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论文

2022-04-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问题导学法”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的,广大老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获。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论文 (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论文 篇1: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新课改背景下,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模式已经落伍,难以满足当前素质教育下的要求,唯有将问题导学法灵活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才能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知识的深度构建、思维的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此,本论文就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针对问题导学法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详细地研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核心素养;问题导学法;课堂教学

一直以来,初中语文教师都秉承滞后、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导,片面使用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手段。即便是采用了课堂提问,但也基本上都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难以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效果。而问题导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释放了问题的引导价值,结合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科学设计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主动探究,最终在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促进思维的发展,促进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落地。

一、科學设计问题

基于问题导学法的内涵,问题是精髓、核心,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关键,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方向。面对初中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之前,必须要对语文核心素养、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提前了解初中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认知思维特点等,指向教学重难点,设计出与教学内容、学生相契合的问题,以便于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语文知识的深度构建,并实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下,教师就依据语文核心素养下的要求,为了带领学生对文章内容形成深刻地理解,并在阅读中促进思维的发展,教师就设计了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从文章的题目中你可以得到哪些信息?课文两部分内容中体现出作者的哪一种情感?”如此,通过问题的设计,激活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思维,促使其在问题的引导下,全身心投入到文章的深度学习中。另外,教师在提出问题之后,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知识水平薄弱,认知和思维能力有限,对问题的思考比较困难。甚至学生无法深层次理解问题,只能从表层进行回答。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及时追加问题,停留至此,就会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在这一层面上,难以在问题的引导下,完成语文知识的深度构建。因此,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中,教师必须要在具体的教学中及时观察、捕捉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追加课堂提问,引导学生在追加问题的引导下,逐渐突破思维的局限性,并对文章内容形成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

另一方面,在初中语文问题导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的时候,还应切实掌握好问题的“度”,即:问题的广度、深度、角度。而要实现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要在语文核心素养的指导下,立足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学情,站在一个较高的点上,结合整篇文章,以及整个单元的主题,合理设计问题,确保问题的广度、深度;最后,教师在设计语文问题时,还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共性,确保设计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层面进行思考,充分发挥问题的引导价值。

二、尊重学生主体,开展问题探究

在问题导学法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还基于新课改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其积极主动参与到语文知识的探究学习中。具体来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还应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结合初中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学习能力、兴趣等,按照5人一组的标准,将全班学生进行科学划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围绕教师设计的问题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最终完成问题的深度学习。例如,在《藤野先生》的问题导学法教学中,教师就结合设计的问题:“刚到仙台的时候,作者耳目目睹的藤野先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11-23节中描写了哪些事情?每件事情又体现出藤野先生的品质?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后文的哪些内容相呼应?其中暗含了作者哪些情绪?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接着,教师借助小组的形式,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设计的问题进行思考、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另外,学生在合作探究、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加深了文章的理解,并促进了自身思维的发展,满足了语文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三、总结提升,促进知识内化

包括问题导学法在内的教学中,课后总结也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也是影响问题导学法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在问题导学法教学完成之后,教师还应结合问题的引导,带领学生对文本进行归纳总结,整理思维路线,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拓展学生的思考范围等,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以《藤野先生》的问题导学法教学为例,教师在完成问题引导教学之后,就结合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爱国主义情感等结合起来,并给学生提供了与藤野先生有关的资料,再次带领学生结合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最终促使文本主题的升华,最终完成知识的深度构建,提升初中语文学习效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问题导学法在课堂中的应用,不仅唤醒了学生的求知欲望,也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完成语文知识的深度构建、思维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指向语文核心素养、学生的实际学情,科学设计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展问题探究,总结提升等,充分发挥问题的教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燕春.初中语文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有效开展[J].福建教育,2021(32):46-48.

[2]沈世银.问题导学,实现高效初中语文课堂[J].启迪与智慧(中),2020(07):90+95.

[3]刘慧琼.问题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0(11):23-24.

作者:闫艺文

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论文 篇2: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改的目的,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问题导学法”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出现的,广大老师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收获。这种以“问题“为主线的导学法,不仅改变了“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落后理念,而且形成了“以问题解决为起点”的教育理念,实现了老师的指导与学生参与的双边互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创新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教学实践,谈几点建议。

一、创设情境,诱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初中生,他们有一定知识基础与学习能力,对未来的世界充满了求知欲。他们对问题总爱“打破沙锅问到底”。因此,作为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任务之一。目前,现实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直白,不是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而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事无巨细地将知识点讲完,还美其名曰地说“好记心不如烂笔头”,要学生将问题答案抄得满满的。为此,学生变成了“抄录员”,教师变成了“传声机”,课堂氛围极不活跃,师生互动极少,教学效果极差。那么,如何改变这种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不同文体类型的课文,选择的方式方法是不一样的,但都绕不过创设情境这一环节。

以《范进中举》为例,这是一篇小说,对于学生而言篇幅有些长,因此,我采取了长篇短讲的方式,重点抓住“范进中举”前后,人物表现出的不同态度,从而揭示人物性格以及主题思想。一开始,为了让学生对此文产生兴趣,我采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了一段视频资料。内容主要是将范进中举后的风光与没中举之前的落魄展示出来。通过可视可感的视频资料,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让学生带问题看书,效果很好,学生的兴致也很高。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做到“胸有境,入境始与亲”的地步,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快速介入文本,去思考问题,去完成教学任务。

二、引导质疑,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此环境中自由发言,质疑,并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对于“质疑”的环节,可以贯穿全文,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进而完成教学目标。当然,对于问题的设置,也是有要求的。如果教师对文本做不到“胸有成竹”,没有精心设计问题,只是随意地课堂发问,那么,学生也只是应付了事。对于学生之间相互提问,教师也要做前期的问题引导,不然,学生的提问会偏离课本,失去独立思考的价值。

以《孔乙己》为例,这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名作,离学生生活过于遥远,不太容易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为此,我参用导学案的方式,提前让学生根据学案要求,熟读课文,完成作业。比如,时代背景、基础知识、了解故事情节等。授课时,以四人为一组的学习小组,进行互帮互助。由于问题的设计,有易难之分,不同基础的学生可以找到相应的题目进而解决,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比如,文末的语段理解,孔乙己是“大约的确死了”,作者为什么这样结尾,有什么含义吗?不同的学生一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因此,教师要不断了解学生,创设问题,让学生与文本接触,与生活结合,从而产生体现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又要能够对学生起到启发引领和促进的作用,推动教学工作开展。我在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设计教学提纲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教学思考提纲是对整篇课文的浓缩,是对教学目标任务的提炼。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必须借助于思考提纲进行,巧妙设计的思考提纲涵盖了教学重难点,对学生的思维具有启发引领效果,同时也是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参照物,是师生互动的有效连接。在每一节课思考提纲的设计中,我都坚持全面深刻、多样性的原则,提纲的设计涵盖教学的所有知识点和重难点,又具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起到引领导向作用。

三、鼓励讨论,激活师生互动氛围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一定要热情洋溢、活泼轻快,要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让学生充分地活跃起来,为师生互动的有效开展营造浓厚氛围。我在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拓展思维、畅所欲言,进行热烈的讨论。讨论主要分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自己认真学习研究之后,在小组范围内的讨论探究,形成小组的初步学习成果,集中全小组的力量和智慧提炼出初步的答案;第二个层面是小组之间进行讨论交流,每一位学生在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之后,学习讨论的单位就变成了小组,每一个小组可以推荐一名学生进行汇报,也可以通过一个小组发言、其他小组补充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达到拾遗补缺,取长补短的效果;第三个层面讨论探究,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总结分析的过程,在全班答案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高。通过三个层面的讨论交流,学生始终保持着一种昂扬的状态,积极开动脑筋进行讨论分析,师生互动的氛围格外热烈。

四、集体交流,完善师生互动成果

教师在推动教学互动开展的过程中,千万不能忽视总结环节的作用,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总结学习的成果,另一方面还要和学生一起总结学习的方法技巧,包括解决的方法和思维的路径。有关思考提纲的内容完善,上文已经详细介绍了,这里侧重讲述技巧方式方法以及教学中不足之处的完善。每一节课的师生互动之后,学生不仅完成了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学习的技巧。我带领学生在每一节课中,针对怎样思考问题、怎样组织语言、怎样完善答案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同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达成了哪些目标,还存在着哪些方面的问题。这样的集体交流完善,既从答案层面完善了学习成果,又从技巧方面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对一节课教学中还须完善提高的地方有了明确的认识,这也是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效果的有效体现。

五、当堂检测,获取师生互动信息

语文教学中的师生互动,一定要及时准确地搜集信息,不能靠盲人摸象式的猜测,要通过反馈的信息准确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也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的调整教学设计。我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当堂检测,了解学生对重难点的掌握情况,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思维发展水平,得到了教学成效的第一手资料。每节课安排一定的检测时间,时间如果紧张也可以采取口头检测的方式,对学生的本节课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和分析研究。当堂检测环节较好地体现了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信息反馈的及时性,这也是增强师生互动实效的有力抓手。当堂检测环节,通过简要的题目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考查,使师生互动能够及时发现不足,在下一步的教学中开展针对性的改进。

由此可见,这一教学模式的有效运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精准设计,要将课堂前后环节流程融合起来,将重难点提炼出来,将学生的积极性充分激发出来,并及时获取信息进行教学方式的调整,进一步提高语文教学成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搬经镇常青初中(226535)

作者:吉善勇

问题导学法初中语文论文 篇3:

“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四种课型

摘 要:“五步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对于不同学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课堂建设指导意义,因此具有普适性。“五步问题导学”课堂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优势,无论是环节设计,还是课堂开展,都具有系统性与科学性,且操作性较强,教师与学生都能很快地适应其。本文具体介绍了四种课型对“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应用情况,对不同学科等都有着广泛的课堂建设指导意义,因此具有普适性。

关键词: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课型

引言:“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型而高效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它会提出一个问题并以该问题为整堂课的阐发点,紧扣“问题预设、问题生成、问题探究、问题检测、问题拓展”五个环节组织并完成课堂。这种新型教学模式是结合传统课堂中的优势资源并整合现代课堂中的优势资源生成的,在新课改的教育大背景下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框架结构

1、核心词:五步、问题、导学。

(1)“五步”:即在该课堂教学模式中,整个教学环节由五个步骤构成,而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构成这五个教学环节。由“自主学习”到“个体交流学习”再到“组内互动学习”再到“组间交流讨论”再到“课堂总结,整体测评”这五个环节系统而又科学地构成了整个五步问题导学模式。

(2)“问题”:在该课堂教学模式中,问题是贯穿五个教学环节的重要内容,问题联结了教学环节,也整合了教学资源。但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科学、合理、系统。问题的提出者既包括教师,也包括学生,而教师与学生合力解决问题,是该课程教学模式的核心与目标。问题与五个环节分别对应:问题预设——问题生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检测。

(3)“导学”:即教师在开展教学前通过一些学案或教具对学生进行启发,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与辅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策略的运用至关重要,教师需结合学校教学实际与课堂教学目标运用科学的策略开展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等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当可提高课堂效率。

总体而言,“五步问题导学”教学模式的所有环节都是紧紧围绕问题阐发的,“导”是其方式,“学”是其目标与结果。“问题预设”就是“导”的方式,以问题导学,其目标与结果是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课前的“问题预设”能够为课堂开展作铺垫,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使课堂教学在有序高效的环节中运行,保证课堂质量。

一、“问题发现生成课”课型介绍(结构化预习课)

“问题发现课”是“五部问题导学模式”的一个类型,这个类型中,“预习”作为提前预设并提出问题的重要环节,教师需要特别注重。大多数学生由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因此在自主预习时不能将教师规定的预习任务高效率地完成,所以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能力,也是教师和学校需要关心的问题。提升学生的预习能力,需要在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维习惯上着力,問题发现课便有效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其对于养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问题发现课”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其思考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锻炼他们与人交往,合作团结的意识。基于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教学目标,“问题发现课”的整个过程可具体分为以下环节:

1.创设情境,体现教学目标(5分钟以内)

2.学生自主学习并发现问题(15分钟左右)

3.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探究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4.学生小组间合作解决问题(8分钟左右)

5.完成课程目标任务,课后学习评价(5分钟左右)

而在这整个过程中自学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自学成果整理单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与问题发现课效果的重要环节。小组是否提出有建设性的问题也是影响整节课效果的核心环节。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正确高效地引导学生,借助导学与相关教具更高效地指导学生。个流程中最多的时间是自学,形成自学成果整理单。《问题导读-评价单》作为重要的教学借鉴守则可为教学注入更多的活力。

学生自主“预习”是“问题生成课”高效开展的前提与基础。而该教学模式开展的前提与基础是“问题发现课”。学生只有提前对课本进行预习,才能在课堂教学开展过程中游刃有余。而小组生成问题并解决问题是该课程教学模式的目标与核心任务。

显然,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过程中的核心环节与最终目标都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发现课”上发现的问题相对基础与简单,在进一步的学习与探讨中,提出更深层次更具有难度的问题,是问题发现课的延续与发展。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需要指导学生一步一步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整理后可以形成《问题生成单》,以指导下节课的教学,后文会着重讨论。

二、“问题解决课”(展示)课型介绍

诚然,“问题解决课”是“五步问题导学模式”的核心目标,其在“问题发现生成课”的基础上展开。

综上所述,“问题解决课”的主要环节如下:1.创设情境,表明教学目标与任务(5分钟以内)

2.学生自主学习,提出疑问(10分钟左右)

3.学生自主学习,解决疑惑(10分钟左右)

4.班级讨论,展现成果(10分钟左右)

5.举一反三,巩固学习成果(10分钟左右)

6.总结提升,迁移训练(5分钟左右)

在这种课程类型中,课堂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需要进一步明确,并且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生成单》便是目标与任务的纸质呈现。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与展示也要科学系统,在合适的时间展示,促进学生及时跟进教师的教学动态。课堂上的随堂训练也要及时有效,并且具有针对性,及时锻炼学生的迁移能力与思维水平。因此,教师要结合课本与教学需求进行随堂训练的预设与实施,并借助《问题训练-评价单》这个有效教具。

三、“综合解决课”课型介绍

“综合解决课”也是该教学模式中重要的一种类型,其目标与任务是让学生在整个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教材、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该课程类型的目的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解决课”的整个过程包含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体现教学目标与任务(3分钟左右)

2.学生自主学习,发现并提出问题(10分钟左右)

3.学生合作交流讨论,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4.反复训练,提升学生迁移能力(8分钟左右)(使用《问题训练-评价单》)

5.整理并归纳,形成学习成果文本展示(5分钟左右)

在這个课程类型中,教师设计并制定《问题导读-评价单》是课程开展的前提与基础,在评价单的指引下,学生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需要共同对评价单中的预设问题进行解决。

四、“问题拓展课”(复习训练提升)课型介绍

上述三种课程类型,是传统教学模式与新型教学模式的结合。而在复习巩固课中,“问题拓展课”是与五步问题解决法最契合的新型教学方法。作为该教学模式最为高级的课程类型,“问题拓展课”在前三种课程类型的基础上生成,其目标与任务是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类比传统的复习课,但又有高于传统复习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要求。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要求,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巩固,迁移提升,显然,这个新型课程类型为教学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基于前文所述内容,“问题拓展课”的整个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创设情境,学生自我设定学习目标(5分钟左右)

2.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学生自主完成学习(10分钟左右)

3.小组合作探究讨论,解决问题(10分钟左右)

4.反复训练,提升学生迁移能力(10分钟左右)

5.重点训练,进一步引导(5分钟左右)

6.整理归纳,总结提升(5分钟左右)

“问题拓展课”上,教师与学生的教学目标必须进一步明确,只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与任务的指引,教学效率才会提高,教学任务才能更高效地完成。但设定教学目标与任务必须结合教材实际与学校教育实际。除了要在复习中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复习中巩固提升,达到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飞跃。而且教师教学案例的设定要呈现“三个维度”,在融洽与愉悦的环境氛围中促进学生的提升。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学龄阶段特征,制定较为合理系统的教学案例,促进教学的高效开展。“问题拓展课”中需要的教学工具,也需要教师提前准备,教师在设计教学案例时,需要从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出发,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学习。

实践证明,学生进行课堂自主学习的时间约占整节课堂的百分之二十五,在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后,学生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教师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与要求下,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而在自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知识认知,这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随堂演练作为及时巩固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途径,在“问题拓展课”上使用最为广泛,但教师需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与精心的策划。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学习的结束,学习没有完成时,“问题导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其契合,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得到提升是该教学模式的宗旨。

上述四种不同的课程类型,其课堂教学目标与任务具有一定的差异,但其教学过程与教学环节的差异甚小,且这些课程类型都具有机动性,能够根据课堂实际和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进行调整。只要是基于课程教学目标与任务进行的调整,都是符合教学规律的,只要是依据教学规律设计的教学案例,都能够在实施过程中进行调整,从而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岳永久.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体现核心素养[J].学周刊,2020(20):84-85.

[2]陈颖彦.“三维五步教学法”在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7(16):94-95.

[3]蒋悦.运用尝试教学法实现分层教学[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6(22):92.

[4]马萌.“尝试教学法”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成才之路,2016(11):88.

[5]许福红.激发课堂活力的“五步教学法”[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4,30(03):57-58.

[6]陈卫军.初中机器人“五步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13(03):40-42.

(备注:本论文是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专项课题研究成果。课题名称为:《“五步问题导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为:1507031)

作者简介

徐文麟,男,汉族,1964年4月生,河北邢台人,中学高级教师,工作于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研究方向:课程与教学研究

孟国平,男,汉族,1981年12月生,河北邢台人,中学一级教师,工作于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研究方向:地理教学

作者:徐文麟 孟国平

上一篇:基建办主任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外商投资与经济增长论文