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共11篇)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
一、尝试的缘由
农村小学生与城市小学生相比,语文素养有一定的差距,这在习作水平上就更为明显。虽然教师从选题一直到开头结尾,指导得有板有眼,但学生的习作仍是干巴巴的,让人沮丧。看着这些习作,仿佛面对着一潭死水,怎么也看不到学生那朝气蓬勃的影子。再加之由于教材有城市化的倾向,所以有人把这一差距归结为农村小学的作文条件比城市小学差所致。
显然,这是个借口!我们农村有美丽而神奇的大自然,有丰富的人文底蕴,也有都市的现代气息,这些都为农村小学生提供了取之不尽的作文素材。我们为何不利用这一资源,帮助学生找到作文的活水之源,进而达到作文育人这一目的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积极提倡。”(《课程标准》)因此,我们应大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飞出单
一、封闭的课堂,接触自然与社会,在广阔的天地中学语文、用语文。因此,我利用农村的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尝试地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二、具体的尝试
1.体验自然风光,谈家乡之美。农村的小学生,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如画的大自然就是他们的摇篮。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鸟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夏之泳,秋之游,冬之雪。学生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他们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
2.体验家乡飞速发展,抒振奋之情。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也令我们每个生活在农村的人惊喜振奋!——这同样是作文综合实践活动的好素材!我带着孩子参观中天工业园区、经济农作物种植区等,并通过采访了解家乡的过去,感受过去与现在的巨大差距。接着,在班上开展讨论会,让学生说说“家乡的变化”:有的从自己家里的生活变化谈起,有的从门前的路说起„„同学们还情不自禁地张开了想象的翅膀,带着一颗颗童心飞向未来„„学生太兴奋了,这时提出作文的要求,就会促使学生把这种振奋之情流诸笔端;同时,电教育了学生要热爱家乡,促使他们从小树立起把农村建设得更繁荣的理想。
3.体验乡情亲情,赞纯朴民风。城市里因种种因素,还较多地存在着“对门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但农村却广为流传着:“邻里好,赛金宝”,现在的农村人仍特别重视邻里之间、乡亲之间的感情联系,其间蕴含着纯朴的民风、和睦相处之情、尊老爱幼之德,这些都活生生地就发生在同学们的身边。一年一度的春节,一家团圆的中秋节,飘着粽子香的端午节„„男婚女嫁,风土人情,无不带给同学们许多欢乐。这些都是同学们喜闻乐道的,抓住节日的契机,或借助一定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到其中浓浓的乡情亲情和劳动人民的朴实情怀,而不由自主地赞之于笔端。
三、尝试后的体会
1.跳出“作文”教学作文——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保证。“目前,我国教学设计大多仍基于对提高教学效果、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的考虑,着眼点在于教学系统本身的改进,很少将教学系统与外部环境相联系,而与社会发展需要、学生的生活脱节。教学设计大多认识班级授课形式下的规划。”(《创新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述》)利用农村语文教育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尝试之后,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更为深刻:学生的习作之所以难以跳出假、大、空的怪圈,是因为我们的作文教学视野没有能够“跳出作文来教学作文”,死死地盯住“文字编织术”不放!丢开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的目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而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所说:
“小学生今天做一篇作文,其实就是综合地表现今天以前的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我们的作文教学目标不仅是习文,更是育人!我们的一篇作文教学时间可以是传统地两课时,也可以是一天、一周,甚至更长!我们的作文教学地点不仅是教室,也可以在室外进行,甚至可以走出校门,走进农村的大自然中进行„„
2.情感的激发——作文综合实践活动成功的关键。有一些教师在作文教学时,先让学生去看一看,去做一做,然后让学生拟稿,但有些学生的习作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感情,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得以凸显、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出现所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之类的似怪而不怪的现象!
一、充分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 培养学生写作情趣
1、创设情境为写作铺垫。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 文就是书面语言, 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就是语文。”因此口语也要与写作相连。口语是“听和说的双方互动过程”。它突破了“听话、说话”单纯固定的听说训练, 由单项静态语言实践变为双向的动态语言实践。将口语交际的内容贴进生活, 进行引导。教师可以借助音响、图片等, 营造出特定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愉悦轻松中走进情境, 唤起学生内心的感受, 激发学生说话的欲望。例如生活中常见的事情:看望病人的情境, 给亲人拜年时的情境, 围绕自己喜欢的东西进行介绍、欣赏等,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头脑中有话可说, 那么写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说是写的前提:说得流利, 有主有次, 那么写就“下笔如有神”。
2、鼓励赞赏, 体验成功。
在作文教学中, 如果学生总是体验不到成功的快感, 就会失去写作的兴趣。因此, 教师要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 鼓励和帮助学生去获取成功的体验。对于学生的写话, 点评时要以鼓励为主, 对于学生的佳作, 教师要满腔热情地进行表扬、范读, 增强小作者的自豪感。对于中差生, 教师要留心挖掘, 对于其中的好词佳句用特定符号标出, 也要给予肯定、鼓励, 并提出希望, 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二、培养学生观察事物, 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上下功夫, 做到“两少两多”即:在写作时少一些灌输, 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陶冶, 要引导学生“于有字的书以外, 更留心去读没有字的书”, 学生只有具备感悟生活的能力, 就会激发写作的欲望, 就会有感而发, 就能写出有思想、有感情的文章来。
三、注重知识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反复强调:“写东西靠平时的积累, 不但著作家、文学家是这样, 练习作文的小学生也是这样……”写作是表达、是输出, 如果学生腹中空空, 肯定是写不出好的作文来。由此可见, 知识的积累对于写作来说至关重要。
1、指导学生积累习作素材。
(1) 走出课堂, 走进社会。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心观察, 从观察中涉取习作素材。比如让学生观察日月星辰、花草树木;倾听鸟语虫鸣、涓涓细流;欣赏农村田野山村风光, 本地的风景名胜;目睹校内校外的人和事等, 有了这些所见所闻, 表达时就会信手拈来, 涉笔成文。 (2) 鼓励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从劳动中吸取生动有趣的生活素材。如整理房间、洗衣服、包饺子、做饭、喂猪、放羊等, 有了这些生活体验, 他们就能把劳动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3) 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吸取习作素材。如观看爱国影片后写观后感、种花载树、参观访问、讲故事、献爱心等。有了这些丰富的阅历, 充实的内心感受, 写作文时就有话可说, 有事可写。
2、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1) 从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阅读是积累语言的重要途径, 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就必须重视引导学生进行广泛地阅读, 教给学生寻找书目的办法和阅读方法, 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阅读的各种书刊。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一些科普读物, 少儿杂志中名著……通过大量的阅读, 既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又丰富了学生的思维。 (2) 在背诵中积累语言。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质兼美的课文,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指导学生多品读精彩的部分并要求熟读成诵。对于课本中的“积累?运用”中列出的精美的成语、歇后语、谚语、名言、诗文, 我们要安排时间让学生背诵默写。这样长期坚持, 日积月累, 让课本中的语言文字变成自己的储备和财富, 一旦用时, 会自然涌上笔端,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水平。 (3) 通过摘录, 积累语言。平时我们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要教育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平常让学生自己准备一本摘录本, 把阅读时遇到的优美词句, 精彩片段分门别类的摘录下来, 并经常拿出来诵读品味, 天长日久, 学生受到语言熏陶。习作时, 所需词语就会随着思睹自然流淌出来, 奇妙组合, 写起来也就感到得心应手。
一、现状分析
(一)从学生层面而言,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学生,生活空间狭小,平时看到听到的新鲜事不多,见识少,写作材料相对缺乏。同时农村学生多数没有写日记的习惯,不善于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记录下来,等到要写作文时就没有材料可写。加之由于农村学生缺乏阅读材料,缺乏阅读习惯,其阅读量明显少于城市学生。作文中,有时找到一个生动典型的材料,却又无法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将其表述出来。
(二)从教师层面而言,农村教师作文教学的思想比较保守,缺少让学生实践活动的空间,教材中安排的“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基本没有认真组织教学,学生作文脱离生活实际,所以写作时无话可写。很多教师对作文不够重视,作文课没有充分准备,常常是给学生一个题目,提出作文要求,就让学生写,写法指导也不够,结果写出来的习作往往不尽人意,可谓是学生怕写,教师怕教。
(三)从社会环境层面而言,由于农村文化生活不够丰富,学生缺乏作文表现的舞台,所以写作的兴趣不高,常常是完成任务而已。农村学生家长文化水平低,不大了解作文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他们更重视分数,学生的作文常得不到家长的任何评价;农村学生又常没有在同伴面前展示作文机会,更不知道为什么要写好作文。因此如果没有学生对作文浓厚的兴趣和自主积极的学习,作文是根本不可能写好的。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把作文融入儿童的生活,让孩子把写作看成是一桩乐事,是自己快乐生活的组成部分。
二、改变措施
(一)培养作文兴趣,解决无话可写,无法表达的困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造的源泉。作文往往倾注着学生的满腔心血,但农村学生写出的作文常常是错别字多,病句不少,词不达意,甚至前言不搭后语,更别提文采精美、主题深刻之类。这时,作为农村语文教师切不可抱怨学生作文水平低下,一棍子打死,或者随心所欲地乱批改一通,或不负责任地写上一个大大的“差”或“D”完事,而应仔细琢磨、研究学生作文的成功之处:也许记叙的事件很真实,也许其中的对话描写很富有生活味,也许外貌描写很逼真,也许主题与众不同,甚至是字写得端正漂亮。学生往往很看重自己的长处、优势,在作文中他们会自觉地发扬这种优势,并且会寻求新的成功。因此,在批改作文时,要给予鼓励,针对不同学生写上不同激励性评语。让学生树立自信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学校校刊要为学生开辟“优秀作文专栏”,语文教师应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组织学生参加作文比赛,向校刊、杂志社投稿等方式来激发写作兴趣;对于多数农村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在教室里开辟
“小作家专栏”。在这个专栏中,展示的内容可以是一篇文章,可以是一段话,甚至可以是一句经典话。推荐的形式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是同学推荐,还可以是自荐。为每个学生营造体验作文成功的氛围。另外,教师还可以采用“班级优秀作文集”、“作文点评专栏”等多种形式为全体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以能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二)语文生活化,作文写生活。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有话可写,才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写作热情。教师要多给学生创造亲近大自然的机会,从大自然中感受和谐,从大自然中荡涤心灵,从大自然中发现生活,从大自然中汲取写作素材,作文时学生就有话可说了。常言道,生活中处处有美,美就在我们身边。农村更有着与城市不同的风土人情,只要善于观察,农村学生也不缺乏作文的素材:(1)观田园风光。农村田园中水稻、油菜、小麦、玉米、葡萄园、樱桃园……各具风韵,它们的形状、色彩、生长过程,又各具特色,引导学生就地取材,激发农村中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避免舍近求远,浪费资源,锻炼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2)赏农家新居。广大农村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农家新居是现代新农村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楼房、庭院的变化反映着家乡的变化,正是农村中小学生赞家乡的好材料。(3)传统节日庆典。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元宵节等重大庆典的不同庆贺方式,为农村中小学生提供了富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写作素材。
(三)让学生回归进大自然,主动观察,勤于思考,获取写作材料。在学习到有关自然山水的乡土文章和进行作文教学时,要将学生放出校园,回归到大自然中去。让他们去领略祖国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感受现实社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知道一切艺术本源于生活,生活是创作的源泉,离开生活的闭门造车、无病呻吟是写不出好作文来的。有意思的是,学生走出校门,勃发了潜在的天性和蕴藏在大脑的最大潜能。因为走出校园,他们可以无拘无束地尽情挥洒,让思想的野马自由驰骋,在欣赏之余再把观察所得再现到文章之中。由于有了生活基础,有了第一手材料,老师只需略加引导,让他们用美的眼光去发现美,选准角度,运用一些写作上的方法技巧,便会萌生出一曲曲歌颂大自然,歌颂多彩生活的华美诗篇。许多优美绝伦的美文就是从这种境界中产生的。鲁迅先生说过,
“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能下笔。”因此,我们要重视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让学生养成观察自然、观察社会、观察周围人和事物的习惯,并在观察的基础上认真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对事物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从生活里一点一滴地搜集素材,学生的作文就不再担心无米之炊、言之无物了,写作能力一定会随之提高。
(四)重视学生的语言训练和积累,特别注重平时语文课上的语言训练和积累。农村的孩子语言训练的主战场是校园,他们在家里听到的只是朴实无华的乡音,孩子们在家里,包括在社会当中语言很难得到较好的训练。说好话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因此,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说话的能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多说,能把一句话说通顺,把一件事说明白。要培养学生善于表达,乐于表达。要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有的教师对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不重视,有的教师甚至从来不上,认为上不上不重要。这种想法是不对的,学生的表达能力是学生的思维水平、交际能力以及运用语言文字等能力的综合表现。因此,教师应按课程计划,认真上好口语交际课和综合实践活动课,课前作好充分准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大量阅读,到图书室、阅览室去,多读书,读好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还能使学生积累好词佳句,并受到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这样学生作文时就能得心应手。
(五)培养学生乐于动笔的习惯。要求学生平时把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想、所得随时记下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写下水作文,以便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也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
阿岗中心学校海马完小 尹筱胜
内容提要:农村小学大部分学生厌写作文,写作能力不高,为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应培养小学生作文的兴趣、习惯;培养阅读、观察、思维能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多给学生创造施展各种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通过学生个性发展来重新建构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习作习惯;兴趣。
“作文、作文,磨破脑门。”这是普遍学生作文的心声。的确,每次作文,学生都是这样低声嘀咕。不仅城镇学生如此,农村小学生就更是如此;不仅学生如此,我们老师在上作文课时也感到无从教学。作文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难题,每到作文课时,学生们抓耳挠腮,瞑思苦想,老师看了也着急。作文教学难,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是“作文难、作文难,难于上青天。”难,主要是由于学生平时不注意细心观察;对于课文中的好词佳句缺少积累;平时接触到的事物比较少;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课余时间大部分被繁忙的农活所占据。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如何为学生创设一个激发写作灵感的平台,就成了我们一直思考与探索的课题。
在长时间与农村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作文难是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中既有学生方面的因素,也有教师方面的因素。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农村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我认为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的作文兴趣
兴趣是在个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并在自身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较为稳定的心理倾向,心理是引起并驱使人的行动的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越浓厚,活动就越有效。兴趣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在写作活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作文教学中要消除学生作文的心理障碍,才能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
对于学生作文兴趣的培养,需要加强作文目的、意义教育,注重作文训练的方法。首先要组织丰富有趣的认识活动;其次要从实际出发;第三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充分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对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者的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习惯是把信念变成习性,把思想化为行动的过程。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我们要抓住这个黄金时期,努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这将会使他们受益终生。要培养良好的作文习惯,须注意以下几点:
1、起步要早
据心理学研究,儿童时期是口头语言向书面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发展小学生语言要注重早期阶段教育,从说到写的训练要提早起步,抓住有利时机,才能收到好的效果。注重培养学龄儿童的说话能力,引导学生把看到的事物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为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2、以说促写
教学实践证明,以说的训练带动写的训练,使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协调发展,其结果事倍功半。孤立地教书面语言而忽略口头语教学,其结果是事倍功半。
3、点滴抓起,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从三年级起,学生认识的汉字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观察景物和大自然,每天坚持写日记,养成写日记的习惯。教学中要严格要求学生执行,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良好的作文习惯也就自然而然的形成了。
三、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是学生作文教学的基础,作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延续和发展。扩大阅读,丰富知识,为学生作文创作奠定基础作文是各种知识的综合运用,没有丰厚的知识,是很难写出思想深刻、内容丰富、新颖别致的好作文来,所以教师要教育学生,要多读课外书籍,特别是那些名著,甚至自然科学知识,也要了解一些。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巧意,数学使人精微,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辨"。
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和作文,教师可组织学生课后谈感受、启示、收获等等一些读书班会,让学生交流读书心得体会,或以讲故事、开辩论会等形式来锻炼口才。再通过办黑板报、作文园地等形式提高学生的书面作文水平。学生在广泛阅读中,从古今中外名著和大量诗文中汲取了健康的思想和艺术精髓,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词汇和第二手作文材料。通过阅读,学生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思维活跃了,再不会为"无米之炊‘而苦恼。使学生在学中写,在写中学,从而提高写作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
作文教学中的难,往往是学生不知如何下笔,而写不出来,其主要原因是学生被教师的“框框”套住。使学生厌烦,作文中应减少这些束缚,让学生跳出教师的“框框套套”自由发挥。教师应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
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联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教师要根据实际,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进行习作教学。
教给学生思维方法,训练小学生思维,需要老师的引导。在引导过程中,让学生探索以小见大,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思维方式。为加强思维方法的训练,或结合课文、或结合范文,或结合学生生活实例,让学生触景生情,触类旁通,联想思考。利用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作文教学应当把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放在首位,训练学生创新思维,可以渗透到活动中去,这样长期注重思维训练,学生认识水平明显提高,并学会了运用逆向思维。多向思维、外向思维等多种方法作文,写出的作文别出心裁、意想不到、耳目一新。
五、培养学生的人自我品读、评改能力
品读就是品味分析、品评优劣、品中感悟的读书方法。自我评改作文能力是一项重要的学习语文的能力。学生习作水平是在不断地自我反思、自我矫正自我修改中得到提高和发展的。培养学生的自我评改能力的最好方法就是要学会品读,以在品评赏析自己的习作作为主要过程,以在品读中提高自我评改、自我矫正、修改的能力为最终目的。读是学生修改习作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去品读习作,让学生在赏读中激起展示成功的勇气。同时,有利于鼓起同学间进行习作交流的信心,也能从同学的习作中汲取长处,以弥补自己的短处的优势。每次习作后,教师根据学生习作的情况,选择典型病例,师生共同修改。通过评改,学生领悟了修改习作,可以改字、词、句,使文章通顺、更加详细、更加生动优美。明白修改文章的目的,是使写出的文字更好地表达思想、合乎逻辑、更加的规范。教师要指导学生从不同方面进行修改,以达完善。
总之,只要我们在教学中有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意识,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能激活,作文能力一定能提高,学生独特个性一定能得到发展。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多给学生创造施展各种才能的机会和条件,充分发展每一个学生个性特长,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可能的发展,通过学生个性发展来重新构建学生的自信,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通过对当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情况的调查,了解当前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现状,为今后科研课题——生活、作文、育人等活动提供实证基础。我就**中学、**小学作文教学中运用范文教学、作文指导方式、作文评讲、作文教学中说写情况进行了逐一的调查。这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个案分析观察法,某级每班挑出作文写作好、中、差各10名学生、及语文教师作为学习状况调查的被试,卷面测试开卷进行,可以查阅任何资料,但不能讨论,不能传抄别人的答卷内容。随机抽取若干名学生进行访谈,访谈采取开放式的漫谈方式。
调查结果与数据分析
一、关于作文教学中运用范文进行教学的调查
该调查主要了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运用范文教学的广度,以及范文对学生作文的影响:
被调查的教师中有80%正常运用范文进行教学,有的教师偶尔运用范文教学,只有极少数的教师从不运用范文教学。在对范文教学的功用认识上,有的教师出示范文的目的是让学生模仿范文进行教学,而且有的教师出示的时间是放在作文指导的读题,分析作文要求后,这样在学生写作还未摸出头绪的情况下,范文先入为主,造成了千篇一律境况。笔者以 “_______,我最_____你”为题在读题、分析要求后,出示了范文:“妈妈,我最敬重你”,并进行了板书、分析,然后让学生进行写作,结果120名学生作文情况如下:
表一:范文对学生作文思维影响的调查
此调查表可以看出,被调查对象的120名学生中,在范文教学的影响下,71.7%的学生作文题目与老师出示的范文相同,76.9%、83.3%的学生作文中的描写对象、抒发情感与范文中相同,其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因为“妈妈”、“尊敬”与学生的生活较为接近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不能不说是受了范文的影响。
二、关于作文内容与形式的调查
在这一部分,我们对学生出了这样的调查题目:
你在写作文中最苦恼的事是什么?
调查情况如下:
表二:作文内容与形式调查
调查显示:在现行作文教学指导中,教师往往重于选材方法、词语运用的指导上,而忽略了学生生活实际,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进行实际指导,造成学生无材料可写,难以下笔,52.5%的学生认为最苦恼的就是无内容可写,就是最好的例证。在指导《我的家乡》习作时,接受调查的教师中指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写,大部分指导学生用词:春天写“花红柳绿”、夏天写“郁郁葱葱”、秋天写“硕果累累”、冬天写“大雪纷飞”等特点,结果文章只有骨架,无血肉可言。
三、关于作文说写情况的调查
“说”是“写”的前奏,由说到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作文由构思、表达到书面成文的过程,但现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情况怎样呢?笔者以“你的作文老师如何指导你写作”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表三:作文教学中说写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指导学生如何写,而忽略了让学生说,不面对学生是否理解写的方法,选择的材料是否切题,典型是否有说服力,如何开头、结尾,而只是盲目地指导,从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四、关于作文评讲情况调查
作文评讲是作文教学中由写到改的反馈,是作文指导的完善过程,但现行农村作文评讲现状怎样?笔者以“你的教师怎样进行作文评讲”为题进行了调查,情况如下:
表四:作文评讲情况调查
调查显示:现行农村作文教学评讲中,教师只重视作文指导课,上交的作文也认真修改并写出评语,但却忽略了作文评讲。评讲中,不能针对学生的作文优劣进行认真评析,好在哪里?差在哪里?如何修改?而是大量运用套用语言,什么错字连篇,语句通顺(不通顺),段落清楚(不清楚),中心突出(不突出)等格式,一味走形式、走过场,没有针对学生在这篇作文中的某一处所出现的闪光点多去鼓励学生,更谈不上眉批和修改,从而造成学生作文水平停滞不前。
小结与建议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发现,现行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存在较大的隐患,滥用范文、重写轻说、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评讲流于形式,从而造成作文质量不尽人意或误入歧途的窘境。
根据以上调查,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要将“说”贯穿于整个作文教学过程之中。作文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首先在审题中,让学生说说要求与范围,以反馈学生对题目要求与范围的理解程度,老师给予补充。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材料的选择,让学生说说准备写什么,怎样写,老师适时点拨,使学生所选的材料是否切题,是否典型,在表述时是否程序清楚,有否逻辑赞美毛病,语句是否通顺等,从而让学生能从“说”中懂得如何写作,然后在学生打好草稿后,再让他们读读自己的作文,请同学们帮忙指正,讨论如何修改,最后才让把作文反复修改后,抄到作文本上。在作文讲评中,更要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说说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如何修改直至达到讲评目的。
2、采用直观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教学作文写“一个小玩具”时,可带一个玩具放到讲台上,把学生分组,从各个角度进行观察、讨论,说说这个玩具的形状、颜色、想象它的用途及惹人喜爱的地方。教师再指出他们说的如何,点拨他们观察与表达的方法,使他们真正理解如何写好一种玩具(物件),最后才让他们观察自己喜欢的小玩具进行写作,结果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形式多样,各有特色,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现象。
3、把学生带入生活,采取“一习作二指导”。有些作文是可以通过把学生带到生活实际中去,让他们亲身体会,更利于表达。如《记一次野炊活动》可以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去野炊,把学生分组,各选一个组长,让他们自己分工,进行野炊活动,在他们有感知的基础上,回家写好作文初稿,在课堂上再进行作文
指导,针对学生作文,回忆活动情景,教师指导起来轻松,又可指导到点子上。这样学生的作文比干巴巴的课堂指导效果好多了,学生的作文兴趣也高,激发了学生写作的欲望。
4、结合课文写作方法的教学,采取课后一练。让学生结合每单元都有读写例话,每单元有一个训练重点,我们在教学课文中,可根据教学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进行课后一练,哪怕是写一个片断,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也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教学《少年闰土》时,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抓住人物的特点”,依据课文从闰土的外貌、语言、行动等方面写少年闰土的方法,让学生写《我的同桌》,然后组织评议,初步掌握如何写人的方法,为基础训练写人奠定了基础,分散了作文指导的难度。
5、重视作文讲评。在作文教学中,除了作文指导、修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作文讲评。我们要认真备好讲评课,课前准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讲评,使学生懂得如何写好这篇作文。如教学“写一个熟悉的人”时,可把刻印的学生作文原文发给学生,让他们对照作文要求,说说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如何修改?再把经过老师修改后的作文及批语发给学生,看老师是如何修改的?再说说还有其它修改的地方吗?集思广益,各抒己见,最后让学生结合教师的批语修改自己的作文,让他们真正懂得如何写一个熟悉的人。
我在本校六年级做了一次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不怕习作的同学仅占8%,喜欢作文者的比例只有6%。我又询问了同校的语文老师,比较多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作文表现出畏惧心理。那么,该如何让我们农村的学生喜欢上作文,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呢?
我思考总结如下几点自己的见解:
一、兴趣是老师。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训练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训练。它既是语言文字的训练,也是认识水平的训练。在这个训练过程中体现着听、说、读、思、写诸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很大一部分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其实学生并非缺乏生活素材,也不是不会遣词造句,关键在于我们语文教师应调动一切有利因素以多样化、综合性的训练形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写作空间和氛围,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从而能动地去反映他们多彩的生活。
我们应从学生自身需要、兴趣、情感出发,从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体现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强调多样化可以体现在训练体材的多样,训练内容的多样、训练时机的多样、训练途径的多样,也可以把作文与其它学科结合起来,作文与学校、家庭、社会的结合,作文与生活的结合,作文与做事、做人的结合。这多方面因素结合起来的综合性训练方式,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
作文还可以与活动结合起来:新年快到了,鼓励学生为联欢会编写话剧、小品的剧本,也可以设计贺年卡,编写新年祝词;建议每个学生为少先队活动设计活动计划和方案;运动会上,让学生以“小记者”身份写采访稿,写新闻报导;还可以让学生自创游戏,制定编写游戏规则;在“我的拿手菜”活动中,让学生总结烹调方法和劳动心得„„
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的综合能力。
二、文章还是“真”的好。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
我们中国的语文教育老前辈也都是强调学生作文“要说自己想说的话”的。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尤其是初学写作者——学生所必须遵从的。
作文可以通过写日记来积累。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途径,由于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的形式写出来。
要写出“真”的作文,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仔细观察。我们每一个活生生的“人”,其中就有很多可取作写作的材料。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我们不一定写《公园的一角》,我们可以写我们的茶,果,山,水,我们处在一个茶果飘香的山村,难道不该写一写我们美丽的家乡风景吗?
三、培养想象力。
想象是很重要的一种写作能力。那么什么是想象?想象是通过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这种把原有表象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能力就是想象力。所以说,创造性是想象的突出特点。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必须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我在一次学生写作时:根据下列的事物的提示,进行合理想象,写一篇议论文。例如,扫帚:辛勤劳动,却躲在门后默默无闻。
斗笠:牺牲自己,幸福别人。
在这一原形的启发下,学生立即打开了想象的大门,结果不少同学超越常规的思维模式,写出了不少蕴涵哲理的文章。也使学生认识到观察事物这种感性形象,通过想象,就会成为生活的哲理。
有些课文故事性强,结尾意犹未尽,耐人寻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像、延伸课文内容、进行续写。如学完本学期《穷人》一课后写《桑娜拉开帐子„„》。
四、养成多阅读的良好习惯。
我们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读者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这些对于提高读者的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阅读过程中读者不仅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感性体验,也可以获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
注重平时词汇的积累。作文也像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一样需要积累,比如好词、佳句、精彩片段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说明文章源于丰富的语言积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基本途径,即通过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为写好习作打下基础。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有“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摘抄中积累材料。比如:在教完《颐和园》这 课后 ,就让学生以后 写熟悉的 景物作铺 垫。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是最好方式, 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日记的内容很广,可写听到的,可写看到的,也可写想到的,总之,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比如:每组织学生看完一场电影,搞完一次大扫除,都可让学生把当时的情景和感受用日记形式写出来。为学生提供展示阅读成果的机会,经常开展读书比赛、优秀诗文朗读及背诵比赛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学生语言积累的兴致,在学生中形成阅读书籍的良好风气。
注重与实践相结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形式多样的写作训练,小学生写起作文来也就能笔下生辉,言之有物。比如:在教《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 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对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 而且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可以闻到稻花的幽幽清香,摘到雪白的棉花,可以看到蚕豆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可以目睹蚕儿入眠、蜕皮、吐丝结茧,也可以捉到活蹦乱跳的鱼儿。要让同学们拥抱大自然:看绿树红花,听百虫啾啾,吸新鲜空气,享拂面清风;春之绿、冬之雪,夏之泳,秋之游,让同学们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尽情玩耍,让学生深深地体验到大自然之美。只要教师稍作点拨,学生思维就特别活跃,有感而发,描述心中美丽的家乡,同时陶冶了情操。在作文教学中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让习作过程成为学生生命历程中一段段真实的生活, 这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综合实践活动。因此,我在作文综合实践活动中适当激发学生情感,捕捉学生细微的情感变化,及时强化积极情感,让学生带着积极而强烈的情感写作文。继而让学生怀着强烈的愉悦之情、自豪之情等,讨论、交谈、写作,自然而然地使学生习作有了真情实感。
注重作文批改。小学教师的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因此学生的文章千篇一律。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的作文,确实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对于小学生,无论是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 只是我们这些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奥妙罢了。张田若先生在《小学作文纵横观》一文中指出:“从当前作文 教学的情况 看 , 普遍存在着一 个要求过 高过急 ,评分过严的问题。幼儿园孩子学画画,用一支红笔,画一个不很圆的圈,旁边打上几条直线,对老师说:‘这是太阳。’老师高兴地拍着手说:‘真像! 真像! 画得真好! ’其实,这幅画既不准确,又无透视,没有背景,没有色彩,送到美术馆去,准没人看。但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能画出这样的画就是了不起,就要表扬,将来的画家就从这里开始。拿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对待小学生作文,不也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来衡量学生习作吗? ”张先生这段话发人深省,它告诉我们,小学生作文是从“零”开始的,小学阶段只是作文的启蒙训练阶段,其教学要求不可偏高, 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这个指导思想,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语言状况进行训练,逐步引导学生写出“理真、情切、意达”的小文章。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学习和训练。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记了吗? 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不论是审题、立意的指导,还是选材、表达的指导,开始时尽量详细、具体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这样,以后逐渐放手,最后达到能够独立作文。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文文字能力的途径并非一种。也就是说,既然作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那么社会生活中有多少语言表达方式的需求,作文教学中也应当有同样多的表现形式。
一、注重平时积累
1.根据课文内容积累
“重视文本”也是新课标的要求,并且很多课文的思考练习中都出现了“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摘抄好词、佳句”这样的练习,让学生在背诵时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在摘抄中积累材料。如果学生能掌握一些好词佳句就为写作做好了铺垫,能够让他们有词可用、有话可说。
2.通过写日记积累
坚持写日记是积累材料的最好方式,也是练笔的最佳途径,自己的喜怒哀乐都可无拘无束地表现出来。这样就让学生有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也能够写真实的事情。
二、注重学以致用,结合实际及时指导
小学生的知识有一定的局限性,教师结合课文和生活实际及时指导很重要。大家都知道《十里长街送总理》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文章,我在教完这篇课文后,举行了一次“我思念的××”为主题班会活动。要求学生把自己最思念的亲人用几句话描述出来。同学们踊跃发言,其中一位女同学这样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啊,转眼间一年的中秋节又到了,半年前与妈妈分别的情景又浮现在我的眼前。记得妈妈要去广东的前一天夜晚,我总跟在她身旁,她出去我跟着,她睡觉我伴着,而且我还紧紧地握着她的手,生怕她即将离去……第二天,我早早地起床了,发现妈妈提着包已跑出了家门,我连头也没梳,散着发就在后面追,我边追边喊,妈妈也边跑边抹泪。”这样的描写最感人,学生也能说真话、实话。
三、注重作文的评价
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不同水平的学生应给予不同程度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记得有一次,我发现一个平时作文很差的学生在文章中准确地用了一个表示时间过得很快的词“刹那间”,于是我在批語中这样写道:今后能多看点书,认真作好记录,老师相信你的作文会更上一层楼!这样做,能让一些差生得到鼓励,看到希望。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必须在教学理论中不断探索,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启发,不断总结经验,才能对学生有所裨益。
(作者单位 四川省中江县继光镇蓝剑希望小学)
一、作文教学的现状
1、学生方面:大部分农村学生写起作文来不是无话可说,就是有话写不出。学生一写作文就叫苦连天,即使是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是内容空洞,思想贫乏,语言干瘪,缺乏真情实感,假话、空话连篇,虚浮不实,矫揉造作,令人面目可憎。
2、教师方面:大部分农村教师是半路出家,由民师转正的,对写作理论掌握不好,自身作文能力差。教师不知如何下手指导,碰上作文课,教师随手拈个题目,任学生信笔涂鸦。学生作文既无目标,也无路标,脚踩西瓜皮,滑到哪儿算哪儿,写来写去,还是一头雾水。还有一种走捷径者,作文指导有意无意地指导学生套作,让学生仿作一些作文书中的优秀作文,造成有的小学生干脆把这类作文改名换姓,一套了之。
3、指导方面:未严格按照年段要求,教学要求过高过急,训练没有阶段性。作文教学无序列、无计划,教学程序单一,读写脱节,课内与课外不能密切结合的现象较为普遍。有的作文题目或范围要求没出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范围内,不能开阔学生思路,未教给学生一些观察事物的方法。在作文的批改上也不够认真,没有启发性和针对性,特别是批语,篇篇皆是语句通顺、内容具体、书写工整等,或反之。
二、原因分析: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农村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大部分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际。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有许多仍有“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
2、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
3、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大部分农村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精神,理论不够,方向不够明确,教改信息闭塞。一些教师未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农村孩子的思维发展。再加上素质相对较差,严重制约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教师这样指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漂亮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学生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三、提高农村小学学生作文水平的途径
如何才能克服农村不利因素,充分开发农村有利资源,切实提高农村学生作文水平呢?本人在反复研读《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结合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和分析,谈些粗浅的看法:
1、走进生活,就地取材,开拓作文教学的源泉。叶圣陶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章。”农村天地广阔,生活丰富多彩,山川田野,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农家生活皆为农村学生作文提供了丰盈不竭的源泉。如:(1)欣赏广袤的自然风光。农村孩子常年与山水、田园为伴,眼中少不了花木瓜果,最贴近于自然,也最能得到大自然的丰厚回报。只要留心,不难发现多样的自然风光为我们农村小学作文素材注入了鲜活的源头活水。(2)感受淳朴的民风民俗。相对于城镇生活而言,农村生活更注重于对传统风俗习惯、古老文化的继承。如果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因时制宜,结合特殊的日子进行以传统风俗为题材的作文教学,将之作为作文的一类素材,也不失为写作教学中的一大亮点。(3)注目农村特有的劳动场景。相对于城镇孩子,农村的学生亲身经历的劳动场景会更多,也更有感触。劳动对孩子们来说如数家珍,而每一种场面都会让他们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教师在指导写作时,就应牢牢抓住这些让学生有话可写的题材,让孩子们有展示自己实践风采的舞台。比如,可结合春秋时的农忙时节,一方面让学生帮助家人分担劳动重担,一方面结合亲身经历的劳动实践来写相应的作文。这样的习作训练,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更培养了学生的优秀品质,可谓“一举多得”。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都是农村孩子亲眼目睹,也是他们得天独厚的写作素材。例如:状物写景,可从山川田野、家乡的特产和四季写:写人可从学校老师同学,邻居大伯大妈,种烟技术员、班车驾驶员写;记事可从农家生活,农事活动,公路硬化,种植植物,养家畜家禽写。
2、学习观察,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农村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农村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他们的身边,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让他们留心观察。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1)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2)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3)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也会有真情实感,能实事求是,杜绝说空话,假话。
3、鼓励阅读,开发书角,在阅读中做好积累。叶老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多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是学生汲取人类思想精华,提高思想认识的有效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虽然农村小学条件有限,图书室不健全,但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料进行阅读。学校可充分发动教师、同学捐书,开展人人每月捐献一本书的活动,充实班级图书角,这样,就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开拓他们的视野。
4、开展活动,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积累素材。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特别是要利用好综合实践活动。组织参观、访问、游览等活动。让孩子们去爬山、野炊、摘野果、捉鱼……也可根据季节的变换,选择不同的场地,让孩子们去亲身体验。如收割季节,让他们到田野去拾麦穗,秋天到了,到果园去摘果子……还可让学生观察一种动、植物或一处景物,如鸡、鸭,毛竹、杉树等,看它一年四季的变化过程,由此让学生知道它们也会随着时间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从而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素材。活动后进行作文时,要提倡他们自由命题,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写作,言之由衷,充分表现学生个性。
5、说写结合,加强训练,提高作文指导效果。对一个学生说写能力的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训练是否扎实。从作文课堂教学来看,农村小学普遍忽视“说”的训练。学生到大自然去看了,听了,有很多的话要说,要尽量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说话的能力靠培养,语言能力的训练是别人代替不了的。学生所写的作文都是自己亲身体验,作文就是把自己刚刚说的话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在他们还未掌握足够的文字时,就应当不失时机地发展口头语言,到了中、高年级,可采取先说后写,以说促写的办法,使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同步发展,提高作文指导课的质量。
此外,还要认真作好作文的批改。要善于从幼稚的、粗糙的习作中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讲评差生作文时,即使他们全文仅有一两个用得恰当的词,一两句精炼的话,也要加以鼓励,使他们能鼓起作文的勇气,下次作文时有所进步。总之,“让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是作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思想。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农村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湖北襄阳樊城区牛首中心小学 乾海峰
我国的农村小学教育,历来比较薄弱,尤其是作文教学,教师的教学方法落后,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发展,不利于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加之受地理环境,经济条件,教学资源等各方面的影响,普遍形成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写作能力低的现状。改革农村小学作文的教学方法,大面积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已是当务之急。电化教学,作为现代科技成果进入教学领域后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教学形态,它在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教育方面显示了现代媒体最优化的功能。特别是在作文教学中,越来越显示出多媒体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作文教学通过电教媒体的综合运用,让学生仔细聆听声情并茂的音响,认真观看栩栩如生的画面,反复欣赏、品味形象化的词句,形成丰富、新颖、多面、立体、强烈的视觉、感觉、听觉印象,产生优美、激动、振奋、愉快等感受,改变了传统作文教学单纯文字组合模式,使直观、形象、生动的声、像进驻头脑,从而优化了作文教学过程,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增强了学生写作能力。那作文课如何恰当地运用电教媒体,进行作文教学,有效地提高农村学生教学效率呢?
一、利用电教媒体,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的信息交流不通畅,学生的见闻受到限制,难以读到课外读物,加之教师教学作文的方法不当,所以上作文课,学生就觉得无话可写,更谈不上对作文的兴趣了。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就应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欲望。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到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出儿童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感情和词语。”利用电教媒体,能够突破时空限制,把人、事、物、景生动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再现真实具体的活动情景,让学生在活动情景中真切而自然地体验情感,产生写作欲望,从而达到“入境而动情,情动而辞发”的效果。例如,在去年的爱心
捐款活动中,听了学生代表富有感染力的倡议书,伴着鼓舞人心的《爱的奉献》乐曲,同学们一个个情真意切,激动万分,纷纷捐出了自己的零花钱,献出了一片爱心。可是活动结束后,要求让学生讲一讲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了什么,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时,许多学生却难以具体生动地表达。这时,我播放了活动录像,将学生再次带入了激动人心的爱心捐款活动场面中,再次唤醒了同学们的记忆,并对一些重点情节采用定格、放慢、重复的方式,让学生对人物的动作、神态、姿势等仔细观察。这样一下,整个活动的过程在学生头脑中变得清晰、深刻,加上学生亲身参与的情感体验,学生写作的欲望达到空前的高涨,笔下流露出来的内容自然生动而具体了。
二、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语言积累
由于农村小学生阅读量少,知识面窄,词汇贫乏,所以表达不具体,不确切,不生动,所以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也是提高写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积累呢?阅读和摘抄是最常用的方法,但学生阅读的时间有限,加之阅读的书籍有限,阅读和摘抄就成了问题。如果在作文教学中使用录像片,录像片在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的同时,还为小学生提供了相关的优美形象的文段,这不仅能使小学生领略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生动形象,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帮助小学生学会迁移优美文段的结构、词语和写作方法,这实际上就是一个语言积累的过程。例如,要让学生写关于春天的作文,我就找一些能体现春天气息的画面,随之配上优美生动的解说,并将这些优美词句展示出来。这样,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美的同时,不自觉的进行了语言的积累。如,学生在欣赏了春花的画面时,我配上了这段文字:你看,那粉得像霞一样的是桃花,那白得像雪一样的是玉兰花,那红得像火一样的是杏花,那扇面似的是梨花,那蝴蝶般的是兰花……有球形的,有碗形的;有单层的,有多层的;有零星散落的,也有花团锦簇的……所有的花都争奇斗艳地开放着,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沁人心脾的清香。学生不仅积累了优美词句,而且在写作中也学会了采用比喻,排比等手法,较好的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三.利用电教媒体,捕捉写作素材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最大的写作难题莫过于素材的缺乏,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保证写作激情的前提。可是,当今农村的学生年龄小,生活范围极其狭窄,作文材料仅局限于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么几件事,作文源泉定然枯竭,教师的作文又囿于课堂,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作文量的增加,学生就越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这样的生活,叫他们去哪里找写作的素材呢?于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广开渠道,涉猎方方面面的知识,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方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思维。一是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在丰富视野的过程中积累作文的素材。平时让学生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从中积累富有个性的作文素材。二是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了解祖国名山大川、风土人情、历史事件以及沸腾的现代生活,使之更好的丰富生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这样,学生会逐步充实,写作内容就会越来越丰富,作文也就“言之有物”了。例如,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作文要求是将调查了解到的民风民俗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由于学生生活阅历少,见识少,不要说学生对外地的民风民俗不了解,就是对本地的风俗习惯也只是略知一二。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捕捉写作素材,我利用电教媒体,给学生播放了本地的一些生活习俗的热闹场面,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节日的热闹氛围和风俗习惯。除此之外,还运用多媒体中大量真实景色的储存,让学生亲眼目睹异地风土人情、节日习俗等,在声音、色彩、文字的刺激下,激活学生的思维,身临其境的感觉便不难想象。于是,学生纷纷动笔,有写《家乡的春节》的,有写《快乐的泼水节》的,还有写《我爱重庆火锅》等等。题目多样,内容更是丰富多彩。“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解决了文章素材的采撷问题,作文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长流活水,成文也就自然不难了。
四,利用电教媒体,培养想象能力
“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是《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之一。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没有想象力的作文是没有生气的。小学生的作文源泉在于生活,但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决定了他们对周围的生活注意不够,更不要说能抓住生活中的本质了。特别是农村学生,他们生活单一,见识少,了解到的奇闻趣事也少,这些都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的想象力。电教媒体有极丰富的表象力,通过具体的形象再现各种事物形象,情景过程,有效地提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开拓学生的形象思维。如:六年级的《假文盲》是要求学生用夹叙夹议的形式来表达事物的一篇习作,对小学生来说有相当的难度。在教学时,根据课本仅有的著名漫画家华君武的《假文盲》这幅画,我制作了使学生能把画面内容写得更清楚、更完整的辅助教学课件。把这幅漫画进行分解投影和展开投影,适时地补充一些相关镜头,并及时指导学生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因而使学生写起来言之有物言之有序,有感而发真挚感人。具体方法是:先投影车站警示牌“母子上车处”,让学生明白这里是什么地方,它是干什么用的。再投影一群站在“母子上车处”视而不见的男子汉,并逐个依次展开放大,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他们的表情,并展开想象分析他们的职业和心里想法,说出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其次是投影一位怀抱孩子(被挤在车道外)的母亲,放大镜头让学生细致观察并用心聆听母亲的心声。然后拓展,补充了社会上其它一些“假文盲”现象,引导学生分析事情的本质,并对“假文盲”进行抨击。最后弘扬民族优良美德,补充一些有着传统美德的民族英雄和普通百姓的感人片断,引导学生深化主题,提炼升华中心,这样一来,触发了学生的内心感受,加深了学生对画面内在实质的理解,从而诱发他们的想象,写出来的作文有血有肉,生动感人。
五,利用电教媒体,指导表达方法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但贵在得法。作文教学不能一味地让学生去阅读、去写作,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习得”方法。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习作方法和技巧时,才能更好地“言为心声”,才能更准确地表情达意。电化教学手段的应用,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开辟了又一新的途径。我在指导学生观看《精彩的场面》时,为了教会学生有顺序的观察,我让学生看到孙迪军跳水动作,并思考他是分几步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观察得细致,我放慢镜头,定
格,回放,让学生仔细观察孙迪军的每个动作和神态。再如指导看图作文《公园一角》时,我教学生按地点转移顺序观察景物。以喷水池为中心,指导学生由近到远,有顺序地对喷水池的前后左右进行整体观察,为使观察更加细致,我甚至遮住片中其余景物,只留“喷水池”部分,引导学生从下到上按顺序观察,并且口述。经过多次指导和观察,学生观察事物由笼统变得细致,也学会了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还懂得运用顺序法、分类法、比较法等提高观察的质量。
六、利用电教媒体,优化评改途径
由于受传统作文教学的影响,农村作文教学中,信息交流常常是师生单向性传递的,学生接受信息也是被动式的。课堂中只有一小部分的作品有机会展出,供师生评价、交流。课后的作文评改也往往让教师倍感头痛,虽然教师在学生作文本中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效果却并不好。作文本发下去,有的学生只瞧一下作文成绩,连教师反馈的评语都不看一眼。而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写作教学,不受时间、空间的约束,“评改”更快捷,更方便,更安全,更高效。首先可进行例文“共评”,教师选出典型例文在大屏幕显示出来,就习作中的优缺点让学生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加以指导点评,总结出“评改”作文的方法。然后,同学之间互评互改,最后再自我修改,对自己习作的字词段篇进行全面修改,并与原文对照,推敲回味修改的过程。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从改一篇文章到改一类文章,促进知识的迁移。经过反复修改,对文章加以修整润色,最终达到“言之有情”。这样,课堂教学容量大,效率高,学生上得投入,收获颇大。
关键词:农村 小学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0081-02
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为此,在新课改与时代要求下,为了使学生的作文得到新的突破,在作文教学中,尽力让学生从身边之事写起,写出自己熟悉的人和事,使学生的作文在求真务实上,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学生的作文就会越写越灵活,并逐渐达到新课标的要求,进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一、注重平时积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认为写作和阅读密切相关,相辅相成。从阅读对写作的作用方面看,阅读是写作的借鉴,是学生间接认识生活的途径。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所了解的生活、所产生的情感共鸣、所获得的思想认同等等,对于提高写作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教科书中的文章多文质兼美,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从读中学写,以读促写,读赏结合,读写结合,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以提高学生作文的能力。首先,上好课内阅读课,有系统、有针对性地传授读书方法。引导学生多看适合他们年龄、社会阅历阅读的各种书籍。无论是诗歌、寓言、童话还是小说,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无论是文学读物,还是科普读物,也无论是中国作品,还是外国作品,阅读的内容和范围不限制,越广泛越好,来开阔学生眼界。然后教育学生随身准备一个记录本,遇到好的名言、佳句就摘录下来,像背书似的牢记在脑海里,随时积累写作素材。这样,学生不但会学习、能分析,而且见多识广,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提高了阅读能力,激发起写作欲望。
二、从“我”写起,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是学生自己最熟悉不过的了,因此刚进入习作阶段,就应该从“我”写起,写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来。首先,写“我”所做。学生每天所做的事还是很多的,比如在学校做的事:学习,劳动,活动;在家里做的事:家务活,玩耍;在社区、路上,街道、野外等地做的事……有意义的事。其次,写“我”所见。“做”是自己的亲身参与,而“见”则是用眼观察到的事物及活动。每天,学生除自己做的事外,还会看见更多的事,比如,有人物的活动,有动物的活动,有景物的变化,有事物的发展……再次,写“我”所想。人是有思维的动物,而且可以说,其思维无时不有。就学生来说,每天不知要想多少的事,虽然有些事很简单,很平常,也有的事很无聊,但总会有些事是有意义、有价值的。这样的话,学生觉得不难,写作文很快乐,很高兴。
三、激荡思维,点燃创新的火花
学生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之外,还有更多的“他”。在作文教学中,把学生的习作思路由“我”再引向“他”,那么,其可写的内容也就丰富了许多。其实,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认真观察,人们都常常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比如,有的人总是整天都抱着书本,喜欢读书;有的人爱好穿着打扮,喜欢服装;有的人经常玩赏某个东西……而这些“物”都与“他”有着非常特殊的关系,只要我们爱人之所爱,想人之所想,那么,要写出“他”,也就得心应手了。孩子的思维是纯朴简单的,而想象又是丰富多彩的,如一个月亮可以想象成圆盆、小船,同样也可以想象成香蕉、气球。记得在我教五年级时,我们班举行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同学都玩得挺高兴,回来后,我就要求学生写一篇作文,作文题目为《野餐》。在指导时,我也强调写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要写真情实感。我想有这么好的材料,肯定能写出精彩的文章。可是,结果出乎我的意料,班上大部分同学都是写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接着描写野餐的经过,最后高高兴兴回来。作文显得很平淡,没有一点感人之处。经过一夜的沉思,我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结症是自己在教学中指导不当,使学生的思维没有放开想象,所以我又采取别的指导方法。第二天,我对作文进行了讲评,再次指导学生写这次野餐活动,我采用拟题作文,一上课,我就激发学生介绍这次活动中感触最深的事。同学非常活跃,都急着想说自己感人的事,有的说“搭灶”,有的说“烧面条的方法”,有的说“我终于吃到自己亲手做的饭”——我就趁热打铁,又耍出一招,你们用什么题目好呢?这样同学们又激动地说起来,取“高兴”、取“搭灶”、取“丰盛的午餐”、“老师笑了”——想不到,学生竟一连说了十几个题目,而且都说出自己取这个题目的理由。这次作文同学们写的特别顺,不但课堂气氛轻松,而且写的文章也是千姿百态,富有感染力。通过这两次作文的对比,使我感触很深:这样,由“命题作文”改为“拟题作文”,一字之差,却体现了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拟题作文”较好地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教学,让学生“写自己感受最深的事”,学生就会有自己的话可写,有自己有内容可写,作文就会生动活泼、千姿百态。在作文指导中,我们教师应该设计提问方法和引导,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课堂作文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这样使学生在学习上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发展,这也是我们当今教育的总趋势。
四、向“周围”发展,提升学生的水平
学生的习作经过以上两方面的反复训练后,其作文基本功已经较强了,这时候,再向纵深发展,写周围更多的内容,那么,学生的习作水平就能得到进一步加强。第一,写周围的事物。在学生生活的周围,往往有许多的事物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平时观察好这些事物,抓住其发展的规律特征,然后再写成作文。比如,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等等。第二,写周围的环境。我们熟悉的环境有:学校、家庭、社区……只要用心观察,就会有写之不尽的作文内容,更能培养我们热爱环境,保护环境的好品质。第三,写周围的景色。无论是白天晚上,还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远山近水,都有不同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化。写景色,关键要抓住其变化特点,才能栩栩如生,有血有肉。
总之,《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做到,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而且要有创意地表达。”对于这一点,每位语文老师都在努力地尝试着。而作为农村小学的语文教师,要做到这一点,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农村小孩生活范围小,见识少,语言表达能力不强。我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教师,正在农村作文教学这块净土上不断地寻求,探索,以开辟出一片新天地,努力实现新的突破!
【农村中小学论文农村中小学作文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论文:农村小学作文教学心得09-12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论文11-05
小学教学论文:浅谈农村小学生写作09-12
农村小学新课程改革论文09-21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课外阅读情况研究论文09-13
浅谈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的问题与对策06-24
农村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的现状及对策10-28
浅析农村小学英语教学10-26
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感悟doc07-24
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