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境审计概念环境审计最初是企业为降低环境风险而自发开展的内部审计,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考虑环境问题,政府环境审计最早得到迅速发展。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专业环境审计团队管理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国外环境审计研究的考量与借鉴
摘 要:环境审计的研究缘起于西方,介绍和引入环境审计相关的研究视角、路径和方法,并结合特定的文化与制度背景进行理论分析和印证,是实现环境审计理论本土化的必需。对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进行回顾,通过对国外资源环境审计研究的考量,分析借鉴其资源环境审计的成熟思路和举措,以期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和实务研究有所帮助。
关键词:环境审计;考量;借鉴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脱离环境一意孤行,环境保护在20世纪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议题,两者并生共存。随着我国环境污染的不断加剧,环保、低碳、生态、绿色观念不断扎根百姓民间,环境审计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的功能作用日益凸显,我们以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存在的互斥性作为独特背景,深入挖掘国外环境审计研究经验,为我国环境审计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国外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回顾
1987年,联合国环境和发展世界委员会发表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Our Common Future)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环境审计提供了宏观理论基础。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发布了一些环境审计指南。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环境审计理论的发展成熟,西方国家对环境审计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尤其是对环境审计规则和方法等微观领域的探究,使环境审计的执行更加可行、更加具体。
(一)环境审计内涵界定与分类研究
1995年第15次国际审计大会在开罗举行,会议形成的《开罗宣言》以环境审计为主题,对环境审计进行框架性的界定。汤姆森(Thomson)等认为,环境审计是环境管理系统的一个核心要素,环境审计借助评估流程,确保内部组织的各种业务符合政策和监管要求。汤姆林森(Tomlinson)等对环境影响评价的七个不同环节和内容进行环境审计定义,莱特博迪(Lightbody)对环境审计定义更为宽泛,除了主流认为的定义内容之外,他把环境评价与复核纳入环境审计的界定范畴。博伊文(Boivin)则归纳环境审计的内涵外延、演绎分析环境审计目的,他认为,对有关法律规章的遵循是环境审计的主要目的。之后,纳特(natu)等学者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环境审计的定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环境审计的内涵界定是多元化的,但学者们都一致认同环境审计的管理工具属性。
由于对环境审计内涵定义理解的差异,不同学者对环境审计的分类进行界定。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汤姆森(Thomson)和汤普森(Thompson),汤姆森(Thomson)把环境审计分列环境管理系统审计、污染防范审计、环境负债审计、交易审计等类型,汤普森(Thompson)在汤姆森(Thomson)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公司对监管的遵守、行业的遵循、日常评价和行动计划四个要素对资源环境审计进行分类。汉弗莱(Humphrey)、卡西尔(Cahill)认为,环境审计主要是环境合规性审计,环境合规性审计核对表是环境合规性审计的一个重要工具,是对企业与行业标准一致性的简单审核。沙阿(Shah)则研究环境管理体系(EMS),EMS为构建和发展环境政策提供了框架。
(二)环境审计主体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环境审计主体研究重点放在会计师和内部审计师。托泽(Tozer)等研究表明,最初的环境审计业务主要是一些具有生化知识背景的专业人员所完成,但随着环境审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会计师、审计师参与进来。后来,奥兹伯斯克利(Ozbirecikli)研究发现,环境问题将会成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约束要素,环境问题必将成为会计师和审计师关注的焦点。此时,狄克逊(Dixon)等更是认为,会计师、审计师在环境审计中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会计教育内容的改革与丰富。莱特博迪则主张通过会计师的财务专业技能推进环境审计理论与应用的开展。鲍尔(Power)、穆尔(Moor)讨论了注册会计师作为环境审计的客观中立主体,并分析其在环境审计中的功能作用。塔克(Tucker)等认为,人们越来越重视审计环境系统,内部审计师将会在环境审计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此外,亚当斯(Adams)指出,环境审计取证的复杂性决定了环境审计的团队协作至关重要。莱特博迪(Lightbody)调查发现,环境审计能力的提高仅仅依靠会计人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外部相关专业团体的参与。
(三)环境审计法律与政策的研究
赫普勒(Hepler)比较分析美国“环境评价与管理指引”“联邦设施环境审计草案”和“环境管理系统审计”三项环境审计法规。科利森(Collison)通過访谈研究认为,环境审计指南的制定对强化审计师关注环境问题十分重要;卡希尔(Cahill)系统归纳和梳理了环境审计可以采用的准则;米什拉(Mishra)等的研究表明,环境审计法律与政策能有效推动企业进行环境遵循性审计;加贝尔(Gabel)进一步研究了环境审计法律与政策对管理层约束的影响。
一些学者对环境审计政策和法律具体实施进行深入研究。达纳尔(Darnall)等研究得出,企业对环境审计政策的执行与其内外部利益者相关;科尔科(Kolk)等进一步确认,公司治理理念和法律环境严重影响到企业对环境政策的执行;卡斯(Kass)等则是从企业成本收益的角度研究环境审计法律与政策实施情况。此外,斯塔福德(Stafford)、斯坦尼克(Stanwick)通过实证对美国不同州在环境审计政策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校验;莱昂(Lyon)主张环境管理系统公共政策的建立要比单纯的行为惩罚更有效果,因为,惩罚可能会导致公司更少地披露环境业绩;兰(Lang)指出,环境审计在立法和司法层面实际操作中的尴尬境地,提出企业应采用全覆盖的环境审计计划。
(四)环境审计程序和技术方法的研究
环境审计程序是在财务审计程序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兼具审计程序的共性与特性。威尔逊(Wilson)认为,环境审计程序可分为预审核阶段、现场审核阶段、审核后阶段,主张审计师应控制环境评估工作,进行详细的证据收集,并评价此信息,将研究结果上报给公司。威尔伯恩(Willborn)认为,环境审计的程序应是审计师首先将企业实际情况对照行业标准,发现差异,然后提供建议措施供企业管理层参考。佩里(Perry)等通过对一地区水质量管理中的环境审计方法运用进行研究。纳特(Natu)等也都对环境审计的步骤进行深入探讨。穆尔(Moor)则通过比较的方式,研究传统审计与环境审计流程的异同。此外,有许多学者利用个案对环境审计中的环境评估流程与方法进行了分析。
二、国外环境审计研究的考量与借鉴
(一)国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考量
1.国外研究未对环境审计的概念与类型达成一致。西方学者在研究环境审计的过程中,对其含义的诠释各不相同,尤其是在环境审计的概念、类型特征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多争议,至今没有统一的概念,对环境审计的本质也没有进行清晰界定。究其原因,首先环境审计的理念被提出以来,各国学者的研究背景、研究案例各不相同,因此会存在较大的差异。其次环境审计属于复合交叉型的研究范畴,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所依托的研究理论、研究范式、研究理念各不相同,因此难免会存在不同的争议。尽管如此,国外大多数学者都认同一种观点:环境审计是考量政府受托责任和治理能力的核心要素,是环境保护与质量的重要工具。虽然我国的环境审计的内涵定义与西方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我们可以对国外环境审计的技术与方法进行筛选,以便在助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2.研究内容多元化、方法多样化。国外研究环境审计的起步始于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研究,之后强化审计师、注册会计师对环境审计的介入,国外环境审计研究内容从基本概念入手,深入讨论环境审计主体的外延、环境审计法律架构等方面,环境审计实证与具体应用研究日益增多。国外的环境审计研究在方法上基本做到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并重。规范研究中,整合多种学科知识内容,形成环境审计特有的数理模型,实证研究中,广泛采用了比较研究和案例研究,但对回归分析法的使用则相对较少。我国主要运用规范研究法来探讨环境审计,较少使用实证分析法及定量研究方法。
3.更加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国外研究者大都关注企业内部环境审计,他们把内部审计与外部强制式审计并重,国外环境审计实务研究已经从传统合规性审计发展到环境绩效审计。有些学者把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进行重点分析研究,确保企业的经营活动不仅需要遵循有关环境保护规章,更要进行相应的环境绩效预测和评估。有些学者把环境审计视为企业发展战略中的要素以及企业社会责任。更多的研究者把环境审计作为环境管理的工具,他们认为环境审计能够更全面、更高效地对环境资源管理和经营行为进行科学评价与评估,通过对企业遵守环境规范和政策方面的鉴证,达到环境保护的目标。而当前对企业的财务指标审计的关注程度大大高于对环境信息的关注程度,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加强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宣传,让更多单位和个人从被动地接受环境审计变为主动开展环境审计,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国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借鉴
国外与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是基于二者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差异,但国外环境审计研究有许多丰富经验和成功范式供我们参考与借鉴。
1.改变审计思维,加强企业环境审计的研究。目前,环境审计的意义并没有得到企业公民的普遍接纳,致使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开展与推广不是很顺畅。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审计思维,特别是对企业内部环境审计的动因、成本与效益、方法、内容、效益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分析。
2.扩大环境审计范围,注重实证研究。国外环境审计范围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环境审计领域是发散辐射型的,我们要不断开拓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领域和范围。在现有土地、水污染、节能减排、污水处理等环境审计范围的基础上,向能源、生态系统、环境管理系统等领域纵深发展。同时,我国学者应结合实际情况,采用案例分析、实地研究、实验研究等多种方法,对环境审计相关理论和实务问题展开发散性研究。
3.构建环境评价体系,提升公众参与度。政府及相关机构应采取各种经济和行政措施,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评估指标及体系,助力环境审计在我国落地生根发芽壮大。在构建环境评价体系过程中,广泛的公众参与将成为环境审计发展的持续动力。因此,应进一步加大环保信息公开力度,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也对环境违法者施加压力,充分发挥公众的协同参与机制,使这种自下而上的力量成为环境审计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助力。
4.环境审计应系统化、常态化。近几年来,我国环境审计发展速度较快,但政府是一种领导而非引导的角色,这就使得环境审计的作用发挥受限,环境审计的研究难以深入开展。借鉴国外做法,我国应从政策引领、经济导向、规则约束上推进环境审计,鼓励及推动审计机关、内审部门将环境审计纳入日常审计工作,定期地系统地开展环境审计。形成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市场压力,三方协调发力,彰显多方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环境审计的研究和实践推向深入,发挥环境审计在企业管理中的指南功能,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结语
在我国,环境审计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有关的理论还不完整、不成熟。因此,通过进行环境审计研究的中外比较,基于我国经济现实发展和前瞻考量的前提下,借鉴西方发达國家的现行经验成为一种理性选择。针对忽视环境因素、一味求快的经济劣势发展,环境审计需要发挥其强势的利剑功能。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环境审计的发展与建设越来越重视。对国外环境审计研究成果的回顾是对过去经验、教训的理论总结和升华,能够对我国环境审计理论探索与实践的执行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同时,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环境审计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有必要对环境审计研究所涉及的背景、内容和实践从理论上给予梳理和归纳。
参考文献:
[1] 李明辉,张艳,张娟.国外环境审计研究述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7).
[2] 杨积平.国外环境审计研究对我国的启示[J].现代审计与经济,2014,(4).
[3] 吕祯琳.国外资源环境审计对我国的启示[J].北方经贸,2015,(5).
[4] 李苗苗.我国政府环境审计问题及对策探讨[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12.
[5] 刘洪海.资源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与现实动因[J].商业经济研究,2016,(19).
[责任编辑 晓 群]
作者:刘洪海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环境审计实践探索
一、环境审计概念
环境审计最初是企业为降低环境风险而自发开展的内部审计,1992年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成立了环境审计委员会,鼓励各国最高审计机关考虑环境问题,政府环境审计最早得到迅速发展。1995年世界审计组织在《开罗宣言》中提出了环境审计的概念框架,2001年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工作组提出了更具体的环境审计定义框架:环境审计包括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环境财务审计通常评价政府的财务报表是否反映环境成本和负债。环境合规性审计主要评价是否遵照有关的环境法律、规章和政策。环境绩效审计通常包括评价政府:是否实现其环境目标;是否有效解决环境问题;是否高效、经济地运行。
在我国,环境审计尚无明确的权威定义。参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提出的定义框架,将环境审计界定为:由专门审计组织对政府、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及有关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责任和环境问题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所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以促进其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下面从环境审计概念框架的基本要素分析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环境审计的目标实施,依赖于社会各个层面的组织和个人主动履行,并与环境信息披露报告的质量有密切关系。提高全社会全民的环境责任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报告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环境审计实施现状
(一)审计主体 在我国审计监督体系中审计工作由三类不同主体承担,即政府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单位内部审计机构。环境审计作为审计的新兴领域,审计主体仍应由这三类主体承担。由于环境审计是随国家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视而产生和发展的,近年来,环境审计主要由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企业自主进行环境审计的很少,社会审计作为新业务拓展刚起步,如注册会计师对碳排放报告的鉴证。
(二)审计客体 审计客体即被审计对象,从文献资料看,有学者认为环境审计对象是政府部门及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责任(陈淑芳和李青1998),有的认为是与环境有关的组织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作为这些活动信息载体的有关资料(曾宪策(1997))。由于环境审计特殊性,环境审计对象应包括两方面:一是环境管理系统,包括环境管理机构、环境规划、环境管理政策和制度,环境审计。即从宏观层面审查对各国政府履行环境保护和管理责任情况;二是有关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即从微观层面审查特定企业或经济组织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情况。如碳排放指标、环境报告中披露的环境责任与风险等。具体表现为环境资金的财务审计、环境责任主体的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
从审计实践看,目前我国政府审计的开展主要是针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对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进行审查。在微观层面对企业环境绩效评价较少,在宏观层面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更是少见。
(三)审计内容 环境审计内容随着我国环境审计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拓展,从环境审计的发展历程看,90年代在政府审计中提出资源环境审计,最初主要围绕各类环境保护资金和项目展开,1998年审计署设立了农业与资源环保审计司,负责组织资源环境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内容,到2002年,审计署入选为世界审计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执委会成员,促进了资源环境审计与国际交流,审计的领域从生态环境审计,逐步拓展到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水环境、大气污染、工程建设环保审计等多元项目。到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内容拓展到四方面:(1)对环境保护资金筹集、分配、使用和管理的审计。(2)对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制度的科学性、健全性、执行的有效性的审计。(3)对环境保护投资工程项目建设、管理、运营及其效益情况。(4)对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履行服务、管理、监督责任,及实施各项管理措施的情况及其成效等内容。社会审计方面,作为新业务拓展在温室气体排放、碳减排等环境事项方面开始提供鉴证服务。
(四)环境审计标准 环境审计是一项综合的、系统的、复杂的工作,环境审计遵循的标准体系具有综合性和层次性,包括与环境事项相关的国际规则、国家的法规与政策文件,环境会计与环境信息报告的规范,审计技术层面的规范。国际规则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清洁发展机制(CDM),环境审计有:ISO14000中关于环境审计的系列准则,框架性操作指南有《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环境审计与合规审计》等。在国内,环境相关的法规不够完善,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也没有制定出对环境事项审计评价的标准。法律法规层面的主要有《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在政府审计领域审计署在2009年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加强资源环境审计工作的意见》,作为指导全国各级审计机关进行资源环境审计实践的文件。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尚无出台相关审计准则和指南。
(五)环境审计方式与方法 现阶段环境审计方式主要依赖强制审计,受托审计较少。审计的技术方法如检查、观察、询问、函证、分析程序、重新计算等不能满足环境审计的需求。由于环境问题涉及计量属性多重性,既有货币化也有非货币指标。在分析方法上除比较分析外,还有环境成本效益分析、环境费用效果分析等。
可以看出,我国环境审计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处于初级阶段,尚未形成统一的环境审计的理论体系和环境审计实务指南。环境审计主体单一,审计内容有待拓展,审计标准需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出权威性标准和指南。改变传统的审计理念,在审计方法与手段上创新发展,环境审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的实施更需协同管理理念。
三、环境审计实施强化路径
(一)推动环境审计主体多元化发展 不同类型的环境审计产生和存续的客观基础不同,对审计活动的信息需求也不同。(1)环境财务审计,产生于经济组织的外部利益关系人对组织环境信息可置信程度的需要。审计目的是对经济组织在披露和报告其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方面是否真实、公允发表意见,审计主要发挥鉴证职能。社会审计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应承担此重任。(2)环境合规性审计,产生于国家和政府履行环境保护和管理职能,是对各级政府部门、经济组织及个人是否遵循有关环境保护法规的信息需求。审计发挥其监督职能,政府审计机构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客观上成为审计主体责无旁贷。(3)环境绩效审计,是对环境资源的管理和使用情况作出评价。按照ISOl4001解释,对环境资源管理、使用的经济性、有效性的评价,属于环境管理系统的一部分。审计主体可以多元化,对政府绩效评价,由各级政府审计机关进行;对经济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对环境事项报告和披露时,可由其内部审计机构或委托第三方进行。由此可见,要推动环境审计全方位、全内容实施,需三类审计主体共同参与,相互协作。
(二)拓展环境审计对象与内容 《从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指出,环境审计对象有三类,一是直接和间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组织,不论这种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二是有权制定或影响环境政策和法规的组织,包括国际性、全国性和地区性的组织;三是有权监管和控制其他组织、部门环境运行的组织。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对象范围较窄,主要针对第一类,即与环境问题如排污、碳排放等有关的经济组织。后两类审计对象是审计较高层次,各级政府对环境的监管职能,政策方案制定的可行性和科学性需要公开。环境审计内容有其特殊性,与环境事项相关的领域均应包含在内。如环境会计界定的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环境成本、环境效益等再认定、环境报告的盘查、环境法规的遵循情况、环境污染等事项。审核对象依赖于与环境有关的各类资料,有会计资料,也有非财务信息,如碳排放计量报告等。
(三)完善环境审计法规与实施方案 在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方面我国已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重大举措,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管理办法、方案,但未来的路任重而道远。借鉴国际ISO14000系列标准,制定适应我国国情的环境审计准则,对指导环境审计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创新环境审计技术方法,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 在审计技术方法上环境审计有其特殊性,除了基本审计程序和方法外,还可以考虑环境事项相关的计量与报告、指标分析等方法,考虑与生态环境问题有关的专门分析指标、及环境审计实施中协同管理等。随着环境会计、环境报告的创新与完善,环境审计方法在实践中需要审计人员不断创新与发展。审计行业需要培养一支懂环境相关法规与环境技术评估技术的专业人才。
[本文系山西大学商务学院科研创新团队课题(2013)“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资源与环境相关会计问题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明辉、刘笑霞:《我国环境审计研究回顾与展望》,《学海》2012年第1期。
[2]陈思雄、王晨雁:《环境视角进行审计活动的指南》,《审计与经济研究》2003年第18期。(编辑 园 健)
作者:王卿丽
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利用,导致部分资源的短缺甚至枯竭。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剧了环境的恶化,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成为政府和人民关心的热点。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并提出了适用于本国的对策建议,包括加强环境审计立法、积极借鉴和研究发达国家的理论与技术、重视环境审计人力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 环境审计 环境保护 环境审计立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环境保护问题受到了党和政府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关注,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战略的突出位置,这是新时期对环境保护提出的新要求。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形势下,环境审计对环境保护的作用日益突显,环境管理职能由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执行,它们履行任务的效果如何,需要环境审计来评判,因此,重视和加强环境审计,监督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是否遵守环境保护政策及法律法规、是否履行相关职责、环保措施是否有效开展,对我国建设两型社会,推动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二、我国环境审计的现状
环境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注册会计师,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监督、评价或鉴证,使之达到管理有效、控制得当,并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审计活动,环境审计可分为环境污染治理审计和生态建设审计。理论与准则方面,我国的环境审计尚处于起步阶段,理论体系尚不完善,涉及的领域基本局限在环保专项资金的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上,对绩效审计通常予以忽略,而国外的环境审计已经形成完善的理论系统与指标体系,普遍以绩效审计为主,并且不少国家已经开始向环境、人口和资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审计转变;环境现状方面,环保事业在引起政府和人们的关注,环保措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我国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由于净化设施的不完善而直接排出污水和废气,对空气、水资源和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加之有些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放任不管,使得环境状况愈加恶劣,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2013年北京、上海、武汉等多个城市和地区出现长时间的雾霾天气证实了我国大气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另外,征收的排污费难以满足污染治理的要求,资金的不足使管理者对环境治理更加力不从心,同时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加大了环境保护的的难度。总的说来,我国对环境保护的监督还不完善,环境审计对环保事业的积极作用还未突显。
三、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1、我国的环境审计起步较晚,正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我国的环境审计与国际环境审计的研究探索水平差距较大,且我国的环境审计主要以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为主,检查资金的筹集、使用及管理情况,重点监督其使用的合规性,即资金的使用是否完全遵守了相关环境法律法规,对于其绩效审计未予以重视;而其他发达国家的环境审计以绩效审计为重点,重视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行使和环境政策影响的评估。
2、我国的环境审计缺少规范的理论指标体系。一方面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评价的活动,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来作为评价监督结果、发表意见类型的参考,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不完善的理论指标体系难以使环境审计走入正轨;另一方面,指标的缺失也会使审计活动缺乏专业的标准,有失公平,对于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本身的信誉也会产生消极影响。
3、国民环保意识不强应予以重视。目前虽然环保主义得到了国民的接受和支持,但在实践中却没有得到持续的贯彻落实,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仍然时有发生,部分地区政府为了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当地化工厂、冶炼厂和煤电厂等废气废水的排放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地区环境的恶化,这样不仅危害居民的身体健康,更是对全体人类资源财富与环境的破坏。
4、国家对环境审计投入力度不够,环境审计试点需要扩展。投入力度不够主要体现在很多企事业单位的排污费用难以弥补污染治理的资金缺口,资金的缺乏增加了环保的难度,同时也大大降低了环保的积极性;另外我国目前的环境审计重点关注的领域主要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投资的地域,如重点防护林工程、“三河三湖”、退耕还林和部分重点城市等,对于地域广阔、城市众多的中国而言,试点研究的增加,有利于环境审计活动的推广。
5、相对财务会计而言,环境审计的证据难以获得。一是我国环境会计发展的滞后,导致环境审计无法像财务审计一样可以获得直观有效的报表证据,加之指标体系的不完善,审计活动开展难度较大;二是环境审计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社会学和统计学等,因此培养专业相关人才和保证证据的科学准确性难度较大。
四、关于解决环境审计问题的办法
1、加强环境审计立法。政府应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法律理论,结合本国实际,使我国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同时,向国民强调环境保护与审计的重要性,明确每个公民对环境保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不仅可对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起到警示和约束作用,还可以推动环境审计走向制度化、规范化的道路。
2、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积极借鉴深入研究其他国家的环境审计指标体系和工作准则,建立符合我国特点的环境审计理论框架和指标体系,保证环境审计中的工作准则和操作手法的公开化、透明化,明确各部门的职责,规范审计中的客体,除了明确已有的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有效性外,还应明确对环境审计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程度、采取措施加上环境保护义务履行程度,以及政府环境部门职能的履行程度。
3、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政府应加大对环境审计和环保事业的宣传,使人们了解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及其与审计之间的联系,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具体措施可以采取电视新闻、报刊媒体报道、在大学举办环境审计讲座或政府企事业单位内部进行员工培训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活动不仅可以使环保意识和环境审计知识深入人心,还可以提高国民素质,对于重污染企业的高排放行为利用媒体进行揭露批评,对促进环保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作用。
4、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开展环境审计实践。环境审计是一项高成本的审计活动,国外开展环境审计较多的政府部门和组织大多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力量,通常环保投入达到GNP的1.5%左右即可使经济增长引起的环境污染得到明显的改善。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的环保投入较低,因此,政府应加大投入,为环保事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试点方面,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环境审计,在国内进行了部分城市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城市排污费和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等多项环境审计,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国家审计署作为亚洲环境审计委员会首任主席单位,更加重视环境审计在国际范围内的发展。在国内增加环境审计城市试点,可提高环境审计在更大范围内对环境保护的促进效应,明显改善环境质量。
5、重视环境审计的人力资源培养。环境审计学科具有交叉性,融审计学、环境法、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为一体,其广度和难度对我们来说是一项很大的挑战。目前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环境审计项目,将不同学科的专业人员整合在一起,打破专业界限,利用专家的工作,形成一支综合性的环境审计人员队伍。但从长远来看,我们还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利用先进的理论与技术来培养综合性高素质的人才,形成一支具备财务会计、审计、环境法、环境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等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训练有素的审计团队,只有这样才能进行更为专业的审计研究,才能适应国际环境审计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卡罗尔·科林:环境审计探索[J].审计文摘,2013(12).
[2] 陈正飞、叶璐:我国环境审计研究[J].中国外资,2013(24).
[3] 陈正兴主编:环境审计[M].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1.
(责任编辑:张琼芳)
作者:李云鹤
推荐阅读: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改革探索论文06-05
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探讨论文07-18
环境工程相关专业证书06-06
环境科学专业实习个人心得09-17
环境保护与监测专业-个人简历07-10
试论会计专业环境对会计的影响07-12
女孩子学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07-24
环境专业大学生的自我鉴定11-03
环境污染与防治专业基础与实务复习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