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校安全教育是指高等学校为维护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提高大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技能而开展的一种教育活动。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1:

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摘 要】本文论述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对策,分析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安全教育授课内容生硬、教学手段单一,新媒体优势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没能得到足够体现,线上线下安全教育活动联系不够紧密,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等,据此提出将新媒体融入安全教育课内外、将新媒体融入高校日常安全教育和管理、利用新媒体不断挖掘高校安全教育新形式等对策。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安全教育;对策

新媒体是指基于数字基础、非线性传播的、能够实现交互的具有互联网传播特性的传播方式和交互空间。大学生是新媒体的主要受众,他们对新媒体的接受能力、对新媒体的熟悉程度超越其他年龄群体。新媒体在迅猛发展的同时,它的开放性、便捷性、隐匿性和交互性等特点给大学生生活学习带来了很大的便捷,但也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一、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面临的挑战

高校安全教育包含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在《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提到高校安全教育是通过入学教育、课堂教育以及日常教育等多种教育形式,对在校大学生所进行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安全法治观念、安全技能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王兆先在《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将高校安全教育界定为高校为提升大学生安全意识,维持校园正常秩序,通过多种方式对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技能、观念进行的一种教育。由此可见,高校安全教育对于高校的安全稳定、学生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安定和谐起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新媒体信息的及时性和海量性给高校安全教育课程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信息传播的延迟性,通过微博、微信、视频直播、APP推送等基本实现了与事件同步,也就是说世界上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事件都可能被实时上传,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立即获取事件相关信息。当前高校安全教育课的教材陈旧,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延续性,受重视程度不足、地位不高、课时较少;在课程内容方面,存在理论偏多,案例分析和实践教学较少,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等现实问题。因此,高校安全教育课如何利用新媒体进行课程改革,给高校安全教育课的实施者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新媒体信息的交互性和自由性给高校安全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一大特点就是其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具有非常强的交互性和自由性。学生通过客户端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观点等,如微博、论坛等,同时其他网友也可以同步交流,就当前来说这方面的监管难度还是比较大。这给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针对新媒体做好网站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三)新媒体信息的数字化与虚拟化给高校安全教育的防范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

新媒体是在数据科技快速发展的支撑下繁荣发展起来的。由于数字化的发展,人们在新媒体上进行文字、图片、视频等传播变得便捷。同时由于虚拟化的特点,传播者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上进行信息传播和交流,在管制有限的情况下某些网友变得为所欲为、不负责任。由于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关键期,社会经验有限、自我辨别能力较差,很容易受不良信息误导,传播虚假信息或者发布不负责任的过激言论,这在一定程度上给高校安全教育的防范工作提出了不小的挑战,必须引起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教育授课内容生硬,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大部分高校将安全教育设定为必修课,将其视作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途径,但在课程内容更新、教学实施和教学手段应用上都面临着问题。一方面,安全教育课的地位不高,课时数少,部分学校集中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授课,或是将几十个课时分到数个学期进行授课,这样每个学期也就上一两次课,效果并不佳。另一方面,安全教育课授课的教师大多为辅导员或者保卫处工作人员,课程内容较生硬,理论脱离实际,教学形式一般为大班制,加上主要为传统课堂教学,学生没能给予足够热情和重视,教学效果不佳。而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和途径更便捷、广泛,单一的教学手段难以适应学生需求。因此,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对安全教育课进行改革和创新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二)新媒体的优势在高校安全教育中没能得到充分体现

新媒体对高校安全教育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已经建立了一定的新媒体平台,运用微信、微博、易班等渠道宣传和发布安全教育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高校安全教育的方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增加了安全教育工作的透明度,让学生更易于接受。但是可以看到,当前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发挥的功能有限,主要发挥的是信息发布功能,新媒体的交互性没有能够得到发挥,给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参与性的空间不大,加上新媒体专职维护人员更新信息存在不及时等问题,造成在实际运用中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因此,新媒体在高校安全教育中的运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三)高校网络安全教育與线下安全教育活动联系不够紧密

很多高校已经在一些新媒体平台中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但是部分高校还是没能将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未能发挥安全教育的最大效应。线下教育是可以让教育者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的传统教育方式,线上教育是适应新媒体发展要求的新兴教育方式,两者各有优势。如果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能在实施安全教育过程中将两者科学融合,在教学安全教育课时将新媒体的便捷性和海量性应用到课堂上,课后又利用新媒体的交互性,辅助课后师生交流、课程内容补充等,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大学生自我安全意识不足,网络安全知识体系缺失,给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带来新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是随着网络时代一同成长的,他们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和依赖性非常强,但是他们社会经验少、辨别是非能力不强,防范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网络安全的认识有限,容易受到互联网上的不良现象及畸形价值观误导,如容易沉迷网络虚拟游戏而无法自拔,误信不实传言和传播不当言论,深陷网络借贷等,这些都给当前高校网络安全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必须引起高校安全教育者的重视。对此,应深入开展高校安全教育改革和研究,把握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安全教育的新情况、新特点,不断增强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新媒体时代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如果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能将新媒体进行有效利用,将大大提升高校安全教育质量。

(一)将新媒体融入安全教育的课内外

安全教育课作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形式,高校应保证其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課程。在安全教育课的内容方面,应涉及传统的法律法规教育、防身防盗防骗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消防安全教育等内容,同时还要根据新媒体时代的特点,加入网络安全的相关知识。安全教育课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得到创新,并通过新媒体融入教学过程和课后交流中,授课教师要利用新媒体的海量性、即时性的特点,及时更新授课案例,开展案例分析。教师利用新媒体交互性、便捷性的特点,将线下授课与课后线上交流相结合,促进与学生的交流,及时了解授课效果,通过新媒体补充课堂上无法进行的安全教育信息传播。

(二)将新媒体融入高校日常安全教育和管理

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传播途径的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因此,首先高校需要开发新媒体平台和安全教育APP,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在新媒体平台中的宣传,可将在安全教育课中无法实现的逃生知识、心肺复苏等,利用视频或者动画的形式上传新媒体平台。其次促进学生登陆和浏览高校安全教育新媒体平台的习惯养成,这是新媒体平台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最后,优化高校安全教育新媒体平台中的交互性,让学生能参与到学校安全教育和管理的讨论中,及时了解学生对学校安全的建议和意见,及时反馈处理结果,以体现学校对学生良好建议和意见的重视,也能及时调整学校安全教育的工作内容和方式。

(三)利用新媒体不断挖掘高校安全教育新形式

由于大学生对新媒体具有易接受、依赖性强等特点,利用新媒体中虚拟化和数据化的特点,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安全教育游戏,通过情景设置和紧急情况虚拟化设计,学生在游戏中模拟紧急情况中的应对方法,体验闯关乐趣的同时提高自身安全意识和积累安全知识,寓教于乐。同时还可以利用安全教育公益视频制作、微电影拍摄等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新媒体宣传教育新形式,有效提升高校安全教育的质量。

总之,新媒体给高校安全教育带来了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者们要对新媒体进行深入分析和把握,将其有效运用于高校的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中,增强大学生安全意识,提高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开辟高校安全教育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杨继红.谁是新媒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蒋津辉,钟之华,胡俊杰.高校安全教育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30)

[3]王兆先.新时期高校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华北科技学院学报,2017(2)

[4]金瑞钰.新媒体视野下高校安全教育工作策略和路径分析探究[J].现代交际,2017(23)

【基金项目】2016年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项目“新媒体时代高效安全工作的挑战及对策研究”(20161C043)

【作者简介】贾 坷(1981— ),女,广西柳州人,南宁师范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叶 俊(1990— ),女,广西博白人,南宁师范大学助教,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责编 丁 梦)

作者:贾坷 叶俊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2:

和谐校园建设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

摘 要: 和谐校园建设视野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安全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通过构建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提高当前高校安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 和谐校园;高校;安全教育体系;构建

近年来,高校内发生的各类治安案件、事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马加爵事件、北大学生食堂爆炸事件、复旦投毒事件及高校凶杀与自杀事件等等引起社会极大的震动。如何对大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已是摆在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面前的迫切问题。

所谓安全教育,是指高校管理者和教育者以党和国家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为依据,以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以安全责任、安全意识和安全知识为主要教育内容,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教育和日程教育等多种途径,在校大学生能够增强安全意识、全面系统地掌握安全知识、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和今后走向社会需要而进行的教育。[1]82-84

高校安全教育本身颇具矛盾性,被多数人不同程度地忽视,但又没有人否认其重要意义。从校园层面,校园安全事件频发,一方面使得大学校园变得危机四伏,存在着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2]35-37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当代大学生适应社会、求得生存能力的薄弱。从社会层面看,构建和谐校园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础;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前提和保证。因此,建立科学的高校安全教育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安全防范能力,促进校园和谐,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以三个课堂为切入点的安全教育组织实施体系

将安全教育与第一课堂安全理论课、第二课堂校园文化活动相对接,拓展第三课堂网络新媒体的教育平台,可以促成高校安全教育体系三个课堂深度融合、协作互动、资源联动、互相促进的良好局面。

1.结合安全教育课理论教学,衔接第一课堂

北京林业大学于2004年把安全逃生课列为必修课并纳入学分,首开国内高校先河。随后,部分高校认真研究新时期安全教育的规律,陆续将安全教育课列为学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制定教学计划,选取科学教材,适当安排课时,并采取一定方式进行考核。与纯理论知识授课不同,安全教育的课堂应以理论知识为主线,辅以案例分析、模拟应急训练、模拟自救演练、防身技能训练、专题报告会等多种形式。通过安全教育课,大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了防火、防盗、防骗、防止人身侵害以及交通安全和国家安全等方面的安全常识,培养大学生在紧急情况下自救自护的能力,这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结合校园文化安全实践,渗透第二课堂

第二课堂处于有形教育和无形教育之间,相较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内容丰富、主题广泛、形式多样,具有自主性、知识性、娱乐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是课堂教育的有益补充。在高校安全教育中,要把校园的安全教育与校园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接受教育,锻炼能力。如新生入学教育时发放安全教育手册、宿舍安防小贴士、组织安全知识讲座,在高年级学生中组建大学生治安志愿者服务队和安全学习交流协会,在日常的学生活动中举办安全运动会,组织安全图片展览和模拟消防演习等,通过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和防范能力,以达到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

3.结合网络新媒体新平台,拓展第三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充分发挥新媒体的积极作用,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大学生安全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手段。互联网作为信息传播的新媒体更加广泛地深入大学生生活。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容量大、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管理和服务,是提高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手段。高校安全教育可以尝试通过网络安全主页、论坛、微博、微信、QQ、飞信、邮件、人人网等方式,主动抢占网络宣传阵地,及时发布安全信息,适时进行安全管理干预,增强分类教育引导的实效性,提高安全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二、以三个转变为突破口的安全教育质量提升体系

无论在实践操作层面,还是在理论研究层面,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依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学校应积极完成三个转变,提高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质量。

1.由表及里,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实效性

高校安全教育关键在落实,目前高校的落实情况远滞后于实际形势的发展,或是出现重大案件后才会加以重视,或是重安全管理轻安全教育。前者问题在于预防意识淡漠,后者治标不治本,有形的安全问题可察觉,而学生安全素质不高的隐形隐患危害更大。

在高校安全问题中,教育与管理是相辅相成、不可割裂的,二者的目标都指向于高校安全的保障。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引导学生重视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能力。同时,要加强学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如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校内各项管理制度,规范日常行为;及时查处发生在大学生中的各种安全问题;落实学校安全防范措施等。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应健全体系,将安全管理与安全教育相结合,将理论学习与参与实践相结合,促使高校安全教育的有效深入。

2.以点带面,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系统性

目前,高校的安全教育多是零散和随意的,大学生普遍缺乏深入的、系统的安全教育。原因之一是高校安全教育组织机构和领导机制不完善。一般认为,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保卫部门的职责;而安全保卫部门认为其职责主要是学校的安全管理,且无力承担安全教育工作,等等。原因之二是安全教育力量单薄,缺乏专业师资和专业管理人员。目前的安全教育尚停留在辅导员层面,只是组织安全教育主题会和节假日前后的安全教育例会等。

高校安全教育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齐抓共管与分工负责相结合。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是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重要内容。学校保卫处、学生处、思想政治教研室、宣传中心、后勤管理部等都责无旁贷。应当实行岗位责任制,主管领导指导监督,安全教育中心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生干部贯彻落实到学生个人,使高校安全教育制度化和系统化。

3.由此及彼,加强高校安全教育的前瞻性

高校的安定和谐是育人的基本前提,意义重大。对于如何保证高校的安定和谐,存在着一种颇为普遍的错误观念:即单纯强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在此观念指导下,高校会更多地约束学生的行为,制定更加严厉的处罚办法,防止各类事件事故的发生。这种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做法,缺乏前瞻性,看似解决眼下问题,但安全隐患一直存在。只有真正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学生如何避免事故,教会学生如何处理事故,这才是校园安全的根本,才是教育的根本。

三、以三个难点为着重点的安全教育管理保障体系

安全教育的高度、宽度和长度是取得实效的难点。对这些问题,高校要力促三个结合,才能推动实践教育向立体纵深发展。

1.安全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感情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个层次,并认为这些基本需要对人的生存发展来说十分重要,一旦缺失或未满足将会带来身体上或精神上的隐患,若得到满足就演变成追求高一级需要的动力。因此,高校的安全教育作为保障大学生生存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而且是高校育人的重要保障。将安全教育与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一方面完善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体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和抵御非法侵害的能力,确保高校的安全稳定。

2.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近些年,大学生发生的人身意外伤害和非正常死亡的事件逐年增加,分析事件的原因,发现多是心理障碍造成的恶果。[3]125-128处于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成熟滞后于生理成熟,心理状态波动起伏明显、稳定性不强,且情绪控制能力较差,易诱发校园安全事件。将高校安全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发现自我、提升自我,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促进学生全面身心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建立一套“预测、排查、干预、跟踪”的危机积极应对机制,对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和跟踪,防止出现自残、自杀和伤害他人等事故。

3.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

传统的高校安全教育主要集中于法律法规、人身财产安全等领域,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安全教育的内容也悄然发生着变化。从宏观层面看,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转型期矛盾凸显,由此产生诸如政治安全、国家安全、环境安全、资源安全等问题;[4]49-52从微观层面看,随着学校管理社会化和学生结构复杂化,大学生在心理、社交、就业、网络和消防等方面的安全问题备受关注。学校应将宏观安全教育与微观安全教育相结合,切实开展安全教育,普及安全知识,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和能力。

总之,高校安全教育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高等教育实践中不断探索,只有正确把握方向,加强队伍建设,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切实有效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安全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能力,才能推进高校安全教育的体系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蒋夏宁.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几点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2)

[2]梁姗姗.大学生安全教育缺失及高校安全管理体系的构筑[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9).

[3]王能武.高校安全教育研究[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8(5).

[4]陆锦冲.关于高校安全教育新内容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11(4).

作者:安平

高校安全教育论文 篇3:

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设置研究

【摘要】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旨在培养大学生安全意识,合理配置高等教育资源,加强科学管理,确保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首先阐述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讨论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内容,包括课程标准、课程体系、教材等方面;最后对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 绩效 内容 方法

【基金项目】广西教育系统维护学校安全稳定课题(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读本与课程设置研究);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立项课题(2011C0091);广西高校优秀人才资助计划。

一、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社会化现象日趋明显,一些治安案件、危及大学生人身财产案件,诱发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等在高校大学生中也时有发生;此外,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人为灾害(如火灾、重大交通事故等)的发生,同样会对大学生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据统计,从2002年起,北京高校平均每年发生火灾14起;2002年至2004年,高校因交通事故累计死亡21人。在高校案件中,盗窃和诈骗案件占80%。2011年召开的全国综治维稳工作会议指出,要以对人民生命安全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履行维护高校稳定的第一责任,为大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要求把维护校园安全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一项“重大政治任务”。

近年来,为了改革我国传统的高校教育模式,缩小日益复杂的社会安全教育形势和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之间的差距,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安全教育”的精神,实现高校安全教育改革目标,国内有些地区的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尝试进行高校安全教育改革。北京市教委于2009年召开“北京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会议”,会议明确指出,安全教育将作为一门课程进入大学课堂,市教委还首次向全市高校下发《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培养》教学课件。此外,清华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已经开始安全教育学分制的探索。如清华大学将安全教育纳入军训课程,全面覆盖本科生,在研究生课程中设置16学时的“实验室安全学”,解决实验室安全隐患。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在国内高校中,对高校安全教育的研究已经展开,并且也形成系列的研究成果,但对理论教学的有效性研究比较少,尤其是针对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尚不多见,与高校安全教育相关的课程和教材编写也较少研究和出现。

二、高校安全教育课现状与问题

1.“讲座式教学”仍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课教学体系亟待构建。目前,仍有不少高校延续过去新生入学教育的“讲座式教学”,即邀请社区民警或经验丰富的保卫部工作人员,在新生入学教育中以讲座的形式面对数千新生泛泛而谈安全知识。

2.“照本宣科教学”仍存在,跟不上现代高校教学步伐。一是大学生安全教育课讲授人员的教学水平参差不齐,大多为没有教学经验的高校保卫、后勤干部或职工,有的高校甚至将该课程与“两课”合并共授;二是该课程极强的实践性决定了讲授该课须有特殊方法。

3.“逐层传递式教学”仍存在,大学生安全教育须以学生为本。 “逐层传递式教学”即某些高校只针对班团干部(班委)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再由班团干部(班委)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的教学形式。该教学形式确实节省了人力、物力成本,也保证了参加听课班团干部(班委)的教学效果,但班团干部(班委)再向普通同学传达讲解过程中必然会“偷工减料”,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综上所述,目前各高校实施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形式多样,教学水平欠缺,尚不能达到正规课程的要求。

三、高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意义

高校安全教育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而且是综合能力的培养,可以引导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树立自护、自救观念,形成自护、自救意识,掌握自护、自救知识,锻炼自护和自救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

1.有利于确保高校安全和稳定。高校所有工作都是围绕学生进行的,安全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有关统计数据表明,高校校园内发生的刑事治安案件或安全问题大多与学生有关。这些案件(问题)的发生,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造成伤害,也会给学校正常工作带来影响,严重时将危及整个社会的稳定。

2.有利于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保护生命力和生命发展的自然追求。在这个追求过程中,人的生命自我保护是基础。当代中国教育学研究领域中著名学者叶澜教授提出,“教育除了鲜明的社会性之外,还有鲜明的生命性,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3.有利于应对日益复杂的高校安全教育环境挑战。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方面各种矛盾和安全问题层出不穷,一方面学校相关的教学内容不明确,知识不成体系,落实不到位。社会的发展总是向高等教育提出新的命题,对大学生进行自护、自救、安全与防卫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要“以人为本”的体现。在这个背景下,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便既历史地而又现实地摆在我们面前,成为我们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四、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

1. 大学“安全知识”课程建设。为贯彻教育部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尽快落实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要求,我校在原有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将安全教育、正当防卫与体育教学相结合,在高等学校中开设“安全教育”课程,把日常安全知识与正当防卫基础技能有机的结合到体育教学中。(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各类安全隐患的起因和相应的防范原则,内容涉及运动损伤的预防与处理;意外突发事件如地震、火灾的逃生;野外生存的知识和技能;传染病防治等实用安全知识。防卫部分介绍了人体生理要害知识;防卫技术;安全防卫心理及身体洲练,以及暴力侵犯的预防,力图做到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心理素质和提高日常实用的安全防范、攻防能力,培养学生坚韧不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2)课程组织形式。“安全知识”课程可以考虑在高校的体育课程中分化设置。在体育必修学时中,分化部分学时作为生命安全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考核,在每学期体育选项课中,以大约l5~20分钟的时间穿插于每次体育选项课的教学中或者利用整次课集中进行教学,除了贯穿于所有专项课程的教学外,还可以设置“安全知识”选修课程。

2.教学实施。(1)优化安全教育课程设置,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教学中通过模拟实验室教学,使学生掌握遭遇突发事件时的急救与互救技能,通过情景模拟逃生训练,让学生明白在遭遇险情和突发意外事件时能迅速的奔跑、跨越、攀爬等对生命的重要意义,有效的激发学生的上课热情。(2)创新教学方法根据教学需建立室内自救互救模拟实验室、野外逃生训练场地、多媒体教室,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逃生训练课教学中,通过情景模拟,使了解学生遭遇突发事件时的生存状况,进而有针对性的采用分层次、运动处方等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各项素质与生存技能;自救互救课教学采用模拟实验室教学,通过对人体结构的讲解、心肺复苏的实践操作,不断提高学生自救互救技能。

3.安全教育课程的教材编写。结合安全教育的特点,精选安全教育内容,组织编写适合大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专项教材《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通过三个层次的课程整体设计,将先进的安全教学理念贯彻到教材中,从而最终实现安全教育目标。(1)宏观层面是确立高校安全教育的指导思路和教育模式,这是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和基础,也是课程设置的基础。(2)中观层面是“高校安全教育课程建设与教材编写”,这将为高校安全教育提供执行的方案和实施平台。(3)微观层面是高校安全教育的教学实施和组织推广。

图1 高校安全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

五、结论

论文探讨了高等学校安全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意义,并就具体步骤进行了阐述。今后的高校安全教育工作,要加快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步伐;积极探索高校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内容和方法;努力做好高校安全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参考文献:

[1]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大学生安全教育教材:大学生安全知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39.

[2]袁健.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6):193-194.

[3]姬学明.高校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74-75.

[4]马凤宝.浅析高校安全教育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后勤研究,2007(1):110-112.

[5]张建安.心理防范教育与大学校园安全[J].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61-62.

[6]刘家增等.学生联防工作与优化教育人环境探析[J].中国建设教育,2007(2):33-36.

[7]郭萍.高校危机管理高层论坛举行[N].中国教育报,2008-07-29.

[8]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首都教育安全稳定“十一五”规划》的通知(京教工[2006]17号).2006-04-25.

作者:程海梅 陈思源

上一篇:目标成本管理论文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