的品德。

6. 放下师道尊严, 给学生真爱。

一块普通的黑板, 如果被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就成了一盏明灯, 来照亮学生的人生之旅;一根平凡的粉笔, 如果被倾注了整个心底的爱, 就会成为一支魔棒, 来指点学生命运的征程;一个人, 如果经常被爱浇灌, 他可能会获得一辈子都受用不完的东西。所以, 我们面对犯错误的孩子, 尽量不要用成人的是非观来判断他们, 不要轻易使用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我们要多给他们“爱”, 多给他们爱的教育。如果德育教育工作缺少爱, 那么我们的教育还没有开始就已经结束了。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之我见 篇3

一、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家长是重点

近年来,为了及时、准确地把学校内的新事物、新见闻公之于众,以增进家长对学校的了解,我校充分发挥了校刊的窗口作用,采取每月编辑一期校刊,让学生带回家给家长阅读,并让家长以书信形式,给学校的各项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提出反馈意见和建议,签字后让学生带回学校。这样,在活动中,学校和全体教师都吸收了不少科学的、适用的德育工作方法,同时,也提高了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新的力量。

搞好家庭教育,重要的是转变家长的观念,提高家长的自身素质。所以,要对学生家长进行正确的成才观、人才观教育,使他们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使其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

因此,我校给家长送上《致家长一封信》,为家长提了几点建议:家长定期与学校交流学生情况,探讨学校各方面工作;家长应充分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家长应积极参与子女的学习;家长要支持学校各项教育活动;家长是学校教育过程中的合作伙伴,应成为重要的教育力量;家校密切合作,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社会是难点

只有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相互协调与配合起来,才能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因此,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不只是学校和教育部门的事,家庭和社会各方面必须加以配合和支持。应在党委、政府的统筹规划下,积极协调宣传、科教、文化、公安、体育、卫生等部门,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优化社会育人环境。

在我们广西乡一级的农村,没有博物馆、科技馆、少年宫等文化设施,严重缺乏适合小学生的公共教育场所。为此,我校结合实际情况,依靠群众的力量来对学生进行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的思想品德教育。村委领导是人民群众公开选举产生的,具有较高的公信力。学校首先以村委领导为突破口,积极寻求村委领导的支持,请他们协助完成《未成年人保护法》《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请他们帮助学校做好校园周边店主的工作,不销售危害学生健康成长的商品;请他们倡导家长为孩子树立好榜样,不赌博、不发生家庭暴力……努力维护校园周边环境的文明建设,使学生生活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中。

其次,学校尽量实施“走出去”战略,让孩子们充分接触村外的精彩世界,感受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感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感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文化精髓。所以,我校在制定妥善的安全措施的前提下,总是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更多机会,带学生外出参观、学习、访问或考察。

三、促进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与配合,教师是关键

学校、家庭和社会的有效协调配合,教师担负着重要的作用,是三者能否协调的关键。因此,学校非常重视对教师协同配合意识的宣传和渗透,经常组织学习,交流方法,并且对教师提出要求,使学校德育工作形成制度。如定期认真家访;教师在学生表现出色时主动联系家长;教师结合家长差异进行家庭教育方法指导;掌握家长为孩子设计的目标;结合家长的意见为学生制定教育计划;为了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定期给家长看孩子的作业等。

四、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活动是关键

我校每年都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在每年10月13日少先队建队日举行“弘扬民族精神,歌颂伟大祖国”诗文朗诵、作画比赛,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让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

2.认真组织学生参加县每年的中小学生艺术节活动,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3.每年开展清明节祭扫烈士墓活动,让学生了解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从而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不断加强学校德育建设,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乐于助人、学会感恩、文明、勤奋、守纪、讲卫生等优良品质。

5.在全体教师的辛勤努力下,成功举办中平中心校 “童心永向党”等“六一”文艺会演,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

6.认真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7.开展中平中心校首届“十佳少年”评选表彰活动,评选表彰出60多名“十佳少年”,增强学生“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的新三好意识,让学生的学习有方向、有榜样,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8.多方争取资源,寻求帮助。“广西合众助学”大型捐助活动11月26日在大架小学举行,大架小学45名困难学生每人得到了500元资助,学校得到社会各界人士捐助善款14000多元,切实解决了困难学生的上学难题,为学校改善办学条件提供了资金保障,让学生从小树立起关心他人及长大回报社会的良好意识。

农村小学教育困境 篇4

其倡导的“先学后教”、“先教后学”以及“学教生成”的理论精华,为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现时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关键词] 有效教学;农村;小学教育

一、有效教学的概念

根据现代汉语大词典的有关解释,大家对“有效”一词的理解,主要停留在“能实现预期的目的”上。

换句话说,“有效果”在教学中,主要是指学生取得的进步或发展。

关于教学有效性,有学者认为应该包括三重意蕴: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

这在注重教育实效性的今天,有着重大的意义。

教学活动是否达到目的,在活动过程中是不是尽量节约成本(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以及教学目的的“准确性(即是否是受教育对象真正需要的),都应该成为衡量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指标。

总结起来,就是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

它着力于教师的教学行为,但是以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为归宿。[1]

这对于当今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改进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理论探索空间。

其概念本身所涵盖的对教育目的的体现、对教学成本的珍惜以及对教学目的的有效把握,对于解决农村小学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改善农村小学教育的质量有着重大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二、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以往关于“农村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教育教学设施、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设置、学校布局管理等这些宏观方面的内容加以把握,较少注重农村小学教育教学本身。

这造成了大家对农村小学教育存在问题的理解较为片面,不利于其更好更快的进行完善和提高。

因此,为了更深入地了解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存在的困境,我们用较为微观的视角来进行审视,希望能够有所发现。

1、教学理念陈旧

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制约着农村小学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农村小学教师教学理念的落后与陈旧,并由此导致教学方式和方法长期得不到改进。

其中大部分的教师仍然坚持“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书”的教学模式,[2]这背后隐藏的陈旧的教育理念显而易见。

大多数农村教师仍然认为,在教育教学的活动中,教师居于中心地位。

“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的教师知识权威的思想不容置疑,也无需置疑。

这直接导致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在教师的“不容置疑”之中大打折扣,甚至被完全扼杀掉。

教师这种“掰开揉碎”的“填鸭式”和“满堂灌”的理念和由此所支配的教学行为,不仅没有使课堂教学的效率有所提高,还阻碍了学生自行探索知识并将所学知识主动运用于指导生活实践的能力和自觉性的发展。

目前,由于农村小学普遍存在着陈旧教学理念带来的困扰,使得农村小学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教学水平也相对落后于城市及乡镇小学。

2、教学内容孤立

由于教师教学理念陈旧,导致教师所教授内容多局限于书本,既脱离生活实际,又缺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得教授内容彼此孤立,旧知识的掌握不能很好地促进新知识的理解,新知识的学习无益于旧知识的巩固,久而久之,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兴趣匮乏,导致了学生厌学、家长无视学校教育的局面。

虽然在目前的发展状况之中,存在政府方面,学校方面,社会方面等一系列宏观领域的问题,但是,作为践行农村小学教育改革的一线教师,从自身方面找原因,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教育中,单纯讲授书本知识并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巩固知识的现象还屡屡存在,这既是一种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一种教育准备的欠缺,是导致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3、教学评价片面

由于旧人才观、质量观的影响,“以分论人、以分量才”的片面现象长期存在,社会评价学校的教育质量是以升学率的高低作为标准。

而学校领导评价教师的标准又是以分数的优良中差来考核绩效。

这些压力,没能在教师这里得到适当的缓解和转化,原封不动的施加在学生身上。

于是,很多农村小学仍然是“以分数论英雄”。

这种单一而片面的评价方式,无论对于学生的全面成长,还是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都会产生不利的作用。

三、有效教学对农村小学教育的启示

1、先学后教,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教师习惯了“照本宣科”,学生也习惯了“照葫芦画瓢”,这在当前的农村小学教育中,还是较为普遍的现象。

作为开展素质教育的主力军,农村小学教育必须吸取经验教训,从优秀的教育理念中借鉴其精华。

对于农村小学生而言,有着与城市儿童一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借助小学生对于知识的探索欲望和热情,“不愤不悱不启不发”,将学生真正引领进知识的海洋。

只要学生真正对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感兴趣,对学习和探索感兴趣,一些外在的对学习造成影响的客观因素便不能成为影响农村教学效率的重大问题,农村的小学教育也便真正走上了良性发展的道路。

2、先教后学,注重知识的联络沟通

有效教学中所说的“先教后学”,并非农村小学教师理解的传统意义上的“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它是强调联系和发展的。

有效教学启示我们,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修正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刻板方式和授课内容,应把教师的教看作学生的学的积淀和导引。

要用“教”来引导学生主动将之前学过和之后即将学习的内容贯穿起来,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与实际生活直接经验联系起来。

这里的“先教后学”,与以往的传统教学比起来,难度要大得多,这需要置身于农村小学教育的一线教师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促进自身对教育教学的领悟,并最终形成自己引导帮助学生的技能技巧。

参考文献:

[1]周子游,张莹.有效教学与“教学都是有效的”——论有效教学概念的科学性特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2)

[2]张硕.农村小学教育现状及思考[J]. 教育实践与研究,2012(3)

[3]潘超有效教学概念重构探析[J]. 教学与管理,2011(3)

浅谈农村小学感恩教育 篇5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坝中心小学 黄海平邮编:516153 【摘要】为了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要进一步加强素质教育,强调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必要性和价值,提出合理有效的措施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使小学生能够懂得在获得他人帮助后学会感恩,并且能够关爱和乐于回馈他人。

【关键词】感恩教育;小学德育

一、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必要性和价值

(一)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由于国家政策和人们生育观念的改变等原因,使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越来越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成长问题尤为重视,有相当一部分家庭对子女的养育模式存在着过分包揽与溺爱的现象,造成一些孩子不仅缺乏独立意识,对他人的依赖性较强,而且往往也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关爱和感恩他人的意识,由此可见,学校应该认识到在小学德育中开展感恩教育的必要性,使学校担负起教育学生知恩图报,健康成长的责任,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感恩的人。

(二)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价值

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加强对小学生的感恩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优良的品格,引导学生对三观有更正确的认识,能够对生命和生活有更深的领悟,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和素质。

1.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把学生培养成懂得感恩的人,是使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公共意识的重要途径。由于小学生正处于一个形成良好道德的重要年龄阶段,通过感恩教育,使小学生明白家长和教师对自己的关爱和付出,并在学校感恩教育的引导下听从父母师长的教诲,体会他们对自己的良苦用心,用优异的学习成绩来回报他们的殷殷期盼,这样才能使小学生逐渐培养个人,家庭以及社会的责任感。

2.有利于使小学生更加积极乐观,塑造健全人格,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重要价值还在于使小学生以更加积极乐观的心态来处理事情,塑造更加健全的人格。当前,社会上对一些不懂事,任性妄为的孩子称之为“熊孩子”,殊不知“熊孩子”背后产生的原因却是因为“熊家长”。正是由于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缺乏正面教育,过分呵护和溺爱孩子,成为了温室里的花朵,经受不起一点外面世界的风吹雨淋,欠缺处理负面情境和应对人际交往的能力,难以自立自强。而感恩教育有利于使小学生学会用乐观向上的态度来正视面对的困境,使小学生形成良好的性格,塑造健全的人格。

3.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的重视,对生活的感恩,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中,加强感恩教育可以增强小学生对生命、生活的重视,可以更好地教育学生敬畏生命,善待人生。长期以来,小学生对于生命和死亡这一类比较严肃的字眼缺乏基本的认识和思考,因而对生命和生活不够珍视,没有感悟到生命的内涵和宝贵,而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意识,不仅会由心感激父母的生命之恩,也会感激社会的呵护之意,这是对感恩教育的进一步深化。

二、制定有效的措施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中的实施

要想进一步完善感恩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中的实施,需要从识恩到感恩,最终到施恩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且要在德育课堂上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以及积极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等等措施,才能将感恩教育工作更好的进行下去,培养小学生成为懂得感恩的人。

(一)营造感恩的情感氛围,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 在小学德育课堂上,教师要端正教学态度,不能再把德育教学工作作为一种形式主义的工作,要真正认识到德育教学对学生身心成长的重要性,同时也要在德育课堂上转变传统落后的灌输式、填鸭式的古板教学模式,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也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给学生展示一些感恩图片,播放感恩教育视频,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感恩情感氛围,同时,教师要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感恩教育,使学生对感恩有更好的认识,提高了德育课堂的时效性,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二)布置感恩教学任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

学校应该将感恩的理念渗入到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将感恩的名人故事编入教材中,做几期与感恩相关的手抄报,开展感恩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可以时时感受到感恩教育氛围,时刻怀有一颗感恩之心面对父母师长。教师要在德育课堂结束后,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等不同,给学生布置一些感恩教育任务,像是帮父亲洗一次脚,给母亲梳一次头,给老师递一杯水等等感恩教育任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间进一步增强了感恩意识。

(三)建立感恩奖励机制,参加施恩活动 施恩是感恩教育的升华,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感恩情感认知后,可以积极参与社会的施恩公益活动,帮助更多处于困境中的人。另外,学校为了鼓励学生更好进行感恩活动,可以建立起相关的感恩奖励机制,使学生可以在完成各种感恩活动后,得到一种实际的肯定和表扬,使学生更有成就感。

三、利用课堂时间,渗透感恩教育

对于一个充满热情与动力,对于现在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学习初期接触的课程及相关内容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考方式和人生标准。因此,教师要教好学生的第一课:感恩。而这看似简单的人生第一课,仍需教师多方面的努力才能更好地实现。其中最为直接的方法就是借助课本。在小学思想品德课本中,并不缺少关于感恩的内容,比如《在爸爸、妈妈关心下成长》这篇文章,教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借助文章的内容,提出相关问题:“我”的父母爱“我”吗?父母对“我”的爱有什么表现?“我”应该怎么感谢父母?通过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加之教师对于整体方向的把握,让学生理解父母的不易,学会感恩父母。通过课本可以让学生开始理解感恩,而通过课堂小活动则能让学生牢记感恩。又如在学习《我的一家》时,教师在讲解完课文后,利用余下的时间开展课堂活动,挑选部分同学进行角色扮演,分别代表家中的“爸爸”“妈妈”“孩子”等身份,通过模仿家人一天的生活情景,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家人对自己深深的爱。对于扮演家人的学生,在换位思考的过程中明白家人对自己的付出和艰辛,理解孩子在家人心中的重要地位;而对于扮演孩子的学生,则在其中明白付出不能只是单方面的,自己也要学会报答家人,学会感恩,不能一味地当自己世界里的“小公主”或“小王子”。通过这些课堂感恩小活动,唤醒学生对于父母、家人、自然、世界的感恩之情,让学生懂得珍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农村小学德育案例(2例) 篇6

--农村小学班级管理案例分析

安达市升平镇中心小学 徐小双

走在青青校园,最悦耳的声音就是那一声声“老师早上好!”“老师好!”“徐老师好!”看着他们一张张懵懂可爱的笑脸,听着他们发自内心的问候,我的心无比温暖。我为自己是一位教师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每个学生都是一本需仔细阅读的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在做班主任16的念头里,我体会到了人生的价值,体验到了做班主任的快乐,从而也积累了一些班级管理的案例,下面我就采撷我的教育生涯中的两个典型班级管理案例,从中得到的快乐与成长写出来与大家共勉。案例1 那是在担任三年级班主任的上学期开学初,我们班级有个叫刘蕊的同学,她少言寡语,性格孤僻,成绩一般,她经常撕本随地扔纸,同桌的劝告,纪律委员的点名批评,丝毫也没有改变她脚下白花花的惨状。我苦恼了多日,他人的监督无法奏效,只能靠他自己约束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借鉴学习了魏老师的管理班级先进经验---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首先找刘蕊同学谈心,得知她也想给班级做事情不想托班级的后腿的想法。我把班级分成六组,每组都有负责卫生的组长,刘蕊就是其中一位,她深知自己的责任,不仅自己不再乱扔了,还愿意和其他同学沟通了,也乐观了很多。我借机表扬她:“刘蕊同学最近的变化最大了,离群的大雁终于跟上了队伍。并且还成了领头雁,老师希望你越飞越高!”经我一夸,她的小脸都红了。

苏格拉底曾经说过:清除杂草最好的方法是种上庄稼。同样的道理要清除班级不和谐的因素,最好的办法是让他们多做和谐的事。当他们的身上有了责任和使命,变“他律”为“自律”再到“律他”,化外在的约束为内在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觉得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并且自己能为他人做事能被他人关注是一种真实的存在。这样长此下去,班级呈现出“人人有事做,时时有事做”积极向上班级氛围。案例2 李鑫同学是班级学生中个子最矮的女生,长长的辫子总是一甩一甩的。她很勤快,不管班级有什么大事小情,她总能伸上手帮忙,她也很乐观,不管她的家中发生什么事,乐呵呵的。我很佩服这个五年级的个孩子内心很强大。因为她的妈妈是精神病,生活不能自理,爸爸又失踪了多年,所以苦命的娘俩就常年寄居在舅舅家,她上学的一切开销都是舅舅出。同学们知道她家的情况,有时给她带几本书,有时给她带件应季的衣服,有时候给她拿点好吃的,同学们的点滴关爱总是把她感动得热泪盈眶。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她利用课下时间就帮助班级的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并且经她一讲的题,那些同学就会了,同学们都很喜欢她。记得“五一”小长假上来,她没有写完家庭作业,真的很出乎我的意料,我没有多想就当着大家的面批评了一顿,她只是低下了头,没有哭,没有解释,但是当看到这一幕时我知道我错了。下课的时候我把她叫到了办公室,她走到我身边,我帮她捋了捋凌乱的头发,又摸了摸她晒黑的小脸,我急忙问:“老师误会你了,快告诉老师你这几天干什么了?”“老师,舅舅种地,没人放羊,我放了五天羊......”她呜咽起来,我紧紧地搂住她说,“你是好样的!听老师的,不管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学习!以后有什么事要和老师说。”她就是一直点头。我的一句道歉,一个拥抱让这朵小花又重新绽放了笑颜。

对于这样家境的孩子不单单要给予物质帮助,精神抚慰,还要给予尊重和理解。

一年一度的助残日到了,我把这个工作交给了班长刘卓来做。刘卓在早自习上把这个任务布置下去,并特别强调:李鑫同学不用捐款了。同学们接到任务各个都慷慨解囊,把平时的零花钱都捐了出来,可是没想到李鑫也要捐,不管班长怎样劝说,她拿着五元钱就要捐款,班长拿她没有办法就让李鑫来找我。她嘟嘟着嘴对我说:“老师,我想捐款!”我不解就问她:“大家觉得你家庭困难照顾你,不用你捐款,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呢?”她不服气地说:“助残就是帮助残疾人的,我四肢健全,身体健康,我能帮助他们,再说那五元钱是我捡矿泉水攒下的,我没有和舅舅要。我想和其他同学一样。”当孩子说到这里的时候我恍然大悟:虽然她和其他同学不同,可是她也想像其他同学一样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献出自己的爱心,她也想被人尊重和理解。我说:“好吧,长大了你要帮助更多的人!”我说完后,她似乎打了个胜仗似的大摇大摆的走了,临关门时还和我做了个鬼脸。

农村小学美术教育探析 篇7

一、农村小学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研究, 我们发现当前农村小学美术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师资力量薄弱。笔者发现, 有专职美术教师的农村学校极少, 有的中心小学都是兼职美术教师, 有的没有受过专业学习或培训, 缺乏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美术老师由其他科目老师越俎代庖的现象严重, 似乎人人都可以是美术老师。在农村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有很多是民转公的, 这让专业课更是无从下手, 敷衍塞责、应付了事的现象严重, 令人瞠目结舌。

课程设置成“摆设”。为了应付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每个学校课程表都开设了美术课, 但是多数没有保障, 当其他科任老师想要时, 美术课就被改为主科。因为美术不统考, 所以被随便挪用。特别是期末复习阶段, 一个月左右的美术课被占完, 改上主科, 完成主科作业。学校或班级搞活动也利用美术时间。美术课成了遮人眼目的外衣, 有其名、无其实。

专业教师任务重, 教学方法传统。由于专职美术教师的缺乏, 所以, 他们的教学任务繁重, 一般每周都有十多节, 有的二十来节课, 任教多个年级。教师没有充裕的时间分年级、分班级创新备课和辅导。教学时只以规定的教材为教学内容, 以封闭的课堂为阵地, 临摹教学成为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于任务繁重, 时间仓促, 又觉得麻烦, 老师不愿组织学生写生。因此, 学生的美术习作便脱离实际, 闭门造车, 依样画葫芦, 创作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

二、我校成功经验及解决问题的措施

我们学校是一所国家级贫困县的农村小学, 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现有小学一至六年级教学班19个, 有学生1000余人, 专任教师60多人。学校始终把艺术教育纳入议事日程, 开齐课程、上足课时, 努力让学生全面发展。在配备师资、改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给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环境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近年来, 学校在重庆师范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三峡学院等市内外知名学府引进了多名美术、音乐、体育、英语等艺术类高材生成为特岗青年骨干教师, 并给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条件, 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献身艺术教育, 闪烁青春光芒。为了克服美术教学上的诸多困难, 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走出了一条漫长而艰辛的成功之路、成效之路。

一是转变观念。我们真正变传统教育观念为素质教育观念。学校成立了艺术教育领导小组和艺术教研组, 领导重视, 制度健全, 师生积极, 精诚团结, 齐抓共管。定期有工作布置, 有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教研切磋活动, 把应试教育的旧模式树立为素质教育的新观念。

二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因地制宜, 加强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让学校美术教育绽放绚丽花朵。学校有了优秀的美术师资力量, 优良的美术学习环境和优质的美术教育管理体系, 学生就有了得天独厚的美术教育的饕餮盛宴、营养大餐。专任美术教师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 精心备课、认真上课、耐心辅导、创新评价。因为学校和老师的重视, 家长支持了, 学生求知欲上升了。学具有了, 资料有了, 课堂形式也丰富了。室内有描红、临摹、素描、国画、油画、手工剪纸、橡皮泥塑等美术或工艺美术课, 我们还带着学生走出教室描绘美丽的校园, 领着学生走出校园, 去绘制山清水秀、田园风光、农家别墅、鸭鹅戏水、鱼跳龙门、瓜果飘香的写生巨作。我们还充分利用乡间地头的农副产品、唾手可得的小石子、沙子、羽毛等小东西, 指导学生做成手工艺品和拼贴画, 创新学生思维, 增加学习趣味。我们还鼓励动员学生在各种书籍、报刊等其它资料中收集美术图案, 积少成多, 编辑成册, 开阔学生视野, 培养学生审美感。我们还定期举办班级或校级优秀美术作品展览, 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地各级美术作品比赛活动, 许多学生的作品获奖。我们学生的绘画课和剪纸艺术课得到各级领导好评、家长的支持和学生的称赞, 并被县电视台拍成专题新闻片反复播放、传承。

农村小学诚信教育活动初探 篇8

一、呼唤诚信阶段

1.环境影响着——营造氛围

环境的影响作用不言而喻,它多环节地制约着教育的实效性。我们努力创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以学校广播、电台、网络、报刊、黑板报等载体,发出呼吁书、倡议书、决议书,组织社区宣传活动,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将我们队员的调查结果、诚信的内涵等进行宣传,营造“诚信在校园”的良好氛围。并积极引导辅导员、家长致力于家庭、学校诚信氛围的营造,创建诚信的外围环境,发挥环境的隐形德育教育功能。

2.意识改变着——诚信大讨论

在诚信教育中,我们必须真正做到知行统一。那么,首先就要增强队员对“诚信”的认知。我们的队员在中队辅导员的引导下开展了系列讨论,从“诚信”是什么,做得怎么样,今后该怎么做等方面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讨论后结合自身状况自主设计承诺的形式。

二、拥抱诚信阶段

快乐成长着——学做诚信队员

有了调查小队的反馈资料,学校大队部立即在全校开展了“做诚信小公民”征文活动、黑板报比赛和校本特色章——诚信章的争章活动。在征文活动中,许多队员写出了自己的所见所闻,谈到了自己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并决心做一个诚信小队员。在黑板报评比中,大队部发现黑板报办得丰富多彩,如“争做诚信之花”、“诚实与信任”、“诚信你我他”、“春天里的诚信故事”等等,中队还有自己的口号:“诚信,诚信,诚实守信;诚信,诚信,铭记在心”。

三、诚信为人阶段

1.体验并感悟着——争做诚信队员

我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向领巾承诺”——“我的承诺我遵守”活动;引导队员深化承诺的体验认知,实践“说了就要努力做”,有力地促进队员诚信品质的自主发展。

为使队员更深刻更正确地理解诚信,体验诚信,大队部在学期初发出了“争做诚信好少年”的倡议书,让大家共同勉励、共同进步。在学期中还针对一段时间的总结发出了“扬民族精神,做诚信少年”决议书,让大家统一认识,共同努力。“十佳诚信队员”代表还作了慷慨激昂的真情告白,引起了所有队员的共鸣。通过开展“争做诚信队员”活动,校园里说谎话、不完成作业的现象逐渐减少,诚信小队的队伍越来越大,为此,学校大队部提出了“在家做诚实的孩子,在学校做诚实的小队员,在社会上做诚信的小公民”的要求。队员们自觉维护诚信,时时讲诚信。被评选上的诚信小队员在大队部的组织下,当起了“小小诚信宣传员”。他们向家长、亲戚、邻居宣传诚信。

2.带动并内化着——树立榜样

诚信教育要注重示范群体建设,实现榜样示范与群体互动的统一。实践中,示范群体的榜样示范能起到典型引路的作用。他们的行为与所在群体形成互动,产生积极效应。

我校首届“合小十佳队员”的评选也在讲诚信的基础上开展起来的,在校园里树立了一批校园“诚信小明星”。各中队也通过诚信章的争章活动树立了一批中队“诚信小明星”,使榜样在广大队员中形成带动的作用。利用校园电视台及时报道典型的诚信先进事迹,利用每周一的升旗仪式,让表现优良的队员担任旗手,以此激励大家人人争做诚信人,个个共创诚信校园。同时,我们安排这些诚信典型与后进者结成“一帮一”的对子,身教与言教统一,最大限度的发挥榜样的先锋模范作用。

3.人人、时时、处处——常抓不懈

一滴水能折射出阳光的七彩斑斓,举手投足可显示品德素养的高低优劣。“诚信”教育应见微知著,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我们坚持实行文明礼貌教育:包括在各种场合的文明礼仪、文明行为举止,使用文明用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通过外在的文明礼貌行为的培养,形成诚信的内在品质。

我们坚持实行遵纪守法教育:包括遵守各种社会法规、教育法规和学校的各项纪律规章,培养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个人的社会信誉意识。

我们坚持实行真诚待人和诚实守信教育:包括真诚地理解、看待他人,善待他人,做诚实人,人际交往中要信守承诺等,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4.形成合力——学校、家庭、社会总动员

“诚信立人”教育应是开放式教育,不能封闭在校园里孤立地进行,我校努力争取了学生家庭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大队部经常组织学生走向社区,为社区服务;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努力办好家长学校,印发倡议书,在学校网站上贴了关于诚信的一系列资料等,强化了正确的舆论导向。

通过不屑的努力,我们全体师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诚信观念,养成讲诚信的好习惯,收获了诚信教育的硕果。

上一篇:湖滨社区分类定级调研报告下一篇:《文赋》全文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