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2022-04-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所谓暑期社会实践,就是利用暑期深入社会开展专题调研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着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这一部分实践环节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的核心。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1: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

摘 要: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受教育并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各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通过对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态度、现实表现、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分析和归纳,提出改进和完善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 高职学生; 社会实践; 现状; 发展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种以实践的方式实现高等学校教育目标的教育形式,是高校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深入现实社会,参与具体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以了解社会,增长知识技能,养成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人生观的活动过程。高职大学生积极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既能够大大增强学生自我创新意识,又能够帮助大学生将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付诸于行动,同时不断开拓眼界,还有助于提高大学生实践的能力,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水平,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1]。

一、当前高职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现状调查

本研究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发展状况开展了调查走访活动,先后选取南京、常州、泰州、扬州、南通等地的高职院校,涵盖经贸、航海、纺织、建筑、园林、会计、计算机、汽车、化工、医药、农业等专业,采用网络问卷、纸质问卷、个别访谈交流等形式。发放问卷调查60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557份,其中,男生297人,女生260人;一年级人数374人,二年级人数183人;共青团员518人,群众39人。

1. 从参与调查和访谈的总的情况来看,各高职院校都能紧扣上级团组织的总体要求,顺应时代脉络,实践主题突出,时代性比较明显。各高职院校团委和二级分团委都很重视,积极整合多方资源,组织策划,有针对性地组建重点实践小分队和一般分队,有的高职院校还组织了实践出征和授旗活动,增强了仪式感。

2. 从调查结果来看,高职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原因比较多,40.85%的学生是积极响应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号召;13.71%的学生是要提升一下课堂知识,用实践来检验一下;23.16%的学生是为了锻炼自己的能力,增加一些自己的社会阅历,开拓视野,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2.28%的学生则属于被动选择,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实践的学分,好在开学时顺利上交实践总结材料。对于如何看待暑期实践活动,67.64%的学生觉得暑期社会实践还是很有意义和很有必要的,应该人人都认真参加;11.28%的学生持无所谓的态度;有21.08%的学生对学校组织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不感兴趣,不如自己利用暑假时间做兼职,更直接地多赚钱。对于暑期社会实践遇到的困难问题,71.39%的同学认为缺少指导教师的全程陪同,社会实践存在虎头蛇尾的现象;11.63%的同学觉得社会实践过程中经费的问题没有有效解决;9.15%的同学对暑期社会实践的交通组织方式存在不满;7.83%的学生觉得暑期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合理,应总体把握在7天左右。

二、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理解和支持存在偏差

许多高职院校对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表面上很重视,搞了相应的仪式,但内在的对社会实践的深入研究和政策支持力度不够。调查发现,有的高职院校为工作需要,轰轰烈烈地举行社会实践授旗仪式,新闻也及时进行了报道,但仪式结束没有后续的关心和关注;有的学校竟然对省级社会实践的获奖证书的认可度和含金量存在争议,只把它当作一般的学生活动来看待;有的高职院校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经费支持很有限,把经费用在支持学校遴选的“重点团队”上,对一些普通团队采取自由发展的态度,致使在暑期实践中,全员化的实践活动不能很好地实施;有的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指导老师的配备比较随意,甚至只是在申报书上挂个名,没有真正很好地进行科学指导和服务[2]。

(二)高职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

调查发现,虽然高职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整体来说还是比较积极的,但还有很多学生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有一种随意性甚至有消极反对的心态,有的学生认为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搞搞形式,不需要认真参与和完成,只要找个单位将实践报告盖个章即可。从而也就出现了部分高职学生的社會实践形式重复雷同,内容单一,敷衍了事,缺乏思考,装腔作势摆拍几张照片,还有同学参加社会实践注重的是媒体宣传,流于形式,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初衷——“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相径庭。

(三)高职学生对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目的存在偏差

调研发现,高职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目的性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学生能领会到暑期社会实践对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积极意义。有些学生则把暑期社会实践当成是随队到处游玩的机会。个别同学把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当做自己评优评先和党员发展的机遇,这与学校评优规定有一定关系。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队尤其是遴选组建的重点团队的成员基本由主要学生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等组成,这也为少数同学的别有用心提供了条件,使其更看重参加暑期实践给自己带来的荣誉和利益。而有的学生选择了兼职打工赚钱替代了真正意义的社会实践,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公益性原则[3]。

(四)高职院校对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管理和考核机制存在偏差

通过走访调研发现,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管理和组织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有的高职院校没有把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学校整体的教育管理中来,具体表现在经费的预算执行、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上。有的高职院校由校团委牵头负责学校的暑期社会实践的实施,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生的素质教育成绩结合起来。这样做的初衷很好,但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应的计划,对学生是否参与社会实践缺乏制度性的考评,有的高职院校给每个学生发放暑期社会实践登记表替代系列的教育考评,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的随意性。有的学校对社会实践的指导教师没有硬性规定,工作量和课时费没有明确量化,影响指导老师的积极性。有的高职院校只有团委一个部门来完成此项工作,而缺少了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力量有些薄弱,甚至存在一些临时应付的现象,使得社会实践的成效大打折扣[4]。

对于社会实践的考评,大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统一的评价体系。有的高职院校通过校内答辩,遴选出优异团队上报团省委作为省级优秀团队进行表彰;有的院校则结合参加社会实践的人数,推算出一定比例的团队和学生进行校级的表彰;部分院校也结合一些硬性指标,比如是否有领导参加,是否有指导教师参与,是否有地市级以上的媒体报道等等。类似的考评方法在实际工作中比较常见,也能迅速地进行筛选和完结。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漏洞,例如有的社会实践团队,只花了半天时间,拍摄了照片、邀请了电视台、在网站上进行了宣传,这种“半天式”的社会实践偏离了暑期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和作用。

三、改进和完善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的建议

(一)进一步提升对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

高职院校党政领导要进一步提高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识,深刻领会其深远意义,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组织和引领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坚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紧扣“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的宗旨,切实地做好这项工作。建议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实施暑期社会实践“一把手”工程,二级学院党政领导亲自组织协调指挥,以促进其更有序的发展。

(二)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提高学生积极性和扩大学生参与面

有的师生对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和意义存在曲解,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理解成暑期夏令营活动;有的师生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学校其他校园文化活动混为一谈;有的师生认为这类活动应该是辅导员、团委干部和学工人员的事情。

各高职院校及其团学工作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宣传工作,通过主题教育活动、主题团日活动等形式,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和作用正确地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和正确的实践目的,营造出全员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良好氛围,让每一位大学生都有参加的意愿并且能积极行动起来,让其能从根本上认识到参加这种活动对自身发展的意义[5]。

(三)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和体制机制

1. 创新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主题要紧扣上级团委的文件精神和要求,体现时代性和针对性。内容和具体过程也要与时俱进,要做到切实发挥自身的专业知识优势,开展高层次高水平的活动。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结合各高职院校实际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注重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专业性。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结合高职学生的成长特点,遵循高等职业教育的规律,来优化暑期社会实践的教育目标。

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层次确定实践内容,例如一年级的学生,专业课知识相对学得较少,社会实践内容则可以社会服务和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二年级的学生学了一些专业知识,可以组织一些专业对口的实践或者科技活动。还可以紧扣党中央的政策要求,进一步践行工匠精神,相关涉农院校还可以结合新时代的乡村振兴战略,开展系列的特色鲜明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因材施教”,使实践内容成为吸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内在推动力[6]。

2. 完善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管理制度。(1)建立社会实践项目的审核机制。各班级团支部或者是分团委组织建立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要在充分分析论证和完善方案(包括该社会实践项目的背景、实施过程、经费预算、参与人员、达到的成效等等)的前提下,向校团委进行申报。由于各个学校的特殊性,还要本着点面结合的原则,有侧重地培育重点团队和一般团队,从而增强社会实践的目的性和可行性。(2)构建社会实践项目的经费保障体制。建议各高职院校设立暑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由校团委统筹管理。明确拨款比例,根据项目审定的情况,分等级、分层次来拨款资助活动的开展,严格监督管理和规范资金的使用,做到专款专用。经费是最重要的保障,有充足的财力、物力的支撑,才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3)建立暑期社会实践统一运行机制。各高职院校根据教学进程和校历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在某一时间段,组织青年学生进行社会實践活动。尤其针对遴选的院级重点和校级重点团队,应统一时间、统一组织、统一实施。力促社会实践活动的有序、实效、安全,也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半天式”的社会实践的现象。(4)建立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制度。要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的特点,发挥高校教师的技术和行业、实践优势。可以借鉴学业导师制度,配备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实践过程的指挥与协调、实践活动的点评和考核等。同时,各院校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如,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核算办法与津贴发放办法,激发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

3. 优化高职院校暑期社会实践的考评制度。一是完善考评制度。学生层面,将参与暑期社会实践及其实践成果以学分方式纳入成绩计算,并作为评奖推优的标准之一。教师层面,将其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指导工作进行量化,并核算成实践教学的工作量,发放相应津贴,并与个人年度考核和评优评先结合起来。二级院系层面,结合本部门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组织和实施情况,领导重视与支持情况,教师积极参与情况等进行量化,与部门的绩效考核奖惩结合起来。学校层面,建议学校加强暑期社会实践的激励制度,包括物质和荣誉。物质方面,设置专项资金,奖励优秀实践团队、个人、指导教师和成绩显著的二级部门。荣誉方面,以省级暑期社会实践评选表彰为抓手,从下而上,进行遴选推优,逐级标准,颁发荣誉证书,并将此表彰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学生的学分等结合起来。二是优化考评方式。由于暑期社会实践的特殊性,不能采取一种固定的考评方式,将结果考评和过程考评科学结合起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考评要注重实效,不仅仅要审阅学生的汇报材料,相关文字图片,还有增加过程考评的占比,全面评估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的过程和实际成果,提升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成效。

(四)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五个有机结合”

1. 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有机结合。各高职院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必须紧密围绕每年上级团组织确定的活动主题,紧扣指导思想来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让高职学生在实践中爱祖国、知国情、明己任、圆梦想。例如,2018年度,江苏高校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活动主题是“青春大学习,奋斗新时代”。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围绕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出发点,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积极投身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重点,以扶贫、济困、扶老、助孤、恤病、助残、救灾、助医、助学等为发力点,组织和引领大中专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坚定“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理想信念,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强富美高”新江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7]。

2. 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暑期社会实践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进一步优化实践育人的体系和方式方法,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高职学生在暑期社会实践中锤炼意志品质,引导青年学生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各院校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政教育工作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引导学生正确扣好人生的扣子,教育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教育引导他们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把激昂的青春梦融入伟大的中国梦,紧跟时代砥砺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青春力量[8]。

3. 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职业生涯发展有机结合。将暑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结合起来,可以使社会实践的内容更丰富,目的更明确。暑期社会实践和职业生涯规划有机结合,有利于高职大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了解行业、熟悉社会,也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和完善。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和要求,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与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匹配的社会实践项目,减少社会实践的盲目性和职业规划的空洞感,从而更有利于高职大学生不断充实以后的大学学习生活和职业发展目标。

4. 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就业创新创业有机结合。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灌输就业创业教育相关理念,引导高职学生脚踏实地,理性认识,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鼓励有一定实力的学生进行创业前期准备,并尝试创业,积累相关经验和条件。鼓励个别学生开展创新研究助推创业实践,主要是在老师的项目带动下,进行相关的实践研发,不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业技能[9]。

5. 坚持高职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培育工匠精神有机结合。高职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和高职学生的专业发展需要,必须加强学生的工匠精神培育。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更直观地践行和培育工匠精神,以“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立德树人教学理念的指引下,培育出踏实专一、执着肯干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实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以及高质量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玉. 大學生暑期社会实践问题分析与思考[J]. 高等农业教育,2013(10):84-87.

[2] 李永宁. 高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J]. 现代教育科学,2015(3):102-105.

[3] 李群. 学生假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14(29):183-184.

[4] 李永宁. 髙职院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运行机制的构建与思考——以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现代教育科学,2012,25(2):22-23.

[5] 刘同国.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现状与发展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6] 裴斐. 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潍坊学院学报,2017(8):96-98.

[7] 共青团江苏省委. 关于开展2018年全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Z]. 2018.

[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EB/OL]. (2016-12-09)[2018-12-01]. 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16/1209/c117092-28936962.html.

[9] 蒋大明. 当代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与对策研究[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作者:马晖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实践育人视角下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农科学子了解“三农”,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该文分析了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全面提高实践育人认识、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实践基地、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考评机制等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对策。

关键词:实践育人;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mmer Social Practice in Agricultural Colleg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al Education

GUO Shumei1 et al.

(1Shandong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China)

Key words: Practice education; Agricultural colleges; Summer social practice

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都提出,暑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锻炼毅力、增长才干的重要方式[1],也是树立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2]。农业院校承担着乡村振兴的重任,乡村振兴需要大批“知农事、知农情、知农理,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知三爱”的专业人才。

农业院校按照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通过有组织地开展农业产业调研、农业讲座、生产基地参观锻炼及支农爱农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贴近农民、感受农业、关注农村,强化学生学农、爱农、兴农的情怀[3],不仅可以加强社会、学校的联系,还能促使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审视自己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找出自己专业知识的不足,促使学生及时自我调整,进一步激发其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如何利用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育人,提升第一、第二课堂的耦合度,突出农类专业教育特色,已成为新形势下思政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新课题。

1 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1.1 未形成多方合力 当前农类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一般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专业性实践活动,学校、家庭、社会三方并未形成合力,支持力度不够[4]。有相当部分高校认为暑期社会实践属于学生个人行为,并没有用心去组织,投入的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趣味性和创新性;部分指导教师由于科研项目需要才会带队参与社会实践,有的老师害怕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出问题担责任,直接不参与、不指导;部分家长担心农村环境差、基础设施不完善,怕学生们去偏远地区受苦受累,不支持孩子参加“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加之暑期社会实践时间较短,缺少相对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各方提供的社会实践活动机会较少、岗位较少,也没有建立社会实践活动长效机制。

1.2 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农类院校大多数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认知存在偏差,把其当成是硬任务,也有的认为是获取第二课堂学分的捷径,为了获得学分,被动完成,参与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即使参与也往往流于形式,疲于应付,写出的调查报告、心得往往东拼西凑,没有实质内容,也无法达到实践育人效果。

1.3 专业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主要有团队社会实践和自主社会实践2种形式,参加团队社会实践人数比例不高,自主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较大。有的团队暑期社会实践内容停留在拍照、“三农”政策宣讲、公益服务、农村调研层面,未将实践活动做深做实。自主社会实践学生一般利用假期打工形式、辅导班教学等形式进行实践,与专业联系不紧密[5]。

2 农类院校暑期社会实践育人对策

2.1 全面提高实践育人认识 农类院校可以“第二课堂成绩单”为抓手,建立暑期社会实践育人体系,高校、指导教师、学生、家庭及社会全面提高认识,利用校企、校政合作模式,可跨专业、跨年级、跨院系地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挥朋辈引领作用,扩大实践受益面;提高指导教师专业指导水平,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学校引导学生家长认识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意义,学生端正实践态度、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社会提供相应岗位及经费支持,全方位支持大学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6]。

2.2 做好顶层设计 农类院校应采取宣传、动员、培训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参与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明确过程及目的,细化实践方案。学校要加强与社会、农业企业、行业的沟通,在暑期社会实践开始前面向社会、农业企业行业、教师征集实践项目[7],形成实践立项的问题导向机制,明确实践目的、内容、要求等,让学生结合学年综合实践等需求进行选题,对选题进行归类,如农业产业结构实践项目、农业设施与装备实践项目、生态农业种植实践项目、农产品质量与安全实践项目、农产品销售实践项目、农旅结合项目、农业法律法规宣传项目等[8],具体见表1。每个项目都精准组队和配备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实行分类指导、因材施教,探索和实践“质量兴农”途径[9]。

2.3 建立实践基地 在农类院校推进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依托政府、企业等建立长效合作的“产学研创推”一体化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10],强化农类专业人才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实现服务社会与育人质量双丰收。农类院校以项目化的形式每年定点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明确流程及目标,保障实践活动的规范化与制度化。师生还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相结合,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指导当地农业发展;农科学子与农户直接交流,了解农民和农业生产,对村庄进行走访调查,得到大量的有效数据,为乡村振兴提供相关理论依据[11]。

2.4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农类院校可以设立暑期社会实践专项基金项目,并向社会做好宣传,让有需求的政府、行业、企业对项目进行投资与支持。社会、企业、学校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先进个人”或“优秀团队”荣誉和物质奖励,并进行广泛宣传,以激发越来越多的农科学生参与到暑期社会实践中,为更好地将实践成果应用于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完善考评机制 暑期社会实践结束后,可采用成员自我评定、指导教师评定、团队间互评等方式进行考评。实践结束后可通过展板进行成绩的展示和宣传,学校、院系层面可开展多种形式的评比,进行典型案例分享活动,宣传暑期社会实践成效[12]。一方面,考评团队实践的内容,包括实践的内容、途径、数量、质量、时间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发现问题、概括经验、总结教训等情况;另一方面,考评团队实践对当地产业(企业)发展、乡村治理、民风民俗改变等的借鉴和意义。对同一项目连续进行多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注重通过撰写调研报告、发表文章、申报项目、申请专利等途径,将暑期社会实践收获惠及更大层面,或通过持续关注、深化合作等方式,在农类大学生毕业后的工作中解决类似问题。

3 结语

以乡村振兴为背景,农类院校扎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通过开展“三农”政策宣讲、科技支农帮扶、农村教育关爱、美丽乡村打造、村情社情观察、乡村调查研究等实践活动,进行实践育人。农科学子通过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不愿意从事有关农业工作的思想,也有利于改善农类专业的弱势地位。暑期社会实践在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比赛、课外学术竞赛中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近3年有5支农类团队受校级表彰,其中3支团队受省级表彰,取得省级学科竞赛三等奖以上奖励5项,“互联网+”大赛铜奖以上奖励3项,挑战杯三等奖以上奖项3项,有6支团队被列为校级重点社会实践团队。

参考文献

[1]贾彩虹.实践教学与暑期社会实践的项目化对接探索——基于“立德树人”思想[J].科技视界,2019(24):79-80.

[2]张桂荣.大学生义务支农支教活动的意义及改进策略——以燕京理工学院十年四川平南支农支教活动为例[J].中外企业家,2019(06):209-210.

[3]蔡洁琼,袁长鹏,多杰当智.沿着脱贫攻坚的足迹,以“科技支农实践团”为先锋,培养知农爱农新青年——以青海大学农牧学院暑期社会实践调研为例[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20(12):191-193.

[4]陈莉萍,林捷,钟德强,等.高职院校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20):260-261.

[5]唐智,董文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高校暑期“三下乡”的改进策略[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20,24(02):97-102.

[6]李兆楠.三全育人视角下大学生暑期农村社会实践研究[J].农村·农业·农民(B版),2020(08):58-59.

[7]葛玮.基于项目化管理构建社会实践支农的过程模型与机制研究[J].今日财富,2019(09):172-173.

[8]李强栋.浅析开展农业特色暑期社会实践的育人效应及思路——以武威职业学院“科技支农”社会实践为例[J].时代农机,2018,45(10):81-83.

[9]朱江,许锦绒,白锦霞.“项目化运作社会化合作”:高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以山西农业大学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为例[A]//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学校共青团2019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C].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中心,2019:6.

[10]刘阳,毕永福.三全育人视角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分析——以T大学为例[J].智库时代,2020(09):132-133.

[11]田玉刚,万素梅,翟云龙,等.新时代下农科学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探究——以塔里木大学小胡杨联合实践队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20(14):168-169.

[12]卞辉,陈杰.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育人效果的路径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22(04):64-67,71.

(責编:张宏民)

作者:国淑梅 牛贞福 冯木彩

暑期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探讨

摘 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学生热情不高、活动深度不够、形式大于内容。构建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要分层次大胆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重视交流总结,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关键词:暑期社会实践;农学;课程化

1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意义

自1997年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等部门开始组织大中专学生暑期“三下乡”(科技、文化、卫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来,许多高校逐渐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必修课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落实,希望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大学生社会实践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实践(向社会学习)的过程,是大学生个体角色的实践过程;二是服务(对社会施加影响)的过程,是大学生角色的社会化过程[1]。

农学专业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暑期社会实践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暑假正是农村、农民、农事活动繁忙活跃的季节,利用暑期学生可全力深入农村、深入到农民中间、甚至参与到农事活动中,感受城乡差距,在走向社会的同时更进一步认识专业,认识到自身价值,增强学生学农爱农意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学以致用,能发现生产上存在的问题,反思自身知识和能力上的不足,激发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增强学好专业的信心和决心。

实践过程是知识与应用互动的过程,学生需要确定主题、设计方案、走访调研、撰写报告,一个流程下来,学生将学校所学的抽象理论与接触的社会实际现象相联系、相比较,自主地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沟通能力、组织能力、协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应变能力、创新能力亦可得到锻炼,个人综合素质会得到极大地提高[2]。实践结束后,学生反馈的问题、专业的前沿信息等又是很好的教学、科研素材,老师将其消化后可丰富教学内容,或确定新的研究主题。

2 关于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是把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总体规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同其它课程一样规定学分,评定成绩[3]。根据培养目标、培养要求、专业学科特色与学生特点,分年级、分专业、分层次,结合课堂教学计划设计实践课程,制定实践教学大纲,从内容形式、运行机制、教育管理、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系统科学持续规范实践活动,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全面提高暑期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可避免部署工作仅停留在会议中及文件上而得不到具体落实的现象,全员参与,提升暑期社会实践的整体效果。

农学专业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作为农学专业的实践必修课,结合专业特色、教师科研、学生科研创业,建立低年级学生社会调研、高年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课程式暑期社会实践模式。学生完成1次暑期社会实践、考核合格可获得2学分。从大一至大三,每名同学必须完成3次暑期实践活动(内容不能重复)才能毕业。为加强规范化管理,需要教学和学生工作部门联合起来对暑期社会实践进行组织管理。

3 农学专业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化模式构建

3.1 分层次大胆创新实践形式与内容 为克服重点轻面的(仅重视 “精英式”实践团队)问题,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灵活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或个人形式均可,以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参加,允许跨年级或跨专业(涉农专业)组团。

大三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主要以顶岗实习的形式进行。此时大部分学生已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可在此基础上拟定挂职锻炼实习计划,并进入相应的科研院所、农业生产企业单位、农业管理与服务部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以职员的身份从事工作,利用专业知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反思自身专业技能、专业素养与实际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很多单位招聘时要求应聘者有工作经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顶岗实习为他们提供了获得一定工作经验的机会,同时还能使学生不断完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择业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低年级学生(大一、大二)实践活动主题可结合专业特色、与三农相关、有意义即可。农学专业的暑期社会实践以社会调查、科研项目调查(与某些教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农技下乡、采集制作标本等为主,文艺下乡(关注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及思想教育)也值得推广。另外,可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项目、创业计划大赛等学生活动结合起来,让他们带着各自感兴趣的立项课题进行社会实践,主张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与创业能力。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和特长自定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也可从参考项目中选择。譬如社会调查方面的相关参考项目如下:

(1)农业政策调查:包括强农惠农政策类型、政府扶持力度、落实情况、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等。

(2)农业机械化调查:包括农业机械产品种类、价格、机械化程度、使用水平、经营效益、农机市场现状、发展趋势等。

(3)农业资源调查:包括某地区自然资源(土地、水、气候、生物)、种植业资源、种植业发展模式、生产技术水平、产量、效益等。

(4)作物栽培技术调查:包括某地区作物(常见作物或稀特作物)种植制度与水平、栽培方式、新技术的特点与应用、存在的问题、改进建议等。

(5)植物病虫调查:包括某地区植物病害与昆虫(害虫、益虫)的种类、寄主植物、危害程度、分布情况、发生流行时期、防治水平、防控对策等。

(6)杂草调查:包括某地区农田杂草种类、分布、危害程度、发生消长规律、防除技术、除草剂的种类与使用效果等。

(7)农药、肥料市场调查:包括农药、肥料、生物农药与生物菌剂等的产品类型、防治对象、销量、效益、经营状况、污染状况、购买及使用注意事项等。

(8)设施农业调查:包括设施农业类型、规模、资金投入、扶持政策、产业化经营水平、栽培作物种类、栽培技术、产品销售途径、效益、技术人员职责、发展前景等。

(9)花卉种植调查:包括某地区花卉(室内的、田间的或野生的)种类、生长特点、种植方式、栽培技术、销售情况、效益、养护注意事项等。

(10)农民生活水平调查:包括农民收入来源与状况、劳动力情况、土地耕种情况、生活水平(吃、穿、住、用、行)、消费特点、娱乐方式、各方面的需求、农民的出路及相关思考等。

(11)大学生村官调查:包括大学生村官的年龄段、毕业院校、专业、工作内容与职责、考核机制、工资待遇、工作环境、任职期限、发展前景、村民的态度及看法等。

3.2 加强专业教师的参与指导 实践教学任务的布置重要,但过程管理更重要。低年级进行暑期社会实践时尚未接触太多专业课,如果不安排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自身知识储备不够,会导致实践目的性不强、盲目行事,实践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也无处咨询、不了了之,达不到预期的实践效果。

根据学生的实践活动方案提纲,按研究领域安排相应的专业指导教师(可亲临现场指导,亦可通过电话、网络等通讯条件进行远程指导),从多层面帮助学生克服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应制定一系列措施激励教师加入暑期社会实践的队伍,以增强实践的目的性和科学性,使学生少走弯路[4]。譬如计算工作量,将指导社会实践作为职称晋升、年终考核、评奖等的重要参考条件。

3.3 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 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离不开社会的认可和支持,但很多企事业单位往往看不到知识水平的高效益性和学生身上潜在的创新能力,只重视自身利益,将得不到实际效益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往往拒之门外,即使勉强接受也是应付了事,使得暑期社会实践缺少深度和高度而流于形式。

实践基地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平台和纽带。要根据专业性质,选择有代表性的村子、企事业单位、农业科技园区等,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联系后通过签订协议建立一批稳定的实践基地,不仅给学生提供一定的选择范围和锻炼成长机会,而且利于暑期社会实践长效、深入和系统的开展。

3.4 重视交流总结 一些学校对于暑期社会实践只重视动员,而忽略了成果考察和经验总结,或是总结力度不够,只选择个别学生汇报交流,没有交流、互动,其他学生则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认为反正课程合格了就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期需要有目的进行经验交流、成果分享与解答疑惑,人人参与,力求使实践效果最大化[5]。

实践本身对学生来说是种锻炼,而实践后的总结也不可忽视,学生需要展示与交流的舞台,使他们增强自信心和心理素质。可以答辩汇报的形式总结,所有学生都必须参加(组队实践的,各队员可从不同角度汇报)。将选出优秀团队、优秀个人进行表彰奖励。为体现公平公正,答辩委员会由高年级学生和老师共同组成。

3.5 健全考核评价机制 多数学生对暑期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意识到实践活动要带着问题走向社会、带着答案或新问题再回到课堂[6]。再加上一些学校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审核不严格,只要学生交实践心得(审查报告内容的完整性、流畅性)或单位盖章证明(佐证实践活动的真实性)就算过关,缺乏过程考核,无法反应实践活动优劣的真实情况。因此,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多半是“走过场”,为了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他们直接从网上下载拼凑实践报告或找关系随便盖个章便完事,态度极其不端正。

只有严格要求才能保障实践效果。放假前每名学生须上交暑期实践活动方案提纲(组队实践的,经团队成员讨论后整理上报),包括参加人员、活动主题、活动形式、内容提纲等,由专门的实践选题咨询组审阅通过后,结合实际内容按学科领域安排相应的指导教师。下学期开学第1周,要求学生上交“原始记录(调查问卷、实践日志、实践心得等)、调查报告(3 000字左右)、照片集或视频(须体现实践过程、人物、时间,反映实践内容、场景、团队所有成员)”,3项内容缺一不可。作业不全、不参加答辩、从网上下载实践报告、照片者,该门课程记为不合格(需要重修)。不过关者将无法毕业。

4 结语

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纳入教学计划,可更好发挥高校育人作用,帮助学生成长成才。各专业应结合专业特点和实际情况,不断探索实践的内容、形式、运行机制、环节评价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实践活动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陈平.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2(34):108-109.

[2]张成翠,张杰.暑期社会实践对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影响研究[J].前沿,2013(13):107-109.

[3]王志军,励立庆.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化探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8,12(1):84-86.

[4]缪鸣安.试论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科学组织和评价[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9(5):77-80.

[5]刘云龙,汪元平,田侃.构建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新模式的探索[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24(1):150-153.

[6]王鲁楠,贾林祥.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J].教育探索,2014(1):81-84.

(责编:徐焕斗)

作者:王靖 李亚珍 邸娜 苏志芳 郑喜清

上一篇:高校安全教育论文下一篇:城市居民消费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