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1

能量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能量包涵很广,其最主要的是管理能力、领导力、执行力、思考力、科研力、学习力、创新力、服务力、发展力等。学校能量升级,实质就是学校各种内涵的共同发展和特色彰显,能量升级,为学校内涵发展带来了契机。分析我校整合后的基本情况,我校教育发展面临着以下新的形势:

1.经过整合,学校迎来了规范管理、科学发展的机遇。2.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

3.教育资源得到优化,拥有了学科配置基本合理、有发展力的教师队伍主体,拥有了初具规模的学生整体,拥有了适宜、完善的教学设施和教育环境。

4.确立了学校发展“六步骤”:重组、规划、融合、认同、发展、超越。

5.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同时农村教育发展可挖掘的潜力和空间相对较大。

6.学校发展缺少特色。

为此,特拟定此中长期发展规划。

一、我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和办学方略 1.我们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育不是管束人,而是发展人;不是死守教室,而是走进生活;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学会创造;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产生自己的思考。体验才是真正的学习,是开发悟性、培植才艺的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特征。

2.我们的办学目标

(1)学校目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建设一所全面、均衡、内涵、创新、安全、发展型学校。

(2)教师队伍目标:打造学习型、专家型、合作型、创新型的专业教师队伍。我们的宣言是:奉献一份爱心,让每位学生沐浴温暖的阳光;奉献一份智慧,让每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奉献一份热情,让每个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奉献一份勤劳,让每个岗位闪耀动人的光彩。

(3)学生目标: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的学生群体。我们给全体学生提倡十个学会: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时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

(4)强化学校的“三风”建设,以“立做人之德、明做事之理”为校训,努力形成“诚信励志、合作创造”的校风、“敬业博学、朴实自律”的教风以及“勤学善思、明礼守纪”的学风。

3.我们的办学方略

科研做先导,质量为根本,创新求发展,特色铸品牌。4.我们的学校精神

为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有效性和激励作用,我们提出了“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让师生共励共勉。

二、我校教育内涵发展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管理能力。

一所学校的发展水平,有两个决定性因素:硬实力和软实力。软实力的构成要素很多,但诸要素中,起决定的是领导班子之力。管理能力提升由中心小学校长负责,重点以班子成员“四力”强化为突破口,从学习力、思考力、引领力、楷模力的提升中带动学校其他软实力要素的共同发展。

1.学习力。学校班子成员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生存(学校的生存与个人的生存)的本领,在学习中实践、创新,改变自己、改变教师、改变学校;做一个有教育思想的领导。

班子成员坚持参加政治学习,做到“五个一”: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专著或人文科学著作,至少撰写10000字读书笔记或心得,至少在教师大会上作一次培训学习专题报告,每年至少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至少参与或主持一项教育科研课题。

2.思考力。校长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没有思考,就没有深刻的思想,没有成熟的管理理念。深入到工作的层面上,从不断的感悟中,去思考,去探索,去创新。管理的环节上有无数的细节需要我们思考,每一门学科教学也有广泛的思考空间,从思考中沐浴课程的理性之光,来开拓和引导,用智慧的眼光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创造生活。挖掘蕴藏于深处的创造探索智慧。班子成员做到“两个一”:每学期至少拿出一个利于学校发展的先瞻性建议,每学期所分管工作至少有一项鲜明的亮点。

3.引领力。课堂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主阵地,管理的根要放在课堂,不要离开教学第一线;走进课堂,认识课堂、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变革课堂是校长的重要职责;校长、教师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课堂。班子成员善于学习,挖掘资源,拓展视野,做到“两个一”:每学期教师会议介绍一个优秀、有益、适宜本校教师的教改案例,每年定向结对一名学科教师,共同达到学科的一个新突破。

4.楷模力。学校领导班子要做好行动上的领导,模范遵守工作纪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不得以任何借口为自己谋取私利或便利,当好一个表率。

(二)领导力

领导力简化为三点:管好自己,带好队伍,做好工作。学校管理实行校长负责制、重大事务行政会议制,学校发展教师大会制。这三项制度是强化和完善学校领导力的重要保证。学校各项工作,一经纳入这三制之中,任何员工无条件遵循,否则,视为自动脱离本团体。

(三)执行力

学校工作执行力确定两个抓手,一是学校文化抓手,二是管理制

度抓手。学校重视学校文化的引领作用,上学期,通过教师大会,明确提出学校精神、教师四个宣言、学生十个学会。

我们提出了“敏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创新、敢为人先”的学校精神,这既是对全体师生的一种激励,又是学校摆脱平庸、强健发展的突破口。

我们提出了“奉献一份爱心,让每位学生沐浴温暖的阳光;奉献一份智慧,让每个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奉献一份热情,让每个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奉献一份勤劳,让每个岗位闪耀动人的光彩。”既是对教师职业道德中“爱岗敬业”的具体阐释,也是对教师本职工作的严格要求。

我们提出了“十个学会”,就是把培养目标简化为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做一个合格公民的最浅显要求。

管理制度的执行,我们确定将强制制度转化为制度文化的(2014)目标:半个学期完善,半个学期认可,半个学期适应,半个学期固化。由被动遵守变化为主动服从。

(四)科研力

学校是真正发生教育的地方,教学研究只有基于学校真实的教学问题才有直接的意义。我校强调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学校是教学研究的基地;第二,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第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学校科研力注重以四种形式为依托,进行整体升级:有效课堂、校本教研、课题研究、师资培训。

1.有效课堂教学。教学研究重心置于课堂教学情境中,只有深入课堂,才能发现、分析、解决问题。课堂教研把握好教学的要素与环节,以此为突破口,抓住一点,不断研讨,不断深化,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的探究。工作流程为:学科教师与教学管理人员、一名同科教师组成三人小组,形成一个基本研发单元,听课,选定研发点(课堂教学某一环节或要素),寻找问题,专项理论指导,设计切入点(备课),走进课堂,教后反思,探究办法,再度设计(备课),在反复研讨的重复中深化,升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

2.校本教研。以学校为基地,一方面,教学研究要立足于学校自身的真实教学问题,校长主持校本教研分析会,确定校本教研项目,设计主持人、参与者、工作流程和预期目标,专题专案,归档管理。另一方面,还要走出课堂看课堂,通过研究学生、研究学校、研究课程来提高教学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课题研究。学校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由校长和教研负责人任正副组长,选定课题,确定各课题组成员,安排、督促研究流程。学年内,确定课题不少于3项,争取立项不少于3项,三年结题率100%。

4.师资培训。成立培训学习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分三种形式:学校集体培训,专题培训讲座,选派外出培训。

(1)学校集体培训坚持每周一次集中培训学习,由学校校长负责,教导处主持培训活动,《教职工集体学习制度》为管理准则。

(2)专题培训讲座由校长负责确定讲座内容,学校班子成员每学期至少举办一次讲座或思想交流,外派培训学习人员回校一月内举办一次学习报告会。

(3)选派外出培训。培训领导小组精心组织教师参加市、县级培训,进行培训登记考核;每年选派1 至2名善学上进的优秀教师到外地随团培训学习。

(五)读书活动

由校长负责,学校每年9月底举办一次读书节,检验和展示师生读书成果。

(1)教职工 每年认真读完三本以上专著(上下学期各一本、寒假1本),其中教育理论专著二本、其他类一本,每期撰写读书笔记或心得不少于8000字,每学期放假前最后一月、假期开校第二周由校长查阅,登记,列入考核项目。

(2)学生 班级每两周集体借阅图书一次,保证一人一本,由语文老师负责借阅、登记、填写并汇总整理读书心得。

(3)班级 开校三周内设立图书角,班主任负责管好、用好。

学校抓好图书室管理和建设,每学期新增图书量学生总人数的二倍。

(六)教师学历

学校现有教师学历达标率为100%。在岗教学人员共15人,其中本科学历1人,占0.7%;大专学历 12人,占95 %;中专学历 2人,占 4.3%。学校鼓励教师在岗自修,提高学历。三年内学历升本1人,达到1.4 %。

(七)名师工程

树立学校师资品牌。加大骨干与学科带头人的培养步伐。在三至五年内,培养优秀校长2 名,市级骨干教师1人,乡级骨干教师20人。

(八)学校标准化

成立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小组,由校长任组长。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师生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中感受、认知,由此达到他们对学校文化的不断认同。在认同的基础上,不断强化这种认同感,把他们对文化的认同转移为一种适应,一种习惯。好雨应时,润物无声。逐渐由制度行为转化为自觉行为。经过一个学期,我们已实现前二步:感受,认同,内实现适应和习惯,实现由校园文化向学校文化的飞跃。

(2)校园绿化。每年种活、种好10到12棵名贵树木,种好草地、花坛,营造优美、绿色校园。树木挂牌,既介绍树种科普知识,也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环保意识。

(3)以环境设施为文化平台,定期展示名人佳作、师生精品,展现文化底蕴,营造艺术环境;教室布置各有特色,营造学习氛围;橱窗、宣传板报宣传国家、学校时事,培养关心国家、社会的思想情怀。

(4)营造和谐文明美:坚持开展“国旗下的演讲”、“少先队演播”、“每周一语”。丰富文化内涵,提供精神食粮。

(5)开展“三个一”(一次艺术展、一次体育运动会、一台文

艺节目)活动,给每一名学生一个舞台,一次自信,展示师生艺术风采,构建校园精神家园。

(6)文明班级评比。实行周评比和评比相结合形式,倡导:课上无“乱”、课下无“嚷”、考试无“弊”、作业无“抄”、校物无“损”、环境无“脏”,讲普通话,用规范字,构建校园精神文明。

(7)“十个学会”达标。具体内容是:学会做人,从学会感恩开始;学会做事,从学会扫地开始;学会学习,从学会思考开始;学会健身,从学会做操开始;学会礼貌,从学会敲门开始;学会文雅,从学会走路开始;学会生存,从学会自护开始;学会交往,从学会微笑开始;学会自律,从学会守时开始;学会审美,从学会穿衣开始。实施办法为班级达标申报,学校每年一次展示比赛。

(8)培养“四会能手”:人人会写一手好字、规范字,人人会讲普通话,做个出色的播报员,人人会熟练地操作电脑,人人会讲些科学知识。

(九)科普教育

学校科普教育常态化,成立科普教育工作小组,由分管常规工作校长和团支部书记任正副组长,每学期第六周为科普教育周,举办科普宣传,展示科普成果,每年举办一次科普竞赛活动。

(十)阳光体育

坚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精选六个精品活动内容,为学校活动课特色项目,每个班按照学校和班级特色制订活动内容,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学校每年“六一”节,举办一次体育运动会,元旦举办一次冬季长跑活动。班级每学期举办一次野外远足活动,增长阅历,磨砺意志,陶冶情感,丰富文化生活。

(十一)校园才艺拓展---兴趣小组活动

学校教导处负责兴趣小组活动,切合学校实际,组建特色小组,小组活动计划具体,目标清晰,开展扎实,每年元旦学校举办展示会,进行小组才艺展示评比。小组承担县、镇举办的对应竞赛活动的参赛

任务。

(十二)学校文娱活动。

为保证师生健康生活,快乐生活,促进全面发展,提高学校生活的幸福指数,学校提倡周周有歌声,月月有活动。文娱活动保证“四个一”:每学期学校举办一次集体文娱活动,团支部举办一次趣味活动,少先队举办一次主题活动,各教研组举办一次业余文化聚会或文化沙龙。

(十三)创新力

学校积极提倡和弘扬创新精神,设置创新奖,每年年底举行创新奖励,评奖范围为在学校管理、学校发展、课内外教育教学、业务技能、服务育人等方面。流程为个人申报、组织推荐、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审定、学校表彰奖励。

(十四)服务力(请雷主任撰写)

三、发展保障

(一)思想保障

学校领导,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校长的首要任务是形成正确的教育思想,并把教育思想转化为学校集体的教育行为,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主动发展,是学校管理的原点,也是终点。发展是学校的核心价值和学校文化。校长的教育思想是学校的一个引领点,以厚重的文化引领全体教职工思想,创建一个共同的价值目标并达到团体认同。在不断的学习中提升思想情趣,在学校文化的正确引领下凝聚团体力量,在不懈的努力和激励下超越自我。

(二)组织保障

1.成立内涵发展与学校规划领导小组,具体实施发展规划的全程管理。

组长:姜兴红(校长)

组员:姜国芳 姜家志 姜刚 马飞

2.学校定期召开咨询会,不定期地组织教师对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出意见、建议。充分发挥“三制”职能,提高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化程度,提高学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三)制度保障

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营造教职工与班子共同参与管理的新机制,根据实际情况对本规划不断修订、完善,并对实施过程进行调控和改进,建立立体、交叉、多维的沟通交流网络。在具体实施阶段,做好咨询指导、检查控制和调节平衡工作,齐心协力,保障发展规划的顺利实施。

(四)经费保障

合理配置资源,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发展目标的实现,提供经费保障。

(五)监评保障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2

基于以上分析与认识, 要想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势必要在全力锻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切实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下功夫。在摒弃不足、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我努力探索学校管理及育人渠道, 并不懈作了实践研究, 逐步形成了从五个方面构建师生发展平台, 促进学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1. 构建师德教育平台

教师是立校之本, 师德是教育之魂。《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 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特别要加强师德建设”。为使师德建设落到实处, 一方面要强化学习, 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等教育法律法规, 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进一步建立健全师德建设的规章制度, 在广大教职工中广泛深入开展“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的教育活动, 严格规范教师的职业行为, 严明职业纪律, 倡导教师不讲忌语, 不做忌事, 爱岗敬业, 为人师表。另一方面要组织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做到四结合, 即师德建设和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相结合, 和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相结合, 和学习先进人物事迹相结合, 和校园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要求每一位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用科学、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孩子的缺点和优点, 公平对待每一位孩子, 争当孩子、家长喜欢的老师。同时, 组织教师参与“知荣明耻”诗歌朗诵、廉洁主题文艺汇演、师德征文、师德标兵评选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设立师德监督信箱, 发放意见征求表, 并进行师德师风量化考核, 把学校教育和日常教学工作置于社会、家长、学生和教师自己的监督之下, 使广大教师做到五个增强:服务意识增强, 劳动纪律观念增强, 爱岗敬业精神增强, 团结协作意识增强, 为人师表责任增强。从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确保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2. 构建教师培训平台

推行教育改革, 教师是关键。教师年龄结构、知识结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诸方面存在差异, 对教育动态、现代教育理论、新课改理念及由此而衍生出的新颖教育观念、教育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接受、把握更是层次不齐, 甚至产生跟不上教育发展形势、与时代脱节的现象。综合农村学校条件考虑, 利用周末开展教师成材日活动, 依托强大、快速的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资源传输平台采取集中培训不失为一种可取的有效途径。学校有组织地开展校本集中培训, 通过观看远教资源、撰写自学体会、分组开展交流等多种方式, 组织教师开展现代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培训, 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改革观念, 掌握课程改革知识, 学习课程改革方法, 进一步增强教师驾驭课堂、改善课堂、优化课堂的能力。

此外, 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培训工程”, 把远程教育资源与名师工程结合起来, 利用远程教育网络开设的名师课堂、教师论坛, 了解名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成长轨迹, 让教师确定心目中的名师, 将其作为自已前进中的榜样, 逐步转变教育思想, 积极引进新的教学方法, 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优化课堂教学, 在教师中形成“争学名师、争做名师”的良好风气。同时, 进一步完善《校级骨干教师评选实施办法》和《教师绩效考核细则》, 以各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为龙头, 以《教师绩效考核细则》为推力,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 让他们与新教师及教学能力差的教师结对子, 明确帮扶任务, 争取“双向”达标。要求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好示范:抓好一名学困生, 培养一名骨干教师, 承担一次校级以上示范课, 发表一篇教育教学论文, 承担一个相应级别的教研课题。通过学科教研组集体备课、“三课”强化 (过关课、对比课、评优课) 、教研考核 (课题、论文) 等具体措施, 积极创设教师全面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激发教师争先创优的积极性, 带动全镇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3. 构建课堂教学平台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因此, 探索新型教学模式, 构建创新课堂, 给学生学习创新的支点, 是改进教学工作的重点发展方向。

学校把精力主要投放到探索构建“研究体验创新教学模式”上, 通过构建模式体系, 把“引导启发—研究体验—合作交流—应用创新—激励评价”基本程序引入到教学实践之中。在此基础上, 学科教研组依据自身特点分学科确立相应的便于操作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课堂教学形式, 在课堂教学中践行“七放手”, 即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课本放手让学生去阅读, 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去讨论, 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结论或中心思想等放手让学生概括, 学习规律放手让学生自己寻找, 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梳理构建, 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学习交往形式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为使“七放手”落到实处, 教师教学需要在“四个注重”上下功夫: (1) 注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师要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而不是被教材所束缚。学生形象思维丰富, 因此举例、说明最好给出贴近生活的实例、实物或图画。教师要把情境带进课堂, 把游戏带进课堂, 把竞赛带进课堂, 把实验带进课堂, 把实物带进课堂。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快乐学习,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注重让每个孩子都有实在的收获。学生潜质各不相同, 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 科学地进行教学设计, 从实现学生最大限度的课堂参与度入手, 因材施教, 实施分层教学、分层练习、分层辅导、分层评价、分层矫正。同时, 教师要注重师生之间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 力求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注重远程教育资源的课堂利用。借助远程网络平台的强大信息优势, 以远教课堂实录观摩和资源开发、整合、利用为切入点, 定期组织教师观看课堂实录, 采集网络资源, 交流心得体会, 兼容并蓄, 取长补短。通过多媒体实践课让远教资源走进课堂, 让学生与国内名师近距离接触, 感受信息教育带来的方便与快捷, 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 (4)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结合学科特点, 对学生创新精神给予爱护与培养, 多为学生创造“我来说、我来做、我来试”的机会, 保护并支持学生的奇思妙想、异想天开, 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质疑, 敢于同权威争论, 敢于同教师展开思维对话,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独立思考, 大胆探索, 形成敢想、敢说、敢疑、敢问、敢干的“五敢”精神。

课堂教学还要努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对教师及课堂教学的评价, 要由原来的看“老师怎么教”、“教的怎么样”逐步转变为看“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 要注重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引领、潜能开发、方法指导、能力形成的考查, 让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潜能的开发者和学生前进的助推器。

4. 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学校工作的重点, 以课堂教学为主战场, 以科技活动为展示舞台, 除搞好课堂教学创新外, 还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努力:一是科技引领, 强化能力。要把对学生的科普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积极与社会各界联系, 主动争取家长、社会的支持, 构建融镇农技推广站、村社及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为一体的科普教育网络, 凝社会之合力, 将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 变单渠道为多渠道, 变封闭式为开放式, 变平面为立体, 把所学的“有字书”和社会生活这部“无字书”密切联系起来, 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收到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教育效果;二是活动育人, 形成能力。制定科学细致、实践性强的近期、中期学生科技创新培养计划, 重点对要开展的科技活动做出安排部署, 以创建特色班级为出发点, 以科技兴趣小组为依托, 激活班级科技活动, 举办科技知识讲座、科幻影片展播, 开展生态环境小调查、生活小实验、科技小制作、科幻绘画作品比赛及征集科技小论文等科技活动, 丰富校园科技生活, 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激发创新动机, 提高创新技能, 促进我校科普教育工作的长效发展;三是成果展示, 展现能力。要让孩子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激发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爱好, 最好的办法是把他们的成果展示在众人面前。要注意收集每次活动的优秀成果, 在班内设置个性化展示台、科技小制作专栏, 在校内开辟科技作品展示专栏, 设置科技作品展室, 适时展示学生成果, 让孩子们在享受成功的同时, 培养热爱科技的创新精神,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5. 构建读书育人平台

最能致远是书香, 书香校园是一种氛围, 是一种整体风貌, 是校园文化的集中显现。生活因读书而精彩, 师生徜徉其间, 浸润其间, 能领略到文化的魅力, 感受到浓浓的人文气息。

教师读书要做到系统化、日常化、工作化、长期化, 学校提供读书条件, 组建读书团队、搭建读书平台, 要求教师做到每周阅读一篇教育教学文章, 每月阅读一本教学期刊, 写一篇读书心得, 每年阅读一部教育专著, 作为教师学习提高的一项制度常抓不懈, 围绕“教师发展”主题, 开展“教育叙事”、“案例讨论”等活动, 为课程改革的贯彻落实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教师读书带动学生读书。将学生读书活动纳入学校的课程计划, 开设阅读课, 制定阅读课课程目标、课程计划及考评方案。阅读课时语文教师和班主任向学生推荐中外经典名著、名家作品、优秀文学杂志、科普读物等, 并利用早读、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和学生共同阅读, 向学生示范朗读经典作品, 指导学生建立“读书信息卡”, 做读书摘记、读书笔记、搞书评, 与好书交朋友。教师既要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 又要通过以读带写, 实例讲解, 渗透对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 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并通过组织征文活动、优秀作品推荐发表, 来检测学生读书成果。班级组织开展“读书博览会”、“故事会”、“书海拾贝”、“知识竞赛”、“报刊剪辑”、读书手抄报制作比赛等活动, 在学校中形成一种浓烈的阅读氛围。团支部、少先队充分利用“校园之声”广播, 播放“好书介绍”、“诗歌美文欣赏”节目,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师生共享读书乐趣。各班建立班级图书角, 师生将家中的优秀图书带到班级, 开展“好书交换站”、“好书换着看”活动, 选拔班级图书管理员, 负责班级图书的借阅、登记、收回等工作。学校开放图书阅览室, 图书管理人员积极做好每日的图书借阅工作, 确保读书活动的正常开展。

让书香飘满校园, 积极倡导师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努力提升教师专业化素质, 并为学生发展打好人生底色。

通过“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落实和平台战略的推行, 在学校管理中营造有利于师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 从优化德育环境、优化教学环境、优化活动体系、优化评价机制及其互动效应, 来探索创设教育创新体系, 使广大师生感受到在工作、学习中自由创造的意义和乐趣, 努力形成“人人有事干、处处有舞台、时时有进步”的良性发展局面。

摘要:要提升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 势必要全力锻造一支能力强、业务硬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切实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为此, 本文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努力探索学校管理及育人渠道, 逐步形成了从五个方面构建师生发展平台, 促进了学校全面发展的工作思路。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3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辖区内有两个农村镇、一个街道办,即乐山镇、永春镇和富锋街道办。为了更好地了解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我随调研组到永春镇实地调研了基础教育有关情况,现将所发现的问题及相应思考

一、朝阳区农村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农村中小学布局不合理,教育资源分散,办学效率偏低

我区共有14所村小,数量多,分布广,教育资源闲置,难以形成规模化办学。以永春镇为例,该镇现有7个村,5所小学,1所初中。这种村村有学校的不合理布局,导致原本有限的教育资源分散,甚至是浪费,难以集中优化配置,发挥最大效率。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口生育高峰的退去,我区农村中小学生的生源呈逐年下降趋势,造成一些村小无法设置独立班,教师难以配置,学校各项活动开展困难。以永春镇莲花小学为例,该校现有6个年级81名学生,其中1年级、2年级和5年级每年级学生总数不足10人,由于学生人数少,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比较、参照、竞争,缺乏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同时由于教师多班上课、跨学年上课、跨学科上课,难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农村中小学布局分散和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之间的矛盾尤为突出。我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农村学校办学基础薄弱,城乡差距、校际差距较大

这集中反映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配备和经费投入等方面。从全区情况来看,城区学校好于农村学校,乡镇中心校好于一般村小,主要表现为一是没有实现校舍楼房化,永春镇5所小学包括中心校全部是地房,只有60中学是楼房;二是设施配备水平偏低且不足。永春镇中心校图书室的数量标准符合省颁标准,但图书质量不能令人满意;60中学的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按照省里“新三室”的配备标准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师资数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近年来,我区师资得不到有效补充,教师数量明显不足,永春镇中心校自2003年以来没有进过新教师。为弥补师资不足,今年永春镇政府出资5万余元聘请了9名代课教师,虽然暂时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但这终究不是长久之计。教师队伍的结构不合理,首先是教师年龄结构趋于老化,其中永春镇中心校教师的平均年龄为46岁。其次是专业结构也不尽合理,受师资限制,各镇小学英语课开设质量令人堪忧。永春中心校2名英语教师都为非专业教师,中心校尚且如此,村小英语教师任教情况就可想而知了。

(四)农村初中学生辍学现象严重

控制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辍学是依法实施义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点工作。做好控辍工作,关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目前,我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辍学问题较为严重,做好控辍保学工作,是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一项工作,涉及到儿童少年的健康成长,涉及到上万个家庭的幸福和民族素质的提高。按照省里初中年辍学率不超过3%的要求,我区农村中学的辍学率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一定要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做好控辍保学工作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将控辍保学工作做为当前和今后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提上日程,落到实处。

那么,制约我区农村教育发展的原因是什么?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

1. 历史原因。

包括永春镇在内的几个乡镇原来隶属郊区,原来的教育基础就比较薄弱。划归朝阳区以来,尽管政府在经费投入、师资培养和硬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了很大倾斜,但是总体来讲,还是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基础教育质量提高的要求。

2. 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3. 农村教育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这是不争的事实。

4. 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难以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强大的农村教育支撑,而强大的农村教育需要优质的师资队伍来保证,农村教师整体素质不高,是导致农村教育滞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建议

针对我区农村教育发展的现状,建议从政府导向入手,强化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职责,建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的促进机制。

(一)进一步完善以政府为主的投入体制,确保农村教育发展的必要投入

1. 强化政府责任,依法增加农村教育投入。切实落实教育经费“三增长”的要求,逐步提高区财政总支出中农村教育经费所占比例,确保区财政农村教育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确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本标准和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的落实。建立农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加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

2. 要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更多的各级各类项目资金,以项目建设推进我区农村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重组。广泛发动社会各界支持农村教育,多方筹措资金和教学仪器设备,共同为农村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整合资源,科学规划,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和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1. 要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加快实现我区“一镇一校”或“一镇两校”的工作目标。建议区教育局、各乡镇根据形势发展要求,对全区已制定的布局调整方案重新审视,修订完善,一切要从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农村现状,包括人口密度、地理环境、交通状况的因素;结合当地教育现状,包括现有在校学生、未入学儿童、计划生育新增婴儿等情况,科学地预测当地未来人口发展情况和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注重科学论证,提高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长远性和实效性,并将学校布局调整纳入乡镇、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一并结合实施。另外,建议区教育局会同各乡镇对全区撤校并点之后的校产闲置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摸底,在全面摸清情况的基础上,提出解决对策,总的原则是变“闲”为用,以避免资产的流失与浪费。

2. 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校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校舍楼房化,设施标准化,加快我区九年一贯寄宿制学校建设步伐,进一步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水平。

(三)统筹教师资源,全面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1. 建议区里认真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教师补充机制,从根本上逐步解决教师缺少和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2. 教育行政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农村教师培训力度。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增加培训经费,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培训部与中、小教部的指导培训作用,为农村中小学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化发展提供优质资源与服务。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4

---------韩庙镇振邦小学校长论坛材料 王清华 先进的办学思想是治校之本。一所学校的兴衰,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因此,校长应该带领自己的教育团队有一个科学的办学理念。作为一名校长,应该是现代办学理念的倡导者,为此,校长的办学思想和理念决定着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水平。为此,我校提出以下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

办学理念

学校以“健康、安全、和谐、进步”的办学理念,提出了要使学校逐步成为家庭教育的延伸,社会教学的起点,学校生活的教科书,学校是学生成长、教师发展的摇篮。

学校坚持事物不断发展的观点,对这一办学理念的内涵不断拓展和丰富,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学校发展。虽然学校身处农村,但我们要努力把学校办成具有城市色彩的学校,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健康,指校园环境的健康,教师、学生身体、心理的健康;安全,指校园及校园周边环境的安全,教师、学生人身的安全及心态的平和、心理的稳定;和谐,指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学校、家庭、社会三方教育的和谐,社会、家庭对学校办学质量的要求与教师水平发展的和谐等等;进步,指以教师的进步促进学生的进步,以师生的共同进步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以学校的健康、安全、进步实现学校的和谐发展。管理理念

根据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提出了我们管理理念,其核心是要有服务的思想。学校要有服务于干部、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生,从而服务家庭、服务社会。教师要发展,首先要发展干部,发展一个干部,带动一批教师。在管理中,多协调,少控制,使学校的管理制度转化为教师、学生的自觉行为。

根据我们提出的办学理念和管理理念,本学期振邦小学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下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行民主管理,以人为本,以理服人,大力进行师德教风建设

俗话说:“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学校工作而言,其实质就是领导的示范和引导。今年以来,我们努力打造振邦小学的领导团队,强化班子建设,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心往一块儿想,劲往一块儿使,汗往一块儿流,重大事情集体决策,形成了振邦小学独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我经常要求班子成员在工作面前,处处以身作则,为教师们做出表率,问题面前敢于批评与自我批评,敢于承担责任,在错误面前一视同仁。对教师过错,不横加指责,随意侮辱,时刻注意批评的可接受性,选择适当的场合,以朋友的身份单独进行说服教育,最后达到心悦诚服。

由于我校地处偏远地区,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在编21人,三人病休,2人休产假,好多教师面临退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取内部挖掘,进行师德教风建设,我们尊重老教师、体谅老教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积极作用,作为老教师感到自己还能为学校尽一份力量,我和老教师谈心,把教职员工作为我的家人、亲人、朋友来对待,使我校的人际关系和谐健康,这也体现我们的办学理念。老教师们不服老,纷纷表现出年轻时的激情,戴着老花镜备课、上课、看作业。积极学习多媒体的使用方法,尽管他们是一些很浅显的使用,有的用展台给学生展示教学内容,但他们的精神值得敬佩,从原来一点也没有接触,到现在能熟练掌握多媒体展台的使用方法。他们都有一个心愿,在退休之前在三尺讲台上再放一次光彩、再创造一次辉煌,的确,他们做到了,在今年教育办组织的联考中,有三名老教师所教学科名列全乡第一。

我校2010年、2011年新引进6名年轻教师,给我校注入生机与活力,年轻教师积极探索,在师德教风建设中表现出色,任劳任怨,勇挑重担,每周达到32节课,基本全负荷运转,跨度3个年级、2各学科,他们深知教育的重任,在学校缺兵少将的情况下,表现出的爱岗敬业、爱班、爱生,对待工作高度负责,从不因为任务重二敷衍塞责,任务重而教学和管理质量不下滑,今年乡教育办联考中,我校年轻教师有的一人任教2各年级名列全乡第一,总共拿到10个第一,占全乡12个单科、6个总分第一的二分之一之多。这就是我校教师的敬业精神,是师德教风建设的成果,可以说是风清气正。

二、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努力提升学校品味

以“和谐”为校园文化建设主题,以“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宗旨。面向全体、尊重个性,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让平等尊重互爱成为师生交往的感情基础。文化建设不要只局限在墙上有什么内容,要在实际活动中形成。必须以一定的载体为凭借。在我校,学校文化活动一般采用以下三种形式:一是宣传形式。如利用广播、黑板报、演讲、标语等开展各种活动;如对入学教育、传统教育、纪念仪式等对学生进行精神文化的渗透。二是管理形式。在管理和教育中,逐步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校园风气。三是规范形式。即要求学生从一点一滴的具体事情做起,针对学生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狠抓教室、校园的清洁、整齐;狠抓课堂和考场秩序,严格各项纪律。

创设班级物质文化、环境文化。让学生人人参与班级建设,激发爱班的热情及凝聚力。班规自己来定,班级自己来管,同学自己来帮,教室自己布置,班干轮流当等,让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发展。美化教室环境,突出个性与童趣,让教室充满育人氛围。“让教室的每一堵墙充满情和意,”即教室里的每一幅画、每一句标语、每一个评比都激励着学生去奋斗、去进取。都体现一个班级的文化特色。

三、利用活动载体,加强德育建设

根据学校实际,我校的德育建设充分从培养习惯开始,一个良好习惯的形成大约需要21天,好的习惯需要去培养,在学校孩子养成好习惯会受益一生,是他们将来生存的依靠,培养学生好习惯首先要从要求教师开始,强调教师为人师表,从教师的自身修养入手,在教师的仪表、言谈举止、遵纪守法、关爱学生等方面进行引导要求语言文明、举止文雅,更要放下师长尊严,蹲下来和孩子谈话,营造民主、平等的交流氛围。学校规定,凡是学生集会期间,全体教师必须参加,由值班领导负责检查。教师集会做操更要整齐划一,动作到位。今年,我校练习太极拳是,全体教师齐参与,在队伍前面和学生一起学习,深入到学生队伍中去,亲临指导、现场纠正。如今学校的大课间活动成为一道独特的校园风景:操场上师生太极拳整齐划一,从列队走步到一招一式,犹如训练有素的武士。

学校经常开展德育活动,如开展“提倡节约,摈弃浪费,传递学校正能量”的活动,学校利用周一升旗进行动员讲话,班级开班会、办黑板报,讲节约小故事,充分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反对浪费,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意识,收到良好效果,我校作为宣传信息报送到商河教育局,在商河教育网上进行报道。

四、抓好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安全

半年来,我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学校安全工作做到制度化、经常化、科学化。进一步完善了安全工作制度,确保了学校财产和师生生命安全,学校财产万无一失,两千余名学生和300多名教职员工平平安安。我们建立了在校长直接领导下,以专职安全员为轴心,以学校各部门为主线,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安全工作网络,对学校安全工作实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安全管理,做到责任层层落实,信息及时互通反馈。认真制定各种值班的制度与职责,严格值班纪律,采取双管齐下和多管齐下的安全管理措施,如:节假日值班有门卫值班、后勤值班、领导值班、夜巡逻值班;平时值班有各年级教师值班,学校行政值班和学生值勤。各种值班均有记载,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有些萌发性的问题。加大投入,购置23个灭火器,维修16个摄像头,配备警棍、橡胶棒、防刺手套。各班做好安全教育,进行1530教育,时刻绷紧安全这根线不放松,为学校健康和谐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五、今后的打算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的实施,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起到极大地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解除农村师生后顾之忧。均衡教育发展建设过程中,把教师的工资、奖金福利全纳入县财政统发,实行同城同待遇,并对农村教师实行补贴。中小学校舍安居工程、农村寄宿制建设、农村薄弱学校改造等项目的实施,给农村薄弱学校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学校基础建设方面,投入资金,对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食堂、宿舍建设,满足学生的食宿要求。强化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之家的建设,满足留守儿童的物质、文化生活所需。

二、把优秀资源“网”在一起,让师生直面最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教育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力度,使农村学校普遍建起计算机房、多媒体室;所有学校开通ADSL宽带联网。通过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能的培训,全县师生,特别是农村学校师生,积极在安徽基础教育资源平台注册,上传、下载教育教学资源,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三、让农村学校享受好师资。严格控制城区教师数量增加。

义务教育均衡教育建设过程中,在新教师指标分配时,向农村倾斜,千方百计配足农村学校教师,实现零代课。教育培训向农村中小学倾斜,大面积提高农村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水平。实行教师交流活动,完善教师城乡之间,农村学区之间的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让集中在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向乡村辐射,存进学校师资力量平衡发展。

四、实行划片招生,解决农村学校招生学校招生难的问题。

生源不足是困扰农村薄弱学校发展的主要问题,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大批农村学生进城求学,加大农村学校招生困难,义务教育发展建设过程中,实行城乡划片招生,学生就近入学,从而解决学生择校难题,农村学校招生难的问题有望解决。均衡教育发展的标准

1、城乡差别、地域差别缩小;

2、取消重点与普通学校的区分;

3、师资力量配置合理公平;

4、学生均可就近入学;

农村学校发展规划 篇6

姚安县思源实验学校

邵美萍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青少年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育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然而,一年来的下乡支教工作,使我对农村美术教育的现状有了更深的了解。由于受长期的传统应试教育影响,农村教育依然重复着由“地上”转为“地下”的应试教育。为了年终的绩效,一场场考试替代了孩子们的美术、音乐等非统考学科目的时间。为了保证安全,一道道铁门和高高的院墙把美丽的大自然和孩子们无情的隔开。于是,美术课上,山区孩子不知道山的样子,树的的画法;农村孩子不知道房子怎么画、不同蔬果的形状与颜色。教室仍是教学的唯一场所,教材仍是教学的唯一内容。一个不变的教学场所一本不变的教学内容,致使很多学生在学习时只是单调的照课本或教师的范画临摹,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和培养,学习美术的兴趣也逐渐是,反而导致他们对这一学科的荒废。美术、音乐等非统考学科目通常只作为排在课程表上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在这样的教育下,孩子们的审美、创造、想象、思维从何而来?孩子们的素质何以提高?

可见,落后的教育观念、薄弱的师资队伍、陈旧的教学方式、单一的评价标准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的首要因素。为了使农村美术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使其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改进:

一、以活动为契机,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农村美术教育,要发挥它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凸显它在学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一方面领导要改变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评价体系,淡化分数,让教师和家长走出片面追求分数的影子;另一方面,在先进班级体和好儿童、好少年的评比中,可适当加入和素质教育密 1

切相关的学科项目作为评比条件。如:在其他条件的基础上,附加才艺展示或特长展示一环节;第三,作为农村小学美术教师,不能因领导和家长的不重视、评价制度的不公和教学设备的不足而懈怠,而是要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如:在六一节举办书画展,在母亲节、教师节来临时,穿插“制作感恩卡”和“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给亲人画张相”等教学内容,学生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得到了培养,教师和家长收到孩子亲手制作的礼物,享受着孩子成长的喜悦,内心也感到无比欣慰。孩子在活动中受到了尊敬师长、学会感恩的教育,节省了买礼物的钱,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美术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利用学过的美术知识,美化学习环境,做好板报墙报、校园文化的宣传工作。积极辅导学生参加校外各级组织的绘画比赛活动,增强学生自信心。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美术工作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得到了充分体现,学校领导、学生和家长自然会改变观念和态度,增加对这些所谓“副科”的重视力度,从而有效地推进这些学科的发展。

二、搭建培训平台,提升师资水平。

在农村美术教育中,美术教学师资力量的缺乏,是制约农村美术教育发展,限制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一大障碍。因此,要通过加强对教师培训环节的管理来改变教师对美术教育的认识。校长、教师要很好地利用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提高农村美术教师的整体素质。一方面,学校在选派培训学员时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层次性,不能出现盲目培训。如:在选派培训学员时应考虑教师各有所长的原则,有针对性的选派教师进行培训,美术学科培训就应该选派美术方面有特长的教师培训,培训后,在教学中就可承担相应学科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定期举行美术竞赛让美术教师学有所用,不断巩固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第三,强化学校设施,增添教具,配备专 2

职美术教师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培养特长生。让一部分学生“富”起来,让学校的教育教学向更高水平迈进。同时,可以研究乡土美术,把乡土文化引进课堂,发展独具特色的乡土教学。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教师素质与学科间的匹配,农村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

三、努力创造条件,优化教学方式。

农村孩子条件差,教学资源贫乏,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狭窄。而美术课程中的知识大多比较抽象。所以,教师更要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爱好,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多采用直观的教具,广泛的搜集素材,精心制作课件,通过直观、有趣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苗苗画展”、元旦专刊比赛、“六一书画展”等小型画展的方式,让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在活动中体会学习带来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表现欲望,进一步促进美术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第三,教学中,注意减少和尽量避免强行灌输,不要讲过多的理论或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张画,进行呆板的临摹式教学。也不能在学生还没画完就开始批评和评论,或提笔按自己的意愿去给学生修改,这样会抹杀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挫伤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应以启发学生思维为主要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四、融入自然,关注情感教育。

大自然千姿百态、丰富多彩。山川河流,鸟兽鱼虫,白云蓝天,田间小道,花草树木,都是入画的元素。农村孩子从小生活在大自然中,他们眼中的世界更为奇妙,普通的石头、小动物,都会使孩子产生奇异的梦想,他们天真、好动,对事物只是从外表上观察,对任何事物的喜欢都只是一时。所以教师可结合地方特点,让学生走出教室,投身自然,引导他们对不同的山、不同的树和千变万化的天空等进行 3

观察。另外,农村还有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情况自编适合农村孩子的乡土教材使用,引导农村孩子去认识、收集、发扬本地方的民族民间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思想教育。面对农村特有的山山水水,组织学生到户外写生,画他们常见的山水、树木,远比让他们画城市的高楼大厦简单得多,更能增强他们的成就感、自信心和学习的信心。这对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概括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组织能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在活动中,还可以让学生自己相互交流、切磋,求同存异,在交流中共同发展。

五、多元化评价,培养自信重实效。

《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评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改善和促进学生的发展,既关注学生掌握美术知识、技能的情况,更重视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强化评价的诊断、发展功能以及内在激励作用。农村孩子条件差,自信心不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量找到他们的“闪光点”,如用色大胆、观察仔细、想象独特等方面,通过恰当的方式进行表扬,让学生明白自己的哪些地方有了进步,同时让他们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让表扬带来快乐,快乐才能产生灵感。因次,在评价中,首先,过程与结果应兼顾。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每个阶段。如:学习前期的评价:看学生能否为美术学习搜集好相关资料,作好材料工具的准备;学习过程的评价,就是要评价学生能否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欣赏活动,能否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自然和美术作品的感受,是否积极地参与造型游戏活动,是否对材料的形、色感兴趣,并能对材料进行联想;是否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感受;能否与同学合作等。是否能安全地使用工具;是否在学习活动结束时,收拾、整理材料和工具,并作好场地清洁工作。学习结果的评价:除了通过对学生平时的美术习惯及美术作业成绩以检测学生的美术知识技能水平以外,还要对学生美术学习能力、态度、参与度 4

进行评价。其次,定性与定量结合。对学习过程评价采用定性评价。如:在上《我的太阳》一课时,我问学生:“如果让你来添画,你会画什么样的太阳”?有学生说:“我要画一个夏天的太阳,把太阳的光添画成绿色的枝叶,大地上就不那么热了”。我说:“你想得真巧妙,把我们的生活与太阳联想在一起了”。有学生说;“我要画一个冬天的太阳,太阳妈妈伸出无数条细长的手臂,牵着无数个小太阳,发出耀眼的光芒,让冬天的大地不再有寒冷”。我马上回应:“这真是一幅美丽的画,你的想象很丰富”。对于学生回答问题后的及时评价,多采用带鼓励性的定性评价,因人而异,给学生增添了学习的信心与兴趣。对学习结果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加定性。老师对学生的美术习作评了等级后,加上一句简单的评语。如“假如把色涂完,这将是一幅多么美丽的画呀”、“如果换一个底色,画面效果会更好”。给了学生这样的评价之后,使学生既知道了自己的进步,也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有了改进的方向。第三、自评与他评同步,体现评价主体互动性。“互动式”评价是基于民主、平等、开放、自主原则而实施师生或生生间的动态评价。通过评价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绘画水平审美能力,体现新课程倡导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理念,真正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主动自评:就是学生对自己在学习实践过程的收获和成果进行评价,向老师和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学习收获和创作思路。低年级学生表现欲望很强,我利用这一点,在课堂上给足他们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面具设计课上,我请学生上台来先介绍制作这个面具的想法、所选用的材料的特点以及制作过程。再自己谈谈这件作品特别好的地方。最后请学生自编故事表演面具的角色,这样轮流上来,深受小朋友喜欢。在自评的实践过程中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互动他评:我主要采用四人小组相互评的方法。在作业结束时,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相互传阅,每位同学要对其他三件作品提出自己的看法,先说说精彩之处,再谈要改进的方 5

面。最后由组长简单记录在作品反面反馈给老师。学生们进行互评除了受评者得益之外,评价他人美术作品的学生也可以从中吸收别人的长处,还能培养审美能力。

总之,只有把农村的美术教育放眼现代教育的要求,立足地方实际,才能使美术教育行之有效的得到发展,也才能为农村孩子搭建起全面发展的平台,使他们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学校教育中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参考文献:

农村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 篇7

一、博白农村学校体育现状

1. 师资队伍的基本情况

根据原国家教委的规定, 高中教师应具有本科学历, 初中教师应具有专科学历, 小学教师应具有中专或专科学历。但是从调查的数据来看, 博白的农村体育教师75%以上没有达到学历要求, 我们认为这种情况有它的客观原因: (1) 20世纪80年代后期, 由于国家培养的体育教师数量跟不上体育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 大批体育基础较好的高中毕业生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代教体育。 (2) 许多农村中学由于缺乏体育教师, 很多中专学历的毕业生被分配到乡镇中学担任体育教学任务。 (3) 一些学校将代课教师和民办教师转为正式教师来担任体育教学任务。这样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 因而导致了体育师资质量不高, 严重影响农村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2. 体育教师的环境与待遇

目前, 博白农村体育教学课和业余训练几乎都在户外, 而且随着国家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和义务教育的不断扩大, 使农村学生的就读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就导致了体育教师的工作量加大, 工作环境非常辛苦。然而即使这样, 有很多的学校还存在着体育教师和文化课专业教师的待遇不等的现象。这是因为受传统习惯的影响, 认为体育锻炼不就是玩吗, 体育课可以随便上。因此, 使得体育教师的政治地位相对低下, 经济收入与其他科教师出现较大的反差, 严重挫伤了体育教师工作的积极性, 影响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质量。

3. 场地、器材的缺乏

近年来, 随着博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村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面比以前有所扩大 (以前大部分只有篮球, 现在增加了排球和足球;甚至有些学校还增加了武术体操、羽毛球、乒乓球等) , 这是比较好的现象。但相对来说, 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设置面还比较狭窄, 因为农村学生本身的环境原因, 对新事物的接触机会相对于城市学生来说太少, 于是他们渴望在学习过程中接触新的物体, 以满足自己对各种运动带来的新体验。然而, 现在设置开展的体育项目学生从小到大一直比较熟悉, 所以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 容易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 缺乏挑战过去和创新未来的意识。这是使得博白农村的体育教育事业受到很大的制约。

4. 重视、管理不够

据调查, 目前有15%的博白农村学校把体育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条件, 有20%的把体育成绩作为升学的必须条件, 而大部分的学校没有把体育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和毕业升学的必须条件。这说明了这些学校是将体育课视为可有可无的科目, 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学管理制度及措施不力, 表现在体育课时有被挤占, 受其他课程的冲击, 体育教学与生产劳动概念混淆, 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 有同工不同酬的现象。

5. 体育经费的不足

由于教育经费的不足导致体育经费的不足, 体育起初不能满足上课的需要, 学生只能根据体育器材和有限的体育场地选择活动项目, 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体育爱好与兴趣。新课程标准要求体育教学应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个性化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地成长。从我们调查博白农村学校来看, 多数学校的体育器材资源很难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博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

第一,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好坏, 与校长重视程度密切相关。虽然教育部早已制定和推行法规性文件, 强化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地位, 但在基层学校贯彻落实中总是不到位。因此, 建议教育行政部门把体育工作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落到实处, 结合贯彻落实《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以及新课程标准实施, 把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校的年度工作目标制定考核、教学督导等各种评优评先挂钩, 把评价校长成绩与学校体育工作成绩挂钩, 还可以考虑建立校长负责制, 制定出正确的地方政策导向, 保障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二, 积极鼓励农村体育老师的学习和进修, 努力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和知识水平;加强体育老师的创新能力、创新人格的培养, 使他们尽快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 将最新的体育科学知识带给农村的学生;鼓励和引导学生勇于探索, 科学创新, 大胆质疑, 善于提问。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真正喜欢体育运动, 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

第三, 针对农村经济比较薄弱的现状, 在体育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一些既经济又实用的体育项目。比如, 跳绳、踢毽子、打沙包、跳石头等;这些项目的器材在农村可以随地制作, 并且这些项目又不受场地的限制。同时也可以增加健美操、武术、田径等项目, 这样, 既解决了经费短缺的问题, 又解决了体育课程设置过于单调的片面问题, 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 增强了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潜在地推进我们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向前发展。

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路径探析 篇8

一、从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必要性

1.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求的必由之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子女均等地接受优质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但目前基础教育资源总量短缺,发展失衡,质量与效益水平参差不齐,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平享有高标准、高质量的教育需求矛盾突出。在广大农村地区,有限财力与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加快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子女接受优质教育的切身利益,是实现教育公平和体现社会公正的有力措施。巫山教育行政部门在骡坪、官阳等地做过小学寄宿制的相关调研,结果表明,83.8%的农村学生家长强烈要求其子女到乡镇中心完小就读,学校实行寄宿制;有10%的家长持无所谓的态度;仅有6.2%的学生家长愿意自己的子女就近在村小入学。学生家长普遍要求进一步加大投入,想方设法改善住宿学生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现代社会和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是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巫山县启动“高中园区”的建设,适度发展高中教育,扩大高中办学规模,可使更多的农村初中生进入高中学习,这对九年义务教育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可减少初中的辍学率,巩固“普九”成果,推动农村教育稳步发展。现代教育的特征都是建立在一定规模基础上的,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学校办到家门口,规模质量无人问”的观念,将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同中小学危房改造、布局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办学格局,积极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培养模式,提高农村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的质量,以摆脱“经济贫困—教育贫困—知识贫困—经济贫困”的怪圈,实现农村教育尤其是贫困山区教育跨越式发展。

3.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必然趋势

上世纪中叶普及初等教育时期,按照分级办学原则,乡镇、村社普遍兴办乡村学校以及教学点,形成了村村办学的格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人口出生率大幅下降,教育资源闲置严重。“普九”时期,推行以集中为特点的教育集聚,调整中小学布局,“两基”目标基本实现。进入“后普九”时期,教育债务沉重,教育发展缓慢,村小改建与发展处于两难境地。随着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农业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撤、并、转带来的山区学生距离远、读书难的问题渐显突出,辍学率上升。尽管启动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国家级贫困县实施“一费制”,但巩固普及义务教育成果和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从巫山县农村初中和部分乡镇小学实行寄宿制的效果看,寄宿制可以优化有限教育资源的配置,加快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加快农村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及实践操作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给山区教育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因此,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必将成为农村教育主要的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

二、正确处理建设过程中的几个关系,进一步增强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运行活力

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基本原则是:根据覆盖人口数、服务半径、经济水平、地理环境、住宿生需求情况和教育中长期发展需求及农村城镇化建设规划,实事求是、周密测算、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规模适度、质量为本、注重效益。具体实施过程中,需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1.政府、学校、社会的关系

新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进一步强化了县级以上政府的责任,但是,就目前情况而言,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依然需要政府、学校、社会通力协作,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共同努力,才能使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出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大力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中央、市、县、乡政府的责任要到位,乡镇、村、学校同样需要各有所为。

2.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的关系

在寄宿制学校建设过程中,往往只强调硬件,注重校舍建筑、仪器设备的扩充。加大投入,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是必需的,但这只是实现良好教育的必要条件,还必须切实抓好农村寄宿制中小学校的管理,赋予学生自主发展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要准确领会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内涵,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抓好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硬件建设,同时努力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发挥整体效益。

3.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的关系

在老教育家方明看来,“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经济”。这位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原全国教育工会主席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育最大的问题是“经济和教育两张皮”。要改变农村教育“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术”的尴尬局面,抓住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的契机,在培养模式上做文章,即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同时,教给他们一定的生产劳动常识和技能,在常规教育中有机渗透职业技术教育,理顺文化教育、科技传授和劳动锻炼的深层关系。

4.寄宿制学校建设与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关系

寄宿制学校建设和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要有机结合,互惠双赢。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摸准基本情况,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规划,制定以中心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总体规划和年度推进目标。坚持集中投入,争取投入一所,完善一所,示范一所。促进中小学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规模效益,不断提升办学水平和档次。

三、全面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培养模式,着力构建农村基础教育稳步发展的教育体系

1.办学形式多样化

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的多样化包括办学体制多样化,办学模式多样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材选择、课程设置、考试方法、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最终培养出多样化人才,以满足人的个性多样化发展的需求以及社会各行业对各类人才的需要。在办学模式上,有全寄宿制、半寄宿制,小学阶段还可结合校点分布、生源结构,尝试“三·三”分段、“四·二”分段或“五·一”分段。农村小学实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寄宿制,也可试行并村联办寄宿制学校,形成规模效应,提高办学效益;在办学特色上,要形成多种学制、多种课程类型和“三教”统筹、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弹性动态结构;课程设置上,既要有统一要求,又要有较多的灵活性和选择性,充分开发和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形成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以及活动课程并存的机制。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们观念的转变,逐步调整为初中升学与就业的分流教育和择业指导,以实现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致富有术。

2.区域分布多梯度

寄宿制学校应该成为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办学形式,全面推行以乡镇完小为基础的农村小学寄宿制。在布点农村寄宿制学校时,要兼顾民族性、地域性、经济发展水平和原有的教育基础,形成梯度发展的分布格局。有条件的加快建设,暂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先试行半寄宿制。各级各类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分布必须分类规划,根据情况差异分类指导,形成梯度有致、灵活有效的办学格局。

3.培养目标更明确

现行的农村教育“城市化”,不顾农村学生的实际特点和农村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机械套用城市的教育手段、教学内容和方法,严重浪费了农村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和优势,农村教育主要不是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而实际上办成了单一的“升学教育”。随着农业产业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浩大工程的推进,亟需大批高素质、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各类人才和大批熟练劳动者,这就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因而,农村寄宿制学校必须从农村实际出发,培养一大批既掌握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又不离土、不离乡,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致富带头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作者单位 重庆市巫山县龙井小学

上一篇:高中语文必修三文言文知识归纳下一篇:管理评价考核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