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教育
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我国为提升农村现代教育水平,奠定未来教育基石而构建的系列工程之一。它对于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都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意义。为此,各级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安装了“三种模式”的远程硬件设备;同时,中央电教馆将其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与教材同步的优秀教学案例,通过卫星向全国免费播放。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同等享受到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这为有效解决我市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水平较低等问题,开辟了一条跨越时空的崭新途径。师生们足不出校,便可领略到全国各类名师的风采,迅即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实际距离。但通过走访、调研和试点校反馈的信息表明,绝大多数学校在远程教育工程实际应用过程中,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真正能用或用好这些资源的学校并不是很多,我们学校也不例外.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是一种融自学、函授、电视广播、网络技术等多种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形式。我校的远程教育工作在上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工作开展顺利,效果明显。工作中,我们按照有关要求,不断完善教学设施,积极充实管理队伍,注重教学过程的严格管理,促进教学活动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确保了远程教育的教学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远程教育设备由专人专管,使用的方法和成效具体可以总结以下。
一、高度重视,扎实做好项目建设工作
我校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自启动来,学校高度重视,经学校行政会议研究决定,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学校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技术小组,具体负责接收、安装
和管理全校现代远程教育设施。我校机构健全、制度完善、分工明确、责任落实、管理较好。
二、完善设施,整合资源,创建优良的教学环境。
自从我校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工作以来,学校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进行环境和资源建设。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规范行动。
三、形式灵活,方法多样,认真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为了有效地把工作开展好,组织教师到其他项目校学习,我们采取多种方法和形式开展教学活动,取长补短,为教师的交流和沟通提供了平台。在网络技术普及迅速、日益发达的今天,鼓励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条件的老师直接上网学习。下载好详细目录,便于教师查找和借用。
三、抓好培训工作。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们要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教育整合各学科的教学,以信息技术教育促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观念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关键。
(1)抓好教师、学生的培训
组织教师参加对农村远程接收及应用的学习,教师都做了详细的记录。2010年暑期,我们利用现有资源,对40位老师进行了《云南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远程培训》,使培训教师更加熟悉了业务。
农村远程教育项目实施以来我们对全校教师进行了电脑的基本使用培训,使本校老师掌握了电脑的基本使用技巧。老师们平时编写教案、制作表格、打印论文、收集资料等,都可以到计算机教室来,不像以前,唯一获取知识的办法是订报刊,这给我们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从而适当减轻了老师们的负担,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学校专门排了信息技术的课程表,每个班级每星期至少有一个课时,而且每次使用都有记录。信息技术课改变了以前枯燥乏味的上课模式,让课堂教学变得富有活力,丰富了孩子们的知识,拓宽了孩子们的视野,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能更轻松地获取知识。从学生积极主动的发言和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就可以想象出他们对电教课的喜爱,让学生对学习更加有了兴趣和信心,有力推动了素质教育工作的实施与开展。
(2)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积极应用课件,此举,起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示范课真正起到示范作用,每一学期就有二十多位教师上了示范课,认真组织好每一学年的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三种模式课赛活动,推荐教师参加镇级、县级课赛。
四、抓好远程教育资源的接收和整理工作
为保证我校的卫星接收、电脑等远程教育设备正常运行,为了顺利使用好项目设施,我校安排了两名技术人员负责接好、装好、管好设备,并按照有关制度指导组织教师用好设备。现在多媒体室、卫星接收和计算机室运行良好,能保证教师正常上课,要求管理教师对设备定期进行经常维护,有问题及时上报,排除一切困难使远程教育设备时常运行在最佳状态。
总之,远教设备正在改变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虽然远教卫星提供的资源始终是有限的,但我们开动脑筋,想尽办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要创造条件也要上,力争把我校远程教育工作做好做实。
三、今后努力方向
1、科学使用设备,确保资源接收顺利
远程教育的实质便是通过远程卫星接收系统把中央电教馆资源中心的更多更好的教育资源(空中课堂、分段分年级的各种教学资源、优秀课件等)接收存储起来,并充分地把它运用到实际的教育教学中去,从而达到弥补农村教育资源相对缺乏这一不足的目的。因此资源的接收、存储、整理、使用成为这一建设项目的几项主要工作。科学地使用设备,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是这一项目建设工程的首要。我校要安排专门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的老师作为设备的管理人,对资源的接收、储存、整理、分类、指导使用等进行管理。做到以下几项:
(1)、积极配合县电教室做好远程教育设备运行的技术服务工作。
(2)、填写《设备使用记录》做好设备的日常维护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使用。
(3)、设备出现故障不能自行修复时应及时向电教室报告。保证设备专项用于接收下载资源,不挪作他用,保证设备使用安全,不发生安全事故。
2、合理使用资源,做到益于师生。
资源接收、储存完成后,资源的应用成为远程教育建设项目的再一个重要的任务。完成这一任务我们的计划是:
(1)定期组织老师收看远程教育节目,要求老师有相关的记录,每周组织一至二次。
(2)组织老师参加各项教学研究活动,做好记录,以便日后工作中有所借鉴。
(3)定期开展资源应用教研活动,做好相关活动记录。
(4)主要学科教师每学期每人开展资源应用公开教学,不少于1次,要求有相关的教案,活动记录。
一.建章立制, 为创造平安校园夯基础
校园安全制度既是学生安全行为的准绳, 也是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保证。因此, 学校应该树立“抓学校安全, 就是抓学校教育质量;抓学校安全, 就是抓学校和谐发展”的高度, 彻底认识学校安全工作的意义, 认真汲取有关学校安全教育经验和做法, 高度重视学校安全工作, 创新安全管理模式, 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一套当前农村中小学校包括治安、消防、交通、食品安全、疾病防治、集体活动等一系列的适合于农村学校较为完整的安全制度与预案。另外, 农村中小学校的少先队或团支部还应积极搭建家、校安全信息平台, 成立有家长在内的相关安全组织机构, 实行各类安全责任落实, 做到纵向到底, 横向到边, 不留空白, 不留死角, 全方位地督促农村中小学校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积极引导, 充分调动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积极性
积极加强农村中小学校安全教育的引导工作, 培养学生主体的自觉自愿精神, 是学生安全行为习惯养成的前提。在认真落实好全体教职工“一岗双责”的基础上, 各农村中小学校少先大队或团支部一方面要坚持开设常规性的安全教育活动, 认真落实好各中队或团支部辅导员老师上课, 定期举办少先队或团支部法制讲座, 从正面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基本的安全知识与生存技能教育。另一方面各中队或支部还要充分利用“班会、队会、周会”等时间, 积极开展丰富多采的安全活动, 从侧面用“小品、故事、童谣、游戏”等形式, 营造学校安全教育的浓厚氛围, 在趣味中逐步提升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 引导学生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创设安全文化氛围, 陶冶学生安全意识
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不能被动的用条条框框去要求, 而是要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材、图书、阅览室、互联网等积极构建校园安全文化网络。首先, 各农村学校要配合每学期配发的各类安全教材, 在上齐上全上好安全课的同时, 办好各校的安全板报、墙报、广播等, 补充宣传国家有关的安全工作、法律法规及安全防护自救知识;其次在节假日、汛期、高温、秋冬干燥季节等特殊时段, 结合各校发放的《安全告知书》、《致学生家长的一封信》等, 进行安全友情提示;再次是在校园及周边易发事故地带, 设立安全警示牌, 如楼梯通道行走靠右、安全出入口标志等;最后是利用学校围墙或各班教室墙壁, 刷写安全标语、悬挂安全宣传画等内容, 努力做好校园安全文化日常环节工作, 让学生时刻都身处浓厚的安全文化氛围中, 使其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和熏染, 逐步加强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开展安全示范, 践行安全行为
体验是学生发展能力、获取技能的最好途径。为了提高学生安全行为自觉能力, 各农村中小学校要求教师在安全行为方面既要言行统一, 又要做到安全行为自律, 如“规范用电”、“遵守交通规则”等, 为学生做出示范性的榜样, 同时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 开展好各种安全演练, 创设各类形象较为逼真的演练环境, 使学生通过各类体验从而较好地践行安全行为, 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救护与自救技巧, 促进学生安全行为习惯的养成。为把各农村中小学校建设成一所所长久的和谐平安校园, 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把安全牢记在心中, 并内化成为个人永久的行为与习惯, 懂得并做到了“自敲警钟, 确保安全”的要求, 形成良好的安全行为习惯, 拥有健康的体魄, 拥有珍贵的生命。
五.家校联系, 以辐射社会的每一个细胞, 实行群防群治
学校安全文化的建设并非一个学校所能为, 必须依靠全社会共同协作。整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形成教育合力, 对安全教育非常必要。学生的校内安全、住宿安全, 乘车安全, 由学校负责;校外安全, 往返路途安全, 由家长负全责。通过签订协议, 明确职责, 分担任务。
【关键词】国学;国学教育;农村;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说说“国学热”
近年来国内兴起了“国学热”,这是时代对文化的需求,也是新时代的一种精神寻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里,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华夏文明。因此,传承并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始终是中华儿女的责任和使命。
2005年9月28日,世界各国同时举行了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的活动,接着中国人民大学设立国学院、清华大学设立思想文化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设立儒教研究中心,每年都要召开国内国际的学术思想研讨会。在电视媒体方面,阎崇年先生在《百家讲堂》讲清帝、易中天讲三国、刘心武讲红楼、于丹讲论语等等,这些文人雅俗共赏的讲座,重新唤起了社会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追捧和学习。各种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也开始关注国学,纷纷开辟国学专栏。国学类的图书也开始热销。同时,“国学热”在全球范围内也在日益升温,目前,世界各国创办的孔子学院达400多所,700多个孔子学堂,遍布世界123国家,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华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和平台。这些现象,让我们国人为之骄傲的同时,也说明了“国学热”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二)说说“国学”和“国学教育”
何谓“国学”?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上世纪初给“国学”下的定义是:“国学即国故,就是本国固有学术的意思。”张岱年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即中国学术之意。”著名哲学家朱伯昆的弟子张其成先生也认为:“国学,就是中国传统学问或者传统学术。”
何谓“国学教育”?
针对中华传统学术文化所进行的教育,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学教育”。在2013年12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研究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中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要进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最好就是从孩子抓起。近几年,国学教育已经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红红火火地开展起来。而且语文课堂显然已经成为国学教育的主战场。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基本理念的定义中的第一项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中有这样的阐释: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并且“新课标”在语文教学总体目标中也提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这些都在充分说明着,语文教学承担着国学教育的重任。说到底,国学教育也就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人生观的教育、日常行为方式的教育、道德伦理的教育。是当代语文教育的延伸。
二、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一)普遍现象
目前,国学教育引起了教育界的足够重视,针对在中小学教育中推行国学教育,各省市也做了大量工作。就安徽省来说,安徽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写出版发行了地方课程《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安徽历史》以及配套语文教材的《语文读本》,小学还有《文明礼仪读本》《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极具国学教育色彩。很多学校也大力研发了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国学教育校本课程。这些做法都是值得肯定和借鉴的。总体说,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进行的还是风风火火的。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国学教育
就安徽省来看,城市学校在有意识地开展国学教育,加上社会上的国学课堂、私塾的开设,都极大的推进了国学教育的进程。然而在安徽省广大的农村地区,国学教育正处在萌芽期,甚至许多落后的农村中小学,都未曾接触到国学教育春风的吹拂。安徽农村中小学中的国学教育现状令人担忧。
首先,农村中小学不够重视传统国学教育。许多农村中小学落后偏远,没有新的教育理念,尽管教育培训不断地在进行,但农村中小学从领导到教师对弘扬传统文化的国学教育没有足够的认识。经调查,除了个别先进乡镇中小学,大部分农村中小学,对要求开设的《中华传统文化》《文明礼仪》等课程,不够重视,每周开设一节,还多被主科老师借去,即使上课,也是非语文、政史老师代课,上课简单读读,没有很好地发挥这些课程的教育目的。在这方面看来,农村中小学的国学教育跟不上“国学热”的大部队的大步伐。
其次,部分能够认识到国学教育重要性的先进农村中小学,没有找寻到优化的教育方式。已经开设的国学教育课程以经典诵读为主,所选经典多为古代“童蒙读物”——“三百千”和《弟子规》《增广贤文》等,主要学习形式局限于诵读。这种机械的学习古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学习方法,也许对幼儿教育有一定好处,然而,这种“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往往很难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来国学教育效果。
另外,农村中小学在自觉进行国学教育时,没有考虑到国学经典中的精华与糟粕。记得在对待外国的文化知识时,我们常常提倡“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当代,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态度,也不能照搬照用,觉得既然提倡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一味的继承。很多农村中小学,将《三字经》《弟子规》《增广贤文》中的大段文字,不加分析精选,就一股脑的全部拿去教学生读记,结果里面宣扬的一些无条件遵从父君、人有高低贵贱之分、因果报应和命运天定等思想的句子也让学生们挂在嘴边。这些传统的糟粕,都是与现代精神不相容的消极东西,必须有选择的剔除。
当然,作为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还是有很多我们必须看到的先天优势。如:
第一,农村的孩子本身就具有淳朴、善良、真诚的品性,这正是我们想通过国学教育传递给孩子们的健全人格中的一部分。他们生活环境单纯,接触社会负面影响较少,只要我们再有意识有步骤地对这些孩子进行优化的国学教育,用传统去影响他们,帮他们建构精神信仰,那这些孩子就找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和魂,就真正的达到了国学教育“修心”的目的。
第二,农村中小学的孩子们有比城市孩子更大的可塑性,他们在面对新知识时,有更大的渴求欲。我们知道国学教育的内容除了经典诵读外,还有传统道德、民俗民情、民族音乐、传统戏曲和传统体育等项目在内的传统文化教育。若农村中小学能适当开设相应课程,必将引起农村孩子们的极大学习热情。特别是安徽省有很多优秀的地方戏曲文化——黄梅戏、花鼓灯等,优秀的徽剧文化、安徽特色建筑文化和著名的徽商文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渴求却无从学起的传统文化。
看到这些农村孩子们的优势,相应的开展合适的国学教育虽然有很大的创造性的难度,但这些实施起来似乎也很有意义和可行性。
三、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为了更好地在农村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植根在广大的基层农村,把农村孩子培养成自信、乐观、有人文精神、有健全人格的人。首要解决的就是把握好农村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前进方向。
第一,选择很重要。
课程开设上来看,农村学校远远比不过城市学校。但是农村学校只要做到,尽心实行统一开设的《中华文化传统》等课程之余,再针对本地区、本学校的实际精选开设一门国学教育课,文学、绘画、音乐、棋艺均可,不可贪多,提起学生兴趣,真正从一门国学教育课中汲取到一点传统精华就是成果。
第二,投入很重要。
对于教学薄弱的农村中小学来说,开设国学教育,无论是人力还是财力,都需要上级教育部门给予支持和投入。首要的是教师培训,现任职的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接受更专业的国学教育培训,才能更好地去传授传统文化。加大农村教师的培训力度无疑是给农村中小学注入了国学教育的原动力。其次是财力支持,适当向农村中小学提供教学器材的支持,是更好帮助农村中小学建立起自有的特色的国学教育课程的有力前提。
第三,方式很重要。
学生学习最强大的内驱动力就是兴趣。在有选择的开设国学课程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不能让孩子们在“受逼”的状态下死记硬背经典。“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得儿童缺乏学习主动性,成为知识容器,这样很不利于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如何让学生主动的、独立的去学习传统文化,成为学习的主人,开设国学课程的形式很重要。我们可借鉴、可选择、可创造的国学教育形式有很多。比如:
以经典诵读形式为主,毕竟,记住是了然的前提。可选择每天早读自主背读,课前齐读,赛读的形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好胜心。
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努力衔接上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政治教学和历史教学的学科关系,在相应的学科考核中体现国学教育的考核。同时也可单独考核,有计划地开展校内或者校际经典诵读竞赛、演讲比赛、讲故事比赛;还可以组织学生写读后感、出墙报、出手抄报;甚至组织学生进行经典故事表演、小型话剧表演等多种形式,以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丰富国学教育内容,可采用选修课模式,试着开设多门国学兴趣班。并邀请同地区内其他学校的国学教育课教师进行校际交流。积极配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视频,漫画,图片,时文等多种媒介进行国学教育课程的讲授,丰富课堂知识,提高学生学习乐趣。只有“乐学”才能“好学”。
加强校园国学教育氛围建设。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像校园广播、校内宣传栏、升旗仪式的国旗下演讲、黑板报、文化长廊等板块,大力宣传国学内容,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国学教育氛围和环境,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国学的熏陶和滋养。
引导农村中小学学生向社会要传统。农村老一辈人中就有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学生课下,走访、交流并学习,通过这样的国学教育实践,让孩子们感受身边的传统。
此外,还可以仿照现代层出不穷的“复古风”,引导农村孩子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习一种自己之前未掌握的传统礼仪,或者,仿效“汉服风”也去查阅资料,仿制一种古代服饰、发式、雕花、微雕等等传统工艺。在动脑动手中,穿越时空,感受传统文明。
总之,国学教育的精神在于教人做人,从教育哲学、价值观的角度来说,我们需要平民教育,即教育人做一个寻常的人,也就是:读平民的书、说平民的话,长大做一个遵纪守法、勤劳、诚实、有爱心、不走捷径、有正义感的合格公民。这些品质,恰巧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故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的课堂教学中对国学知识有效引入,让学生从学的过程中感受“传统”的力量,弘扬国学精粹,振兴国学教育,才能让农村的孩子更优秀起来,才能更好地传承文化。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学概论[M].成都:巴蜀书社,1978
[2]张岱年.国学丛书·序[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
[3]丁晓敏.论中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国学教育[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4]王明辉.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国学教育[J].德育美育,2013.
[5]曲东风.义务教育阶段国学教育的现状、误区及提升策略[J].观察与探索,2013(4).
[6]张小国,唐智松.中小学国学教育的乱象与方向[J].教育改革,2012(4).
[7]顾建德,喻志杰.对当前中小学国学教育的几点看法[J].基础教育研究,2009(7).
[8]马琳萍.河北省小学阶段国学教育现状调查及发展策略研究[J].河北教育,2010(7).
《农村中小学班主任工作》
第 七 讲
营造班级文化
——让良风美德充满班级的时空
主讲教师:南京师范大学班主任研究中心主任齐学红老师
▊如何建设班级文化?
一、优化班级环境
只有创造一种教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
(一)、班级环境布置的原则
1、彰显班级个性;
2、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3、发挥激励作用;
(二)、如何建设班级物质环境
1、班级有“花香”;
2、班级有“书香”;
3、班级有“心语”。
二、健全班级规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优秀的班集体必然有良好的秩序,而井然有序的班级秩序,是靠班级制度来保证的。因此,健全班级规范,完善班级制度文化,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
三、铸造班级精神
(一)、形成正确的集体舆论
(二)、培育优良的班风
1、设计班级标志物;
2、榜样示范;
摘 要:1.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2.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3.研究内容:课外教育的目标、概念、时间、内容、功能、原则及构建小学生课外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关键词:农村课外教育体系;运作管理机制;工作机制;保障机制;激励机制
(一)、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
课外教育是整个教育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相对于课堂教育针对性较强的课本知识学习和应试准备外,课外教育对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建树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课外教育融合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灵活多样的活动阵地,生动活泼的活动形式。
它强调“以学生为本”,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全面发展,强化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
课外教育拓展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扩大了学生的活动领域,其在因材施教方面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特殊才能,进行个别辅导。
课外教育活动给学生提供了培养兴趣、展示才能、发展特长的天地。
它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长期来,农村小学课外教育十分落后。
而如今,改革开放中的农村正朝着城镇化的道路快速前进,一个个现代化的居民小区在不断地涌现。
从国内外对于学校课外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分析,随着科技和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在一些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通过课外教育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素质;国内学校在课外教育活动方面,虽然都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但似乎在课外教育方面的研究并不多,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特别对于如何使学校、社区、家庭“三位一体”,“校内与校外同步”,形成育人的整体合力,推进课外教育活动的发展等问题,有必要在理论与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
从目前课外教育的研究现状来看,国内课外教育理论还相当薄弱,或是局限于狭隘的经验总结而理论苍白;或是机械套用教育学、教学论的理论,而显得自身理论底蕴之不足和实践经验的匮乏。
因此,未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成果。
从我省中小学课外教育研究的现状来看,小学课外教育在教育理论研究方面,显得薄弱和滞后。
我国目前的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重知识轻教养等现象。
当前对中小学生的课外教育尚未引起充分重视,一方面表现在对课外教育的含义理解片面,功能认识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课外教育的实施途径不畅通,实施主体不明确。
实施要求不清晰。
因此,为改变这一现状,有必要加以研究和探索实践。
(三)、研究内容
1.研究目标。
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实践,基本构建起中小学生课外教育运作管理体系,建立课外教育的保障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安全管理制度;对组织实施课外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途径等方面摸索出了可行的方案。
在充分挖掘开发和整合教育资源创造广泛的课外教育活动空间,丰富中小学生课外教育活动,开发学生的潜能,发展个性特长,提高素质水平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
2.课外教育的基本概念。
课外教育活动指国家颁布的课程教学计划所规定的教育活动以外由学生自愿参加的多种教育活动总称。
从广义讲,它包括正式课程以外的校内外各种教育活动。
课外教育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历史悠久,远在我国两千年前《礼记・学记》中即提出:“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倡导在规定时间内上正课,休息时间从事种种课外活动。
3.课外教育活动的时间。
课外教育活动时间指正式课程教育时间外的时间,即每周一至周五在完成正常教育活动后的时间及双休日、寒、暑假时间。
课外教育活动时间属由学生自主支配时间。
4.开展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
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它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活动、体育健身活动、科普教育活动、读书和影视教育活动、研究性学习和实践活动等。
5.课外教育活动的原则
(1).整体规划原则。
对小学生课外教育在时间、内容、场所的安排与设计必须坚持整体规划,统筹管理,以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出发,对学生课外时间的利用予以正确指导,整体规划,使学校、家庭、社会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课外教育。
(2).实践性原则。
师生必须参与实践,必须在课外实践中促进各种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实践中检验成果的正确性。
我们的课题活动大多需要师生“动手做”、“开口唱”、“埋头练”、“亲笔写”等环节中得到历练。
(3).自主选择原则。
课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应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兴趣、意愿自主选择。
在孩子尚不能很好把握兴趣、爱好时,教师、家长作必要的引导是十分重要的,但在内容的选择适应从孩子兴趣所至的地方入手,不能按成人的理想、意志强加给孩子,应充分尊重孩子选择的权利。
6.构建小学生课外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1).建立起小学生课外教育的运作管理机制。
小学生的课外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是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领导管理部门,学校及社区等有关社会教育服务机构是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者,学生是课外教育活动的主体。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在组织实施小学生课外教育活动的实践探索中,逐步形成了对课外教育活动运作管理模式较为稳定的认识。
据调查,有的地方已提出了“组织开展课外教育活动实行由市、县中小学生假日活动中心为中介服务机构、社区为依托、学校及校外场所为基地,统筹管理、分工负责的运作管理方式”。
同时,明确了各自的运作管理职责,假日活动中心负责对各教育活动基地的资格认定,包括项目计划、内容、时间、师资、场地设备等基本条件的审核确认、统筹协调、活动质量的评估、收费管理及财务统一核算。
基地负责教育活动计划制订、组织实施、质量和安全管理等。
(2).建立以学校为骨干的课外教育工作机制。
根据课外教育的运作管理模式,建立起课外教育的工作机制:一是基地的申报和审批:由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根据相应的条件向市(县)小学生假日活动中心提出书面申请,由“假日中心”对所申报的基地在场地、设施设备、师资等方面进行审核后予以认定挂牌;二是课外教育活动项目的申报:凡已被确认的课外教育活动基地根据所具备的相关条件提出开设活动项目的申报,由“假日中心”审核后确认;三是课外教育活动的实施:各基地开展的课外教育活动范围必须是批准确认的项目。
每学期初各基地将开设项目的教学活动计划、活动内容及方式、活动时间安排、师资安排等须向“假日中心”报批,审定后由学校负责组织实施;四是课外教育活动的过程管理和考核:由“假日中心”对各基地活动情况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年中考评、年终考评,对考评结果予以公布,并根据考评情况分别给予奖励、限期整改或取消举办课外教育的资格,以确保各基地活动的规范有序进行。
对学生参加课外教育活动由基地在期末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考核结果由基地以成绩报告单的形式发至每位学生。
(3).建立课外教育的考核激励机制。
课外教育活动的组织是否有序、时间是否保证、内容是否落实、条件是否保障,直接关系到课外教育活动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对各课外教育活动基地的检查、督导、考核显得非常必要。
中小学生假日活动中心是课外教育活动的中介服务机构,同时又受市教育局委托,行使对课外教育活动的业务指导和管理。
中小学生假日活动中心应制订《课外教育活动基地考核办法》,从而建立起对课外教育机构的考核激励机制。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5日到2010年8月25日
调查地点: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镇
调查对象(印章):荒佃庄中心小学,周庆恩中学,昌黎县第九中学调查目的: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有着不可动摇的重要地位,我们党和政府也十分重视,最近又提出了要在2050年之前把我国建设成为教育大国的计划。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较多。据统计:我国有80%的学生是在农村接受中小学教育的,这些学生的素质会影响到我国整体学生的素质,而农村的教育条件、教学水平等在总体上都低于城镇学校,因此,农村的中小学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我的家乡河北省昌黎县荒佃庄镇(村)与省内其他农村地区相比,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地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地的教育状况即人才状况。为了了解家乡中小学的教育状况,暑假期间,我来到坐落于荒佃庄镇的一所小学——荒佃庄中心小学、一所初级中学——周庆恩中学,以及一所高级中学——昌黎县第九中学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此次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村中小学教育状况
随着九年义务教育实施,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投资力度加大,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比以前有所改善,农村中小学的整体面貌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首先是在校舍上,基本上改为教学楼,宽敞明亮,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良的学习环境;其次是教学的硬件设施上,拥有配套的全新桌椅,图书、文体器材、各种教学仪器也有相应的配备;第三是在学校的师资队伍有所壮大。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比如教育经费短缺,师资水平不高,应试教育制度依旧,学生自身素质低以及生源不断流失等,情况令人担忧。
(一)教育经费短缺、教育设施短缺老旧
国家投入到教育事业的经费,大部分还是用于城市重点学校的发展上,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很是不足。在调查过程中,这三所学校的校长们表示,由于资金不足,学校基础设施情况不是十分乐观。
1、虽然基本上都有相应的教学楼,但厕所也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由于农村卫生条件制约,厕所大部分置于楼外,且距离教学楼较远,蹲位又很少(基本在十个左右),对全校那么多师生来说,上厕所也是一种困难。
2、体育设施总体不够,最好的学校所有的也只是篮球架四副,乒乓球台二张,单、双杠几幅而已,部分体育设施存在着安全隐患。而根据调查知,各学校操场也没有绿化。
3、实验设施较少,只有一到两个实验室。基本没有音乐教学设施。
4、虽然学校配置上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每所学校有一到两个多媒体教室),却因无法满足教师准备课件所需的资金而使那些电脑基本闲置,这和城市学校里每个教室配置多媒体设备,每位老师配置一台电脑的水平相差甚远。
5、图书量为1000册左右,大部分是一些较为破旧、久未更新的书刊、过期的杂志等。
(二)教师的业务水平不高,工作负担重
1、师资水平低
都说一个好学校不能没有好老师。而农村中小学的教师队伍中,根本没有所谓的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等优秀教师,而刚毕业分配来的年轻老师,在锻炼一两年后马上被较大的学校挖走,农村学校成为了新教师的“练兵场”。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目前的教育改革,老师们显得力不从心。试想,这样的一支队伍承担着培养新型人才的艰巨任务,谈何容易,而为了缓解老师的压力,学校不得不聘请代课教师,然而最终结果就是导致教学质量变得较差。
2、教师负担重
在我们农村中小学中,多数教师依然是用“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的传统方法来完成教学,而学生的“学法”仍是“听、写、读、背、考”。这种原始落后的教学方式,不但不能适应当代教学的需要,而且加重了师生负担,消耗了他们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的却是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3、教师培训落后
农村中小学教师仍是以“经验型”、“辛苦型”为主,缺乏“研究型”、“创造型”的教师。新课程强调学科教学内容要具有开放性、交叉性、整合性、综合性,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实施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必须加强培训、自学自研,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由于学校学习资源的限制,教师外出培训成果在校内得不到巩固练习和及时消化理解,不能内化和深化,久而久之,出现培训成果的流失。教师自学自研的落后严重影响了教师专业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三)口头的素质教育,实质的应试教育
在所调查的三所学校的老师、学生中,有80%的人对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提出强烈不满:学生要考得高,而老师更要教得出色,双方压力非常大!现行的素质教育只限于口头上喊喊,而实际行动仍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的思想以深深的禁锢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但家长和社会则过分看重于学生的成绩和学校的教学结果,导致县镇教育部门对学校和老师们定指标、下任务,根据期末统考、会考的成绩来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排名次,考得不好的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会受到通报批评,影响奖金发放、评模,晋级等。
学生们每天不仅要完成应有的作业,还得去死记硬背那些乏味的课本知识,这种情况下,学校就成了个“读死书”的场所,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限于一个狭窄的范围内,得不
到充分的锻炼,导致大部分人高分低能,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
(四)学生自身素质低,生源不断流失
在调查中我了解到,在学生的生活环境中存在着诸多因素影响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孩子由于受地域条件的制约,普遍存在着接受学前教育很不规范的现象,绝大多数幼儿只接受一年的学前教育就进入小学,错过了幼儿智力发展的最佳期,造成学生发展很不均衡。农村家庭教育的不到位导致学生较为任性,在学校里表现得自由散漫,不遵守学校的制度,不尊重老师;许多中小学生,迷恋于网吧,一些染上网瘾的学生经常逃学,甚至夜不归宿,长此以往只好退学回家。农村的优秀学生都流失到城市重点中小学,在生源上,农村的学生要比较差些。
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提高,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为了使孩子得到良好的教育,不惜花大价钱送孩子进城读书,而家庭条件较差的家长也因看到上学没有好出路,让孩子初中毕业就回家劳动,更有甚者,小学便辍学回家。农村学校的生源严重流失,这给学校的教学带来很大影响,制约其发展。
二、改变农村中小学教育现状的策略
这次调查中,我主要了解了以上四个问题,就此,我提出以下的解决建议:
(一)保证教育经费,改善办学条件
每年国家在教育事业上的投入都相当可观,但不难得知,这些资金中绝大多数被用在了城市重点学校的建设上,农村学校少之又少。所以为改变这种现象,各级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机构,对资金的流向、用途进行专门监督管理,坚决杜绝发放过程中的克扣、偏流现象,确保经费合理分配。同时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划拨给乡镇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中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只有这样,农村的教育事业才会有资金的保障,才会慢慢发展起来!
(二)减轻师生压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老师应该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在最少的考试训练下发挥学生的最大潜力。学校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课程,恢复音体美课程,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不至于成为“书呆子”。让学生的包袱减轻,老师的压力减小,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教与学的工作,为以后素质教育的实施铺平道路。
只有教师队伍强大了,学校的教学水平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状况才能改善。上级教育部门应统筹下级教师分配情况,对需要老师的学校及时补充,而且要确保他们在学校任职的时限,不能中途转校。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能够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三)更新教育观念,开展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打破学校之间的严格界限,实行跨校兼课,体、音、美教师到不同学校授课,让校校有歌声、校校有球声、校校有绘画。激励优秀教师到薄弱学校任教。
(四)从学校本身去改变,解决生源问题
对于学生流失辍学严重的问题,学校必须改善自身的教学环境和教育成果,以好的成绩让学生家长信服。同时学校加强宣传力度,对自己进行全方面的宣传,和其他学校对比,讲清利弊,使那些盲目择校的家长们有更清楚的认识。对家庭条件差的学生,校方应尽力呼吁社会力量去帮助他们,老师应经常到学生家中走访,对留守儿童、隔代抚养所产生的问题应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打消学生家长因缺钱让孩子辍学的念头。只有学校提高自身的实力,才能保住生源,使农村中小学更加健康发展!
三、本次调查的体会和感悟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基础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今天的学生到了将来就是建设现代化的中坚力量。不要“偏心”,抓好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刻不容缓!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村的发展牵动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进程。 近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和农村全面改革的进行, 农村发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都有了不同层次的提升。 农村的中小学教育作为文化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更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关注, 而音乐则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相对滞后于全国普通城镇学校的教育发展水平, 在自20世纪初至今的百余年间, 经历了一个迂回、曲折的发展历程, 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尤其自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 农村音乐教育规划、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质量都有所提高, 但仍存在一定问题。
二、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现存问题
1.课程地位偏低
农村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音乐课被划分为副课, 所占课时较少。 笔者在河北省昌黎县的15所农村中小学进行有关音乐课程的调查, 结果显示, 音乐课平均每周1节, 至多2节, 并且在以18周为单位的教学周期中, 音乐、美术类课程只进行15周左右的正常教学, 在期中、期末等考试临近期, 这类课程会被停课。 甚至在个别中学, 初三年级不设音乐课, 而在一、二年级音乐课也被认为是可有可无的一类课程, 经常让位于语文、数学等主类课程, 或者被班主任教师调课供学生自习。
2.教学方式单一
在已有的农村中小学音乐课程中, 教学方式较为传统, 内容较为单一。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 音乐课程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 也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 意在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价值, 创造性发展价值, 社会交往价值, 以及文化传承价值。 因此需要充分利用九年义务教育这一基础阶段的音乐课程, 从感受与鉴赏、音乐表现、创造实践等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农村音乐教育的现状多为音乐课即唱歌课, 且教师唱得多, 学生唱得少, 甚至有些学校由于教师能力有限, 音乐课是听磁带学唱歌。 而《课程标准》中要求的音乐常识, 音乐欣赏, 以及竖笛、口琴等简单的器乐吹奏课较少落实。 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出现, 音乐课的收获仅仅是会唱几首歌曲, 而音乐知识和相应的技能方面并未得到应有的提升。
3.师资队伍不乐观
师资队伍情况不容乐观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一大限制, 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数量缺乏。政策规定,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与所带班级比例应分别为:0.14比1和0.10比1, 而现实情况极少达到标准。 农村专职音乐教师数量较少, 甚至出现在一所中学3个年级共21个教学班只有一名音乐教师的情况, 音乐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而在小学范围内, 由于师资严重不足, 其他课程教师兼课的情况多有出现, 这在无形中对音乐类课程质量带来影响;二是音乐教师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在农村中小学中, 音乐学、乐器演奏、音乐教育等本专业毕业的教师不多, 且起始学历为本科及以上的也为少数。 以笔者做调查的15所学校为例, 18名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中, 音乐类专业毕业的仅为7人, 比例不足50%, 而学历方面, 多为中专师范教育毕业, 或继续教育、函授类本科毕业, 起始学历为全日制本科的教师仅为5人, 不足三分之一。 因此, 音乐教师的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素质等方面都有所欠缺,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和科研水平的提升。
4.音乐活动较少
音乐活动同样是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各种形式辅助并补充课堂教学, 对于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爱好, 开阔艺术视野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 相较于市里及城镇中小学, 农村中小学的音乐类活动明显较少。 校合唱团、舞蹈队等也很少成立, 或者成立过后名存实亡, 同时校内的艺术活动也多因为资金、设备等限制而较少筹办。 被调查的9所小学中, 基本上除了每年的“六一”儿童节外, 都不组织文艺汇演、歌唱比赛等音乐类活动, 而6所中学更是除了每年县运会开幕式要求的文体表演外, 基本没有开展其他类型的音乐活动。 由此看来, 农村中小学对音乐活动的重视程度远远不够。
三、原因探析
1.教育观念陈旧
上到学校, 教学活动领导者及音乐教师的教育管理观念落后;下到学生家长、学生自身的音乐意识淡薄, 这些都是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的原因, 也是农村音乐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的最根本的障碍所在。 学校的重视程度不够, 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中音乐课的地位则自然较低,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的职称评定、 科研课题申报等, 如此形成不良循环, 进一步阻碍着音乐教育的发展。
2.应试体制影响
应试教育体制的影响在农村中学里的表现尤为突出, 升学率自始至今都是学校和老师追求的重中之重, 而音乐课未被列入到升学考试标准中, 成绩不计入总分, 因此音乐课则不被重视, 甚至处于附庸地位。 而在农村家庭的观念中同样如此, 认为孩子只有学好“数理化”等文化课, 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才能改变自己的农村出身, 有个不一样的未来。 而近几年, 随着教育与考试制度改革的进行, 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提升得到重视, 体育测试划为中考升学标准之中, 计入总分, 因此体育课在中小学教学中的重视度有所提升, 所占课时也稍有增加, 至此, 音乐课从原来与体育类课程处于同等地位变为学校范围内相比较而言最不受重视的副课。 基于此, 在现今仍未改变的应试教育体制下,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进展步伐仍较缓慢。
3.经费投入问题
音乐教育经费问题是制约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经费投入数量不足。 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学校, 针对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相关政策倾斜较少, 专项经费投入较低, 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的硬件设施的引进, 音乐教育所需的设备如多功能教室、乐器、音响、影像资料等在数量和质量方面都未能达到相关要求, 设施购置不及时, 建设不完备, 且种类少、数量小的问题都需要资金的保障来解决;其次, 经费分配使用不均也是原因之一。 受农村中小学教育资金总数的限制, 在现有的资金范围内, 一般学校都会首先考虑将资金划拨用于语文、数学等主要课程, 其次用于理化类实验室建设和其他硬件设备的更新上, 而最后考虑甚至不考虑将资金用于音乐教育的投入方面。 因此, 资金分配不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
四、建议与讨论
1.结合农村地方特色发展音乐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行, 农民在物质、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条件都有所改善, 应积极发挥农村现有资源的作用, 充分结合农村的地方特色发展音乐教育。 仍以河北省昌黎县为例, 可结合昌黎本地音乐辅助教学, 如中国传统的汉族民间艺术———昌黎地秧歌, 是河北省最具代表性的舞种之一, 轻快自如、自由灵活的动作表现结合独具特色的音乐节奏, 反映着农村生活的特色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在农村中小学音乐课堂中, 可以充分发挥这一民族特色, 适时结合并引入, 融入原汁原味的农村音乐表现形式, 为学生创造了解家乡民俗传统的机会, 培养对地方特色音乐的兴趣, 弘扬民族音乐风采的同时也可以进一步传承并推广。
2.学校与农村社区联合互动带动音乐教育
农村音乐教育的发展并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和教师, 还需要与社区或农村队部的结合, 以社会性的活动带动学校音乐教育。 一方面可以在农村范围内进行音乐知识的推广, 普及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提高农民的认识并逐渐认可学校音乐教育。 另一方面, 学校与外界联合互动, 组织创办一些特色的音乐文化活动, 让音乐教育走出校园, 走向生活, 促进参与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进而带动音乐教育的发展。
3.利用本地高校资源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本地县市和城镇拥有的高校资源, 发展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第一, 活动组织上。 农村中小学可以适时邀请本地大中专院校的音乐系学生来校辅助策划特色文化活动, 辅导校园合唱团、舞蹈队等表演活动的编排;第二, 师资引进上。 可以给予政策上的适度倾斜, 鼓励本地高校音乐类专业的毕业生走进农村, 服务中小学教育;第三, 学习交流上。 鼓励农村中小学现有教师, 充分利用本地高校的教育教学资源, 进修学习, 交流提升。
4.提高对农村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
改善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转变观念是根本, 提升重视程度是重中之重。 需要上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下到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 都加强对音乐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 并切实落实各种教学改革政策, 丰富教学形式, 提升学生兴趣, 培养音乐素养和音乐技能, 把音乐教育同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来执行。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大背景下,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 也是伴随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 我们在取得客观性进步的同时, 应积极解决好上述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探析原因, 落实各类改革, 完善音乐教学的手段和测评体系, 让中小学音乐教育得到切实有效的进步和发展。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乡村音乐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和新农村文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以农村中小学为视角, 主要就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下的农村音乐教育相关问题进行论述说明, 把握音乐教育现状, 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策略。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
参考文献
[1]孔文婷, 韩世平.音乐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可发展性[J].艺术研究, 2013 (01) .
[2]张飞龙, 张建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音乐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J].教育评论, 2008 (04) .
[3]朱黎光.现阶段农村音乐教育创新机制的构建[J].文教资料, 2009 (13) :156-158.
[4]张向侠.农村学校音乐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思考[J].民族音乐, 2015 (01) .
[5]吴璨.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教育科研, 2007 (12) .
[6]朱嘉慧.义务教育阶段农村音乐教育现状及对策个案研究[C].东北师范大学, 2007.
一、迷途的农村中小学教育
回望三十多年的高考制度,辉煌的道路上洒满了太多的惶惑与悲哀,它的确为社会选拔了大量的人才,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为平民子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但是这种选拔机制同时也催生并助长了应试教育制度,所带来的恶果至今一直困扰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方向:一方面,全国几乎所有的县乡两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口头上都大谈素质教育,心里想的仍旧是应试教育,仍然把中考、高考升学率当成考核学校和老师的重要的、甚至是唯一的指标,把教育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画等号,牵导、制约着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方向。应试教育就像是一根高压电棒,时刻敲击、损伤着农村教育的每一根神经,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谈“考”色变、人心惶惶,学生也因补课、上辅导班而疲惫不堪;它诱发了农村县域内教育的不均衡,它催生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热……另一方面,家长对教育的诉求更使农村中小学教育雪上加霜。多年来,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成了农民教育子女的一种思维定势,实际上,他们不知道高考远没有当年那么强势,大学毕业后“分配到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这种人事分配的制度早已被公务员“凡进必考”的制度所取代,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不少农民不无埋怨地感叹说,“孩子努力了那么多年,眼睛都搞近视了,上了大学却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初中毕业就去城里打工算了!”虽然如此,可仍有一些农村的老百姓对“跳农门”痴心不改。那些不根据孩子的愿望和实际能力,蛮横地规划着孩子美好的未来,因学业成绩达不到要求而逼死孩子的事件屡见不鲜。笔者不禁要问:花季的生命和不切实际的美好前程,到底孰轻孰重?
二、农村中小学教育,方向在哪里
农村中小学教育的方向应是具有农村特色的素质教育。实施农村的素质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和经济扶持,需要学校端正办学方向、更新办学理念,需要贴近农村实际的教学方式。
1.发展职业教育,反哺农村经济
笔者去年赴苏北农村做了一项调研:农村每个村庄几乎都有一两个大学毕业生在家待业,他们在城里找不到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而且这些艺术类、旅游类等专业在农村又没有用武之地,这实在是人才的浪费。这里固然有高校专业设置不合理的原因,但农村学生不根据自身的特点量体裁衣也是一方面。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农”字是其职业规划的首选,围绕农村的实际需要,高考时选择大棚栽培、蚕桑养殖、农产品加工、物流运作、农产品营销等涉农的专业,将来肯定能在农村做一番事业。这些,就需要当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引导和及时宣传了。在这一点上,苏北地区的睢宁县就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多年来,当地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紧紧抓住职业教育不放松,对报考涉农专业的学生给予奖励,优先安排到农村经济实体就业,并鼓励高职毕业生返乡自主创业,在贷款、政策等方面大开绿灯,农村初步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模式,职业教育强力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使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地发展,县教育局还调整了普通高中的布局,压缩普通高中的办学规模,将部分普通高中改制为职业高中,对普通高中录取设立“死档线”,规定死档线分数以下的考生不得上普通高中。这样,绝大部分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分流到了职业高中或省内外中等职业学校,他们学到了就业的基本技能。特别是对县内的职业高中,学生食宿、学费全免,毕业后直接分配到县属企业或乡镇企业,为振兴睢宁经济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2.根据农村实际,选取教学内容
农村中小学教育要服务于农业生产,这是农村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由于多种原因,农村初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厌学,他们接纳不了现行的教学内容。有一次,我正在上语文课,一位学生趁我转身在黑板上写字之机,偷偷地溜出教室,跑到校外帮助农民摘西瓜。课后我找到了他,他还骄傲地说:“老师,我们农村学校的学困生,跟着您学这些满口之乎者也的文言文有什么用?我今天半个小时就学会了一项技术:只拍一下,我就能分辨出西瓜的生熟、成色!”听了他的话,我无语良久,真不知道是应该表扬他还是批评他。通过这件事,我听到了农村学困生内心的需求,他是在用行动对现行的中小学教材进行质疑与抗争。所以,农村的中小学不能完全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应在基本执行新课程标准的同时,适当地选择课本以外的适合农村学生的教学内容;对教材,也要留给学生选择的余地。以英语学科为例,广大的农村并不具备英语教学的语言环境,除了极少数优秀生以外,绝大多数的农村学生是不需要非学英语不可的,他们完全可以按自己的意愿或需求安排学与不学;而对与农林牧副渔相关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他们可根据农村的实际需要及自己的兴趣爱好而选学一些基本知识,教师不宜给他们提过高的要求;如果有必要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专业人员编写具有乡土气息的校本课程、农本课程,如民间手工艺制作、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网上购销等农村实用技术课程。总之,农村的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就教什么。
3.结合农村特点,改进教学方式
“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种提法非常适用于农村的中小学教育。目前,我们的农村中小学教育太多地脱离了实践,学校教育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年复一年地背诵公式、定律、古诗文,日复一日地抄写英语单词、钻题海,这些枯燥而单调的学习方式带给了学生太多的压抑和伤害,为什么不可以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方式或者索性将课堂转移到田间地头、沟渠水坝呢?
一位教师在教学初中数学“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性质定理的应用”时,没有照本宣科举例子,而是将定理的应用原理设计在具有农村生活气息的问题中,使农村的孩子感受到了生活数学的无穷趣味。他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一条小河的旁边有A、B两处水稻田,分别属于甲、乙两个生产小组,现在要在小河上修建一座抽水站,两个生产小组为建站的位置远近而争论不休。如果你是他们的村长,你将如何运用本节课所学的数学知识选好抽水站地址,使双方都能接受你的选址方案?”然后,他将学生分成了两个生产小组,让他们在一起围绕图纸充分地比划、争论,最终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案:连接A、B两点,取其垂直平分线,在该线与小河的交点处建抽水站,由此点抽出的水,定会同时到达A、B两处水稻田。通过教师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学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有了生活的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睢宁县凌城镇凌北中学)
【农村中小学教育】推荐阅读:
农村中小学教育问题浅析 封咪07-27
农村小学艺术教育探索07-19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1-05
浅谈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之路10-05
农村小学体育教师教育随笔11-07
因地制宜改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05-25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方案10-18
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10-18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7-24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模式三应用研究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