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

2024-10-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通用6篇)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 篇1

------辛置矿区小学

高保庆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由此,“科教兴国”便成为我国在新世纪谋求国家富强与民族振兴的重要战略,在这一战略背景下,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众所周知,学校课程是把教育理想转化为教育现实的纽带,因而课程改革就是现阶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是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影响力和良好的态势稳步向前推进。要扎实、稳妥、科学、有效推进课改工作,必须以更新教育观念、明晰工作思路为首要任务,而较长的素质思想观念和行动又直接影响着这场改革的成败。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校长要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如何直面新课程的挑战,是值得探讨的重要课题。

找角色定位

在课程改革中,校长必须要当好组织者、激励者、服务者,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一名学习者。这就是说,校长要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综合实际情况,确立课改的目标、方案和评价体系,引导教师充分挖掘本地课程资源、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实施新课程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

课程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探索的过程,每个教师在课程改革者工作中都会遇到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甚至要忍痛改变过去多年来形成的教学风格,这需要极大的勇气、更需要校长给以鼓励。因此,学校要建立一些激励机制。在听课、评课过程中,校长要善于发现每位教师的闪光点,对存在的问题要具体分析,帮助教师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校园内营造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校长在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要经常与教师交流心得体会,为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学习、进修、培训创造和提供机会,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思想,服务教师,同时还要服务学生、服务家长、服务社会。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全新的事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循,从观念到实践都需要学习和探索,这就要求教师包括校长在内,都必须加强学习,确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学习观。因此,校长还应自觉成为一名学习者,自觉深入学习新课程理念,研究教育教学改革方法,这样,才能真正领导和参与这场课程改革,才能在课程改革中始终处在前沿位置。

明晰改革思路

学校是课程的第一线,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作为一个校长必须明晰自己的工作思路,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工作重心,突出主题,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抓好培训工作

首先要做好全体教师的通识培训,校长要带领学校行政人员以身作则,使全体教师通过培训了解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意义,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师的培训。内容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培训,所有实验教师都必须在接受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另外还要组织非实验教师的培训,帮助教师用新课程理念指导现行的教育教学工作,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打下坚实的基础。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这就需要开展经常性的校本培训和即时性的专题培训,使新课程获得可持续的专业力量的支持。

二、建立教学研究制度

新旧教材跨度大,培训时间又短,教师平时工作负担又比较重,这严重的制约了教师对教材的深刻理解和对课程的全面把握,因此教研工作非常重要。因此学校对教研活动进行新的定位;把教研的“立足点”放在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上: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切入点”放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上:把“生长点”放在改革创新的精品意识上。设立“周三教研日”制度,教研的内容以交流上一周课堂教学的反思、体会及研讨下一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通过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保证了课改教研的质量。通过定期组织课改讲坛“优秀教师与新课程同行”活动等形式进行教学研讨,形成浓厚的教研氛围,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三、深入课堂

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校长作为学校课改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就应该深入课堂听课,时刻关注师生思想和学习动态,了解课改实验的进展状况。同时,对教师提出了“三熟”和“三练”的具体要求,即熟悉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熟悉新教材;熟悉学生;练说;就教材特点,说设计思路,说教学得失;练笔;写教学日记,写教学心得和反思;练耐性;对新课程标准及新教材的研究要有耐心,对课题研究要有耐心。这些措施有效地提高了课程改革的实效。

四、整合各种教育资源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校长要善于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全面推进课程改革。首先要引导社会和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使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强大的结合力。其次,要利用社会各界人士对课改的支持,尽可能地多渠道集资,为课改添置必备的教学设备,优化办学条件。

具备与新课程发展相适应的素质校长是新一轮课改实验的第一责任人,需要具备的素质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与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想适应,校长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21世纪社会的政治经济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素质的竞争。因此,校长的根本职能就是了解教师和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他们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校长要充分发扬主作风,在工作中充分发挥全体教师积极性和创造性,集思广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既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又留有一定的空间;既要正确行使权利,又要利用人格魅力,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

对于教职工,善于培养和使用,重视他们特有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并能以宽阔的胸怀容纳人才,感召人才,使用人才使他们深切感到学校不是谋生场所,而是自我实现的舞台。对于学生,要抛弃过去那种严加约束,压抑个性发展、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的思想和做法,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与和谐发展,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学校的管理工作应围绕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发展之任务展开。要抛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观念,把全面发展的理论落实到新的水平。

(二)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校长的心理素质是办好一所学校的重要条件之一。新课程改革要求校长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质:

1.开放的心态。开放的心态包括:要具备全球观念,要有着眼未来的决策心理。具备全球观念的校长,就会从目前那种只关注本校的教育发展状况,提高到关注世界各国的教育状况;就会把本校的教育发展放在全国全球大背景下思考,从而超越了那种短视、功利的视野,校长应具有超前意识,重视预测和规划,投入大量精力着眼于师生和学校未来发展。尽力使各项决策既收近效,又谋远功。有开放心态的校长,能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调控。当工作出现重在失误时绝不推卸责任,而是率先承认错误,引咎自负,从失误中总结经验;当工作取得成绩时,也绝不洋洋自得,把功劳全归于自己。

2.自觉的改革者创新意识。《走向现代化》一书中强调,未来人才要准备和乐于接受自己从未经过的新的生活经验、新的思想观念、新的行为方式,准备接受社会的变革和变化。边也是要求校长具备快速的适应性,具备敏锐的感受力。冷静地从实际出发,不断审时度势,不断调整方案,抓往时机,推进改革。校长的创新心理素质,应完全克服那种因循守旧、盲目依附的心理状态。完全摆脱那种“一从过去,轻车熟路;二从上级,不但责任;三从老规矩,不冒风险”的消极心理,树立创新意识。

3.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世界范围内的资源战、贸易战、科技战、归根底是教育战。基础教育是人生非常重要的打基础的价段,关系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校长要把民族素质的提高放在首位,把自己的满腔热血奉献给祖国的教育事业。这种奉献精神,是校长对人类、对国家、对学生利益的自觉服从:是战胜困难、挫折、磨练的强大精神支柱。

4.坚强的意志。面对课程改革实验以及水平时各项工作中的困难、压力,校长应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不要被弄得身心疲惫、意志消沉,而是顽强拼搏、冷静思考,善于从困难中寻找突破口,用顽强的意志力去征服困难,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5.自信心。面对困难、压力与挫折,校长还应具备坚定的自信心。缺乏自信心的校长,工作起来总是徘徊观望,等一等、瞧一瞧的心态严重,往往错过许多机遇。特别是在受到挫折以后,更是缩手缩脚、毫无创见。心理学研究表明,自信作为一种强烈的自我意识,能够充分调动、发挥人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等潜在的智力因素。校长们具备了坚定的自信心,才能百折不绕,大胆进行改革,办好学校。

(三)课程改革是一项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的教育改革,是一项严谨的教育科学研究活动,需要严谨、务实在工作作风。因此,必须克服好高远、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等倾向,比如不能正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掩盖或淡化问题;在教师培训过程中不重实效、走过场,作为校长,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抓课改,克服在改革中出现的种种弊端。务实是课改的保证,务实是发展的根本,务实就体现着一种思想观念、一种工人态度、一种精神风貌、一种于群关系。所以,每位校长教必须具有这种务实的工作作风,保证课改顺利进行。

(四)新课程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这就是要求要具有扎实的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与专业素养。作为校长,如果仅老知识和老经验,也许能应付眼前,但绝不能适应未来,尤其不能适应新课程的改革大潮,所以不仅要注重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而且要影响、引导全体教职工把提高自身素质的学习转化为内在需求,使之成为自觉行为。

课程改革离不开校长的领导,课程改革也在促进校长的成长,只要校长在课程改革中恰当地扮好自己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课程改革就是一定能顺利推进并取得最终胜利。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 篇2

一、目前农村学校管理的现状

(一) 校长太专权, 导致威信下降

有些校长认识不当, 常常把自己定位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样的“金字塔式”管理制度中, 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 别人的意见总是听不进去, 再加上不能与时俱进地提高自身素质, 依法治校的意识和能力不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二) 校长对老师管理方法不对, 导致凝聚力低

常言道:一个成功的男人背后, 必有一个成功的女人;一所成功的学校背后, 必定有一位成功的校长。因此说校长对老师的管理方法正确与否,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未来。常听说某些教师议论道:某校长办事不公, 独断专行, 妒贤忌才, 很难共事;某校长德才兼备, 光明磊落, 身先士卒, 礼贤下士, 在他麾下干事很愉快。这些都说明了校长对老师的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决定着教师的人心向背和精神聚散。教师作为学校的最活跃的“因素”, 需要管理者正确地对待, 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否则便会出现大家都不想干活的局面, 那样的学校发展必受到制约。

(三) 校长对学校的管理过于呆板, 缺乏弹性

大多数学校都有明确的常规管理条例, 工作也能按照管理条例要求正常运转, 但是很多管理者往往只停留在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 不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以致不能形成学校所具有的特色校风与校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需要采用现代化科学手段, 需要有一套符合校情的科学管理方法。

二、农村学校管理中的艺术

(一) 学校管理的灵魂———树立校长的威信

谁都知道, 校长要有一定的威信, 才能更好地运筹全局, 下活学校这盘棋。作为校长, 要有“威信”, 并不完全取决于自身的职位, 而更多的还是取决于人格的魅力核心———“德”, 即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校长并时刻提醒自己要用“德”和“个人魅力”, 去赢得师生的拥护和爱戴, 去树立自身的“威信”。

(二) 学校管理的基础———信任

孟子曰: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得道即得到信任, 失道即失去信任。校长应该相信教师, 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现在我当校长了, 我同样告诫自己:一个优秀的校长, 一刻也不要忘记自己同时依然是一个教师。这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我, 要多站在老师的角度思考问题。

1. 转变管理理念, 提升办学品位

(1) 不断加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这就要求学校在推进新课程改革时, 必须尊重学生、尊重教师,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新课程下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管理思想, 就是在学校管理上, 变刚性的集中统一管理为宽松和谐的“师本”管理。更加注重利用教师的创新性去创设学生发展的教育环境。

(2) 不断加强开放性的管理理念。开放性的学校管理首先要求管理模式是灵活动态的, 学校的管理要实行“弹性模式”, 除了教师的全方位参与外, 还必须有家长、社会的合力。要充分借助一切可利用的教育资源, 而不能各自为战, 自我封闭。要采取开放、整合、为我所用的原则, 借助“他山之石”, 以达到“攻玉”的目的。

(3) 不断加强个性化的管理理念。实施个性化管理, 要求学校的管理从本地区、本校学生实际出发, 尊重和满足学生的个体差异, 开出自己专业特色的学校课程, 为学生的个性化提供广阔的空间, 让学校的特点凸显出来。

2. 创新制度管理, 推进自主内涵发展

(1) 创新管理模式、科学构建学校的管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校自主发展的平台,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几年来, 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管理规范》等文件精神, 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 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合农村学校校情的管理体系, 使学校的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的轨道。

(2) 创新管理模式, 增强内部活力。基于这样的思考,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 制定了学校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为统筹兼顾各管理层次关系, 要求各部门、各年级、各学科根据学校总体目标分别制定分层次管理目标和职责, 切实落实目标的分级推进, 以确保学校整体目标的稳定和提高。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 篇3

“五个首次”、“五个超过”, 去年农业农村经济继续保持好形势

韩长赋说, 国以农为本, 民以食为天。这次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三农”工作的时候, 再次特别强调要把“三农”工作继续作为重中之重, 而且特别要求要巩固和发展当前农业农村的好形势。2011年, 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增粮增收好形势, 而且是大丰收的年景, 我把它做了一个归纳, 2011年有“五个首次”、“五个超过”。

“五个首次”就是粮食总产量达到了5 706亿kg, 首次登上0.55万亿kg的新台阶;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八连增”;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首次超过了500亿kg;人均占有粮食首次达到了425 kg;除了粮食以外, 棉油糖、果菜茶、肉蛋奶、水产品等十大农产品也是全面增产, 这是16年以来的首次。“五个超过”主要是在收入方面, 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幅超过两位数, 达到11.4%;增幅超过城镇居民3%;当年增加1 058元, 超过1 000元;中西部地区农民收入增幅超过东部;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增幅均超过了20%。

韩长赋称, 新的一年, 从农业农村经济来讲, 核心词是8个字, “稳粮增收, 稳中求进”。2012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是“十二五”承上启下的一年。2012年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面临着“两难”的情况, 即经济下行的压力比较大, 物价反弹的压力也不小。所以, 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今年的工作时, 特别提到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保物价首先要保供给, 保供给首先要保农业, 所以今年巩固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继续争取增粮增收, 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从农业部来讲, 今年继续提出要坚持“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 即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稳定发展, 争取产量稳定在5 250亿kg以上;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争取增幅保持在7.5%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和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 保障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确定了今年粮食生产5 250亿kg的奋斗目标, 有决心也有信心全力夺取2012年粮食好收成。

在回答记者“2012年粮食能否继续增产”的问题时, 韩长赋说, 2011年粮食生产是“八连增”, 难能可贵。农业丰收、粮食增产, 为我们的宏观调控、物价的稳定奠定了基础, 作出了贡献。但是饭要天天吃, 庄稼要年年种, 粮食安全要长期保, 所以2012年怎么样使粮食生产稳定, 不出现拐点, 是一个重大问题。

2012年的粮食生产形势不能掉以轻心, 面临着“两高”、“两不确定”的客观形势。“两高”, 一是基数高, 2011年是“八连增”, 而且登上了5 500亿kg的新台阶。新中国成立62年来, 我国粮食产量一共上了9个千亿斤台阶, 上得越高, 巩固和稳定的难度越大。二是成本高, 无论是用工成本、生产资料成本、机械作业成本等等, 包括土地流转费用成本, 都在上升, 这个成本直接影响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两个不确定”, 一是气候条件不确定, 二是市场价格也不确定, 市场价格对农民种粮的影响是直接的, 价格是很直接很有力的指挥棒。

从巩固粮食生产来讲, 要靠“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市场旺”。从工作措施来讲, 农业部按照中央的要求, 已经对今年的粮食生产作出了全面的部署, 概括来讲最重要的就是“3+1”, “3”就是调动农民群众、科技人员和各级政府三方积极性, “1”就是要强化防灾减灾这一重大举措。

第一, 要落实好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 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我们粮食生产每年大概要有1.1亿hm2以上的播种面积, 保面积, 首先农民要有积极性。2012年中央关于农业投资, 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加, 特别是对农民的“四补贴”要落实好。

第二, 要推进科技创新和推广, 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科技兴粮的积极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非常重要。这方面, 农业部2012年开展了“农业科技促进年”的部署, 动员70万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进村入户上田头, 为农民开展科技服务。

第三, 要搞好行政推动, 调动各级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促进各级政府重视粮食生产, 提高他们增加投入、采取实际措施的积极性, 特别是要发挥主产区和粮食大县的积极性。

第四, 立足抗灾夺丰收, 及时抗灾, 科学抗灾。我们国家大, 农业地区差别大, 总会有一些地方发生这样那样的灾害, 特别是要抗御旱灾。为此, 2012年中央出台了一个政策, 增加对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的补助。

韩长赋表示, 只要政策落实到位、科技服务到位、行政推动到位, 再加上有效的防灾减灾抗灾措施, 2012年的粮食生产以及其他主要农作物的生产, 还是可以预期的, 我们对夺取今年的农业好收成还是有决心、有信心的。

2012年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任务艰巨, 将从四方面着手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韩长赋说, 农民增收是农村工作的一个中心任务, 关系缩小城乡差距, 关系农民的福祉。目前农产品产量和价格大幅提高的空间有限, 外部经济因素影响使农民工工资性收入增长具有不确定性, 保持农民持续增收任务比较艰巨。

韩长赋分析说, 农民收入主要由四方面构成, 一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约占总收入的46.2%;二是工资性收入, 约占总收入的42.5%;三是转移性收入, 占总收入的8.1%;四是财产性收入, 占总收入的3.3%。因此, 2012年要“四路增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一是调整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及养殖业结构, 提高农产品质量, 生产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产品, 优质优价;二是继续打工增收, 引导帮助农民外出打工, 包括到当地的二三产业就业;三是落实好中央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和各级的有关政策, 增加农民的转移收入;四是财产增收, 主要是推进农村的生产经营体制机制的创新, 保护农民的权益, 减轻农民的负担, 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韩长赋认为, 从这4个方面努力, 实现新一年农民持续增收的预期目标还是有希望的。

韩长赋表示, 2012年将进一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和对农民的支持, 提高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力度;搞好宣传, 让农民都知道政策;强化政策落实执行;加强监督, 包括对违反政策、截留政策方面问题的查处。

农业科技是一篇大文章, 我国已到了必须更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在回答记者有关“农民反映农业科技服务不足, 农业部会采取哪些措施”的问题时, 韩长赋说, 今年中央1号文件重点部署了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问题。1号文件明确提出, 要确立农业科技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 特别强调对基层农民的科技服务, 尤其是公益性的服务;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的政策, 包括基层农技推广“一个衔接、两个覆盖”的政策, 这是在农业科技发展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件。

这些年来, 农业科技对于实现“八连增”功不可没。韩长赋用3个数字来说明这个问题:2011年, 单产提高对我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85.8%;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54.5%;农业增长的科技贡献率达到53.5%。这3个数字说明, 农业发展到今天, 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增产的重大推动力量。

韩长赋认为, 农业科技有3个不足:一是成果的创新供给还不足。像袁隆平的杂交稻这样的主打成果, 还有黄淮海综合治理这样重大的科技成果很少;二是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不足, 这里面有基层的人员不足、人员老化、素质不高的问题, 也有设施条件、服务经费不足的问题, 也有体制机制还不够活的问题;三是农业人才支持总量还不足, 无论是在农业科研方面还是在推广方面。另外, 现在青壮劳力、有文化的劳力都进城打工了, 将来谁来种地, 这也是个值得认真重视的问题。

那么如何解决呢?韩长赋指出, 工作重点主要是“3个加快”, 一是加快农业科研创新, 特别是种业的创新, 一粒种子能改变一个世界, 种子以及良种良法的配套, 对于农业的增产非常重要。

二是加快农业技术推广, 特别是农村基层推广体系的建设, 也就是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2012年中央1号文件出台了一个政策, 就是“两个覆盖”, 简而言之, 一个是指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建设, 特别是乡镇, 设施条件建设要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业乡镇。第二个覆盖就是农业技术推广改革的示范县建设覆盖到全国所有的农牧渔业县, 中央提供对地方推广经费的补助, 加上地方的投入, 基层的推广会有比较好的条件改善。

三是加快农业人才尤其是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包括现代农民的培训, 要想办法解决“将来谁种地”的问题。现在农村种植业大户、养殖业大户、农机手、科技示范户、农村的经纪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领办人, 包括大学生村官等等, 要把这些农村的实用人才组织起来, 队伍要建设起来, 并且要发挥他们的作用。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岗计划, 引导和鼓励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案件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当问及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时, 韩长赋明确指出,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大案件, 要始终保持高压态势, 发现一起, 查处一起, 严厉打击, 绝不宽容”。

韩长赋介绍, 2011年我国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的监测合格率都保持在96%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不断改善, 总体是安全的”。

韩长赋表示, 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主要有两方面举措:一是进一步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严加管理;二是根本性措施, 即推进农业标准化的生产, “只有使农产品的生产过程是可控的, 流通过程是可追溯的, 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源头上的安全水平”。

继续推动两岸农业合作

农村小学英语布置课后作业的艺术 篇4

一、从学生实际出发, 设计富有个性化的作业

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 分层分类地布置作业, 力求让每位学生都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我们所面对的是全班同学, 他们既是一个整体, 又是完全不同的个体, 可以说, 没有两个学生是完全相同的。学生们的知识基础不同, 理解能力不同, 对问题的看法不同, 对知识的接受情况不同, 自然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对此, 我们绝不能强求“整齐划一”。而应该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 布置每个学生都力所能及的作业, 而又不限制学生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作业分为三层次:一, 听录音, 仿读对话;二, 表演对话;三, 和你的朋友一起根据今天学的内容创编新对话。 (根据学生自己的实际情况任选一个做) 比如在教授人教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Unit 1 How tall are you?询问别人的身高和体重一课时, 我就采用家庭作业分层的方式:优等生用写作文的方式来描述自己与别人的身高与体重, 最后用比较级的形式得出A is taller/heavier than B;中等生则结对表演对话;让程度最差的学生回家听录音仿读对话。这样各层次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二、好帮差, 结对完成课后作业

课后我常让一个优等生和一个学困生一起来完成一个对话, 优等生说一段话, 学困生根据故事内容给故事配图, 或说几句简单的话语。这样尽量各显所长, 为学困生创造一个表现自己的机会。结果几次作业下来, 我发现学困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 并且学习态度也随之发生了较大的转变。课外作业不再是负担, 而是变成一种学习的乐趣了。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帮助, 没有距离, 没有恐惧, 用学生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相互学习, 自然很快学会知识, 表演起来也更加流畅、生动, 从而使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 设计生活化的作业

教师的日常教学活动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相连, 努力寻找和学生生活有关的内容。只有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内容, 才是学生乐于关注的;只有学生乐于去关注的, 才是有效的。同理, 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也应该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 而不是生搬硬套布置一些学生感到很陌生的作业。例如, 现实生活中的许多英语单词:salad, hot dog, pizza, coffee, coke, 衣服标签上的size等, 因为他们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 所以学起来就很轻松自如。所以为了便于教学, 我经常告诉学生随时注意观察我们的周围, 将与英语有关的内容统统收集起来, 形成自己的英语小锦囊。经过一段时间的收集、整理后, 请学生将自己的成果拿到学校进行交流评比, 看看谁是英语收集小能手。这种方式既能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又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英语就在身边。这种作业形式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 而且让学生觉得新奇有趣, 学生会欣然授受, 那么作业效率也就会自然而然提高了。

四、自编自创、布置多样化作业

人与生俱来就有一种好奇心, 这种好奇心会使人在面对陌生事物时想一探究竟。因此, 有经验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具有探究性的作业, 告诉学生如何运用探究的方法, 采用不同的建议去完成各种各样的课后作业。例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英语活动, 但这种活动不是无组织、无纪律的, 而是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英语课外活动。比如表演英语短剧 (小红帽) , 讲故事, 朗诵诗歌, 举办英文歌曲演唱会。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 也可巩固课内所学的知识。

五、结语

“教者有心, 学者得益”。合理有效地布置课后作业, 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 又能使课堂教学得到更好的补充与完善,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要:对于小学英语来说, 布置课后作业有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 对课上学到的知识进行巩固;其二, 可以借此检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在布置课后作业时, 一定要以英语新课标的标准为依据, 注重使用形成性评价促进教学, 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此, 这篇文章将就如何为小学生留英语课后作业发表一下我个人的建议。

小学校长谈农村学校管理的艺术 篇5

一、现状概述

1. 基础薄弱。近年来, 艺术教育在教育体系中仍处于薄弱环节, 存在着诸多困难。音乐、美术课程开课率不足, 艺术活动参与面小, 师资力量短缺, 教学设施有限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当地的艺术教育从小学到高中, 从教育设施建设来看, 基本没有专门的教学教室和设备, 没有专门的艺术课教师, 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农村更是如此。艺术课程设置中显然有音乐、美术等课, 但大多数学校基本上都由老师们兼任。有些农村学校语数外老师很紧缺, 学校在向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老师时都要求下派德才兼备的老师, 根本顾及不上所需的专业艺术课老师。从设施来看, 基本没有固定的音乐、美术教室, 且音乐美术课所配备的器材相对也比较少, 因为学校经费有限, 同时这些课程由于各种因素在家长、学生以及学校眼中不是特别重要, 就是学生眼中所谓的“副”课, 所以在这方面投入较少。

2. 观念落后。无论是从家长, 还是从学校、社会来看, 人们总觉得艺术教育是可有可无的, 只要将文化课学好, 能考一所好的大学就好了, 音乐、美术、上不上都无所谓, 更谈不上认真对待和学习了。正是因为这样的观念影响, 学生把这些课充当了调味剂, 音乐、美术课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休息课、娱乐课、放松课罢了, 为此老师也就没有了热情, 可上可不上。当文化课上课时间紧张, 这些课就会被挤占, 特别是毕业班的学生几乎不开艺术课, 学生的学习时间全部被文化课填满了。

3. 重视程度不够。多年来, 不论是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还是从学校、教师、学生的角度看, 艺术课的教学都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艺术课的教学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几乎被忽视了, 正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在人的文化素养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形成、审美能力的提高中的重要性因而被淡化和忽视了。文化课固然重要, 但缺少了艺术课熏陶, 我们的人生是残缺的。此外, 在教育活动中还经常出现在小学学习过程中抓学习, 在初中甚至高中学习过程中抓习惯、礼仪、文明素养的“怪现象”。

二、整改措施

1. 转变观念, 高度重视。地方政府要在社会上宣传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让大家了解艺术教育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什么样的作用, 逐步改变社会对艺术教育的看法。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学校艺术教育方面的投入, 提供专门的教室和更多的教学设备。学校要引进更多的艺术教育方面的专业教师和专门的人才,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按要求开满艺术教育课程的课时, 不再挤占艺术教育教学时间。与此同时, 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让师生认识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使教师、学生真正转变观念, 重视艺术教育。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检查力度, 定期或不定期地了解学校艺术课的开设及执行的情况, 并将其纳入学校考核之中;对不开课或开课不足的学校进行通报批评, 限期整改, 营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

2. 走进课堂, 陶冶情操。要真正保证艺术教育从小学到大学能始终如一地走进课堂, 就要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 让学生理解艺术教育的实质, 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审美能力、人文素养, 在学习和活动中领略艺术教育的魅力, 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艺术教育的看法, 让学生在活动中更好地去实践艺术教育。

浅谈农村小学如何开展艺术教育 篇6

一、转变思想, 提高认识, 摆正农村艺术教育位置

学校要从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入手, 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艺术教育法规和艺术教育理论;深入讨论、宣传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及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 进一步宣传艺术教育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并争取社会、家长对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支持与配合, 营造全面、广泛、良好的艺术教育氛围。将艺术课程提高到与其他课程平等的地位, 最基本的要将各类艺术课程开足开齐, 严禁其它课程挤压, 占用艺术课的时间。

二、挖掘潜力, 加强培训, 加快农村艺术教师队伍建设

只有高素质的教师, 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学校要围绕新课程标准改革, 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的学习, 开展新课程课题研究活动, 紧跟时代, 更新观念;开展说课、观摩课、示范课、评课、课外研究等目标教学活动;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等方式培训教师, 鼓励教师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艺术培训, 提高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对在农村边远地区、人员较紧张的学校采用假期集中培训, 聘请一些有水平的音、美等专业教师授课, 使教师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较系统、较实用的专业知识。“艺术不能容忍说教, 审美不能依靠灌输”, 只有艺术教师的专业水平提高了, 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同时, 针对农村教师缺编, 特别是艺术教育师资严重短缺的现象, 农村学校可以采用专、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形式, 让具有一定艺术基础或艺术特长的其他学科教师兼任艺术教师, 同时要对兼职艺术教师进行培训。帮助他们了解艺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在校园中营造一种重视艺术教育的浓浓氛围。培养出一批跨学科的、能胜任小学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学的综合型教师及能在其它学科教学中较好地结合进行艺术教育的教师。

三、结合实际, 鼓励创新, 利用大自然进行艺术教育

农村的自然环境是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 农村的艺术教育资源丰富, 而很有特色, 我们的艺术教育, 就应该从当地农村实际出发, 充分挖掘艺术教育素材, 切合当地实际, 在日常的课堂学习中考虑学生的本体特性, 从他们熟悉的艺术形式入手开展有效的艺术教育活动。如:结合当地的风景等进行素描活动;如:多利用农村经常使用的凿子、斧头等工具和农村常见的竹子、泥、石等开展美术的手工、布贴、剪纸等艺术课;在音乐教学中, 选择部分适合孩子的农村小调、号子、农谚等融入到教学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亲切、熟悉, 增强学习的兴趣。创造出一种宽松的学习气氛, 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通过这些资源, 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水平, 为学生个性化和全面发展提供广阔的天地。

四、植根乡土, 利用资源, 开展课外艺术教育活动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艺术来源于生活。开展艺术教育必须植根于乡土文化, 这样才能不背离真正的艺术。发挥民间艺人的作用, 请他们走进校园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民间艺人是农村艺术的文化财富, 是农村开展艺术教育的有效资源。农村学校可以通过请民间艺人当老师, 让他们言传身教, 让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艺术的魅力, 感受到艺术的美感, 及时得到艺术的熏陶, 提高对美的认识和理解。通过请民间艺人进校丰富艺术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来弥补学校艺术教育短缺的现状, 提高艺术教育的质量, 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同时学校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 为艺术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

五、加强硬件建设, 改变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

改变艺术教育的办学条件是农村学校的首要任务, 教育资金相对困难的情况下, 学校要努力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因地制宜, 积极采取两条腿走路的办法。一方面, 教育行政部门通过各种渠道积极筹措资金, 帮助学校购置艺术教育设备, 加大对艺术教育器材的投入, 购买钢琴、电子琴、美术几何形体、头像等实用的艺术教育器材。另一方面, 尽量依靠自力更生和充分利用本地资源条件, 自制部分教学用具和器材。如简易的画夹、画架、画板等;鼓励学生自带或自购一些民间乐器, 如二胡、笛子等;教师自己动手设计、裁剪舞蹈服装等。

农村艺术教育的起点较低, 决定了农村小学的艺术教育之路更艰难。搞好农村小学艺术教育, 不只是学校的事业, 是全民的事业, 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各界和家长都应关心和支持这项事业。只要我们从实际出发, 创造条件, 营造良好氛围, 多途径提高我们艺术教师自身的素质, 让农村小学的孩子与城市的孩子一样接受艺术的熏陶, 农村艺术教育必将以其全新的形式、内涵赢得师生乃至家长的拥戴。

摘要:现阶段, 农村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艺术教育的滞后, 制约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们应当从农村小学艺术教育的现状出发, 在选用和培训师资、加强硬件建设、开齐、开足、开好艺术课、艺术教育的形式等方法和手段上去突破, 充分利用好农村艺术资源, 开展好农村艺术教育。

上一篇:小学教育发展目标责任状自查报告下一篇:爱迪生的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